白色污染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3-27 16:4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色污染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白色污染的概念

篇1

1、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埋入土壤中的塑料制品,对耕作和播种造成了极大困难,影响了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污染地下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不产。如果将塑料燃烧,则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破坏环境。将塑料倒入海洋(海洋中塑料的分解需250年),若被海鸟、鱼类误食,会造成这些动物死亡,若是缠住一些舰船的螺旋桨,则会造成海上交通事故。

2、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白色污染治理办法。

白色污染形成的关键是塑料不易分解,因此,科学家研制了多种自毁可降解塑料,如生物自毁塑料、化学自毁塑料、医用自毁塑料等。

制造这些塑料的指导思想是:在塑料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塑料能被光照、细菌或其他化学物质溶解或消除。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造价昂贵,无法与便宜的不可降解塑料竞争。我们盼望着早日出现可以与不可降解塑料一样便宜的可降解塑料能够回收、再生、利用。

二、调查情况

我们小组在学校随机挑选50人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共收回45份,占90%(调查问卷附表),结果如下: 问题一:你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调查者中,有2/3表示知道白色污染,而有1/3表示不清楚。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是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的,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高二化学教材对于白色污染有过讲解)。但仍有一部分(1/3)的人不清楚,这表明,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问题二:你经常购买小食品吗?

71.1%的人偶尔购买小食品,22.2%的人经常购买,只有6.7%的人不买小食品。这是因为,学生族很少有时间在家吃早饭,所以来学校购买食品充饥的人很多,而食品包装袋绝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请看以下的调查),这就为校园白色污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问题三:你如何处理塑料袋?

上图显示只有7人(占15.6%)将塑料袋随地乱扔,而扔进垃圾箱的占80%,但这并不表示大部分塑料袋

进入垃圾箱中,因为据我们小组成员观察发现,很多人虽然知道应当把塑料袋扔入垃圾箱内,却总是扔到垃圾箱旁,风一吹,塑料袋就满校园乱飞了。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在两位选择其他的同学中。一人表示会把塑料袋扔进视线所见的垃圾箱内。我们发现。校园内垃圾箱以前并不多,而且大多锈迹斑斑的,沉重、固定的老式垃圾箱十分不方便。不过本学期开始后,学校增加了垃圾箱的数量,这对于防治校园白色污染是有帮助的。

问题四:请同学对校园白色污染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提供建议如下:

(1)学校应教育同学们增强环保意识,多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

(2)同学们不要随意扔垃圾,对随地扔废弃物的人讲讲环保的重要性。

(3)学校统一将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

(4)增设垃圾箱,放在白色污染严重的地方(如小卖部门口)。

(5)设计一个环保标志,挂在醒目的地方。

(6)尽量减少用塑料袋包装物品,并杜绝使用一次性发泡饭盒(现在校食堂使用的一次性饭盒就是国家禁止使用的饭盒,但仍在使用)。

(7)呼吁全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8)学校不要焚烧垃圾。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大部分学生对于白色污染比较了解,但仍有部分人对白色污染的概念不清楚,这需要学校增强环保方面的教育。②相当一部分人虽然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但依然使用或随手丢弃白色污染物。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学生环保的观念十分重要,同时学校也要作出实际行动,如多设置分类垃圾箱,组织回收有价值的垃圾等。

(三)学校白色污染现状调查

通过上一阶段的调查,我们已经调查清楚了学生对白色污染的了解情况,与同学们初步探讨了如何防治校园白色污染。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调查我们学校白色污染的情况,并对处理方法进行可行性探讨。

篇2

曾经是造成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被禁产禁用14年后,如今“起死回生”, 5月1日将重新进入市场。这一举动让人感到不解,有专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质疑。

发泡餐具有毒被长期误读

很多人对于这样一种包装餐具肯定不会陌生:它白白的、软软的、不耐高温、遇热变形,经常出现在火车厢及快餐店里,被称为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

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规定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限期在2000年底前淘汰,此后,这种白色的餐盒就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当初为何对一次性塑料发泡餐具下一纸禁令?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唐赛珍告诉记者,她见证了“禁白”和“解禁”的全过程。唐赛珍认为6号令下发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

“发泡餐具最早是1986年开始在中国铁路上使用,现年40岁上下的坐过火车的国人可能都知道,那个时候火车的车窗是可以推开的,大家用餐完毕,就把餐盒往窗外一仍,铁路沿线就形成了一条污染的‘小白龙’。”唐赛珍说。

北京化工大学聚合物工程系副主任苑会林教授也对记者表示,“发泡塑料制作的餐盒是不能降解的,会形成污染环境的白色垃圾。所谓‘白色污染’主要还是源自一种视觉刺激,与一般我们想象中的‘污染’是两个概念。”

“例如说,埋在土里的发泡餐盒并不会改变土壤的构成成分,因为聚丙乙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不怕水’,没有水的参与就很难发生分解,掩埋处理只会导致侵占过多的土地,并不会使土壤本身产生质变。”苑会林说。

由于发泡餐具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能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很长,一般可达一二百年。这些白色垃圾飘在空中、挂在树枝、浮于水面,除了引起视觉上的不适,也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如果被动物误食还会伤及健康。因此,做好这些“顽固”垃圾的回收利用才是现在的重中之重。?

??苑会林认为,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和检测报告说一次性发泡餐具对人体有毒害,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仍在继续使用。国家此次的解禁是尊重科学的回归。

一次性塑料发泡餐具到底有没有毒?一般的说法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含有残存苯乙烯单体,当盛装的热食物或热水超过65℃以上时会释放出来,浸入食物,人体如果长期吸收,会对肝脏、肾脏以及内分泌系统造成伤害。

对此,唐赛珍认为毫无科学依据,因为苯乙烯解聚温度需高达280℃以上,软化温度也需110℃至120℃,通常盛装的物品不可能达到这一温度。

唐赛珍解释说:“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使用特性和应用领域,用于一次性塑料发泡餐具的材料也是,只要是正规生产厂家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生产的,都是无毒、无害,可与食品接触的。如果是不科学的使用造成的伤害,那么不是材料本身的过错。了解材料的独特属性,正确使用才是关键。”

与其全面禁止不如回收再利用

今年2月,发改委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调整后的文件自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在时隔14年后,发泡餐具“被禁”身份即将被解除。

尽管发改委还没有对这一次的解禁做出官方解释,但我们其中解读中可以得到一些回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应用环境的变化,最初出台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使用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淘汰类调整至允许类。”

唐赛珍解释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本身性价比高,原料消耗少,垃圾产生量相对较低,更为关键的是,一次性发泡餐具本身并非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凶,对一次性餐具加强回收和再利用才是消除白色污染的根本。

其实,在被禁的14年里,一次性塑料发泡餐具并没有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记者走访朝阳区定福庄某夜市发现,不少烧烤和小吃摊位的商家都在使用这种发泡餐具以供顾客外带,他们表示,还不知道21号令的“解禁”。“我们的土豆泥一份才卖5块钱,如果再加5毛到1块钱的好包装盒,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划算,拿个泡沫盒套个塑料袋,又方便又便宜,来我这儿买的多是学生和上班族,没有人说这个不好。”一位卖土豆泥的摊主告诉记者。

国内仍有100多家企业在明里暗里继续生产着发泡餐具,每年大约有150亿只的销售量,并且这些餐具基本都不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起的一项市场调查也显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全国一次性快餐用品里,市场占有率一直高达70%以上。

唐赛珍说:“过去十几年里,发泡餐具禁而不绝,是因为低廉的造价在中低端市场有很大的生存空间,这种定位本身并没有错,也不会对致力于中高端市场的非发泡餐具产生毁灭式的冲击。与其让发泡餐具私下泛滥生产,不如将其纳入监管体系,规范生产、科学回收,这样对环境、对消费者、对市场都有利。”

如何才能不让白色污染卷土重来

一次性塑料发泡餐具解禁之后,很多小企业闻风而动,准备重操旧业,但是由于相关回收环节还没有跟上,专家对此表示担忧。解禁之后势必造成大量使用,目前我国并没有普及规范化的生产标准以及相配套的分类回收体系,很容易再次出现白色污染的问题。

与可降解餐具不同,发泡餐具原材料属于高分子,不能通过堆肥和填埋的方式来处理,只能通过焚烧,这样一来处理的成本很高。唐赛珍说,废弃一次性泡沫塑料可以采用的回收再生方法包括:回收制柴汽油、焚烧回收能量发电、用作高炉还原剂、炼焦炉法作燃料、水泥窑法作燃料等。可以说回收再生在技术上已经日趋成熟,但是配套的包括非发泡餐具的塑料回收体系并未建成。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对发泡餐具的规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成熟经验。日本的垃圾分类管理水平很高,基本实现了回收率高、回收成本低。但这些只是他山之石,如何能雕琢好我们自己手中的玉,让解禁之后的发泡餐具走上“正途”,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师生 互动 课堂

著名教育家克林伯格说过:“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形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看出,积极有效的对话或是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讲究互动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注重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滋养互动

平等、民主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前提,也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活动。第一,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在课前,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成人的架子,像个大孩子,保持着天真、快乐的心境,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亲和力,才能营造出平等、宽松、快乐的课堂氛围。第二,教师必须真诚。教师要真诚地倾听,不许压制学生,要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真诚地倾诉,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师生在知识、情感上相互碰撞,彼此融通、接纳,形成共生状态。第三,要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些压制和批评。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只字六月寒”,哪怕是一句轻微的鼓励和表扬,只要是出自教师的口中,就会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点燃希望的灯火。第四,在教室布置上,教师应尽量采取圆桌式、方块式等座位形式,营造一种宽松的互动环境。

二、注重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激发互动

学生生活经验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现实距离,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产生了某种碰撞,知识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蕴,学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小学三年级教材“笔算减法”一课,以一道抽象的例题――517-348教学笔算减法的算理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相当的枯燥和乏味。于是,我就把例题改造成到美丽的云南旅游的情境,并给出了昆明到大理和昆明到丽江的公路里程。下面,我以一所小学师生乘车旅游的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出发到达大理,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有多远?这样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如上四年级教材“垂直与平行”一课时,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必须在同一平面?我为了帮学生解疑,选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体合并成一个大长方体,中间可以转动的,然后在长方体正面内画两条直线,学生很容易看出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但转动上方一个长方体,这时上面一条直线已转到侧面上。这时,我提问:“它们相交吗?”“不相交。”“那还平行吗?”“不平行。”由此,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的魅力。

三、注重多维、开放的信息交流丰富互动

在学生学会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部分知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这节课做了如下设计:

在课前,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生上网搜索查询,查找资料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有哪些危害,以及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有用信息的能力。接着,我再让家长带领学生去了解周围生活环境白色污染的情况,提交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运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培养了自己的调查能力。课堂上,我先出示母亲河九龙江被白色垃圾污染的录像,唤起学生的直观体验,然后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学计算体验感受的过程: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平均每个家庭一天要丢弃5个塑料袋。如果按每户每天丢弃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学校1500户学生家庭一天一共要丢弃7500个塑料袋。一个星期呢?(52500个)一个月呢?(225000个)一年呢?(2737500个)如果你1分钟能捡100个,你不吃饭不睡觉一天到晚不停地捡,要捡多长时间?用计算器算一算。(27375分钟、456.25小时、大约19天)你有什么感觉?把这些塑料垃圾,堆在一间教室里,想象一下将是怎样一幅景象?最后,我再引导小结: 看了你统计的数据,你有什么感想。结合计算出的数据,我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白色污染确实十分可怕。这样,我在课堂上通过图片、录像、一组组数字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汇报、交流了母亲河――九龙江的严重污染状况,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注重个性、自由的表达方式活跃互动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的惯性和评价机制的制约,教师很难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课堂仍然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钟面上嘀嗒一秒有多长,然后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体验一秒。有的学生用拍一下手,有的学生用跺一下脚,有的学生用写一个字等等来表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使每个个体的生命激情在表达中得以宣泄,才能使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在互动中得以体现,才能使每个个体得以健康发展。因而,教师要营造互动式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随着互动的课堂得到自由的表达,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互动的课堂得到自由的宣泄。

五、注重丰厚、深刻的生活体验提升互动

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对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没有真实的体验。在“千克的认识”一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次随家长去超市购物,亲身体验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结果,学生回来汇报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汇报都是那么精彩。有的学生说:“我去买苹果,发现8个苹果就有1千克。”有的学生说:“我买了西红柿,发现15个小的西红柿是1千克。”有的学生说:“我数了100粒的黄豆是20克,那这样算5000粒黄豆是1千克”。有的说:“我喝的一盒牛奶是250克,4盒牛奶是1千克。”……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一千克的感受与理解,让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篇4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境污染治理化学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撑。然而,工业化在带来极大物质丰富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有很多工业生产的污染物排入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如何治理环境污染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绿色化学技术是一项专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技术,相比于其他很多技术的“滞后性”,该技术更强调从源头上防止生成污染物,即尽量做到预防污染。绿色化学重视研究与环境友好的化学反应与技术,更多层面上考虑到社会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绿色化学技术

绿色化学指的是创新性改革傳统化学,是以促进生态环境稳定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协调发展为目的一门技术。以绿色化学为主发展起来的绿色化学技术包括如下几点内容。

(一)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包括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以及细胞工程等,其主要特征就是可以对生物质资源充分利用,在节约生物能源基础上,实现清洁化生产。

(二)催化技术的应用

催化剂作为化学工艺的基础,是很多化学反应实现工业应用的前提,当前我国各大领域中生产的化工产品都普遍使用了催化反应技术。如纳米催化以及酶催化技术。酶催化效率要比普通化学催化剂高出很多倍;酶反应容易控制,没有太大副反应,也不会给环境带来太大污染。因为纳米材料的性能特殊,所以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要比常规催化剂好很多。光催化氧化法容易控制操作条件、氧化能力高,也不会出现二次污染,有着较为可观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绿色化学技术应用领域

(一)在控制大气污染中应用绿色化学技术

大气中含有的SO2通常来源于煤中含硫物经燃烧出现的产物,当前煤炭脱硫包括3种方式,即:燃后烟气脱硫、燃前脱硫以及燃中固硫。从绿色化学层面上而言,燃前脱硫属于预防污染,燃中固硫和燃后烟气脱硫属于治理污染。绿色化的煤炭生物脱硫技术是我国将来脱硫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常使用的煤炭生物脱硫方法包括微生物絮凝法、生物浸出法以及处理表面浮选法。很多人提出结合非生物乳化技术以及煤炭生物技术,提出煤炭脱硫的生物非生物综合技术应用优势多,尤其是可以减少脱硫时间。在研究微生物菌种上,我国在运用驯化传统菌种的基础上,还对遗传学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改良了脱硫微生物。虽然当前煤炭生物脱硫技术还处于不完善时期,但它是一种使用价值极高的煤炭燃前脱硫方法。

(二)在处理固体废弃物中应用绿色化学技术

(1)处理白色污染。所谓的“白色污染”指的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废弃物没有经过科学处理和收集而带给环境的污染,通常包括一次性餐具、农用地膜以及塑料包装袋。处理白色污染物有很多种方法,降解方法、熔融方法以及燃烧方法等都普遍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结合具体情况来讲,这些方法会不同程度的为环境带来污染,所以研究可生物降解塑料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根本措施。

(2)处理城市垃圾。当前处理城市垃圾技术包括:①焚烧垃圾,这是很多西方国家曾经采用的垃圾处理技术,虽然可以实现部分资源化,但是需要巨大的投资,并且废气中大量的HCl,SO2.H2S会产生更多的污染物。②无害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尽管技术和操作上没有太大要求,但需要投入巨大财力,占用很多土地,只能实现一部分无害化,并且处理垃圾黑液已经是全球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与绿色化化学技术相符的技术包括固体废弃物电离气化技术、热分选煤气化技术,特别是在固体废弃物电离气化技术,这一技术的使用不但不会出现二次成本,而且运行费用较低,在短期内就能够收回投资。

(3)处理矿山废弃物。在开采矿物中,不可避免要出现很多废堆矿石以及尾矿,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次资源,目前对这方面我国还没有太多的研究,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情况过于严重。高效利用金属矿物资源,这是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来达到最高程度上高效利用矿物资源。在施工工艺上运用环境友好治理方法,主要研究包括非氰化法以及生物浸出提取技术来回收金属。生物浸出方法在研究和分析铜矿的生物浸出领域中经常使用。非氰化法是研究和应用硫代硫酸盐浸出以及硫浸出常常使用的方法,它们可以快速溶解银以及金,对环境污染力度小,与绿色化工需求相符。

(三)在控制水污染中应用化学技术

开发低能耗、高效、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水处理技术,尤其是光、无毒药剂氧化、电以及生物氧化等多种方式联用的新型绿色化技术将成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

(1)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当前,我国水环境主要污染源就是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废水。零排污水处理是一项以“绿色化学”为主的新型技术,从各个环节方避免产生污染,可以从根本上解水污染的一项新技术,虽然这项技术在我国还处于应用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方面不完善,但是这项技术的问世,代表了新世纪我国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技术,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数通常都是5.5以上。美国研究的零排污废水技术可以在处理废水后,水质可以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我国的热水锅炉零排污技术也在深入研究中,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废水零排放,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2)处理化学实验废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占据着重要位置,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实验设备过于陈旧、内容过于传统,并且验证型以及基础型实验过多,实验方式以及实验手段依然采用传统形式,这些因素给学校附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绿色化学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化学实验废液,但如何在处理化学实验废液中高效应用绿色化学技术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课题。

(3)处理农药污染。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多数都是高种,不但影响着农业的产量,而且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绿色食品”概念兴起后,人们开始对“绿色农药”有着新的要求。新型绿色农药通常有光活化农药、生物农药以及现代化农药等等,这些农药代替以前的化学农药必然会降低环境污染率,在保证粮食增产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安全。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化学尽管是近些年来才兴起的一门学科,但其先进的理念以及应用的可行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和肯定。在处理经济增长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上,绿色化学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相信在绿色化学技术的大力应用下,定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我国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生态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丛丽娜.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34(6):41-43. 

篇5

校园是美好的,这里有孜孜不倦学习的同学,有幽香的书籍,有辛勤的教师,还有同学们纯真的友谊。校园是师生的乐园,是求知求学的圣地。校园的优美环境主要是靠师生维持的。然而,大部分学生对环境的概念比较模糊,尤其随地乱丢垃圾的现象屡屡可见。每次大扫除后,校园里虽然暂时呈现清洁的景象,但要不了多久,又垃圾遍地。尤其塑料制品(白色垃圾)给校园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更是一言难尽。为了雪洗“白色灾难”之耻,我开展了“当一次校园清洁工”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了各种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学校的环卫工作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目标

我校现占地300余亩,师生人数2400多人。四十多个教学班,分成高中部和初中部,两幢教学楼,三幢宿舍楼。教学楼每一层楼都设有垃圾桶,甚至每个班级内部也有垃圾桶。宿舍楼每间宿舍内及每个楼道的转折点处和宿舍楼旁都设有垃圾桶,甚至操场、大路的每个角落都设有垃圾桶。虽然如此,但校园里的地面上仍随处可见垃圾,尤其是学校大路、宿舍楼道更是不堪入目。学校领导虽三令五申,但效果并不显著。更有甚者,有时前边的同学刚打扫完,后边的同学路过后又是一片狼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曾多次进行整改,提出“还校园以清洁,死抓卫生死角”的口号和校园内不见一纸一屑,并把其作为今后校园环卫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搞好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还校园以清洁,并增添校园的靓丽美景和人文情怀,我开展了“当一次校园清洁工”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我将所任课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观察和捡拾教学大楼楼道的垃圾;第二小组负责捡拾男生宿舍楼道及其附近区域的垃圾;第三小组负责捡拾女生宿舍及其附近区域的垃圾;第四小组负责捡拾球场及其学校大道的垃圾。一天下来,捡拾了三次,即早自习前一次,中午上课前一次,晚自习前一次。每个同学仅垃圾就足足捡了四大袋。这项实践活动使所有参与者都受到了思想洗礼。每位同学都立志维护好校园卫生,从自己做起,今后绝不乱扔垃圾,效果甚好。

三、清洁的校园让师生都受益

大家齐动手,校园更清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校园卫生死角得到彻底清理,甚至将路边的小石子都一一捡走,学生还将校园路边低洼处整平、踩实。有的学生还对校园绿化树进行浇水培土。通过一天共三次(课余时间)的劳动,树林里的落叶被清除了,操场边的道路被填平了,缺少的绿化树被补种了,花草树木重新修剪了,道路两边的枯草碎石被清扫了,校园里的垃圾被清理了,校园更清洁、更靓丽了。同学们看着更加漂亮的校园,抹着额头的汗水,个个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整个活动极富创造性和实践性,并取得了比预期还好的效果。

四、污染的校园,师生皆受害

(一)视觉、嗅觉上的危害

散落在校园中的垃圾不仅破坏了校园景观,还对师生身体极为不利。如散落在校园中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师生的视觉和嗅觉带来了不良刺激,既不美观又臭气熏天。

(二)潜在的危害

1.塑料制品等白色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不仅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绿化地吸收养分和水分,还会导致花草树木物生长减缓,乃至变异死亡。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做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中毒乃至死亡,人在食用吞食塑料废弃物的动物后,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留下后遗症。

3.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风一吹来,四处飞舞,会造成连锁污染,害人不浅。

4.部分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做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会对师生的健康极为不利。

5.污染废气等排放到空中,使臭氧层变薄,造成紫外线变强,对人体伤害极大。

6.乱扔垃圾的行为在同学间互相影响,学生盲目从众,人人乱扔垃圾,危害无穷。

五、造成“校园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循环利用的未回收利用。

2.师生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优美的校园环境是维护出来的,不是打扫出来的。

3.我校现有校纪校规没有较好落实。我校虽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但部分师生仍不够重视,我行我素,视而不见。

4.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总的来讲,仍有部分企业在违法生产塑料制品,还有部分超市及小摊小贩违法使用和向学生提供塑料购物袋。

六、行动起来治理校园垃圾污染,还校园清洁卫生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了解到:白色塑料袋等制品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校园,这个人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乐园,应肩负解决环境问题这一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然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光靠一师一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强化环保意识。校园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应该是全校、全社会乃至全球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我们也懂得: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如果全球人人破坏环境,天天破坏环境,时时破坏环境,处处破坏环境,地球就会变成巨大的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时时环保,处处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真正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分类放置,以便回收利用或处理。

2.我校早已设置了多处垃圾存放处,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垃圾入箱,绝不乱扔,点点滴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要加以劝止,推己及人,共同维护。

6.开展“见到垃圾顺手捡”活动,大家齐动手,还校园清洁靓丽。

7.通过黑板报、粘贴画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倡导师生强化环保意识。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道路;设计者

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它是实现真正的生态效应的关键,所以设计很重要!这就要求设计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确立正确的绿色伦理,并付诸实践。如今,很多设计工作者在设计时只考虑传统的设计三要点:成本、性能和美观,却不曾考虑设计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及它被淘汰后的处置方法。更有大批主流设计师都回避其设计对环境的影响。虽然许多有环保设计思想的设计师使用环保方案和3R理念(减量Reduce、再生Reuse、回收Recycle)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些环保方案3R理念却是减量化原则的体现。减量化原则是生态效率理念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削减有毒污染物的生产或排放,还是降低原材料的使用,或者减小产品的尺寸(在工业界被称作“集约化”),都属于减量化原则的范畴。但是这些行为并没有停止耗竭资源和破坏环境,只是放慢了破坏速度,使其以更小的增量在更长的时间内进行破坏。

不可否认,我们最初学习设计概论和世界现代设计史时,3R理念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了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概念,我们学习设计的传统三要素和设计的各种风格流派等知识,却没有学习和考虑到我们的设计以后的反复利用和它的“来生”。3R理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减少环境影响的最好办法不是更多的循环利用,而是更少的生产和处置。我们处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设计相关工作者就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效应理念,(生态效应的理念是指做正确的事情,提供正确的产品、服务和系统,而不是去做具有较少危害的错事)设计工作者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到以后的反复利用,而不是采取拙劣的事后补救方式。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渐形成,是人类在反思自身发展基础上对发展模式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这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全人类坚持不懈的伟大事业。传统的设计标准是一个三角架:成本、美观和性能。在《从摇篮到摇篮》中说道,“可持续发展”的拥护者们喜欢用基于生态、公平和经济三角架的“三重底线”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积极的效果,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归入到公司的责任体系之中。我很赞同新的设计标准是:生态、公平、经济。

大自然丰富而多彩,它以新陈代谢的方式不断运行着,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所谓废弃物。几百万年来,这种周而复始的、从摇篮到摇篮(《从摇篮到摇篮》中提到的一种循环发展模式)的生态系统滋养出了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物种繁多的星球。而我们人类从自然中索取太多,回报给它的却只有一堆又一堆的废物,我们不仅要和大自然友好和谐相处,还要适当的给予它回报,有索取也有回报,以一种公平平等的态度对对待大自然。如果我们人类想要实现真正的繁荣,我们就必须这样,要模仿自然界高效应的、含有养分流和新陈代谢的“从摇篮到摇篮”系统,而这个系统是不存在废弃物的概念的。《从摇篮到摇篮》的作者威廉・麦克唐纳先生和迈克尔・布朗嘉特先生认为根除废弃物的概念意味着,产品、包装和系统从设计开始,就理解废物不存在”的观念。即:以包含在物质中的有价值的养分流决定设计:形式不仅是服从功能,还要不断进化。把这种设计方式与现行的制造方式相比,它更有发展前景。这里有一个蚂蚁“社区”的例子,能让我们更生动地理解这种方式。作为日常活动的一部分,蚂蚁们:安全而有效地处理它们自己以及其他物种的废弃物;在种植与收获它们自己的食物的同时,滋养着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使用真正可以再循环的材料来建造房子、农场、垃圾场、墓地、住宅和食物储存设施;制造健康、安全和可以生物降解的消毒剂和药物;为整个星球维持土壤的质量。

之前,我看到过面出薰关于火柴的一个设计,我特别喜欢这个设计。它是2000年4月原研哉举办的“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展中的一个设计作品。面出薰的这个设计是在天然的小树枝一端部涂上可燃物,让它成为火柴,他这一理念的特别之处是在这些小枯枝回归泥土前赋予它们一个最终角色――火柴。这样的设计我特别喜欢,它取之自然,最后完好的归还与自然,他的设计既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又体现出了从摇篮到摇篮的重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果我们的设计工作者在开始做设计的时候就具有这样的理念――将产品的短期使用寿命、便利性、美观性与材料的回收利用等问题一起通盘考虑,那么我们的环境生态问题不就可以改善了吗?我们的创新历程也真正地拉开了帷幕。

我们习惯于把“工业”和“环境”二者对立起来,因为传统的开采、制造和处理废物的方法会对自然界产生破坏作用。但是我认为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友好和谐前进的,而两者之间的中介就是设计者。设计是实现真正的生态效应的关键,设计者是调和“工业”和“环境”两者关系的关键。在《从摇篮到摇篮》中提到一个关于我国“白色污染”的设想。如果将泡沫包装材料设计成可以在使用后被生物降解的材料,那就不存在所谓的“白色污染”了。比如它们可以是用空心的稻杆制成的,这些稻杆在稻谷收割以后就被遗弃在田里,通常都被烧掉。这样的材料很容易获得,并且很廉价。这样的包装材料中可能加少量的氮(可以从交通工具中提取),这样一来,人们在使用后不是感到愧疚和有压力,而是很愉快地将这些安全、有益的营养包装扔到窗外的地上,它们将很快地降解并且给土壤提供氮元素。这种材料里面甚至还可以含有当地植物的种子,在材料降解的同时生根发芽。这样一举两得,既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也给人类带来了方便。

所以,作为这个时代的设计工作者,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确立正确的绿色伦理,用“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发展模式去做设计,只有当我们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具有这样的理

念 ――将产品的短期使用寿命、便利性、美观性与材料的回收利用等问题一起通盘考虑 , 我们的创新历程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开始了。放下“生产―废弃”的陈旧模式和由它衍生的固执的“生态效率”理念,让我们迎接不是单纯追求效率,而是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和人类需求的效应的全新挑战吧!(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绿色化学 化学教材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习题教学

一、绿色化学简介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概念从一提出来,就明确了它的目标――零排放和零污染。具体内涵体现在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上。

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绿色化学

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原则、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比如在讲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时说说能量的开发与利用、在讲卤素时讲讲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等;硫和硫的化合物中讲讲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大气的污染与防治等;硅和硅酸盐工业中说说传统建筑材料的危害及为何提倡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在讲氮族元素知识时,穿插汽车尾气的排放、氮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学烟雾、水中氮磷过多造成富氧化而形成赤潮等的危害;在讲几种重要金属时插入铝对人体的危害;烃与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结合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室内化学物质的污染与健康、农药与化学、与化学、白色污染与综合治理等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应如何合理应用化学,为人类能生存在一个绿色的地球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课堂教学中绿色化学的渗透

中学化学教学中虽然还不能系统地讲解绿色化学理论,但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绿色化学思想的宣传,要使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要着重介绍绿色化学在防治大气污染、温室效应、保护臭氧层、保护土壤、水质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绿色环保的化学产品对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方面所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实验教学中具体实施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影响学生环境意识的首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要贯彻绿色化学思想,要尽量体现绿色化学实验的要求。(1)要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即要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要给出限量,实验中可把容量瓶、烧瓶、启普发生器等常用仪器微型化。(2)要努力改革实验方式。平时多注意收集各种教学辅助书中刊登的有关实验的改进资料,并将其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要努力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如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实验、

五、习题教学中加强绿色思想的渗透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习题教学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使学生在练习中了解科技动态,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融合了绿色化学的习题教学,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种战略,一种方针、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研究策略。现行化学教材已经融入了绿色化学知识,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原则,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但绿色化学不能取代系统教学,而是必须融合其中。如此便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更新观念;二是教师本身要进行终身教育,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绿色化学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化学教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为了使祖国的天空变得更蓝,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绿,作为教师,就必须去培养具有绿色环保意识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未来自觉的“绿色化学家|”,为绿色化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

[2]俞巧红,绿色化学――一种新的化学理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卢克,关于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与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篇8

1 重视课堂内容的有效准备

1.1 针对某些特定的课而作特别的准备

课前进行有效的准备,可以让45分钟的课堂更有价值。很多老师都知道,下午第一节课,被很多人比喻为睡觉课,这样的课效率低几乎是大家公认的,所以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睡觉课,但是只要愿意挑战,是能够让学生想睡也睡不着的。

比如,在课前,准备一些比较有趣的素材,上课时,尽可能地准备多样的活动形式: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等,那么不知不觉中一节课会在精彩的氛围中结束。例如:在探究如何治理"白色污染"时,针对学生下午第一节课昏昏欲睡的精神状态,走进教室就抛给学生如下问题:

(1) 假如你是一位南京普通公民,生活中你应注意什么?

(2) 假如你是一位化工生产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减少"白色污染"?

(3) 假如你是一位环保工作者,你应如何处理这些"白色污染"?

(4) 假如你是一位化学家,你将怎样从源头上消除"白色污染"?

学生马上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热烈地讨论起来。这一节课的状态和效果的高质量是显而易见的。

可见,同样是一节课,同样的时间,如果我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收获更多,让课堂更加有效。

1.2 针对整个教学而作充分的准备

课堂教学不仅包括教学过程,还包括管理过程。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我们不仅需要过硬娴熟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必备的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说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事情的效果与付出的频度成正比,但超过了某个频度,则成反比。

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一味的以为时间花的越多效果越好。记得以前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时,往往直接讲这两者的概念,然后做了一些有关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判断的题目,以为学生能掌握的很好,哪知学完这章内容再回头复习时,学生又不会分辨了,还会问老师BaSO4是电解质吗?通过学生不断的发问我才发现新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反复的做题并不能代替理解。从那以后,我试着改变了教法,在讲概念前先提出问题:哪些物质可以导电?有些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导电但是在另一个条件下却不导电。有哪些这样的物质呢?为什么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积极性也很高。

2 关注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

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所得的收获会有很大差异;而如果平铺直叙地呈现给学生,则同样的知识要有效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可谓是事倍功半。

2.1 以建构主义教学观引领课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一块一块拼接到学生的大脑里,而是在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的增长。例如,在学习乙醇时,我们可以先问学生:"乙醇是大家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关于乙醇你已经知道哪些呢?"在学生进行讨论列举后,我们可以再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补充,然后再进行归纳,这样还可以节约时间使之分配到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尽可能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当然,还可以将乙醇的教学设计成一堂探究课,让学生通过实验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探究学习。建构主义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

再比如,学习《浓H2SO4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初中所学的稀硫酸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浓硫酸的性质。

2.2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的思维

做相同的功而收获不同,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关系。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的途径之一。

化学学科往往与环境,医疗卫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可以创设的问题情景也很多。另外,还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上《硝酸的性质》这堂课时,可以讲述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的故事,他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战争结束后,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的呢?

再例如,上《氯气的性质》可以引入氯气泄露事件,如: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淮安段发生一起车祸,造成其中一辆山东液氯槽罐车中的液氯大量泄漏,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造成28人死亡,350多人入院治疗。氯气是一种具有怎样性质的物质呢?通过化学的学习,我们如何通过化学反应把有毒的物质转化成无毒的物质呢?

2.3 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曾经一度,"丝丝入扣"成为一节好课的标准,但过于精准的预设有时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使教师过分专注于"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好说明学生正在积极思考,如果教师为了进度要求而忽略课堂的生成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当前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会妨碍他们对后续内容的理解。曾经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讲氨气的性质,需要演示的实验中有一个是喷泉实验。

虽然教师课前进行了准备,但课堂上实验依然失败。这个时候,讲课老师可能有一丝的慌乱,但很快镇定下来。于是,她带领学生从氨气的性质出发结合喷泉的形成原理共同分析喷泉失败的原因,最后在实验老师的配合下,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实验。这一次意外的失败,让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喷泉的原理以及喷泉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认识更为深刻了,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总之,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利用教的时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效益。

3 强调课后的有效反馈与反思

3.1 及时、全面的反馈

教的是否有效最终还是要看学生学的是否有效。及时而全面的反馈,可以让教学行为及时得到修正。反馈的手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考试外,也可以是来自学生的开放性的评价,当然也可以让这两者有效结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的?我对老师有哪些建议?"这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设计的学生每天作业后的师生交流问题。意在为师生交流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及时反馈学的心得,以利于促进教师更有效地教。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师生都收获良多,让教与学真正同步发展。

3.2 反馈过后的反思和调整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为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教师应追记每节课的得和失,做到每课必反思。

篇9

瓦楞纸箱磨损原因及危害

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产品都具有体积大、质量重、棱角坚硬、结构不规则的特点,例如音响、微波炉、空调、炉灶等家电以及某些机械产品。这些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粗糙瓦楞纸箱表面接触且产生相对运动,任何两个接触表面相对运动都会产生摩擦,因此纸箱和产品会产生摩擦效应。若运输过程中振动较大,则由于机械作用,包装物会使纸箱发生材料脱落、破洞等磨损现象,最终使纸箱丧失保护产品的功能,继而导致产品损坏,因此用来包装此类产品的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抗磨损性能。

解决纸箱磨损问题的措施

1.填充缓冲衬垫

包装厂在纸箱的上下两层及4个棱边均放置厚厚的塑料缓冲材料,如可发性聚乙烯泡沫塑料(EPE)、可发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等,以避免产品和瓦楞纸箱接触。

然而,塑料泡沫及其添加剂均属于高分子材料,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能自行降解,容易形成永久性垃圾。个别发泡塑料虽可降解,但降解成本高、耗时长,且多数消费者并无集中处理此类塑料的概念,依旧会习惯性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废弃塑料所产生的污染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公害,特别是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的废弃物量大、分散、脏乱、很难收集。其中一部分随生活垃圾进入处理系统,而另一部分被随意丢弃,散落在地面,污染城市市容,破坏生态环境。

2.填充纸质材料

使用瓦楞纸板、蜂窝纸板等纸质材料,做成形状各异的折叠式缓冲结构,它虽然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但这些结构设计工作量大,生产成本高,仓储体积大。

3.更换新的瓦楞纸箱

顾客购物时都会选择包装完好的产品,若产品到达经销商手中时纸箱破损,将会增加销售难度,因此往往有人会在运输中途或零售前更换新包装,这样会导致包装及运输成本增加。

涂布抗磨损瓦楞纸箱

瓦楞纸箱涂布工艺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项新技术,该工艺是通过对瓦楞纸箱涂布涂料的方式实现纸箱防水、防潮、防霉、防腐、防静电、防划伤等功能。本文介绍的抗磨损纸箱内部不放置任何塑料缓冲材料,而是通过涂布抗磨损涂料来抵抗特种产品对纸箱造成的磨损破坏。

涂布抗磨损瓦楞纸箱的纸板结构如图1所示。抗磨损瓦楞纸板大体由3部分组成:面纸层、瓦楞纸层、耐磨里纸层(由里纸层与涂料层组成)。面纸层为一定克重的牛皮纸、箱板纸、美卡等。瓦楞纸层由瓦楞芯纸经瓦楞辊压制而成。耐磨里纸层是在箱板纸(或其他纸基材料)的表面涂布了抗磨损涂料,达到抗磨损效果。其生产流程如图4所示:抗磨损瓦楞纸板的质量标准有很多指标,比如纸板的边压强度、耐破度、黏合强度、戳穿强度以及纸板耐磨性等,其中纸板耐磨性尤为重要。

耐磨里纸即为抗磨损瓦楞纸板的内表层,通常由箱板纸经特种涂料涂布而成。抗磨损瓦楞纸箱的耐摩擦磨损性能主要取决于耐磨里纸。而里纸之所以具有耐磨性能,是由于表面和纤维浅表层附有抗磨损涂料,该涂料能增强纸箱抗磨损功效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该涂料的主要抗磨损成分为石蜡和烃蜡,液体石蜡热稳定性较好,用量较多时制品易发黏,因此给瓦楞里纸涂布一定量涂料可使得纸箱内表面黏性增大,进而阻尼增大,即:包装件振动时,产品接触纸箱内表面,振动能量会耗散在纸张内表面阻力中,从而减弱振动对纸箱造成的破损。

第二,瓦楞里纸表面粗糙多孔,内装产品与纸箱接触发生相对运动时,由于纸箱内表面粗糙,因此滑动摩擦力大,纸箱易被坚硬有棱角的产品摩擦甚至磨损。涂布涂料后,纸张表面形成了连续平滑的薄膜,且液体石蜡作为涂料的主要成分,本身具有良好的效果。此时,纸张表面由粗糙多孔变为光滑连续,摩擦系数大大降低,进而滑动摩擦力减小,纸箱则具有了一定抵抗产品磨损的效果。

此外,涂布技术主要有刷式涂布、刮刀涂布、气刀涂布、薄膜压榨涂布、喷雾涂布、帘式涂布和辊式涂布等。各种涂布技术及其主要特点见表1。本文中耐磨里纸采用辊式涂布方式,所用机器为达成集团在美国引进的MRC-1000型大型精密涂布设备。涂布机的涂布原理是,将整卷原纸表面定量涂布抗磨损涂料,经过几组调压滚轮挤压,同时用160℃~170℃高温瞬时烘干,涂料中水分蒸发的同时,有效成分被纸张表面吸收,在纸张的浅表层形成了新的物质层,如图5所示。该型涂布机涂布方式较之于其他方式的优势在于,其涂布过程采用高温高压,此时涂料中的有效成分不仅仅覆盖在纸基材料的表面,也存在于纤维浅表层。这样一来,即便运输过程中产品和纸箱碰撞刮掉内表面的抗磨损涂层,但内表面纸张纤维浅表层已经被涂料充满填平,因此能有效抗磨损。

市场现状及发展预测

这款新产品可用客户群主要有:冰箱、空调、音响、微波炉等质量重、坚硬有棱角的家电产品,另外可用于不方便使用缓冲衬垫的大型机械零部件包装等。

“抗磨损涂布瓦楞纸箱”是一项全新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国内并无企业生产此种功能性纸箱,也无高校针对该方面进行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原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在学习时产生与科学概念相异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就成为“迷思概念”。这种由于原有生活经验的代入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认识,对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形成科学的认识造成了障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一、迷思概念的成因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我发现,造成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日常感觉的印象

在接触科学概念前,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即产生了“前概念”,这些概念与科学概念可能一直,也有些却恰恰相悖,例如,有的同学看到生活中的铁锅是黑色的,就认为纯铁是黑色的,碳酸钠在生活中被称作纯碱,因此就将碳酸钠归类为碱等等。

2、习惯称呼的曲解

人们在生活中对一些化学现象的习惯称呼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就是这些习惯使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了曲解。例如,认为“白色污染”就是白色塑料的污染等。

3、类化概念的负迁移

化学中有很多含义相近,字面也相似的概念,这种“接近”对概念的形成产生了“负迁移”。例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反应完全和完全反应等概念都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

4、媒体信息的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高度发达,其中夹杂了很多不负责任的、有误的,甚至是伪科学的信息。例如,某矿泉水广告称“本矿泉水含有钾、钠、锌等微量元素”;某知名园林公司宣称它的有机堆肥“100%不含化学成分”等。

5、初高中知识衔接脱节

由于初中阶段对某些化学概念的阐述不够严谨,造成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形成了迷思概念。如初中教材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阐述为“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而高中则扩充为“有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或挥发性物质生成”等。

6、望文生义

在看到一个概念的时候,一些学生习惯从字面去理解概念,造成迷思概念。例如,学生认为“平衡”就是静止,“电离”就要通电,“透明”就是无色或白色,“糖类”就是有甜味的物质等。

二、高中化学促进迷思概念有效转变的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迷思概念阻碍学生获得新的科学的概念。因此,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就是,尽快有效地促进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新概念,并在应用中理解新概念。

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无法包容的时候产生的矛盾。在促进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中,教学可以创设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在学生体验到认知冲突的时候,迷思概念才会被暴露出来,接下来才能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

如针对部分学生认为“金属不能燃烧”的错误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在节日里五彩缤纷的烟花是怎么形成的?”,而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又如,在“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

师:“一滴水中大约含多少水分子?假如我们一起来数的话,1s数1个,要数多久?”

(学生提出各种猜测)

师:“科学家已经发现,一滴水中大约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即 1.7×1021个,我们按60人算,每人都数到100岁,一共是2.0×1011S。”

(学生十分吃惊)

师:看来这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那么,像这样的粒子,我们要如何表示它呢?(引出概念)

2、设计探究实验理解科学概念

在认知冲突发生以后,我们可以设计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如“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归纳总结”,通过实验获得的概念,理解的将更加深刻。由于很多化学概念都来自于实验,因此,这种方法在化学课堂尤其适用。

例如,对于“离子反应“的概念,可以设计下面的实验:(1)分别作50ml 0.1mol/L硫酸溶液和50ml 0.1mol/L氢氧化钡溶液的导电实验;(2)提出问题:若将硫酸溶液缓慢导入氢氧化钡溶液溶液至过量,灯泡亮度将如何变化?提出假设,实验验证;(3)现象分析:灯泡先由亮变暗,再变亮。原因是开始时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和水,溶液中离子减少,导电性下降(变暗),后面当硫酸加至过量时,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增多,导向性增强(变亮)。由此,得出反应的实质是“离子”反应,建立科学概念。

3、构建概念图完善认知结构

化学概念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绘制概念图,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单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整合的、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一般来说,制作概念图,主要有以下几步:

(1)选定研究的知识范围,找出每一章节或实验和探究活动中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2)从选定的知识范围中找出相关的概念,列在表中。例如与电解质相关的概念就包括: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

(3)先确定核心概念,而后确定概念的等级,一般含义最广、概念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放在图的顶部,最具体、最不包容的概念放在底部。

(4)按照概念间的关系,在概念之间画出单向或双向的连接线。有需要的地方用简要的文字表明两概念的关系。

(5)修正概念图,初步制作好的概念图,可能会由于以后学习的深入,需要不断补充、完善。

例如关于“电解质”这个概念,有关的概念图如下:

对学生来说,若能用好概念图技术,就能顺利进行概念的“移植和生长”。在制作概念图的同时,学生需要思考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间是包含关系还是平行关系等。因此,制作概念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总之,迷思概念的存在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大敌。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迷思概念的出现有可能是一些经年累月的习惯或经验造成的,它的转变非一朝一夕之事,促进学生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