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4-03-27 10: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语言教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语言教学教案

篇1

关键词:生态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安全知识;安全技能

幼儿的安全问题关乎着幼儿的生命,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属于集体生活,幼儿的安全教育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能够使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实现自我保护。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进行探索和分析,期望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幼儿园的发展。

一、强化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生态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安全教育重视的是整体的联系性,是把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应当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看待幼儿的安全教育,从而促进幼儿在知识、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进行正确把握,强化各方面联系,共同促进幼儿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接触最为直接的小的生态系统,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丰富家长的安全知识,促进家长安全意识的提高,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到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来,确保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全面开展。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将尖锐的物品带在身上,教师应当及时告诉家长,要对幼儿的口袋进行随时检查。还有一些幼儿的鞋子或衣服上的挂饰会带来一些隐性的安全隐患,教师应当告诉家长进行及时的更换或者处理。此外,幼儿园应当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不断完善,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生态平衡

在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生态平衡中,需要教师、幼儿以及环境等各个因素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社会各方面的合作还不能够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完善和发展,不能够建立起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生态系统。生态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安全教育,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以促进教师、幼儿、环境以及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生态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幼儿园安全教育生态系统。例如,教师在进行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细心观察生活细节,并引导幼儿共同发现身边的危险,告诉幼儿在面临危险时应当如何去做,教育幼儿学会时刻保护自己。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对安全常识进行搜集,告知幼儿绝对不能够去触碰的东西有电、火、开水、消毒剂、灭虫药物、利器等。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反思,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在遇到幼儿流鼻血的情况时,教师要在幼儿面前冷静地进行处理,让幼儿静卧,使用毛巾或者纸巾进行止血,再使用冷毛巾敷头等。

三、建设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促进安全教育的发展

在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应当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要符合本土的特色和季节的特点;教学活动的方式应当灵活多变,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资源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在实际的安全教育活动中,可以利用和生态学有关的群体动力关系、教育节律、花盆效应等进行分析,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进行探索,使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能够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和需求,构建符合生态学的安全教育。例如,使用教育节律原理对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进行探索和安排,促进教育节律和幼儿的生物节律相互融合,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结合花盆效应的原理,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生活的相互结合,营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幼儿园环境,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在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让幼儿熟记常用的求救电话:110匪警、119火警、120急救等,还要让幼儿牢记家里的电话和父母的手机号。另外,要向幼儿讲解一些安全的标志,比如红色标志是禁止、黄色标志是警告、蓝色标志是指令等。同时,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教师也要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防范能力和安全意识,促进幼儿园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幼儿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家庭和老师的保护当中,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幼儿特点,让幼儿对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防范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生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丽.幼儿安全教育浅议[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02).

[2]詹文华.浅谈幼儿安全教育培养的误区及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12(03).

篇2

关键词:语言教学资源库;语言教育;有效性

语言对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准确、全面、深入地接触到良好的语言教育,则可以说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因此语言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能够让幼儿掌握语言技能,还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明确提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此下面以语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有效性。

一、对于幼儿来说,要建立专门的以阅读为主的资源库

通过丰富的影音资料和纸质材料,让他们规范和广泛地接触不同种类的语言材料,让他们的各种感官都能够受到语言刺激,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兴趣,多维度地培养他们的各种语言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笔者注意到很多幼儿园有阅读室,但是影音资料不够丰富、纸质材料的借阅率也不够理想,这是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二、对于教师来说,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以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的档案为主体,将这些教案进行分类归档,为以后的教学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料库,从而使得各种教学思想和实践能够更加频繁的互动和碰撞,让更多教师能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语言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受教育。

2.以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发育观察、评估材料为辅,建立每个人专属的语言发展记录手册,力争通过长期的跟踪了解,量化掌握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让他们的各方面语言发展状况都能够得到跟进和掌握,从而使教师的语言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做到对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都心中有数。而且对于历史性的长期研究来说,能够提供幼儿语言发展的科学数据,教师可以据此总结出幼儿语言各种发展规律,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幼儿的学习活动都建立专门的语言教学资源库,就能够使语言教学更加科学、全面和深入,就更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提供充分的环境,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1.师幼互动不够。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传授、轻引导,缺乏与幼儿的互动沟通,幼儿在活动中缺乏交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成效没有客观反应。

2.教师引导性不够。部分教师习惯按教案上的思路走,满足于教案的顺利完成,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缺乏应有的反应。

3.活动过程操作性不强。一些教师为求授课形式新颖、一些与本课题不相关且无价值的游戏、绘画、音乐活动也被硬凑到语言教学活动中,结果真正让幼儿活动的时间缩短,根本体现不出学习的效果。

4.活动材料缺乏趣味性。单纯地用图片展示,在教学中幼儿在没有动感的图片中一遍遍的跟念内容,他们会在短时间内失去学习的兴趣,不愿意再往下学习,教师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教育的需求。取而代之以幼儿为中心,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正是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的。多媒体就是承载信息的各种载体,如数值、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它具有感觉、表示、显示、存储、传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将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要求,灵活运用相关媒体进行教学。

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中,首先要确定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生理特点,多媒体课件既能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动态需要,也满足孩子对动态的事物的需要,吸引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的特征,即运用有趣的图形、悦耳的声音、生动的画面等形式将教育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这非常符合幼儿的认知需要。其次多媒体课件具有鲜艳生动的图像,泳步岷系幕面,以及与画面相协调的声音,它可以使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多媒体课件对幼儿感官提供多重刺激,使之产生兴奋,使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就适应了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分散,兴趣点容易转移的特点,并由此唤起了高涨的学习情绪。因此,对于需要动态演示和揭示事物之间关系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通过声音、动画对孩子感官的刺激,不仅能让幼儿明白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最后排泄出来的过程,而且它动态、直观的演示能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到活动中来。计算活动"飞来了几只小鸟"也是如此,通过形象的动态演示飞来一只小鸟、两只小鸟、三只小鸟,让幼儿轻松理解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让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全面、立体,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课件的制作中不能一味追求画面的丰富、生动,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特点。目前真正适合幼儿园教学的多数课件需要幼儿教师自己制作,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遵循让孩子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观看课件的原则。年龄越小的幼儿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而且孩子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无意刺激干扰而转移或者分散。多媒体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等能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但它瞬息万变的画面和五彩缤纷的信息容易让幼儿产生视听觉的混淆和疲惫。而且,过多信息资源的输入,让孩子没有时间去理解和消化。 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没有让幼儿获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知识经验,而是让幼儿成了课件的观光客,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只是零的、不完整的。例如在我们教师公开课同课异构中,有这样一节课“一年四季”,有两位老师展示这节课,一位老师的课件可谓相当精美,在课件中营造了一年四季四个不同的景象,并且配有优美的文字解说和舒缓的背景音乐,一位老师课件中只有最凸显四季特征的植物的动态变化,画面比较单一,结果,第二位教师的课件教学效果反而优于前者,原因是前者内容包含太多,幼儿把更多注意放在了背景音乐和解说中,因为配有解说了,给幼儿自由发言和想象的空间就小了,所以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从多方考虑,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把幼儿放在第一位,这样就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十足,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

篇4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传播信息最重要的工具,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关键。如何让孩子们学会听、说、读、理解,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用恰当的语言与人沟通交流,同时能更好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学问,是每个幼儿园老师都需要研究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经过几年语言教学总结出"兴趣才是幼儿语言入门的关键,也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对于语言表达产生兴趣,才能积极思考、探索,继而产生强烈参与的愿望,让语言学习进入良性循环。但是,经过听课我们发现,许多老师的教案设计枯燥单一,整节课下来孩子们正襟危坐,没有任何趣味可谈;教学重点基本都偏向于识字、模仿和阅读,完全忽略幼儿们渴望表达的愿望。对于在语言教育中激发儿童表达的兴趣,笔者有如下几点想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对于幼儿园的五六岁的孩子,对周围一切都感到新鲜,他们天真、好奇,但又感觉陌生,怎样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变“厌烦学”为“愿意学”,变“苦学”为“乐学”。创设情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寻找新知识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为了有效地诱引孩子强烈的学习愿望,发掘孩子蕴藏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在《聪明的小白兔》活动中,自己模仿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动画乐翻天栏目中的做法,利用大量的时间,裁裁剪剪,自制教具,让书中呆板的插图活动起来,让鲜艳的图片在黑板上活跃自如,粘粘贴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始终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的效果也提高了。

2.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3.有效引导早期阅读,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幼教专家们都十分关注早期阅读,认为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水平。美国已经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全美各州强力推行。我国在新《纲要》的内容中,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培养幼儿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平时,多开展故事比赛,表演游戏,让幼儿在阅读中学到的故事、诗歌等展现给大家,既巩固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又发展了幼儿表现力,增强自信心。另外,通过“小喇叭”“小小新闻角”等形式,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幼儿的思维得到发展。另外,要在班中设立阅读角、图书架,提供大量的幼儿阅读的材料,只有持之以恒,幼儿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4.把语言教育渗透各科教学

语言教育不仅是语言课教师的责任,而且是各科教师的责任。在各科教学中,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把语言教育渗透到各科领域的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

4.1游戏。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主心骨,不论是课堂游戏还是户外游戏都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要求幼儿不仅要动起来,而且要进行交流,了解游戏环节及游戏的目的所在,达到游戏的结果,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分配角色是关键,教师在分配角色时要反复强调角色名称,然后请每个幼儿说说自己在该游戏中担任什么角色,任务是什么?如在唱歌比赛中扮小白兔的幼儿的任务是当裁判员等。

4.2艺术。幼儿语言的发展应渗透在音美教学活动之中。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用语言描述出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意境及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如:听《春天来了》这首歌,幼儿就会说:"我感到天气变暖了,柳树发芽了,田野变绿了,山里的野花开了,蜜蜂蝴蝶飞来飞去。"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并说说绘画中自己采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看上去像什么?比如:螺旋线像什么?幼儿就会七嘴八舌地说像妈妈的头发,像攀登架,像螺丝,等等。这样能充分发挥幼儿思维想象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发展语言能力。

5.因材施教的原则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36-01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幼儿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化的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上应有成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她们不仅是知识的启蒙者还是幼儿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之中,使教学方式活泼有效,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游戏、实践等能力的培养,来适应当今知识量飞速增长和知识日益更新的速度。提高幼儿社会化水平,拓展幼儿认知的新领域,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可从这几方面在信息技术上加以提高:

一、E网无际提升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传统的幼儿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幼儿画册,特别是科学和社会活动,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简单的几幅图画,很难使幼儿开阔视野、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怎样迎接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在E路上攀登,利用E网上无穷的知识来丰富教师教学中的缺陷呢?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的模式,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备好、上好每一堂课,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对网上的资料进行修改、补充、设计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的发展。

二、轻而E举转变了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幼儿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出形象、生动、逼真的情景,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再通过课堂实录反思,集体讨论、评析。做到一堂课“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执着来给幼儿创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如:中班语言教学《春节里的快乐事》时,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采取幼儿喜欢的课件开展活动,在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图面的同时,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大胆地观看教师在春节庙会上录制的录像,让幼儿猜想春节庙会上会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发生,并尝试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然后给教师的录像配音。最后让幼儿表演自己在春节里快乐的事情,教师同时借助表演的形式,让幼儿更加了解自己所在的家乡春节里发生的乐事,通过即兴表演发展幼儿的表达和表现能力,使幼儿能融入角色,获得语言发展的机会。

三、E境深远加深了幼儿教师对教育创新的理解。

信息技术及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等于一体,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幼儿的兴趣来记性发挥,帮助幼儿获得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在活动中要注重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E道争鸣架构了幼儿教师反思的平台。

网络为我们敞开了一扇大门,而QQ却是人们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聊天工具,我园幼儿教师在“学员俱乐部”这个QQ群中,我们借助网络这个舞台,利用“群聊”这个功能在网上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它架构了跨越时空的信息技术环境,使幼儿教师相互学习、切磋知识。在这个小天地中,我们每月按时写出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案例、教学随笔、学习心得、文学沙龙等,传到这个QQ群中,让大家都来参与品论,从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如在研讨我园青年教师科学活动《好玩的纸》时,首先是评价这个活动的教案和教师的反思过程,全体幼儿教师在网络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找出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然后吸取教师们的意见,在活动教案改后的基础上,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找出再优化的地方,这对提高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交流、沟通、寻求领导的帮助,在网络上营造了一种交流反思的良好氛围,使交流、反思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聚集创造了很多闪亮的智慧,这就是E道争鸣带来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不“圈养”我们的思想,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自己迅速地成长起来。美国的心理学家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网络是提升教师反思的一条捷径,它能促进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获得持续专业成长。

五、E彩纷呈促进了幼儿教幼同成长。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有机结合,使幼儿教师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幼儿教师利用她们智慧的对话,与幼儿心灵的交流,带领幼儿去思考、创造,让幼儿体验成长的欢乐。如:我园利用网络上提供的教学资源,改变我们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这在上学期的课件制作比赛中尤为突出,比赛前我们克服困难收集素材,利用word、powerpoint、下载flash等制作动画及设计版面的美观等,课件在全市的展示成果中,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回到园里我们汇报收获,教师间交流心得,这和我们日常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学习是分不开的,我们利用网络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利用网络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介入到我们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中,幼儿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才得到了发展,自由发展的空间才得到了扩大。这也给幼儿带来了心灵的愉悦、生活的乐趣、感官上的享受,他们在信息技术下学会了倾听、交流、尊重,同时还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E网情深,网络在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活动中,信息技术将幼儿带进了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景之中,使幼儿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幼儿探索的欲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是为幼儿和教师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在信息技术下,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使幼儿教师成为一名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顺畅教学,使幼儿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够创造性地生活、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篇6

1.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理论性要求相对较低

职业中专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应该是理论够用、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应用本领多。

2.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性强

职业中专学生的教育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性教育不同,职业中专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优良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要具有熟练的技能。职业中专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离不开“应用”,因此学生在校所学要紧密地结合实际,学生要为实用、有用、管用而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而教,否则职业中专学生教育就失去了特色和生命力。

3.职业中专学生教育日益表现出其特有价值和不可代替的功能

调查表明,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功能,具有将知识与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具有对人的职业能力的调试功能,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表现尤为突出。

二、对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培养途径的探索

1.根据职业中专学生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幼儿园的活动划分为五大领域,及幼儿健康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艺术教育。我们把培养适应新《纲要》要求的优秀幼儿教师作为探索目标,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活动教程》专业理论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中存在的共同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淡化理论,强调理论的指导性、针对性、应用性、适宜性。

2.对学生进行多项技能培训训练

在校期间,我们还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幼儿英语教法》技能培训班,并颁发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必须参加计算机培训,并获得省级合格证书,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了幼儿园活动设计课件制作技能培训班,并颁发技能合格证书。

根据现在幼儿园开始向托幼一体化过度的趋势,又对学生开展了育婴师的培训,由辽宁省劳动厅进行考试并颁发国家级上岗证。

借鉴和吸纳国外学前教育经验,结合幼儿园对毕业生在技能上的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心理实验室、蒙台梭利实验室、感觉综合训练实验室,分别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培训、蒙台梭利学具操作培训、感觉综合培训,并颁发合格证书。

三、对职业中专学生“一专多能”培训效果的检验

对每届学生都进行一次幼儿园教育活动综合测试。通过对教案设计、教具的设计与制作、教育活动设计、现代技术的运用、教师的基本素质、模拟数学的效果等方面的考核,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学生对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活动管理能力、协调与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运用能力等的实际技能水平。

篇7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 课堂语言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54-01

有效的课堂语言是幼儿园教师上好一节优质课的关键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知识与技能传授的途径,也是教师与幼儿情感交流的过程。当前,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语言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提问、引导、总结、强调、激发幼儿思维,并进一步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是值得幼儿园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 教师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

1.1 无效提问

有的教师提问语中,“好不好”“行不行”“对不对”等无实际意义的提问占了很大比例。提问次数高、质量低也容易出现在老师的教学提问中。通常表现为幼儿都懂的问题教师要问、幼儿不懂的问题不问、无需解释的问题还问。这些无效的提问不仅阻碍了幼儿的思路,不能对幼儿思维形成挑战,还使得教学过程显得冗长而无针对性。例如一位教师在科学课《认识大熊猫》中,这样提问:“小朋友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呀?”“还有哪些动物呢?”“你还见过别的动物吗?”“爱吃竹子的动物是什么呢?”等。这些问题完全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使得幼褐荒芤嗖揭嗲鞯馗着老师的思维走,毫无发挥的空间,并且浪费教学时间。

1.2 评价语简单

一些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或行为时,会用到“你真棒”、“你真行”、“真聪明”等。这样的评价过于简单笼统,没有指向性,幼儿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或行为究竟好在哪儿。同时教师脱口而出的表扬有时并不是发自内心,缺乏真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不管幼儿回答的怎样,出于保护幼儿自尊心和学习兴趣,经常会用这些课堂评价套话来评价幼儿,很少深层次挖掘幼儿为什么说的好、棒在什么地方。具体可以总结为:评价语言通常存在着用语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贫乏、语速平缓无激情,这样一来评价语言成为纯粹的形式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情感提升的帮助几乎为零[1]。

1.3 总结仓促

教学的结语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对一节课所学进行总结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思维升华,还可以让教学内容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延伸。一些教师往往注意不到这一点,认为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就万事大吉了,总结语过于仓促,没有进行认真思考。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因为怕超时而草草结束教学,使得整个教学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升,还需要在结构安排上注意时间的合理性。例如在示范课《脸部彩绘》中,教师在最后安排幼儿进行脸部彩绘的展示时,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让幼儿在教室前走了一圈,没有进行评价也无其他形式展示,使得结尾有草草收场之感,实属美中不足之处。

1.4 语言重复不够精炼

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教师在描述一个事物时必须具体形象,贴近幼儿思维模式。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语言不够精炼,有些语言属于不必要的重复:有些教师自己重复、也重复幼儿的话;有的语言拖沓冗长无实际意义;有的不知所云。多余的话也使得整个课堂教师主导性过强,幼儿的主体地位受到压制,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一些教师坦言怕幼儿不理解因此多强调几遍,想让幼儿更容易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注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适当难度,着眼于长远发展,而不是为了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幼儿技能的更好培养。

2 提高幼儿园教师课堂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课堂语言有效性的实现需要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思考与磨练,总结与提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参考性的意见,以供教师不断改进:

2.1 从幼儿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幼儿教师应多以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幼儿主体意识,捕捉幼儿语言中的闪光点,在教学设计上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合作、支持作用。如在公开课《小猫过生日》中,教师多次重复示范,“××,你好,你好,请进请进!”指导幼儿完整地说出这一礼貌用语,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2.2 克服思维定式,注重提问艺术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尽量使提问命中核心,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问题,做到:(1)提问开放式,增强幼儿参与意识;(2)提问层次化,尊重幼儿个体差异;(3)提问递进式,易于幼儿理解。例如优秀教案《鹅大哥出门》,在设计问题上以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幼儿“鹅大哥为什么会掉进河里呢?我们能不能学他啊?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既可以让幼儿从故事中获取经验,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

2.3 多揣摩优秀课,学习提高

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一般是经过层层打磨的,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教师去学习,尤其是新教师。在观摩优秀课时,不仅要全神贯注,更要发掘优秀教师的创新之处,对比自己的教学思路,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还要及时进行评价反思,整理听课记录,促进知识的消化与整合,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2.4 有效的激励措施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应采取激励措施。例如,园内开展优质课的评选,鼓励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为教师外出培训创造条件等。幼儿园要集中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精干力量,积极打造精品课,并以语言组织为着眼点,精雕细琢,既为教师量身定制,又善于推陈出新,提升课堂的驾驭力。

总之,幼儿园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性是在不断磨练中提高的。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学习、多揣摩,打破思维定式;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启发幼儿思维,也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篇8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 口语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学前教育得到空前重视,各中职学校纷纷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旨在为学前教育培养千万名幼儿教师。然而,由于师资、设备、课程设置的相对滞后,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口语能力还十分薄弱,有相当部分的毕业学生因为口头表达能力限制,无法自如地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口语能力训练就显得尤为迫切。我在多年的师范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本学科课程特性,把口语交际的训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一、在听话和说话课中强化普通话语音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师范生要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必须先学好普通话。由于受母语方言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发音障碍,一些学校虽然把普通话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缺乏有经验的专业师资,未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普通话水平达标率并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理论方面做过有益的探讨。比如,在教学中先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然后帮助学生区分母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掌握发音规律,纠正方言发音,正确练习,同时鼓励学生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词(如“您好”、“谢谢”、“请问”等)入手,待掌握以后再逐渐扩大学习范围,以此让学生看到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如,在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怕嘲笑,持之以恒;要求学生每天注意倾听、模仿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包括模仿电视台、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发音及身边普通话说得较好的老师和同学的发音。我注意到,这些做法对学生学习普通话有一定的益处,但单纯的语音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找一些喜闻乐见的朗读材料给学生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口把口”的教学则是最有效的正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尝试了以下几个训练法:

(一)相似分组教学法。教师把语音面貌相似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学生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口把口”教学,以此强化普通话“正音”。

(二)“结对子”教学法。将不同语音面貌的两名学生结成一对一的练习“对子”,互相纠正,取长补短。

(三)分组活动教学法。将一个教学班分成若干个练习小组,平常一起听广播、看电视,进行练习对话,教师不定期抽查各小组练习成果,促进成员语音面貌的整体提高。

(四)情境营造教学法。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场所和举办各种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人人讲普通话、处处讲普通话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此促使学生时时学讲普通话、处处都讲普通话的学习氛围。

二、在阅读和写作课中夯实言语能力的基础

实践表明,技能形成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同样地,一个人言语能力的形成,也是以一定的语文知识为基础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把握表达方式与方法,容易出现卡壳、词不达意、“不懂怎么说”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缘故。阅读和写作是师范学校语文学科的重要课程,它不但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有适应今后实际工作需要的阅读、写作、文学欣赏等能力的重任,而且是为听话、说话能力打基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阅读和写作既是基础课,又是掌握职业技能的专业课。

(一)加强朗读。我国语文传统教学十分注重课文的朗读。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唤起美感、引发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现今中师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从内容来看,诗歌以其感情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可以作为学生训练朗读的首选之作;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在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切合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体验,应指导学生多读。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此外,朗读一些打油诗、绕口令和三字经、弟子规,不但可以提高用气发声的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兴趣,调剂朗读内容,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十分有利。

(二)注重对话交流。对话交流是学习语言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我在阅读和写作的常规教学中多次作过这样的尝试:一是展示个人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所布置的与课程有关的日记、周记、读书心得、作文片断、QQ心情,让其他同学评论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读新闻、讲故事。每晚自修之前,由若干名学生轮流上讲台,面向全体同学讲自己最近听到、看到的新闻或故事、消息,全班同学对新闻、故事本身和上台的同学加以评论。三是展示学习心得。在单元训练中让学生复述其他学科的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这些方式不但能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对口语训练十分有效。

三、在幼儿文学课中丰富教师口语表达方式

幼儿文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可以说,幼儿文学课就是为了促成师范生尽早形成具有幼儿特色的语感而开设的。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淡化理论,采取大量的朗诵、仿写、模拟、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即兴表演。选择适合幼儿容易接受的儿歌、童话、寓言、生活故事、图画故事、戏剧等作为活动内容,然后采取相应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如儿歌,先让学生熟读成背,然后进行即兴表演。一般由扮演老师的学生讲授演练,再让扮演幼儿的学生跟老师读一遍,最后合读,在朗读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要有相应的体态语言。

(二)模拟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具或道具,让一名学生充当“教师”,其他学生充当“小朋友”,进行幼儿园模拟教学,同时设计一个以鼓励“幼儿”为主的评价,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三)作品交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最后,我都会当场给学生一个素材,要学生立即编成一首儿歌、童谣或一则故事,然后分组交流,或公开朗读,或即兴表演,或模拟教学。

(四)设计态势语。态势语又称为体态语,它是利用身体的动作传递信息的非自然的无声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指出:“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由于态势语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起着有声语言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幼儿文学因其题材与对象的特性,常常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向“读者”(幼儿)呈现,这时如果能够通过适当的态势语表达,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大胆设计适合自己的体态语,反复训练,使得学生逐渐克服了羞怯心理,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践表明,以上几种教学方式在幼儿文学教学中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表达欲望,提高表达技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四、在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课中培养语言活动的组织能力与教学能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理论性强、需要大量口语实践训练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它是对师范生口语能力的总结,更是学生自身语言能力升华为工作语言的重要桥梁。教师可以“模拟教学活动”、实训活动、实践活动、参与校园活动等方式展开教学。

(一)模拟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景。中师语文教材有许多儿童题材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幼儿语言活动的方式进行模拟教学。如在幼儿文学课中进行儿歌、故事、幼儿戏剧等模拟教学训练。训练开始之前,教师指导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活动方式,教案可分为课题、班级、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后记等六个内容。训练活动时,学生轮流扮演“老师”和“小朋友”。每名学生都有当“老师”的机会和当“小朋友”的机会。

(二)模拟幼儿社交与游戏活动场面。根据幼儿生活场所,如家庭、公交车上、幼儿园、公园、商场、亲戚家等,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各人分别扮演虚拟场所里的人物,包括不同年龄层次的大人,不同性别的幼儿,开展日常用语对话、猜谜语、唱儿歌等活动,各位组员轮流充当各个角色,每名学生都有轮流充当“大人”的机会,也都有更多充当“幼儿”的机会。实践表明,模拟教学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加强实训、实践活动中的语言指导。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到幼儿园进行的见习、实训、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也是训练师范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接触现实中的幼儿、家长和老师,跟他们交流,实地体验幼儿教师工作过程中的语言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训练口语表达。

(四)引导学生参与其他学科自主学习与校园活动。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各学习、生活场所的共同协调。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心理学课程的自主学习中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在德育课加强必要的思维实践训练,在职业活动指导课中进行职业交际语言训练,在日常教学中锻炼胆量、积累话题和表达欲望,还可以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展现空间,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其“动口”能力远比“动手”能力重要得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程特性,在语文教学中将口语训练内容分解并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把口语交际的训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既紧紧扣住教学内容,又时时不忘口语交际训练。唯有这样,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俊荣.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几个环节[J].凯里学院学报,2008,VOL26,(1).

篇9

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正确理解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主要体现,是教师领导、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有以下能力构成:一是认识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积极的思维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二是设计能力,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三是传播能力,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四是组织能力,表现为组织教学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及组织管理活动的能力等;五是交往能力,表现为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交往能力及沟通能力。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下述五方面构成:一是基本素养;二是学科知识背景;三是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四是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五是学科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包含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还包括了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习得的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科具体内容教学时的情景导入、问题设计、教学方式及教学策略等。

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知识背景,还应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所谓“脑中有结构”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结构的清晰、完整的认知与理解。“心中有学生”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还要懂得学生认知、心理、态度、情感的发展规律。

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其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具有教学的独特性,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不够

在幼儿一日教育活动中,学生缺少热心、耐心、细心,不能全面、认真、仔细地观察幼儿,以及发现其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在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时,不能从实际出发,带有明显的主观片面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加思考,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习惯在网上下载教案,缺乏从实际生活中选择适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内容和将相关学科知识和教法知识迁移到具体教学设计中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缺少与幼儿间的互动交流,缺乏对幼儿的提问,提问时由于问题表达不精练、不准确而导致答非所问,结果只能自问自答,草草了事,不能达到提问所起到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对幼儿的提问也不能很好地回应,情感上缺乏鼓励性和激发性。

(二)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媒体使用能力不强

学生教学语言缺少训练,没有节奏感,语速太快或太慢,语言表达不精练,缺少逻辑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缺乏自信和亲和力,眼神常游离在幼儿群体之外,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协调性不够。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表现单一枯燥,幼儿不感兴趣,容易导致幼儿疲劳。有时不能依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设计和使用教学媒体,有时过分青睐现代教育媒体,有时选错教学媒体,有时多种媒体之间的配合不协调,不能发挥教学媒体的教学功能,使得幼儿注意力分散,不能全面掌握学习内容,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

(三)缺乏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教学监控的能力较低,缺乏主动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方法,有时能反思也是被动地反思。在教学反思中,表现的是抽象、笼统的评价,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策略。

三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

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获得教学技能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影响学生对教学能力的认识、理解和训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一)自我教育力

自我教育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源泉。因此,在提高教师素质中,强调教师的自我教育力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所谓“自我教育力”,是指具有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发展个性品质,形成社会应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概念。自我教育力的高低将带来教学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思想难以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不断求得“专业成长”,自觉提高自我教育力。

(二)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能胜任。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从两个方面论述:其一就教师个体而言,是指教师的双师素质,即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操作素质;其二就教师集体而言,是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即教师队伍由理论型、实践型、双师型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操作素质是不平衡的,实践型的外聘教师进校兼职、青年教师下基层挂职锻炼,都缺乏组织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因素

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的六门教学法课程是传授幼儿园教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80年代末,学前教育专业在原有“六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科建设的革新,改变了分科教学体系。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开设五大领域课程,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也有把其中某领域课程与其它课程融合。从“分科”到“综合”,课程设置的不同形式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认识与把握不清。在课程实施中,影响了学生对幼儿园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和系统的学习。因此,应积极理顺好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理论与操作、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包括该课程与其它专业理论学科的关系,同时还包括与其它人文学科、艺体学科之间的关系,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强调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应注重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并进行模拟教学,会说课和评课。为使学生达到考核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教育实习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一)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为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既要学习实践经验,又要学习专业理论,两者兼顾。为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需要,大量运用案例分析的办法,使学生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辨证关系,把握好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关系,主动学习和换位思考。案例分析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1文字的形式

在专业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模仿中发展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如在学习设计活动方案时,可在讲解基本要求后呈现已有的活动方案和修改后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为帮助学生掌握适宜的教学方法,也可呈现两种教学实录进行对比分析。

2影像资料的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呈现给学生完整的教学活动录像,以期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教学组织等技能。还可呈现一些有针对性训练任务的教学片断,或者不太完美的教学录像,引导学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此外还可通过看录像,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去感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真谛,从而领悟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精髓和内涵。

(二)模拟教学实践训练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要实现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目的,就应当在实践中探索。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在教育实习前专门组织模拟教学训练。模拟教学实践训练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学方案设计的训练。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领域,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设计活动,撰写活动方案。活动设计主题或范围一般由教师选择性地规范,也可由学生自拟主题。二是模拟教学训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模拟幼儿园活动的实际训练。先通过预先设计的活动方案真实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然后利用教室的设备将活动过程以全程录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馈,再讲评,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这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和实施活动的能力尤为有益,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说课训练

说课是指学生在备课的基础上,分析教学任务,表述教学目标,讲解教学方法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然后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说课组织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通过训练和考核,培养学生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的能力,使之能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合理构建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整体安排教学教程。也使教学构思从隐性思维走向显性思维、从静态思维走向动态思维,充分锻炼学生的教学监控能力。因此,加强说课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在他人思想的影响下,对自己的说课不断修正而使其更合理和完美,在合作学习中,在实践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教师;教学用语;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06-04

浸入式(Immersion)教学是指用第二语言/外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园)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除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还用第二语言教授部分学科课程。〔1〕因此,浸入式教学对教师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我国开展的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为例。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在半天或一天时间内始终用英语面对儿童,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释放英语信息,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英语输入量,并不断变换英语表达方式。〔2〕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这种对教师教学用语的高浓度要求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用语是儿童接触英语(目标语)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参与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的初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用语来熟悉英语的,教师用语的质量是影响儿童英语输出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关注教师的教学用语,为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相关支持,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用语质量,促进儿童的双语习得。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8位参与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的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这8位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年龄22~29岁,依次被编号为A、B、C、D、E、F、G、H。这8位教师均已参与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8个月,在开展浸入式教学实验前参加过2次浸入式教学理论及原则的集中培训,是研究者根据英语语音语调、英语交际能力和对实验的参与热情等标准从19位幼儿园教师中选出的优秀者。研究者先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每人1次,大班、中班为30分钟,小班为15分钟,借此收集教师的教学用语。为求研究资料的客观完整,研究者还要填写随堂观察记录表。在整理教师教学用语的基础上,研究者设计了访谈提纲,内容包括对浸入式教学原则的理解、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等问题,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研究者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用语,得出研究结论。

二、观察与分析

在整理了研究资料后,研究者发现教师的教学用语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目标语浓度不足

英语浸入式教学的高浓度原则要求教师的教学用语词汇多变,句型多样。如果目标语重复过多,句型单一,势必会影响到单位时间内目标语的输入量和句型变化次数,降低语言浓度。特别是在刚接受英语浸入式教学时,儿童只会用简单的词汇或句子来回应教师,无法熟练使用目标语与教师交流,这时更需要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大量输入目标语,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视听环境。然而,本研究发现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目标语重复过多,句型单一,浓度不足。

教师通常会在四种情况下重复使用目标语。一是大部分重复的目标语是教师想要完成的语言目标,如教师C、E、F认为“本次活动的语言目标当然要不断重复练习”。二是当感到儿童不明白教师发出的指令时,教师会多次重复目标语指令。三是教师在提问时会重复使用相同句型或短语, 如教师A在4分钟内重复“What’s this”14次,“What shape”12次。四是教师在表扬儿童时会重复使用相同句型或短语,如教师B在30分钟内重复使用“Good”14次,教师G则频繁使用 “Good job”。

研究者认为,导致教师多次重复使用目标语的原因如下。

(1)教师对英语浸入式教学的高浓度原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回答“你还记得哪些英语浸入式教学原则”的问题时,有6位教师提及自然习得原则,而高浓度原则只有1位教师主动提及。

(2)部分教师对高浓度原则的理解存在偏差,受到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错误地把高浓度等同于“授课时间长、词汇量大、反复练习重难点句型”。

(3)部分教师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行为间存在差距。例如,教师A虽然能正确理解浸入式教学的高浓度原则,认为“高浓度就是大量的输入……用多种方法、用不同的句式对儿童讲英语”,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高浓度原则,在单位时间内多次重复使用相同句型或短语。

2.特定环节中目标语输入质量不高

研究发现,在涉及本次活动想要完成的语言目标时,即在讲解儿童需要掌握的单词、句型或语法等内容时,教师虽然习惯重复目标语,但目标语输入质量较高,表达规范且语法错误极少。然而,在活动示范、发出指令和维持秩序等环节,教师的目标语输入质量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如下。

(1)在活动示范或发出指令环节,教师使用的目标语频频出错。例如,教师G想让儿童把手里的水果放进篮子里,然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她说的是“Ok.The fruits, give me back”。正确的说法应该是“Ok.Please give the fruit back to me and put it into the basket”。还有的教师不但目标语表达不规范,而且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只是连续发出指令,却没有分步确认儿童是否理解指令,导致儿童无所适从。事实上,如果教师发出的连续指令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范围,即使重复多次,儿童也很难理解。

(2)在维持秩序时教师会使用呼应式口令、儿歌或肢体语言替代目标语。当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或活动秩序混乱时,教师普遍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维持秩序。一是使用呼应式口令,如教师C说“Hands up! Hands down! Hands on your knees”,儿童跟着说“Hands up! Hands down! Hands on my knees”。二是带领儿童一起唱特定的儿歌,而儿歌内容与教学内容完全没有关系。三是只用肢体语言提醒儿童,而没有任何目标语输入,如教师E会走过去摸摸注意力不集中儿童的头,教师F则会停止说话,用严肃的表情示意儿童安静。

教师在特定环节中目标语输入质量不高主要有三个原因。

(1)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系统教师用语资料或培训,无法为教师提供相关支持。与传统英语教学相似,在英语浸入式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在教学参考资料中查到与语言目标有关的教学用语,所以教师在讲解语言目标时的目标语输入质量较高。然而,浸入式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求教师使用目标语,可是教师却很难在相关参考资料中查到活动示范、发出指令等特定环节的目标语表达。因此,在教师自身口语水平有限的情况下, 既没有充足的参考资料,又没有接受过有针对性的教学用语培训,教师的目标语输入质量自然不高。

(2)教师在备课时对活动示范、发出指令及维持秩序等环节的语言准备不足。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对这些环节的语言表达 “只在脑子里想想就行了”,并未查找资料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很少将相关教师用语写进教案。事实上,如果教师活动前准备充分,一些错误使用目标语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还要及时处理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这也对教师的目标语输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英语口语水平有限、教学活动组织经验不足的教师尤其应该在备课时对各个环节都作好充分的语言准备。

(3)有些教师担心儿童不理解目标语,所以在维持秩序时习惯使用呼应式口令、儿歌或肢体语言。其实,这是教师低估了儿童的学习潜力,这种避难就易的做法往往会错失教育良机。〔3〕在浸入式教学中,在活动组织环节出现的顺口溜或集体口令重复现象被称作“安全的交谈(safe talk)”。这种教师起头儿童回答的看似热闹的互动模式掩盖了教师和儿童低下的英语水平,而呈现出有效习得的表象,事实上对儿童的英语习得不利。〔4〕

访谈中许多教师提到用肢体语言让儿童安静是他们在维持秩序时的普遍做法,认为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虽然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秩序管理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输入相应的目标语,才更有利于儿童的目标语习得。

3.存在多处语言交际真空地带

观察发现,儿童经常会在活动中使用母语(汉语)。在8次教学活动中,儿童说母语的情况共计20次。儿童通常会在三种情况下说母语。一是对出现的意外情况作出自然的母语反应,如教师佩戴的挂饰掉了,教具掉到地上,生病的儿童回到班级,儿童向教师告状等。二是用母语翻译教师说的目标语。三是用母语回答教师的目标语问题。在儿童使用母语时,教师通常的应对策略是不予理睬,导致语言交际出现真空地带。

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中,当儿童理解教师说的目标语后,用母语作出回答,或者用母语翻译教师的目标语,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本研究发现,儿童用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或者翻译教师说的目标语的次数很少,儿童不由自主使用母语的情况大多出现在活动中发生意外情况时(占母语使用总次数的65%)。

访谈发现,教师之所以无视儿童的母语反应,是因为“小朋友的反应跟这节课没有关系,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

研究者认为,教师对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不应回避,不应无视儿童的母语反应,留下语言交际的真空地带,而是应该因势利导,为儿童提供使用目标语的机会。教师在准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想好如何用目标语应对,为儿童创造使用目标语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师B边说边做动作“Wash the fruit”时,儿童说“要洗”。这时教师B可以回应“Did you say we need to wash the fruit”。教师变化提问方式,对儿童的母语反应用目标语进行确认或直接输入正确的目标语,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目标语习得。又如在教师E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有个小朋友走进活动室,眼睛上敷着纱布,明显是看病回来。这时,与教师E不说一句话,用眼睛示意小朋友回到座位上相比,用目标语问候小朋友的效果会更好。儿童可能暂时无法理解教师的目标语问候,但从教师关切的神态和语气中完全可以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其他儿童也会效仿教师去关心同伴。这种处理方式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利,又为儿童提供了用目标语交际的好机会。

三、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实践操作层面,目前大多是在上岗前对教师进行短时间的集中培训,这种轰炸式培训很难使教师将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和原则真正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而有研究者指出,即使为教师提供完整的培训和后续支持,也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使教师将浸入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真正内化。〔5〕可见,教师对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和原则的内化无法速成,除了在上岗前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外,在上岗后还急需相关的后续支持。然而,目前为教师提供的后续支持力度不足,亟需改善。

对教师来说,他们不是不想用规范的目标语进行表达,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才导致了目标语浓度不足、输入质量不高等问题。可见,教师的教学用语培训应该成为上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如果能够在上岗前接受相关培训,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就可能减少不规范、不准确的目标语表达,从而保证目标语的输入质量,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目标语视听环境。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和原则的内化无法速成相比,对教师教学用语的培训则是可以立竿见影的。在培训时可以考虑为教师精选一些常见的应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用语,并结合一些优秀案例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从而提高教师的目标语表达水平,有效提高教师的目标语输入质量,最终促进儿童的目标语习得。

参考文献:

〔1〕强海燕,赵琳.浸入式教学创举及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M〕//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

〔2〕赵琳,强海燕.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与课程建构〔M〕//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69-78.

〔3〕赵微.英语浸入式教学的基本原则〔M〕//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80-87.

〔4〕CROOKES GRAHAM. A practicum in TESO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93-220.

〔5〕郑秋贤.借鉴芬兰、新加坡、南非的浸入式双语教学经验开展我国的浸入式教学〔M〕//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55-60.

On Teacher’s Language in English Immersion

Teaching in Kindergarten

Zhang Yan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 Guangzhou, 5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