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实践内容与过程范文

时间:2024-03-27 11:1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劳动实践内容与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劳动实践内容与过程

篇1

一、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有助于思想道德的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小学生最为重要的教育。古语有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道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而非仅仅是增长学生们的见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劳动实践教育拥有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思想道德本身便是先人在不断摸索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其本质是现实性的,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去体悟,收获才是最大,也是最有效的。如果中小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道理,没有任何事实证据加以辅助,学生很容易提不起兴趣,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教育就十分低效。由此可见,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教育。

2.有助于身体健康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由于害怕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里的体育课越来越少,即使尚存,运动量也是一降再降,体育课的功能极大萎缩。一方面,学校、家长和孩子都承担不起万一发生的事故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安全事故的顾虑使得体育课越来越名不副实,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极大下滑,又是确凿的事实。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可以有两种方法解决:一、提升体育课课程的整体素质,提高体育老师水平,增加器材和医疗设施,从两方面缓解矛盾;二、寻求体育课以外的方式进行体育教育。前者看似很好,可行性却相当低,资金和人才的匮乏使得学校难以招收更加优秀的体育老师,配置丰富多样的器材,因此,另寻出路是改善受教育者体育教育不足的唯一方式。劳动实践教育正是“其他方式”的一种。劳动实践教育由于其自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增加学生们的运动量,间接弥补了学校体育教育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劳动实践教育的内容大多从生活中来,不会像体育课那样容易产生意外事故。

3.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利用已有事物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因此,创新必须来源于对已有事物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社会实际的理解,就不能奢谈创新。而要充分理解社会现实,劳动实践教育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方式。传统教育中,强调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培养出只知书本、不切实际的书呆子。知识本身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学生要学习知识,自然也需要回到实践中去。并且书本中的知识都是先人提取、精炼出来的精华,和现实中的种种情况相比,失之单纯。劳动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进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劳动实践教育有助于培养实干人才

所谓实干人才,指的就是不埋头于书本,能够投身于实际行动中的人才。现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所学知识无用的想法,这固然是因为学生们自身认识水平不够高,无法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一些知识本身实用性偏低,也是不容否定的问题。劳动实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生活中得来,也能即时运用到学生们的生活中,从源头避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质疑。一直学习这种来自生活,回到生活的知识的学生,对知识的态度也将和那些从不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有很大差别。而只有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受教育者才算是真正受到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发展劳动实践教育,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从劳动实践教育的对象着手。劳动实践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学生,学生的世界观正处于尚未成型的时期,此时对他们进行相应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之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并在受教育^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对自己提出要求。同时,让受教育者理解劳动实践教育,也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展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心协力,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次,从劳动实践教育的主体着手。主体是教育者。教育者需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和受教育者一样,也要充分理解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者理解的层面和受教育者要有所区别,受教育者只需要理解劳动实践教育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就可以,教育者则需要理解劳动实践教育在更高层面乃至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自觉承担起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任。

再次,从国家方面着手。国家要更加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增加对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力度培养相应教师,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倡导劳动实践教育,使整个社会都养成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风气。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社会氛围

(1)每个人从思想上、观念上支持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对劳动实践教育不觉得无关紧要,而是觉得理所当然。

(2)全社会都了解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身体力行地支持这项工作。比如:企业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支持中小学生的实习,安排时间,提供场地,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作为家长,不娇惯孩子,对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行动上支持,思想上放手。

(3)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对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

2.教育部门重视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

(1)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劳动实践意识的提高,重视教师劳动实践能力的培训。

(2)改变教学方法,做好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①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动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中小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中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贯彻“情境――体验”这一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中小学生的探究和操作欲望,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气氛。②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的能力,就得指导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参与操作,保证课堂上用于动手的时间。在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语文教学中融入动手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提供让学生探索发现、猜想、检验的机会与时空。③培养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让中小学生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猜想、推导、验证。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注意思维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手、脑、眼、口结合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将升学向更健康的方向引导

科举制度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了,也符合我国的国情,高考作为科举制度的延续,在现阶段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单一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考虑保留高考的形式,完善高考的内容,然后和新的人才评价体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体系。这样既解决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僵硬,也可以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4.合理利用F有的劳动实践基地

篇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50-01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资源,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科技制作、科学探索、创造科技和综合能力为活动形式,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活动资料》是根据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动资料》在活动形式上包含五个系列:思维训练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学探索系列,创造科技系列和综合能力系列。这五种活动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这样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遵循了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能够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提升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也是提倡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它前提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而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则是全新意义上的结合。从内容看,“主题”是从生活、社会实际中产生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事情或现象。从过程看,实现“主题”规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验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感受和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区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家庭、社会是活生生的课堂,学生自我服务内容在家庭中体现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务劳动或一技之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这些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领悟劳动价值的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走出学校建立起学校社区二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园区,在服务于社会之时,不断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共享。

3、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探究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发明创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创造教育渗透于生活性活动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由于发明创造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综合,学生在完成某一主题时,或是观察记录,或是动手实践操作、制作,或是尝试实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活动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国策和能够在,如果学生仅有探究的兴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在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探究能力发展,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秀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篇3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06-01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中似乎还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甚至还变成了惩罚“差生”的工具。

小学生鄙视劳动、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化时代,一个彰显人和谐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时代,为人生谋幸福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归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寻求一些策略是有价值的。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看,忽视少儿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问题突出。小学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奠基的,让小学生通过参与适度、适当的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创造“新我”的成长快乐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不被重视,主要表现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课程设置上劳动教育内容指向不明,在教育形式上片面单一等。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需要直面问题,寻求一些解决的策略。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在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中,有着不重视、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劳动教育纸上谈兵,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划了等号。学生迟到早退罚扫地一周,作业未及时完成,罚花园浇水一周,损坏公共物品罚擦玻璃一周。从家长的角度说,一怕劳动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所以就尽一切可能进行包办代替,孩子只要文化课学习成绩好,什么都是次要的。

笔者最近参加区内关于幼小衔接的家长咨询会。一百多位家长的问题都集中在:上小学前要识多少字?数学计算要提前学吗?英语单词要背下来吗?诸如此类的全是对掌握学科知识的问题。当我问家长,你们的孩子自己的事能自己做吗?只有个别家长说能。家长们普遍只关注孩子学科知识的积累,对孩子是否要自我劳动,觉得没必要。家长还常常拿孩子不努力学习,将来就当马路工、农民工或笨重的体力工来鞭策教育孩子。

三、改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热爱劳动,这需要来自家长、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适合少儿身心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拓宽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渠道。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经受检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劳动观念是在七岁半至九岁半之间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至中年级阶段,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阶段。这时的教师及家长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在这一关键期,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劳动光荣”的思想植根。因此,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家长的引导,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中国家长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让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学校在家长中大力宣扬劳动关荣的价值观。

德国的家校合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专家说,“德国制造”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从小掌握了较全面的劳动技能。德国的父母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德国人在欧洲有“动手大师”的称号,为了培养出“巧手孩子”,德国的教育部门制定出三步走的“进度表”。幼儿阶段要学会简单劳动,具备初步劳动能力,小学阶段接受课程化技能训练,请有某一方面技能的家长做辅导员。通过考核获得“小海马”技能证书,鼓励离校近的孩子走路或骑车上学;中学阶段要有三个月的社会实习经历等。让孩子从小就成为能生活自立的人而感到骄傲。只有在家长、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整合课程资源,让小学劳动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的表述:“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劳动教育不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是难以完成教育的任务的。”

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都是劳动的过程。让小学生体会到练习声乐、弹奏乐器、绘画、舞蹈都是劳动的过程,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

分数的高低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本为劳动,本为劳动的教育能使人更善于劳动、乐于劳动,使劳动变得更光荣和美好。希望通过这些劳动评价,让劳动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是我们所关注的。

篇4

秉着“劳动最光荣”和“实践出真知”的精神,“五一”假期里,哈皮也没闲着,而是投身到稿件的海洋里。亲爱的“创粉”们,快来看看哈皮的劳动成果吧!偷偷告诉你们,勤劳的哈皮连下一期的主题都想好了――“六一”到了,你关注过同龄的孩子们吗?你参加过“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吗?寒暑假里,你和你的“手拉手”“结对子”小伙伴“交换家庭”、体验生活了吗?赶快把你的体会写出来吧!来信请寄: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创新作文》编辑部 哈皮记者站(收) 邮编:530023

哈皮侦探虽然既不是福尔摩斯,也不是柯南,却也有敏锐的观察力,这不,足不出户的哈皮靠着各地小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有了新发现:“我的老师为了教育同学们不要挥霍浪费,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每个同学通过做家务来挣取100元钱。”于是,扫地、洗碗、倒垃圾成了许多小记者放学后愉快的“工作”。“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你瞧,小记者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爱的心呢!下面,请就跟随哈皮一起,从不同角度挖掘出更多的创意素材吧!

一、90%以上的小学生表示喜欢上科学课以及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他们认为动手的效果要好于单纯的课堂教学。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参加社会实践能提高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成长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在假期组织开展诸如学做家庭小主人、学做小导游、学做小记者、调查当地民俗、力所能及地帮助孤寡老人和“一对一”关心留守儿童等实践活动,小记者们的文章也就有了新的内容:《不一样的零花钱》《我给爸爸妈妈当导游》《非常假期》等。

二、由于场地、实践内容以及年龄等限制,小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难免遭遇到无场地、难操作、没时间保障等尴尬情况。许多假期社会实践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比如让学生调查市场上的新商品,学生最好能与生产方、消费者、销售方直接接触,但实际上商家往往拒绝小学生参与实践,总觉得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虚的、作秀的太多,务实的太少。许多商家宁愿花钱请大学生兼职,也不愿接待免费的小学生“义工”。这让许多小记者对社会实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打折”的爱心》《唉,帮倒忙了》《好心遭遇尴尬》等。

三、小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大同小异,而社会实践课需要相对连续的一段时间,这样实践才能完整,体验也才能深刻。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一般是参观、体验、交朋友、走进社区宣传、调研活动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显然是参观、体验类活动,而调研类活动开展得比较少。许多学生一听是上课、调研,就感觉比较枯燥,立即放弃参加,但调研类活动恰恰是最能锻炼各项能力的。这种现象引发了小记者们的思考:《别让爱心迷了路》《下个假期怎么过》《吃一堑,长一智》等。

篇5

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偏差有两点:

1.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小学生家务劳动的量不够

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天职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当然就更不提劳动教育了。这样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劳动机会,相比之下,家务劳动的量大大不足。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扫地、叠衣服等等。

2.父母包办现象极为普遍

目前的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得家长生怕孩子苦着、累着,该让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揽下来,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这样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去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由于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总是被作为最先考虑的对象和试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思维水平不高,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随时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走读制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触父母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对他们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挥洒中,在脏、苦、累的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尤为突出的是,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亲身体验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2.劳动教育同时还是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状态,于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劳动成果,作为劳动者一种创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股从心灵深处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使家长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愈早,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制作记录卡,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

4.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

篇6

一、有效使用教育读本,在实践中规范养成教育

对于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刚刚起步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较为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读本就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载体。

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要求,利用既有理论指导性又有实践操作性的《德育读本》和《成长手册》进行教育实践,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制定并检查学生的成长情况,利用《成长册》中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成长过程篇――学会做人《讲诚实》中,同学们通过学习名言、介绍自己一周以来说话、做事是否讲诚实进行自评、互评的有效方式,使抽象的道德教育具体化。当同学们总结自己的表现时,各个跃跃欲试。通过《成长册》从低级到高级的行为养成评价体系的引导,使他们改掉了坏毛病,真正尝到了遵守规范的甜头,渐渐的他们也与以往不爱和他们打交道的同学交上了朋友,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

二、丰富活动载体,在活动中推进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重在平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活动创造一个意境,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事情,了解自己的班集体和学校,了解自己的家庭,从小就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

一是寓养成教育于班集体活动之中。班集体是社会的缩影,孩子们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格和行为习惯,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自私、依赖、懒惰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少、模仿性和可塑性强的特点,我通过“班队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感兴趣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合适的“岗位”,扮演一个独立的“角色”,学习一个崇拜的“楷模”,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体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明白道理,学会本领。这样从接触、实践到强化的过程,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家校互动强化养成教育。七八岁的小学生往往表现为学校和家庭两个样,而且自理、自立能力较差。根据这一存在于学生中间的通病,我以家政服务为主题,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好家长”、“我是小主人”等活动,要求他们主动承担家里一天的家务劳动,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等等,使孩子们亲身体验当家长的不易。活动后,我还鼓励学生们写感想和体会,请家长写出反馈表和孩子的表现记录,使每一名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受到爱父母的教育,提高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重家长的优秀品质,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抢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良好习惯。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篇7

关键词:教育 家庭 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社会上要获得一定生存空间,除去要拥有一定专业技能外,人的品格、性格、品质、心理素质等也至关重要。如何使学生全面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在未来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其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我国部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以个人为中心意识浓烈。现代家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子女溺爱表现的十分严重,很多家庭往往是几代人围绕着一个子女在转,子女想要什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都要给予他们,这种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自私,一旦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得到,对于集体,对于他人却十分冷漠。

2、铺张浪费,攀比现象严重。在一些小学生中彼此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攀比现象,比吃、比穿、比用,浪费十分严重,更有甚者一些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的子女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存在这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等等,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家庭教育无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向子女灌输的都是那些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对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教育则少之有少。这些对于小学生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造成了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品质。

3、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现代社会人的压力十分巨大,很多父母每天都在忙于生计,忙于工作,只知道拼命赚钱,满足小学生的各种物质需求,对于小学生的照料和沟通时间十分有限,对于小学生心理所想了解的不够彻底。此外,在我国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在这些家庭中,孩子从小便失去父母一方的关爱,家庭生活中缺少温暖,造成了这些小学生自我性格的偏差,融入社会,与人交往的种种障碍,社会适应性较弱等问题。

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积极提高小学生的品质,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探家庭教育本源,与孩子共同成长

1、努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人品质的高低、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了解小学生自我真实的想法,这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认真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小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时,家长要每天抽出时间与小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而不是简单的满足小学生的物质需求。通过思想上的沟通,了解小学生们的所想,所思,观察他们,聆听心声,这样才能为家庭教育夯实必要的基础。

2、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的种种不适应性及产生相关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笔者认为首先家庭教育要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开展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活动。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协调性。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等现实状况,因此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应该在尊重他们的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实现符合发展自然规律,符合小学生自我成长的规律。一般而言,小学生的自我特点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思维意识形成雏形但不成熟,二是行为意识强烈但自我控制力不足,这个阶段的他们对于万事万物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好动性、模仿性强,但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够,不能全面正确的意识到自我行为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对于小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掌握,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各种家庭教育活动。

3、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小学生品质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要转变教育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具体而言,首先要教育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从言语到行动,从外表到内心,从他人到自我。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同伴间关系就会宽松和谐。另外通过各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家庭体育游戏,让小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劳动、爱祖国、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对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品质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4、利用《品德与生活》积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即是明理和导行。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诸多不良习惯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际案例,在课堂上,对这些不良习惯,如不参加劳动,不热爱集体等进行认真分析并总结其危害。同时将一些先进事迹向广大同学进行认真讲解,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生活紧密结合,更能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必须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纠正各种不良习惯,从而达到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对目前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品质问题进行简要归纳和分析,并提出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即是要努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尊重小学生自我发展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在游戏中提高小学生的品质,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等。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升小学生的品质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雯.中国教育思想史[M]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有效性;多元化

引言

前置作业是指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先学”的作业。小学数学前置作业的设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以小学生的特点为依据而编制的前置作业。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目前的小学生的作业都是以置后性作业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和拓展,无法实现“先学后教”。前置性作业是一种新的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同时要秉承着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原则。此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与习惯,从记笔记、提问等方面入手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体现主体性。习惯是前置性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师生也要加强合作交流,多收集学生对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反馈信息,以此作为教学改进的依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敞开心扉。

一、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布置的原则

众所周知,并不是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前置性学习的。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就不同学科要“体现出学科的特点”,但都指向“学的研究”。数学前置性作业研究容量应该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新授课和复习整理课较为适宜布置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的内容一定要适中。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说应该是“接受并喜欢的“,不能使其成为学生的负担。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知识、年龄特点,选择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前置性作业形式,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二、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有效设计

在实践教学中可得,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因此,要侧重于对其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低年级的学生在新授课的前置性作业不用面面俱到,不宜过多,只需要让他们明白其中一二个或者二三个主要知识点,再加上少量的练习题即可。其他的可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在小组与班级交流中去体会,这样能够降低难度,学生也会更乐于自学。比如,低年级数学的前置学习主要结合下节课要讲述的内容,让小学生找身边的、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例子。让他们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产生“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等,只要学生接触过、思考过即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具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时候,教师对他们的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可以新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比较全面、具体地提出来,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研究的内容,让他们都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课堂上再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及时交流、反馈,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也会更有成就感,因此,也就更乐于学习了。

三、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动手操作是学生取得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小学生的天性,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小学数学是一门枯燥的、机械的学科,一些重复性的作业尤其令他们抵触。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该主动转变练习的方式,将一些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成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他们都能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想、证、推理并且交流。例如,在教学“圆(锥)柱的认识”完后,可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它们的形状。这类练习题看似简单,但是,对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强的小学生而言并不是那么简单。为此,笔者准备了近似圆柱形的白瓜和圆锥形的蛋糕的图片,先出示教具让学生们观察,待观察完后,让同学们猜一猜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图形。学生从四周观察存在分歧,先让同桌相互说出自己的猜想,再让他们动手去操作。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发现原来是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简单易行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等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学科的信心,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前置性作业的检查

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并利用资料是前置性作业完成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师要辅导小学生如何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并且懂得如何筛选资料。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数学教师在布置完前置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们展示他们的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这种教学理念更利于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得以继续保持下去,并且还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自信心。此外,对认真完成的小组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物质鼓励,对一开始没有认真完成的小组也不能操之过急,要耐心引导,积极扶持。也可以安排前置作业完成得比较好的小组主动去这些未完成的小组,逐渐达到全体学生都能养成认真完成前置作业的好习惯。这样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点,使学习更加有效,学习兴趣也会更持久。这种教学对于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激发生命活力、提升学习价值,具有长久的奠基作用。

前置性作业为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前置性作业给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更加自信,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同时,也给数学课堂带来广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作业是课堂内容的重大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作为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在作业实践中张开智慧的翅膀,尽情展示自我风采,使数学前置性作业成为放飞小学生智慧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张志艳.作业大赛[J].数学大王(低年级版),2007,(04).

篇9

【关键词】德育;小学;人格;品德;人生观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德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小学老师要更新德育观念,对德育内容进行革新,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对德育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风浮夸,言行不一

通过一些媒体就可以看到,当前社会的小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小学生,从小就喜欢夸夸其谈,对什么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实际行动却与此相背离,行为怪异。而且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义正言辞的样子,即使是自己错了也能进行曲解,说出一番歪理。遇事逃避,在做了错事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如何去改正,而是想着如何去推脱责任[1]。

2.逆反心理乐

逆反心理严重也是当前小学生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家庭中,小学生和父母一言不合就会顶嘴。在学校里,小学生经常和同学吵架或者打架,有些学生甚至还敢当面和老师进行顶撞,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逆反心理非常重,总想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3.双重人格

部分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在学校里,对待老师和同学,礼貌有加,在劳动方面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学习非常认真。但是在家里面对父母的时候,从来不愿意做家务,不肯吃苦,懒惰自私,贪图安逸。

二、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1.爱祖国教育

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爱祖国教育,引导学生对祖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理曾经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老师要在课堂上经常讲一些祖国的文化遗产、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充分激发出来,要引导学生爱国歌、爱国徽、爱国旗、爱祖国。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和思想品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适当渗透爱祖国教育,在小学生的行动上落实爱国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2]。

2.爱劳动教育

热爱劳动是中国人民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也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不仅能够让人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各种能力。首先,小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劳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从劳动观点教育着手,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世界,并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其次,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譬如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农场进行参观或者组织学生进行采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同时,让学生在采摘活动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小学领导或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捡垃圾活动,将爱劳动教育和环保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劳动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精神。

3.爱人民教育

学会爱人是一个人必备的精神道德品质,现在的小学生逆反心理非常严重,在家和父母顶撞,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学生性格存在缺陷,还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等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学生无法融入到社会集体之中,性格会越来越孤僻,行为也会越来越怪异,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小学生性格未定型之前,小学老师要进行爱人民教育,对学生的叛逆等不良行为进行纠正。首先,要教育学生在家爱父母,在学校里要和同学友好相处,并且要尊重老师,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小学老师可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同学之间做到友好相处。最后,小学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譬如让学生回去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减轻妈妈的负担。或者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向雷锋学习。通过爱人民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友爱同学、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性格、品德等各个方面尚未定型,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老师要积极和小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爱祖国教育、爱劳动教育和爱人民教育的渗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落实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11-15.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认识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各个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基本总称,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首要工作。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一定特定环境的客观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地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促使他们具有与时共进的社会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当今的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大环境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以战略的世界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客观必然性,严肃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处使用,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所以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极其重要。(一)有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基本知识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基本人生观、基础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基本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道德修养、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终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抓住人生初始阶段时机积极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持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显现,既然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不可否认地就要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培养视野宽阔、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具有耐心、恪守纪律的教师队伍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注重实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影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三)事关于中华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从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高度去认识做好小学阶段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牢牢占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这块主阵地,对于帮助他们构建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率还不令人满意,效果不理想。(一)不适应社会与时展步伐。当前在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学校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滞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说教”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其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教学方法缺乏相适应的创新,加上教师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储备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等,学生动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不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发展节奏的能力需要。(二)不适应教育观念变革与更新。侧重于知识传授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学到和背记了多少知识,而对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都是能应付就应付,应有的重视没有到位。由于实践中严重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情感因素的专注培养,应试教育自然也惯性地过于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考试成绩,教育观念僵化和滞后,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丧失兴趣。(三)不适应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很多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了解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缺乏自觉,不注意考虑学生的感受,普遍存在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发展特征也不顾及,淡化与弱化隐性教育,加上经常不能积极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学生不能正常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从而导致小学生心理不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体的有效措施

如何加强改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崭新的良好姿态迎接新常态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找准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德育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一)注重确立思想品德教育主导地位。学校的秩序功能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功能支撑作用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在研究工作方式方法和计划、措施的同时,包括在学生中、家长中,必须端正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为首的严肃态度,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研讨活动,不断增强全员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导向作用,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注重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综合素养。面对现代化、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艰巨挑战,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思想、道德、业务、语言等方面的高度修养的重视。不仅要对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加以坚决的抵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要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通过改进、传承、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启迪学生,感召学生,才能够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三)注重班级核心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班级工作是学校实施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全体任课教师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极为重要。我认为,班级核心管理工作建设来源于对班主任的选拔、培训、激励、考核管理;而班主任队伍建设,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现实管理者、组织者、主导者。因此,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汇集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沟通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开展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完善选派机制,增强选派班主任的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班主任队伍结构,而且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班主任的考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完成教育、教学及班集体建设任务的目标。(四)注重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现代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潜能,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展的德育内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要与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水平,共同促进发展其道德能力,为他们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才奠定扎实基础。二是注重教育层次。由于教育针对性强,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必须以低、中、高三个教育层次实践,努力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操作来看,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本情况,掌握其心理动态;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积极开通教师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之中。三是把握典型示范。小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人师表的作风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意义不言而喻。教师经常向学生展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利用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学生模仿典型行为,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理性的教化效果。四是丰富课外生活。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许多学校能够很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教育效果未能令人满意。我认为,多种形式的课外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共同遵守服从集体的生活准则,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增强劳动的自觉性,点滴积累对社会的义务感,爱惜劳动成果为主,辅助以校内劳动、大扫除,或社会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如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义务劳动或当文明礼貌、文明交通、文明生态劝导员,培养其自信心及责任意识,或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使思想品德教育得到自觉提升。五是利用现代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输媒体,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快速变化,也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学校教师要充分地、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正确探索处理“现代教学媒体与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等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健康环境,从而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