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实践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品德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要和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用言行和举止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才能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才能够用积极的态度进行解决,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他们多进行鼓励和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投入到思想品德学习中,并从实际事例中学习到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实现生活化教学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合理有效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改变传统教学中生搬硬套教材的做法,要灵活运用教材,并联系和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通过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在探究中对社会、生活素材进行分析和探究,并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要让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时政新闻进行关注,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了解,通过让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压抑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给他们创设一个活跃、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下充分发挥探究积极性,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各行各业的人进行采访,并让学生针对自己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和收获进行分享交流,以提高学生对各个行业的认识,使他们意识到: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对社会在做贡献,就是有用之才。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学习和探究中加深对道德行为的理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反映在实际行动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抓好对学生的教育契机,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行为道德评价能力,促进其道德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实现高质量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首先,通过对比加强学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环境下不同人物的做法来让学生进行分析,使他们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观念来对不同的行为进行分析,获得对行为的正确评价,加强他们的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爱护花草树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两幅画:第一幅是两个小朋友在开满鲜花的公园中,一个小朋友在给小花浇水,另一个小朋友采下一朵花插到头上。第二幅是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小树用绳子加固,另外两个小朋友一起摇晃小树玩。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对比图上小朋友的不同做法,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做才是对花草树木的爱护,并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其次,利用换位思考加强学生的体验。换位思考是让学生从客观角度出发,对人所处的环境和行为进行体验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体验,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提高道德认识,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教学《同情帮助残疾人》时,教师可以针对一些人对残疾人进行嘲笑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是残疾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在换位体验和思考中,学生认识到对残疾人的嘲笑是不对的,要主动帮助残疾人,学会正确对待残疾人。
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中学思想品德教师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外,还要让他们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在快乐活跃的氛围中,学生树立了道德意识,增强了责任感。例如,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使得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对此,学校可以开展“我是小小劳动者”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激发其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篇2
一、把主题实践探究活动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
为提高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中笔者把主题实践探究活动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如我们学校每年的11月份都会举行田径运动会,为了展现各班的形象,把运动会的氛围营造得热烈,学校要求各班都要有班级广告牌。在实施七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探究《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这一活动中,笔者就把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实施与校运会的班级广告牌结合起来,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政治教学中重要的任务,它更是主题探究活动的中心。为此,笔者建议各班班主任在指导学生开展班徽设计中引导学生多问个为什么。比如,班徽的内涵是什么?通过怎样的造型来体现?怎样才能体现本班的风貌?如笔者所带的144班有71个学生,笔者引导学生,班集体建设需要每个成员的努力,班集体也关心帮助每个成员的健康成长,对于这些班徽怎样才能体现出来?座右铭应该怎样才有班级特色?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召开班委会,建议以宿舍为单位设计班徽、制定班级座右铭,两周后以评选的方式来确定。接下来的两周的时间里,各个宿舍的学生积极收集与处理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实验、观察、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来设计出本宿舍的班徽、座右铭参与评选。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确定本班的班徽。由“44”艺术化为双手托起艺术化为新苗的71,寓意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个成员,班集体的建设需要每个成员的努力,而班集体关心呵护每个成员的健康成长。班级座右铭则确定为“试一试,就能行,搏一搏,就能赢”,以激励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生活的强者,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一个班143班在他们班主任和笔者的引导下,最终确定的班徽是由“1”“4”“3”艺术化的山,座右铭是“143,勇攀知识高山”。
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中,由于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探究、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所以主题探究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把主题实践探究活动融入学校社团的社会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加强与学校团委、学生会及其他社团的联系,把主题实践探究活动融入学校社团的相关社会实践中。2009年10月,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在南宁召开,按照上级团委的要求,学校团委要求各班开展宣传介绍东盟各国文化、风俗一系列活动。笔者抓住这一机会,与校团委商定,由八年级负责东盟各国文化的黑板报宣传工作。各班结合校团委的活动开展“了解世界文化”的主题探究,出版了一期“神奇的东盟文化”黑板报,由校团委组织评比。
活动之前,笔者召集八年级4个班的班委成员来开会,听取各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思路。各班班干踊跃发言、讨论,确定了本班的板报内容。笔者要求各班要充分利用校团委和学生的资源,积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主题活动。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考与实践;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9-01
一、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因此,在活动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当前,有许多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帮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依据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判。这样的活动课,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象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诚然,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群龙无首,成为无舵之舟,学习就存在盲目性。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通过点拨思路,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自觉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要由原来的“台前”退到现在的“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氛围,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活动课设计与实践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知识,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同时思想品德课又是一门时代精神很强的学科,根据这一特点,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国情时事教育,向学生传达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养成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增长知识面扩大视野,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把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及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及时补充进去,开放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三、活动课应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社会调查,有参观访问,有竞赛讲座,有生产劳动,有收集案例、名言,观看电影、电视片,开展教育专栏等,这些教学形式的最大特征都是实践活动,在时空上有广阔性。从时间上讲,除了可以利用上课时间外,还可以利用学生其余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时间的运用有充分的自由度;从空间上看,活动课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延伸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这种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也使活动课区别于学科课堂教学的其他课型。具体做法可根据授课的进度和内容而定。例如:在学习“什么是法律”时,要求学生仿照我国的立法程序:法律草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颁布四个环节,并结合自己班的一些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先让学生做好以组为单位向班委提出“草案”的准备工作,然后用一节活动课指导完成。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律的制定程序,加深了对法律的理解,增强了守法的意识,并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班规是他们自己提出,制定的,也能促使他们共同遵守,对形成良好的班风有促进作用,也是一举多得的。
四、活动课教学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故事留白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22
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应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德育教学,逐渐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1]。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故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故事留白”则是教师采用该教学方式时对所讲故事有所保留,并在留给学生足够时间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为了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应尽可能避免任意干扰。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故事留白”教学方式,可有效改善传统教条式讲解方式给小学生带来的厌烦心理,可避免对其思维造成禁锢,可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自我完善思想品德。
1 课堂中于故事的“真”处留白,感化学生的心灵
故事是人们表达理想和道德追求的方式,不同类型的故事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故事。故事中人物的“真”以真实人物为原形,反映人物特定的人性观和历史事实,见证了人类光辉的历史。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选择真实历史事件和人们对人性的真诚追求作为教学案例以体现故事的“真”。为了能够促使学生实现价值模仿和心灵感化,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故事时应在故事的“真”处留白。例如,教师在讲雷锋的故事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真实事件和意义。雷锋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作为普通的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教师在讲这一故事时,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真”,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体现的人性“真”,即雷锋为什么要帮助那么多的人?他是怎么想的?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物身上具有的大爱胸怀、忘我精神。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讲授故事的“真”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风格,在讲完后应在故事的“真”处留白,以便于学生能够不断反思和感悟人性的“真”,有效达到实现教育价值的目的。
2 课堂中在故事的“善”处留白,把握善的内涵
采用故事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发展小学生的良好品格,增加对善的情感依赖性,还可以引导其向往善的行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善”这一抽象名词,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采用讲故事方式让他们体会,等到了高年级之后就能理解故事中“善”的含义,进而在实际活动中实践“善”[2]。学生在对“善”进行把握时会对这一概念进行具体化,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同使得把握程度出现一定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善”的德育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讲解故事中“善”的因素,应在“善”处巧妙地留白,让其在实践思考中自行掌握。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时应选择具有很高价值引领作用的故事,注意引导“善”的讲究性和艺术性,尽可能避免采用强迫灌输方式让学生理解“善”的行为和意义,“善”这一抽象概念应通过学生的自我领悟去理解。教师在讲了故事后,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心灵的感悟。通过“故事留白”可以让学生产生“善”的向往动力或对故事外的“善”进行模仿。例如,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用“王泰让枣”的故事作为例子,由于学生年龄与故事中的人物年龄相仿,他们通常会不自觉地与其进行对比,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进,进而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免夸大宣传故事中的“善”行为,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为实现“善”处留白的实践与思考,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角色扮演,有效地将“善”表达出来,从容能加深“善”的体验和内心感悟。
3 课堂中为故事的“美”处留白,体会心灵美的意义
每个小学生对于美的感悟和理解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关于美的德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接受程度、理解能力等,在恰当的课堂时间选择适宜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故事留白”实践及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导学生从善向美的目的。在很多的德育故事中都包含有“美”的元素,所以教师在采用故事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要在故事内容体现美的地方留白。例如教师在讲《张海迪》的故事时,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因高位截瘫而无法上学,所以只能在家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张海迪15岁时与父母到聊城农村,在给当地孩子教书的同时还自学针灸医术免费为村民们治疗。她面对疾病的挑战并没有沮丧,用坚强的毅力和恒心经受住了考验,并以保尔・柯察金为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实现了“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目标,从此成为了道德的力量。这就是张海迪,通过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以高尚的品格向社会和人民服务,成为了千万青年人的骄傲。教师在采用这个故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掌握好引导力度在恰当的时间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含义和心灵美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足够的时间里结合美和善,提高自身从善向美的美德。
4 结语
总之,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故事留白”中应尽可能体现出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插入相应的故事。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及时把握了“故事留白”时间,在故事中向学生流露出了真、善、美的意义。教学中采取“故事留白”策略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其积极自主地探究故事的价值,进而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并对彰显和完善人格起到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凌云,杨福毅.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J].新课程:教师,2012,(9):57.
篇5
摘 要:文章从阅读建构思品知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准确理解思品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加思品实践体验、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加强思品课后反思、培养良好的自查能力等方面,研究思想品德试题解题习惯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思想品德;试题;解题;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G6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12-01
仔细研究最近几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很容易发现学生平时的解题习惯与考试得分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良好的解题习惯有利于学生减少不必要的低级解题错误,取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试解题习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良好的审题习惯、严谨的思维习惯、科学的表达习惯、细致的自查习惯。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试解题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呢?
一、阅读建构思品知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学习,认清课改本质,设计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教学方式。对于思品课程来说,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十分重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自主建构,归纳总结教材知识,梳理提炼思品规律,学生能够厘清思品概念原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理解思品知识的现实意义,最终达到在具体的试题情境中准确运用思品知识的目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知识的讲解甚至让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死记硬背,而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提取核心知识要点,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体验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而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就是思品应试中不可或缺的审题过程。思品教师都清楚,思品命题一般是以情境材料形式呈现。因此,要将审题习惯的培养融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情境材料和思品知识,让学生将学习当作业,将作业当考试,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定会得到提升。
二、准确理解思品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能牢记很多思品知识,但在试题情境中不能灵活运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思品知识的理解不深,对思品知识之间的因果关联不太明确。只有彻底理解思品知识的本质,明白思品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才能熟知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在彻底理解思品知识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思品试题,明确试题中设问形式、考查范围和答题方向,并将有关情境信息与教材知识进行相关转化,从而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关思品知识,准确规范、有序清晰地进行答题。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呈现必要的图文影音资料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思品知识尽量形象化,将理性的思品学科尽量趣味化,将沉闷的思品课堂尽量活跃化。教师通过以上种种手段,能使学生强化对思品知识的理解,从而在具体的试题情境中灵活运用,达到规范有序地进行解题的目的。
三、增加思品实践体验,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
作为教师,都应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教会学生知R,不如教会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对于思品学科来说,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答题的逻辑性与准确性、精练性与针对性。因此,要增加思品实践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首先,思品教学要改变过于注重说教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向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向转化。思品实践体验方式比较丰富,比如社会调查、情境表演、角色体验。通过种种实践体验方式,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思品知识,还有真实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有了真实的感受,学生表达时就会尝试将学过的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进行有血有肉的表达。其次,答题时还要注意表达技巧的渗透,比如表达的逻辑性、层次性和清晰度。要让学生通过反复不断的训练强化相关表达技巧,做到答题要点化、数字化、层次化,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分点表达、有条不紊、语句通畅、语法正确等。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使用思想品德术语进行答题的良好习惯,历年来的中考试题参考答案在这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示范和要求。
四、加强思品课后反思,培养良好的自查能力
学生在思品应试中很多时候的失分是非常低级的,其实,通过仔细自查就可以轻松地将错误找出来进行改正。因此,要加强思品课后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查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仔细地记笔记,课后要让学生对照笔记进行反思习惯的训练。要通过反思,解决课堂遗留问题,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科思维能力。一旦反思习惯养成,学生答题完成之后定会进行自然的“回头看”,对答案进行仔细检查,并及时改正不正确或不太规范的答案,以争取更好的考试成绩。
五、结束语
良好的解题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表现向良性方向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低级解题错误。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试解题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严谨有序、规范科学的引导和训练。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取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攀.在政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03).
[2]陈有轩.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0(10).
篇6
关键词:冲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年级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学校在学生培养上逐渐从单一的知识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知识人才。受长期陈旧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新课改环境下,仍然有大部分教师不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探讨教学模式生活化,对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学生时间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思想品德教育使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通常具有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等特点,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将思想品德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生活化教学举例,学生能够意识到思想品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哪些品质是被社会接受的,哪些品质被社会摒弃,这样能够使学生逐渐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2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应用探讨
2.1运用情境教学,实现教学生活化
情境教学是非常普遍并且效果优异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学中应用广泛,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新课标八年级思想教育课本《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节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充分使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教师可以设置这类问题“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QQ吧,想问一下,你们的QQ等级多少?什么时候申请的?你平常都用QQ作什么?你认为QQ对你的日常交往产生哪些影响?”诸如此类问题,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切入学生的敏感点,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引起学生激烈的课堂探讨,教师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念,在因势利导,开始课程内容的学习,讲解网络交往的优缺点,对如何提高自身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等进行分析。由于事先找准了学生的敏感点以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的吸收,转变为自身的思想品德。
2.2创设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在现代教学中使用较广泛,能够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内容的再现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极大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自身模拟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在“诚信品质”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题材,表演一段有关“诚信”的小品,再由底下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表演形式中获得对诚信的深刻理解。再比如学习“勤俭节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农民种田的情境,深刻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多次实践研究表明,课堂情境模拟往往会带来强烈的吸引力,是现代教学中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2.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判断标准。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将人们隐藏的品质一一表现出来,因此,初中思想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社会公益劳动、社会调查、拓展训练等,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给居住在里面的老人带去欢乐,学生在实践中,就会逐渐形成尊老爱幼的思想品质。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自己设置一些环保相关的宣传标语与活动实践计划,然后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完成计划中设置的各种工作,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领导学生实践,在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将实践过程与时间内容形成具体的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总结与报告情况,针对实践过程存在的不合理情况进行点评,并给出改进的建议,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3结语
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将生活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提升。另外,注重教学实践,构建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牟红菊.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生本教育”的探索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沈银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2,(44):130-131.
[3]马秀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55.
篇7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堂氛围;情景教学
不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课堂上念教材,勾画教学重点难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等。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得至关重要。
一、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融洽、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底下的学生毫无反应,这样的课堂氛围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吗?我上课的时候,非常注重课堂的良好氛围。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会在课堂上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我会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然后依次派代表到讲台上表达各自小组的不同看法和观点。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不但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在良好的沟通讨论下,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也不再是难点!
二、设置情景,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经验,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所有的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自然也不例外。思想品德课有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加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事例,将过于抽象、理论性的课本知识升华成比较具体、生活化的知识点。这样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能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生活。比如,现在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在教学“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我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并在课堂上总结出哪些习惯有利于保护环境,哪些又会加重环境污染。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社会调查活动中,课堂上也踊跃发言,不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理解了我国制订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也促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为保护我们的环境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篇8
关键词:兴趣;拓宽信息;转化学困生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已经很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人根据十多年的从教实践及实际情况,就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了一番思考,得出以下看法: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老师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拓宽信息渠道
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当前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已紧跟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粤教版教材,教材中的探究园,很是新颖,当中的图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所设计的问题更接近学生思想,还有每一节后面的拓展阅读,开拓了老师和学生的眼界,非常有时代气息,假如我们老师不重视学习、不参加培训,将无法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为此,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学习,加强实践。
(一)教师要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教师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定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来充实自己,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并熟练掌握现代先进教育技术,从而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等来为教学服务。同时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教师。
(二)增长知识、信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平时认真阅读《半月谈》《时事》杂志、《时事报告》及其他报刊,注意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分类收集整理,每次上课前都有意识地选择部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时事内容作为一堂课的开场白。每当这个时候,学生的精神一下子振作起来,显得特别认真,此时及时地抓住时机转入新课教学,这种“趁热打铁”引入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一堂课打下基础。
(三)加强同学科以及相异学科教师的交流,提高信息转化能力
如思想品德学科和历史学科在很多知识上是交叉的,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观点同样可以用在历史学科,同理,历史考试很多观点也要借鉴思想品德学科。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专任老师,只有加强信息的交流与转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拥有的信息量再多,亦是无用的。
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所以思想品德课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
学生正是在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中滋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勇气和力量的。
(二)多用鼓励和表扬的评价方法
鼓励和表扬是消除学生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每一次机会对学生及时作出积极评价。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质疑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过去满堂灌,学生厌学或死学现象较重;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我在教学中,总喜欢让学生提问,大家共同探讨。由此可见,适当的表扬会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三、重视转化和辅导学困生
每所学校都有学困生,特别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这个问题更加严峻。经过潜心探索,在实践中我悟出了:“转化学困生必须先转化他们的思想”这个道理,具体做法是:
(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
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贪玩、懒练、好动多变、知识缺漏,听课、作业、答问习惯差,有时的举动惹人生气发火。对此,我们切不可简单粗暴,相反采用期待的目光,鞭策的话语,亲切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当他们听课不专心时,就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敲一下桌子、摸一下头或按一下手,并给予提醒,当问题答错时,就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讲道理、教方法,直到弄懂为止。这样,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心态下对老师诚恳、耐心的教育易于接受,乐于改正,争取进步。
(二)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决不歧视他们。在辅导中,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不至于破罐子破摔,而成为社会的负担。
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学困生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我们不能把学困生当成负担,而应把转化学困生当成自己的职责,当成工作中的乐趣。
篇9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中考高效复习2012年广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在前几年的基础上,试题的呈现形式更加灵活,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更加凸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突出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考查。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改革的力度加大,农村中学面临较大压力。在中考思想品德复习备考阶段,如何达成高效复习,提高农村学生对能力立意的试题的适应能力?结合多年的初三教学实践和探究,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心得与体会。
一、细心解读年报的内容和精神,把握中考规律和复习的正确方向
立意、选材和设问是中考试题命制的基本要素。立意是中考试题的核心,选材和设问都是围绕立意进行的,答案直接反映了立意的要求。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是传递有关教学和复习信息的唯一官方渠道。因此,细心研读年报,从试题的材料和设问,揣摩命题的正确意图,从而正确把握中考规律和复习的正确方向。从2012年广州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考试质量分析的结果看,试题充分体现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理念,具有选材生活化、设问形式的多样化、答案具体化等特征。
(一)选材生活化
试题在选材及考核内容的确定上体现了“三个关注”,即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关注考生身边的生活和自身的成长。依托教材的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让考生运用所学教材知识认识、分析、思考、感悟这些生活现象,理解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体会自己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实现了新课标(2011版)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核要求,体现了三维目标的交融。
例如,2012年广州市中考第18题:“2011年广东省明确提出将每年的9月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请简要说明广东省重视民族团结的理由。”此题使用了广东时事作为背景材料,凸显试题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从考查的知识重点来看,突出了“国情教育”的知识重点,从试卷设计的有关内容来看,要求学生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体现了思想品德课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价值。
生活处处是课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努力将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结合起来,用课本基本原理来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中考试题大量植入时政热点素材,因此,我们有必要洞悉中考时政热点命题的特点,进而把握其命题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设问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中考的设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闭卷部分选择题的设问不再是机械性记忆的直问式,开卷部分的设问也避免了对教材知识的生搬硬抄。设问的形式则是日益灵活、日趋多样化,卷面生动活泼。例如,2012年广州市中考的第17题以漫画“啃老族”作为背景材料问避免成为“啃老族”的预防方法。题目的设问紧扣背景材料,既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的结合。
(三)答案的具体化
新课程中考的非选择题答案除了由基本理论观点和分析材料的结论构成外,还必须对试题材料作具体深入分析。例如,2012年广州市中考第20题“(2)从弘扬中华文化的角度,简要回答我国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意义。”只有真正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意思,才能概括出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的意义,而这些语言是教材中所没有的,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二、活用广州市指导书和教材,制定严密、实效的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复习进度、使用的材料,避免复习课不得要领和不着边际。因此,教师要对广州市指导书学透学深,制定严密、实效的复习计划,引导学生开展复习。
(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理在书中,题在书外”,开卷考试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根”在教材中,只是需要学生按命题要求调动和运用教材知识。夯实基础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复习效率的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广州市中考指导书有关考点及其所要求的记忆、理解、运用等能力层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注重理解,学会“知其所以然”,夯实基础知识。其次,将原来按课分节所学的不系统、不连贯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综合,重新构建成条理、有序的知识体系,以有利于知识的存储、记忆和提取。
(二)注重突破常考点与易错点,训练学习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和答题效果
广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均为原创题,具有选材生活化,设问形式多样化的特点,靠猜题或押题难免会走入模拟题思维的惯性误区而得不偿失。这要求我们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中考常考点与易错点,结合中考典型例题分析,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答题的能力。为此,在典型例题分析中,要总结出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第一步:审设问抓关键。要仔细审明题意,弄清问题的意向。
第二步:阅读材料找信息。带着设问认真阅读背景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而准确找出材料中与问题和材料相符合的观点。
第三步:组织和完善好答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好材料所涉及的教材知识,要做到材料分析和书本观点相结合。
(三)精选题目,模拟演练,强化提高
知识的积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离开一定的有效训练根本无法达到要求。我们要精选题目,切忌“题海战术”,主张举一反三,并在课堂上保证一定的时间,当堂检测,课后及时批改,并做好讲评与纠错。
三、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紧跟时代的步伐。当学生看到你能巧妙结合身边事例、热点问题,旁征博引、启发引导,使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条理清晰,语言风趣,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单调的“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寓能力培养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
四、加强复习课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复习课不是重复课、练习课、满堂灌、放羊课,要归纳到位,点拨到为,训练到位,讲评到位,就是说教师要用心备好每堂课,“做”学生所“练”,做到“心中有题,更要有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要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忙而不乱,心态平和乐观。
总之,实现农村中学思想品德中考高效复习,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关键,这样,城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必定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2012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M].
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张扬个性;激活课堂;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广,还原学生学习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践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还有着自己的个性和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认真分析他们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态度,然后参照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化认知和发展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潜力,保障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面对被长期的照本宣科固化教育毒害很深的教师和学生,先对个性化教育的内涵进行浅要分析,然后再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如何践行初中思想品德个性化学习进行讨论、探索和研究。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顾名思义就指通过对被教育者进行调研、测试、分析和综合诊断,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个性化教育就是对传统一刀切的灌输式教学的否定,是在承认差异和个体特性的基础上发展和优化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具体操作中,个性化教育首先要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为据,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重要学习相关因素,寻找适合他们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独特教学引导和启发方案,这样才能彻底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精神,才能充分激活课堂正能量,才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迁移知识,生成能力,完善人格,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素养。
二、初中思想品德个性化教学指导方案
个性化的学习肯定需要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指导,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初中生普化的认知规律入手,对怎样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个性、优化配置进行如下讨论。
1.给学生松绑,鼓励个性发展
传统的课堂规定好了学生什么时候提问,什么时候练习,而且将提问问题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稍有出格动辄得咎。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固步自封的教学桎梏,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放飞思想的翅膀,让他们敢于探索和发现问题,能以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给学生松绑,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师生在课堂上有充分交往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对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在学习尊重他人相关知识时,笔者没有照本宣科地给大家搞说教,而是要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方式。经过思考,有的学生以讲故事来说明尊重他人是我们的美德;有的学生通过当堂设置问题调查来和大家互动,最终归纳出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需要互尊互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引导大家认识尊重他人的意义和如何尊重他人,出现了许多创新性学法思想。如此引导,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索和认知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了教学效率,实现了个性创新。
2.因势利导,实践个性探索
个性学习也不能一蹴而就,一线教师首先要能立足学生的学习实情,然后再在教学设计中因势利导进行渗透和引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搜集相关资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彰显个性,培养能力。
如,在教学自信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就从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设定了灵动的教学方案,拓展了自主探索和学习部分,然后引导大家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因为不自信而失败的经历,分享因为自信而成功的经验。学生们结合实际生活,以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一起讨论自负、自卑的消极影响,归纳了如何能保持自信,走向成功。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现身说法,最能引起广泛的共鸣,教师再因势利导,适时引导和补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3.丰富教学活动,展现学生个性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实现形象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如,利用小组谈论,发挥个人特长,组员取长补短,分享个人学习所得;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明确游戏目的,强化游戏实效;师生表演,共同合作,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理解教材内容;开展有效辩论,开阔学生思维,凸显个性。
上面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还原学生学习地位,实现初中思想品德个性化教学的讨论与探索。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个性化情境引导,将课内知识结合生活现象设置个性化提问,来引导学生发挥个性优势,实现个性化探索、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万.让思想品德课堂个性张扬:谈初中生个性化学习的运用[J].教师,2011(1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学习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