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再就业范文
时间:2023-03-14 02:1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再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对策
1民办高校中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这便造成用人单位提高就业条件。另外,民办教育在我国仅有20多年的时间,社会的认可度不够高,加大了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难度。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较去年增加了10万人左右。据统计,民办高校农村大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为了客观地了解高校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现状,作为一名大四学生辅导员,我对本学校农村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民办高校中农村大学生特别渴望就业,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前途,还肩负着自身家庭的重担。所以,这类学生更加看重的是工资待遇,从而导致了一种“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就业状况。
2民办高校中农村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1自身因素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是在全国大学生扩招,各个民办高校为了保证生源降低录取分数线的背景下来到大学校园。这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专业基础不扎实,最终毕业面临的就是失业。虽然农村大学生中有的知道自身的弱势,但是他们只知道学习,很少和同学交往。这便导致了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不会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最终错失就业机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在经历高考失利后,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内心压力大,感觉让父母失望。另外,农村大学生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好,这就更导致贫困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自信心,有想法不敢表达出来,从而给就业带来主观的阻力。
2.2学校因素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教师资源流动较大。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先进,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民办高校将就业看成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理念不够成熟,落实的不到位。多数民办高校还是更重视生源情况,而忽略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下放到事务繁多的辅导员身上,先不说辅导员不够专业,即便是经过学习能够指导学生就业。可是学习的时间呢,精力呢?导致辅导员两头兼顾不得,最终导致学生接受不到系统的就业指导,就业面临重重困难。2.3社会因素大量的留学生回国发展,还有一些国外的年轻人来中国淘金,这些无形中增大了国内学生的就业压力。社会对民办大学生的素质持怀疑的态度。这便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再就业时受到不平等待遇。
3民办高校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支持
要解决民办高校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政府首先要加强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经济,使就业市场逐渐回暖。还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促进各种人力资源的市场流通和市场配置。大力发展国家基层项目,为民办高校农村大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就业岗位。比如西部大开发、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计划,政府可以适当的为民办高校农村大学生放宽条件。另外,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既没有资金,又没有人脉的民办高校农村大学生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从而缓解了就业压力。
3.2用人单位应转变思想打破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偏见
用人单位首先要转变思想,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底子薄,但是并不是做不成事。加上现在的民办高校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宗旨,鼓足干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说,民办高校不乏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用心学习的农村学生。因此,用人单位应该打破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偏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深入发掘人才。这不仅能够为民办高校农村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也会完善本单位的人力资源配资。
3.3民办高校应加强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3.3.1转变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学校教育引导农村学生去基层,中小企业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教育学生勇于尝试,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打破“有业不就”的怪圈。
3.3.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要专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该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由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角色集于一身。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一些国家就业政策和形势。
3.3.3全方位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首先要及时招聘信息,鼓励学生参加招聘会。其次,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合作和对接,以企业为基地,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间的“无缝连接”。再次,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通过创业教育、SIYB培训、创业巡回报告等方式来鼓励和刺激高校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达到就业的倍增效应。
3.4民办高校农村大学生要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作为民办高校农村大学生,要给自己正确的定位,不要一味的自卑。虽然家庭条件不好,那只是外部因素,要坚信自己通过努力不会比别人差,多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时常激励自己,修炼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心理素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分析好就业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就业机会。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文明修身,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过多渠道积极了解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训练,尽可能在应聘时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
作者:赵顺平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泽莉.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4.
篇2
关键词:新疆;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府职能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遇到了不少的就业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观念仍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
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总量继续上升
我国各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在笑声和毕业生大幅地、成倍的增长。每年大学生的扩招速度往往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样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了就业压力的剧增。盲目的追求迅速夸扩招大学生,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
2.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自新疆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出现了就业率逐渐走低的不好局面。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来,新疆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新疆高校汉族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与全国保持一致,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并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不断下降。
二、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新疆经济发展仍显滞后的原因,也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诸多原因。造成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用人单位的过分要求
目前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原因,很多用人单位招聘的时候很看重大学生的基层工作经验,其实毕业生也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社会成员所不具备的。目前,对高校大学生毕业以后所遇到的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好几种就业歧视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热情。
2.就业意识淡薄
由于高校没有做好就业相关的宣传工作,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制度,不愿意去竞争,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趋于依赖父母,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就业问题,大部分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未参加过人才招聘会,对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善于表达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3.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多数少数民族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对工作单位、工作环境、工资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少数民族毕业生还会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因此,太多的挑剔工作单位的原因,未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三、明确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就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在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究竟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持怎样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
1.就业政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各级政府的介入,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发挥在制定、执行和监督大学生就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为止,新疆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而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 、“三支一扶” 、“大学生村官”、 “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计划”等等。组织实施“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计划”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从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高度,立足新疆实际,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新疆与各对口援疆省市合作进行的援疆工程,旨在解决2002年以来新疆未就业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的就业问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派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学员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1至2年。
2.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新疆政府应该实行统一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如政府在公务员录用时规定少数民族毕业生所占相当的比例,在录用条件上适当放宽,完善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中的定向招生和毕业后定向分配就业优惠政策;在事业单位公开竞聘上岗过程中考虑少数民族的相当的比例;在少数民族毕业生面向市场自己创业时,在资金、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等。同时,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新疆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真正实现东部与西部人才的双向流动与交流,如包括推荐适合的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和指导、必要的生活保障等,以减轻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过度竞争与压力。
3.建立和健全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素质较低,而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大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再就业能力较差。因此,政府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以满足社会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对大学生技能的要求。同时,政府还要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全面及时快速的就业服务。做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工作,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开展就业实习、见习活动。政府要投入专门扶持资金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提升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009年新疆政府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毕业前利用各种途径确保毕业生实习见习,其中“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提供了8大类、850个见习岗位。政府要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改进就业服务,组织在校应届毕业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加技能培训;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艰苦地区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四、结语
解决就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新疆政府应立足当前,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切实履行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把促进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即将毕业的少数民族研究生,我希望能看到每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探讨和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课题,从而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英姿.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6): 35.
[2] 李印. 新疆当前的就业问题与政府作为研究[ J]. 新疆大学学报, 2009( 5).
[3] 古娜.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J]. 新疆大学学报, 2010( 6).
[4] 仙米西努.阿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2( 5).
篇3
——"Areyouready"就业调查团队有关女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前言:
在“深入社会、与人民紧密结合,投身实践、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主题指引下,按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就近就便建立实践服务基地,扩大活动的覆盖面”的要求,重庆邮电学院“AreYouReady”社会就业调查团队在这如火如荼的七月走进了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宗旨、以重庆市为落脚点、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就业调查实践活动。本次调查就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深入各企事业单位和各大高校,对西南铝等三家知名国营、民营公司(工厂)进行了实地考察,对群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三个单位采取了电话采访,对重大等四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有喜有优,既看到了未来女大学生就业的曙光,也暴露了女大学生自身和有关部门的诸多问题。
n职场透视:原来都是性别惹的货-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镜头一:
解放碑某人才交流中心:参加招聘的100多家单位中,近50家明确提出了性别限制,“限男性”,“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屡见不鲜,只有文秘等极少数职位才注明要女性。
镜头二:
“我承认在应聘的毕业生中,不少女生的综合素质确实比较突出。但是,作为女性,她们本身有自己的弱势。比如,一两年工作刚刚上手,就要结婚生孩子,生完孩子重新投入工作时,又要有段时间适应新节奏。这些时间对我们用人单位来说,是很不愿意浪费的。”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如是说。关于“男性优先”这一标准,一家私企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是这样解释的:“对我们这些小企业来说,招个女职员过不了两三年,她就得怀孕歇产假,到时候解聘吧,违反劳动法;养着吧,对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所以现在,我们干脆不招女的。”这位经理说,企业要经营,就得核算各种成本和产出,确保利润最大化。而女职工有一系列的生理问题,如怀孕、生育、哺乳等,势必会影响工作的连贯性,同时在此期间企业还必须支付工资和福利待遇,因此用女职工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这是企业“放弃”女职工的主要原因。“我们宁肯要平庸的男职工,也不太愿意要优秀的女职工,更何况现在求职者这么多,挑一个优秀的男职工一点不难。”“另外许多女性本身存在依赖心理,工作能力不强也是客观条件。”
镜头三:
问卷调查显示,91%的女大学生希望大学毕业后就业,(一下部分数据引自新华网)在就业期望方面:79%的女生希望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男生为61%,而实际签约的女生仅有32%,男生则高达61%;在就业地域方面:希望在沿海城市就业的女生为53%,男生为44%,实际签约女生仅为20%,男生为23%,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的女生为44%,男生为23%,实际签约女生为21%,男生为35%。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虽然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但实际就业层次不仅低于期望值,而且低于男生的签约率,而男生期望与实际间的差距却并不明显,同时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明显低于男生。
案例一:
在我们团队调查的六家企事业单位中,在职员工中男女人数差距十分明显,具体如下表:
公司名称
公司性质
员工总数
男女员工比例
重庆长江轮船航运公司
国营
2216
9:1
西南铝加工厂
国营
3086
5:1
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
国营
2352
6:1
深圳群力科技有限公司
民营
412
3:1
两江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民营
156
4:1
临高工商行政管理局
党政机关
36
3:2
案例二:
2003年西安市某高校的1名女生作为3名男生的“搭配品”被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几经周折后,3名男生得以就业上岗,而那名学业突出的女生却被退回了学校。理由是:“女生麻烦。”某政法学院2001年毕业的一名女生,曾连续两年参加省办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虽名列前茅,但每到面试就被莫名其妙地刷下来,至今仍未就业。
案例三:
“求职10次因是女性遭拒,女大学生拍低胸照求职”,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当事人是武汉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徐丽,无奈之举使她成了新闻人物。
案例四:
很多单位不把性别要求摆在明面上,但在淘汰竞争者的过程中首先推女生出局。广州某高校的一范姓同学递交简历无数,但全都是泥牛入海。“我一般先看招聘启事,只有自己的学历、专业、年龄等都符合对方要求时,才会寄出简历。”开始她不明白自己的“短处”何在,就向一些单位打电话追问被拒的缘由,一家主管宣传的地方政府部门答复称:“我们这里的女同志太多了,今年想招一个男生”;另外一家大型企业招聘销售业务人员,他们认为女生不方便经常出差,无法胜任。其他一些单位的理由也大同小异。
篇4
摘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业成就有很大关系,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普遍不够理想,文章探寻了对在校大学生学业成就造成影响的因素,并简要阐明了提升学业成就的对策。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业成就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狭义来说,它是经过一定的教学或训练所学到的,在一个比较明确的、相对限定的范围内的学习效果①。而广义来讲,学业成就不单指学习成绩,还包括学业机会本身与工作搜寻结果。当代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人才,是思维最为活跃、观念最为开放的一群人。关注大学生学业成就,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世界性发展趋势。对由规模发展逐步转入内涵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因此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在校大学生学业成就现状及成因
1.学习兴趣不浓厚
目前在各大学课堂里,认真听讲,和老师积极互动,泡图书馆找资料的同学变少了,更多的是“低头族”,抱着手机聊微信、QQ、刷微博、淘宝购物等等。他们丧失了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仅仅为了毕业而学习,或者为了期末通过考试而学习,造成学业倦怠情绪蔓延,经常逃课、考试作弊、低成就感。这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一个方面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掀起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某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学历低的企业家创业成功的事迹与某些高等学府毕业的学生受人救济度日的新闻形成鲜明对比,使一些学生对“知识改变命运”失去信心。另外,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尤其是普通大学的学生还未真正踏入社会,就通过各种招聘信息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就业压力。眼见本人和家庭在教育上投入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学习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最终致使他们一部分人陷入迷茫,无心学习。
2.在“第二课堂”不积极主动
学习成绩是大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能力也是学业成就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些同学可以把握好各种活动机遇,树立自信并在同学之中建立威望,而目前的大部分同学处在相对被动的状态,不主动参与活动,即便被辅导员或班委喊来作为观众,也态度非常消极,因而容易湮没在同学当中,造成自身的自卑情绪等等,在找工作时,机会更少,就业压力更大。这一方面来说是部分同学本身的内向性格造成的,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也多少受到社会气氛影响,抱有侥幸心理,只想不劳而获,不积极锻炼个人能力。并且,大部分同学并不重视在第二课堂中积累自己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认为毕业后在社会的磨练中会自发形成,因此在校期间情况不容乐观。
二、在校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对在校大学生学业成就造成影响的因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进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过程。一般说来,学习动机并不是直接对学业成就的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地增强与促进的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有显著正相关,相对于低成就动机者,高成就动机者学习成绩较好。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力求获得好成绩,会相应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期达到成就目标②。动机过强导致压力过大,不利于取得高的学业成就,而过度避免失败,对学业漠然置之,甚至退缩、逃避,也无法达到高的学业成就③。
2.性别差异
早在19 世纪末,人们就已开始注意到了曾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刚强的一半”和“美好的一半”男女两性,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男女两性在诸如语言表达、短时记忆、空间知觉、推理分析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的事实④。研究表明,就三好学生和各类奖学金获得情况来说,女大学生占“三好学生”的比例比男生有优势,从各类奖学金获得者的分布情况看,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⑤。女大学生普遍更看重家庭责任,希望通过个人努力获得奖学金等来给家庭缓解负担,并且部分为取悦他人或获得他人称赞,因而学业成就当中尤其是学习成绩方面普遍较高。而男大学生可能因为整体成熟较晚,且先天更看重内在的成就动机,在学习成绩方面与女生相比显著较差。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生活态度、心理状态、学业情况和长远发展等等。一般而言,家庭环境较为优越的大学生,普遍性格更为自信,同时接收新鲜事物较快,但有钱学生较容易产生优越感,带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家庭环境较为贫困的学生,性格相对更自卑、内向。并且高校中流行的请客吃饭、攀比吃穿住用更会使他们感到另一种无形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因而其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也会受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类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对话的质量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明显影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就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对子女多鼓励、亲子沟通顺畅,有利于子女学业成就的提高,而粗暴、冷漠的教养方法会导致子女易养成不良的学习目的和对学习的倦怠产生⑥。
4.阶层背景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无论是优势社会阶层为维持自身再生产的需要,还是弱势社会阶层之地位崛起的内在驱动,都希望自己的子辈取得更优秀的高等教育学业成就。但是,社会分层结构特别是阶层结构的实质,是基于权力、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地位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优势社会阶层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高等教育场域的竞争实质是社会竞争的浓缩,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向优势社会阶层子女倾斜。研究表明,阶层背景因素对于大学生过程学业成就具有负向影响,阶层背景差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一般较好,这可能是因为熟知自身家庭状况,家境一般的大学生反而更加努力学习,相信“知识改变命运”。阶层背景对大学生整体学业成就有着正向影响,优势社会阶层的大学生相对于弱势阶层的大学生而言,更有可能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就业机会⑦。
5.学校环境因素
高考是所有大学生进入高校时迈过的一道坎,有的同学顺利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满心欢喜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这样的同学对所学专业,所在学校的认同度很高,相应的获得较大的学业成就。相反,有的同学高考惨败,调剂到了目前所在的院校,甚至专业也是调剂过的,他们面对这样不如意的状况一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承受,从大一开始厌学排斥情绪就较为严重,如果在校期间心理状态一直没有调试好,会进而影响到学业和交友,再恶性循环的影响其接下来的学业成就。这样的同学一般学业成绩不好,工作的机会也较少。另外,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当课堂环境有凝聚力、令人满意、有目标、有组织和少冲突的时候,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好⑧。
三、提升学业成就的对策
1.着力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
古书《礼记·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当中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大学有一定区别,然而明德的精神是应当保存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我们看到高校都希望培养出明理诚信博学、学习成就高的学生,这就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作为高校,应当严肃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要求教师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增强责任感,集中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并有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并且对于学生加强日常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对于经常迟到早退、到课率低、考试作弊的同学严肃处理,端正学风校风⑨。
2.鼓励激发大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内在动力
对大学生来说,头脑中的观念是行为的指挥棒。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让他们走向追求卓越学习成就的道路。尽管社会上吹捧的“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在腐蚀着同学们的内心世界,从高校辅导员到教师都应当着力教育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形式新颖的主题班会、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自我监管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发展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热情饱满的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
另外,作为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正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还要用较好的授课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选择带有新异性、刺激性、对比性明显的内容,提供既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又有增加新知识的材料,运用能使人内心感到满足、愉快的活动等进行启发式教学⑩。
引文注释
①傅安球. 青年性别差异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姚慧,杨斌,霍金芝.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校医,1999,13(1): 71-73.
③陈权.大学生情绪智力、成就动机及学业成绩量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4): 78-82.
④马惠霞,龚耀先. 成就测验及其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 60-63.
⑤姚本先,陶龙泽. 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研究[J].教学研究,2004,27(6): 508-512.
⑥朱琼.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2011,8(2): 220-222.
⑦钟云华. 阶层背景对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实证分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3(2):108-120.
⑧ Fraser,B.J.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stru?ments: Development,Validity and Applica?tions.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J],1998(1):7-33.
⑨王巧,左建桥. 透视大学生分层问题[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0(5):711-714.
篇5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业
自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创业与学业的协调问题也引起了诸多关注,随之对在校大学生创业问题也提出诸多质疑。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国家及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很多在校大学生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但无奈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能付诸实践的在校大学生少之又少,有的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也往往会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家庭反对等原因而被终止。经过对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创业成功率较低。在校大学生在创业行业选择时往往会首选与自己专业比较相近或相似的行业,虽然其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定程度的该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无奈现在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导致在校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最终创业的失败。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由于资金的缺乏,在创业行业的选择时还会选择一些投资比例比较低的行业,投资比例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往往较低,从而导致行业竞争相对比较大,而在校大学生本身社会经验缺乏,在行业的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从而导致创业的最终失败。
(二)社会、学校、家庭的反对,使得在校大学生创业行为被扼杀在初始。一般情况下,社会及大学生的家庭普遍会认为在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创业应该是学业外的一种生活补充,一旦创业项目影响该学生的学业,往往会选择反对其继续创业。而事实上,由于创业初期的艰难,很多时候由于更多关注创业相关事宜,会使在校大学生出现缺课、旷课等现象,从而会引起家庭成员、学校老师以及社会人士的反对,导致大学生创业行为在最初就被中断。
二、促进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的途径
从长远来看,在校大学生创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大学生的学业及就业能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趋势。从大环境来看,近几年国家、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政策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将会是一种常态。在此,结合各地及各高校的做法,针对协调处理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创业实践。目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数停留在思维和观念层面,功利化趋势明显,而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学业规划始终,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化实践[1]。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可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内容在理论及观念教育的同时,可考虑引入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担任创业导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创业项目。在此同时,学校可考虑建设几个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作为创新创业课程来进行参与。
(二)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实现创业与学业两不误。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被中断往往是因为受到学校、家庭的阻止,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无法同时兼顾创业和学业两者。针对此情况,有些学生选择休学创业,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创业时间及精力,但是作出这种选择的学生往往顾虑重重,因此,作为学校针对此种情况可以提出“两帮”。一帮主要指学校应为大学生“休学”解决后顾之休,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学籍调整工作;一帮主要指社会的各界应该帮助大学生创业,为他们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
(三)引起社会及创业学生家庭的关注,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家庭的支持与否将对创业实践能否开展及成败起到决定作用。因此,学校在加强对学生创业宣传的同时,还应对社会及学生家庭的宣传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能够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尝试。
篇6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严重,由此体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据教育部资料统计,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人数不断增长,但高校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仅为70%,由此说明,约有30%的大学生处于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我国当前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倾向于应用型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现状脱节的现象,由此造成结构性就业困难问题,该原因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阻碍。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应当针对社会现状对在校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困惑。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一个人对其将来所要承担的职务和就职前过程的自我预期和计划,规划内容包括其学习过程、对未来职业的自我贡献和退休过程。职业上涯规划内容受到一个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且规划内容会随着家庭、生活及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缺点,依据自身性格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指导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更全面认识自我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起,加之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扩招,逐渐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式的教育模式,由此不断加剧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能力和兴趣。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有重要影响,能够帮助其明确自身优缺点,同时正面分析自身心理特征。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诸多就业测试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步:认识自我,诸多软件测试题均能够将大学生的隐藏性格展现,帮助其正确分析、正确选择。
(二)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现状
通过对自身的了解之后,大学生还需要对社会和选择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系统的了解。只有了解职业的相关因素才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区域性主要指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环境,由自己决定去一线城市或者中小城市,但城市的区域性是否符合职业发展环境还需研究。职业性主要是行业类别,大学生可以决定投身有益于国家发展的工作范畴或者对社会有害的范畴,不正当的职业选择必将受到制止,由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
(三)激励大学生的学习
一个人一旦确定了目标便会充满力量,职业生业规划的进行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未来发展路径,给予学生充足的动力。但当前诸多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氛围低靡,迟到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我国每年存在较多因为挂科而拿不到毕业证的大学生,在他们最美好的青春里荒废了学习的时光,对未来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目标的学习自然动力不足。由此可见,高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未来发展目标。
(四)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
我国长久以来均是应试教育模式,该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被弱化,诸多学生处于成绩优秀但步入社会无所适从的状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造成人才培养不对口、人才浪费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认清社会发展现状,在学习文化基础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适应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我。
(五)有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当前局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指的是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复合型、创新型、挑战型且善于为人处世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知自我和社会发展环境,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由此高校需将职业生涯规划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帮助其提高自身含金量,促进社会发展。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201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630万,2011年已达到643万,2013年667万,2015年为691万。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1.就业市场和信息网络不通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不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统一分配工作,大批毕业生走上就业市场化的道路,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和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和完善。建设地方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的时间尚短,功能不健全。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些供需信息服务网获得的信息数量少。时效性差,而且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地方和高校建立的就业信息网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有些高校对外保密供求信息,信息服务网对外人为地设置障碍,信息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供需渠道不畅通,影响毕业生就业。
2.高校连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大量过剩。从供给方面看,高校扩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大规模扩招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增加就业的难度,造成有限的岗位竞争激烈的现象。与此同时,也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扩招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程度的结构性失业。事实上,现在的就业情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容易,寻高级技师却很困难,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3.目前就业观念尚未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已经从过去的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变成了普通的青年群体。但高校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仍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追求到国有单位而不愿到个人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追求“一就业就定终身”的固定工作岗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较为急功近利,求大慕名,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追求收入高的工作岗位和职位,追求到中心城市去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精英”意识比较浓厚,从而造成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4.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待于提高。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事实上,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系统性的工作,更重要的工作是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还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还包括有个体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设计和相关的教育培养等内容。如果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必然影响毕业生就业。
5.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1)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2)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首先,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其次,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地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高校要调整办学思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根据自己现有的实力和水平,准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实施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因地制宜,实现与社会、与市场、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扩大大学生的实践范围,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变化的特点,根据毕业生就业回馈的信息,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与市场的接轨。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模式多元化,加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建设,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市场中真正具有明显优势。
篇8
大学生 就业教育体制
当代大学生流行这样一句话:毕业就等于失业。难道真的是当代的国民素质如此之高,以至于高到企事业单位再也不用招人的地步?而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一方面大学生千方百计找工作,一方面企业方摇头叹息找不到人才。究竟是企业太挑剔,还是大学生的能力不符合企业要求呢?那么到底大学生是不是人才?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的,我们以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学生为例,从学校和学生本身来探讨一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何在,难在何方。
一、学校的教育体制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生产企业,它的产品就是学生,就业市场就是学生的“销售市场”,产品销售不出去,证明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别,学校要负主要责任。
1.学校的管理体制落后,学生发展空间相对狭小
高校自古以来,就是遵循千百年来的评价体制,那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这让很多学生为了当一名好学生,获得奖学金不得不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课本知识上,那只有这些人才是人才吗?我们的很多资料都显示学习好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能找到所谓的好工作,即使找到工作表现也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为什么?难道是我们学校的培养体制有问题?还是我们学生本身有问题?其实我觉得我们教育部门具有无法推脱的责任,高职学校很多都实行封闭式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们的人身安全。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期间,为了不影响自己顺利毕业,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自习课也必须循规蹈矩的坐在教室,以保持自习纪律,这在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们创新的可能性。因为学生在教室中信息比较闭塞,缺乏便利的创新条件。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创新,一方面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是不是让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狭小?所以学校制度一定要有弹性,因人而异,要不然学生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你非要要求他们统一,这是不是就已经缺乏了发展空间?
2.专业的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
我们一直在提我们的专业设置一定要根据市场形势,课程开设一定要有所创新,可是我们另一方面却又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不论你开设的专业多么合理,可能你的学生毕业之后都趋于饱和,那么其中原因何在?其实学校的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这点我们无可厚非,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如果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生产企业的话,他的产品就是毕业生,需求方就是真正的企业,而现在的供需关系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已经过了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企业这个特殊“顾客”的需要,去研究我们的产品模式,这一点目前高校基本上已经做到了,专业设置基本符合要求,可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产品”不是我们设置了专业他就已经是个成品了,恰恰相反,我们的产品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等我们的产品生产出来,“顾客”可能已经不再需要这种产品了,这就需要我们做到,我们要适应市场顾客的需求,但是更主要的是我们要研究顾客的潜在需求,提前设置专业,也就是跟上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专业设置,这样才真正能够达到让顾客满意,让“产品”热销。
3.学校的教材落后,知识陈旧
高校的教材编写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即使是再先进的理论体系,等我们的教材编写印制出来,基本上是在半年以后了,那么其知识结构肯定已经落伍。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我们的老师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体系去给学生授课的话,那么是很难提高学生水平的。市场本身千变万化,你非要给你的学生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也就是高校实际上已经给你的学生戴上了枷锁,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4.教师的就业引导取向
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是不是在给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给学生建议,我们一定要去一些有知名度的大公司,这样你的将来有保障。可是我们从另一方面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所谓的一些知名的大公司,有哪一个是一开始就是巨人的呢?众所周知,海尔集团前身1984年曾经濒临破产,阿里巴巴公司2000年曾经面临生存困境,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如果你的学生在那个时候去那个公司,你会怎么样?你会有那个眼光告诉你的学生说:去吧,这个公司一定会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的。会吗?我想答案一般是:NO!
5.学校培养的学生太过于统一化,缺乏个性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看起来很明确,但是太过于统一化,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这就好比是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多样的,而我们以统一的产品去应对多样的需求,必然要发生产品没有销路的问题。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的现象,学生在考大学时希望能考个知名大学,毕业之后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高收入的、轻松体面的好工作。其实有很多人并不一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因为有的学生你问他:你喜欢这个专业(工作)吗?他可能会回答你:我不喜欢,但是这样有名气(收入高),我在外面脸上有光彩。
2.学生对于地理区域的选择偏好
很多学生向往特别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而对于一些相对偏远或者落后的地区不屑一顾,据2007年山东省的有关就业调查显示,东部发达地区有的企业一个岗位甚至收到了上千份求职信,而有的落后地区和西部地区一些中小企业,某些岗位甚至无人问津,这也使得发达地区看起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落后地区却门可罗雀。毕业生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时调整地区,而不是盲目跟风。大学生们需要考虑的是如果你在中小城市是鸡头,那么你到了大城市可能连凤尾也不是,所以一定要正确选择就业,可能一个中小城市更适合于你的发展。
3.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下降,忠诚度降低
现在的学生毕业之后频繁跳槽,看起来好像是有了很丰富的经验,但是试问有哪家公司敢对一个频繁跳槽的人委以重任,好工作干不了,差工作不愿意干,这也使得就业脱节。有关调查显示,企业最注重的是大学生的忠诚度问题,如果大学生三天两头跳槽,即使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也会让企业方有所顾虑,会不会我们招来这样的人才也是给别人培养的?
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偏见,戴着有色眼镜选人。选择知名大学毕业生,不喜欢花费培训成本,希望能找到不用培训就能用的人,试想天下可有免费的午餐?比如国家的供需结构,如果是供需结构的问题,我们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办到了,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家长对于子女择业的态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择业,我曾经在火车上碰到这样一位母亲教育他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儿子,他只要敢欺负你,咱就辞职,妈妈养你,妈妈做你坚强的后盾!”诸如此类,都将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甚至会壮大失业的队伍。
篇9
对大学新生来说,要明白“规划使生涯更精彩”的道理
大学生活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人们常说,大学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其宝贵之处就在于:与之前的学习生活相比,大学里无论是时间还是各种选择都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独立自主与深入思考的能力,进行更多的自我适应与自我设计。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看,大学教育阶段恰好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即职业生涯明确、细化、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对一个人未来职业的选择,甚至是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英国哲学家伯兰特・阿瑟・罗素曾说:“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我国作家柳青有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而大学阶段无疑就是这紧要之处。一个人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在小学、初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如果大学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临近毕业才做准备,那就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不仅影响学生对学校的综合评价,而且影响社会对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评价。众多成功人士的经验证明,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因此,大学新生入学后,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尽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找到新的学习目标,做出合理定位并为之努力。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尽早学习、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主动规划大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有了目标的指引,我们的大学生活必会更加精彩、更加丰富。
对2013年毕业但未就业的学生来说,要相信学校和政府对于学生“风筝不断线”的承诺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千千万万的毕业生身上承载着千千万万个父母数十年的感情投入、教育投入,他们期盼自己的子女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检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在竞争的环境中,每一个毕业生都是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的义务宣传员,毕业生对学校的认知和态度,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年应届毕业生在毕业离校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毕业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暂时未落实工作单位。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学生坦言:找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份好工作,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许正是在期望寻找更好、更适合自己的那一个“麦穗”时,一些毕业生错过了求职择业的黄金时段,在毕业的时候出现了就业困难。对于这些离校后未就业的毕业生,国务院总理2013年6月在河北调研时曾做出生动而形象的表述:“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学校会一直保持联系,进行就业帮扶,不会让你们成为断线的‘风筝’。”这就告诉一些有就业意愿而暂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千万不要过于焦虑,学校和政府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从学校层面来看,母校会对毕业后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重点关注,建立台账,进行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确保放出的每一只追梦的“风筝”都保持着与母校的联系。从政府层面来看,这些毕业生可主动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求职登记,同时可以享受到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政策扶持,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还可以享受到一定的补贴等。
对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要回答好“就业难还是选择难”这个命题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从被提出到现在,虽然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但是每年的困难程度和表现形式、重点困难群体总是不一样。即便是在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大学生面临群体性就业难的情况下,每个学校、每个院系甚至是每个班级、每个宿舍,也总会有一些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职业目标明确、求职准备充实的毕业生,能够得到一个甚至是多个令人羡慕的职位邀请――因为任何一个单位,不管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这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所谓的“想找一份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一份合适的、满意的工作”这种选择性矛盾。而恰恰正是这种主动性的选择矛盾或者被动性选择矛盾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很多毕业生个体化的就业难。从这个角度讲,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对于毕业生个人来说,更多的是个性化选择难。
对于2014年应届毕业生来讲,他们要面临升学(硕士研究生读博、本科考研、专科升本科以及出国留学深造等)还是就业、参军或者创业的选择。即便是选择升学,还要考虑选择未来的专业、区域等大方向;即便是选择就业,还要选择是参加行政事业单位招录考试,还是参加各类行业性、区域性的招聘活动,等等。俗话说,“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不注重个性化选择的人容易多走很多弯路。希望2014届毕业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学习、了解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坚定自主择业、成功就业的信心和决心,结合自身兴趣特长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就业期望,以主动出击、不等不靠的积极行动接受人力资源市场的检验,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跨越,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华丽转身,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对怀有创业激情和梦想的大学生来说,要深入体会“种子的力量厚积薄发”的道理
人们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创新是民族之魂,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对大学生来说,就业与创业是顺利告别学校、走向社会的两个途径。可能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就业梦或者创业梦。有梦想就有希望,把梦想变成理想为之奋斗,我们的未来才可能灿烂辉煌。相对于就业梦,创业梦似乎更加艰难。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要面对之前没有走过的路、没有做过的事、没有见过的人,带着自己的梦想重新进行资源的配置。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学校往往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把创新创业的种子播撒于大学生内心深处,并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来细心培育、呵护,引导激励他们主动把这粒种子激发出生命的正能量,不断地积聚创业能力、创业资源、创业基础,不断完善创业条件、创业计划,主动寻找适合的创业土壤、创业机会,把种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肥沃的土壤里,在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扶持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实现自我价值。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程,有利于全民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主力军,与普通劳动者、创业者相比,拥有较好的专业知识结构、独特的见解、敏锐的洞察力、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吃苦耐劳、胆识过人的精神气魄,在创业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所以,作为怀揣梦想和激情的新青年,当代大学生不应仅仅满足于成为一名被动的求职者,在求职大军中“抢凳子”(即在现有的岗位中就业),理应立志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全民创业的先行者,依托自身特长、所学专业努力“造椅子”(即成为自主创业者,开创新产品、新市场、新企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或者通过合伙创业、组建公司等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就业岗位,成为全民创业的先锋。
当然,创业艰难百事多。需要明确的是,创业作为一项技能,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具备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创业,要因人而异;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有其独有的生长过程,也绝不是所有愿意创业的大学生都适合在校期间或者刚毕业就去单独创业,在条件不很成熟、基础不够牢固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放慢脚步来等一等灵魂。但是创新创业意识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思想引领,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时代要求每一位当代青年都要及早树立并逐渐强化它。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要求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一定要脚踏实地,要把美好的理想融入主动的行动之中,做到理想指引行动,知行合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信“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要鼓励自己,勇敢地走过今天和明天,迎来后天胜利的曙光。
就业之路漫漫,创业之路亦漫漫,在路上的日子可能会有太多的无助和孤单,大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合适的时候,找到适合的土壤,内心的那粒“种子”才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厚积而薄发。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融资 众筹
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610377028
一、引言
近日,我国教育部了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795万人,较2016年新增30万。回顾过往3年,新增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22万、16万、30万,逐年增长的趋势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的复杂严峻。在这庞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应对这一形势较好解决途径。然而,大学生由于缺乏人脉、资金来源匮乏,导致融资异常困难。众筹融资具有广泛性、大学生创业具有创新性,二者结合,有利于开创出一条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发展之路。
二、众筹的研究现状
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普惠性,促进经济发展(李春赢,郭奎涛,2012)。网上众筹并非一定只能是商业模式,众筹也可以与商业无关,众筹也会是资助理想的拓梦模式(曹小林,2012)。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条件下,我国可以试点发展众筹融资(肖本华,2013)。认真规划不仅要求设置好目标还要有充足的准备工作,从而能承担快速实现承诺的风险(Mollick ,2012)。越是邻近项目筹资的结束期限,随着项目创办者对项目的进展不断更新,项目更容易实现其融资的目标(Kuppuswamy V,Bayus B L,2013)。
三、众筹融资与大学生创业对接
(一)对接流程 (见图一)
在这个对接流程中,大学生是项目的发起人。大学生通过向众筹平台申请技术支持,同时在高校里申报创业孵化项目,由高校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估,筛选出一部分可行性高、具有现实推广价值的项目进行孵化。接着由各大高校将筛选出的项目申报给政府机构,以寻求省级、国家级项目立项。政府机构对于立项项目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指导,并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众筹平台良性对接。
(二)众筹融资的优势
政府方面:针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开展特点,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简化相关办理手续,同时完善网上申报,为创业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地方政府也可以指定相应政策,为扩大大学生的创业融资途径,指定为创业服务的软件,并且o予相应财政补贴。在收取基本费用的同时,强化互联网的服务功能。
众筹平台方面: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呼声越来越大,许多众筹平台相应的走进了校园。以京东为例,其校园生态圈计划,将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创业就业等方面的需求痛点,全面发挥京东金融在众筹、消费金融、理财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人生梦想。
高校方面: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鼓励与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高校内部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吸引着一批批大学生投身于创业热潮当中。同时,高校每年定期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对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种类型的项目给予资金、技术、导师等方面的支持。
大学生自身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类新型金融模式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网上支付、P2P、众筹融资等,大学生对这方面的兴趣和关注较多,具有运用众筹融资创业的能力。
四、问题和建议
众筹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在我国发展较晚,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因此,众筹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行业规范标准,但是随着人们对众筹行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众筹规模的扩大,使众筹行业法律越来越规范,监管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推动众筹行业的顺利发展,需要能够建立稳定的金融服务系统。这样能够促进大众创业活动的开展。在法律法规系统上要持续的完善,制定出相应的监管措施,完善审查思路,保证准入制度能够有效的执行。利用众筹项目特点评估风险,这样能够方便管理活动的开展。
五、结束语
经过研究发现,众筹融资虽然存在着一些风险和监管问题,但是对于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众筹主体大多数为青年群体,众筹融资容易推动,大学生众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众筹融资投资者进入门槛低,众筹来源大众化的特点,给大学生创业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郭新明,王晓红,王钢,钱皓,张晓东.众筹融资的发展与规范问题研究[N].金融时报.2013(010)
[2]袁颖,孙云,刘宇.大学生创业筹资的困境与对策研[J].经济师,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