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做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3-27 11:1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手工做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手工做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实行会计电算化。但由于会计电算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较多,使企业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但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发现并解决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我国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当务之急。本文在重点分析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127-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李长福(1966-)男,黑龙江省依兰县人,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和财务会计;张婉婷(1992-),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和财务会计。

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今天,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全球经济实现了一体化。信息技术与网络讯息已经把我国经济推到了网络经济时代。传统会计仅限于对具体的经济行为进行计算、记录,并收集它们的相关数据,通过运算处理成为使用者决策时需要的会计信息,由于其表现形式单一、信息处里滞后,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经济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以一种新的信息形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并逐渐取代手工会计核算,成为会计核算的主流。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物中的简称,会计电算化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利用。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目前,会计电算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电算化是指由计算机为主体进行会计相关业务的操作,广义的电算化是指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普及,电算化的培训,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利用等。会计电算化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会计电算化的实质是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普及应用,其目标是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二)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的影响

在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会计电算化必然会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省略了繁琐的记账做账过程。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较手工会计做账相比既迅速又准确。会计电算化既带动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又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会计软件使用混乱

目前,通过我国财政部部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23个,通过地方财政局(厅)评审的会计软件,数量已近二百个,此外一些小企业还自主研发了适合自身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导致我国会计软件市场良莠不齐。丰富多样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让企业的选择变得眼花缭乱,虽然会计软件种类在数量上发展迅速,但是在软件功能开发上进展并不明显,大部分会计软件安全性能低,数据保密性差,信息资源无法共享。按软件开发商所说软件是有加密功能的,但其实只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目的是为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做到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不能对企业数据负责。

(二)各岗位无严格权限限制

在传统手工会计做账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相应权限人员的监督审核和盖章。在手工模式下以账、证、表为依据,修改会计凭证或会计账薄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归属,如若发现更改会计信息也能准确找出相关负责人。但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期初的金额与发票的录入等,操作人员一人就可以进行完成。在会计电算化审核方面审核人员也与操作人员无严格岗位限制。会计电算化期末时从计算机输出的结果仅能看出最后的金额与报表,根本无法辨别谁进行了操作。

(三)会计人员缺乏对电算化的认识

由于会计相关人员没有接触过会计电算化这样的新鲜事物,没有操作经验,导致不能适应。而会计人员这一方面知识的缺乏,对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影响十分严重。许多会计人员认为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以后会导致自己失去工作,触及自身的根本经济利益,却不清楚会计软件也是需要专门会计人员进行操作的。这样的负面情绪导致会计人员从心理上对会计电算化有所抵触,不愿意接触电算化,更加不要说进行深入学习。反而增加了会计相关工作原有的难度。一方面会计人员缺乏对会计电算化本身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发展日新月异会计相关知识也层出不穷,在会计人员缺乏对电算化认识的同时也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

(四)会计人员电算化操作技能差

新时代产生新事物,会计人员不能完全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意义,导致会计人员整体电算化实际操作技能偏低,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一些年长的会计工作人员还停留在手工记账、做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的熟练中,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十分薄弱,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只懂得如何简单使用计算机,不能熟练操作并且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对于电算化操作软件更是知之甚少。更不可能掌握软件维护及管理方面知识。会计人员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技能低,应用达不到灵活的要求,对企业的日常工作也会有所影响。在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方面也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更不能时时进行知识更新。致使会计电算化方面专业人才短缺,会计人员电算化操作技能差一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的重要问题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研发标准化会计软件

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网络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会计软件是基于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和手工会计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从其本质来说,计算机只是是充当了传统会计的工具,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了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我们应该从会计软件创新入手,使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化财务软件变得刻不容缓。如何研发标准化会计软件应做到以下几点:各大会计软件开发商统一意见协调开发研制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标准化会计软件。会计电算化系统应有统一的对外连接口径。

(二)建立健全职责分工制度

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制定职责分工制度是最重要的,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管理方式与理念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传统会计手工做账,多人完成一笔会计业务,而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一位操作人员就可以完成全套信息数据的帐套。所以为了防止作假舞弊的行为出现,建立健全的职责分工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合理进行人员分配。如何做到职责分工的明确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系统部门只负责数据处理,不经管系统部门以外的财产物资;除非差错产生于系统内部,否则系统内部不得擅自更改差错。

(三)提高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的认识

在企业进行电算化知识普及,大力宣传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和意义,使会计人员处于开展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良好氛围中。使会计人员转变对电算化的看法,让他们清楚的明白会计电算化能使财会人员从传统手工会计的记账做账中解脱出来,还可以避免因计算错误导致的会计数据失真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会计电算化还可以迅速的、准确的、面面俱到的反馈会计信息,有利于单位领导及时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信息,用之于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使用会计电算化还可以带动单位办公自动化。这样,可以使他们投入资金和人力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进行系统操作培训

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应用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才能发挥电算化高效便捷的优势,所以会计电算化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培训对于财会人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系统培训才能够使会计人员掌握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熟练进行电算化实际操作。企业统一将财会人员送入专业计算机机构进行培训,学习最新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如先对财会人员分批进行初级知识培训,从中选出较好者进行中、高级培训。分层次进行培训,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薄弱的分为一个层次;中级会计电算化操作水平的会计人员在一起进行学习;高级水平的会计人员一起探讨经验。在分层次培训的同时,还应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分类培训,使会计人员具备运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财务分析和控制的能力。具备管理才干,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在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完毕后,企业对其操作水平进行考核,合格者留任公司,符合优胜劣汰生存法则,激发会计人员积极学习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的热情。定期进行电算化操作技能检查,不断进行操作技术更新,合理安排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进行电算化操作再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兰英,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措施

在手工做账的时候,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都是以纸张的形式来登记,可以适时地做账务调整,而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大多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以及人工数据输入输出等方式收集,导致网络信息存在较大风险。因此,企业的环境内部管理和控制应当完善,会计电算化所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

1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创新提高阶段是从1996年开始的,这一阶段,在全国大量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各软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步壮大,争相开发新产品和新软件,以便于更好地立足于国内市场。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多的财务软件是用友和金蝶,但是却缺乏既懂会计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软件本身适用性差,保密性差,不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求,内部管理也不够科学。

2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2.1人才不足

首先,大多数会计人员正在接受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但大部分人还是缺乏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培训,并且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一旦出现系统问题,便束手无策。其次,会计人员所培训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使接受过培训会计人员所学的知识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再次,企业领导对电算化管理比较陌生,他们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把计算机和财会人员的重要性本末倒置,忽视对财会人员的培训。

2.2软件缺陷

目前,许多学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加入到财会软件设计中去,由于他们没学过财务知识,而且设计出的软件没有办法进行严格测试,所以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系统初始化工作量大;信息共享性差;数据传输不便;操作人员的设置权限不明确等。每个会计软件都有自己的特点,造成大部分会计软件互相不兼容,每个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都不一样,使用方法也不一样,加之大部分会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不太熟悉,一旦出现故障,就要请专业人员来修,浪费企业大量的人力财力且增加了很多负担。

2.3会计制度没有作出相应的修改

财政部从1994年开始,颁布了一些关于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的核算制度还是以手工做账为主。从应用会计电算化开始,从账户设置到账务处理再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最后到错账更正方法等过程都在发生变化,可是关于电算化的制度却没有跟着这些变化而变化。我国是近几年开始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有很多单位都是主要在研究怎么使用财务软件,却忽略了相关制度,导致没有认真实施这些制度,这也阻碍了电算化法律法规的建设、普及和推广。

2.4数据备份隐患多

在网络上传递会计信息的时候,也许会被不法分子或别有用心的人拦截或篡改信息,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很多时候,财务信息都是通过软件加密的形式进行保密的,这并不能起到数据保密性的作用,因为现在的黑客可以绕过会计软件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直接读取数据库文件,甚至可以直接修改数据,这都是重大隐患。还有通过网络病毒来破坏电算化软件中的数据文件,使数据文件丢失。企业的财务信息都依附于财务软件,一旦有安全隐患,将严重损害系统的安全性,这无疑是数据备份的重大隐患。

2.5会计电算化缺乏审计功能

用电算化做账的时候,所有的会计处理都是用手工输入由计算机来完成,所以就要连带着计算机的系统一起来审计,包括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数据文件等方面,使审计人员既要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来审计,又要借助计算机的辅助审计技术,给审计工作带来不便。在引进审计辅助软件的同时,手工处理系统的改变是来源于会计资料的归集,导致企业内部安全控制方式减弱了,这样的方式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难度提高。因此,为了能真正实现会计的各项职能,财务软件应具备审计功能。

3会计电算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增强企业领导的认识

企业领导应该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并自觉强化自身认识,积极配合会计人员完成工作,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执行,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3.2完善会计软件

首先,加强会计软件售后服务系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反馈,软件公司收到反馈就能及时解决问题,更好地完善会计软件。其次,开发完善通用的财务软件,使软件系统更安全、运算更准确、报表更及时。并且让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多的用户,能在短时间内学习并使用。另外,会计软件的功能必须提高,在管理型信息模块中加入财务管理,为单位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还有要开发防止病毒入侵和非法篡改数据等功能,尽可能的保护数据的安全。

3.3培养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人才

首先,企业应多培训一些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会计知识,还要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软件的核算功能、数据处理流程等。其次,不仅要求财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得到提高,而且不能忽视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并定期考评,使财会人员自觉约束自己。最后,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熟知会计知识并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专业人才,既能使单位或企业的电算化水平得到提高,又可以使其他会计人员自觉意识到要提高自己的电算化水平。

3.4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关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管理要制订一套严格的操作规定并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注意事项,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第二,完善会计电算化工作下的档案管理制度。要对所有的会计资料进行存档,并严格保密。第三,完善实施机构和人员的岗位管理制度,要对会计电算化的所有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并划分责任。为了能及时发现违法行为,还要建立岗位责任制。

3.5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内部管理和控制

第一,完善系统维护控制。主要包括软件修改、操作过程控制、系统功能的调整以及计算机硬件的维修等。所有的维护过程都要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经批准后再实施修改。软件修改尤为重要,其维护记录必须要打印并存档。制定一套严格的操作规定来约束操作人员,并明确责任和注意事项。第二,完善实体安全控制。要想保护好会计资料,就必须保护好计算机内的数据安全,所以要禁止各种非法人员或闲杂人等进入机房。第三,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一方面要对电算化的账务处理进行审计,还要看审计会计人员是否遵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及计算机操作;另一方面要对其保存方式的安全和合法性进行监督及检查,杜绝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现象的发生。

3.6做好日常数据备份工作

第一,档案管理制度应得到完善,由专人保管重要的会计资料并定期存档、定期检查,还有对于会计资料的借用应严格控制并按时归还。第二,增强网络防范意识。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应该采取一些防范措施,例如对所有使用会计信息的人进行身份认证、计算机要加上防火墙技术等,把重要的计算机用电磁屏蔽起来,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第三,制定机房管理规定,加强机房的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工作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4结语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人员记账的重要工具,有着提高效率,减轻工作量的作用。在当今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地方要用到计算机技术,促使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应客观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以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英.浅谈珠算、珠心算在会计电算化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

[2]吕文涛,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4).

[3]贺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3).

[4]刘鹏,刘涛.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财政监督,2010.

[5]侯丽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综述[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2).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现状

目前,中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上偏低,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采用明显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不到总数的10%,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此外,企业对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仍使用传统的“核算型”财务软件,主要用电脑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管理环境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却没能及时更新,这致使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一些单位在购置软件时盲目求大求先进,不顾企业实际,造成高价购进的软件只有较小的使用价值,还有些企业只重软件,不重视或不懂软件的维护和二次开发及管理环境的改善。

二、会计电算化在基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薄弱

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会计人员并未完全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和重要性,许多人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理论认识之中,他们没有意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甚至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电算化知识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会计人员知识往往不全面。一方面,会计电算化要求从业人员不仅熟悉会计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方便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熟练运用和后期维护。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缺乏对传统手工核算模式的改造。许多会计人员在实际电算化操作过程之中,没能很好地将传统手工核算和财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常常不清楚哪些业务适应计算机处理,哪些环节需要改进。

3.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较差

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绝对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电算化发展开来的现在,依赖庞大的网络系统而存在的财务软件面对网络上众多威胁,使会计信息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利用财会软件办公一般都是权责分明的,进入系统时需要各自的密码。如果这个环节分工不协调,权责不清就会降低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威胁系统的安全。

4.财会软件的真正功能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退出的很多财务软件开始注重财务分析功能,着眼企业管理发展问题。然而大多企业仅应用财务软件中的账务处理功能,忽视了其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和资金供求预测等具有管理功能的模块。这样极大的限制了财务软件的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会计电算化带来的效益。

除此之外,基层在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会计数据的共享性不足、会计软件更新滞后、不支持企业的某些个性化业务以及与会计电算化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在基层应用中所存在问题的治理对策

1.加强企业财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企业更多的吸收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对企业的骨干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甚至到高校进修电算化的课程。使财会人员熟练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并且还要培养会计人员对软硬件系统的后期维护能力。

2.完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内控制度

企业应建立符合本企业的相关内控制度,对会计电算化检查、验收、评比、奖惩等工作进行详细的制定,然后是加强对系统操作的控制,是电算化纳入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之中,来保证会计工作有序健康的运行。

3.加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首先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严禁未经授权的人员上机操作;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禁止与互连网连接;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安装“防火墙”,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然后,会计部门员工职责分明,会计工作严格按照程序上执行,各自负责自己具有权限的工作,相互牵制制约,保证信息的可靠性。最后是会计信息档案的保存要派专人进行,定期进行清查维护,保证信息及时的备份更新以及存储介质存放环境的安全性。

4.会计制度应与电算化的发展相协调

现行会计制度主要以手工核算为基础,会计电算化应用之后,账户的设置、登记方法、账务处理、内控方式、档案的保存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会计制度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应做出相应的修改。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中间难免经历一个漫长的过渡期。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各部门也需在不断进步,如何更加准确、完整的反馈会计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以说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普和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出现的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只要有了国家政府的重视和企业职工的配合,我们必将克服重重困难,开拓出属于中国的一条会计电算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熊卫红.浅谈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02).

[2]雷玉杰.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16).

[3]周小婷.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08(06).

[4]何正明.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中国外资,2009(02).

篇4

一、应用型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应用型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注重实务性,一般都要求教学目标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结合,注重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而会计电算化在当今的企业中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也应当结合企业需求来进行。目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五个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演示、学生上机操作的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不少高校也采用了任务教学模式,但是应用不足,流于形式。例如,我校的任务教学,虽然以案例为基础,在课前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授课时,依然是以案例为导向,由教师讲授操作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并没有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与手工实验不相关

大部分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案例与手工实验的教学案例不一致,二者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手工做账和计算机做账没有相互印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相比之下不够理想,学生难以掌握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流程,同时也为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软件单一

大部分院校在教学时由于教学条件、课时量等限制,只选择一种财务软件进行讲授。而当前市场中,财务软件的品质繁多,例如金蝶、用友、浪潮、安易、管家婆等。其中,部分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差异较大,只选择一种讲授具有一定局限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整体性,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目前,大部分院校在选择财务软件时,会考虑软件的普及性和学生考证需求,会选择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电算化考试科目要求相同的财务软件。

(四)课时设置不足

根据马淑娥对山东省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及有关人员进行调研数据显示,在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购销存系统和应收、应付子系统的使用比例分别为32%和48%。不难看出,这两个模块使用率并不低,然而在高校的教学中,大部分院校的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把这两个模块作为大纲的必学内容,即便大纲有,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也不作为重点内容去讲授,其中根本性原因在于课时安排不足。导致教学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对购销存系统、应收、应付子系统和其他功能不进行讲授。

(五)教学条件有限

绝大多数高校由于资金限制,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相对落后。一方面,机房设施不够先进、配置低、设备运行速度慢,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演示版的财务软件,面向单用户操作,学生只能进行单机练习,而企业通常使用的是网络版软件,功能涉及到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这些功能与单机版的软件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就业后上手较慢,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要想实现这些功能的教学,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软件。

二、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探讨

(一)教学方法多元化

教学方法上应该尝试逐渐向“学生主导型”转变,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把“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作为辅助角色,应当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结合“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例如,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给予各自不同的角色,进行实务工作中的角色模拟。例如,分组中给学生设置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出纳等岗位进行模拟操作,并进行角色轮换,增加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二)教学与手工实验相结合,模拟实务进行教学

应用型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当突出“实务性”,除日常的理论教学目标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完成相关岗位所需的必备技能。教师应当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模拟企业的实际情况,与手工实验相结合,设计完整的教学案例,包括岗位设置和权限控制等内容。在课程中以分组方式集体学习,配合轮岗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企业的实务内容。

(三)改善教学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基础上,设置专业选修课或者其他课程,在课程中对各个主流财务软件的异同进行比较,重点讲授不同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使学生就业后能立即上手。如若条件不足,也可以在机房内安装其他财务软件,并安排学生自学,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设置自由上机时间,为学生提供学习其他财务软件的操作环境和机会。

(四)开发教学用财务软件

近年来,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购买了正式版的网络版财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这样可以弥补财务软件演示版只能进行单机操作这一缺陷。但是,一方面,这类软件价格昂贵,大部分院校由于资金问题,不可能使用这类软件;另一方面,这类软件的功能设置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作为高校的教学软件使用有很多缺陷,例如没有练习功能、没有考核功能等,在教学中有诸多不便。相关部门应该针对教学,设计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软件。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会计;软件;问题;对策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特别是经济领域当中,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实际操作的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相较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会计电算化的优势逐渐凸显,在使用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不足也是目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点。

1计算机在会计应用中的优点

1.1数据准确度高

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模式是将原始凭证的数据输入在会计软件中,软件成为记录摘要、借贷方向、金额、数量等重要信息的媒介。成熟的会计软件具备自动审核的功能,能够在输入的过程中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同时可以横向纵向多方面对比,调出历史数据与当前数据核对,提高会计数据的准确度。

1.2数据传输速度快

计算机软件在会计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从而实现传输自动化。在财务操作的流程中,会计输入的每一张凭证保存归档后,审核人员在同一时间登陆软件即可查看,会计主管也可以不受距离与时间的限制对数据进行总体把控。计算机技术将互联网与会计软件相结合,使得会计数据的传输突破了地域和时间所带来的不便,大大加快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实现会计数据传输的自动化[1]。

1.3自动生成账簿及报表

计算机技术使得会计信息的包容量大大增加,所涵盖的数据信息具备了制作账簿和生成报表的条件,避免手工记账下账账不符、账表不符等情况的发生。在软件的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通过工具栏选择三栏式、多栏式等总账、明细账进行数据转出或者账簿打印。季度末可以选择资产负债表等报表的输出,减少了手工编制报表的繁琐,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避免人工差错的产生。

2计算机软件在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数据安全存在风险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运用使得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难度加大。首先在内部控制中,计算机技术修改信息的不留痕迹使得不同会计岗位上修改伪造数据的风险增大,内部控制的难度大大提升。其次,将互联网与会计软件相结合,相当于将会计数据曝露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网络的安全性时刻影响着数据的安全性。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新科技犯罪手段提高了数据安全的风险。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是盗取或者篡改会计数据及信息,而此类的高科技犯罪往往留下的蛛丝马迹很难在短时间内侦查到,且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在挽回损失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大程度的困难[2]。

2.2专业人才缺失

计算机和会计的结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电脑和计算机技术,除了具备Of-fice软件,特别是Excel表格制作的能力外,还需要熟练的运用会计软件,这不仅仅加大了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造成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缺失。同时,会计软件的设计和销售者也需要对使用者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和讲解,在提高了操作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成本[3]。

2.3会计软件功能不足

会计软件系统的功能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处理水平的高低。现代会计软件除了具备记账、审核、生成报表等基础功能外,还需要具备提供决策信息和财务分析等功能。随着现代会计的不断发展,对会计软件的要求也不断增加,现有软件功能的不足和更新换代的速度缓慢也是阻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大障碍。此外,为了便于修改差错,通常会计软件会存在反记账反核销的功能,相较于手工记账的红字冲销法,在记账凭证上的差错和更改往往能够有据可循。而会计软件中的反记账反核销采取的是覆盖原始数据的方式,从而增加了审核的难度,加大造假的几率,这是目前会计软件存在的不足之处。

3防范计算机会计系统风险的对策

3.1加强软件安全维护

计算机会计软件的顺利运行离不开日常的维护工作,硬件维护要求会计软件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比如电脑的功能、机房的管理等;软件维护的首要条件就是购买正版的会计软件,正版软件的优势在于系统安全,能够有效避免病毒入侵,并且有专门人员会对软件进行维护和升级。防火墙的构建和日常维护是保障会计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顾名思义,防火墙就像一堵牢固的墙,将病毒和黑客攻击阻挡在墙外,这是完善对外控制的必要手段[4]。在互联网和会计数据之间构建一道牢固的过滤网,能够有效的控制网络路径,保护会计信息和数据不被盗取和篡改。同时设置登录权限,只有被授权者才能够通过Internet访问会计数据,并且每一位授权者都有自己的登录名称和密码,只要进入过软件或者进行过操作都能够留下记录,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加强对内控制。

3.2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除了定期举行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会计专业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之外,还需要特别针对计算机技术和电脑操作等高科技专业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组织交流会与相关专业人员交流经验[5]。同时也需要与会计软件的服务人员积极沟通,及时解决在日常操作中产生的问题,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的软件运作能力,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3.3完善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经济犯罪和高科技窃取信息手段层出不穷,虽然我国在计算机会计上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保护和约束会计电算化,但是经济法规和制度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在高科技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相关经济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在法律法规的大环境下对经济安全实施保护和监督。在企业内部,也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制定部门规章,对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约束。会计、审核、会计主管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互相制约,严格防止个人集权,其他无关人员没有权限修改和接触会计数据,一旦发现有任何侵权行为,一律按照法律法规秉公处理。

3.4完善计算机会计软件

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对计算机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发展,一些小企业的会计软件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各企业应加大对会计软件的重视和投入,同时计算机会计软件必须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更新,淘汰不必要的选项和功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解决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短板,比如反记账反核销所造成的篡改数据问题[6],都应该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完善和更新的。现代会计软件除了具备记账、审核、生成报表等基础功能外,还需要具备提供决策信息和财务分析等功能,为企业做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4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的意义

4.1有利于促进会计核算和方法的变革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严重的冲击了会计手工记账模式,带来了会计核算方法的变革,相应的工作岗位和性质也发生了改变。目前,我国还是采取电算化与手工做账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手工记账的重要性逐渐减弱,电子记账占据主导地位。计算机技术的加入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的核算方法在计算机的导入下也愈发完善。

4.2为会计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模式

手工做账模式下会计信息的采集和传播主要靠翻阅纸质档案的方法进行,工作量大且繁琐,纸质档案的保管还需要特殊的场地和专门的保管人员。而计算机形式下的会计软件采用硬盘、磁盘或者网络云端的方式保存数据,存储空间大,存储寿命长,调取数据简便[7]。会计数据的传播依靠便捷的互联网,能够在几秒之内传递大量数据,创造了会计信息保存和传播的新模式。

4.3为企业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创造条件

计算机会计软件的记录和分析功能能够按照会计期间的划分生成月度、季度和年度报表,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并据此做出经济决策。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电算化越来越成熟,促进会计软件的经济分析功能不断发展,信息披露面逐渐优化。4.4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的加入推动企业与全国乃至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8]。新时代的发展也要求会计岗位具备复合型人才,促进了人才的优胜劣汰和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人才储备。计算机技术风险与优势并存,风险的存在蜕变成压力不断的鼓舞和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向前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是高科技与会计相结合并且给传统会计模式带来严重的冲击,互联网的深入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并存,计算机会计的日渐成熟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会计从业者来说,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自我水平、提高专业能力,在时代的潮流中推动计算机与会计不断的成熟发展。

作者:史文芳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会计的影响[J].科技风,2013,(15):248.

[2]黄霞.计算机网络对电算化会计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3,(07):113-114.

[3]李迎.计算机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探究[J].电子测试,2013,(08X):228-229.

[4]程煜博.试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X):147.

[5]苟聪聪.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现状分析[J].经济师,2013,(08):79-80.

[6]蒋昌军.会计信息化中的会计与计算机关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9):11-12.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提升,为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与良好社会环境。会计电算化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网络渠道处理会计相关事务的一种方式,与传统手工会计工作相比,其在组织结构、处理流程、信息存储、内部控制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会计处理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本文以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研究为主要课题,对其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述

(一)含义

会计电算化的含义是通过电子记账手段开展会计日常工作的方式。从具体流程来说,会计电算化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存储功能,用电子信息系统取代传统手工记账、报账、算账工作,在信息系统的框架之下完成信息处理、分类、决策分析等一系列的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内容多种多样,如信息系统开发处理、专业人才培养、会计电算化制度建立等。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实现了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其中包括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步衍生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应用类学科。

(二)特点

第一,一体化。会计电算化以计算机为媒介对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有效变革了传统手工工作方式,并且通过计算机方式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工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同时,一体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将会计信息处理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畴内。第二,磁盘化。传统手工方式处理会计信息其所依据的线索主要包括会计凭证、财务报表、账簿等,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除原始凭证的信息都可以存放在计算机磁性介质中,并且会计人员及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随地的打印会计信息。此外,以磁盘为存储方式更加便于拷贝和管理,无形之中增加了数据存放保管的安全性含量。第三,自动化。以人工为主的传统会计工作方式,从业人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会计信息加以整理,在增加从业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难以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对后续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之后,有效解决传统手工工作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可以借助计算机途径开展数据处理、报表制作、记账报账等工作,为查阅、处理、检验等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便捷途径。第四,程序化。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加快内部控制系统的形成进程,保证其在企业日产工作中得到充分落实,特别是在基层工作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通过会计电算化可以对会计信息、报表加以妥善保管,为企业提供更为精准客观的财务数据。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若想从根本上保证数据的安全准确,还需要信息处理控制系统的应用来对数据加以审核,这对会计数据精准性的增强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第五,多面化。会计人员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掌握多种核算方法,熟练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以便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数据。同时,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切勿出现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及相关部门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线索方面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线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对传统手工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原始凭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簿、明细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并且要认真核对相关记录和验收人的认定签名。由此可见,手工会计审计方式以纸质账簿资料为主要线索,审计人员需要通过企业所提供的纸质资料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加以判断,从中获得一定的审计信息。而在会计电算化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录入计算中的会计信息资料开展一系列的审计工作,传统的纸质账证表已经被电子数据所取代,甚至绝大多数的文字记录还会通过计算机录入的方式储存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审计工作的客观需要进行查询,但是其所生成的文件信息却是临时的,肉眼所看到的线索较少。

(二)审计内容方面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内容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职能层面来说,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之下审计工作的职能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因会计电算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其风险的存在,审计内容也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处理工作均是在严格的程序操作之下进行,并且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实现一体化运作,并且极大程度上弥补了手工方式误差情况出现的不足。但是如果会计电算化程序存在错误或者被他人非法篡改、毁坏,则会按照最新的程序执行操作,无形之中使得财务结果以错误的形式出现。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以工作人员为审计的主要内容,加强对纸质信息的审计,要格外主义审计系统的可审性、审计线索的设置等。

(三)审计环境方面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环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借助会计电算化审计系统进行工作与传统手工方式相比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方面更加具有优势,但是在环境方面却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在传统手工记账环境下,审计以原始手工凭证、财务报表、企业账簿为主要审计对象,企业财会人员则是审计的询证对象。而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随着计算机的介入使得审计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具体来说,审计人员要对财会人员加以询证的同时,还需要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相关人员加强沟通交流,其审计工作开展主要集中于现实财务和计算机系统两方面,并且围绕此两种环境加以审计。

(四)审计标准方面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标准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内容、环境、线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手工审计中的标准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财政部根据时展形势不断对会计师审计准则进行修订,但是在审计师准则中并未针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审计做出明确说明,加之,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实用性软件缺乏,极易导致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需在原有审计标准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实践工作中对符合会计电算化的审计标准进行探索与积累,具体应该涉及系统开发、运行标准、内部控制制度、应用软件等方面,使得审计工作更好地迎合会计电算化运行的客观需要,促使审计工作朝着客观、公正、独立的方向发展。

(五)审计人员方面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人员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审计以人机为主要方式,决定权主要集中在审计人员手中。在手工审计工作系统中,审计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审计经验根据所审计项目类型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法。但是,在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之中,审计环境与手工审计环境发生了明显不同,如果审计人员仅依靠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则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因此,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审核过程中,要具备多种能力,即扎实的财会基础、踏实的审计技能、熟悉是计算机知识,通过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来清楚明确的认识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及舞弊情况。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的策略

(一)正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要正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将此看作是提高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效率的主要方式,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一方面,对被审计单位编制审计方案时,要将该企业是否聘请外部咨询公司、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评估等级、业务分析工具等方面纳入其中,从而提供完善的审计方案。另一方面,要明确会计电算化审计环节的个性内容,在背景信息评审方面要着重关注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史、系统管理优化;在应用程序评审方面要侧重于信息存储管理、安全运行、数据控制等方面;而在环境控制审计方面则需要对企业的技术部门、软件系统给予评审。

(二)推动内部审计适应会计电算化

要推动内部审计适应会计电算化,通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强化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为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对此,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化处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能,增强其审计独立性,并且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与审计委员会加强联系,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汇报相关审计工作。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审计,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授权控制制度、职能分割制度,通过各项制度完善化建设不断为财务系统的稳定运行创设良好的企业环境。此外,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所存储的文件要及时备份,并且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维护,放置以往情况的出现,内部审计人员更是要密切关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情况。

(三)优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程序

要优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程序,根据会计电算化系统日常工作的流程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会计电算化审计程序,以便保证会计电算化审计方案可以充分落实和具体践行在实际工作中。第一,在准备阶段,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确定参与审计的具体人员及所需要使用的审计软件工具;第二,内部控制的初步审查及结果评价,通过初步审查的方式来加强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更加明确财务报表的生成、会计凭证编制录入的相关流程,待初步审查工作结束后要做出相应的论定;第三,深入审查阶段,这一阶段是建立在初步审查基础之上,确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哪些方面是可被信任的;第四,特殊情况的审查,主要是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如子系统之间的原始数据问题;第五,全面评估和编制审计报告,要对所有阶段的成果给予汇总,对存在问题、重要证据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筛选,根据审计委托人的意愿编撰与之相承接且具有客观性的审计报告,并为委托人提供相应的管理意见书。

(四)提高从业人员会计电算化审计水平

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会计电算化审计水平,通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来为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提供更为优质的素质型人才,适应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审计工作需要。企业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将财政部新发行的会计师审计准则及时讲解给从业人员,加深审计人员对新法律法规、准则标准的理解,并更好地与自身的审计工作相融合,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工作质量。同时,高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审计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逐步开设电算化审计专业,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引导解决我国电算化审计人才不足的问题。总结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对审计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审计人员要对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给予清晰明确的认识,结合时展需要,迎合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客观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便更好地提高会计电算化审计质量,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为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桂海清.基于财会专业中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策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12):60.

[2]贾棕平.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215.

[3]刘志慧.关于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9):202.

篇7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发展现状 建设策略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强化会计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正是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本文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问题的改善措施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起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现在很少由企业还实行手工做账。越来越多的财务软件被应用到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中,促进了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然而,大多企业虽然引进了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也运用到了日常会计工作中,但是仅仅停留在换了一种方式记账,把原来需要手工完成的工作用计算机完成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的将会计信息化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对会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依然没有大的提升。这就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缺乏

会计信息化要求工作人员在具备会计方面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目前我国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培养存在欠缺,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将会计方面的知识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造成会计信息化缺乏人才基础,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

(二)财务软件的功能还存在欠缺

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财会软件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参与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我国财务软件的开发显然是滞后的,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通用性差,安全性与保密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软件不能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例如,目前应用较广的用友财务软件,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并不适用,系统中很多模块的功能都涉及不到,企业要花成本购买一些没有用处的软件显然是不划算的。另外,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的安全受到威胁,意外断电或者病毒入侵都会对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带来威胁。

(三)授权管理和内部控制难度加大

会计业务处理涉及到很多的授权管理,相关业务需要责任人签章才能生效,以实现相互制约和监督。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授权控制变得不再严格,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基础,一些口令授权很可能被他人窃取,造成信息的不安全,甚至泄露,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另外,会计信息化下很多业务处理都是自动完成的,这样就缺少了必要的监督,很容易导致错误而不能被及时发现,导致系统出现差错,数据失真。

三、会计信息化的改善措施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措施。

(一)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人才是关键。人才的缺乏是阻碍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基于此,企业要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建立内部员工培训体系,强化工作人员在会计方面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加强技术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形成企业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团队。另外,国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二)合理选择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的选择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和财务软件的功能以及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水平等等。会计软件的选择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财务软件的优劣是会计信息化成败的关键。财务软件的选择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外购,而是自主开发。外购商品化软件是大多企业的选择,因为自主研发虽然可以针对企业需要开发相应的模块,但是研发费用大,周期长,出于成本考虑很多企业放弃自主研发财务软件。

(三)加强会计信息化相关制度建设

加强对授权审批方面的管理,建立会计信息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每个岗位都有人负责,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通过权限的划分和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形成有效地控制。另外,要加强会计信息化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会计档案管理是企业内部数据安全和会计信息的充分利用的基础。会计信息化下的档案管理要做到双份制,在磁盘上存储一份,另外要及时对数据进行备份保存,以防信息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数据丢失,对于形成纸质的会计信息,要严格保管,对于借阅要根据相关程序进行,不能随便外借和传阅。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化会计信息化的理念,管理者应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转变传统的会计信息观念,积极倡导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外先进经验证实,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还需要经历很长的路程,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还需要长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俊英.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28(11):53-54.

[2]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06(09):21-22.

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03―01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现今一般将会计数据的处理、会计控制和预算、预测、决策功能与电子计算机处理系统结合起来。通俗点来说就是用计算机运用财务软件代替手工做账来完成企业财务方面的工作,如:账前预算、账后计量、凭证填制、凭证审核、登记账簿、编制各类报表、分析表等会计核算工作,实现企业计划、控制、分析、决策之类的财务管理工作。

1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1对会计电算化的定位不准确

会计电算化引入我国的时间比较短,在观念上还没有意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只有60%~80%,中小型的企业就更少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都达不到30%,并在我国地区的分布也是差异极大的。

1.2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转必需具备相应的环境条件,因此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套严密的内部管理制度。但是国内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够完善,甚至存在缺陷,财务相关人员的岗位分工不明确,授权制度也不严格,再加上会计电算化的档案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全确定,以致于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很难充分体现出来。

1.3缺乏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目前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专业性不强,往往是熟人介绍,经过一定培训,考证后直接上岗。大多只会机械的操作财务软件。在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出问题后便无法进行修复数据。而一般的计算机维护人员又不懂专业的会计知识。在修复数据过程中在遇到会计知识方面又要请教会计人员。因此,既能精通会计知识又能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很少的。这也是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1.4相应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较差

虽然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上品类众多,但其生产还处于模仿和简单加工阶段,产品特性不明显,通用性和个性化的矛盾突出。对其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视不够,数据加密做得较差,盗版软件盛行,也导致其软件的研发积极性不高。另外,许多会计人员并没有经常保存软件全部数据的习惯,一旦财务软件全部数据丢失就会难以恢复,甚至会导致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2解决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推进会计电算化工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2.1加强认识,改变观念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认知,了解会计电算化处理给企业会计信息带来的改革和进步,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提供的帮助和作用,适当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待遇和改善其工作环境,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投入。对于财务会计人员而言,也应该转变观念,仅仅依靠会计知识吃一辈子的想法已经落伍,新时代要求多技能、多视角的会计人才。

2.2加大培训力度,培养综合型会计人才

由于企业准则和相关制度会随着时代的要求发生变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应该与时俱进,因此专业培训必不可少。另外,企业必须加大对“综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经验交流等多手段、多途径使培训落到实处,收到时效,以促进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2.3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财务数据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企业的核心数据,甚至是核心机密,关系到企业形象,生存和发展。如果因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较差而导致数据的丢失或盗取,对于企业都是巨大的损失,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维护和控制。

2.4加强软件购置及开发的管理

为了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我国的会计软件公司或自我研发的财务软件的公司不断地增加财务软件功能以及完善财务软件功能,让我国的财务会计软件增加多个国家的语言和多个币种的计算能力和转换能力,还要让我国的会计软件公司或自我研发的财务软件的公司设计的财务会计软件和国际上的准则接轨,这样才能让会计软件满足现代跨国企业、跨国集团的经营贸易和发展。

2.5加强会计软件向账务和管理方面齐头并进

现在国内财务软件公司的软件逐渐从事后财务核算向管理核算方向发展了,但是想让企业更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更好地为企业上层领导的管理服务。就必须在财务软件中增加管理型的功能模块。还要完善财务软件的管理型功能模块中的成本核算、各类财务预测、财务分析等功能模块,并让管理型功能模块中查询这项功能设计合理。所以只有同时促进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和企业经营管理功能的发展,其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会军.对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前景的展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415.

[2]孙继业.浅谈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J].时代金融,2012,(4).

篇9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241-02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高校外部跨区域、跨国界与其他高校、企业或行业组织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的合作办学。随着部分高校向应用型大学不断转变,校企合作已成为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校企合作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主要指以市场及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师资合作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为重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型教学形式,使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得到互补,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务操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培育综合素质人才和校企共赢的局面。

(二)校企合作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共同参与学生教育,扬长避短,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应用性较强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且在企业实践中能够充分的提高学生的业务动手能力,接触企业的会计处理,了解企业具体会计业务,培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上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校企合作会大大的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进行师资互换,建立学校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并能促进学校横向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还可以不断根据企业需求对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完善。

从会计的职业性质来看,会计是经验型人才,越老越吃香,会计也是适应性最广的岗位,在各个行业几乎是必需的。根据对会计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等方面的了解,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社会中找到满意的工作,不仅要掌握充足的会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做到灵活运用。而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是高校培养高技能应用会计人才的有效教育手段,俨然成为现今转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充分把握,更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会计专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各个高校在设置会计课程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如何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传统的高校会计教育中,学生往往对会计理论掌握的很牢固,但是遇到实务操作还是不能够顺利的完成,这就说明学生的理论掌握与实际操作并没有得到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从而使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转型高校在会计专业中引进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岗位实习

这种方式的校企合作,一般会安排在学生接触专业学习之后,通过一定时间的岗位实习,了解跟所学专业理论相结合的岗位工作内容;另外常见的岗位实习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会计专业知识之后,学校会提供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实战演练,大多数学校会安排半年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结束后,实习学生和合作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是否形成劳动聘任关系,由双方共同决定。岗位实习的提供机会多是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学校通过合作企业对实习学生表现的反馈信息,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安排中考虑实习企业的需求,重点弥补学生的弱项。这种岗位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学校理论教学为主,企业实践教学为辅的 “学校主导型”的校企合作方式。通过岗位实习,学生能够在企业从事实际的会计工作,真正了解该行业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与其他岗位的联系等,这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采用的校企合作的方式。

另外还有一些高校不会这么深入的进行校企合作,而是在教学学期定期带学生参观合作企业,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工作环境、人员配备等方面,从而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总结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职能及作用,为以后的岗位选择奠定基础。

(二)建立会计实训演练环节

至目前为止,大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会计实训演练操作,大部分高校拥有一系列建立完备的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室,包括会计手工实验室(学生手工做账)、会计电算化演练室(电子做账)、审计实训室、财务软件实训室、税务筹划和税务实训室等。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企业日常经营的会计业务材料,让学生手工做账或者电脑做账,模拟缴税和税务筹划,在实训环节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有经验的会计人员进行指导。实训一般可以安排在某一门主干课程授课结束以后或者穿插在某一门主干课程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安排在几门主干课程授课结束以后,进行综合的实训;还可以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进行“实战演习”。这样的会计实训演练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不必去企业就能达到模拟操作的效果,是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目前所采用的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就目前来说,校企合作模式下,一些老师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上课之余或者假期在企业“挂职”锻炼,作为企业的兼职员工,一方面可以帮企业做一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企业所见所闻,带到课堂上作为实际案例讲给学生听。“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增进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会计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方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人才的加入为教师队伍提供了新的力量,为会计实务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辅助和补充。

三、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问题研究

根据对常见的三种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大部分高校在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上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岗位实习限制因素多

企业在接收会计专业实习学生的时候,往往会涉及企业会计资料的保密问题,财务部作为一个企业核心部门,要求财务人员必须保守财务秘密,作为实习学生进入企业财务部,会令公司会计资料的保密性存在隐患,所以大多数企业不愿接收会计专业的实习生,即便是考虑到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同意接收学生来实习,但是为学生安排的岗位都是与会计不相关的或者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杂务,学生就算在企业里实习时间很长,也完全没有机会应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岗位实习名存实亡。而且一个企业的财务部所需人数有限,多则十几位,少则一、二名,反观每个高校的会计专业,基本上占到了院系的一半,不可能人人都能安排到合作企业实习,这些都会成为制约该种校企合作模式的瓶颈。

(二)会计实训演练环节与真实业务存在差距

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高校安排的会计专业实训环节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但是当学生走上不同企事业的会计岗位后,发现学校学习的或者实践的内容在现实企业里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会计实训室里进行的操作都是理想的、常见的、具有普遍性的会计业务,而现实的会计岗位会遇到许多和教材中、案例中不同的业务,这就使得学生虽然明白了教学案例的实务操作,但是并不能感受多变的工作内容,还需要在踏上实际工作岗位之后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因此,高校安排的会计实训演练环节难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不稳定性

高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为了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实现校企的双赢,部分高校实行了对任课教师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紧密联系企业,甚至到企业“挂职”锻炼,达到理论和技能的融合,进而在理论和技能实践方面都能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的教师队伍就是常说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但是就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而言,大多数老师都是硕士、博士,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就到高校任教,他们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高校里具有工作经验的老师还是比较少的,另外现在高校生源充足,每位老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这使得每位老师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充实自己,或者到企业锻炼提高自己的技能。反观具有 “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老师,既要承担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对学生技能实践的指导任务,比普通教师更加辛苦,但是在福利待遇、培训等方面,他们却并没有比普通的教师得到更多。这种没有区别的状况使得很多“双师型”教师工作动力不足,阻碍了“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解决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研究,提出解决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如下。

(一)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管理

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实践技能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由于校企合作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所以对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必须建立规范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完成,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以达到既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又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双赢结果。另外管理制度一旦确定,就要要求企业和学校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严格执行。另外面对实习环节出现的突况,学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面对,在不损害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由于会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学校、企业、教师、学生除了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之外,还应特别强调学生在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必须遵守的工作纪律,在不犯错误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持续开拓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会计专业的岗位性质决定了会计专业人才所服务的对象应是广泛的,涉及各行各业,因此,高校应积极的、持续开拓不同类型的会计实训环节,可以是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等,也可以是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单位,还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另外要尽可能多的进行会计实务案例的搜集,让学生得到尽量全面的锻炼,使学生未来不论在哪个行业就业,都对该行业的会计处理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不至于一窍不通,束手无策。

篇10

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知识更新周期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加快,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早已成为现实。为实现会计数据信息的高速传递及上报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作为知识前沿的高校,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为了使财务人员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从传统繁琐的手工记账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也充分发挥了会计电算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是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越显重要。知识经济的出现必然带来财务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其职能是反映和控制高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反映是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的,控制则是根据核算结果参与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教学质量固然重要,高校行政管理也必须重视,而决策管理层的信息主要来自财务信息,忽视这一重要因素,重视管理就成为一句空话。

近年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在校生的不断增加,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幅度提高。继续传统的手工会计,日常的会计核算就耗费了会计人员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会计人员忙于做账,无暇顾及监控财务运营状况,要让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让会计为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就会成为“纸上谈兵”。高校财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很好地解决核算与管理之间的矛盾冲突,提高核算效率和质量,在经济活动中掌握主动权,为领导层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实施高校会计电算化势在必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对会计信息系统设置和调整不够。手工模式下的突出弱点是管理效率低下、信息不能及时处理和反馈、处理流程重复等,一些高校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没有根据高校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对会计信息系统做个性化的调整和设置。没有对手工系统进行分析和改造,这样就不能减少中间环节和合并、调整简单重复的业务流程,无法按照计算机管理的特点重新规划业务流程。

2.缺少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国家政策法规、相关行业会计制度,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而目前单一型人才较多,复合型人才较少,已成为高校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3.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自1988年全国会计学会首次召开电算化研讨会以来,高校会计电算化工作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更多地参与高校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但一直以来,高校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比较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虽然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然而,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一些高校仍然存在重视报账功能而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经费支出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功能不全,内容过于简单,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4.会计电算化应用后,会计制度没有作相应的修改。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从账户设置、账户登记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系统设计、内部控制的方式和会计档案的保存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对财务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修改。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软件使用上,财务会计制度的滞后也会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二)针对高校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优化改造手工模式下的业务流程,促进高校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对手工模式下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调整和改造,制定解决方案,对各个处理环节的功能、数据处理特点、权限和职责作出科学规划,确定系统目标,实施经费预算,从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充分体现高校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

2.为适应高校会计电算化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不仅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还对计算机和财务管理知识有深刻了解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知识,才能根据高校的特点,利用电算化会计的特长,提高高校的资金运用、预算执行、资金筹措等管理水平,促进高校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

3.完善会计软件功能,实现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顺利过渡。实现会计软件从会计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型的顺利过渡,要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为高校财务管理服务,就必须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4.完善财务制度,规范高校财务管理。依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制定岗位责任制,制定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管理及维护人员工作规范,明确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人员职责,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形成制度,制定计算机病毒防治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充分发挥高校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核算内容尽可能详细,以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

在高校内,教学和教辅部门众多,明细分类核算是非常琐碎的工作,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手工条件下,设置和登记多级别的科目明细账已经很繁琐,再要求设置和登记部门明细账已经不大可能,如果管理者想要了解某个部门或某个教学项目的费用情况,就会使会计人员很为难,因为会计人员只有一笔笔统计票据后才能计算得出。进行会计电算化就不一样了,选择好的会计软件,不仅有了清晰的部门明细账,还可以进行预算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在需要时,随时从计算机中查询到部门明细账,了解各部门的费用支出情况,方便和规范了严格的预算管理,使部门间绩效核算得以顺利实现。

(二)利用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促使高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工作也趋向多元化理财,高校所需经费已从国家统一拨入的方式,改为多方筹集资金的方式,其财务管理的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此解决高校办学经费问题成了财务人员的首要任务。高校要生存,要在生存中求发展,就必须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现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成本最小化是财务管理的新目标,要在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完成多元化筹措资金和有效使用资金,对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管理工作,科学分析人才培养成本与自身经费支出是否相配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密切配合高校管理,发挥会计电算化优势,利用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将数据变为信息,再由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由决策者将知识转化为决策的智慧。

(三)信息化可以促使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