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行政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行政管理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行政管理实践报告

篇1

1.业务技术指导职能:即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预防保健职能,乡镇防保站的这一职能同县级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机构一样是现阶段的主要职能。《德州地区乡镇防保站管理办法》(德州行署1990年2月)第二条规定,乡镇防保站是“监测、科研、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机构”、“是当地预防保健业务技术指导中心”。

明瑰了乡镇防保站的技术指导职能,即卫生监督监测管理、传染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业务培训、乡镇卫生管理、爱国卫生技术指导等工作。根据国家有偿服务政策,不断地扩大服务范围,如组织开展全民健康查体、职业病体检、专病门诊、卫生监测、消毒杀虫灭鼠、健康咨询、防保系列保偿等。在“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李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12项初级卫生保健指标中,健康教育普及率、安全卫生水平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食品卫生合格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儿童4苗接种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等8项指标是预防保健土作指标。

2.卫生监,执法职能:随着国家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各项卫生工作开始由行政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轨道。近年来,国家颁布实施了《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尘肺病防治条例》、《化妆品卫生监普条例》等,这些卫生法律、法规对卫生防疫机构的监督职能和医疗保健或其他有关机构的管理职能均有着不同的规定,如《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设立传染病管理检查员,乡镇防保站据此就设立了传染病管理检查员,行使《传染病防治法》赋予的检查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的职权,在食品卫生监督方面,虽然法定了县级及以上机构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但在监督执法实践中因其执法人员少,监督任务大,卫生监督筱盖率次较低,甚至根据不能深入到部分乡镇、村庄实施卫生监督,这样就需要增加监督人员加强基层卫生监督。山东、河南等省在乡镇卫生机构设立了专职食品卫生监督员,统一监督证件和标志,作为县、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派出人员,执行食品卫生监督任务。其他各项卫生监督也正在逐步扩大到乡镇防保机构执法。德州、济宁等地市“乡镇防保站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规定了乡镇防保站的卫生监督职能。乡镇防保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的发挥对广大农村基层增强卫生法制观念和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生活卫生质量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2

论文摘要: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在村民自治过程中,乡镇行政的过度干预与村民自治功能萎缩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失衡。要改善这一关系,一是要依法改善乡镇治理体制和方式,界定村务与政务,增设派出机构,为村民自治提供广阔的空间,二是要落实村民自治各个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村民自治结构,平衡和规范自治权力内部关系,努力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两种力量及其制度模式构成我国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格局。一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具体表现为党的政治领导下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权;二是存在于农村社会的村民自治权,村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自己进行管理,按照民主的原则实行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两者产生了诸多矛盾,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冲突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而当前西部贫困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交通落后、土地分散、粗放经营效率低、公共卫生建设严重滞后、公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等现状,急需充分发挥村民自治背景下村民的民主创造性和主动性,并且需要国家负责任的引导和帮助绝不能将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费用变相转嫁于农民或压制村民自治运行。所以正确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现状分析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4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此规定明确界定了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实质上是村民自治权与乡镇行政权关系在法律上的定位,他们应是“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关系”。但对西部贫困地区村民自治现状而言,现实中的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常常与法律法规存在着种种偏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频繁干预与过度控制,将村民委员会当作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进行行政领导,布置各项任务并下达行政指令,从而将乡镇行政权应承担的责任和费用转嫁于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造成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空挡与错位。一般表现为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乡镇行政对村民自治组织的人事控制。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对村民会议负责,乡镇政府无权任免,但实际操作中乡镇政府通过在村干部中培植自己的人实行对村的问接控制。例如在选举中对村民委员会成员资格进行限制,使他们认为“听话的”、“有能力”的人当选。将村民自治组织的“当家人”转变成乡镇政府的“人”,造成村民自治组织角色错位。虽然便利了乡镇政府对村的管制和所属行政责任的完成,但往往造成村民心目中精英人物落选,压制了村民民主权利实现的构想与向往,实质上是对村民自治权的一种剥夺。

第二,在日常事务中进行行政干预。在现行压力型体制下有时乡镇政府为了实现其行政管理职能,不仅是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它还直接“领导”村委会;要村民完成乡镇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村委会仅仅协助是不行的,必须由村委会“负责”完成。所以实践中村委会承担着诸多乡镇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使村委会成为“准政府”,这样以来村民自治组织便陷入忙于繁多的政务而无暇顾及村务的局面当中,以至于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日益萎缩,村民自治原则也被消解于无形之中。

第三,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财政监控。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着集体经济薄弱,财政基础有限的现象,而乡镇政府往往凭借自己的财政监控职能对村级财务进行管理,进而影响整个村的管理形式,缺乏经济基础的村委会也只能听任乡镇政府控制。

第四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价值控制。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缓慢,需要国家提供各种贷款救济及其它资源供给,使得乡镇政府可凭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些社会价值分配权对村委会进行调控。

二是村民自治的偏斜运行,导致村民自治功能萎缩。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但贫困地区在村民自治运行过程中,只注重强调民主选举,认为“对大多数村民而言,自治权利不过就是在三年中参加一次投票而已”。村委会也片面重视村级换届选举而忽视其它环节运行;自治组织结构中除村民自治中的执行环节存在村民委员会这个“实在”机构之外,民主决策环节及相关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环节都是“虚位”的,因此,在自治实际运作中出现失衡现象,造成村民自治呈偏斜状态运行,使村务管理实践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和损害村民利益的现象,降低了村民自治的实效。

二、实现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良性发展的思路

通过上述对西部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现状的分析,为保证村民自治的健康运行和乡镇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立足贫困地区现实,从改善乡镇治理和提高村民自治两方面出发,努力寻求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

(一)依法改善乡镇治理体制和方式,界定村务与政务,增设派出机构,为村民自治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管理范围,实行依法行政。《村民委员组织法》只是笼统的、原则性规定,缺乏明确性和具体操作,使乡镇干部很难把握。所以可在总结村民自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组织法实施细则》,从实际工作考虑,对乡镇政府行为进行明确规范,明晰那些是属于正常政府行为,那些是属于不合理的干预。

其次,合理划分二者权限,界定村务和政务。所谓政务是政府管理的事务,它具有国家意志性,是需要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事务。村务,是在一村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它涉及的是一村范围内村民的共同利益,是由一村之内的村民共同管理的事务,具有群众自治性,体现的是一村范围内村民的公共意志,由村民共同决策、共同遵守。所以,乡镇政府要区别二者的范围,凡是政府的职权,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原则上不属于政府的职权。因此,凡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属于政府办理的事情,如果是村的共同事务,就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如果不是村的共同事务,就属于村民个人事务。对自治领域的事务要给于指导和支持,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不加干预;对非自治领域的事务要通过引导和监督的方式进行管理,以保证国家任务的完成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其三,转变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首先,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明确乡村关系实质,将上下级隶属、指令性执行观念转变为平等互助、民主协商观念。其次,乡镇政府布置任务,要根据村民委员会职权和各村实际情况,与村委会协商,再由村委会组织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改变过去指令性工作模式。再次,乡镇政府改进工作方法,学会指导,指导村委会依法换届选举,尊重村民民主意愿,不委派干部,广泛开展村民自治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形成健康、有序的村民自治氛围,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进行村民自治。

其四,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西部贫鼠地区公共产品供给越来越多、扶贫力度越来越大,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需要向村级渗透。鉴于此,对于西部特别贫困的地区国家可适当加大基层管理成本的投人,增设乡镇政府对村的派出机构和工作人员。以减轻困扰在村民自治组织头上的现实行政压力,从而使村民自治组织轻装上阵,投人主要精力搞好村务。真正实现给村民自治组织“减负”。

(二)落实村民自治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村民自治能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四个以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中,民主选举是基础、民主决策是关键、民主管理是方式、民主监督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村民自治的偏斜运行方式,应该落实村民自治各个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村民自治结构,平衡和规范自治权力内部关系,努力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一是从权力制衡的角度,科学构建村民自治结构,成立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进行会议的有效召集,并代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监督村民委员会,切实发挥村民议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一般情况下,西部贫困地区村民比较分散,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授权,常设机构一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村民意见并向村民委员会提出村经济发展计划和项目的建议;另一方面,对村委会提出的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论证,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策。这样既有利于村民的利益诉求和意愿得到有效充分表达,也对村经济建设项目起着科学参谋和严格把关作用。

二是定期组织进行村干部述职和民主评议,加强监督考核,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可根据不同村的不同情况,村委会一季度或半年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报告村民会议决定事项的完成情况、报告村经济发展和财务收支情况,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其进行民主评议,村委会听取意见后积极答复。由此可形成对村委会较强的约束和激励,促使村干部积极工作,管好村务,避免出现过分关注选举阶段而选上后元所作为的现象。

三是对外积极寻求人才和智力支持。西部贫困地区村民自治严重的人才匮乏和知识供给不足,成为制约村民自治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所以,村民自治“知识引援”迫在眉睫。目前可实现的途径有:联系志愿服务西部组织,求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持续引进热爱农村的知识青年深入基层,安排他们进入村民自治组织挂职锻炼。同时积极与周边高等院校合作,邀请大学生来村实践活动,以各种形式参与村民自治活动。

篇3

>> 政府创新的浙江样本 结合优先度排序神经网络的样本点分块拟合研究 寻找平面代数剖分样本点的改进算法 创新样本 创新的样本突破 政府救市的长沙样本 责任政府:常州样本 魅力城市 创新样本 信托创新样本 创新驱动的生动样本 “菜篮子”的绩效样本 样本的价值 “美国梦”的样本 重建样本的价值 持续观察的样本 绩效管理中几个关键点的思考 政府创新的若干关注点 中诚信托风险样本 社会管理创新的鄂尔多斯样本 社会组织创新的锦江样本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Zhan Guoshu. Essay on Li Keqiang Index. http:///fortune/2013-07/30/c_125086855.htm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J]. 中国行政管理, 2006 (5).

Research Group of CPAS. Research Report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6 (5).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政府效能建设研究报告[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 (2).

Research Group of CPAS. Research Report of Government Capacity Building.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2 (2).

[4]张继良. 官方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统计与决策, 2009 (10).

Zhang Jiliang. Problems of Data Quality in Official Stat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Statistics and Decision-making. 2009 (10).

[5][28]吴建南.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J]. 中国科学基金, 2009 (3).

Wu Jianna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Sector: Theory and Practice. Chinese Science Foundation,2009 (3).

[6][30]高小平,盛明科,刘杰. 中国绩效管理的实践与理论[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6).

Gao Xiaoping, Sheng Mingke, Liu Ji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Chine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hinese Social Science,2011 (6).

[7]彭时平,吴建瓴. 地方政府相对绩效考核的逻辑与问题[J]. 经济体制改革, 2010 (6).

Peng Shiping, Wu Jianling. Logics and Problems in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s, 2010 (6).

[8][美]赫尔曼・E・戴利. 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Herman E. Daly. 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1.

[9]Dubnick MJ. Accountability and the Promise of Performance: In Search of the Mechanisms.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 2005, 28 (3).

[10]吴建南,章磊,李贵宁. 地方政府绩效指标设计框架及其核心指标体系构建[J]. 管理评论, 2009 (11).

Wu Jiannan, Zhang Lei, Li Guining. Research on the Framework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 for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Management Review, 2009 (11).

[11]Stan Brignall, Modell S.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n the ‘New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11).

[12]Richard M. Walker, Wu J. Future Prospects f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ese City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010, 42 (1S).

[13]何文盛,王焱,蔡明君.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偏差探析:基于一种三维视角[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 (1).

He Wensheng, Wang Yan, Cai Mingjun. A Study 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 Distortions: Based on a Tripple-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3 (1).

[14]范柏乃、余有贤、程宏伟. 影响政府绩效评估误差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 软科学, 2005,19 (4).

Fan Bonai, Yu Youxian, Cheng Hongwei. Study on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rror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Soft Science,2005 (4).

[15]陈琳. 蹲点的哲学[J]. 学术研究, 1964 (1).

Chen Lin. Philosophy of Sampling. Academic Research, 1964 (1).

[16]李淼. 超弦理论的几个方向[J]. 科技导报, 2004 (11).

Li Miao. A Few Directions in String Theory.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04 (11).

[17]王凤彬. “全息”原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 2005 (3).

Wang Fengbin. An Application of “Holonic” Theor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s Engineering,2005 (3).

[18][27]连维良,吴建南,杨宇谦. “四位一体”: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的案例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Lian Weiliang, Wu Jiannan, Yang Yuqian. "Four-in-One": A Case Study of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2 (2).

[19]叶允最. 广西工业总产值与“克强指数”的关系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 2013 (6).

Ye Yunzui. Correlations between GDP of Guangxi Province and Li Keqiang Index. Securities Futures of China, 2013 (6).

[20]孙韶华,“克强指数”降至年内新低引热议[EB/OL]. http:///20130620/n379313844.shtml.

Sun Shaohua.The Annual Lowest Level of Li Keqiang Index Trigger Disputes. http:///20130620/n379313844.shtml.

[21]林勇,赵丽,樊宝平. 非技术性数据质量问题:基于影子统计的解释[J]. 统计与决策, 2012 (04).

Lin Yong, Zhao Li, Fan Baoping. Nontechnical Problems of Data Quality: From Perspective of Shadow Government Statistics. Statistics and Decision-making, 2012 (4).

[22]Emiliani ML. The False Promise of "What Gets Measured Gets Managed". Management Decision, 2000, 38 (9).

[23]Gwyn Bevan, Hood C. What's Measured is What Matters: Targets and Gaming in the English Public Health Care System.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6, 84 (3).

[24]欧阳静. “做作业”与事件性治理:乡镇的“综合治理”逻辑[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Ouyang Jing. “Do Homework” and Events Governance: Logic of Town Government’s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0 (6).

[25]Pierre J. Richard, Timothy M. Devinney, George S. Yip, et al.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wards Methodological Best Practi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 35 (3).

[26]Behn RD. Why Measure Performance? Different Purposes Require Different Measur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3, 63 (5).

篇4

我国高校原有行政学本科专业多数是在政治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普遍存在课程设置老化、陈旧,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学科理论基础薄弱,学科视野狭窄,未能跟上国外学科发展的步伐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来,我系下大力气进行教学体系及课程内容改革,积极进行教学理论体系创新,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及教学内容,塑造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定位的新形象。

——重视行政管理专业教改研究,进行行政管理教学理论体系创新。近几年来,我们把行政管理教学理论体系创新放在突出地位,积极申报和实施相关课题的研究,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国家教委)、福建省教委和厦门大学的近十项教改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行政管理专业的两个项目——“政策科学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和“比较政府的教学体系研究”,福建省教委的两个项目——“公共管理教学理论创新研究”和“政治学课程教学体系及内容改革研究”,厦门大学“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建设计划”(行政管理子系列)和“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法”等课题的研究。

——改造行政学专业旧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在短短的四年中,我系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修订,及时删除或合并过时、交叉、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这些新增的课程包括:经济学、政府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组织理论、政策分析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伦理学、公共管理技术、TQM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人才测评、社会保障、货币政策等。目前我系已形成了一个较好反映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现状,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较完整、合理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加强教材建设,形成适应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需要的教材系列。近几年来,为巩固教研成果,探索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我系狠抓教材建设,陆续出版了“公共管理与政策分析丛书”(1998年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列教材”(1999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和“厦门大学MPA教材”(1998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套16本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这更新了教材及课程内容,并把教研成果巩固下来。目前,我们已做到了大部分主干课和主要必修课都有本系自编、自著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这些教材的出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得到学术界的好评,尤其是《政策科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比较政府》等书因其知识创新力度大,较好地反映国内外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贴近转轨时期我国公共管理和政治发展的实际而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许多高校用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二、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以科研助教学,以教学促科研

一方面,我们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为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出台奖励课题研究及成果的措施;设立系级科研基金,支持教师进行独立性研究,资助学术专著出版。

另一方面,我系提倡和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教学效益。这种转化体现在教学的各个基本环节之中。例如,在教案准备上,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溶入讲稿中,增加教学的新内容;在教材编写上,要求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性教材”,而不是拼拼凑凑的低水平重复作品,或直接以学术专著作为教学参考书。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研讨式教学”,将课研课题所涉及的学科或课程领域的最新动态、争论的热点和焦点以及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加以讨论,让学生跟踪学科前沿,并从中学习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三、坚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以研究生教育发展推动本科生教育发展

近几年来,我系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从2000年起该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已超过了本科生的招生数量。如果再加上今年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的启动,那么研究生的数量将是本科生数量的3~4倍。我系的教育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将从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面对这种结构性转变,如何正确处理好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我们达成的共识是:不能因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而忽视或削弱本科生教育,相反,必须坚持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动本科生教育的发展。我系特别注意把行政管理及MPA研究生的教研成果引入本科生教学之中,以此促进和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我系的行政管理硕士点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一开始,我们就在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上注意与国外接轨,设置跨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特别是在全国率先设立政策分析方向,开设相关的系列课程(包括政策科学原理、公共政策、政策分析方法、公共选择理论等);我系也是我国MPA专业学位的发起、论证单位之一,并较早进行MPA教育的自主试验(从1995年开始,我系与福建省委组织部及厦门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办MPA学位班,现已招满6届),取得了积极成效。这项“MPA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成果得到了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的高度评价,认为“该成果对中国MPA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MPA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上属于国内开创性成果,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应用到多个MPA实验班和行政管理研究生班,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为福建省培养跨世纪行政管理干部做出突出贡献,为全国设置MPA专业硕士学位积累了经验。该项成果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为推动我国MPA教育起到先导和示范作用。”该项成果2000年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以及厦门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我们把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及MPA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某些思路和做法引入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修订中,把研究生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也引入本科生的教学之中,从而加快了本科生教学改革的步伐,促进了本科生教育的发展。

四、推行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加快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行政管理(行政学)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不仅要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而且要求教学方式的更新。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管理学科(包括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法,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等。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接触大量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和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国外管理学科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很值得借鉴。为实现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从2000年开始,我系全面推行了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力求在保留传统的理论讲授优势基础上,全面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这些改革包括了三个环节或阶段,即理论准备、部分试点和全面铺开,打算在五年的时间内完成。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有:

第一,案例教学法的理论探讨和准备。主要是研究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案例教学法的目的、要求和特点,案例教学法的构成要素与过程,如何编写和讲授案例,学生如何适应和参与案例教学等方面。特别是通过实施我系所承担的“厦门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公共管理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争取在案例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在实验环节上取得经验。

第二,抓紧案例库的建设。我系动员全体教师和研究生搜集、整理和编写案例。尤其鼓励教师做实证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并编写案例;同时注重国外案例的引进和翻译工作。目标是5年内积累案例300个(重要案例有音像材料)。

第三,进行案例教学法的试点。我系要求从2001年开始,在较有条件的课程如行政管理学、政策分析、比较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政府经济学、公共关系、市政管理等课中进行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试验,以取得经验,全面铺开。

第四,建设高水平的案例教学室和案例实验室。近期学校及学院投入1000万元用于公共管理及法律学科的教学、实验和办公条件的改造和建设,特别是建成国内一流的案例实验室、案例教学室及多媒体教室,这为我系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五、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及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厦门大学文科社会实践改革试点,自从1991年起,我系开始探索学生挂职锻炼、参加社会实践的新路子,实行毕业班(大四)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上班、挂职锻炼一学期。该项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建立起厦门、三明和泉州三个实习基地;与此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例如,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情况,《行政法学》课程主讲教师带学生到法院旁听行政诉讼案审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调查,今年暑假,我们组织起“转轨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和“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三个课题在本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查,形成三个调研报告,并写出一系列的论文,取得较好成果,参加调研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大,受到很好的锻炼。又如,我们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从中得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科研写作能力的训练。此外,我们拿出教师创收所得资金,设定一年一度的本科生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奖,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一措施在学生中反映较大,收到良好效果。

篇5

一、为什么要开展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改革试点工作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加强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客观的讲,根本原因是当前我县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就是乡镇政府现在职能职责和工作格局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在政府管理上推陈出新,执法监管方式和公共服务水平上加以改革,才能更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乡镇改革试点工作是乡镇政府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新形势新任务,第一。就是上月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对全市发展作出了一圈两翼”工作部署,要求作为“一翼”渝东南建成武陵山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这些对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是去年底召开的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县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目标。年,全县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在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现依法行政,合理有限赋权,扩大行政权项,优化配置资源,减少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都是需要我认真思考的因此,开展乡镇执法监管改革工作是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乡镇改革试点工作是实现三级改革试点、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需要。前几年,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行政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和《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这是政府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自身功能,第二。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去年,市政府又创新了三级改革试点”针对市、县级行政部门和乡镇,分别出台了关于创新行政管理培育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关于市级行政机关整合执法资源实施执法联动改革试点的决定》和《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这三个决定统称为“三级改革试点”市政府要求年1月1日起实施。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从总体上确定了乡镇“执法监管”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针对乡镇的对乡镇实行有限赋权,明确了要建立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因此,县开展乡镇执法监管改革工作,贯彻落实市政府三级改革试点和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需要。目前我县试点改革工作已初步启动,大部分乡镇和部门拟定了实施意见,县安监局、交警大队已展开了执法培训,但整个工作与其它试点区县相比,还有差距,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希望各相关乡镇和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改革试点工作是实实在对乡镇管理体制的沉疴烂疾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实践中,第三。目前乡镇确实存在看得见的管不了县级部门存在管得了看不见”现象。看得见的管不了指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乡镇政府不明确,好像样样事都该管,但有很多事管不了往往出了事乡镇还得承担责任,对此乡镇感到很委屈;管得了看不见”指县级部门执法人员有限、精力有限,方方面面都有限,局限了管理全县某项执法工作的能力。比如县交警大队,十几个交通干警,面对1.2万余台车辆、1.8万余名驾驶人员、3000多公里的道路干线,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上形成了管得了看不见”这是造成乡镇行政执法不明、监管不力、执法缺位,乡镇公共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体系不全、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需要改革。这次改革试点工作就是乡镇不增机构、不增编制、不增人员、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清理界定法定职责、规范委托执法职权、合理确定协助义务等形式,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转变服务方式、强化服务职能等形式,积极探索加强乡镇行政执法监管改革的有效途径,解决和根除乡镇管理体制上的沉疴烂疾。

二、怎样开展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

试点能否进一步推广,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任务重的工作。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我改革试点工作能否取得成功。而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如何组织实施。刚才,华学同志就工作开展的具体步骤已讲得很清楚,就关键环节和重点方面,着重强调六点:

也是工作重点。学习重点要组织抓好《市政府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学习,一要抓好学习培训。学习培训是抓好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各部门乡镇必须把两个文件的精神学深学透。特别要把我县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方法步骤、委托执法范围、公共服务范畴弄懂搞透,有的放矢指导开展好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回去后要召开好专题会议,准确传达会议精神,研究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及时集中组织学习,让单位人人吃透政策。特别是执法部门一定要切实抓好乡镇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真正让乡镇人员搞懂政策法律,绝不允许不懂法的人员执法、违规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出现。报社、县电视台要开辟专栏,营造良好的试点工作舆论氛围。

6月底完成培训,二要抓好工作衔接。工作开展必须严格按照“6月20日完成委托执法协议签订备案工作。6月30日完成执法人员证件申报工作,7月初完成法律文书票据交接工作”时间要求和工作步骤开展工作。这是硬性的工作任务,也是刚性的纪律要求。试点工作中,县乡两级一定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切实做好权力、责任的划分和界定。同时,要逐步完善工作程序,确保不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和真空。工作既要防止出现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相互推诿,该管的没人管的情况发生,又要防止出现相互争权、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的情况发生,真正做到工作分工不脱节,共同执法不“打架”

指导本单位开展试点工作的具体大纲。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内容具体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重点明确出工作职责、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县级部门特别要突出委托执法权限和委托执法目标,三要抓好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整个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方面。乡镇要就对委托执法人员进行工作分工和委托执法人员管理进行具体研究和部署。目前大部分乡镇和部门已上报方案,凡未上报的单位必须于6月16日前将方案上报县政府法制办。县政府法制办要严格把关,逐件审核,不具操作性、应付形式、照搬照抄的方案坚决发回重办。

真正把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懂政策熟悉法规的干部充实到行政执法岗位上去,四要选优配强执法人员。选优执法人员是保证改革试点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县级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双向”加强对执法人员的选择和考察。严禁纪律性差、随意性强、不讲原则和不熟悉法律政策的干部执法。同时,县级执法部门要积极开展乡镇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乡镇政府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上级行政执法机关的合理委托,不具备行政执法机构主体资格的一律不得行使行政执法职权;没有取得市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制定出对执法乡镇和执法人员考核的标准,五要抓好制度建设。要重点建立执法公开、案件报告、执法考核三项制度。执法公开制度是把行政执法中执法人员、执法程序、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事项、处罚标准向群众和社会公开。案件报告制度保证把查处的违法案件实行季度向行政执法机关报送。执法考核制度要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制度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用权受监督,六要切实明确权责。有权必有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这是政府运行的基本原则。乡镇执法监管强化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对县乡两级的权力和责任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后也务必做到权责统一。依法享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要防止出现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现象发生,签订具体委托协议书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力关系,绝不允许在改革中出现不担责任的现象。

三、如何把乡镇执法监管改革工作抓出实效

篇6

一、基本情况

(一)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备情况

以上144个事业单位,共配备全额事业编制443名,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其中:农业水利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工作人员120人;林业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44名,实有工作人员56人;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4名,实有工作人员62人;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49人;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65名,实有工作人员60人;计划生育服务所核定全额事业编制51名,实有工作人员55人;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实有工作人员30人;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实有工作人员26人。

(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情况

自20**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县共有8个镇、10个乡。按照州办发[20**]25号和花办发[20**]3号文件精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每个乡镇除镇卫生院、中小学外,统一设置8个事业单位,具体为: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计划生育服务所、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其中林业管理站、广播电视服务站以县管为主。全县18个乡镇,共设置事业单位144个,均为全额拨款事业机构。

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备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欠科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设置未考虑乡镇的经济承受能力。所谓事业单位,他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公益的,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和保障。我县设立事业单位时考虑的是“小而全”,即规模小、配备全。由于乡镇财力薄弱,无力出资扶持,许多乡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二是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如: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就具有监督管理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职能;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也具有负责农民负担的监管、村级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签定等职能。而农业水利服务站却具有农资经营、水利承包等经营性职能。乡镇事业站所从事行政性职能和盈利性经营后,其公益性质几乎被忘却。三是事业单位都是国家举办,大包大揽的方式使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我县所有乡镇事业单位都是政府出资成立,全部实行全额拨款。虽没有事业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但干部职工的工资得按时发放,不少乡镇的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成了一群拿工资,不做事的闲人,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

(二)人员编制欠合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机构专业人员少,而老机构专业人员多。从总的来看,全县144个事业机构,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平均每个机构专业人员可达3人。但事实上,由于各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不同,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也不同。在上一轮的机构改革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是随机构进行调整的,这样导致了老机构专业人员多而新机构专业人员缺乏。如:农业水利服务站是由农技术站和水利站合并而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农业和水利工作人员120人,超编38名;而安全生产监督(新增职能)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只有49人,缺编25名,且都是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如把从事农业或水利工作的专业人员调去从事安全监督生产服务工作,他们的技术职称、工资标准等又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部分乡镇仍然存在“一人为站,两人设所”的情况,从业人员与其业务范围不相适应。如:我县18个乡镇的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平均每个乡镇只能定1个编(人),严格来说,只有一个人的机构是不符合设立条件的。

(三)管理体制欠完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没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不到位。比如说:所有事业单位人员拿的是事业工资,其工资标准是由县人事局根据职称评定,而职称是由上级业务部门考评为主,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职称评定和确定工资标准的权利。在人员的异动上,也是个人打申请报告,提交县人事领导小组研究,乡镇没有决定权,仍然难以摆脱“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不管事”的不正常现象。二是机构编制检查监督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比如说:对每个乡镇的事业单位,我办分别下发了“三定”规定。但现实是每个乡镇都没有完全按照“三定”规定的名称挂牌、撤并机构和组织人员开展工作。农业水利服务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等机构只是文件上的名称而已。三是改革次数频繁,乡镇事业单位体制难以稳定。2002年,乡镇事业单位开展了一次改革,20**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县乡镇事业单位又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和2002年的相比较,除广播电视服务站、国土建设管理站上划县直部门管理外,其余站所只是重新组合,职能任务变化不大。如今年或明年又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会面临一些负面良影响:首先是政策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其次是换汤不换药,使人对改革失去信心;再次是部分刚竞争上岗的人员又将面临竞争压力,让人感到地方政府不讲诚信。

三、几点建议

(一)正确界定乡镇事业单位职能

对现有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清理,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督、文化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划到乡镇政府。将事业单位现有的一些合理的经营归纳分类,按照“稳定公益性,激活经营性”的原则,将公益与经营分开,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

(二)合理确定人员编制

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是抑制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盲目增长的有效措施。州级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测算后,对乡镇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县编办在上级下达的编制总量范围内,可根据乡镇分类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供养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本文章来源于21写作秘书网/]人员编制。参考意见为:二类乡镇40左右,三类乡镇30名左右,四类乡镇20左右。在定编定岗时,必须认真调查摸底,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不同岗位需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推行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实行“一人一岗一编”,真正做到定编到岗到人。

(三)、综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

职能划分好后,乡镇事业单位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综合设置。我们认为,每个乡镇最少需要设置以下四个事业机构:

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技、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大农业范畴的各类服务工作;

2、文化产业服务中心: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和地方文艺的开发和保护等工作。

3、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为农村建设开发提供各类服务。

4、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承担计划生育技术工作。

原8个事业机构相应作如下调整:一、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农机服务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二、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其他职能划入“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三、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行政管理职能划入乡镇政府的社会事务办公室或县直主管部门,其公益性职能并入“文化产业服务中心”;四、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的行政职能划入县直主管部门,其他职能划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五、计划生育服务所予以保留,更名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当然,以上只是调整的一些建议,但不论乡镇事业单位如何调整,最好一定五年不变,以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检验改革的效果。

(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明确划分县直与乡镇的管理权限,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在确立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时,必须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行文,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使县直与乡镇在管理上有制可依。如果明确了事业单位以乡镇为主管理,其负责人任免权、人员调配权、业绩考核权应归还乡镇。甚至可以允许乡镇政府完全以自己的财政收入来确定自己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人员调配可由乡镇提出方案,在编制允许下,由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后开出调动介绍信;业务主管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的必须征得乡镇同意后才能抽调。其他如职称评定、工资调级等业务工作需由县直部门负责的,在发生变动时,也必须先征求乡镇意见后再决定是否给予办理。

篇7

在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中,宜春市所辖的丰城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提出了“以点带面,整乡推进,稳步实施”的实施方案,即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每年完成6-8个乡镇所有行政村的广播“村村响”安装任务,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农村广播发展的“建、管、用”新机制。这样既避免了因为“全面撒网”难以兼顾的状况,又可使广播发挥实实在在的功效。安装普及了广播的乡镇也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建立乡镇“广播站”,使广播“村村响”工程惠及农村千家万户。

建:靠政府支持

根据宜春市政府和广电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文件,丰城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实施意见》,把农村广播事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要求所有新农村建设点必须率先实现广播“村村响”。丰城市每年从市财政下拨76万元,用于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这项财政经费主要用于为乡镇和村(点)购买必要的广播器材,主要包括乡镇广播站的接收设备(光纤波分复用器、光纤插播调频调制发射主机、无线调频广播频率自动接收机等),村广播室的广播设备(FM3300调频多功能收扩机、DVD播放机、话筒、25W高音喇叭)等。乡镇广播站如需增加其他功能设备,比如用于录音和自动播出的电脑、播音器、转播器、发射器、自动控制设备等,则由乡镇自行添置。丰城市现已开通农村广播的乡镇,除率先试点的同田乡完全是使用全市统一的设备外,其余乡镇均自行添置了自动播出系统,实现了播音自动化。

析:以市县政府为主导,以市县财政为支撑,把农村广播事业作为民生工程,作为考评乡镇综合发展的要素之一,既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又解决了部分乡镇资金紧缺的发展“瓶颈”,对县(市、区)政府和乡镇来说,都是一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好事。从各地推进广播“村村响”的情况来看,凡是动手早、发展快、效果好的地方,都是县(市)、乡(镇)政府比较重视、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大的。条件相对较好、发展广播积极性较高的乡镇,还充分利用财力等方面优势,添置必要的辅助设备,把广播站办得红红火火,达到一定档次,从而促进农村广播事业兴旺发达,越办越精彩。

管:以乡镇为主

丰城市各乡镇党委、政府在对广播站的管理中,主要承担资金支持、制度规范、人员配备和奖惩兑现等。以洛市镇为例,洛市镇以镇党委的名义制定了《关于“洛市之音”广播宣传管理办法》,明确了该镇广播站的组织机构、栏目设置及目标考评办法等。该镇广播工作领导小组中,镇长为领导小组组长,镇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广播站成员是从乡镇干部中挑选出的“三高”(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人员,设有编辑室主任、机房值班员、播音员,各派驻站(所)有通讯员。该镇还建立了《广播站管理办法》《广播站宣传考核办法》《播音员岗位职责》《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值班员岗位职责》《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对村级广播室也有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其他已开通广播的乡镇,也各有妙招,不仅有完善的体制,也有灵活的机制,十分注重在“管”字上做文章,把搞好乡镇广播同锻炼、考察干部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丰城市广电局把规范播出行为、培训采编播人员作为指导乡镇广播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广播站人员相互参观学习,取长补短,使乡镇广播站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缩短了差距,提高了素质,为农村广播事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析:乡镇广播站的管理,以县(市)级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为依托,以乡镇为主体,以乡镇广播站组成人员为骨干,形成一整套在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下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只有突出乡镇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推动乡镇广播事业的有效发展,使上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政策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为乡镇所用,凸显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功能,实现建以致用。

用:为民生服务

丰城市同田乡将广播站命名为“同田之声”,铁路镇广播叫“且听风吟”,洛市镇广播叫“洛市之音”,小港镇广播叫“和谐之声”……这一系列的广播站站名,既体现了“和谐发展”“生态崛起”“创先争优”“服务民生”等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重大主题,又突出了各地办广播用广播的指导思想和地方特色。各乡镇还根据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开设各具特色的栏目,除了都有时政新闻、农业科技等栏目外,像同田的《魅力同田》(反映当地社会巨变),洛市的《温情互动》(满足群众文化需要),铁路的《健康成长》(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小港的《小小记者》(从学生的视角看社会发展)等等,都是以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还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播放政策、法律知识,就业指导信息及防洪抗灾、山林防火、维稳综治等信息。如2010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突袭丰城。为了积极应对洪灾,最大限度地减少广大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田、小港、曲江、隍城等乡镇充分利用广播这一媒体资源,发挥广播的独特作用,连续通过广播播发汛情,安排防洪抗洪力量,转移和疏散灾区群众,有效地配合了全市抗洪救灾工作,为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宝贵时间。2010年8月,全球500强企业富士康落户丰城,小港、洛市等乡镇利用广播这一平台,连续播放招工信息,一时间应聘报名者络绎不绝,在小港等乡镇的报名点,竟出现了连续三天排长队报名的现象。

析:乡镇广播站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是其作为媒体的必然需求。同时,贴近群众、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也是乡镇广播站的一项特殊任务。基层一线的乡镇广播站是县级广播电视部门职能的延伸,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乡镇广播站在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中,有着其他媒体和政治工作手段无法取代的作用,是服务“三农”工作、活跃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蓬勃发展的乡镇广播必将成为干部群众的“连心桥”、村民致富的“百事通”、社会和谐稳定的“催化剂”。

随着“村村响”工程的深入开展,如何确保农村广播正常响、长期响,如何探索切合各地实际的农村广播维护管理长效机制,是摆在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崭新课题。丰城市发展农村广播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建、管、用”机制,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篇8

一、昆山市的基本情况

昆山是江苏徐州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东邻上海、本依苏州,市域面积92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万(其中市区户籍人口15万),外来人口60万(其中市区外来人口10万),辖区10个镇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昆山过去是一个农业县,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改革开放以来,他们重视发挥优势,积极强抓机遇,加速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了两次大的经济转型。现在昆山已经从一个农业县变为沪宁经济走廊中开放度较高的新兴工商城市,形成了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这几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去年全市完成GDP614.34亿元,人均相当于6290美元、财政收入41.52亿元,进出口总额84.74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8元,农业人均可支配收入6262元。

二、执法局的体制、职能和工作模式

(一)体制

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经国务院法制办批准的全国县级市第一家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的行政机构,于2001年10月18日成立。是昆山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城市行政执法方面进行综合管理的部门。设局长1人,副局长3人,内设办公室、财务科、综合科、管理科、法制科5个职能科室共19人(为公务员编制)。下属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环卫所、绿化所、路灯所、河道所、市政养护所等单位,执法队员180人(事业单位编制)。下属10乡镇各有一个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是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派出机构、隶属各乡镇,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授权下行使乡镇驻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共有执法人员300多人,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

(二)主要职能

(1)行政执法职能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批复要求,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行政执法职能有:

1、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权,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设施;

2、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3、行使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4、行使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5、行使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对向大气排放有毒有害烟尘和气体的行政处罚权,对在公共场所焚烧杂物的行政处罚权;

6、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

7、行使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2)城市管理职能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城市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规章;拟订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2、主管全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执法工作,行使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实施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的规范管理和调度指挥,组织开展阶段性集中统一的行政执法活动;负责对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

3、负责全市城市管理的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组织开展城市管理法规、规章业务培训;负责受理城市管理案件的、投诉、申诉、调解和仲裁处理。

4、负责制订城市容貌标准:组织开展市容市貌整治;负责沿街建筑物立面容貌和临街景观的监督管理,参与对市区主要道路沿街店面的装饰改造、各类破墙开店(门)、户外摊点、亭棚、防盗设施的审核和管理;在规划内对市区道路的开挖、临时占道、停、洗车场(点)的定点设置等方面进行审批和管理。负责市区街景灯光、城区建(构)筑物外墙、空间、桥梁等各类灯饰的开启进行建设、监督和管理;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5、负责对户外广告、霓红灯、标示牌、大型标语、临街横幅等设置的审批和综合管理;负责对市区主要道路两侧和公共场地因建设等特殊需要,搭建非永久性建(构)筑物或其他设施及临时堆物的审批和管理;负责对城市建筑物和设施上张挂、张贴宣传品等的审批和管理。

6、负责对市区主要道路市容环境管理的监督、检查、考核;指导、检查城区和街道环境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街道、住宅小区环境的考核评比工作。

7、组织并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城市管理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法规、舆论宣传活动。

8、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制订年度“创建”计划和目标,并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检查、监督做好创建文明城镇工作。

9、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3)工作模式和工作时间

执法大队实行三班两运转,24小时工作模式,即所属人员编为三个执法中队,每个中队50人分为上午班、和下午班,每天两个中队上班、一个中队休息,上午班工作时间7点至14点,下午班14点至21点,晚上大队设值班人员2名,值班时间21点至次日早7点。

三、昆山城市管理经验

(一)领导重视、理顺体制、加强协调、为加强了城市管理和执法提供了保障

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为提升城市的竞争优势,近年来,昆山市委、市政府着眼于“高起点规划建设昆山,严要求沾理昆山,全方位开放昆山”,按照“提高品位”、“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经营城市。进一步加大了新一轮城乡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做到软件、硬件齐上,建设管理并重。全面实现了基础设施的扩容升级、进一步拉开城市建设框架。为了使城市管理和执法水平与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相适应,在2001年10月18日正式成立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下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综合管理处,环卫管理所、路灯管理所河道管理所市政养护。使城市的管理与执法进一步结合。三年来,市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为执法局新盖办公楼,购进摩托车、托车、客车、客货两用车等车辆140多辆。引入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投入100多万元,购置了全套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使城市接近最佳管理状态。同时,市执法局加挂“昆山市创建精神文明指挥部”的牌子,局长兼市委“创先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一个班子两副牌子,这样,执法局就便于与其它各有关局的工作协调,同时市政府专门建立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有执法局、规划局、建设局工商局、环保局、交通局、公安交警等各部门参加的局长联席会议。统一规划、统一布置、统一实施。市政府颁发有关文件,各部门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使城管综合执法能够顺利实施。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力度和执法效率,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街区美化、亮化景观改造、绿化广场建设、户外广告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产生了美化环境、聚集人气、创造商机、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综合效应。

(二)制度健全,落实严格,加强监督,打牢城市管理和执法基础

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成立三年来,逐步完善了行政执法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责任人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行政执法投拆、申拆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执法损害赔偿制度、行政执法回访制度、行政案件处罚程序规定、行政案件听证程序规定、案件办理规定、行政执法统计制度、罚没票据、罚没款管理制度、先行登记保存及没收、暂扣物品的管理规定、执法文书、案卷管理制度)内部规章制度(八项禁令、执法人员行为规范、请示报告制度、接街线路工作预案、关于加强中队与街道执法管理工作联系的暂行规定、执法大队培训制度、执法大队点验制度、执法大队点验制度、执法大队点验计划)和执法类流程(行政执法监督流程、行政执法投诉、申诉流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认定与追究流程、行政执法损害赔偿流程、行政执法回访流程、行政案件简易程序流程、行政案件一般程序流程、行政案件听证程序流程、案件处理流程、罚没票据、罚没款管理流程、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处理流程)、规范类流程(请示报告流程、接待线路工作流程、点验流程、检阅流程、考勤管理流程、考核督查队工作流程、深夜班值班流程、物品采购、领用流程、汽车作用、保养、维修流程、摩托车使用、保养、维修流程、无线电台操作流程、摄像机操作流程、数码相机操作流程、手持噪声统计分析仪操作流程、车辆轮胎固定锁使用流程、电脑使用流程、复印机操作流程、刻录机使用流程、语音追呼系统使用流程)。

使执法人员从生活到工作各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规范从制度制定、下发、考核、落实、监督、检查等各个方面都有具体措施和相关责任人,使各项制度得到严格落实。同时,通过设立公开举报电话、来信、来访接待制度,接受当事人和市民对城管执法行为和执法工作的投诉、举报等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并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重奖重罚,进一步提高文明执法、严格执法的力度,为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实践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水平

经过6个多月的努力,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于2003年7月16日正式通过了德国RWTUV认证机构的质量体系认证,表明已成功建立起了符合ISO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并得到了有效的实施。通过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来加强组织的质量管理力度,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是最近20年来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9000族引入的理念。因此,加强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组织的质量管理工作,就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规定一组相关关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过程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来实现其规定的质量目标。城市管理系统推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其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市民。

1、实践ISO质量管理服务体系,这是观念上的大胆突破。昆山市执法局在全市政府机关、全国城市管理系统率先通过ISO9001:2000城市管理质量服务体系的认证,积极探索在行政机关建立ISO质量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公众,其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实践,大家明确了不管什么工作产生的问题,都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纠正的措施,目的不仅是解决问题,而是要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引入过程管理模式,对开展各项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ISO质量服务体系强调过程管理方法来代替制度管理或结果管理的导向模式。城市管理服务体系遵循PDCA管理模式,共建立28个过程控制文件,涵盖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过程,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四个过程;建立管理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来确保服务过程和管理过程有遵循和衡量的标准尺度。强调过程管理模式,就是从“重结果”的传统管理模式向“重过程”的先进管理模式转变,通过对过程的管理控制,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这也是管理观念的一次“革命”。这对其他工作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按照“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步骤,实施全程管理,形成“闭环式”的管理模式。

3、整合多种管理体系,实施一体化体系,有利于各项工作目标得到有效实现。由于昆山市执法局下属单位多,各单位、部门管理方式、管理体系各不相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局总目标的实现效果。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后,各体系只有一个总的管理方针和目标,确立一体化的体系文件,建立一整套国际管理体系,进行一体化的审核和管理评审,从而消除了由于多个管理体系所带来的多个方针、多个目标、多套体系文件、多项审核和管理评审的不便。标准一体化贯彻有利于各个机构和岗位理清总的宗旨和方向;有利于各管理标准在组织各个方面得到最快速有效的识别和实施;有利于理清各标准之间的接口,实现各标准间的无缝衔接。

4、城市管理系统推行ISO9001管理服务质量体系认证的基本做法

根据昆山城市管理的需要,执法局决定以ISO9001管理服务质量体系认证为载体,不断规范工作标准、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水平。首先组织干部职工进行ISO9001质量意识的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在易威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培训了11名内部审核员,举行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导入大会,邀请市领导参加并作重要指示。其次对局、各科室、各管理所、执法大队的主管、内审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质量标准、体系文件的系统培训,完成了各部门、各单位的质量工作手册。经过一系列的内部审核、管理工作评审和预审工作后,7月15日、16日成功通过了德国RWTUV认证机构的质量体系认证。在建立ISO9001的质量体系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目标,规范标准,明确管理服务职能和职责。建立目标管理系统是衡量ISO服务质量体系有效性的手段,制定城市管理的服务标准,是建立ISO服务质量体系的关键。只有确定了城市管理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各项服务标准、管理职能和职责,才能使城市管理工作有一个清晰的指导思想,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建立和实施行政管理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精益求精,以尽善尽美的城市服务,不断追求市民的满意”的服务质量方针,明确了“城市管理服务满意率≥90%,行政执法服务满意率≥90%,市民投诉处理率=100%”的服务目标,理顺了各科室、管理所、执法大队的管理职能,明确了人员的职责,建立了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的一系列工作标准,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以指导实践,不断实施,纠错改进,提高工作水平。质量手册的制定,使全体干部职工有了各自遵守的工作准则,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各科室、单位围绕总的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制订各自的工作目标,不断落实,通过“分目标”的完成,达到实现“总目标”的目的。

2、规范程序,改进方法,追求市民满意度。城市管理服务对象是广大“市民”,确保市民满意,是判断城市管理服务质量有效性的尺度和标准。我们建立市民满意度测量和评价程序,使用服务测评的方法收集市民满意度信息,从而分析研究,进行改进。有了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必须通过好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去推进,去落实。我们建立了一系列服务流程,对管理和执法程序进行了严格规定,通过选择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方法,使工作效果更为显著,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定期地检查和评定有效管理的各项服务。通过服务过程和质量评定,策划下一个服务过程周期的服务计划,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推行ISO9001在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和效果。实行ISO质量体系认证以来,我们的工作观念得到了转变,工作作风也得到改善,工作效果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

——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管理就是服务,就是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通过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城市的容貌,为市民提供优美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行ISO9001认证以来,社会公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据我们组织的一次市民满意度调查显示,市民对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服务的满意率均超过95%。

——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我们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服务信誉第一”的原则,树立“一次做好”的观念,全面准确地为市民提供有效的政府行政管理,切实为公众排忧解难,实施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以来仅有两起群众投诉。

——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实施ISO9001,因职责和工作更清晰界定,使内部阻碍及传统管理中的一些矛盾得到化解,杜绝了因管理关系不清导致的单位、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杜绝了单位的内部保护主义,办事效率更高,办事程序更明朗化、科学化。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ISO9001的管理标准的实施,使干部、职工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更注重“办好事情”,而不是远离事情。同时,注重减少错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投诉。

——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ISO9001所要求的记录所提供的数据分析更加详尽、具体,减少了出错率,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了“质量是做出来,而不是查出来”的正确观念,从而激励大家积极行动,想你所做,做你所想,说做统一,不断提高。总之,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进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探索一条行政机关和城市管理同国际先进管理体系接轨的新路子,是建立一套适合于城市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操作标准,让它成为约束全体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并衡量每位员工的工作绩效,确保城市管理规范真正落实到定位、定点、定岗。ISO9001:2000版管理体系认证目的是达到城市管理及行政执法的合理性、统一性、规范性、公正性,这也是昆山市城管执法局推行ISO管理体系逐步达到的工作效果,也是全体城管人共同奋进的目标!

(四)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城市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城市管理信息体系,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城市管理中的问题,管理整个城市,确保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能高效运转,使城市接近最佳管理状态,以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信息化管理目前已完成全套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工作。

作为政府的执法部门,长期以来,老百姓一直希望城市的管理与执法行为能够进一步规范化、透明化。所以昆山市执法局要运用信息化管理这一载体,在公众网络上架设一个对外的公开窗口,用ISO9000的标准规范执法局的运作,以网站的形式向群众公布城市管理与执法的执法标准与流程,并有效收集群众反馈的意见,让民众理解、支持并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他们坚持以下原则:第一,严格按照城市管理的全部内容开发软件;第二,必须便于操作使用和很高的安全保密性;第三,必须与政府信息化的连结预留完整接口。软件和特点如下:

(一)功能

1、城管办公管理。提供城管局内部邮件系统、电子公告栏、共享资源、公文处理、来信来电来访处理等功能;票据管理系统;公共广场占用登记及审批、临时占道登记及审批、开店登记及审批、沿街门面、立面装饰改造审批、摊点业主登记及审批、车身广告登记及审批;

2、基础设施日常管理。提供对环卫、路灯、河道、市政养护、绿化分布信息的地图查询、分析、统计。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巡视检查、损坏、检修等信息进行记录、跟踪、分析、查询;

3、基础设施变更管理。对路灯设施迁移、占用绿地及移植(修剪)、开掘道路的审批工作;

4、执法管理。提供对违法案件的登记,处罚情况查询,分类汇总等功能;

5、网站建设和管理。建立对外宣传的昆山城管网站,公布城市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审批程序,及时城市管理信息,宣传城管法律法规。设立网上市民投诉窗口,处理各类事件。创新审批制度,建立网上审批表格下载功能,真正实现网上审批。

(二)系统特点

1、与Dophin知识管理平台无缝结合,能完美的实现各类需审批单据的电子审批操作,其中审批流程可任意定义。

2、系统中提供的功能及单据完全符合ISO9001(2000)版规定的三级文件内容,可以帮助还未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单位及部门的管理符合国际质量管理标准。

3、城市各类基础设施以地图的方式进行查询、跟踪、统计。在系统中提供了道路、路灯、桥梁、垃圾箱、果壳箱、河道、排水设施、排水站闸、停车场点等地图分布。以上各地图分布的信息由城管部门的各单位分别进行录入、维护,并动态地将各项基础设施信息反映到地图中。

4、严密的系统安全性。系统提供了单独的权限控制及权限组的控制。各项功能均在严格的权限控制之下;用户密码及系统中各单据的数据交换都经过加密传输。

5、先进的开发平台及性能。昆山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微软公司最新电子商务开发平台.NET上开发的Web程序,它有高于一般网站250%的速度。另外,由于采用了组件化开发,使得系统将有很高的扩展性,且系统的维护工作将变得简单、高效。

6、强大的报表输出功能。本系统可让用户方便地自定义要输出的报表内容及报表格式。

优秀软件一定要有最完善的硬件网络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欧索软件公司为昆山市执法局专门设计了一套合理的网络架设方案:

1、采用高效的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0Server新一代操作系统。

2、在Exchange2000的平台上,实现办公自动化(OA)。

3、完善的数据备份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

4、健全的网络安全体制,保证网络安全,建立既方便用户使用,又能防止来自内外部和Internet的非法侵犯的一整套的网络防病毒体系。

5、对网络客户端统一进行网络管理、控制、软件分发。

昆山市城市管理实现信息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信息化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管理信息化有利于集成先进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与管理的外部环境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为我们调控、预测、监管城市和迈向数字化时代提供革命性的手段。这种手段是一种可持续、适应城市变化的手段。

2、城市管理信息化是对城市化、社会信息化的有力推动。作为社会信息化一个重要内容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将有效地带动社会服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无形基础设施,是管理和完善有形基础设施的“大脑”。如何发挥高科技的最大潜力,管理好城市,服务于社会,是新时期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3、信息化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之一。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大大改变目前城市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不畅、被动管理、封闭管理、管理不科学的状况,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由单一向系统、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大大提高整个城市管理的效率。信息化还将大幅度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对公众服务的能力。对市民而言,增加了一个可以平等、可靠、便利地享有和获取大信息量的渠道,可以充分地利用服务设施,提高生活质量;对企业而言,则更能改善基础环境,获取更多、更有用、更及时的信息,提升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信息化是对原有城市管理体制与服务流程的重造。这个重造不仅仅是简单的现有城市管理事务流程的信息化,而是对所有管理流程的有效整合。这个过程必须围绕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功能、建设廉洁政府等目标,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昆山市实施城市信息化以来,各项工作透明度提高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执法的效率。

四、城市管理的“昆山模式”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城市管理与执法有机结合是基础。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不仅有对城市管理具有行政执法权还具有诸多管理权。其与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卫、绿化、路灯、河道、市政养护等部门都是执法避的下属单位,这样就便于管理与执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城市管理与执法的顺利实施。

(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是前提,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避同时也是昆山市“创建精神文明城市”指挥部,一个班两副牌子,这样遇到几个部门之间需要协调的事情,就以市委“精神文明办”的名义召开协调会,统一认识,统一布置,统一要求,统一实施。同时市政府专门建立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颁发了有关文件、各部门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使城管综合执法能够顺利实施。

(三)准确的突破口是手段。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从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难点出发以整治新区的流动摊点和旧城区的声音建筑为切入点,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为城管执法工作的持续开展开了一个好头。

五、借鉴“昆山模式”加强我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几点设想

(一)尽早实现城市管理与执法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县在城市管理与执法问题上有脱节现象。如垃圾、卫生、市政等问题,执法避只有执法权,没有管理权,我们发现了只有处罚,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还要通过其它部门去解决,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互相推诿、扯皮现象、不利于城市管理与执法工作的顺利展开,不利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

(二)加强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建议县政府设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布置,统一要求,统一责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促进我县城市化进程。

(三)加大投入,保证城市管理与执法的顺利进行。城市管理,一是职责庞杂,笼而统之。大至城建市容、交通、规划,小至临街乱建,摊点乱摆、随地吐痰、无所不管,无所不包,使城管部门疲于应付,二是经费难,城管部门不得不“以乱养治”倍遭诟骂;三是执法难。由于我县是农业县,市民素质低对城市管理执法难以理解难以形成自觉性。因此必须加入宣传投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使城市管理与执法的有关文件,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加大办公投入提高办公自动化;加大人员培训投入,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执法设备投入,增大执法力度,使我县城市管理与执法上台阶,上档次。

篇9

一、今年以来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印发<全国工商系统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在以往对食品经营户实行“一书两帐”监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管方法,不断修改完善《绿春县工商局市场巡查办法》,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食品市场巡查制度》、《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基本情况

_、截止目前,全县共有_个乡镇__个行政村,食品经营主体___户,其中食杂店___户。

_、截止目前,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全局共出动执法人员___人次,出动车辆__辆次,检查食品经营户___户(次),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__件,收缴罚没款_._万元,取缔无照经营户_户,没收不合格食品___公斤,涉案物资价值_._万元。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原有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根据人员变动和工作的要求,及时调整充实了绿春县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公平交易科、市场科负责人为副组长,其它科、室和基层工商所(分局)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公平交易科,处理日常事务,及时组织传达学习州工商局、绿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下发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文件精神,做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早部署、早安排,并制定了《工商局____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工商局____年食品安全宣传计划和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县工商系统流通环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工作方案,定期对各工商所(分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是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要求,进一步明确基层工商所(分局)行政执法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和任务,制作了辖区食品经营户分布图和监管责任区划分布图,层层签订监管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执法人员。

三是清理规范食品经营户的市场主体资格,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利用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的有利契机,对全县食品经营户逐户清理,登记造册,认真核查主体资格,完善“经济户口”管理档案,对食品经营户实行一户一档的分类管理。同时,与全县___户食品经营户签订了责任书,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

四是实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在各工商所(分局)和超市、商场设立了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努力营造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是以市场巡查为基础,强化日常监管。督促涉及食品经营的市场、商场、超市建立供货档案,落实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针对市场巡查中发现的经营者进货台帐记录不规范和规模大的批发户、超市进货频繁品种多登记台帐较为繁琐,且有的个体户不识字,不会上台帐的问题。通过认真思考,选择了两家超市对建立进货台帐进行改革试点,就是变进货台帐为建立进货档案,由我局统一制作档案盒,进货档案的内容包括:供货商营业执照复印件、质检报告、卫生许可证复印件、每次进货的单据(包括品种、数量、单价)等,要求经营者按进货的时间及批次分类归档备查。通过实践表明,这种监管模式既方便了经营者建立台帐,又达到了从源头上防止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的安全监管目的,保证了食品等产品的安全消费。今年将在__户批发大户及商场、超市等重点经营户中推广了建立进货档案,落实了进货索证索票制度。

六是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利用_.__消费咨询服务活动、民族节日、赶集日等时间,采取设立咨询台、流动汽车广播、定期广播、出宣传栏、印刷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经营者和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知识。上半年共出动宣传人员__人次,出动宣传车_辆次,播放广播__次,发放宣传材料____多份。食品安全公示__次,食品安全预警_次,出宣传栏__期,

七是深入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有效维护食品市场的消费安全。为确保我县广大消费者流通环节节日食品消费安全,营造良好的节日食品消费环境。在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六一和民族节日“六月年”期间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节日食品,“拦网式”地对节日消费密切相关的经营户、食品进行了_次重点检查整治,按照六查六看的要求,对人们消费息息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类、饮料等重点商品实行重点巡查和检查,有效维护了流通环节各类食品的消费安全。开展葡萄酒、饮水机市场专项整治。葡萄酒市场专项整治方面,重点加强对州局通知要求的不合格葡萄酒品种的监控,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人。饮水机市场专项整治方面,查看有无产品合格证,是否有_c标志。该二类产品均无不合格商品在绿春县销售。

二、加大力度,努力推进农村地区食品流通领域“两项制度”的建立

(一)、两项制度推向农村引向深入,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内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实施两项制度以来,我局就十分重视农村地区两项制度的推行工作,做到与县城区同部署同落实。去年以来,认真按照总局、省、州局的要求,结合绿春的实际,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展了农村地区两项制度推行工作,目前乡镇及公路沿线、部份人口较为集中行政村、村民小组建立了两项制度,交通不便的行政村及村民小组和不是工商所所在地的乡镇除乡镇所在地、公路沿线外,行政村及其以下尚未推行两项制度。主要原因一是我县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货物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个体经营者规模较小,无固定经营户,都是农民农闲时间间歇性的经营,同时,由于我局人员编制少,除城区分局有_人外,其余工商所每个所只有_至_人,每个所至少管辖两个乡,交通工具又缺乏,给巡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更没能推行两项制度;二是食品经营者必须取得食品卫生经营许可,我县食品卫生经营许可必须在县卫生局或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不方便乡镇及其以下地区经营者办理食品卫生经营许可,没有取得品卫生经营许可核发营业执照时就不能核准经营食品,因而巡查中如发现有经营食品现象时就按无照取缔。没有核准经营也就不能推行两项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农村地区由于地处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但群众生产生活中也确实需要食品消费,这就导致农村地区无证照经营食品现象的产生。下一步的工作,一要正确引导无证照经营食品户转向经营,确实需要经营的,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上门服务,因其它原因没取得食品卫生经营许可而开展食品经营活动的要坚决取缔。

三、探索经验,努力推进“十类商品”两项制度工作

建材、农资、家用电器、低压电器、儿童玩具、劳保用品、汽车配件、电线电缆、燃汽器具、危险化学品与人休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实施两项制度有利于加强对上述十类产品的监管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州局的安排,我局及时安排部署,参照工商消字[____]___号《关于规范食品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指导意见》的要求模式,从____年_月_日起逐步建立建立索证索票、进货台帐两项项制度。目前已经完成建材、农资、家用电器、汽车配件的两项制度建立工作。

篇10

在公共管理研究前沿阵地美国,从1984年始就有学者评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质量①,继之不断有学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他们以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杂志为分析基点,聚焦于公共行政文献中研究方法的质量问题[1]62。国内张成福于1996年发文[2]拉开我国行政学研究的“反思之幕”②。2005年,继中译本《公共行政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反思》[1]出版后,国内学界纷纷借鉴其中的评估框架来检视我国行政学研究存在的方法问题,从初始的描述性分析转向量化评估。笔者认为,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亦是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阿喀琉斯之踵”,但内容决定形式,研究主题是评估研究质量的一个更基本的因素,对学科知识的累积和内容体系的建构有着更根本的贡献。而在具有代表性的反思文献中,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来比较全面检视我国公共行政学教材的论文仅有两篇③:曾峻[3]通过检视在国内9本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管理教材,提出我国公共管理学教科书编著存在的问题,但由于该文发表较早,所选书目偏旧,样本偏少,所得结论局限于公共管理学(不包括公共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教材;另一文[4]通过210本行政学教科书内容的研究,对行政学的范式转换进行经验检验,但是评估指标单一,未能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虽然210本教科书突破前述研究样本量的局限,但是国内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无所限制的扩大样本会影响研究结论的质量。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以典型样本为主,并把范围扩大到公共管理学类(包括行政管理学和公共行政学)的中外经典教材。

二、研究设计

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否成熟,教材是其集中反映,而教材的章节正是这一学科研究内容的典型概括。因此,以经典教材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窥探这一学科的研究主题概貌。本研究选取中西经典教材为样本,并佐以中西比较。西方经典教材主要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教材系列中挑选,辅之“公共管理学科系列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和“公共管理译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等译介国外学术成果的窗口,结合北大、清华、复旦、中大、厦大等高校的博士参考书目,最终筛选出10本出现频率较高的教材。样本分布为其中5本来自美国,余下5本分别来自英、法、澳、和日本④。国内教材的来源有三:一是在公共管理学界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或其著述入选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国内学人文库的学者所编著的最新教材,力求每个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985高校各挑一到两本教材,以反映这些高校的公共管理研究传统和状况;二是黄达强、夏书章等前辈早年编著的教材;三是台湾学者的5本教材。这三类教材(共24本⑤)的选取有利于作纵向和横向比较。基于评估需要,笔者从教材中提取以下指标制成统计量表,编码录入,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出版年度。是指教材是哪一年出版的,若是国外的教材,则以版权页的时间为主。设计这一指标可以了解教材的新旧程度。(2)版本。是指教材出版到第几版,据此可以判断教材的受欢迎程度。版本越高,说明该教材越是被广泛使用。(3)国家。指教材在哪个国家出版,只要用于衡量国外教材选取的代表性。(4)写作情况。指该教材是专著、合著、编著还是主编,共四类。(5)章数。指该教材共有几章,把导论计算在内。(6)逻辑体系。指该教材的内容章节编排是否成逻辑体系,分别赋值1为是,0为否。可从教材的目录判断,或者作者的序言、译者序中寻找,次之则根据教材的内容来判定。(7)特色。指该教材的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一书是经典理论和案例的汇编,通过案例阐释概念理论;再如《行政科学》一书的行政法和比较行政的色彩浓厚等。(8)研究主题及其频数。研究主题大体与教材的章节名重合,有些章节名出于统计的需要笔者做些改动,以便归类。在所有样本中加总各类研究主题的出现频率和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9)页数。指该章节在教材中所占的页数,为了消减误差,由下一章的起始页减去本章的起始页得出。页数越多,表明该章节在教材中的分量越重。(10)重要程度。指该研究主题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分为三个等级(1为不重要、2为一般重要、3为比较重要)。通过计算该教材中所有研究主题的页数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据此来判断。(11)变动情况。指该研究主题是否是新版教材中的新增加章节,或者是指该研究主题在修订版教材中大幅度改动,分别赋值1为是,0为否。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版教材的对比,或者作者的再版序言中得知。

三、结果分析与比较

(一)教材命名与范式转变所选样本中从书名来看,国外没有一本教材命名为“公共管理学”的⑥,与国内的教材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另外一项研究[5]所发现的,国外仍以传统公共行政为主流,其他新兴范式亦有反映。除老教材和该领域的前辈夏书章、黄达强、竺乾威等人,台湾学者也偏好取名为“行政(管理)学”或者“公共行政学”外,国内的新版教材都命名为“公共管理学”。这一教材取名的不同,是否反映西方和国内学者关于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不同看法?有学者为此通过210本行政学教科书的内容研究,发现从传统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虽然在内容安排上有差异,但只是在相同的“管理主义”价值观取向下进行的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行政学范式没有发生转换[4]。国外学者似乎对在公共管理中应用“范式变迁”不太感兴趣,只有欧文•休斯主张新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但他同时指出范式变迁是一个渐进过程,“管理主义改革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6]笔者也试图在国内教材中寻找编著者命名的初衷,发现公共管理学作为当代政府管理的研究新潮遇到了诸多的难题和大量批评,它并未形成统一的成熟的理论框架及范式;“公共管理”话语的生成与流行大概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确立公共管理学为管理学门类一级学科有关,只能以此来解释教材易名的原委。

(二)版本、编著与经典国外教材版本的均值为3.7,其中《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已是第八版,其次《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是第七版,均是经典之作。相反,国内的教材82.6%都是第一版,虽教材名目众多,且是新近出版,然多是相互抄袭,鲜有新意。只有夏老主编的《行政管理学》已出版四次,其它影响较大的教材如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管理学———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竺乾威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已出版三次),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已出版三次),陈德禹编著的《行政管理》(修订2版)等。版本越高,表明该教材越是受到读者欢迎;出版越早,多被誉为经典。究其原因,国内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八十年代才起步,虽处于快速发展中,但知识体系的积累缓慢,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更是任重道远;与美国将近一百年的公共行政学科发展史相比,仍属年轻后辈的学习阶段。经典教材是多方面的因素铸就,更需学科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新”是建立在“旧”的基础上。教材的编著情况也印证这一点,所选样本中国外的教材60%是专著,30%是合著,只有一本《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是主编。而国内的71%为主编,2本为编著,只有5本为著⑦,而这5本中只有一本是大陆的,另外4本是台湾的。一般来说,主编的教材很难保证教材整体的质量,因编写者的素质而良莠不齐,很难引为经典之作(除非是学科的开山之作,譬如夏书章、黄达强主编的教材,即使这样,也只能堪称国内经典)。这种“知识生产方式”即几个人、十几个人写一本教材,东拼西凑,“洋为中用”,内容充斥着相互“借鉴”、相互克隆的东西,结果只能停留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这也可解释为什么国内教材短短几年间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而经典甚少,主编的教材往往写作周期较短,有如饮食中的快餐,而经典教材则如炖品,需文火慢慢烹制。

(三)章数、页数与逻辑体系国外教材的章数均值为14,众数为13和14,最大值20(西尾胜的《行政学》)和最小值8(德巴什的《行政科学》);国内教材的章数均值为13.47,众数为13,最小值8(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最大值24(江明修著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从以上统计值来看,结论比较一致,教材一般13到14章为宜(包括导论),而每章的篇幅多大呢?以国外教材为例,总页数均值为480.4,如按14章来算,则每章占34.31页,和每本教材章节的页数均值36.92大体相当。而教材的章节编排是否成逻辑体系?分析结果表明,国外教材70%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系,而国内教材章节的前后逻辑关系不明显,对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改革与发展以及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等传统模块内容进行任意取舍编排,似乎谁先谁后无关大碍,走近了所谓的“教材丛林”。恰如某学者所言,“教材篇章安排依旧延续了过去模式的做法,至于这些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什么,语焉不详,结果给人一种零乱的感觉,现有研究更没有自觉去寻找整个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缺乏一条红线,一个核心把来自各方面的知识串联起来”。[3]虽然国内教材章节的逻辑体系不明晰,但其编排套路仍可归为三种:其一,多数教科书(54.17%)因循以往行政学模块式做法,在教材编写体系上主要是以政府管理过程为主线,篇章安排沿袭怀特《行政学概论》(1930年)的基本套路,杰出代表者为夏书章、王乐夫编著的《行政管理学》,竺乾威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其二,受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影响,按照当前流行的西方公共管理范式进行编著,注重将工商管理的技术、方法与工具如绩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引入到公共部门管理中来。这类教材(占到33.33%)近年陆续出版,典型代表为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其三,将传统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模式相结合进行编著,试图在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融入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这类教材居少数,只有12.5%,以张国庆主编的《公共行政学》为代表。

(四)特色从编写方法、行文风格、取材构思、理论视角等方面来评价国内外的经典教材,笔者发现国外10本教材各有特色,异彩纷呈,生动活泼,可读性强。除了前述两本外⑧,比如罗森布鲁姆的《公共行政学》从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描述、阐述和分析公共行政。又如《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用大量现实资料及案例对公共行政学的原理进行深刻的阐述和剖析,突出新公共行政学的政治视角。再如西尾胜的《行政学》以制度论、管理论和政策论构建全书的体系,以一般的理论为前提演绎分析日本的行政,日本的本土化色彩浓厚。还有《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梳理了美国公共行政的百年发展与困境。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相比之下,国内的教材则体裁单调,内容趋同,结构呈板块式或要素排列式,许多版本没有明显的特色。正如薄贵利所言,“行政学的一些著作和教科书,相互模仿和抄袭的比较多,在理论体系上和逻辑结构上鲜有突破和创新。读了这本书,再读另一本书,许多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7]从教材的编著取向看,台湾的教材则反映公共行政作为一种公共部门管理方式、方法和工具的特性,呈现出浓厚的管理主义取向,样本中陈德禹的《行政管理》最为明显,内含了管理学中的组织、计划、决策、授权与分权、领导、人事等主题。大陆早期如黄达强、夏书章等编著的教材,也是一种以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的管理主义取向。从内容写作看,多数教科书停留于泛泛而谈的水平,对于中国行政管理原则、特点的概括分析大多局限于学理和法律文本,没有直面现实的问题和差距,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没有充分体现。具体说来,教材每一“板块”或“要素”的内容,大致都是含义、特征、分类、地位、作用等几个方面,各篇章基本如此,无大差别。这种“标准化”现象缘于多数教材编写者缺少从事公共管理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所以简单归纳概括、理论演绎的情形比较多,无法为公共管理实务者提供切实的指导。从叙述论证看,过于宏大叙述,缺乏事实资料支撑。翻阅国内样本教材,几乎很少看到来自行政管理实践的调查、统计、案例、数据。比如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内容,大多停留于理论演绎,大多阐述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和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而中央、省、市、县、乡镇等各级政府到底在干什么?职权到底是怎样划分的?这些问题却得不到解答。再如行政决策,现行教材中所介绍的决策程序都是四个步骤或三个步骤,内容比较空洞,反映不了党委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

(五)研究主题通过对各研究主题的频数统计,国外教材排名靠前的研究主题如表1所示。再根据该研究主题的页数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据此来识别该主题在教材中的重要程度。这十大主题,我们不能只看其频数的高低,更要结合其重要程度,比如“导论”这一节,虽然是90%出现率,在教材中却属于一般重要的位置;而“公共组织理论”虽然频次略低,从所占篇幅来看在教材中却属于百分之百重要的位置,这也反映了公共组织理论作为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石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绩效管理”作为新兴的政府管理工具受到热捧,出现频率高于其他的政府工具,这反映了西方教材的与时俱进、贴近政府改革实践。国内教材的研究主题按其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如下: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行政领导、法制行政、政府职能、绩效管理、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伦理与责任、公共财政等等。两相比较,国内外教材的研究主题大体相近,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组织理论、责任与伦理、绩效管理、政府改革与治理等主题受到学者的共同关注。此外,国内教材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行政学研究主题,如行政领导、机关管理、行政沟通与协调、行政权力等,还根据政府管理的变革突出一些新主题,如政府职能转变、危机管理。但是“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这门“显学”还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同样地,对于政府间关系、战略管理等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题仍显研究不足。

笔者认为,好的教材要能指导学者的研究和研究生学位的教育,因此笔者通过以下的两个比较分析来检验现有的经典教材是否能很好的指导学术研究和学位教育。一是与中美两国的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比较。因为博士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成果的集中反映,亦是其所在学科研究的现状与水平的直接体现。据学者的研究成果[8],中美博士论文的核心议题如下(其排列次序随着国别、年度浮动):行政理论、比较公共行政、雇员行为及发展、财政及预算、政府间关系、管理科学、组织理论及行为、人事管理、政策分析和其他。两相比较发现,国内的博士论文聚集于行政理论、管理科学和政策分析,较大部分论文集中在对策性的管理方法研究,较少涉及理论探索、检验和论证等基础性研究,而对美国90年代博士论文新近出现的雇员行为及发展、财政及预算、组织理论及行为等核心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足。这印证了以上教材分析的结论,国内的教材不能很好的指导研究生学位的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博士论文的写作脱节为“两张皮”。而组织行为的研究,笔者认为将是公共行政学迈向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助推我国博士论文从类似工作报告的对策研究走向强调理论验证或推导,更为强调定量技术的科学研究。二是与学术界的研究主题比较。

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形式是期刊论文,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公共行政代表性期刊近10年的论文,大体可以获知学者们关注的研究领域。何艳玲[9]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行政科学的研究主题依次如下:行政改革(28.5%)、行政哲学(包括行政伦理、行政文化)(13.2%)、公共财政(9.8%)、行政组织职能(8.8%)、公共政策(8.6%),其余有行政决策、公务员制度与人力资源、绩效评估(行政效率)、政府间关系等领域。两相对照发现,学界的研究主题大体与国内教材的重合,但期刊论文更注重实效性,紧跟“行政改革”,探讨“政府间关系”,研究NGO回应社会问题,同时兼顾传统的研究领域如政府伦理与责任、行政文化等。统计分析也有力所不逮的软肋。数据资料的定量分析只能说明过去,解释现在,或能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却难以前瞻性的规划未来。正如登哈特所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科学家们之所以无法产生恰当、适用的知识,是因为他们对实证主义的信奉,是他们把自己的学术活动局限在资料收集和统计处理上,从而只能得出经验主义取向的理论”。[10]119基于研究主题频数统计分析的结论也只是说明了学界过去和现在在做哪些领域的研究,却不能指出我国行政学者在未来应该做哪些研究。根据转型期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和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公共企业、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行政、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司法行政等这些出现频率较低的研究主题恰好是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公共管理视阈下的国有企业研究几近空白,这是未来应该加以重视的研究主题。

四、公共管理教材的编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