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法范文
时间:2024-03-27 11:1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问题讨论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有:第一,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第二:讨论点拨。通过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精讲释疑。针对新知识的特点和讨论的实际情况,讲明要点,指点迷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第四,反馈总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分析反馈结果,适时进行教学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掌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法”简单地说,是“提出问题—引导探索—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对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好这一教学模式,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提出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就是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生活中事物与现象,从而提出疑问。例如,在刚接触立体几何时,很多同学没有空间概念,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正确认识空间图形,作图没有立体感。可以让学生实际观察:在太阳的照射下一个长方形状的窗框投射到地板上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两根平行的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仍然平行,且电线杆中点的射影仍然是影子的中点。通过实际观察,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
二、激发学生情趣,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是“问题讨论法”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例如,在讲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时,给出一个画面:在一座铁路桥上火车轰隆着向前行驶,桥下轮船在河面上来回穿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火车行驶的方向与轮船行驶方向能否形成一个夹角?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不能,因为火车和轮船不在同一个面上。”有的说:“可以,因为通过平移可以把轮船和火车放在同一个面上,在同一个面上相交直线就能形成夹角。”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轻松地提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不仅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也就事半功倍。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学生而言,由于长期受“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形成了思维惰性,不愿意独立思考;就教师而言,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愿意扔掉“注入式”教学方法这根拐杖,结果学生也独立不了。而“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勇于打破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从运用教材、资料,到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例如,在学习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时,都要求学生通过演示观察、讨论、独立寻找答案。在讨论中出现争议时,老师正确引导,指点迷津,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精心设计和把握讨论的问题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上,这就需要注意:(1)设计问题要科学。提出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知识准确理解,科学地设计每一个问题。(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有一定的梯度。(3)注意问题的开放性。每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对不同结论各执一词时,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分析学生各方观点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学面角的时候,对于二面角的定义:有一条直线引出的两个半平面所形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根据定义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演示二面角?经过讨论,一组同学拿出课本,以装订的一边为棱任意翻开2个页面,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二面角。另一组同学,走到教室的门口,推动门板,而门板和相邻的墙面也形成了不同的二面角。通过讨论和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通过具体模型的展示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4)解决问题要彻底。运用“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教师要及时补充,学生理解不深刻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知识点把握不准确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便于准确把握知识体系。师生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过滤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99-02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基础开展学习,然后通过问题过滤方法,使带有共性的问题得以呈现。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共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本文主要阐述课堂讨论法中的基础方法――问题过滤法。
一、问题过滤法及其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一)背景分析
传y的教学方式,通常都是以大班的演讲为主,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所指定的作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或者难以发挥。
进入新课改后,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会独立思考,从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学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来对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探索。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呢?为此,笔者以课堂讨论法为依托,借助问题过滤法来开展课堂教学。
(二)问题过滤法及其应用基础
1.问题过滤法的界定
过滤法是来自化工制作程序,通过这种方式,将不同类型的物体进行分类,从而获取需求。有鉴于此,将其迁移到课堂教学中。
问题过滤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个问题逐一解决,将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清晰呈现,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2.问题过滤法的应用基础
应用问题过滤法的基础是学习小组。学生以 6 至 8 名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内有本学科或者学习成绩良好者,能有效组织组员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交流,形成本组对问题的共性认识并提交班级。
3.问题过滤法的应用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具有前瞻性,并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三)问题过滤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对课堂上生生互动具有积极作用
物理教学中发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或者少发言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中对高中物理知识点理解有困难的原因,而且也有学生个体害羞等性格因素。通过组内、班级交流讨论,针对具有个性化的问题进行探索,使生生互动,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也通过这样的全班学生参与活动,最终找出带有共性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促使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发言,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之间对某个问题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从而得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很好地体现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要求。
2.对课堂上师生互动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在教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学生主体的学。通过问题过滤,把具有个性的问题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解决,把具有共性的问题以全班共同学习方式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小组内、小组间、全班三个层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3.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推动作用
对学生个体,存在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不足或欠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过滤,明确自己的学科知识缺陷,借助小组、班级集体讨论、交流机会,获得问题解决。同时,也通过课堂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班级教学中体现自我,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
4.对教师教学的多样性具有促进作用
对教师个体而言,教师在课前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前置性的预设和解决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并把它体现在备课环节中。对学生个体的学习问题,采取小组内解决办法;对学生小组的共性问题,采取小组间相互解决办法;对全班共性的问题,采取引导、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解决办法。
二、问题过滤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过滤法一般应用在章节学习后的章节检测讲评,以学生的章节检测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如何让学生通过个体、学习小组、班级三个层次对问题进行过滤的方式上。针对教学重点组织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合作探究,针对学习难点组织全班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学生探讨学习。学生在教师组织下,通过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究学习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一)课前的前瞻性备课
1.问题过滤预设
问题前瞻性预设,指在教学前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教学问题要有预见性,并进行必要的预设。具体而言,先按照从简单的某一个知识点到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直至知识的综合运用问题的顺序进行排序,再对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或者学生实际学习反馈情况,把问题进行排序,过滤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面临的共性问题,并进行预先设置,然后对问题的描述、分析以及解决的思路、方式、办法、过程、效果进行针对性备课。从笔者目前进行的研究分析来看,这类共性问题大多集中在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部分在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方面。
2.章节检测的问题过滤预设
从学生完成的章节检测卷中,随机抽取10份检测卷,按照试卷题号进行统计,累计每题做错的人数。从笔者平时的抽样统计结果来看,每道题目都有学生做错,有部分题目的抽样做错人数偏多,其中,计算题最多,其次为填空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的检测卷中,每题都有学生能正确作答,只是有的题正确率不高。因此,对做错人数偏多的这部分题目教师要进行前瞻性备课,包括审题、析题、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知识点的运用等,同时也要视具体情况,从一题多解的角度来备课。在备课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如学习习惯、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因素,做好问题过滤预设的同时,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二)问题过滤法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四个环节
问题过滤法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共性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四个环节。
1.学生自主查询环节
这是第一个环节,5到7分钟。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先自主检查,将自己的答卷进行重新梳理过滤,再次确认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题目进行标注,提交小组进行小组交流。这个环节,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失误,解决学生对知识点有模糊认知的问题。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反思和再认知。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学习问题寻找到解Q的办法。有的查阅课本,有的再次做题,最后把自己不能完成的题目确定下来。
2.小组组员交流环节
第一个环节结束后,笔者再次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目的在于使组员的个性问题能够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解决。同时要求学习小组把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题目过滤出来,并板书待解决的题目题号到黑板上,提交班级。
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激烈。当学生无法达成共识时,笔者适当进行点拨。在这当中,生与生的互动、师与生的互动自然形成,组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全班交流、讨论环节
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提交的题目已经呈现在全班面前。笔者针对各个小组所提交的题目,组织全班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组组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其他小组提交的问题进行解答。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课堂效果看,由于是学生自己的需求,所以课堂上学生关注度高,而且,又是学生对学生的讲解,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常常是让问题在学生的一片开心的笑声中得到解决,也让学生在发自内心的掌声里获得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教师引导环节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依然还不能解答的全班共性的问题,教师就要进入讲解阶段,也就是第四个环节。其他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已经得到解决,最后过滤出来的这些问题便是全班的共性问题,教师要针对这些进行集中讲解。
这个环节的设置,在于更加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仅体现在前面的学生互动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教学备课中所预设的教学难点的突破中,对共性问题的解决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问题过滤法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问题过滤法在课堂讲评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新知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以高中物理(人教版)3-1第二章第一节“电源和电流”为例,这个知识点在高、初中物理中有一定的衔接性,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电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过滤,提取高中物理在这部分知识学习中的新内容,并根据各个小组确定的共性内容进行课堂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问题过滤法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学习小组的构建和功能发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共性认同、学生个体学习习惯等,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在新知课中更好发挥问题过滤法应有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问题过滤法与课堂教学讨论相结合,体现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要求,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等特点,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为课堂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唱片市场的调查分析全国共有音像出版单位294家,音像复制单位250多家,音像发行单位1000多家,音像零售单位10万多家。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1999年中国唱片销售总额仅为1217亿元;2001年中国发行唱片1116亿张,发行总金额为8142亿元。在出版发行的唱片中,流行音乐占主要的位置,其中引进外国音乐唱片CD的数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4%,VCD占14%。国内大多数的综合性唱片公司对唱片的投入比例和重点是根据唱片的消费市场来决定的,他们在流行音乐方面的投入占了总投入的95%,而在民族、古典音乐方面仅占5%,这样的投资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唱片市场目前的主流消费市场方向是流行音乐,而民族、古典等非主流音乐的消费群体相比之下则小得多。这对于国外的唱片市场而言,中国市场的状况是特殊的。在中国,对不同类型音乐,消费群体年龄层次分布比较明显,这是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成长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政治背景所造成的。古典音乐的听众群年龄层次分布较广;民族音乐的听众群年龄相对较高,大多在40岁以上;流行音乐的听众群年龄分布比较集中,大约在15—30岁之间,他们是中国唱片业的主要购买力;JAZZ与BLUES的听众群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和一些对此有研究的人士。由于各地区生活水平的不同,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程度也大不相同,以至于唱片销售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两大城市北京、上海对唱片的消费量占全国市场的40%—50%,而剩下的消费能力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西安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城市。3.中国唱片业的潜力分析中国唱片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核心是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目的;对唱片的制作、出版、复制和销售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把市场经营、科技研究和唱片的制作、出版、复制与发行等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龙”、连锁式经营体制,以此带动中国唱片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依靠结构优化、产业规模和先进的科技实现公司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入WTO,为中国唱片业带来了很多机遇。首先,唱片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外资会大量涌入,缓解了我国唱片业资金短缺的困难。其次,国外唱片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方式和连锁式的经营结构,如唱片专卖店、连锁店和健全的唱片零售系统等,会大大影响我国唱片业的模式。再者,国外唱片公司与国内唱片公司合作,双方人才会得到相互交流,国内音乐多元化的可能性将使本土音乐得到飞跃式发展,创造出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中国唱片业发展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
如今,国外已经对唱片业企业引入财团投资、大集团兼并、多种资源互补规模化资源整合等现代商业运作手段,植入传统唱片产业中。而我国亦然停留在小公司制作发行,渠道单一市场萎缩、新媒体抢占市场、盗版横行、立法不完善等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对我国唱片业借鉴西方运作模式,治疗自身痼疾,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
2、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唱片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唱片业销售渠道中各中间商的利益分配不均,影响了零售商的销售积极性,造成产品销售不畅。占据销售渠道上游的大发行商能得到价格空间的2/3左右,而处于销售渠道中下游的省级批发商,地市级批发商和最终的零售商再分配剩下的1,3价格空间。由于下游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得到的利润很少,因此他们销售正版唱片的积极性不高。唱片业目前的销售普遍是赊销,售完后的回款时间往往被一拖再拖,并且还形成大量的呆帐和坏帐,最终给唱片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二)唱片公司给发行商的唱片发行价格偏低,影响唱片公司的利润。目前,许多唱片公司给发行商的单张唱片发行价格只有2到3元,扣除了唱片制作成本和宣传推广费用,如果发行量少的话唱片公司根本就无利可图。如太合麦田公司发行朴树的专辑《生如夏花》正版10。万张,唱片公司销售收入不到300万元,最终所得利润很少。目前唱片业的这种偏低的发行价格使唱片公司取得商业利润很少,影响唱片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唱片的盗版非常严重。盗版唱片的销量往往是正版唱片的几倍甚至到二十倍。由于唱片被大量盗版,使唱片公司的投资无法收回,更谈不上有利润的回报了。盗版唱片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盗版唱片的价格低廉,一张盗版’的CD或D、,D只买3—4元,而一张正版的cD或DVD一般要卖到十几元。在正版和盗版唱片品质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受求廉心理的支配,当然愿意购买盗版唱片。二是执法力度不够,我国虽然制定了打击非法出版物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检查执法的力度不够,一般只是没收非法出版物并处以小额罚款,很少有被处以大量罚款和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这会造成生产和销售盗版唱片的行为屡禁不止。虽然也有一些唱片公司以降低自身的唱片零售价格与盗版斗争,但收效不大。
(四)国内唱片公司普遍资金实力不强。与国际上大的唱片公司相比较,国内的唱片公司一般都是国家的事业单位,用于生产经营的营运资金明显不足。
(五)唱片的内容与消费者的需求不匹配。我国可谓是音乐创作的大国,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创作的歌曲就超过10万首,可真正消费者喜欢的、日后流行的歌曲却不多。造成这样的原因往往是我们的音乐创作者只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能力来创作音乐,而不是根据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创作音乐。唱片的内容也是根据唱片公司能创作什么样的音乐就制作什么样的唱片,而不去研究消费者的需求,这种与消费者的需求不匹配的唱片,就很难有市场。
(六)新的无线音乐的发展给唱片业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歌曲、手机铃声和彩铃等,使唱片公司的业务不断萎缩,cD销量逐渐减少,磁带销售量不断下降,只有vcD和D、m还有一定的增长。此外,我国唱片公司还受到来自国外唱片公司的冲击,国外的大唱片公司纷纷带着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到中国,与本土唱片公司展开竞争,瓜分国内音乐市场,给国内一些唱片公司的生存造成威胁。
本文分析了我国唱片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应对之策,希望对我国唱片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有所启迪。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鑫.Radiohead唱片业的多米诺[J].OVERSEAS海外,2009,11:36—40
[2]胡军.世界主要唱片公司略览[J].CHINAAUDIOPHILE,2007,5:33—34
[3]威廉.全球唱片业现状及展望[J].音像动态,2006,9:128—129
[4]刘健.流行音乐产业数字化发展研究[J].社会发展,2009,4:47—48
[5]伊小山.流媒体将拯救唱片公司?[J].CEOCIO,2009,8:17—17
[6]杨斐.国际唱片业的市场特征和发展趋势[J].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9,1:94—95
[7]杨林.广播、流行音乐和唱片工业[J].媒介经营,2003,12:12—13
[8]JohnCDvorak.犯晕的唱片业[J].ChineseEdition,2002,7:120—120
[9]施雪钧.传统唱片业面临尴尬[J].MUSICLOVER,2007,2:8—12
[10]赵沛.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12:144—148
[11]戴方.中国唱片业进入资本时代[J].北方音乐,2006,3:70—74
[12]甘尔丹.中国唱片业的现状与前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57—59
[13]艾辉.中国唱片市场新势力[J].财经时报,2005,7:1—2
[1]刘鑫.唱片,因品牌之名[J].OVERSEAS海外,2008.
[2]RyanT.Holt.TheEffectofRecordingIndustryLawsuitsontheMarketforRecordedMusic[J].VanderbiltUndergraduateResearchJournal,2005:1—10.
[3]姜明媚郑重.唱片公司愤怒的背后[J].互联网周刊,2005,10:22—24.
[4]宋春红.唱片公司明天在那里[J].网络视界,2003,11:11—11.
[5]秋山.唱片公司下地狱[J].NEWSMAGAZINE,2007,10:120—122.
[6]严冬.一本万利的唱片发行业[J].世界博览,2006,1:36—39.
[7]DavidMcGuire.CourtRejectsMusicIndustrySubpoenas[J].WashingtonpostNewsweekInteractive,2003,7:70—71.
[8]张志远.数字音乐对传统唱片业的冲击与革新[J].艺术评论,2008,10:60—65.
[9]EricGarland.TheEvolutionoftheMusicIndustry[J].科技博览,2006,10:10—11.
[10]崔迅何平非.唱片业营销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9.1,21(1):50—54.
[11]香江波.国外唱片业数字化发展的得失之鉴[J].出版参考,2009,4:33—34.
篇4
关键词:CEPA;服务贸易,完善对策
1CEPA服务贸易的内容
1.1CEPA的内容
为促进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共同发展,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于2003年6月29日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概括地说,CEPA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方面的内容。
1.2服务贸易是CEPA推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内容
在CEPA三方面的内容中,服务贸易方面的安排最为值得关注。它作出了比GATS更为优惠的规定:内容更全、条件要求更低、对自然人流动这一服务贸易形式放得更宽。同时,CEPA其他方面的内容也对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零关税不仅带来了商品由香港向内地的流动,而且引起了由商流带动的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增大;而贸易投资便利化则促进了香港向内地服务业的资金注入。CEPA为两地服务业的合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使得两地的服务贸易合作进入了制度性实践的全新阶段。
1.3CEPA对两地服务业的影响
CEPA对两地的服务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一方面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内地服务业提高行业效率、调整业态结构、改进管理方式、扩大产业规模,促进内地企业以香港为平台走向世界。概括来讲,CEPA的实施为进一步加强两地的服务贸易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两地资金、服务、技术、人员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两地的服务业带来了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机会。
2CEPA服务贸易规定中的缺陷
2.1原产地规则存在缺陷
CEPA服务贸易主要规定在其附件四和附件五中。其中。附件四主要规定承诺开放的具体领域;而附件五主要解决哪些服务提供者可享受CEPA下的优惠。根据附件五第2条,除另有规定外,可享受CEPA服务贸易优惠的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服务的任何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其中。CEPA下的“法人”是指“根据内地或香港特别行政区适用法律适当组建或设立的任何法律实体,无论是否以盈利为目的,无论属私有还是政府所有,包括任何公司、基金、合伙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或协会(商会)”。此外,CEPA还规定了当香港服务提供者以法人形式提供服务时。确定“香港法人”的标准:对于非法律服务部门的香港法人。一是必须根据香港《公司条例》或其他有关条例注册或登记设立,并取得有效商业登记证;二是应该在香港从事实质性商业经营。对于法律服务部门的香港律师事务所(行)。CEPA规定了更严格的认定标准。可见,CEPA对香港法人服务提供者采用的是注册成立地标准和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这两种标准对股东或经营者身份都没有限定。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服务提供者就完全有可能利用法律漏洞,“搭便车”成为符合CEPA要求的服务提供者,并借此获得CEPA给予的各种特殊优惠,这就是所谓的“滋出效应”问题。
2.2服务贸易开放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开放模式主要有积极列表模式和消极列表模式。前者中,其成员的开放承诺以积极列表的形式列出,即只有当某成员在其减让表中列出外国服务提供者所可以享受的市场准人机会和国民待遇时,外国服务提供者才可遵循规定,进人该国市场。但是对于那些现存的歧视性措施。东道国却没有义务一一列出,更没有义务向他国开放市场或给予国民待遇。而后者,其成员的承诺则是以消极列表的形式列出,即除非成员就某项涉及服务贸易的措施作出特别保留外,所有服务部门都应开放,因此不论是在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远胜积极列表模式,CEPA采用的是积极列表模式,在实践中不利于两地服务贸易的深层次合作与发展。
2.3贸易纠纷解决方面的不完善之处
CEPA第19条规定“双方将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协商解决,CEPA在解释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委员会采取协商一致的方式作出决定。”可见CEPA中没有明确设立争端解决机制,贸易争端解决的唯一方式是协商一致,可诉诸的解决机构是由双方高层代表或指定的官员组成的联合指导委员会。该条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协商并非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在面对具体而又复杂的利益纠纷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另一方面,漫长的协商过程势必增加双方执行CEPA的成本,当所涉及的问题属于法律等技术性问题时,这一方法不见得有效。此外,CEPA也没有规定如双方无法就争议问题协商一致时应如何处理。目前可利用的争端解决方式包括WTO争端解决机制和两地原有的争端解决方式,但两者均不能经济有效地解决相关纠纷。因此。CEPA如果不能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要求的争端解决机制,将会严重阻碍其实效。
2.4CEPA在贸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迈不过的市场准入门槛、不明朗的具体操作程序。目前。CEPA中仍有许多服务部门的准入门槛较高,不利于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此外,相当一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具体操作程序模糊不清,也给CEPA的实施带来了许多障碍。
(2)政府服务效率低、税收和收费过高。CEPA项下的服务审批环节多、程序繁、时间长、费用高,大大挫伤了香港服务业人才北上拓业的积极性。此外,税收和收费过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3)差异较大的法律制度、专业环境和营商环境。对港商来说,拓展内地市场所遇到的困难,首先来自两地市场模式及法规的差异,加之内地营商环境复杂,香港服务提供者难以按照预期在内地大展拳脚。同时,由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内地较低的服务收费和薪酬待遇也难以吸引香港专业服务人才。
(4)暗藏产权纷争和经营风险的“挂壳”北拓。在CEPA实施前,不少香港服务业通过地下渠道以“挂壳”方式进入内地。CEPA实施后,按照正规程序,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手续较为繁琐。为避过复杂的审批程序,许多香港的服务业机构和人员仍以“挂壳”方式进入内地。在商业经营中,引起了许多矛盾和纷争。
3完善CEPA服务贸易规定的对策与建议
3.1CEPA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的完善
在界定法人身份时,除注册成立地标准和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外,经常采用的还有资本控制标准。该标准是指公司的实际资本受哪国居民控制,此公司即为该国公司,由该国行使管辖权。它可有效防止协议中的优惠为第三方不当利用。在实践中,注册成立地标准会使大量国外服务提供者以香港为跳板,取得CEPA市场准入的优惠待遇;但另一方面。它亦可吸引国外的服务提供者在港投资。有鉴于此,在综合考虑两方面利弊的基础上,笔者倾向于有限制地使用资本控制标准。并完善与其配套的程序等其他规则,即在保证维护CEPA区内利益、防止区外服务提供者不适当的“搭便车”的前提下,采用条件相对宽松的资本控制标准。循序渐进地开放服务业市场。
3.2在开放模式方面,可采用消极列表的方式
消极列表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成员所允许保留的歧视性措施仅限于现行措施。并不得提高其中所列明的歧视水平-从而保证了将来的服务贸易壁垒不会比现行水平更高;再者任何歧视性措施均需列明。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对于服务管制措施的透明度。
3.3争端解决机制的补充完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中国在吸收借鉴包括WTO、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出来的。它很好的融合了实用主义与法治主义,既含硬法特征又体现灵活性。CEPA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性质相同、规则依据相同、内容范围相同、目的相同。这使两者在许多方面可以互为参考。因此,CEPA可依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设立自己的争端解决机制。
3.4贸易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1)简化审批程序,消除贸易壁垒,增加营商法规透明度。CEPA实施以来,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成效未如预期。其重要原因是服务贸易投资审批程序繁杂、内地营商法规透明度不够和区域贸易壁垒仍广泛存在。据此,建议把一些不影响宏观经济的项目审批权下放。同时,统一各省市对服务业的要求,增加营商法规透明度,加强香港与内地的沟通,方便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
(2)建立两地商务往来快速批核机制,积极改善过境交通拥堵状况。香港与内地的跨境交通存在很多问题,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商贸人流需要,妨碍了两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因此,应尽快设立方便两地商务往来的快速商务批核机制,为内地和香港商务人员往来提供实时商务签证服务。
(3)香港服务业者应调整心态,进行服务业重新定位。目前,香港服务业者存在的问题是不了解内地市场,且以拥有上百年专业服务经验自居,不愿到内地去开拓业务,从而错失了很多市场机会。因而香港服务业者应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和了解内地市场,把握机会,寻求最佳的市场切入点。
篇5
关键词网络婚姻重婚过错损害赔偿
网络婚姻源于21世纪初我国台湾一家网站推出的“同居理想国”游戏,传入内地受到了网络用户的大力追捧,并以非常之快的速度传播开来。据业内人士称,目前约有几十家国内网站,如“联众游戏网络”、“九天之城”等都陆续开通了网络婚姻的社区游戏。同时,据《中国妇女报》统计,目前参加网络婚姻的中国人已超过十万。网络婚姻已逐渐成为人们在网络时代不容忽视的一个新课题。
一、网络婚姻的性质
对网络婚姻的定义,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网络婚姻,就是男女双方在网上发喜帖、办喜宴、拜天地、闹洞房,在网上“结婚”,在一个虚拟的图文环境中,体验男欢女爱的婚姻生活,操持家务、挣钱养家,过“小日子”,甚至虚拟“生儿育女”。有的认为网络婚姻,指的是男女双方用虚拟身份借助网络这个互动平台,在虚拟的图文环境里体验两情相悦、男婚女嫁、家务操持,甚至“生儿育女”。笔者认为,网络婚姻其实就是指双方依靠网络图标和象征符号作为交往媒介,虚拟现实中的婚姻家庭生活。它避开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只充斥着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概括来说,网络婚姻具有以下特性:
(一)虚拟隐蔽性
由于网络的虚拟,使得网络的另一端变的神秘而隐蔽。网络婚姻中的双方无须见面,而是通过()网络相连的两台电脑互诉衷肠。双方的“男欢女爱”、“生儿育女”都只建立在一堆图文之上,彼此看不见对方的缺点,完全生活在想象的空间里。这就增添了网络主体的个人魅力,使双方都能体验到现实生活中不曾有刺激。但由于网络双方过于隐蔽,往往会使网络婚姻趋于戏剧性。
(二)戏剧性
由于网络双方都以匿名的形式进行联络,而且网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这使得网络婚姻出现了不少闹剧,如现实生活中的直系亲属,甚至是同性在网络上也能结成夫妻。这在现实中很荒谬,但在网络中这种“”、“同性恋”的情形却极易发生。
(三)非理性
在网络婚姻中,结婚、离婚的条件都相当宽松,手续也十分便利,双方你情我愿,好聚好散,不用负任何道德或法律的责任,看起来洒脱之极。但这种简单而又不负责任的婚姻很容易使网络婚姻的主体对婚姻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待现实中的婚姻家庭变得冷漠、不负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家庭道德观。
二、网络婚姻与现实婚姻的区别
网络婚姻与现实婚姻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二者皆是婚姻主体的自主行为;双方的婚姻旨在建立亲密的情感交流方式;婚姻的选择过程存在不确定因素等。但本文重点要探讨的是网络婚姻与现实婚姻之间的差异。
(一)结婚条件
现实婚姻需要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其中必备条件为:男女双方完全自愿、达到法定婚龄(目前我国规定,男的结婚年龄22岁,女的法定婚龄20岁)、符合一夫一妻制等。禁止条件为:某些血亲关系及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不能结婚。而网络婚姻的结婚条件则因网站不同而各异,但概括来说,无非是结婚主体通过某种形式成为“网络成年人”,并且双方自愿结合。如:某个虚拟社区规定,凡发帖超过一定数量的用户,即可视为已成年,就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对象结婚。
(二)结婚程序
现实婚姻中结婚程序是婚姻成立的法定手续。我国《婚姻法》第8条规定: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结婚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法律规定的才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结婚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和登记。其中审查环节是网络婚姻与现实婚姻的最显著区别,因为现实婚姻须通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的严格审查,而网络婚姻则不用。网络婚姻的登记程序非常简易,大体而言,只要双方分别向登记中心发送一份注明双方昵称的结婚申请,登记中心接到申请后,于公告栏刊出双方昵称,就算登记完成。
(三)婚姻的社会功能
在现实婚姻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担负着实现社会人口再生产和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使人类得以进化发展。然而网络婚姻只是虚拟的,绝大多数网络婚姻的主体都不愿在网络外见面,因而难以有机会真正同居,更不用说实现婚姻中的生儿育女,赡养父母的社会功能了。
通过对网络婚姻和现实婚姻从结婚条件、结婚程序以及婚姻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网络婚姻与现实婚姻差异甚大,尤其是在法律层面上二者大相径庭。
三、网络婚姻引发的法律思考
(一)网络婚姻可否作为离婚的依据
目前,一部分已婚者由于沉溺于网络婚姻而冷落了现实婚姻中的配偶,从而导致夫妻双方感情的破裂,甚至发展到诉诸法院请求离婚的地步。当事人将网络婚姻作为离婚的法定事由向法院提出离婚。那么,网络婚姻能否成为离婚的依据呢?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2条第1款的规定,即:(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从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婚姻法并未明确地把网络婚姻作为法定离婚事由。那么可以把网络婚姻视为重婚而作为法定事由请求离婚吗?要想证明网络婚姻是否构成重婚,首先要明确重婚的含义。重婚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的行为。具体包括法律重婚和事实重婚。法律重婚指的是前一个婚姻尚未解除,又与他人登记结婚的行为;事实重婚是指前一婚姻尚未解除,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同居但并未办理结婚登记。我们再看网络婚姻,“夫妻双方”只是在虚拟的网络中“谈情说爱”,期间并未有事实的同居生活,更没有办理结婚登记的行为,因此,网络婚姻并不构成重婚。但倘若网络婚姻的双方由网络中的同居行为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同居行为时,这种情况就可以适用《婚姻法》第32条中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规定而准予其离婚。因为其违反了夫妻生活中的忠实义务,当夫妻双方调解无效时,法院可以判决离婚。由此可见,网络婚姻在这点上符合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这一离婚的法定依据的。另外应须注意的是第五条这个兜底条款,法律设定兜底条款就是为了将立法时尚未发生而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形囊括在内。它的作用是弥补法律的漏洞,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最高司法机关的解释才能确定下来,而网络婚姻造成的夫妻感情破裂就可能属于“其他情形”。
(二)离婚的受害方能否提出赔偿请求
既然网络婚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离婚的法定依据,那么网络婚姻的受害方是否可以因此获得赔偿呢?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规定,分割夫妻财产时应照顾无过错一方,这就表明有过错一方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根据我国《婚姻法》第46条规定了四种具体的应承担损害赔偿的行为,即:(1)重婚的;(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由此可见,网络婚姻的行为除了发展成现实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外,并不承担损害赔偿。网络婚姻只是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因之一,并未对另一方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在此种情况下,网络婚姻不能成为受害方损害赔偿的依据。在现实操作中,无过错方想通过诉讼的手段来得到损害赔偿的概率也是很低的。
由网络婚姻导致的离婚中无过错方不能因此得到相应的损害赔偿对受害者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笔者认为,网络婚姻中有过错方往往会对另一方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有些精神伤害远比物理伤害严重的多,如果不对有过错方作出相应的惩罚和约束,则有违婚姻法保护无过错方的立法本意。我们在处理法律问题的过程中,在无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应考虑该法律的立法精神,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四、网络婚姻的立法构思
网络婚姻是一种虚拟的婚姻,但它却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且它的存在正在弱化婚姻中的责任感和家庭观,导致了一些家庭的破裂。目前,道德规范的引导和预防已不能有力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法律的调控才能真正有效地规制网络婚姻。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完善婚姻性空间的注册实名制
网络婚姻虽然够不上法律定义上的重婚,但它的危害性有过之而不及,由其造成的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的不在少数,因此我们要正视网络婚姻对社会的危害性,具体而言,网站经营者应加强行业自律,禁止网络上的各种刺激性和诱惑性的语言,在对婚姻性或者两性空间的准入标准上应尽快完善注册实名制,网络经营者应加强监管力度,屏蔽不健康的内容。在这方面,有些网站做得很出色,如天涯社区就于2002年了“天涯婚姻法”,对规范网络婚姻秩序就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通过司法解释将网络婚姻列入离婚依据的兜底条款
对于一方因沉迷于网络婚姻而导致离婚的,应准与其离婚,虽然网络婚姻不构成重婚,但它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的主要原因,因此可将网络婚姻作为《婚姻法》第32条第一款第五项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来看待。但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类案件的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应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将网络婚姻列入离婚依据中的“其他情况”。
(三)完善关于离婚时过错损害赔偿的规定
对于一方因沉溺网络婚姻而导致的离婚,无过错方可要求其承担一定的损害赔偿责任,具体来讲,可在《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中写入一条兜底条款,即“因其他原因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现行《婚姻法》第46条只有4项规定无过错方可要求另一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条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参照《婚姻法》第32条的规定,在46条补充一款兜底条款,这在法理上也是符合逻辑的。或者在相应的司法解释中加入这一条款,以便于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灵活的作出决定,只有真正的照顾了无过错方,保护婚姻中的受害者,才能做到真正的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持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吴小璐.我国目前有十多万人在网上“结为夫妻”.法制早报.2005年6月25日.
[2]魏武林.“网络婚姻”法律评述.www1ccelaws1com/int/artpage/12/art_74581htm1.
篇6
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产物,在声乐艺术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是从西方传到我国,并在我国进行一系列地优化和改进形成的。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应认识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将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发展,实现现代美声唱法的发展。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探讨。
一、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是我国声乐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声乐艺术体系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动力。可见,只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整体发展,也才能提高我国声乐艺术在国家的影响力。
2.现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演唱方法均为我国声乐的重要演唱方法,只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促进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演唱方法等演唱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进而实现百花齐放的艺术发展形态,实现我国声乐艺术的良好发展。
3.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是其内在发展需求的体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要想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关注创新,积极地创新,从而实现最佳的创新效果,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在声乐艺术中的影响力。
4. 现代美声唱法的创新实际上是在大众审美需求不断提高情况下的必然发展趋势。由于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对美声演唱方法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和变化,而现代美声唱法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也才能将现代美声唱法与大众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促进现代美声唱法的良好发展。
5.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美声唱法中很多的技巧已落后,已经无法与社会有效接轨。因此,只有对现代美声唱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将一些与社会发展脱节的内容剔除掉,并且融入新的内容,才能实现现代美声唱法的良好发展。
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问题
从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来看,其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效果,对整个美声艺术流派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存在着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创新的力度不足。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该是从该唱法的根源上进行,但是,实际的创新工作流于表面,没有从根源上着手进行,如在呼吸方面,没有从呼吸的问题出发进行改进和创新,只解决了一些表面上的问题,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质量。
2.创新方式单一。在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方式非常单一,进而也无法获得较好的创新效果,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质量。对现代美声演唱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从创新方式来看,主要是歌词形式创新、唱法的混合创新为主,但是没有考虑到现代美声唱法的内涵创新,影响到创新的质量。此外,在现代美声唱法创新的主体上来看,主要以一些歌唱家为主,而一些现代美声唱法的研究人员没有充分地融入到创新中,这也是导致现代美声唱法创新方式过于单一的原因之一,无法将多方面的力量有效地融合起来,影响到现代美声唱法的创新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结合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在创新方面存在着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质量。
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策略
在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应该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细致地分析,并且找到不足之处;将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与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进行紧密地结合;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协同性;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积极鼓励美声演唱方法的跨界,充分地汲取其他唱法的精华等等,从而通过做如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最大程度地确保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质量,下面结合具体的创新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找到不足之处
每一种演唱方法都有其优势所在,并且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随着我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现代美声演唱方法中的不足也在逐渐地凸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发展,而该种演唱方法存在着过多的问题也会发生发展危机,甚至会被现代声乐艺术所淘汰。因此,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存在着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且积极地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通过科学地实施,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质量。从目前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音色方面,其注重高中低声区的统一,这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人们对声乐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此种音色也产生了听觉疲劳,影响到现代美声流派的发展。因此,在找到不足之后,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应该寻求创新,例如,可以将音色的自然以及音色的浑然天成融入到现代美声演唱中,能够给听众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也能够获得更佳的演唱效果。此外,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一一地找出,并且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水平,提高现代美声这一流派的社会影响力。
(二)将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与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进行紧密的结合
在对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与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机的融合,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国际声乐艺术的发展有关。因此,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中,不能局限在自己的流派中,应该从我国声乐艺术整体的发展着手,通过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从而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例如,听众对于声乐艺术的表演方式要求在不断地增高,对声乐艺术的表演质量在不断提高,在此种情况下,在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中就需要对其演唱的方式以及演唱的质量进行不断地改进,结合听众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创新才更加科学和合理,也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质量,使创新后的现代美声演唱方法能够更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整体的发展。
(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注重协同性
从我国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上来看,主要有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民族唱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唱法,各个流派演唱方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实际上,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现代美声演唱方法、民族唱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唱法已经处于不可分隔的状态,早已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在相互作用着。因此,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协同性,结合民族唱法以及现代流行音乐唱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在促进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其他流派演唱方法的创新。实际上,演唱是声的艺术,因此任何唱法都会不约而同地追求完美的声音,无论是从文本意义上直接表现出对完美声音追求的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现代流行音乐唱法。无论是呼吸运气、发声位置,还是发声结构的优化,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现代流行音乐唱法都是为了最科学地优化人的声音,提高声音的音量、音高和美化音色,从而使自然人声上升为乐音。因此,在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其他的演唱方法协同发展,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应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
实际上,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不仅仅存在于我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都通过积极地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创新而进一步提高现代美声演唱方法的质量。因此,在我国进行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将其与我国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工作进行有机地融合,能够提高创新的质量。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声乐艺术发展水平非常高的国家,其在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因此,可以有效地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现代美声演唱方法创新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质量。
篇7
关于“逃逸”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及其认定,现有一些司法解释和教科书的学理解释虽也做了一些努力,但仍不能尽如人意,实践中一些问题仍不能得到圆满的解答。本文试图从交通肇事者的法定义务问题着手,从行为人刑事不作为的角度出发,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故意犯罪性质,对逃逸问题在立法的深层价值取向上剖析立法本意,并对司法解释中有关指使他人“逃逸”构成犯罪的问题尝试作出解读。
一、交通肇事后的核心义务是抢救伤员和听候处理
发生交通肇事事故后,肇事者就自然产生了相关的法律义务。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7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和执勤的警察,听候处理。根据这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具有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报警、听候处理的法定义务。为什么一般的故意犯罪嫌疑人并无接受司法机关处理的法定义务,而交通肇事者却具有接受处理的法定义务,一旦逃跑,就将受到刑罚的加重处理呢?我们认为这是由其过失犯罪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与其相对较轻的刑罚尺度相一致的。交通肇事作为一种特殊的侵害行为,行为人由于其肇事的先行行为而产生特定义务,并且该义务也已由法律予以了确认。一旦违反该义务将得到法律加重的负面评价。
在法律规定的交通肇事者各项法定义务中,抢救伤员和听候处理是这些法定义务中的核心义务,其余的义务是核心义务的附随义务。停车是抢救伤员的附属内容,保护现场是接受处理的附随义务。但是这是由交通肇事过失侵害行为的本质所决定的。交通肇事行为通常造成人身的重大伤害,被害人在受伤后的特定时空条件下,生命权和健康权处于一个危急关头,迫切需要救治,而此时加害人(交通肇事行为人)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法律上,都具有立即施救的责任。由于人的生命健康权在人的各项基本权利以及在人类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救治伤员无疑是行为人的核心义务。同时,由于交通肇事属于公共交通事故的组成部分,在认定事故区分责任等方面具有技术上的要求,因此,法律也将接受处理规定为交通肇事的义务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处理和救治伤员并不是同一层面的义务。司法实践中有将肇事者主动报警接受处理的以自首论,但是没有主动报警的,只要没有逃跑的也不会处之以加重处罚。甚至于在特定的危急情形下,为救治伤员不惜以损害原始现场为代价的。以及因急救而未及时报警,但主观上并无逃跑意图的,都不能以逃逸认定之。换句话说,救治伤员和接受处理都是交通肇事的核心义务,但是救治伤员的义务,必须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但是对于接受处理的义务,则仅仅需要表现为不作为——即不故意逃跑。只要排除了故意逃跑的行为,行为人无论是不主动报警、不保护现场(故意毁损现场意图逃避追究的除外),都不能说是违反了核心义务,处之以加重处罚。不保护现场虽然使肇事责任的认定产生一定程度的困难,但它并不从根本上否认肇事责任的存在,因此危害也不大不具有刑事可罚性;而不抢救伤者和财产将导致交通事故后的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挽救工作无法及时进行,使原本可以挽救的生命无法挽救、原本可以避免的更重大财产损失无法避免;从而造成远远超出过失犯罪所能容忍的社会危害性。而不听候处理实际就是逃避责任追究,也是违背行为人相关义务并为过失犯罪性质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说,抢救伤者以及财产的义务和听候处理的义务才是这些法定义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义务,如果履行了这两项义务,其他附随义务(如报警、保护现场)即使未全面履行都不能认定行为人肇事逃逸。 二、如何准确界定“逃逸”
何谓“逃逸行为”,理论界与司法实践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逃逸行为”主要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的当场以及与当场紧密联系的时空(包括时空的延续)逃逸,从而延误了被害人得到救助的宝贵时间。法律之所以规定逃逸是加重情节,是从考虑被害人的生命安全角度,避免被害人因为行为人的逃逸而延误治疗。
第二种观点认为,此处的“逃逸行为”是指逃避法律制裁。即“逃逸行为”并不限于交通肇事的当场,只要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逃逸的,即使行为人把被害人送到医院后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逃走,也构成“逃逸行为”。
如江某交通肇事一案中,司机江某驾车肇事,致李某重伤,江某立即打电话报案,并组织将李某送至医院抢救,终因李某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死亡。公安机关依法将案件立为刑事案件进行调查,并对江某取保候审。在调查过程中,江某因害怕被判入狱,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在这个案件中,江某的行为完全符合“肇事后故意逃跑以逃避法律追究”的要件,仅从表面上看,应当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性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认同将江某的行为认定是肇事逃逸的可能寥寥无几。本案中,
江某在行车肇事后的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履行了在当时报警并接受处理、抢救伤员等法定义务,正因为其履行了上述两项核心义务,因此在当时不能认定他交通肇事逃逸。在公安机关立案后,江某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的特定义务已经消失,此时江某畏罪逃跑,其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不应处以法定的从重处罚(即认定为逃逸),而只能作为一个酌定情节作相应处理。 因此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也是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原意的(当时我国交通肇事事故频发而且被害人往往因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造成残疾或者死亡案件较多)。如果依照第二种观点把“逃逸行为”的范围无限扩大到为逃避法律制裁而逃逸,是不符合立法原意的,而且对于行为人而言也是不公平的。比如对于交通肇事后及时救助被害人并向司法机关自首后又逃跑的行为,行为人也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但是对于这种行为无论如何也不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予以加重处罚,否则相对于交通肇事后置被害人生命安危于不顾而逃逸的行为人而言是不公平的。而且如果司法实践中将之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也不利于鼓励交通肇事后的行为人及时减轻危害后果,这对于被害人和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对“逃逸行为”的认定应当作限制性解释。
无疑,由于是“逃逸”而不是“见死不救”是交通肇事犯罪的法定加重事由,没有在肇事后逃跑或者逃避法律追究的事实,是不能认定“逃逸”并适用相应的刑罚的。但是,我们从刑法条文背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来深究“逃逸”概念的实质,就会发现,对于交通肇事者来说,抢救伤员是他的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更是其所有义务中的首要义务。在立法上对于“逃逸”作出否定评价的核心,在于行为人违背了抢救伤员这一最基本的义务,在特定的紧急的情形下,救治与否将对伤员的生命健康权尤其是生命权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在此时逃避法定义务,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性质的严重性不亚于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案件。并且二者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如类似于不做为)毕竟人的生命健康的价值是超出其他任何价值的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而纯粹的逃避法律追究本身,在故意犯罪者,是其的一个必然延续,对于过失犯罪者来说,破坏的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其重要性的等级要明显低于人的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逃避法律追究这个内容并不是刑法立法者将其规定为加重处理的立法本意。
篇8
论文摘要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在修正后的刑诉法和律师法中规定的,属于我国刑诉史上的首创。但是程序法其他诉讼制度相比,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任然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法律援助的许多问题都无人探讨。本文以刑事法律援助的概念和性质为出发点,将国内与国外的法律援助制度进行分析和比较,论述了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其改革的方面。
论文关键词 法律援助 实现模式 援助范围 改革发展
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中规定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这在我国属于一次首创。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正式确立使一些经济上有困难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保护,从而实现了司法的公正,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为此我们要对法律援助制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刑法法律援助制度
对于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定义各个时期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大体上规定的情形就是为那些经济困难而无法为自己聘请律师的当事人提供的帮助。比如在美国的刑事法律援助是指当发生刑事案件中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时,当事人由于经济困难而无法聘请律师的,法院应该从当地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和领取政府工资的公设辩护人中为其免费提供辩护律师的一种做法;在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特指在刑事诉讼案件中,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对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诉讼费用或者在特定案件中的刑事被告人,由法院指派专门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帮助的一种法律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的公民承担相同的义务,享受同样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公民资源的占有直接影响他在司法程序中的地位。资源占有多的公民可以顺畅的进入到司法程序并且处于有利地位。经济条件好的公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聘用优秀的律师辩护,能够有力的帮助自己得到法律上的优先权利。而地位低下的公平往往不能应对高昂的律师费,面对司法问题的时候,只能忍气吞声接受法律判定的结果。这种地位决定法律结果的行为,严重的阻碍我国法律的公平正义,失去了公平公正,使得法律成为有钱人的法律。基于这种条件,刑事法律援救就非常有必要。刑事法律援救能够有效的弥补刑事司法的缺陷,采用救济性制度实现公平正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实现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性质
法律援助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最早出现这一规定的是在苏格兰,国家创设了穷人登记册,只要在登记册中的人提起诉讼就可以免费得到法律顾问或者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制度逐渐的被推广。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程度的不同,各国在设立法律援助制度方面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比如在英美国家,法律援助制度是建立在保证司法公正和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的,所以为被告提供法律援助属于对司法公正审判的一种保障。而且在英国全国的法律经费都是有国家负责的,属于唯一一项“不封顶”的开放型预算。但是在大陆法系国家法院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才会为被告人指派公设律师,而且是在不顾被告人的意愿的前提下,这种强制指派辩护的制度并不是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基本诉讼的权利,而是为了更快的实现刑事实体的真实还原。尽管存在着许多观念上的差异,但是各国的法律援助制度都是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人权的内容。
三、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主要特征和改革方向
(一)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主要特征
作为人类文明的法律制度之一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各国之间存在着普遍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由于深受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各国的法律制度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经过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创设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其主要特征如下:
1.主体审定的专一性。能够提供法律援助的程序包括诉讼法律援助和非诉讼法律援助两种形式。在非诉讼法律援助中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是否提供援助;在诉讼法律援助,法院只有依据特定情形或者是申请人的申请才会决定是否提供法律援助。这种主体审定的专一性体现在在制定辩护律师时,法院拥有专属的审定全;只有当被告人出现经济困难没有辩护律师时,法院才会酌情考虑是否提供法律援助。
2.受援阶段的有限性。新修订后的刑诉法规定,被告人只有在法庭的审判阶段才能得到法律援助,而在审判前的侦查和起诉或者是法院审查公诉阶段是没有权利要求获得法律援助的。
3.受援对象的特定性。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案件中规定法律援助的受援对象仅限于在公诉案件中的被告人和自诉案件中的被告人是残疾人或者未成年人。
4.援助形式的单一性。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的过程主要是参与刑事辩护,为受援对象出庭辩护活动或者是提供诉讼程序以外的某些帮助,比如法律咨询和申请取保候审等诉讼活动。由于受援对象的特定与受援阶段的有限性导致了我国法律援助受援的形式单一。
(二)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方向
1.完善立法。由于新修订的有关法律援助制度的相关法律只是对刑事法律援助的内容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对于法律援助的范围和形式等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细化。因此需要加快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为法律援助机构和司法行政机关解决问题提供相关的依据。
《律师法》中对于刑事援助作了规定,被告人若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无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派遣已经答应承担法律援助的律师,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为其辩护。若是被告人是聋、哑、盲和未成年人,人民法院应该为他们指定承担援助的律师,使得他们有辩护律师进行辩护。被告人若是因为有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辩护律师的,人民法院也应该为他们指定辩护律师进行辩护。
这些规定都是原则上的,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难题很大,有很多的漏洞,并不能切实的实行。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法律,完善《法律援助法》。英国在1967年就已经有了《法律援助法》,加拿大1966年也实行《法律援助法》,他们在法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理由充分能够进行诉讼,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不能支付律师诉讼费的人,都有权利获得法院的帮助,免费诉讼。这样的法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法律的运用,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公平正义。
2.建立运转有序的刑事法律援助机构。为了使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应当根据我国的立法规定,有主管法律服务行业的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既要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又不能脱离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原则,有应该遵循开展援助工作的有效性原则,真正的使法律援助机构发挥作用。
3.规范资金来源。根据我国的国情,完全有国家承担法律援助的费用是不科学的,在我国应该建立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多渠道筹资体制,解决法律援助的费用问题。比如,各级政府的拨款;法律援助机构接受社会的捐赠或者由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等措施来弥补法律援助资金的不足。
4.援助对象广泛性。我国刑事案件诉讼中,有三种人能够享受法律援助,第一是家庭条件困难的辩护人,或者是其他的原因造成的没有辩护律师的。第二是聋哑盲和未成年没有辩护律师的。第三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被判处了死刑,所以没有辩护律师的。我国规定的这三种人群范围狭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主张人权,公民强烈呼吁保障人权,所以刑法应该扩大援助对象的范围,使得被害人都能够获得法律辩护。
美国在1975年做出了规定,未聘请辩护律师的,有可能判刑的被告人,都有权利申请辩护律师。奥地利在1973年规定,如果被害人承担律师费会影响他本身的生活或者他抚养的亲人的生活,那么被害人就有权获得免费的律师帮助。联合国在1985年就已经做出了相关规定,在法律诉讼过程中,受害者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法律援助。而且司法、警察、社会服务和相关人员都要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体会到受害人的心情,能够采取迅速的法律援助。
5.受援阶段无限性。我国法律规定,被告人不能在审判之前的侦查、起诉、公诉阶段获得法律援助,只能在法院的审判阶段获得援助。这种规定极大的限制了被害人的权益,不能让被害人得到最好的法律援助。全球各国对被告人的法律援助集中在法院审判阶段,但是并没有规定只能在审判阶段获得援助,在侦查、起诉、上诉的时期,也可以进行法律援助。联合国确立所有被告人都能够享受权利选择一名律师帮助保护他,确认他的权利,并且在法院的各个阶段获得辩护。联合国大会规定被捕以后应该及时告知他有获得法律援助的机会,并且为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在英国,犯罪嫌疑人享有在警察局咨询的权利。在德国,处于侦查阶段案件,被告人可以获得指定的辩护律师。各个国家确立的法律援助,一般在侦查阶段就可以获得,这样能够让辩护律师及时了解被害人的情况,尽快做出决策,还可以让辩护律师以最快的速度接触到被告人,能够减少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典型法律,完善自己的法律,尽快为被害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援助。
6.律师享有援助费。我国刑法规定,提供援助的律师有义务提供援助,法院指定的律师要无偿性的服务,为被告人提供诉讼上的帮助。法院应该在援助律师提供援助服务的同时,给他们提供资金援助。在法国,援助律师在案件终结以后,提供援助的证明,即可获得国家的报酬。在日本,国选律师的律师费由国家提供,值班律师的律师费由律师协会提供。在加拿大,律师费主要是政府提供。在美国,国家财政负责律师开支。我国的律师援助费主要是国家承担,律师在进行服务的同时,有权利获得律师费来经营自身的发展。不能因为是义务劳动就免费进行援助,这对他们也不公平。
篇9
关键词:商法 民法 调整对象 特别法
商法是现达国家法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是调整商品经济秩序的主要法律手段,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今后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产生重大作用。因此,学习和研究商法基本理论,弘扬现代商法的开放性,“牢牢掌握商法自主发展的宝贵精神,是我们打开商法科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1]本文就商法的调整对象、商法是否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还是民法的特别法以及我国商法在当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作一初步探讨。
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都承认商法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且还有它单独的调整对象,但我国在长时间内对商法的调整对象乃至基本理论的问题认识不清,“我们似乎被笼罩在商法的烟雾之中,感到难以名状的困惑。”[2]追溯其根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在很长时间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否认商品交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再加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产生的法律体系不完备的状况存在,自然否认了调整商品交易活动的商法的独立性。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划分法律部门之间关系不清,出现互相争夺地盘的现象,尤其是民法和经济法两个法律部门都片面强调自己地位的重要性。民法试图应用它与商法的特殊关系包容商法并取而代之,持此观点者认为“商法独立于民法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3]而经济法更不示弱,认为凡是与经济有联系的它都可包揽,亦图包容和兼并商法,德国学者柯洛特主张经济法是规范各种职业阶层经济生活特别关系的法规的总称,其中包括商法。卡斯克鲁认为经济法是促成民商合一而代替商法的总名称。[4]在这一思想影响下,我国有学者认为:“商法在社会中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再按照某些学者的建议制定商法典,或者按照大陆法系法典化的思路发展我国商法,则这种做法是没有任何出路的。”[5]“商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存在或业已丧失殆尽了。”[6]
不可否认,商法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一段艰难历程,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形成独立的商人阶层,经过长期的重农抑商和封闭的计划经济后,传统上依附于民法并作为其特别法形式出现的商法,才逐渐“浮出水面”,引起法学界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在短短十几年内,我国在商法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初步建立了商法体系。“我国已颁布的商事单项法律,已经使各个商事领域的法律调整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7]到目前,国家已颁发了12部商事法律,其中包括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两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由此可见,商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商法的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已逐渐被人们公认。①为此,法律实务部门对民商审判机构也作了调整,从而使促进商事交易,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商法”不再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一
什么是商法的调整对象?对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商法学界所持观点并非一致,大体可概括为三种:第一,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人或企业,例如,德国商法学者奉行以商人为中心主义的原则,故持此观点。第二,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事行为,如法国奉行以商行为中心主义的立法原则,故持此观点。第三,商法调整对象是商主体和商行为,如日本等。我国学者一致认为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事关系。但如何把握这一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除认为商事关系的发生在平等商事主体之间从事营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之外,有人认为:“商事关系仅发生在持续的营业之中。”[8]还有人认为商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交易关系,包括交易组织关系和交易行为关系”[9]等等,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各方观点,不尽相同,略有差异但其实质并无多大差异,可谓殊途同归。比如,主张商人或企业为调整对象者,强调以商人或企业身份实施了商行为,从而形成了商人这一特殊主体方面的关系;主张商行为为调整对象者,强调基于商行为而形成的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强调商主体还是商行为,最终都是以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为商法的调整对象。
诚然,商事法律关系是现代商法独立的调整对象,这是由商事法律关系作为特殊的社会关系的自身特性决定的,并非人们的随意性而决定。因为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鲜明的径直的经营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主体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在这里,我们认为商事法律关系作为商法的调整对象,其内涵可理解为:
第一,商法调整的是平等性的营利主体之间的关系,不调整非营利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便非营利主体偶尔从事的营利行为,商法也不予以调整。
第二,商法只调整营利主体的营利行为,不调整营利主体的非营利行为,即不调整营利主体所从事的与商事活动无关的行为,如企业开展的文体活动,经济组织对慈善事业的捐赠等,都不是商法调整的对象。
第三,商法所调整的营利主体是各种企业和经济组织,商法对其具有多层次、多规模的广泛适用性。
第四,商法所调整的营利主体在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既包括企业的对外关系,也包括企业的对内关系;既包括国家对企业行为的监督管理关系,如工商登记等,也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还包括企业与权利人、企业与企业员工之间所形成的权利和财产关系。
第五,商法所调整的营利主体的活动必须发生在持续的营业之中,偶尔发生的营利行为不是商法调整的对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商法调整的商事法律关系与民法所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二者虽然都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又共属私法性质。然而,二者仅此一点的一致性并不能代替或忽视二者之间在性质上的重要区别,有必要区别二者的不同之处,这对理解商法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是非常有益的,否则就会陷入“私法一体化”的陷阱而不能自拔。民法与商法调整对象的重大区别在于:
第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非法人的组织之间以及公民、法人、非法人的组织之间,基于民事行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民事行为既包括非经营活动,也包括经营活动。商事关系仅仅是商主体实现商行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主体不会有自然人特征的抽象的经营单位,商行为仅限于经营活动,不包括非经营活动。
篇10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发展障碍;问题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组织形式相对多样化,其赢利模式也有所转变。一些被忽视的会计要素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成为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会计理论知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却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使得企业现状没有被真实地体现出来,在决策过程中,无法发挥其作用。财务会计理论是财务会计各个内容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涵了诸多的会计信息。因此,必须要保证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并就其发展进行反思,以推动发展。
1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障碍分析
1.1交易范围过于狭隘,需要对其加以确认
传统的会计理论是基于传统的经济形式,也就是资本经济。其会计是为了实现盈利。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已经逐渐步入知识经济。资产趋于无形化。在这种背景下,仍旧以传统的经济交易范围来对其进行约束,会将部分会计要素排斥在外。面对该种形式,必须要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式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估,就其发展中的各个要素,需要进行会计确认,从而保证其具有的会计价值。
1.2信息提供相对受限,需要对其进行扩展
传统的会计模式是针对企业而言,其一般是对企业的历史发展与经营成果进行核算,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交易性。这些信息在时效性上十分欠缺,且没有对应的预测内容。在决策的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其未来能够获得的利益,对此,必须要对会计的信息提供加以扩展。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其过往的信息,结合企业的现状,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保证投资者在投资中,能预见未来,以加强其投资的信心。
1.3人员知识相对较低,需要对其进行培养
在我国长期的会计发展中,都以固定的会计知识来进行人员教导。这就使得其在整个信息的灌输中,存在一定的内容固定与范围固定。而本身经济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才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培养的主体,其必须要具备同等的知识内容。面对该种状况,必须要针对我国当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进行培养。在传统的会计知识基础上,灌输新的知识,从而确保其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实现理论的创新。
1.4社会整体意识限制,需要将其与会计理论结合
实际上,会计理论知识是否能够进一步发展,也是社会所关注的主体。理论知识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应该与社会意识相同,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然而,由于人们自身本有的惰性,使得这个发展受到了限制。故而,笔者认为,需要将财务会计理论与社会意识结合,从而让人们具有一定的发展意识,推动会计理论知识的发展。
2对当前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相关问题的反思
2.1对原则的反思从事经济活动实际上具有一定的风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谨慎原则是经济市场的重要内容,其需要人们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正确认知与评估,从而采取一个相对稳妥的态度来进行经济活动。然而,谨慎原则在长期的作用中,过于限制经济活动的运行。这就使得人们对经济行为的评估过于侧重其损失,降低了其从事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信息也显得十分怀疑,严重阻碍了财会理论的长期发展。
2.2对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的反思会计要素是会计的基础,会计要素构建是会计工作基础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了会计报表与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企业要求的质量。而会计恒等式则是会计要素之间关系的一个构成。在当前,经常存在恒等式的不成立,这就很容易导致其构建的会计关系破裂。自然,在这种基础上,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存在一定的瑕疵。
2.3对会计确认标准、确认基础以及计量方式的反思在当前的会计确认标准上,其侧重于经济的利益以及成本。而企业中的一些无形的资本则被排除在外。这就使得核算体系缺乏全面性。另外,在确认基础上,其基本是以资产作为基础,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实用性缺乏。计量方式也相对固定,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严重限制了其进步。
2.4对会计报表体系的反思以恒等式做出的报表是其信息反应的主要方式。然而,恒等式的缺陷却使得编制的报表缺乏理论依据,其缺陷将会直接限制报表体系的科学与合理。这就使得其中存在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瑕疵。
3结束语
当前的会计理论发展远远无法满足会计实践,这就使得其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面对这种状况,必须要针对当前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阻碍加以明确,同时针对这些阻碍提出解决的措施。然后,针对其发展中存在阻碍的现象进行反思,以帮助其发展的正确性与快速。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会计理论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实践转变其观念,从而使得会计环境相对变化,能够与会计框架一致。
作者:刘燕 王娟 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玉菊.财务会计理论发展必须突破的障碍及应当反思的问题[J].财会学习,2015,02:21-23.
[2]蔡传里,等.会计改革三十年的会计理论发展(下)[J].财会通讯,2009,04:24-33.
- 上一篇: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
- 下一篇:小额民事经济纠纷起诉流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问题整改落实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