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保护法范文
时间:2024-03-27 11:1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成年人的保护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未成年人年龄虽小但同样享有人格尊严,学校或教师不得对其人格进行侮辱或诽谤。特别是在未成年人发生违纪的情况时,少数教师会粗暴侮辱、厉声训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些都是不尊重未成年人的行为。再联想我自己平日的班级管理与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与上文提到的现象相似之处,令我不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这是在违法!要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必须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问题提高到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我经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联系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我认为教师在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
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教师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四是教师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2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
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未成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比如孩子好动,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不动。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未成年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凭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
三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不尊重为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会使学生未成熟的心灵受到残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如受侮辱的幼儿会形成懦弱或强烈逆反的性格,将来可能成为对自己和社会都不利的人;受体罚的孩子为了躲避受罚,可能会养成说谎的恶习。因此,教师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侮辱,可以说是残害儿童幼小心灵的无形杀手,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篇3
1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的特点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犯罪逐渐趋于低龄化。近年来,犯罪初始年龄相比原犯罪年龄18岁提前了将近三年。在校生犯罪,未成年人盗窃等各种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犯罪年龄还在逐渐递减。第二,犯罪手段成人化。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通过网上视频,电视电影情节学到很多作案手法,作案前准备充分,作案时手段成熟,作案后销毁证据,加大了警方的破案难度。第三,犯罪趋于团伙性。青少年喜欢与自己性格、爱好等行为习惯相似的同学结伴而行,因此犯罪常常呈现团伙性,此类犯罪形式在初中,高中校园中更为常见。第四,犯罪具有突发性。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极易冲动从而引起犯罪。
2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的现状
为了不断完善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国相关法律部门制定了特殊的法律制度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将从司法保护方面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进行分析。
2.1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现状
面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增多,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社会群体这一现状。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都对未成年人犯罪做出了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规定。在我国《刑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的规定主要包括:《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抢劫、贩卖、防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在这一原则性要求的前提下,刑法分则又将这种特殊保护具体化,通过切实可行的具体条文来充分发挥刑罚的功能。这一原则以及这些条款的设置都为我国刑法保护未成年人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也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通过这些规定,可以充分看出我国《刑法》对未成年犯追究刑事责任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也给了未成年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与此同时,这一原则所体现的精神也与我国已经加入的联合国《儿童国际公约》第37条的规定相一致,体现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以及对人权的保护。
2.2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现状
在刑事司法过程中,我国《刑事诉讼法》与《刑法》充分结合,从各个方面都对未成年人提供了保护。刑事审判制度作为整个刑事司法活动的核心和关键,不仅能体现出我国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观念和精神,更集中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人在程序和实体两方面相结合的保护。因此,我国应当建立科学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这对于评估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程度事关重大。在1984年之时,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建立了第一个少年法庭,这也掀开了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的新篇章。这一伟大创举标志着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另外,我国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审判的时候,本着不公开审理的原则进行,以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在李天一案件中,由于李某被认定是未成年被告人,按照《刑事诉讼法》和相关解释,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对该案件不予公开审理。根据与新《刑事诉讼法》一并实施的《关于适用的解释》第476条“开庭审理时被告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这一规定也从程序方面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所作出的特殊保护。不公开审判不仅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充分考虑了未成年人特殊的心理状况。因为青少年较成年人而言,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也有叛逆心理,如果对青少年审判也像对成年犯审判那样公开审理,可能会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
2.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
篇4
【关 键 词】犯罪 未成年人 司法保护
一、犯罪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及保护意义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关于刑事责任的规定,在我国,年满14周岁的公民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年满16周岁的公民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所以,犯罪未成年人指的是14周岁到18周岁少年这个特殊的群体。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国法院判处的未成年人罪犯近9万人,未成年人犯罪占全国犯罪总数超过9%,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犯罪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犯罪未成年人具有其特殊性:从犯罪主体上来讲,认识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差;从犯罪行为上来讲,常常是由于一时冲动或者是被教唆、被鼓动。此外,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易于矫正。所以,不论是在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层面都不宜将他们与成年罪犯同等处罚。
如何加强对未成年犯的司法保护,以逐步建立完善的司法保护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司法保护中存在的缺陷
完善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必须先明确目前我国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缺陷、才能对症下药。
(一)立法规定不足
1、定罪标准与成年犯无区分
在我国目前的刑法体系下,虽然最高院曾出台过数条司法解释,针对未成年人犯“盗窃罪”、“敲诈勒索罪”、“罪”等罪的定罪上做特殊处理,但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适用同样的定罪标准,而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一旦被定罪,即使是只有较轻的刑罚处罚,对他们来说也像是人生抹上了污点,不利于他们的再社会化以及继续接受教育,对于他们的家庭也是沉重的打击。
2、庭审程序缺乏针对性的具体制度
虽然我国现行立法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庭审程序有特别规定,但总体上并没有创设太多有效的针对性的制度。立法中大多是原则性的规定,司法实践中难以运用,容易对未成年人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庭审中的制度创新是未成年人犯罪诉讼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用新的思路和新的制度在庭审中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可以通过试点加以尝试,最终以立法加以明确。
(二)司法实践中的不足
1、司法资源分配不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6条的规定,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在少年法庭中进行,包括未成年人刑事法庭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议庭。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地方的基层法院并没有少年法庭,司法资源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投入不足,导致少年法庭这一司法制度无法完全得到贯彻落实。
2、司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在司法人员培训上并没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培训,所以司法人员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往往出现观念陈旧、重视不足,缺乏特殊处理的专业能力。在适用法律时往往忽视了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立法规定,在司法过程中缺乏特殊保护。此外,有关部门的领导对于犯罪未成年人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立法中的相关要求贯彻落实不足,将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保护工作视为普通的管理工作,也是司法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司法保护的建议
明确了我国目前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对于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制度的不足后,笔者在此基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54条提到的“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拯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提出几点加强司法保护的建议。
(一)对未成年人谨慎定罪和
对未成年人定罪时除了考虑犯罪构成要件以外,还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犯罪手段等情节,要谨慎定罪。检察机关要运用好不权,对于虽然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潜在社会危害性的未成年人犯罪,要做到谨慎。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对于不的标准有待通过立法加以明确,从而使得不权得到合理、充分运用,落实《北京规则》所确立的“双向保护原则”,即保护社会利益与保护未成年人的双向保护,实现刑法打击犯罪以及社会要求保护未成年人的双重目的。
(二)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
犯罪未成年人一般来自于问题家庭,大多数无力聘请专业委托辩护人。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未成年被告人辩护,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因为辩护律师对未成年人的情况不熟悉而辩护不力的情况。所以,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在各地法律援助中心设立专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部门,建立专业团体,为犯罪未成年人提供援助。在此笔者建议各地法律援助中心可以加强与社会工作者的联系,以求不仅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更要全面保护未成年人在司法程序中的权益和身心健康。
(三)创新庭审程序,实现“寓教于审”和“及时、简约”原则
建立多元、创新的庭审程序,必须坚持“寓教于审”和“及时、简约”的原则,既要保证犯罪未成年人在庭审中得到教育,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又要充分保障他们的在庭审中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在庭审过程坚持不公开审判、监护人在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做到同时要尽快结束诉讼程序,减轻司法程序可能带来的伤害和不良影响。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等基层人民法院于2008年开始试行“圆桌审判”,即将原来“八字形”的审判格局变为半圆形,并设立了法定监护人席和帮教席,在审判过程中强调控、辩、审三方对失足少年的帮教,减轻未成年人的恐惧感。这种“圆桌审判”的方式后来得到大力推广,并取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完善犯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制度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自2002年在上海开始试点,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成熟度。对于所犯罪行较轻的未成年人,应当尽可能适用社区矫正制度。对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最应当关注的是再社会化的问题,社区矫正是在正常的社会中进行矫正,能够让他们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同时通过公益劳动与文体活动使得这部分特殊群体在周围环境的感化下自觉悔悟,避免和社会脱节。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社会矫正制度存在的缺少专业工作人员、活动开展较少、资金不足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完善社会矫正制度的同时应当与未成年人犯罪相结合,建立专门的工作团队,提供专项资金服务于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并且加强行政、司法、执法部门,家庭、社会工作者等各方力量的合作,以期达到最佳矫正效果。
(五)建立完整的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体系
具体的制度和细节上的完善都是服务于最终对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体系的建立。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从目前的立法、司法体制出发,尽快建立最适合我国的完整的司法保护体系,以做到对犯罪未成年人的规范、全面保护。
四、小结
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场“持久战”,不论是作为公权力的立法、司法、执法、行政机关,还是社会各方,都应当对这个问题充分关注,汇聚力量,在加强司法保护的同时也要强调社会的保护和预防。司法保护只是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最好,同时配合我国整体刑事政策,发挥司法保护对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樊荣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困境与对策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2).
[2]卢建平.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与少年司法制度变革[J].法治研究,2011(3).
[3]王鑫.浅谈未成年犯的刑事司法保护[J].法制与经济,2011(2).
[4]叶青,叶瑛.论国际化视野下的未成年犯罪人的司法保护[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4).
篇5
——李亚红
我们刚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就是我们祖国的下一代、祖国花朵,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则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引导他们茁壮成长的任务。而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只有学好法,用好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
在学习之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现如今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篇6
“六·一”儿童节来临,我应邀参加市里和学校的一些庆祝活动。
昨天上午,我出席市小交警队成立大会。会前,一位同志前来敬烟。我虽知道不得在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但却以会议尚未开始为由,与市教育局、市公安局的领导在谈笑声中,打火点烟抽了起来。由于会议时间较短,在开会时大家均未沾烟。
昨天晚上,市实验小学在体育馆召开“六·一”晚会。1400多位天真活泼的孩子坐在楼下,兴高采烈。我与市有关部门的领导被请上了主席台。会议从6点半开到9点半。开始,由师生代表发言和市、校领导讲话,会议秩序井然,场内也无人吸烟。接着,小朋友们上台表演精彩的文娱节目。这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同志顺手递过烟来,我犹豫地说:今天是无烟日,又是孩子们集中活动的场合,抽烟合适吗?当对方再三坚持时,我碍于面子接过了烟。心想这么大的会场,抽几支烟也无妨吧!我和主席台上的领导都坦然地抽了起来。楼上的家长席上,也火光四起,烟雾缭绕。出于礼貌,我也给两旁的同志回敬香烟。污浊、闷热的空气,把二手烟带给了孩子们。现在想来,太不应该。
今天早晨,我又被邀去一个小学参加活动。一看,主席台上放着烟缸。不久,校长客气地向来宾敬烟。当时,大家意识到与孩子们相距太近,抽烟不合适,都婉言拒绝:孩子们集中活动的场合,不抽烟了!
篇7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调查研究
引言
新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新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负有保障和尊重未成年人权益的义务。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出台与多次修改之后,我国加强了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力度与范围,然而就在近几年出现了各种侵害未成年人权利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无时无刻不在向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敲响这警钟。
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状况原因分析
(一)在立法方面未形成有序的体系
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主要集中于两部专门性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主要规定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受教育权及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益,并就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于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进行了规定。
(二)缺乏统一有效的社会保护机制
一方面,先进的社会大众传媒、网络走进了大同市的千家万户,网络运营商不顾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唯利是图,给青少年的身心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互联网中的不良内容成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对于权益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缺乏一个有效、系统的救助机制抢。
(三)学校保护中的相关主体法制意识淡薄,责任不明确
一方面是应试教育制度本身的缺陷,学校的法治意识不强,不能将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应有的重点传达给未成年人,致使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学校与家长对于未成年人在发生事故时的责任界限不明确。当学生在校期间发生安全事故以后,家长往往向学校要求高额的赔偿金,不仅致使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学校负担沉重,而且还会让学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把本应该安排的活动取消以此来较少学生出事故的几率,但这同时剥夺了学生学习其他方面知识、增强其他方面能力的权利。
(四)传统的家庭观念致使父母随意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为什么家长敢虐待孩子、敢私自拆孩子的信件、看孩子的日记?就是因为有的家长根本不懂得孩子也有合法权益,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公民,也享有因为中国公民该享有的各种权利,他们只知道老师体罚孩子不对,却从来不认为家长虐待孩子也是侵犯孩子权益的行为。
(五)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缺乏
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独立性的缺失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的突出表现。这种缺失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处处有父母保护,家庭中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剥夺了本应由未成年人独立行使的权利,从小无法养成独立平等的人格,缺乏自我锻炼的机会,成长阶段主要忙于学习,对于侵害权益的违法犯罪事件接触的比较少。
二、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一)逐步形成完善的立法体系
逐步建立一部系统而完善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典,使得关于未成年人的一切权益保护均有针对其专门的法律依据,在民事、刑事或其他社会保护方面与成人保护法规彻底区分开来。
(二)形成统一有效的社会保护机制
首先,对游戏厅、网吧等场所强化未成年人限入措施,对于不法经营者予以不同程度的惩戒,增加不法经营者违法犯罪的成本,同时清除内部不严格执法的执法人员。其次,建立一个的良好健全、有效、系统的救助机制,未成年人权益被侵害之后能够有一个救助和保护受害未成年人的机构,尽可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以免成为未来社会的隐患。最后,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能够各司其职,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体系。
(三)加强校方的法制意识,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
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律意识。校方努力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高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地学法、用法、守法,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自觉地把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将法律知识普及给未成年人,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要重视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生活指导,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明确相关主题责任。法律应明确学校和监护人在未成年人出现安全事故后的责任分配。
(四)明确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一生下来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对父母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方面,确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①,明确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规定后相应的惩罚措施,使家庭保护依法进行。对于监护人侵害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或者对未成年人子女的生命健康有威胁,建立对监护人的监督惩罚机制,扩大监督举报主体,依相关主体的监督举报,使受害未成年人能够及早被发现,被保护,同时剥夺监护人相应的权利,直至威胁消失或权益重新得到保护,家长行为恶劣的,对其采取相应程度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定期对家长进行法制课程培训,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组建专门的家长教育援助机构,为家长在孩子培养过程中提供科学、健康、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益的知识技能培训。
(五)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未成年人是一个需要时间逐渐成长的主体,需要各方主体对未成年人保护和对其权利的尊重,学校和家长应该多给未成年人独立成长的空间,多一些接触外界的机会。
未成年人自身也应该慢慢的学会自我保护,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多听一些未成年人保护的讲座和座谈会,观看一些自我保护的书籍和视频资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格斗防身技巧,锻炼好身体。在遇到危险时,活学活用,处变不惊,见机行事,求助于大人。切不可冒失行事,意气用事,逐渐学会独立处事和解决问题。
结语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发展伴随着多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的未成年人部分权益受保护状况不容乐观,结合全国立法现状和执法状况所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原因分析,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方面的制度对完善本地区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巍.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D].湖南:湖南大学,2007.
[2]曹承龙.关于我国西北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调查报告[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王学伟.论人格尊严法律保护之完善[J].黑龙江教育学报,2004,23(6):147-149.
篇8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使教育者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应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具体行动中。二是要了解并尊重未成年人的客观需要,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三是要充分认识不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危害性。四是教师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耐心教育,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9
因为与学校老师发生冲突,14岁的北京十一中学分校的初三学生王奇(化名)在校门内被便衣警察上铐(本报昨日报道)。昨天凌晨2时,在众人的劝说下,王奇同意解下手铐。这一事件见报后,也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清华大学法学博士赵勇表示,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公安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事件时,是严禁使用戒具的。 王奇的父母表示,在昨天凌晨处理这一事件时,崇文公安分局内保处的负责人曾经表示,给王奇戴铐时不知道他是未成年人。据了解,公安部门要求王奇一家和校方在下周二再次协商处理办法。 王奇说:“本来17日是中考体育加试的日子,但是由于脖子,手腕和背部都很疼,现在不能考试了。体育考试的30分也没了。” 王奇的父母非常担心这一事件对孩子有更多不利的影响,他们承认,王奇平时确实脾气很大,“但他是个‘顺毛驴’,他认为你讲的道理对,就会非常听话。”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王奇的一位老师的认可。这位老师称,王奇是个非常“拧”的孩子,“他认为老师管理不当的时候,就会采取不理智的态度对待老师,不去隐瞒对老师的恶劣态度,实话实说,从不回避。”但这位老师同时表示,从目前的认识来看,王奇倒是没有抽烟、交女朋友这些更令教师们担心的坏毛病。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包括许多教师在内的读者的强烈反响,教师们认为,现在与学生们打交道实在是费心费力,但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和职业精神,他们仍然会坚持用各种好的办法与一些特别的孩子进行沟通。 清华大学青少年法律工作者赵勇博士说:“给王奇上铐的情节已经违反了法律。”他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上不得使用戒具;办理未成年人违法案件严禁使用戒具。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一章第四条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 第三章第二十二条 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上不得使用戒具。对确有行凶、逃跑、自杀、自伤、自残等现实危险,必须使用戒具的,应当以避免和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限度,现实危险消除后,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案件严禁使用戒具。
来源:《京华时报》(实习生张燕)因为与学校老师发生冲突,14岁的北京十一中学分校的初三学生王奇(化名)在校门内被便衣警察上铐(本报昨日报道)。昨天凌晨2时,在众人的劝说下,王奇同意解下手铐。这一事件见报后,也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清华大学法学博士赵勇表示,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公安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事件时,是严禁使用戒具的。 王奇的父母表示,在昨天凌晨处理这一事件时,崇文公安分局内保处的负责人曾经表示,给王奇戴铐时不知道他是未成年人。据了解,公安部门要求王奇一家和校方在下周二再次协商处理办法。 王奇说:“本来17日是中考体育加试的日子,但是由于脖子,手腕和背部都很疼,现在不能考试了。体育考试的30分也没了。” 王奇的父母非常担心这一事件对孩子有更多不利的影响,他们承认,王奇平时确实脾气很大,“但他是个‘顺毛驴’,他认为你讲的道理对,就会非常听话。”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王奇的一位老师的认可。这位老师称,王奇是个非常“拧”的孩子,“他认为老师管理不当的时候,就会采取不理智的态度对待老师,不去隐瞒对老师的恶劣态度,实话实说,从不回避。”但这位老师同时表示,从目前的认识来看,王奇倒是没有抽烟、交女朋友这些更令教师们担心的坏毛病。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包括许多教师在内的读者的强烈反响,教师们认为,现在与学生们打交道实在是费心费力,但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和职业精神,他们仍然会坚持用各种好的办法与一些特别的孩子进行沟通。 清华大学青少年法律工作者赵勇博士说:“给王奇上铐的情节已经违反了法律。”他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上不得使用戒具;办理未成年人违法案件严禁使用戒具。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一章第四条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 第三章第二十二条 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原则上不得使用戒具。对确有行凶、逃跑、自杀、自伤、自残等现实危险,必须使用戒具的,应当以避免和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限度,现实危险消除后,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案件严禁使用戒具。
篇10
关键词 隐私权 未成年人 民法体系 侵权责任法
作者简介:童俊,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法学,图书馆管理。
作为人格权所体现出的重要权利之一,隐私权目前在全世界民法范围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确认和保护,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该权利所保护的内容以及范围都存在大范围的扩张,人们和学者也都开始针对隐私权的相关内容来进行研究,包括多个方面的隐私权问题,例如网络世界下的隐私权、工作隐私权等等。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其身心发育都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在隐私权方面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而侵害所造成的后果也要比成年人要严重的多,同时未成年人对于权利保护也缺乏必要的意识和手段,因此探讨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相关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
在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实现必要保护之前,需要明确未成年人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是未成年人隐私权所针对的客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未成年人的私生活。这里的私生活主要指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既包括未成年人个人独处的空间,也包括未成人和他人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空间,这应该属于隐私权所保护的内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有些情况下,包括未成年人和家人一起的时间,以及在学校内和老师同学共处的时间内,无法确定一种绝对的私人隐私权空间,但还是存在相对的隐私权空间,比如说学校内学生专属的课桌,这就存在隐私利益,而伴随着目前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私生活所包括的内容还需拓展到网络生活,这也是隐私权所应保护的一部分。
其次是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这里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而且是否属于隐私权的内容还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属于未成年人自主选择的内容。比如说一般而言未成年人的亲属关系并不属于隐私权的内容,社会上很多人都可以知道,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非婚生子女或者是罪犯子女,其亲属关系可能不愿意让他人知晓。在这种情况下的亲属关系就属于隐私权的内容,如果该类信息被披露出去势必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这就属于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害。公安机关、学校单位或者是国家机关可以依照相关法律来对未成年人的必要身份信息进行保存和收集,但是必须要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不准非法使用和对外披露。
再次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内容,这里所包含的内容是指未成年人不愿意对外公开的身心和身体上的健康内容,包括某些心理疾病、生理缺陷、性器官疾病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身体隐私除了不愿意对外展示个人身体部位之外,还包括照片。在身心健康的相关内容,由于未成年人很多都认为如果健康上的缺陷或者是疾病被外人知晓后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或者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所以不愿意对外公开和暴露。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就有规定,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在患者的病情承担保密义务,在未经患者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对其病历资料等相关隐私进行公开,而造成患者的身心受到损害的,应该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这里必然包括未成年人。此外,学校出于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的原则可以定期安排对其进行体检,但是在体检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包括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隐私。
最后就是为未成年人的财产状况、通讯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在财产状况方面,虽然一般情况下未成年人没有就业,不会形成自己的收入,但是可能存在赠予、继承或者是其他方面而形成自己的财产。这些财产信息都应该属于未成年人隐私权所应该被保护的内容;在通讯秘密方面,首先要属于《宪法》包括的范畴,通讯秘密包括电话、电子邮件、信件、日记等等,还包括网络社会下新形成的联络手段,包括微信、微博等。未成年人在自身通讯的过程中应该享有通讯自由和隐私权,不能受到非法的干预和窃取,而隐私权所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这通讯信息上的保护。
二、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特殊性
未成年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心智都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处于一个刚形成的过程,很容易就会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侵害,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多方面进行照顾和保护,引导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跟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作为限制行为能力人甚至是无行为能力人,在自身保护能力方面极为薄弱,其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可能性更大,其严重程度也就更为明显,因此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应该充分体现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
同时,由于未成年人跟成年人相比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具有特殊性,可能性大和严重程度更为明显,在对其隐私权造成侵害的主体方面只有很少部分是来源于社会上的陌生人,绝大多数都属于跟未成年人每天都有密切接触的父母、亲属、老师或者是其他同学。尤其是在侵权主体为父母或者是老师的情况下,很多情况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对未成年人所造成的侵权行为,反而会认为是对未成年人着想,实现更好的教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所造成的侵权行为,事后再进行救济则会非常的困难。尤其是在受到自身家长侵权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往往无法在自身环境中得到相关的救助,也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求得法律上的保护,这就需要社会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包括国家的公权力机关、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机构等等,需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职责,及时采取措施,依靠民事救济或者是行政救济的方式,来实现对未成年人隐私权进行保护。
三、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所存在的不足
(一)在立法上针对隐私权相关保护比较零散 我国相关法律针对隐私权保护方面虽然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规定,但是这些立法规定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较零散。具体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刑事诉讼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方面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上都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分散于各个部门法,而且比较杂乱和笼统,不能形成一个在内容上可以相互衔接的完整立法体系。这些立法上所存在的不统一问题,导致了在实际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无法利用法律武器来是实现救济,同时司法机关缺乏一个统一的救济标准,因此在救济上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二)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法律缺乏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一个法律得以贯彻落实切实发挥作用的保障,如果立法上实现了一个完整的立法保护体系,则需要对隐私权所保护的内容、范围、具体侵权行为类型以及相关救济方式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在相关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得到最为有效的救济,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才能依靠法律途径实现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司法机关在具体操作中也有规范统一的适用。但是就目前的立法规定来说,隐私权所规定的内容都比较有限,所保护的内容也只限于通信秘密和个人信息,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现行法律针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还处于一个保守的阶段,立法上的欠缺导致了可操作性的缺失。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针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仅限于信件、日记和电子邮件,这个范围本身就比较小,而且在法律规定上也比较简单,仅限于对未成年人监护人权利的规范以及对第三人侵害的防止,并没有更为具体的相关规定。而且这些立法的规定内容上都比较的简单,没有对侵害行为所造成的严重程度以及侵害行为的性质进行区分,以及侵害行为人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三)网络隐私权缺乏有效的规制
隐私权目前被侵害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就是网络环境,在探讨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过程中,完善网络立法是密不可分的话题,由于目前网络社会的不断深入,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网友的低龄化趋势表现的更加明显,这对于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产生了革命性的挑战。伴随着网络社会个人信息传播的不断便捷,信息的传播以及披露都十分普遍,因此在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方面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网络社会的特殊性也导致隐私权无论是在责任形式、侵权方式还是权能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更加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和约束。但是就我国现行立法来说,对于网络隐私权这个范围基本上没有任何概念,仅仅有《侵权责任法》中第三十六的相关规定,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用户等等的侵权责任进行追究,但是都属于一种事后救济,而对于未成年人隐私权在网络社会所遭到的侵害没法得到有效的制止和预防。
四、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完善措施
就隐私权保护而言,并不仅仅只涉及到民法范畴的内容,需要多个部门法实现立法上的多维度的保护。而就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方面方面,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一)建立多维度的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
这里的多维度,指的就是不能只依靠单一的法律内容来实现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需要形成多个部分法之间的多维度保护,原有的单一立法也需要充分体现专业性和针对性。具体而言就是要从诉讼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多个角度上来实现对隐私权的综合保护,以保证隐私权可以受到有效的保护,以及防止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学校、社会团体以及公权力机关在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过程中过度的介入。同时在保护其免于不法侵害的同时,也要对未成年人接受法律救济的渠道实现综合性的规范,这些都是充分借鉴国外针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所取得的先进经验而得到的成果,确保所有的保护功能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具体来说,首先要在现有的民法基础上加强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现在的《侵权责任法》虽然在第二条中提及到了隐私权的概念,从过去间接对于隐私权保护转为直接,但只是简单的概念提及,并没有对于其内涵以及范围进行界定,在不同情况下针对隐私权保护的救济方式以及救济原则也没有相对的规定,因此很难形成一种完整有效的保障模式。在今后的立法过程中需要在民法系统中对隐私权进行一个规范性的保护,对隐私权的相关内容、范围、类型行为以及救济方式都进行系统化的规定;其次是要对我国台湾地区、德国、美国等相关立法进行借鉴,对个人信息、资料进行立法保护,保护的内容包括针对个人信息数据、信息资料、未成年人隐私权特殊保护等方面,在个人隐私权保护和信息自然流通之间寻求平衡,确保隐私权尤其是未成年人隐私权得到有效的保护。
- 上一篇:临床技能教学
- 下一篇: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未成年保护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