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顶岗实习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顶岗实习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职业教育目前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培养模式滞后,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无法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更好的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有关部委于2002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决定中明确了中职教育实行2+1”的培养模式(即在学校学习时间为2年,第3年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的方式不同于其他实习的地方在于它能使学生完全担当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更突出实践性与独立性,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为全面,由此可以看出,顶岗实习在中职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其他实践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酒店专业同样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专业,中职酒店专业的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与在校的实践课程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更能让学生全方位系统的提升酒店服务的操作技能,因此顶岗实习效果对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从学校、学生、企业三个方面对中职酒店专业的顶岗实习现状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
(一)学校方面
在对中职学校的调查上选取了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旅游酒店专业教师和教务人员做为目标调查对象,通过访谈方式来调查了解学校在酒店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体系上的基本现状特征。
1、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
通过对几所中职学校酒店专业顶岗实习情况的了解发现,只要是按照“2+1”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实习时间大部分都安排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开始,有个别以酒店专业做为重点特色专业的学校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前就已经安排部分学生到岗实习,由此看来中职学校酒店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至少在一学年以上。
2、岗位对口情况
所调查的中职学校都要求酒店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必须与专业相符,该项已作为实习考核的一项主要评价指标,但综合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看,受各种因素影响顶岗实习第一学期仍有5%左右的学生所在的实习岗位与酒店专业不相符,而第二学期上升到了25%,专业培养与现实适应出现了部分错位。
3、实习岗位选择情况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酒店专业学生都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企之间有多年稳定合作且签订了相关实习协议的酒店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间有着密切联系,专业教师对酒店的运营管理有较为详实的了解,便于带实习的老师更好的对顶岗实习学生指导和管理,同时也方便该类酒店企业集中培养和岗位设置。在中职学校对实习岗位选择的模式上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两种方式为少部分中职学校采用:其一是学校统筹安排与学生自主联系结合的方式,该方式灵活性强,在学校无法保证足够的酒店实习岗位时可以缓解部分学生择岗的问题,同时对一部分有其他社会资源帮助选岗的学生提供了更加机动的发展空间;其二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岗的模式,这类学校大部分没有固定的实习合作酒店,或者所联系的酒店企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顶岗的学生人数,但该种实习岗位的选择方式给后期学校对酒店专业学生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由于每个学校的酒店专业所占比重不同,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在对实习岗位的选择模式上也存在不小差别。
4、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情况
学生到酒店进入实习后,学校将派出专业老师对在酒店实习的学生进行全程巡查管理和实习指导,充分了解学生的出勤和各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情况(如客房服务岗位表现一般的学生可能更适合餐饮岗位),这一点所调查的几所中职学校都近似相同。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学生集中较多的同一个酒店,实习指导老师可以更好的协助酒店使学生快速适应岗位,相比对实习岗位分散较大的学生来说管理更为方便,指导也更为有效。因此上述所提到的对实习岗位的选择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学校对学生的实习管理效果。
(二)学生方面
在对学生的调查上,主要选取了两所中职学校的三个班级作为数据取样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及李克特五点量表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统计,分别对酒店专业的实习生在实习前的态度与期望、实习中的问题以及对实习管理的满意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2份,有效问卷105份,问卷有效率87.5%,数据已达到该项调研的标准。现将几项主要方面的数据归纳如下:
1、对学生实习态度的调查
由于调查人数受限,为了减少误差,让数据更能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本人在对学生的实习态度调查上选用了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调查统计法来对学生实习前的各项态度进行评分。该测评共设定了5个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设定5个选择项,每项按照5个选择项的两极给予1-5的分值。其中1-3号为正评价项目(即分值越趋于5分则学生在实习态度上对实习作用的评价越高,分值越趋于1分则反之);4-5号为反评价项目(即分值越趋于5分则学生对实习的热情越低,分值越趋于1分则反之)。测评项目与统计数据见表1、表2。
表1 酒店专业学生实习态度评价项目
编号 测评项目
1 去酒店顶岗实习对于学好酒店专业很重要
2 通过顶岗实习能更好的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3 对中职生涯的顶岗实习很期待
4 想到去酒店实习将面对很多困难我感到很苦恼
5 去实习只不过是为酒店提供廉价劳动力,不一定有收获
表2 学生实习态度评分统计表
编号 分值 人数 分值 人数 分值 人数 分值 人数 分值 人数 总分 平均分
1
1分 2
2分 14
3分 31
4分 39
5分 18 369 3.54
2 3 12 16 55 19 392 3.73
3 12 25 32 28 8 313 2.98
4 3 25 9 43 25 379 3.61
5 4 12 21 32 36 401 3.82
由上表的评分统计数据可清晰的看到1-3号正向评价项目的平均分值都集中在3分左右,这表明学生虽然肯定去酒店实习能在技能提升和学习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这种认可程度不高,对于实习的目的感到较为模糊。从4-5号反向评价项目测评来看,分值都接近4分,由此足以说明学生在态度上对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同学抗拒困难,不敢面对在酒店实习中的问题,甚至认为实习的收获要小于付出,反映出学生对去酒店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2、对学生实习期望的调查
从各项数据来看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对实习岗位的期望值整体偏高。由图1可以看出尽管中职学生基础较为薄弱且无任何实践经验,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到高星级的酒店顶岗实习,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去;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到学生除了在乎通过酒店实习获得实践经验外,对酒店能给予的薪酬也较为看重,由此也反映出该专业的学生对实习的目的还有待明确。
3、对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困难因素的调查
从图3可以看到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在酒店实习人际交往较为困难,反映出中职酒店专业学生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欠缺,其次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之前在校所学的各项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不足以应对岗位的需要,使实习工作有些力不从心,还有部分自我约束能力欠缺的学生对酒店的管理制度有明显的不适应。
4、学生对实习管理的满意度调查
在调查学生对学校和酒店实习管理的满意度时发现接近半数的学生对两者的满意度均不高,还有少部分学生对实习的管理出现了极为不满的情绪,两个实习管理体系相比而言,学生对学校实习管理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酒店,这与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关联。(如图4所示)
(三)酒店方面
酒店是该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在对实习企业的调查上主要通过对四家高星级酒店的人事主管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式调查,其目的主要是了解酒店企业对接收实习学生的原因、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及评价等方面。
1、接收实习生的目的与存在问题
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大部分的酒店企业接收中职酒店专业实习生是为了丰富岗位设置和酒店人才的梯队培养,降低部分岗位的人力成本,担当社会责任。
而据几家酒店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反映除了上述目的近几年所接纳的中职实习生也为酒店带来了部分风险和问题,由于中职学生属于职业教育最底层,年龄相对较小,个别酒店专业的实习生缺乏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与纪律意识不强,实习作风懒散,破坏了酒店正常管理秩序,严重的学生还给酒店在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上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酒店所亲睐的实习生
酒店一方面想通过招收中职实习生来促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又担心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受损,哪一类实习生是受酒店欢迎的呢?通过了解酒店最亲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实习生,首先希望实习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纪律观念和可塑能力,谦虚务实、勤学肯干,到岗后能服从酒店的统一管理,履行岗位职责,较好的完成岗位任务;其次希望学生能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外语基础较好。这些都是接纳实习生的酒店企业所希望具有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三、影响中职酒店专业顶岗实习效果的问题因素
通过上述对中职学校、酒店专业学生、酒店企业三个方面的深入调研,发现了诸多影响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效果的问题因素,现将其整理归纳如下:
(一)酒店专业学生实习前的培训动员不到位
从对学校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学生离校顶岗实习前都会进行相应的实习任务布置和实习要求说明等工作,如实习的时间、期间需完成的实习日志和总结等,而对实习生在心理辅导和思想动员上做的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在实习前期的态度和目的都不明确,如就有学生认为去酒店实习一方面只不过是去为酒店做苦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顺利毕业,从一开始就对实习产生看厌恶情绪,其次中职学生年龄大多集中在15-18岁,心理层面的情绪波动大,抗挫能力差,自信心缺乏,加上酒店实习的岗位多数服务性较强,致使学生在酒店上岗后面对强度较大的工作出现了各种负面情绪,因此很多学校更多的是注重技能层面的培养,而忽视了针对酒店实习岗位做与之相适的心理辅导。
(二)实习指导老师的派选与管理不合理
从与酒店专业的实习指导老师交谈中了解到,大部分指导老师除了对在酒店实习的学生进行日常的巡查指导之外还有过于繁重的其他教学任务,如教学、教师各项竞赛、带学生参加竞赛等,由于实习指导教师需要兼顾多方面工作,又分身无术,加上很多酒店较为分散,导致对酒店实习学生的管理大打折扣,受教师精力和时间限制有个别学生甚至整个实习期都见不上老师几次,使学生在酒店中面临的多层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也让学生感到与学校有所脱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和积极性。再则学校对实习指导老师的管理缺乏激励与监督机制,工作好坏无奖罚之分,没有制度的支撑仅凭教师的个人职业道德来完成好该项工作显得较为苍白空洞,只有优化源于学校层面对实习管理的体系与制度才能减少和避免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出现的各项问题。
(三)酒店缺乏对实习生的激励与培养机制
从上述对酒店的调研中可发现酒店招纳实习生是为更好的满足岗位需求,节省管理成本,然而学生到岗后很多酒店并没有根据学生的技能情况做相应的培训和岗位配置,在后期实习中也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激励措施,这也导致了很多实习问题的产生:其一有些餐饮技能较为出色的学生恰恰却被安排到做客房服务,无法做到取精用弘,加上长时间没有轮岗机制,很多学生在实习中积极性不高,感到茫然,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根本不适合做这项工作,后悔当时选择酒店专业;其二有些酒店吸纳实习生只不过是解决一时的用人之需,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培养中职的实习生作为后备人才,做得再好也获不到相应的认可,也难怪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缺乏培养与激励致使学生在酒店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技能上也得不到提高。酒店的问题归根仍是学校的问题,只有校企之间合作更深化,学校选择那些能保证和满足实习要求的酒店,才能达到更好实习效果。
(四)实习考评标准形式过于简单
到酒店顶岗实习是该专业学生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以何种模式来实现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最后的实习考评始终是引导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和检验酒店实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但从调研的情况看,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不明确,形式也较为单一,最终便流于形式,实习手册的完成情况、上岗时间及酒店的评价意见是目前中职学校对实习生的主要几项考评指标,除此没有更能精细化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标准,因此对学生产生的约束力不强,认为在实习中表现好坏对他们影响不大,容易产生懒散心态,也是导致实习目标不明确及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提升中职酒店专业实习效果的举措
综合目前中职酒店专业的现状与存在的各项问题,为更好的优化该专业实习管理,以下笔者将试图提出几项提升中职酒店专业实习效果的举措与建议:
(一)强化在校期间的岗前培训
从调查中可知,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对实习前的培训仅仅是开几次动员大会鼓动下实习热情或简单讲述下实习要求,学生对将要实习的单位和到岗后从事的工作了解甚少,导致学生在实习前出现各种不安情绪,也使很多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到岗后发觉酒店及岗位都不如预期以至于出现悲观心态。学校应根据与签订实习协议酒店的实际情况趁早准备提前布置,邀请酒店的相关人员来校做系统讲授(如酒店基本情况、管理制度、岗位的要求等),并做适当的模拟实操训练,而不是一堂宣讲课就草草了事,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真实的实习情况,在实习态度和心理情绪上做出正确引导,使酒店专业实习生真正做到有备而去。
(二)根据学生实际技能水平细分酒店实习岗位
酒店专业对于学生实操能力和服务意识的要求都很高,为了能让酒店对实习生到岗后进行有效管理,做到岗位与人的统一,中职学校在实习前应联合酒店一起对将要顶岗实习的学生做一次技能测试,将不同学生不同实操项目的技能水平做一次细分,把每个学生的技能情况移交给对应的实习酒店,酒店以此再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做到科学顶岗,在实习中定期考核定期轮岗,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在实习中得到全面锻炼,也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做精细化培养,使学生实现同一专业领域内的一专多能。
(三)根据实习情况适度调整教学计划
实训课程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在教学任务中安排实训周进行实操训练,目的也是为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和最终就业打基础,对于校企合作较为稳定,实习基地较为充裕的中职学校来说实训课程的教学计划也可围绕顶岗实习做适度调整,在课时上可适度增加,在内容上可适度丰富,其目的是为了能邀请实习合作酒店的专业人员来校参与学生的实操课程,一方面能让学生提早了解更多有关酒店的情况和行业内信息,另一方面也能让酒店提早了解学生技能水平,以便使酒店的实习安排做得更为周全合理。
(四)重视对顶岗实习过程的总结管理
中职学校每年的顶岗实习从做出计划到实训结束便是一个完整过程的完成,从过程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一次管理流程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像爬楼梯一样不断循环滚动的向前向上(如图5所示),在图中P为计划,D为实施,C是检查,A代表总结,因此对于一个过程的完成只是一个循环的完成,而非一个系统的结束,而总结在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实习结束后却忽视了这个重要的环节,这使得每年的顶岗实习管理工作陷入了原地循环,无法实现过程中质的上升。实习管理工作的总结需要所有指导老师与酒店管理人员共同进行深入研讨,找出上一个循环出现的各项管理问题和解决对策,在下一年的实习计划中加以改进,少走弯路。
(五)校企共同制定实习管理方案,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
调查中发现,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的实习管理与酒店没有统一更没有形成联动,出现了不少管理真空和漏洞,学生实习效果的提升重在管理,而实习生的管理是由学校与酒店双方共同来完成的,即便是不同系统对同一目标群体的管理也需要协调统一,因此实习管理的方案应该由双方共同来制定,而不是“各自为战”。除此在实习管理中校企之间还需构建一套健全科学的沟通机制,学校除了派指导老师到酒店巡查指导学生实习之外,实习小组长、教务行政人员等也可定期到学生较为集中的实习酒店与负责人了解相关情况,实现多层面全方位的校企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优化管理方案,从而达到提升实习效果。
五、结束语
从目前中职学校“2+1”的培养模式可知顶岗实习几乎占到了教学任务的1/3,因此实习的效果对学生实操技能的巩固提升以及对就业的有效衔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对中职酒店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目前很多中职学校该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本文中对中职酒店专业实习现状的调查分析及所提出的优化管理提升效果的各项举措能为该专业领域的发展尽到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学者来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
篇2
关I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创新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中职学校对如何搞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却显得比较茫然:眼下中职学生既有春季班,又有秋季班,既有参加技能大赛的,又有参加高考的,使学校工作尽显纷繁忙乱,严重影响校企合作进程。必须因地制宜,积极构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体现就业导向原则和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才是中职教育的根本出路。
一、构建中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各专业要研究制定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要详细规范本专业校企合作的时间保障、操作程序、管理机制、评价办法、质量标准以及相关课程开发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总体教学工作,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
(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教学模式(一、二年级)
坚持理论课和实验课并重。鼓励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大胆更换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适当降低理论课程难度,增加实验课程比重,实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日后参加专业实习实训打好基础。
(三)构建多元化校企互动模式组合(三年级)
不同专业之间有较大差异,总体应呈现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如农业类专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弹性”实习为辅;小学英语教育等专业采用就业实习的模式,即哪里就业就到哪里实习;数控、化工等专业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汽修、机电等专业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等。另外,工科类专业可以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安排“工学交替”式生产实习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可以主动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另外应大胆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核心内涵是校企深度合作共育技能型人才,因此发展前景光明。
二、创新中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一)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校内课堂管理采用“管评结合”机制,即“常规管理规范化+听课评课常态化”;顶岗实习管理采用“协议规范”机制,以校企合作协议规范双方各项事务,明确责任义务,同时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目标责任管理,校企双方联合成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各项事务和过程管理。
(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校内教学评价采用“考评鉴结合”机制,“考”是指教师年度考核和学生学业考试考查;“评”是指评教活动;“鉴”是指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评价采用“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综合评价”机制,顶岗实习结束时出具顶岗实习鉴定书,作为学生毕业和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三)制定顶岗实习保障机制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其运作质量直接决定校企合作的成败。必须建立健全顶岗实习保障机制,确保顶岗实习达到《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质量标准,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发展升级。
1.成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由校企双方的业务主管领导和双方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
2.重视顶岗实习制度建设:如制定顶岗实习实施方案、顶岗实习信息反馈制度、顶岗实习评价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目标责任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为顶岗实习保驾护航。
3.做实顶岗实习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分组定岗、签订协议等内容。
4.严格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由顶岗实习指导小组统一安排落实,学校选派专业教师驻留实习企业,与企业选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专业指导、事务管理、成绩评定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校企双方选派的指导教师要定期向顶岗实习指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对指导教师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5.确保顶岗实习质量标准: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顶岗实习质量标准,校企双方认真研讨,选好实习项目,并通过其他配套机制,确保预期的顶岗实习质量不下降。
6.严肃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由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讨论制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制成《顶岗实习鉴定书》,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根据拟定的评价指标评分定级,由双方盖章生效。
7.落实顶岗实结反馈:顶岗实习结束后,由顶岗实习指导小组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向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汇报,向全体师生进行情况反馈,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改善顶岗实习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8.提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实现企业资金、技术与学校设备、师资的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学校依托企业办专业、依托产业促教学的办学模式,不断提升顶岗实习水平和质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现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缺乏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后劲不足。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构建企业和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
篇3
1 制度保障与实施体系
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意义对于职业教育工作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该项目的实施要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实施操作体系。
1.1 国家政策的扶持
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与政策的支持。因为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毕竟是短期的,对于几乎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哪怕是只有三十岁的教师来说,短期内很难成功面试到一份合适的对于未来的教育教学有指导意义的顶岗实习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它不希望雇佣和培养了一名员工之后最多半年后就离开。在这方面,目前教育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使得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渠道已经非常畅通。
1.2 学校的支持
中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具体安排是由学校来执行的。为了行之有效的进行企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2.1 选取合适的公司或企业
(1)中职教师顶岗实习的公司与部门应该是与该教师的专业相对应的。这样有利于教师通过专业实践指导未来的专业教育教学。(2)中职教师顶岗实习的公司应该有各个学历层次(其中一定要有中职毕业生)的员工。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中职生毕业后的工作动态。
1.2.2 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许多教师不情愿下企业实践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为了鼓励教师的企业实践,学校需要做一些调研,然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解除教师企业实践的后顾之忧。
1.3 企业的保障
为了使教师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真正把自己视为企业的一员,进入真实的企业工作状态,安心、有效地进行企业实践,需要企业为实习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硬件条件保障。
1.4 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合理的教师轮岗实习计划
为了使教师企业实践收获最大化,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合理的教师轮岗实习计划。学校与企业沟通教师实践的目标规划与思路,企业根据自己公司的具体情况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教师半年中不应该在单一的岗位工作,而是尽可能地去体验同一岗位群的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
2 了解专业岗位群与对应岗位的工作内容
2.1 熟悉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和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
作者本人的企业实践工作,结合了商务类专业和企业运营特点,6个月之中,基本上每两个月轮换一次岗位,先后进入该公司行政部的“接待专员、邮递专员”和“行政专员”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工作。同时,还接触和了解了人力资源部的部分人事助理和业务部门的工作动态等内容。这是属于商务类专业中职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群。
作者半年内具体从事了“前台接待、信函收发、办公用品管理、礼品管理、名片制作”和“会务管理”工作,接触和了解了绿植管理工作、文件管理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信息管理工作、各种费用的部门分摊统计工作、门禁卡和胸卡管理工作、机票预订。
2.2 分析专业岗位职责和提炼专业职业能力
教师在企业实践中要明确自己实践的目的,熟悉岗位重点工作流程和主要工作内容,了解相应工作的目标及关键点,掌握企业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技巧,学习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沟通技巧和商务礼仪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应用,然后分析和提炼本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3 掌握中职生工作中的状态
作者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中从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到中职生均有供职,这种企业实践的工作接触中有助于了解工作中的中职生心态、状态和职业提升空间。
3.1 中职生的优势
作者进行实习的公司是属于生产性企业和全球供应商。在这里,有多位中职生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可见,中职生在实际工作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企业对于中职生并不排斥。因为对于某些岗位来说中职生有成本优势。而且中职生对于这类岗位的工作认同感强烈。
3.2 中职生的问题
工作中的中职生在以下几方面表现不足:
3.2.1 通用能力方面
时间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上级交代的任务不能够及时完成,经常需要被催促;对临时交办完成的事项有怨言,而这些其实很显然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服务对象不能够一视同仁,对于领导表现出耐心和热情,对他人则经常过于苛责;对于交办事项的转述不够清楚完整,需要反复沟通确认才能清楚明了。
3.2.2 专业知识、技能方面
在工作中不善于发现问题,对于自己不满的问题不善于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法或方案;Excel表的使用不够熟练;应用文写作能力不强,而且经常出现标点符号错误、错别字等低级错误;商务礼仪训练不到位等。
3.2.3 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方面
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不足,缺乏个人进取意识。具体表现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为了完成工作而完成工作;上进心不够,在工作闲暇时经常玩游戏,而不是做诸如读书之类有益的事情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学习能力不强,不愿虚心接受他人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不能够接受批评,认为是领导在挑自己的毛病;不能够特别严格的要求自己,表现在较为随意的请假和迟到、早退等。
4 分析职业能力要求,提炼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
作者进行企业实践的公司行政部负责公司资产管理,行政综合管理,日常安全管理等。提供车辆服务、部门服务、综合办公服务、会议服务、安全保卫等工作,要处理繁杂的多头绪事务。这就需要商务类中职毕业生具有处理众多事务的能力和相关文秘专业技能,要有较强的积极主动工作的精神,极强的沟通能力,具有亲和力,良好的心态与服务态度,有效的执行力和学习能力。具体表现在:
(1)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办公类专业知识的掌握;日常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Excel的熟练运用,对于各种公式、数据调用、筛选等功能的快速使用;得体的PPT制作能力与讲解展示;Word的熟练录入与排版;商务应用文的基本写作能力。
(2)通用能力方面:掌握商务礼仪;对各类间接商务知识的涉猎和再学习能力;对于往来资金的严谨处理;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再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等。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要有团队协作意识,工作主动性,责任心,细心,时间观念等。
5 对于教改的反思
对于上述知识能力点的要求,企业实践后的教师对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有些属于学校已开设的但需要进一步增加课时量和加强强化训练的课程科目,如:办公接待,办公软件应用(尤其是Excel),会务接待与服务,文档管理,办公应用文写作,商务沟通,商务礼仪,对于传真机、打印机、碎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等。(2)有些需要我们在学生培养方案中新增或者补充一些选修课程,如:花卉绿植知识,茶艺知识,中西方文化习俗与禁忌,人文地理知识,对于投影仪、VCD\DVD等会务设备的操作,饮水机、空调等生活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参与企业运作,学校聘请更多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等,进行更合理的实训室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
6 多方互利局面的形成与良性循环
教师企业实践可以为各方带来巨大收获,为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改进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基础与支撑。最终形成多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6.1 有助于教师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提高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也许我们自身不是最优秀的企业员工,但至少我们应该学会指导学生如何成为企业需要的员工和受欢迎的优秀员工。就像篮球教练员,他可以不是最优秀的球员,但他应该了解该项运动并调教出优秀的球员。通过参加实践锻炼,教师的教学将不再是纸上谈兵,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用实践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理论。
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 顶岗实习 技能培养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18-04
为了解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尤其是顶岗实习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情况,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对 2011、2012、2013、2014 级等四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涉及纺织、服装、染整、平面印制技术,以及数控、机电、计算机、会计等专业,顶岗实习企业所在的地区有广西(22%)、广东(57%)、浙江(4%)、江苏(3%)、上海(0.5%)、福建(11%)、其他(2.5%)等地。发放问卷调查表 400 份,回收 357份。同时,从文献资料方面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发现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技能的培养并不乐观。
一、从中职学校角度看顶岗实习
(一)“顶岗实习”等于“顶岗就业”。顶岗实习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国外都有成功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但是,中国有些中职学校对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不明确,简单地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等同起来,实际上变成了“顶岗就业”。从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显示,一些中职学校在以“就业”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错误地把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视同于“就业”。因此,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就业”,学校管理也就逐渐松懈。此时,这些中职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放羊”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技能培养”的问题要想在学校控制下实施,是很不现实的。
(二)学校专业以及课程设置滞后。中职学校设置专业、开设课程严重滞后。其专业设置的程序较为死板,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新生入学后经过两至三年的培养,当满怀信心地走到社会时,才发现所学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量已经饱和,或者是所学知识已被淘汰。学校无法安排学生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实习,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实习岗位,不得已只能到不对口的岗位上“顶岗实习”。据调查,纺织类的专业对口率高,通用类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据对某职业学校 270 名岗实习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问题比较突出,完全对口的 57 人,比较对口但不完全一样的 54 人,合计对口率占 41%;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 75 人,完全不对口 84 人,合计不对口率占 59%。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接近六成,特别是电子类专业、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会专业等专业的学生不能对口实习的情况更为严重。
(三)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差距较大。一是校内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存在较大距离。以电工电子类为例,我们调查咨询了从 2006 年开始担任广西中职技能大赛电工电子项目总裁判长及全国中职技能大赛电工电子项目裁判近十年的冯守汉老师,他介绍说,由于工作需要这些年几乎走访过广西境内绝大部分学校的电工电子类实训基地,学校的电工电子实训设备大多是固定式的模块结构,学生仅用带插头的线对准预留插孔进行简单插接操作即可完成实训操作,方便教学。但是,企业的生产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技术先进,且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极高,在应用性、技术性、功能性、先进性、操作性等诸多方面实训设备和生产设备均不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环境缺少企业元素。校内实训教学的职业仿真环境学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许多学校内的综合实训、现场实习和仿真模拟实践环境宽敞明亮甚至豪华,但缺少企业元素,如企业氛围、企业文化、企业规范、企业标准等,也没有完整的真实环境,设备先进化、企业管理化、系统功能化、人员职业化的实践实习机制尚未形成。
(四)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机制不健全,评价方式单一。顶岗实习的学生,名义上是双重身份,校企共管。实际上,学校根本管不了。远离企业,不能插手企业日常管理的学校,很难翔实记录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情况,学生考核和评价一般依赖于企业提供的一份描述性的实习反馈表,以及学生的实习报告。仅凭这两份材料,作为学生实习的终极考核依据,作为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证的重要凭证。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要求企业和学生分别填写一份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态度、自律程度及安全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适应与学习能力、组织与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每一工作标准下有评价指标描述及分值等反馈表,该表更多的是进行主观描写,学校则依据考核表作为实习的重要证明材料,发放毕业证书。这样的考核评价结果往往与实际出入较大,不能充分体现顶岗实习学生的实际情况。
就现今情况而言,中职学校关于顶岗实习的考评制度不能适应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管理需要。各个学校的管理、考评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写实性的评价,评价较为随意;并且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很不利于中职学校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展开。
(五)岗前教育落实不到位,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需要。顶岗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顶岗实习前的培训对学生融入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中职学校不重视岗前培训工作,或许是出于条件限制,或是受其他工作干扰而没有对顶岗实习学生在上岗前进行集中、全面培训与动员。
调查显示,顶岗实习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不甚了解,多数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明确,功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较为严重。虽然有些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但也只是一般性的培训,比如进行岗前安全知识或注意事项的培训,中职学校无法就某个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岗前培训。没有就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安全知识,以及职业道德、心理辅导、文化知识、职业规划等进行培训。 (六)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职能无法延伸到企业。一是管理不到位。中职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还要承担相应教学任务或行政工作,不可能长期到实习单位驻留指导实习学生。如果能够安排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在企业留驻时间达到 3 个月左右,那么就可较好地帮助顶岗实习的学生平稳地度过适应期。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多数的学校无法做到。二是没有详细、可操作的顶岗实习计划。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详细的教学计划,以保障顶岗实习的质量,特别是技能培养,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怎样才算合格?但是,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基本没有制订关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技能培养的详细教学计划。三是无法实施顶岗实习计划。在校企合作中,由于校企之间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企业关注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润,解决了多少问题。由于学生多是新手,也考虑到学生的不稳定性,于是把学生安排到简单的、枯燥的流水作业的岗位上,充当廉价的劳动力,使其不能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学校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希望企业能够配合学校关注学生的成长、技能的培养。但是,此时的合作是企业作主,学校无法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即使学校制订了详细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也难以实施。
二、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
(一)企业难以批量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实习岗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养成职业能力,职业学校必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企业没有承担教育的职能,它是以生产为主的盈利组织,要让企业停下生产、承担批量的学生来顶岗实习,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对企业来说有点勉为其难。首先,社会没有檠校提供能够满足培养顶岗实习学生技能的实习单位。其次,与中职学校合作的企业能够提供的有效实习岗位不足,难以满足批量的实习生群体。
(二)企业基本不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轮岗机会。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可能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轮岗训练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往往被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从事单调简单的流水线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很少有企业会给学生提供在各个岗位轮流实习的机会。企业里技术含量较高、设备比较先进、涉及核心技术的岗位基本不会向顶岗实习学生开放。
据问卷调查显示,只有 29% 的顶岗实习学生因生产需要,得到“轮岗”的机会。轮岗机会少、实习内容单调势必影响学生的实习兴趣和实习成效。学生在单一的岗位实习,缺少多岗位锻炼的机会,其技能训练也是有限的。企业更多是从中职学校招到一批劳动力,以解燃眉之急,解决用工的需要。学生的身份直接变成了“工人”,这与顶岗实习的初衷是相违背。
(三)企业不愿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当作“学生”来管理。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企业是用人的单位。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最终目标。由于企业没有教育的职责,因而虽然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但是很多企业消极应对,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渠道并不顺畅。即使学生顶岗实习到企业后,企业也不按“学生”的身份进行管理,而是将学生混编到其他员工中,按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如果学校提出要按学生身份进行管理,相当一部分企业则放弃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据浙江某校的问卷调查:当问到“是否愿意接收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时,在接受调查的 50 家企业中,有 21 家选择“不愿意”,占被调查总数的 42%。中职学校推荐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名义上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实际上还是要靠一定私人关系。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都要由企业的用工情况而定,而不是由中职学校的教学需要来定。
(四)企业把学生顶岗实习视为“顶岗生产”。通过问卷调查,有 81% 学生接受了入职培训后上岗,还有 19% 没有接受入职培训就安排直接上岗。培训的时间有 1 至 30 天不等,内容主要是厂规,或者基本操作要领。特别是一些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生产流水线中,学生和普通工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差别。有的企业以及中职学校把学生顶岗实习理解为“顶岗生产”。所谓的“顶岗实习”就成了企业招聘用人,以及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储备干部。中职学校教育的延伸,在这里不存在,更不考虑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不会给中职学校的定岗实习生做相关职业规划。因此,企业对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技能和强化素质的培养不予关注,对于中职学生的管理就是要求必须遵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完成生产任务,根本不按顶岗实习计划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在工作学习中的自我提升以及企业师傅的指导,企业的定期培训仅占10.6%。因此,大多数顶岗实习的中职生都被固定在某个生产岗位上顶岗生产,顶岗实习的技能培养的目的无法达到。
(五)企业视顶岗实习为缓解用工紧张的手段。随着招工难进一步恶化,以及各地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的成本增长比较快,为解决这些困难,一方面,一些企业把招聘新员工的目光投向中职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学生。部分企业打着“校企合作”的名义,接收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安排顶岗实习,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企业用工短缺和日益上涨的用工成本困难,从中职学校招聘顶岗实习学生填补企业的空缺岗位。另一方面,学生因是实习生,企业按实习生的待遇支付工资,规避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限制。这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据问卷调查得知,企业安排顶岗实习学生的岗位,80.4% 以上是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安排的,只有 19.6% 是根据实习需要安排。
(六)企业培训顶岗实习生的目的是让其尽快上岗。从调查中得知,企业为了让中职顶岗实习的学生能够尽快上岗,也会安排相关人员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培训、指导。某校对 270 位顶岗实习学生调查发现:企业安排专人指导,且效果好的 187 人,占 69.25%;企业安排专人指导,但效果一般的 44 人,占 16.29%;企业安排专人指导,但效果差 4 人,占1.5%;企业没有安排专人指导的 35 人,占 12.96%。不过,企业的培训、指导仅此而已。因为它们培训、指导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上岗、独立操作,而不是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企业没有考虑与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计划相对接,更没有着眼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当这些“新入职的工人”―― 顶岗实习学生,能够上岗、独立操作后,这些“培训”和“指导”也就随之结束。 三、从学生角度看顶岗实习
(一)大多数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功利性明显。学生顶岗实习目的不正确,认为到企业去“工作”、去赚钱,选择岗位主要以薪酬为主。他们没有认识到通过顶岗实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技能,没有正确处理职业生涯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积攒职业生涯的动力,却误认为顶岗实习是“挣钱与享乐”。学生的这种功利性的行为,不利于顶岗实习的开展,同时也影响实习的效果。二是盲目性严重。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清楚认识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近期的打算、远景的目标是模糊的,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被动地等待实习。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不屑一顾,但实际情况则是他们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又无法承担起企业所提供的高技术需求岗位的重担。三是稳定性缺失。一些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少则几天,多则几月就辞职走人。能坚持在同一单位实习半年的学生已不足半数。从调查分析中归纳顶岗实习学生更换实习单位的原因:其一,选择实习单位具有盲目性;其二,学生相互比较待遇的高低;其三,学生难以适应环境,旷工逃避而变更实习单位;其四,因怕苦怕累,因“追求轻松”而变更实习单位;其五,缺乏独立意识,因“从众”而变更实习单位。
(二)自身因素,难以适应顶岗实习的要求。一是没有学好本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对顶岗实习产生巨大阻碍。据调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联系顶岗实习的企业一般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无论是从设备,还是与之配套的工艺都是走在同行的前沿,因此,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比如要求工艺较好、懂英语等。很多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而失去这些较好的顶岗实习的机会。即使是个别学生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由于产生害怕、畏难的心理,主动放弃到这些企业去顶岗实习。二是缺乏职业道德观。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于对企业设备陌生,操作不熟,一方面,由于缺乏培训和指导,直接进入生产环节,还要承担产品质量的责任等,害怕承担责任,加大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从专门学校出来的,理应高人一筹,对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不屑一顾。因此,在定位上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顶岗实习是进入职场的预备就业阶段,更没有把职业道德作为职场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因此,随意离职的现象比较严重。给企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三是挫折教育不够。中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企业对其管理一般与正式员工是相同的。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技能不熟练,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是不可避免的。调查发现,顶岗实习学生普遍感到心理压力大,反映出耐挫能力不强,一旦受到挫折,就萎靡不振。再加上在校期间挫折教育不够,顶岗实习目标又不很明确,人际交往的经验缺乏,种种原因,最后呈现出较差的岗位适应能力。于是封闭自我,感觉孤独;有的选择逃避,中断实习。
四、对策
(一)国家应出台鼓励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配套法规政策。到目前为止,国家或地方政府都没有出台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出台有关学生顶岗实习的配套法规政策。企业愿意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一是有利可图,可以解决用工难的问题;二是被动接收,受其他非市场因素影响。但是,不管怎样接收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生,都没有办法从正式渠道获得国家的政策红利或补贴。另外,中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虽然为企业带来了一定利润,解决了企业的一些困难,但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当企业用工不紧张时,是不愿意接收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这样的话,中职学生寻找顶岗实习岗位就非常困难。企业不愿意接收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意味着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为了保证中职教育顶岗实习得到顺利实施。需要制定中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配套政策:一是要在企业的营业执照上注明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或法规,保障企业接收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得到补助。
(二)国家应出台专门的顶岗实习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学生的法律责任。现行教育部颁布关于顶岗实习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中,没有明确学生、学校、企业的关系,各方的权责比较笼统,且不具有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把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交给学校,其实学校根本没有能力到企业去管理顶岗实习的学生,相关的劳动部门、财政部门等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中职学校的学生以在校生的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学生在短期内很难融入企业。但是,企业又得按企业员工身份进行管理。对于某些中职学生来说,有时会利用这种身份,既不服从企业的管理,也不接受中职学校的管理。于是,在管理上出现了真空。但是,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既找企业承担责任,又找中职学校承担责任,大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同时产品的不合格率会增加,从而也会增加生产成本,企业面临两难选择。所以,必须从国家层面上,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中职学校、企业和学生各自的责任、义务。
(三)校企之间应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互动。学校跟企业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为“顶岗实习”。可实际上,在校企合作中,合作形式简单,合作度很浅,校企合作仅仅是有一纸合作协议,很多学校和企业合作没有实际意义,校企合作协议便成了校企各自评估的佐证材料,形式主义特别明显。
有的中职学校只考虑学生需要实习岗位,企业则考虑补充劳动力,双方的合作程度浅显,浮在表面,这与提出校企合作的初衷是相背离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无法建立,双方都没有办法影响对方的决策。比如,企业无法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习制度设计。此外,因为企业一般都有十分繁忙的生产工作,实习工厂一般都有加班,企业考虑经济效益后,往往都会优先利用这些实习生劳动力,而没考虑如何培养其技能的问题。中职学校则从学生技能培养的角度考虑,想与企业长期合作,其目的最终也是无法达到。
总之,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技能培养是主要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好校企在学生顶岗实习中技能培养存在的现状及问题,需要一个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在这个框架里,有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各自应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因为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的技能培养关乎中职教育的教育质量,事关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利益。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培养我国各行业的能工巧匠,这关乎中职学校能否培养出一批大国工匠顶尖人才,也关乎中国制造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我国特色教育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更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想让中职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要求,就应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满足毕业市场的需求。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意义
中职院校是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当前信息技术行业迅猛发展的社会中,市场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也就是说,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但是,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出现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增强中职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对专业的实际应用价值有更多的了解,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学习有更高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为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作用;例如,在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photoshop平面设计中,可让学生在技术手段运用、处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以及相关软件之间的连接和转换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更好的运用平面设计技术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可促进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成长。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带领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完成从学生身份向职工社会身份的过渡,为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铺垫。由于很多中职生过去的知识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抗压能力较弱,当他们面对有工作经验的前辈时通常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因为犯一些错误被指出后心理受挫。而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会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实践体验,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鼓励并帮助他们找到工作的动力,指导他们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学会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乐观的处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1根据岗位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及方法
现阶段,中职教育已经进入到教育教学模式的转换时期。为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根据岗位要求,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与岗位要求的对接,采取案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真正做到教学有用、有趣、有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与此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其与岗位要求的关系,以保证所构建的教学体系能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2.2按工作场景布置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时的心理素质从很大程度上源于职业活动所处的环境。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要想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教师可为学生营造与企业生产相协调的工作场景,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为此,在具体实践中,中职学校规划建设“岗位教室”,凸显与企业真实岗位的联系,其工作台面及有关设备也尽量与企业真实岗位相对接,为学生打造一个学习型、生产性及认识性于一体的工学活动空间,以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
2.3按生产过程实施教学活动
每一行业所对应的生产过程都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目前中职院校所执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关于“岗位实习”的相关安排。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技能培养模式的禁锢,只是重视对学生工作技术的传授,忽视了岗位标准和行业规范的传递,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形成岗位技能。针对此种情况,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岗位教室”内进行一系列的岗位操作,严格按照社会中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及岗位标准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着装到工具摆放等都与企业要求融为一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能人才培养。
2.4在顶岗实习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要想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综合技能,需要对他们实施学习、实训和实践分阶段的教学活动。如一年级的学生基础知识及专业课程内容掌握薄弱,社会经验不足,不适合参与顶岗实习;二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也有了一定的实训经验,但需要考取一些专业的技能证书等,所以也不适合顶岗实习;而三年级的学生基本完成了教学计划中的任务,且经过了两年的教学与实训的培养,有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一阶段,他们进行顶岗实习,对其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为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教师可倡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活动,为将来更好的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2.5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强化校企合作,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更是调动企业参与中职学校办学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要想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中职学校就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为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比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要广泛争取与之相关行业的支持与参与,为学生提供可实践的岗位;其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多方面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利用行业、人缘、职教集团等优势联系合作企业,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从而让企业、学校和学生都能受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总之,现阶段,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的目的。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应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和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帮助学生更早地适应企业情况,逐步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前信息技术行业迅猛发展的社会中,市场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也就是说,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但是,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出现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增强中职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对专业的实际应用价值有更多的了解,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学习有更高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为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作用;例如,在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photoshop平面设计中,可让学生在技术手段运用、处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以及相关软件之间的连接和转换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更好的运用平面设计技术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可促进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成长。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带领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完成从学生身份向职工社会身份的过渡,为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铺垫。由于很多中职生过去的知识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抗压能力较弱,当他们面对有工作经验的前辈时通常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因为犯一些错误被指出后心理受挫。而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会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实践体验,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鼓励并帮助他们找到工作的动力,指导他们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学会采取正确的方法积极乐观的处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1根据岗位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及方法
现阶段,中职教育已经进入到教育教学模式的转换时期。为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根据岗位要求,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与岗位要求的对接,采取案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真正做到教学有用、有趣、有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与此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其与岗位要求的关系,以保证所构建的教学体系能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2.2按工作场景布置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时的心理素质从很大程度上源于职业活动所处的环境。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要想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教师可为学生营造与企业生产相协调的工作场景,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为此,在具体实践中,中职学校规划建设“岗位教室”,凸显与企业真实岗位的联系,其工作台面及有关设备也尽量与企业真实岗位相对接,为学生打造一个学习型、生产性及认识性于一体的工学活动空间,以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
2.3按生产过程实施教学活动
每一行业所对应的生产过程都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目前中职院校所执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关于“岗位实习”的相关安排。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技能培养模式的禁锢,只是重视对学生工作技术的传授,忽视了岗位标准和行业规范的传递,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形成岗位技能。针对此种情况,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岗位教室”内进行一系列的岗位操作,严格按照社会中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及岗位标准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着装到工具摆放等都与企业要求融为一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能人才培养。
2.4在顶岗实习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要想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综合技能,需要对他们实施学习、实训和实践分阶段的教学活动。如一年级的学生基础知识及专业课程内容掌握薄弱,社会经验不足,不适合参与顶岗实习;二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技能,也有了一定的实训经验,但需要考取一些专业的技能证书等,所以也不适合顶岗实习;而三年级的学生基本完成了教学计划中的任务,且经过了两年的教学与实训的培养,有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一阶段,他们进行顶岗实习,对其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为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教师可倡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活动,为将来更好的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53-03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说:“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那么,职业教育该怎样让“面向人人”落到实处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文献多次从政策上明确了职业教育应该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近几年,宜都市职教中心以校企“双赢”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互动”的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校企联营”、校企互补等形式将校企合作推向了一个新境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一种职教办学模式。从效果上看,一是能使学校减少部分实训材料、实训设备的投入,缓解了办学成本压力;二是保证了企业对大量一线工人的需求;三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而逐渐摆脱贫困,最终实现的是“三赢”的效果。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问题也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校企合作中的学生管理现状
中职学生相对高职、本科学生,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特点。当他们走进企业、走进实习车间的同时,这种不成熟、不完善就可能集中爆发,调查发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生产纪律意识淡薄。习惯了学校的严管,初到企业,50%左右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实习要求,实习过程中学生易出现烦躁情绪甚至厌倦心理。一旦脱离教师的视线范围就容易犯自由主义,求技动力足,跟师学艺心不在焉,管不住自己讲闲话、吃零食、玩手机等小动作,甚至对善意的提醒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2.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处理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偏激的处理方式,导致小事惹大祸;存在畏难怕苦心理,一部分学生对工作时间长,加班或三班倒不能接受;适应能力弱,顶岗实习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很大。
3.脱岗、离职换岗现象突出。由于学生的实习单位分散,对于在外地实习的学生,学校很难从有限的师资中调出更多的人员常驻企业参与管理,即使外派一两名教师到实习相对集中的企业协助管理,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旷工、离岗甚至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问题。多数学生的实习单位是学校安排的,以至于部分学生过度依赖学校,一旦实习单位要求严格,学生就可能自行跳槽,也可能放弃实习回到学校,等待学校下一次的推荐机会;由于是顶岗实习而不是工作岗位,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随时可能离开实习单位,以求更好的发展。也有极少数人经不起他人鼓动、诱惑,误入传销组织,部分家长不了解实情,对学生的错误选择予以纵容等。因此,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稳定性低,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生源本身的素质局限,导致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偏弱。一方面,实习让他们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忙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哪些无法事先预测事情,都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困惑,甚至产生无助或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开始顶岗实习的学生普遍把自己当成“企业员工”,容易忽视“学生”身份,忽视学校的管理与指导,淡薄了学校组织纪律,造成他们不遵守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旦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改变,不好的卫生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不科学的作息习惯等也可能疯狂滋生,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阻碍了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实践主动性不够,进入企业后往往只停留于被动接收。当学习技能感觉吃力时,就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畏惧眼前的工作。还有少部分学生对实习的岗位期望过高,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因而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导致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技艺的愿望不强烈。
2.行业、企业对顶岗实习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由于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与学校的时空阻隔,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交流减少,学生自律性较差,个人空间自由度大等都给实习管理带来了困难。再加上管理方式由原来班主任主持的班级管理向生产班组长(实习带队老师)主持的班组管理模式的变化,企业把顶岗实习学生作为员工对待,而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操作流程、评价标准、考核办法都未成型,导致学生对细节管理方面的要求把握不到位,校企衔接有脱节现象。特别是有关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等方面的教育很薄弱,致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时有安全事故发生。也有的学生法纪观念淡薄,随意跳槽甚至轻信网上招工信息,落入传销团伙的圈套……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给顶岗实习带来负面影响,给学校和学生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3.校企角色定位不准,学生管理责任模糊。大多中职学校容易把顶岗实习当做“就业安置”,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途径,将学生送入企业后跟踪管理培养跟不上。而部分企业也把顶岗实习当做“顶岗生产”,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用工成本的手段。顶岗实习学生经过简单的操作适应训练,就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与正式工人同等要求,而没有经过系统顶岗实习训练的学生,是难以适应职业环境、成为一件“合格产品”的。由此可见,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指导、培养等均显薄弱,最终难以实现育人目标。
4.家长对顶岗实习认识不足。学生往往因出现小困难向家里诉苦,家长非但不做学生思想工作反而心疼孩子,鼓动其离岗换岗甚至回家“啃老”。心理上的抗拒、思想上的无所谓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安全事故和违纪事件偶有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负面作用。
由于实习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观念、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校企结合规范管理的缺失等问题造成部分学生脱岗、换岗、下岗,影响了顶岗实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由此看来,中职学校在与企业的联办中如何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中职学生在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成就良好的意志品质,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必须面对并且急需认真探索的课题。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
近年来,宜都职教中心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向,积极探索校企结合中“研—学—研—导”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了以下几点顶岗实习管理策略。
1.未雨绸缪,做好校内模拟训练。黄炎培先生说:“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职业知能,而且还要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下厂前,学校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实习岗位的特点在校内实训中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及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的综合培训,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奠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思想基础。在综合培训过程中,通过活动目的教育,让学生对短期实训或顶岗实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学习与实习、实习与就业的关系;通过安全教育,警示学生珍爱生命、筑牢安全防线、严格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实习车间的各项操作规程;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岗前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生产岗位适应性;通过渗透企业文化,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强化 “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提升实习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指导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学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特别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或称实习员工);既要服从学校实习派遣,又服从实习单位安排,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去体验工作的快乐。
2.点面结合,完善管理体系。①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学工处、就业办等为成员的实习领导工作小组;②要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实习管理体系。例如,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工作细则、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外教学实习工作流程、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实习管理细则等制度;③要明确学校、企业、家庭三方责任,即学校与实习单位签定顶岗实习协议,学校与家长签定学生实习管理协议书,明确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组织和培养的义务、职责,明确顶岗实习工作操作规范,共同履行过程管理;④要选拔和培养一支品德高尚、工作务实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全程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联络沟通桥梁作用;⑤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中推选出本企业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小组长,建立实习网络及信息汇报反馈机制,教师定期与负责人或小组长联系沟通,以及时掌握学生身心动态,排查隐患,确保实习学生安全和稳定。
3.信息跟踪,发挥网络作用。对顶岗实习学生来说,虽然没有学业和纪律的双重约束,但在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能否如期完成实习任务,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如果不能安排专人跟踪管理,可通过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畅通电话或建立“QQ”群组,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了解掌握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实习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和辅导工作。在沟通过程中,只要责任教师做到“耐心、诚心、细心、贴心、倾心”,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入情入理地对之进行分析和引导,热情鼓励,帮助他们克服障碍,走出困境,那么,哪怕学生远在天边,教育的效果也会如在眼前般鲜活。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能顺利渡过实习疲惫期、厌倦期、摇摆期,也能达到逐步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练就过硬职业技能的目的。
4.实地调研,现场辅导答疑。实习指导教师要提前了解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基本情况,校企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和具体实习工作计划,按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兼顾现场教学,并做好教师实习日志记载。及时总结经验,适时调整完善实习内容,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实习学生集中的单位可安排教师长住,学生分散的则一个单位或区域安排一名教师,经常下到各点去看望学生,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工作情况,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工作中的难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三个一”的有效调研周期,即学生进厂一周内,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工作、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并跟班到车间,实地察看学生工作环境,给学生以安全感;学生进厂一个月,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实习成果,帮助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帮助缓解心理上的不适;学生进厂一季度,学校要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和联系,检查和了解实习生的情况,及时把握学生动向,处理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意外情况。这种循序渐进的管理确保了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进行。
5.规范考核,及时评价反馈。校企共同商定学生顶岗实习双向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 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应用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情况,构建以 “岗位任务”、“实习过程”、“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版块组成的指标体系,科学划定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量化考核评价结果,全面如实地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定期到企业收集考核意见,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与学生的毕业紧密结合。
总之,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只要抓住管理的关键点,积极探索顶岗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模式,优质、高效地做好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顶岗实习学生教育管理的难题就会有效解决。当然,如果我国能像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一样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企业行为,中职生的顶岗实习则会收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1.1国内学者对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工作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酒店实习的效果、类型、时限、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然而针对酒店实习模式的研究并不多。侯国林提出了5种实习模式设想:
①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寻求合作,共同发展;
②要将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③校企一体化模式;
④“3+1”模式,即采用3年学习,1年实习的方式;
⑤实习
模式国际化,即让学生到国际旅游企事业单位实习。吴洪梅、李丽等学者比较赞同大多数高职高专类旅游专业院校实行传统的“2+1”实习模式,即2年学习理论知识,1年到企业实习。侯明贤、郑海燕等通过对传统实习模式的分析,分别提出了“适应、思考、研究”3步渐进的实习教学模式和严格挑选实习合作企业,实行轮岗制、多岗位选择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模式。
1.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定位
在酒店实习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3个学历层次:本科、高职和中职,本科学生当为应用型,中职学生属于技能型,那高职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将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在酒店中层以上管理者。即部分学生就业时可进入酒店基层管理岗位,实现高位就业,经过2~3年的工作努力,便可胜任、进入部门经理岗位工作,这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任务要求。它将改变即使毕业生能胜任基层管理岗位工作,也仍要去充当“劳动力”角色的现实。因此,进行顶岗实习模式改革创新,实现酒店专业学生高位就业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2传统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不足
现在较多的高职院校采用传统的“2+1”或“1.5+1.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3年的教学时间里,有2年时间或者是1年半时间在校内组织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1年的时间或者1年半的时间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仔细分析传统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其不足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
2.1来自于学校由于缺乏先进的实习教学理念和系统的实习教学方案,使得学校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以及对于实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因此使得学校在实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引导和帮助。
2.2来自于酒店
传统实习模式多强调实习生的“员工”角色,实习生更像是酒店的“廉价劳动力”,单调、乏味、重复性的工作,随着实习时间的推进,学生新鲜感、兴奋劲逐渐消退,实习的稳定性也变差。此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没有周密的实习计划、没有轮岗安排、没有具体实习指导人员、没有相应的阶段培训计划,实习生得不到细致的实习指导,不能满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实习热情受挫,不配合工作,以种种理由提出请假甚至终止实习的申请。
2.3来自于学生自身
一些学生将实习当作一种负担,为了完成实习而实习,没有意识到实习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还有一些学生目光较为短浅,只关心一些低层次的问题,例如:薪金待遇高低、假日休息时间多少、住宿条件如何、伙食好坏等等,这些都背离了实习教学目的,制约了实习教学步伐,影响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建立具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特色的顶岗实习创新模式,以适应现代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满足我们对学生高位就业的培养目标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3+3+3+3”创新实习模式的构建
“3+3+3+3”顶岗实习创新模式是指通过构建3个实习系统(保障系统、运行系统、评价系统)、确定3个学习内容(技能学习、外语学习、管理能力学习)、制定3个制度(岗位调配制度、过程指导制度、实习生档案制度)和考核3个阶段(3个月、6个月、1年)的新的顶岗实习模式,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应变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完全胜任其实习岗位的工作,独挡一面。
3.1一“3”———建立3个系统
顶岗实习创新模式“3+3+3+3”主要由3个系统构成,即保障系统、运行系统和评价系统。
3.1.1保障系统
3.1.1.1思想保障
做好思想保障工作是实习工作的大前提,在实习前夕开实习动员大会,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解除家长对实习的疑虑和误解;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预见实习中的种种困难。
3.1.1.2条件保障
它是实习工作的坚强后盾。选择具有良好企业文化、高品质服务水平和完善管理制度的酒店进行校企合作,为顶岗实习提供稳定的教学基地;不断地进行师资力量的完善和提高,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借助企业导师力量为顶岗实习提供技术保障;保证学生的食宿条件,提高实习生活质量,为顶岗实习提供物质保障。
3.1.1.3法律保障
它是顶岗实习的护身符,通过签订一系列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来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的共同利益。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向、用人数量、用人时间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的处理方式;学生与酒店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主要包括说明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的处理方式;学生与学校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主要也是包括说明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的处理方式。
3.1.2运行系统
主要包括实习培养目标的确立、合作单位的选择、实习协议的签订、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联合教学方案的设计、现场教学的实施、工作岗位的调换、工作重点的制定和工作情况的检查等。学校要认真进行企业调研,慎重选择实习企业,与企业共同商讨确定实习培养目标,并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同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校企双方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实施现场教学,同时还要为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实习生提供轮岗工作和锻炼的机会,确定工作重点,检查工作效果。
3.1.3评价系统
评价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共同参与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真实;评价的内容包括实习方案评价、实习过程评价和实习效果评价,这样使得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的方法包括学生自评(通过填写《顶岗实习日志》、《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习报告》)、同学互评和校企双方导师综合评价,这样使得评价方法更多样,评价结果更客观。
3.2二“3”———学习3个内容
酒店对实习生的培训内容应该由3个部分组成。3.2.1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应该由各部门制订培训计划,通过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方式,对实习生进行操作规范、工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并进行最终考核给予成绩。3.2.2外语培训主要是英语的培训,通过讲授、影视欣赏、口语对话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对客服务,同时提高外语能力也为个人职位晋升增加筹码。3.2.3管理能力培训对于一些实习表现较好、个人素质和能力较高的实习生,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一些相应的管理能力培训,并为其提供一定的锻炼机会。
3.3三“3”———制定3个制度
3.3.1岗位调配制度
实习岗位的分配一方面由酒店各部门对学生进行挑选,另一方面老师也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长对酒店进行推荐。目的是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心应手的工作,加强自信心的同时也可提高酒店的工作效率。尽管岗位调配对学生而言是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然而轮岗对酒店来说意味着增加培训负担,所以多数酒店不愿这样做,为此我们应该制定严格的轮岗条件,满足条件的允许轮岗,如经过酒店系统培训后在本部门工作3个月以上,在本部门表现优秀,包括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经过考核成绩良好的。尽量做到兼顾酒店和学生双方利益。
3.3.2过程指导制度
顶岗实习期间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并由“3个导师”共同负责实习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管理。这3个导师分别是“职业导师”、“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职业导师”主要由辅导员组成,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专业导师”由相关专业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到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实习工作进行指导、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组织好校外教学。“企业导师”主要由酒店的相关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食宿安排、上岗培训、实习指导、安全教育等工作。根据三段式的考核方案,制定不同阶段学生的工作要点,其中1~3个月,工作的要点是帮助学生适应实习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3~6个月,工作的要点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对优秀的学生可以协助其调岗,并建议其学习基层管理知识;6~12个月,工作要点是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就业方向,对于不愿从事酒店行业的学生,协助其调换工作。
3.3.3建立实习生档案制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习生的实习过程,总结实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建立实习生档案,包括实习岗位说明,岗前培训内容,工作场地、场景照片,工作成果,实习日记、周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和各种考核表格等。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将一名实习生的整个实习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以便更好地总结实习的经验和教训。
3.4四“3”———考核3个阶段
建立三段式的考核方案,在学生实习期间的3个月、6个月和1年这3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跟踪考核和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业务技能、服务水平和外语能力等。
3.4.1、3个月阶段学生实习的前3个月主要是以适应为主,包括对酒店工作环境的熟悉、对工作中人际关系的适应,以及对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的适应等等。有很多学生由于适应不了这些方面,所以在实习初期就出现逃避实习等问题。所以把这一阶段作为第一个考核点,可以准确掌握学生对实习的适应程度和心理动态,以便进一步进行实习指导工作。
3.4.2、6个月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酒店对于每一个实习生的基本情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阶段需要酒店和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对优秀的学生可以协助其轮岗,这样既使得优秀的学生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同学形成了激励作用。
篇8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关键切入点,培养工作需要的人和需要工作的人。这就要求职教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掌握基本技能和多种综合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今后就业及发展的可靠保证。原教育部周济部长2006年5月18日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只有在动手操作中才能掌握技能工艺。
宁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加剧,近年来学校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借鉴了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初步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343”特色人才培养模式。“343”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为:“3”是指将中职教育的三学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职业素质养成阶段、综合技能训练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4”是指“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四大核心技能;“3”是指三个融合,即生产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生产计划与教学进度相融合、生产指标与技能考核相融合。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借鉴本学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对如何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探讨。
1 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是关键。在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阶段,遵循中职学生由生手(学徒)-熟手(技工)-行家(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成长规律,将“看着干、跟着练”―― “自己干、会动手”―― “想着干、能应变”三段式教学法,融入“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四大核心技能培养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大胆实践,通过采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专业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
1.1 实践课程系统化
以“蔬菜生产技术”课程为例:本课程以蔬菜生产周期为主线,以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采用“由初级训练向高级训练、由单项训练向综合训练、由简单训练向复杂训练”的能力递进思路。具体说,就是通过将各种蔬菜的播种、育苗、定植、生长、结果及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内容合理重组,教学条件合理配置,把每一个品种作为一个项目,构建以设施农业技术应用为主体,按照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项目中,按照校企合作制定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标准》,以学徒工准熟练工熟练工三级职业能力递进方式进行训练,实现了实践教学持续贯穿,阶段深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2 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培养学生设施农业技术生产管理能力为主线,针对生产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的生产任务不同,以及对应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现场操作、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方案设计等方法,优化教学效果,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2.1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现场教学:学生在设施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观察、识别、记载,掌握蔬菜、花卉、果树生产的生长、繁殖、结果及病虫害发生规律。
现场操作: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现场,分成班级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真刀真枪地操作,练习掌握设施蔬菜播种、育苗、定植、生长、结果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如我校2012级设施班的35名学生从2013年5月开始,“蔬菜生产技术“课就安排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按照任课教师的安排,每人分得4 m2的地,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在此期间,学生学会了整地做畦、播种、穴盘内育苗、翻地、定植、覆膜、浇水、施肥等操作技术,掌握浇水、施肥规律,并仔细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当蔬菜成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对每名学生的产品进行成果测量打分,从中精选出部分好的蔬菜,在本班进行集中成果展示。这不仅有利于鼓励表扬优秀学生,同时还为其他同学们树立榜样。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案例教学:通过观察、识别学校基地温室内设施蔬菜、花卉、果树生长期间的主要病虫害及生理性病害,并以此作为典型案例,学会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培养学生职业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并积累工作经验。
方案设计:在温室的建立、配方施肥等项目的实施中,通过方案撰写、答辩,引导学生自己对适宜、正确、最优方案的确定,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
小组讨论: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各小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整合为团体设计方案,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1.2.2 手段多样、优化效果
精心设计实训项目过程,利用企业真实环境,在生长季节进行现场操作和现场教学,充分利用精品课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便学生自学。在非生长季节,多以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
1.2.3 实训生产周期教学
根据本专业人培模式,第3~4学期为“实训生产周期”:于第三学期7月底到第四学期6月初蔬菜生长周期,共30周。该周期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10温室、2个空心棚、一个连栋温室、10亩苗圃。边生产边学习,半工半读形式,上午理论课,下午实训课进温室。在该生产周期内,主要开设以生产实践为主的专业核心课,采用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融合,教学进度与生产计划相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技术指标相融合的教学要求,在专业教师和生产技术能手的直接指导、帮助下,依据生产进程布置学习任务,检查前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采用问题引导和难题指导,以“做中学,做中教”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控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并掌握“蔬菜蔬菜技术”课程中的各个技能点,“花卉生产技术”课程中的各个技能点,“果树生产技术”课程中的整形修剪技术、嫁接技术等,以及“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中的培养基的制作、接种、灭菌、菌种分离、栽培管理等技术。通过对四门核心课程的实践学习,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四门核心课程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综合技能的的提高。
2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提高学生技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中职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本地区人才市场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假日工制―― 准学徒制
实践性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的教学形式,是中职学校强化实践教学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假日工制,是学校利用假期,把学生推向企业工作的制度。以我校“食用菌生产技术”课为例。我校“食用菌生产技术”课在2013年元月,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深入宁夏田媛菌草有限公司调查研究后,与企业共同商讨,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假期实习,同时制定了要求学生完成的一系列技术性项目。在两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完成一个专业轮岗工作的过程,较全面地了解了食用菌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系统的掌握了食用菌的培养基的制作、菌种制作、培养料的配制方法、菌种灭菌、装袋、培养料的灭菌、接种、菌袋培养、出菇管理等一系列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这种假日工制是一种典型的校企合作教育的具体形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项目、参照对象和实践条件,企业的专家参与制定课业评估标准,参与对学生课业的评价。由于这种实训通常是主动配合企业的业务开发、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学生深入企业实际后,在企业的工作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才能很好的掌握基本技能。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过程中,学校在部分专业配套试行了建立相对稳定师徒关系的准学徒制。在企业接纳学生参加为期两个多月的生产实践期间,企业指派一名师傅负责对一名或几名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监督,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师傅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2.2 顶岗实习―― 准熟练工
根据我校本专业人培模式,第5-6学期为“顶岗实习期”,于第4学期6月底到第6学期7月间,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准熟练工身份深入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训、就业“双基地”。通过边服务、边学习、边进行课题的设计与实施,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的生产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开发引进及转化能力等。学生进行分散型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就是就业单位。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专业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校企合作共商选派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指导和考核,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完成从准学徒工―― 熟练工的身份的过渡,实现上岗就业目标。学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实行实习、招工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满足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校企多种方式的合作,为学生进入企业,走上工作岗位打造了一条校企合作的“绿色通道”。
3 在教学中以证促训、以赛促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篇9
关键词:“2+1”模式 顶岗实习 实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56-02
一、“2+1”教学模式的提出意义
我校根据上级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制定出台的《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从2008级学生开始实施“2+1”的教学模式,即实施“集中2年在校教学+集中1年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2+1”模式引起了中职学校的教学大变革,大力发展实践教学,符合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定位,强化了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通过“2+1”模式有利于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了实用性的人才,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也减轻了其家庭的负担。
“2+1”模式的改革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其必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影响,给顶岗实习安排和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顶岗实习对中职学校实习指导跟踪带来的挑战
顶岗实习促进了中职学校就业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在实习指导过程中的人力配备、沟通协调和指导方式等问题的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生实习指导需求的矛盾。我校对于2008级的顶岗实习学生采取按专业部负责,每个专业部配备一名专职实习指导老师全职负责的方式进行实习跟踪。每个专业部顶岗实习学生的人数大约是460左右,且受教师经验、专业知识水平的制约不可能对同一部门里面的所有的专业都能深入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针对每个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实习指导的需求。
2.地理位置分散和实习指导沟通的矛盾。顶岗实习多采取分散实习的形式进行,每个单位相对人数较少,实习指导老师很难同时指导分散在各地的不同点的实习生,实习学生能得到指导老师的直接指导非常有限。同时实习地点的分散造成师生之间直接见面机会有限,导致无法面对面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沟通的障碍。特别是一些在偏远地方实习的学生因实习指导老师的精力和经费不足而无法走访,那些学生会觉得不公,导致对老师、学校产生不好的印象。
3.学生流动性大和完成实习任务的矛盾。据粗略统计,我校2008级商贸流通部顶岗实习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变动过单位的占了75%以上,有的学生还换了好几份工作,某些月份转岗率最高时达到了28.5%,如图1所示。
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过分注重专业对口。有一些学生不能专业对口主要是受生理条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等的制约,但是其不能客观看待这些问题,盲目追求专业对口,觉得专业不对口就学不到东西。
(2)期望过高。很多学生追求清闲又工资高的工作,对住宿和饮食的要求很高,对工作较艰苦、环境较差的岗位不屑一顾而没认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3)大部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学生没能在顶岗实习中很好的转变角色,有些同学刚实习就难以适应单位严格的管理和辛苦的工作,不少同学对工作时间长、两班倒、上夜班等不能接受,有的同学嫌脏怕累。
(4)对重复的工作内容厌倦,学不到新的东西。
(5)公司人事关系紧张,老板不守诺言,不近人情等。
学生在实习期间变动单位的原因所占百分比如图2所示。
顶岗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的真实情境,但由于不少学生对实习的思想认识不足,频繁变动实习单位,导致实习指导面临困境,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实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对实习缺乏相应的兴趣和责任感,不能主动投入到顶岗实习中,就无法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增强职业素养的目的。
4.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素养缺失的矛盾。当前,不少实习学生缺乏独立性、喜欢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锻炼,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工作不积极,还有一些不够诚实,缺乏团队精神,而在职业技能方面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口语水平等都还有待提高,这些都和现代企业的岗位要求不相适宜。
三、对顶岗实习的思考和建议
笔者担任我校2008级商贸流通部的实习指导老师一年,学生和企业对本人去企业看望指导学生的做法表示满意,认为我校是个对学生很负责任的学校,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我校2008级商贸流通部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其专业素质较好,基本上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单位评价满意度达98%的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能很快的进入角色,能较好的服从单位的分配。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建议我们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道德诚信,提高其职业能力(计算机操作和英语口语等),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各方面全面发展、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并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的学生。
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建议如下:
1.在实习前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能力训练。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爱张扬个性,标榜自我,发型新潮、着装奇特、言行举止不够文明等问题非常普遍。所以在学生实习前学校除了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回校做讲座介绍其工作经历外,还应选拔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经验的老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由法律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维权教育;由心理学老师对其进行心理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由专门的职业指导老师负责介绍就业形势和面试的知识和技巧。我们还可以利用班会课,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等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时候也要对班主任进行引导,不要忽略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
除了加强职业指导外还要集中时间进行职业能力(如商务礼仪、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文字录入速度、简单英语口语应答、口头表达能力等等)的训练和考核,不达标者练到合格了才给予其出外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塑造学校良好的形象。
2.增加人手管理实习指导工作。学校要加强实习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实习现场的指导。各部门的每个专业部都应派出一名老师兼任实习指导老师,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实习指导。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校聘请校内老师和企业兼职老师一起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的做法可以学习,一方面解决了校内指导老师人力不足的情况,还可以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方案,不过要明确企业兼职教师的职责和指导内容,让其发挥实在的作用。
3.实习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双管齐下,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沟通。运用QQ、飞信、邮件、MSN等现代通讯手段可以与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沟通交流,并且解决实习指导老师人力不足和实习生分布分散的困难,加强了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对学校实习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4.建立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加强实习质量监控。
(1)建立一整套实习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标与要求。我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通知”制定了《学生实习管理细则》、《实习指南》、《学生实习申请表》、《三方实习协议书》和《学生实习情况反馈表》等管理材料。
(2)对于学生频繁离职的现象除了在实习前进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外,还要告知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如果真的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要告知学校和单位,按规定程序办理离职,如果不听劝阻,擅自离岗要承担学校对其的处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和用人单位。
(3)强制要求顶岗实习学生每周联系班主任一次,可以发信息或者电联汇报工作情况,并要求其变更单位和电话号码要第一时间告诉班主任和实习指导老师。
(4)学生实习满后要求其上交实习单位评价表,包括礼貌礼仪、实习操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敬业、吃苦耐劳、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以此作为考核实习生的一项指标。
参考文献:
1.姜义萍.对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几个问题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
2.方建新.加强中职学生实习指导与管理的实践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0
3.谢东升.中职“2+1”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中小学校长,2010
4.黄一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模式下第三年顶岗实习情况的现状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9(1)
篇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1. 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
1.2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教育的目的性,主体多元化和内涵的层次性。
1.3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思维,是新的合作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种课堂教育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2. 实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的市场性等显著特征。将工学结合作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必将带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的重新定位和制订,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为使中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得以全面实施,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2.1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坚定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企业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能够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训导,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及发展潜力。工学结合特别是工作实践过程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中职教育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坚定不移地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制订的科学性
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全面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是制订工学结合的专业标准。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地进行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做好调研,充分征求专业课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以便更好地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2.3要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及课程设置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能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强技能"的原则;坚持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原则;构建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要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校外实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如何学习,强调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感悟、理解知识,学会创造和发现知识的方法,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2.4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条件和培养途径的优化创新
优化创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条件和途径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保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实践环境,把课程扩展到生产现场,改变以学生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合一、学做合一、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交互机制,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合作共赢,从而达到生产育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3. 努力构建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更新观念,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地位
近年来,我国的中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然滞后。实施工学结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实施工学结合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之中,从而为自己培养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实施工学结合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
3.2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
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备的条件和有效的途径是强化校企合作,为此,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进入学校,使中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二是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为了能在中职院校顺利地实施工学结合,就要对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变学年制为学分制;其实,实行学生的弹性学制;最后,改变考试制度和学生考核评价方法。三是工学结合需要企业、学生和中职院校的共同参与。中职院校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要为合作企业着想。从入校教育到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并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实施工学结合奠定基础。四是认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结构”,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中职教育能顺利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建设一支“双师结构”合理专业教学团队。
3.3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认真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院校就要认真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变得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论。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1年左右的顶岗实习,从而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让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的育人效果的目的。
结语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院校要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以双赢求稳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职院校一定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6.
- 上一篇:浅谈幼儿英语的启蒙教育
- 下一篇:酒店运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