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

篇1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43-02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主要涵括整体形象力、情感沟通力、组织领导力、学习研究力、工作创新力、教育引导力、心理健康辅导力和困局解熵力等方面的能力[1]。它属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间接、隐性、内在及可持续的力量,突出表现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而言,成功的意识形态具有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的功能,起着维护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的巨大作用。意识形态的失败,就往往意味着国家或社会的崩溃。正如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西方社会深谙此道,当不能在政治制度等方面对别国进行直接性地强制和控制时,他们就往往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美国政府商务部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合作议事书》中有这样的表述:“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3]这里鲜明地表达了他们运用网络信息渠道开展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和意图。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我们不可避免地直面着经济全球化大潮裹挟起的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经受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而新媒体凭借其虚拟性、迅捷性、互动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具备“无屏障特性”,能够较为成功地规避政府部门传统的监管手段,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加剧了意识形态维护工作的复杂难控性。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中国所必须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争取的重点对象,因此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场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政治任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一些人在网上发表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议论易于产生某些思想混乱,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煽动,可能影响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4]当前,新媒体已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媒介,他们千方百计地通过新媒体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宣扬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西方这些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正如同病毒一样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涉世尚浅、政治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西方资产阶级奢侈浮华生活方式的崇尚,陷入高消费生活和享乐主义漩涡。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政治方向迷失,社会责任感淡化,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陷入拜金主义不能自拔。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5]。

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6]。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青年大学生的守护神,担负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为了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辅导员既需要充分发挥“硬实力”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展开反击斗争,主导或配合相关部门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思想内容健康的校园内部网站,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等等。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和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方式,长期不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辨别能力,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划清界限。

二、重塑高校辅导员队伍话语“权威”的必然选择

任何社会、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需要有“权威”的存在。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7]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骨干队伍,承担着大量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指挥员。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必须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威”。这一话语“权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它源于辅导员的职务地位,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的知识信息优势。相对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的优势,又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优势,加上多年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积累,以及对传统媒体的熟练运用,他们在大学生面前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从而拥有着强大话语“权威”。

然而,当前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撼动了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威”。新媒体天然具有浓厚的“平民化”与“草根性”属性。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正由隶属关系转变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知识信息劣势的格局。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以往通过不对称性信息而获取的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而获取绝对的话语“权威”逐渐丧失。特别是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各种社会现象非常敏感,他们可以完全绕过或者领先于辅导员,借助新媒体迅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大学生从习惯性“问老师”,转变成习惯性“搜百度、谷歌”;从对辅导员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内容的深信不疑,转变成“将信将疑”甚至出现理想信念危机;从对辅导员理论知识的敬畏与仰视,转变成无所顾忌乃至不屑一顾。大学生们更加突出地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总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正在新媒体环境“质疑一切”的氛围中遭受极大削弱。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的丧失,也就意味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或失效。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设法重塑自身的话语“权威”。重塑辅导员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在于,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水平、良好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工作创新能力,熟悉新媒体技术及新媒体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

三、促进大学生虚实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篇2

一、调查现状与分析

1、被调查人员性别比例本校调查的普通学生中男性占55.81%女性占44.18%。其中专业分布比例中职占80.6%高职占13.93%社会服务与管理占3.03%。2、校园环境评价从上图可以看出有73.39%的学生还是对学校的校园环境认可的,12.20%的人不喜欢校园环境是因为有一部分的设施还未得到完善,特别是对致残生和盲生的辅助设施和活动场所等方面存在一些看法。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心是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基础,在调查的过程中充分的反应了学生还是十分的喜欢现有的校园环境,这也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活动开展与参加活动情况从图1-2可以看出本校学生活动开展与参加活动现实状况,有55.81%的学生认为本校学生活动开展情况一般,原因是其中有40.09%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另外还有4.06%不满意本校的学生活动。可见目前学校开展的学生活动仍处在起步阶段,学生的参与度尚可,学生活动对学生参与的吸引力有待提高。4、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认同从图1-3可以看出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体验之后,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对其功能价值主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期中以鼓励和实践为主,就业也有较高的关注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动机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的目标是解决出口问题,也就是学生毕业的去向问题。而且参与活动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加校园文化建设,他们也切实的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5、校园活动开展形式从图1-4可以看出兴趣自由组织和校校联谊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程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为主要原因。调查过程中发现其中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新颖性,与学生的实际兴趣存在不小的差距,若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会得到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6、参与社团活动对学习的影响分析从图1-5可以在学生的认同中看出8.13%的人认为社团与学习会冲突,40.69%认为不会冲突,51.16%则是有点影响。由调查过程来看,其中社团与学习产生冲突的原因是较为明确的,主要是学生不能统筹安排自我学生和参与学生工作的时间,此类现象往往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出现,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此类影响将逐渐减弱。

二、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建议与措施

基于调查结果,结合浙江特殊教育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实践状况,经研究认为,以下的措施在浙江特殊教育学院本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可行的。1、凸显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研究对象为“特殊教育”层面的专职院校,在学生方面与其他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多元文化的组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多管齐下,针对我校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求开设学生力所能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办学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建设个性鲜明、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最终打造校园文化独特的色彩和风格。2、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强领导层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加大与其它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和推广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争取在各层领导的带领和指导下把我校塑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示范学校。同时应当找准校园文化建设切入点,以特色学生工作突破点,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全力推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3、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多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自身的局限。注重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精神层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校园文化打造的初期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载体,在其建设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建设,从而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特别是对身体或其它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熏陶。让这些学生在浓郁的精神氛围中,形成学校“自强博爱”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4、坚持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特殊教育学院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既有其独特性又具有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要的拖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在校园建设中发挥教师、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层面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校园文化,其表现形式应以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主,校园文化建设当以校风建设为主,而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提倡的校园文化与学生的需求现实有差距。但在学生工作开展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建设时要抓住学生的实际需求问题与学校提出的“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促进学校高品位、高层次的发展,使学生在学校中更好的成长。

作者:傅芳芳 李桂枝 单位: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篇3

关键词:校园环境;人文关怀;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中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校园环境是指在校园内影响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本文所指的环境是特指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群、运动场地、校园绿化、道路以及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文关怀是指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指在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理顺人与环境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关心、理解,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人们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

二、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以及和谐校园的提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朝着“综合素质型”转变,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使校园环境德育和美育的职能进一步强化,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提倡人文关怀,对于校园环境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校园环境是人化的环境,校园环境的职能,就要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以人为主体,关心人,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与我们的理想状态还有较大的距离,存在种种弊端。校园规划设计沿用旧标准模式,设计方法存在局限,对现代大学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和预见,忽视了校园环境的具体的人类行为特征,过分追求宏伟、高大的景观形象,却因此忽视了人对环境的多层次需求。广场以大为好,往往大而不当;车道以宽为好,行人的空间越来越小;绿化急功近利,多以草坪为主,绿而无荫;建筑物的造型以新异奇特为美,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凡此种种,与人文关的精神怀背道而驰。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方关怀是校园环境职能的必然要求。

(一)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是校园环境最基本的职能

校园环境是师生从事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载体。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相互交流、师生生活等物质需要是校园环境的基本职能。校园环境是师生参与、交流和聚会的场所,是每个人获得认同并以之为归属的场所。校园环境是因人的需要而建设,是为人服务。因此校园环境建设理所当然要体现人文关怀,以方便、舒适、安全为最基本的要求。结构、功能合理的物质空间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学习和交流的愿望。

(二)环境育人是校园环境的又一职能

环境的育人性,是校园环境的又一职能。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显而易见,人格的升华、自我的完善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好的环境就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学校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一种细语润无声的“无声教育”、是一种“隐形教育”。环境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要尊重师生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环境中充分体会到环境对人的关怀,使人对环境产生依恋和认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在校园环境中注重人文关怀,才发挥环境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作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三)校园环境是师生休闲娱乐的憩息地

校园环境是一个高雅的文化场所,也是师生休闲娱乐的憩息地,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十分重要。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人们回归自然,“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融洽人际关系。校园环境要满足师生休闲娱乐的需要,就要以人对美的理解和享受生活的要求,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对人的包容和理解。营造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自然环境和充满人文精神的世界,离不开人文关怀。

三、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把校园建筑的作用由注重满足人的生活、生存等基本需要,提高到满足人的情感寄托和追求生活的诗情画意的更高层次上来。校园环境规划和建设要一方面体现传承历史,体现学校特色,反映时代风貌,表现学校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大学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师生的需要来设计安排,维护师生的利益,塑造与人亲和的环境。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舒适、安全、健康、文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准绳,以达到审美、益智、修身、养性为目的,并要注重彰显学生的个性,平衡学生个体间需要。

校园建设要靠全体师生共同建立和推动,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来进一步促进校园建设迈上新的层次。校园的建设,千万不能靠“长官意志”和凭主观想象。基建和管理部门要尊重师生的意愿,提高师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师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建设,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性互动。重要的决策活动,要充分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可以找到师生满意的方案,还可以通过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境素养。

人文关怀体现在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校园环境中的人文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校园中常常见到的一些绿色植物上悬挂的标识牌,牌面用各种文字标注植物特征,使学子们能经常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研究植物。

2.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方便的需要。在中心地带设置校园分布图,在建筑物上标注其名称、在交叉路口设置路牌等标识,方便来访者找寻。在机动车不能通过的路段,预先设立指示牌。种植耐践踏的草种,把绿化带拐角改成弧形,将踏出的小路变成真正的小路,方便行人。校园的车行道和步行道系统,既是校园各区域的交通联系纽带,也是人员疏散流动的重要场所。要坚持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满通便捷的要求,保护步行者的安全。应采取限制车速,禁止某些车辆通过等交通措施。

3.满足学生追求美的需要,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营造一些具有艺术价值或象征意义的经典景观。布置的景点、植物造型、小品,力求精美,以形悦心,以文悦目;校园建筑要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体现美观与实用的有机统一。追求陶冶师生情操的建筑美;植物分布、绿地要讲求自然美、协调美。

4.满足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校园的建筑、雕塑艺术、园林绿化景点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它传达着教育者的理念,蕴涵着大学的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理性的启迪。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名人警句、名人雕塑等不仅是对校园的美化,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美观、优雅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个体思想品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达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教育效果。

5.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要。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空间设置上,应满足师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需要。人们既需要有高大宏伟的景观展示人类的伟大的力量和理想,满足“瞭望”的要。也需要有婉转私密的空间,给浪漫的情人一个含蓄追逐的场所,或是给思考者一个回忆和想象的空间,以满足受到“庇护”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宽阔的场所表现自我,满足当“演员”的要求。也需要在林荫边缘地的“歇脚”,以满足成为一名观众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方便快捷人流通道,以满足快节奏学习生活的需要,也需要曲折迂回的小径,以满足课余散步休闲的要求。“应具有一定的供师生交往、聚会、健身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具备一定的供个人学习、休息、观赏等不受外人干扰的安静角落;具备供三五成群的小团体集聚高谈之地。”

当然,我们在强调校园建设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自身内在的规律,在对客观物质环境的理解和改造上还应依据系统内在的运行机制,而不能盲目地强调“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篇4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行为和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文化。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一个操场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它包括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包括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二、目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民路小学是一所具有48年历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历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校形成了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本着“教师为本、班子为魂,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依法治校、以情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健体、养习、尚德、增智”的校训,“准时、勤奋、诚信、文明”的校风,“团结、求实、自律、创新”的领导作风,“严谨、博学、精业、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自主、向

上”的学风,“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亟待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瞻性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与分工,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

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总体实施方案,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还不充分。

(二)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凝聚、培育与弘扬不够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学校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我校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形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推进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学校精

神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彰显不够,体现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人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学校文化以教授学生知识为基础,以育人活动为主要功能,这是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深入指导和共同建设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优秀教师风范的引导、培育、宣传不够,教师在校园文化的传播、示范、引领、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学校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校园文化特色是影响学校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文化特色研究不够、定位不明确,校园环境中缺乏反映学校历史与传统的元素,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对接比较薄弱;校史校情研究不够,导致学校文脉的传承、宣传不足;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科文化的结合不够,

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文化活动培育不足,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的结合也比较欠缺。

(五)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文化内涵的矛盾比较突出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传递和表现着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韵律,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优秀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有机结合,有发挥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的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校园布局的调整和二期教学楼建设迫在眉睫,自然景观还比较单薄,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气息,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尚未按照校园文化特点完全建立,缺少文化意蕴,校园建筑物内缺少人文内容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表现。

四、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问题研究不深入,思想认识不统一,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我们对校园文化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还不深刻,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真正做到将校园文化

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实施,就难以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较为薄弱,也使校园文化难以体现学校特色,难以铸造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比较难以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常常被当作宣传、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事情,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易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的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二)过于注重外显形式,忽视了文化本质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了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培育不足。这就给人以一种误解,似乎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或学校形象设计等。实际上,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篇5

【关键词】院校,医学;校园文化;路径

百年之计教育为基。为医学事业培养和输送专门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的重任,其所培养的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在校医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在对右医在校学生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后,明确了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院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1]。

1校园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也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承担着“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历史责任”,“救死扶伤,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是社会对医学生寄予的急切希望[2]。一直以来,右医人秉承“大医精诚”的校训,坚持扎根老、少、边、山、穷地区办学不动摇,坚持面向农村基层服务不动摇和坚持培养应用型医药人才不动摇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健康的校园文化,则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具有常新性,但它却能够保持永恒魅力,校园文化能够激发青年医学生激情,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作为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院校,必然承载着社会和学生更多的期望。因此,在正确认清当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的前提下,解决如何选择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问题,对教育和引导学生完善自身个性,发挥自身潜力,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及构建和谐的医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以右医在校大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研究对象,结合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涵义的认知、氛围的营造、理念以及现阶段医学院校存在的问题、建议和意见等。对右医在校大学生采用校园随机抽调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493份,有效问卷493份,有效问卷率为98.60%。各项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见表1~表4。表1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涵义的认知调查情况表2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调查情况表3在校医科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念认知调查情况表4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调查情况

上述问卷调查表提示:右医大学生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认知较为清晰,对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信心,向往和追求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管理模式,积极关注医学院校的各项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当前右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以文化交流资源少、大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够和网上平台欠缺等最为突出。

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右医作为一所高等民族医科院校,扎根革命老区办学,应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特色,构建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依据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右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路径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3.1挖掘大学精神内涵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其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大学精神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怀的代表。在大学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52年的开拓、进取中,右医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精神,其中包含着“大医精诚”的校训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的内涵,并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让大学精神得到学生的认同,形成一种内在的感召力,熏陶、塑造和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

3.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环境优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高校文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右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坚持不懈促成良好习惯养成,加强内部管理力度,广泛开展美化、净化校园活动,不断完善督查监督机制,定期开展督查,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工作氛围,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使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制度化、常态化。

3.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拓展渠道建设校园文化阵地,积极创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具备时代精神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右医历来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品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学院校还应坚持做到一个“活”字,让校园活动活起来。开展融医学、科技、书画大赛、知识竞赛、文娱表演、体育竞技等于一体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当代医科大学生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的特点,广泛调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使学生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的张扬和锻炼。

3.4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右医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办学目标,应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校期间,就应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熔炉,引导医学生积极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以及各类“挑战杯”竞技比赛等。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主动获取各方面比较全面真实的材料,对以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也进一步强化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3.5优化人文社科课程设置

右医“大医精诚”校训,既是思想境界要求,也是行为规范准则,它激励师生员工努力成为精于医术、诚于人品,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把做人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间“大医”。一直以来,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难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要将医学人文社科系列课程整合优化并带动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质性融合作为人文学科体制改革的基本点[3],提倡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接受文化教育与熏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3.6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

网络已经成为教与学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文化也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开展学习与科学研究方面的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与享用主体。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电子显示屏以及学生个人电脑,充分利用BBS、论坛、博客、QQ群等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引领,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综上所述,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众多路径中,笔者认为只要充分挖掘大学精神内涵,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创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感,优化人文社科课程设置,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就能够建设优秀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丛喜权.刍议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4):141-142.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校园;环境美化;建议

美术教育在校园环境营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园环境的营造过程中适当融入美术教育元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在美术教育与校园环境美化方面,笔者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从关注身边的点滴来感受生活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要善意地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点滴。例如,关注自己的父母亲,想想他们每天到学校接送的情景;关注身边最让你难忘的场景;回想一周内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节课;等等。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积极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认真地观察身边所发生的新鲜事物,捕捉身边的生活现象(例如,学生一天在学校里生活的场景,一起吃早餐、一起上课的状态、一起做课间操等),积极歌颂好人好事,勇敢抨击坏人坏事,充分抒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学生认真、用心关注身边的点滴,才能发现身边的美好,才能发现自己身边缺少了什么。当学生注意关注身边的点滴时,在进行美术绘画的过程中才有可以选择的题材;有了绘画创作的题材,才可以有机会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会有优秀的作品来装饰校园。

二、采用班级轮换主题式布置课室

针对大部分学校教室的简单布置,可以尝试采用班级轮换主题式来布置班级教室。学校可以给各个班级设定班级主题,然后每个班级就按照主题来布置自己的课室环境。当然,在布置班级的时候可以选用多方面的素材,如陶艺、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黑板报或是主题性手抄报的设计比赛等系列第二课堂的美术活动。当学生有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体会后,就可以让他们用美术的手段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例如,以建立心中完美的房子为例,可以选择用彩色的笔来尽情描绘心中的蓝图,也可以选择手工制作来制作模型等,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把组织比赛的成果用来装饰课室。这样的班级就会更具有本班的特色,更加能得到学生的认同。

三、引导学生完善学校的“VI”设计

“VI”设计,这里特指学校的校服、校牌、校徽、统一发派的作业本等。每一所学校都有各自的形象,这也是学校社会地位的展示。学生形象就是校园形象最直接的体现。学校规定学生必须穿男女同款、没有设计感、颜色暗沉的校服,还有的学校规定孩子剪同样的头发。眨眼看去所有孩子都同样的模样,没有任何的个性特点。最终也悄然发现,高年级的部分学生,冒着被批评的风险在衣服上画了不少的卡通图案。这种种现象,正好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心理想法。所有人包括孩子其实都一样,只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倍加珍惜、爱护。学生身上的校服为什么会被涂鸦?校牌为什么总是不愿意佩戴?作业本为什么都破烂不堪?校方是否有考虑到学校统一发放的这些校服、校牌等,学生们是否都接受、都喜欢呢?假如不喜欢,那该要拿什么去说服学生去珍惜爱护?所以我认为,校方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大量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自行设计挑选彼此都接受的校服、校徽、作业本等,相信有经过孩子们用心设计的“产品”,大家也会倍加喜欢,会无意地成为校园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学生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去感受生活、认识到生活中的事情,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生活、表现自己的想法时,那么在校园里的一切都将会得到很好的维护和美化。如学生的校服、校牌、作业本就不会被涂鸦,学校的墙报、板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设计、描绘,内容就会更加贴近学生自己内心,得到学生自己的喜爱,最终也会得到学生用心的爱护。

四、营造有丰沛美感的校园环境

篇7

关键词:特色;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79-02

实训基地是教学过程实施实践训练的场所,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1]。我院园林专业开设于2011年,校外实训基地资源丰富,有东莞植物园、深圳园博园等。校内实训基地相对较少,作为一名园林专业课老师,需身临其境、现场分析的教学内容,用PPT讲解,总觉有些纸上谈兵、相去甚远。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因同时负责学院团委宣传工作,团委每年艺术节工商模拟市场、绿色植物领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这些工作交织,促使展开校内园林实训基地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一、校内园林实训基地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调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2]。在论证特色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时,进行了四项调查:

1.省内外五所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比对

我校园林主要课程有园林树木栽培养护等,有园林规划制图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主要课程有公共景观规划设计等,有实训平台――“创意工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园林主要课程有园艺企业管理、园艺产品营销等,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资助的“省级园艺技术实训基地”多功能智能园艺温室等;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主要课程有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有花艺制作实训室等16个实验实训室、4000园艺综合实训温室、1800植物多样性温室等;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主要课程有园林植物栽培及运用等,因搬入新校两年在建校内实训基地“绿林花园”,待建“盆景园”等4个校内实训基地。

2.本校园林大二学生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需求调查汇总

学生需求:①学会基本园林经济植物种植培育与养护;了解园艺公司经营流程;②建立有关设计与规划的园林模型室,学生设计规划的成果能以模型形式展现出来;③把植物栽培、施工管理、设计分开,建立必需的实训基地;④基地实训的内容和市场、社会联系要密切一些,也可以和校外一些企业小项目合作,让同学积累经验,帮助就业。

学生建议:①插花实训室;②模型制作实训室;③制图室;④建立植物培养基地;⑤建立植物标本或模型展房;⑥提供全套测量工具的设计规划实训室;⑦建立苗圃基地和植物营销管理基地;⑧室内花卉培养室;⑨插花专业实操室;⑩室外微型楼盘展示基地。

3.61份园林大二学生《东职校园景观规划书》规划意见汇总

现状分析:①环境优美,原生态自然景观特征明显;②校园面积大、空旷,缺乏特色代表景观和文化元素;③自然环境利用不够,绿化结构欠合理,绿化过于简单,缺少细节表现等。

设计思路:①突出岭南地域性特色,传统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结合;②静态改动态;③打造校园文化旅游景点、设计独特新颖、富内涵的景观小品等。

规划项目:①校园正门入口校道改造规划;②活动中心右侧草坪改造规划;③学生宿舍前景观改造规划;④、新教师楼前空地规划设计等三十余处规划意见。

4.第五届科技文化艺术节部分活动内容

①“绿植领养”环保活动;②“科技文化伴我行”系列活动;③摄影展;④模型制作大赛;⑤圣诞工商模拟市场活动等39项活动内容。

四份调查显示了学校实训基地数量、学生需求、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些情况。因校内园林实训基地少,学生提出需要;现有校园环境简单,学生提出改造建议;跟园林专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喜欢。这就引起思考:能否利用建设校内园林实训基地,改善校园环境,打造专业特色和环境特色?在建设园林实训基地基础上,开发与专业紧密相关的院级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既满足半工半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些学生实际需要,还可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开发文化品牌,突出特色,提高人文素养。

二、校内园林实训基地与校园文化发展结合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优势

1.从专业建设上,打造特色专业

学科特色是大学特色最主要、最鲜明的标志。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办出公认优势 [3] 。

把校内园林实训基地当成企业来经营,提高实训基地效益最大化。实训实习、生产、销售与校园文化结合,有目的的针对专业实习、生产、管理、营销设计校园和社会活动,加大效益产出,让社会参与进来,提高学校知名度、学生就业率。

把校内园林实训基地当成最便捷的实习场地来建设。想学生所想,减少外出实习诸多不便,保证学生实操的时间和效率,提高实操能力。

例如: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园林树木及栽培养护、插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造景、园林花卉学等),建设室外植物栽培园,按照园艺公司的运营模式经营管理。让学生一边实践植物栽培,一边了解植物订购、装运、销售、发配等,为学生走入真正工作岗位做好衔接。

2.从校园环境上,打造特色校园。

校园环境与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建造露天实训基地,体现实训基地的教育性与实用性,后期建设利用实训基地的效益产出,达到自给自足、不断更新,取得一举多得,突显特色所在的优势。

建设具有科学、前瞻、现实、通用性的大型校内园林实训基地。既满足教学需要且统一规划校园环境,使校园环境有整体性和人文内涵。解决师生教、学、生活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倡导师生参与,让师生们感受到人文关怀和归属感。

例如:针对园林专业课程(插花与盆景艺术、园林植物造景、模型设计与制作、园林设计规划、设计鉴赏学等),在新教师宿舍楼前空地建造类似深圳园博园形式的中外著名景观微型园,突出特点--让学生自己打理微型园。学生在园中能一边学习体会微型实景,一边模仿制作模型,还可以种植盆栽制作花艺,不断丰富和改造此园,将此园打造成学校的一个特色旅游景点。

3.从校园活动上,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校园品牌建设都有一个契合点,如何寻找这个契合点,体现文化传承性与创造性,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21世纪职业发展趋势预测指出,21世纪急需农业科技、环境保护等人才[4]。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顺应时代需求,我们开发品牌可以挂靠园林专业的特点进行。

例如:设计“绿浪花海”大型品牌活动,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从春天万物复苏到广东春节花市文化展现,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文化活动。三月是生命复苏的季节,在当月开展植物领养活动,由园林专业同学栽培植物,分给每个宿舍领养,一定时间进行宿舍种植比赛、宿舍植物创意展览、宿舍创意盆景赛、毕业生与新生进行宿舍植物传递活动;在工商模拟市场进行植物售卖;种植相应花束,在感恩节、母亲节等各大节日里售卖;还有迎新花市等活动,发动学生创造实习、生产、管理、销售的思维及能力,打造专业、活动内涵。

三、校内园林实训基地与校园文化发展结合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前景

在实现这一特色实训基地之前,这些都还属于设想阶段,这一切设想都是站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展开。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建立适合的校内实训基地,真正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知识,缩小在校教的、学的,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衔接差距;平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让职业学校教的不是跟在社会需要的后面跑,而是与社会需要并行甚至领着社会需要跑。在建设的同时加入特色,突出特色。相信这样的发展,是能使学生真正受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宇恒.园林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科学.2012,(03).

[2]《光明日报》[N].载于2005年11月10日

篇8

关键词植物物种多样性;病虫害;校园环境污染;校园规划

校园绿地在校园环境中占主导地位,它不仅是创造教学所需优美舒适环境的重要设施,而且也是广大师生亲近自然、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植物物种保护的重要场所。提高校园绿化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保护力度是优化校园环境的核心,但此项工作部分学校有待加强。为改善校园的精神面貌,给老师和同学们营造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笔者于2005年暑期对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的生境以及规划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具体内容:①校园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病虫害植物调查;②污染及校园规划问题的调查;③学院路其他多所高校情况了解及对比。

研究方法:区域分析法,即将整个校园按照其建筑方位结构(见图1)划分为若干区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1 病虫害调查情况

1.1 校园不同区域植物病虫害

将整个校园按建筑方位结构划分为林业楼东门外、林业楼北、林业楼西、水保楼南自行车棚、小南门旁、1号楼东、2号楼南、2号楼西、2号楼北、5号楼北、6号楼南、6号楼北、7号楼西和10号楼南14个区域,调查各区域植物病虫害情况如下,部分植物病虫害症状如图2。

(1)林业楼东门外。月季花叶病:4株;蚜虫:2株。

(2)林业楼北。珍珠梅60株,全部出现缺刻、炭疽病;玉簪60株,全部出现炭疽病;牡丹,红斑病:8株;芍药,缺刻:3株,炭疽病:4株。

(3)林业楼西。桃,褐斑穿孔病:1株;榆叶梅,蚜虫:1株,褐斑穿孔病:1株,螨虫:1株;紫叶李,煤污病:1株。

(4)水保楼南自行车棚。圆柏,大青叶蝉:3株。

(5)小南门旁。五叶地锦,炭疽病:1株。

(6)1号楼东。圆柏,大青叶蝉:1株,缺素症:1株;爬山虎,红斑病:1株。

(7)2号楼南。桃,二星叶蝉:1株;月季,月季黑斑病:3株,花斑病:4株;榆叶梅,蚜虫:1株,黄褐斑:1株。

(8)2号楼西。桃二星叶蝉:2株,蚜虫:3株,褐斑穿孔病:2株;榆叶梅蚜虫:1株,叶子出现黄褐斑:1株。

(9)2号楼北。暴马丁香,缺刻:1株;桃,蚜虫:2株,二星叶蝉:2株,缺刻:2株;紫叶李缺刻:1株。

(10)5号楼北。榆叶梅,褐斑穿孔病:1株,蚜虫:1株;桃,蚜虫:2株,白色不规则斑块:1株,褐斑穿孔病:1株。槐,蚜虫:1株;珍珠梅,二星叶蝉:1株。

(11)6号楼南。榆叶梅蚜虫:5株;连翘,缺刻:1株;杜仲,虫咬:3株,缺刻:1。

(12)6号楼北。槐,叶卷曲:2株;珍珠梅,炭疽病:30株;连翘,缺刻:6株,叶卷曲:1株,蚜虫:1株;龙爪槐,卷叶:1株,叶边缘发黄:1株。

(13)7号楼西。榆,全树有虫:1株;青桐,缺刻:1株;大叶黄杨,缺素症。

(14)10号楼南。暴马丁香,缺刻:1株。

1.2统计汇总

珍珠梅患病较多,达88.7%(94/106);玉簪100%(约61株)患病;牡丹红斑病24.2%(8/33);芍药炭疽病40%(4/10);桃褐斑穿孔病28.6%(4/14),二星叶蝉 42.9%(6/14),蚜虫35.7%(5/14);榆叶梅褐斑穿孔病21.7%(5/23),蚜虫43.5%(10/23),螨虫4.3%(1/23);紫叶李煤污病33.3%(1/3);银杏虫害14.3%(5/35);杜仲卷叶7.1%(2/28),虫害10.7%(3/28)。

1.3小结

植物多样性方面,在考察的各个划分区域都配比了数量协调的乔、灌、草及藤本植株,充分考虑了艺术表现及生态平衡性。学校实行严格的定期监控制度,定期的及应急性的喷洒防病治病药物,因此常见的病虫害控制比较好。基于严格管理,只是个别的植物患病,校园植物病虫害并不严重。校园绿地环境保护效果很好。

2 校园环境污染及破坏部分

经过多天的调查,发现了相当多的校园环境污染及设施破坏问题,且问题严重,亟待解决。

2.1环境污染及破坏的表现方面

(1)花丛中的垃圾,如纸屑、包装袋等随处可见;

(2)塑料袋挂到树枝上,迎风飘扬,白色污染已严重损害到校园形象;

(3)部分建筑门外的垃圾很多,清扫工具乱放;

(4)墙上小广告泛滥,连禁停标志牌上都贴有小广告;

(5)林园北面靠厨房处的一个下水道口不卫生,还散发着阵阵臭味;

(6)自行车乱停乱放情况较严重,禁停标志牌形同虚设;

(7)花圃遭到破坏后没有及时补种,且有些花圃的花种得有点乱;

(8)有些绿化带有被践踏而成的小路;

(9)校内有些标志牌已褪色。

2.2解决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建议

(1)把藏在花圃、绿化带中的垃圾全部清理,活动是义务性质的,建议教职工与学生一同参加;

(2)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同时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相关处罚;

(3)加强爱护公物的教育;

(4)宣传人员能把海报等宣传物按规定贴好,并及时回收;

(5)出于安全考虑,应尽快把长得过长过密覆盖到路灯或空调的植物进行修剪;

(6)墙根杂草要及时清理、拔除;

(7)继续加强各饭堂的卫生管理;

(8)在容易被踩出小道的拐角处放上精致的木篱笆,达到让人注意的效果即可。

3校园规划

3.1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基础楼外的电线拉得比较乱;

(2)自行车停放区划分不够合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

(3)绿化带拐角或某些部分被踩秃、踏出小路,说明路的规划还不够人性化;

(4)公用电话亭设置较少;

(5)没有路牌标识,只在大型活动时,临时用纸在树上贴出指示标识,不雅观且易破坏树木。

3.2针对规划问题的建议

(1)坚决打击乱停乱放现象,包括机动车;

(2)把绿化带拐角改成弧形,将踏出的小路变成真正的小路,方便行人;

(3)在机动车不能通过的路段,预先设立指示牌;

(4)选耐踩踏、更新快的专业草皮;

(5)设立路牌标识,方便来访者找寻,同时保护树木。

4参考文献

[1] 曹慧娟.植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杨继.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武汉市园林技工学校,西安市园林技工学校.园林树木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王焘,寇怀云.城市绿化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 满意度调查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孟悌清(1965- ),男,河北怀安人,河北北方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香(1972- ),女,河北乐亭人,河北北方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和谐校园视角下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满意度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0701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88-02

大学生满意度是学生的一种总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想法或看法,它与学生的行为积极性和心理健康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也影响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人的主观感受已成为评价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的满意度也是反映校园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学生的满意度,一方面能够有效把握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帮助学校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学校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的自身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选取了河北的部分高校为调查院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50份,回收率为95%。本次调查问卷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为个人资料、 专业学习满意度、校园生活满意度以及其他相关建议。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在校大学生专业学习满意度和校园生活满意度两部分进行。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主要涉及以下六方面:专业潜力与就业前景、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资源、师资质量、学校教学及自习设施等。对大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主要包含以下十方面:住宿条件、饮食条件、日常生活设施、社团活动、校园治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校园环境、所在城市评价、生活费用等。

同时,为了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满意度,本次调查采用了两种评定方法:一种是依据满意程度进行是非判断,用是否来回答;另一种是根据满意程度划分了五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个人的真实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选择,并计算出各指标所占比例,根据比例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

(一)专业学习满意度比较高

第一,从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的满意程度为74.21%,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满意度只有15.26%,这表示大学生的自身专业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差,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第二,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师资质量、学习氛围以及课程资源大多比较满意,因为选对师资质量“较满意”以上的同学占了78.42%;选对学习氛围“较满意”以上的同学占了71.05%;选对课程资源“较满意”以上的同学占了72.11%。

(二)校园生活满意度比较低

第一,从189页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学校的住宿条件、日常生活设施、饮食条件、校园治安和校园环境普遍有比较高的期待。因为选对住宿条件“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同学占了53.16%;选对日常生活设施“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同学占了58.42%;选对校园治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同学占了54.74%;选对校园环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同学占了64.21%;特别是对饮食条件,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来,选“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同学竟占到81.58%。

第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学校的校园规章制度、社团活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还是比较认可。因为对学校的校园规章制度持肯定态度的同学占了62.11%;对学校的社团活动持肯定态度的同学占了70.53%;对师生关系持肯定态度的同学占了86.84%;特别是同学关系,持肯定态度的同学竟达到了95.27%,这充分说明同学关系确实很团结。

三、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因素

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学校的整体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有些方面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策对大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家虽然逐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讲仍然相当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求。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大学生文化生活的投入都严重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满意度。

第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满意度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影响多元化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冲击。具体表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诱惑,他们不安于清贫的现状,追求物质与感官上的享受与愉悦,所以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条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觉得大学的住宿条件、饮食条件和活动空间不尽如人意。

篇10

关键词: 广东民办高校大学生 满意度 调研

一、研究背景和相关文献回顾

民办高校是最近十多年来在我国高校领域诞生的一个新事物。她的诞生从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才供求矛盾,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怎样办好民办高校?办学生满意的民办高校?依然是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重点关注学生需求、不断地改进教育经历的质量、利用学生满意度测评调整未来方向”[1]是成功院校的三个基本因素。因此,实施满意度调查可以引导我国民办大学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学生),把民办大学的办学决策建立在现代大学组织使命和文化的基础上。

大学生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一种总的心理感受与个人看法,它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2]。国内有不少学者在这个方面作了研究,比较典型的成果有:2006年闫士浩研究了大学生对高校激励机制的满意度,研究发现激励机制的满意度与生活环境、教育学习、公平发展、认可度归属感、人际关系等有关激励机制方面的内容明显相关[3]。到目前为止,高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都是以普通公办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没有针对民办高校学生满意度的构成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满意度与学生个体差异有很大的相关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宗旨、办学条件、教学情况、校园生活与生源结构上都与公办高校有一定差异,从而可能造成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有不同。因此,本次调研尝试从多个方面探索影响广东民办高校大学生满意度原因。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在问卷的设计上,首先采用开放式探索性调查方法,随机对25名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关注的问题和影响他们对学校满意的原因。然后,在这基础上设计出本次的调查问卷,问卷所有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采用5点式LIKERT量表,测量标尺为:1.很不满意;2.不满意;3.基本满意;4.满意;5.很满意。

本次问卷调查表由两个部分组成,共39个测量变量。第一部分是调查样本基本资料,共5个测量变量;第二部分是测量大学生对高校的整体满意度,我们参考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把学生满意度分解成6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由若干个测量变量组成。这6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教学情况、教学管理、学生工作、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条件。

本次调查在广东省一所普通民办高校进行,这所民办本科高校是广东省民办高校中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较好,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调查采取无记名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在校的―至三年级大学生,共发放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20份,问卷回收率为93.9%。在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601份,有效问卷率为96.9%。问卷收回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处理。

三、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1.测量变量信度和有效度测量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测量变量信度检验标,分别对整个问卷39个测量项和34个满意度测量变量作信度和有效度分析。其结果如下:

对整体问卷变量分析表明,F=133.2时P

对34个满意度测量变量分析表明,F=70.06时P

2.本次调查样本简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第一部分为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男生人数占49.9%,女生人数占50.1%;专科学生人数占99.7%,本科学生占67.4%;大一学生占50.2%,大二学生占21%。大三学生占28.8%;平均每月生活费支出400元以下学生人数占8.8%,401元至600元占25.5%,601元至800元占35.3%,801元以上占30.8%;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小于4小时学生人数占26.0%,4小时至6小时的占25.1%,6.1小时至9小时的占17.8%,9.1小时至12小时的15.8%,12小时以上的占15.3%。

从以上数据可知,65.8%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600元以上,其中30.8%的学生每月生活支出超过800元,且这所民办学院,学生每年学费约高出普通公办高校1倍以上。由此可见,这所民办学院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比较好;在学习时间方面,51.1%学生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不足6小时。这就是说,一半学生每天课外学习时间仅1小时左右,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小。以上两个因素说明,这所民办高校学生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在生源结构和在校学习生活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上所述,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因素与学生的个性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本次针对民办学院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具有较高研究意义。

3.满意度测量变量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满意度变量。

表1 大学生满意度测量变量表

由表1可知,学生满意度最高五个测量变量是:宿舍同学关系(均值=4.32,98.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意”或以上)、教学深度(均值=3.89,95.6%的学生认为“基本满意”或以上)、与同学关系(均值=3.82,98.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意”或以上)、教学水平(均值=3.81,89.3%的学生认为“基本满意”或以上)、教师表达水平(均值=3.74,87.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意”或以上);学生满意度最低五个测量变量是:饭堂(均值=1.78,79.2%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水电供应(均值=2.18,64.7%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住宿费(均值=2.5,46.8%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水电费(均值=2.63,46.8%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学院职能部门(均值=2.77,31.9%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

从以上满意度测量变量测评可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及同学的关系满意度最高,说明了绝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良好,相互相处融洽。师生之间良好沟通有利于教师更好了解学生在学生和生活上的需要,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从而减小校园恶性事件和突发事件产生,共同建立和谐校园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在教师教学水平上,学生满意度较高,这说明虽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相对年轻,但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式方法符合学生的要求。这充分说明民办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在教学水平上已得到了学生的初步认可。但学生对教师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体现在学生对国内和外籍教师知识水平的满意度偏低。

学生满意度最低的测量变量主要集中在校园环境上。大部分的民办高校校园都是新建学校,高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民办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从而造成高校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办学初期精力主要放在教学质量建设方面,从而造成在校务管理和教学管理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这体现在学生对高校职能部门和课程设计满意度较低。

4.大学生整体满意度分析

如前所述,学生对学院整体满意度由教学情况、教学管理、学生工作、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条件6个二级指标组成。对34个测量变量综合分析得出的6个二级满意度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

表2 广东民办高校学生满意度二级指标测量结果及分析

表3 学生基本情况与二级满意度差异

由表2可知,学生对学院的教学情况、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人际关系、教学条件满意度均值均近于或大于3.0,说明学生对这5个方面基本满意;学生对校园环境满意度均值仅限为2.51,说明学生对学院学生生活环境不满意。

最后,对6个二级满意度指标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得出,这所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满意度均值为3.166,标准差为0.414,这反映学生对高校基本满意。

5.二级满意度指标与学生基本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收集了三个方面的学生基本情况,即:性别、学历、年级。

从表3可知,性别差异对大多数二级指标的影响不显著,男女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基本相同;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对满意度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情况指标和教学管理指标上,在这两项指标上,专科学生满意度均高于本科生0.16,这反映了本科学生比专科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从而教学质量的要求更高;年级差异对测量有较大影响。就教学情况而言,大一学生比大二、大三学生明显更满意(即大一>大二>大三)。大一新生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也显著地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在人际关系和教学条件中,不同年级学生的满意度没有明显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民办高校学生花在学习方面的时间相对比较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以学生对人际关系满意度较高。但是,超过50%民办高校学生每周仅花5―6小时在课外学习方面,这显然比较少,学院要在今后教育工作中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时间。这样才能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质量,增强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社会声誉。

第二,广东民办高校经过十多的年发展在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教学条件上都有很大提高,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学生认可,学生对此表示基本满意。但这三个方面满意度测量指标均值都在3.5以下,这反映了目前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建设成效,离学生期望值“满意”和“很满意”还有很大差距。学生对学院在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民办高校在今后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师资水平上要有提高。

第三,广东民办高校学生主要来源于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家庭,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这影响他们对校园环境的满意水平。校园环境指标是本次研究中满意度最低的一项,大部分学生表示对校园环境不满意。因此,学院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大对校园生活硬件设施的建设。

第四,本次对这所广东省内的民办高校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广东民办高校综合水平基本满意。但满意度均值仅3.16,这显然是偏低的,离满意(均值4.0)和很满意(均值5.0)还有很长距离。为此,广东民办高校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提高教学建设和校园建设,提高学生对学院的满意水平。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学生满意度的测评工作,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中增设了“学生满意”指标。近年来高校也面临着生源竞争和管理等问题。因此,提高学生满意度将是今后民办高校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同时也为民办高校办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凯伦F.A.福克斯.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