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范文
时间:2024-03-27 11: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实践;创新;高素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80-02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本科教学改革和探索的重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高校必须顺应形势,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各个高等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学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吸引和鼓励广大学生树立科技意识,提高科技水平,掌握科研方法,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创新的结果和效果要通过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实践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构成要素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学习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等。对于高校而言,应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今后从事职业的要求不同,其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大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差异,寻找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大学生在校阶段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奇迹不断涌现,全球和地区间政治经济的剧烈竞争和广泛合作,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需求的尖锐矛盾,迫使人们努力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的教育活动,通过创新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悟性,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的重责大任,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和方法。
三、实践教学活动的组成与特点
要使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增强创新实践意识,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一定要体现其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特别注意动手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各学科、专业均有自身的实践能力要求,为此,应构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系统组成,通过校内外不同的实践教学的培养,达到各专业具体的实践能力标准。
1.实验实训。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实训是针对学生某项专门能力或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综合设计。主要由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构成,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设计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巩固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专业知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
3.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将自己的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实习可以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实习按照教学需要分为教学型、生产型、认识型、强化型等多种形式。
4.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第一课堂,还需要与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等第二、第三课堂密切结合。通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技能与才艺培养,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专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5.创新创业。高校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学生科研科技活动、创业大赛等环节和活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科技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近些年实行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以及SRP等项目对于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和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创新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
1.改革教学管理。在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生必须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学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安排的余地非常小,非常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行“学分制”、“弹性学习制”等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之事。这些学习制度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可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大发挥,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环境;这些学习制度还要求改革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多样化考评制度,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应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通过健全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实践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同时将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专业建设内容,落实建设经费,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和师资培养、引进计划。要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重要场所之一,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实习师生要与基地依托单位形成互动,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加大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力度。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和共享,对有效利用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针对不同功能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开放共享形式。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可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部分专业,增加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时间,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贯彻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利用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大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实践,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与帮助。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要注重将论文设计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类活动。通过这些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树立创新观点。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初具成效。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实践教学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更需要相关的配套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学生综合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邢邦圣.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7).
[2]曾祺.当今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6,30.
[3]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
[4]褚南峰,杨志超.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 问题 对策
自1994年以来,我国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如今,每逢临近寒暑假,校园里就会出现各种社团或其他团体组织的支教活动,吸引大量同学积极参与。“正作用”值得肯定。但同时,“副作用”显现。
一、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问题和解析
1.支教大学生
(1)参与的支教时长绝大部分在一个月以内
目前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因此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有限。
(2)所教科目基本局限于语数外,地方特色化不足
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由于支教者的语数外基础一般比较扎实,如英语发音等比当地老师标准,所以很多支教团队都选择了常见的语数外课程,有些会另外开设音乐、体育等。但目前支教活动绝大多数没有根据当地环境,没有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渊源,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身边的文化。
(3)备课不够充分,后期困难不少
大学生的教学经验有限甚至为零,充分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备课情况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学生虽然有着一腔的热血,但是面对自己不太熟悉的课程,没有办法掌控住。组织者在前期准备中,需要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学校拥有哪些教育设备,让支教者提前准备支备课教的方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不会出现支教者辛辛苦苦准备的内容由于教学条件太差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非常遗憾的现象。
2.普通大学生
(1)不熟悉导致支教参与率不高
虽然近些年大学生支教非常火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发组织去农村或者西部比较偏远的地方支教,社会上也涌现了很多支教组织的团体,关注度在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没有参加过支教活动。
只有深入了解后,才会参与其中。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的信息,比较趋于表层,更多人对通过何种渠道参与其中,支教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费用的耗费情况等具体的内容不甚熟悉。
(2)赞同短期支教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有相当的人赞同支教对大学生的好处。首先,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教活动后,精神面貌、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净化和提升。其次,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需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这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应变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最后,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巩固所学知识。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虽然支教能够使笔者大学生感受艰苦的生活,能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但是,性格很能改变,支教结束后不用很久,很快还是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自身素质也没有得到提高。
3.支教组织者
最关心的是资金问题。目前活动的经费基本上是由参与学生自己承担,其他方面的支持非常有限,导致活动有时不能特别顺利地开展。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政府和关注人士的支持。
其次是公众的认可和制度不完善。社会上有很多质疑,对大学生暑期支教的效果、安全等存有疑虑,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
4.支教大学生家长和受教学生家长
多数大学生家长支持自己子女的暑期支教活动,认为可以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了解老师的艰辛;在支教距离上省内比较能接受、偏远山区等地会让家长考虑安全问题;资金方面倾向用学生自己积攒的钱,来让实践变得更加有价值。
同时,受教学生家长也赞成孩子在暑期接受教育,认为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提高学习成绩。
5.受教学校和受教学生
学校方面,认为为教育带来了活力,缓解了师资落后这一尴尬。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些不良影响,致使他们不再信任大学生支教;需要花精力和时间为大学生支教提供条件;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
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支教大学生来自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能将山外的精彩带入孩子们的视野,从而激发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但为大学生的来去匆匆感到苦恼;接触到大学生教学后感觉到自己学校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认为平时学校上课相比支教期间上课很没意思;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6.支教关注者
对大学生短期支教行为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清支教的目的以及支教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
第二,探究大学生是否有支教的必要以及大学生支教产生的问题根结在哪;
第三,支教应该是毕业之后的大学生或者是致力于从事义务教育的学者、教师或其他知识分子的工作,时间应该是在2年左右,而不是只是大学生支教所利用的寒暑假;
第四,大学生应该以组织暑期夏令营的活动方式并且所教授的东西不是孩子即将学习的文化知识,而应该是例如绘画、音乐、书法等之类的兴趣培养;
第五,关于支教的资金问题,社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别且对主动要求去义务支教的知识分子给予一定的政策性照顾,社会应该制定一个完善的支教制度,从而规范支教,规范教学。
二、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对策
支教热,受益的不仅仅只有支教大学生本人,受教学生以及受教地区也受到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学生支教还是利大于弊的。
而针对目前支教中所产生的各种消极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端正心态
支教大学生首先应该考虑清楚支教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支教的环境自己是否能适应等;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在支教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为学生做榜样;在支教前以及支教过程中,要做好备课工作,不能仅凭个人想法擅作主张,要对受教学生负责;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摈弃功利心,真正将支教当做公益事业来看待。
2.线上线下结合
线上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校园媒体以及微博、社交媒体、手机报等新媒体工具,在活动的策划、动员、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进行广泛宣传和互动参与。2012年腾讯微博就联合团中央学校部推出“启程?大学生三下乡微报道”大赛,为暑期实践活动搭建平台,记录、分享给广大网友,让更多人去了解、热爱和延续。
线下支教组织者应科学合理地选择支教地点,认真做好考察,选取真正需要笔者大学生前往的地方,提高支教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大学生和受教学生的互利共赢;应做好支教大学生的监督工作,以确保支教工作的高效性;以“短周期、多循环支教”方式进行支教,增强短期支教的后续工作,支教团体与被支教地保持长期联系,了解支教地的变化与孩子们的需求变化,提高支教的效果。
3.解决后顾之忧
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活动设置专项经费,整合学校资源,通过立项申报、资助,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给予一定关注与支持,对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资金、物资等帮助,将短期支教办成长期持续的模式,并将这种模式推广。
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支教的法制法规,从而规范支教,使得支教的资金、安全等得以保障,资金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不是仅凭大学生或者高校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忙与协助。
4.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
支教组织者应注重对大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光有一颗热诚的心不够,能力要跟得上,对支教大学生应进行以下培训:师范培训、野外生存及自救培训、对即将前往的地方,当地的人文风俗习惯进行的基本的认知培训。实施支教前做好充分培训工作,才能保证支教者的安全,保证支教的顺利实施,进一步确保支教效果。
学校应抓好源头,加强对支教大学生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教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 “专家式” 指导并且组织协调支教活动。组建专门社团,把有支教愿望的学生组织起来,采用“短周期、多循环”的方式进行支教。
5.完善评估机制
一套合理有效的实践评估机制,可以调动教师对大学生实践指导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包括事前准备、事中控制和事后审查,考核指标不仅包括团队成员的自我阐述还包括对受教地的实地电话回访的等方式。
支教关注者应增加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有效的支教模式与方法,积极提出建议;探索大学生参与支教的新模式,以克服短期支教弊端,实现支教方与受教方的共赢。
支教作为我国支教事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为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大学生支教的探索,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完善自身建设,使这一群体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支教的制度化、规范化,改善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状况。
参考文献:
[1]若懿.大学生支教:看花容易绣花难[J].教育, 2008,(07) .
篇3
支教到崮崖小学也有些日子了,平淡的日子像山上的一汪清泉,却又总是充盈着孩子们带来的充满惊喜的小浪花。
孩子们与大山外面说近也不近,说远也不远。梦想与现实只是一座山的距离,他们在这头,梦却在那头。孩子们没有碰过照相机,当我们的支教队员拿出相机给他们拍照的时候,他们像看见外星生物一样好奇,灵动的小眼睛一直盯着相机,舍不得离开哪怕一秒钟的时间。一位支教队员动情地说:“那眼神,真是能把人的心都看化了。我真的不忍心不让他们摸一摸。也许他们学不会摄影的基本常识,学不会掌握快门的速度,但哪怕让他们摸一摸,就只是摸一摸,哪怕就只给他们当玩具,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们给孩子们们上了一堂关于梦想的课。黑板上板书着“我的大学我的梦”,课前我们发给孩子们每个人一张山东理工大学的明信片,上面印有山东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美丽的山水风景,孩子们捧在手心,紧紧攥着属于自己的那张。当我们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梦想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仔仔细细,再三斟酌,哪怕就是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一笔一划地在纸上留下自己的梦想,紧紧盖住,仿佛生怕被什么偷走了一样。但是透过他们的指缝,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一个刚把玩过照相机的孩子写道:看到大哥哥的摄影机,我以后想当一个摄影师。歪歪扭扭的字体,简简单单的梦想,却足以让我们湿润了眼眶。一个孩子写完了以后,像祈祷一样地放在手中,上面板板正正地写着:我的梦想学校是美丽的山东理工大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山东理工大学。看到这里,哪怕再苦再累,再差的生活环境,只要能给他们带来梦想,带来希望,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也许有的人还在抱怨自己大学不是211,不是985,但你们嫌弃的现在却是多少山里娃日夜憧憬的未来。
篇4
在xx小学十几天的时光,算得上是人生中最为独特的经历。每天都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奇妙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但既然是总结,我想,就应该少一点描述性的场景,少一点个人感受。最重要的还是为以后的师弟师妹留下参考,让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薪火相传,越办越好。
首先,对于三下乡活动,在个人认知上,要先摆正心态。三下乡,顾名思义,就是去到较为贫困落后的地方去体验、去实践。吃苦是必须的,并且是作为三下乡的最主要特征。在心态上,每时每刻做好吃苦上的最坏打算,最好学会从容应对,苦中作乐。这有利于我们锻炼自我、收获成长;有利于工作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开展;有利于我们处置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
其次,要树立团队意识。三下乡活动以队伍为基本单位进行,决定了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一个也不能少。三下乡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与问题,每个人看法也许不一,但作为队伍,必须要有统一的行动,而非各自为政。最忌讳的就是事不关己,或者点头不语。我们队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妥协。可以说,队伍的每次行动都是大家协商一致的结果。但要注意的是,单纯的妥协无法算得上是团队意识,我们还需要主动积极的思考与沟通。单纯妥协出来的方案一定不是什么好方案。唯有加上每个人想法的积极元素,以及到位的沟通协调,一个最接近完美的方案才有可能诞生。
再次,要有先人后己、舍小我为大家的牺牲精神。作为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我深深觉得自己肩上责任重大。粗重活必干不说,还要负责女生们在外在内的安全。我深知,队伍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脏的、繁琐的、粗重的、危险的活都要努力干到最好。大家要认识到,队伍选择了你,就是看重你的能力,而这为的是队伍里大多数人。所以,无论是何种任务,我们都要在允许的范围内,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做好。只有每个人各司其职,尽心尽力,三下乡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另外,要学会用心体会周围环境的细节。三下乡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次下乡最大的收获,就是体验了当地与别不同的民俗风情。这些风情无处不在,只需要我们慢慢地用心体会。
最后,也是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要互助互爱。这种互助互爱不仅仅需要存在于队员之间,而且对待自己的学生,对待见到的每一位家长等也该如此。如果说艰苦的环境让三下乡诠释了它的本意的话,那么无处不在的关爱就成了三下乡的光辉所在。半个月的集体生活,已经在队员们彼此的心里系上了团结的纽带,自然的默契与亲近使我们真正成了一家人。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与小学生们单纯的友谊。现代都市邻里间相邻十年都可以不发一语。我们和他们,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互定下友谊,只用了短短十四天。这份短暂却又灿烂的友谊,值得我们一生珍藏。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活动;主体性;西华师范大学
从我们牙牙学语到日渐成熟,从我们愚钝识字到满腹经纶。从幼儿园步入高校,我们越来越学会附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擅长如何通过年复一年得升学考试。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所听说和面临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主体性的缺失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研究与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发挥的现状
由于我国教育传统的束缚,现高校大学生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缺失。那么,发挥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并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除了了解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以外,我结合具体情况,观察并访谈了西华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专业、外语师范专业和物理师范专业的课堂情况,并对每个专业个两名同学做了不完全相同的访谈,以更加深入得了解大学生课堂情况。
(一)随堂观察的课堂情况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结果
在我选择观察的专业中,有三个文科专业,一个理科专业。但不论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普遍存在着老师一味灌输,而学生在课堂上随意选择性听课甚至是不听课的情况。
从上课的表现来看,文科专业的学生在整堂课上,基本上只是默默地记录老师的课件内容,更有甚者,在上课中聊天、玩手机、早退,基本上没有主动提问或者向老师提出交流的学生。理科专业的学生大多认真听老师的分析,记录笔记,而在老师滔滔不绝得讲解中,也没有给学生提问或者发言的机会。总的说来,在这几个专业中,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都显得十分被动,课堂气氛极其不活跃。
在观察正式课堂结束后,我对各专业某两名学生进行访谈。当问到,“为什么上课不想听讲?”或者“为什么不主动发言或提问?”时,基本上每个同学回答都是“没有必要,期末考试只要抄同学的笔记或者拷贝老师的(PPT)课件就可以了。”当问到“你们觉得你们得课对你们自身有用吗?”,有7个同学认为自己所上的课“无聊、空洞,没什么用”,只要一个同学认为“说不上有用,但还是觉得安排了这个课应该有道理。”而当问到他们“你们觉得课程无聊,很多同学上课不听课不发言是你们得原因还是老师讲课的原因?”基本所有同学都认为,是老师上课死板,没有新意,内容枯燥造成的。
(二)观察及访谈结果分析
不论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大多数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性。这强有力得证实了现今高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动,而主体性缺失的现状。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同学们所认为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某些失误,学生本身也存在着重要的原因。
二、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集体是教学活动中的统一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发挥着各自的主体性,共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同时教师的主体性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1]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统一主体,明确这一点,对分析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缺失十分重要。这样,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自身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一)从教师方面来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体性目的从一定程度生来说也是为了要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以保证并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2]教师主体性的表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影响就尤为重要。而教师在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意识,还表现在教学实践上。
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发展,许多高校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往往是社会本位。教师一心想要培养出优质的社会型人才,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的自身发展。这样既没有达到教学效果,更加不利于学生得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往往只看重自己如何传授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教学评价中,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大多时候采取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其实存在着保守而又不公平的倾向。
(二)从大学生本身来分析
大多数学生忽视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主体意识,没有真正地把自己当做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进来,也没有将主体创造性和自主性发挥到教学活动中。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从入学开始就考试接受应试教育,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比从其他方面使自己进步更加重要。大学生在课堂上很少积极主动得参与教学,当老师提问或者要求讨论时,学生也会选择等待老师的讲解,真正得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少之又少。
三、关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反思
“教学过程不同于其它物质生产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3]所以,改变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教师要改变教育观,投入到新型的教学实践,大学生自身也要从意识和学习实践中努力改变。
(一)教师要重视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目的。在符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新型的创新人才。单纯的社会本位或学生本位都不能取得教学在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上的双赢。教师应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得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的后设计教学。恰当将传统优秀教学方法与现代进步的教学方法结合,改革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公平合理得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考核。这样明确了教学目的,实施教学,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
(二)大学生自身要注重发挥主体性
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发挥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努力,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要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自觉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要清楚得认识到,教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要深入得学习,创造性的学习还是只有靠学生本身。所以,学生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主动去认识新鲜事物,在已有的旧模式、旧知识中找到突破,努力地进行创造学习,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这个双边实践活动,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得体现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为了完满得实现教学任务,促进教师和学生得共同进步,实现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得更上一层楼,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得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冷泽冰.论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A].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篇6
关键词:高校专业实践教学 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38-02
目前来看,对实践的解释有诸多的说法:从英文Practice,即实践看,有“实行”、“练习”、“应用”、“实习”等含义。从存在论角度来解释,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感性对象性活动。[1]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来自于实践,实践也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从构成内容看,实践分三个方面: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实践手段,其中,实践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以及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组织,而实践客体则指实践主体在其实践活动中所作用的对象。实践主体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中介和手段让自己与实践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实践活动必然使得实践主客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能动作用,实践客体反过来也制约着实践主体;从基本形式看,实践有两种:一种是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如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其目的是以此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另种是以调整或者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交往等活动。
实践是万物的创造者,实践创造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创造出了城市乡村、山川大地和生灵物种,而且通过实践人类创造出了新的客体,甚至创造出了新的主体。从广义上说,只要人(实践主体)活着,实践就存在着,实践就一定在进行中。尽管在许多时候,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人们无意识或下意识或不由自主地、甚至是被迫地进行着。可以说,一切人类的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那些因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实践结果却是人类打开其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
1 专业实践教学的涵义
如前所述,实践是人类改造大自然和社会有意识的活动,而“实践教学”又是怎样的活动?纵观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术语,对实践教学的解释尚无准确的说法,到是《教育大辞典》从描述实践教学环节角度认为,实践教学指的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诸多种教学活动的总称。例如,实验、工程设计和测绘、实习、社会调查等。[2]但这种解释没能揭示出实践教学的内涵。多年来,诸多学者、专家对实践教学的涵义曾提出各种不同的阐释。从实践教学基本特征角度看,有学者和专家指出: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以此获得感性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一系列组合的教学活动。[3]此定义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最基本的特征为实际操作,即实践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性。从实践教学的形式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方式,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在生产现场或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自作为主,根据生产、设计和实验任务的要求,通过边学边干,从而得到感性知识及基本技能,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教学形式。从实践教学的组成内容看,有的学者提出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试验操作来掌握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艺技能之教学活动。[4]如此种种,学者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界定,为我们科学认识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一般认为,实践教学的概念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实践教学的内涵可以理解为:配合和结合相关理论教学,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施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有别于一般理论教学的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一种教学形式。
高等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一般认为是高校根据各自院校的各个专业所指定的培养目标,依照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和分析处理问题综合能力开发以达到获得感性知识之教学目的的多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有多种技能训练、科学实验操作、课程内容实习、认识环节实习、金工生产实习、工程项目训练、课程项目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军训、劳动锻炼和公益劳动、考察和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综合来看,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有别于高校专业理论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2 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1)实际操作性。有别于理论教学,大学生开展动脑、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也就是包括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又包括动脑的创意实际活动是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高校专业实践教学常常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开展深入探讨,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等高校专业的课程都应该是如此。特别是像工商管理这样的高校文科类专业课程,更需要大学生针对所学知识逻辑所产生的疑问和难点、指导教师所设置的学术问题和科研课题、以及现实所遇到的学习困境等方面,采用正确的、科学的、可行的研究方法来解决上述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最终形成大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教育部明确地将高校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这个环境中,大学生需要将其思维高度集中,通过经历较高水准的科研训练,以及大学生自己观察、动手写作、以及亲身体验等等一系列现场实际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们用感官亲自接触客体,由此获得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从而使得大学生们比较容易地达到较好掌握相关实务技能的效果,让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些有效的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运用,进而积累一些调查研究经验,丰富和提升实践知识,最终达到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目的。例如,毕业论文(设计)活动就是高校的一种专业实践教学的典型代表。
(2)学生参与性。从高校实践教学要求看,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与理论教学不同,高校实践教学常常采用类似小组/小班教学或个别教学等形式,大学生小组/小班或个人可以高效地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室、工厂、企事业和政府机关单位等多种环境条件,主动地、或是合作或是独立地开展各种需要的实际操作活动,从而获得感悟认识和感悟知识,使大学生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因自己主动参与而得到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实践教学多数都是由一系列自成整套体系的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流程、实践教学条件和保障等等元素组成的;二是高校实践教学要求一方面要努力发展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问题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应变能力,以便他们可以随环境变化及时调试其思想与行为――这样可以对大学生开展完整的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高校实践教学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还能够培养锻炼大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场协作精神,让大学生们具备相对完整的职场作风。
(4)活动系统性。实践教学活动作为高校系统的整个教学活动一部分,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且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活动从课程设计、各类专业实训、实验,到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让大学生经过了这些种种地连续不间断的系统训练学习―― 一个系统工程。由此这样的根据大学生成长需求和能力水平,在不同时期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步骤和长短时间,由低向高、从简到繁、先局部后整体,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由此逐步积累、深化,让高校的实践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5)形式多样性。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形式为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工程测绘、调查报告和论文、设计、创作、社会调查与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社团科技文体活动等。另外,类型和层次各异的高校以及不同专业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必然有其特有的形式和组合。
(6)物资支撑性。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场地、仪器设备、实训软件和实训平台、实践教材和指导书、各种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等。因此,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获得相应的物资支持,依附相对完善的物资条件。
3 高校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关系
高校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在思维和操作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见表1)。
尽管在性质上、功能上、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别,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不是两种相对立的教学体系。这是因为,一是两者均是高校完整的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其中任何一种教学缺失了或有缺陷问题,则高校整个教学体系将会失效或运转不良,高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高校要培养有知识、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当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缺一不可,需互为补充。二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自身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专业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提供着必不可少的指导,也为实践中的各种现象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和说明;实践教学则对巩固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其价值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还为新理论创造输送必要的经验素材和灵感。因此,从实践教学的内涵看,高校的实践教学是与专业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是建立在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检验理论教学、丰富理论教学,弥补理论教学环节中不足的感性认识,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再次理解,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5]。可以说,高校的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延续、补充、拓展和深化,它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独立于理论教学,但又与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两者共同构成高校完整的教学体系。
另外,高校的现代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理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专业理论的教与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专业理论的应用以及理论的发展。而要突出这些目的,就需要根据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主体、目的、手段、客体、结果)来设计其教学活动,即在教学的主体、目的、手段、客体和结果方面,努力让教师和学生达到高度一致。一旦做到这些,专业理论教学也就具备了实践的一般特征,成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6]。
所以,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具有相互加强和补充的关系,两种教学的好坏会相互影响和作用。因而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成为高校的现代教学特性。
参考文献
[1] 张有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J].江淮论坛,2005(1):62-67.
[2]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14.
[3] 项目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23.
[4] 张晋.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15-117.
篇7
摘 要: 逻辑学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逻辑学的教学活动。本文简要分析了逻辑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性的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逻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逻辑学以其独有的严密性、规划性、创新性以及基础性等特点,一直备受教育学者的青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逻辑学的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逻辑学所发挥的影响,并在不断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入地探究逻辑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一、关于逻辑学的相关分析
从逻辑学发展理论方面进行分析,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以及工具性兼备的学科,其基本理论也是其他学科普遍适用的原则和方法。实质上,逻辑学在各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我们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心理教育、情感教育、德育教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养。逻辑学在这几方面的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逻辑学在我国教育中的教学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逻辑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性的分析
1 逻辑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学与思维科学密切相关,并在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其在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并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学习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理论的基础之上,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理论。逻辑学的教育,会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使之可以更好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大学素质教育活动中,高校必须重视逻辑学的教学活动。
2 逻辑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
从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分析,逻辑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应具备一定的文书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而大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缺乏一定的逻辑综合能力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一定意义上分析,逻辑学的教学活动,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规范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有效地避免语言表达出现不必要的语病以及颠三倒四的情况。
3 逻辑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逻辑学对社会理性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逻辑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逻辑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学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展的一种必然。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事件的逻辑联系进行思考,从而利用逻辑推理的作用,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思维敏捷的社会型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使学生可以在各种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及时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以自身的能力独立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因此,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逻辑学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活动中,逻辑学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大学生素质教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逻辑学的教学,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使之可以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所有教学目标发挥促进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在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前提下,大力发展逻辑学的教学,使之可以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为其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工作坊 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 应用
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以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已把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如何在遵循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突出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针对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每位教师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效果颇佳。
一、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工作坊,就是把工作坊的先进理念及优势引入教学实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活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如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绘画投射等,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这些趣味性团体活动中,起到引发思考、促进互动、推动成长的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将所学方法、技巧及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
工作坊教学模式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创新性,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彻底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二是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仿真的过程与精心设计的背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三是互动性,学生全程参与,师生实时互动;四是趣味性,通过课堂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是实践性,课堂学习使学生能够接受社会检验。
二、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原则
1.教学设计系统化原则。教学设计方案须考虑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做到前后连贯。工作坊活动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在不同教学活动之间循序渐进。根据教材结构和教学学时合理安排工作坊系列活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通常设置自我认知、职业兴趣、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2.教学过程引导性原则。在工作坊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初始阶段尤为重要。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课堂气氛及教学目标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重在启发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自信心。
3.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教学设计应着重考虑的因素。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活动步骤及人员分工,其中时间把握最为重要。现阶段大班教学比较普遍,这就对教师的时间把握能力、教学组织、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充分考虑不同活动内容采取的不同活动手段。
4.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原则。这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一致的。但现阶段大部分就业指导课还是理论式教学,很少有具体实践活动。为突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性,使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心设计工作坊活动,使活动主题紧扣教学内容,课堂内外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学习成长;二是有效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校内外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真人秀、创业大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理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教学实施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实施工作坊教学模式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挖掘教学本质,同时还要深入调研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对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具体,目标的内涵明确,不空泛;二是集中,目标适量,设置两个左右即可;三是恰当,该目标在整个课程体系的位置要合适。
2.准备教学活动材料。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以实践体验为中心的课程,亲身参与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充足的活动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如果不提前准备教学活动材料,教学活动就成了纸上谈兵。活动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通常由教师准备,若涉及课外实践,也需要学生自己准备。
3.设计教学课堂活动。工作坊模式的教学课堂活动设计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规划性,即整体规划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筹划教学方法与手段;二是超前性,教师通过思考,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教师的行为可能引起的效果以及学生作出的反应;三是创造性,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突出个性。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有效的分组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通常在第一次课上进行分组,每班以6组较合适,每组6~8人,大班教学每组10~12人,可以自由结合小组(通常学生彼此熟悉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寝室为单位或以学号段数为单位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确定团队名称和口号,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以全部团队或某一个团队进行活动设计。
4.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整个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中心。在进行整个课堂活动的阶段,可以通过交流分享、角色扮演、行为演练、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会面临各种关于控制活动进度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5.评估和反馈。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参与、实践与互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要具备很强的把控能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中,往往都是大班教学,很难发挥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做好评估和反馈,尤其要做好课程考核,让学生平时活动的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样,教学反馈对教学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只有不断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情况,才能把工作坊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
三、以生涯人物访谈为案例分析工作坊教学模式
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从业者会谈而获取一个关于行业、职业和单位的“内部”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不能通过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得到。本次工作坊教学模式属于课堂内实践课,是在讲述职业环境和职业探索理论后进行的实践课,总共2个学时,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涯人物访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场信息和职业发展现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实施中,首先,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进行生涯人物访谈PPT展示,根据抽签确定团队上台展示顺序,同时推荐几名选手做评委。教师把课前准备的评分细则及打分表发给每位评委,并提出打分要求。PPT展示结束后,评委及时打分并把结果汇总到教师处。其次,随即抽取2~3名同学对选手表现作点评,随后教师做全面总结,并宣布各队得分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团队给予鼓励并记入平时学习成绩。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做好团队的分工与合作,组长在活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比如在访谈中团队成员分别负责拍照、记录、整理文稿等;其次,教师要做好全面、客观、恰到好处的总结,详细列举各个团队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柴亚东.大学生职业生涯工作坊探究[J].现代阅读,2012(9).
篇9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 思想政治理
论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34-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不能仅仅限于理论上的认知,更应该重视行动上的实践。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不断加强,并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新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时间保障不足、教学经费短缺、组织力度不强、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及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等等。
(一)时间难以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而忽视学生素质培养的课程,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之类不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课程不甚重视。一般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是合班(2~3个小班)上课,难以协调各个班级的时间用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牺牲双休日时间开展实践教学又难以与实践基地协调。因此,时间问题是首要的问题。
(二)教学经费缺乏。相对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专项实践教学经费的,开展实践教学也往往是因为经费不足而被迫取消。没有教学经费保障的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行事,最终导致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荒废乃至流于形式。
(三)组织力度不强。高职院校一般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只是口头上重视,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也没用相应的规章制度。由于没有专人负责实践教学,仅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不可能保证大规模覆盖全体学生。此外,没有组织保障的实践教学活动,其实施难度较高,效果不佳。
(四)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少。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都是很有特色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少。有的学校有1~2个实践基地,有的学校没有实践基地。稳定的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有的学校名义上建设有挂牌的实践基地,但是实际投入使用的频率很少。这种实践基地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更需要重视实践基地的利用。
(五)考核体系不科学。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合理的实践活动,就难以形成科学的学生实践考核体系。反过来,没有科学的实践考核体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老师实施实践活动的难度增大,就会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学生甚至领导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经济开发区开展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标也要根据学生职业素质需求而定,不同的专业需要有所侧重,也需要不同性质的实践基地。众所周知,经济开发区往往拥有各类单位齐全、发展探索需要高校技术支持、组织实践的难度小等诸多实践教学资源。
(一)经济开发区内拥有各类不同性质的单位。经济开发区是一个以发展经济为主的城区,如同所有城区一样拥有完整的机构设置,配备有不同性质的单位,当然也有许多企业。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经济开发区的这种优质资源开展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探索需要高校积极参与。经济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不少创新型产业、不少高科技产业往往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探索的过程中,这些都需要高技术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力量集中的基地,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服务于开发区的发展。尤其是某些领域的高端技术方面难题,高职院校的专家教授可为其排忧解难,也是其价值的现实体现。
(三)距离近,组织实践教学难度小。坐落于经济开发区的高职院校,近水楼台先得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十分便利。一是经济开发区所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颇多,可以为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提供诸多便利;二是距离近,可以大大节省实践教学的经费;三是经济开发区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资源。
三、依托经济开发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和经济开发区丰富的实践资源,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互利双赢的良性关系。校企合作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更好培养适合一线的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更好地依托经济开发区丰富的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区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高职院校便于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也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促进经济开发区的繁荣。这样互利双赢的良性关系,就会让双方都乐意为维持和发展这种关系而继续努力,保持着良性的循环。
(二)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案和考评机制。实践教学方案和考评体系是顺利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软件。每年都应该有长期的实践教学方案,包括实践主题、内容、地点、时间(大概)、人数,等等。每学期还要有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这要依据现实情况作微调。同时,根据每次不同的实践主题所制定的考核体系,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和老师评三方面,构建更为科学的考评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让学生能够真切受到实践锻炼,也能保证公平评价每位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
(三)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既能够为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方向,减少设计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同时实践基地的固定的教学资源也会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内容设计。有了稳定的实践基地,教师就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有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师生就不用考虑实践场所的选择问题。总之,建设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会大大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关系,有了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案和考评体系以及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那么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定期开展活动。从总体上看,每学期都应该开展1~2次实践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看,每位学生每学期应该参与至少1次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既考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律,也考虑学生的参与程度。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会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属于素质教育类课程。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经济开发区的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着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样既是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教育精神,也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的表现。只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会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冷舜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2]余永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开发,2009(11)
[3]胡树祥,谢玉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的新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1)
[4]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2011JG12)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措施;方法构建
高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体系改革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教师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职业院校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数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人们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教学结构作出的主观选择。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性。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工作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空的组织和安排,它们分别研究了教学活动的某一个侧面。教学模式则不同,它是对教学活动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统筹整体安排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反映。(2)中介性。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理论,也不同于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比教育理论更简明、具体和易于操作,是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简化的表达形式;教学模式较之教学实践经验更为完整和系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升华。(3)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是由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经过浓缩和提炼形成的教学范例,它以精练的语言、象征性的符号和图式概括教学活动基本结构,形成为一套简明的操作程序。教学模式不仅使零乱纷繁的教学实践经验系统化和完整化,也使教学过程结构的理论具体化,便于把握和运用。研究数学教学模式,不是为了“套用模式”,而是为了“运用模式”。教学实践是数学模式理论生成的逻辑起点。模式适用于所有课程,并不是数学所特有的。但是在具体运用上,需要教师对数学有深入的了解。在数学教学模式中,主要有讲授式、讨论式、活动式、探究式、发现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大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逐步提高,形成“高素质、强能力”的育人机制,构建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职业院校为例,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探索按不同层次招生,分高中起点三年制和初中起点三年制、五年制培养;(2)探索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3)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做法;(4)探索提高“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有效模式和做法;(5)探索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做法;(6)探索“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做法。
三、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也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为大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一组相关的课程来实现的。学习和借鉴数学类专业优秀的办学理念,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做好“三个定位”,即“专业培养定位“”专业方向特色定位“”课程定位”。重点在于打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理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精心进行课程设计,通过一组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在技术、技能方面逐渐提高。
四、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和五种基本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在授课过程中,特别强调核心本质、思想方法和概念的教学,引导课程组教师不断研讨,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大纲,把大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转化为对大学生的过程训练,并保证训练过程、训练时间和训练效果,引导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那些最基本、主要的内容上,通过训练真正学深学透。而对那些无关大局、学了很快就会忘掉的东西,或对那些掌握了基本内容与方法之后很容易自学、甚至可以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尽量精简。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坚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做到由知识灌输式向研究、探索式转变,指导大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方式由单一的传输式向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的转变;大学生角色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向自主探求者转变;树立激发大学生的激情和好奇心比知识更重要,给大学生“猎枪”而不是“面包”的教学质量观。我们还增加了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在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等方面积极推进课程教学要素的规范化建设。
五、做好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传统教学教育的一个重大补充,是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一个桥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数学主干课程中,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来源背景和应用去向,理解各知识点的联系和各门课之间的沟通渠道,理解概念与方法的应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索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基础课中的教学改革。因此,在专业课学习阶段,除了设置“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课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同程度地让大学生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强调分析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运用数学软件能力、“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光明.数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晶,杨晓娜,范洪军.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研究及其对策——以本院学生为例[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03).
- 上一篇:高中毕业实践报告
- 下一篇:工厂消防安全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