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7 11:1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基本技能操作;医学检验技术;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郜乐乐(1980—),女,河南洛南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办公室主任,中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检验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3-0363-02[收稿日期]2020-03-16

医学检验(medicallaboratoryscience,MLS)是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方面的检验,从而为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疾病和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的一门科学。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医学检验专业和医学技术检验专业是培养具有医学检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太一样,医学检验专业更侧重于医学理论的培养,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侧重于检验技术操作的培养。实际上,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学生以后的就业市场方向会更偏向于技术操作类,国家教育局在2013年将医学检验专业更改形成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这个改变改变也从侧面印证了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来说在临床上操作技术的重要性

通过对医院检验科室的走访调查发现,我们在学校中的教学内容与临床有着严重脱节的现象,我们学生掌握的或者熟悉的操作在临床上却无甚用处;我们学生不会或者不熟练的临床上是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的,故到了工作岗位只能重新学习,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好与医院无缝对接,需要很长的适应与再学习期。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书本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教材上的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法是延续旧的或者已经被淘汰的实验方法,若学生按照教学大纲投入较多的学习时间在此,往往会收到事倍而无功的效果,会产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临床上用不上的挫败感。比如免疫学检验技术中人工免医院的制备,扩散实验中制板打孔,微生物检验中各种染液的制备,各种培养基的制备等等,虽然是要求掌握的实验,但是我们认为不需要花大量课时去准备去学习,因为这些实验更偏重于科研而非临床,对于高职检验技术专业来说应该属于了解而非掌握的内容。对于这样一些实验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或者简单地模拟实验来操作就可以了。

二、临床上检验技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

我们走访了几家涵盖不同等级的医院,发现虽然所用设备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医院来说,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操作已是常态,人工参与度被降至很低;或者是实验方法大大改良,更加快速更加准确的实验方法大面积的用于临床。

三、实验设计不合理

也许是考虑到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详细的学习该课程,我们的课本里面的实验也是庞杂无比,面面俱到,但是有句话叫做全部都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现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都是越来越细,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对于我们学生的学习来说也是一样的,高等职业类的教育内容并不是越全面越好,而是越精准越好,精准我们的定位,精准我们的就业岗位,要分清主次,才会让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医院的走访以及对学生实习反馈的总结我们发现,应该适量减少或者删除一些老旧实验及一些重点偏向科研的实验,应该大大提高基本操作在实验中的比重。

对于基本操作来说,本身它具有难度小、枯燥、不能呈现有趣的实验结果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等劣势,这就会造成师生都对其不重视,往往会采用稍微练习一下就可以了的心态来学习,但这样做是本末倒置的。

下面我们以“微量加样枪的使用”和“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与保护”这两个基本操作实验为例来说明。第一个是免疫学上的基本操作,第二个是微生物学上的基本操作,许多学生往往认为它们很简单很容易操作,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但是实际临床上在往往会出现由于细节不注意或加样枪的型号差别导致的加样量错误往往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或者显微镜操作不当污染镜头或压坏病人标本片的情况。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院做出如下调整:对于“微量加样枪的使用”实验,首先安排4~6个学时来练习和考试相关内容,并制定考试操作细则(见表1),要求每个学生100%掌握;其次购买市场上不同型号的微量加样器让学生反复熟悉和练习;对于“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与保护”这个实验根据实际情况改良书本原有实验方法并制定考试操作细则(见说明书),通过这个改革并临床实践后得到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非常好的反馈。

类似这样的基础操作我们总结了包括静脉采血,末梢采血,推片,血沉,各种培养箱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离心机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细菌划线接种,染色,乙型肝炎检测(ELISA法),血型实验,交叉配血等20种左右,这些实验在临床上仍旧需要部分的手工操作,并且都是医学实验里最最基本的操作,是应该熟练掌握和应用的。

篇2

【关键词】酒店;高职;人才;需求

0.前言

随着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职业化和质量化,基层管理服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将逐步为大专学历层次的人员所取代,尤其是高星级酒店管理集团,对人才的要求与挑选更为苛刻,语言、技能、素质、形象缺一不可。有鉴于此,笔者以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抽取杭州及周边地区酒店及相关企业共 12家,其中星级酒店10家(含 5星级酒店 5家、4星级酒店 3家、3星级酒店2家)、经济型酒店 2家。将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员工招聘负责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酒店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该酒店所需招聘人员的具体岗位及学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等信息,以了解当今酒店行业对高职酒店人才的需求情况。

1.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内容涉及到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1适应岗位分析

高职酒管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岗位基本集中一线服务岗位上,其次是行政岗位,部分酒店也有填管理岗位,但是主要集中在基层管理中如领班等职务,在上述12家酒店的调查中,有12家至少都认为一线服务岗位是刚毕业酒管专业学生必经的途径,此外,有6家酒店认为行政岗位也是适合毕业生的就职的,如人事专员、行政文员等。

1.2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高技能才人的素质要求分析

酒店企业认为高职酒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包含了多个方面,在所设计的几项选项中包括了团队协作精神、工作事业心、专业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工作适应能力、遵守法纪等9个选项,在12家被调查企业中,有11家企业认为团队协作精神是必须的,此外,对于外语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也给予了肯定,认为是作为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专业知识结构、解决问题能力和遵纪守法等选项选择人数不多。此外,在调查中分别对这9种素质进行了重要性的评比,通过评比,可以发现,要成为高技能的人才,需要具备多种素质,上述9项素质在企业看来不是非常重要就是认为是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面,这也说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想成为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发展。

1.3岗位需求状况分析

在被问及酒店企业最需要高技能人才在什么岗位发挥作用时,大多数企业选择的还是酒店最重要的三个部门,即前厅、客房和餐饮,当然,由于会议旅游的盛行,商务中心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认为商务中心中也需要高技能人才的企业也有3家,而且都是5星级酒店。其中,餐饮是最需要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这也与餐饮直接对可服务,最能够表现出一个酒店人文精神及员工素质这一特点有关,至于前厅,作为酒店的门面,是客人获得第一印象及最终印象的最佳地方,所需要的服务人员必然要具备高超的服务技能。

1.4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程度分析

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方面的调研中,在调查表所列五个选项(理论基础、科研能力、专业知识面、创新能力、其他)的重要性排序中有90家企业认为专业知识面是最为重要的,显示出酒店行业对于人才的观念由专才转为通才。

2.调研结果分析

调研发现,酒店方对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很少关注,比较重视的知识仅停留在英语上,部分酒店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很少用到,需要改进,甚至有酒店认为酒店管理没有专业特色,酒店员工只需要进行短期培训即可以上岗。由此可见,一方面学校与酒店的沟通较少,酒店对学校教育不了解也不认可;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好好地审视已有的课程设置,深入酒店了解实践中的具体岗位需求。

此外,调研发现酒店行业对于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全面性要求非常高,在熟知某部门的专业知识的条件下还能够一专多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胜任不同的工作环境,此外,良好的沟通和谈判能力,以及流利的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也是企业判断是否能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之一。

调研还发现团队协作精神、工作事业心是酒店非常看重的两个高技能人才必备素质要求,团队协作能够使得酒店的运营正常运转,也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企业文化来,也是一个酒店是否成熟的标志,而工作事业心也越发为酒店所重视,盖因为酒店作为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的服务性行业非常希望能够有固定的、弹性流动的员工,因此,能否坚持酒店工作,能否视酒店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是酒店选择人才标准之一。

最后,调研发现酒店对于能与我校酒管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制度有着相当大的兴趣,也欢迎我校酒管专业学生前去酒店实习,这是一个较为良好的信号,一方面说明我校酒管专业学生的受欢迎程度,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酒店方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是较为迫切的,亟需能够在毕业后胜任相关岗位的专业人才,保证酒店的运营与发展。

3.相关建议

笔者通过走访各大酒店与相关人力资源部门领导、部门经理的沟通、对本校酒管专业教师的沟通了解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积累了一手资料,通过整合分析,现给出如下建议:

3.1围绕行业需求培养人才

随着酒店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酒管专业培养创新人才时应该围绕市场培养创新人才。同时,由于酒店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是直接体现在服务质量上,这就要求在教育学生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此外,对于服务技术水平的培训也要提上日程,以满足酒店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目标。

3.2提高校企双方的契合度

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征求酒店行业的意见。而企业也必须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发展防线,要让酒店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重视实习生潜在的价值,企业给实习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

3.3酒店要更合理的对待工学结合

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战略意义,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酒管专业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进而共享高职院校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

篇3

关键词:核应急;跨学科;知识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14-02

一、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核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首要技术手段,安全发展核电是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核能与核辐射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家核应急工作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核应急人才培养日趋重要。

(一)核应急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切尔诺贝利、福岛等事故的教训表明,若未能迅速将事故控制于场区内,就容易引发火灾、核泄漏、社会恐慌、人员伤亡等相互影响的衍生事故场景,形成非常规的灾害链式演化效应,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此类问题机理复杂,往往需要核电、环安、医疗救援等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人才在应急管理人才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协同应对与处理。这对核应急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在纵向上,作为处理特定核事故场景的专业人才,要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且在横向上,作为复杂非常规突发事件响应的应急人才,需要清楚了解核事故演化的一般规律,理解应急管理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核应急知识与自救他救的基本技能,以形成跨学科知识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图1)。

(二)跨学科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是核特色高校的历史使命

遵照主席关于加强核安全应急能力建设的指示和《国家核应急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部署,依据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2014]6号文,设立以南华大学、苏州大学等为依托单位的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南华大学已建成以“核燃料―核技术―核环境安全―核能经济产业―核应急管理”为主线的核能安全开发与应用的学科链,基本具备培养核应急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跨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实验环境。因此,培养具备核安全专业技术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核应急人才,已成为部分核特色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强化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将跨学科应急管理共性知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对拓宽学生就业面,全面增强学生学习与就业自适应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及时有效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输送优秀的核应急人才,对我国核能产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现行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一)院校长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现阶段,专门针对跨学科核应急人才需求的院校培养模式仍十分罕见,传统教育观念只重视纵向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围绕特定职能展开,为了更好地迎合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学人才培养的类型和主要方式仍是按学科、专业进行划分,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本专业内的知识,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定向管理和技术工作所需的技能,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这种培养模式没有将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提升到与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割裂了学科、专业间的横向协同作用,培养出的定向专业人才不具备环境自适应性,无法满足复杂、不稳定环境下的核应急响应需求。

(二)专业机构短期培训模式的局限性

德、美、英、加等先进核大国以提高核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能力、提高自愿者的核应急响应知识和技能、强化公民的核应急救援意识、普及和提高核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等为目标,形成了一套涵盖培训制度、课程体系、培训方法等各方面科学系统的核应急培训模式(IAEA 2010;蒋铭敏 2009;姜文华2012),为国内刚起步的核应急培训事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专业机构的核应急培训模式以核应急响应亟需的横向跨领域知识与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具有专业化、效率高、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然而,与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培训时间过短,内容不够深入,人才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培养出的应急人才环境适应性不足。

三、跨学科知识型核应急人才的培养思路

核应急人才既要精通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通晓跨学科的应急管理共性知识,这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焱 2011)。南华大学核应急培训基地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的优势教研资源,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研究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思路:

(一)建立纵横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框架

跨学科人才在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也应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应对能力。国内虽已形成成熟的“专业培养”与“双学位”“辅修”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但学科知识间的紧密结合程度,学生的知识融合运用程度均未真正达到跨学科培养的内涵要求。因此,有必要设置纵向专业知识与横向共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现行各专业培养方案探索具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框架,整体考虑综合结合的跨学科培养流程。

(二)建立系统的跨学科知识课程体系

全面、权威、实用的理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现行高校均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而针对特殊的跨学科的横向核应急共性知识需求,缺乏可参考借鉴的规范与成功案例,相应的课程与教材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结合我国实际核安全现状与趋势,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扩展相应的跨学科共性知识课程体系,是成功培养核应急管理人才的必要途径。

(三)设计有效的跨学科技能实训机制

系统、高效、可靠的技能实训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相辅相成,为理论知识的巩固理解与熟悉运用提供实际操作与训练的环境,是核应急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需要围绕特定核事故对应急技能的需求,结合高校现有“核应急设施、设备”等专业实训资源,设置如“核应急演练”、“核应急仿真”、“指挥协调”、“协同决策”等跨学科应急共性知识相应的实训计划与流程。

(四)建立高素质的跨学科教师队伍

跨学科知识教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某学科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跨学科核应急共性基础知识;作为跨学科知识教师,不仅要通晓核应急共性知识,还要了解应对核事故灾害链不同场景所需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加强跨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需要将专业知识与共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aurentF.Carrel.TrainingCivilservants For Crisis Management.JournalofContigenciesand CrisisManagement,vol.8. 2000,(4).

[2]姜文华,孙健,来永芳.h核发达国家核应急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214-215.

[3]卢文刚.中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2).

篇4

关键词:专业社团;作用;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

一、专业社团发展情况

伴随着思想不断发展,学生社团发展取向日趋多元化,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科技学术、文艺体育、理论学习、公益服务等类型应有尽有,其中文艺体育等传统意义上的社团依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文学艺术类社团也有较快增长。诸如轮滑社、文学社、演讲与口才俱乐部、音乐协会、棋艺社、摄影协会等都发展的如火如荼,但一些专业型社团由于其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要求以及自身趣味性不高,其吸引力偏低。

二、专业社团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专业社团是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依据兴趣自愿组成的进行专业知识技能运用的学生社团组织。社团可通过组织一些形式新颖的知识竞赛活动和专业学习交流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创造积极的专业知识学习氛围。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方式,在促进学生消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团通过知识讲座、作品交流、技能比赛、知识竞赛、经验交流等活动,相互切磋、互相学习,使所学知识得到不断强化,通过一些列活动学生也开阔了视野、扣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专业技能。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社团中,他们可以主动设计活动项目,优化活动内容,每位成员都可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业社团还可以针对自己专业的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专业技能。

4.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专业社团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已成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通过科学合理设计社团活动内容,并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有效配合,专业社团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去运用专业知识,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为专业技能大赛选手选拔提供人选。

三、专业社团发展的思考

1.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充分发挥专业社团的作用。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专业社团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引导学生成立专业社团方面的意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导致专业社团作用未有效发挥。学校应注意在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学生技能大赛组织与训练、校企合作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社团的作用。

2.不断完善机制,加强指导,使学生社团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学校应加大对专业社团的扶持力度,建立专业社团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学生专业社团建设, 使其成为提高技能的主战场。专业社团必须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要建立专业指导教师与社团成员的定期沟通和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专业技能。

3.加强对社团的管理,提高活动效果。社团负责人在社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每学期要制定详细可行的社团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要注意与专业课程的呼应。学校要建立一套评价考核和奖惩体系,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定期对社团进行考核,社团负责人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考核,多次考核不达标的社团,要更换专业社团辅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多次考核不达标的成员,应予除名。

参考文献:

[1]沈铁敏.个性化的专业社团建设对高职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与培养的研究[J].湘潮,2014,(4).

篇5

关键词:会计毕业论文;实践、科研、创新能力;高校课程体系

作者:叶倩(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15)

会计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毕业写作其中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目前会计毕业论文存在写作流于形式、论文质量下滑等诸多问题,社会上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问题一直有着不同看法。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涉及诸多教学环节,比如论文题目的筛选和确定、中英文资料搜集、提纲的拟订和修改、论文稿的撰写和修改以及论文答辩等,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是本科学生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把科学研究和写作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会计本科毕业论文不仅能训练和考核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技能,更深层次是考核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所以,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不仅不能弱化,还必须进一步强化其管理。

从目前各类本科院校对毕业论文的安排设置来看,会计毕业论文写作只是做到了对学生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要改变如此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加强相关各方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毕业论文写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要求,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的课程体系,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科研能力这一培养理念和目标贯彻到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去。

1加强相关各方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现实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毕业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所代表的意义和重要性,而学校安排的毕业论文写作与往往与毕业找工作时间冲突,这就使得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找工作方面而忽视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锻炼;二是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部分指导教师在指导时间和教学精力上存在不足,由此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把控不严,出现整体下滑现象;三是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提前参加工作,使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难以抉择。

要解决以上问题,从学校方面来讲,应进一步重视毕业论文工作,充分考虑各方的需求,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安排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为学生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减轻毕业生负担;从教师方面来讲,应不断完善和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技能和方法,以责任心和爱心对毕业论文全程跟踪指导,严把论文质量关;从学生方面来讲,应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完成本科学习期间最后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考核;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应提高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减轻毕业生论文写作时的外界压力。

2全方位、全过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高低,这里的素质是指学生对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技能素质,而综合能力是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所以,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必须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传统的仅仅将第八学期作为教学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计划完全不能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个激发、引导和内化的过程,所以本科四年要全方位、全过程重视学生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方法,让高校改进现有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和环境,让会计专业学生尽早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1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本科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能较好地反映自己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或具体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也就是说,合格的毕业论文要能体现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要能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或具体问题。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和训练。但从现状看,高校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训练和提高。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往往是将抽象理论进行堆砌,论文的内容空洞无新意,这是毕业论文撰写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没有完成国家的培养目标,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系统的规划和开设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在不同学期课程的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相关的阶段项目实习,要求他们必须参与具体的工作,动手实练,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听听看看。通过项目实训,让学生尽早接触实践,参与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熟悉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为毕业论文应用选题做好铺垫。

另外课堂上可积极探索各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沙盘推演法等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经济现象、会计案例、经济管理手段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评价,并形成文字分析报告。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技能训练

我国国家教育部定义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际上是发现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会计理论架构问题或会计实践中的操作问题等,展开科学研究,利用会计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并表达出研究成果的学术研究活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会计领域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指导训练才能具备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基础,在高校开展会计专业的研究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科研技能的有效方式。

研究性教学可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展开。课内教师可以采用公开讨论课或案例教学的形式,针对课程内容,选择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会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作为探讨内容或案例,指导学生查找收集和查找文献资料,介绍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提出的解决方案加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让学生边学边用,提高其研究性的思维能力。课外,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目前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各种研究课题,科研团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收集数据、文献等研究资料、学习研究流程和方法,获得创新思维,撰写研究报告。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会逐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树立正确治学态度、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也巩固了所学知识。在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时,学校应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课题研究项目,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今后做毕业论文课题打牢基础。

另外,在高校推行学术报告制度,也可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探索精神,为毕业论文写作储备科研能力。学校可聘请校内或校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耳闻目染、潜移默化,让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深入到学生潜意识里,引导学生了解前沿动态、实务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在长期频繁的科研活动中,指导老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从而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2.3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上面我们已论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会计领域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而人类一切复杂的创造活动都要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所以会计研究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提出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要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逆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应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落脚点,有些走在前列的高校已经致力于推动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北京大学经管学院9年前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已成为经管学院一张名片,在课上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著作、辩论热点问题,从提出疑问到收集证据,从逻辑推理到考察其他可能的解释。这个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这些高校的经验和探索值得在全国范围高校推广。

另外,高校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开设跨学科课程讲座、开展技能竞赛项目和技能培训项目,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学生们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增强,创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并且巩固和提高所学专业知识。为最后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2.4尽早开设毕业论文辅导教学

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与一般学术论文写作基本相同,其采用正式的书面语言,遵循严格的写作规范,学生在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运用专业知识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下才能很好的完成。而语言表达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等素质需要长期的积累。毕业论文辅导教学就是要配合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技能,内容主要涉及写作训练、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理论前沿讲座、案例性论文写作训练、科技论文写作、抽样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统计分析等等。

开设《大学语文》、《会计学术论文写作方法》、《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可以分步有序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介绍文献检索和工具、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软件的使用、数据建模等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结合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展开研究,并写出小论文,提早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

篇6

关键词:高职数学;分层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用人才

作者简介:曹玉平(1963-),男,江苏常州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年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江苏高职教师评价研究及实证分析”(编号: 2011-R-18905;主持人:曹玉平),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35-03

随着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各个高校对实行扩招以便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但是由于学生的大量招收,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以传统的同意模式进行教学,不便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高职数学教学,高职数学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和其他知识,高职数学教学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为各个专业对于数学掌握能力的不同,以及学生实际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迫使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培养出能力不同的高等职业技工人才[1]。实施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对于高职数学教学的要求,社会上需要的人才的能力各不相同,并不是每一个高等人才都需要相同的数学能力,且每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智商的发育不同,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要以实际的事实为依据,来建立一个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高等职业数学分层教学。高等职业数学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学生不同能力,将数学教学模式划分为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用的数学知识,从而良好的培养出各种层次的高等职业人才[2]。这样可以将各种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大化扩大,能够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才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高职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最直接体现,培养每一个人不同的数学能力,这是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最直接的目的[3]。

一、实施高职数学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实施高职数学分层教学的重要性这与高职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实施高职数学分层教学影响着每一个高职学生,从而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高职数学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高职数学教学对高职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种学习型学科,是其他专业的基础和工具,只有良好的掌握各种数学知识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其他专业知识,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能力,应用一定的数学能力解决各个专业中的专业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各个专业难题,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一切现代专业的基础,一切专业都或多或少的会应用到一定数学知识,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用数学的方式对专业进行理解,是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专业中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主要的目标,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性人才,而每一个专业的专业性人才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这是所有专业一个普遍的要求,高职数学教学对于所有高职专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数学分层教学对高职生的重要性

由于高职学生的能力不同,统一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能将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彻底地激发出来,不能对每一个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每一个学生不能得到相应的教学,这完全违背了现代教育扩招的目的,现代教育扩招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以传统的学模式让学生不能良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不能良好的应用到各个专业能力的学习中,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不能掌握良好的技能[4]。实施分层数学教学方式是正对不同的专业的不同学生进行区别性教学,每一个专业的每一个学生所受到的教学方式各不相同,不同学生受到相应的数学教学培训,让学生对自己需要并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对需要掌握和应用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从而实现对于专业知识的良好掌握,获得良好专业技能,成为一个专业性人才。对于现代高职院校来说生源是不断增加的,但是能够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是如此的少,或者说培养出能够适用于现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专业人才是如此的少,这与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要尽其能,是现代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数学分层教学就是将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进行不同的激发,从而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各有不同,却也不能各自代替,每一个层次的技术人才都能将自己的能力完全地进行展现。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教学方针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高职数学分层教学对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高层数学教学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形式,从而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应用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之中,使得学生能够成为专业的技术性人才。采用分层式的数学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资源能够最大化地进行利用,最大化地培养出专业的技术性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模式的数学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不能够得到体现,让教学资源受到浪费,且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很多,因为教学模式和自己的情况不能相应,或者说不能和自身所学习的专业相应,从而导致资源浪费,人才培养的效果也不良好。分层数学教学就是一种资源的合理化应用,提高教育成效、

(四)高职数学分层式教学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由于采用的是分层数学教学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获得各自不同的专业能力,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让学生满足于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避免一个层次人才扎堆,一个层次人才缺乏的现象,每一个人才在社会中尽到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出相应的社会财富。分层数学教学是以人和社会需求为基础下的科学性教学方式,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实现人才的全方面培养,完全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五)高职数学分层教学对整个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分层式数学教学模式是一个将教学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进行改进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标志着我国现代的高职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统一的教学模式向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转变,使我国的教学能够更加的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中国高职教学正在进行着不断地改进,数学分层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高职教学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加注重人作为教学主体,注重专业和社会的结合。

二、建立高职数学分层教学的系统模式

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是一个单一的教学方法,需要各种方法进行结合才能满足高职数学分层教学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应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是需要各种分层的教学方法结合,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的良好培养,满足社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需要的要求[5]。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是一个良好各个教学方法和方式的结合,实现以人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做到人才的良好培养,满足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需要。

(一)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数学教学模式

由于专业的不同而对于数学知识的需求也就不同,根据不同的专业而制定对应的数学教材,每一个专业对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需求的不同,不同的需求模式需要首先对于专业进行仔细地研究,研究专业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每一种专业都应该为这数学教学而制定具体的教材,而各个专业的数学教材要结合本专业的不同特点,在教材中要结合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案例进行讲解,让数学知识和专业紧密的结合,让学生能够良好的通过数学教材掌握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学生通过对于数学教材的使用掌握专业所有知识,能够更加容易的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而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以数学知识作为基础,数学知识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和工具,要把工具进行良好的使用,才能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成为良好的人才[6]。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的能力也有着不同,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分层教学模式

每一个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和掌握能力不同,而且每一个学生对于专业的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需要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对于数学知识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要进行深层次地数学知识教学,对于那些对于数学知识要求不是很高的专业,只需要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地理解,通过简单地理解能够应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之中[7]。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提高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的要求,要激发出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需要的范围内掌握最多的数学知识,最牢地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应用于专业的学习当中,满足专业对于数学知识的要求。在教学中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进行高职数学教学,根据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施教,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三)完善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评估办法

传统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估主要就是以分数作为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作为一个学生的好坏的唯一评定。但是学生的能力不光是分数可以能够体现的,而且分数不能完全地展现一个学生的数学掌握能力,而且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不能到达高职学生的能力要求。所以分层式数学教学要做到分数、平时上课表现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一个综合性地评估,通过各个方面地进行评估从而来准确的评定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做好平时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的动手能力,避免只培养理论性人才,而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实施综合性评估,建立一个良好的综合性评估制度,实现教学质量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帮助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成为具有高能力和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数学分层教学培养的是现代社会的实用性人才,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理论能力和学生的操作能力,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和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不同而实施分层数学教学,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教学培养,根据不同的对于数学能力和知识的需求而实施分层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实施具体地教学方案,满足各种层次高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8,9]。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是对于当今高职院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教学方针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把人作为教学的首要位置,将人作为教学的主体,从整体上将教学和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避免高职院校与社会需要的脱节,避免培养出高学历而低能力学生。通过分层数学教学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杰.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121-122.

[2]时立文,刘玉良.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157-158.

[3]张卫彬.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J].大家,2010(10):196.

[4]陈兵.论高职学院数学的分层教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2):127-128.

[5]陈.试论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6):100;105.

[6]曾亮.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新探索[J].职业时空,2010,06(11):58-60.

[7]王凡刚.分层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29):179,267.

篇7

关键词: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297-03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旅游专业是中国加入WTO后迅速发展的一个专业,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外性和应用性。迅速发展的旅游业需要既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又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的旅游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和语言教育相分离,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实施双语教学成为旅游高等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旅游教育者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和英语同时作为教学媒介语言,将英语技能教学与旅游专业知识教学进行充分整合的过程。它是一项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工程。

双语教学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研究成果较多。实践研究中,最著名的有加拿大、美国和新加坡。其双语教学的目的、对象、规模等定位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中以加拿大的“浸入式”双语教育模式,美国的“过渡式”双语教育模式和新加坡的“三向分流式”最有特色。它们在双语政策、语言评价和双语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努力。

国内的双语教学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尚没有一个完整、成熟的双语教学体系。目前约有35所高等院校通过引进原版教材来推进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在理论研究中,主要从概念、模式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实践中,问题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模式、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问题上。

三、旅游专业双语教学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

此研究以沈阳工程学院旅游专业的2009、2010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及双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师资力量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双语教学模式,来探讨适合我院的双语教学模式。该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

旅游专业双语教学调查问卷

此问卷旨在调查学生对双语课的态度和建议,以便于合理安排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请填写选项或答案。 您的四级成绩:______ ;您的六级成绩:______

1.您是否赞成开设旅游专业双语课程

A.非常赞成 B.比较赞成 C.无所谓 D.不赞成

2.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您觉得是否会有很大困难

A.困难很大 B.有些困难 C.有一点困难 D.没有困难

3.若为双语课的学习做准备,您认为哪些准备很重要(按重要性排序)

A.心理准备 B.专业知识准备 C.语言准备

4.若开设双语课,您认为以下哪个要素很重要(按重要性排序)

A.教师素质 B.教材选择 C.课程安排 D.教学模式

5.若上好双语课,您认为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按重要性排序)

A.口语好 B.有经验 C.讲课思路清晰 D.教学方式恰当

6.您认为双语课上适合使用何种教材

A.英文原版 B.有中译版的英文教材

C.中文教材 D.看具体情况

7.您认为双语课上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应该是

A.全部英语 B.较多英语,少量汉语

C.较多汉语,少量英语 D.全部汉语

8.若教师使用英语授课,您认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造成何种影响

A.正面影响,有利于掌握新知识 B.无影响

C.负面影响,不利于掌握新知识

9.若教师使用英语授课,您认为对英语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帮助

A.有较大帮助 B.有一些帮助 C.没有帮助

10.如有帮助,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A.文化背景知识 B.理解能力 C.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表为问卷调查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反映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期望和建议,从中可以看出双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问题1是学生对开设双语课的态度的调查。从表格数据可见,72.8%的学生赞成开设双语课,说明大部分学生已意识到双语课学习的重要性。问题2和3是关于学生对双语课学习是否有信心及做何准备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语言基础好的学生对双语课信心较大,而语言基础弱的学生对双语课学习信心不足。若为双语课的学习做准备,57.6%的学生认为语言准备最重要。这充分说明双语教学中的语言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首先跨越语言障碍才能为双语学习打好基础。

问题4调查影响双语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57.6%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模式,可见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至关重要。问题5是学生对双语教师的要求。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口语水平很重要。这说明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双语课的认同态度。问题6是关于双语教材的选择。大部分学生(63%)希望使用有中译版的英文教材。他们对英文原版教材在接受上还有很大困难,而中文教材又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带有中文解释的英文教材难度会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需求。

问题7是关于双语课上学生对教师教学用语的要求。从结果中发现有4.3%的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要求教师全部使用英语(即双语教学的沉浸模式),44.6%的学生要求课堂使用较多英语,少量汉语(即双语教学的整合模式),51.1%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课堂使用较多汉语,少量英语(即双语教学的渗透模式)。后两种模式的比例差距不大,从中可见,学生期待课程中使用英语教学,但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大部分学生便从实际出发,选择汉语较多,少量英语的渗透模式,在该模式发展至一定阶段后,可逐步过渡到整合模式,直至最终的沉浸模式,三者应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问题8、9、10是关于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影响调查。其中52.2%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有正面影响,但34.8%的学生则担心双语教学会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在双语教学开展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正确处理好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否则将得不偿失。另外,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学生(64.1%)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而影响主要在将旅游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相融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四、实施旅游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目前我院的双语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特定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双语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双语师资、双语教材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为加快旅游专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解决学生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现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选择对于双语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目前国外有很多成功的双语教学模式,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联系实际,加以借鉴。就我院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比较适合的是逐步渗透型的教学模式,即在旅游专业课教学中逐渐加入英语,除了常规的课堂用语要使用英语外,教师应把重要的旅游专业术语用英语加以说明。另外,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增加英文的案例分析或辅助阅读材料,随着学生接受能力的加强,逐步提高教学目标加大课程难度。这种分步到位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逐步适应,可操作性强。

2.双语师资。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双语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障碍之一。我院拥有自己的旅游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但外语专业教师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不足;旅游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强,外语水平低。因此必须加强双语师资建设,可从三方面来解决,一是加强外语专业教师与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上的合作交流;二是适当引进高层次的双语师资;三是选派专业教师进修提高外语水平,或选派外语教师进修专业课,使教师既掌握旅游课程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用英语授课的专业技能。

3.双语教材。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国内双语教材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引进原版教材,二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但国外原版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英语理解难度并不适于我院学生,不能盲目使用。可以借鉴国内学者的双语教材或英文教材实现教材改革,或结合国外的原版教材与本院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组织旅游专业教师与外语教师合作开发适合自己的双语教材,聘请专家团队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教材质量。

4.教学管理。双语教学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校应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扶持力度。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双语教材编写的专项资金,加大双语教学投入;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双语教学效果的考评;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教改立项,探索新的教学理念等。

总之,旅游专业的双语教学还刚刚起步,它究竟能走多远,取决于专业的引领力和学校行政的推动力。要找到适合旅游专业的双语教学机制,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使教师、教学模式、教材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有机结合,推动双语教学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文婷.职业教育视角下的旅游双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大学学报,2011,(1).

[2] 殷华华.旅游高等教育双语教学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ourism Bilingual Teaching

ZHANG Jun-ying

(English Department,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篇8

关键词 职业道德 意识 训练 培养

一、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强化职业道德行为自觉性

自觉性是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培养人的自觉性,最好的载体就是日常生活。

在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是住校生。他们远离父母家人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在学校吃住,面临许多日常生活的巨大挑战。为了充分发挥日常生活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自觉性的重要作用,我尝试着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来帮助学生培养自觉性。

(一)自觉遵守作息时间。遵守作息时间看似小事,但是对于培养学生自觉性而言,是最有效的途径。我发现,那些能够认真遵守学校作息时间的学生,往往比不能遵守作息时间的学生更具有自觉性。我们中职学校的住校生,因为正处于青年早期,自觉性还没有形成,所以从遵守作息时间这样的小事情做起,对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自觉参加课外活动。在我们学校,各类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身心需要,同时,也成为了培养他们职业道德行为自觉性的现实载体。所以,我十分重视让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和校外活动,藉此培养他们的自觉性。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体育或文艺竞赛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要自觉遵守竞赛规程,在竞争的同时,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地展示自己的实力或与对手较量。又如,在带领学生去春游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团队纪律和社会公德,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学生的情操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自觉维护团队利益、爱护美丽环境的良好社会公德。

二、加强专业学习,夯实职业道德行为基础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把自己职业道德的知、情、意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职业道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

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为了让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要求学生把握好每天的学习生活、珍惜每一个实习和实践机会、重视每项技能的训练。

(一)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学校的学习活动。我们学校开设有酒店管理、烹饪、财会、软件设计、航空服务、幼师等专业。只要学生能安心学习,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往往非常吃力。这样就需要他们付出更多大努力,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强化。因此,每当我看到学生用功学习,我总要给他们送去真诚的鼓励,强化他们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从而学得一技之长。

(二)珍惜专业实习机会。专业实习是学生了解专业情况,了解职业及其相关岗位规范,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主要途径。所以,通过专业实习能够为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下好的基础。

(三)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是学生将来从事相关职业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任何职业都有专门的职业技能。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技能训练,向专业老师、实习师傅学习请教,刻苦钻研,强化训练,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

三、参加社会实践,拓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途径

心理学研究证明,实践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没有社会实践经历,就无法深刻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也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知识技能转化成为为大众提供服务、为社会奉献力量的实际行动。

为了发挥社会实践作用,丰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做到知行统一、体验成功。

(一)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作用。社会实践是帮助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础,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我们中职学校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产生心理体验,帮助学生把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学生通过在学校实习点的亲身体验,就会自觉地懂得了职业道德是从事具体工作的精神动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提高了对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认识。

(二)学做结合,知行统一。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必须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之后,一定要把那些规范条文应用到实践当中,做到“学做”结合,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精神动力,实现“知行”统一。为了帮助学生能做到学做结合、知行统一,我们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结合学生实际,积极联系有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为了提高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学校特别注意做好在社会实践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和监督。

篇9

(一)会计职业能力内涵

和其他专业不同,会计专业有其特殊性。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是会计最本质的特征。其是通过专门方法对发生或尚未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核算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能够提供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职业方向上来说,会计职业方向主要包括做狭义意义上的会计人员,即做会计的、进行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注册会计师和负责审计的,此外还有管会计和研究会计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领域主要是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一些行政部门及学校等。会计职业能力由会计基本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大方面构成。前者指的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具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等,如会计电算化能力和成本核算能力等。会计综合能力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一些软性技能等。

(二)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中职教育要办出特色,要提高竞争力,必须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其次,是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将走向不同的岗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差,将会影响他们的岗位表现,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发挥人才的价值。再次,是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多,大学生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岗位竞争,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保障,更有利于其就业。

二、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瓶颈

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前还面临诸多困境,培养理念的欠缺,培养方式的不系统,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都直接制约了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概括来说,会计教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瓶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课程体系低效。当前中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偏理论化,无法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素材;校内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实训场所缺乏,实践环节不完善;合作培养模式欠缺。合作培养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更适应岗位需要的会计人才,也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中职院校都没有认真落实好这种培养模式。

三、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构建有力的课程体系,为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这个有力的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应该包含几个大的系统。首先,要包含基本能力培养的课程系统。该课程系统中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语文、英语和数学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这些课程可以让中职院校的学生掌握一些一般性知识,让他们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同时,可以强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基本能力。其次,要包含会计专业关键能力培养的课程系统。如包含会计学原理课程,让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掌握基本核算技能,包含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让学生具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统计分析能力,包含财经法规课程、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审计实务课程、税收实务课程、行业会计核算课程等,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再次,要包含职业价值观培养的课程系统。包括财经法规课程,职业道德课程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具备该有的职业谨慎。此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要充分考虑各会计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内各个分支课程的交流,让学生能够连贯的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想恶习,避免各自为政互相剥离。

(二)重视校内实践,夯实职业能力培养根基

中职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要改变过去偏重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的强化。具体要从两方面做起:

1、完善课堂实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会计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将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到课堂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根据课堂理论内容组织学生实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从而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涉及到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融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报表的绘制和成本分析等工作。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堂实践环节主要采用单项实验的方式进行,通过与理论知识紧密相关的单项活动,让学生熟悉不同的会计岗位,工作对象,不同会计问题的处理方式,掌握岗位能力。其次,采用多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方面作用突出。以项目教学法威力,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一个系统的会计知识点教学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如在成本费用核算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准备项目,围绕项目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给各小组发放项目指导书,让学生围绕项目进行成本费用归集分配方法及成本核算的项目研究。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位会计专业的学生打造实训基地,如模拟职场、多媒体仿真实训教室等。给学生提供实训场所,让学生可以得到有效的动手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夯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三)加强校企联合,提升职业能力层次

新时期,校企联合已经成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成为形形企业中的一员的。中职院校与企业联合,能够让学生走上实实在在的岗位,感受职业氛围,了解职业需要,锤炼职业技能,从而提升职业能力。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方式。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校园学习之后,走向合作企业会计岗位,开始岗位工作,总结岗位经验,提升岗位能力。可以采用校企双向互动的方式,学校定期将学生输送到企业会计岗位上进行锻炼,企业可以定期委派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学生的实训。通过双向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职业技能。还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顶岗实习是学生在进行完理论知识学习之后,企业为学生提供对口的工作岗位,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职业能力的磨练。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层次。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37-01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语文课程,不管是小学、大学还是中职学校都少不了语文课程的学习,由此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来。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对语文教学及其职业特色深入研究,构建更科学的教学模式。但是,我国目前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学科的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类似于语文的学科在针对专业技能培养的中职学校更容易被忽略。

一、简单介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特色及其重要性

中职学校一般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便于学生直接走入社会,现在的语文教学目的是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语文素养,这与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主旨是一样的。中职语文的教学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与其职业特色相结合,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促进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这两者缺一不可。大家都知道职业特色是与一个学校的办学模式有关的,中职语文的教学之中我们要融入其职业特色,要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实践联系在一起,让两者相辅相成才是最好的。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当中,专业技术的教学必不可少,但是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必不可少,中职教学中要求我们合理的安排对学生的职业特色教学以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学校在制定学习课程的时候,要均衡更方面的因素,不能注重一方面而轻视另一方面,过分地强调职业特色忽略语文教学也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语文教材单一老旧,阻碍教学发展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必修、选修以及自选学习三个部分,几乎没有学校能够同时做到。现在的中职学校能按质按量地开设语文课程的已经很少,要是提到将基础知识与职业特色相结合就是一个更加困扰的问题了。并且现在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现在教学之中使用的教材还无法跟上社会的需求,教材单一、老旧,无法结合基础知识和职业特色,根本不能满足我们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

2、教材内容太枯燥,没有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现在高等院校一直在不断地扩招,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高等院校,这使得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一直都处在下降的阶段。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会存在基础较差的问题,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也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还面对着枯燥的教材,要如何提高学习质量?枯燥的教学内容没有一点点趣味对教学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必须是教学的内容多样化,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吸引力。

3、中职语文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创新、提倡改革,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中职语文的教学好像没有经历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是一往如前,没有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就已经不能更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不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还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只有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将职业特色很好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养成。

三、怎样才能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加强职业特色的渗透

1、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将职业特色融入其中,关注职业性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学校要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毕竟中职院校更多的是面向工作的社会,能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就更好了。对于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之中关注到其职业性,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不能一概而论,要借助语文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具备优良的专业意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注意到教学的时代性以及教学的实用性,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语文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在讲课的时候与专业背景相结合,启发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2、提高教师素养,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只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语文教学的方式发生改变,就要让教学的老师有更强的能力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要让语文教学取得颈部,就要改变教师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在中职院校中的重要性。

3、以学生为主体,分类分层教学

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并且良莠不齐,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分层、分类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地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学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师完成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双吸收。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欠缺兴趣,他们之中还有一部分人基础很差,要很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并完成职业特色的渗透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我们只有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地加入专业知识的传授,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和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大家也必须意识到现在我国的中职语文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都需要被改变,我们要取得全方位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把职业特色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 李姗姗.对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特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