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化工企业更加重视其管理的重要性,在化工企业管理中,职业卫生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化工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当前,化工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化工业的卫生得不到保证,不仅影响到企业内部人员的身心健康,还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由此可见,加强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于化工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如何解决职业卫生管理问题是化工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只有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化工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一、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不完善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视,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正在逐步走上正轨,而职业卫生管理则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部分中小化工企业没有成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应对监管,大部分企业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依托安全环保部门或行政部门(后勤部门),导致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或职业卫生管理流于形式,不符合企业管理实际,或没有整合成有效管理体系,成一纸空文,无法达到指导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需要。

2、职业卫生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是化工企业所有人员必须共同遵循的制度规范,职业卫生规章制度的落实能够有效减少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实施作业的员工的健康造成的影响。但是,当前的一些化工企业的职业卫生规章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落实不到位,可操作性弱,对于病害的防治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比如,在健康监护制度中,只是很宽泛的要求加强企业的健康监护,但是没有具体规定如何进行监护、监护的时间、要求等更是模糊得不到有效实施,从而使得这类制度形如虚设。

3、化工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及卫生意识低

我国化工企业众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政府层面对企业的职业卫生教育仅仅在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中开展,大量的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接触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没有得到较全面的教育、培训,对职业病危害缺乏认知,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4、职业卫生管理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是相关职业卫生人员配置。部分条件较好的企业设置有医务室、保健站,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但医务室、保健站人员只行使职业卫生管理部分职能,如日常保健、应急处理等。他们往往不参与现场管理,不了解生产现场人员、设施、环境、防护状况,因而缺乏对职业卫生工作全面、统筹的管理,形成资源的浪费。其次,个体防护用品配置。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产品十分复杂,有机溶剂、无机重金属;固体粉尘、有毒气体;高、剧;放射源等等;劳动者工作时往往都有接触。尽管安监总局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纱布口罩代替防尘、防毒口罩,但仍可见部分企业一副绵纱口罩,既防尘又防毒,明显违规使用。而有的企业虽有发放,员工常常是丢在柜子,带回家里,或找各种理由不愿意佩戴,没有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企业认为我发放了,员工不使用,也没有办法,缺少指导、督促机制,使劳动者失去最后的防线。

5、应急救援不到位

化工企业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等安全、环保事故的预防、应急处理,化工企业有着足够的重视,制定有事故处理应急救援措施。但对中毒、职业病事故发生往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制定职业中毒事故处理应急救援预案,没有安装事故通风装置以及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没有配备急救药品;缺少中毒事故处理的演练。有的企业应急救援药品不全;有的急救箱放在办公室,锁在柜子里,一旦发生事故无法正确应对。

6、未建立完整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健康监护费用增加与企业效益欠佳形成的矛盾和医疗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要克服这些困难还需政府许多部门共同努力,健全有关保险等制度,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加强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应成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符合企业管理实际,整合成有效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规范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作用,让他们参与现场管理,掌握生产现场人员、设施、环境状况,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积极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用人单位需加强自身管理和加强企业职业卫生防护意识,将企业的职业卫生工作从政府行为转向企业的自主行动。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指导,进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及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以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科学合理配置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资源

首先是人员配置。人员配置的关键就在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除了要对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加强教育、培训,使他们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人员应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要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深入企业,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有了对职业病危害的认知,才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是劳动者自我保护的最后的防线,化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制定劳护用品使用标准,配备适宜的有资质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同时企业要加强对防护用品使用的指导,建立督促机制,保证正确佩戴。

4、不断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监督

各级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对工厂企业的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和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特别是加强对那些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不完善、员工职业病防护意识不强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结合企业自身职业病危害特点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加大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的投入。

5、合理制定应急救援措施

企业应制定职业中毒事故处理应急救援预案,重点场所安装事故通风装置以及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配备应急物资、器材、急救药品;组织中毒事故处理的演练,一旦发生事故能正确、有序应对。

6、完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企业职业健康监护检查应委托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按上岗前、在岗期、离岗前要求开展;按规定的时间周期、项目要求安排;明确参加的人数;对检查中发现的异常应予复查、处理;将检查结果及时告知本人;对发现职业禁忌证或疑是职业病人员应及时处理、报告;同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使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掌握危害项目的情况,从而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管理,进行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工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与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不仅仅是关系着化工业的发展,更是关乎从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因此,化工企业在具体的化工施工中要注重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将职业病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职业病害给从业人员带来的伤害,从而更好地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伟涛. 职业卫生管理的方法与效果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3:325-326.

[2]刘健,赵伟,许石玉. 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问题与思考[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7,04:210-211.

篇2

日本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的主要特点

“职业卫生管理行政指导”研修团赴日本学习后,了解到日本劳动安全卫生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的行政监督体制

日本的劳动安全卫生行政,实行垂直管理和劳动基准监督官制度。国家将安全卫生监督职能设定由日本厚生劳动省负责,并在厚生劳动省劳动基准局中设安全卫生部,内设计划课、安全课、劳动卫生课、化学物质对策课,负责制定相关条例、通告和技术基准;制定国家劳动灾害防止计划(每5年一次);实施相关的行政许可;监督指导各地方劳动局和安全卫生相关团体的安全卫生工作。日本47个都道府县都设有地方劳动局,内设监督课、安全卫生课,负责贯彻实施中央行政机关的指令,对基层劳动基准监督署的安全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同时,地方劳动局一共下设331个基层劳动基准监督署,内设监督官、劳动卫生专门官、产业安全专门官和劳动技术官若干人,负责对辖区内企业安全卫生状况实施监督和指导工作。其监督指导对象不仅是工矿企业,还包括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林业、港口作业、第三产业,以及特种设备等领域。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制,保证了中央政府政令的顺利执行和基层情况的及时上报,确保了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健全完善的公益社团组织

日本于1964年颁布了《劳动灾害防止团体法》。基于此法设立了全国性的公益社团法人组织——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以及建设业、陆上货物运输业、港湾货物运输业、林业木材制造业、矿业5个行业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政府对其运行提供补贴并委托进行业务。其中,中灾防作为特殊社团法人,在47个都道府县均设有分部,其会员组织包括5个行业劳动灾害防止协会、59个全国规模的企业主团体、48个都道府县劳动基准协会联合会、16个其他劳动灾害防止团体,以及5 000多家赞助企业会员等。业务范围包括提供安全卫生对策、推进风险评估和管理系统、推动宣传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援、推进国际合作等。除了这些功能强大、业务覆盖面广的全国性社团法人组织以外,各都道府县也都有地方性的社团法人组织。

对中小企业指导监督和技术服务

日本现有450万家企业,其中95%以上为中小企业。因而在日本,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团法人,都强调对企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性。从中央部门的厚生劳动省,到最基层的区域性劳动基准监督署,都有一支人员精干、业务能力强、技术素质高的队伍。例如:横滨南劳动基准监督署设有2名厚生劳动技术官员,可独立审查涉及有机溶剂等职业危害的企业厂房设计书,并持续监督设计书执行情况。

为解决众多中小微型企业自主开展劳动灾害时,活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为保证这些企业制定实施《安全卫生改善计划》,日本依据《劳动安全卫生法》建立了劳动安全顾问和劳动卫生顾问制度。安全卫生顾问是指《劳动安全卫生法》所规定的,具有高度知识和经验,通过厚生劳动大臣举办的相关考试并取得合格证,在指定注册机构注册,并独立经营的劳动安全卫生专家。劳动安全顾问分为机械、电气、化学、土木、建筑5类专业,劳动卫生顾问分为保健卫生、劳动卫生工程学2类专业。

企业主体责任明确

按照日本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必须选任综合安全卫生管理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和产业医生,必须设置由人数相等的劳资双方代表组成的卫生委员会(每月一次定期召开),实行劳动卫生“三管理”,即:作业环境管理、作业管理和健康管理,进行劳动卫生教育,实施风险评估,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系统。比如:普利司通横滨工厂依法成立了安全卫生委员会,负责所有安全卫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并将政府要求的劳动卫生“三管理”扩大到“五管理”,增加了劳动卫生教育、综合管理;制定了职业卫生医师巡查制度,巡查结果在召开安全卫生委员会议时进行报告。

日本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实行企业自主性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体制。所有企业都必须在遵守法令的基础上,主动制定和实施《安全卫生改善计划》,并按PDCA活动模式(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自主实施“劳动卫生基本对策、职业病预防对策、确保健康对策和营造舒适职场对策”等劳动灾害防止活动。其中,基本对策包括:设置企业安全卫生委员会,选任综合安全卫生管理员、卫生管理员、职业卫生医师,实施“三管理”,开展劳动卫生教育,建立风险评估与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系统等。没有条件或能力不足的中小微企业,必须委托安全卫生顾问为其进行业务指导。同时,企业必须按规定,主动向政府部门书面报告安全卫生管理状况,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

日本的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就是通过上述4个方面的集合和互动,形成了“企业自主管理、政府行政监督、社团支持保障、顾问指导服务”的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基本格局。

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在安全卫生方面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5%以上,企业数量多、监管难度大。这些相似之处,决定了日本安全卫生工作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安全卫生公益社团法人和安全卫生顾问

目前我国安全卫生领域的社团组织和专业技术人员注册制度,存在定位不明晰、责任不落实、运作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日本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明晰了安全卫生团体和个人的性质、定位;界定了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明确了应履行的职责与义务,规定了运作模式与服务标准,明确了监督方式和内容,设定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借鉴日本的做法,我国应探索建立安全卫生公益性法人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卫生领域公益社团组织的立法工作,依法设立相关社团组织、中介机构,建立全国性的职业安全卫生社团组织网络。同时,建立安全卫生社团和个人诚信体系,完善安全卫生服务机制和市场规则,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行为,净化服务过程,提高服务能力,形成服务合力,确保服务质量,努力形成安全卫生社团和个人“自主管理、自律行为、自担责任、自求发展”的运作机制,使其真正成为“政府信赖、企业依靠、社会认可”的安全卫生技术支持力量。

职业卫生医师制度

按照日本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应设有职业卫生医师岗位,职业卫生医师至少每月一次对工作现场进行巡查,在每月召开的企业安全卫生委员会会议上通报巡查结果,对职工职业健康体检的结果进行判定,并依据巡查结果和体检报告,对企业主提出相应整改建议。职业卫生医师需要由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有资质医生担任。我国可选择部分条件允许的企业,进行职业卫生医师制度的试点,通过试点判断是否能提高我国企业的职业卫生监护水平。

安全卫生“五管理”制度

安全卫生“五管理”制度包括作业管理、作业环境管理、健康管理、安全卫生教育和综合管理。该制度通过作业过程监控、作业环境测量、劳动者身心健康定期检查、教育培训和巡检等多个方面,保证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有序进行,也保证了企业主体责任得以认真落实。学习该制度,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认真落实职业卫生主体责任。

篇3

关键词:城市卫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26.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卫生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城市品质,也是人们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程度、文明程度、卫生健康水平的综合体现,更是衡量城市进步程度的基本条件和内容。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城市无形资产和城市形象品牌。

一、城市卫生的含义及要素

城市卫生是城市范围内个人及群体的生活卫生、生产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总称,其根本就是人民的健康。个人的卫生状况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群体的卫生,因而城市卫生有个人和群体的划分。城市卫生的要素有很多,主要的有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和生活卫生。环境卫生指大气、水、土壤、城乡规划建设和生活居住条件等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劳动卫生亦称生产卫生,指生产劳动场所和活动过程中诸因素对生产劳动者的健康的影响,及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和预防职业病所采取的各种卫生措施。生活卫生指家庭、社会活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诸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二、城市卫生工作的目标

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环境卫生工作中。突出抓工作中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同时做好宣传教育,营造环境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开展好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清除卫生死角、清理积存垃圾,对地面墙面、路灯广告牌等处张贴喷涂的小广告进行彻底清除。加大监管、完善机制、加强落实、查漏补缺、突出重点、合力推进、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对环境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改善城区人们的居住环境;为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应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全民参与;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集中力量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实的措施,扎实推进城市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三、城市卫生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市政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管理最基础的工作,直接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要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关注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坚持硬件与软件同步抓,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市规划部门要积极与环卫部门配合,保证环卫设施建设的水平与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协调一致,互相配套。二要坚持高标准建设。要分期分批逐年加大投入,按照设施齐全、配套完备、以人为本、方便使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高标准配建各类环卫设施。三要坚持高水平管理。要适应城市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逐步推进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环境卫生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市容卫生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市容与环境卫生及市场秩序管理力度。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居民的行为。改善城市街道卫生条件,实行单位和居民卫生“门前三包”,规范经营秩序,严禁乱摆乱放,提升城市档次,所有店面及流动商贩一律不得占道经营,不得摆上街道上面,下大力维持城市交通畅通,保持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环境保护。天蓝碧水、绿树青山,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硬件;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是每个老百姓最民生的要求。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与一座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因而应采取措施加大环境保护的整治力度,开展整治机动车鸣笛、餐饮油烟、文化娱乐噪声等专项行动。牢牢把握改善环境质量这一中心,不断强化机制建立和资金投入两个保障,扎实做好总量减排、工业污染防治、环境安全保障三项重点,按照重过程、重实效、重特色、重民生的总体要求,以规划实施为龙头,以工程建设和运行为基础,以指标达标为核心,深入实施环保优化发展、空气质量达标、水环境质量达标、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环保达标、创模能力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公众满意度提升等系列工程。实现发展水平上台阶,环境质量上台阶的目标。

(四)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卫生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规范,资料齐全;旅馆、理发业经营单位和公共浴室(含桑拿浴室)及游泳池、歌舞厅等公共场所,均持有效卫生许可证进行经营;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五病”调离率达100%;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五)食品安全。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属地管理、分类检验查验、产地准出、市场自检、结果公示、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及包装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食品流通环节监控机制,食品流通环节直接与消费者相联,把好流通环节质量关,对于维护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严格食品流通环节监管,严格落实食品经营进货查验、记录和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从批发到零售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溯源机制,努力实现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流向可控、源头可溯。并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对食品经营主体和食品质量信息化监管和远程监控平台的搭建。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食品安全事件一方面说明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建立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食品生产企业诚信档案,可以有效的督促和帮助企业初步建立以确保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重点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篇4

【关键词】餐饮服务员;卫生管理;控制措施

近年来,我国餐饮业整体卫生状况虽然得到不断改善,但实际问题依然突出,其中餐饮服务员的卫生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加强餐饮服务员的卫生管理工作是把住“病从口入”关的重要一环。有许多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某些寄生虫病等,往往通过不健康的服务员污染食品而引起。因此,餐饮服务员卫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进餐者的身体健康,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餐饮服务员的卫生。

一、餐饮服务员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一)餐饮服务员的个人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及时洗澡,身上的汗味很难闻,特别是在夏季,客人闻到后产生反感,从而影响了服务质量。有的男服务员为了赶时髦,留长发或其他“标新立异”的怪发型,甚至将头发染色,我们常听到的关于有消费者在食品中发现头发的此类投诉,很可能是因为服务员不小心将脱落的头发掉入食品中,从而直接影响食品卫生。有的服务员用香味很浓的护肤品护肤,在旁为客人服务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有的服务员留着长长的指甲,其实手指甲内有许多致病菌,而且指甲很长很脏,在为客人上菜、斟酒时会让客人很反感。有的女服务员涂抹指甲油,而指甲油容易掉,若客人看见手指涂有指甲油会产生联想,认为菜中也会有掉下的指甲油。有的服务员上班期间佩戴戒指、手镯、手链、手表、耳环等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有的将抹布或围裙搭在肩上或夹在腋下,甚至用围裙代替毛巾擦手或擦汗。有的服务员穿着工作衣随意外出、上洗手间,易携带致病菌。

(二)餐饮服务员服务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清洗双手就直接摆台。在摆放餐具、酒具时,用手直接抓拿,甚至将手指伸入杯碗内夹拿,让手印留在了器具内侧,从而影响了餐饮器具的美观和卫生。在一些小型餐饮店里,常见到服务员上菜时不用托盘而直接用手端送菜盘和汤碗,甚至出现手指接触碗口内侧,进而接触菜肴及汤汁的现象。有的服务员在上菜时不注意卫生,对着菜肴大声说话,甚至对着菜肴咳嗽和打喷嚏,这样很可能造成口腔、呼吸道飞沫对菜肴的污染。有的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不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没有适当增设公勺和公筷,由此带来一人单筷所引发的餐饮卫生问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三)餐饮企业对服务员的卫生管理问题

尽管国家法律规定,餐饮服务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但有些餐饮企业尤其是小型餐饮企业还存在某些不规范之处,聘用没有健康证的人做服务员,主要是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有些餐饮企业为了省事,没有定期对服务员进行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及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等,以致有的服务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在进行服务时,也无视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使食品安全卫生缺乏必要的保障。

二、餐饮服务员卫生问题的控制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服务员的身体和仪态卫生。服务员应当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理发,勤刮胡须、勤刷牙、勤剪指甲。要求有条件的服务员每天洗澡,冬天也要每隔一两天就洗澡,应该在工作前洗,以保证服务时身体无异味。头发应经常清洗和梳理,保证头上无异味,无头屑。要求男服务员一般两周左右理一次发,不留怪发型,长发不过耳,不留大鬓角,上班前梳理整齐。女服务员不留披肩长发,亦不能留怪发型,宜留短发,或在工作时将头发盘起,必要时可戴上发网。男服务员每天刮一次胡须,保持面部干净整洁。服务员要养成早晨、晚上刷牙的习惯,餐后要漱口。美丽洁白的牙齿,会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勤剪指甲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起码要求,服务员每星期要剪一至两次指甲,女服务员不允许涂抹指甲油。勤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此外,餐饮服务员在岗位上应精神饱满,态度热情。要做到“七不”和“两个注意”。“七不”即在客人面前不掏耳,不剔牙,不抓头皮,不打哈欠,不抠鼻子,不吃食品,不嚼口香糖。“两个注意”即服务前注意不食韭菜、大蒜和大葱等有强烈气味的食品;在宾客面前咳嗽、打喷嚏须转身,并掩住口鼻。上班期间不得佩戴任何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

2.服务员的着装卫生。餐饮服务员必须按照规定着装,对工作服要经常清洗和熨烫,保持工作服的整洁卫生。男服务员西服裤的长度要适中,上衣平整清洁,纽扣齐全,衬衣要勤洗勤换,保证领子袖口无污渍。领带扎结规范,长度适当,左胸前宜佩戴胸卡,脚穿指定的皮鞋,鞋面清洁光亮。女服务员着装应大方得体,工作服的上衣应大小合身,裙子应长短适宜,清洁平整,宜配穿长筒全肉色丝袜,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每位餐饮服务员至少要有两套工作服。

(二)规范服务卫生

服务员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既体现了对客人的礼貌,也是服务素质高的表现。

1.规范摆台卫生。台面是宴席的构成要素,摆台卫生是宴席卫生的重要内容,而餐饮具的卫生是摆台卫生的基础。正式摆台前,首先必须对所用的餐饮具进行必要的卫生检查。餐用具有破损的,如餐盘有裂缝、破边的,玻璃杯有破口等,要立即挑拣出来,不可继续使用,以保证安全。服务员摆台前必须清洗双手,保证双手的清洁卫生。餐具、酒具应用托盘托拿,在不分菜的餐桌上必须摆设公用筷和公用勺,以保证进食的卫生。

2.规范餐前服务卫生。进餐前,当客人到齐后,服务员应给每位客人送上一条餐巾,以给客人保持手、脸的卫生,这是餐前服务卫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所送餐巾要用盘具盛装,递送时用餐钳夹取。

3.规范上菜服务卫生。服务员往往是上菜之前,最后一个对做好的菜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查的人。“顾客首先是用眼来品尝”。餐厅内销售的各种食品,服务员要从感观上检查其质量,如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则应立即调换。应使用清洁干净的托盘为客人服务。如有菜汤、菜汁洒在托盘内,要及时清洗。托盘是服务员的工具,要养成随时清洁托盘的好习惯。服务操作时动作要轻,要将声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动作要轻,不但表现在上菜等服务上,而且走路、讲话都要体现出这个要求。

4.规范餐间服务卫生。餐间服务卫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勤换食碟,当食碟尚未完全装满时,就应及时更换。应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运送杯具要使用托盘。拿杯时要拿杯的下半部,高脚杯要拿杯柱,不得拿杯口的部位。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几个杯子套摞在一起拿,或者抓住几个杯子内壁一起拿。拿小件餐具如筷子、勺、刀叉时,筷子要带筷子套放在杯盘里送给客人,小勺要拿勺把,刀叉要拿柄部。筷和勺必须符合卫生要求,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和保洁,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5.规范餐后服务卫生。餐后应向客人再送一次餐巾,供客人清除面部和手上的油污。餐巾每次使用后应再次清洗、消毒和保洁,以防疾病传播。对有传染病的客人使用过的餐具、用具,不要与其他客人的餐具混在一起,要单独存放、清洗,及时单独做好消毒工作。当客人餐毕离席后,服务员应及时收拾餐桌,搞好桌面、地面卫生。

(三)个人卫生制度化

餐饮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套卫生管理制度的保障。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卫生教育培训、必要制度措施以及高度的自觉性保障才能完成。

1.健康检查,持证上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餐饮服务员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疾病,便于及时治疗和早日恢复健康,一方面可以使本人免受疾病折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广大的消费者和自己的亲属。经定期检查合格后,取得经当地卫生检疫机构颁发的健康证,方能上岗,并随身携带,以便监督机构的检查。

2.宣传教育和卫生培训。餐饮服务员应定期接受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充分认识个人卫生与饮食品质的密切关系,自觉按照卫生条例、制度办事;每年都应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和法制、职业道德教育;新近服务员和临时服务员应做到培训后上岗,只有通过卫生培训,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也才能防止食品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卫生。

3.建立必要的卫生奖惩制度。应针对本餐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卫生奖惩条例,把卫生管理工作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考核、奖惩紧密挂钩起来。要在支持工商、卫生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同时,认真抓好服务员卫生工作的检查考核,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班组长每班检查,部门经理每日检查,总经理经常抽查。对于认真执行饮食卫生各项规章制度的服务人员进行表扬和必要的奖励。检查中,凡是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罚款。对于情节严重以及屡教不改或者造成食物中毒等重大事件的有关人员,可以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法令、法规精神和本企业内部员工奖惩条例的规定,分别给予行政处罚或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4.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餐饮服务员做好个人卫生的保证。餐饮服务员要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

三、结语

餐饮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食品。食品除了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以及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外,还必须是无毒无害,即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卫生质量是食品的第一要素。餐饮业卫生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管理。为了提高餐饮业的卫生质量及服务质量,服务员的卫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目前餐饮业卫生现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服务员的卫生问题。如果服务员出现卫生问题,就会影响最终的产品——食品的卫生质量。当前,我国的餐饮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对餐饮服务员的食品营养卫生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严格规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享用到营养且卫生的食品。

【参考文献】

[1]曾翔云.食品营养与卫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1开展医院管理学继续教育的作用

1.1普及行政人员现代医院管理知识,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

1.2培养造就高层次医院管理人才。

1.3有效促进医院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

1.4有助于实施医院管理战略以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2开展医院管理学继续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2.1普及化培训

是指针对全体行政人员开展的基本医院管理理念、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行政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之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提高综合管理能力,适应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参加医院战略管理、医院经营与营销管理等选修课程的学习。在实践方面则通过岗位轮转来提高综合行政工作能力。

2.2专业岗位培训

行之有效的岗位培训是在对医院各岗位做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分析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培训对象的具体需求,以提高管理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培训。这类培训对管理层及财务、人事、质量控制、医务等专业的行政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课题研究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提高科研与实践的能力。

2.3卫生管理专业教育

医院主要管理层及决策层人员应积极参加卫生管理,研究生教育班或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提高实际管理能力及对宏观卫生政策进行研究分析的综合能力,成为具备政治、机遇、代价、风险及危机意识、把握领导方法的客观性、动态性和条件性,拥有超前预见、洞察规律、适时决策等应变能力的现代管理者。成人教育能在为在职行政人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并提高其学习层次,可满足部分学历起点偏低的卫生行政人员的需求。参加成人教育的人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医院还应有计划地为行政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积极吸纳卫生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扩大通用型管理干部队伍。

3医院管理学继续教育的评价与管理

3.1继续教育的全程评价

评价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反馈和调节的功能。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全程评价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具体方式一般有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在现场评估中要听取培训者和受训者的意见,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及时克服培训工作中的不足。在培训结束后要运用终结性评价方法对培训进行效果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及时性的,也可以是滞后性的。及时性评价主要是指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设计、教学内容、模式和感受等的评价;滞后评价是指在培训结束后,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主要通过与学员的深度访谈和对学员实践行为的观察,评价培训对学员的思想和实际能力的影响。滞后评价操作上比较困难,却有较高的价值;效果评价可以对进一步改进培训、完善培训、优化考核管理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3.2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继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决定了其管理模式的复杂性。在学分管理方面,严格制定考勤与考核规定,培训课程的考试形式以撰写相关内容的论文和书面考试为主。无故缺课和不按时参加考核的,不予评定成绩。在严抓课程培训和学分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提倡自我学习意识,逐步适应由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播型转型向以学员为中心的个别化学习的现代继续教育模式。学分管理不能全面体现学习者的整体水平,在继续教育管理中应更多地注重学习者应用能力的考核,提倡自我评价,才能避免学用不一致的不良现象。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只有不断地自我评价,发现自身的差距,制定学习目标,才能不断进取。继续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侧重于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开展了多少培训和活动。

4促进医院管理学继续教育开展的有效措施

4.1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

鉴于我国卫生管理教育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虽然也实现了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学。但总体上培养层次偏低,往往以大专、本科学历为主流,这些毕业生通常难以胜任医院管理培训工作,致使培训师资队伍人才缺乏、力量薄弱。相关部门应携手加强卫生管理教育编写培训教材、规范培训内容和课程体系、懂得案例教学和管理实践的师资队伍。

4.2将医院管理学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

卫生系统各组织和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医院行政体人员医院管理学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医院中长期人才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是予以扶持,加强宣传,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篇6

[关键词]医院卫生;人力资源;公共卫生管理活动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已经由最初的物力资源发展逐渐转变成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在现阶段,对社会企业和医院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作为技术性相对比较密集的单位,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医院的发展。因此文章主要是围绕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有效策略有效的摒弃传统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的程序进行制约和监督,能够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医院的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1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管理的过程中,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能够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生存质量,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卫生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优化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其次是在优化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对医院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决定医院发展问题最根本的需求是人才的需求,专业的医疗团队能够有效的促进医院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了医院在医疗行业中的生产地位,因此在新的医疗形势下,医院必须要借助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加强医疗人才的建设,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

2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观念落后

在现阶段的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的医院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观念相对来说比较陈旧,没有结合时展的主题,管理的职能相对也比较落后,人力管理机制和观念的落后导致了当前的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需求相悖,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配置一直停滞不前。

2.2竞争意识缺乏

受到我国体制的影响,当前大部分的医院都属于公立医院,公立医院都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的经营目的,和私立医院进行对比,公立医院的医疗配置相对较好,并且效率比较好,但是因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导致了医院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竞争和服务意识,这样的情况造成医院忽视了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价值,在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有大部分的人对提升持有无所谓的态度。

2.3绩效、职称评估不合理

在医院内部人员提升管理过程中,绩效和职称的评估体系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就当前在对公立医院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医院的绩效和职称评估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一定的程序性和规范性,导致了提升上来的高职称的人员并不是能力和专业技能最优秀的人,并且终身制的职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人员的上进心,绩效的评估也只是照顾了极少一部分人的利益,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处理不当引发内部的矛盾。

3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建议

3.1观念的创新

在推进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现有的观念进行创新,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用人观念进行创新,在聘请或者是提升的时候要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观念,去除论资排辈的现象,凭实力和能力赢得大家的尊重,让更多的人认可这种用人的观念。第二,对绩效考核观念进行创新,源于绩效考核不仅是对医疗工作人员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也能有效的促使医疗工作人员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发扬平等、科学、公开的绩效考核观念,激发医疗工作人员的热情。第三,现代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观念的树立,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此在医院实现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激励机制的重视和应用,不仅要实现精神激励,还要重视物质激励。

3.2完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改进和完善是医院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改进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解决当前组织内部中出现的学习断层现象,不断的促进医疗工作人员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其次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更新,改变传统工作中医疗人员的僵化问题。最后是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合作机制。在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对医疗工作人员的配置进行合理性的分配,医生、护理、行政和后勤都要在可控范围内,能够促使医院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运营,让人力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利用。

3.3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在医院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适当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为管理策略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医院在制定相关激励机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尽可能的了解到员工的需求,进而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进行奖励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员工的案例要经得起考验,在合理的指标下做到以理服人。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查会或者是测验的形式对员工的思想动态走向进行充分的掌握和了解,了解到员工的真正需求,组织员工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有效地带动员工对知识的钻研和热情,也为工作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3.4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对人的管理,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热情,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能够顺利的进行,为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进行分析,在医院的人力资源规划上面,针对员工的招聘、录用以及晋升的环节中,医院的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要结合科室和医院的发展目标,注重发展的细节。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各个方面,促进对员工各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多样化的培训,让员工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和领悟到更多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最后,要提高公共卫生管理队伍的水平,定期组织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培训,促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技能,并且能应对各种公共卫生工作的挑战,依据当前公共卫生管理活动的需要,逐步提升其知识层次以及专业水平,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卫生管理工作。

4结论

总而言之,卫生人力资源作为现阶段医院管理中重要的资源,必须要改变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解决,才能有效的促进医院的服务质量,为医院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静.基于中西方对比分析的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策略研究[J].医学信息,2015(27):13.

[2]张丽丽,宋卫萍.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J].首都公共卫生,2011,5(6):282-284.

篇7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对于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从1995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以来,经过十数年的发展,正逐渐在摸索中走向成熟,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考研人数迅速增加,硕士研究生培养呈现出规模效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在稳步发展招生规模的同时,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1]为了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必要对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论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寻求对策。而这其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定位。2009年,在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中医药管理学的支持下,管理学院开展了围绕研究生管理与教学改革的系列研究,本研究即是在相关项目支持下完成的。

1人才培养定位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卫生管理教育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期主要是由各医学院校举办,大多数都是在原公共卫生专业上进行整合发展,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到开展成人教育,而后相继开展了普通卫生管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学制从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学位教育,而且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领域与学科体系。与其它医学院校在“公共卫生专业”上“嫁接”管理专业所不同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专业是在独立的管理干部培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引进和选留优秀毕业生来扩大教师队伍得以发展壮大的,其发展以卫生管理专业为基础,更加突出了“管理”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了我校该专业发展的特色,另一面也突显出我们在发展根基上的不足,表现为除少数一两个研究方向外,大多数课程与研究方向往往是“因人而设”,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人才梯队,更难以达到课程内部的联系和方向之间的融合。

由于师资来源主要是从其它兄弟院校引进人才和选留本院培养的研究生,其培养特色中自然也带有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特色“痕迹”———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技能。加之早期研究培养规模较小(2000年以前招生人数年均少于5名),对培养目标定位的意识较为模糊。在研究生培养中更多地是体现导师自身的工作特色。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2006至今,年均招生规模近40人)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需求的调整,迫切需要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而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也被作为“问题之中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对发放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中有60%的人认为人才培养定位应为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40%的人认为是应用实践型人才;而认为是研究型人才的为0%。在校学生对于人才培养定位的观点基本与教师相同,79%的人认为定位应为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15%的人认为应为应用实践型人才,认为是研究型人才的占3%;另有3%认为培养定位应视导师的工作领域而定。而此问题在毕业学生中的调查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有40%的人认为人才培养定位应为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60%的人认为应为应用实践型人才;认为是研究型人才的为0%。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师生的主流意见仍然认为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为应用与研究复合人才。反映出目前广大师生已经认识到应用的重要性,但在应用的比重上,毕业研究生明显高于在校师生,说明对其重要性上有不一致的意见。

2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比较

2.1国内研究生人才培养

我国现有两种研究生教学模式,即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前者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林世荣[2]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过去只要有学历就可以就业,现在和以后的发展趋势是既要有学历又要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研究生中除少数毕业生将进入学术界或研究部门外,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定位在实用技术应用与管理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而这些正是现在的硕士研究生所缺少的。邱兆坤[3]认为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因社会发展程度限制以及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的缘故,主要是为高等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培养人才,以学术性为主,导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层次和培养目标上的界限不很明确。从我国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和考核内容来看,“学术研究型”为最主要类型。而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追求亟待由单一的学术性转向多元价值。赵翔宇等[4]认为建国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培养目标之所以这样定位是由于我国当时社会高级人才奇缺,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很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硕士研究生实际上承担了博士研究生的部分任务,他们毕业之后主要用于补充大学师资和科研机构。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博士研究生的规模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和一些科研部门容纳硕士研究生的空间越来越小。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大量拥有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未来几年培养的数以百万计的硕士研究生中,多数将以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身份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2.2国外研究生人才培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一般分为科研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三类。这样“形成了一种相当独特的结合,一方面是学校机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甚至保守性,另一方面是具有适应新的需求和方向的调节能力。[5]20世纪从90年代以来,美国为适应社会需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所有硕士学位中,具有专业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占了85%,只有15%是学术型的。[6]在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组织、医疗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组织与机构、政府为卫生管理部门培养中级或高级的专门管理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为大学培养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政府直属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少量的高级管理人才。[7]#p#分页标题#e#

3人才培养定位的理论探讨

伴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管理教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各领域掀起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公共管理硕士(MPA)热潮,医院开始引进或培养MBA、MPA人才,一些综合性大学纷纷改造原来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或者直接在管理学院设置医院管理方向的本科管理专业、硕博士点等,很多综合性院校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医院管理硕士(MHA)项目。随着一部分医学院校纷纷并入综合性大学,原来隶属于各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系)的部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也在积极地向管理学院靠拢。[8]经查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截止2010年3月,在全国医学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中设有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专业的高校共有62所。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竞争环境,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国内中医界乃至卫生领域确立自己的位置并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进行认真思索的问题。综观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参考国外同类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从我国研究生培养定位的社会需求出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人才定位,仍应为“应用实践型人才”为主。原因如下:

(1)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对研究生培养定位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有相应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介于本科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教育层次,具有较浓厚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在培养目标上,更应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经过规范的研究训练,具有专业和职业技能的高学历人才。

(2)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符合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研究的动机起源于实际管理的需求,最终也服务于管理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类招标中也明确提出,管理类科研课题的招标应以为管理实践服务为指导原则,所取得的成果也应能为管理活动所采用。

(3)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于研究生就业。通过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05-2009年近5年研究生毕业分配情况,我们发现87%的毕业生分配进入了机关、企业、事业(包括高等院校)单位的管理职能部门,只有13%的毕业生能够从事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学术工作,大部分工作岗位对实际操作类课程的需求较大。这也佐证了为何毕业学生更偏向于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实践型”。

(4)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能增强培养对象的职业忠诚度。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而社会就业岗位并未因高校的扩充而“配套发展”,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各用人单位不断提高门槛,引进了大量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充实专职管理岗位。以学术型为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培训,他们就业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寻找能够发挥自己学术专长的机会,而管理业务工作往往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被动选择。繁琐、沉重、枯燥的事务性工作显然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其中一些人甚至并不擅长。长此以往,高学历专职人才会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及效益明显降低,对管理工作高效运转产生不良影响。[2]4人才培养定位的建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既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更重要的是从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现有资源能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各项改革工作。目前我校管理学院共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1位,其中院内导师19位;全日制研究生114名,平均每位导师带3.8名研究生。进一步分析,院内导师中拥有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有9位,以第一负责人统计,近3年年均课题经费超过3万以上的导师有8位。大部份导师研究经费明显不足,部分研究生需要从其它渠道资助才能完成研究工作。教学平台建设上,我院拥有一个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和两个科研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实验教学,两个科研实验能容纳大约10~20名学生。

篇8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体系

自原国家卫生部2010年1月22日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现称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卫办医政发〔2010〕13号)以来,截至2015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所有三级医院和91.0%的二级医院(5184所)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北京市多家医院通过改变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实施护理岗位管理与分层管理等措施,临床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水平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国内对于优质护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完善薪酬分配制度、规划护士执业生涯发展、建立护理能级管理模式4个方面,鲜见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相关报道。本文旨在构建卫生经济学指标体系,对示范工程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进行度量,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评价示范工程的经济学成效、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文献评阅法

1.1.1文献资料来源(1)数据库文献:CNKI、万方、维普、Emerald、ElsevierClinicalKey、PUBMED、Medline等;(2)医院工作报表、医院信息数据系统。1.1.2文献检索策略以优质护理、护理绩效、护理卫生经济学评价、护理管理、护理服务、卫生经济、Nursing、nursing、healtheconomicsevaluation、excellenceinnurserycare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这是构建指标池的基础性工作。

1.2非参与式观察法

课题组成员在构建指标体系初期,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在北京市几家三甲医院不同科室收集示范工程相关投入与产出的指标。

1.3Delphi法

为保证该指标体系兼具卫生管理的专业性与临床护理运用的实操性,课题组确定了在卫生经济学领域以及临床护理专业领域两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参调对象,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专家评分。每轮Delphi评价的专家比例为:护理专家人数∶卫生管理专家人数为1∶2。

1.4关键人物访谈法

为减少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差距,提高指标体系的信度,突显实际应用价值,课题组对相关护理专家与卫生管理领域专家进行访谈,完善指标体系。

2结果

2.1指标体系基本框架构建

2.1.1确定指标体系理论框架投入—产出理论模型是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构建本研究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课题组期望梳理、遴选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相关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指标,通过量化比较投入、产出两方面的实际得分,获得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成效。2.1.2从指标池中遴选指标课题组根据卫生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将投入与产出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两大一级指标。从文献评阅、非参与式观察及关键人物访谈结果获悉,优质护理服务的实际运行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的投入,也离不开对优质护理的认知水平和制度安排,而产出不外乎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效果、效率、效用、效益,鉴于此,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认知和制度准备作为投入方面的6个二级指标,产出指标分解为效果、效率、效用、效益4个二级指标。课题组认为,优质护理服务的“人力”投入可以用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1]、床护比(不同科室不同评价标准)[1]、专科护士率、科室中外送护工比例等指标来考察;“物力”投入可以用医疗设备投入、纸质资料投入、支持保障系统消耗[2]等指标来考察;“财力”投入不但可以用护理人员新增收入、护理不良事件支出[3]、护理培训费[4]等指标来考察,而且因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管理与落实成效,直接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工作,课题组成员把新增辅助人员费用、新增管理人员费用、优质护理评价考核费用3个新指标作为“财力”投入的重要指标;“时间”投入可以用一日间接护理项目所需时间[5-6]、一日直接护理项目所需时间[5-6]等指标来考察;“认知”投入则体现在护士对优质护理及相关制度知晓率;“制度准备”投入则体现在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培训与考评制度[1]。在产出方面,课题组认为,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产出可以表现在护理人员在期刊数量、护理人员申请专利数目、一日间接护理项目所需时间的变化情况[5]、一日直接护理项目所需时间的变化情况[5]、分级护理落实率[7]、急救物品完好率、护理人员培训合格率[8]、专科技能合格率[7]、操作技能合格率[9]、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9]、护理并发症发生率[7]、投诉次数、锦旗和感谢信数量、医院感染率、护士离职率[1]、患者疼痛控制率[10]、患者体征指标合格率[9]等诸项指标上,“效率”产出则表现在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等指标,“效用”产出可以由患者满意度、护理满意度[11]、医生满意度等指标体现,“效益”产出则体现在护理费上。

2.2Delphi专家评价结果

2.2.1专家的积极程度课题组首先选择了两位专家进行预调查,然后针对所有指标的可操作性和重要性开展两轮Del⁃phi评价。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超过3/4,从事相关工作年限超过10年的超过一半,35岁以上比例超过3/4,护理及管理专业超过八成,中级及以上职称超过3/4。第一轮Delphi问卷调查共预计调查15名专家,实际回收问卷14份,问卷回收率93.33%。第二轮Delphi问卷调查共预计调查18名专家,实际回收问卷16份,问卷回收率88.89%。两轮回收率均接近90%,说明两轮专家参与的积极性均很高。2.2.2专家权威程度(Cr)专家权威程度Cr与专家熟悉程度Cs及判断依据Ca有关,用公式表示如下:Cr=(Cs+Ca)/2。(1)一般地,依据参调专家相应的差异,赋以不同的系数:熟悉程度从很不熟悉至很熟悉分为5个层次,即很不熟悉、较不熟悉、一般熟悉、较熟悉、很熟悉,分别赋予0、0.25、0.50、0.75、1.00分5种分值;判断依据有理论分析(文献)、实践经验、同行意见、直觉4种类别可选,分别赋予0.3、0.5、0.1、0.1分4种分值[12],复选后对应的分值总计为最后判断依据得分。两轮中每位专家分别赋值后,先计算熟悉程度与判断依据的均值,再由式(1)计算专家权威系数。最终两轮专家权威程度Cr分别为0.6125和0.6141。较高的专家权威系数不仅是专家意见可靠的表现,而且提示本指标体系研究有较高的科学性与专业度。2.2.3专家评价总体趋势(1)倾向重要性,亦具可操作性。统计工作中,平均数(均值)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标准差反映数据离散程度及精确度[13]。经计算,专家对于指标体系重要性评价平均数X=4.41,标准差V=0.6861;可操作性评价平均数X=4.27,标准差V=0.7553。相对于可操作性,指标的重要性的均数更大,标准差更小,说明专家更关注指标的重要性。重要性反映指标达成评价目标的不可或缺性,统计结果提示专家对于指标体系的认可。41个指标中有16个指标在重要性方面更受专家关注,14个指标在可操作性方面更受专家关注,另外11个指标在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两维度上受到专家的关注相当。考察指标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的满分比,进一步支持了参调专家的上述倾向。(2)三级指标的两轮专家意见趋同。表2展示了两轮Delphi专家评价中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评分的均值和标准差的变化情况(以一、二、三级指标框架作为分组维度)。不难看出,尽管标准差存在小幅变动,但不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还是三级指标,重要性均强于可操作性,且随着指标分解,指标的可操作性逐渐提升;一级指标划分的认可度最高;两轮评价中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在标准差上差异不大,可见对于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以及可操作性,两轮Delphi专家意见更为趋同。鉴于此,可以认为经过两轮Del⁃phi咨询,修改完善的指标体系获得更多认可,并具有更大的实践和应用价值。(3)专家意见随指标细化愈发一致。Kendall协同系数的公式为:W=12S/[m2(n3-n)],其中m为评估者个数,n为个体数,S为个体的总秩与平均秩的偏差的平方和,反映专家意见一致程度,W统计量数值越大,专家间意见越一致。本研究一级指标重要性评价KendallW=0.017(P=0.317),二级指标重要性评价KendallW=0.201(P=0.061),三级指标重要性评价KendallW=0.274(P=0.006)。提示专家意见随指标逐级细化愈发统一,且在α=0.05的水平下,三级指标的Kendall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反衬指标体系的专家认可度及实践价值。

3讨论与建议

3.1指标体系的建立注重突出专业优势

课题组以卫生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为指导,针对性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指标筛选,并重视对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采集。3.1.1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SMART原则课题组根据卫生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中对于考核指标的SMART原则,即:明确(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获得性(Attainable)、目标为导向(Result-based)、基于时间限制(Time-bound)五原则甄选指标,强调指标的科学性与实际应用价值。3.1.2关键业绩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课题组遵循重要的管理“二八原则”,即80%的绩效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通过结合临床护理实际操作流程,征求专家意见,将其中的关键行为归纳为关键业绩指标,以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战略目标,为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3.1.3改进的Delphi专家咨询法较传统的方法更有优势传统的Delphi专家咨询法来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与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研制的直观预测技术,其主要特点是空白、匿名、函询与多轮。改进的Delphi法保留了传统方法的匿名特点,但作了大幅改进,不仅提供研究背景资料和参考指标,而且要求专家对评判结果开展自我评价,从而有利于减少咨询周期,有利于提高专家意见和协调程度。实践证明,改进的Delphi专家咨询法一般通过两轮的专家咨询就能够得到预测结果。3.1.4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卫生经济学评价为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的理论“抓手”优质护理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医疗安全、群众受益、政府放心、百姓满意,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从改革的长远目标看,要求优质护理服务具有可持续性。优质护理服务卫生经济学评价通过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比较,不仅能够较好地衡量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情况,而且能够有利于找到优质护理服务的薄弱环节,有利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医院管理者“有的放矢”,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3.1.5优质护理服务财力投入指标设置具有必要性众所周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认知及制度准备都是管理要素,但除财力外的所有要素投入均以财力投入为前提。实践经验及访谈结果提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如果仅仅是提高临床护理岗位护士数、床护比、专科护士率及科室中外送护工比例等人力投入指标,没有相应的财力投入,就无法支付新增的人力成本,医疗设备、纸质资料投入以及支持保障系统消耗;就没有条件延长直接和间接护理项目所需时间;就不容易采取手段提高优质护理及相关制度知晓率;就不便建立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培训与考评制度。尽管“一切能够用金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却恰恰从侧面反映出财力投入的基础性以及设置财力投入指标的必要性。3.1.6卫生管理与临床护理学科的交叉课题组为保证指标体系构建的临床价值,特别注重体系构建过程中咨询一线临床护理专家意见。除Delphi专家调查法中涉及临床工作人员外,课题组持续跟进多家医院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的深入访谈均保证了指标体系与实践融合以及卫生管理与临床护理学科交叉的特点。

3.2构建指标应体现临床护理与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度

篇9

关键词:新形势 医院 财务内部审计 思考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入,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的力度逐年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医改重大专项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补助、建设资金的投入成效显著。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不断加强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对医院内部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免疫岽系统作用,及时反映和纠正医疗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风险。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对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医院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医院内部审计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就医院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一)加强内部审计是新《医院财务制度》实施的要求

随着2012年1月新《医院财务制度》的正式实施,医院的财务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明细化、规范化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与此同时,对医院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逐步提高。医院审计部门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起到最重要监督作用,对促进医院财务逐步适应新财务制度的要求具有必要性。

(二)加强内部审计利于保护医院的经济利益

内部审计的加强可不断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透明化,减少财务收支中的不合理因素,保证医院财务账目的明晰度。对财务处理中出现的等违纪违法的现象及时发现和扼制,能有效减少医院财务损失,保护医院基本的经济利益。

(三)加强内部审计利于医院各项工作的稳定运行

医院财务在医院的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旦财务情况不稳定,直接导致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保证财务状况的良好性,对促进医院良好的运作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财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医院财务稳定运行的保障性部门,对医院各项工作的稳定运行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财务内部审计利于医院整体管理工作的有序化

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整体管理的有序化具有直接性的作用;而同时财务内部审计作为有效保证财务管理合理化的重要部分,将间接性对医院的整体管理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当前医院财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财务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

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要求,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在我市共八家二级以上的医院中,只有两家医院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财务内部审计在医院财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大部分医院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内部审计对保证医院财务内部账目的清晰化中的保障性作用,甚至并没有将财务内部审计作为医院财务内部管理中的一部分,在此种观念下,导致财务内部审计在医院管理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而医院的财务内部管理很容易出现漏洞,财务内部状况容易处于不安全状态下。

(二)财务内部审计无法保持较好的独立性

财务内部审计要想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应首先保证其自身的独立性,以利于医院财务内部审计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当前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医院只是在财务机构中设置审计岗位,这些做法不能确保内部审计独立的地位,难以保证内部审计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利于医院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需要提升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发生作用,但当前部分医院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还不够,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合格,内部审计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全面,不熟悉医院财务工作,对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方式不熟练,对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内部审计工具不能熟练操作等,严重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还不够,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能做到公正化和客观化,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保持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独立性态度等。

(四)内部审计取证过程不合理

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在取证中不能保证所取材料的真实性和全面化;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仅依据部分材料便盲目做定论,不能保证材料的充分性;另有部分内部审计人员过于重视账簿、凭证记录,而不能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后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判断,导致内部审计结果存在不合理化现象。

三、加强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建议

(一)加强对财务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能

基于财务内部审计对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促进医院财务适应新财务改革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财务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认识到财务内部审计对医院财务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管理重要意义,能充分意识到加强财务内部审计对保证医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以及避免和减少医院发生经济损失的重要作用,医院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在此基础上,保证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条件,以利于财务内部审计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价值。

(二)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与医院财务其他相关工作之间相对的独立性地位,防止工作中职能交叉,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不合理的干涉,而无法保证财务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医院领导应认识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意义,而不应进行不当的干涉,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

(三)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这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上岗前达到岗位要求;再次是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应注意不断提升自我,积极学习新的财务、审计相关知识;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医院工作相关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基本的操作工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内部审计人员能保持独立性的工作态度,加强责任意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客观性和公正化性。

(四)规范内部审计取证过程

应对内部审计取证过程不断规范化,保证内部审计中所取材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取证中应全面掌握所以的财务资料,并严格进行审核,在确定无误的情况下方可做出定论;另外,内部审计取证在参照财务账簿的基础上,还应对财务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以防止因财务账簿中存在弄虚作假情况,而最终导致内部审计结果的失误,并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利益。

(五) 规范内部审计流程,健全责任追究制

财务内部审计的流程要不断规范化,保证内部审计过程的合理化,应按照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选择具体的内部审计程序、严格进行具体分析并加强复查工作、做出内部审计工作的文书、整合内部审计结果并再次进行复核的流程,加强内部审计程序的规范化。另外,为保证整个内部审计过程的透明化,应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对内部审计工作中态度不认真导致内部审计结果失误的人员,以及内部审计中不能保证客观化和公正化的人员加强责任追究,通过严格的惩处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 结束语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与新财务制度的实施,医院财务管理需要不断作出新的调整,以不断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而加强内部审计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将直接产生重要的影响。医院应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加强财务内部审计取证过程的规范化,并保证内部审计流程的合理化,健全责任追究制,以从整体上促进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最终利于医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医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昌荣,王瑞.做好医院内部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

篇10

今天。主要目的以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这里召开全镇卫生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区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镇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快推进“卫生强镇”建设,积极落实公共卫生工作各项任务,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稍后主要领导还要作重要讲话,现在根据会议安排,讲三方面内容:

一、明确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各村(居)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开拓进取,全面提高我镇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把加强和改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任务,从我镇实际出发,加强“卫生强镇”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统筹城镇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加强和改善直接面向全镇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体目标是:到年底,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驻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和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监督和基本医疗工作,使全镇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年,使我镇农村公共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区前列。

根据上述目标,我镇明确了当前直接面向全镇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共分三大类十二项。

(一)第一类是保证农民享有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惠民服务、合作医疗便民服务4个项目。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宣教、健康随访,社区巡诊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进医疗服务水平,稳定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加强对健康体检工作的领导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逐步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

(二)第二类是保证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人和困难群体保健、重点疾病社区管理4个项目。为农村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农村妇女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农村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农村结核病、爱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三)第三类是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包括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环境卫生协管、卫生监督、协助落实疾病防控措施。落实对农村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监管,加强对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健全《蓬街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得力而造成的损失。

二、强化各部门、单位工作责任的落实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重,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需要各单位、村(居)切实负起责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为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抓好抓实,我们必需强化各部门、单位的责任,建立职责分明的公共卫生工作管理体制。现将各部门、单位的职责明确如下:

(一)镇政府职责

镇政府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着重抓好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工作。一是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将工作绩效纳入村居和有关部门干部的考核内容,负责起全镇各村居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落实专职干部负责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二是着眼于长远打算,建立健全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驻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平台。依托现有的镇卫生院、防保所,在全镇设立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一中心四站”的工作格局;全镇按五个工作片划分九大组,每人驻村医生负责一个组,在“一中心四站”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指导“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

(二)镇卫生部门职责

卫生部门是全面实施全镇公共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为:

1、负责指导和管理全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定期对辖区内驻村医生、乡村医生、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业务指导,提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2、负责辖区内群众的健康体检,开展好健康宣教工作,对群众的健康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协助政府做好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

3、负责辖区内妇幼保健、疾病控制、儿童免疫、卫生监督及重点疾病管理等工作;在辖区内开展疾病监测工作,及时收集、上报有关传染病疫情,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治疗等有效措施;组织对突出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4、协助镇计划生育部门共同做好辖区内的计划生育工作,严禁在辖区内出现胎儿性别鉴定、非法行医、非法引产流等现象。

(三)村(居)职责

村(居)是农村卫生管理的枢纽和落脚点,村两委要负责做好管理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1、村(居)要负责组织实施辖区范围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健康宣教、健康体检及流动人口卫生管理等工作,督促村卫生室履行公共卫生工作及基本医疗服务有关职责。2、落实一名专职人员作为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专门负责本村公共卫生宣传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收集、上报等日常工作,协助卫生部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三、突出抓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村级医疗机构和卫生工作联络员是三级公共卫生网络的网底,是整个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每个村要确定一位热心公益事业、一有定文化基础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为村卫生联络员,具体负责公共卫生工作,做到有情况早发现、早报告。村卫生室和卫生联络员要在有关部门和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下,认真履行收集与报告公共卫生信息、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初诊等工作职责。

(二)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医德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之一。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建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新型医患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谋利的工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家村卫技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卫生工作的要求。

(三)组织好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市政府已将农民健康体检工程列为年政府为民办实事十件大事之一。我区也已经建立了区、镇两级考核机制,把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对列入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从年起,将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两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体检工作采取群众到定点医疗机构体检和医务人员下村体检,集中体检和分散体检相结合的形式,以发放“健康体检券”、凭券参检的方式运行。在实际操作中,我镇此次免费体检的对象突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实行全民免费体检。部分近期安排到体检的村(居)已经领取了“健康体检券”;未领取的村(居)可以到社会事务办领取。

农民免费体检工是一项实事工程,但我镇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着工作量大、任务重、现有医疗条件有限、群众不理解、参检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切切实实把这项实事办好办实,卫生院要认真负起责任,成立农民体检工作小组,合理按排好人力、物力,落实好免费体检工作;各村(居)干部要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宣传,发好“健康体检券”,按照集中体检的时间安排组织好本村群众到卫生院,努力提高村民免费健康体检政策的知晓率和参检率。村(居)在通知群众体检时,要注意根据本村安排到时间段分上、下午或分两天分批通知,以免造成参检群众过于集中,影响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