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91

小学思想品德作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重要教育教学作用,小学生因其心身发展的特点,在面对新事物时尚未形成正确的判断标准,往往需要进行引导和规范。小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而思想品德教学就是为小学生播下一颗种子,促成其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引导和规范,小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较好的道德品质,担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培养任务。为此教师应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力争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大化。

一、生活化教学,构建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而应该联系现实生活的现状和事例,而生活化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其特性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谋而合,在教学中关注生活,积极构建现实意义,这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而言可谓是注入了新的生命。此外,小学思想品德课进行生活化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回归于生活,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生活意义的生发,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投放到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其编者有意识编排了诸多贴近社会生活的主题活动,如“我们的校园”“欢欢喜喜过春节”等,由此可知,编者的编写意图也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创设类似于生活现实的情境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德和道德素养,例如通过生活化教学将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爱护环境和爱惜公共财产等社会规范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典型、树榜样,实现生生互促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所选的事例和人物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挥典型人物的作用,通过学习典型人物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得到有效启发,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且渴望模仿学习,因此,教师不可忽视典型人物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发现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让学生评选出模范代表,让学生共同学习和效仿,让榜样的精神和力量在学生中传递,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之所以要抓典型、树榜样,是基于现实情况考虑的,目前,不少家庭对子女惯养、溺爱,加之独生子女的现象较多,导致许多学生的性格中有任性、娇气、胆怯等因素,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对此,就更应该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通过树立榜样来促进小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故事,结合故事向学生讲授相关道理,例如“狼来了”“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等,通过典型人物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当然,也可结合“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成人世界中,榜样的精神是重要的,同样而在小学生的心中榜样是神圣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力争做榜样。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榜样精神带动全体学生向善向上,推进实现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除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化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深化学生的认识,须通过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和感受。众所周知,知道并不意味着能够做到,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刺激和强化,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在于此,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去践行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身心真正融入其中去感受和理解,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反复提醒、纠正更有效果。

例如,参观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小学生通过回顾历史、瞻仰烈士去感受和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民族、国家的认识,促成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老人表演节目等。在这样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深切体会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自然会具有良善的心,主动敬老、爱老。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法律知识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学习到运用一些法律常识来保护自己,对于犯法、犯罪的行为也可形成较为清楚的认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两相结合,体现了“德育归生活”的重要理念,更好地凸显了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革新,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为教学助力

教材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具有导向作用,尽管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是并不意味着视教材于不顾,脱离教材而谈教学,无疑是不可取得。要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所突破和发展,教师更应该对教材做深入研究,只有真正对教材有了透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灵活应对教学。另外深挖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要求,可以科学而有效地组织教学,实现小学思想品德高效化教学。针对教材中的思考问题,笔者经常营造情景氛围,让学生模拟主人公进行思考处理,如针对社会上有人对环卫工人不尊重,往往在教育孩子时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扫大街等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让学生懂得职业平等、人人平等的道理。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才能为教学助力,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篇2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观点,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一认识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要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点教材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二、抓情感体验,提高道德素质

1、对比体验。对比体验是将代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象与代表错误的道德观念的形象随机地进行对比,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价,获得评价体验,形成一种道德素质。例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通过这些对比判断,更加深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

2、换位体验。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爱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3、实践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三、设置教学情景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合理评价,让学生在成功自信中享受学习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鼓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因此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要给予中肯的评价,即使对学生的不足评价也要“坏话好说”、“忠言顺耳”。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到尊重。特别是对“学困生”,我们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树立学习信心。此外,应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我们教者多一次表扬,多一次鼓励,他们就多一次进步。教师评价学生,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不足背后看到“亮点”――朗读不流畅,但声音很响亮;说得不完整,但思路很独特;写得不具体,但字迹很清楚。评价学生有时要适度模糊,看不足用“凹透镜”。看优点用“凸透镜”,并且要时时记着,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优点,要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一个亮点都亮起来。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就是一回期待。

篇3

一、探寻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意义

尽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在同一阶段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道德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特征是不同的。对照皮亚杰的阶段划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所划分的第二阶段,即他律阶段;小学中年级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所划分的第三阶段相当,即自律阶段;小学高年级处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划分的第四阶段,即公正阶段。

1. 小学低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意识水平比较低,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常常是具体性和肤浅的,道德判断容易受外界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体现在对权威者如父母和年龄较大人的绝对尊重和服从。由此,他们经常习惯于将所有的规范、准则看成是不可转移和不可变更的;其道德行为判断能力只考虑事情发展的应然结果而不考虑主观意图;其道德情感的产生与所经历和面对的具体事物与具体形象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直觉性;由于其认识的限制性,在道德动机上把大人指导作为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没有或尚未形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道德动机。他们经常关注于短期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却不知如何去做,其道德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但言行较为一致和协调。

2. 小学中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思维为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等突出特点。他们己不再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是永恒和可以长久不变的事物,而是可以通过交流、协商、沟通进而可以修改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制度和规范具有实现道德行动统一、相互依存和相得益彰等可逆性特征,并且形成了伙伴之间、同学之间应该是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的意识,其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律性。其道德动机也开始脱离短期行为意识而向相对抽象的远期行为意识发展,可以依据设想和想象所产生的道德情感来规范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当社会关系与行为准则中的相互可逆性发生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进而产生行为和认识的分化。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开始变得相对复杂,并且开始形成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道德习惯,这是小学生品德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

3. 小学高年级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进入高年级,小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开始向公正、公道、平等和主持正义方向发展,当他们在与大人或同伴之间交流或活动时产生意见相左、不信任或疑惑,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并且确信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并由此获得公正感。他们时常认为自己可以体验并赢得公正关系,并且这种公正关系不是亘古不变,而是依据个性差异和环境因素而具有丰富性和多样化的。由此,公正感成了道德情感领域的核心。随着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道德情感体验的日益丰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在他们的道德情感组成中开始出现。这时,小学生道德动机的主导性因素主要以自觉的道德动机为主,他们产生动机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常常因自己的评判标准与成人要求不一致造成的,但就其强度来说并不十分强烈。同时,小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较之以前来说有了显著的提升与发展,并且产生了一定的质变,道德行为能够根据需要加以掩饰或延迟表达,当然,言行不一致现象也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道德习惯的复杂性不断加强。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年龄特征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在道德概念及原则的认识上,达到了具有初步概括的水平,当然,这种水平相对较低,但超越了原来的表面和肤浅的理解;在道德判断上,实现了由内心道德原则决定的程度,摆脱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达到了内心的自觉;在道德评价上,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结果,脱离了具体的外部行为的束缚。其次,在道德情感的发展形式上,获得了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紧密相连的情绪体验,摆脱了直觉的情绪体验,同时,产生了较为低级的由伦理道德引发的情感体验;在道德情感的发展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他们喜欢把义务感排在第一位,非常关注荣誉感,以及良心和爱国主义情感,而恰恰把幸福感放在最后的位置,反映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再次,在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和道德言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历了由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不稳定和不巩固向稳定巩固的发展过程,其道德习惯也不断地向复杂的方向发展。表现在学生个体上,存在着发展不尽相同和协调的矛盾;表现在学生群体上,存在着道德标准不尽统一和相互冲突的矛盾。但从整体上看,协调性是其主要的年龄特征。

二、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为我们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是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和自身水平等原因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他们缺乏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对小学生生活的了解和兴趣的把握也存在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二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知识化、抽象化,加上部分教师备课态度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活化和具体化,上课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上,由于存在着道德认知对品德整体替代的误区,因而,对道德情感缺乏精心培养的意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知行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脱节现象普遍。三是教学法采取满堂灌,照本宣科,严重缺乏生动性和生活化;现代教学技术等教辅工具使用很少;课堂交往单一、单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2.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很强的年龄特征,因此,使得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变得比较复杂。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动态性。从横向上看,学生的道德表现差异大,易受情境的影响,甚至相似的情况下,道德表现不一样;从纵向来看,有时几次反复,先稳定,再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水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明显提升;第二,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相互包融、相互影响的不断发展,也是心理矛盾冲突、反复实践的发展提高的过程,呈现出螺旋状态,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第三,道德发展的长期潜力,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的展示。虽然根据“言行一致、行为标准”进行评价,但往往还涉及到立竿见影和短期效果的阴影,所以我们不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效性评价还是存在着偏颇;第四,道德结构多层面和多层面的发展不平衡,所以,多维度、多层次的不同指标,很难用定量进行评价,其有效性更为复杂。

3.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德育实

效性

德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思想道德教学,它是难以量化的,思想道德教学与其他影响也难以区分。同时,从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本身出发,纯技术效率和效力是不科学的。从教学中的元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是统一的。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途径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

新课改之后,教育部门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归为综合性课程,

主要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类教材,主要突出了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思想品德的生活教育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中,主要包含了《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两种教材,这两种教材虽然阐述的是不同的对象,但是都重点阐述了思想品德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育重在培养小学生直接从生活中学习思想品德,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生活经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新课改的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重要依据。

2.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教学思想

教育与艺术相同,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用源于生活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生活贴近的事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内心的良知、道德,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现实与课堂的联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3.行大于知的教学思维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行为教育,尽量做到行动大于教学内容,不断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力度,提高掌握程度,进而有效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高素质发展。行大于知的教学思维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知识的课堂教育、知识实践、课堂讨论、日常体验。

思想道德知识的课堂教育主要是不断加强课堂上的道德教育,包括行为教育和思想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行为。

知识实践主要是指在掌握一定道德知识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道德体验,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课堂谈论是在知识实践之后,让学生对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探讨,不断加强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认识。

日常实践是指在进行完思想品德教育后,让学生积极走入生活,不断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途径

就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发展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源于社会舆论,受社会舆论监督,人性是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重要指导者。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尽量做到生活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塑造出品德优良的社会接班人。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引入

生活就是教育,日常生活事例在教育中可以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加入积极的生活元素,将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进行有效的改造,将社会案例进行具体的分类。在进行正面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适当引入反面案例,产生强烈的反差,有效地将社会案例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激励小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不怕牺牲的精神时,教

师组织学生观看部分《士兵突击》的片段,让学生们认识、学习许三多。

2.生活案例的课堂再现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为有效改善教学课堂气氛,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选择恰当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现实案例的情景再现,模拟社会生活,例如针对扶老人事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相应的取舍,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相应的解释,然后,教师对课堂表演情况进行点评,对良好的思想进行适当的鼓励、支

持,对那些违背社会道德的思想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在日常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取、设计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相近的内容、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思想上不断受到震撼、得到启发,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培养“讲诚信”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狼来了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做人要讲诚信、守信誉,从而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要充分引用生活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亚琳.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教育探索·视野,2012(5).

篇5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个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不进行劳动,在这个阶段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可能会让学生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式还主要停留在课堂教育阶段,课外教育的方式应用较少,课上教学也大多是教师讲授,小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少,小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开展多种方式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学的含义

当前全新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是学习进行学习的外因,学生要想真正掌握知识,需要通过内因,也就是通过学生才能起到作用。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激发和满足,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具有积极性,是在一些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愉快教学”等探索下进行的教学。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关注学生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得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学习兴趣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学的应用方式

篇6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 问题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26-01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校而言,最基本的就是学生能够健康发展,而学生的健康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以及心理方面的健康。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在小学设置了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由于受周围环境和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应现象,如孤僻胆小、懒惰、自私狭隘,甚至惧怕挫折,心理十分脆弱。这些性格的形成,严重地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下面,笔者就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希望能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有所帮助。

1 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多是教师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润物细无声”的少;注重用说教的方式抓典型、树榜样、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少教师缺少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很难掌握道德发展的规律,只是通过以往教育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

1.2无法深刻理解教材所起到的作用

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主体,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是带着学生阅读教材,不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来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没与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实践相联系,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1.3教师对学生活动缺乏理解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活动非常看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行活动,教师就会担心没有按照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教学,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1.4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事件没有能够引入到教学中

很多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引入事件的意识。其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典型道德事件的引入,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良思想,指引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兴趣,同时掌握判别是非的能力。

1.5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重视不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校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其中内容肯定会有不一样,但是,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其宗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够仅按照教材中的进行教学,而要通过对学生感情的激发,引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鸣,这样才能对品德教育就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6教师对学生心理的需求没有正确的认识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自然人,他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和行动。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已经完全忽视了学生所具备的情感活动,进而对其心理因素进行肢解,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 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2.1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

在对学生复杂心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作为认知的基础,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引进,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需求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思想品德的内涵。

2.2思想品德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各种教育,其所见识到的世面更加广阔、宽广。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比如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崇洋的普遍现象,可以让城市的学生到农村去感受一下我国农村的真实生活环境,使他们感受到在我党的领导下,农村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2.3教师要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小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情绪化明显,容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及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模仿、借鉴的榜样,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和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4教师应尊重小学生发展的需要

思想品德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发展需求,避免德育课堂枯燥乏味、乏善可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情感线路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各种信息方面的刺激,使学生的兴奋点、凝聚力集中到学习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

篇7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课程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5-01

1.概述

所谓思想品德,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当遇到某种事发状况时,在思想指导之下,其品德中所稳定体现出的某些思想倾向、行为习惯、心理反应等等。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并非单指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多方面要素的影响,包括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思想品德表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成长时期,受不同的经历影响,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首要的思想品德形成时期,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在青春期、成年乃至一生中的世界观、人生观。

近年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师突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将越来越多的视频、语音等引入课堂,在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接触到思想品德课中老师所要传达的知识、思想。如今,体验式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教学理念、生动的教学方法而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已成为中小学课堂中十分常见的授课方式,同样,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之中,并收到了颇为理想的效果。

2.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就当前的教育环境而言,在小学课堂中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模式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授课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改革需要体验式教学引入思品课堂

课程改革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传播之下提出的授课方式的转变,其需要更为新颖、科学的课堂教学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包括了自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方方面面,小学课堂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环节。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课堂中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摒弃旧有的单纯传授式教学方法,转而成为学生体验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带动学生更多的去体会课堂中所接触到的知识,通过亲身的感悟去进行认知和总结,从而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体会,真正起到内化的作用。而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正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亲身参与到课堂之中,通过加入预设情景,不断体会与反思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吻合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因此也是新课改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2 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自古以来,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为我国教育领域长期沿用,然而发展至今,讲授式教学也体现出了其明显的缺陷――课堂相对呆板,气氛不活跃,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为此,必须提出更为新颖的教学理念方能克服上述缺陷,体验式教学应运而生。如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体验式教学可以带动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某种思想进行情景编排,并自编自演地参加到情景表演之中,通过主动地参与,学生有更高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之中,并对于自己演练的情景形成颇为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3 体验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包括情景演练、视频观看、社会调查等多种课堂形式,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可以通过上述各种方式开展思想品德的学习。显然,相比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体验式课堂更富于趣味性,且其内容丰富,易于学生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改革收效显著。

3.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应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之中,体验式教学主要包括设置情景、引发体验,融入情景以及超越情景几个主要环节。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通常要提前进行课堂情景设计,如拍摄相关视频短片、录制音频采访、编写情景剧等,这些环节中,往往包括了课堂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开始上课后,组织学生对音频、视频进行收听观看,或根据老师的“剧本”分配角色进行试演,即开始对课堂进行体验。

以“助人为乐”主题课程为例,老师在授课之前,可以节选“当代雷锋”郭明义助人为乐的事迹视频,或者选取历年“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中的动人事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室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并组织学生观看,通过视频中人物乐于帮助他人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通过助人者的乐于奉献精神体会到帮助他人的价值及意义所在。

在完成情景设置之后,教师当引导学生融入情景,即亲自参加到相关的情景之中,通过自己的参与去感受思想、感受知识,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排练“尊老爱幼”主题话剧,通过公交车给老年人让座、向失学儿童捐款等情景帮助学生形成尊敬老人、帮助幼小的思想。通过情景剧的排练,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质,同时弘扬了社会公德意识。

课堂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从情景中走出来,超越情景地对所体验的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悟积极的表达出来。如“为什么要做到助人为乐”,“助人为乐的过程中我们乐在何处”,“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等等。超越情景环节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升华环节,学生通过该环节中主动思考、积极表达的过程,实现了思想品德的进步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的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增长了学习能力,并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之中逐步实现了自我完善及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改进和提高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主要途径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是小学思品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改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是我们思品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笔者针对此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运用情境体验法进行思品教学

思品教材中大多是关于道德观念方面的知识,对于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思品教师可以利用情境体验法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体验贴近课本知识的情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品知识。

运用情境体验法开展教学,也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思品是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的一门学科,与语文、数学等科目的不同之处是思品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体验,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社会其他角色的生活,进而延伸学生的视野,将他们的学习由“知识性”转化为 “实践性”。例如,在《劳动感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小商贩、清洁员、交通警察等角色来体验生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不是学生,遇到某些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角色体验,感受到其他角色在工作中的乐趣和艰辛。

再如,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学习知识。例如,在《我爱秋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赏自然中美好的秋季景色,这种情境体验式教学能够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思品知识的兴趣。

此外,良好的情境体验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生活中,学生有很多不了解、不关注的方面,而且他们也很难有机会去体验,思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某些特定的情景,使他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疑问中探究,进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没有农民、没有邮递员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使他们感受到每个角色在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的复杂多变,进而学习到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教育教学中,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选择性的原则,网络信息量庞大并且复杂,良莠不齐,教师在选择网络信息辅助教学时,应该对内容进行仔细甄别,选用恰当的教学素材;二是师生互动原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多媒体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即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模式中变得活跃、勇敢,敢于向教师提问和质疑。因此,思品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引导作用,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三是适度原则,虽然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便捷实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不能忽视知识性教学的作用,而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主要方法,这是一种“头重脚轻”的做法;四是时效性原则,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凸显其实际意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重心,同时教师也应该保证课件、视频、图片等所有媒体素材的制作质量。

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以下功能来辅助教学,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画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种多媒体形式,将教材知识通过动画表现出来,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够保持很高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素材中添加一些图片,可以是普通的图片,也可以漫画等形式的图片,图片有更加直观和艺术性的表现能力,通过一些和教材知识联系紧密的图片展示,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学习思维。

很多热点新闻都包括了思品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添加这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了解热点新闻,引入相关的思品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紧随时展的步伐,也能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通过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上面讲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运用陶冶学生情操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小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主观思维,在课堂学习中很容易受到教师和外界的影响,而且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主。这些榜样可以是教材中的学者、伟人,也可以是教师、家长,甚至是周围的同学。例如,在《尊重劳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受人尊敬的劳动者作为学生的榜样,通过介绍劳动者平时行为和事迹,让学生们树立人人平等、尊重劳动的观念和意识。

此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道德观念的形成。比如,在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都比较高的学校里,培养出的人才更多、更优秀,这就说明了环境的影响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认识。

作为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重要学科,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教师应当努力学习和探究,采用有效方法改变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的现状,使学生快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提高小学思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陈铖.例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J].学子,2013(07).

篇9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道德塑造;教学活动

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意识的不断加深,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迫切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让学生在充满自由、健康的课堂环境中真正的学习到知识。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道德塑造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性,这些特性对开放性教学的要求越来越紧迫,因此实施小学思想品德开放性教学是一个必要的趋势。

一、开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小学思想品德课针对的是抽象思维的塑造,它是以纠正学生错误世界观、塑造健康认识为目标的一门课程,它突破了传统的知识本体论,进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完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在课本之上,教师要大胆地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在制订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塑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拓展来不断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授课之余让学生多读几篇名人轶事,采用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讲故事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高尚品格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例如,在学习《认识广告》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广告起源和发展的一些知识,能够认识到广告的传播方式以及如何看待商业广告,学习到公益广告传达出的一些正确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关注到身边的公益广告。不仅如此,在学习之后让学生能够掌握公益广告的创作内容,提高学生对广告的认知能力。学生在这种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培养下,能够增加知识储备,夯实认知基础。

二、开放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活动不应该是一个死板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它需要开放性元素的不停增加来为教学活动创造活力。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要求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之中,因此,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后带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让学生学习到“孝顺”这一传统美德。还可以带学生到公共场所进行垃圾的清理,让学生不仅养成不随地扔垃圾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能环保的意识。小学思想品德课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做的原因,而且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这些行为的影响,进而做出同样的行为,因此,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和参与。如,可以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醉美家乡”研学活动。启发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先了解城市文化,搜集资料,开展交流、讨论,加深对家乡的认识与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妥善安排学生亲身实践,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发现家乡的美。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写写、画画,赞一赞家乡,歌颂美好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在初次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还能够增长自己的认知,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从而实现综合的发展和提高。

三、开放探索空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再发现和再探索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开放学生的探索空间。在进行知识的讲授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事件或者是一则故事,教师让学生在听完故事之后讲出自己的感受与心得。在完成这一环节之后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通过一个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让学生逐渐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所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答案更利于自身的吸收和消化。

四、开放教学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那么简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流露和表达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尊重他人的性格,性格是一个人特点的直接体现,是有别于其他人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通过自身的示范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教师要善于转换师生关系,多用朋友的身份与同学进行交流,以此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初衷。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还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真正的得到有效的塑造,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荣秋.新课改下怎样上好小学品德课[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篇10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51-01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等方而具有其他学科难以具备的优势。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口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保证体验式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其重要性在该模式的操作程序中充分体现出来。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则要求重视并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而的能力。一因此,根据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要求,结合小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感体悟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基础。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部分,即体现教材价值导向的地方予以关注、欣赏、品味,并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如果说学生与文本是对话基础的话,那么生生、师生对话则是对话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生生、师生的对话,才会有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情感的沟通,才会吸引他人信息,并使自己已有知识被他人唤醒、激活。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感参与

道德情感有助于认识的提高,有助于道德意志行为的培养,并能促进行为习惯的形成,它是道德与行为的纽带。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人要生活就要与环境、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联系。有联系就会有交往,有交往就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需要有道德,道德又是生活中的道德,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为抽象条文、无的放矢,也就无所谓道德。因而不论是社会道德的发展,还是个人道德水准的提高,都必须在真实生活中实现,否则道德教育也会抽象化、理想化。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创设的情境首先应该是生活的、真实的、客观的。正如课程改革纲要的解读材料中所说的那样:“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情境,从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出发,与学生展开直接的、而对而的对话,这样学生能习得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得到陶冶。”

三、利用实践情境,推动情感升华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学生课堂上的所感所悟能否自觉地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对于这些年龄尚小、自控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操作流程,笔者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体验式教学又可以按照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生个体亲历的阶段,即学生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多采用直观体验、实践体验,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体验等方式,进行体验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学生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要领或观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可根据思品课文中多数课文提示的说一说、议一议的建议,较多地采用师生、生生作讨论交流体验的形式,进行较为理性的体验教育。第三阶段:学生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第四阶段:再深思再升华,产生新感悟或新经验的阶段。通过几个阶段的体验教育,学生的道德判断与推理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知、信、行”德育教学目标,依赖体验式教学德育教学中认知口标的实现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有组织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实现学生道德感悟、道德体验和道德辨别,以上就是对“知、信、行”三位一体关系的认识。体验式教学是个体知识建构的基础,强调“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放手让学生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进行活动,从体验中建构知识、理解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知识的经验,催化并形成良好的品德,也得到人自身的解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种经验性和体验性课程,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由于我们的研究才刚起步,因而还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回答,有许多实践问题有待探索。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因此,只有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才能促进道德认知的有效获得;只有让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获得道德认识,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充分发挥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