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内教育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机制是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下面就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改革做一定的探究。
一、准确定位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要培养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学生,实训基地应该能够让学生系统化的学习工作过程,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应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能真实具体体现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基本环节,学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实战经验”。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发展规划与建设管理
(一)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发展规划。校内实训基地的发展规划与建设,应按照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专业形态布局,功能定位,根据重点推进、长短结合的要求,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目标,制订近期和长远的建设目标,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平衡,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做好实训基地的发展与建设工作。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能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提升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所以中职学校创设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单独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既像车间工厂,可以工作和生产,又像教室会议室,可以学习和讨论。所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真实的职业环境。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如我校数控加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就是模拟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从而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二是技术含量高,校内实训基地专业的设置需要紧跟行业和企业发展前沿,体现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本领。
三是开放性好,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和企业的生产任务,甚至可以引厂入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今年我校积极开展引厂入校试点,与广东瑞成公司达成协议,成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他们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引入校内,组织生产实习。
四是通用性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如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和汽车维修专业等机械类专业建立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基地,再如电子商务专业和平面设计专业建立计算机中心实训基地。
(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筹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必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了学校自筹资金,还可以争取企业与各界的捐赠与支持,由企业投资或投入设备、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培训学校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学校提供场地,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达到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我校与鸿准精密磨具有限公司在校企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达成共识,先后对我校捐助了5台高速数控加工设备,4台机器人设备用于机类专业学生实训。这样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共建基地共享利益。
三、创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因此必须统一校内实习管理机构、明确各岗位职责;制定与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实习实训指导方式配套的管理制度、实习实训标准、考核标准、评价标准,努力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培养“职业人”的训练基地。
(一)统一校内实习管理机构、明确各岗位职责。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实行统一领导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校内实习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学部和各专业系部组成,教学部是实践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对各系部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统筹,合理安排。其具体职责是制定有关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审核学校各系实习教学的制定情况;检查各系实习教学执行情况;指导全校实习教学改革;负责实习教学质量考核,总结实习教学工作,组织实习教学经验交流等。系部则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实施,对各自的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具体职责是负责任务分配、材料采购、组织教学、过程检查、质量监控、成绩评定、职业氛围营造、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工作总结;在系部的统筹安排下,对实习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提供具体方案。这种统一管理模式避免了分散管理的弊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基地和设备的使用率,从而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或重复建设。
(二)严格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与标准。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制度建设是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规范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必须制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在管理条例中明确教师行为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制定各实训室管理制度、安全制度、设备管理、检修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实训室管理岗位职责、实训指导教师职责、安全操作规程等,并且要严格按制度进行考核。新形势下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实习实训标准、考核标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也与传统的实践教学不同,如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从学生、教师、企业和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四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构成实习实训教学效果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开展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的探究,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一、引 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给顶岗实习的管理和监控带来了不少的难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质量控制绝大多数仍停留在结果检验阶段,存在着实习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的问题[1-3],这往往造成实习效果不理想。
要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必须紧紧把握住三个环节:一是前期规划设计质量环节,二是中期过程管理质量环节,三是后期评价反馈质量环节。其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又具体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拟对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力图构建起真正与高职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4-6]
顶岗实习与传统的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有很大区别,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高度匹配。因此,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思路:
1.评价目标的多维性。学生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评价目标(知识、技能、素质)的多维性。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学校指导老师,还要包括企业指导老师、其他学生等多个主体。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以及评价主体与被评对象之间的互动性。
3.评价内容的系统性。由于顶岗实习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外,还要对校内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企业等进行评价。
4.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方式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随机抽查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5.评价环节的宽泛性。评价体系不仅考虑实习中期的过程管理,还要考虑实习前的方案设计和实习后的效果总结、反馈整改措施等。
6.评价指标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应该具有指导性,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具有可操作性。
三、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实习前期的准备工作及质量评价[4-6]
由于学校不完全具备顶岗实习安排的主动权,故有些因素(实习时间、实习岗位等)是学校不能事先完全控制的,但学校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前期准备。实习前期的准备工作及质量评价如图1所示。
图1 实习前期的准备工作及质量评价
(1)顶岗实习企业调研。由系教研室对实习企业进行调研,考察实习企业的规模、效益、岗位、环境等情况。考核评价关键点(a1):实习岗位有一定技术含量且与专业对口;企业不能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存在轮岗的机会,实习环境安全卫生。
(2)签订实习协议。由教学系与选定的实习单位就实习事宜签订实习协议,确保学生在实习中的权益,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敦促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考核评价关键点(a2):确定实习时间和实习单位提供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保证实习学生的合理报酬(明确实习工资不低于实习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实习企业为学生投保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明确学生因实习而意外受伤的责任承担;实习期间知识产权的归属;实习学生实行8小时工作制,若有加班必须要征得学生的同意,加班工资参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3)制定实习方案。为使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有机结合,由系专业教研室和实习企业联合制定本专业整体实习方案,明确规定实习的目的、内容以及考核方式。考核评价关键点(a3):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将企业的生产、维修、测试、辅助开发等任务转化为实习任务,根据企业岗位用人标准来设计实习考核标准,明确顶岗实习的主要岗位、职业能力目标、考核评价方法,确定定期换岗计划,同时明晰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企业指导老师的责任。
(4)实习动员大会及安全教育。实习前的宣传动员大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给学生传达实习方案,讲明实习目的、意义、内容、方式、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纪律、职业道德和安全等教育,讲明怎样正确处理企业的人际关系和理解企业文化。考核评价关键点(a4):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了解顶岗实习的安全事项;学生签订实习安全承诺书;让学生了解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细则以及知道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实习期间如发生违法违纪或由于学生的原因导致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由学生本人负责。
(5)告家长书。顶岗实习前要由指导教师寄发告家长书,让家长了解顶岗实习的意义和重要性,请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实习任务,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考核评价关键点(a5):家长签字同意学校的实习方案,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
2.实习中期的过程管理及质量评价[4-6]
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便是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形成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对顶岗实习要重视中期过程管理,建立以过程考核为重、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考核为辅、考核主体多元、考核对象多样化系统化的多向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体系、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实习企业评价体系。实习中期的过程管理及质量评价如图2所示。
图2 实习中期的过程管理及质量评价
(1)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学生评价体系包含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和学生实习小组评价等三方面的内容。
①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校内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着重考察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纪律、任务完成情况、实习日志及实习周记的填写、参加技能培训的出勤率、实习心得、实习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履行学校相关规定等情况。评价关键点(b11):实习态度端正,遵守校规厂纪,能尽快适应岗位,心理素质良好,能适应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与实习指导教师主动及时联系和沟通,认真填写实习日志、实习心得体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素质方面的收获),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等等。
②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考核要求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重点包括适应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考核评价关键点(b12):工作态度(是否认真刻苦);责任心及敬业精神;文明礼貌(是否尊重师傅及职工);劳动纪律;协作能力(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是否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创新意识(是否能够在工艺或技术方面进行革新或有小发明);诚实守信;企业文化(注重质量效益和安全生产的意识,了解6S的现场管理常识);工作绩效(完成实习的项目或任务)。
③实习小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同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有三名(含三名)以上的,可以成立实习小组,并指定平时表现相对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负责与指导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学生之间根据实际表现进行相互评价。考核评价关键点(b13):工作认真、遵守实习纪律、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实习期间的收获与进步。
(2)对校内指导教师的评价。指导教师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并且要经常深入现场指导学生,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由学生和学校(或系部)实习督察小组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将指导教师的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及指导方法等纳入评价范围,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系部。考核评价关键点(b2):下现场实地指导以及联系学生的频率、批阅学生实习日志的情况、指导效果(为学生辅导答疑的及时性和效果)、对实习的阶段性总结情况、与实习单位的沟通情况(维护学生的权益并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3)对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具体落实校企共定的实习计划,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勤纪律、业务考核、技能训练、安全教育、实习鉴定等工作,在业务指导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职业素养。由学生和校内指导教师对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将指导教师的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及指导方法等纳入评价范围,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实习企业,由企业督促指导教师改进不足。考核评价关键点(b3):企业指导教师具备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工作态度、指导和检查学生的主动性(含频率、次数)、指导效果(讲解技术要领清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指导学生填好实习日志、做好学生的实习鉴定与考核),与校内指导教师的沟通情况。
(4)对实习单位的评价。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对实习企业进行评价。评价关键点(b4):对学生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情况;给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情况;工资待遇根据规定按时按量发放;所提供岗位有一定技术含量且与专业高度对口;提供换岗的机会(具有培养学生的意识);安排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5)过程控制模式。中期过程管理采用阶段性考核评价方式,以每日、每周、每月作为时间节点。根据考核评价对象的不同,采用“日查”、“周结”和“月评”等方式加强管理。“日查”是由考核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日常检查和自我评价;“周结”是指考评对象每周进行总结,填写实习或工作周记,并接受考核主体的检查评价;“月评”是每个月对考评对象的实习或工作情况评价一次,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考核或评价对象,让其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或实习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及时改进,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采用“日查”、“周结”和“月评”相结合的模式。对校、企指导教师以及企业的评价采用“周结”和“月评”相结合的模式。
3.实习后期的考核评价
实习后期的考核评价及反馈如图3所示。
图3 实习后期的考核评价及反馈
(1)对学生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表现等情况,由学校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评定。考核评价关键点(c1):工作态度、实践操作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的效果与收获(工作业绩)、实习日志及总结报告的填写情况等。
(2)对校内指导教师的终结性考核评价。对校内指导教师的终结性评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系部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评价内容(c21)包括工作态度、责任心、指导方法、指导效果、指导天数(次数)、实习指导总结情况、对学生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的批阅情况、学生成绩评定情况、与学生和企业的联系沟通情况;第二部分是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总体满意度评价(c22);第三部分是实习单位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c23)。
(3)对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终结性评价。由学生和学校指导教师对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总体评价(c3)包括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指导方法、指导效果,评价内容。建议学院和企业将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成绩作为其教学质量评价或年终评奖评优的依据之一。
(4)对企业的终结性评价。由学生和校内指导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的关键点(c4):实习岗位的层次以及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组织管理规范情况(安排的指导教师具有的专业能力和指导能力)、是否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安全教育、业务培训)、遵守实习协议情况以及总体满意度等。
(5)针对顶岗实习的反馈意见或建议。由学校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在实习后提出反馈意见,以便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评价体系的匹配度,利于校企双方加强管理。反馈意见侧重点(c5)是该专业是否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实习岗位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在校所学课程与工作相关情况、对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有何改进之处、对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方面有何意见或建议等。
四、小 结
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存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过程监控等问题,本文基于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对象多样、评价内容全面、注重过程考核和评价反馈的原则和思路,建立了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期对构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军雄,曾良骥,黄玲青.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
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43-
45.
[2] 蒲海.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
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 王雅琴,戴建平.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组织和操作管理
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46-48.
[4] 毛颖善.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提高顶岗实习质量[J].黄
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20-23.
[5] 赵国军.浅析顶岗实习教学工作评价体系[J].东方企业
文化,2010,(11):227-228.
[6] 俞校明,张红.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设计与质量控制研
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66-67.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ng the Quality in Post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XIONG Yu, SHI Yong-hong
篇3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教育实习 指导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亲自参与到真实的幼儿教育情境中,去观察,去尝试,在体验中感悟、积累经验,在体验中感悟未来职场的生命意义,获得对幼儿教育职业的认同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最终成长为一个反思性幼儿教育实践者[1]。
教育实习是我国幼儿教师培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连接高师院校与一线幼教机构的重要桥梁。在教育实习中如果学生能够获得恰当指导,则将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的研究可以提高教育实习指导的质量,对培养适应当前幼儿园需要的幼儿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实习生不同阶段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育实习准备阶段的指导――全面与用心
(一)开展全面而扎实的实习岗前培训
1.对实习生进行实动员
实动员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实习全程提供精神上的引领和智力上的支持。动员由教育实习工作负责人承担,主要介绍实习目的、实习安排和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系列问题,激励大家抓住实习的大好机会检验所学,同时收获专业成长。
2.对实习生进行德行修养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习生入园后的身份将是一名实习教师,对实习生在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此外,注意通过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师德教育。张雪门曾说:“职业的本身,原没有苦乐的,只在于选业的人对于自己的职业有没有兴味。”[2]通过引导实习生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帮助师范生树立对幼儿发展负责的高尚品德。
3.对实习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保育技能、教育活动技能、语言技能和艺术技能等大的方面。保育技能主要指幼儿安全护理和健康护理技能;教育活动技能主要指教育活动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组织实施技能和说课技能;语言技能主要指普通话、诗歌诵读、故事讲述技能;艺术技能主要指音乐、舞蹈、美术技能。根据实习工作需要,专业教师对实习生的技能给予具体指导。
4.对实习生的技能进行测试
测试的内容包括儿童歌曲、儿童舞蹈、儿童故事、简笔画和手指游戏等内容。这些技能对于实习生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求学生这几项技能娴熟,达到人人过关。
5.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心理准备的教育
一是注意角色转换。教育实习是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尝试。因此,角色转换成为实习生活的第一课[3]。
二是甘于吃苦。实习过程中,每位实习生需要完成制订活动计划、制作玩教具、布置环境和组织教育活动等多方面的任务,每天快节奏地运转,因此实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进入实习场所需要承受这份辛苦。
三是谦虚好学。实习生来到实践场中一方面要向幼儿园指导教师学习,另一方面要向其他教师和员工如保育员等学习,更应该向幼儿学习。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生动的个体,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互动。
四是不怕困难。实习中所面对的教育实践是丰富而复杂的,实习生难免会遇到困难,但是可以引导实习生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深入钻研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等方式可以解决困难,实现成长。
通过全面的实习岗前培训,引导实习生对实习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为未来的实习生活奠定基础。
(二)指导实习生用心开展入园准备工作
1.鼓励实习生自己动手制作个人简历和胸牌
在统一的专业实习岗前培训中,实习生完成了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入园前,进一步引导实习生准备个性化的自我介绍,手工制作个人简历,展现个人风采;制作个人胸牌。实习生通过个人简历和胸牌的方式向实习点园长和指导教师介绍自己,有助于接下来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互动。
2.与上一批实习生进行点对点的交流
为了帮助实习生熟悉和更好地适应实习园生活,组织此批实习生与上一批实习生进行点对点的交流。了解实习园的入园路线、实习园情况、指导教师和幼儿情况等。实习生还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向经历过实习的同学请教。
3.召开入园前小组准备会
在与实习园所联系好的基础上,向实习生介绍清楚入园时间、方式和注意事项等。指导教师要熟悉实习生,了解每位实习生的特点,保证入园时能够更好地向实习园介绍实习生情况。
在准备会上,宣布实习任务,同时对实习生如何完成这些任务给予相应指导。此外,还要从安全、工作注意事项、生活问题、纪律要求等方面对实习生进行提醒。
二、教育实习过程阶段的指导――沟通与合作
(一)重视入园第一天,做学生的定心丸
入园第一天,指导教师与实习生在一起入园认识园长,一起进班见指导教师和幼儿们,帮助他们熟悉新环境,做实习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同时主动向园长和指导教师介绍实习生的优势和特点,鼓励实习生自信勇敢地面对新环境。
(二)实习初期常到实习园看看,做学生的倾听者
实习初期是实习生内心最焦灼的时期,由于对新环境的很多方面还不熟悉,此时特别需要学校教师的支持。实习初期指导教师可以利用午休或者下班时间到实习园各班看看实习生,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同时与实习生的指导教师交流了解实习生适应情况。
(三)建立与实习幼儿园良好沟通机制
通过建立与实习幼儿园良好沟通机制,加强与实习幼儿园的联系。校内专业教师与实习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由此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在无法深入实习点时亦可以通过电话与幼儿园园长或者幼儿园指导教师交流了解实习生的情况,然后借助电话或者网络对实习生进行针对性的园外指导。
(四)实习过程中定期交流,耐心回复学生的困惑
实习指导中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生商定交流制度。平时我与实习生之间通过邮件和电话进行交流,及时查阅并回复学生的实习周记,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鼓励实习生彼此之间互相听课评课,每周大家在一起面对面交流一次,交流一周收获或者共同进行听课评课研讨,及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加强对实习生保育工作的指导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保育与教育并重,保育第一。要加强对实习生保育意识的指导,要求实习生对保育工作尽心尽力。在一日活动中的各生活活动环节中,实习生都能够用心向班级两位老师和保育员学习并实践。实习生既需要积极关注全体幼儿又需要积极关注个别幼儿,促进幼儿发展。
(六)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实习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目前,各实习园均为实习生配备了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幼儿园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合作对实习生进行指导,也丰富了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校内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交流对幼儿教育活动组织的看法,从一线教师身上收获很多教育实践智慧。
鼓励实习生做研究型的幼儿教师,通过研究和思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成长为一个幼儿教育方面的专家。
三、教育实习结束阶段的指导――总结与提升
(一)组织全体实习生参与的实习汇报活动
实习汇报活动由各实习点选出一名学生开展示范性的教学活动,然后围绕教学活动进行研讨。以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实习汇报是对实习成果的展示,也为大家进行实习交流提供了一个载体。大家从开展教学活动的同学身上学到一些优秀的教育行为,也对教育过程呈现出的问题作反思。
(二)表彰优秀实习生,对其优秀事迹进行宣传
根据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保教实习表现,按20%的比例公平公正地做好优秀实习生的评比工作。评选后进行全体实习生参与的表彰工作,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要求各位优秀实习生提交优秀实习事迹材料,对优秀事迹进行整理,上传至网站进行宣传供全体学生学习。
(三)做好实习经验总结与交流,为实习画上圆满的句号
经过实践,实习生都收获了丰富的体验和诸多具体经验。通过召开实习经验总结与交流会,为实习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互相分享收获和好经验,同时根据实习体验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做出恰当规划。
实习是辛苦的,也是充实的,是付出的,也是收获的。相比学校的学习,实习中实习生担任教师的职责,自主发挥的机会更多。实习生独立面对教育教学,面对各种挑战的同时展现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所学也认识不足。指导教师在工作中通过与实习生的互动不断摸索新经验。在指导工作中,我们用心投入,将与学生共同经历宝贵的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步社民.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
篇4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经管类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67-03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各高职院校纷纷在校内、校外大力开拓和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完成实践教学。本文以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进行初步
探索。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需要
本校高职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具备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类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通过实践教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技能训练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高达1∶1。校外的一些实习基地虽然能弥补校内室对学生训练的不足,但其一是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实习并给以辅导;二是以生产任务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三是技术含量密集程度不高。由此我们看到,仅依靠企业的实践条件和形式无法满足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急需一种设在校内以学生训练为主,又紧跟现代社会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的实验室,它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分析
从人才素质模型中可以分析得出,企业对人才的关注,不仅在其知识、技能、行为,而且还包括员工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是取得绩效的关键,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更加关注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要侧重学生素质培养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可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如基本的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社会知识、计算机使用能力,日常英语交流能力等,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某一职业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相当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商业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基层的综合管理能力等。职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外,还应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对人才的培养
(一)大学生超市的实训体系架构
本校大学生超市是一个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并按照中小型超市实际经营的校内实训场所,提供完全真实的岗位——理货员、收银员、防损员、出纳、会计、采购、区域组长、主管、店长。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较小,超市受场地的限制只能接收较少的学生全程参与超市的经营管理。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本校采取了两种形式来展开校内
实训。
1.阶梯式实训体系:即大学生超市在实训人员的管理上实行“三阶员工制”。即员工分三类:一是实训学员,以大一新生为主,在课堂学习之余完成超市相关经营活动的认知;二是兼职员工,大二学生在学习的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后,根据课程要求在超市完成相关专题实训项目,即在超市完成专业实践环节的学习;三是正式员工,实行8小时工作制,主要来自毕业班,相当于毕业前的“专职实习”。通过这种方式使超市在正常经营状况下,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阶段性的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且兼顾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超市还长期聘请专业教师和业内人士对学员展开培训,使学生能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通过种种措施,保证了超市内人员的连贯性,也保证了超市的正常运行。老员工带新员工,使每个实训学生都纳入到超市的经营体系中去,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提早进行角色转化。
2.项目式实训体系:超市根据本校经管院设置的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五个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的专题实训项目。例如市场营销专业,我们就设计了市场营销调研、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目标市场策略(市场定位)、企业产品策略确定、企业产品价格策略制定、企业分销策略分析、企业促销组合策略制定、营销管理、营销策划等多项实训项目。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我们则给在超市实习的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一是了解超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二是设计和绘制超市的组织结构;三是制定(修订)超市的岗位职责(工作分析方案的制定、调查收集岗位资料、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四是开展超市人员的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五是制订超市人员的招聘计划(招聘计划的实施、总结);六是制订超市人员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的实施、评估总结);七是做好超市人员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实施、总结);八是做好超市的薪酬管理(薪酬方案的制定、实施)。
(二)大学生超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分析了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打破超市经营管理与学生实习实训的坚冰,构建了运行有效的实训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1.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也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大学生超市这个“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经营型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氛围,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引领、校验发挥了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
超市建立以来,每个学生在上岗前都必须接受岗前培训,了解超市的筹建历史、经营理念,了解作为超市员工的职业精神和纪律要求,了解各岗位的职责,接受特定岗位的操作培训。在实习期间其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超市的“员工”,轮流充当不同的角色,如区域主管、采购、理货员、防损员、收银员等。他们履行特定的岗位职责,服务对象是到超市购物的广大师生员工。他们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亲身体验自身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给服务对象带来的不同满意度反映,不同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对工作造成的直接影响,遵守工作纪律和工作规程、各部门之间人员的协作对工作效果的意义,个人工作能力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等。经过“实习+实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理解了什么是责任、纪律、服务、诚信、团结协作、职业道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增强了责任感、敬业精神等职业意识。
2.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地、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该专业相关岗位往往涉及企业的机密,不少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习,即使接收了学生实习,也只能让学生做一些杂活,达不到实习的真正目的。而超市这个“学生为主体”的校内经营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真实企业经营管理氛围的专业实习实训场所,学生在超市可以开展经管类如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等各项专题实训+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并参与超市的管理工作,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超市的经营管理中,从而真正提高实践技能。
3.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由于高职教育及学生的特点,决定高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有着与一般高校不同的地方。我们将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的经营管理与学生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利用阶段式和项目式培训,引导经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学习之余,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根据不同的专题实训+实习,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职业技能,逐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领悟学习真谛,达到学习迁移的
目的。
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融入社会所需的综合能力大致包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例如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学生在超市实习,其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将会有较大
提高。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超市实习过程中,学生为了较好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不仅需要与超市其他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必须与消费者有效沟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解答消费者的疑问,有的岗位还要经常与学院相关部门、校外供货商加强联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在“干”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2)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讲协作能力,就是要有共赢意识、沟通意识,要有团队意识、全局意识。一个企业正常运作,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学生超市具有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它的正常运作同样需要各部门的协作。学生在这里实习,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履行特定的岗位职责,只有每个角色团结协作,才能使大学生超市正常运作,否则就会给超市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学生在真真切切的事实面前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体会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杜绝个人英雄主义,增加协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3)培养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事业单位目标,提高效率,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人才都在合适他们的位置上人尽其才。学生在超市中,无论其角色是总经理,还是部门经理,或是一般员工,他们都必须独立完成岗位职责规定的工作任务,都涉及到如何利用或组织现有条件来完成工作任务的问题,他们通过工作实习和不断总结,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极大的增强。可以说,在大学期间,他们在超市的每个实习实训经历,都会为他们的求职简历重重地
加分。
(4)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超市正式“员工”实习和专题实训一般安排都在课余时间,他们完全跟其他同学一样要按时上课,课余时间到超市轮班,辛苦程度有所增加。另外,在超市实习直接面向消费者,工作出差错还会受到消费者的抱怨,工作协作不好,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转66页)(接68页)也会受到上司或同事的批评。能否经受得起实习的辛苦和受挫,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考验面前,大部分同学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毅力。在超市的实习,学生经受住了一次心理的洗礼,他们在工作中学会承受辛苦,学会面对批评,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学会承认错误,学会改正错误,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
综上所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的指针。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超市的建设,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起着支撑作用。通过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的有效实施,引导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认识,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高职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工作岗位中明了自身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要求,积极主动积累和拓展职业知识与技能,完善自身职业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延辉,张传军.建立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校企联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J].吉利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 全细珍,伍耿清.“学生为主体”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J].高教论坛,2011,(7).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隐性实习实训资源;显性化;项目化;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76-03
一、高职院校校内隐性实习实训资源的界定
(一)学习资源的概念
关于学习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无公认的明确定义。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1977)认为:学习资源是指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这个定义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去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以辅助教与学[1]。
(二)学习资源的分类
学习资源按来源可划分为:设计的学习资源和借用的学习资源。设计的学习资源是指为教学目的而专门预备的资源,如教师、教室、教科书、教学软件、实验室、教学工场、实习实训基地等。设计的学习资源为显性资源。借用的学习资源是指那些本来并非为教学专门设计,但被发现可用于教学的资源[2],如各种活动、网络资源等。一般可借用的学习资源有待发现,具有隐匿性。学习资源按其形态来划分,可分为人、材料、工具、设施、活动等,如表1所示。
(三)高职院校校内隐性实习实训资源
实习实训资源是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的重要部分,是指一切可以用于实习实训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校内实习实训资源和校外实习实训资源;按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实习实训资源和隐性实习实训资源;按内容属性,可分为各种专业实习实训资源。高职院校校内隐性实习实训资源是指因学校行政运行(非教学)而设置的机构、环境、活动、工作任务中可用于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源,它属于借用的学习资源。
二、开发与利用高职院校校内隐性实习实训资源的策略
(一)将隐性实习实训资源显性化
在学校内部,只要将专业群对应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映射到校内诸多工作岗位上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蕴含着丰富的实习实训资源。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校内隐性实习实训资源见表2。
(二)将隐性实习实训资源优化成教学项目
实习实训项目与真实工作有一定区别。用于学生实习实训的项目不同于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也不应是具体的职业工作或工作环节,它应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工作结果检查和评价等步骤,是一项典型的工作任务[3]。对真实的工作进行综合性的整体化分析,将其转化为实习实训项目。实习实训项目计划包括四项内容:典型职业任务描述、学习目标、时间安排、考核方式等。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教研室借用学校办公室接待工作,将校内参观接待优化为校园导游实习实训项目,具体做法:首先由旅游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与学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座谈,调研历年来校访客的类型、批次、需求,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作为实习实训项目的可行性;二是在确定可行的前提下,由专业教师与校办公室接待岗位员工共同制订实习实训项目开发与利用计划,如表3所示;三是实习实训项目的组织实施采取小组学习、工学结合、专业教师与岗位带教双指导、灵活安排、轮流上岗的方式进行;四是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价与反思,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还可以从全校的邮件收发工作中优化出邮件查询系统软件开发实训项目和物流配送实训项目;将教材采购与发放优化为物流采购与配送实训项目;将校舍维修概算、校史布展、公车维修保养等工作项目优化成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工程经济、汽车运用技术等多个专业的实习实训项目。
(三)将隐性实习实训项目纳入学校教学资源管理体系
校内隐性实习实训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教学管理部门就要跟进,将其打造成具有校本特色、运行稳定、方法成熟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项目,并将其分门别类,统一纳入教学资源管理体系。一是对操作成熟的项目,按内容、学时赋予学分,进入学生任选课目录,充实教学资源。二是教学管理部门对隐性实习实训项目的开发与使用进行评价。教务处按课程(模块)开发要求制订项目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包括项目内容的完整性、项目开发的开放性、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和岗位工作与实习实训的协调性等。三是将隐性实习实训项目开发与利用的成果纳入学校知识管理范畴。按照知识管理的理念,隐性实习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是以增强学校竞争能力为目标的生产、加工、传播、利用与创新知识的过程,要组织工作团队,分享这方面的经验。
(四)开发校内隐性资源的前提工作
高职院校要开发与利用好校内隐性实习实训资源,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资源意识、成本意识、共享意识和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二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提炼出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训项目;三是用好身边的资源,处理好实习实训与岗位工作的关系,出范例、出标准;四是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明确专业教师、岗位带教、实习学生三者的责、权、利,强化团队精神,促进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孙启虎.谈在校本培训中校内学习资源的利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75.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2.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Developing and Exploiting the Hidden Resources in Practice and Training on Campu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aking 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u Feng
(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32, China)
篇6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22-02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各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我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以就业和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然而,会计专业的教学在使用以上模式时,产生了不同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们的实践活动,就工学结合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做一些探讨。
一、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在美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麻萨诸塞士波土顿的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重点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以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美国曾于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调查,后编撰成《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该项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利益: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了所学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总理在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工学结合的几种典型形式及其局限性
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和难点是在“如何结合”上。近年来,对这一问题各地做了许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不少具体的结合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订单培养、项目导向、学工交替、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产学一体、任务驱动、建立实习基地、建立模拟实验室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各有特点,但有些方式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订单培养、半工半读、产学一体等模式的最大优点是首先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比较适合技术含量不高并且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如与部分机械制造业有关的专业。项目导向比较适合动漫设计与制造、会展策划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
至于建立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学工交替等模式,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采用的方法。有人曾就此做过专项调查,在全国范围随机调查了16所高职院校,已建立实习基地的有14所,平均每所院校拥有2.5个实训基地。如此之少的实习基地能安排几个学生顶岗实习?会计与其他工种不同,企业只能提供有限的会计实习岗位,而且有些企业不让实习生参与具体业务,只安排学生做些简单的办公室工作,或是让他们作为旁观者,真正的顶岗实习难以实现。由于这几年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增长较快,顶岗实习的局限性越加明显。以我院为例,现在每年的会计专业学生(含高职专科、五年专科、中专)有1000人左右,平均每个单位安排2人实习,需要联系500家企业,没有政府干预支持仅依靠学院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些学校在最后一学期让学生放假回家,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实质上是学校放弃了这一段本该有的教学工作,不完整的教学环节也是这几年高职院校学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进而导致就业难。
而且,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除了一小部分升本、考研、出国深造外,大多数流向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会计或与会计相关的边缘工作,这些企业的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由于行业、规模、管理水平及模式、发展阶段、岗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教育时即应考虑学生初次就业的现实,也应考虑未来会计职业生涯的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工学结合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企业、学生发展的路。
三、探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中的工学结合体现在“学习与工作”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通过以上对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分析及对工学结合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突出以下三方面:
1.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有效办法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是为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种办法使学生受益的广度和深度较大。
目前,设有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一些条件好的院校还建立了ERP实验平台和沙盘模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设施。虽然各家院校在这几年的扩张中都存在着经费紧张的状况,但是相比起其他工学结合方式,建立校内高仿真会计模拟实训基地,投入小见效快,可以满足学生大面积的实习实训的需要,从手工核算到会计电算化,从出纳到会计,从纸上谈兵到业务模拟仿真,是实现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有效办法之一。
同时,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也是实现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有效办法。高职院校校内资源丰富,除设有财务处和结算中心外,还设有食堂、超市、洗浴中心等后勤部门,学校可利用这些经济实体或部门设立校内实习基地,就近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会计系拥有很多“双师型”教师,可以成立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咨询公司,所需成本不高,又与专业联系紧密,是学生理想的实习基地。
2.理论教师与实训老师合二为一是推行工学结合的关键
由于我国高校教师传统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因此在工学结合的初级阶段对解决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的办法是“双轨制”,即校内教师以讲理论为主,从企业聘用技师、技能突出的工人作为兼职教师以实践动手为主;由于管理、待遇、协调、体制等所产生问题,学校转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建立 “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调研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已占很高的比率,但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科技开发的更少,而这正是推进“工学结合”的关键。既然建立会计实训基地以校内为主,我们进一步探讨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合二为一的必要性。
提高教师整体实训教学水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走出去,在现有教师具备学历、职称、理论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他们的企业工作经历,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教育能力;二是请进来,引进企业的专业技能高手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可以担任专业课的教学,也可以担任校内实训的技能指导。但是会计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只是一种仿真模拟,因此,会计专业技能模拟实训的理论系统性较强,较为综合和全面,我们可以请珠算高手、点钞高手到学校来演示、指导,但是记账、算账过程更多是大脑活动,也就是理论的应用,为此,我们认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当实现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合二为一,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能满足岗位培训的要求。
3.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重要保证
目前,部分学校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应用和应试,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证书考试培训为教学主要内容,直接选用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作为教材,我们认为,这种以考证为目的的教学对在校学生来说有些急功近利,知识连贯性的不完整、理论基础的不牢固、学习能力的欠缺不利于学生将来会计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是高职会计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证。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改革;同时,重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包括企业人员的介入、企业标准的引进、职业证书的融合等。因此,我们认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会计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使课程更符合专业岗位的需要。为了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把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调整为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实训课程的课时数与理论课程的课时数之比调整到1∶1;另外,通过整合达到精简之目的,把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缩减到4~6门;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能力关系,使课程体系更加优化。
(2)以能力标准体系为核心进行课程大纲的编写,并与行业专家一起开发职业课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贯穿课程的主线是职业技能,因此,应围绕职业能力要求建立课程能力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大纲的编写。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行业需求,可以联合行业专家共同组建专业委员会,一起开发职业课程,使之与未来的职业岗位相匹配,满足工学交替的学习要求。
(3)站在专业前沿,积极参与教材建设。为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专业课程尝试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方式进行编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熟悉了实践操作,使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对成为“二合一”的教师是必要的准备,并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我院教师在教改的基础上编写核心课程《基础会计》教材时,基于会计工作过程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将课程内容分为原理与实务两部分,实务部分以会计的工作流程确定会计工作的任务领域,再将典型任务进行整理后形成会计工作的行动领域,进而形成会计专业的学习领域。教与学以工作为主线,理论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认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应当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教学的模式,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连华.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6)
篇7
(一)教学计划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育相互配合
高校教学应在讲授理论知识前提下,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作为主要方向,实践教学不是理论知识教学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教学体系。有些高校因为实践教学无需考试,所以根本不重视。例如:《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课只在实训室上过一两次实际操作,多数学生根本不会铺床,甚至连中西铺床方法都分不清。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和修订时,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只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实训操作课程与专业理论教育相辅相成。
(二)能力培育坚持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互配合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仅是知识传授,更应是操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酒店行业国外客人比较多,所以要求一线岗位员工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在酒店实践教学中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品质、上下级沟通协调能力、同客人交往能力、同事之间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基础上,形成较强自主学习新知识能力和全面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置和选用教材要相互配合
高校酒店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注重考“双证”却忽视职业整体素质培养现象,而一些高校学生虽然考取了如《前厅服务员资格证书》《客房服务员资格证书》《餐饮服务员资格证书》等,但这些证书含金量并不高。因此,课程设置应“以应用为目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课程设置要符合酒店人才需要实用型人才标准。在选用和编写教材上,要经过广泛调查研究,选用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教材,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选用案例要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理论。
二、三个“对应”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
(一)校内模拟室实训教学与传统教学对应
目前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已基本具备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示范操作实训室,但和真实酒店环境仍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环境和氛围还不完全真实等。教师在实训室教学可更多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实训和真正演练的区别。《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课,要让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掌握铺床要领,了解中西铺床法和特点,多练习。前厅接待服务实训课上,学生可分别模拟客人、行李员和前厅接待,模拟一个完整服务过程,包括站立问候,介绍酒店特色,办理入住手续,填写各种单据,各种银行卡的使用,送客引路等。
(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与校内实训室教学对应
条件许可的学校应尽可能建立自己的校内实训实验室,实践课在实训实验室进行,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学生也会感觉比在传统教室上课更有兴趣。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根据教学需要,可分别建设酒店前台、酒店餐饮、酒店客房等模拟部门实训室。还可与一些知名品牌酒店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建设一批固定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但为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还可为学生和酒店提供一个共赢的发展平台。
(三)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对应
实习是实训的重要环节,只有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操作实践能力。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把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一部分,纳入教育教学大纲中来。必修课应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把社会实践活动与酒店专业实践实习真正结合起来,把课堂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
三、三个“加强”促进教学实践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不仅是一线岗位实际操作优秀人才,更是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现代酒店从业人员只有规范的操作技能和热情的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强学习社会所需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因此,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认同教育比加强实际操作技能教育更重要,要使职业认同教育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互促进,要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也能满足旅游酒店行业需求和社会需要。
(二)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
从实践中产生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知识,这是的认识论。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是为了改变从课堂理论知识到课堂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其转变成从课堂理论知识到实践再提高到理论知识的模式。高校实践教学主要方式是结合学生在课堂所学,按教学计划统一安排,让学生提前步入社会,进入酒店等相关企业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实现学校与社会对接。
(三)实习结束后总结
组织学生认真写好毕业实习报告书,在实习结束后,及时总结个人在酒店操作技能应用和综合素质方面优缺点以及今后努力方向。对实习全面总结,可实现从校园学生心态向企业员工心态的转变,使每个毕业生对自己的管理水平、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有一个总体自我评价,及时总结和升华体验,为今后就业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并初步设计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语
篇8
高职教育 实训基地 建设思路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宗旨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突出实用性、应用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物流操作技能,这就需要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较高的实训基地作为保障。从目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中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所院校,建有比较先进的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大部分院校由于财力有限,校内物流实训主要是购买一些相关软件进行业务模拟操作,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还有部分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通过签约形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这种形式主要停留在参观企业设备设施、业务流程为主的认知性实训方面,学生真正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尚未有效开展。
二、建设物流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1)财力不足
建设实训基地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一套简单配备的教学用物流设备的价格就需几百万,这大量的资金绝大部分需要学校自筹,企业融资、上级财政的投入很少。因此,大多数院校的做法就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再配备一套商品化模拟软件。这样单一化的实训基地,很难给学生实质性的指导和真正的实践机会。
(2)场地有限
除了资金以外,还有实训场地的问题。如果想要建设综合型的实训基地,就需要配备相应的物流设施和设备,例如自动化立体货架、托盘、叉车、电子标签货架、POS机等。这就需要足够大的空间场地来摆放这些设施、设备,并且这种场地的环境要好,要求通风、明亮、干燥。如果学校再投资盖厂房不现实。因此,学校只能腾出现用的教室或改造其他的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1)企业难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主要通过专业教师的联系,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后签定协议。要求所联系的企业能便于学生实训,又要具有一定的实力与特色。换句话说,能够为学生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实训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所需的物流专业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但是,现在学校所找的企业大部分是建立在人情赞助上,很难保证学生的实训目的。
(2)模式单一
受多种因素制约,校企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的良好局面尚未完全打开,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的路并不通畅。大多数情况是以学校被动、企业主动的形式进行的,而学生的实训实际上就是进行了粗略的公司厂房、仓库、机械的参观,根本无法真正做到顶岗实习。
三、建设物流实训基地的思路
以培养物流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按专业基础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1.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设在校内以学生训练为主,又紧跟现代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的实践训练场所。它是介于实验室、实习车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功能是向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在校内实现理论与技能实践的初步整合,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真实的物流活动环境,承担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及企业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和考核。
(1)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
学校应主动积极的努力筹集各方的资金,首先可以申报项目,争取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的支持;其次可以联系物流企业,争取企业方面的损赠与支持,还可以由学校、系部自筹资金。这样就减轻了学校自身的压力,同时也能引起社会各界对物流行业的关注与支持。
(2)兄弟院校共享实训基地
学校应积极主动联合相关兄弟院校,共享各自所建成的实训基地资源,避免精、大、贵设备的重复购买。这样既节省了财力,又能促进学校间的学习与交流,弥补自身的不足。
(3)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
校内实训室主要为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建设,注重学生的专业训练。尤其针对理论教学后,展开的一系列的加深理解的专业基础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只有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才能往更高层次的综合训练、顶岗实习上迈进。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设在校外以学生实境操作为主。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依托行业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依托物流行业遵循“互利互惠、双向受益”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物流的特点,学生的校外实习不仅局限在物流企业,还可以在生产型、商业型等企业中进行。这便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的了解物流流程,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明确地投入到实习中去。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后,企业能够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局面;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企业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为学生毕业奠定工作基础、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训练、专项技能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完成了专业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是校外实训的基础,校外实训是校内实训的延伸和完善。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把物流教育搞得越来越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高技能的实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2).
[2]张晓燕.高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4).
[3]李志勇.“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4).
篇9
宣城市工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本着“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现状,于2014年成立了泾县教育实业有限公司,下设职教之春宣纸厂、职教之春宾馆、职教之春现代制造中心、职教之春汽车维护及美容中心四个子公司,营造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引进员工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在学生实习实训之外,公司面向社会、企业生产经营,同时与企业开展合作,成立研发中心,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习公司。
一、校内实习公司的具体组织运行
校内实习公司集企业的“生产经营属性”和学校的“教育属性”于一体。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做到了以下三点。
1.明确校内实习公司的界定
笔者学校成立教育实业有限公司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达到学生毕业直接上岗的目的,而不仅仅以盈利为目的;公司作为企业实体,面向市场运作和管理,接受社会订单,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自主支配学生工学交替,学生可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操作,并将在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集中教学、答疑解惑,工学交替得以真正实施。实习公司还具备职业资格认证、大中专院校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示范辐射等功能。
2.组织实施实践教学
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和“导生制”,即把学生分为若干实习小组,由专任教师在高年级中选出德能双优的学生担任导生,具体负责某个小组的实习,导生可以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并就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面对面地解答。教学方式以体验教学为主,让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市场经营的整个过程。如职教之春宾馆,可以由学生担任客房部和餐饮部领班、经理等管理工作,甚至可以参与宾馆经营策划,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认知,加深理解。教学方法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由教师根据岗位工作要求提出相对独立的项目,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学生在导生指导下或团队的配合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确认工作任务、制订工作方案、组织实施、结果反馈、工作评价和工作记录,即“工作过程”。结果反馈采取协商交流方式进行。学生将自身的感受及困惑在师生中交流、讨论,使各自的观点在讨论中得到巩固、完善或受到质疑、反复验证、总结提高。在交流中将得到的观点、质疑的观点通过查阅资料、操作实践等途径进一步论证,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师生不断经过交流、指导、实践、交流、再实践论证的反复循环,最终得到正确的观点,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3.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由指导教师、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学生构建的多元化主体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以是否具备胜任某个岗位或岗位群工作能力为重点,突出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如基本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综合能力等指标。评价体系采取了多维度、多环节的评价,将人才培养质量和对社会服务的贡献摆在重要位置。
二、校内实习公司实践教学成效
一是改变了以往被动的校企合作的局面。消除了以往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停留在表面上的实习而无法掌握到核心技术、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等弊端。
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树立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高职;法律文秘专业;顶岗实习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顶岗实习作为这一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是高职院校学生基于职业岗位的、真实的、参与工作过程的实践,它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将来顺利就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秘书职业是一个对从业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因此,高职法律文秘专业必须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我院法律文秘专业除了加强课内实训、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利用校内实训室、参加学院的办会和接待活动外,还建设了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但秘书的职业特点往往决定了一个单位不可能同时接收较多的学生进行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很难满足全部学生的实习需求。再加上办公室是一个单位对外的“窗口”,又经常涉及到一些机密事项,这就使一些单位即使建立了合作关系,也不会让学生完全真正的参与其中,其他实习单位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安排实习难己成为困扰我院法律文秘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各级各类单位的办公室设置和常规工作虽然因级别和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但其基本结构模式和工作内容还是大致相同的。于是,我们就把目光投向了本校各个部门的办公室、档案室、图书馆等,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安排学生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岗前教育,提高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度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校内顶岗实习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给学生明确校内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到校内顶岗实习不仅方便、安全,而且是本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为毕业前的校外顶岗实习打下一定基础,使用人单位乐意接受,同时也是将来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由之路,其意义非同小可。在校内实习期间,学生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秘书的日常事务工作,比如收发文件、接打电话、打印文件、接待来访、拟写常用文书、收集信息、整理文件等。另外,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写工作日志,并把自己的感受、体验、想法或心得等随时记录下来,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升自我。
其次是做好学生的角色转换教育工作。在校内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部门员工两种角色,接受本系部和实习部门的双重管理。工作时间由实习部门管理,其他时间由本系部负责。让学生明确在不同时间段就要充当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职责或任务,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另外我们还教育学生要以部门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认真地完成部门交予的工作任务。角色的顺利转换对有效实现校内顶岗实习的目的十分有益。
二、合理安排,双重指导,确保实习效果
在校内实习的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合理。有的院校是集中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课余去校内有关部门上班,这样虽然不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安排,但是由于时间分散,实习部门不方便管理,学生心理懈怠,实习效果很难取得实效。所以,校内实习最好能够集中安排,时间也不能太短。对此,我们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对课程设置及进度安排进行了大幅调整,将第四学期的课程按照十四周的时间安排,最后四周让学生集中实习,在时间上为实习取得实效提供了保障。
集中实习对学生来说,让他们可以找到上班的感觉,这样学生就会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迅速,工作热情高,角色意识强,在工作上必然严谨、认真、负责;对于实习部门来说,会把他们当做正式员工一样进行严格管理,不仅要求学生按时上下班,而且要恪守岗位职责,起到逐步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意识的作用。部门工作人员也会耐心引导,确保这些实习学生工作的实效,以便工作中能够真正帮上他们的忙,而不是只会给他们添麻烦,将实习流于形式;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可以随时找学生沟通,并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日志,时间间隔最初可以是三天一次,然后到一个星期一次。这样既便于跟踪管理,又能从学生和实习部门那里了解情况,及时进行指导,还能根据实习的具体情况对自己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修正,确保理论教学和实际需要相一致。当然,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重点不是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也不是对学生进行实时监控和刚性管理,而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消除实习过程的各种障碍,尽力提供学生实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信息,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进行协调、指导而非直接控制。
实习期间,学生在工作上要接受专业教师与实习教师的双重指导,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和摸索,这样不但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而且还能逐步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三、严格管理,量化考核,提高实习质量
为保证顶岗实习质量,不仅要对实习作出时间上的合理安排,而且还必须制定一些实习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比如《校内顶岗实习学生安排表》、《校内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办法》、《学生校内顶岗实习鉴定表》、《学生校内顶岗实习自我鉴定表》等,以加强对学生的实习考核。考核体系必须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兼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考核的项目应该包括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团队合作、岗位技能掌握、个人礼仪、人际沟通等各个方面。校内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实习部门和实习学生所在系部应共同作为评价主体,制定考评办法,最后给出顶岗实习的综合评价成绩,并将其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
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内顶岗实习一开始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虽然我们规定了校内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要求,但计划不是特别具体,要求也不太明确;校内各部门接待学生顶岗实习相对比较盲目,只是围绕部门工作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的任务,或者让学生在单一岗位上做简单重复的工作,缺乏全面性,结果学生很难真正进入角色,工作中的主动性也不是很强,所以出现了虽然有学生却不能有效利用的现象,没有起到真正培养学生岗位意识和工作能力的目的;有的学生对实习的岗位工作缺乏兴趣,觉得单调乏味,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出现上班迟到、无故矿工或有事不请假等现象,但实习部门因为学生不是本部门的真正员工而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于是疏于管理等诸多问题。
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真正提高,专业技能得到扎实训练,校内顶岗实习充分发挥作用,我们首先在原来的基础上优化了法律文秘专业校内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明确了顶岗实习的目标、内容、任务和具体要求,确保顶岗实习有序开展;其次加强了制度建设。不仅完善了《法律文秘专业学生校内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和相关考核办法,而且制定了《法律文秘专业学生校内顶岗实习守则》,严格纪律,细化考核,并且实行学生带薪实习、工作签到,使校内顶岗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另外,我们还建立了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和部门参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积极性,树立典型,对开展顶岗实习效果良好的部门和和学生给予表彰奖励等等,这些改进措施使我们专业的校内顶岗实习工作得以很大改善,成效也显著提高。
总之,校内顶岗实习作为实现法律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又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事务处理、文书写作、档案管理、办公设备操作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切实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开绯.高职文秘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2(7).
[2] 谭辉平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3] 张国民,薛秋珍.高校档案学专业实习之我见[J].档案学通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