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陈设、整体布局、生活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1]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良好,也就可以引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较高的道德水平,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校园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现在还有不少高校错误的认为,学生宿舍仅仅是学生睡觉休息的场所,只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不出意外状况就是很好了。并没有认识到高校宿舍是校园文化的前沿阵地以及建设宿舍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学校对于新时期的宿舍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使宿舍文化脱离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总方向。他们运用强制性手段使大学生被动接受管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因此阻碍了宿舍文化的建设。大部分学校为了使学校“高端、大气、上档次”,将重点放在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以及科研平台建设上,对宿舍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才培养认识不到位,使大学生宿舍文化“低端、俗气、非主流”。
2、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管理欠缺
如今,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逐渐提升,大学生们对学校宿舍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今的他们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权利。由于学校缺乏对宿舍管理的认识,他们聘用的宿舍管理员大多是年龄比较大,文化程度比较低的离职人员,这些人员能完成的只是一些表面工作, 管理分工不明确,无法对学生内在需求进行合理解决,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服务感到失望不满,从而影响了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
3、社会思潮对宿舍文化建设的冲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现在不仅有解决食品和服装问题的需求,更有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同时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增多,西方的许多思想观念已传入我国。这些观念在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些许隐患,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部分偏激的观念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到了高校宿舍,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等,都给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带来了影响。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宿舍文化建设是对课堂教育进一步的完善
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同时也是高校育人的主要方式。第二课堂常被看成是在第一课堂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同样,美国大学强调要把公民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课外实践活动中,重视环境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2]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延展,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课堂。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真正表现自己,提升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实现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改进的能力。
2、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宿舍和谐则学校和谐,学校和谐则社会和谐。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宿舍和谐具有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同时也生活在社会里。他们的和谐,能带动高校所在地的和谐发展。他们充分运用课外时间消费、兼职、做志愿者带动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在锻炼自己同时也给社会带去和谐。如果不好好建设高校宿舍文化,那么大学生就会在宿舍与舍友发生矛盾冲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生活态度极具悲观,那么当某一天他们步入社会的时候,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会报复社会。
3、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有力保障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高校宿舍是课堂教育的补充,而且宿舍还配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所以大学生宿舍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第一,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可以看出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有效果,那么在宿舍文化建设上也就会比较顺利;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或者阻碍重重,那么在宿舍文化建设上会很困难。第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巩固或者补充课堂教育的漏洞。宿舍文化的生活化、具体化相对于课堂教育来说要丰富很多,所以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自然也会好很多。
四、高校校园宿舍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以和谐的管理理念,追求宿舍文化建设之文明
和谐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追求的。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宿舍文化建设系统中,包括有大学生个人、宿舍管理员、宿舍环境三个主要因素,要想宿舍和谐,必须将这三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形成高校校园学生宿舍的和谐。此外,学校各个部门应该重视宿舍的基本管理水平和硬件建设。必须使宿舍的基本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一定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才能使宿舍文化建设更加文明和谐。
2、以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运行宿舍文化建设之机制
俗话说: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要想宿舍文化能够健康的发展,那么就应该在宿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监督大学生在宿舍中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在宿舍建立宿舍文明公约,或者让学生自己参与到管理宿舍文化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管理宿舍,自主发现问题并且自主解决问题。
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策略
近年来,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在无形中带动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当前各大高校实施教学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创新的主要渠道。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各高校需要在新时期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从而为今后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好互动的必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联系紧密,且实现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基于此,各大高校应该正确认识以及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目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向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更重要的是能确保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途径,高校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下,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也会大幅度提升,从而促使他们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动力。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程
现如今,在高等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以及重视的情况下,高校的数量以及规模也在不断攀升。而很多高校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来重点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的。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依托于校园文化而存在,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同时还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意识角度来看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且在相关政策指引下,积极开展着二者的互动工作。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且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这二者在实践中仍然是独立存在且互不干扰的,这就让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缺少全面性与紧密性,这时二者的互动就势必会缺少系统性以及科学性。
2从工作机制角度来看
在高校办学过程中,想要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动,势必需要一个完善的工作机制予以支撑。然而由于思想意识的缺失,很多高校缺乏对二者互动的正确认识,使得相应的工作机制始终没有科学、系统的构建。
3从硬件设施角度来看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当前的高等教育也逐渐由原来的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虽然高校的办学规模以及招生人数有所扩大,但是有很多高校的硬件设施并不能充分满足扩招的需求,比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以及经费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极不完备,且相关的科研经费也十分紧张。
三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好互动的策略
1提高师生的思想意识
想要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互动,就要不断提高对这项工作的正确认识,具体来说:第一,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且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升;第二,各大高校应注重校风、学风以及教风的建设,让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合作意识以及凝聚力等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学习习惯也能较过去有很大提高,从而使高校的示范以及榜样作用更加明显;第三,加强校园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建设。只有创造一个集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于一身的校园环境,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互动;第四,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尝试将德育与其他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比如美育、体育以及智育等,使学生能够得到协调、健康的发展。
2加强互动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不仅互动形式要不断创新,同时互动内容也要日益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互动载体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互动队伍的组织者以及参与者大多为在校师生,在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后,这些成员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被优化,从而让互动队伍的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其中,从校领导的角度出发,他们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对互动工作进行积极引导与合理设计。加强对互动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人员管理机制,协调好高校内部各种关系,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互动奠定基础。
3建立健全互动工作机制
科学严谨的互动工作机制是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有序展开的重要保证。从某种程度上讲,健全的制度除了能实现二者的良好互动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为高校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互动制度的建立,需要保证二者在原则、方法、内容以及载体等方面的一致性以及明确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互动效果。具体来说:第一,动力机制的建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互动,需要借助政令推动、心理推动以及利益驱动。前者主要是指高校的政策、条例以及意见等;而心理推动则是指互动组织者以及参与者的信念或者思想意识等;利益驱动则包括荣誉奖励或者资金奖励等。第二,运行机制的建立。建立完善的运动机制,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互动观念的积极作用,这二者的良好互动可以使整个互动工作更具系统性以及长期性。基于此,各大高校应该为互动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队伍等要素,而老师也要充分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树立互动理念。另一方面,要全面开展互动设计,这时老师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准备教案,对相关课程进行设计,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效果更加显著。第三,保障机制的建立。这里的保障机制主要涉及到物质以及精神两个层面,包含组织保障、监督保障、经费保障以及制度保障等。另外,高校还应该抽出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互动体系的构建,以此来确保互动工作的可行性以及科学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且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将二者在教育机智、模式以及内容等方面实现优化整合,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与良好互动,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所以,各高校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提高思想意识、建立健全互动工作机制以及加强互动工作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从而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宗永平.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79-180.
[2]孙中秀.浅析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56-56.
[3]李建荣,顾海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00-101.
[4]于馨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探析———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16):89-89.
[5]曹扬.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6).
[6]蔡秀平.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文献综述[J].青年与社会,2014(12):176-177.
篇3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高校校园文化构筑、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及延续等。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之初,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主要环境,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息息相关。校园文化是校园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大学生传递很多信息,对于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和培养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一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大学在校生对于学习生活环境的主观满意程度也会随之提高,更加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熏染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发挥,进而促进学校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工作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带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国内高校正处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触及校内某些群体的实际利益,也将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通过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工将正确认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课时绩效考核方式改革等,都需要在公平、积极的校园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够顺利推行,否则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辅作用
高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同样,提高教学工作质量还需要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辅作用。通过构建校内学习文化,将有效带动良好学风的树立,让更多的在校生将重点放在学习上面。通过构建良性竞争文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更加有助于促进彼此的学习能力提高。通过构建诚信文化,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水平也将得到切实保障。
(四)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校管理部门的分内职责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引导和建立校内文化是自身工作的职责所在。高校管理部门除了要负责本校教学工作的组织、学科体制建设、行政管理工作以外,还需要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出适合本校特点的健康校园文化,以此来保护和延续本校优良传统。纵观国外各大著名高校,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具有历史悠久的校园文化,甚至一些文化已经成为了这些大学展示对外形象的鲜明符号。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同样需要在构建本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的鲜明特点。
(五)校园文化建设体现高校办学的独特性
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到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等。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的体现,也是一所高校的独特优势。大力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其基础在于校园文化的多样化,离开了高校独特的办学文化,任何特色都体现不了这所高校的精华。任何学校都需以特色为根基和活力源,而特色的持久与传承不得不依赖文化的支撑。高校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特色的表现,文化之中有特色。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外著名大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有品牌的大学,是由于它的鲜明特色。因为从某种角度说特色就是这所学校的优势,有特色就有了竞争力。大学之大,并不在于其面积而在于其内涵,正所谓“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大学之大,也不在于高楼大厦;一所大学要生存和发展,除了加大办学条件的建设外,还要重视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积累,并且需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游离于教学管理工作以外,相反的是,校园文化实际上就蕴含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并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加以体现。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每年一次的龙舟大赛,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符号。而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也在着力打造自身的文化体系,但是却都存在着文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即使像国内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名校,也没有非常鲜明和体系化的校园文化。
(二)没有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
当前,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充分利用优势的教育资源,即本校的师资资源。高校教师既负责专业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本学科体制建设和科研工作,是社会范围内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和精英,也是高校最大的资源优势之所在。这些优势教育资源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仅仅动员和培养学生参与其中,却忽视了师资队伍的重要作用。教师队伍不但没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且游离于校园主流文化体系之外,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笔者认为,如果没有高校教师队伍的参与,那么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是不完整的,构建的效果也难以得到切实保障。
(三)校园文化构建模式单一化
很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构建等同于组织学生开展业余活动。实际上,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业余活动不失为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绝不等同于全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调查和掌握在校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诉求,没有根据在校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和方式设置校园文化的构建模式,而是长期沿用某些不合时宜的工作方式,这就难免会造成高校校园文化构筑过程中的单一化,也很难从根本上调动起教职员工和在校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和谐的校园文化构筑体系。
三、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将是决定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总体水平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此外,今后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特点,各种文化要素和符号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系,而这也正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高校来说,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和体系应当侧重于如下几方面,如本校的校徽、校训、校歌、校园环境建设、校内文化活动、依托和利用名城等区域文化资源等,特别要注重挖掘、提炼高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帜,使其深深打上地域或区域文化的烙印。这些要素具有外在意义,能够让全体教职员工最为直接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除此以外,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细节的塑造,包括教学楼、校内街道的命名等,都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以我国北方某高校为例,该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建立校内学术荣誉墙的方式,将建校以来在各个学科和领域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铭刻其上。校内道路的命名全部采取本校历史上著名的教授、学者的名字,以表彰其在本校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这种方式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本校文化的个性化,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也让师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
(二)培养优良的师生人文精神,充分动员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优良的人文精神就难以实现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人文精神的建设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可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在充分调动在校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充分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到校园文化的构建工作中。首先,要提高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引导教职工树立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并将其视为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其次,要建立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途径,在保持教职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适合教职工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发挥教职工的专业优势和创造力,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最后,要加强对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方式的引导,始终保证教职工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之中。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除了定期组织多样化的校内文化活动以外,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构筑模式。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在校生组织多样的学生兴趣社团或团体,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保障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采取更加贴近时代特色和学生群体诉求的方式,例如大力开展校内网络建设,推动大学生积极为本校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还可通过制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和品牌形象塑造计划来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列入高校事业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
篇4
一、深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
1.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以及此种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层面上的具体文化形态,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园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图书资料、文化设施、教学要件、实验仪器、办公室设备以及人文、自然环境等等。它是基础部分,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二是校园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即指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职能系统。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三是校园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表现为师生的价值观念、课外文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舆论导向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校园文化建设所必需的根本基础,它一旦形成,必然内化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
2.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具有教育导向性。由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前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条件大不相同,这必然会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潜能得以发挥,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健康形成。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它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发挥其特有的暗示、启迪作用,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学校倡导的价值观相一致,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使广大师生目标一致。
第二,它具有创新性。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完善,校园文化要更好地激发广大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就不能局限于搞几项活动或举办几次讲座,还要具有开发创新性,尤其是在信息网络畅通的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能,活跃校园生活,不断改进校园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管理制度,组织能发展学生个好的各种社团活动,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并且要有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
第三,它具有平衡协调能力。如同社会中一切事物一样,校园文化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的。在对传统与现代校园文化的调适中,促使传统的校园文化向现代校园文化转变,既使校园优良的文化传统得到发扬,又注入了现代化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及种种挫折所导致的焦虑、忧愁等都可能使青年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校园文化通过选择、变通,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乐观的精神和奋发进取的意志,缓解了个体和社会、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冲突,既顾全了整体,也尊重了个体。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领导的思想层没有充分重视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娱乐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普遍存在着计划不能完全实施、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2.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属到学生工作部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教师和干部职工没有意识到自身对校园文化建设也负有为人师表的使命和责任,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对学生课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些现象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3.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普遍较低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多依赖于学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学术、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偏窄,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向高层次方向发展。一些学校的领导者,只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精神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4.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特色不突出
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有利于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补,但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而现在许多高校又回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时代,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组织,确保校园文化健康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师生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认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进一步将校园文化建设朝着人本型、现代型的方向发展,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阵地,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运作程序,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树立校园文化全民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高校一样仅凭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的。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高校党委和行政及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和日常工作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努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主要推动力,上下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建立和培养一支较为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大众化、高层次、高质量的健康方向不断发展。
3.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入手,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对育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内容,尽量减少盲目性。一是内容上要由浅层次的娱乐活动向学术研究、科技实践过渡,增加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突出学术性和专业性,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成才的要求,真正体现出高层次和高品位。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上要灵活多变、力求创新,要和学生的特点相吻合,与社会现实同步。
4.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学校文化特色,注重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
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魅力所在。校园文化生活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因此,不同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培养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科技活动为内容,以寓教于乐为手段,以开放的态度,开展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宽松的文化环境,传播主流思想文化,这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很大的。
篇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综合实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与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具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应当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实现理性回归,其中,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在特征,并适当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自主性、综合性、非科层化等现代教育理念,以构建健康、文明、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时代精神;本土化;现代化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承担着传承文明、创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这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然而当下中国的高校文化建设并不理想,旧意识与新风尚的交叠、旧体制同新形势的际遇突显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困境。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以本土化和现代化契合为创新视角,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进路。
一、诊断: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输出精英、供给现代公民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正向功能。但是也应意识到,高校的这种功能并非仅仅由其专业教育环节来承担,校园文化对于人才的养成同样影响显著,唯有出色的专业教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两相结合,人才培养的完整系统才能够形成,进而有效地输出其教育资源和能量。但在现实中,高校对于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维度往往疏于关注或难以给予回应,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愈益突显出来,它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定位不清晰,文化建设附庸于行政管理
校园文化浸透于高校各主体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其功能亦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对高校校园主体的价值导向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群体行为方式的规范功能、对学生综合思维和专业思维的培育功能、对校外社会秩序的引领和构建功能等等。但是从现实看,目前大多高校都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行为规范层次,强调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调控功能、激励导向功能,这从某种程度上把文化建设归于校园管理名下,而并未把其放置在办学目标的大视野下。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高校仍处于实现现代化之前阶段的窘境,高校管理体制实际上沿袭了政府模式,实行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每所高校都有一定“级别”,大学俨然成了一级政府[2]。在这种泛行政化的导向下,校园文化难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向度的良性互动,教师、学生的参与度遭到压缩,“交往理性”被官僚意志主导的“工具理性”抑制,文化建设所蕴含的自主性近乎消失。而凭借集中意志单方主导的管理型校园文化必然有违文化之本意,并且由于缺少民主性、开放性,它也必然面临理性失灵的风险,进而是文化建设无法反映真实需求而空耗资源的风险。
(二)无力因应和引领社会思潮,主流文化受创
21世纪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整个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内部,任何组成部分发生变化都不会是孤立实践,文化和社会思潮也不再是静止、隔绝地存续于它的初始载体,其传播和更新业已成为不可阻拒的潮流,任何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无法置身其外。由于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始终同不断更新的国内外思想文化保持紧密联系,而大学生群体又因其特殊的年龄及心理结构而对新鲜观念意识具有格外的敏感,因而高校及其校园文化必然同种种社会思潮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已经成为因应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消解思潮涌动中隐含的消极成分以及借助新思潮的推力培养和传播理性的公民意识从而辅助转型期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建越发成为当下教育界的一项重大议题。然而当下的高校校园建设却始终未能对这一议题有实质性回应。实际上,在涌动的纷繁社会思潮下,高校教育未能为学生提供包容面对和理性甄别的平台与校园文化环境,这导致学生更容易以偏见代替意见,不经思辨地反对主流并且将一切同主流背反的文化倾向默认为“理性”和“文明”。与社会大环境同时变迁的还有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互联网的发展和普遍使用使得当代大学生虽身处校园却也能构建起十分广阔的“生活圈子”,这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够直接同外在的社会大环境勾连起来。这种变化虽然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并提供了学习上的诸多便利,但也加剧了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一些消极内容(尤其是不健康的网页以及相当一部分网络游戏)以隐匿的却又极具渗透力的方式引发了他们思维秩序和心理秩序的紊乱,这同样造成了曾被视为“正统”、“规矩”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遭受侵蚀。而目前高校对于这一棘手问题通常难于应对,传统的管理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频临失效。
(三)校园文化发展失衡,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通常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蕴含了三个维度,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其中,校园文化的精神维度主要是指贯穿于学生及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一种观念意识指引,如价值观念、政治取向、道德观念等。如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其他两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其他两方面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精神文化建设则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滞后不容忽视。然而,从目前的实践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并不均衡,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疏于发展精神文化而倾注更多心力于物质资源的积累,由此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普遍缺失精神支撑。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高校的物质积淀应当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它是实现丰富的大学精神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正是由于这种本末倒置,校园文化开始遭遇“物化”的危机,施教者与受教者愈益“把高等教育视为通往良好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社会流动的途径,他们更少关心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3],教育的本质被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所取代,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在接受和内化了这种价值判断后又将其带入社会,当这种“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灌注到社会系统,其整体价值取向亦将遭受扭曲。
二、破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
总体上讲,中国当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前述三方面问题,它实际上反映着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文化建设所面临的路径难题,亦即本土与现代两个向度相交叉所引发的选择及策略考验。所谓现代化,人们一般地把它理解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加速发展的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2]。新形势下的现代化应当具备更丰富的含义,它意味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层面,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发展的自主性、综合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依法治国思想的指导背景下,也内含了去官僚化的校园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简而言之,校园文化现代化是以造就一批符合时代精神、适应时展的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综合发展。本土文化并非单纯地沿袭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亦是经过兼收并蓄、否定之否后的当代表达[3]。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本土化,从宏观角度看,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西方外来的优秀文化并将其整合内化,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同时,就地方层面而言,校园文化本土化还包括考虑某一所高校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结合该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环境特色,使该院校与周围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间的联动、交流与相互促进。
(一)高校校园文化本土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文化非本土化的负面影响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多元文化得以迅速涌入校园并呈现出几何式的发展、扩散,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校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例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德治”思想至今仍在大多院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代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流行则对各高校的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东方传统文化所主导的地缘与人情思维也与西方现代文化观中的理性与规范大相径庭[4]。在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价值观的剧烈冲突之中,如若不能将西方文化合理内化、本土化并熔铸于中国特殊国情之中,高校的校园文化便会呈现出两极分化、极度不和谐的状态。就地方层面而言,从社会现实看,高校的精神文化相较于其所处的地方社会文化更为滞后,它往往会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这使得一些社会性极为突出的专业学科(如法学)和该学科的学生容易脱离社会现实根基,它反过来也制约了高校的长远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本土化的积极效应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自身精神的体现,而大学精神①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和再造。纵观现代高校的发展史,每所成功的院校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而大学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5]。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在国家层面的本土化,有利于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适宜当今中国国情的校园精神文化。例如,在政法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将西方现代“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文化进行有选择、有区分的接纳与吸收,可以使政法院校一方面葆有传统法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同时代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思潮相协调,促进政法院校法文化的多元发展,形成积极、正面、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法院校大学精神。同时,据前所述,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对于其他两方面———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故高校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在丰富其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可相应推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统一协调的发展以及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完善。在地方层面,发扬文化本土化思想,有助于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周围社会地域文化的协调适应。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社会大环境文化的影响,高校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学生的信仰危机与道德缺失等负面影响。而地方文化的本土化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化本土化后,当地社会文化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成良性促进作用,可抵御由于校园自身文化的贫瘠给网络文化、社会负面文化遗留的可乘之机,也减少由此带来的反面冲击。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的联动,可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更符合社会需求,有助于孕育当今时代所需要的社会精英。
(二)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文化非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的现代化维度的缺失,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抽象的精神,其实现有赖于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第一主体的学生。但就具体情况看,当下高校的人才培育模式较为单一,人文社科专业尤为明显,它们往往集中于课堂、书本的理论教育,而轻视了实务经验对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所应当具备的积极精神面貌与学习主动性,往往被动地接收老师的课堂教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重理论、轻实务”的非现代化教育思路以及“被动型”的非现代化学习态度难以培育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人才。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官僚化问题严重。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制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以校长作为全校的主要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形成完整、体系化的行政管理体制[6]。如果能够高效运行,这种管理体制对于高校的文化建设无疑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受市场化、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行政管理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身问题也随之暴露。具体而言,思想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盛行,行政管理者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来完成,未能从实际出发挖掘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深刻影响,而是停留在模仿、上传下达的形式主义阶段,造成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同样严重的问题在于,校园里官僚思维的存续本身就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消极成分,严重背离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意旨。
2.高校校园文化现代化的积极效应
高校校园文化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便是体现时代精神,即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将时展中的先进文化熔铸于高校自身文化之中。这就要求高校将自身的文化扎根于现代文化之中,兼并包容,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两大主体———学生与行政管理者的观念、价值追求以及行动方式。现代化理念所强调的自主性与综合性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思路上的指导作用。须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课题调查、积极参加专业性社会公益活动等(如法律援助、医疗知识宣传)。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个人的全面化、综合化发展,强化学生作为高校文化建设主体的优势地位与影响力。同时,现代化思想中所内涵的“去官僚化”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于当代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活动有着大方向上的指导作用。“去官僚化”,即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该回归到为师生服务的本位,而不应该继续以严重的与官本位的思想单纯地“管理”师生。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制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民主发展的原则。行政管理者在运行高校管理过程中,应当发扬现代化人文精神,以校内广大师生为本,去除顽固的官本位思想,促进行政体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良好的校园氛围奠定基础。只有当“去官僚化”、“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念真正践行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并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可,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步入制度化轨道,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方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一)与外界联动,拓宽高校文化建设空间
1.因地制宜,加强校内校外文化互动
文化具有外在的社会性,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对于具有强烈社会效应的人文社科院校而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推动校内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间的联系,实现文化建设的“地方社会化”与当地高校对于地方社会的文化、价值引领;换言之,加强校内外文化的沟通有利于在进一步丰富高校自身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切实贯彻文化的本土化确有必要,尤其是应考虑到校园环境与周围社会文化氛围的有机融合。此外,“文化本土化”同样体现在立足于本校的具体情况渲染校园文化氛围,使得该特定高校的文化思想能够在深刻地被师生体会的同时,更有效地发挥其对于当地社会的影响力。以政法院校为如,学校或学院可通过展板、橱窗等途径宣传本校法学教授中的先进典型与优秀科研成果创作者,以“身边人”作为切入点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构建政法院校浓郁的法学氛围,并激励更多教职工创先争优、更多法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这同时也达到了向社会展示政法院校强大科研力量与科研能力的效果,将该政法院校的特色文化触角伸向当地其他领域,起到了优良法治文化输出的效果。
2.开拓创新,增进国内国外文化交流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化本土化”包含“国家层面的本土化”与“地方层面的本土化”两个层次,它们之间并非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交叉统一、互相联系的。因此,在高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应当实现高校与当地社会的文化联动,还应当加快国家层面的本土化进程,强调国内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互动交流。具体而言,促进国内高校校园与国际优秀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许多高校现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大学、学院间开展教师、学生的定期交流项目,通过这些交流,一方面向国外输送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中国现代法治进程中的特色理念;另一方面也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及经验,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将其适用于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校园文化的良性国际互动。
(二)加强文化建设中的各方主体地位,推进人才培育
1.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树立文化战略思想
在现如今大多高校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校长为高校的主要领导者,主要制定方向性的文化战略方针;其他行政管理人员成为文化理念的践行者与实际运作者。他们都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以校长为领导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作为领导者的校长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理念为基点,结合自身院校的文化特色,制定适合本校的文化发展路径。其次,在具体行政管理运行过程中,应当贯彻“去官僚化”的现代治理理念,使其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与主要目标,排斥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克服脱离师生群体的倾向,以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与长远发展为本位,开展学校管理。只有在校长的方针制定与具体管理者的行政活动中都强调“去官僚化”、“以人为本”的现念,高校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才能够突出该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组织、有秩序,落实到高校的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之中。
2.调动学生自主性,烘托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大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主性”、“综合性”的现代化理念,应当调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与完善自我发展的主动性。首先,应当吸纳学生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修改和学习。大学章程是一所学校的“宪法”,是学校发展和内部治理的根本依据,唯有引入民主机制才能使得这部“宪法”获得真正的生命力,也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校园民主、理性文化的张扬。其次,通过鼓励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专业知识的丰富营造和引领良好的文化氛围。就思想道德素质而言,当今现代化思想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各学科(当然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站在相对科学而客观的立场上对政治文化、社会事件作出相对合理的价值判断;就专业知识而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并举,做到全方位发展,以此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政法专业为例,在完成课堂基础法律学习的同时,法科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参加诸如法律诊所、辩论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法学素养;在通过法学专业学习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后,法科学生应当通过各类社会调查、社会考察、“送法下乡”、普法宣传等有益的社会实践来了解社会动态、丰富法学知识并宣传法治思想,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统筹本土化与现代化,发展独特大学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是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同时也应立足于中国本土,符合当地社会特色发展路径,并且形成以精神文化为中心的三维度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应当从如下几点着手对之加以落实:(1)立足本土特色,促进文化交融。通过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间的项目交流,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社会实践,保持高校校园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的统一协调。(2)面向现代化,着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把握现代化思想中“去官僚化”的内核,使之贯彻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之中,打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的管理团队;提炼现代化思想中“自主性”、“综合性”的精髓,使之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之中,以此培育出主观能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各类人才。(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文化活力。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还是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文化的发展,激发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始终是最终目的。据此,需要在教学科研及相关文化活动中突出大学精神,注重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如利用辩论比赛、学界大家、政界翘楚等增加高校显性文化的作用,同时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挖掘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法治精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以延伸和扩展。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创新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方面需要立足中国本土特色、当地社会特色,创新吸收多元文化,以指导大学精神的构建;另一方面需要面向现代化,发扬“自主性”、“去官僚化”精神,以培育具备现代知识、现代意识、现代能力的全方位人才。但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工程[7],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新情况的涌现,仍需发掘出不同的视角,以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新问题的种种对策。
作者:罗丽琳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彦.论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77-83.
[2]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菲利浦•G•阿尔巴赫.大众高等教育的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1999(2)16-22.
[4]童芍素,张国强.现代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大学学报,1995(6):49-54.
[5]李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本土化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2):22-27.
[6]高名亮.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7]杨欢,韩文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2-105.
篇6
1.1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理论研究系统化程度不足
总体上看,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大部分都能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设置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规划方面程度明显不足,偶有提及,却没有进行系统分析,也没有提出具有特色的新思维。而且,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会不自觉地借鉴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并逐渐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翻版。为了实现由特色文化指导学校发展,脱离照抄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轨道,必须加强理论研究。
1.2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明显
由于各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久,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文化内涵不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缺少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内涵定位模糊,与高职院校发展相脱节;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持续性。由于受到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对促进具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持续性,影响校园文化内涵的传承;三是高职文化活动开展内容没有创新,其活动内容都是模仿或者直接照搬综合类高校的文化活动。1.3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是很高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理解不透、定位不准,甚至出现了曲解现象。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往往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或者只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同样类型的活动在社团等学生组织中重复开展,缺乏统一调度。虽然高职院校不同系院都会组织一定数量的文化活动,但是他们组织的文化活动存在重复现象,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在理念上没有目的,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不相干。这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缺少文化底蕴,文化指导和创新意识不足,定位不稳、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为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必须找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认真总结提炼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措施,用以指导校园文化活动长期、有效、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总体来看,不外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越发严重。
2.1主观认识上的原因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具有社会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技术,因此学校的教育任务也就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地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而开展校园文化只能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有人认为,课外活动不过就是玩玩乐乐,是课余生活的调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考试,学生只重视成绩,逐渐对校园文化活动失去热情和兴趣。
2.2客观实践上的原因
客观实践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二是社会实践具体运作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校园文化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他们内在的特色文化内涵不足,而高职院校受到资金、场地等限制,造成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相关设施不完善,使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品位。其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高职院校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高职院校的运作由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它们之间具有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合作的基础,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属于软文化,许多高职院校对其管理只是依靠高职院校辅导员以及学生会等工作,其势必会存在一些高层次文化的构建,因为没有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专业组织机构的管理,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再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约束。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以及人才成长环境的制度的竞争。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高职院校需根据本校的实际和特色,制定出校园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并在其指导下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促教功能,才能增强我国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提升竞争实力。第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各种信息充斥着整个校园环境。但如果大学生对这些信息不能取舍、区分好坏,缺少正确的认识,其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就会侵蚀校园文化。国外的一些媒体经常会一些攻击我国、我党的反面言论,这些消极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制约着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3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3.1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强化学校的教育发展。因此文化建设要以促进教学为主要理念。首先文化建设要确定高职院校教育目的。任何高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教育目的而开展,教育目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也就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学风文化建设。学风是反映整个学校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积极地影响,通过学风建设提高学习的整体学习、生活氛围,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环境氛围;最后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让学生理解文化建设对促进学习的重要性。
3.2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培养特点
篇7
关键词: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13-02
一、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需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也是新建高校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新建高校真正实现其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作用。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价值目标要符合学校所确定的教育目标,能对学校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的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其自身的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对学校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是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能以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习惯默默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心理,使其在校园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最终使个人的追求同步于高校的目标。对于刚刚建立的高等院校,亟需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引导师生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获得师生内心的认同。
2.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主动体现,不仅能弘扬正气、优化校风、培养校园精神,而且能促使师生员工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效应。对于新建高校来讲,可以通过塑造校园文化,让每位师生成员都能自觉地产生一种为学校拼搏进取的奉献精神。因此,新建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升华学校的凝聚力。
3.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校园文化是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多数个体有着类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追求,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新建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把这种凝聚力推进到教学工作当中,这样不仅能和谐人际关系,美化生活,还能促进广大教职工团结一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优秀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上,同时这种凝聚力还能促使学生更加的刻苦努力,为母校争光,为社会添彩。
二、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还不够到位。部分新建高校在追求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和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系统的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本身的认识是导致校园文化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新建高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比如发展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就导致短时间内很难形成相对合理的办学理念,阻碍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我国大部分新建高校发展时间并不长,学校领导优先会把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都投入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即使有些领导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考虑到有限的办学条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毕竟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特别是高校精神文化,它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形成的。因此,大部分新建高校都存在着重物质文化建设,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素质不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即校园文化的创建者,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从教师主体来看,新建高校因其自身原因,缺乏雄厚的师资队伍,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另外,新建高校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学任务很繁重,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学生的文化活动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就难以发挥,进而不能很好地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从学生主体来看,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与其他高水平的高校相比,新建高校在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不容乐观,特别是其生源质量一般都比较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个性不突出,特色不明显。“高等教育系统一方面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施加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对于新建高校来说,办学特色应作为其立足之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然而,我国很多新建高校在其校园文化发展当中,往往存在种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出现盲目攀附、效仿更高层次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新建高校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突出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持续、快速、健康的成长,并能全面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新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新建高校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对其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面对这一工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优良校园文化氛围。新建高校在规划好基础教学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平台、制度等方式,满足高校师生员工文化生活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校刊校报、广播台、宣传展板、网络、微博等新旧媒体、文化阵地,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爱好,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创新高校学术文化,激发校园文化发展潜力。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学术特色,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新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凸显科学文化,突出学术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其次,作为新建高校,还要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第三,青年教师占新建高校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因此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支持师生共同搞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逐步形成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最后,新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
3.突出高校办学特色,构建个性校园文化。文化生活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新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贴近师生生活,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和欣赏水平。所以,新建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突出个性,显示学校自身的魅力,不仅要从学校办学目标、办学任务着手,还要兼顾高校教育目标、发展历史等因素。个性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不断地从高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积累、沉淀,在全校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学习等各种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掘、创造。对于那些优质的、积极有益的校园文化成果应及时进行梳理、总结、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昌珍,李化树.大学校园文化若干问题探讨[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4).
[2]吕新月.构建应用型高校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5,(6).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9.
篇8
【关键词】高职行政管理;校园文化;作用
一、高职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一)引领作用。引领作用是高职行政管理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高职行政管理主要负责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行政管理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上,所谓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由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者依据上级部门的工作指示和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案,部署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步骤和工作计划,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有序性,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进而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
(二)推动作用。高职行政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引领作用,还具有推动作用。显而易见的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职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主体以及纷繁复杂的内容及环节等,因而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必须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和沟通指挥职能,激发和协调所有主体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效避免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有条不紊持续推进。
(三)监控作用。监控作用是指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要充分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保证校园文化实施与工作计划相一致。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其监控调节作用,在工作过程中实时监控各个部门是否高效地执行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计划,并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制止并明确责任人,保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进行。
(四)示范作用。应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这种明确的示范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各主体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而具备这种示范作用的建设主体,往往都集中在行政管理和教师身上,相比于教师的示范作用,行政管理者的示范作用由于与公权力关系紧密而更为深入且广泛持久,对于其他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更为强烈,因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行政管理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者要充分以自己的教学哲学理念来引领全校师生的建设热情,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提供长久的支持,努力形成面向新时期的优质校园文化。
二、进一步发挥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途径分析
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作用、监控作用和示范作用,他们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因此,要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持续有效推进,就必须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加快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一)加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提高广大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让其认识到自身角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广大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利用自身职能来建设校园文化,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计划决策、组织协调、监控管理等基本职能,更好地从自身岗位做起,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承认并确认了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自我,才能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高职行政管理人员除必须具备扎实的岗位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必须着力提高自身文化自觉意识和综合性的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心理素质等等素养和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为此,高职院校应就校园文化建设来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职行政管理应根据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方案,通过组织、规划、引导及监控等方式,科学组织、沟通其他主体以及各种资源,保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持续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杨泉良,闫淑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行政部门人力资源配置的文化要求[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06:21-23.
[2]汤翔.浅谈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8:109-110.
[3]熊庆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78-81.
篇9
关键词:新疆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07
当今社会,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团结和创新的来源。[1]校园担负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教育和培育国家人才两项重任,其中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要紧。[2]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汇聚了大学的校训和宗旨,提高了大学的精神素养和水平,同时也引领着广大青年发愤图强,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样本基本情况
这次的调研抽查是在非随机配额抽样方法和高校随机访问方法的配合下进行的。调研的目标包括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五所大学的学生。一共发放调研问卷5000份,最终收回4700份。调研中分为四个层次:大专学生、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与人数分别占总调研人数的2.8%,91.2%,5.5%和0.5%;男性占三成多,女性占近七成;汉族占一半以上,维吾尔族占近三成,哈萨克族、回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各占一成不到;城市学生占近六成,农村学生占四成左右;在新疆出生的学生占七成以上,不到三成的学生是其他地区的。
2.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近60%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持肯定态度。校园文化是个空洞的定义,必须使用具象化事物才能被表达;但是校园文化的表达又非常多,比如谈论专业知识的环境、校园管理的规范、学校风气和教学风格、建筑物的风格和文化氛围,比例分别是55.9%,48.3%,68.7%,33.7%和49.3%。此外,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氛围和教学风格是校园文化的内在需求,而探讨专业知识的学术氛围是外部体现。
学校精神、学生风气和教学风格在漫长的教学进程中逐渐形成,它能潜在地对师生起到深远作用。对于校园中的风气营造,人们觉得效果非常理想的占23.6%,效果稍有欠缺的占35.7%,效果平平的为31%,效果不甚理想的为7%,效果极差的占2.7%。其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学生对提升校园文化表现出支持和好感。但需要正视的是,依旧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他们学校对于校园文化的改善工作普通平常;此外还有接近十分之一的学生反对,这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2)校园广播和网络是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校园任务要成功地完成,就必须要求全校师生努力合作,要求尽早把校园消息传递给师生。对于学生来说,愿意校方使用宣传栏来传达消息的人数占到四成以上,使用校园广播的占近六成,使用校园网络的占近五成,使用校方出版的读物的占到近三成,经由班级通知的占到三成以上,另外还有一成左右的学生愿意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得信息。以上数据表明,传播校园文化的最有效方法是使用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
(3)校园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为学生。校园文化就如精神合力,概念中包括教师、学生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梦想、行为准则等,可以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相互团结。这种力量来自校园精神,它是全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创造和达成共识的价值理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针对“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谁”这一问题,觉得是学校领导的人有近三成,觉得是教师的有四成以上,觉得是赞助商的有两成以上。简单来说,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先是学生,其次是教师,与学校教学部门的关系不大。
(4)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助于文化观念和文化环境的营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精神。调查显示,校园文化以“科学技术、文化交流”来展现的,有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到学校进行参观、举办学术讲座、开展社区活动、组织大学生交流学习等,学生认同度的比例分别为39.1%、69.4%、53.2%和40.8%。此外,18.9%的学生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针对“学生在业余时间如何进行安排”这一问题,26.6%的受访者表示主要用于学习,32.4%表示参与社会实践和29.5%表示参加娱乐休闲,11.6%的人参与其他活动。所以说,新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要参加社会实践和娱乐休闲,其他文化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二、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
(1)提高新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占据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很大部分,它能直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它是改造和调节活动及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校园文化能够引领和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构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并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知识和实践做人统一合并,以达到既有能力又有道德人格的大学生。
(2)增强新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以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党的教育政策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对过去的理论进行了整改。本文通过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制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潜在地引领学生进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手段。
2. 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1)建设新疆、稳定边疆的需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新疆现代化建设和稳定边防的要求。就现在而言,新疆的28所积极构建校园文化的各类高校,使学生能够树立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可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文化观,是为新疆将来的经济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文化保障。
(2)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校园是否和谐健康,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因此,要加强文化水平,坚持完成教育和科学事业,培养和发扬民族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坚实后盾。只有让整个学校都构成核心价值观,营造相对应的道德水准和舆论环境,才能顺利领导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下的和谐校园。
三、加强新疆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
1.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实效性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新闻媒体在影响社会、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团结民众等作用中起到越来越大的效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宣传,就要坚持认定正确的舆论方向,增强掌控舆论的能力。坚持宣传团结安定,积极传递正能量。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造革新为内在的时代要求,推动集体观念和社会观念的意识形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动成为当代社会的美好风气。
2.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构建校园文化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系统任务,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它是各种原因相互产生关系并且进行作用的一种具体活动过程,只有构建出平稳的运作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可以起到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
保证在每一个阶段都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分析,认知他们的心理想法,要求实行人性化制度,确定和实施的系统应根据真实情况进行持续调整,通过建设管理系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有计划的,通过设想和实施到校园文化的工作中。
3.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努力形成开拓创新的学风
学生风气是组成校园精神文明的重点部分,在构建校园文化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努力才能营造革新创造的新学习氛围,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的目的和需求中。大致的校园学术氛围主要指的就是学生风气,这是大学的精神和宗旨,是校园能够称之为高等学府的关键。学风是一种典雅的气氛,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它使人越来越受到共鸣和同感。坚持增强学风建设,尊重教师和爱好学习应成为学校学生的共同要求和自我约束,培养自强不息、自律自戒的理念,提升认识自我的能力,增强自我监督和控制的能力,努力强化创新意识,养成创造思维,扩展新的理想,形成好的习惯,坚持全面健康的发展。
此外,应该加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制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要正确处理好娱乐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关系,加强娱乐性文化的同时要着重突出创新的表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坚持确立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娱乐,而是在娱乐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学习认知意识的建立。积极组织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的活动,活动方式和活动要素上积极创新,使学生从知识的营养中学到知识和思维的形成。
4.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项目化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有效地参与活动主题,发现文化活动中的错误观念和心态要马上让学生改正,有效利用自身优点,正面主动地为学生活动的主题提供词汇和思路。另外,作为和学生有着紧密联系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作为一个优秀领导组织和监管活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有创造性地引导和设计学生活动的主题、方法和程序,开展某一项活动的愿望和激情,是校园文化长远发展的要务,激励和鼓动学生自主制订活动的计划、目标和方案,引领学生从想法到实施,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制定了良好轨道。当学生遭受到困惑时给他们正面的引导,保证学生在受到阻碍时不会产生害怕的情绪,为大学生确定新的方向,开拓新的思路,树立新的目标,把学校文化活动的主题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有趣。
研究新疆高等学府在新的社会状况下,建设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对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做深入探讨,找出解决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办法。一要始终坚持以为指导思想,二要坚持拥护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要继承发扬民族和时代精神,四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动纲要,全面渗入到建立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新疆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教师;地位;角色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04-01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诸方面,近年来,我国的大学也由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各项改革使大学成为学科健全、人才济济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院,高校对社会的影响也愈来愈强,全国各大院校都在大力倡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浓厚学校文化氛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重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教师也应该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角色。
一、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在全体成员创造它的同时又塑造了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群体。教师作为校园人的组成部分,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接受因素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观念、价值观、优良的作风、高尚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教师是高校校园中最稳定的构成部分。数量上,教师虽然比学生少,但是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言行举止,教书育人的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是难以撼动的。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肩负着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完善学生人格的使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影响社会,相对于学生,教师的这种影响力明显占主导地位。教师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代表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一所大学像不像大学,关键不在于高楼,在于有没有大师,而大师的产生必须以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一所学校的大师、知名学者和教授,在学生中容易树立很高的威信,在校外的知名度也很大,如果高校能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对学校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对学校和学生负责,各专业教师都要通过课堂、实验室等传授知识,以自己所学所知为学校和社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不同职务的教师分工不同,作为学校行政人员的教师,在校园文化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他们主要负责:新生来校报到、学生的报名注册、成绩查询、日常事务办理、毕业离校等手续办理,可以说学生成长和日常管理的每一步都需要学校机关处室和各学院行政人员协调和配合,这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举止直接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层次水平,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特别引起重视和强调的部分。
二、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应该担任的角色
1.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需承担学术文化建设的责任
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学术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和创新等方面。大学生在低年级时,教师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高年级时,基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通过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国计量学院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了“本硕创新”计划,本科生从大三开始跟着本校导师做科研,考上研究生后,跟着导师进一步深入科研和学术领域,本科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被国外高校录取继续攻读研究生,优秀研究生的论文水平达到国内教授级水平。这些都是教师潜心育人的成果。
教育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工程,它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用心、细心和耐心。目前多数高校针对教师的考核机制,重科研轻教学,这不利于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年终考核,平时忙于做科研课题、写论文,培养学生的精力非常有限。鉴于此,高校也应给教师提供最利于培养人才的环境,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而努力。
2.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需承担德育文化建设的责任
为人师表者,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技巧,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如果说,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优秀的教师是此基础上还要能言传身教。而一流的教师更是要在上述基础上能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毕业后对学校和教师的感念。2010年1月,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宣布,耶鲁大学2002届毕业生张磊承诺,将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8888万美元。据张磊自己说“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师德建设一直是很重要的部分,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第一部分“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第二部分“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更是用了较大篇幅阐述教风、学风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比教书更为重要的部分。
3.教师在高校文化建设中需承担主动引导的责任
(1)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教师还需要在不同的场合承担起主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任务。在一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好像只是党委领导、辅导员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实施,以为开几次会,请几个名人或教授做几场讲座,搞几个大的学生活动等就能把校园文化搞好了。有意无意地把一线教师放在一边。另外,在学生工作中,多数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不够,不是他们不想参加,而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参与。在此情况下,教师需要主动出击,以阅历学识开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高校文化建设对学生自身和学校的意义。
(2)教师要把学校校训贯穿于教学科研活动中。校训是大学文化与精神的标识,是大学管理制度的价值基础,是引导大学教师科研、教学的行动指南。具有代表性的校训,如:普林斯顿大学的“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麻省理工学院的“理论与实践并重”,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等等。中国计量学院的校训是“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通过将计量的检测、监管、评价、考核等功能运用于学校管理,形成学校严格严谨的管理理念,增强全校师生的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做人讲原则”、“做事讲规范”;以“质量第一”为从业守则,为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都是依靠教师去实现。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学术风范和思想道德风范,各条战线的教师要互相配合,潜心育人。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必能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孟海.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化品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卞亚琴,岳奎.高校院系文化的内容体系和特征探析[J].教育理论,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