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劳动实践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7 16:4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劳动实践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篇2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模拟实验室;实践基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新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门人才为己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近年来,一些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社会需求,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广西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广西财经学院财政系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目前广西地区唯一的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自专业开设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一、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
广西财经学院是从原来的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新的本科院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有财政实验室、税收实验室,还有一些会计、证券操作模拟等ERP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广西财经学院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外实践让学生自己到相关单位实习,或者是参观观摩相关部门的工作过程或流程,校内实践一般是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自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设立起,我们就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本院实践教学的优势来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期在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操作方面建立自己的专业优势。
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校4年需要修满16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2学分,实践课程28学分。其中实践课程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5个学分,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块二23个学分,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外,各专业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开设哪些实践实习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业务实习、行政管理业务实习、社会救济业务实习、社保基金投资综合实验、社会调查。这些课程有的是校内实践课程,有的需要学生到校外相关单位和部门去实习,但大部分是校内实践课程,需要学生在校内进行。
与其它高校相比,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高,实践课程门类较多,基本围绕着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工作需要以及学生就业需求来进行,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初步建成。
二、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赋予实践课程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很难一下子改变。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仍将重心放在理论的传授上,忽视了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虽然学校也一再强调实践性教学,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度、方法还比较欠缺,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也流于形式,不能够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学校对于课酬的设计也明显地偏向理论课程,从事实践教学的课酬偏低,实践课程的报酬只有理论课程的80%,使得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缺乏积极性,很难把实践课程提高到理论课程一样的高度来对待。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和研究。自2005年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对实践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由于本专业的建设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所以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基本的依据,随意性较大,往往是借鉴区外其他高校实践课程设置的经验,或者是觉得哪门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或者便于开设就开哪门课程,造成了实践课程设置较混乱,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与规划。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各自为战,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内容,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比较随意,使得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
3.实践课程的教学条件滞后。近年来,广西财经学院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力度,增设了一些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践教学的条件逐渐改善,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没有太大改善,滞后于实际需求。学校对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重视不够,以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模拟实验室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当然这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国内其他高校没有先例,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实验室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实际经验供借鉴和参考。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4]
4.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多是最近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教师整体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并且这些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就进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际部门的工作经历,自身操作能力不强。可以说,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难以适应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
5.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目前,广西财经学院已经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在管理方面较主观、随意[1],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5]。比如考核环节,实践课程一般重参与而不注重考核,往往是只要学生参与实践过程,按规定填写相关表格就可以通过,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差,以学分为目的,能力未见提高,实习流于形式。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经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种类单一、接收能力有限。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是街道、社区居委会,因为街道、居委会工作任务繁杂,对学生接受度高而且接受能力强,但是学生普遍对这类实习基地不感兴趣,觉得社区的工作比较繁琐并且对本专业没有太大的实践价值,他们一般对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比较感兴趣,但是学校目前还没有与这些部门建立稳定的关系,并且这些部门的工作涉及到民生问题,很难让大批学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去实践。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实习基地建设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的建议
1.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层意思,内容涉及到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等众多领域,如果每个方向都开设一些课程,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培养模式,只能使学生无所适从,专业没有特色。因此,必须根据院校的特色和优势选择一两个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根据此方向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
根据广西财经学院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发展应该突出两个重点:社会保险和员工福利。这两个方向的社会认同度高,社会需求也比较直接。社会保险作为一个特色方向,主要是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应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这一方向可以开设社会保险职位模拟实习实训课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各种业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模拟实习等。[6]员工福利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主要是考虑到毕业生大多进入企业从事微观的行政人事工作,加强这一方向的培训便于学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可以开设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等加强这一领域的锻炼。
2.建立模拟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为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首先,要建立社会保险业务模拟实验室,通过引进相关教学软件,模拟和实验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费用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操作,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实际操作。其次,建立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进行劳动力计划、招聘、工资福利管理、劳动力培训、绩效考评等职位的工作。此外,建立劳动关系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争议[7]。
3.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直接接纳学生在相关机构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8]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为此,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局等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和数量,与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单位和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其列为实践教学基地,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前往实习和见习。
4.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建设。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要求较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首先,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骨干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进入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或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其业务能力。其次,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9]此外,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报酬,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完善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实践过程管理,使实践教学逐步成熟和完善。每学期由专业教研室确定实践课程的门类和开设实践课程的班级,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单位或实验室的落实、实践过程的日常管理,指导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成绩考核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表现、实习报告质量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实践教学结束后,进行实践评估和反馈,根据实践情况,结合学生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法、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18-219.
[2] 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232-233.
[3] 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168-170.
[4] 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232-233.
[5] 李艳波,刘松先.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主体性教学活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68.
[6] 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19-220.
[7] 蒋蔷.普通本科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J].科教文汇,2009,(7):17.
篇3
一月、二月 寒假组织青年志愿者,并参加实践活动。
三月 成立“雷锋基金会”;举行“学雷锋、见行动”大型签名仪式;学生会各部上交工作计划。
四月 青年业余党校祭扫烈士墓;校刊出版。
五月 艺术节;高一篮球比赛;“我爱我校“大型义务劳动
六月 成立“服务高考”志愿者服务队;青年业余党校学习;高二篮球联赛;中考特招生录取义务服务;校刊出版。
七月、八月 “党旗下成长”??青年业余党校实践活动;“拥军拥属”义务劳动。
九月 学生会换届大选,新学生干部上;各部上交工作计划、秋季田径运动会;培训国旗班
十月 建国五十九周年,建校一周年大型征文、书法、绘画、演讲比赛青年业余党校实践活动。
十一月 “远离白色垃圾”大型义务劳动;校刊出版
十二月 “12.9”冬季长跑;义务扫雪;新年联欢会。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篇4
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令不少家建物质条件变得相对丰厚,加之社会并技信息高度发达,扣今的学生,特别是中考落榜而选择鱿读职业学校的手生,由于长期沉逮于物质享受中,家建又缺乏有效的引手。因此不少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处于迷惘状态,找不到自我,对学习丧失兴趣,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这些缩合素质相对杖低的学生,知果我们中职教学还是采用理论满堂灌的模式,必然导致反效果。本文从根派粉手,揭落当今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并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工作事项提出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能肠教!
1中职学生的现状
目前,就读中职类学校的学生多为考不上理想高中而又想学一技之长的人员。由于知识理论水平、自主学习能力、思想道德方面上跟高中学生和高职学生有一定距离,因此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学生管理上也相对困难些。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思想品质上存在一些不足;道德品质上出现一些偏颇;个性心理的品质表现不容乐观;生活品质方面存有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现象:(1)由于学习基础比较差,基本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的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少部分学生甚至厌学,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2)对校纪认识不足,不愿意受学校纪律的约束,以自我为中心,责人严律己宽。(3)学生普遍大胆、开放,自我表现欲强,敢想敢干,不顾后果。(4)攀比、摆阔心理严重。(5)缺乏责任感,欠缺奉献精神,重视“利益”(6)对批评教育有较严重的对抗和敌视情绪,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2参加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思想、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转变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技能。
2.1社会实践为中职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供机会
当代学生是幸福的一代,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物质条件宽裕,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长辈视其掌上明珠,什么辛苦的活都不让干,不缺钱,要什么给什么。相对七、八十年代的学生而言,有着天渊之别。然而在物质条件非常丰厚的今天,当代学生唯独缺乏的是对贫穷、勤劳的认识和感受。
2.2社会实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思想政治课是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实践锻炼的主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生提高认识,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现在的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劳动,劳动习惯差,“娇”、“骄”二气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组织了学生到本区生产企业去参加实践锻炼,不少学生通过劳动锻炼,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劳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技能
长期以来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单一,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课堂满堂灌,缺乏说服力,缺乏生机和活力。组织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贯穿于实践当中,从社会实践中检验专业知识。学生在实践中吸收了不少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毛病,理论联系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更好地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转贴于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路
社会实践是一项综合性教学活动,以实践的方式让当代青年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然而,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学校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简单化了。为此,针对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路,笔者提出以下几点。
3.1制定社会实践学分制.推动社会实践日常化、持续化
日常化社会实践要打破时间限制,并设置长期计划,将实践与教学融合在日常教学秩序中。中职学校可将社会实践设置为三部分内容,即:专业实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专业实习按照原有的实习计划和学分计算办法计人学生学分;校园文化活动以学校学生管理机构统计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情况为标准,累计获得学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学校在专业实习以外通过其他方式或途径让学生深人社会,参加社会劳动或志愿服务工作,从而让学生更正面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理解社会。该学分的获取以学校学生管理机构统计为标准。以上三部分学分同时具备方可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
3.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
社会实践活动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各中职学校应将实践教育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践活动的管理上要制度化,并将它纳人教学计划,给予必修学分,加强考核。同时还要注重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假期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制定大纲,编写教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规定实践时数、形式、内容和要求,派遣相应老师从中指导,使之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
3 .3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筹建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建设,是社会实践规范化的前提。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建立一些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并要多渠道地开辟实践基地,使之网络化、经常化、制度化,方便学生长期持续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反馈检验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篇5
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范文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效决定着班级的状况及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结合学校奖励性工资分配办法,特制定本岗位职责。
1.每学期制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检查并执行,做好总结工作;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的家庭、思想品德、生活和身体情况,以及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特长;了解班级、队干部的思想状况,并经常掌握他们的发展动态。
2.依据《小学德育纲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班集体建设的目标,运用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建立班级常规管理机制和班级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班级中建立班级管理岗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3.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搞好日常组织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做到纪律严明、秩序井然;组织并督促学生积极参加校、年级的社团活动,每班至少有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每位学生参加一项自己最喜欢的社团活动。为本班学生认真写评语,负责填写本班学生的学籍;根据多元评价理念,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评比工作,填写好学生素质报告单,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
5.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定期开展少先队活动;指导并帮助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6.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及时处理班内突发事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协助学校贯彻体育与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保护环境,不吃零食,不乱丢乱抛生活垃圾。课间开展正当有益的活动,不追逐不打闹。做好教室及卫生包干区的整洁工作(教室没有垃圾,地面无尘土,包干区无垃圾)。
7.做好班级的文化设计与布置。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评比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做好班级的文化布置,定期更换板报。给学生一个清新的学习环境。
8.协调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定期做好学生家访工作,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在班级中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通过校信通、班级网站等形式,加大与家长沟通的力度,展示班级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构筑教育网络,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9.经常与本班其他学科教师互通班级管理情况,共同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协调各门学科的作业量,掌握并调整学生的课业负担,采取恰当措施,因材施教,共同教育好学生。
10.做好班级财产的管理工作。教育学生爱护公物,节约能源。
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
1.抓好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久的需要。班主任的地位及其所肩负的责任决定了班主任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小学班主任应站在国家和人民翱益的高度,以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的学习、劳动、游戏、生活等各个方面,运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系统地、深入细致地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为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育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教育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为了使学生学好功课,提高学习质量,班主任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责任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提高文化水平。班主任还要经常与科任教师联系,协调各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共同教好学生。
3.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班主任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而且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指导他们有规律地生活。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制度,安排好学习、游戏、休息的时间;要组织他们开展体育锻炼,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要教育他们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护视力,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与校卫生室配合,进行防病教育和采取必要的防病措施;在季节变化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4.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小学生的劳动主要是带有学习性质的劳动,包括自我服务劳动、日常家务劳动、为集体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手工劳动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班主任要结合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态度与情感、劳动纪律与安全、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本领,使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集体的事抢着做。为了养成学生的劳动习惯,要健全劳动制度,定期进行劳动检查、评比和表扬,使学生看到劳动成果,提高劳动积极性。
5.关心学生课余生活
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一天中,学生有许多时间是在课外度过的。课内活动易于掌握,而课外活动则较难控制。小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活动范围大,内容广.他们对活动往往良莠不分。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好奇好胜,敢冒风险,但他们毕竟经验不足,往往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班主任要支持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小学生把精力用到有益于健康、有益于学习的活动中去。
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6.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班主任经常性的管理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
(1)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积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做好班级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总结工作,做好学生的品德评定和学籍管理工作。
(3)做好班里的日常工作,如统计学生出勤情况,安排值日,组织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检查各种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对班级日常活动的讲评,审查班级日志,对个别学生的帮助教育等。
(4)处理好班级中的偶发事件。
(5)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任务。
7.做好家长工作
班主任要认真了解研究家庭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身心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争取家庭的配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班主任在接受新班时,应进行普遍的家访,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以便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家长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经常进行家庭访问、书面联系、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接待家长来访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要求,研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取得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范例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是《小学德育大纲》的直接实施者。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制定《黄金桥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试行)。
一、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同时班主任负有本班各科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之间联系的责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决定着德育工作的质量。
二、班主任的任务
班主任的任务是,按照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和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体魄健康的公民。
三、班主任的职责
1、调查研究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以及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特长,做好家访工作。了解班级组织,骨干队伍的组织情况和思想状况,并经常掌握发展动态。
2、组织管理班集体。班主任要依据教育方针、教育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建立班级常规,培养良好的班风,搞好班主任如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⑴组织每周一次的班会课。
⑵组织学生参加全校、年级的活动。
⑶督促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⑷督促学生按时到位上好体育课、选修课及各类活动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兴趣特长。
⑹与班委会、队干部讨论班级情况,问题和解决办法、措施。
⑺处理班内突发事件,重大事故立即上报学校。
⑻查阅班级日志和学生周记。
3、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⑴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四化建设而奋斗的志向。
⑵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⑶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军训、社会等实践活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
⑷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娱、社会活动。
⑸鼓励学生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⑺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
⑻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⑼建立后进生档案,做好后进生转化和学生不良苗头的监控工作。
4、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班主任要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联系本班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5、订好班主任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篇6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服装专业;现状;实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直接导致了社会需求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服装行业来讲,一类是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服装设计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因为高质量、高水平的服装设计类人才可以用他们创新的意识、灵活的思想,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为企业创造效益;另一类是对高质量、高水平技术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因为高质量、高水平技术性人才可以把设计转化为产品,也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作为服装专业基础的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必须要走一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形成一套与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教学体系,这对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与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是生产与制造大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链上定位为加工制造,处于产业链中最末端,也就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来赚取最少的利润,服装行业更是如此。加之近期国际金融的持续性不稳定,人民币对外币升值,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贸易摩擦,也间接影响到我国服装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在当今产业链战争的时代,我国服装行业必须要开创本土的服饰品牌,这样才有利于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服装专业人才储备。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服装企业的岗位按产品运作流程可分为产品企划、信息分析、面辅料供应、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广告营销策划、店面展示陈列等环节。所以,这也对今后从事服装行业的人员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操作程序、设计观念及设计管理等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这也必然涉及目前的服装专业教育。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是基础性的服装教育,为此要在一开始就必须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挂钩,在制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体系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迎合市场的需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具备主动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流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达品牌风格的能力,为日后成为技术娴熟的服装从业人员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新课改下提高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水平的对策
为了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中职服装教学必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要注重从自身的角度进行剖析与反思。勇于突破陈旧的教学理念,积极进取,认真研究市场,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在办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
(1)转变教学思想,突破陈旧的教学理念。服装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不仅仅是商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服装能够蔽体御寒的功能虽然依然存在,但是人们还要求服装在蔽体御寒的同时与其他艺术一样,能更好地展示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所以,服装又是时代的产物,是观察社会变化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迎合大众的需要,贴近市场,进而设计出更理想的服饰。
(2)确定好专业教学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计划中要充分地以市场为先导,重新制订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教学计划。例如可以考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结合企业、教研室以及学生的要求来制定,在教学内容上倡导文化基础课为专业理论课服务、专业理论课为技能课服务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的制订要从实际出发,并且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完善。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师在授课过程别要注意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载体,按照其教学大纲,自行进行课程设计,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例如《结构设计》教学,学生对其不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工艺只是一些服装的缝制,是裁缝的简单劳动。教师首先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理论上明白加强款式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和结构原理,在实践上能够自己动手,由此实现举一反三;在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划分模块教学,让学生对制作工艺单、设计流水线等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结构平衡。中职的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为此,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提炼理论。在培养目标上,教师首先要做好的是调整教学计划,让教学计划更适应学生,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让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并且逐渐形成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次,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保持好结构平衡,并且可以互相衔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活动中不断提炼理论。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有效的平台。实习可以分为预实习、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这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完善考核体系,就必须要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考核不应只是理论上的考核,更要偏重于实践上的考核,整个考核体系要体现出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
参考文献:
[1]周萍.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职技师范学报,2011(1).
篇7
关键词:劳动实践 育人 知行合一 崇实尚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修德、砺能、笃行、创新”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在学生成才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机制和拓展实践育人的新平台,着力推动实践育人规范化和制度化,逐步探索了一条通过实践育人助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常态、长效机制。劳动实践课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劳动实践课的实施背景
为践行“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三自”服务能力,促成长成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并借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开设《劳动实践课》的先进经验,2012年11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劳动实践锻炼,使学生将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强意志,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年多以来,实践课迅速走上了正轨,收到了预期效果。中山市电视台、中山商报等媒体先后大幅进行报道。目前,已有6千多人次参与此课程,5千多名学生顺利通过考核并取得学分,劳动实践课取得初步成效。
二、劳动实践课的组织过程
1.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劳动实践课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必修课并计算学分。课程实施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纳入素质拓展项目。所有大一新生必须在一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小时的劳动实践课程,才能在该必修科目拿到0.5个学分,顺利毕业。如果不能在大一按时获得学分,可申请在下一学年重修。
2.明确部门职责,规范考核流程
劳动实践的开展,各部门分工明确。学生工作处负责劳动实践课管理办法的制订、组织开展。总务处负责清洁工具的发放管理、各院系负责课程的实施,做好课程时间、地点的统筹安排。学生劳动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各教学院系教室、实训楼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各院系配有专门的学生助学进行日常检查考核,每周在校内网站公布劳动实践课程的考核结果,对连续3次考核不及格的班级或小组提出预警,期末考核结果纳入辅导员、系部考核。
3.配备指导教师,严格日常管理
为保证劳动实践课的效果和质量,各院系分别为劳动实践课指定了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通过劳动积累相应经验和提高技能。对于在劳动实践课过程中态度不端正、行为散漫的学生,指导老师及时通过谈心等教育手段,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劳动实践课与其他专业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体现了劳动育人的效果。
4.加强宣传推广,落实劳动实践课
为使劳动实践课不停留于形式,在每一届新生军训期间,各院系通过海报、网站、微信、QQ群大力宣传,每年开展“我与劳动实践课”征文比赛、劳动展映照片展、劳动感悟等活动,让劳动实践活动充满活力。
三、劳动实践课的育人效果
1.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
通过积极开展劳动实践课,学生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端正了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课的锻炼,使学生体会到长辈们的艰辛,在感恩父母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劳动成果,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自身的感知,进一步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2.培养了良好行为习惯
自劳动实践课开设以来,大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习惯方面更加自律。校园环境有明显改观,课室的地面、讲台、窗户、走廊干净整洁,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学会尊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学生寝室的卫生比以往有明显的改观,学生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卫生。
3.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劳动实践课推行之初,部分学生抱怨抵触,但在劳动中,逐步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学生之间逐渐熟悉,加深了解,气氛活跃,课室也干干净净,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劳动实践课的产生的影响是细致入微、潜移默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生活自理意识,能够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克服懒惰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
4.提升了学生个人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呵护有加,成长阶段很少做家务或其他劳动,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形成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接受劳动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培养了主动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5.树立了正确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思维敏捷、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但他们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做事懒散半途而废、不够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点。劳动实践课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的观念,培养“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精神。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脑力的智慧与灵巧的技术操作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6.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劳动实践课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提升了班级凝聚力。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人到集体,学生们更加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更加懂得团队精神、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实践课中,对其他的学生日常活动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团日活动、班级活动等。
四、劳动实践课的特色
1.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在大学生中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的举措,旨在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统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2.发扬传统,崇实尚能
劳动作为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每个学习阶段。劳动教育作为一项传统的教育方式,甚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有目的地进行劳动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立,掌握生活的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学生掌握的生存技能也越来越多。当学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时,他们已经基本成年,逐渐能够应对生活的种种考验。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延伸,最终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3.育人为本,全员参与
开展校内劳动实践课,是落实教养工程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好地将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有助于培养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的个人品质,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全员参与校园劳动,可以倡导全员师生共同关注和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载体丰富,形式创新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农学专业 模块化教学
农学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随着新专业、热门专业的不断出现,农学专业在农业高职院校中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使传统农学专业持续发展是目前农业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人们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共识,即以增强应用能力为主旨,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大农学专业”的思考
1.1“大农学专业”的概念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对传统农业领域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人才。为了适应现代农学专业科技人员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既能带领组织广大农民做农村致富领头人和农村小城镇现代化的建设者,又能自身创业,直接成为专业大户,做私营企业的示范者。因此要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懂得大田作物的栽培技术,而且还要懂得园艺植物(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畜禽养殖、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与保鲜及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多技能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大农学专业”的内容
1.2.1淡化专业界限,增大选修课时量。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是面向农村基层,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是“多面手”人才。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懂得农作物的种植、培育等传统知识,而且还必须懂得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1][2]。因此,在专业设置时就应淡化专业课的界限,将农学类(如农学、园艺、种子等)专业的基础课打通,设置基本相同的基础课,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又能服务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将有关专业课内容相同的部分整合为综合化课程,如将作物栽培总论部分与园艺植物栽培总论部分整合为植物生产技术原理课程;将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课作为其他专业方向选修课,如蔬菜栽培课程是园艺专业的主干课,而农学专业则作为专业限选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的需要,又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途径,从而保证学生素质教育的完整性、知识技能多面性,进而达到一专多能的可持续性。
1.2.2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开技能培训课程。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一线、农村基层的需要,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历型农业技术人才,而且要大力培养非学历型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在设置专业课及实训课时应邀请农场私营业主、乡镇农技站、农产品流通行业、市农业局、农业科研部门、高等农业院校等相关行业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劳动模范等,对所开设的课程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并根据这些意见对农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设生产上必需的、实用的课程,并在课程中补充新技术、新成果。如增设WTO与中国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无公害食品生产、食用菌栽培、畜牧概论等课程,从而使所开设的课程既符合生产的需要,又能够提高学生面对市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发展能力。
2.模块化教学的思考
2.1模块化教学的概念
在整个三年的教学活动中把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及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建成秩序渐进、层次分明而又相对独立,同时又有明确教学目标的三大教学模块。旨在实现三年教学“实践不间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并重”的目标[3]。其主要形式表现为:第一模块,为一年级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培养阶段,以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调查为主要方式;第二模块,为二年级专业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学校+公司”联合进行生产实习,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并进,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理论;第三模块,为三年级综合素质训练提高及农业创业毕业设计阶段,通过“学校+公司”,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复合性人才。
2.2模块化教学的内容及培养目标
2.2.1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培养模块。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一年级新生所进行的培养。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和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重点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并结合实践课教学和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通过社会调查和组织参观,使学生了解农村现状和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环节、存在问题及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
2.2.2专业技能培养模块。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二年级学生所进行的培养。以“学校+公司”联合进行专业课学习和生产实习,进一步强化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增加实践性、技能性强的专业内容,分专业进行实训,重点掌握农作物、蔬菜、林果、花卉及农产品加工与保鲜等田间管理的各种方法和技术要点,使学生提前接触专业实践锻炼。
2.2.3综合素质训练提高及农业创业设计模块。
此模块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理论知识之后,通过运用所学全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获得独立从事科技和组织管理工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总检验,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实战演习,更是学生今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农业创业的训练阶段。强化“学校+公司”顶岗实习;教学与推广相结合顶岗实习;模拟承包实习。实习中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不同生育阶段的栽培技术要点;初步具备试验设计、田间安排、调查测定,初步具备指导农业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承包的能力;组织学生搞好农业创业设计用来替代毕业论文。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3.1.1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训方式有待改善。
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高专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4];对其服务区域性的特点考虑得不充分,专业课的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实训实践在教学时间上分配不太合理,理论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比重过大;双师型(即是教师,又是农艺师、畜牧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3.1.2实践教学环节计划、制度不完善。
许多农职院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实践教学的性质以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认识不清,导致对实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及其教学方式方法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计划不完善,缺乏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教材。现代农科的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计划往往是按照课程体系进行安排,而农学类学科的实践教学往往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受生产的季节影响很大。另外,近年来理论教学的教材更换很快,而实践教学的教材相对滞后,使得实践教学的内容落后于生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实践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差。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及其考核体系不健全,使教师在指导实践教学时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统一的要求,实践教学考核没有标准,随心所欲,甚至凭印象评分。三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条件差,影响师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随着高校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猛增,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投入严重不足,仪器设备陈旧,实践教学的科技含量低等,严重影响了师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2对策
3.2.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农业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注重灵活多样性,可聘请一些在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针对性地教学;讲授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可以讲授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教学场所不应限于教室,也可到田间地头、施工现场、公司车间等。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师生之间交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3.2.2造就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淡化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
3.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认真组织编写各专业各阶段实践教学大纲,将实践教学独立开课,把教学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劳动、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组成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明确各项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并对各项实践教学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等制定出具体量化指标,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大纲,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编写一套实用性、针对性、指导性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教材。建立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之不仅成为学生实验、实习的必要场所,而且也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
另外,还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专业实践教学过程,而且对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正确理解中央对农业的方针政策,稳定其专业思想,确立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决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官春云.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2,(10):3.
[2]张立峰.对农学学科、课程之结构-功能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64-65.
篇9
在新形势下,到底采取何种有效的手段,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笔者认为: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较好地提高其实效。
1.从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的角度出发,开展“知识验证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我们较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例如有的高一学生认为:“‘先富’帮‘后进’,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是幌子.实际上是利用‘帮助’在后进地区乘机捞一把。”针对这一实际思想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调查访问了省扶贫先进单应—一宁波慈兴集团。该企业近几年中,分别以资金、技术、产品业务和管理人员、工人业务培训等形式,先后扶持了6个“老少边”贫困地区的工厂,其中一个还成为丽水地区十大明星企业。学生在活动后说:“现在我们懂了.人间不尽是金钱关系。‘先富’帮‘后进’,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信!”
2.从结合教学改革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兴趣爱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操作方法,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善形象,吸引学生,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成了我们教师的最新观念和工作方式。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设了“焦点与热点”、“新闻采编”等选修课和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活动小组。前者主要采取课堂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分散实践;后者则在教师的直接带领下,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上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市公安局,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状况、原因及预防,组织参观“万亩渔塘”,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选修课、活动课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从结合教材行为锻炼要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奉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涉及面广、难度大,一般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实施。
总之,“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它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真“研究”;对策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假“研究”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克服、改进这些假“研究”现象,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须,更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所必须。为此,我们从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进行论述,以求寻找克服假“研究”教学现象的对策。
一、有的放矢
打靶得有靶子,得对准靶子。同理,研究性学习也必须有问题,必须针对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问题没有针对性地研究,自然就是一种假“研究”。有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开心活动,但始终不见有研究的迹象。比如有位教师组织四年级学生感受有地方特色的粮食制品,组织选择学包春卷。教师先PPT展示包春卷所需的主要材料,再让学生观察各小组桌上摆放着的备料,组织学生们认一认,说一说有哪些材料。各小组都安排了一位家长当师傅,指导学生包春卷。同学们忙活开了,教室像沸腾的开水。不一会儿,大家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欢呼雀跃。有的同学拿到隔壁教室,跟其他班的同学交换劳动成果;还有的同学送到教师办公室,请老师们一起品尝。这个活动组织得很有意义,但是如果深度观察,便会发现,执教者忽略了在活动中把劳动技术教育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融合。学生光有活动,没有研究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只动了手,而没有动脑。执教者只有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眼光来组织这个活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高品位的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背景下的劳动技术教育。
问题意识,其实儿童天生有之。特别是小学生常有问不完的“什么”。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但也有学生可能提不出问题,需要老师激发;可能提出的问题层次不一,需要整合;可能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需要调整。这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识别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清晰而明确地陈述问题。比如包春卷这个活动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方面提出研究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包春卷?有哪些历史故事?春卷与清明节的关系是什么?从劳动技术方面提出问题:包春卷需要哪些材料?除了包成卷状,还可以包成什么形状?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提出研究问题:一个人大概要吃几条春卷?估计一盆材料可以包几条春卷?另外还可以从食品卫生的角度提出研究问题,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问题。总之把劳动技术教育与美食文化、学科知识、食品卫生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产生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地“研究”。另外研究的问题也要有针对性,这是需要老师指导的。比如上述案例中有个别学生可能提出要研究包春卷的材料各自什么价格,郑成功有哪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家乡生产哪些粮食作物……这些明显偏离了活动主题,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纠正,才能使学生的研究有针对性。
二、有法可依
研究性学习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科学研究是讲究研究方法的,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信息研究法等,还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比如某老师组织六年级学生进行以“汽车”为主题的研究。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并制作成PPT汇报课件。内容很丰富,基本上网罗了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标志,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但问及这么多张的幻灯片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列的,你从这些汽车标志中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学生却说不出来。
学生展示自己网罗来的资料,看似成果很丰硕,似乎都在做深度“研究”。细看便知,这些资料只是一堆未经冶炼的“矿石”而已,学生只不过充当资料的“搬运工”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研究。在学生收集到诸多的资料后,教师指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汽车品牌标志进行分类,对标志的含义进行解释,对标志的美学、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对学生最喜欢的标志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只有根据老师指点的方法,进行一轮轮的实践和学习,才能真正地走进“研究”天地,掌握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
三、有条不紊
研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费吹灰之力,一蹴而就的研究,一定不是真“研究”。研究需要一个过程,甚至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工程。研究实施之前,必须围绕问题的解决,制订初步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虽然还会随着新想法、新信息的出现,适时调整与修订计划,整个研究过程都应该按计划行事,做到有条不紊。学生研究性学习亦然。制订一套好的研究活动实施方案,既能对研究活动起到主导作用,又能使活动收到预期效果。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没有制订整体的指导方案,也没有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研究活动方案,导致行事草率,教师或者无所适从,或者无所作为,或者任意作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情而不能有效处置。
制订研究活动方案,教师方面要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彰显课程理念、课程特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在活动方案的拟订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活动进行创新设计,把生活中的情景具体化到活动之中,活动的诸多环节都要依据活动方案进行安排。学生方面要根据以下几个问题来制订研究计划:“问题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已经了解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还需要了解什么?”“为了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将要做什么?”教师要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进行多元化的制订研究计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信性、团队精神和自我规划能力。
研究活动过程要按计划实施,才能使研究有条不紊。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求,进行活动的分组、角色安排等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有效地把活动中的观察发现、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活动结束后,把学生们的活动成果一一收上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为学生们很好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开展起到总结和指导作用。通过这样有条不紊的研究活动实施,学生的研究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真正地进入“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景观工程初步设计方案
- 下一篇:新媒体运营绩效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