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27 16: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

篇1

今年9月份是我区第五个“社区教育宣传月”。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平台,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大力推进我区创建和谐社会工作进程,根据《**区**全民素质教育五年规划》、《**区**年社区教育工作要点》和《关于开展**区第五个社区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决定于今年9月份,在全区广泛开展“八个一”活动,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现将具体活动方案附后,望各有关部门和社区认真抓好落实。

一、打造平安路社区教育宣传一条街

针对平安路一条街教育资源集中,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力量雄厚的特点,整合沿街两侧的教育资源力量,打造我区第一条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一条街”,展示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新亮点。协调沿街的教工一幼、区教体局、青岛烹饪学校、区少儿活动中心、区残联、区社区学院、区社区教育活动中心、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机厂技校等单位做好宣传工作,悬挂宣传社区教育的横幅,摆放各自单位向社会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和创建学习型单位的宣传展牌,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

时间:9月份

责任部门:宣教科

二、举办**年**区市民大课堂秋季开学仪式

为丰富市民的社区教育培训内容,以各社区为单位,与驻街学校联合,发挥社区教育辅导员的作用,确定授课内容、授课教师、授课地点,开设100名社区群众(包括各类年龄段的人群)参与的各类教学班,在全区规定的统一时间段内,集中开展**年**区市民大课堂秋季开学仪式。

时间:9月17日(周六)

责任部门:宣教科、各社区

三、“学习型社区”典型推荐

为贯彻落实《青岛市创建学习型社区创建标准》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深化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的意见》(四委〔**〕32号)精神,推动我区基层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街道推荐兴电社区,参加全区“学习型社区”观摩活动,以典型带动全面,推进管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

时间:9月23日(周五)

形式:听取介绍、观看档案资料、咨询、成果展示等

责任部门:宣教科、兴电社区

四、举办一次市民文明礼仪巡回宣讲

配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通过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社区教育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地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邀请区“文明礼仪宣讲演示团”到街道开展文明礼仪宣讲活动,把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细化为群众便于接受的行为标准。

时间:9月26日(周一)—9月30日(周五)

形式:文明礼仪宣讲

责任部门:宣教科、有关社区

五、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集中宣传活动

加强以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落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落实《青岛市民文明公约》和“八不”行为规范,结合创建文明城区、创建学习型城区和纪念胜利60周年活动等重要内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时间:9月20日

形式:以广场宣传、咨询和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

责任部门:宣教科

六、开展第三批学习型各类先进评选活动

为推进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工作,评选一批学习型组织典型,选树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习带头人,推荐评选**区第三批各类学习型先进,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篇2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需求

一、问题提出

法库县社区教育学院于2013年6月申报了《探索县级职教中心发挥社区教育功能的实验》这一省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给实验项目开展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和铺垫,也是为了完成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的要求部署,我院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法库镇包括吉祥社区、晓东社区、石桥社区、边门社区、河南社区、团结社区、正阳社区、东湖社区共8个社区以及社区常住居民。

2.调查内容

社区教育课程现状、需求以及居民对社区教育培训的需求情况。

3.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走访

4.调查人员

实验项目组全体成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分两部分:社区问卷下发8份,有效收回8份;社区居民共发问卷240份,有效回收239份。同时,为了增强调查的针对性,我们采取了自编问卷的方法。

1.社区教育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统计 课程开设现状:

(1)目前已开设的课程。共开设卫生保健、摄影知识、道德讲堂、音乐、国学、心理咨询、手工制作、合唱等课程共38种,涉及健康类、文化类、技能类、求职类等多个方面。

(2)特色课程。社区开设的特色课程比较少,有辽文化研究、鱼梁特色系列教材讲座、道德讲堂、广场舞、羽毛球、足球、小提琴、国学8种课程。

(3)组织教学的形式。定期聘请专家和老师到社区授课,安排教学计划和课程表,或者组织学员实地参观、手把手教学。学员还可以通过社区网络进行网上学习。

2.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教育课程需求调查问卷

(1)基本情况。

①男女比例:男性为109名,占被调查总数的45.6%;女性为130名,占54.4%。男女比例不是很平衡。

②年龄结构。

③文化结构

④就业情况。在被调查人员中,在职人员24名,占被调查总数的10%,非在职人员215名,占被调查总数的90%。

从统计中发现,在40岁至60岁之间年龄段人员大多数为初中或高中学历,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社区人员教育水平的现状。

(2)培训需求。

①关于“是否有继续学习的打算”。被调查者中,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的为34名,仅占总人数的14.2%;没有继续学习打算的有22名,占总人数的9.2%;其余183人对继续学习的事持无所谓的态度,占总人数的76.6。由此可见,社区对于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如果社区加强引导和宣传,工作做到位,社区培训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

②关于“希望社区学院开设的培训与讲座”。调查显示,居民希望开设的培训与讲座主要有:健康类的有115名,占48%;技能类66名,占27.5%;文化类13名,占5.4%;求职类46名,占19.2%。各类需求的年龄分布如下:

③关于“你愿意以哪种形式参加社区教育”。148名居民还是愿意接受社区的培训,占总人数的21.9%。他们认为社区教育时间比较自由,可以自己选择,而且也比较直观,有和专家学者面对面接触、学习、交流的机会。因此,社区有理由把社区培训做好,让居民获得更大的利益。

④关于“培训时间的安排”。对这个问题,被调查对象回答比较分散,希望安排在双休日、白天或晚上的人数相差不多,这与我们的预想是完全吻合的。

⑤关于“对现今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看法”。51.5%的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表示满意;5%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呆板、单调;18.4%的居民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学习习惯;17.2%的居民认为不适合成人特点;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教育的教学方法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⑥关于“对本社区开展的社区教育是否满意”。在239位调查者当中,仅有77人对社区教育满意,仅占总人数的32.2%,其他人都表示基本满意。这说明职教中心在服务社区教育功能这一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不断地完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乡土教材和实践指导

由于区域资源的差异性,产生了各地别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居民对教育的需求也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教育培训必须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和经济发展主流,开发适合地区居民需求的乡土教材,并提供高水平、优质的教育服务,使教育真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但目前这种乡土教材还很缺乏,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实践环节较少。

2.社区教育师资不足,整体师资力量比较簿弱

对于农村或社区的普通百姓来讲,对学历教育的需求不是很大,而对各种短期培训、技能性培训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他们要求学了即会,会了即用,在指导中学,在实践中学,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五、几点建议

1.要建立建全社区教育管理体系

这是规范社区教育行为,理顺社区教育管理关系,保证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

2.要整合区域内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场地和部门优势,为基层创造和谐、有序、健康、丰富的社区教育发展环境。

3.各级各类教学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

篇3

关键词:早期教育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92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重视和发展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同年9月1日起实施的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明确提出:“本市倡导和支持开展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2003年,教育部等10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家庭科学育儿的能力。面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带来的社会上对儿童早期教育开发的市场需求,面对儿童拥有最佳人生开端的成长需要,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者正在不断探索早教新模式,积极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的大平台。

1 合力营造早教氛围,引发社会共同关注

以北京科技大学幼儿园(以下称北科大幼儿园)为例,它是一所具有53年办园历史的北京市“一级一类”托幼园所,现有幼儿390名,12个教学班,6个半日亲子班有140名幼儿;教职工60人,带班教师学前大专以上学历93%。多年来始终坚持依法办园、规范办园,积极营造“爱心、诚心、耐心、创新”园所文化,有着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浑厚的文化底蕴。

依托于北京科技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北科大幼儿园坚持树立强服务、创品牌的发展目标,力求依靠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努力,走进社区,走入家庭,积极探索社区科学早期教育的新模式,为社区的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为社区婴幼儿及其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的指导与服务,努力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的大平台。

在0-3岁婴幼儿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北科大幼儿园早教基地的主要工作就是了解家庭的教育现状,掌握婴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适合儿童发展的游戏内容,面向社区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与教育服务。从宣传入手,走街道、进社区、深入家庭,积极宣传婴幼儿早教教育的重要性,力求引起社区的支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庭的积极参与,很好地营造了社会共同参与的早教氛围,逐步形成发展社区早期教育的共同体。

2 需求调研精心策划,力求早教走进社区

通过对周边社区200多名适龄儿童家庭的调研我们得知,40%的儿童由老人或保姆看护,24%的儿童为老人、父母共同看护,且由于缺乏科学养育知识,存在诸多教育误区,家庭对儿童接受科学教育和指导有着强烈的需求。这时,一支专业化的教师指导队伍,对于共同探索适宜儿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北科大幼儿园面对这样的现状,首先加强了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北京市早教专业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并定期学习观摩和研讨。随后,多次开展专题研究,将调研中收集的家长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儿童的行为表现以及婴幼儿饮食习惯等困扰家长的难点逐一摆出,寻找帮助、解决之道。最后,经过反复学习和实践,针对半日亲子班的家长提出的育儿难题,总结出“引导法”和“参与法”,在实践中鼓励家长不断进行尝试。“引导法”是教师通过现场拉手、抚摸、拥抱、亲吻、对话、游戏等方式为家长做示范。“参与法”就是邀请家长来参加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使家长逐步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此外,面对社区未满3岁儿童,还举办了“合理营养 均衡膳食”的专家讲座,并通过发放资料、营养咨询的方法宣传科学喂养。

通过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早教规律的进一步了解,幼儿教师深入社区指导早教的工作成效显著,不仅促进了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解决了家长育儿中的困惑问题,还使得教师的教养策略和指导方式得到提高。在针对不同看护人的教育需求个性化指导的研究方面,教师们成功完成多项指导案例,弥补了以前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空白。

3 创建适宜早教形式,积极满足家庭需求

按照北京市教委提出的“五个一”的工作要求和海淀区“让每个儿童都享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北科大幼儿园投入专项资金购置配备了亲子园的设备、玩具,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服务。

针对婴幼儿的特点和不同家庭的需求,充分利用园内现有的教育资源,为社区适龄儿童家庭提供需求化专业化的早教服务,在早教活动的形式上体现了多形式、多层面:

在活动形式上,开办阳光宝贝亲子乐园,举办双休日亲子班,已有500多个家庭参加;举办入园前幼儿“分离焦虑”的半日亲子体验;多次联合周边社区共同举办大型公益性活动,近千人次参加;建立了3个早教流动站;根据残障儿童、流动人口对教育的需要,采取了送教上门的形式开展早教活动。

在内容安排上,关注0-3岁幼儿年龄特点、生长发育特点,确立了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提高小肌肉灵活性、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三大教育目标。将运动类大肌肉游戏和益智类小肌肉游戏以及生活习惯培养整合为一体,运用游戏的方式贯穿婴幼儿教育的始终,同时针对不同活动中家长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篇4

一、主题教育型

(一)主要特征

主题教育型课程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主题切口小,针对性强;教育时间相对集中,时间安排相对灵活;教育主题与各年段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匹配;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注重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合作性。

(二)课程目标

主题教育型课程旨在:整体规划,形成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内容序列;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序列;学生能初步掌握必要的知识与生存技能,能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课程内容

主题教育型课程划分为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三大主题模块,课程内容涵盖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内容。

(四)课程实施

主题教育型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实施生命教育尤其指主题目标和内容鲜明的生命教育课。主题活动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传统的节日、纪念日活动,以及仪式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

〖案例〗上海市花园学校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统整和丰富了已有的主题序列,呈现出这样几个亮点:一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学校从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角度出发,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编写教材,使学生既成为教材的学习者,又成为了教材的创造者。二是将主人公“园园”贯穿校本课程。“园园”是花园学生的形象代表,她活泼、可爱,身上有优点也有不足,她的成长过程代表了花园学生的成长过程。三是形成了前后连贯的、更为科学的主题序列。他们整合了学校原有的德育教育主题,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进行挖掘、梳理与提升,形成了五个年级的20个主题。如一年级的“真高兴,我是小学生啦”,五年级的“我自信,我是花园毕业生”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初步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花园学校主题教育型校本教材:《我在花园中成长》。

二、综合探究型

(一)主要特征

综合探究型课程的特点在于:课程形态以直接经验为主,无论是学科课程已经涵盖的生命教育领域,还是未曾涉及的范畴,综合探究类课程都可以介入;课程内容设计以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方式灵活、多样,评价方式自主、多元。

(二)课程目标

综合探究型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生命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技能与认知等得到综合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和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掌握生存技能,感悟生命价值,树立积极的生命观。

(三)课程内容

综合探究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生活适应方面:培养生活习惯,学会与人相处,调适生活态度,调节自我情绪等;伦理道德方面:培养道德思考能力,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实践;生理健康方面:认识人体结构,认识营养健康,倡导健身运动,学会预防疾病;生涯发展方面:了解个人特质,开发自我潜能,培养学习态度,规划个人生涯。

(四)课程实施

综合探究型课程的实施主要以课题研究和探究活动两种途径进行。课题研究主要是师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活动则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且具有社会时代特点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课例〗闵行区浦江三小顾华平老师――“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活动

本课的教育线索在于,让学生了解果蔬名称及其生长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热爱生命的意识。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先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些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瓜果蔬菜,引发其对农业的浓厚兴趣;然后在基地工作人员的介绍和指导下,学生们亲手种植果蔬苗;制订计划,定期观察果蔬苗的生长情况,写下观察日记。这样,在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与生命有关的知识,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尊重并珍惜生命。

三、学科融合型

(一)主要特征

学科融合型课程的主要特点:该课程类型需要在各学科已有资源中进行挖掘和组织;课程组织形式随学科不同有所区别,其组织形式是随着学科的变化而变化的;可在不同学科中展开,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可以发掘出生命教育的资源,所以生命教育可以在不同学科中同时展开。

(二)课程目标

学科融合型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使不同学科都成为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平台,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熏陶下,从各个角度理解生命教育,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挖掘各学科生命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合到整个生命教育的系统中。

(三)课程内容

学科融合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显性课程中关于生理、健康和安全、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知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隐性课程中关于生命教育的作品、题目、人物和故事。

(四)实施途径

学科融合型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有:挖掘既有各学科课程(主要为文科课程)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合到生命教育内容框架中;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实施生命教育;采用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案例〗北桥中学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不同学科贯彻生命教育的原则与要求。教师们通过反复的摸索与反思,探寻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教师依据学科独有的人文特点,对教材的解读视角和鉴赏策略进行转换并灵活运用;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林则徐《》到现代学校生活中的禁毒教育,讲述历史的兴亡、更替、发展、进化,以古鉴今,聚焦现实;地理教师更强调人文内涵,在内化生命资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健康的环境意识、人口意识、能源意识、节约意识;在数学学科,他们给应用题“安”上一双生命的眼睛,“以精心设计数学应用题内容为支点,渗透学生常见常用的生命知识,以期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社校互动型

(一)主要特征

社校互动型课程的主要特征:可利用的生命教育的资源比较丰富;注重营造和谐、愉悦的社区教育生态环境;学校、家庭、社区间的合作能使生命教育的开展形成合力。

(二)课程目标

社校互动型课程的目标包括:营造和谐、愉悦的社区教育生态环境;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运行机制;形成家庭、社区、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

(三)方法与途径

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和社区的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人的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具体措施:充分开发与整合社区课程资源;成立由学校、家庭、社区代表组成的生命教育议事会,统筹学校生命教育工作;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志愿者队伍,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

〖案例〗江川路小学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制订了社校合作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使学校、家庭、社区在实施生命教育中形成了合力。一是分类整理,最大程度上挖掘社区资源。江川路小学根据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对江川街道所属的各里委、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做了详细调查,将社区生命教育的有效资源进行了分类整理。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将资源划分为医疗、科技、环境、法制、消防等若干类,并和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有效互动、资源共享的教育大环境。二是内外兼修,建立新型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学校打破了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方式,积极邀请社区相关单位参与,建立了“三方”联动会议制度,定期开展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研讨会。与此同时,学校内部建立了年级组生命教育课程分项目运行制度,建立了课程研究和实施的扁平化管理网络。三是拓宽途径,创新课程实施方法。学校积极创设网络平台,开展了“项目研究网上行活动”,使生命教育课程通过校园网与社区、家长进行充分互动;通过网络构建分项目融合互动的团队合作模式,由年级组直接与家长、社区商讨、决策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还积极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参与《居家安全》教育系列影像教材的编写。

篇5

社区护理主要有四大特点。第一,以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为工作中心。第二,所面向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身体素质有巨大差异的人。第三,社区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具备在社区中独自进行护理活动的较强的自主工作能力。第四,社区护理中的护士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社区护理工作。所谓健康教育,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社会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改变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方式,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区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方面的知识。但随着污染源的增多,生活中需要更好地防范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二、社区护理教学中,护生所需的健康教育能力分析 

在社区护理教学中,健康教育能力对护生来说极其重要。但健康教育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包括合作、沟通、护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归纳起来,护生所需的健康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以促进健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护生成为社区护士后,必须同社区卫生站的其他卫生工作人员共同工作。例如,社区护士必须和全科医师、社区管理者进行工作交流,还要和社区全体居民充分交谈,以更加了解工作对象,拉进彼此距离,顺利地向社区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第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及时解决社区人群所遇到的问题。社区护士和医院中的护士不同,医院护士接受医院的领导和指导,遇到问题可同医院医生或其他护士共同解决。而社区护士常常需要独自开展工作,独立地接受社区人群的咨询和提问,也必须独自在社区中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因此,社区护士必须具有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方能顺利地完成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第三,提供疾病预防服务的能力,以防止社区人群出现健康问题。控制疾病的发生,防止一切疾病萌芽出现,才能有效地提高社群人群的整体健康素质。医院护士主要是在问题发生之后解决问题,而社区护士必须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做好预防工作。因此,在社区护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护生提前为社区人群做好健康的预防性防范工作的能力。社区护士也要给予病人预见性的治疗,提前采取护理措施,防止病情恶化。第四,提供综合性护理服務的能力。根据社区护理要求,社区护士即全科护士,必须能够为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提供护理服务。对外科或内科手术后的病人、精神病人或临终病人,社区护士要为他们在康复方面做好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因此,在社区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护生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综合护理能力。第五,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进行调研和科研活动的能力,以完善社区护理相关知识研究。社区护士不仅要做好基本的健康护理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实地调研,进行科学考察活动,总结社区护理过程中关于健康护理的经验,不断完善护理学,促进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因此,在社区护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健康护理能力,同时也要培养护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开展调研活动,推动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第六,自我保护能力。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如传染疾病等。社区护士在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自身安全,防止被传染,才能顺利地为社区群体提供护理服务。另外,社区护士要加强法律上的自我保护。在护理过程中,社区护士要整理好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如需和家人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书,便应以身作则,不能马虎对待。只有保护好自身,社区护士才能为社区人群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因此,高校在社区护理教学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法律保护意识。 

三、在社区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护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预防疾病能力、综合性的护理服务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及进行调研和科研活动的能力,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在社区护理教学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需要,因此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本文以微课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具体展开探究。 

1.微课教学。微课教学是以视频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教育教学形式,其口号、理念和宗旨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微课以“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为教学口号,以“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地让学生动手做”为理念,以“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变化,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为宗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微课教学方式具有四大特点:首先,教学时间较短,一般一节微课只有5—10分钟的时间。其次,微课视频的制作过程简单,只需要有人辅助视频录制。再次,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主题鲜明,一般以一个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分析讲解,对学生来说,学习压力较小。最后,微课传播形式多样,传播渠道丰富。互联网的发展,使微课视频能够在手机、电脑中进行网络传输和传播,便于学生快速定位所需的视频资料。充分利用微课进行社区护理教学,也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视频网络教育资源,以有效地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一方面,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后动手寻找人际交往、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点及进行科学调研活动所需的准备工作或综合性护理服务有关视频进行观看。护生在微课视频中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也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地锻炼了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护生在业余时间也可动手录制微课视频。例如,护生可利用业余时间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到社区护理服务实践活动中,录制给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情况调查的视频,或给社区居民群体进行健康指导讲解的视频。录制视频之后,经过后期制作,护生可观看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反思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有目的地提高自身在社区健康护理领域的综合能力。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具体特点如下: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例如,萨尔曼·汗所做的数学辅导视频,以及网上传播的一些教学视频,都是非常短小的,但内容充实而重要。第二,教学过程清晰,便于亲近。在萨尔曼·汗所做的数学辅导视频中,他的手在黑板上快速书写着教学内容,而后配上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画外音。萨尔曼·汗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講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这使得学生对学习没有了恐惧心理,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第三,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程度。在上课之前,学生要充分运用教师所发的视频提前学习,课堂上师生一起探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第四,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在学生经过视频学习、课堂讨论之后,如果还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再次温习视频内容,以便透彻地了解知识点内容。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对护生的社区护理综合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帮助。例如,在课前视频学习过程中,护生可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调研和科研活动的能力;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可锻炼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能力;通过关于疾病预防服务、护理及自我保护知识的学习,可深入地了解关于疾病预防、护理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自然而然地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婉莉.可持续发展观审视下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2,(7). 

[2]陈曦,毕越英,陈海花.连续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教育.2012,8. 

[3]陈志英.社区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4,(19). 

Cultiv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Ability of Nursing Students in Community Nursing Teaching 

CHEN Ying-chao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Yongzhou,Hunan 425006,China) 

篇6

关键词: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社区音乐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代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它把人生的受教育机会从学校扩展、延伸到全社会,贯穿于工作、生活过程中,使每个公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获得相应形式的教育。21世纪,社区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是教育社会化、学习社会化的实践方式,它是终身教育与社区发展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于社区教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是这样定义的:“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并不是仅仅指有关社区的教育,或为了社区发展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社区的住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以及为创造社区教育而负有的责任。”[1]社区教育内容广泛,所有为提高社区居民的自身精神素养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都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容。社区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它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音乐素养,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丰富社区精神文化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有了更多机会与热情去追求精神生活。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以厦门市为例,厦门市素有“音乐岛”之称,社区音乐教育也开展得较好。一方面,大型的多层次的音乐活动为城市住民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拓宽了市民的视野。近年来,厦门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鼓浪屿钢琴节、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纪念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展演、海峡两岸南音展演、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社区里有着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据统计,2005年,厦门市钢琴及琴行艺术培训业创收1010万元。[2]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普及性。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居民精神生活的质量,丰富了社区精神文化。

(二)满足多层次文化需求

社区音乐教育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文化需求,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具体表现为:第一,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社区音乐教育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这就使得社区居民本身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第二,服务内容的多层次性。社区音乐教育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及文化需求进行选择。多层次的内容与形式大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

(三)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良好的社区居住氛围表现为友好和睦的邻里关系。社区音乐教育既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街道社区可以利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办各种音乐活动和知识讲座,通过社区音乐教育,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就青少年而言,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的时间不足全年的三分之一,其余时间,大部分都是在他们生活的社区内渡过的。为此,社区可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让每一位孩子表演自己的专长;或者与学校、乐团合作,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同时促进孩子们的交流。开展诸如此类的活动,可以增进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

二、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构想

社区音乐教育是以居民为主体而自主开展的一种音乐学习活动,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普及性,同时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的不稳定性。如何发展社区音乐教育,下面将从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两方面进行讨论。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明确指出,社区教育不应以功利为目的,但同时又认为,处在一个变革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社区教育应为地区住民提供一些职业性的指导及与此相关的教育活动。换言之,社区教育应以非功利性教育为主导和目的,同时又可兼顾一些功利性的教育内容。[3]依此而言,社区音乐教育的内容应以非功利性的音乐教育为主,兼顾非盈利的但与一般民众的经济生活休戚相关的功利性音乐教育内容。具体地说,非功利性的音乐教育主要是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以追求精神生活完善为主的音乐学习活动;非盈利的功利性音乐教育则区别于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的办班活动,它由社区筹划组织,其内容带有功利性的特点,但以非盈利为前提,是服务于社区居民的音乐教育活动。其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导居民积极参与

社区音乐教育服务于社区居民,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因此,扩大居民的参与度,加强居民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基础。为此,社区音乐教育组织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正确引导,加强居民的自主学习意识。居民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但缺乏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深入认识,要转变成自觉的学习,还需要加深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解。社区有关部门可以加大社区音乐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提高居民学习的自觉性、自律性。其次,提高活动的质量,调动居民学习的积极性。社区音乐教育活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居民的参与度。组织者应精心策划、准备每一次活动,让居民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再次,加强居民间的学习互动,扩大社区音乐教育的影响力。组织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加强居民间的学习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居民之间的交流,扩大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活动中。

(二)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组织、居民自主参与,同时也离不开音乐教育师资。社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同于传统学校。由于专职的社区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有限,师资队伍必须以兼职音乐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社区的人才资源,从社区成员中发掘人才,以培养社区自己的音乐教师队伍。另外,各个社区间的音乐教育师资可以资源共享,通过加强社区间的合作,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再则,定期对专职和兼职的社区音乐教育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除此之外,社区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音乐教师资源,通过与学校合作,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三)成立社区音乐教育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是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有效的教育模式。它以提高(社区、企业等)全体成员的素质为宗旨,充分调动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社区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4]社区音乐学习中心与一般的学习兴趣小组区别在于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性、持续性与互动性。学习的主体性即学习中心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根据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提供相关信息。例如居民需要了解中西音乐文化,学习中心可以设立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门类,收集这一门类的书籍、音响或者网络资料,便于居民学习。学习的持续性是指学习内容的持续性与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学习中心的内容需要经常更新,保持较新的学习资源、信息,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居民学习需要,结合学习资源,帮助居民制定学习计划,以促进居民学习的持续性。学习的互动性即强调组织居民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讨论、交流经验,提高居民间学习的互动。从现阶段看,社区活动受经费、场地的限制,而电脑已在家庭普及,基于这一点,社区音乐教育学习中心可以采取以网络为主的形式。关于这一方面,首都师范大学的虚拟学习社区给我们带来成功的范例。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学习网站,任何人可以在注册后登陆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在老师批准后便可进入学习。学习社区包括学生界面、教师界面和管理员界面。学生界面含有支持学生学习的多种工具,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师界面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服务;管理员界面提供认证管理、课程管理等服务。社区音乐教育学习中心可以参照这一形式,以减少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充分利用资源,使居民的学习方式由机械式学习、个体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性学习。

(四)建立全方位社区音乐教育体系

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单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是非常单薄的,应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学校、企业的力量。其中,政府是其发展的保障,学校和企业是其发展的辅助力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比如音乐师资调配),并采取激励措施,指导社区音乐教育健康地发展。学校包括传统全日制学校、社区学校。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比如请音乐教师为社区居民培训或排练节目)、学习场所(比如图书馆、音乐室)等。一般来说,小学、初中的学生都住在同一区域,因此,社区可以与学校联合举办音乐晚会,让居民和孩子们同台演出,促进交流。现代企业不仅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也注重员工的精神生活。社区与企业联合,一方面可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资源为社区居民创造再就业的机会。在政府的扶持下,社区借助学校、企业的力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全方位的音乐教育体系,实现音乐教育学习社会化。

三、小结语

音乐教育不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实现。社区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实践形式,使得音乐教育从传统意义上少数人的、阶段性的教育转变成人人都可参与学习的、终身性的音乐教育。现在,社区音乐教育尚未形成体系,教育活动的内容相对单一,实施方法还不完善,许多活动仍流于形式,还未在居民中形成更为深入的影响。在终身教育的大环境下,社区音乐教育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根植于社区居民,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从活动内容、师资力量、学习资源等方面入手,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建立社区音乐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促进社区音乐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从而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小林文人.末本 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2]海鹰.文化艺术气息成为厦门努力营建的一种特殊的城

市生态[OL].新华网•福建频道.

/zb/2006-12/11/content_8752502.

htm.2007-12-11.

[3]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

[4]吴兆颐.如何创建学习型社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90.

作者简介:

篇7

在幼儿教育的领域里,‘区域活动’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了,它同主题集中教育活动一样,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如何看待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单纯的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吗?主题活动是否完全主导着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无条件的成为主题活动的附属。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会不会使区域活动受到主题的限制,也就是教师过多操作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降低了本来的教育意义。教师如何能在主题背景下做到收放自如的开展区域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呢?

在日常教学中,主题活动的目标实现要合理的分配于集中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两方面,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活动的灵活性来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认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

区域的活动也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它会充分体现幼儿自主的意愿,这种教学模式较为灵活,随机。主题活动则围绕着一个中心,打破领域的界限,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经验。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模式,主题活动是相对于学科领域活动、项目活动而言,区域活动是相对于由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区域内的活动是独立的,并有其特殊功能的,它不是主题活动的‘附属品’。

二、区域活动可以萌生主题活动

实施案例: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们班的主题活动也要与时俱进,我们预设了主题名称“鸟儿的家”想要让孩子们通过这个主题的活动来认识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惯,身体特点,走进鸟儿的世界,增进孩子们对鸟类的喜爱之情,教育孩子们要珍惜鸟的生命,爱护动物。那么,这个主题如何开篇呢?如果直接向孩子们提出主题,未免有些强加的意思,于是我想到了区域活动。在主题名称未揭示前,我悄悄的将有关于鸟类的图书、图片、光盘投放到了班里的“阅读区”——(精灵天地);将泥塑的小鸟样品、各种动态的鸟的图片、一些羽毛、蛋壳投放到了“美工区”——(七彩乐园);将鸟类的三步卡投放到了“蒙氏工作区”——(工作进行时)。区域材料的变化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随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区域活动的内容和规则,这样,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开始了对鸟儿的了解。这一次区域活动评价谈话时,孩子们说的关于鸟儿的认识多了起来,‘看,原来你们这么喜欢小鸟呀,春天到了,各种鸟儿也多了起来,不如,把我们班变成一个鸟儿的家吧!’我的这句话得到了所有孩子的响应,于是‘鸟儿的家’主题活动就这样展开了。在随后的区域活动时,我就发现了孩子们主动搜集来的有关于鸟儿的活动材料,不仅主题活动变得灵活了,就连区域活动也变得丰富了起来,更加吸引孩子们的参与。

三、区域里的活动要夯实主题活动

实施案例:我们班里曾经开展了‘社区万花筒’这个主题,让孩子们认识到社区的公共设施的作用,了解社区的安全知识,了解社区生活,帮助孩子们产生爱我社区,邻里团结,友好待人的美好情感。其中有一次活动是‘我设计的房子’,在集中教育活动时,孩子们欣赏了真正的美丽的房子的图片,又畅谈他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了想象中的房子。为了使活动更加深入,我就把第二次的活动(动手制作各种房子)抛向了区域活动,在“七彩乐园”(美工区)提出了活动目标:设计自己喜欢的房子,可以任选材料,使用各种方法。在‘搭搭乐’(建构区)提出目标:搭建你理想中的房子,要与众不同,懂得合作。在其他教育活动进行的同时,这次活动也在进行中,经过两周的区域活动时间,这次活动结束了,结果很让我惊喜,孩子们用了绘画、粘贴、泥塑、拼插等各种方法,集思广益的设计出了漂亮的房子,利用纸盒、积木搭建出了多功能的房子,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的头头是道。

同样在‘设计招牌’活动开展时,我给孩子们留了作业,在路上观察各种商店的招牌,想一想哪个招牌给你留的印象最深。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在谈话时间里,我带着孩子聊了这个话题。那么,这两周的‘七彩乐园’的活动目标就有了;设计自己的商店招牌,让别人一看,就想进来买东西。孩子们接到了这个目标,马上在活动区里忙碌起来,两周过去,每个孩子都设计了不同的招牌,各有千秋,一条“商业街”又在班里开了起来。

这样的活动效果仅靠一次集中教育活动是远远不能的。这样的操作性强,体现合作的活动在区域中进行,无形的加大了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孩子们在半封闭式的区域空间里,很可能会有更广阔的发挥。

四、操作性强的教育活动可以直接抛入区域活动当中

实施案例:在‘社区万花筒’的主题活动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社区安全的,活动开展中,有很多有关于电的知识的探索的内容,孩子们感兴趣但不容易理解,不适合集体教学的内容,更适宜分小组来操作教学。于是,我将相关的活动材料投放到了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完成主题活动。例如,在‘和电玩游戏’这个活动中,要让孩子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如果进行集中教育,一定会有老师关注不到的孩子,操作起来也不是很清晰。那么,我就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些教具,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投放到了“开心益智区”,每次区域活动时间都会有几个小朋友进来做实验,并填表记录,老师也很便于观察指导。过一段时间,全班的小朋友就都做过了这个实验,那么,我选一次谈话时间,拿着记录表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一下,这个活动就轻松的完成了。这样既不耽误其他活动的进度,又让孩子乐于探索,轻松求知。接下来的‘静电游戏’、‘电池游戏’我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的。

五、两种教育形式互为融合,提升教育效果

篇8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2012年)第15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第16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然而八小时的教育学习时间、八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相对于一个月来说八小时的“底线时间”规定是否合理?同时有调查显示:海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从1992到2006年底止累计收押近1000名未成年犯。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在押犯总数的3.7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9.12%,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约占1/2。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对 1700 多名未成年犯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600多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广东省对近几年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发现, 每年约有85% 以上的未成年犯在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前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山东省少管所有调查显示,在收押的未成年犯当中辍学学生占了70%以上。

那么,排除正常的矫正时间,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当中能做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针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比例较高的现象,我们对未成年犯或未成年社区矫服刑人员,该如何进行矫正?仅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内的教育矫正能否达到社区矫正的目标?若不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这样的矫正方法是否符合“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多方参与”的矫正格局?《实施办法》中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特殊规定”的相关条款也未能给出答案。笔者做出假设:能否让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并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使“刑罚权”与“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相结合,使“限制自由”与“享受自由”相结合。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教育矫正新模式。本文将从国内外实践、理论、法律、新模式具体框架建构依据等四大方面来论证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可行性。

二、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含义

文中所指的新模式主要是在结合上海市社区矫正实践情况基础上所提出的,具体是指:针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所实施的社区矫正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继续接受文化技术学习、矫治不良思想与行为的教育矫正模式。新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对象: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1.年满14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2.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后才能在学校接受教育(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社区内接受矫正);3.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二)执行主体:1.社区矫正执行小组(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2.学校帮教小组(校长、教导主任、政教组组长、班主任等组成)。

(三)领导小组:在执行主体之上设立区县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隶属于区县级政府),受市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领导(隶属于市政府)。

(四)新颖性:新模式是把社区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笔者推崇的方式分为三部分:1.周一至周五,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集中、个别、心理、劳动教育等的时间应多集中与周六、周日(内容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3.对社区矫正及学校教育具体时间的安排与调动由矫正领导小组决定。

三、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的实践依据

(一)上海市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及不足

从2012年上海市委政法委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至今,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构建了包括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等五个板块的基本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总体实现了社区矫正的规范运作。然而其所构建的社区矫正工作尚存很多有待完善的部分,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出台的《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第10条指出:在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第11条指出: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满3个月后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分为一级矫正、二级矫正与三级矫正等3种矫正级别。初次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其中在一级矫正中,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必须完成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二级矫正中,社区服刑人员每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两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应参加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三级矫正阶段中,社区服刑人员每季度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社区服刑人员可不参加除心理健康教育以外的集中教育;经司法所(科)同意,社区服刑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公益劳动场所,每月参加公益劳动不少于10小时。纵观《规定》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集中、个别、劳动教育时间,抑或三种教育时间之和。它们与社区矫正非监禁时间相比,都显得微乎其微。而这正好给学校教育引入社区矫正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时间

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了矫正工作的基本内容:将矫正工作整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和期满宣告阶段,针对处于分级矫正阶段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矫正内容。在初级阶段要注重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在分级矫正阶段除应加强日常管理外,要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以模块教育为基础,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在期满宣告阶段应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等方面内容的回归 教育。社会功能教育模块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并督促其完成义务教育;对已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可以鼓励其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参加高中(中专)、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种文化教育的自学考试,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然而《意见》中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定却存在以下三处明显的缺陷,从而使该规定的现实效果大打折扣。1.与有关部门联系的执行主体没有规定;2.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在社区矫正期间内还是之后;3.“鼓励”一词不当。很难想象受到过刑罚处罚的未成年人能够凭一己之力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或高等教育。在实践当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社工探索与相关学校建立联系,给符合特定条件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有学者指出:教育矫正质量是检验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首要标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将中学教育纳入到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体系中,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矫正的教育作用。使社区矫正中的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必定能够更好地实现社区矫正的目标。

(二)美国社区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成功结合

美国社区矫正中也真实出现了把学校教育纳入矫正体系的实践措施。如:学校型缓刑。帕特里克·格里芬等人指出:“近年来,这个国家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少年缓刑官们正在离开传统的地区,正在走进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建筑内——在学校内监督他们负责的缓刑犯。”在缓判官的监督下,少年缓刑犯能够更好地到学校上学增加他们在学校中获得学业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未成年犯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2]朱久伟,姚建龙.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J].法律教育出版社,2012.

[3]朱久伟,李光勇.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化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M].法律教育出版社,2012.

[4][中]王珏、王平、[加]杨诚.中加社区矫正概览[M].法律出版社,2008.

[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孙立平.社会学导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张筱薇.比较外国犯罪学[M].百家出版社1996.

[9]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发展;指标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6-87 -02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城镇社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为提高社区成员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而开展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开展的教育服务。其中,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等是地方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指标。本研究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将从“五层面四个度”,五层面即经济建设层面、政治建设层面、文化建设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等提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的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普及发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整合开发,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沟通。”实际上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高等教育机构,发挥其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也直接关系着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探索评价地方高职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搭建双方共同发展的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一)社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功能,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建设

2013年鲁昕副部长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要努力拓宽教育渠道,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逐步形成,社区教育已经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其社会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因而需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完善相关服务,促进社区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参与社区教育也是现代高等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构建指标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更好服务社区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教育的职能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由高等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从传统社区向学习型社区的转变过程中,这种转变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何为服务社区教育以及如何服务社区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构建来完善,通过完善相关的指标建设,构建出适合社区实际和地方高职院校特点的指标是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关键是“五层面四个度”,即经济建设层面、政治建设层面、文化建设层面、社会建设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层面以及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

经济建设层面:发展规划,区(县、市)、街道(乡镇)均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并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教育事业规划之中,并加以认真落实。

政治建设层面:制度建设,建立并实施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责任目标制度、会议制度、资源共享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评估检查制度、激励制度等,并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范围。

文化建设层面:宣传动员,通过多渠道,采取多形式向社区成员宣传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基地与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网络建设,建有网络学习平台,社区数字化学习取得明显效果。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程度较高,社区内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共享度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重视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和利用;社区积极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

社会建设层面:资源开发和服务,社区内高等学校等积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注重社区教育机构能力建设,积极开发具有社区教育特点的课程资源,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文明建设层面: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理念和社区归属感有明显增强;社区成员精神生活质量和环境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社区和谐稳定,文明程度较高。

“四个度”指的是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即对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满意率达70%以上;对社区教育的知晓度、认可度,即对接受社区教育服务的知晓度、认同度达80%以上;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社区服务的认同度,即社区企业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满意度达到80%以上。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服务程度,即社区内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共享度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重视无形教育资源的总结、提炼和利用,社区积极建设学习资源服务圈。

三、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面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途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无疑是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积极实现资源共享和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高职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方面也是有益的探索。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我国城镇社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社区教育由政府承担或者社区自身承担已经出现问题。教育资源不足,包括师资的不足、教学设施的不足,竞争力弱,与地方高职院校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索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剖析其背后的动机,分析其主要模式,可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实践意义方面,面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作用是改善这一状况的重要途径。探索构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在城镇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以及建立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活动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我国城镇社区教育进一步改进工作,积极实现资源共享和竞争优势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高职教育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方面的探索,真正体现出大众教育、公共服务的特点,而这也是对高职教育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实际上,知网搜索的文章发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理论探讨还比较概括化;实践层面也大多是地方性的工作与具体经验情况的介绍,要么单从宏观层面上介绍,要么只从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探讨;注重中小学与社区的结合,而忽视了高校与社区的互动。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指标体系建设基本没有涉及,导致双方的合作不能真正发挥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特点,更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的区域优势,也较少挖掘它在城镇社区教育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因而,从“五层面四个度”探索提出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促进社区教育的绩效评价和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牛俊杰,张侃侃. 以学校为先导的社区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07):128-130.

[2]崔巍.自学考试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李焰.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新机制的构建[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6):36-38.

[4]肖雯. 高等学校对构建学习型社区的作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5]郝美英,张维. 论社区教育中高校资源的开发[J].成人教育,2010,(08):23-24.

[6]杨里平.论学校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沟通[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5):58-60.

[7]宋诚英.依托高职资源构建信息化社区教育的探究[J]. 高教探索,2010,(03):116-119.

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奔着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特色和学校现状,坚持以实践资源开发为载体,实践创新为指导,长效发展机制为保障,完善管理方式为手段,逐步构建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探索社会大课堂实施的模式和特色,从而促进学校内涵新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对党、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思想和能力。

7、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欲望。

8、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9、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发展。

10、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活动形式

各班学生以中队、小队等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要求全员参与,并提倡参加多项活动。各中队辅导员指导各小组制定好活动计划后以中队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四、活动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博物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厂、机关、社会福利单位等,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①绿色环保宣传;②水质污染情况调查;③白色污染调查研究;④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⑥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⑦公交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⑧我县旅游资源状况调查;⑨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⑩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等。

3、社区服务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

4、感恩活动。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费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记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几年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献上一份新年礼物,学会感恩父母。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盘点多年来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教师,学会感恩教师;回顾你曾收到的关心和帮助,学会感恩周围的人;了解我们的生活变迁,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学会感恩社会。

5、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回收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为自己创收,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体现自己的价值。

6、学科拓展研究。结合所学的学科内容,进行实验、调查、实践和研究,如: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究;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历史文化研究;数学、艺术、体育、健康等学科的实践研究等。

六、活动要求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首先要确保安全,每次活动时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预案,并指定专人负责。其次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活动小组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活动。

3、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4、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5、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6、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七、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教育部今年五月下发的《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以及《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认真组织实施。

2、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构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周超为组长,彭书青(副校长)为副组长,卢毅(主任)、彭远渊(大队辅导员)、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在教育教学中统筹安排,积极、主动联合社会各方面,因地制宜,构建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使之成为教育常态。

3、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正常开展。走出校门,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建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确保实践活动正常开展。

八、活动总结

1、撰写研究报告。各活动小组要按照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并形成以活动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