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讨论法范文

时间:2024-03-27 11:1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实施讨论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实施讨论法

篇1

交通肇事逃逸先看后果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如果产生的后果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也就是行政处罚、民事纠纷,要赔偿对方人身财产损失,也有可能被拘留十五天。如果产生的后果构成交通肇事罪,其要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赔偿责任。

《刑法》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责任,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注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是以精英培养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讨论法,在新课程实施中因师生互动、小组学习,被教师广泛采用。我在此仅把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应用讨论法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转变观念

教师要重视观念、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知识的占有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程计划的执行者的角色。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角色必须发生转变,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机动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课程的研究者和决策者、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合格教师。

教师在传统角色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进入“学生发展促进者”角色的教师,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上,要关注学生,心里有学生,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角;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二、选择讨论法的依据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主观情况,进行周密的计划方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选择讨论法时需考虑以下依据:(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少,学习要求不高,学生容易引起误解;学习目标多,要求高,学生难以理解,这都不适合运用讨论法。(2)教学内容特点。教学内容不多,且有规律性,才适合讨论法。(3)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一般学生均适用讨论法,但基础差的学生达一半的不适合讨论法。(4)学习时间和效率的要求。讨论法比较适合教学时间充足、课时安排较多的课题。另外,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素养、教学方法本身特性、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情况。要结合各种因素,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再确定是否采用讨论法。

三、讨论法教学的课前准备

1.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精选问题。问题不宜多,以4~5个为宜,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余地。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道哪些问题是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在哪些问题上容易出现偏颇,在、哪些问题容易产生讨论的火花、哪些问题学生感觉比较难等等。问题太易,学生人人能回答,不用讨论;太难,都不会,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必要的阅读,通过阅读使其在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当然这里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方法。有一次,我在听《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这里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没有错,关键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对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学生的时间会更多地运用在讨论上,而不是对问题的提出上。务必使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对知识了然于胸,对于不会的问题要在课文中标出来。要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就已知道,有所准备。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发言,该提出哪些疑难问题。

3.分组的准备。从学生基础、性格差异、男女比例等考虑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要使学生在本小组内感到愉悦、有帮手、有朋友、有“老师”。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每个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为此,组建合作小组之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分组时,教师应尽可能给予照顾,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伙伴和他同组,促进小组内部的有效合作。

四、讨论过程

在课堂上宜采用“小组讨论——释疑解难——班级展示”的模式进行。先在小组内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巡回指导,深入到学生之中去,对卡壳的问题给予提示;善于发现新颖的解答思路,以利于在班级展示中有的放矢地指导;可以用暂停方法对问题做出修订和补充,学生在答疑解难中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提到全班讨论。最后,把各小组讨论的成果在班内展示,让有不同解法的同学上台交流,使学生体会讨论的快乐,激发起对其他小组解法的兴趣,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能得以提高。

五、运用讨论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分组 选题 氛围 情境 主题

“小组讨论早在杜威时代就在美国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在中国上世纪60年代方兴未艾。”小组讨论法教学是指“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小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那么历史老师如何掌握小组讨论法?其具体实施和操作有什么技巧?怎样把发展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本文结合教改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实施小组讨论的必要课前准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小组讨论法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布鲁纳曾在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 ~ 6 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以及性格互补。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为小组起个个性化的组名,因为别具特色的组名,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接下来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从而在各种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共同提高。

2.精心选题,充分准备

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

教师可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摸清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和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探究的欲望。例如讲美国西进运动一节,本人事先在学生中做了民意调查,即说起美国西进运动,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投票结果——牛仔、印第安人、移民、淘金、美国西部风情等名列前茅。根据课程目标及学生关注的热点,再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四个小课题,如西进中的牛仔、印第安人、外国移民和淘金者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个课题,组成四个学习小组,课前就搜集、分析、综合有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下一番“重新制作”的功夫,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有争论性的问题,最好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所提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参考书目,以便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好一定的知识准备,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并且持之有据,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二、实施小组讨论的必要课堂把控

1.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经过精心的课前准备,讨论课上,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就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质疑,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释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与疑问是兴趣的源泉。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教学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了比较和,本人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即一百多年前的北京,李鸿章、梁启超两位近代风云人物展开了一场对话……如果生活在一百多年前,你会选择他们二者倡导的哪一次改革呢?你认为改革时应注意避免哪些失误?接着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有皇帝、官员、读书人、农民等角色。各组要根据自己的角色讨论上述问题,并形成观点,由中心发言人上台汇报,交流思想。这种群体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让人人都参与体验,这种形式相对于一般的历史课本剧表演,在有效性和操作性上更适合高中的课堂教学。

2.创设情境,良性互动

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诱”在这里体现的就是教师引领、指导的策略,“思”则体现学生的参与内质,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了,即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期待着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因为这种进步和提高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同时,学生也期待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这种关注和指导将转化为日后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师生双方都在期待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形成教与学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

3.重在指导,彰显主体

篇4

“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有:第一,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第二:讨论点拨。通过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精讲释疑。针对新知识的特点和讨论的实际情况,讲明要点,指点迷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第四,反馈总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分析反馈结果,适时进行教学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掌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法”简单地说,是“提出问题—引导探索—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对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好这一教学模式,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提出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就是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生活中事物与现象,从而提出疑问。例如,在刚接触立体几何时,很多同学没有空间概念,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正确认识空间图形,作图没有立体感。可以让学生实际观察:在太阳的照射下一个长方形状的窗框投射到地板上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两根平行的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仍然平行,且电线杆中点的射影仍然是影子的中点。通过实际观察,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

二、激发学生情趣,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是“问题讨论法”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例如,在讲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时,给出一个画面:在一座铁路桥上火车轰隆着向前行驶,桥下轮船在河面上来回穿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火车行驶的方向与轮船行驶方向能否形成一个夹角?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不能,因为火车和轮船不在同一个面上。”有的说:“可以,因为通过平移可以把轮船和火车放在同一个面上,在同一个面上相交直线就能形成夹角。”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轻松地提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不仅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也就事半功倍。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学生而言,由于长期受“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形成了思维惰性,不愿意独立思考;就教师而言,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愿意扔掉“注入式”教学方法这根拐杖,结果学生也独立不了。而“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勇于打破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从运用教材、资料,到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例如,在学习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时,都要求学生通过演示观察、讨论、独立寻找答案。在讨论中出现争议时,老师正确引导,指点迷津,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精心设计和把握讨论的问题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上,这就需要注意:(1)设计问题要科学。提出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知识准确理解,科学地设计每一个问题。(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有一定的梯度。(3)注意问题的开放性。每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对不同结论各执一词时,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分析学生各方观点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学面角的时候,对于二面角的定义:有一条直线引出的两个半平面所形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根据定义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演示二面角?经过讨论,一组同学拿出课本,以装订的一边为棱任意翻开2个页面,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二面角。另一组同学,走到教室的门口,推动门板,而门板和相邻的墙面也形成了不同的二面角。通过讨论和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通过具体模型的展示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4)解决问题要彻底。运用“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教师要及时补充,学生理解不深刻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知识点把握不准确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便于准确把握知识体系。师生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案例教学 教学优势 实施程序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67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大量的案例。据笔者精确统计,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初一到初三的5本教材111个框题中,各种案例总计366个,平均一个框题3个左右,按照教材的常规教学,案例教学的时间要占课堂教学的60%以上。因此,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优势

案例教学也就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在教学中往往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这就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所营造的情境中来。

其次,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性教学方式,以案例为媒介向学生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再次,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沟通,互相合作。这不但使学生学会了互相交流,也使群体潜力得到开发。

二、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性程序

做好案例的选择、教法的设计与教学的实施,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下面,以人教版思想品德课初二教材《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中“同学之间起外号”的案例为例,简要分析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性程序。

小立长得矮胖,有人给他起了个“武大郎”的外号。对此,小立心里很不好受。小立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我?”而他的同学却说:“起外号是件很平常的事,无可指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请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1.明确案例设计的意图

明确案例设计的意图是正确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本案例的设计,一是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探究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他人人格尊严、不侵犯他人名誉权;二是给学生感悟的机会,将心比心,感受名誉权受到侵害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并了解身边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行为,认识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后果;三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遵守法律和道德高尚的人,做受同学欢迎和喜爱的人。

2.案例教学的操作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实现案例设计意图的唯一途径。笔者将本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设计如下。

第一步,设置情境,进入情境。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情况,明确活动要求,进入角色,或引导学生谈谈身边给他人起外号的小故事。

第二步,学生思考,分析案例。让学生站在小立的立场上,感受人格受到侮辱所产生的情绪,以及考虑如果自己是小立会通过什么办法摆脱苦恼。

第三步,你说我说,交流讨论。让学生就小立同学的言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外号有褒贬之分,褒义外号是赞许,也不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贬义外号则会伤他人自尊,侵犯他人名誉权。小立长得矮胖,给他起外号叫“武大郎”,是讽刺、嘲笑、挖苦他身材矮小,是对他的侮辱。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侮辱和诽谤他人。为小立起贬义外号侵犯了他的名誉权。

第四步,举一反三,深化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第二个问题,边讨论边填表。侵害名誉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侮辱,如讽刺、谩骂、挖苦等;二是诽谤,如无中生有、造谣中伤等。活动中,学生可以围绕相互之间有意或无意的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填写。找出这些行为之后,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受害人着想,通过体验来感悟尊重他人名誉权的重要性,体会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必要性。

第五步,分析后果,行为指引。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分析侵害他们名誉权的后果,认识给被侵权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同时要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也会给侵权人带来谴责、惩罚,即对侵权人也没有好处。在学生完整填写表格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能做出不尊重他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3.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和反馈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步骤,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参加讨论的质量,即是否把平时学到的理论同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的水平如何,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的结论是否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等。

第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看使用的案例是否激发了与教学目标相符的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是否掌握了有关的概念和技能,是否促进了学生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否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是否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使问题得到了解决,等等。

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材既有案例和补充案例的关系。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现实生活。由于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教材中的案例不一定能满足所有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注重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生动而贴近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资料作为补充案例,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第二,处理好讲授法和讨论法的关系。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说明基本理论,简明扼要,节约时间,加深学生的理解;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交叉使用两种方法,切不可始终使用单一的方法。

第三,处理好案例活动“放”与“收”的关系。教材中的许多案例涉及内容多,发散起来延伸面广。对于这样的案例,在教学中适当地予以扩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十分有益。但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中的师生讨论容易跑题,其操作过程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过度开放容易造成既达不到教学目标,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被动局面。因此,案例教学中要在时间总量上有所控制,处理好探究活动中“放”与“收”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篇6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一、从理论上高度认识讨论式教学的意义

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觉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节奏”感。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如讨论前的预备,促使学生主动把握教材,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讨论中,学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对史料加以甄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中与其他同学观点的互补或交锋,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重在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观点要真正得到个体情感、态度上的认同,必须经过个体主体的比较、权衡及选择过程,而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这种机会,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提供一个讨论话题,学生往往会对这种讨论话题表现得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认真地去理解别人的思想,把握别人的情绪、情感,当讨论出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大都表现出冷静、忍耐,明白一个人只能用理由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用情绪语言来强迫别人接受。驳斥对方观点时,又需要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表达既不伤害他人的感情,又具有说服力。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高尚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讨论,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讨论式教学

1.讨论法的关键是命好题。“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我在设计讨论命题时始终遵循命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命题的范围涉及高考动态、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等热点问题。而且命题设计在多角度和新颖性等方面做了创新,让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从而开拓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如今年中日之争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学生表达了对日本的强烈不满,有的学生甚至追打辱骂拿索尼手机的同学……为了使学生更有理性,不感情用事,在上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你有什么想法?”这样一个命题,让大家交流。对于这样一个敏感话题,很多同学有感而发,必须用战争方式解决、必须韬光养晦、用外交途径解决、由联合国解决……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集思广益中不知不觉深化了认识,课堂也向着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前进,也使学生更加理性。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师设计的艺术和水平了,即问题的设计、命好题是讨论法教学成败的关键。

2.讨论法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充分的准备。我在课前预习环节事先公布讨论话题,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要点。我要求学生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例如,在上《河州民俗文化研究》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河州民俗文化有所了解,但不深刻,却兴趣十足。为此,我组织了一次“河州民俗文化之旅”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组成六个调查团队——回族婚俗了解组、宁河秧歌观赏组、回族建筑调查组、河州名人追踪组、河州花儿收集组、河州花儿创作组等,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书、采访,主要是实际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以便上课时各组交流,分享成果。这次合作学习后,河州花儿,宁河秧歌,龙华会,蝴蝶楼,醉春风(谢晋在宁河的吟诗)竟成学生的热门话题,有位学生收集整理的河州花儿受到普遍好评。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上必修三《电影与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外观看张艺谋的有关电影,电视剧《大秦帝国》,然后我也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的形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影视知识展示组”“影视魅力表演组”“影视观点挑战组”“微电影剧本编写者”等环节,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特别是关于影视的激烈讨论,或犀利的言辞、或幼稚可笑的言语,都带给我以极大的影响,让我深深认识到,教师只有用这种讨论方法训练学生,才会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及情感,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才会收获更多意外的惊喜。

篇7

关键词 课题讨论法 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22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Topic Discussion Method in Principle and System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WANG Jingli

(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03)

Abstract As everyone knows,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A topic discussion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e paper for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staged and progressive teaching reform ideas, a series of sub topics are designed and teaching and practice are changed. The practice of topic discussion method is helpful to trai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reative spirit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which also improves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topic discussion method; principle and system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1960年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随后科学家高锟提出光纤,伴随两者发展促进了光纤通信的不断进步。目前国家级的电信网骨干大部分采用光纤通信系统,相关技术也已深入社会各层面,是现代社会基础设施中的关键。近年来,“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作为国内外高校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光电子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前沿性和探索性,在整个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的特点是理论部分难度较大、知识点更新快、具有一定的工程性,还涉及若干现代通信设备。现实状况是教材更新慢、实验设备落后行业发展,课时不断减少。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课时,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光纤通信系统的最新技术以及相关光器件介绍给学生,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基于此,我们提出将课题讨论法运用于课堂,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1 课题讨论法的定义

课题讨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师生以及学生间平等、民主、和谐的时空环境,就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子课题,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拓宽思路,各抒己见,交换看法,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真理、受到教育、培养素质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①②

2 课题讨论法的运用

课题讨论法的实施需要按照两步走:(1)基础层次:子课题相关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相关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2)提高层次:子课题相关的拓宽及应用,以学生为主,进行汇报和讨论。

2.1 基础层次

2.1.1 教学方法创新

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某些弊端,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基于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1)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播放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动画以及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印象,使其更容易接受。(2)为了加深学生对光纤器件的理解,掌握器件的类型、特性、参数及用途,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器件实物。(3)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合适的例题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听课效率。

2.1.2 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中,有些内容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学过,例如第三章《光发送机》,其中关于光源的物理基础、半导体激光器和LED 的介绍,以及第四章《光接收机》中的检测器的介绍,均是对之前课程(“光电子学”和“激光原理”)中知识点的重复。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削减已学知识点的学习课时,适当增加光纤通信领域最新的技术和器件的讲解。

教材的选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故而应该尽量选择和教学大纲一致的教材。然而,现实情况是找到这样教材的机会不多,教学时总要增加或者删除部分内容,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新教材,注重新技术和新理论的介绍。另一方面,补充和修订现有教材,希望能够通过团队的努力,编写出合适的教材。

2.2 提高层次

通过基础层次的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与子课题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论基础。提高层次中,要求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子课题任务,进行文献的查阅、资料的概括、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设计、仿真以及某些元器件的采购等工作。这个阶段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2.2.1 学生分组

分组之前,需要教师做好功课。各组学生由学习好、一般和基础较差的同学搭配组合。课程内容,除绪论部分,其余章节都会安排子课题任务,任务会提前下达到各组。每组需要自己选举组长,在组长的组织安排下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概括、任务的分解和执行等工作。课堂会安排时间,让各组汇报、讨论各个子课题,老师和各组选派的代表进行打分,分数最终记入期末成绩中。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各组的汇报,教师可以要求每次选举不同的代表上台进行陈述,这样就可以使得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每个个体都能得到锻炼。(2)各组汇报完毕,安排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现场,适当引导,切忌部分讨论慢慢偏离主题,或者个别讨论太过激烈。有时如果问题较少,需要教师适当提示,将讨论进一步深化、细化。(3)各组汇报和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应该提前对子课题进行最新前沿的资料调研总结,如果学生在课堂涉及、讨论过的部分可以简略,部分学生未能查阅的内容,可以进行详细的补充。这样,经过师生合力,可以将每个子课题讨论充分、将其发展了解清楚。(4)各组汇报时,教师和各组代表进行打分,教师可以提前制定打分标准,其中包括:汇报内容的准备情况、PPT的制作精美程度、代表上台发言的表现(声音是否洪亮、表达是否清晰、思路是否敏捷等)、各组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等,尽量划分全面细致,有所偏重,体现公平公正。

其次,各个分组也是相应的学习小组,大家除去共同准备完成子课题任务,还增加了相互接触的机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小组中基础差的同学可在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下,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此外,多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有助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遇到问题如何有效沟通、接到任务如何利用团队的力量完成、学会进行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到个人以及体验到集体的荣誉感等。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比在这过程中学会的一些书本知识更为重要。

2.2.2 设计子课题

课程内容涉及到光纤光缆、光源与光发送机、光检测器与光接收机、光放大器、光无源器件和光波通信系统的设计。教师需要在子课题任务的设计方面花费心思,下达既有新意又有实际意义的任务。

由于整个课程的授课顺序是先介绍构成光纤通信系统的各个部分,后讲解系统设计。可以在各构成部件的讲解章节中,下达查阅最新光器件发展的任务,例如:新型光纤光缆结构、光源(LD和LED)的发展情况、检测器件的性能、最新光器件的种类。原本这些知识点,如果采用教师查阅课堂讲授的方式,一是无法查阅全面,其次讲解只能蜻蜓点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现在通过子课题任务的方式,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最新的技术和器件,对其已经有所了解,课堂的汇报讨论又将这一子课题的内容扩充完善,印象加深。另外,进行这类光器件的介绍与讨论时,可从实验室借来一些真实的器件,并在子课题中设置一些器件使用方面的任务;也可以采购若干常用的光器件分发到各组,布置与其相关的小任务。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帮助其学以致用。最后一章光波系统设计的讲解时,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也许无法搭建一个真实的系统,但是此处可以巧用仿真软件来实现系统的设计。此时子课题就可以布置用软件仿真进行系统设计的模拟,该任务需要占用较长的课后时间,在具体考核时可以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的分数。

2.3 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借助提高层次中课题分组讨论环节,打破以往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建立起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结果,也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负担,适当提高分组讨论环节得分在期末总成绩中占的比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接触到更多该领域的前沿知识。

3 总结

“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知道光纤通信技术及光器件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光纤、光源、光发送机、光接收机、光放大器等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理解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的思路、方法及检验标准。为学生进行毕业前的职业准备,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独立地从事光纤通信方面的工作。

通过本项目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光纤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可供我校其他院系及国内普通工科高校开设和建设“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的同行们作一个参考。

注释

篇8

体验法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古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设置一种环境让学生去体验作品的美感或作者的感情。这样在特定情境下可以更好地收到学习知识的效果。比如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时,可先让学生进行想象:一个秋天的傍晚,凉凉的秋雨刚刚停歇,一对深爱的情人在帐篷旁边话别,水中的小船,岸边的杨柳,天上的残月,带着寒意的秋风,二人泪眼婆娑,互相凝视,茫茫未卜的前程,后会也许无期的岁月,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一切的一切都交融在此时的画面中。教师可以把这一番场景进行描述,学生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甚至于还可以把这种离别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比如上大学前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告别,如何与自己的同学告别,等等。在这样的类似场景下,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就融入到词中了,也就理解何谓离别了。体验法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体会到作家的创作思想,作品的情感表达。

二、比较法

知识是融汇贯通的。所以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把相关文学知识串联起来讲解。比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可以将此词与北宋前期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进行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咏史怀古题材的词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而王安石和苏轼又在思想上有什么差异之处。在讲解宋词化用前人诗句这种写作手法时,可以比较的内容就更多了。比如讲解欧阳修时,既可以将他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与李煜的《虞美人》比较,可以看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很明显是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演化而来。而欧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李清照自己也表达过最爱欧词的“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一句。所以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对知识进行串联比较,通过作家作品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够不忘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可以说一举两得。

三、诵读法

诵读法是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最经典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说是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很多学生在朗读古诗词时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朗读不流畅,甚至于连断句都不能断准确,更有甚者连诗词的情感都不能把握准确。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中更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朗读诗词的习惯和能力。俗话说“书读千遍,其义自现”,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有声朗读中可以使学生对其产生最直接的审美体验和最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在讲授李白的诗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情绪去朗读。李白诗歌中情感非常丰沛,喜怒哀乐在不同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将进酒》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由悲伤到欢乐,再由激愤到狂放。这种情感的表达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还不足以让学生体会深刻,只有加上学生自己的朗读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李白那韶光易逝的悲伤,怀才不遇的激愤,恃才傲物的狂放,继而深刻地领悟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所以古代诗词的情感品味通过朗读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得以体会。

四、讨论法

篇9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cla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animal laws and regulations",it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knowledge, but also can train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various ability, and promote teacher-and-students. The discussion on real significance needs pass the way of "the teacher - student1-student2 -student3...... teacher".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it needs teachers to put forward questions which can really grasp the minds of students, and requires teachers take lenient attitude for student's answer on the discussion class.

关键词: 讨论法;动物法律法规;教学模式

Key words: discussion method;animal laws and regulations;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X1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69-02

0引言

讨论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确定的课题或事件进行讨论,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廓清问题,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法是《动物法律法规》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时有应用,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促进《动物法律法规》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为野生动物专业的学生,探索与分析讨论法在《动物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模式。

1讨论法在《动物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除了课堂提问,讨论法也是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的主要方法,而且比课堂提问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仅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知识点,同时,针对典型性法律案例的讨论还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另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作用。

1.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法律知识相对比较单调、枯燥,特别是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野生动物专业学生。因此,对于这样的教学对象,首要的问题不是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选取一个与学生想法比较接近的案例进行讨论非常重要。如以下案例:

案例1:近日,动物保护者李强上街买菜,看见有人在卖穿山甲,心想穿山甲是国家保护动物,于是花钱将穿山甲买下后放回大自然。这一“放生”行为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誉,李强也对此引以为荣。

对于以上案例,大家的讨论热情是比较高的。主要基于两点:第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野生动物专业的环境熏陶后,对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很高,并且乐意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很多同学甚至有过到市场上购买野生动物然后放生的动机或行为。因此,本案例与他们目前所持有的想法很接近,易于产生兴趣; 第二,本案例案情简单,每个同学都可参与其中。即使没有完整的答案,但至少可以说出其想法。这一点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教师给出以上案例,并留给同学一定的思考时间后,抛出问题,让同学们评价李强购买野生动物并放生的行为。有法律基础的学生会从法律的角度上进行评价,没有法律基础的学生会从道德的角度上进行评价,有的学生甚至会抛出以下问题:李强是专业人士吗,他所选的放生地点合适吗?如果鼓励这一作法的话,是不是非法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会越来越猖獗?等等。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参与其中了,说明学习兴趣正在培养。这为以后《动物法律法规》课程的学习奠定非常好的情绪基础。

1.2 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讨论法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是达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先学后思、再论,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完全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动物法律法规》课程涉及到多部动物法条,法条的理解与记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也是重点。如何通过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本门课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而讨论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或者超越驯养繁殖许可证规定范围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三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没收野生动物、吊销驯养繁殖许可证。对于这一法条,教师除了作条理讲解使学生理解外,还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践中应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特设计了以下案例,供同学们讨论。

案例2:李某,40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下岗后一直在寻找再就业的机会。偶尔听人说驯养繁殖野生动物很赚钱,于是便有了繁育野生动物的想法。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熊的驯养繁殖技术很成熟,而且熊胆的市场需求量很高。于是李某决定养殖黑熊,经过一年多的筹建,李某建起了“正隆饲养场”,并一心养殖黑熊。但没多久,意外情况出现了。当地工商局以李某未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为由,没收了李某饲养场的熊,并对李某处以2万元的罚款。但李某辩称其投入了10余万,还未获得经济利益,目前由于资金紧张,所以才没有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并且准备如果资金周转情况一有好转,就马上办理。并请求工商局宽限他几个月……。

教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围绕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了本法条的核心问题:第一,应该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罚,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第二,罚款应该是在三千元以下。

1.3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讨论法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逻辑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讨论法为学生进行集中且独立的思考、发挥个人能力提供了合适的机会。讨论主题确定后,学生需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等活动,才能提炼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同时,法律问题的推断是缜密的,在这个过程中,更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在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后,还需快速组织发言材料,甚至需要进行提问和答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1.4 促进教学相长讨论课是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讨论中,每个学生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思维习惯出发,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给同一个问题形成多种解决方案,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相互教育。在讨论课上通过对学生的引导、答疑,可以进一步巩固教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的方式,可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见解独到的思维,进而获得认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学,学会创造学习,学会合作学习。

综上,讨论课以《动物法律法规》课程的意义重大,但讨论课上讨论的模式对于促进讨论课作用的发挥也是非常关键的。

2《动物法律法规》讨论课的讨论模式

在以往《动物法律法规》的教学实践中,一共采用了三种讨论模式。

其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再作回答。其实,这只不过是教师与学生间问答的不断简单重复。在这种方式下,并不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对话的联系线索。因此并不是正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课。其二,教师提出问题,众多学生作答。教师从众多回答中选取正确、适当的答案。在这种方式下教师提出的一个发问由众多学生作答,但是学生之间的回答与发言,从学生的角度看,是互不直接相关的,是完全受教师支配的。换句话说,讨论中并没有“讨论线索”。 虽然这种方法已接近讨论课,但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课。其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课。真正的讨论课与以上两种方式均不同,它交织着“讨论线索”。在讨论课上,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通过“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这样的方式展开。换句话说,教师先使讨论开始,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二、第三名学生加入。当讨论陷入僵局或错误方向,教师才给予修正,或作一些引导性的介入。这种教学讨论的特征是,无论是从教师角度看还是从学生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的。这种讨论方式下,学生不仅注意教师方面,学生之间也彼此直接联系展开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发言,全班学生都参与,各自仔细听取他们的发言,彼此发表自已的想法,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使对话一步步深入。只有在这时,共同解决问题的真正课堂讨论,才能形成。

如在案例1的讨论中,当教师提出“你如何评价李强的这一行为,李强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的问题后,通过一定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言,有学生可能会回答李强这一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马上会有其他学生作出回应,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代表是合法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作出引导,询问学生为什么不合法。学生可能会找出一些理由,也可能没有理由,只是提出一些反面的质疑,如,这种放生行为会增加市场上非法野生动物的供应,结果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这种质疑也是学生思维的结果,对于推动该讨论的进行也有比较大的作用。但若有其他学生的这一问题上继续发言的话,教师就应该作些引导,引导他们到真正的“讨论问题”上来。总之,在整个讨论中,学生们通过听取彼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发言,教师在关键时刻作些引导,可收到不错的课堂效果。

但讨论课上,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需要提出真正抓住学生心思的提问。抓住其心思的发问一旦形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即使第一次回答不太恰当,但学生也不易气馁和消沉,接着展开活跃的讨论,并仔细听取他人的看法,积极寻找适宜时机继续发表更深入的看法。所以,教师的提问应指向本质的东西。第二,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态度要宽容。讨论课上,学生的发言往往是不完全的,但许多发言却反映了其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进步,并且对整个讨论课的推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应对此现象应有正确的认识,在讨论开始不能要求学生有完整的回答。对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出亮点,鼓励学生作出更准确的回答。只有这样,真正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成效才能形成。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18-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只有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实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顺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努力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成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崭新平台。

一、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法,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

目前心理健康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方法的单一必然损害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够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呢?探究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除了讲授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如:

(一)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并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轮流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围绕主题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评述。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角色扮演的重点不在演,而在于通过观察、体验,分析讨论,使学生受到教育。常用角色扮演法如情景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现实中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矫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在出现类似心理问题时能够识别并运用有关技术进行自我调适。

(四)心理训练法

心理训练的方法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开展心理训练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其主要内容为:学习教育与训练、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社会交往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择业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为基础,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方法为内容服务,并且使内容更好得得以表现。

二、探究心理咨询的合适方法,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职院校心理机构的现状,为适应学生对提高心理素质的迫切需求,心理咨询人员要探究心理咨询的咨询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很多种:讨论法、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各种习作与活动、演讲会、报告会、参观访问、影视观赏等。一般根据参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这样一个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先选取一个故事,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故事:第一种情况是角色任意发泄情绪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第二种情况是角色调控情绪事情向良性方向发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故事,总结调控情绪的技巧。最后,大家根据所总结的技巧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的行为训练。在这样一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如何调控情绪的办法而且进行了练习,真正提高了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

三、探究各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进行积极课堂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当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教育体系。

要达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的融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积极课堂,积极的课堂是指那些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教师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能够注重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并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其常处于积极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取得上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不良的刺激如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等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以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教师还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轻松自然的游戏、幽默的故事,新颖的教具都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郭启华.高校管理者人格素质结构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106-107.

[2]郭亚.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助力器[J].铜陵学院学报,2007(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