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先谈谈我的收获
一、自信心增强了,胆量变大了。
这次实习,我除了正式备3节语文课,另加一堂主题班会课之外,还去代了十多节其它类型的课。只有四年级没有去上过,其它年级都上过了,涉及英语、品德、音乐、美术、体育。通过这样真刀真枪地上课,我的信心强了,胆量大了,去到班里都能够比较镇定和自然地上课,觉得自己有几分像老师了。
二、熟悉了备课和上课的各个环节,掌握了一些教学技巧。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写教学设计、请教指导老师、说课、试讲等环节,我熟悉了教学的基本步骤。而从课后和指导老师、同学的交流以及自我反思,我懂得了备课不仅要备自己的课,还要备学生的课。就是说,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这样上能否使学生感兴趣”“这样他们是否接受得了”。
这次上课实践让我懂得要想课上得下去,首先要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做保障。而要让一班小学生认真地安静地听你上课,那么老师必须把课上得精彩,上得有激情。因此,我个人还有下面三点小体会。
1 、上课前,老师必须吃透课文,熟悉教学设计。然后通过说课使自己对要上的课思路清晰,这点很关键。只有思路清晰才能确保教学过程流畅。
2 、 上课时候,老师要表现出精神饱满,这种积极的精神面貌能够感染学生,也会使学生因为老师上课有激情而积极投入。
3 、语文课件要做得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目光。如果学生可以边朗读文章,边欣赏和内容相关的图片,肯定能够促使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另外,老师设计课件时候要把设计的问题也打上去,以便学生边看问题边思考。课件也要根据讲课需要设计,帮助教师一看课件就知道下一步要讲什么内容。
篇2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45-02
在九年级,学生们各科的学习时间很紧,根本没有时间来做课前预习或课后的复习,他们整天就忙着完成作业。作为记忆性很强的科目――英语,如何让学生们的学习更有效呢?经过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工作,本人总结了“复习巩固――新课传授――要点精练――反思总结”这一教学模式,与大家分享。下面就这几个环节作剖析。
一、复习巩固
1.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有一句禅语,“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复习巩固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平常疏于时间复习,所以,我会设立“课前一分钟复习”,我让他们进行限时、限内容的复习,然后进行一小测,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做,切实地做到了复习,避免了因为学生懒惰而出现知识的缺漏。
2.以查促读,提高早晚读的有效性
在进行早晚读时,我通常要求科代表组织学生们齐读5分钟,然后给他们定内容、定要求进行限时训练,及时检测。检测要面向全体,以前我在检测时,及时抽查几个学生,但后来发现不少学生会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不会抽到自己,所以就放松下来,装模作样的读几下。后来,我就采取了书面抽查的方式,根据他们早晚读的读书内容设计了一定的题目来检查他们的读书效果,这样就促使学生全员参与,课室里的朗朗书声又出现了,谁也不敢“偷懒”了。
二、新课传授
1.合理整合教材,达到训练目的
在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都不会墨守成规地跟随课文的练习,相反地,我都做了一定的改进。这在九年级更为普遍。如在九年级Unit 听读课中,我侧重获取信息的训练。根据中考形式,把对话设计成各种形式的表格填空。
我为什么会特别设计这种练习?这是因为,在历年的中考中,学生在这题中失分是最高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得到了大量的练习机会,听力能力达到了很大的提高。
2.渗透文化及德育,激发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将课文当作单词、句子与语法的载体――先学单词,分析句子,掌握词组的用法,而课文或对话的背景、语言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的内涵却很少被重视、被挖掘。另外,很多英语教师也是为教而教,无视德育渗透,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其实,在外研版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文化及思想道德的文章,如在八年级下册Module 9 Heroes unit 2 There were few doctors,so he had to work very hard这一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先了解一下Dr Norman Bethune 的事迹,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talk about his life,get to know why he came to China and how he worked,etc. 这样,学生了解了课文的文化背景,他们学起课文来就更容易理解,也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理想前途教育。
三、要点精练
1.突破语法,感知是关键。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语法,要让学生在大量接触例句后,才帮学生总结规律。这样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九年级的被动语态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以下几个例句:
Many people speak Chinese. ――Chinese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Jane often teaches me English. ――I am often taught English by Jane.
Children love these songs.―― These songs are loved by children.
The boy often plays the games. ――The games are often played by the boy.
通过以上的例句,我让学生观察,自主总结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的语法结构:is/ am/ are+动词过去分词。
2.以练代讲,在运用中掌握句型及单词短语。英语是工具,就如一把刀,要想它锋利,就得要经常使用。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运用的机会。我要求他们用所学的知识,造不同的句子,或翻译完整的句子。
最好是把所学的单词跟语法及句型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实现单词―短语―句子的综合运用了,从而达到了新课标要求在语境下学习单词的要求。
四、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也叫教学后记,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我们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同时可以促进我们教学的经验积累,促进我们教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每节课后,我都认真地写下教学后记,总结反思自己在这一节课中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一个星期下来,我也会对学生做个书面调查,让学生向我反映自己的难题和对我的教学进行点评,让我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能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求质量,不断的及时反思总结,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篇4
现今,教师职业专业化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同,小学教师职业不断走向成熟,逐渐确立起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职业,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也从政府政令的角度证实了小学教师作为专业发展和专业活动的存在。事实是,小学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不仅客观存在,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属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按职业标准划分的职业分类体系,而不是以知识或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专业分类体系。“高等”是其学术知识和能力背景,“专门职业”是小学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和根本。《专业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当然,也的确有人认为小学教师不是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培养小学生不需要那么高的专业要求,似乎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相比在专业水准和专业要求上可以降低,其实不然。小学生培养或培养小学生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对小学教师专业要求的降低,反而是更高。小学教育即初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和为民族素质全面提升打基础的艰巨任务。因此,越是基础教育段的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其综合培养的要求、全面发展的目的、仁义礼智善端的培育、良好习惯的养成越不容易,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要求也越高。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我们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因为人的成长规律是可循的,儿童成长规律是可循的,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的活动,又是一项艺术的活动和技巧。”可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职业性和专门性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管理人才应是其最鲜明和最突出的特色,而且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持续、长远、稳定。
二、实践性
小学教师本科专业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尤其是“卓越的小学教师”,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加强和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首先,高质量或卓越的小学教师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界众所周知,《纲要》强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要求或标准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课堂上很难真正落实。师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现在理论上而是表现在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学生家长等等的关系中,业务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的,教育教学活力和高素质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体现的。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技能、高超的教育艺术,必须依凭实践教学来造就。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使将教育教学理论或观点背得滚瓜烂熟,也并不能说明他(她)就能胜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带好班级,就能被学生所爱戴。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也才是最为切实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水平、备课能力、讲课基本功、说课本领、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艺术、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等等,皆影响着小学教师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入职,并逐渐由新手向能手、熟手发展,这些仅仅依靠教室里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其次,《专业标准》也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的能力培养。该《专业标准》本身就是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该《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这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真正重视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虚设。在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方面,美国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教学实习时间长,实习有层次性,学生有机会接触小学各年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实习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国小学教育师范生实习在四个学期内进行,从低年级开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级。”[5]反观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设计,一般而言,时间相对较短且较为集中。除入学时的“军事理论及训练”这一大学生通用的专业实践之外,教育实习10周和毕业论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第八学期的整学期实习制”,时间上根本没有保证,有些学校实际采取的是“2+2+1”的5周实习模式,2周校内集中指导,2周校外实习,1周校内集中总结。这样的安排也过于集中,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上岗教学实习活动跟不上。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根本不去实习或上不了几次讲台,形式化现象严重,实习形同虚设。最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教师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中,就十分重视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又将“实践取向”、“育人为本”与“终身学习”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大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要在研究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长实践智慧,不断实现专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凡教师教育就必须重视其实践特性,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彰显实践特色的高要求。
三、综合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既是小学教育自身特点的反映,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专业之间课程设计深度联合与培养模式综合开放的实际需要。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来自于相关规定的要求。《专业标准》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知识的综合性。在《专业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十三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在“学科知识”领域,强调“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还特别强调小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和学习观,小学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这些新变化体现了时展和教育进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南针。结合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彰显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色的“综合性”是其必然。在《专业标准》中,特别重视知识技能的多样综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在知识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须是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来自于小学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实际需求。从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知识或多科性知识;从小学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启蒙性、基础性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单科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人建议,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上,“可参考医科大学培养儿科医生的思路,儿科专业就是培养面向儿童的全科大夫……面对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具有的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个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学科某一专业基础理论显得更为重要。”从某些小学对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而言,为小学生的终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准备和能力素养必须是全面的、丰富的。最后,小学教师需要综合开放培养。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的实际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也必须打破单一的由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的模式,需要教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等具有教育、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学科的学院联合培养,甚至还要与当地的小学协同培养。纵观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以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分科培养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间培养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简捷与复杂。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实际,其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学院联合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课程门类的开设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而设计。具体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学院根据学生本人的学科兴趣修习相关专业的课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学学院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
四、学科性
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前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 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 ——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 “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3] 吴东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08,(4):157.
篇6
论文摘要: 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职前教师培养依然遵循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要正确理解其专业意义,科学地建构实践类课程体系,恰当选择课程内容,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小教专业;瓶颈 ;特色创建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自1998年试点培养以来,所属学院都进行了重组、归并或独立升格。有归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如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归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如大连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也有与职业技术类专业重组成学院(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技术学院等)和独立升格的(如首都师大,湖南一师)。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共有127所高校设有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问题在近五年间讨论热烈,南京师大的徐文斌,吴永军教授在思索二十年来师大办小教的经验基础上,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12期上发表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得失与未来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为例的论文,他们从总结和概括师范大学办小教的经验与成果基础上,指出了师大中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七个方向与目标。2008年黎婉勤老师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了:“综合性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优势、问题及发展策略”一文指出:在综合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与传统师范院校相比,虽然有学术和学科等方面的优势,但却存在师范性被边缘化的问题。综合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只有在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的同时,加强和突出师范性,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小学教师。对于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突破小教发展瓶颈,如何办出特色和质感,探讨尚不够深入。
对于身处综合性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历程,渐渐显露出一些发展的瓶颈:
(一)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小学教育专业的上位学科是教育学,培养的又是“全科型”小学师资,就目前来看,此专业多数招生属于二本分数线,而综合性大学其它专业招收的学生一般都是一本分数线,小学教育专业在综合大学所有专业中充其量只能算“小儿科”。综合大学优势是拥有颇有造诣的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习惯于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一些学科专家和工程专家上,而非知识面广,技能强,组织协调能力凸显的小学教师上。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实训以及招生层次等方面与学校整体发展定位产生分歧,使得小教专业在招生人数、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
(二)缺乏与小学合作的意识与举措
小学教育最基本的特性是基础性,它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性,而是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小学生终身的成长、学习与发展打基础的基础性,是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性。因此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应时刻跟踪需求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诉求,任何人为割裂大学与小学的联系都是不明智的。目前,综合性大学呈现的学科研究风气浓厚,教师单打独斗抓科研分的氛围,很难有服务地方、尊重地方的合作意识,以致“闭门造车”,小教专业的师性明显弱化。
(三)专业教师团队学历低,科研能力弱
与综合性大学其它专业相比,小学专业的教师团队主要成员都源自中师,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教育硕士占50-60%。尽管他们的教学能力不差,但习惯于过去中师的风格和要求,一下难于与大学的智慧课堂、研究性课堂相呼应。科研信息、科研的意识以及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创新思考不够。
(四)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走低
专业存于一方,服务于一方,培养的学生要在就业时具有竞争力,必须要有自己专业的特色。而综合性大学由于学院多,专业类型多,为了管理方便,常统一要求,很难顾及和支持每个专业特色的创建和保持,近几年,综合大学培养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滑坡,社会认可度明显下降。
依据多元价值理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是多元的,小学所需的也是不同涵养、素质、层次的教师。因此,教师的培养不能一刀切,象“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应有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常言道:“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作为才有地位”,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小教专业应审时度势,结合地方,整合学科优势,办出特色,干出自身的作为,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寻出路,创建特色
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2011年10月8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相继出台,表明教师教育会朝更为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它进一步明晰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明确提出三个基本理念: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可以变劣势为优势。
根据这几年本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省重点专业和省优势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成效,本人以为,综合性大学的小教专业至少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肯定能创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使这专业逐渐在综合性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师范传统应重拾 一方面重新打造小教的实践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基本功培训与过关;组织师范生听教学技能过关的辅导讲座,严把基本功过关考核以及优秀教学技能选手的选拔与培训,使师范生的技性“回归”。构建“常规见习、特色见习、拜师实习、综合实习和岗前实习与研习”一体化的实习框架,让学生在常规见习、特色见习中了解小学,在全员拜师实习中理解职业,在综合实习中掌握教学技能,在岗前实习中体会成长,尤其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下学校,通过调研写论文,把教学技能训练与科研意识培养贯穿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出由一般技能、学科特色技能及综合技能构成的师范技能考核体系,在实习前实施规范化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做到课堂教学三融合:小学内容贯穿性、教学行为示范性以及教学内容反思性,使每堂课都让学生体验到师性和技性。进一步依托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团队强,教师资源丰富的优势,开设品牌课程:如走进课堂,走近前沿,教育智慧大讲堂——教授、博士系列讲座、博士导航等,为学生尽早进入研究角色,学会研究思考打下基础;推进学科建设:
(二)教师文化润芳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小教专业存于一方,服务于一方,应有一方鲜明的特色。不妨进行具有海洋、商帮特色的教师文化、校园文化创设,使学生浸润其 中。通过各项活动来促进文化的形成如:(1)“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训练;(2)“课件制作大赛”活动;(3)“板书设计大赛”活动;(4)“走进课堂专场”系列活动,包括优秀实习汇报课专场、省师范生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专场、我与名师面对面专场;(5)“海报设计大赛”活动;(6)“读好书、好读书”推介活动;(7)“才艺训练与展演”活动;(8)“科研训练与指导”专题活动;(9)“考编就业讲座”;(10)“师生趣味运动会”等。
(三)学科、教材共建设 利用综合性大学重视学科打造、学位点成熟的优势,善于“将计就计”、“借船出港”,使小教专业提前介入小学教育师资的硕士、博士培养,为小教一线输送顶尖的研究人才,同时依据小学师资综合培养的特点,编写整合性课程的教材。利用综合性大学重视学科打造、学位点已成熟的优势,善于“将计就计”、“借船出港”,使小教专业提前介入小学教育师资的硕士、博士培养,为小教一线输送顶尖的研究人才。
(四)教科研究头朝下 实施“教师心劲凝聚与力量凝练工程”,打造一支适应培养目标要求与专业发展需要的专职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队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把各级各类教研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教学成果申报变成组织行为,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教研项目申报技能培训,为成功申报教研项目积极贡献智慧,做好教研项目的“孵化”工作。在研究项目申报和研究上,鼓励教师尽量争取报高级别的项目和投稿高级别的期刊,但是在研究项目寻求和研究问题探寻上,应该头朝下,寻找鲜活的与小学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线问题,争取在其他高校教师不太愿关注的小学教育研究问题上找到突破口和立足点。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2011、10、8
篇8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溯源于职业教育。我国政府多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进行“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学者们也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了广泛探讨和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准确定义尚难以给出,大概有以下两种理解:其一,所谓“双师型”教师,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工程师、高级技工等)。其二,教育部高教司从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与其它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对专业教师素质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近五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有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在专业技术方面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
二、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养构成
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具有更高的素养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素养呈多维发展取向,其核心素养构成包括以下方面。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是教师立身之本。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它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教师应具备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素养。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要热爱小学教育专业,以高尚的师德表率、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学生。作为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其师德水平和职业价值取向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其特殊身份决定了对其师德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应在坚守大学教育阵地的同时,热衷执教小学讲坛,具备扎根基层实践的敬业精神,热爱小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学。
(二)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是身为人师的前提和条件,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拥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知识是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要提高教育理论知识水平,深刻把握大学和小学的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反思和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还应精通所教的学科知识,对小学教育专业方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专业知识要精通,对大学和小学的学科教材要熟悉,对学科特点要认真研究和把握。
(三)贯通大学与小学的实践教学技能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包括口头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操作技能、书面表达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等。教师职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职业,教育实践既是职前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行为方式,也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要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必须强化教育实践,且具备复合型素养,掌握贯通大学师范教育教学与小学教学实践的规律,才能指导和培育未来合格的小学教师。
(四)较强的沟通和合作意识教师素养是复合多维发展的,然而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沟通和合作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意识到与学生沟通与合作的必要性,同时注重与外界的沟通和合作。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迈克尔•富兰教授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了教师对外合作的深层意义:“为了维持生存,我们需要了解环境,而环境(其他的人和组织)也需要了解我们,向我们学习。我们对这个内外双行的车道了解得越快,我们和更大的社会发展得也就越快。珍惜这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能完全囿于书斋文化,埋头教学和做学问,不能囿于大学学科知识,必须走出大学,深入小学,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和合作,重视与小学在职教师、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三、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一)重塑观念:实现自我转型观念是实践行为的先导,教师要成长为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型。从传统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师范院校提高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又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诉求,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角色的主体性“自知”。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也担当着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角色。充分认识到这种角色特性,增强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提升素养,才有利于促进自身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教师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应加强与小学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应用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要成长为未来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实践尤为重要。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是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然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扩展自身知识结构,加强学习小学相关学科知识,研究小学教学规律和特点,融会贯通大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知识体系,并运用于实际教育教学。
(二)走向实践: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师范院校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必须反思自身教学行为,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旧的教学惯习,重视实践性教学。教师的课堂文化中应充盈着实践性的教学话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情境为纽带,以教学问题为引领,通过教育案例研讨和分析的教学方法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直面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在分析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认知理解并建构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应走出大学校园,把小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舞台,实现大学课堂的延伸。教师要成长为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了解和研究小学教育教学,参与和服务小学教育教学,通过上示范课、公开课,认真把握好备课、上课、观课、议课每一个过程,并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提升。重视小学专业教育师范生在小学的实习实训,提高其实践教育教学能力。
(三)师生互促:构建成长共同体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必然要求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应成为合作者。师范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小学教师过程中,要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在对话中促进成长,在实践中促进发展,建立和谐互促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孤立”的个人主义境地,推进师生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形成亲密、友爱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成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小学课堂教学规范和过程,并积极参与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研习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在科研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共同解决研究问题,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师生之间在知识应用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构建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四)教育桥梁:沟通大学与小学小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场域,大学与小学的牵手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小学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有效途径。大学与小学可以在职前教师培养、职后教师继续教育、科学研究、教师素质提升、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师范院校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与小学的交流合作是重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当是沟通大学与小学的桥梁,在推进大学与小学的深度合作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教师需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通过教学研讨、实习实训、科研协作、职后培训等合作形式,加强协同合作与创新,构筑实践应用的共同体。小学是师生学习、科研的重要场所,同时大学课堂也是小学在职教师进行交流的重要舞台。通过搭建“师资互通”机制,完善教师轮岗制度,聘任小学在职教师为兼职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参与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等方式,让小学在职教师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师资力量,为大学的教师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四、总结
篇9
一、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见习属于实践环节,分别在第三和第五学期开设。两次见习的任务不同,第一次见习为宏观见习,是从整体上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如校园文化、小学课堂管理、班级设置、课程安排、课外活动等等;第二次见习为课堂观摩,即微观见习,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现场的观摩体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类型、目标、组织形式并掌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为以后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组织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每次见习时间为一周,两次见习都采取全程跟班形式进行,各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分配到小学各年级各班(每小组4~6人),全程体验小学教学工作。这种见习方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经慢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种见习模式虽然便于统一管理,安排也相对简单,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教育见习的目的、任务不明确,见习前的准备不足
目前我系教育见习的动员方式主要是:举行见习动员大会和发放见习手册。见习动员大会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鼓励,是一种口号式的动员,缺少专业性指导。教育见习不仅仅是熟悉教学工作情况、积累间接或直接教学经验的过程,更是感受教师生活,提升教育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回答“见习之前学校为您做了哪些前期工作”时,有50%的学生选择了“召开见习动员大会”,20%的师范生选择“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教育见习专题讲座”。虽然,多数见习之前都召开了动员大会,但大会上并未对见习期间的任务进行明确。学生不了解见习的任务,将见习狭隘地理解为“听几节课、写课后感受”,大大降低了见习的效果。同时,当被问及“每次见习之前,您会主动了解见习学校哪些情况”的时候,多数学生选择的项目是“学校地理位置”,选择比例高达90%。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只有18%的学生主动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20%的学生选择了解现任学校领导。仅有2%的学生选择主动去查阅见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因而从总体上看,学生在见习之前并没有对见习学校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周的见习时间无法让他们在见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理论建构和实践教学之前是否存在差异,见习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见习时间较短,建立的实践基地学校过少
见习应该让学生了解体验到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校园文化、班级设置、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等等,而在实际见习活动中,由于时间只有一周,所以通常都只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听课,帮小学教师批阅作业,同时,据部分学生反映,由于见习时间过短,有的班主任教师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将一周时间缩短为三天,集中听几次公开课,这样导致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小学阶段整个学科设置,更不能参与体验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集体备课等等活动。
(三)见习过程中,学生表现被动,指导教师也未发挥应有作用
虽然教育见习活动中都安排了教师带队指导,但指导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一般都是以组织者身份,将学生安全带到所在见习学校,然后在安排的班级里听够所要求的课时数,再将学生安全带回学校,就算完成了见习指导任务。同时,由于见习指导教师本身有教学任务也不能时时跟班检查指导。所以,对于指导见习生如何观课、议课、如何与小学生接触并召集学生及时反思总结见习心得等具体工作做得很少;另一方面,笔者观察发现见习过程中,见习生比较倾向于和同伴交流,不愿意直接主动地与在职小学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他们既没有在见习听课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发起互动。在访谈中,见习生告诉笔者,“老师们的工作任务都繁重,每天的工作一环接一环很紧密,哪有时间和我们交流。”“我怕自己说的内容太幼稚,让人家笑话。”“我们见习生一批一批地来,估计老师们都烦了吧,不搭理我们。”“我们到了见习学校,感觉自己和老师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不好意思向他们提问。”
(四)见习结束后,缺乏总结反思
多数学生认为听课结束也就意味着见习结束。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当被问及“听完课后是否会积极反思”时,大部分见习生回答:“听课时,我记录老师课件上的内容,教师提问后我常常在思考该问题的答案,并不会主动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用意。一节课结束我记完听课记录应该算完成任务。”可见,学生在见习期间仍然只注重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过程,不会主动记录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师生互动效果等,无法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育现场联系起来,在听课时表现出思维定势。常常是“带个本子去,带个本子回来”,没有对问题的预设和思考,见习过程完全是“随波逐流”。此外,多数学校都是见习生在见习结束后,将自己写的见习心得体会及见习手册填完交给带队教师,然后,带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以及自己的主观印象打一个分数。见习心得体会应该算是学生的反思性作业,是反映学生见习效果的重要参考,但由于见习前学生没有得到专门的指导,见习心得体会大多是一般性的感受,专题报告和研究很少。由于一般作业是由带队教师负责批阅,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师很难从学生教育见习中存在的问题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这使得教育见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教育见习课程地位,明确教育见习目标
教育见了作为教育实习和某些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之外,还应当作为课程计划中不缺少的、独立的重要教学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应当把它放在与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课程同等地位予以重视。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在实践中掌握的技能主要有:教学技能(包括备课和教案编写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课能力、课后答疑和作业批改能力等)、管理技能(包括班主任工作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和学校工作协调管理能力等)和教育教学调研技能。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知识水平,把三大技能的观摩学习进行规划,合理分解到不同批次的见习中去。各批次见习目标规划好后,应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样才能使见习活动目的性更强,更好地达到教育实践效果。具体来说,应当在每次见习之前明确向学生告知见习的性质、任务、要求、纪律和安排,并说明见习之间的递进关系,让其有所准备,有所提升。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的分段目标是初步体验,学生初次走进实践基地学校,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以体验、观察为主,要求学生听课10节以上,做好听课笔记和观察记录;第二阶段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观察,要求学生至少自己撰写2份教案,与指导教师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探讨教学实践问题;第三阶段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一次讲课,或者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课,全体组员评课,从而直接获得实践经验。
(二)准备充分,合理安排
见习前,应当对见习生进行培训,使其明白此次见习的目的、任务、要求,使他们提前做好见习的充分准备。带着任务去见习,学生就知道自己在见习中应做好那些事。充分准备还包括提前与见习小学取得联系并告知他们见习目的及应提供何种帮助,对于接纳不了或无法提供帮助的小学应及时更换。合理安排体现在以下方面: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调整见习的时间,使其能与相关课程保持一致,同时,考虑实践基地小学承担的大量接待见习生的任务,可适当扩大见习学校而不是缩短见习时间。
(三)优化指导教师队伍,使教育见习的指导专业化
学生见习过程中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见习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安全进入见习学校,管理学生见习纪律等,还应该对学生在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就要求见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大学课堂教学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拥有小学一线教学经验并掌握最新小学教育理念。为使教育见习高质量地完成,首先要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比如:派青年教师进小学挂职锻炼;与小学教师结对子,搞研究;聘请业内专家或小学名师进行讲座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在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能给出专业的解答,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
(四)及时总结,做好见习评价
见结是对见习工作的整个过程以及效果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也是一个消化、吸收、提高的过程。及时有效的见结是见习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的保证。见习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只有经过认真深入的总结才能转变为理性认识。在每一次见习结束之时,指导教师都必须及时召集学生进行见结。
(五)建立高校与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共赢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问题 教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工作,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他们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的师资。本文试以乡村小学教师为考察对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熟悉小学音乐教材、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往往只学过几节简单的音乐课后便上讲台兼任音乐教师,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通音乐师范院校都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入学学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同,该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有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受过音乐教育或是学习过某种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大部分都偏向流行音乐方面,对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使得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学时较少
由于专业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包括语文、数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还有许多通识课程,所以能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非常少,有些是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学时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都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大班的集体音乐课主要在30到40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扩大教学对象的人数,大大减小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然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教师上课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大班的钢琴课教学,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40多名学生一一进行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都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新课的示范,学生课后只能“瞎练”,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原来的师范生音乐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参照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学习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往往是什么都学,但又学得不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培养目标不是学艺精湛的音乐人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通过技术技能的训练,能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性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有很高的音乐技能和很深的音乐专业情结,所以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理念搬到小学教育师范生的音乐培养上来,把师范生当成音乐专业学生来培养,忽视了小学教育师范生对音乐针对性的学习和对未来该职业特色的音乐需求。
二、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师范生音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乡村教师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对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及乡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对象和硬件环境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采取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的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使得教师创新教学有了更大的舞台,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指引了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小学音乐课的新课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等,为今后从事音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用专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材来参考,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把培养专业音乐师范生的那一套模式运用到小学教育专业来。其实,大多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演唱歌曲难度有多高,器乐演奏能力有多强,会演奏多少种乐器,往往忽视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忽视了音乐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标中,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上要区别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师范性、基础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与多样性,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是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必须把“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画家不一定会教画,音乐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教师,“会”是一回事,“会教”又是一回事。教师要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上台、多试讲、多讨论和多总结,讨论如何设计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环节、如何将音乐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让学生做到与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早接触、早了解、早熟悉。除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比如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的组织等。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受专业课程开设的限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时设置得比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音乐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生在课后的音乐技能训练就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技能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顾及,课后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课后训练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来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此外,还要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对训练内容进行录像、录音,保证学生课后训练的质量。
(五)熟悉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小学音乐课,所以要求学生对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使用的音乐教材要很熟悉。为此,在进行音乐技能训练时,可以参考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教学要求,编写一些视唱训练的教材供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儿童歌曲表演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也对小学音乐教材更加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歌曲量的积累,要多学、多听、多唱,丰富自己的曲库。还要对新出的儿童歌曲或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多留意、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
(六)加强学生岗前培训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得到巩固。根据实习学校情况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情景教学或是试讲,同时,还加入一些音乐教具的制作等,为学生站上教师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制定考核标准
音乐教学技能的考核,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掌握情况最直接的评价。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音乐技能考核标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更加重视,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音乐课教学与训练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还要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使音乐课程的结构得到完善。当然,在培养模式上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丽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结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晓露,刘霄.小教专业(本科)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践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孙作东.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态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 上一篇:线上教育实习总结
- 下一篇:乡村公路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