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7 11:4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环境保护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环境保护方案

篇1

一、专项整治的范围

铁矿采矿、采石场、采砂场、铁选、钢渣处理、造纸、制药、化工、机械加工铸造、小石灰窑、塑料、橡胶制品、建材、电镀酸洗、加油站、规模养殖等行业。

二、整治内容

(一)清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企业

(二)清理企业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建设项目;

(三)清理未通过环境保护验收建设项目;

(四)清理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未办理排污许可证企业;

(五)清理未依法登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

排放去向等事项企业;

(六)清理未足额缴纳排污费企业;

(七)清理停止生产的酸洗电镀、化工等产生危险废物未做出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企业;

(八)清理未按照市政府要求整治、未通过市验收的采石场。

三、整治方式及标准

(一)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小企业依法关闭、取缔,拆除生产设备,恢复地貌。

(二)对国家没有限制性政策规定的企业,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限期补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已经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未通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的,限期通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

(三)未依法登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事项,未足额缴纳排污费的,限期完成登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事项,限期缴纳应缴排污费。

(四)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限期整改,限期办理排污许可证。

(五)对停止生产的酸洗电镀、化工等产生危险废物企业限期做出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报市环保局备案。

(六)未通过市环境整治验收的采石场,一律不得恢复生产。

四、阶段任务及工作安排

(一)企业自查整改阶段(3月26—5月31日)

各企业自行检查所建项目在发改部门审批备案、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污染物达标排放取得排污许可证、依法登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事项,缴纳排污费情况;停止生产的酸洗电镀、化工等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做出环境影响评估情况,采石场整改方案及落实情况。自查结果3月31日前报各派出机构管委会、镇、乡环保办公室;整改结果5月31日前报各派出机构管委会、镇、乡环保办公室。

(二)督导核查阶段(6月1日—7月31日)

各派出机构管委会、镇乡政府对辖区企业自查及整改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核查,督导核查结果汇总后于每周五前报市专项整治办公室。

(三)验收处置阶段(8月1日—10月31日)

市专项整治办公室对完成整改任务的企业进行验收,对通过验收的企业从通过验收的次日起,恢复生产性用电供应。对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企业的依法关闭、取缔。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

市政府成立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环保局、监察局、工信局、工商局、安监局、水务局、国土局、公安局、商务局、供电公司主要负责人,各派出机构管委会主任,各镇乡镇乡长为成员的市小企业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王钧同志兼任,副主任由王贺平同志兼任。

(二)明确职责

市环保局:根据各园区管委会、各镇乡上报或现场检查情况,对存在环保问题的企业,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企业,实施行政处罚或报请市政府关闭取缔;组织整改验收;补办各种环保手续;定期(每月)通报企业整改进度。

市工信局:根据环保局下达的停止生产限期整改通知要求,下达停止生产用电供应的通知;配合相关镇乡关闭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拆除生产设备。

市供电公司:按照工信局的停电通知要求落实停电措施,保证限期整改和关闭、取缔企业生产性用电停供到位。

市公安局:根据环保局下达的停止生产限期整改通知要求,停止火工用品供应,加大违法生产企业的打击力度,力促企业整改,保证停产到位,配合相关镇乡关闭取缔相关企业,维护好现场秩序。

市水务局:加强河道管理,规范河道采砂行为;配合相关镇乡关闭取缔非法采砂场,打击向河道倾倒堆放尾矿砂等废弃物的行为;停止停产限期整改企业、关停取缔企业生产用水供应。

市国土局:配合相关镇乡依法关闭、取缔非法采矿、采石、采砂企业,吊销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企业的采矿证,严厉打击乱倒乱堆尾矿行为。

市商务局:关闭、取缔非法经营的加油站,依法吊销逾期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或逾期未通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加油站点的成品油经营许可证。

市工商局:依法吊销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企业的营业执照。

市安监局:依法吊销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市监察局:依法依规追究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的责任。

市各派出机构管委会、各镇乡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企业整改的督导检查,并及时上报整改进度;组织相关部门按时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关闭、取缔企业任务。

(三)大力宣传

市电视台、报社、电台要加强专项整治行动的宣传报道,列入整治范围的企业名单、整改内容和时限要求在时讯、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予以公开,公开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篇2

一、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

所谓企业环境社会责任,通常意义上来说就是企业为了社会公众利益而作为一个“企民自主性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

二、我国企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企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环境的纳污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企业所造成的污染。而企业数量的增多和居民消费的不断增长,更加大了企业的污染物的排放,而企业则在排污的同时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迫切呼唤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二)我国企业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我国目前在环保立法上仍然存在“立法不严、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更为严重的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执法者素质低下,致使环境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政府应当加大教育宣传引导的力度,尽快培育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针对我国目前人们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大力进行环保宣传。

2.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绝大多数企业仍未树立环保营销理念。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是在一味追求近期和微观效益的理念下进行的,对眼前利益考虑的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的少;有的企业尽管意识到环保营销可以开辟新的市场,但由于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不敢贸然行事;有些企业由于长期亏损,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更顾不上花费较高的代价推行环保营销。

3.广大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一些公民在生活中随意丢弃废弃物,造成白色污染;在旅游过程中,肆意采摘花草,随手丢弃废弃物,造成生态污染;更有甚者追求“高品位”生活,穿皮草,吃野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这些企业的生产。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强,换句话说,就是公民的环保维权意识不强,导致企业生产可以不考虑环境责任,造成污染的恶性循环。

三、企业实现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政府因地制宜,建立中央及地方的“绿色基金”项目,中央拨付一定的款项;地方政府制定一系列的绿色配套设施,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体系,建立惩罚性生态补偿和激励性生态补偿机制。由于企业排污去污的设施建造成本技术程度比较高,可以对于达到国家相应标准的排污去污设施,在企业计划修建的阶段,通过设置专项补贴资金,减少税收的办法鼓励企业兴建级别较高的去污设施。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整治力度。在设定好企业排污的标准基础上,严格执法。对于国有企业,不能因为企业的“关系”纽带而迁就容忍,孰不知,企业的环境危害程度和企业规模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对小危污染企业加大整治力度,推行行业整合,防止小危企业关停后又重新注册生产或异地生产;政府同时应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管理和检查,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能及时的找到源头,迅速的治理污染。

(二)重点提高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意识

不少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中小企业仍处于原始积累和生存的阶段,无暇顾及企业的社会责任,要等到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再关注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由于环境污染上的时间滞后性,空间上的递减性,检测仪器的落后性,污染排放的随意性等特征,企业应当按照相关政策的规定,在提高自愿性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标准,把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及时有效的处理好,这样才能促使环境质量的总体好转。

(三)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篇3

(一)加强政府方面的监督指导力度,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与企业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奠定法律基础。政府方面,日本首先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推行企业环境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制定各种环境法律、法规、法令700余种,自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或修订了以《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为首的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

2.制定与企业环境会计相关的准则、指南、制度、标准,加强指导监督。日本政府推行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主要指导监督机关是环境省。日本环境省为推行企业环境会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最主要的工作,是制定企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使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实务工作有章可循。目前,日本现行的《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为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的理解》由《环境会计准则2002年版》、《问题与解答》、《事例编》三部分组成。是在2000年颁布实施的《环境会计准则2000年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除环境省以外,日本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还制定了有关制度标准,为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提供制度、标准基础。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入进行相关调查研究

通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作用,深入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的科学化,是日本企业环境会计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措施。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委托各行业协会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如:通产经济省委托(社)产业环境竹理协会进行的《关心环境型设备投资决策方法》、《环境关心型业绩评价体系》等调查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设置了环境会计专门委员会,就国内及海外的环境会计动向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关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的报告和财务会计的结构中有关环境会计的报告。

(三)在地方政府和公共团体中推进环境会计的实施,促使全社会进行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核算

近年来,随着日本政府关于《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各种环境法规的配备和健全,不仅企业,许多日本地方政府机构、公共团体、事业单位都在推行环境会计。如:东京都(水道局下水道局)、京都府(企业局)、神奈川(企业厅)、横滨市(水道局)、仙台市(水道局)等都广泛开展环境会计。而且还产生了像横须贺市和岩手县这样的全部政府机关和公共团体采取环境会计的地方,许多大学、医院等事业单位每年也公布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信息,为开展环境保护,建设循环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积极推行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开展环境会计第三者认证工作

随着日本《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系列环境法规的制定执行,日本取得ISO14000认证的企业已超过8000家。引入企业环境会计,公开发表《环境报告书》的企业日益增多,在《环境报告书》中将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情况也日益增多。企业对于环境保护所做的贡献需要得到社会的公认,而社会对于企业的工作需要鉴证。这一现状,使企业环境审计监督和第三者认证的客观要求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为适应社会需要,以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为主的日本相关协会、职业团体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和第三者认证的调查研究及实施工作。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已在2001年7月公布了《环境报告书指南试行方案》(中期报告)。目前,在日本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独立的审计机关或独立的环境监督机关,对于包括环境会计信息的企业环境报告进行认证,以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树立企业的环保形象,扩大环境经营成果。在日本环境省2001年的《环境简易企业行动调查》中,有20%的企业回答已经接受了第三者认证;打算接受第三者认证的有35%。两者之和有55%的企业关心第三者认证。这一结果,推动了日本企业环境审计和环境报告第三者认证工作的展开。

二、日本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和结果

日本企业对于环境会计的关心,是从1997年以取得ISO14001认证的企业为中心开始的。这些企业伴随着ISO14001认证的取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但是,这些重要活动存在着不能合理计量、不能公布发表而得不到社会公认的潜在威胁。到了1999年,这种情况更加突出,企业要求引进环境会计的愿望更加明显。因此,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日本政府开始了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各种工程进程:3月份由当地的环境厅(现在的环境省)公布《关于环境成本的把握及公布的准则一环境会计的确立(中期集中汇总)》,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分类、计算方法等确定认识方法。5月份,日本富士通等公司公布了环境成本与经济效果对比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而,以大型制造企业为中心,相继出现了引入环境会计的企业。6月份,设立了“环境会计企业实务研究会”。11月份召开了“确立环境会计研讨会”。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是企业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这样,从1999年开始,环境厅、企业实务工作者、公认会计师和研究人员从不同领域开展对企业环境会计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在2000年5月份环境厅了《环境会计准则(2000年版)》,明确指出环境会计成本、环境保护效果和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的定义、范围、计算方法。作为标准处理的依据,大大促进了企业环境会计的引入,使采用环境会计的日本企业迅速增加。根据日本环境省每年实施的以东京、大阪及名古屋证券交易所一部、二部上市公司和从业人员在500人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有效回答数为2898家)为对象的《环境简化企业行动调查》,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1家已经引入环境会计,占被调查企业的16.94%,有580家正在研究引入,占被调查企业的20.01%,即已经有约1100家企业引入或正在研究引入,占被调查企业的36.95%。与2000年相比,引入的企业增加数有150家。从引入的企业的类型来看,制造业有385家,占全部引入企业的78%。有367家公布环境会计报告,与引入环境会计的企业相比较占引入环境会计的企业的75%。公开发表环境数据资料的企业在上市公司中占40.9%,在非上市公司中占25.8%。在上市公司中有15%以上编制和发表环境报告书。

三、日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启示

(一)法规制度的建立应是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先导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发展历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为了防止这种传统落后的社会发展模式在我国重演,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必须首先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已颁布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十余部,行政法规3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360多项,地方法规600多项,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20余项。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已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制度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目前我国还应加强对于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更为密切的法律法规的制定。通过制定有关法规,使企业更加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标准,明确企业环境会计和报告方面的责任和要求,促使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环境会计。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使企业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统一起来,使企业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的指导监督是重要保证

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的国家环境管理主管机构是国家环保总局。各级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属于加强的执法监督部门,实行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目前,中国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2500多个,这些都为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但是与世界许多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国家环保总局还没有将环境会计等相关准则、指南的制定纳入工作范围。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表明,以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为主,联合国家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执业等机构和组织,共同研究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企业环境会计工作既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信息的集中反映,理应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环保管理机构的管理监督范畴。所以应扩大我国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范围,同时加强财政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相关专业协会的作用,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准则,加强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工作的监督指导,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

(三)企业的内驱力是推行环境会计实施的根本所在

我国加入WTO后,许多企业为到国外投资或出口产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社会的要求,都积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的认证。可以说企业在国际大趋势和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引导下,进行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如上海大众在1997年12月5日通过中国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率先成为国内机械行业第一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保认证的企业。该企业在2000年12月公布了1999/2000年度环境报告,是我国第一家向社会提交和公布企业环境报告的汽车制造厂家,荣获了联合国环境委员会大奖。虽然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寥寥无几,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使用,企业的内驱力将不断增强,这是企业开展环境会计核算的根本动力所在。将促使企业对环境成本与效益进行核算并加以披露的环境会计发展迅速展开。

篇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22102

1引言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是环境信用建设的重要方面。该制度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根据企业环境行为信息,按照规定的指标、方法和程序,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信用评价,确定信用等级,以供公众监督和有关部门、机构及组织应用。早在2005年,我国就开始了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初步探索。2005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2010年前全国所有省份都要推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2011 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随着广东、浙江、重庆、沈阳等试点工作的开展,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2013年12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四部委联合了关于印发《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的通知,2014年,国务院先后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中都对建设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12月,在上述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了《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针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提出了完善评价指标和评分方法、夯实信用评价的数据基础、推动信用评价的信息化管理、加强评价结果的动态调整等建议,涉及到了评价指标、社会公众参与以及信息公开等多个方面。冷静下来分析该《指导意见》,思考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所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针对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何在《试行办法》以及各地具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上述建议,以有效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旨在结合国家和各地方实施方案或办法的基础上,分析该制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落实《指导意见》,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提供一些思考。

2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主要凸显问题

2.1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细化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旨在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评级而适当予以相应的激励或惩戒措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指标的合理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试行办法》集中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社会监督四个方面设置了21项指标,以供各地方在设置本地区的评价指标时予以参考。但是,由于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所面临的的环境状况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同样的评价指标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上的不公正。此外,环境具有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针对某些特别地区设置与其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尤其对于某些湖域、河流流域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的敏感地区更应如此。然而在实践中,并未有效解决如何细化评价指标。仍未就上述存在的问题做出有效应对。对环境敏感区评级工作的考虑不周仍是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目前各地出台的相关实施办法和方案仍停留在省域层次,而对环境敏感区缺乏针对性规定。《指导意见》中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但是如何进一步细化?上述相关问题的分析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2.2社会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中,充分的社会公众参与尤为必要。目前,“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在公众参与环节主要集中在初评结果的公布上,且参与方式较为单一,评价程序仍有进一步扩大参与的空间”。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评价结果的公开与共享;第二是将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投诉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第三是公众、社会组织以及媒体提供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经核实后可以作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依据。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即使提供了上述平台,充分的社会参与仍然很难做到。比如虽然将评价结果公开共享,但是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不全面,社会组织和公众对得到该评价结果的依据并不清楚。虽然公众、社会组织以及媒体提供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经核实后可以作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依据,但是实践中这种做法并不多见。因此,原本必不可少的社会参与机制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过程中反而变得可有可无。社会参与的不充分性难免会使人们对于由环保部门主导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产生怀疑。

2.3相关责任仍待进一步明确

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中,完善的责任制度是必备的。此处的“相关责任”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和被评级企业两个方面。对于评价主体而言,能否一定做到依据所掌握的企业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对于企业而言,能否切??做到提供真实的企业信息,不搞信用欺诈?此外,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难以预测性,这就可能存在一种情况:评价主体在忠实履行相关义务的情况下,对某企业作出了环境信用评价。人们基于对此评级的信赖进行了投资,但由于发生了突发性环境事件,该企业不仅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反而面临着惩戒措施,从而给投资方带来了损失。那么当投资方就此问题对评级结果产生怀疑时,评价主体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都需要完善的责任制度加以规范,尤其在社会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下更应如此。目前,相关规范性文件在责任方面的规定参差不一,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①只给予行政处分,《试行办法》即是如此。②原则上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严重时承担刑事责任,主要体现在广东省、湖南省、沈阳市等地区。③无任何相关规定,如江苏省。此外,对于被评级企业的信用欺诈、弄虚作假,各地做法也不尽相同。对此,通常的做法是对被评级企业降级。但是《试行办法》以及广东省等地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责任的不明确会纵容一些不法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因此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以便于实践操作,势在必行。

3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建议

3.1针对环境敏感区实际况状,设置特色评价指标

《试行办法》以及地方规范性文件中所设置的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地区可以采用。但是对于环境敏感地区,我们应该做到“对症下药”,要结合本地区环境的实际状况,专门设置具有地区特色的评价指标,在进行评价工作时,要兼顾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的设置,不能仅仅停留在省域层次上,还要具体到结合流域、湖域以及其他特殊地区而进行科学、合理设置。以太湖流域为例,在设置评价指标时要在参考《试行办法》、《江苏省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太湖流域环境敏感因子,从而科学确定太湖流域附近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氮磷污染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污染种类之一,那么就可以加大排污达标在评价指标中所占的分值与比重。

3.2提高社会参与度,丰富社会参与形式

在对企业环境信用进行评级的过程中,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首先,不仅要公开评级结果,也要适当地公开得出评级依据。其次,要落实《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完善建议,合理采用公众、社会组织以及媒体提供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环保部门应当鼓励相关社会组织机构提供相关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在综合比较的情况下,进行评价信息上的补充与完善。此外,也要积极探索符合一定条件的社会机构在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进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这样的社会机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要有一定的资质,要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有着良好的信誉。第二,要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即能够通过由相关部门提供信息等方式掌握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第三,要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总之,应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来,加强监督,增强评级结果的公信力。

篇5

【关键词】 煤炭企业;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核算; 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奠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不断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煤炭行业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其环境问题是伴随着矿区的开发建设而产生的。煤炭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然而,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矿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难以恢复治理,必然会严重影响煤炭行业的自我发展和人类的自身生存。因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必须是加强环境成本核算,强化环境成本控制。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

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背景下都广泛使用着环境成本的概念,但由于没有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内容和分类提供统一的标准,因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会计学界对环境成本的认识存在着很多意见分歧。笔者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耗费自然资源或生态资源所发生的实际成本。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必要性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实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当代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耗竭资源和环境污染的方式来取得。煤炭企业具有突出的行业特点,加强煤炭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关注环境问题,抑制企业短期行为,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大环保投入;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起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社会成本,增强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而这些都是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相符合的,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特征

1.环境成本在煤炭成本中的比例较高。煤炭的生产过程,既是煤炭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的过程。煤炭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既要支付产品生产本身的成本,又要支付环境破坏、资源枯竭方面的费用。

2.煤炭企业环境支出比其他企业高。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大范围的地表塌陷、大量煤矸石的堆积,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和破坏、大量废水废气的排放,引起周边耕地的劣化和空气污染。因此煤炭企业因资源环境破坏而付出的代价和保护资源环境而支付的费用与其他行业相比更高。

3.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同时,环境意识逐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这必然导致煤炭企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出的增加,致使企业环境成本构成内容和数额的逐步增加。另外,煤炭企业生产活动特点决定了煤炭环境成本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不断上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发生的成本、投资和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概述

(一)环境成本的确认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条件有两个:一是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已经发生;二是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者合理估计。

企业在确认环境成本时,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或应承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出都应作为当期的环境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的环境成本支出,即使是当期已经支付,也不应该在本期进行确认。同时,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的界限,凡环境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会计期间的,应当作为资本化支出;凡环境支出的效益仅涉及一个会计期间的,应当作为费用化支出。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形式,但是由于环境本身的特点,又不能仅仅限于货币,可以辅之以实物、技术计量单位,如吨、立方米等物理量单位和污染浓度等化学量单位,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企业的财务情况得出一个清晰的印象。

(三)环境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

笔者认为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应该在不改变现行会计核算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环境会计科目,以及在现有科目下设置新的明细科目,从而使得环境成本单独而清晰地反映出来,又不影响原有的整体会计核算。例如:

1.设置专门的“环境成本”科目,主要用于核算企业预防、维护、治理环境发生的各项支出和因环境污染而负担的损失。在此一级科目下设置“生产经营内成本”、“管理成本”、“研发成本”、“采购和销售环节成本”、“其他成本”等二级明细科目,还可根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特点,设置“折旧费”、“排污费”、“绿化费”、“地面塌陷补偿费”、“资源税”、“环保教育费”等三级明细科目。

2.在各类资产类和负债类科目明细下设置环境明细科目,主要用于辅助环境成本的核算:固定资产――环境资产、原材料――环境材料、无形资产――环境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等。

四、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原则及方法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不是终点,它的最终目的是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相关环境决策达到最优。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因素加以控制,达到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目的的过程。

(一)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对煤炭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要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但是随着环境法规的日益严格,企业的环境成本逐步上升。如果煤炭企业对环境污染缺乏预防机制,或者预防机制不够严格,那么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因此,煤炭企业在进行环境保护时,也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成本投入的边际收益,即每增加一单位的环境保护成本投入而减少的环境治理成本的成本量,寻找环境保护成本投入与环境治理成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Q(如图1所示)。

2.预防为主原则。根据1-10-100法则,如果环境问题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阶段解决,只需付出1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内部解决(比如上升为内部失败成本),则需要付出10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外部解决(比如上升到外部失败成本),这时企业将付出100份的代价。1-10-100告诉我们,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比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选择、原材料的选择等,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问题控制在污染产生之前,也就是预防控制的思想。

3.全面控制原则。环境成本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从产品研究开发、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及回收处置等一系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实施企业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

(二)综合利用生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建立并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是企业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环境成本控制的特点及原则来看,环境成本控制需要一种兼顾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的全面成本控制方法,因此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法较为合适;同时鉴于煤炭企业的特点,即生产经营规模大,又可清晰划分作业中心和成本库,作业成本法也是一种十分可取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由以上两点分析,认为环境成本控制可结合使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例如可先利用生命周期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划分阶段,再在各阶段中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并进行从作业到阶段再到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

1.基于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生命周期指的是一个产品(过程或作业)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包括原料的取得和加工,生产运输和销售,使用、再使用和维护,回收和分解,以及最后的处置。企业传统成本控制的范围仅限于制造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扩大了企业传统环境成本控制的范围。

煤炭企业实施产品生命周期法控制环境成本主要步骤为:

第一步,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设计阶段、取得原料阶段、生产加工阶段、销售阶段、使用及废弃阶段;

第二步,进行各个阶段的成本计算;(每个阶段可以划分环境作业,对各个环境作业进行成本核算)

第三步,提出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案,并比较分析各种方案对整个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影响,即各方案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第四步,选择环境成本控制最优方案。

2.基于作业成本的环境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控制主要是对生命周期各阶段计入产品成本部分的环境成本的控制。

在传统的会计领域里,环境成本通常是归集在制造费用中,并采用传统的分配标准,如直接人工、机器工时等将其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或过程中去。由于成本的发生与费用分配标准之间缺乏直接的因果关系,结果往往导致成本信息的扭曲。作业成本法(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定、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与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为作业、经营过程、产品、服务、客户等提供了一个更精确的分配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的方法。

作业成本法计算分配及控制环境成本的基本步骤:

(1)确认和计量各类环境资源耗费;

(2)定义环境作业,划分环境作业中心;

(3)将归集的环境资源或投入的其他环境成本分配到每一个环境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

(4)将各个环境作业中心的环境成本分配到产品;

(5)以各作业中心为单位,采用具体措施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例如,首先对各作业中心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其次根据企业下达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制定定额标准;最后,对各作业中心进行业绩考评。

五、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多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模式,没有对环境事项进行单独核算

我国煤炭企业采用提取环境治理保证金、可持续发展基金、转产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的方式用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还没有对有关的环境事项进行专门的会计核算,而是将环境事项所发生的费用计入原煤成本和管理费用及营业外支出。这样的核算方式虽然比较简便,但是作为高污染行业,环境成本对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没有单独反映环境成本,首先,企业管理层不能对环境成本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因而不能准确把握环境成本对企业经营产生的风险,无法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优化;其次,社会各监管部门无法从财务上清晰地了解企业各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且不能对企业的环境治理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缺少专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建设

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平衡环境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效益的影响,然而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只是遵循环保法规和政府部门的要求,相应进行了污染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环境效益,却没有进行单独环境成本核算,更没有建立系统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不能有效控制环境成本。因此企业无法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这对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六、完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在我国,要想成功推行环境会计,必须制定环境会计法律法规。首先,应完善《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监督,以及环境信息披露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在准则中明确规定环境会计要素,以及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使环境会计核算操作规范化;再次,建立环境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另外,应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

(二)建立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

煤炭企业大多规模庞大,组织机构层次多,要想环境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成本控制中心,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对环境成本作出科学的规划;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从整体上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无效行为,促使各部门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降低本部门内部的环境成本。

(三)选择恰当的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

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从开始的产品设计到最后的产品报废回收,都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也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从事前的规划、事中的监控到事后的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由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和成本核算的特点,即容易划分作业,建议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采用生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更有利于环境成本的准确核算、全面控制。

(四)提高文化控制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控制力量,控制效果比传统控制手段更持久、更深刻。当文化控制实施效果良好时,全体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控制成为一种内化的自觉行动,可以减少对传统控制手段的使用,大幅降低成本。因此,将文化控制运用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之中能够对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濮津.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构成与变化规律分析[J].煤炭学报,2004(1).

[2] 刘永祥.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8.

[3] 吴玉祥.环境成本会计方法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4] 丁东杰.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7.

[5] 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 许家林,孟凡利,等.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15-428.

[7] 杨晓.关于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财会探析,2006(47).

[8] 周薇,张婧.浅议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财会通讯,2007(6).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保护标准化的意义

标准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意义,它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环境保护标准化是指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标准化活动。1973年颁布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GBJ 4-1973)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的起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环境保护标准化活动对我国国民经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生活环境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与国外相比在环境保护领域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薄弱,在标准化模式、人才和资金等方面也存在欠缺和不足。

2.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

国外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起步于国际标准化组织1996年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标准化体系分为环境质量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等五类。国内最早的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见于上世纪90年代初阜新矿业集团(原阜新矿务局),从企业层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的探索[1]。但企业从自身管理层面出发开展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工作,则需要投入专门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支持,根据国内小型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由企业作为发起点开展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工作并不现实。耿建新等从环保法规方面入手,将内部控制的原理和运行机制运用于企业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定环保方面的内部控制规范及操作指南,企业不断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等措施[2]。郝素利等在对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相应政策建议[3]。

3.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仍处在探索阶段

1996年9月国际规范化组织公布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环境管理的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对环境产生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中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国积极制定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等相关标准推广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但是国内对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比较滞后。

然而恰恰是本国标准化进程对企业国际市场渗透能力和内部管理成效更能起到正效应,而且国内标准化对“薄弱型”(标注化覆盖狭窄和标准约束水平甚低的企业)企业的内部标准化管理成效所产生的影响程度更显著[4]。因此探索和发展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2 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专业性强

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需要研究人员对国内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非常熟悉,这些文件资料相当多,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相关标准依然不足,尚需要补充完善,因此这项工作对于研究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国内大型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探索性的研究,然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尚不能自行组织实施。从长远看从企业内部推进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体系并不容易。

3.3 现有环境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发展

国内环境保护管理往往是以政府文件等形式出现,国家环境主管部门也付诸了多方面的努力,使用各类通知、文件、要求等形式推进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陷入了政府要求,企业才对应实施的循环中,形成了“政府出政策,企业找对策”、“家长式管理”的情形。

企业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因此以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形式,政府通过科技立项、投入一定的资金,以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建立国内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才是可行的途径,也是政府服务模式转型的一种探索。

4.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探索

4.1 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现有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查阅国内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管理文件。以推进某省环保工作自身的“转型升级”出发,以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5],推动企业环境管理方式转变,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执法针对性和监管效率,促进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社会监督体系建立,进行了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探索性研究。见图1。

图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

本文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5方面出发,将现有的环境管理系统归纳为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5大方面,27项基本内容建立了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框架。见表1。

表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框架

通过归纳、分析,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等技术文件的要求,我们归纳出122项具体指标,每一项具体指标都指向某一项具体工作,企业对标分析后,找出完成哪一项具体的工作到什么程度后,就可以完成相应的环境保护义务,履行了环境保护责任。

最后对于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要有适当的考核评估方法,通过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6,7]等技术方法,将我们提出的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权重赋值(见表2)。

表2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权重值

4.2 实例研究

为了验证和完善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2013年和2014年,按大、中、小(微)规模[8],选择拟定603家企业作为研究试点,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两年对试点企业实例评价,所有参评企业能完成环境保护标准化评定工作,在实例研究过程中,企业均能积极完成评定工作,另外8家企业在我们实例研究过程中主动参与评定工作,共计参评企业611家,实例研究的顺利完成证明了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在实例研究中,参评企业首次自评中均能通过对标发现存在的环保问题,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和6-10个月左右的整改,在二次评分中均以评分分值的提高,体现了企业内部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说明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各企业复核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从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环境应急管理、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5个方面的扣分情况看,扣分比例依次从大到小分别是:厂区环境与社会监督、环境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执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见图1)。

图1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复核扣分点权重(单位%)

某省611家申报企业复评结果分析:环保标准化建设等级B级的企业共计530家,C级企业81家。环境信用评价“良好”的企业共562家,“警示”的企业共49家。复评结果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统计情况

通过复评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均能投入人员和时间开展“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通过“一考双评”对标分析,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差距,并且通过自我整改,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提高了环境管理水平。说明“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正在发挥积极的效果,对某省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5.结论

5.1 主要结论

本文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规章制度、监督管理5方面出发,建立了适合某省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有力的证明了实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的可行性。

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例研究,为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化,首次建立了初步的研究模式。为进一步持续开展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打下了基础。

通过实例研究证明,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对提高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水平,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促进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社会等各方面环境信息沟通,为下一步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奠定了基础。

5.2 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构想

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单一,工作技术组知识水平有限,实例研究样本的局限性,本文构建的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任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公众对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在实施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研究工作中得到了省人民政府、省环境保护厅及地州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通过取得的实际效果,希望政府部门能进一步重视,加强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使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持续发展。某省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仅仅是该项工作的开始,还需科技、财政、环保各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人力投入,为后续的推进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企业在实现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暨环境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后,需要和环境标志工作结合,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标志化,以便于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最终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2015年是新《环保法》颁布的第一个实施年,实施新常态下的长效管理,必须完善运作机制,启动动态管理,在环保监督层面上有所创新,并初步建立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和信用评价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阜新矿务局环保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管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J].煤矿环境保护.1991,6(4):13-15.

[2]耿建新、刘长翠、焦若静.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企业环保.2004,6:46-49.

[3]郝素利、李上、丁日佳.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研究[J]. 商业时代.2011,6:108-109.

[4]陶忠元.国内外标准化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 产业经济.2013,38-40.

[5]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11]35号).2011-10-17.

[6]Satty T L.Vargas L G.Decision Making in Economic,Political,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1994.

[7]Satty T L.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Pittsburgh:RWS Publications,2001.

篇7

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监督评价企业的环保活动及实施效果,即监督评价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情况。这需要建立一套考核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开展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性或项目性的环境审计,加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环保化控制,完善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EMS)。

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及生产经营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优劣息息相关;同时企业也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履行环境义务。

1.企业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自然环境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企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企业在享有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环境条件及自然资源,为自身和社会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理应履行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质量的义务。

2.企业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经济单位,是一种复合性社会经济组织。本身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企业经济属性决定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同时企业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一员,有义务重视和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并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义务属于社会义务的一部分,保护环境、维持可持续发展也是保证社会效益的一个方面,因此,企业从自身的社会属性出发,有必要履行其环境义务。

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与其环保形象密切相关。具体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产品方面。许多国家已经禁止无绿色标志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1994年,我国成立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的正式开始。绿色消费主义兴起,使得于环境无益的产品逐渐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二是资金方面,金融行业开始注重企业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目前,国际上已经有29个金融机构实行了“赤道原则”,即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建立的一套自愿性指南,以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3.出于规避环境风险的考虑,企业也应积极进行环境保护。从一般角度看,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超过国家或地区所规定的环保标准大量排放污染物,或对周围的生态平衡和居民生活造成损害,那么企业将面临国家性或地区性的罚款、诉讼赔偿,勒令对污染予以治理或恢复原来的环境质量等。这些风险的兑现,对于企业将是一笔极大的损失,甚至可能会被关闭或停业。

因此,企业有必要承担各种污染治理及保持生态平衡的义务。与环保活动的相关问题操作涉及到企业的资金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企业收益和风险。通过审计方法为企业环境问题把关,对企业环境管理积极参与,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环境信息,协助其进行环境预测、决策和控制,从而达到监督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并从客观量化的角度评价企业环境义务的完成效果。

二、企业环境义务的内容

1.履行国家性、地区性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规定的环保标准,有义务根据自身运营特点,制定适用的环保措施。

2.在建设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加强从管理到操作全过程的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防治和治理污染方面实施相应措施,改善企业厂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

3.加强内部环保部门的工作,注重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4.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开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对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环保措施,做到生产经营环保化。

5.缴纳排污费和因污染问题引起的罚款及相关费用。

6.将自身的环境业绩等相关的环境信息以一定形式进行适当的披露。

三、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体系

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是为实现评价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效果的目标,为满足相应的环境评价要求,从多个方面反映企业环境义务的履行情况,并可适用于企业整体或其局部。企业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应尽量予以量化,以便进行比较、改进和提高,同时采用定性方法评价为之补充。据此可将考评指标分类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从考评的企业环境义务内容上分类,企业履行环境义务的考评指标分为以下4个部分:

1.环境法律法规、企业环保政策及相关行业标准执行情况

我国已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保措施做出最低限度的要求。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好转有赖于所有企业对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所以,企业对国家、地区性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对企业自身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情况,应被视为整个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基础及标准,其考评指标定性地看,可以设为以下几点:

⑴企业有无不符合国家环境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的情况,例如,有关环境费用、成本、效益以及一些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风险;

⑵企业各项工程开工前是否进行了环保登记,是否遵循了“三同时”制度;

⑶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环境及经济指标及评价;

⑷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情况,取得的排污许可证的交易情况,及污染源情况、企业排污费的缴纳情况;

⑸企业环境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包括企业被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事项、原因、分配的责任指标及其完成情况;

⑹如果企业被列为限期治理的对象,关于列入的原因、要求的标准及期限、预计完成时间以及目前的进展;

⑺企业自身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

⑻国家、地方性法规或社会行业标准规定的其他有关事项。

针对企业的环境法规执行情况,设立如下定量的考评指标:

⑴考评企业对于国家、地方性及本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的执行情况

适用相关环境法规执行率=

×100%

⑵如果企业自身制定了相应环境政策,则增加指标:

企业环境政策执行率=

×100%

2.企业治理和改善环境措施的执行及效果

企业履行环境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环境义务是一项长期任务。企业在改善环境状况方面所取得的长期成果仅从上述方面并不能被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应针对企业的环境治理情况及企业厂区、周边环境的质量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反映企业环境义务履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污染治理情况的定性指标包括:

⑴污染治理情况,包括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回收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主要污染源治理情况等;

⑵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包括有关的资金投入量;

⑶其他有关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这些措施对企业污染治理有侧面影响。

考评企业环境质量的定性指标有:

⑴企业厂区绿化率以及有偿或无偿承担的其他绿化任务;

⑵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废水、废气、废液、废渣、噪音等的排放总量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含量;

⑶主要的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包括环境检测项目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

⑷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包括污染性能、环境和经济的危害;

⑸环境资源的耗用量,包括水、电、煤、石油等的耗用量;

⑹企业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和保管情况。包括使用总量和储存总量。

相应的考评企业环境治理和改善环境质量效果的定量指标:

污染治理项目完成率=

×100%

污染源治理达标率=

×100%

污染物回收利用率=

×100%

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

×100%

万元产值(或收入)排放量=

×100%

万元产值耗能量=

×100%

企业厂区绿化率=

×100%

3.企业环境保护的措施及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对于环境工作的效果、效益性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来考评:

⑴相关国家、地区性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要求是否在本企业环保部门工作中得到严格遵守;

⑵企业环保部门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环境政策、方针的要求并得到正确的实施;

⑶环境保护工作的经济效益状况,从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和由于环境成本的发生所增加的经济收入两个方面来考虑;

⑷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效益状况,如企业社会环保形象的提高,环境风险的降低,降低附近居民的疾病发病率等;

⑸企业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绩效是否明显改善;

⑹企业部门的员工环境意识是否明显增强;

⑺企业建立的环境管理系统在节省环境资源能源、降低消耗方面取得的成效如何。

相关的考评企业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定量指标有:

企业环境成本利润率=

×100%

4.企业环境管理系统(EMS)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企业环境管理系统是将企业环保部门在生产经营全过程系统化、体系化,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完成、复审和维持环境方针的结构、策划活动、责任、实践、程序、过程和资源。一个规范的环境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履行环境义务提供完善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从以下方面细分考核内容:

⑴企业是否规定了管理部门在环境方面的义务,从而提高全组织的环境意识;

⑵企业是否制定环境政策及程序,以保证投入恰当而充分的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保护的目标;

⑶企业是否制定充分而有效的内部环境控制结构,以监督与既定的环境政策及程序的持续符合性以及遵守有关法律和条例的情况;

⑷企业是否确定战略管理规划,研究未来的发展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⑸企业是否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方案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降低风险;

篇8

环境会计理论概述

环境会计定义及信息披露特点。环境会计即称为绿色会计。其主要计量单位以人民币为主,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来衡量和记录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开发等事项所需成本费用支出,并以此作为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报告基础,进而全面评估环境绩效和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情况造成影响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环境会计将会计学与环境学知识全面结合,通过合理化价值管理,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环境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构成内容,一方面,其应当具备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以及可比性等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环境会计是传统会计延伸,其还应当具备综合性、不确定性以及多重计量性等特点。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当前,各国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并未制定明确标准,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模式各有不同。我国根据具体实际工作情况,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主要采用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两种模式。

补充报告模式,主要分为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而表内披露也被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加环境信息项目内容;另一种是作为传统报表编制的补充报表内容。除此之外,以非货币形式为主的环境信息披露也作为会计报表附注中内容。表外披露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文字方式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描述,绝大多数被用于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重大事项公告以及会计报表附注中。

独立报告模式,主要指以年度为计量单位的环境报告书编制,其主要用于披露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独立报告模式划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真实的、直观的量化指标数据,并以此作为企业环境业绩考核标准;另一种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相关企业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并以此作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数据参考资料。独立环境报告书主要以文字、图表等多元化方式为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货币计量与实物计量、技术指标等不同计量方式,通过文本形式作为企业全年工作报告总结中一独立内容,用以反映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和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能够有效增强企业和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主观意识,同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还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需求。虽然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信息需求各有不同,但其主要应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其一,环境管理方面内容。其主要指环境管理具体方针与实现目标、环境管理组织系统、企业环保计划实施情况和实际治理情况、三废再利用情况、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环境法规遵守状况、对周边社区和居民生活影响情况;其二,环境资产和负债方面内容。环境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环保存货、技术和服务等无形资产以及环境费用支出。环境负债包括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比如环境罚款和环境修复义务;其三,环境支出和收入方面内容。环境支出包括污染废弃物排放治理费、环保机构经费、废弃物处理费、环境绿化维护费以及各项资源税等。环境收入包括废弃物回收收入、政府部门环保奖励、税费减免以及缴纳排污费节约额等。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不规范。企业主要采用定性、定量和两者结合的方式对公司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其中以定性描述为主,货币性计量和两者结合方式为辅。由于我国当前会计制度并未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选择进行明确规定,其披露模式主要以信息特点为主。补充报告同样也是以定性描述为主,一般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和董事会报告等。除此之外,企业所列报表附注披露内容则主要采取定量描述形式,但所披露内容缺乏一定的相关性。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通过对自身实际环境会计信息情况发生转变,这也正是由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规范所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极易使得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缺乏连续性,并通过该信息难以准确了解和掌握公司实际环境保护实施情况。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企业在环境资产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方面不够全面和具体,一方面环境资产变动多采取定性描述,信息使用者通过该描述难以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实际资产变化情况,降低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环境负债并未详细说明环境支出方面内容,而这方面内容则是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点。比如企业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立应付排污处理费科目等,同时将公司环境治理和工程改造方面数据信息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明细表列示,这种合并数据信息的做法,都给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便和错误理解,影响其判断和主观意识,降低环境负债会计信息重要性。企业虽然是一家以环境保护、环保工程、污水处理等业务为主的公司,但其在会计处理方面只设置了环境二级明细账户,并未明确设置与其能够匹配的环境会计科目。与此同时,企业绝大多数所列会计科目反映的会计信息内容与公司收益无直接影响,局限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用性。

完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作用。首先,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制定完善的环境会计准则与管理制度,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相应参考依据。明确环境保护和实现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性,使得企业能够将环境舆论信息披露作为企业重点。由于环境会计特殊性,其环境会计准则应由国家财政部与环保部门共同制定,而所制定的环境会计准则可由公司环境信息转变为环境会计信息,并采取会计报告形式进行披露;其次,通过利用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措施,有效降解和控制公司环境保护措施所需成本费用支出,进而提升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引导我国公民参与到绿色消费之中;再次,应当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意义,并通过不正当生产经营可能会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各行业企业了解绿色经营重要性,从根本降低环境破坏行为,提倡各行业企业主动对外披露其自身环境会计信息;最后,实施环保部门与企业监管部门联合执法,加大对环境污染非货币量信息披露,并定期在各大网站上对环境保护不合格企业进行公布,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篇9

关键词:环境保护;冶炼污染;控制体系

0.前言

铅锌冶炼企业污染以重金属为主,企业周边土壤和水体受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影响,重金属含量较高,并且重金属具有富集性,能通过生物链转移。铅锌冶炼污染物可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亟需对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铅锌冶炼污染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行业可持续发展与污染矛盾解决的需求和行业污染防治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建立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铅锌冶炼污染风险控制体系建立

污染控制体系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污染物排放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铅锌冶炼企业污染风险控制体系,该控制体系主要由企业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部分组成。

1.1企业外部控制

企业污染物具有负外部性,即冶炼生产过程中,不考虑环境污染影响,造成外部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增加的特性。因此需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外部控制主要由国家政策法规#地方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监督四个部分组成。

1.1.1国家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法规是利用政策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我国的铅锌冶炼行业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有《铅锌冶炼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铅冶炼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铅锌冶炼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等,为铅锌冶炼行业污染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1.1.2 地方监管

地方监管是利用地方政府环保执法权对企业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对企业污染控制具有直接作用效力。加强地方监管力度,增加企业环保排查次数,核查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加大企业环境污染惩罚力度,做到严格执法,以控制企业环境污染。

1.1.3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是利用市场对企业的作用力,以控制企业环境污染。市场调节促进技术改造和创新,使企业从冶炼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市场和政府建立企业环保信誉制度,利用价格。税收。信贷和补贴等市场调节工具,限制环保信誉差的企业其产品在市场中流通,降低其市场竞争力直至被市场淘汰。

1.2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与环境污染风险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环境污染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含企业环保文化、环保政策和法规的执行、企业周边环境质量控制、污染物排放的预防与治理控制、污染物利用控制、清洁生产技术控制等。美国企业风险内部控制COSO 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要素组成。冶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污染风险、风险处理程序、风险处理办法。风险责任管理。日常管理措施和内部监督管理六部部分构成,前五部分构成一个循环控制体系,可循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的提高。监督管理部分是对循环体系进行监督控制,

1.2.1 污染风险预警

污染风险预警是对企业污染排放对环境危害性进行预警。铅锌冶炼企业的污染物主要为废气、废水和废渣。其中废水主要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一般90%以上废水经处理后回收循环利用,剩余部分按照《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达标后排放。

1.2.3 风险处理办法

风险处理办法是在接到警情后,领导要做出相应的批示和处理。管理者要以全过程技术控制和操作管理相结合进行污染控制。一般警情产生主要原因是技术问题和操作管理不当。

2.控制体系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企业生产以成本为向导,市场激励促使企业以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生产。通过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与生产边际成本关系分析可得出企业环境污染强度在企业内外部条件允许下的最低生产边际成本。该关系分析如图1所示。图1中斜向上的直线表示企业外部控制条件允许的生产边际成本,斜向下直线表示企业内部控制成本,空心箭头表示通过企业外部或内部控制,生产边际成本发生变化移动。斜线以上为企业可达到的生产边际成本。斜线的移动即控制成本的调整不一定是平行变化,还可以是倾斜移动,如通过技术改造的内部控制,可能还会造成企业环境污染强度较大时对应的生产边际成本较改造前增加,如图中点线所示。

在没有进行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调整的情况下,企业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为P(A),相应的企业环境污染强度较大"由于环境污染形势逐年严峻,这样迫使政府和公众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增加企业生产外部控制边际成本,使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从P(A)变成P(B),相应的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也减小。企业为了盈利和增加市场竞争力,必然会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降低生产边际成本,使边际成本由P(B)变到P(D),这样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环境污染强度。P(D)为企业环境污染强度为经过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调整后企业生产边际成本最低时对应的环境污染强度。企业虽然可以在虚线区域进行生产运行,但由于边际成本的驱使,企业会选择在P(D)条件下生产。P(C)为企业外部控制没有调整,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调整所能达到的生产边际成本最低值,而且环境污染强度也较低。企业污染减排具有正内部性,但是企业为避免发生内部控制成本如图中点线方式变化。

3.结论

我国铅锌冶炼行业污染日趋严重,亟需对企业污染风险进行控制。建立完善的污染控制体系才能有效控制铅锌冶炼企业环境污染强度。铅锌冶炼污染控制体系主要由企业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部分组成。外部控制主要由国家政策法规、地方监管、市场调节和公众监督四个部分组成;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污染风险、风险处理程序、风险处理办法、风险责任管理、日常管理措施和内部监督管理六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1]屈小梭,梁兴印,秦飞,王亚军. 铅锌冶炼企业污染风险控制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57-60.

[2]欧阳丽伟. 铅锌冶炼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4.

[3]姚莉. 有色铅锌工业的环保问题及政策创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4]姜文英. 典型铅锌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6日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经济和环境两者是不可分割并互相影响的关系。企业的存在在于满足社会需求,并以获得利润作为回报,如果企业的目标违背了社会需求,从长远看将无法获得回报。因为自然环境的支持系统在提供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地球环境虽有强大的供给性和包容性,但它也存在着两个有限性:一是资源的有限性,资源并非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有限性;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性。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逐渐破坏。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分析发现,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用各种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使公众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不管是从国家的长远经济利益考虑,还是从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着想,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是势在必行的。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形成及特点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形成。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环境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可见,环境成本是由于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形成的,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就是要减轻或是消除这种影响。因此,这影响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我们比较熟悉的制造业为例,可以从企业经营的三个阶段分析环境成本的形成:(1)采购阶段的环境成本。某些资源稀缺或某些原材料被管理当局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时,企业在利用这些资源、原材料的时候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成本;(2)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消耗材料、能源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时应承担的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各种费用。如,治理污染设备的投资、环境污染的防治费用、排污费、罚金及对周围居民的赔偿费等等;(3)销售阶段的环境成本。主要指产品包装物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费用。

(二)环境成本的特点。环境成本是企业为了保护企业而发生的各项支出,主要包括改善设备支出、日常环保费用及开发环保产品的各项措施所发生的费用等。根据环境成本的形成可为环境成本概括成以下几个特点:

1、不可预知性。环境成本的支出不像其他项目(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它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一次性,如某个时候违反环境法规受到罚款而导致的支出、环境破坏之后的修复支出、环保设施的投资等方面。

2、隐蔽性。一般情况下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破坏可能并不明显,也没有触犯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企业很可能不能明显地看到某些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企业在当期就不会去核算这方面潜在的支出,但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负担任何环境成本,因为最终还是要企业付出这样或那样的代价。

3、连续性。虽然环境成本的支出具有突发性但并不影响其支出的连续性。因为环境成本的支出贯穿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直至淘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4、不断增长性。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环境支出也日益增加。因此,企业对环境污染后要承担的责任就会不断地加大。而且,公众对企业产品的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必然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费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不包括环境成本,成本中一般只包含直接消耗的料、工、费,对企业损耗的资源和环境费用没有进行考虑和核算。所以,企业的收益产生虚增,这样就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来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

目前,我国对环境成本计量也比较简单,只考虑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环境广告支出等简单项目,在实际发生时一般都是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所以这些环境成本存在的缺陷,并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后果:(1)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目前,多数企业只是在环境成本实际发生时才将其列作费用,而对潜在的环境成本忽略不计,使当期收入和费用配比不真实,虚增当期利润,增加税负,同时也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2)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因为我国目前并没有环境成本核算的相应准则或是相关制度,以致各个企业的实务处理不一样,企业间缺乏横向比较的基础;(3)环境成本发生的动因被模糊,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企业一般都是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这不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或者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因为成本动因的模糊而互相逃避责任,从而使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进一步导致成本上升。因此,企业要对环境成本必须进行有效控制,而且不应再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应建立先进的污染预防系统。这样可以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而且进一步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而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成本控制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成本控制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是以损害后代利益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自1992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不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行为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而且某些条文已明确了对环境成本的内在化要求。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因此,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估量各种经济主体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会计具有对经济活动的计量、反映和控制的职能,有责任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西方会计理论界已经把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越来越强。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较好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

1、政府方面。(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法可依,使其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减轻或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全民把环境保护当成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3)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力度。由于目前对环境成本相关指标考核不突出,致使很多企业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牺牲环境,因此政府必须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的考核,这样也能使国家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4)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控制有限资源使用,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国家政府利用价格手段,冲破加以成本的束缚,在商品的成本中加入资源成本,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客观的反映,充分发挥价格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这样,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逐渐形成珍惜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2、企业方面。(1)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制定整体战略规划。价值链是企业由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物而发生的,从原材料采购开始至销售给客户为止的一系列价值生产作业而构成的。因此,价值链分析的实质是对构成价值活动进行价值分析,明确增值的目标和环境,做到具体发展规划,将企业视为各项活动的集合体,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使成本和其相关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有很大的帮助;(2)确定企业环境成本目标,采取各种渠道控制环境治理成本。在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尽量减少、回避加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尽量控制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和营运成本;(3)善于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成本控制。在如今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现代成本控制原理,把控制成本的思路和方法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能把企业的各项成本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来,提高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效率,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基础。

3、其他方面。如今,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消费中都非常注重“绿色”的环保用品,一切追求人性化,要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穿得舒心。因此,广大公民在要求社会、企业提供各种环保用品的时候同样也需要他们对国家政府在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可行的好建议,或是对管理当局的环境管理进行监督、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监督。广大人民不断地从真正意义上增加环保意识,利用发言、投诉、检举等权利,对政府和企业的各种行为有了民意的监督,是企业生产经营更加符合我们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的补偿,而且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充分地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资资源的消耗和补偿。所以,政府、企业、公众都要为保护自然环境努力,特别是企业,要把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胜平,周耀烈.构筑企业环境成本优势的理论探讨与成功实践.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