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7 10: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建设规划

篇1

近年来,我区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深挖发展潜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为农民创造了致富增收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我区乡村旅游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于调整我区旅游产业结构、丰富和优化我区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都将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我区“农业突破”战略的有效快速实施,进一步促进全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和谐。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区城郊型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以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为主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特色”方针,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形成集农业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政府主导原则。通过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参与的发展格局。

2、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精心编制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划,做到既具科学性、前瞻性,更具可操作性。3、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原则。把示范引导和全面推广结合起来,建立示范点,重点扶持,以点带面,促进全区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原则。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部署,合理开发,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上不断创新。

5、坚持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原则。在利用和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

加快全区乡村旅游建设,通过3年-5年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1、到2012年,全面建成赵家塬、塬畔、孟家塬3个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全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使全区“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150户以上。

2、到2015年,全面打造成赵家塬、塬畔、孟家塬三大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即:以王家河沟和小河沟两条流域环绕的、以景区式特色旅游为主的赵家塬乡村旅游片区;以市人民公园为依托的人文景观和设施种植养殖等观光农业旅游为主的塬畔乡村旅游片区;以孟姜故里2000亩山地桃子林为依托的生态景观旅游为主的孟家塬乡村旅游片区。使全区“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300户以上,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达到5000人。

3、乡村旅游项目得到不断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管理规范、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连通城乡的旅游市场,成为区内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体,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重点

1、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区文体局要深入调查我区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借鉴其他县区经验,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高起点、上档次、有特色地编制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王家河镇政府、乡政府、黄堡镇政府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主体,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我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认真做好本辖区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对区上确定的示范点,要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着力抓好规划实施工作。

2、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旅游景区的要求,对乡村旅游点进行建设和改造,完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改善环境,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硬化、绿化、美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3、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依托地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强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拓展和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突出乡村生活特点,营造乡土文化氛围,努力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品牌,提升餐饮观光、休闲娱乐型乡村旅游品味和服务水平,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要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对剪纸、刺绣、泥塑、草编、农家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精度包装,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4、推进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以“农家乐”为主,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建立农家乐档案,完善一条龙服务体系,实施市场运作,信息共享,城乡互动,实现乡村农家乐的科学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设备、接待服务和经营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要加强安全、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区文体局要尽快制定区《农家乐服务管理办法》、区卫生局要制定《农家乐食品卫生监督办法》,王家河镇、乡、黄堡镇要组织成立农家乐经营协会,加强自律,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区上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发展改革、财政、农林、城建、水务、交通、人劳、文体、卫生、工商、环保、国土、质监、信用联社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乡村旅游建设工作,要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认真做好乡村旅游的组织发动和建设工作。

2、加强协调配合。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要会同旅游等部门摸清乡村旅游道路状况,制定建设和改造计划,优先解决交通干道、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城建等部门要指导乡村旅游示范村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全面推进旅游村镇建设;环保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扶贫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要给予扶贫项目和资金倾斜,推动扶贫资金与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挂钩;农林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整治村容村貌,优先扶持乡村旅游示范村沼气项目建设;林业、水务、电力、广电和信息等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点的生态环境、饮用水、供电、通信等建设。其他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篇2

;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因此,应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主要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

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

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较为重要的任务在农村。应该不断加强农业以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有着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以及深远影响。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之上,应该切

实做好乡村规划,使得乡村的建设以及管理可以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

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应该注重改善村容村貌,也应该从当

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并且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坚持节约以

及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

建设,才可以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之上不断稳步地向前推进。

1111、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乡村规划的现状

1.1、对乡村规划缺乏充足的重视

乡村规划长期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关规划部门支持和经费投入,乡村规划先

天不足,比较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法的推动下,乡村规划得

到了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开展乡村规划工作,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有了乡村规划,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没有进行乡村规划。

1.2、理论同实际脱节

乡村规划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突出问题是照搬城市规划

模式,忽视农村实际,盲目规划和拆建,以致规划和建设工作受挫。部分地区村

庄建设规划标准过高,难以实施,被村民讥称“中看不中用”。

2222、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乡村规划的具体措施

2.1、突出规划引领,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

科学规划村庄布点,在现有基础之上与城镇规划相统一,重点发展特色村落,

做到科学取舍、合理布点。精心编制村庄设计,根据村庄特点,在实用、美观、

特色的基础上将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有机统一。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经济型村庄,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建成宜业示范村。

2.2、突出地方特色,在建设实效上下功夫。

规划上体现一村一品,根据地理地貌环境,以及民习民俗,编制具有特色的

村庄、村民住宅方案。建设上以农民自愿为主对破旧单体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

修缮,避免大拆大建,要围绕村庄文脉传承和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充分利用地形

地貌,尊重当地乡风民俗,保护村庄自然肌理,从村庄路网、空间布局、住宅及

院落组台、绿化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营造浓郁的乡土风情。

2.3、突出村容整治,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环境整治是关键。抓好生活环境的改善,围绕农民群众日常

生活起居,深入开展“二修”“三清”“五化”,即:修整危旧房屋、院墙,清垃

圾、清污泥、清杂物,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公共设

施配套化,建立“户集、村收、镇街运输、区处理”城乡垃圾一体化模式,健全

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

2.4、突出兴业富民,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推进安居

富民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行一村一策,巩固和

扩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农业种植、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乡村建设

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2.5、突出管理创新,在乡村文明上下功夫。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人民生活富足、村庄环境整洁、乡村环境优美,更

重要的是乡村文明,是群众素质的提高。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村民理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

员会等组织建设。

2.6、突出规划原则,在编制标准上下工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农村建设规划标准

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又不能按照城市

规划生搬硬套,为提高村镇规划编制质量和标准,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

统一规划,逐步实施。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

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

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

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

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

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

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

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

3333、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乡村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

数的有力抓手,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更是展示新农村形象的有

效载体,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建设之中应该坚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城乡一体、整体谋划的原则。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

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尊重农民的意愿,开展整村推

进,逐步配套完善,既坚持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便于农民生产

生活和体现地方特色。

4444、结语、结语、结语、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以乡村规划作为重点,做好资金筹措,通过村民参

与决定、设计以及监督实施,如此才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才可

以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蓝燕.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郑州航空工业

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13.

[2]吴小伟.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7:12042-12044.

篇3

一、目标要求

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落实好年县美丽办分配给我乡的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点,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以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乡村、树文明新风、享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前杨村生态整改提升工程、垃圾分拣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森林村庄建设、农家乐发展、村前屋后清洁家园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确保乡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结合创建村实际,制定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动工。结合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三、建设内容

1、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委托浙江科技学院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现“二特、三化”建设内容。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土文化气息和乡村美丽风光。保护和开发古道、古樟、古祠堂等具有历史和纪念性建设。

2、加强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作

在整乡整治的基础上整体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不断完善建设提升我乡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工程、乡容乡貌等工程项目。建立清洁家园村规民约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保洁员实行绩效工资,并积极探索农村清洁家园管理新途径。

3、村级财务规范

在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采取农村集体三资,统一资金账户、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联签联审、统一结报时限、统一村帐公开和统一信息归档等7个统一制度。

4、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农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杨梅、吊瓜、生猪等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南黄古道这一自然资源,完善南黄古道风景点,开发南黄古道游步道,建设农产品展销长廊,开展红枫节节庆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前杨村农家乐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美丽乡村”能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乡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办,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安排、指导协调和督查考评等日常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周密制定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调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不断加大各方资金投入

积极向上争取各项部门资金;积极努力争取全社会各项资金,鼓励本村村贤、在外成功人士等对美丽乡村创建进行赞助;鼓励本村多余劳动力积极踊跃参加投工投劳投资,真正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的良好氛围。

篇4

1.存在问题

(1)在理念上,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比较普遍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但部分村民缺乏全局观念,过分重视住房扩建和硬件建设等,忽略了整体环境美化、建设内涵、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软件方面的提升,造成对美丽乡村整体建设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在规划上,重数量轻质量,特色不明显2011年以来,编制了48个农村新社区(村庄组团)建设规划;各镇、街道和村根据建设需要,又分别编制了特色村规划;2013年又编制精品村、重点村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数量多但相互衔接难。这些规划缺乏村庄的整体布局和优化,部分还过于理想化,实施难度大。有些规划由政府统一委托编制,部分规划深度不够,精品意识不强,千村一面,特色挖掘不够,导致一些村庄存在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

(3)在操作上,重建设轻管理比较突出受部分村干部能力的局限,美丽乡村建设缺乏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的结合;加上有些镇(街)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和管理人员缺乏,造成建设内容和管理机制不科学。如在规划和建设的管理方面,已编或在编的几个村规划质量参差不齐,个别村旧房已拆除而改建的审批手续半年未完成。在村庄长远发展方面,过分强调现状条件和近期利益,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甚至有些村热衷于形象工程。在建设管理机制方面,未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实际需要制定适应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机制。

(4)在投入上,建设需求大而资金来源少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据对该市首批1条精品线和11个精品村统计,计划总投资为3.69亿元,平均每个村为3075万元。除去旧房改造由村民自负外,村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环境景观等项目将主要由村集体筹资。而中西部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薄弱,基本无收入来源。同时,由于市级层面尚未出台具体的资金拨付、使用等政策,使各镇街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资金瓶颈,导致创建底气不足。

2.对策

(1)深挖内涵,拓宽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一是要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是清洁、朴素、自然,要坚持全域覆盖,大力开展清洁乡村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二要结合财政实际和村民意愿,有序安排重点项目。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理念,分类推进精品村、重点村建设。三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实效。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促进乡村旅游跨越提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促进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要弘扬农村优秀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和彰显农村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农村传统耕读文化、孝德文化的整理和重建,充实美丽乡村的传统文化之魂,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和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2)因地制宜,重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新貌一要转变村庄规划设计理念,以塑造丰富的新农村特色为目标。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尊重自然村落的空间生长肌理,努力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新农村风貌。二要将尊重群众意愿与尊重发展规律相结合。村庄规划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编制过程既要坚持科学性,遵从村庄发展规律,又要广泛听取村民群众意见。规划方案要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兼顾村民的近远期利益的需求。三要推广优秀规划设计方案,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优选和推广特色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3)注重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建设管理并举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单列。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为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意识。二是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地的重点工作相结合。利用“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千百工程”等活动载体,各方借力,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定期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加强考核,实施动态管理。下发“美丽乡村”创建考核标准,实行市、镇街、村三级联动考核机制,定期考核相关镇街美丽乡村建设内容,通过月督查、月考核、月通报以及年终考核等制度,强化考核督查,根据考核结果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的要通报批评,对创建优秀单位以奖代补。

(4)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注重财政引领。优先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努力创新融资模式,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引导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放大投资支持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整合各项资源。努力整合乡村旅游、农业两区、联村公路等乡村建设相关财政资金,优先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倾斜。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村民自筹自建模式。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努力解决农房改造、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要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

篇5

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目前,平山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20多个,成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的15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东方巨龟苑,为河北省“十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近期平山县新发展、有较大知名度的还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山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再添新彩。平山旅游品牌商品购物店已有20多家,景区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400多个,农家乐300多家,旅游饭店50多家,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有旅游项目的村庄128个,从事农业旅游从业人员6万多人。可以说,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一朵奇葩,在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平山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特点和模式

平山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大致可分三大类:

2.1由成型旅游景区拓展形成。代表性的有巨龟苑、沕沕水。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主要以旅游为主,果品、农产品采摘、销售为辅。由于原来的旅游景区已成型,已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群体,发展农产品、果品采摘销售均为扩展业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锦上添花;所以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健全,总体管理水平较高,效益情况较好。

2.2由原来的特色农业种植园、果园转型而来。代表性的包括五龙山明珠庄园、一坡果园、元坊果园等。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大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休户、联户、大户经营,主要以生产为主,兼顾旅游采摘,一般规模较小。由于旅游观光方面基础差,客源群体分散,且农林产品采摘季节性很强、旺季很短,所以休闲观光管理水平总体较差,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不健全。但该类园区生产为重头戏,相对来说投资小且集中,总体效益情况反而是最好的。

2.3新开发的农业综合园区。代表性的包括葫芦峪、大吾生态谷、泓润庄园等。平山县这类农业园主要由其它行业领域注入资金建成。目前来讲,前几年暴利行业如煤炭、房地产、运输等运行低靡,效益严重下滑,许多老板手中出现大量资金淤集,造成近两年各行业资金大量注入山区综合开发及农业高效园区建设。这类园区投资极大,建设周期长,大量资金均投入到土地开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标志性建筑等基础建设方面,目前农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投入相对薄弱。此类园区,旅游观光方面基础较差,虽然几个园区都在大规模发展蓝莓、樱桃、高档花卉等特色作物,但农林生产毕竟周期长、收效慢,而且目前深加工前景不甚明显,投资回收率较低,效益不太理想。

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规划的精准性差。三类景点规划中均普遍存在投资估算不细、完工时间不明确、效益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尤其是新开发的农业园区,对什么时间收回资金、什么时间实现经济效益,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3.2后续资金缺乏。由于休闲农业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过长,导致企业资金回笼过慢,流动资金紧张,影响到休闲农业的扩大发展。

3.3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休闲农业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产业,旅游拓展型景区缺乏种养殖技术管理人员,种植转型园区又缺乏旅游业管理技术人员,这些均对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缺乏整体把握性。

4发展建议

4.1科学制订规划。要以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依托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主导、生态优先、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多效并重的原则,编制出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精准,对自身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4.2强化人才培养。要找准自身的短板,有目的的着力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制订政策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参观学习吸取外地先进经验,并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专家讲座,拔高景区人才层次,从而达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目的。

4.3加强景区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在景区总体打造上标准化;要严格上级部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标准,在整体规划上标准化,包括道路、标志、餐饮、住宿等,均要达到上级标准要求。二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实现标准化;生产上要着力实现无公害、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加工销售上要制订严格的操作标准,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4强化宣传推介。各景区要加大乡村旅游的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推介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包装。可考虑与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打包,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宣传推介,使乡村旅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发展,共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好“山水生态牌”;围绕中国核桃之乡等特色农业,打好“特色产品牌”;围绕中山古国和革命圣地,打好“历史文化牌”,三牌齐驱,提升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篇6

一、高起点规划,着力提高乡村品位

为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建设品位,该县不断加大投入,以科学的态度、超前的思维,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按每个自然村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落实专项规划经费;聘请深圳大学、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国内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作指导;制定《行政村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注重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注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注重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规范农民建房,在统一徽派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设规划部门还设计出五种不同的式样供农民自主选用,既统一了风格又避免了单调。

二、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景区精品

按照打造景区精品、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的要求,该县以项目为抓手,高标准推进试点村和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在全面实施“三清六改四普及”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四大建设”。一是加快景区新农村建设点的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包括改造路基、改善路面、硬化公路、路旁绿化、改造村内主次干道等。二是加速景区周边环境的美化。对主要公路沿线地区和景区景点周边地区进行洁化,如迁移坟墓、搬迁粪坑、拆除烟囱等;对主要公路沿线建筑和景区景点建筑进行徽派改造;关闭迈尔泰木业公司等1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和46家高耗能高污染工矿企业;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大面积进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目前,共封山育林180万亩,新造林3万亩,高速公路绿化35公里。三是对景区景点村环境实行集中整治。在景区景点村中开展以“清扫垃圾、抑制扬尘、清理河道、降低噪音”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村村建设垃圾池、设置垃圾桶、配备保洁员。另外,县财政每年还向各行政村划拨5000元卫生费,建立起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由县联合执法总队牵头,各部门联手加大执法力度,对景区景点乱摆摊、乱设点、乱设广告招牌及乱停乱放等违章行为进行综合整治。四是实施“花开百村”工程。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景观打造花海的思路,在试点村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景观村庄周边、农民房前屋后,广泛种植梨树、桃树、李树等经济和观赏植物,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栽种油菜,目前,“油菜花”已成为婺源重要的旅游景观。

篇7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扶贫;路径选择;燥石村

[作者简介]郑艳萍(1981―),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村落遗产保护与管理;胡林波(1985―),男,江西省福欣生态工程与旅游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管理;胡海胜(1978―),男,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规划与管理。(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以新干县燥石村为例”(YG2015044);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村落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及调控研究”(JC1511)

一、引言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1]。但自上世纪初以来,历经战乱、、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商业化等多时段、多元素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多元化的危机与挑战[2][3],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步入关键期[4]。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国家先后出台各项政策举措,特别是在2014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共同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并先后公布了三批次总计2555个传统村落名单,中央财政将用三年时间集中投入超过100亿元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首批受益传统村落每村可获平均300万元资金用于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5]。传统村落的保护要通过发展与活化的办法,才能真正履行保护职责[6]。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效果和效应得到了更多认可[7]。在2015年8月18日举行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提出了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8],旅游扶贫成为“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新抓手和新动力[9]。

二、新干县燥石村基本概况

江西省新干县七琴镇燥石村在2014年11月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燥石村地处七琴镇东北部,北部与丰城市相邻,距离七琴镇约20公里,距新干县城约50公里,属新干县边远山区,“十三五”期间贫困摘帽的压力非常艰巨。

(一)自然环境

燥石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5℃,村域夏季温度比外界周边低5℃左右,具有较好 的避暑条件。村内最高峰海拔1082米,平均海拔580米,属低矮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4.6%,负氧离子高。村域内有多种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植物如南方红豆杉、黄檀、榧树、鹅掌楸、乌珠栋和百年古松等。

(二)社会经济

燥石村建村已有300余年历史,以李姓为主。截止2014年,燥石村总人口806人,253户。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单季稻、油茶以及一些经济作物如红薯、生姜等传统低效的农林生产,其他居民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民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近10年来,由于村落对外交通不便,新干县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燥石村的发展缓慢形成了巨大反差,2006年燥石小学撤并之后,村里学生读书难成为问题,98%的群众已自发搬迁至县城及周边集镇生活,大部分人已置业并在外务工、经商,目前村内以老年人留守为主,生活极为贫困。

(三)历史文化

燥石村在悠久的历史中,给今人留下了比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主要以民间剪纸、民歌及传统饮食麻糍、擂茶等为代表。燥石村内现有文峰寺、M公厅、燥石门楼、石头建筑群等历史文化遗存。全部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90%。

三、燥石村特色评价

(一)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形态保存较为完整,空间肌理结构清晰

从村落区域空间格局看,燥石村东为德华山、北为玉华山、西为法华山(才地岩),南侧为由一条文溪自北向南汇聚而成的灌庄水库、老鼠偎库,其山水格局组成了燥石村的一道道天然屏障。燥石村落周边低矮山岳点缀,层层梯田镶嵌;同时周边植被覆盖良好,树木葱郁,有珍贵的红豆杉、甜槠、古松等树种。从村落内部空间肌理看,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建筑群,由建筑单元围合而成的小院落、小广场,以及保存较为完整的青条石陡坡步行道、排水明沟,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格局。另外,融合在高矮山体和层层梯田之间的那一排排建筑因地形高差而生成的灰瓦天际线,自下而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独特景观风貌。

(二)地方民居建筑风貌特色鲜明,石头建筑尤为突出

燥石村因地制宜、因山而建成的大规模的山地建筑群,地方特色颇为鲜明,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建筑依山就势,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一座典型的饱含风霜和历史文脉信息的建筑博物馆。燥石传统民居建筑整体结构简约、外观朴素,其建筑选材却较为复杂。由于燥石村闭塞的地理区位和对外交通,以及村落社会经济发展所限,燥石村民居建筑形式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木构建筑、土坯建筑、砖建筑、石建筑、砖土建筑、砖木建筑以及砖石建筑等,混杂有多个种类。

燥石传统民居建筑就地选材,以石头建筑为主,其次是土坯、砖石建筑,建筑外墙大多是石基础、砖土墙、木隔断。建筑外山墙承托梁坊、檀条,外墙上设置有防御性、采光功能为一体的大小各异的形式多样的小窗;建筑内部布局以中堂厅、两厢壁为主,采用木梁架分隔空间和素土铺地;木梁架的壁板大多是木屏门,不承重,其上壁板上多为花格窗,木梁坊上或彩绘或墨绘或描金格言家训。

石质构筑物,体现在燥石的每个角落。由燥石当地的建筑工匠和老百姓自发从村落后山石砻采集的花岗岩,用花岗岩石头垒菜栏、建牛栏、围猪圈、铺步道、架小桥、围厨房等。这些石砌的各色墙体厚拙稳因,墙面青苔斑斑;村落青石板台附朴实清爽,绵长幽深。

(三)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景观保存优越,山石水田花树与文溪相映衬

燥石村植被环境优越,自然景观优美,生态风貌保护较好。从大环境而言,村落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具体有上下石砻、杜鹃花海、德华山、象形石、古松林、甜槠群、古樟树、竹林、文溪、梯田等,燥石村自然景观、天然形胜,可形象概括为“山石水田花树与文溪”。

燥石传统村落周边,如西侧的才地岩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公园,风光奇丽、地貌独特,村后的上下石砻山,成片的石林如一条固体的河流自山顶倾泄至山脚,形势磅礴撼人。其山体面积绵延达18000余亩,主体山峰包括才地岩、蛤蟆藤仔埝山、桃仔树岩里山,东侧德华山,具有原生态天然之美,燥石周边自然生成的群山形成三足鼎立环绕在传统村落周围。

燥石李氏族谱记载有燥石八景,即“德华文峰、外坑洞口、鼓石岩泉、麻地石垒、坳下牧笛、倌蚤愿琛跋钓笠、腰口农蓑”,是燥石初始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真实写照。

燥石村,作为江西唯一的山地型石头村,其以保存完整的空间格局、特色的石头建筑群、优美的自然景观及原生态的地方风情为主要特色,是一座典型的因天而生、因山而建、因人而存的中国传统聚落,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建筑文化价值、生态文化价值和旅游发展价值。

四、燥石村旅游扶贫路径与对策

(一)燥石村旅游发展现状

燥石村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乡村风情浓郁,具有开阔的乡村空间与环境,历史文化遗存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旅游的优越条件,近年来吸引了各路游客慕名前往观光游览。2014年6月,被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进行专辑报道后,“燥石石头村”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推崇。同年12月,燥石村经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评审认定,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列入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目前,燥石已申报为吉安市AAA级乡村旅游点,七琴镇政府成立了七琴镇燥石风景区管理区领导小组,燥石村委会已成立了旅游管理办公室、德华山景点建设理事会等组织部门机构,改造建设了以村委会为主体的游客服务中心、文溪酒家、特产超市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配置了导游标识、景点宣传牌、停车场、环卫设施、旅游公厕等配套服务设施,为燥石村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条件。但由于燥石地处偏远山区,对外交通不便,基础工程和公共设施配置不足,传统居住空间跟不上时展,大部分村民已搬往县城及周边地区居住置业,同时也有部分村民在当地自主新建住宅以改善居住生活,燥石村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着严重困难,非常有必要对村落资源进行建设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创新旅游产品。

(二)燥石村旅游建设规划原则

1.原真性原则

最大限度保护村域内的村落肌理、空间格局、步行道尺度、山水环境和文物历史建筑的原真历史信息。保护村落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建筑应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原则,在修缮和保护现有建筑时,不改变原有的建筑形态、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屋顶、建筑质量和建筑结构等元素,新建与改建的形态、色彩方面应与传统风貌建筑相统一协调;保护村落真实的传统风貌,延续其和谐的整体空间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

2.整体性原则

整体保护村域内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聚落形态,严格保护并整治村落周边的山丘、溪流、梯田、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并延续村落的建筑布局、传统肌理、步行道格局、历史遗存等人工环境脉络,深入挖掘并发展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存。

3.分类保护原则

依据村落环境特征、村落价值及其现状保护程度,采用分类、分级保护的方法,制订相应的保护规定和整治措施,使村落建筑及其环境既保持风貌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发展需求,保证村落历史风貌的多样性。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科学保护古村落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村落传统资源,完善功能、整治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发展旅游产业,搞活村落经济,正确引导、鼓励在外居民回乡就业,防止村落“空心化”,提升传统村落的整体品位,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三)石村旅游建设规划策略

燥石村以其生态景观环境、传统空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吸引八方来客,这也是燥石村保护的重点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旅游建设规划即是利用村落自然与人文资源,对村落进行科学规划,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存、生态景观环境和传统空间格局,促进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科学布局村庄空间

根据燥石村域发展情况、资源现状条件、地理区位特征,将全村划分为三个产业发展功能区,即保护控制区、旅游发展区和农林生产区。保护控制区分布在以下燥石、上燥石和大街上为主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区以才地岩、上石砻、下石砻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为主;农林生产区以严枧佟⒆〕±铩⒅嘘侠铩⒃锸林场和老鼠偎库等地为主。坚持旅游业与当地农业经济相结合,在满足乡村农业发展情况下,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从事旅游服务业。村庄整治与土地资源保护与整理相结合,通过地区区位较为偏僻的村庄进行搬迁或改造建设,有计划地开展退宅还林、还耕,逐步整合空闲地。

2.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在现有对外交通基础上,建立开放性与导向性较强的交通联系网络,加强燥石对外交通和村域内部交通的便捷联系;在保持与村落建筑、原有步行道的传统风貌相协调基础上,改造提升完善登山公路和游步道,采用景观设计方法遮挡道路旁已破坏植被的山体;改善车行道与步行道设置污水管线将生活污水统一排放处理,设置和疏通雨水明渠。新建旅游厕所、停车场、购物点、农家餐馆、旅游民宿群、垃圾收集点、环境小品等配套服务设施。

3.严格土地保护与开发

土地利用严格按照土地适宜性进行开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土地,通过有效供给,旅游产业发展和配套功能引导需求,制约无序开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有计划地安排各类用地的供给量;严格保护七琴镇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侵占;防止发展建设和相关产业项目建设导致村域地域景观特征的破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下降;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地、村域生态基质和自然环境空间等禁建区的划定,控制农村建设的无序蔓延。

4.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存

由专人收集、整理、挖掘燥石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料,加强资料保存,恢复部分已失传的民俗民艺活动;利用现存的文峰寺、M公厅、文溪庙等场所,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文化和宗教朝拜活动;加强村落民间山歌的传承人培养,通过旅游活动途径向外展示和传播。利用村展览馆展示燥石村的发展历史、宗族史料、历史人物、日常生活及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如竹艺、水车模型)、地方传统食品(如擂茶制作、鸡血藤、野生猕猴桃酒)和民间歌曲等。

五、结语

传统村落是一定时代背景下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历史不断演变的结果,因此传统村落有着其传统性与现代性。作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燥石村的资源优势与贫困现状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为此有必要将村落保护、旅游发展和扶贫脱困有机结合起来,使村内百姓能够依赖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共奔小康目标,能够通过提升生活质量助推村落保护。

[参考文献]

[1]郑海鸥.传统村落,如何与我们共守乡愁[N].人民日报,2015-01-15(18).

[2]张志勇.传统村落不应在城镇化大潮中走向消亡[N].中国艺术报,2013-06-05(1).

[3]李枝秀.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原因分析与治理策略[J].老区建设,2015,(8).

[4]罗德胤,孙娜.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步入关键期[J]. t望,2015,(15).|

[5]梁洪生.“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与保护及江西现态初步考察[J].农业考古,2015,(6).

[6]史玉根.发展与活化才能拯救古村落[N].中国妇女报,2015-12-06.

[7]吴必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N].中国旅游报, 2014-02-12.

篇8

关键词:丘陵地区; 社区总体规划; 雁湖社区;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图1区位图)

本文以雁湖社区为例,探讨农村新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雁湖社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新社区,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图1),北临雁荡山风景区,南接芙蓉镇区,东接小芙社区,西接雁楠社区,为北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大门,交通便利。

雁湖社区辖丹灶里、尚谷山、长山头、山坑、长徼等14个村,现状总人口13099人,现状总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0.1公顷,山体林地约2232公顷,农田约230公顷,水域约80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8.81平米。区内有黄金溪,往北流向雁荡山景区,往西流向楠溪江,往东流经芙蓉镇区流向芙蓉池。区内主要的交通线路为山老区联线白芙线。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社区特性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区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存在问题及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小组重视公众参与,走访了雁湖社区内14个村庄农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结构、就业状况、居住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环境状况等及规划期望和改善设想。其中,90%以上的被访者最关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狭窄,公交站点缺乏,对外交通不畅。另外,村落内基础设施匮乏、宅基地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因此,规划从雁湖社区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合理归并分散的村庄,确定居民集中居住点;构建与住宅规模相匹配、符合社区需要的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风貌,利用农村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3、社区总体布局

3.1社区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建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依托雁荡山这一国际品牌,推进雁湖境内旅游景点、线路、产品的开发。雁湖景区作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以及在芙蓉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和地位,将雁湖开发成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抓住这一机遇,在黄金溪周边发展旅游服务基地,由以单一农业为特色的基础产业转型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打造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改变乡村旅游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提升至休闲旅游,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规划应改变从传统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3.2社区的职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型农村新社区”。

“农业基础”:雁湖地处山区,域内工业较弱,农业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区中有种植药材、茶叶,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种植。

“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规划将雁湖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雁荡山分景区之一。

3.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利用社区现状资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区、十个产业基地”。

“三大功能区” 即北部旅游产业区、中部综合生活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

“十个产业基地”即三个旅游景点、二个旅游服务基地、餐饮服务基地、爱国教育服务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图2产业规划图)

3.4社区空间结构—— “两带连四片”。

“两带”即东西向黄金溪滨水旅游景观带和南北向山老区联线的白芙线形成的山地旅游观光带。

“四片”即北部乡村旅游区、中部文物古迹保护区、中南部居住生活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3社区空间结构图)

3.5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5.1社区建设用地规模

雁湖社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社区建设用地面积106.1公顷,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构成。

3.5.2社区用地发展方向

社区内居民点向核心区即尚古山、丹灶里、长山头、山坑、路上和西滕6个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区建设用地向东南向靠雁楠公路发展为主,远景随着核心区规模扩大可向芙蓉镇区靠近建设。同时利用现状开发基础和用地自然条件,各组团在现有开发基础上适当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3.5.3核心区规划用地结构

核心区用地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

“一心”即规划以教育、文体、医疗、商业金融、集贸功能为一体的公建中心。

“两轴”即沿黄金溪水系发展轴和沿雁芙路交通发展轴。

“三组团”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个规模相当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涉及两个村庄,规划人口约4000人,同时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建用地,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

(图4核心区规划结构)

篇9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指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发展农村生产力。曲格平说,新农村建设首先谈的是经济发展,而新农村发展关键还是靠农业,只有发展高科技农业,农村经济才会有较大地发展。新农村还可以发展一些无污染、低污染的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重管理,这样才能减少环境污染的危害。

当然,旅游业也并非绝对的“无烟”工业,有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缺乏系统规划,有的规划缺乏科学理念、不遵循自然规律,大建人造景点,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原有之意。有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不规范,大批旅游者和旅游交通工具短时间内集中涌入,超过了旅游区的环境容量,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

*5年,为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和改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全旅游行业要牢固树立“环境兴旅”的观念和目标,各地、各单位在旅游开发活动中,必须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想结合的原则。在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就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和规划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赵晖说,必须在具有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各地农村应该在现有格局上进行合理规划,而不是一味的搞大拆、大建,规划的重点则应该是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因为有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农民才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王夏晖明确指出,没有规划的村庄,实际上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地区盲目城镇化带来的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加剧,多是由于当地政府意识不足、宣传教育和引导不够以及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缺位所造成的。这就需要制定国家和地方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将环境保护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简单地说,应该突出政府的指导作用,在发展生态旅游时,要具体告诉农民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

那么,地方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应充当什么角色?

对此,北京市密云旅游局局长郭立新认为,旅游本身是一个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的行业。如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尽快收回投资是旅游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的理念显然是矛盾的。要想调解这一矛盾,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大宣传发展生态经济理念的力度,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认同。其次通过市场准入,对进入旅游行业的企业、项目进行严格把关,并利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对生态经济发展有导向性的项目给予扶持。郭立新强调,地方政府首先应当作为生态经济的倡导者。

地方政府要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认真地调查和评估,对资源开发的时序、方式、规摸进行严格规定,例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就要尽量远离生态脆弱区和资源储备区。因此,地方政府同时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可见,地方政府还应当是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李明德说,乡村旅游利用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用乡村文化吸引城市人,也只有利用乡村民俗、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才能造就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传承和保留地域间的差别。乡村旅游有特定的市场,它最大的市场是对城市精神生活的弥补,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上,一直很反对搞过度城市化、园林化,特别反对搞过度城市型园林化,我们提倡要尽量做到乡村旅游和农业生产同步、雷同发展和特色发展同步、个体经营与整体提升同步。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建筑设计

1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与设计原则

1.1以经济性为原则

在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中,要以当地农村的具体情况为依据,以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原则,不能照搬城市当中的别墅或者洋房,一味的追求舒适性,而不考虑农村的经济状况。在住宅户型设计上还要考虑农村住宅的特殊性,布置一些生产、忙存空间。由于农村生产规模小,家庭作业等特点,在新农村住宅中需要考虑一定面积的生产用房。在垂直分户的住宅中,生产用房的设置可以结合院子设置,并且可独立对外,利于生产交通。在水平分户的住宅中,生产用房可以独立设置,集中设置于公共交通的位置。使农民在搬进水平分户的住宅之后能仍然可以进行生产活动。这样既达到了节约用地的目的,又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1.2合理确定农村居民自建房用地面积

对于那些进行第一产业的农户,和那些家庭手工业的农民对住宅、庭院的需求较高,釆用垂直分户的模式,一户两侧,拥有南向或北向的庭院。每户的占地面积应该统一考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要做到用地最小。对于水平分户的农户,这种分户方式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对土体节约使用的目的。比垂直分户节约更多的土地。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使用水平分户,以节约土地资源。

2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与设计的缺陷

2.1没有统一规划设计的思想

(1)长期居住风水思想的禁锢。由于农村很多地方都很重视居住风水思想,因此自建房都是各搞各的,虽然看似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所以自建房横七竖八与贫困人口的旧房屋夹杂而立,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规划和设计无法展开。而这种传统的思想对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沉重的打击。(2)房屋设计没有统一的样式。农村很多建房中,都是按照户主的思想和意愿进行房屋设计建造的,导致农村房屋样式千奇百怪,平顶、砖瓦、彩钢、平顶彩钢混合等都有,虽然是按照各自所需建设的,但是不利于房屋样式的规划和设计,这种混合的房屋建造一方面不利于自建房排水功能,采光设计,另一方面也给左右邻居带来了矛盾。(3)农村下水道建设严重不足。由于习惯了房前屋后或者庭院随处泼污水,所以有了新房但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新农村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正日益严重危害着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路面粪便随处可见,损害了新农村建设的形象。这样生活方式更为严重的是污染地下水源,破环生活环境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很多新农村建设中只顾了房屋道路的规划设计,对给排水管道的规划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3新农村自建房建设规划与设计的要点

3.1做好自建房图纸规划设计

要做到统一规划首先要有施工图纸,农村房屋建设规划图纸包含了以下方面:①给排水系统,在进行建设前,必须明确给排水开挖路线、管道大小、进户管道、水井房等,也可是看作是地下工程,给排水系统的完善有利于新农村厕所、生活用水、污水处理等,是建设新农村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厕所干净程度、污水处理程度都是新农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②房屋地基、结构设计,包括自建房的面积、防震程度、采光程度等,一般新农村房屋结构采取二层楼房标准,因为二层楼房有利于节约用地面积,进行太阳能采光设计和安装太阳能集热板,实现农村采暖向清洁能源迈进,大大提高了新农村自建房的干净程度,而且农民可实现天天洗澡的愿望,是新农村进步的又一重要体现。③道路建设,自建房屋不能就只搞房屋建设,如果仅仅建造房屋,那么新农村规划设计就没有必要了,所以道路设计规划是新农村自建房的重要环节,而且道路的规划设计厚度和宽度,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邻居矛盾的产生,因此对道路规划设计必须统一进行,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加入太阳能路灯的设计,从而更加完善新农村建设。

3.2严格控制自建房材料

现代房屋建设中大量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房屋建设的质量,能有效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坏,因此现在的材料远远超过传统的石头、泥土等材料。但是在建设中我们还要对钢筋水泥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水泥质量,混凝土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容易发生裂缝和风化,导致房屋建造质量下降,所以必须严格控制水泥质量。其次控制砂石的干净程度,使混凝土搅拌质量更加高效。

3.3做好房屋结构设计

二层楼房设计一般采取框架结构进行,框架结构有很好的稳定性能,而且建设速度快质量高,只要做好钢筋框架即可,然后浇筑混凝土砌筑成房屋横梁和墙柱,在混凝土框架中嵌入砌砖构成完整的墙体和屋面。若是一层建设则只需砌筑横梁和墙柱,或者用砖混结构进行建设即可。其次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中要分清厕所、厨房、卧室、洗澡间,因为厕所、洗澡间、厨房关系到地下给排水管道的埋设问题,所以既要做到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又要保证厕所、厨房、洗澡间的安全,以免发生断水或者下水道堵塞的问题,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

3.4做好建筑节能尤为重要

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和改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建筑在使用的过程应尽量减少能耗因此农存建筑节能设计成为了关系重大的问题之一。对农村自建房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增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开窗面积,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及设备等措施。此外采用节水型洁具、节能灯具、节能电器都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农村需要建设,需要进步,需要改善,需要提高,农村建筑的节能,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4结束语

新农村房屋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下,新农村建设的好坏主要由高水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来决定。因此重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生态环境建设,建筑节能,加强管理,提高农村绿色竞争力,打造美丽乡村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黎兴亮 单位:佛山市高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2010,(3):14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