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7 11: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有效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利用受众面较广的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认识心理保健的氛围。
1.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中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自评自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02年以前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认识,04年左右的认识模糊或者误解(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08年左右开始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帮助,说明社会对整个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进步。但是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很多有心理保健需求的人不能获得相应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不能普及到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其受众面广、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开展广泛宣传。各地方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负责制,开设规范的、连贯的、系统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机会认识心理健康、接触和普及到心理健康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主题班会及其他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推广心理保健意识;对整个社会大众而言,除了电视广播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其中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主题日有“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
一、积极拓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覆盖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全心理健康素质,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需求量较大的人群主要分为类。第一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很大。第二类部分人群因他们有问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倾诉,或者心里的困扰,没有自己真信任的人可以给自己做心理咨询辅导。第三类是因为身份和环境,这一群体有很多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第四类是残疾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多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别人的歧视、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五类是性心理问题的人群,这类人群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性心理问题的途径,或者没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第六类是危机感与自杀的人群,这类人群自我伤害的倾向很强烈,这些人需要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这六类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第一线服务对象,要力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政策能够全面覆盖这些群体,对这些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质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安排部署并监督落实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单位团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检查落实工作开展效果;组织实施或审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等;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好专家库成员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充分整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规范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好心理援助。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来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很不一致,有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工作的平台局限或者受众面小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特长;部分冲锋陷阵在第一战线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开展工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社会上公开开设的心理咨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资格考试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像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等技能培训很多,但培训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考核标准,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坏很难界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要求,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统一的监督考核机制;我省已经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群中有能够熟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持有资格证却不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鉴于以上情况,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能够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注:保山市科技局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14kj031 项目名称《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90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在学院的指导下各个班级设置的专职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班委。自从2004年天津大学提出并建立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机制以来,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各个高校逐渐实施。这是朋辈辅导在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本土化形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性,是学生主动求助和朋辈互助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部分。高校心理委员制度自实施以来,确实给高校大学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益处,比如,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师资能量的不足和有限性,充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力量;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更深入,更有实效性;心理委员是一线的学生干部,信息捕捉收集时效性较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一支核心力量。但同时,高校心理委员制度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1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现状
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1.1心理委员职责不明确
目前部分学校没有任何针对心理委员工作职责的规章制度,有些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这些制度中对于心理委员的职责规定宽泛的内容比较多,能够量化考核的比较少,这样就给心理委员造成很多困惑,很难在日常工作中把握好相应的尺寸,就出现各种角色定位不清的局面,如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委的区分是什么?由于是同班同学,班级内同学是否会主动求助?心理委员对班级同学进行朋辈辅导时,其他同学是否能够接纳,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当同班同学出现紧急情况需要上报时,班级同学对心理委员是否有偏见和异议?由于职责规范的含糊不明确,导致心理委员在日常工作中角色混乱,难以打开局面,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1.2心理委员培训力度不够
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辅导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尽管部分学校对心理委员进行了一定的培训,但是因为心理委员制度在国内起步较晚,一切都在探索摸索阶段,而且没有完整的培训方案和专业的培训材料,所以高校一般都是自行进行一些培训,很难满足心理委员工作的需求。另外,心理委员作为班委的一个成员,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一些心理委员在接受专业系统培训之后,有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有所调整,这样在班委代际传递上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持续深入开展工作。心理委员若缺乏较高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在进行朋辈辅导时,很可能会有强烈的无助感和卷入感,使得自己很难做好价值中立,很难保护好自己不受影响。
1.3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需要健全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制度不完善的话,选的心理委员很可能会给班级同学和他个人造成更多的困扰,班级心理委员是否能够提供科学的朋辈辅导,是否具有一定的伦理和道德原则,针对隐私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考核,学校没有一个可以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仅是主观观察判断,这样使得工作很难规范有序的开展。
2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对策
2.1合理定位,职责明确
为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需要对心理委员合理定位,明确职责,这样开展工作会更加顺畅,更加有效。一般而言,心理委员主要职责范围是:一是在班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组织丰富多样的朋辈辅导活动,营造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二是定期不定期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若遇紧急情况,心理委员难以处理,可以求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三是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安排,协助学院做好相关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建档工作,定期筛查班级发出异常信号的学生和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初步干预,并及时报告;四是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和相关交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助人技能,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主要包括关注、倾听、汇报,关注本班同学的情绪、言行变化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各种危机事件的迹象,运用共情进行倾听,给予相应同学一定的支持、安抚和理解。汇报是将各种征兆和实际发生的情况及时给相关老师上报,以便于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问题。
关于心理委员定位,必须明确其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明确其定位。心理委员首先是一个志愿者,要有热情主动,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的品质,能够志愿为大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望,能够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委员是一个陪伴者,运用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真诚、尊重陪伴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能量、支持、理解和安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理性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委员是一个开放的成长者,通过不断学习,学会觉察自我和关系,认识自我进而接纳认同自我,学会处理情绪、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处技巧,促进助人自助。心理委员是一个榜样,经过层层选的心理委员,具有完整的性格,乐于助人,责任心强,积极乐观、良好的自我觉察力和领悟力,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通过日常交往,更多的在班级中形成一个示范引领作用的榜样。心理委员是一个宣传者,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理念,提高心理素养,营造班级良好的氛围。
2.2全面培训,侧重实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全面提升心理委员的心理素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条件,对心理委员的专业性培训主要有自我成长,提升心理素养;明确心理委员定位和职责,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学会识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学会觉察和识别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以及其他的危机信号,并及时控制事态,及时上报;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辅导技巧和团体辅导活动的技巧,日常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必要的心理朋辈辅导。
心理委员主要职责是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并及时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开展日常工作,因此在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时注重实用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发展性引导学生,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心理健康理念,大学生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识别诊断,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常用疗法技术,心理危机事件识别及干预,团体活动的组织设计,心理委员个人成长等主题。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侧重实践的工作,心理委员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也应注重提升心理辅导技能技巧。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如心理朋辈辅导常用技术讲解,观看现场观摩演示,小组练习,团体活动,讨论分享等,侧重学生的实战训练。这样理解和实践结合起来,培训也才能更加深入,培训才能更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2.3规范考核,侧重激励
学校应深入学生群体开展调查研究,搜集信息,了解心理委员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提出应对的具体措施和对策,比如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座谈会,召开心理委员大会,组织心理委员接待日等。
在日常管理中,为激励和调动起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学校应该制定比较严格的心理委员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奖励制度。首先,减少流动性,确保心理委员的稳定性,为保障心理委员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心理委员不流失,这样能够保障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持续进行和降低节约成本,选的心理委员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其次,建立规范的汇报和报告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对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实行时报,周报和月报的制度,及时上报学生整体情况和个别特殊学生情况。然后是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各班心理委员有工作日志,对于日常班级学生心理状况和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和相关照片,定期不定期上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工作记录和日常表现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考核。对于表现比较突出的,在每年的心理健康宣传月中加以表彰,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加以批评教育。最后,规范组织,在学校层面建立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站,在各学院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在各班是心理委员,层层管理,职责明确,上传下达。
2.4网络管理,上下支持
班级心理委员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格管理的基层,他们跟学生一线接触,跟同班同学在一起生活学习,能否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的问题,能够起到联络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实行双重管理,在行政管理层面,按普通学生干部要求进行管理,在专业上受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并深入了解和关注本班同学重点问题学生,对学生进行朋辈辅导,对危机现场及时汇报和控制事态。
2.5资源共享,互相支持
学校组建心理委员交流分享的平台,并为心理委员的培训成长提供各种资源支持,资源库既有丰富的案例和操作指南,也有文字材料和一些视频资料,方便各班心理委员及时交流,广泛学习,便于班级心理委员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朋辈辅导,电影欣赏、心理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这样心理委员真正发挥桥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
[2]李笑燃.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
[3]马建青.探索与创新: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4]秦S,黄新海,裴学进.论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8,(5).
篇3
【关键词】心理委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其中,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是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和新途径的重要探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积极发挥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者的密切关注。
一、高校心理委员的设立和发展
1、高校心理委员的起源
心理委员源于20 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校因专业人员的咨询与辅导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学校挑选一部分学生加以训练,建立学生心理互助组织,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该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在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大中小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咨询的研究与实践。
2、我国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受高校扩招、社会竞争、就业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在校大学生因种种压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并由此引发大学生休学、退学、自杀及杀人等恶性事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门与社会的高度关注。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为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意见。2011年,教育部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对于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以及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仅仅依靠个体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的。2004 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随后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高校中得到推广和使用。心理委员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与专业教师资源短缺的矛盾。调查显示,到2009年,我国61.8%的高等院校已经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
二、我国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班级中都设立了心理委员职位。其作为班委的固定组成成员,具体负责本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然而,目前在心理委员的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困惑,很多心理委员处于不作为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委员职责、定位不明确
很多班级的心理委员要么没事可干,要么不知道干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干。有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心理委员对其自身的工作职责并不清楚。目前关于心理委员的定位问题,各高校的标准不统一:有些学校对心理委员定位过高,勉为其难地要求他们做一些做不了的事情,结果适得其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其作用的真正发挥;而有些学校对心理委员定位过低,弱化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
2、心理委员基本素质不一,专业知识不够
大多数高校选拔心理委员是按一般班干部选举方式产生,有的高校是由团支书或其他班干部兼任。没有严格的程序筛选心理委员,这样就很难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各高校的心理委员虽然选了,但对其培训力度不足,造成心理委员缺乏必需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导致助人技巧不高等问题。
3、工作积极能动性低,作用发挥不足
大多数心理委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明确的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有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没有求助过心理委员。由此可见,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委员,但是很多心理委员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积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性
班级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公认的。然而,如何积极发挥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是摆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动心理委员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1、准确的角色定位
要积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首先要解决心理委员“干什么”的问题。准确的角色定位是心理委员做好工作的前提。有人这样总结心理委员扮演的角色:“心理委员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先行者,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者,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践行者与组织者,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哨兵”。
一般而言,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五个方面:(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理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训练活动,营造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2)积极开展朋辈心理互助,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定期接受心理咨询教师的督导;(3)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及院系安排、部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4)积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定期排查班级中可能出现或即将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进行干预,若有必要应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5)积极参加业务培训,经常与其他心理委员进行工作交流与研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助人技巧,促进自我成长。
2、明确的工作方式
解决了心理委员“干什么”之后就要探讨“怎样干”的问题。心理委员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做老师与班级全体同学联系的纽带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资源严重紧缺的现状。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班级心理委员要及时向老师反馈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老师根据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因此,班级心理委员要做好学校心理老师与班级全体同学联系的纽带。
(2)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促进良好心理氛围的形成
心理委员要在学校心理老师的统一培训与指导下,每学期定期在班级内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营造起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良好心理氛围的环境中能使广大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做好班级心理状况的整体把握和心理困惑同学的个别帮助,提高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水平。
定期为班级全体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班级同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帮助老师把握好整体班级的心理状况,便于心理老师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在班集体中,往往部分有心理困惑的同学不愿意把自己的困惑告诉老师和家长,相反,他们更愿意告诉身边的同学。班级心理委员要为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创设了一个平等、友好沟通的平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班级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4)做好自我完善,提高工作技能
心理委员要参加心理学知识培训和技巧性培训,通过知识培训来了解基础的心理学常识、扩展知识面,增强对心理障碍的辨别能力,端正工作态度。通过技巧性培训来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增强责任感。心理委员要努力做到自我完善,达到对其他同学“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共鸣效果。
3、完善的制度保障
(1)完善心理委员的管理考核制度
探索从不同角度(心理委员自身、心理教师或辅导员、班级同学等)对心理委员工作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注重对心理委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和评价,如: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时的表现与成绩,日常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班级同学心理动态的掌握与上报情况,处理班级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中的表现。
(2)加强培训,促进心理委员的成长
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基础知识培训及心理沟通技能培训是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基础。心理委员的培训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培训重点,如:大一学生重点开展生活适应、学习心理、独立能力、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大二学生重点开展人际交往、自我情绪调节、心理咨询一般知识的培训;大三学生重点开展正确决策能力、自我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培训;大四学生重点开展就业心理、社会心理的培训。不断完善心理委员的培训机制,促进心理委员不断成长。
四、总结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尝试,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已经在高校起步并逐渐发挥积极的作用,但这一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积极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社会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通过高校的不断探索、创新以及积极地引导,心理委员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同时,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将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余支琴.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76-78.
[2] 蒋善.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角色定位问题的探析. 新课程研究,2011,253:153-154.
[3] 李笑燃.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8(2):32-35.
[4] 张丽琼.高校心理委员之有效工作模式探讨. 德育与思政研究,2010,31:151.
[5] 黄晓芳.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教育与职业,2008,(30):165-166.
[6] 刁静,成琳,陈正芹. 心理委员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 思想理论教育,2009,(17):75.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心理辅导 模式
朋辈心理辅导(马歇尔夫,1981)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督导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朋辈指的是朋友或同辈)之间开展的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互助活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是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有利助手,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在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宏观探索上[2-3],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以及督导方面具体实施过程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将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具体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性
有学者曾对1340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有66.5%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15.3%的同学会向父母征求意见,7.1%的同学会选择专业心理辅导,4.5%的同学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由此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4]可见,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多校区合并的形势需要,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区面临分散、专职心理老师配备相对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只能针对极少数自愿前来咨询的学生起到暂时的辅导效果,但学生一旦又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还是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或辅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全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4],朋辈心理辅导便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在选拔前首先要开展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生宣传,在海报或通知上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培训目的、工作职能、报名时间地点、培训所需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费(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报名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选拔后培训的模式,即先通过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小组面试),将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经过一次考核,选出符合标准的同学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
一般可以一个二级学院为试点来开展,一年举办两期(每年的三四月份与九十月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再推广到全校范围内。借鉴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训练计划和崔建华教授实施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经验[5],高校可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下发招生海报或通知,由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除个人资料外,同学还要列明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的原因及自己具备的条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面试,在选拔中主要考虑以下标准。
1.帮助他人的动机和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2.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及有关活动。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
最后对符合标准的同学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培训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录取时也应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不同的年级或地区、男女生人数平均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培训和考核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时间,培训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加上开始与结束两次共安排主题,如表1,每个主题4―6课时,总共约30―50课时,培训均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且有活动桌椅,以便团体小组活动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培训时要注意:1.在培训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心理问题,培训内容要有弹性;2.要注意让学员撰写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以便于检查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学员在完成培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操作内容及其他指定活动(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颁发《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结业证书》和上岗胸卡,在胸卡上加盖印章,同时召开结业仪式,合影存档。并通知所在二级学院,学员可持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或活动。
(三)考核
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期间,会出现情感枯竭、缺乏热情、情绪低落、工作有压力等现象,对上岗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与保持工作热情、保障队伍稳定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来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辅导效果如何;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个人成长情况;在培训、例会、工作记录、信息反馈等方面来考核。一般,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与考核要有专人(最好是心理培训教师)负责、定期检查,以便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2.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每学年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通过评比奖励本人,激励他人,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评比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根据工作分工表现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表彰称号。如:“优秀班级(或宿舍)学生心理保健员“、“优秀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对有突出贡献的还可授予“最佳学生心理辅导员”称号。亦可设单项称号,如:“最佳接待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贴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各二级学院。评比表彰要与学校的奖学金、评优等挂钩。
(四)专业督导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仍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加强锻炼、定期不定期地接受专业督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专业督导可以通过专业老师团体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自身督导,以及个人自我督导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心理老师可定期举行团体督导以解决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帮助其澄清、面对、分析和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也可定期举办小组成长训练营,学习最新咨询技术、探讨疑难个案、专业心理老师做讲座等来督导。自我督导是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导对自身成长、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它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五)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四级工作网络
经过选拔、培训、考核和督导,学校就组建成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组织。校学生工作处主要行使其全面统筹和行政治理职能;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要发挥其专业咨询和对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督导功能;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主要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主动与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与二级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反应及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2.培训内容所覆盖面广,应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培训的重点内容;
3.可考虑进行岗前实习环节;
4.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5.督导自身的过程还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2]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3]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5]崔建华,李石,苏兆成.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8.
篇5
一、工作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六学年:重点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维护学习、生活秩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认真纠正违犯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养成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七学年:重点进行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在学校的特色工作的基础上争创特色班级;
八学年:重点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加强监管,平稳向毕业班过渡
年: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力争保持稳定,特别是较差的班级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顺利送走本届毕业生。
(二)班级管理目标:
根据学校的特色德育工作及各学年学生的不同情况,学校相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形成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氛围,促进命名班,示范班的形成。
(三)德育队伍目标:
1、班主任的基本功达标率:通过培训、考核,班主任基本功达标优秀率达到30%。良好率达40%,基本胜任率达30%。
2、按照市教育局要求班主任每学年与家长的接触面达100%。
3、对待进步学生通过帮教转化率达到95%,明显转化率达50%。
4、政教处人员加强学习、培训与交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使政教处的活动开展条条有序,在工作检查、监督、评比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尽可能在班级间创造比、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5、加强全体教师的师德建设
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塑师魂,正师风,讲师德活动,建立全员德育的思想,树立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科的内容和科学,适当地选择德育内容,有机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受到教育。通过交流、研讨、反思,提高教职工的德育能力;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政教处和学生会加强对各班级纪律,卫生的监管检查。考评做到准确、透明.本学期,我们在对学生扣分的同时,采取加分的办法鼓励学生的服务意识,如:主动捡垃圾、看到不文明行为主动制止、拾金不昧等给班级加分。并定期在广播中给予表扬。以在校园中树立良好的风尚。
2.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班主任队伍的强弱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学期政教处按照《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对各班班任进行检查,使班主任管理和考核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及时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班主任工作座谈会。完善班主任博客,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无限沟通.我们将特别关注青年班主任的成长,通过班主任工作日志,交流.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开开展班主任优秀案例的评选活动,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水平.进一步落实班主任家访制度,班主任每学期对班级学生的家访率要达到40%以上,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家访率每学期不能少于50%,同时提倡任课教师适当对学困生、待进步学生进行随访。
3、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德育观,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按照新课改确立的“三维目标”,随堂听课,检查教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无痕迹教育”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努力达到“门门都是无痕德育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以集中培训和自学实践等多种形式,渗透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教育教学法规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结合学校特点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切实发挥德育课程的引领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积极推进规范化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增进师生.生生的沟通,不断提高和完善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重点工作:
本学期加强对学生常规工作的管理,学生的仪容仪表,纪律卫生工作将是本学期的重点。从学生仪表、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结合素质教育要求,继续引导全体教师提高对转化待进步学生工作的认识,全面加强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力度。班主任教师和任课教师共同分析待进步学生类别,确立帮教对子,通过辅导、谈话、家访等多种形式,提高帮教效果,待进步学生转化率要在80%以上。
以生命教育为中心,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法制.国防意识..围绕法定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活动.
四.特色工作:
1、大力推行“学生行为习惯自选超市”工作,总结上个学期施行的情况,本学期政教处加以完善内容和考核办法,在达到学校对班级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班自选行为习惯示范班标准,逐步形成班级特色。达到每一个班级都有各自的特色。并作为对班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2、无人监考班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进一步宣传“四自”教育理念,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够意识到成为无人监考班的一名学生无尚的光荣,也是自尊、自强、自治得到发展的最有力的见证。使我校的无人监考班队伍得到补充和进一步的壮大。
3、对班级进行命名,用榜样的力量来时刻鞭策自己,是我校的特色,学校将继续鼓励各班级进行命名。对要求命名班级递交申请,要求凡申请命名的班级,必须有主题班歌、班训有配套的班级主题教育文化。学校考核合格后将进行授牌。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心理委员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2004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在随后的几年中,一些高校相继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在全国各类学校中进一步得以实施与发展。一名合格的心理委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接受定期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但是现有的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往往缺乏系统性、长效性、实用性。我校从2007年开始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构建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道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介绍如下: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1.心理学知识培训
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理工类为主的大学,学生所学的专业主要为电气、机械、材料、化学等自然科学类专业,平时接触文、史、哲类东西较少。因此,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中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1)开设《大学生活心理学》课程。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是课程本身并没有受到同学们的重视。我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选修和必修课程,使同学们系统掌握知识,为今后的工作作好铺垫。其次,我校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将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新形式与大学生生活心理学结合起来。此外,根据年级和群体不同教授不同的知识培训,如在心理咨询方法培训中,就把心理委员常用的20种技能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方面。根据年级和群体不同,在培训中应该有一定的侧重。大一年级主要培训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学习压力,大二、大三年级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恋爱、职业规划等自我发展问题,大四主要开展就业心理、社会心理的教育。(2)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除了课程教学,请各大学校心理学教授举办定期的心理学讲座。讲座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语言的幽默化、内容的通俗化,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吸收的程度,增强他们对基本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心理咨询的应变技巧的掌握等。
2.心理委员制度培训
(1)制度学习。在心理委员培训前,下发《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使学生们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了解班级心理委员的重要性问题,并根据《手册》要求选出班级心理委员,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心理委员专业培训,对他们开展工作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指导。培训后要求心理委员定期开展心理问题排查工作,时刻关注班级心理状况,了解同学的心理问题。(2)定期考核。对工作优秀的心理委员予以表扬鼓励,对待心理委员将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表扬先进,鼓励后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全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面开展。
3.心理委员工作技巧性培训
技巧性培训目的在于使心理委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增强责任感。
(1)案例分析。仅仅是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是不够的,当心理委员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仍然束手无策,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所以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案例教学方式将更加适合于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
(2)学生自主活动。班级心理委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必须将其应用于实践。我们在培训中创新性地将团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心理互动活动。
(3)经验交流。班级心理委员在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后,定期的经验交流分享不可或缺。心理委员在交流、学习、分享他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对自我工作进行再反思和再思考,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心理素质拓展。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健康的层面,即维护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并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二是心理素质拓展层面,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舒缓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成为心理素质优异,实践能力强大的当代大学生。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的实施效果
1.有效提高了班级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的构建不仅为心理委员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渠道和机会,更是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所学、提高工作能力的平台。在这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发现,经过培训的班级心理委员已能较好地与班级同学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及时发现并报告同学的心理困惑,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专业性。
2.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和谐稳定
班级心理委员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宣传深入到了每个班级。新构建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在为大学培养合格班级心理委员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基层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和谐稳定。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注意事项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主体性
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要注重教师主讲与班级心理委员参与相结合。在培训专业心理学知识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但更要注重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主体性,使课堂真正回归学生,让班级心理委员在听取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这样更加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2.实现课堂培训、网络培训和实践培训的互通
大型案例分析、心理学知识的系统讲述等我们仍然可以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心理学更加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可以通过微博等现代手段对心理委员迅速广泛地教授心理学小技巧。
3.重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考核
心理委员培训的效果需要考核制度的约束和检验。首先,有明确的、量化的考核标准。主要考核班级心理委员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其次,有严格、定时的考核过程。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最后,要有公正的考核结果,对表现积极的班级心理委员实行表彰,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鼓励,并帮助其克服工作困难,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刘莉湘君.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功能定位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22(4).
[2]王亚鸽.理工科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周璠.浅谈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4]刘海娟.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0,(12).
篇7
1.宣传心理健康,使教师认清意义、关注心理
学校成立了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小组,使全体教师认识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紧密结合、互相影响的,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健康的身体,有利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引导教师关注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2.进行心理测试,使教师知己知彼、防患未然
为了解教师的职业归宿感、学校认同感、价值满足感和报酬公平感等心理状态,我们为全校教师进行了"教师工作兴奋度测试";还为全校教师进行了"90项症状清单"测评,请青岛市心理专家对测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教师的心理状况,为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也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压力来源,正确认识和应对职业、家长、评价机制、角色冲突、专业成长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做到心中有数、防患未然。
3.开展心理教育,使教师学会调节、增强免疫
学校制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开展系列心理教育:邀请心理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组织教师观看心理健康讲座光盘,推荐教师收看中央12频道的"心理访谈"栏目和数字电视75频道"说文解字"栏目,利用教师会和政治业务学习穿插心理健康内容,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现在我校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国家中级心理健康辅导员2名。
我们先后为教师举办过"适应学校教育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保健"和"学校适应训练"等讲座,为即墨广播电台举办了四期心理方面的谈话节目,并针对性地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教师谈心,倾听教师的心声和困惑,为教师提供诉说和情感宣泄的机会,指导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调节方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4.抓好校园文化,使教师愉快工作、陶冶情操
4.1 创设良好校园环境
抓好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和文明班级评比工作。精心设计校园文化,突出了心理健康主题,设置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节制生气的八条措施》、《习惯决定命运》、《给教师、学生的话》、《小故事大道理》等内容,营造出健康文明、宽松和谐校园文化。
4.2 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校建设充实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等专用室,为全体教师配置了计算机,并接通网线,方便教师上网学习、备课,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和教育教学类的图书、资料、刊物、信息,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促进了教师心理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经常聘请专家与教研员来校讲座和指导、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学习、新老教师传帮带、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和进修学习,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校鼓励支持教师教科研活动,推行了"四课"(推门课、实践课、展示课、示范课)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举行教师教育教学竞赛活动,推荐教师参加市、区教学比武活动,使每位教师在校内外都有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4.3 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学校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在工作学习上,全力支持老师,当教师遇到困难或困惑时,我们主动帮其排忧解难、树立自信。在生活上关心教师,努力落实和提高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学校每年免费组织教师查体、主动慰问看望生病教师、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为教师赠送生日蛋糕、"三八"节为全校的女教师和男教师的爱人献上节日礼物和诚挚祝愿,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体娱乐活动,如:组织开展登山健身、场地比赛、演讲比赛、卡拉OK比赛等,丰富教师文化生活,让教师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享受职业幸福。
5.完善评价机制,使教师心平气顺、身心健康
篇8
围绕学生工作要点部署工作,积极践行“三个代表”思想和“尊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四自”为工作理念,以营造具有我院特色的育人氛围为最终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 主要工作任务
(1) 依托学生理念工作组,引导学生自发开展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
1、 根据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邀请专家开展学术报告。
2、 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定期开展社会调研。
(2) 强化学生会自身建设
1、 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发挥其骨干作用。
2、 实行学生干部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纪律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 以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根据我院特色,联合全校各院系,开展法律文化节。加强学生对wto规则的理解, 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2、 为纪念建团80周年,开展主题教育和纪念活动。
(4) 指导学生,解决学生困难。
1、 做好01届新生入学工作。
2、 做好对困难学生资助及勤工俭学工作。
篇9
1、学习中的问题
中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首先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问题,如精神上萎靡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时间久了就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其次学生会因厌学和家里关系紧张,进而对自身心理造成影响。“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大多数中学生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自我为中心意识太强,往往处理不好与同学、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导致自身人际关系不协调。不会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感到孤独;师生关系的紧张,让他们感到焦虑,产生厌学情绪;与父母关系的不和谐,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3、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都有一个较大地变化过程,在这变化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比较大,不愿意与别人过多交流自身的问题,存在闭锁心理问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早恋,易形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等。没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引导,这都会给学生成长带来隐患。
4、面对挫折的问题
一些中学生自信心不足,面对一次小小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就感觉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甚至放弃学业;遇到一点点小麻烦就去找家长、老师去帮忙,完全没有去学着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选择逃避问题,如此消极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中学生培养面对挫折时的需要的勇气和自信心。
二、中学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做的工作
1、增加中学生心理课程
心理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心理状况,遇到自身的一些情况,心理首先有个准备,不会为此而感到顾虑和担忧。学生经过心理课程的学习,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转变自己不良的行为,协调自己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端正自己扭曲的人生态度,完善自己不健全的人格。此外,在心理课程上所学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中学生顺利的度过中学期,其所得也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应把心理课程与主要的文化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明确心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不仅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为重要,不良的心理可造成身体的不健康,中学教育者都应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敷衍了事,要详细而全面的去教授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能将所学用于生活中,比如: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可开设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问题提出,老师可当场以心理方面的知识替学生解答,更有助于学生明白了解自身心理状况的重要性。
2、教育者以自身为主体,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工作
(1)提高教师自身能力,为学生咨询心理问题打好基础。
中学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应该自己去学习中学生的一些心理课程,也可进行适当的培训,有利于自身顺利的开展工作。学校作为组织者,应当进行适当的考核制度,严格要求每个中学教育者对中学生心理问题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解决中学生常见心里问题的能力。
(2)做学生的倾听者。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的过渡期,他们往往会因为人格的不健全,性格的不稳定,遇到事情不喜欢告诉大人们,反而选择告诉与自己同龄的人,但同龄的学生与他们自己一样,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导致中学生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酿成大祸。作为中学教育者,应该做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倾听者,才能及时的掌握他们心理动态,由此才能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下去,让每个学生以良好的情绪,积极地态度在学习中成长。
(3)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老师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迎接困难的勇气。
3、调动学生家庭的能动性
中学生的成长与他们家庭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也可能是由于家庭因素引起的,比如:家庭不和谐,单亲家庭,家庭父母有不良嗜好等。中学生成长在这样的家庭,自己又不能够很好的调节自身情绪,难免不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作为中学的老师应及时主动的与其家庭取得联系,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老师要求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结束语
篇10
我们首先认真学习了全教会精神,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减负”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减负”是提高民主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中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好学生的“减负”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l、组织落实,责任落实。
学校成立减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中层领导分兵把口,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减负”工作要求和规定,完善各项督导制度,把“减负”工作纳入学校的目标管理目标考核。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中负担的基本措施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实施分层教学。同时教学中摆正“减负”与提高质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
3、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加强师德和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学生创设—个宽松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氛围,这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力措施。让学生有一个平衡的心态,在宽松榆悦的环境里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改善育人环境,改善师生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耐心帮助教育学生,特别要如强对“三生”的帮教工作,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刻苦学习精神,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站”,开展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板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4、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减负”工作的实施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科课程,规范课程设置,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不定规定以外的一切教辅材料。
(2)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周活动量,学生不得提前到校,不得延长在校时间,(早7:30晚4:30)充分利用活动课,大课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许占用学生的课间、午间、休息时间、节假日。
(3)严格控制作业量。继续执行一、二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家庭作业量不超过30分,四、五年家庭作业总量不超45分钟,并提倡不留家庭书面作业。适当布置趣味性、时间性强的家庭作业。
(4)规范考试制度
几年来,我校取消期中考试,通过对学生多种能力的考察,结合期未考试,正确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考核制度,学习成绩评定继续实行等级制,并不准以考试成绩排名次。
(5)对学生坚持正确教育,采用激励手段,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不许歧视和挖苦学生。
5、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从大量、繁琐、重复的学习劳动中解放出束,让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设施展才华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6、家校结合,共同做好“减负”工作。
我们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向社会、向家长宣传教育改革的形式、任务,使家长明确“减负”的目的、意义,并且支持学校“减负”的一些做法。在家不给学生施加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家长的观念。
7、严格管理、依法收费。
严格按市教委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次性公开收费,不乱收费、不搞不正当的奖罚。
三、加强考核、奖罚分明。版权所有
对于上级及校有关“减负”工作的规定,在教育教学中严格执行、严格考核,对在此方面工作突出、有成效地给予表奖,不执行有关规定或加重学生负担的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与教师竞聘上岗挂钩。’目的是督促教师把“减负”工作真正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 上一篇: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 下一篇:铁路消防安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