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执行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7 10:5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度执行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内部控制制度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生产经营目标,保障企业财产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以分工负责为基础与前提而展开一系列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所建立的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进企业各个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明晰各部门的权责,从而保障企业内部各部门与单位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
内部控制按照其控制目的的不同,可分成两部分内容:即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前者主要指为了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后者主要指为了保障企业经营决策、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实现企业管理经营目标、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而存在的,对企业的日常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一)是企业跟随时代潮流、提升经营效率的客观需要
伴随时展与社会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企业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健全与完善起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重点要保证企业各部门与单位间的权责明确。为了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管理经营效益,应该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治理机制,确保企业监督控制工作的有效执行。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为了保障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而存在的,它能够促进企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保障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企业想要实现自己的管理经营目标,仅靠单独几个部门的努力与配合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从上至下的全面协调与合作。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以企业上下的总体配合为基础与前提来发挥作用的,内部控制包含有一系列的会计、审计、业务部门的制度及其规划,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经营的方方面面当中,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将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连接,使其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从而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先进、科学的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伴随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企业风险也在逐渐加剧,而应对风险最好的措施就是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与措施,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经营效率,从而保障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是确保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与经营决策顺利执行的需要
一套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监督企业内部各部门与环节的经营活动,从而发挥出较好的控制作用,能够促进企业的各项决策方针的顺利实施。企业内部制定出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贯彻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与前提。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管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与纠正,从而促进各项规章制度与经营决策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四)是提供真实、有效、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需要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可靠性一直是企业内部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它是企业进行一切管理经营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在企业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岗位轮换、职务分离等方法与手段能够对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归类、汇总等过程实现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障会计信息能够有效、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
(五)是企业进行风险防范的需要
现如今,伴随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加剧。企业想要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就必须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与防范。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促进企业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等工作,加强企业对自身薄弱环节的有效控制,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是保证企业财产安全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定期盘点、限制接近、财产保险、记录保护等一系列的手段与方法,能够对企业财产的采购、验收、计量、仓储等诸多环节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监控,从而保障了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防止浪费行为的发生。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需规范的内容
(一)对业务处理的分工与程序进行明确规定,保证权责清晰
企业想要生产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组织结构,它在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组织结构的核心就是职责分工,企业必须对其加以重视。一般而言,对于企业的某项业务,在其处理的过程当中,可能不仅是只有一个部门进行参与,它要涉及到两个或者多个部门一起进行合作与协调,才能保障该业务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企业在各部门的权责划分必须明确、清晰,保障企业职责分工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企业还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健全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规章程序,明确规定各部门的权利与责任。制度一旦被制定出来,还要保障其能够被切实执行到实际工作中去,不能使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流于形式。此外,还可以配套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机制,切实做到好要奖错要罚,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程质量
前 言
随着建筑的技术在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在总体水平上,其质量与其服务的质量不断的在提高。多年来必须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一直在被强调。对扩大对外开放与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对建筑的工程来说。每个工程项目投资者都付出了巨大的耗费与投资。对建筑产品获得满足适用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工程质量的监督作用是对勘察、施工、建设、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工程用品的生产厂家与监管部门对国家颁发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严格贯彻。促进提高工程的质量来使用户的要求得到满足。在工程的建设中有着参与、制约、预防、查处、促进、反馈与仲裁等重要的作用。
1 加强对监督机构的内部管理
质量监督工作在建筑工程中是一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与政策性的工作,它是受政府的委托进行执法。既要对建筑工程中各方责任主体的行为进行检查,又要检查建筑工程各方主体对国家建筑的法规与标准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特点是依法监督,所以监督工作的好坏不只是对项目的影响,也是对政府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的影响。作为执法部门,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机构必须遵循与建立严格的监督程序。监督工作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采用检测仪器设备科学的、准确的、有说服力的提供数据,根据建筑工程的技术发展,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遵纪守法的监督队伍。对工程实物的质量加大抽检,其结果对人为的主观意识减小,客观性的用数据说话。由于建筑工程的监督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任何个人或单位从事建筑工程行业都要服从监督管理。监督工程师必须对建筑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所熟悉,认真的对建筑工程的项目做到依法办理。在建筑工程中若发现有工程质量的问题与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从而起到政府真正监管的作用。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2 加强对建筑各方主体行为的监督
2.1 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进行监督
政府通过健全和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并运用和掌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宏观调控。鼓励和支持质量体系的认证培养。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从根本上加强与把握工程的质量。政府通过施工许可制度,用其监督各主体的行为来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微观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主体结构、地基基础和其他涉及安全的地方进行抽查检查。保证环境质量和使用安全。
2.2 提高工作的质量,保证工程的质量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十分多,从招标投标、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等各个阶段对工程的质量都会形成影响,影响各个阶段的因素也很多,工作的质量便是核心。把建筑工程各主体的质量行为作为质量监督管理的主体。以保证质量责任的落实与质量体系的健全。
2.3 实施全面质量监督管理,促进工程质量水平整体提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监督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工作内容除了监督检查工程的质量外,也对参与建筑工程的各主体的质量行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2.4 加强质量行为的监督,预防为主进行工程监督
控制建筑工程质量包括事前的控制、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控制这三个阶段。监督工作的重点应该由事后、事中的控制转向以事前的控制为主。通过严格的制度,建立建筑的法律、法规及规范。对各行为进行主体、质量保证与质量行为体系加强监督与管理,规范市场与行业的运行机制,对从业人员健全质量与行为主体进行督促,对质量与体系的责任制度有所保证,提高业务素质和质量意识。确保工作的质量和质量体系的完善。
3 加大监督执法的力度,确保工程的质量
由于过去的监督工作缺少法律依据,而且其体制也不健全,员工的素质能力差,自身建设的水平差,对监督执法的需要无法满足,使得国家建设部的工作要求与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存在差异和很多违法的现象。颁布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条例或法规等制度,对建筑工程的违法行为加大力度进行惩处,但还有的质量监督机构,其法律的落实并不太理想。执法的情况在各地也不平衡,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情况还在很多地方发生,对违规违法的行为仍是零惩处的记录。若执法不严对责任主体的惩戒或质量监管的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在对监管队伍的素质进行提高的同时也要加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对监督人员要求必须有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给予建筑行政主管部门大力的支持和高度的重视,保证监督工作能够全面开展。加大管理机构与工程质量监督对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监管.尤其对工程质量上违规违法的行为加大执法的力度。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的不良行为都会面临严肃的处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若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违规违法的行为,必须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 增加科技的投入,用科技来促进工程的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监测手段对现在的工程质量已不能满足其检验的要求。在新时代里,监督管理机构对工程质量管理要加大科技的含量,对科学的检测设备的配备以及便携式的监测设备进行完善。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全自动数字显示式回弹仪、钢筋位置测定仪等先进仪器已在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通过仪器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使监督人员能够及时地发现建筑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确保质量监督的权威性与科学性。目前在国际上ISO质量保证体系广泛使用.其核心是控制过程,措施是记录施工,关键是可追溯质量的问题,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5 引入质量评优的机制,注入竞争活力到建筑市场中
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来进行综合的考评,对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进行考评,施工单位可以将检测时所提出的薄弱环节进行认真地治理以及整改,可以将工地上工程的质量进行提高;通过考评,不仅可以对工程的质量进行规范,还可以对建设单位的行为进行管理。建筑行业它其他的工业行业或产品不同,建筑行业具有较大的投资、长久的服务年限、很长的工期,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有密切的关系等特点,每一个建筑产品或行业的投入和使用都必须是经过专门的检测认定的合格品。建筑工程的质量在自我评定中,往往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出于对自身的考虑,常夸大其质量;而监管单位出于对公司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以及由于对公司的业务具有局限性,放宽了对工程的质量评定等级的要求。鉴于类似这种情况的存在,监管部门应该在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做好监督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将评优机制引进,督促引导各个参建单位的主体行为要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一个稳定有序、蓬勃向上的建筑竞争市场,以质量来创造效益,在建筑企业里提高其综合的竞争能力。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设程序走向规范以及建设主体的逐步多元化的新时代里,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机构要不断对质量监督管理的制度、技术的管理以及行政的管理进行建立和完善。完善各种监督措施与手段。使各个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依靠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质量管理的技术、建筑施工的技术,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水平,不断探索新时代质量监督管理要求的模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强制保险;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FO-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07(2016)01-0123-05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一个全民关心的话题,有时甚至引发了[1]。各种可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制度政策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但由于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在部分地方试行效果不好,使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很多人对于环境责任保险的实际作用产生怀疑,正是基于此疑问,本文从国外经验、市场比较优势两个维度来诠释企业实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的必然性、合理性。
一、从现实来看,严峻的环境问题需要实施强制性保险
为了找到一条规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环境责任保险作为一种能够及时有效赔付受害人、平息社会纠纷的手段,引起了理论界和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视。我国在几年前就已经进行了责任保险试行,有的省份成效好一点,但很多成效一般,甚至很多大企业都不愿意参与,出现了管理层看好、宣传乐观、学者极力推崇却在实践中遇阻的尴尬现象。
从试行情况来看,环境责任保险推广难,企业不愿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因为企业有自己的认识,一些企业认为自己很重视生产安全,不会发生事故,有侥幸心理;有的企业认为已经购买了安全生产责任险,没必要再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没去想两种责任保险的不同;有的小企业,盈利有限,处于维持状态,表示要他们买环境责任保险等于强迫他们破产;有的企业实力雄厚、财大气粗,轻视环境责任保险的重要性,过于自信能解决一切问题,主观认为购买环境保险是多余的。其次,地方保护主义降低了企业投保的积极性。正是有了地方保护,一些企业有环境问题,依靠地方政府协助解决,相应的成本也低些,自然就形成了源于地方政府保护的低投保愿望。很长时间以来,地方政府往往过度重视经济增长,对于能够带来税收的企业,是否造成当地环境破坏很少顾及,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不惜违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滥用行政权力干涉环境执法、干涉法院判决来保护本地企业,使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大降低。
再次,没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环境责任保险试行不佳的制度性根源。从总体上看,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规范,当然《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有相关规定的,只是不足以应付目前的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的强制性责任保险规定阙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规则,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的推出需要法律依据。直面环境污染严峻、环境事件不断爆发、环境责任保险试行不佳的问题,通过立法推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是目前一个亟待实施的制度选择。
在理论界,学者们对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显示出了很高的兴趣,积极展开了环境责任保险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比较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第二类是思考探索环境责任保险的理论问题,包括基本原理、运行方式、责任原则、救济制度等,第三类是描述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研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这几个方面都有相当数量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托和实践指导。当然,也有不够之处,如对于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还欠缺有说服力的论证。
二、从历史经验来看,强制性保险是一项有效的制度安排
实施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只是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实施的力度和幅度有所不同。从总体来看,存在不同程度的三种类型第一,基本上是强制性责任保险。瑞典很早就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定了强制性责任保险制度。依据瑞典《环境保护法》第65条规定,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都要依据法律或政策的指引及时购买相应金额的保险;第67规定,如果由企业在规定的缴纳保险费时间过后没有如实缴纳费用,相应的保险公司应该及时汇报给监督机构,监管部门要督促企业缴纳并收取罚金,企业要如实执行,不得为此拒付或进行申诉。巴西也制定了普遍的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1981年在其第一次通过的《环境法》中,第14项条文规定,企业或者其他主体需要为其污染环境造成损害赔偿,不管是否存在什么原因。1998年颁布的环境犯罪法案,规定了环境污染达到一定数量或者是行为达到相关标准者将会课以高达几千万美金的本币罚款。还有一些州都规定,潜在环境污染的企业或者其他主体,都必须购买保险。严格的环境法还影响到了相关行业,为了控制风险,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当地的银行,也有部分外国银行分行,提出贷款的环境保护条件,即客户须提交应付可能出现的污染风险的保险单或者担保。
芬兰也是实行强制性参加保险的,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就有专业性规定环境保险的法律,他们专门性的保险公司受理环境责任险的投保,这样到了污染损害事故出现导致损害时,污染被损害人可以向致害人索赔,也可以索赔于保险人,可以及时使被损害人有个基本的补偿,最大程度的节约了被损害人的时间、精力和求偿费用。第二,部分是强制性责任保险。在美国,从形式上看,总的来说都是以自愿为基础,依据保险原则对于那些突发性偶然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形成的损害给与赔付,保险赔付金额也是以约定为限,而那些有计划有规律的污染或者是常年排污致使量的逐渐增加形成的损害,是不予赔付的。这并不等于说,环境保险是自愿选择的,因为依法规定海洋石油污染的赔付是需要购买强制性保险的,包括进入美国海域的其他国家船舶。政府环境署的政策还规定,只要是危险物或有毒物在其整个保存、加工、成品、物流及其废弃物料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均需要购买强制性的保险,以备其可能的损害人身和财产形成的赔付。
在德国,也实施了强制性责任保险,但与美国有些不同的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了具体的一份名录,上面写着具体的行业和物品类别,都被认定是具有很大的环境损害危险的,只要是涉及这些行业或物品类别生产、物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企业,均被要求出具证明其有能力处理也许会产生的可能风险。这些被要求出具的证明,包括了环境责任保险,也可以是其他的,如出具州政府担保、金融机构担保等。这个法律规定是出在1991年《环境责任法》,之前并没有这么严格的法律性规定。印度实行部分企业强制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其具体的法律规定与美国很类似,但采取了德国列举名录的形式。依据其1991年的法律和1992年的政府环境部门政策,有五个大类的一百八十二种物品被列入名录,涉及了高危害、剧毒、易腐、易爆等因素,企业必须购买环境责任保险。但很有意思的是,印度的法律规定,其本国的国家控股企业可以不买保险,因为参加一种环境损害赔付基金。第三,强制性责任保险为辅。在法国、英国,强制性保险只是辅手段,大部分的行业或领域都是由企业去考虑是否需要保险,只有在很少的领域需要购买环境保险。在20世纪60年代前,企业如果认为要应付未来的环境不测赔偿,适用传统的一般责任保险,因为没有独立的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到了1977年,由英法两国的相关保险企业联合推出了一些环境保险业务,才使环境责任保险业务扩大。由于有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公约》,这样,在海洋油污损害赔付方面,就必须购买强制性的保险,因为英法两国都是主要国际公约的签署国,有义务遵守之。从工业化国家的环境保险立法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在一般的责任保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保险是以私法范畴的自愿责任保险为基础,部分实施公法范畴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三、从市场运行来看,强制性保险具有比较优势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不仅仅是因为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严峻,还因为这项制度契合了市场机制运行,在应对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救济、纠纷消解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一)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预防与治理企业污染的制度性比较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很多种环境污染解决方案或控制措施被实施或探讨,主要有环境税、排污许可、公益诉讼、环境责任保险、排污权交易制度等。这些解决方案或措施的实施,不同程度的发挥了作用,但是并没有有效解决企业污染问题,一些共性的因素是地方政府政策经济导向弱化了环境保护、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高但对制度约束污染认可度和参与度低、相关的法律法规缺陷、守法和持法成本高等,也有的是因为执行不力,有的是本身就有缺陷,如环境税在我国还在探索阶段、公益诉讼耗时长成本高、排污许可和排污交易的监管不易,等等。与环境税、公益诉讼等制度相比,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有着内在的独特优势(见表一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与其他制度的比较)。
(二)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平衡受害者与企业双方利益的功能
环境责任保险是环境侵权责任的分担,是以责任社会化的方式补偿环境污染受到的损害,对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及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受害者目前主要采取以下三种途径寻求救济:第一,与污染企业协商解决;第二,受害者向环境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处理;第三,直接向法院提讼。由于受害人往往是普通群众,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个体是鼓励的、势单力薄,与经济力量强大的企业相比,没有协商谈判的优势。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受害人向当地政府行政部门投诉、请求调解赔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诉讼是目前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的主要途径,但是环境侵权受害人通过侵权诉讼途径获得赔偿非常困难且耗时、耗精力,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的实例与受污染损害数量相比极不相称。
具体而言,一是受理、证据收集及质证、责任认定等耗时费力;二是刑事责任一般以造成环境事故为前提,事实认定有法定程序;三是司法救济途径耗时长、阻碍多;四是环保部门的执法受制于地方各级政府,相应的取证并不易;五是在重大污染事故中受害者诉讼的主体资格不符合我国公益诉讼的要求。在一些污染损害事故中,一方面环境事故涉及面广、受害人数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事故,侵权企业可能会不给付或者满足不了受害者的损害赔偿要求,甚至因为赔偿而倒闭。而有了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能减轻侵权人的压力,避免环境侵权责任人因支付能力不足而导致破产和受害人不能及时得到救济的两难处境,有助于简化维权途径、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已经产生污染或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来说,环境污染的公害性和扩散性特征导致企业侵权可能负担巨额赔偿,而巨额赔偿容易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购买环境责任保险是规避风险、转移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企业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保险公司会代替企业理赔,企业仅仅需要支付一定的投保费。因此,企业就利用该费用将环境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内,并把环境责任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避免侵权人因赔偿负担过重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填补受害人的损害、解除企业的偶然性巨额负担,而且有了保险公司的督促和保险费率的升降调节,还会激励企业注重环境污染的预防及其治理,包括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风险,建立环境污染风险事故管理制度及其预警机制,加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处理措施。这样,自然也就促进了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发展。从立法价值来看,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立法,从表面上看加重了一些企业的负担,但实质上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演进历程及其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立法内容来看,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本应该是统一的,应该共同发展,但在具体企业发展中,就有可能是矛盾的。有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利用法律制度各种可能的空隙,以污染排放、牺牲环境的代价,取得了超额的经济利益。政府通过立法干预,实行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受害者给予及时有效补偿,体现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平衡。在产业革命初期,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形成了捍卫私权的民商法律权利制度,大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垄断、严重污染、格式合同等问题,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立法应运而生,从法律形式上看,应属公法范畴,但其作用的领域却又是私法作用的领域,出现所谓的私法公法化。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立法是公法与私法的结合,其作用方式自然也就是公法作用方式与私法作用方式的结合,宗旨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9]108。虽然立法规范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倾斜重点,但这些立法的宗旨始终在于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三)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有助于转变政府监管职能
在我国目前的环境治理中主要由政府主导,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也是政府出面协调,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有时还被迫买单。从目前制度规定来看,一旦出现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企业及其责任人员依法承担的责任,主要有民法上的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责任,刑法上的惩罚、拘役、有期徒刑等惩罚,行政法上的罚款、停止生产、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但是事实上在环境执法和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中,很容易受经济利益或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众的环境利益。
甚至有些地区因为利益的原因对一些污染企业听之任之,致使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受害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而这样的处置过程,又暗示了地方政府是企业环境问题的最后保障和兜底者,加剧了政府对于环境事件处置的难度,一旦不慎反过来会破坏地方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执政为民的形象。相反,如果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则有助于减轻政府对环境治理的监管负担和突发事件处置压力,等于把一部分监督职能和处置负担转嫁给保险公司。在预防企业环境污染和规范企业环境责任的制度中,政府行政性制度不少,如征收环境税、实施排污许可、建立环境污染补偿基金等,由于有政府行政权力执行,自然可以执行到位,但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并不比环境责任保险更有效,更替代不了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征税,理论上的税收水平应该正好是该企业污染导致的社会损失。征税和排污许可有同样的作用,如果征税的水平高,让污染企业受不了,甚至破产关门,但究竟征多少税,面对各种各样的企业及其各种形式的隐性显性污染,实在是很难计算其税基和税率。
排污许可,就是一种可以接受的一定量的排污排放许可。排污许可和征税的性质与执行过程相差甚远,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企业都会增加内部的成本,因为这部分钱交给政府机构了。征税、排污许可、责任保险三者都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和“外部成本内在化”的意愿,旨在改变企业污染不负责的情况,但向企业征税、行政许可企业排污会形成地方政府一种收费,本身也会有成本,有时还容易产生经济寻租现象,而受害者更是不能直接得到救济。比之于征税或排污许可,环境责任保险是通过企业向保险公司交环境保险费的方式使得污染企业加大成本,而污染被损害人直接得到了赔付,体现了对受害者的及时救济。至于建立全国或各地的环境污染补偿基金,用政府的钱给受害的群众提供赔偿,对众多的纳税人来讲是不公平的,而有人提出可以由企业交钱,那么对于污染较轻或污染处理设施健全的企业不公平。何况,政府主导的公共补偿基金,从既有的基金会来看问题很多,政企不分极易导致有关系的当事人的好处、会闹的当事人的赔偿。相对而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是一个对污染受害者和纳税人来讲都是公平、公正的方案,也相应的解决了政府部门不堪重负、行政权力寻租现象。我国目前环境责任保险的试行结果不理想,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相反要通过立法实施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来预防和治理企业污染,因为环境责任保险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当然,环境责任保险立法反映的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1]杨于泽.逢PX必反体现公众环保焦虑[J].法制日报,2012-10-30,(7).
[2]王超然.环境责任保险亟待创新突围———基于湘鄂冀三地环境责任保险试行现状调研的分析[J].环境经济,2011,(8).
[3]肖爱,李峻.协同法治:区域环境治理的法理依归[J].吉首大学学报,2014,(3).
[4]陈冬梅,夏座蓉.析美国环境保护立法、司法及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J].东岳论丛,2012,(2).
[5]别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国际比较研究[J].保险研究,2007,(8).
[6]胡艳香.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正当性分析[J].法学评论,2011,(5).
[7]王朝梁.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依法构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2).
[8]蓝寿荣.休息何以成为权利[J].法学评论,2014,(4).
[9]蓝寿荣.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立法若干问题释疑[J].法学论坛,2013,(6).
篇4
检验科作为临床辅助科室,有着与临床不可分割的联系。职能是准确、迅速、及时的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诊断意义的检验信息及数据。因此,异常检验结果的处理及危急值的建立同时危急值的报告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当异常结果出现时,如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临床,会给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极大的帮助。但这里涉及到是不是一有异常结果出现是否向临床报告的问题。所谓检验“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值参考范围偏离较大,是表示危及生命的检验结果。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师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
危急值知道的建立是实验室提高自身学科品位,减少医疗纠纷、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的良好举措。由于检验结果的准确受多重因素影响,检验样本分析前因素直接影响检验结果。且检验科不能完全给予干预控制。因此,有时出现的“危急值”并不是患者的实际检验结果。患者并无相应危急症状。因此检验者应熟练掌握各种危急值项目的“危急值”范围。了解其临床意义,当“危急值”一旦出现后,检测人员必须立即检查标本是否合乎检测要求,仪器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检测试剂是否有效,有无电磁干扰,室内质量控制是否在控。在上述方面都正常或无误的情况下。立即复检,复查结果有第一次结果吻合无差异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向临床了解临床对患者处理情况。若处理情况没有存在对检验结果明显干扰的因素,标本留样正确后。在《危急值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申请医生、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收到标本时间、报告时间、检验报告者、接收医护人员等。如临床需要,马上请临床医护人员让患者重留标本,免费复查,要保存好所有有关“危急值”资料。包括检验结果记录、报告记录、以及接受报告人签名、室内值控记录都应在内。
为了确保危急值报告制度能够得到严格执行。首先要通过广泛的培训和告知。确保检验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熟知“危急值”报告制度并对“危急值”高度重视。然后再进行多种方式的日常监督和管理。确保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不流于形式。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增强了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当出现危急值后,检验人员对异常结果及时性进行分析复查。并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加强了检验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并能结合临床诊断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由于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增强了检验人员服务于临床的意识:当出现危急值并复查无误后,检验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临床科室联系沟通。使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提高了临床检验科的学科地位。最重要的是,由于危急值制度建立。我们检验人员及时与临床沟通,使一些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使临床负责治疗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抢救患者生命。改善临床症状,并真正服务于患者。
篇5
是维护雅利安人对当地居民的统治,是极其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重要特征。它被蒙上一层神圣的宗教色彩,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手,腿创造出四个种姓的人。一二等级种姓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三四等级种姓要向国家纳税,想神庙上贡,供养一二等级种姓。不同等级的人不许通婚,不追窜某职业。种姓制度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俗地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阅读;英语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57-01
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决定了其外语教育必须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英语已是上海的第一外语。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点英语,学好英语。如今,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评判应聘者是否合格、是否会被录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然而,虽然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但是多年来有关管理机关、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其教学质量一直不够满意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和培养具有实用英语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人们在判断一个人实用英语能力高低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这便导致了英语实用能力讨论的两大缺陷:(1)忽视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2)忽视理解能力的研究。作为语言交际两大方式之一,书面语交际能力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不仅因为现代社会生活对书面语交际能力有着更为迫切和现实的需要,还因为书面语交际在本质和方式上有着重要的差异,它应该成为交际能力重要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社会提高了“听、说”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这就放弃“读、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新情况又进一步巩固了阅读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仅从数量和规模上,而且还从质量上、层次上、样式上对英语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阅读是学习者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者作为读者和文章作者相互交流的言语活动。外语阅读能力与听、说、写能力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Stern的经典图形来看,阅读教学在第三象限。横轴的左极表明“读”归为接受语言既理解语言的范畴,与“听”同为一类。
图标:语言四项技能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这说明了,听、说的重要性反而从质量上、层次上、样式上对英语阅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同时根据克拉申可理解输入理论:人们习得一种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也就是说,克拉申认为感受性语言行为如听和阅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要提供足够数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其他包括语言技巧的提高和语法知识的获得就会随之产生。英语教学中,为了正确流畅地使用语言,教学应该立足于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也就是说大量的听和阅读的输入,才能有说和写的输出。就目前我校教学条件――语言室缺乏,进行大量阅读输入,其优势相对是最方便、最自由、最独立、最简单易行的操作形式。同时,由于我们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性――许多学生羞于开口并担忧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产生错误,所以在启发他们开口的同时更应该尊重他们需要时间上的适应和在字面理解上的需要。
因此,我们英语教学还是应该坚持重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从我国的一些知名学者和专家观点、呼吁中都可以看出阅读重要性。现转引如下:
许国璋(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熊德(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要从阅读中学到好的、地道的英语,我们不妨读细一点,甚至对好的句子、段落加以背诵。但阅读不应该只限于写一些漂亮句子,更重要的是得到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而且是广泛的人文知识。这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
“用英文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建议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要提高英语水平必须依靠不间断的大量阅读,而阅读又必须做到精泛结合,默读与朗读相结合,有了扎实的读与写的基础,听说跟上不是不难的”
我国老一辈外语专家葛传先生也曾说过:“讲到学习外语目的,我认为该考虑到各人的工作需要。好多年前,我国曾也有不少人提倡听说领先。这个学说根据的似乎总是先有说后又写,先有听话后又读文。不论哪个孩子,都是先学话,后学问,理论上或许是这样,但事实上恐难于做到。我国儿童有多少天生就有以英语为母语或第一外语的父母呢?在教学上多花些训练听说固然必要,但我国人在工作上用得到英语的恐怕读和写要比听和说多,而且读比写更多,我的不很科学的想法是:其余皆其次,阅读最为先。”
上述专家的观点也正好印证了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尝试和经验:没有阅读,英语学习寸步难行;有了阅读,英语学习节节提高;阅读越少,进步越慢;阅读越多,进步越快。当然笔者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听说教学不重要,而是强调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读”是其它三项技能的基础,学习者可以借助阅读大量的各种英语文章来提高学习者的时文阅读能力,培养英语思维,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提升世界文化意识,为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中职英语课堂上,阅读教学应该与听说教学并驾齐驱,因为一定的阅读能力其实也是真正提高听说能力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葛传, 英语教育往事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篇7
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重要性;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多,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质量监督的重要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本文中本着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之目的对质量监督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重要性的分析思考
加强建筑工程建设中的施工质量监督,对于促进我国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够确保施工安全,避免因质量问题引发更多的生产事故,同时,加强监督力度,也可以为建筑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1根据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与规范标准中的要求,结合施工具体情况来制定质量监督的目标,根据相关单位对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要求,提出准确、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专业的监督,确保建筑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
1.2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制定好工程建设的施工等级,以便选好合适、正确的工程材料,保证工程建成后的正常验收。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应当选择具备较强专业资质的单位来做设计,对施工图纸作明细的设计,提高设计图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施工企业根据建筑工程建设目标和施工设计图纸,科学地编制施工方案,严格控制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监理企业对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确保施工按照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
1.3对于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要加强监管力度。①施工企业应当做好精确的测量工作,数据应当准确无误,不出现丝毫的偏差。②建筑结构的形式很多,且其施工工艺和流程也有些较为复杂,对施工技术的精确性有很高的要求,施工企业要严格根据施工设计图进行作业,严格地控制混凝土振捣等工作,保证建筑结构有足够的承载力。③对于建筑工程重要部位的施工、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中的难点、技术标准,应当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
1.4要督促建筑工程施工中各环节的交接工作,保证施工能够有序地进行。对于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拖延工期,交接不到位、不及时等严重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施工流程的监督,督促交接工作及时、正确地进行,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短工期,减少时间、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
2.1缺乏健全的建筑质量监督法律
目前,我国虽然在建筑质量监督方面存在许多的立法条例,但其规范性和强制性普遍偏低,没有明确的对建筑工程的一些施工环节质量标准进行规定,导致质监人员在开展工作时缺乏有效、明确的法律依据。再加上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立法对建筑行业中的一些新出现的技术、设备、材料、工艺以及施工问题等没有及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规定,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隐患。
2.2缺乏有效的监督执法
在我国的许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执法力度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法律、法规的薄弱环节,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缺乏有效的可操作性,执法人员在工作中风声大雨点小,导致相关责任主体缺乏规范、合法的行为,从而使得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质监人员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人员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施工等单位(人员)的行为情况进行控制和监督。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建筑工程项目中,普遍存在质量监督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职业素质和实践经验不高等问题,从而导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的对一些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隐患。
3、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改进措施
3.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法律体系
健全、完善的行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法律保障。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强对建筑工程行业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完善,根据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建筑行业发展的有效法律法规,从而使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企业在应对国内形势的同时,还要积极的适应国际市场。所以,国家在制定相关工程质监法律时,还要综合考虑到国际建筑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从而在保障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进一步的促进其更快、更好的适应国际建筑市场环境。
3.2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全面建设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其各类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就给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建设单位以及相关质监部门必须要进一步的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切实落实相应的工程质量监督条例,以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全面建设和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日常流程中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制度性、强制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和强化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和性能。
3.3进一步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
建设单位要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深造等,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相关知识、标准、法律、管理模式、方法等的了解、掌握和运用,进一步的加强对人员工作行为的规范和管理,从而逐步的提升质监人员的素质水平。同时,还要不断扩大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吸引和聘用,加强人才储备,从而真正打造一个素质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
4、结语
质量,是建筑工程得以持续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和生命源泉,做好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整个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企业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监督理念、模式、方法和渠道,有效的提高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水平,从而更好的推动和促进建筑企业的现代化、高效化、优质化发展,使其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邓峻武.对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
[2]郭跃庚.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6)
篇8
[关键词]重度有机农药中毒 ;急诊;护理措施
有机磷农药属于硫代磷酸酯类或者是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 , 其主要作用是广谱杀虫。基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 目前该类化合物的应用具有广泛性 , 这样就使得发生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现象较为常见 , 且该病症还具有变化快和危重的特点 ,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必须及时的诊断救治 , 将患者体内的有毒物彻底清除 , 这样才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 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基于此 , 临床上寻求有效的急救手段成了重点。目前本院在开展急救的过程中发现 , 对患者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能够显着提升临床治疗成效 ,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以 2013 年 9 月 1 日 ~2014 年 9 月 1 日本院收治的 65 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 , 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且所有纳入者均为口服有机磷农药的患者。依据急诊护理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30 例 )和观察组(35例), 对照组中女20例, 男10例, 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 (41.2±3.5) 岁 , 服用剂量 25~45 ml, 均于中毒后 6 h内就诊。观察组女 16 例 , 男 19 例 , 年龄 25~68 岁 , 平均年龄(45.3±3.5)岁, 服用剂量20~40 ml, 均于中毒后7 h内就诊。
患者就诊时表现为以下症状 : 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双肺湿啰音、头晕、昏迷、肺水肿、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皮肤湿冷、脑水肿、流涎、胸闷、视力模糊、多汗、肌颤、瞳孔左右不等大、胆碱酯酶活力在 30% 以下等。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护理方法
1. 2. 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方法, 即病情观察、药物治疗、急救处理等。首先向家属进行相关事项的询问, 如服药时间、剂量及其名称、原因等 , 之后再对患者的皮肤黏膜损伤、生命体征、瞳孔、神志、呼吸道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其次将患者体内的毒物尽快清除 , 将大大降低吸收率 , 具体方法是将患者的污染衣物退去 , 对指甲、毛发、皮肤采用肥皂清洗 ,再进行反复洗胃 , 选用 1∶5000 的高锰酸钾、2% 的碳酸氢钠和清水 , 保证毒物的彻底清除。其次是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实施洗胃、催吐等都会导致患者体内的电解质和水分流失 , 进而不利于有毒物质的顺利排出 , 针对该情况 , 建立静脉通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其目的是促进抗胆碱药物、胆碱能复合剂的应用与体液的补充 , 通常情况下抗胆碱药选择阿托品 , 将 10~20 mg 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依据患者的病情 , 每间隔 10~30 min 注射 1 次 , 2~5 mg/ 次 , 以此及时缓解患者的中毒情况。最后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症状进行对症疗法 , 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心肺功能的正常 ,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及其神志清醒与否 , 当异常情况发生的时候做到准确及时的处理。
1. 2. 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 ,护理措施为:①加强基础护理。确保病房、病床的整洁和清洁,并且加强患者皮肤、口腔的护理 , 定时协助患者翻身 , 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擦洗 , 避免褥疮的发生。当患者意识不清的时候 , 进行安全防范 , 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 如坠床等。
对患者的反常行为和情绪加强保护 , 对于行气管插管的患者 ,必须协助患者排痰、拍背等 , 确保呼吸畅通 ,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②消化道护理。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之后向家属了解患者服用的农药名称 , 进行促进治疗的开展 ,之后再对患者实施洗胃 , 将周围静脉输液开通 , 并实施胃内容物和血常规检测[1]。对于昏迷患者先进行胃内容物的抽取 , 之后再以 30000~40000 ml 的洗胃液进行洗胃。置留胃管的时候 , 必须对引流液的气味、性质及其量进行观察 , 以此来作为洗胃是否彻底的依据。③饮食护理。完成洗胃操作后 ,将氨基酸、葡萄糖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患者 , 48 h 后将半流质饮食以胃管向患者输送 , 杜绝辛辣、油腻食物。患者清醒后则进食易消化、清淡的纤维食物 , 并向普食过渡 , 在进食量上循序渐进的递增。加强患者的饮水指导 , 确保二便畅通。④病情观察。主要观察患者的肺部啰音、呼吸分泌物、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尿量、皮肤、瞳孔和意识等 , 并且加强 24 h 心电监测 , 当患者分泌唾液量增加、胸闷、烦躁、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则应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及时给予处理[2]。⑤呼吸道护理。通常情况下支气管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常见情况反映 , 大量使用阿托品也会导致痰液黏稠 , 不利于吸出 , 因此必须以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液的调配 , 并将 10 ml 冲洗液于吸痰前 5 min 导入 , 充分稀释痰液的情况下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⑥心理护理。对服用有机磷农药的患者 , 必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 , 使其对生活绝望 , 乃至放弃生命。因此 , 针对该情况 ,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 使其将心里不良情绪尽可能消除 , 避免二次轻生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加强与家属的沟通 , 提升家庭的关心程度 , 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 并对生活充满希望。⑦输液护理。对患者的出入量进行详细的记录 , 通常血压不同程度下降易发生于血液灌流治疗期间 , 因此必须保证患者的血压平衡 , 同时于 15 min 前进行胶体扩容 , 假如在血液灌注过程中血压依旧持续下降 ,则应该将血泵速度减缓 , 堆血容量予以扩充 , 或应用升压药 ,促进患者的血压稳定[3]。除此之外 , 还要将水和电解质给予患者。
1. 3疗效评价标准 ①治疗总有效率评价 :显效 :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 , 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 并且各项生命体征趋于正常 ;有效 :患者在治疗之后 , 症状得以部分改善 ;无效 :患者在治疗后 , 症状未得到改善 , 甚至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护理满意度评价 :对患者及其家属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 , 了解对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满意情况 , 90 分以上视为非常满意 , 80~90 分视为满意 , 80 分以下则视为不满意。满意度 =( 非常满意 + 满意 )/ 总例数 ×100%。③焦虑评价 :对患者的焦虑情况采用医院自制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评价 , 分数在 50 分以下视为无焦虑 ;分数在 50~59 分视为轻度焦虑 ;60~69 视为中度焦虑 ;70 分以上则视为重度焦虑。在以上调查中 , 只要分数在 50 分以上者均视为焦虑。
1. 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急救和护理之后 ,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94.29%(33/35)、83.33%(25/30) ;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14%(34/35)、83.33%(25/30);焦虑情况分别为 (30.12±6.32)分、(41.33±7.12) 分 , 由此可见 , 两组患者在以上观察指标上比较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小结
通常情况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多发于农村地区 , 多为患者有轻生想法后服食 , 这样就使得发病之后不能被家属及时的察觉 , 进而将最佳急救时机错失 , 使患者发生死亡。
在以上的调查研究中 , 两组发生死亡例数分别为 2 例和 5 例 ,其原因是患者送至就医的时间与服药间隔时长达 7 h, 同时对照组在救治和护理手段上不具有全面性 , 进而使得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因此 , 在后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 必须保证急救的及时性和护理的全面性, 这样才能促进患者的治疗和治愈。
参考文献:
[1] 王丽嫦 . 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诊急救护理分析 . 当代医学 ,2013, 19(2):133-134.
[2] 陈美芬 , 陈美兰 .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护理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1, 9(17):151-152.
篇9
关键词:生大黄 治疗价值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入院时,由于农药的腐蚀性,加之洗胃时对胃黏膜的机械性损害。入院时往往出现急性胃黏膜出血,一般使用的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滞剂、止酸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出血,但由于这些药物可导致胃液HP值局部升高,使胃肠道定植菌大量增加,易使细菌及毒素通过胃黏膜屏障逆行入血液循环系统,并移位到肺部。轻者肺部感染,重者造成菌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发生。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多年来使用生大黄粉后,不仅能有效控制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胃黏膜出血,同时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终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2月~2006年2月,我科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伴消化道出血者28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日出现急性胃黏膜出血,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岁。
1.2 诊断标准
①患者入院时出现呕吐,呕出咖啡样液体,或入院时大便或胃液潜血实验阳性。②既往无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病等活动性出血病史。
2 治疗与检查方法
2.1 治疗方法
每人均给予生大黄粉5g胃管内注入,每天2~4次,总疗程10天。
2.2 检查方法
①用药后第3、5、7、10天分别进行大便潜血和胃液潜血实验。②第1、5、10天进行胸部×线摄片,并进行痰培养、血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2.3 疗效判断
根据大便或胃液潜血实验结果,由强阳性(++++)到(++)或(+++)到(+)为有效。潜血(-)为止血效果良好。
3 结果
3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止酸剂和胃管内注入止血药物,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4 讨论
篇10
一 早期阅读的二个作用
1.促进幼儿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
幼儿阅读不仅仅是能否认识几个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兴趣的问题,而好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对幼儿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幼儿文学作品,非常形象生动,都能吸引小朋友,牵动他们的心。因此,不管他们在看,还是在听,都全神贯注,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因此,在阅读活动,可以让幼儿逐渐了解到阅读的基本程序,逐步形成观察、想象、思考、听读一整套方法。幼儿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使之形成对阅读的积极态度,而且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试的阅读技巧,也为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较高的阅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幼儿阅读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最有效刺激物,借助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促进幼儿学习形象化的语言,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地表达人对种事物、人物情境的思想、观点和印象。对于处在早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这种形象化的语言符合他们的认知思维特点,对他们具有极大的魅力。很多幼儿倾听的故事时,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并逐步了解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
二 家长在指导幼儿阅读时存在的误区
1.缺乏正确的幼儿早期阅读观
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已经普遍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往往把阅读和识字混为一谈,而忽视了对孩子整体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这样的阅读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害的。
2.缺少科学的早期阅读指导策略
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多数家长都已经意识到幼儿早期阅读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也开始尝试进行这方面的实践,然而从家长的反馈来看,除了少数家庭外,大部分都收到效甚微。
三 家长方面要提高认识
调查中发现,学历高的家长比较重视对孩子早期阅读的指导,指导方法比较得力,效果明显。学历偏低的家长由于知识水平的制约,难以选择适宜幼儿的阅读材料,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及榜样作用,使孩子的阅读水平难以提高,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应酬、娱乐放在第一位,对子女的教育漠然置之,致使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四 家长应做的工作
实践证明,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提高,受到家庭和幼儿园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调查的现状和幼儿早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家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概念及指导意义的认识
家长要认识到幼儿阅读是一种准备性阅读,而不是成人的那种独立的看书、读报意义上的阅读,它是一种图书,画报,色彩等多种读物的阅读习惯。兴趣和逐步翻阅的全过程,是为幼儿的正常社会化做准备,更是为幼儿接触由文字符号组成的人类社会性的文明做准备。
2.创造良好的阅读场所
根据幼儿教育目标及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阅读环境,家长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光线充足、空间适应的阅读区,设立下个小小的图书角,一个小书柜和小书架,以便孩子随时翻阅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为孩子准备一个高矮适应的小书桌,供孩子阅读时使用。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家庭学习气氛,尽可以地为幼儿开设形式多样的活动区域,是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必备条件之一。
- 上一篇:乡村旅游建设规划
- 下一篇:关于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