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学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7 11:4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教学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教学培训总结

篇1

一、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操作的指导体系。

为了保障人工智能教育在我校真正落实和长期发展,学校将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三年发展规划中,并作出明确要求。

为了让师生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修订了我校“五美”能行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设计。

为了建设符合我校校情、学情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管理团队,制定了项目计划书,从项目名称、项目团队、项目背景、项目创新点及解决问题、项目推进措施、项目完成期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

二、支撑保障

完善软硬件设施和文化建设,为人工智能教育开展做好支撑和保障。除了四楼独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我校还自主改造了五楼的创客教室和阅览室,扩宽了人工智能教育场所,尽全力满足学生人工智能上课需求。

学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依然给学生购买了小学生C++趣味编程书和人工智能超变战场的场地。

三、具体做法

1.基于校情和学情的人工智能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开学之前,课程部整体规划,实行信息技术课两节联排。

人工智能课程开设内容安排:基于校情学情,本学期3-6年级全面铺开人工智能课程,3年级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编程猫、乐高搭建基础入门为主;4年级AI神奇动物,5-6年AI变形工坊,是集搭建和编程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本学期信息技术类人工智能特色社团的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社团、信息学奥C++社团、创意编程社团。

2.三位一体,三组联动推进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三组是:项目组、教研组和集备组。具体做法是:

项目组的做法:根据人工智能项目管理计划书的内容和要求,3月初进行项目工作总结和4月份计划汇报,5月份进行了中期汇报。进一步梳理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内容,促进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与落地,进行了生本AI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重点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探索。

教研组的做法:1.参加区首次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明确方向和工作重点。组织信息技术教师按时参加区里首次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并将区里的要求传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铺垫指明方向。2. 教研组内进行磨课,四年级潘倩老师执教了四年级AI神奇动物—敏捷的蛇;徐娜老执教了五年级AI神奇变形工坊—设计“地雷”,课后及时听评课,提出优点与不足,并进一步改进完善。

集备组活动:各年级备课组利用双周周二上午时间进行集备,研究本周的上课内容、梳理课堂具体流程及教学设计。

3.加强教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培训和学习。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小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学专业素养。2019年区级小课题《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研究》顺利结题。2020年区级小课题《奎文区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课题--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立项。

4.为了拓宽视野,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落实请进来:邀请区教研室专家进校为学校人工智能开展情况进行诊断;邀请优必选指导老师入校指导人工智能课程,并进行赛事辅导和培训。

5.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四、取得成效

1.学校层面:以人工智能教育为契机近年来,我校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学校获得省市区多项荣誉。

篇2

关键词:人工智能 情感 约束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085-03

1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从20世纪50年代产生,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如语言处理、智能数据检索系统、视觉系统、自动定理证明、智能计算、问题求解、人工智能程序语言以及自动程序设计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仅仅具有简单的模仿与逻辑思维能力,人们也越来越期待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或者替代人类从事各种复杂的工作,加强人的思维功能、行为功能或是感知功能。这就要求人工智能具有更强的情感识别、情感表达以及情感理解能力。通俗的说,为了使得人工智能对外界的变化适应性更强,需要给它们赋予相应的情感从而能够应对这个难以预测的世界。

在赋予人工智能“情感”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有科技层面上的,也有社会学层面的。本文在这里只讨论其中一个比较基本的社会学问题:“人工智能情感约束问题”,即关注于如何约束赋予给人工智能的情感,不至于使其“情感泛滥”。情感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具有了情感后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情感是人类赋予的,人工智能自身并不会创造或者控制自己的情感。如果赋予人工智能的情感种类不合理,或者是赋予的情感程度不恰当,都有可能造成“情感泛滥”并导致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例如,当人工智能具有了情感之后,如果人类自身管理不恰当,有可能导致人工智能反过来伤害人类。尽管目前我们只能在一些科幻作品中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但谁也不能保证未来有一天会不会真的出现这种悲剧。

本文第二章对人工智能情感研究进行了概要性回顾,第三章对如何约束人工智能情感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2人工情感发展情况概述

随着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及精神系统深入的研究,已经愈来愈肯定情感是智能的一部分。人工情感是以人类自然情感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等学科,对人类情感过程进行建模,以期获得用单纯理性思维难以达到的智能水平和自主性的一种研究方向。目前,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人工情感建模、自然情感机器识别与表达、人工情感机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尤以人工情感机理的研究困难最大,研究者也最少。

目前人工情感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比较典型的是在教育教学、保健护理、家庭助理、服务等行业领域。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发展的三个方案:在虚拟剧场、虚拟市场和对话Agent中引入情感模型和个性特征来帮助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在保健护理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家庭保健与护理方向,如Lisetti等人研制的一个用于远程家庭保健的智能情感界面,用多模态情感识别手段来识别病人的情感状态,并输入不同媒体和编码模型进行处理,从而为医生提供关于病人简明而有价值的情感信息以便于进行有效的护理。服务型机器人的典型例子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发明的一个机器人接待员Valerie。Valerie的面孔形象的出现在一个能够转动方向的移动屏幕上时可以向访问者提供一些天气和方位方面的信息,还可以接电话、解答一些问题;并且Valerie有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情感表达较为丰富。当然这些只是人工情感应用领域中的几个典型的例子,人工智能情感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

尽管关于人工情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和利益,但由于情绪表现出的无限纷繁以及它与行为之间的复杂联系,人们对它的运行机理了解的还不成熟,以致使得目前人工情感的研究仍面临着诸如评价标准、情感道德约束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目前对于人工情感的计算乃至控制机制并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

3对人工智能的情感约束

正如上文所述,如果放任人工智能“情感泛滥”,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好的发展,使智能与情感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对赋予人工智能情感进行引导或者约束。

3.1根据级别赋予情感

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级别来赋予其情感,如低级别人工智能不赋予情感、高级别人工智能赋予其适当的情感。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科学科,要正确认识和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的人至少必须同时懂得计算机学、心理学和哲学。首先需要树立这样的一个观点:人工智能的起点不是计算机学而是人的智能本身,也就是说技术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之前必须得先解决思想问题。而人工智能由于这方面没有一个严格的或是量度上的控制而容易出现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量变最终会导致质变。现在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排除这个量变导致质变时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到来,而到那个时候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就应该对人工智能的情感赋予程度进行一个约束。

根据维纳的反馈理论,人工智能可以被分成高低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是智能型的人工智能,主要具备适应环境和自我优化的能力。高层次的是情感型的人工智能,它的输入过程主要是模仿人的感觉方式,输出过程则是模仿人的反应情绪。据此我们可分别将机器人分为一般用途机器人和高级用途机器人两种。一般用途机器人是指不具有情感,只具有一般编程能力和操作功能的机器人。那么对于一般用途的机器人我们完全可以严格的用程序去控制它的行为而没必要去给他赋予情感。而对于高级层面的情感机器人来说,我们就适当的赋予一些情感。但即使是这样一部分高层次的情感机器人,在赋予人工情感仍然需要考虑到可能会带来的某些潜在的危害,要慎之又慎。

3.2根据角色赋予情感

同样也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机器人角色的不同选择性的赋予其不同类型的情感。人类与机器合作起来比任何一方单独工作都更为强大。正因为如此,人类就要善于与人工智能机器合作,充分发挥人机合作的最大优势。由于计算机硬件、无线网络与蜂窝数据网络的高速发展,目前的这个时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极佳时期,使人工智能机器人处理许多以前无法完成的任务,并使一些全新的应用不再禁锢于研究实验室,可以在公共渠道上为所有人服务,人机合作也将成为一种大的趋势,而他们会以不同的角色与我们进行合作。或作为工具、顾问、工人、宠物、伴侣亦或是其他角色。总之,我们应该和这些机器建立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然后共同完任务。这当然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要做到这样,首先需要我们人类转变自身现有的思维模式:这些机器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平等的服务提供人。

举例来说,当机器人照顾老人或是小孩的时候,我们应该赋予它更多的正面情绪,而不要去赋予负面情绪,否则如果机器人的负向情绪被激发了,对于这些老人或者小孩来说危险性是极大的;但是,如果机器人是作为看门的保安,我们对这种角色的机器人就可以适当的赋予一些负向的情绪,那么对于那些不按规则的来访者或是小偷就有一定的威慑力。总之,在我们赋予这些智能机器人情感前必须要周到的考虑这些情感的程度和种类,不要没有顾忌的想当然的去赋予,而是按分工、作用赋予限制性的情感约束,达到安全的目的。

3.3对赋予人进行约束

对人工智能情感赋予者进行约束,提高赋予者的自身素质,并定期考核,并为每一被赋予情感的人工智能制定责任人。

纵观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事故都是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比如,首起机器人杀人案:1978年9月的一天,在日本广岛,一台机器人正在切割钢板,突然电脑系统出现故障,机器人伸出巨臂,把一名工人活生生地送到钢刀下,切成肉片。

另外,某些研究者也许会因为利益的诱惑,而将人工智能运用在不正当领域,或者人工智能技术落入犯罪分子的手中,被他们用来进行反对人类和危害社会的犯罪活动。也就是用于所谓的“智能犯罪”。任何新技术的最大危险莫过于人类对它失去控制,或者是它落入那些企图利用新技术反对人类的人的手中。

因此为了减少这些由于人而导致的悲剧,我们需要对这些研究者本身进行约束。比如通过相应的培训或是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制定定期的考核制度来保证这些专家自身的素质,又或者加强对人工智能事故的追究机制,发生问题能立即查询到事故方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强有力的硬性指标达到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悲剧的目的。

3.4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工智能情感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并未出台任何一项通用的法律来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过在1939 年,出生在俄国的美籍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小说中描绘了工程师们在设计和制造机器人时通过加入保险除恶装置使机器人有效地被主人控制的情景。这就从技术上提出了预防机器人犯罪的思路。几年后, 他又为这种技术装置提出了伦理学准则的道德三律:(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2)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与的任何命令;(3)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这一“机器人道德三律”表现了一种在道德忧思的基础上,对如何解决人工智能中有害人类因素所提出的道德原则,虽然得到很多人的指责,但其首创性还是得到公认的。尽管这个定律只是小说家提出来的,但是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也是值得借鉴的。

那么对于人工智能情感的约束呢?显然,更加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那么,我们就只能在赋予人工智能情感的道理上更加的小心翼翼。比如,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应急方案来防止可能导致的某些后果,也即出现了问题如何及时的处理之。另外我们在操作和管理上应更加慎重的去对待。也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一部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工智能情感的管理,使之更加精确化、合理化。

4结束语

人工智能的情感研究目的就是探索利用情感在生物体中所扮演的一些角色、发展技术和方法来增强计算机或机器人的自治性、适应能力和社会交互的能力。但是现阶段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在技术上可能已经很成熟,但是人工智能情感毕竟是模拟人的情感,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本文尝试性的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劲头我们不可否认,将来“百分百情感机器人”的问世也许是迟早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赵玉鹏,刘则渊.情感、机器、认知――斯洛曼的人工智能哲学思想探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2):94-99.

[2] 王国江,王志良,杨国亮,等.人工情感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11):7-11.

[3] 祝宇虹,魏金海,毛俊鑫.人工情感研究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04):497-504.

[4] Christine Lisett,i Cynthia Lerouge.Affective Computing in Tele-home Health[C].Proceedings of the 37th IEE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4.

[5] Valerie.The Roboceptionist[EB/OL].http://.

[6] 张显峰,程宇婕.情感机器人:技术与伦理的双重困境[N].科技日报,2009-4-21(005).

[7] 张晓丽.跟机器人谈伦理道德为时尚早[N].辽宁日报,2011-11-04(007).

[8] Peter Norvig.人工智能:机器会“思考”[J].IT经理世界,2012(Z1):331-332.

[9] McCarthy J.Ascribing Mental Qualities to Machines1A2. In Ringle M,editor,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C2,Humanities Press Atlantic Highlands,NJ,1979:161-195.

篇3

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教育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及众多知名专家的大力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机器人逐步成为中小学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科目中也加了“人工智能”的选修课,迈出了我国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第一步,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方面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智能机器人是近十年内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技术,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创新设计于一体。在进行机器人设计、搭建、编程和调试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学生手与脑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让学生体验挑战困难、超越自我的快乐,增强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最近几年,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已经看到,智能机器人教育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在“玩”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关于智能机器人的竞赛也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

我校从2008年以来,在王礼维校长的领导下,率先引进机器人课程,并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机器人课程和科普知识宣传。2012年9月,我校正式在小学3?6年级和初中1年级开展机器人普及教育,每两周一次课,每次课2个课时。怎样通过这两个课时来开展好机器人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有以下两点看法。

教学课程的设置

我校开展机器人教育虽较早,但由于机器人硬件条件的限制和课程的局限性,在初期,机器人教育只针对兴趣小组和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生,主要的培养目标只有一个——竞赛成绩。这样的培训太过目的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并没有得到开拓,多数停留在该项竞赛固有的程序和结构上,缺少了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因此,对于近年来开设的普及课程,我们初步拟定的整个机器人课程体系如上图所示。

整个体系主要分为4大部分,普及课程、选修课程、展示活动和竞赛课程。普及课程主要是针对全校范围内(小学3年级至初中1年级)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开展的不同内容的教学。普及课程重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向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事物运动、运行的原理,激发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问题出发来进行创新。选修课程主要是普及课程与竞赛课程的过渡,是针对少部分兴趣班的孩子。在这里,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是从竞赛出发。例如,在讲解灰度传感器时,不再是激发学生与实际联系,思考灰度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让哪些更方便更快捷,而是联系灰度模块在轨迹赛中的应用,为学生讲解两个灰度夹线走、3个灰度踏线走等原理和策略。展示活动是与选修课程同一阶梯的培训。学生在机器人课程中不仅应该增长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应学会动口。学校每学期至少会安排一次机器人作品展示或体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展示什么,怎么展示,展示时怎样介绍等,都是学生需要自己严谨策划和大胆表达的。竞赛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面对竞赛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很优秀,在竞赛培训的时候也出类拔萃,在学校展示中也头头是道。但是,在具体的竞赛中则表现出紧张、害怕得失、不能独自面对突发问题,致使竞赛失败,心里承受能力低下。而竞赛培训和竞赛的参与则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这个方面的能力。

整个课程循序渐进,从大面积的“撒网”到小面积的“收尾”,每个阶段各有侧重点,这样不仅保证了科普教育在全校范围内的开展,也保证了学校选拔学生参加竞赛的优秀率。

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机器人程序时,我总是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学生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按照学习任务利用流程图分解任务,让学生思考。在分解之后,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的,哪些是我们没有学习的,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生利用两个传感器走迷宫的时候,学生需要考虑,两个红外传感器将影响机器人有4种状态:(以右手法则为例)如果前面有障碍右手没有障碍;如果前面有障碍右手有障碍;如果前面没有障碍右手有障碍;如果前面没有障碍右手也没有障碍。这4种状态下机器人分别的运行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用到了程序编写中的流程图绘制法,先将整个问题绘制成流程图的形式,再利用盲人走迷宫的方法,顺着墙壁走一圈,自然知道4种状态下机器人的运动方式。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机器人的制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机器人不仅需要机械部件的搭建,也需要严密程序的控制和无数次程序的测试和调试才能成功。因此,我在上课期间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强调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将影响整个组的得分。在每节课安排任务时,组长必须填写学生学习卡,表示每个组员在本节课中的工作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结果,在每个月的小组竞赛或者参加其他各类竞赛时,就能看出同学之间团结的力量。例如,在FLL竞赛中,由于赛台是放置在桌面上的,整个竞赛中要完成更多的任务才能保证成绩的优胜,因此,要求学生在更换机器人装置和清理现场时组内学生必须搭档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机器人制作如果仅限于配置一些传感器或者搭积木,那就不能达到开展这门课程的目的。机器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科技、了解科技、走近科技创新,重在创新。因此,我们在进行知识讲解时,注意将理论与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例如,我们在讲解马达运动状态时,学生可能只知道动力系统就像汽车的马达一样,可以带动车子运动,却并没有想到,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只是由一个简单的动力系统控制的。例如风扇、模型飞机螺旋桨、割草机等。经过引导,学生可以想象出利用马达可以制作出自动叉车、升降机、搅拌机、厨房小助手等。

培养学生学科整合的能力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机器人就是学生的一个高级玩具而已。学生去学习机器人,浪费时间,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成绩。来看看我们在讲解机器人时遇到的一些事情:在普及课程中我们学到机器人小车的几种状态:前进、后退、转弯。当我问学生,为什么机器人能转弯,或者机器人怎样才能转弯时,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在生活中,汽车的转弯只是转动一下方向盘,遥控车的转弯只是按动一下按钮而已。然而,转弯的基本原理其实是在我们数学中早就学习过的圆的形成。机器人转弯就是要求机器人左右2个马达运动的状态或速度不一时,即可达到不同要求的转弯(前进转弯、后退转弯、原地转弯和原地急转弯等);而转弯的应用,在足球机器人中则是另一种更深的探究:电教馆4轮足球机器人进攻中,总会遇到怎样让你的机器人“完美”地避免乌龙球的问题,因此物理知识中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角速度与机器人马达转数的关系,则势必要体现出来。

在机器人校园展示活动中或者在面向校外学生开展的机器人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如何将自己脑海中存在的原理、策略一一讲解出来,这也不失是对学生另一方面能力的培养。

篇4

一、 指导思想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关于加快**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2020)》落实相关工作 ,围绕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立足我校的实际,以服务教学、科研、管理为中心,加快建设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有序实施“创客”教育。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加紧工作,使我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再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1、做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下,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并进的同时融入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的学习研究,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走向深入。

本学期我们将努力促进各学科教研组在“互联网+”课堂教学中反思与实践,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作用,形成校本化的实施策略;针对疫情,努力尝试网络微课的开发和设计,搭建家校互通的平台。信息组会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培训并安排部分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课堂在上学期已投入使用。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精准教学与学生个性化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课堂变革。本学期我们将有更多学科与教师的加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研究,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立足课堂实践,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在以学校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生长”这个指导思想下,信息教研组做好:在课堂教学上,基于学科特点,重视实践教学与实践应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遵行学科教学规律,科学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力与创造力。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围绕“科技种植”校本课程在各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设计科技种植相关的项目式活动,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为如何在项目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问题进行实践研究。

在落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研究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深入《**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和《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

什么是计算思维,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等一直是困扰信息教师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以scratch编程教学为切入点,依托市课题《基于scratch课程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以教辅研,以研促教,在scratch教学与社团开展中提升认识,总结经验。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4、丰富“创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省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要求,在中小学普及编程教学、3D打印教学及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与社团的开展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拓展学生创客活动。在丰富的创客活动中渗透创客理念,尽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有联结现实、乐创未来的意识。

此外本学期我们会对社团课程培训内容进行开发与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师的社团活动的组织与辅导的能力与水平,也为接下来区电脑制作比赛、市创客大赛等活动夯实基础。通过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实训技能。

三、重要工作安排

四月:

参加**市第六届中小学生创客大赛

参加**区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参加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教研活动

五月:

做好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质量调研和反馈工作

组织信息技术校本研训活动

六月:

篇5

2017年6月28日,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支持下,由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承办,中国信息化周报社协办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示范企业现场会在天津成功举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夏青林出席会议并致辞。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兴会、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主任助理周峰、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色云峰在会上做主旨报告。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孙钢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子河主持。来自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单位的国内外专家、企业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重点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点、线、面结合 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

会议之初,与会嘉宾首先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培训基地进行了现场参观调研。在之后的现场会上,安筱鹏在致辞中总结了近阶段中德合作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并指出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是要继续发挥好交流合作的作用,营造互利共赢的合作环境,加强中德双方项目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中德合作在副部长级、执行级沟通机制,重点做好今年11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中德智能制造副部长级会议,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

二是务实推动项目合作,夯实中德合作基础,以中德合作试点示范项目为切入点,建立合作交流新载体,围绕智能制造、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机器人、工业软件等领域技术标准,在项目、行业、园区,点、线、面三个层次上组织开展2017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示范项目的遴选,支持若干有示范性、引领性、标志性的中德合作项目,2017年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案例,扩大中德合作影响。

三是深化标准化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国际标准的研制和应用推广。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吸引中德著名企业研发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在高校设立教学机构、课程,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和创业创新平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借鉴德国优秀人才培养经验。

五是开展系列交流活动,营造良好合作发展环境。组织召开大数据驱动智能制造高峰论坛等活动,交流双方的智能制造领域的新进展,了解双方需求,借鉴成功经验,对接良好供需诉求,营造互利共赢环境,同时打造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天津积极承接

中德智能制造对接合作

何树山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专项实施意见和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积极推广人机智能交互、柔性理念生产等智能制造方式,广泛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控制。与此同时,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重要抓手,天津市积极承接中德两国智能制造领域对接合作,来自德国的大众、西门子、施耐德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相继落户天津。在工信部公布的首批14个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名单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培训基地和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两个项目入围,这些项目不仅提升天津制造业竞争力,也为下一步拓宽中国智能制造合作领域提供了示范和样本。

夏青林在致辞中指出,滨海新区将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转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努力扩大对外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目前已有142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新区。滨海新区规划建设了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着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中欧区域合作中心,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汽车制造、航空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产业六大产业。

张兴会就中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培训基地项目推进情况作主旨报告,并介绍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下一步发展计划:牵手一流大学、依托一流企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探索产学研育人新机制。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搭平台、引机制、聚人才、促建设为基本工作思路,在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专业建设方面用了一亿资金,既要把材料成型、软件、通讯、能源与动力、物流、工艺美术等专业建设好,又要把11个国际化专业标准建设好,重点建设好航天工程和控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研究平台,尤其是在航天工程领域,要聚焦数控技术、智能制造要研究四个方向,七个技术问题,建立四个实验室。

完善评价体系

促进人才交流

周峰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评价体系的相关情况。中德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评价体系包括产业对接、标准化、培训基地、示范园区四大体系共21个模块,该体系已经在6月9日由中德联盟聘请18名产业相关专家进行了修订,可以为中德项目的项目遴选评审作为支撑。

据周峰介绍,在制定中德项目u价指标体系之外,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建立了企业智能制造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和平台,从诊断切入,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定位自身短板,建立合理的技术转型升级的路径规划,帮助企业排除相关问题并规避相关风险,包括投入产出带来的相关转型方面的风险。可以帮助用户逐步完成闭环优化,实现资源整合,最终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为目标。这套体系分为17个方向、28个模块,体现的是工业4.0分级概念,企业从2.0时展到3.0,是不断做精益生产、流程优化的过程,从精益生产导入期到提升期,再到精密生产高标准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都有相关不同层级的要求,该体系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为企业定制智能制造实施路径。

篇6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录播系统;全自动

一、引言

授课过程录成优质课程是教育系统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育资源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供广大师生、教研员课后点播观摩评价,建立共享资源库,完成知识传承或进行校际课程交流。那么如何实现高效率的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呢?按照传统思路,授课老师亲自制作课件,但是一般要求授课老师掌握一些计算机、摄像和课件编辑等专业技术,例如:HTML、JavaScript、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等,还需要掌握与课件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师资力量比较紧张,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去制作课件势必会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多的负担。那么如何用最简单的步骤,最快的时间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每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以及申报教学名师奖数目越来越多,每门课程都需要挂到网上评审,所以建设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方便教师精品课程录播,加快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改进现有的课件制作模式,提高课件制作效率,减少课件制作成本,提高学校教师的申报积极性,提高精品课程申报成功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整体解决方案

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主要完成教师、学生的视频自动跟踪采集,音频智能采集,教师电脑屏幕截取,教师/学生视频/计算机画面智能导播,以上信号源自动传送至课件实时录制系统生成优质的精品课程,同时通过课堂直播系统在局域网、互联网上直播为远端用户提供在线实时学习的平台。

整个系统主体可分为六大子系统:

(一)录播中控

录播控制系统集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录播系统控制、定位系统控制、导播系统控制于一体,为整个录播系统的大脑,通过控制面板可以控制整个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所有设备的开关,一键式开启图像定位系统和录播系统,通过面板可以选择自动导播和手动导播,通过面板直接切换相应通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

(二)图像定位系统

图像定位系统分为教师跟踪系统和学生定位系统两个子系统:

1、教师跟踪系统:教师跟踪系统是利用图像识别及跟踪技术自动跟踪拍摄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智能化系统备;教师跟踪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跟踪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来自动跟踪拍摄对象的智能化系统设备。教师跟踪系统完全采用无人值守的操作模式,整个跟踪工作过程无需人为干预,大大的减少了利用传统录制系统需要人为的对老师进行专门摄像的要求,从而减轻了工作量,减小了人力投入。上课时教师只需按照通常的上课模式进行正常教学活动即可,无需佩戴使用任何设备来完成跟踪拍摄,从而消除了教师的不适应感,使其更加专注于教学活动。教师跟踪系统具有出众的跟踪性能,可以定义跟踪策略。无论是教师在上课时快速走动还是板书等,系统均能准确无误的采用不同策略自动变焦跟踪拍摄,在跟踪拍摄效果上,整个跟踪过程连续、稳定、平滑,整个画面输出非常稳定。

2、学生定位系统:学生定位系统是一套能够自动实时对正在发言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用特写拍摄的智能化系统。当学生通过站起来进行发言或回答问题时,学生定位系统将自动的调用学生摄像机对正在发言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用特写镜头进行拍摄。可以设置不同的定位策略来满足录制需求。

(三)智能导播系统

智能导播系统主要用于课程录制过程中多个场景及多路视频信号源、视/音频文件和计算机画面之间的自动切换,配合精品课堂录播系统使用,有效实现带特效功能的智能导播。

智能导播系统集传统自动录播系统的导播功能和传统特技切换台功能于一体,借助于智能导播控制系统完美实现了精品课程录播过程中,教师授课、教师板书、学生答问、交流互动、课件、实物展示、计算机画面、其它教学课件等多个教学场景与教学课件之间自动调度和切换。调度与切换完全以实际教学为基准,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刻将画面切换到需要的场景,准确表达教者的意图,习者的需要,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更加贴近人工导播,达到“专业级影像制作”效果。

(四)智能音频系统

智能音频系统主要实现教师授课时的语音信号和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或讨论的语音信号通过智能混音器全息的采集下来,并实时传送至课件录制系统完成课件实时录制:

主要设备包括吊装麦克风、智能混音器。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声音特点,系统需要采用高灵敏度吊装式麦克风拾音系统。使用高灵敏度吊麦的的优点是:1、拾音距离较远。根据教室的实际面积来确定吊装式麦克风的数量,以便保证能采集到教室各个位置回答问题的声音;2、与混音器设备相结合,可以设置吊麦开启的优先级。如:把采集教师声音的吊麦设成主通道,当老师发言的时候,其它麦的通道暂时关闭即声音暂不采集,从而避免采集声音时的混乱。  (五)课件实时录制系统

以简单、方便地的形式把整个课堂情景实时录制下来,生成有音视频和电子文档的流媒体课件。课件实时录制系统需要具有动态屏幕捕获,能够将计算机屏幕内容,包括鼠标运动轨迹、电子白板内容等完全录制下来。自动生成文字索引,系统能够根据教师的PPT文档、Word文档内容自动生成文字索引。文字索引给学生播放课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全实时采集与编码;实时采集教师的图像与声音,并进行实时压缩。录制好课件后,可以对课件进行任意的剪切,删除无用的部分,而且视频与讲稿是同步剪切。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件的外观样式模板。也可以对多个课件进行拼接处理,实现添加片头、片尾等功能。

基于Web的课件点播;将录制好的课件到学校的网站后,学生用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即可点播课件,无需安装其他客户端软件。

系统需要操作简单,对授课老师没有任何要求,授课老师不用改变以前的授课习惯;对管理老师来说,只需要点击鼠标三次即可生成课件;便于管理。整个系统操作简单,才能适合应用于教育行业。

(六)课堂直播系统

通过IP网络,例如局域网、互联网、卫星网,将课堂内容直播出去,课堂内容包括音频、视频以及计算机屏幕内容,接收端通过IE浏览器即可收看直播课堂内容。

直播服务器放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或电信的数据中心,直播服务器上运行直播服务器端软件,直播服务器从录制服务器取得视频音频以及屏幕信息,并发送给用户,实现直播功能。动态屏幕直播,能够将计算机屏幕内容,包括讲稿、Flash动画、鼠标运动轨迹、电子白板等内容和教师的图像与声音,并保持与屏幕的同步性,流畅的直播到客户端。基于Web的课堂直播,学生用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即可收看直播。可以与学校现有的WebServer或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无缝连接

三、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的应用领域

全自动精品课程录播系统集最先进的图像分析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将老师授课,师生互动场景,授课电脑VGA信号以及课堂板书等进行智能化的跟踪切换录制,自动生成课程资源。它将教学设备、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全面完整的再现,形成常态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平台。

篇7

关键词:学科竞赛;机器人;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冯钧(1983- ),男,江苏宜兴人,硕士,讲师,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 E-mail:.

G642.0

近年来,机器人作为高等院校机械设计、电气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通信和智能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的一门综合技术,已经成为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向,各级各类机器人学科竞赛活动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搭建多层次竞赛平台,机器人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起到了抓手作用,因而以举办中国机器人大赛为载体,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人作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器人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的成员,通过学院近3年对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过程监控工作,对开展机器人学科竞赛的意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有效构建机器人竞赛组织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中国机器人大赛组织概况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是当今中国机器人尖端技术产业竞赛和人才汇集的活动之一,涉及电子信息、通讯网络、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大赛内容包含机器人医疗工程创新创意项目、机器人旅游探险游项目、医疗服务机器人规定动作项目、医学工程机器人技术挑战赛项目、医疗分拣机器人和机器人舞蹈戏剧大赛等多个主题项目。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近年来组织学生在机器人学科竞赛中取得了多项好成绩。

二、开展学科竞赛的意义

开展机器人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

(一) 通过学术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兴趣

以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为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机器人技术与本专业的关联度认知水平不高,但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在提升传统制造业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未来会有更多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从事机器人领域的岗位,使学生了解并积极主动参与机器人竞赛,提高其从事这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兴趣,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 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方法

通过对比赛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采用新方法解决比赛中的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组织自动化类多个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机器人竞赛项目,促使学生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同时引领学生将最新的一些科学技术应用到学科竞赛或相关项目中,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机器人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至今已有8年,所获得成绩也是逐年上升。但在竞赛组织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竞赛组织与日常教学脱节

自动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包含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触摸屏技术与应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控制综合实训等教学环节,其教学学时约占总课时的近四分之一,这些机器人技术系列课程,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目前机器人竞赛项目的组织和学科竞赛内容的培训指导都基于这些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然而课程教学和学科竞赛的组织相对脱离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各自为政,缺乏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统一的整体。

(二) 学科竞赛参与度不高

机器人学科竞赛每年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辐射面相对较小,没有扩大到大部分学生,更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因而更多的学生没有能够得到机器人学科竞赛的训练,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四、构建学科竞赛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 构建学科竞赛长效机制

在传统学科竞赛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学科竞赛模式,设立学科竞赛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学生在“工学交替”、学科竞赛等过程中的管理与考核,确保学科竞赛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二) 扩大学科竞赛覆盖面

为扩大中国机器人学科竞赛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对参加中国机器人学科竞赛的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置换和学分认定,即参加大赛并获得相应奖项可以申请置换相应学分的课程。通过这些手段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中国机器人大赛中来,形成人人⒂氲木置妫力争学科竞赛覆盖率达100%。

五、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格局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寻求新突破。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并尽可能地扩大参与面、可以全面有效地快速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应用能力。机器人竞赛作为一项集专业知识和应用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竞赛,强调项目驱动、凸显创新思维,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通过广泛开展组织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逐步探索出一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和机器人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示范并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篇8

School of One

约翰·佩雷斯是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八十八中的一位七年级学生。他每天到学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学习终端,领取一份个人学习日程表。这份日程表的课程安排与他的同伴不一样,因为约翰最近一次的代数练习只得到了B,所以今天的时间表上安排了他参加一个小组讲座,补修昨天有问题的内容。事实上,约翰的每位同学得到的日程表安排都不一样。这是由于八十八中正在实施一个叫做School of One的项目——纽约市教育部门的一项初中数学教改项目。School of One采用了一项最新的技术,能自动为每位学生提供个人学习计划。因此,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优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独特的每日时间表;且每个时间表和教学计划都是自动调整以适应每位学生能力和最成功的学习方法。由于School of One以学生为中心,把技术和课程整合,并在学校提供一种混合式学习环境,满足了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所以在2009年《时代》杂志评选的50项最佳发明中,该项目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项教育创新。2011年,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儿童和技术中心对该项目2010年的实施进行了独立评估,结果显示:参与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跑赢非参与的学生。

综述

优秀教师的做法

每位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特的。优秀教师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应性分析,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和爱好,以及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在每次学习之前,在每次作业或测验后,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辅导策略、补救措施和对应的学习材料。采取这种适应性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差异化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进行定制化学习。

不过,即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完成面面俱到的分析,许多教师只是做到了在某些方面适应性分析,而且不是每位学生都会受到如此的照顾。因为,没有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大工作量。

斯金纳的机器教学

在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自己创立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发明了教学机器,并以此来进行程序化教学。其原理就是:把教学材料分解成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学机器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呈现教学材料进行提示,直到学生回答正确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学习。

课堂上采用斯金纳的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第一,教学机器能即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传统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第二,教学机器使学生学习行为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消极强化,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第三,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第四,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这能使其对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他们的学习责任心。第五,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第六,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程序提供依据,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七,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但是由于缺乏对认知心理学的借鉴、教学内容媒体形式和机器功能单一等不利因素,使机器教学实践并没达到预想效果。实践中缺乏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过细分割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学生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不过,教学机器是一种自适应学习系统萌芽,初步实现了量身定制的教学,并努力让学习者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合作者。

计算机智能化教学

20世纪70年代后,结合计算机技术和认知心理学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逐渐成熟,用于教育的各种智能教学系统也相继被开发出来。智能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为学习者提供及时性和定制化的教学和反馈的适应性支持系统,它的结构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认知模型、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界面模型(Charles P. Bloom, R. Bowen Loftin)。

认知模型决定问题解决可能需要的所有步骤。更具体地说,这种模式包含要学习领域的概念、规则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它的主要实现功能为:专业知识库,学生表现或检测错误的评价标准等。学生模型跟踪和模拟学生的认知、情感状态以及随着学习进程的发展出现的变化。

教师模型根据认知模型和学生模型的信息选择教学的策略和行动。界面模型实现人机交互的所有功能。

随着计算机智能化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学界逐渐总结出了设计和开发的八项原则和四个阶段。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以使学生成功解决问题为总原则,并辅以这八项原则:①模拟学生的能力。②表现传递目标结构是问题解决的基础。③在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提供教学。④深化对解决问题的知识的抽象理解。⑤最大程度减少学习过程中的记忆负荷。⑥对错误提供即时反馈。⑦为学习调整教学容量。⑧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技能。

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大多数的教学设计过程大致相同,包括四个迭代阶段:①需求评估。②认知任务分析。③初始教学的实施。④评价。

由于得益于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优势互补,相比教学机器,智能教学系统显然是较高级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它能更准确地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的教学方法、学习材料和评估方式也更多样化。

在20世纪80~90年代,智能教学系统在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军事训练中得到了较多应用,成功的个案主要体现在数学、健康科学、语言习得等领域的教学。不过,由于智能教学系统开发和实施成本昂贵,导致其最终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此外,以下两个缺点也为业界所诟病:智能教学系统主要是用预设因素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应性分析和模拟匹配,因此不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征;智能教学系统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里的教师是计算机系统)来实现个别化教学或差异化教学。这种从模拟认知—自适应教学的模式,主要受到当时教育、学习科学和计算机数据挖掘处理技术的发展限制。

自适应个性化学习

进入21世纪,Web2.0、语义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相继被开发出来,互联网应用日趋丰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线学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2012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数据的挖掘和处理技术的成熟使自适应学习技术重新被重视和开发,并认为是大规模在线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2008年,结合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的研究,学界提出了利用自适应技术服务于个性化学习的新观点——自适应个性化学习。综合多方的论述,自适应个性化学习被认为是在学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适应技术动态连接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一种学习技术。它从智能教学系统发展而来,在设计和开发上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同之处是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并有自身独特的十条法则(Nish Sonwalkar):

(1)“一刀切”方式在网络教育中是行不通的。

(2)信息不是教育——当前基于网络的学习正导致信息过载。

(3)学习需要一个对多种媒体内容的认知过程。

(4)不同个体的学习,涉及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的不同。

(5)基于认知的发展和对新知的消化吸收进度,每个人有不同学习策略。

(6)个性化的学习是达到更高的完成率和更快的学习的一种方式。

(7)学习是四维的,其中包括:多种媒体,认知策略,交互性和社会化学习。

(8)唯一有意义的评估是帮助学习者提高,并达到所需的能力。

(9)用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的步伐,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即定的学习目标。

(10)教师最大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

自适应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1.学习分析技术

采用新的学习分析技术,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做法是对学生进行课前的形成性评估来完成学习分析。自适应个性化学习采用的学习分析技术是基于学生的“大数据”,利用特殊的算法来得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这项技术得益于商业智能的发展,即对大量商业数据源的统计、评估和识别,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同样,学校对大量学生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能帮助学校和教师实施提高学习效果和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行为。

学生参与在线学习后,会留下大量的数据碎片,学习分析系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跟踪、搜集和统计,分析出学生活动和学习成果之间的相关性,识别促进和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并把这些数据转化为教育工作者能理解的知识呈现出来。

在学校中,这些被称为“大数据”的大量数据碎片,主要来自学生信息系统、学习管理系统、数字内容管理系统评估和成绩管理系统。从这些系统中搜集了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和爱好,以及访问的内容、停留的时间、学习的进度、获得的评价和成绩单等数据;还有,学生在互联网上访问的社会化媒体(博客、微博、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等)也留下了大量的数据;最近兴起的MOOCS和数字教科书也能搜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而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步伐就蕴含在这些数据中。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就能把这些重要的知识显现出来,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参考。

2.自适应学习路径

采用新的自适应技术,生成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学习分析结果不但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学生的管道,还被用于自适应分析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自适应技术能动态连接学习分析结果和课程体系,为每位学生自动生成一个独特的学习路线图。每个路线图可能会包含时间安排、方法推荐、课程和学习材料的推送等,并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能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习以及自己掌控学习。

在借鉴智能教学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自适应技术采用了复杂的统计和概率学算法,分析出学科知识的结构和难易程度,以及对应课程和学习材料的层次和呈现风格,匹配学生已有的学习特征和对当前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形成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这一学习路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学生每段时间的学习活动及评估报告做动态的调整。当然,自动匹配的学习路径并非真正完美契合每个学生,因此学生自己可以通过每天的学习心理状态自我评估或选择性接受系统的学习活动安排,以及参考教师的反馈来对学习路径进行修正。

3.课程内容多样化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材料,支持学生的独特的认知需求。要实现个性化学习,就应该满足学生对不同课程、环境,以及学习方法、节奏、教师选择的需要。因此,自适应个性化学习系统中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多样化的课程:

对同一学科的课程内容多样化体现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评价手段。不同的环境包括:大组讲授(12~24人),小组讲授(6~12人),小组合作(3~6人),在线讲座,实时远程辅导,独自学习,实践活动等。不同评价手段:学习需求诊断,每日学习进步评估,统一测验,教师和同学给予的人工评价,学生自我学习状态评估等。

学习材料的多样化指的是:图文、音视频、3D材料、动漫、游戏等。

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后对课程和学习材料的推送也不是单一化的。学生可采用系统最优推荐,或自主挑选喜爱的学习内容,以及在受困时及时更换学习材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符合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实现无障碍学习。

自适应个性化学习案例

1.Knewton

Knewton(纽约市的一家网络培训公司)是较早进入自适应个性化学习领域的公司之一,他们声称开发了行业内“最强大的自适应学习引擎”,其“连续适应性能力能满足每个学生每天的教育内容定制”。该算法能判断用户实际水平,并为用户提供与其水平相适应的课程。Knewton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测试,判断使用者的真实水平,再为用户提供与之水平相对应的课程辅导;并强调用即时反馈、社区协作和游戏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快速地学习。2012年夏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系超过2000名学生使用Knewton两个学期后,缺勤率下降了56%,合格率从64%上升至75%,45%的学生能够提前4周完成学习任务。(网址:http://)

篇9

【关键词】课题;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调查;改革

一、课题研究情况

通过多种调查途径,得出大量数据。

(一)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学生1200 份,教师 80份,学科20份;收回问卷:学生805份,教师52份,学科12份;收回率:学生67.08%,教师65%,学科60%。

(二) 分析“廊坊市初中《信息技术》中考考试大纲”和“河北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考试大纲”及教材;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三)参与全校28个教研组备课活动,了解各学科特点及学生在各学科中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状态。

二、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一)大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很重要,也感兴趣

每天在信息技术课上看着学生热衷于聊天,游戏,反正只要不是课本上的他们都感兴趣,并不在乎花费大半节课的时间去下载、安装软件,只是为了进入QQ看上几眼别人的留言,或随便给“网友”留上几句话就下课了 。一直认为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根本就不重视。

可经过此次全市范围的调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学生的想法:

应该说信息技术教师是年富力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教材陈旧,初、高中知识重复性大

通过对初、高中教材及“河北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意见”、“廊教电[2008]3号文件”中考试范围的研究,发现初、高中《信息技术》内容重复性很大,这是导致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但又不愿听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复内容表现在:

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大部分)、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当然这与该课程本身递进性不强的特点有关,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重复,肯定是事倍功半。

(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理解不够

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在这里只占28.7%,说明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五)教师得到的培训不足

教师问卷第8题“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所得到的培训等专业支援”感到“不满意”的占到53.85%,教师希望得到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建议改革方向

根据多种途径的调查结果,利用将近一年时间,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调整课堂结构及授课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总结两年半的研究工作,认为廊坊市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把文化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所以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包括文化的教育。

截止2008年6月30日,我国未成年人上网人数已达28360000,每天成为新网民的人数有30000。“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做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考虑一下如何构建和谐网络生态,为了孩子们健康上网多出一份力量呢?

(二)调整开课时间,保证每周两节课,开课两学年:

结果很明了。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所以在授课时间上至少应保证每周两节课,开课两学年,争取三学年。

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而信息技术是让学生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素质教育吗?

(三)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学科整合

(四)调整教材内容,有条件的学校编辑校本教材

(五)信息技术教师应得到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四、研究经验与反思

(一)参与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对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通过全市问卷调查,使自己的眼光放开了,不再局限于本校范围内。

(二)发现了城乡学生的差别:农村中学的学生希望学习的是“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而城镇中学的学生关注的是photoshop、人工智能、多媒体之类的问题。

(三) 整理学生问卷时,还在埋怨个别学生作答不认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大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可我们的教师呢?在我们收回的教师问卷中有几份答案完全一样,我们在教育学生不要抄袭,要认真,身体力行怎么来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wm360.

cn/wm/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实现路径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利用这些技术和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并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建议,追求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创新者。

一、信息素养内涵及构成

(一)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不仅包含信息的定义、本质、信息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还包含信息技术的一些常识、计算机原理以及基本的技能知识,通过信息进行检索的能力、图书分类管理以及信息教学软件的应用等。信息知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指人们在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以及增强信息交流频率所产生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概念上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教师需要明确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并且从大量复杂而烦琐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想要、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面对网络上复杂多变并且真实性不可考究的信息,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和内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生成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在归纳整理后,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本和知识的思考,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出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媒介或者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探讨,推进教25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能力[2]。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采集、使用、传播、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高职教师的信息道德具体表现为:教师应该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检索与获取、理解与评估、使用、创造与分享,以更有效地从事个性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教师应该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信息,包括信息的对与错、真与伪,能分辨信息中的负面与正面道德要素,并对信息内容持有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必须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自觉维护网络的秩序和安全,不从事非法活动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以及虚拟信息技术等优秀的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三到五年内最具行业影响力和价值的智能核心领域,在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可行性以及发展潜力中都有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思维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职教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新兴的技术为依托,教育面临着不断改革与重构。高职教师要重点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从整个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验证、调整“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方式,设计灵活多变的信息化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形成规律性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客观准确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式呈现出有趣的教学课堂和精准的教学评价[3]。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教学思想和观念以及方式、方法、内容的整体变革。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第一,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信息化要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服务;第二,教育部门要从国家整体政策的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三,要在教育领域进行各方面深入探讨,不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第四,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第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进行谋划以达到高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因此,我们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包含四个:一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借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三是根据社会对教育领域的要求,培养专业的创新人才;四是依托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4]。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信息素养是国家对高职教师的时代新要求

2017年,未来教育大会提倡大量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动教育进步,进而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中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师的培训提出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另外,在其他的规划和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大方向,要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整体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除了颁布明确的纲要和政策以外,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行动。在改进教学设备以及环境的过程中,建设了信息化的教学基础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设施,实现学校全面的教育宽带网络覆盖设备的改进;提高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建设信息化的实践操作基地也是学校建设目标之一,如智能化的信息教室、数字化控制室、网络媒体培育中心以及远程教育培育中心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和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的大时代中,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只是基础;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习并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和时展的步伐。

(二)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积布局,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整体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垄断者;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居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来自教师的课堂传授,还会通过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进行自由选择[5]。这样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还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知识传承的方式的改变和更新,以及教学场景环境的不断变化,师生关系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教育化时代中,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被弱化,面对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方式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变,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断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生达到同步。

(三)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在人口红利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但从世界角度来看,缺乏创新型人才,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度也不及发达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才的发展与成长,只有经过教师的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在如今国际的大环境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小小的芯片更是刺痛了国人之心,使我们进一步面对残酷的现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短板,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使得全国人民开始思考中国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人才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质量信息素养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改变传统枯燥的刻板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互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时代中,创新型人才已经关乎国家人才的发展以及产业未来的希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分析

在某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林牧渔以及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等基础教学活动中,年龄层次在20—50岁之间,64%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56%的教师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自己知识相结合之后的课堂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将其充分应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效率提升。在掌握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后,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网络资源教学的搜索和整理,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进行及时沟通,制作相关课件。在此活动中,图形处理及动画制作、音频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资源的运用在课堂上仅占20%,而有93%以上的教师有意愿对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希望在培训中优化自己的信息技术设计能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设计中[6]。有许多教师愿意自主学习课件制作以及网页制作技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从这些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在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思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整体信息化技能的水平还不足、信息与基础知识的融合也不足、信息化素养能力参差不齐。有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的教学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接受度和转化度,而其他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做思想工作。

五、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更有效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如果教师的意识相对滞后,那么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发挥。想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对教师的认知以及固有的思想进行改变,让教师从根本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培养、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高职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和教学的影响,还要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社会,谁把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在信息社会,我们要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就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可以45举办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大赛、教学软件培训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交流会等,让教师亲自去感受信息技术带给教育发展的变化,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高职教师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的意识,具有这样的教学和信息意识,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解决科研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工具,从而自然而然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学生问题解决方面。

(二)加强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在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其培训内容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在此层次中,教师只需要了解基础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方式以及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二是在技术知识层次,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应熟练地运用常规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教室的基本功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和使用,并及时了解教学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对计算机运用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制作演示,通过相关的网络工具和媒介进行资源的检索与处理,收发相关邮件信息,浏览相关的网上图书馆,获取教学资源;三是在实践知识层次,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实际课堂和课程设计的整合能力中,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目标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和安排。2.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信息技术培训目标。高职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种途径。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正式从事教育工作前进行教师专业的职业技能集中培训,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职后培训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目前,职后培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短期培训,它主要是在各个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中心等进行集中、短期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例如,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头的一些高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校本培训,是指各学校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该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自由灵活,可以是专题讲座和教学规模形式,内容也比较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起来,使整个培训效果更具有生动性和活力。最后,自主研修,即教师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关的技能,进行研究的一种互动[7]。例如,闲暇时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专业书刊的阅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以及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及参与信息技术教研活动。3.建立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笔试或论文等形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教师的综合培训结果。这种方式只重视培训结果,而忽视了实际的运用能力,在教师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培训过程灵感的迸发等方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无法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因此,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形成综合性的培训机制、培训结果机制。让教师对自己整体培训过程进行评价,从记录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自主建构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体系,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与提高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