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策划范文

时间:2023-04-08 11:1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策划

篇1

尽管策划界对理论做了些不懈的探计,甚至有了几种《策划学》之类的书,但策划理论构成体系尚待时日。理论来自实践 。实践不堪充分的时候理论的不完务并不中怪,可异的是有些策划人公然排斥理论的指导,说“策划本无理论 ”,从而对理论研究斥以“纸上谈兵”----这种漠视理论的无知乃是“幼稚病”的一大景观。策划人是聪颖的,但仅靠悟性和灵感总有点象吃“青春饭”的女孩子,风光倒是很风光,却明摆着底气不足。没有理论指导的策划永远是机会主义,这渐渐地成为许多策划人的共识。优秀的策划人会有更多实践的机会,这是很值得宝贵的。更宝贵的是他们的总结和提练,如果没有这些努力,中国策划业只能永远幼稚下去! 见树不见林

许多策划人甚至很多企业把策划看成个人行为,在宣传和实际动作中往往见树不见林,很多知名策划人所供职或开办的公司名气却不大。我们不否认一个好的策划方案中个人智慧的重要,但越这样专项成为策划公司的危机,可以设想,当这个人离开这个公司后,这个公司还能存在吗?由这样一群策划公司形成策划业真的是无限的飘摇了。事实上,任何一个项目策划都将涉及到多种专业知识,这要求策划公司必须是多种专业人士的最侍组合,一个“万金油”式的策划人只能是幼稚的。并且一个真正策划公司必须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策划理念和策划风格。我们的策划公司只有给人以团体印象而非个人印象时,策划业才会走向成熟。 自吹与他吹

策划人似乎都很善于自我策划,很多策划公司都把自己当成第一个客房和永远的客房这是很可贵的思想,但把策划单纯视为表面的炒作游戏就难免自跌身价,并且很容易把这种手法用于客户,这实际上源自对策划本身的片面理解。当许多企业“成也炒作,败也炒作”时,我们旁观者清,心知肚明。但为何有病不治呢?并且从文人那里学来了互相吹捧大法,策划甲的文章引用策划乙的奇谈,策划乙的大作又引用策划丙的怪论。我们并不掩护引用别人的观点,但那些句子如果象画蛇添足一样多余的话,只会让人看出炒作的不高明而心生鄙夷了。明星多因炒作,但炒作出不了艺术家,幼稚大概是明星迈向艺术家的一道高高的门槛。 专靠玩轰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策划永远离不开轰动,且莫说公关活动、促销技巧之类的策划,本身图的就是热闹劲儿,就连编制个三年规划之类也是要在若干年后获得广泛的影响。但这里面就有问题了,你是要“一夜成名、三年无踪”,还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呢?说起来都会选择后者,但许多人做起来却成了前者。花钱买寂寞觉得冤枉,方案出去没动静也觉无趣,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基于幼稚。市场竞争格局在变,企业经营日臻规范,企业需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增强,而这又决非什么轰动可以奏效的。如果策划公司不能介入更深层次的企业管理,只靠玩花样、造轰动,只能是幼稚外加肤浅。 烂纸好充数

再简单的项目策划也免不了形成方案,其载体又免不了用纸,这样当向客户交差时,从形式上看不过是一摞纸罢了。这与动辄成千上万的策划费相比显得似乎不太相称,大有洛阳纸贵之嫌。如果是为了适应部分客户的癖好也倒罢了,而偏偏长篇大论愉是一些策划公司自己的癖好!并且 象旧文人用“之乎者也”卖弄文采一样,方案里大加专业策划不知所支的“专业术语”,外国人名、外文字母更是不可缺少的点缀。平时爱说策划无理论”的策划人此时俨然成了学者。文不厌长,专项长专项有水平;理不嫌涩,越涩越见功夫。偏偏对了一些客户的口味,不如此反觉付费冤枉。对于一些正筹备上市的公司来说,这才足以成为资本——真分不清客户幼稚还是策划幼稚了。不过,有一种现象决不排除:对内行客户而言,纸多纸少倒无大碍。但对外行客户纸少了确实嘘不住!烂纸充数倒是保险起见。

篇2

“有人问我,上海双年展总是请国外策展人,我们的自主性和话语权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但做了两届之后,我释然了。”项n苹说。

自2014年开始,项n苹已连续两届担任上海双年展“大总管”一职。

在她看来,走过20年的上海双年展一定是国内最好的双年展,“虽然每一届都有缺憾和不足,但是每一次都有惊喜,有收获,有进步”。

三分学术七分运作 2012年10月1日,美国艺术家切克.马可姆特里被戏称为“变形金刚”的作品《图腾汽车》在展览上展出

《t望东方周刊》:作为上海双年展总协调人,需要做哪些工作?

项n苹:从2014年开始,上海双年展设置了总协调人一职,以保证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特聘品牌营销总监进行双年展的推广营销。

办双年展,我常常有“三分学术,七分运作”的感慨。从策展人的筛选和确定,有限预算的分配和控制,各类资源和赞助的寻求和获取,展览制作质量的保证和展期内的及时维护,到媒体、市场、教育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推广宣传,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精细到位。

就好像拍电影,观众看到的只是电影和展览本身,那是冰山一角,背后的工作复杂而庞大。

不过,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说,有中国办展经验的策展人才是真正国际化的策展人。

《t望东方周刊》:近几年,国内的艺术展越来越多,20年来上海双年展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

项n苹:2006年,上海双年展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品牌建设,尝试品牌包装和形象提升。当时,我联系了著名的设计师陈幼坚,请他为上海双年展设计Logo。该Logo一直用到2012年。

此后,在2008年又请设计公司JWT为第七届双年展“快城快客”打造了一套完整的视觉传达系统,这也成为此后每届双年展的必备宣传内容。到了2014年,邀请荷兰平面设计工作室Thonik重新设计了双年展的Logo,沿用至今。

的确,现在的艺术展很多,但每届上海双年展的开幕仍然是亚洲地区的艺术盛事。每次上海双年展开幕,大量的艺术场馆会同期推出各种艺术活动。鉴于此,历届上海双年展主动在主展馆之外设置分展场或特别项目,以加强和城市的联动。

我们还加强了媒体推广,2012年双年展达到了一次高峰,由上海文广局局长胡劲军亲自指导宣传工作。德语杂志《Art Forum》的2013年1~2月号甚至对此届双年展进行了多达180页的全面报道,并以藤原西蒙的作品为封面。

当年的双年展还与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合作,完成了4集系列片“重新发电”系列片,纪录了上海双年展的蜕变过程。

错过赞助也要保持独立性、纯洁性

《t望东方周刊》:上海双年展的资金来源是怎样的?

项n苹:从第一届开始,上海双年展就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但从2006年开始,双年展越来越多地向民间资本“求助”。我还记得2006年,我跟张晴一起去找赞助商,找到了新成立的泓盛拍卖行,他们很痛快地将其第一场拍卖所得悉数捐赠给了双年展,120万元。

后来,瑞士嘉盛莱宝银行率先与上海美术馆签订了对上海双年展的捐赠协议,连续赞助了四届上海双年展,每届赞助额500万人民币。此举改变了上海双年展主要靠政府投资的局面,推动了民间资本赞助当代艺术的风气和意识。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上海双年展的价值,有赞助意愿的也越来越多。但有一些赞助方的要求非常直接,要根据他们的产品定制艺术作品,然后作为双年展的参展作品来呈现。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都是拒绝的。正因如此我们会错过一些大额赞助,却也能保持双年展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在此过程中,双年展也积累了很多长期支持的赞助方,其中包括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对外交流协会等,2016年开始更是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支持。

《t望东方周刊》:国际上其他城市双年展的资金来源情况如何?

项n苹:资金来源不尽相同。

比如,第八届欧洲宣言展,主办国西班牙及地方政府的文化旅游部门共负担了98%的开销,只有2%来自捐赠及赞助;利物浦双年展,有稳定赞助艺术委员会以及利物浦市政府的资金支持;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主要靠商业赞助,比例高达 82%,这主要因为巴西的税收政策,也就是说企业可以以赞助文化项目来抵税。

“策展人”最早出现在上海双年展

《t望东方周刊》:著名的“双年展策展人”张晴曾说,“2000年上海双年展最早出现‘策展人’角色”。上海双年展和“策展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项n苹:成功主办了两届双年展之后,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已经开始越来越规范了。建立了组委会、艺委会、策划小组等,并以侯瀚如(法国)、清水敏男(日本)、张晴(中国)、李旭(中国)作为小组成员,与今天的策展人概念几乎相同。在此之后,“策展人”一词在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中开始反复地被看到。

2012年,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推选著名艺术家邱志杰担任总策展人,邱志杰另外邀请了三位联合策展人组成了策展团队,并确定了“重新发电”这一主题。

2014年,上海双年展成立了一个全新的学术委员会,并正式确立了单一总策展人负责制,策展团队的其他成员必须向总策展人负责,这使得策展团队更加高效,展览也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当年的总策展人是来自德国的年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这是上海双年展首次启用外国策展人作为总策展人。

2016年的总策展人同样在学术委员会的选拔下产生,是来自印度的Raqs媒体小组。

《t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请国外策展人来做上海双年展?

篇3

[关键词] 国际营销文化风险文化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商业企业为了占领更大市场份额,谋求更多利润,大多数经营活动都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技术、研究、投资、生产、营销、分销和通信网络都具有全球性。企业除了要在各自国内同行业中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时刻准备迎接跨国公司进入本国市场对其市场地位的冲击,并要树立进入国际市场在本国市场外部与跨国公司共舞的信心。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仅仅做好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生产运作、内外部管理等方面,对进入国际市场来说只是具有了开拓市场的硬件基础。要想在国际市场中达到预期目标,事实证明,理解和掌握文化对营销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营销中存在的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由于文化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用的营销手段不能适应当地文化,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在国际营销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不同文化、甚至文化冲突。如果对文化差异或者文化冲突处理不当,有时会危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利用和控制文化差异、防止差异演化为冲突、消除已有的文化冲突,对企业实现跨国营销十分必要。

企业在国际化营销中的文化风险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1.文化风险具有客观性。其客观性从本质上源于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例如,人们的消费需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都以其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文化风险的客观性要求国际营销策略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差异进行合作。

2.文化风险具有双效性。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文化风险表现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并由此带来收益。文化风险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能导致文化冲突,致使企业经营目标实现受阻,另一方面它也是诱发优势,是一种积极因素。所以,在国际化营销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投入大量气力去改变或消除这种文化差异,相反,合理利用文化差异,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3.文化风险具有复杂性。其复杂性源于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多变,并通过语言、宗教、价值观念、审美、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因而文化风险常常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不断变化。

4.文化风险具有可控制性。 能够识别和控制,是风险的共同特征。这就要求国际营销人员对文化风险产生根源、作用过程和表现有系统全面地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风险采用相应方式对其加以规避、控制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文化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形式:

1.区域文化风险。区域文化与当地的历史传统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区域文化特征必然对商品生产的取材、设计加工、款式造型、包装装潢和产品名称产生重大影响,形成带有浓厚区域文化色彩特征的商品。比如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容易出汗,人们喜欢用气味浓烈的香水;该地区少有凉风,气温高达四十五度,当地人们又常用防晒乳涂身以润肤防暑,并喜欢用清爽易挥发的化妆品。而在许多高寒地区和国家大为流行的含油脂多的化妆品在此便无人问津。

2.审美风险。审美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它潜移默化地来源于艺术造型、表演、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对国际市场营销影响显著。美国人在选择服饰时注意突出个性,追求新异;中国人则追求典雅、含蓄。 中国人喜爱荷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象征高洁;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常把荷花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象征不幸。

3.种族优越风险。当外来民族与当地民族文化观念相冲突时,民族心理会产生一种先天的、自发的反感与排斥,由此产生种族优越风险,所谓种族优越风险,即由于不同文化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不同,来自一种文化的人具有较强的种族优越感,相信自己的行为方式优于他人,有偏见地对待异族文化而产生的风险。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优越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一些国际企业由于相信自己在国内的经营方式优于海外竞争者,因而在海外采取与国内相同的方式进行经营,甚至不改造产品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

总之,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也不相同。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历来受到心理学家和管理学者的重视。在营销策略对不同民族的适应性方面,赫尔兰德和根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们认为,不同民族对同一营销方案的反应会不一样,好的营销战略应具有民族适应性,即根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赫尔兰德和根催提出了跨文化适应模式,从消费者的文化渊源、反应方式和反应结果三个环节来描述一项营销活动的可能结果。他们认为,一项具有良好的文化适应性的营销策略唤起反应者情感、认知和相应的行为,一项不具有文化适应性的策略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4.风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性的塑造发挥重要作用。基督教倡导节俭和勤奋工作,易导致追求效率的氛围,并产生实用主义人生哲学。佛教强调精神修养,贬低物欲,易导致对技术的忽视和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这些价值观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会对消费需求的结构及其消费模式产生持久强烈的影响。

二、国际营销中的文化策略

在国际营销,即,在跨文化营销中,企业可以有如下几种策略选择:

1.跨文化培训策略。对于国际营销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是防止和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主要包括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冲突管理、地区环境模拟等。具体的做法包括语言训练、敏感性训练、文化学习、现场体验等。此外,语言是进行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毫不夸张地说,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各民族文化的很大部分都折射在其语言中,文化的差异也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从事国际营销活动的企业必须先跨越语言上的障碍,才能实现与国外顾客之间的沟通。实施跨文化营销需要大量掌握多种语言有较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技巧的人才,在跨文化营销进入之前,就应该对员工进行外国语言训练,要求能够较熟练地用当地的语言与顾客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否则,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差异,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种培训一般可以由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进行,如果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不能满足培训的要求,也可以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跨文化培训可以使国际营销人员理解文化的差异性,把握不同文化的特质,从而减轻可能的文化冲突;跨文化培训也可以使员工学会融合不同文化的方法,可以使其在营销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和适应所在新环境中的新文化对自己原有文化的冲击,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新文化的要求。

2.文化本地化策略。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可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在国外做广告,除了自身研究当地文化以外,还可以依靠当地的广告商。国际营销公司的广告人员,往往通晓与当地人口味和偏好一致的有特色的广告,因此他们设计的广告更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需求。

通用汽车曾经想让其高档品牌凯迪拉克打开日本市场,不过,象征美国精神的凯迪拉克并未赢得日本国人的欢心。其后,通用公司研究发现,日本人的用车习惯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异,他们喜欢豪华车的后座椅靠背倾斜度大一些,深一些,因为日本人坐车时更喜欢半坐半躺姿势;他们还希望豪华车的座椅用高级的天鹅绒包裹。但是,日本人深知,具有明显日本文化背景的豪华车,与西方人的文化和消费心理存在着较大差异,很难赢得西方市场。于是,为了迎合美欧消费者的口味,丰田推出了凌志,日产推出了无垠,结果在美国销售得很好。

3.文化规避策略。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营销过程中,由于不同目标市场文化背景差异很大, 跨文化营销在商业运作过程中因对目标市场文化缺乏足够认知,触犯文化禁忌而导致营销失败时有发生,可见研究文化禁忌对跨文化营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母国的文化与开发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子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 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开发国文化存在的时候, 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 不要在这些“ 敏感区域”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它是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

总之,文化与企业实体资本相比,文化相对抽象和不容易被人所感知,但恰恰因为对文化影响考虑不周构成了企业顺利进行国际营销中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如果有意开拓外国市场,必须了解文化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加强对国际营销中文化策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伟俊:《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营销理论体系建构》.学术研究,2002年第12期

[2](瑞士)苏珊・施耐德:《跨文化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出版

[3](美)范思・特普思特拉:《国际市场营销》.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4]沃伦马克:《全球营销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美)保罗・赫比格:《跨文化市场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沃伦马克:《全球营销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卢泰宏:《跨国公司行销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9]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A:跨国公司中国区的任务,已经从“高速发展”升级至“精细化”阶段。在高速发展时期,公司首要目标是占据市场,快速铺人、铺点、铺产品、铺地区。对于总部要求,只要在框架范围内能够符合就足够。但现在公司战略目标由追求量升级为质,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此时就要求CEO具备对总部战略的执行能力,以及当地财务管控和人力管理等能力。

Q:这是“逆本土化”吗?

A:我并不认为这是逆本土化,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目标不会改变。以前谈本土化,往往只限于部门经理和总监级别。我观察到的最新改变是,洋帅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培养出两三位能够接任CEO岗位的候选人。这一点与他的绩效直接挂钩。公司会针对这些候选人进行培训,并调到国外其他区域,因为要胜任CEO岗位必须具备海外经验。华裔管理者潜力很大,包括细节关注度,市场敏感度,对法律法规的熟悉度等,在这方面,西方人难以达到。

中国区掌门:张嘉声

任期:2002年至2005年

核心任务:中国零售业解禁过度期的政府关系

任期关键词:“二线城市”、“寻求并购机会”

中国区掌门:施荣乐(J.L.Chereau)

任期:1992年至2007年

核心任务:探索中国大卖场模式,如“进场费”

任期关键词:“潜力无限”、“适应”、“生鲜”、“食品安全”

中国区掌门:陈永正

任期:2004年至2007年9月

核心任务:政府公关及与总部顺畅沟通

任期关键词:“正版”、“合作”、“政府采购”

中国区掌门:孙振耀

任期:2002年至2007年

核心任务:政府关系及品牌形象

任期关键词:“政府关系”、“儒雅”、“企业文化”

中国区掌门:陈耀昌

任期:2006年至2011年

核心任务:利用多年本土零售经验快速开店

任期关键词:“收赞助费”、“灵活”、“贴近”、“绿色猪肉”

中国区掌门:罗国伟(Eric Legros)

任期:2007年至2011年

核心任务:抵御本土零售商及沃尔玛等的进攻

任期关键词:“数据说话”、“利润提升”、“收权”、“双赢”

中国区掌门:梁念坚

任期:2007年至2012年

核心任务:政府公关依然为其关键任务

任期关键词:“合作伙伴”、“客户需求”、“做事要快”

中国区掌门:符标榜

任期:2007年至2010年

核心任务:提升中国区销售业绩

任期关键词:“帐房先生”、“削减成本”、“疏于政府关系”

中国区掌门:高福澜(Greg Foran)

任期:2012年3月至今

核心任务:确保总部标准的本地执行

任期关键词:“合规”、“诚信”

中国区掌门:Thierry Garnier

任期:2012年4月至今

核心任务:尚不清楚。此前负责家乐福新兴市场业务

任期关键词:尚无

中国区掌门:Ralph Haupter

任期:2012年4月至今

核心任务:复制发达国家做法及突破企业客户

任期关键词:尚无

中国区掌门:史蒂夫・吉尔(Steve Gill)

任期:2011年7月至今

篇5

关键词:韩国;中国;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58-03

一、韩国对华投资的现状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国逐渐成为韩国海外直接投资最具潜力的对象国。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对华投资有所下降,但自2000年开始,韩国对华投资又呈恢复态势。以下,本文选择投资规模、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等三项指标,分别对2000年以来韩国对华投资的现状进行考察。

(一)韩国对华投资规模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韩国在华累计投资企业38898家,实际投入金额313.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量的7.03%和5.03%。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量计,韩国对华投资居第4位。

通过表1也可以看到,在2000-2005年,韩国对华投资项目数和使用资金额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例如,2000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2565项,实际使用资金14.9亿美元;2002年对华直接投资4008项,实际使用资金27.2亿美元;2004年对华直接投资5625项,实际使用资金达到了62.5亿美元。另外,根据商务部外资司的最新数据,2006年1-12月,韩国对华直接投资4262项,实际使用资金38.9亿美元,相对幅度有一定的下降。

(二)韩国对华投资行业

截至2005年,韩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于电子电器制造组装、纺织品和服装、租赁和商服、餐饮以及零售等行业,其中占主导优势的是制造业。目前,在韩资对华产业实际投入中,制造业占据了85%的份额。这秉承了韩国从一开始就以制造业为主进行对华投资的传统。其原因主要在于韩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较多,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国内的激烈竞争,同时也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来华投资设厂,并将产品向第三国出口。除制造业外,对服务行业的投资也成为韩国近年对华投资的一个增长点。根据2005年实际使用韩资统计,在服务贸易领域位居前四名的行业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亿美元),房地产业(0.6亿美元),零售餐饮业(0.6亿美元)和建筑业(0.5亿美元)。

(三)韩国对华投资区域

目前,韩国对华投资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对东部地区的投资占了韩国对华投资总额的90%以上。这些地区,既包括韩国初期投资的主要对象――东三省、山东、天津等地,也包括近两年成为韩国对华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例如上海、江苏、浙江及广东等地。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的统计,2006年,江苏、山东、天津、北京和辽宁分别为韩国前五大投资省市,投资额分别为10.7亿美元、8.1亿美元、2.8亿美元、2.7亿美元和1.8亿美元。除了东部地区,韩资也开始逐渐关注中国中西部地区。2005年,中部地区共新设立韩资企业245家,合同金额2.7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1.47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同类指标的4.01%、1.40%和2.84%。西部地区新设立韩资企业65家,合同金额0.91亿美元,实际投资额0.21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国同类指标的1.06%、0.46%和0.41%。

二、韩国对华投资的发展趋势

基于目前韩国对华投资的现状与特点,今后韩国在对华的投资规模、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上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投资规模趋势――大企业集团将增多,投资规模增大

从2000-2006年韩国对华投资规模变化看,2004年之前韩国对华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并在2004年达到一个高峰。而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韩国对华投资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那么,今后韩国对华投资规模会不会进一步下降呢?本文认为,随着韩国大企业的逐步参与以及对华投资项目规模的增大,今后韩国对华投资规模总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韩国实际参与对华投资的多是中小企业。大企业还不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所限,投资项目虽多但规模较小,而韩国大企业集团对华投资项目一般规模都在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以上(例如大宇集团,其项目投资平均规模在3000万美元左右)。可以说,韩国大企业对华投资的趋向对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规模影响很大。

对韩国大企业集团而言,日渐吸引其来华投资的主要因素,已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中国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近几年,国内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以及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方面发展很快,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韩国大企业集团看好中国的市场潜力,开始对华进行大规模投资。目前,诸如三星、大宇等大企业集团已相继进入中国,并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研发机构。在韩国排名第4的SK集团也已在中国23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分公司,投资范围涵盖了能源、通讯、交通、海运等众多领域,2006年其对华销售额达到2.3万亿韩元。根据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有更多的韩国大型企业进驻中国,并带来更多的资本密集型项目,这很可能导致韩国对华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投资行业趋势――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成为增长点

迄今为止,在韩国所有对华投资的行业中,制造业仍然占绝对优势。估计这一趋势在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下去。其原因在于:在目前中国依然能够提供较多廉价劳动力的背景下,对华投资可以节约韩资企业部分生产成本,使之获得价格上的竞争力。另外,当前参与对华投资的主要还是韩国中小企业,虽然韩国大型企业近几年对华投资开始增长,但是中小企业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对制造业投资的主导地位。

当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韩资对制造业的投资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在对制造业的投资中,化工、采矿及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投资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韩国企业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相关产业开放度的提高,韩国对诸如家电、通讯设备及汽车等行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在未来几年中,随着竞争加剧以及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韩国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投资会进一步加大。

除制造业外,服务业在近两年也成为韩国对华投资的一个趋向和增长点。与制造业相比,加入WTO后,中国服务业对

外开放度大大提高,韩资对服务业的投资也取得许多新的进展。现在,在保险、旅游、餐饮等行业都有韩资的进入,特别是韩国的一些大企业集团,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也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以三星为例,其对金融业的投资已占到对华投资的3%左右。今后,中国的服务业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2008年的奥运会将成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同时也会成为韩国企业对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大好时机。

(三)投资区位趋势――向东南部转移,并向中西部扩展

在对华投资的早期,韩资主要投向在地理上与其相近的东北、山东及天津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大约占韩国对华投资的70%以上。1997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韩国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了解,其对华投资区域出现新的变化:韩资开始从东北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特别是重点转向投资环境更好的长三角等地。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韩国对江苏投资达6.5亿美元,远超过排名第二的山东(3.6亿美元)。同期,韩国对江苏的投资额占其对华投资总额的41.4%,如果包括上海,这一比例则高达48.4%。另外,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对韩国企业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截至2005年底,韩国在广东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项,投资总额共计8.9亿美元。今后,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韩国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还将进一步增长,这些区域也将会成为其对华投资的主导区域。

除了向东南部地区快速转移外,韩资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也在逐步扩展。受近几年“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把投资目光转向中国中西部地区,并瞄准了那里的自然资源、人力成本和科研人才优势。目前,韩国对该地区的实际投资已占对华总投资的7.3%,除以外,都有韩国的投资,中部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和安徽,西部主要集中在四川。种种迹象表明,韩国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积极性正在逐渐加大,目前虽然还无法判断韩国对中西部投资的增长幅度,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韩国对华投资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三、提高利用韩资质量的对策分析

针对韩国对华投资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为更好的利用韩资,本文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总体性及区域性对策,以进一步强化利用韩资的质量。

(一)总体性对策

从总体上说,今后韩国对华投资仍然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增长态势。不过针对目前韩国对华投资仍以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现实,中国要做的首先是制定相关的产业激励政策,吸引和推动韩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转向将会有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降低反倾销的发生;其次,中国在坚持国民待遇的前提下,可结合实际情况适量延续吸引外资大项目的某些优惠(只要不会对国内同类产业构成实质性公平竞争伤害)。这种政策延续与衔接将有利于吸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韩国大企业集团,吸引其对华投入更多的资金密集型项目。另外,中国还应在引进韩国投资的同时,利用相关技术外溢的机会,积极吸收韩国的高新技术,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促进引进消化再创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研发能力,以推动本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二)区域性对策

具体到中国各个区域,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提高利用韩资的质量:

1、中国东部: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的建议

对长三角来说,应以助推本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为目标,进一步引进韩国投资。具体而言,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在不断提升硬件环境的同时,加强市场软环境建设,规范外商投资法律政策,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强产业“筑巢引凤”的能力。其次还可通过有选择地抬高外资进入长三角的技术与环保壁垒来提升引进韩资项目的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外溢的价值,从而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此外,还可通过加强与韩国著名公司的合作来利用其品牌效应,培育长三角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珠三角来说,目前投资珠三角的韩国企业主要是电子消费类及零部件生产商。韩国企业投资珠三角,一方面是因该区域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另一方面是因毗邻香港,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对吸引韩国企业在珠三角投资具有重要影响。对此,珠三角应一方面充分利用好香港的优势和招牌“借鸡生蛋”,吸引更多的韩国企业到珠三角投资,另一方面,更要进一步夯实内功,规范政府法规和税费治理,整顿治安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吸引高科技企业和跨国集团总部的进入。从而影响和带动韩国投资的增长。

2、中国中西部:以东北和西部地区为例的建议

篇6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准则体系,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实现该目标有不同的路径。Ahmed Belkaoui(2004)提出了四种会计国际协调的路径选择:一是“快速调整”,即把IFRS 确认为本国的会计准则;二是较慢的“技术传播”,即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会计师事务所、跨国企业以及学术界不断地向本国宣传引入国际会计准则和实务,推进会计的发展,最终达到采用IFRS 的目标;三是“情景化”,即发展中国家从各个渠道、也包括发达国家以及IFRS调整自己的会计实务,以适应发展中国家现实国情;四是“自我发展”,即一国自己制定其会计准则而不受外界影响。目前,会计界更多地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归纳为以下3种模式:一是完全采纳(full adoption),即直接采用IFRS作为本国的会计准则,一步到位彻底实现国际趋同。中国台湾和香港、韩国、欧盟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准则趋同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二是持续趋同(constant convergence),即参照IFRS并根据本国实际修改完善其会计准则,同时也积极影响IFRS吸收借鉴本国的有益经验,实现本国准则与IFRS逐步趋于一致。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是采取这种模式的代表。三是准则等效(equivalent),即参照IFRS,独立制定实施本国的会计准则,再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等效声明,确认本国会计准则与他国(地区)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一致。在很多时候趋同和等效是交织在一起的。既然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推动中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履行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承诺的必须行动,那么我国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

(一)会计会计准则的制定权是一国的会计,完全采纳模式就意味着放弃了会计。中国作为全球日益重要的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领头羊,不可能接受丧失会计、完全听命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独立是国家利益的最大保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关系国家利益的一个多阶段重复博弈过程,欧盟推行排放权准则的根本原因是欧盟在清洁能源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推行排放权准则符合其利益。同样,美国之所以愿意逐步解散FASB并分阶段接受IFRS,也是自认为已有能力主导IASB并从应用IFRS中获利。IFRS虽然顶着“国际”名号,但却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一套规则,首先要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中国作为转轨经济国家,在市场化进程、公司治理和创新能力等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规则的制定者是规则的最大受益者”,如果中国完全采用IFRS,就失去了利益表达的机会和利益固化的机制,将可能削弱中国的经济竞争力。

(二)经济利益会计准则的差异是国际商业活动的一大障碍,企业赴海外上市必须按照当地认可的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并重新进行审计,这大大增加了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成本和审计成本。有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的平均资本成本要比美国企业高13.16%。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具有统一、协调、高质量的特征,可以消除在不同会计准则下的商业语言障碍,使不同地域企业的会计信息可以无障碍交流和比较,促进资金有效流动和资本市场发展,避免无效投资和资源浪费,优化全球资源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国际商业循环中,贸易往来和资本的双向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使中国能够分享海外经济成长的利益。在此情况下,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最大化中国经济利益的必然要求。

(三)国际义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自然会有更大的国际利益诉求,但同时也必须担当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主席在G20金融峰会上作出了中国支持和推进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承诺。要履行这一承诺,首先必须推动本国会计准则与IFRS持续全面趋同,寄希望于通过双边“等效声明”方式渐次实现与主要经济体会计准则的趋同。作为日益重要的新兴经济力量,中国不仅要履行趋同承诺,也必须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通过多边地区协调机制,联合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映本国、本地区的特殊环境,把握最新发展动向,在影响或主导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承担相应的角色,力争增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主导权或话语权,以尽可能低的代价实现尽快趋同的目标,最大限度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既不能采取完全采纳方式,也不宜采取准则等效方式,理性选择是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同时也必须尊重本国的特殊国情,在坚持全面趋同目标前提下,允许保持其会计准则的合理差异。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与成熟市场经济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故不能全盘照搬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基础上的IFRS。会计信息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尽管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会计国际协调、趋同具有信息含量, 但也有一些实证文献表明,会计国际协调以后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的含量。所以,会计准则趋同的前提是更适合客观经济实际、更有利于改进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不应该为了保持准则的形式趋同而牺牲会计信息质量。在这个意义上,达成共同的会计目标才是最本质的会计趋同。因此,“中国始终坚持会计准则趋同互动原则,主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实现其高质量、权威性和全球公认性,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这样,中国才能保持其会计准则的持续国际趋同。”尽管如此,但会计准则是一套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专业技术标准”,具有普适性,对于同一经济交易事项,不管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反映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而不应因其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IASB 副总裁Thomas・E・Jones 就曾说过:“所谓各国的法律体系,反映了各自的国民性或特有的文化,并形成其国家固有的东西。但是,会计是与法律不同的简单的技术方法。无论销售交易、生产活动,或者租赁交易,作为各种经济交易的特性在整个世界是相同的。因此,这些会计处理方法也必须共同于世界之中。各国文化的差异,对其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是不存在既有模式的……据此思考,我个人认为会计准则的世界统一是容易达到的。”所以,强调尊重中国特殊国情,必须建立在最低限度基础之上,凡事具备条件或基本具备条件的,都应该一步到位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比如会计报表呈报形式、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收入确认、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等问题,都不存在实质,应该与国际准则全面趋同。公允价值的全面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但限于中国目前市场条件的限制,可以尽量争取分阶段趋同。

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建议

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重复博弈的过程,要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必须采取一些适宜的策略。

(一)积极参与IFRS的制定过程,争取扩大话语权近年来,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方面,无论美国还是欧盟都日益重视与中国的合作。近期IASB和FASB可能面临改组,中国需要充分把握这些机会,争取在改组后的IASB中增加中国的份量,主动介入到IFRS的制定过程中,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使其更公平、合理,更符合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二)充分利用区域国际会计协调机制增强影响力通过亚洲

――大洋洲会计准则协调机制,中国已经比较有效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下一步,还可以考虑通过“金砖四国”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已有的良好基础,加强与中亚、非洲、印度、南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协调与合作,更有力地对IASB施加影响。

(三)充分发挥政府机构和会计行业的作用 强制力是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欧盟能在2005 年如期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在于欧盟是一个超国家的政治组织,所颁布的指令对各成员国均有约束力,不仅能保证欧盟会计的趋同,而且使IFRS比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主导的国际化进程更具有稳定性。IASC早期从事的协调难以取得成效,就是因为其只是一个民间会计团体,缺乏权威性。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政府机构应该运用其权威保证趋同按计划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件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大制度变迁,还应该发动所有会计从业者积极参与,使其充分了解国际进展和趋势,深入讨论研究征求意见稿,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民意对增加政府机构谈判筹码是有力的支持。

(四)强化国内配套政策的协调会计准则与国内的税务法制、监管政策密切相关。在会计准则快速国际趋同后,对以会计核算信息为基础的税务信息和监管信息会产生重大影响。会计准则可以突变,但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并没有随之突变,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税务信息、以维护客户和投资者权益为基础的监管信息不应该有很大变化。而协调好准则趋同后会计信息与税务和监管信息的差异,是相关政府机构需要尽快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否则,新准则实施后,不同目的的信息调整压力将会非常之大,而且还可能产生很多争议,给企业和税务机关等造成很大困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对策

中国最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发展,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今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占据国家市场。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这为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市场中提供了条件,再加之,国外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只要中国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背景下,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必定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了政治环。科技革命的到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是国际分工越加的详细、国际贸易逐渐的兴起。现阶段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已经越来越深,其所具有的特点如下:

1、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国家贸易迅速发展。但就国际服务贸易这一项来说,交易额持续攀升,在新世纪初,已经超过了7亿万美元,而这只是国际贸易的一小部分,可想而知,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快速性。现如今,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在一定的加快,各个国家或地区纷纷取消贸易保护政策,进口国外的产品,也将本国的产品远销国外。现代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国际贸易。因此国际贸易自由化,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对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已经保持平稳,但是贸易总额也在继续发展。

2、地区发展不平衡

因为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科学水平有非常大的差别,经济实例也大不相同,因此每个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程度有很大差别,对此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各国带来的利益也有非常大的不同。现阶段,国际贸易自由化市场中,发达国家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因此能够获得更大的益处。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严重削弱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价值,有些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几乎没有能力参与到国际贸易自由化市场中,因此也就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利益价值。为此,能够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平衡发展,国际组织机构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措施。

3、多边规则谈判越来越多

各个国家为能够在国际贸易自由化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常各个国家会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保证每个国家都能够享受到国际贸易自由化成果。各个国家进行多边规则谈判,每一次谈判可以说都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最用。其中比较重要的多边规则谈判有东京会合谈判,此谈判可以说开启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道路,除此之外,还有乌拉圭谈判,此谈判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另外,多哈会和谈判的进行,使得国际贸易自由化更加的深化。如果未来国际贸易自由化要想进一步发展,各个国家必定也会进行更为深入的国际贸易自由化。

二、中国采取的对策

面对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背景环境,我国必须采取合理的有效的对策,才能够在贸易自由化市场中获得发展。

1、建立健全贸易法律体系

1.1制定贸易的基木法。我国目前众多行业的法律法规仍有很多空白和不完善,这对国际贸易非常不利。一方面完善我国贸易的出口体系,制定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以税收、财政、政策等形式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贸易的出口;另一方面建立贸易的保障措施,在为贸易提供必要的救济途径的同时对违反我国贸易政策的行为提供制裁与报复的依据,做到“可攻可守”。

1.2在《对外贸易法》中明确我国贸易的管理机构,并对其性质、职能、权利等作详细的规定,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管理机构在对外贸易中更具强制性和合法性。其次,完善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表现在:提高服务行业的立法层次;完善现有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加强服务业立法,弥补尚未制定法律法规行业的空白,使整个行业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加贸易的透明度。

2、建立多层次的贸易管理体制

建立一个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并存、行政管理与民间自律组织交互作用的管理模式。第一,建立贸易的协调管理机制,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建立商务部与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二是建立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此项措施主要在于为贸易行政管理机构创立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避免“政出多门”或“政不出门”混乱的管理局面,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对内可以有效的整合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贸易管理的效率,同时不同机构可以相互磋商、共同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制定统一的合理的贸易政策;对外有利于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

3、积极推动区域和双边贸易的谈判

GATS作为全球第一个多边贸易规则,对贸易自由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一些国家对于更高水平自由化的需求,加上GATS并不排斥区域性和双边性贸易体系的优惠制度安排,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贸易自由化。区域性与双边性的贸易体系成为各国广泛接受的贸易自由化形式。区域性和双边性贸易体系降低了贸易自由化的谈判难度,更加便利的市场准入以及更少的贸易壁垒。它有助于实现区域与双边贸易的优势互补,推动地区合作,提供地区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区域性和双边性的谈判为GATS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为GATS更高水平的自由化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国际自由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各个国家都应该积极的采取对策,才能够在国际自由化市场获得利益。我国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市场上,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制定国际化的法律标准,以便企业能够更好进入到国外国家,也可以更好的引进国外企业,同时还需要制定完善的贸易惯例体制,规范市场上各个企业的贸易行为,同时要积极的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

参考文献

[1]李轩.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绩效与中国服务贸易的策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02).

[2]胡均民.试论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3]刘绍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07).

篇8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中小企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一、引言

在全球多边规则体系遭遇挑战和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国际经贸合作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为RCEP)的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系。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RCEP,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RCEP的签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宣告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贸易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RCEP关注成员的贸易能力提升和地区发展潜力,力图通过大幅度、大范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措施改善区域合作环境。RCEP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提供一个便利的平台,也为全球企业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RCEP专门设置了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议题,以促进成员加强对中小企业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支持,增强中小企业共享RCEP成果的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RCEP平台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增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二、RCEP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的机遇

RCEP覆盖了我国在东亚地区和周边的主要贸易伙伴,极大提升了我国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并通过稳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安全保障。(一)RCEP提供贸易便利化条件。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最普遍的方式,RCEP涵盖的我国周边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的重点目标。RCEP在货物贸易方面强调从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两个方面放宽市场准入规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关税自由化降低成员国的市场进入门槛;允许特定货物临时免税入境;取消农业出口补贴;采取信息技术提高通关效率等。在服务贸易方面,主要是通过削减各成员影响跨境服务贸易的限制性、歧视性措施,实行更全面的开放承诺,对专业资质互认也作出了相应安排。RCEP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为我国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市场准入规制的放宽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在成员国市场中经营更加广泛的业务,有助于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巩固在亚太地区产业链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关税水平的降低也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成本降低,加快了区域内的资源商品流通速度,促进更多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对成员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上升。需要注意的是,贸易便利化措施也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RCEP是双向互惠协议,在我国中小企业更容易“走出去”的同时,成员国的企业也会大量进入区域市场,势必稀释我国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国际竞争压力。从长远来看,RCEP带来的良性竞争能够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二)RCEP提供国际投资机遇。RCEP是第一个专门提出为中小企业合作搭建平台的区域经贸合作协定,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利用RCEP协定及协定创造的经济合作项目开展国际经营活动。RCEP的投资议题涵盖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投资便利化和投资保护在内的四大投资领域支柱条款。成员国承诺,通过缩短通关时间、简化通关程序、促进投资信息传播等开展全方面投资合作。在投资开放方面,RCEP的15个成员国均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5个非服务业领域投资做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大大提高了各方政策透明度,并承诺未来的投资自由化水平不可倒退。RCEP强调均衡规则和共同发展,将促使成员国对中小企业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和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成员国之间的投资效率和贸易效率。RCEP搭建的中小企业投资合作平台不但能极大减少我国中小企业对成员国直接投资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对于电商、轻工业、农业企业来说,RCEP提供了广泛的投资合作前景。RCEP加深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对我国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RCEP有利于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加快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国际投资机会。RCEP提高了亚洲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优化全球产业链供给链配置,促进先进制造业向亚洲区域聚集,有利于中小企业创造新型国际投资方式。(三)RCEP提供了人才招揽机会。吸引人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而政治环境、社会文化开放程度等因素都是影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RCEP对自然人移动单独设置章节,承诺将自然人类别适用范围扩大到服务提供者以外的投资者、随行配偶及家属等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所有可能跨境流动的自然人均可享有签证便利,并从申请要求、提交与处理、自由人流动的合作事项、争端解决机制四个方面保障来自其他成员国的自然人的权利。RCEP降低了区域内成员国之间流动人员的限制,提供了一个高度规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RCEP方便了各个领域的人才在成员国之间流动,促进成员国之间产业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利用RCEP对企业人才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借此扩充企业人才储备。在RCEP规则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才招揽不再局限于国内人才市场,能够从东道国或出口目的地招揽熟悉当地需求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人才,进而满足国际化的人才需求。RCEP成员国不仅地理位置临近,而且社会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容性,能够降低国际化人才的利用成本。我国中小企业既能利用分布在RCEP成员国的华侨华人和“大中华文化圈”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又能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较为发达的国家招揽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四)RCEP提供国际安全保障。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企业国际化面临更大的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传统上倾向于开拓东盟市场和亚洲周边市场,由于贸易伙伴的规则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RCEP从地理范围和议题范围均能覆盖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其更加均衡的规则体系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企业国际业务免受政治外交方面争端的影响,有效降低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风险。RCEP提供了国际高标准自贸规则,涵盖了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涉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议题,并借鉴WTO规则构建高度透明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贸易救济机制,第一次在自贸协定中纳入“禁止归零”条款,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业务提供了稳定预期的保障。RCEP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协定,允许在签约之后其他经济体继续加入。当一个经贸协定涵盖的成员数量越多的时候,其区域内发生争端的可能性也会越高,因此RCEP在国际安全保障方面强调争端解决机制的设置,明确规定争端双方的磋商协调、关于调解或调停等方面的规则,还详细规定了专家组职能、专家组程序、执行审查程序等其他事项。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面向RCEP区域内成员国的国际化经营具有更大的安全保障。实际上,中国与RCEP成员在经贸交往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一带一路”拓展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而RCEP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多边规则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制度化保障。RCEP不但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而且能有效约束成员国政府的非理,减少政治、社会、战争等因素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一旦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发生各种纠纷,可以利用RCEP规则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妥善解决,保障企业的正当利益。

三、我国中小企业利用RCEP机遇的对策

RCEP增强了中国与周边贸易伙伴之间的互惠互信共识,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但RCEP也在国际化经营模式重构、外部竞争压力、传统比较优势冲击等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挑战。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抓住RCEP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转型,进一步适应国际经济规则,通过多种方式开拓RCEP区域市场和第三方市场。(一)跟踪研究落地条款,掌握相关经贸规则。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密切关注成员国对RCEP条款的落地实施细则和进程,通过多渠道主动学习相关内容。RCEP成员国最后实行的条款还会经过多次改进更新,企业需要不断跟进这些条款的变化细则。中小企业要积极参加各种宣传培训,主动向相关部门机构和专家学者了解RCEP的权威解读,学习RCEP中与自身业务密切相关的内容。中小企业要保持创造国际合作机遇的敏感性,抢抓RCEP带来的机遇,提前了解成员国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积极调整自身战略布局和业务重点等来适应RCEP。(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国际商务模式。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的优势,积极创新国际化商业模式。利用RCEP鼓励缔约方通过电子方式改善贸易管理与程序的条款,将贸易流程中的磋商、订单、报关、运输等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跨境电子业务的效率,促进跨国B2B和B2C业务并行发展。根据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语言、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做到服务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借助RCEP对临时入境的集装箱以及自然人流动限制有所放宽的规定,完善跨境物流系统,扩大海外仓储的规模,提高跨境运输效率,减少跨境运输成本,将电商模式向国际市场拓宽。严格遵守RCEP针对电子商务的监管规则,保护电子商务用户的个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三)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抓住RCEP投资开放和投资者保护承诺的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广泛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深度融入RCEP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闭环,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层次和企业竞争力。积极参与海外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区域投资合作和产业合作积累跨国运营经验。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加强与大中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订单供货等形式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小企业也要重视培育优势产业链环节,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品牌,提升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招揽国际经营人才。我国中小企业要依托RCEP,抓住人才流动便利化的机遇大力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强化要素支撑,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在RCEP区域范围内招聘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快积累人力资源和弥补短板,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利用相关优惠条件合理配置国外人才。

综合考虑国际员工的文化差异,塑造一个包容性强的企业文化,促进各类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和利用RCEP区域内东道国劳动力资源,提高一线生产工人素质,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1]何雄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J].企业经济,2020(11).

[2]刘晓华.RCEP签署协议过程中我国的角色定位与未来发展应对[J].对外经贸实务,2020(05).

[3]平力群.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RCEP为中心[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0(06).

[4]张任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与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20(06).

篇9

xx医学院药学院XX级第14团支部

队名:梦想加速度

口号:青春无极限,志愿我能行

一、活动主题

青春中国志,腾飞中国梦

XX年3月17日,新任xxxx为13亿国人再绘“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对青年的殷殷期盼,这是国家对青年的深深呼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飞扬的青春将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我们都有一个“爱心公益梦”,希望用我们的青春汇聚成力量,用实践去建功美丽xx湖。

三、活动目的

“活力在基层”竞赛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进一步活跃基层团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xx共青团创优评优的重要途径。探索建立公益平台,传递公益信息,举办青年公益文化、志愿文化活动,培养青少年公益意识,提供公益实践,树时代新风。深入开展学生圆“爱心公益梦”的行动,积极推动青少年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XX年4月25日(星期六)下午14:30-17:00

活动地点:xx烟雨

五、活动对象

xx医学院药学院XX级药学第13团支部,第14团支部全体成员

六、活动内容

由各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落实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收获体验“爱心公益梦”的内涵,团结协作,共同建功美丽xx湖。要求成员从实践中有所体会,各自分享所获,对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七、工作安排

(一)前期准备

1.制作横幅

2.推选组长,分小组

3.确定小组成员的服务地点

4.买相关用品

(二)活动流程

1.当天14:00在13、14栋集合,骑车出发;

2.到达地点后,由各组长分发垃圾袋和笑脸给组员

3.找到各自的服务地点;

4.一部分为游客传递“爱心环保公益梦”和发放笑脸;

5. 在传递“爱心公益梦”的同时,游客如果支持我们“每天笑一笑,随时带走垃圾废品”的活动,就会给我们志愿者贴上一个笑脸;

6.一部分为xx烟雨做义务环保工作,回收垃圾废品;

7. 17:00集合,返回学校;

8.回校后聚餐,相互分享志愿实践感受与体会;

9.鼓励支部成员以“传递中国梦”为话题,在腾讯微博上分享与交流。

(三)后期工作

活动总结

在活动后听取同学们的意见,总结此次活动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还有这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为以后活动积累经验。

“笑脸谁最多!”,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对获得游客笑脸最多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八、经费预算

用品 单价(元) 数量 合计(元)

笑脸贴纸 3 6 18

红旗 1.5 5 7.5

胶带 5.8 3 17.4

车费 1 62 62

总计 104.9 元

九、附件

应急方案:

在活动期间,应注意安全,防止活动中人员意外受伤。

十、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团日活动,不仅给予了同学们一个表现自己、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而且,在这次主题团日活动中,各团支部成员相互认识,团支部之间团结友爱,加深默契,从中收获可贵的友谊。

本次团日活动准备较充分,组长和组员密切配合,同时分工具体安排合理,在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我们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团日活动。

再者,通过同学们传递“爱心公益梦”活动,加强了同学的交流与合作,使同学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和深厚的友谊,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班级的和谐。

我们这次活动过程中,用行动去实现“爱心公益梦”,用实践去维护xx湖的洁净,用诚意去感染每一位游客,我们收获的笑脸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当然,我们在开展活动时也发现一些不足,我们也认真反省思考了我们的不足之处:

(1) 由于时间紧迫,没能买到原计划需要的风筝去放飞我们的理想,呈现青春风采。

篇10

关键词:整合;企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3-0055-02

并购是资源、流程和人的整合运动过程,而其中又以人的文化――这一根本因素的整合最为核心。“从长远的角度,我可以指出:是不相容的企业文化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使得好的企业战略遭到了破坏。但是,如果说我从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学到点什么的话,那么就是改变战略要比改变文化容易得多”。 [1]文化在整个并购活动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没有文化的整合或整合不到位,即使表面上的工作完成的再出色,甚至经营上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购往往还会以失败而告终。

文化的整合,就包括企业文化本身的重新塑造、完善、融合以及人――这一核心资源的重新配置。群体文化及个体行为在复杂的破坏重建收购战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如何将反“作用力”转化为推动企业迅速发展向前的“合力”,成了整合成败的关键。

一、基于内部融合的文化重建

所谓基于内部融合的文化重建,主要是指在并购完成以后,管理层必须尽快培育、架构和完善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健全各种内部文化制度,在并购后每个员工能在新文化氛围里迅速开展各自的工作。内部融合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立;管理层的管理风格转变;内部各种沟通以及上下级之间汇报工作方式方法确立;员工的考核绩效制度以及涉及到员工其他利益的相应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性化管理的其他方面强化等。

1.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立

企业核心价值观,简言之,就是企业具有一种特有的精神品质,它体现了企业存在的价值和为实现使命、目标而采取的方略。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完善,将在企业内部形成发展的共同愿景,促使凝聚力朝既定的目标推进。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企业的软竞争力,但却能统领全局。

由于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加上世界上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接受度尚需时日,中国企业形象普遍比较差。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后在制定、推广自身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直困难重重,甚至有过半途而废,全盘皆输。确立和完善企业核心价值观,既要使新企业迅速得到融合,又不会违背自身原有的价值观,是一个两难选择。实际应根据具体收购兼并的形式来决定。对于具有横向或混合协同效应类的兼并,如联想兼并IBM的PC事业部,以及TCL收购汤姆逊电视,核心价值观则应偏重于融合二者固有的价值观,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协作,双方的价值观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存,员工不会产生厌恶、鄙视情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取各自的优点来使协同效应利益最大化,以便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对于纵向兼并或具有扩张、恶意类效应的收购,中国企业在做足国际化准备之后,可以采用激进些策略,如完全摒除并直接植入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或者依据企业在当地的定位重新架构其核心价值。当然根据行业和兼并规模的不同,应适当考虑植入的时机,否则给企业带来的震动太大而影响其它战略的实施。

2. 管理层的管理风格转变

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风格带有明显的行政性和个人官僚特点,同时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些负面因素大多不被国外员工所接受,常常在收购后不久就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因此应尽快改变这种不足。聘请熟悉双方的职业经理人去打理公司是一个选择,但是从长远角度,企业经营需要不以管理层变更为转移的制度,这种制度适合大多数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权益要求,能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使不同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对企业可能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点。

3. 内部各种沟通以及上下级之间汇报工作方式方法确立

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机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情绪、积极性和创造力。各部门和上下级之间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沟通机制,不但使决策和信息反馈变得迟钝,影响内部沟通效率,而且会使员工因此埋怨、指责并感到困惑不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机制都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沟通平台得到优化,但是这些措施大多受到企业领导者意见的左右。中国企业由于大多还没有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因而在国际化环境中应多学习些经验,比如美国人的开诚布公机制,就比较有效地调动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涉及到员工其他利益的相应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并购过程中,人事频繁变更甚至“地震”在所难免,建立长期具有不断激励的绩效考核制度就需尽早提上日程。做好人才安顿,布置和储备的准备是个系统工程,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成功,也因此影响了后续的整合工作。总结世界并购史上的成功经验,可以将激励制度主要分为对原有员工激励和新人才的引进激励。

首先要对原有员工进行激励。罗文斯坦、希彻曼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从事同一种工作,大部分人都喜欢薪水递增的时间序列而不是递减或不变的序列,对递增序列的偏好,部分起因于喜好和担忧的心态,部分起因于适应性和损失规避。所以对原有的员工,应给与足够的重视,提高相应的薪水水平,同时还应制定一些远期激励措施,使其在后续一段稳定的时间里,值得为企业继续工作,不再有后顾之忧,并尽可能发挥最大潜能。

其次,还应在引进新人才方面下足功夫。新的激励考核制度必须能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并能使他们在加入团队后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迅速得到促进和提高。除了采取高薪政策之外,还应采取工资与个人或团队绩效直接挂钩制度,并辅之以各种激励奖项来提高员工积极性。事实上,如果企业能长期实行要求严格的高薪政策,就会得到更多优秀人才的青睐和涌入,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水平,也会因此储备更多的合格的人才为扩张做准备。

5. 企业内部工作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性化管理的其他方面之强化

在内部文化的各项机制完善之后,为了让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必须营造一个相匹配的企业环境。研究指出,工作环境是影响员工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人性化的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但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促使更多人融入这种氛围中来,而且容易引导员工适应环境并乐意在其中工作。

综上,在内部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中,要妥当处理双方原有的文化,一般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重建”的原则去整合。首先,对于原公司比较先进的理念、习惯做法以及某些涉及所在国法律、政治、宗教范畴的比较敏感的部分,将其保留,以免造成与员工之间直接冲突而影响公司日常经营战略实施;其次,对于和新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有严重冲突的,或者和我们自身企业文化有相违背的部分,应渐进式地抛弃, 即在整合过程中,需加以关注,根据企业经营的成效适时加以改变或是摒弃;再次,对于原企业中没有的或者不完善的部分,应该尽快建构并加以推广,使员工能感受到新企业与以往相比,有了深刻的变化,并能感受到新的活力和充满希望。最后,文化内部整合必须贯穿整个并购过程始终。

二、 基于外部影响的文化建设:

有了内部文化的稳定和融合后,整合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营造具有外部影响力的文化。文化上的外部整合,主要是指企业并购后,面对改变了的外部环境,制定如何应对新环境挑战的外部文化影响力策略。具体包括外部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维护,和企业应对危机的处理方式等。

1..外部合作关系的完善及维护

外部关系是自身与企业外部合作对象之间的联系,主要包括与客户、政府、供应商、银行和其他债权人之间关系。由于国外人文风俗习惯以及各种环境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对中国企业感到陌生,甚至带有一定抵制性,如新联想成立后就失去了GE这个大客户,很多重要的客户也都渐渐倒向竞争对手那边。前车之鉴,当慎重对待。

并购过程中,整合所需的资源如资金、人力往往比较紧张,为了利用有限的整合资源建立和维护以上各种关系,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公关协调能力、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特征和生命周期以及经营战略等制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次第。不管是哪一方利益,都不可轻视而马虎处理。就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的案例来看,最难就是如何维护现有的客户关系。尽管企业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对策也差异迥然,但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须从产品自身的品质、服务质量以及品牌扩展出发。

2.企业应对危机的处理方式

几乎从购并谈判的开始起,企业就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如品质问题就是最容易导致危机爆发的因素,它将影响客户以及市场对企业的信誉,从而造成严重的品牌危机、信任危机;另外还有如同工会,媒体、社区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各种关系处理,都需要一种娴熟的对话技巧和应对处理方式。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在这方面的经验显然不足,很难找到有比较成功的案例。长期里,企业应该完善自身的危机和各种风险处理应对机制,设置企业内公关部门,招募经验丰富的公关经理。

3. 企业伦理道德的完善

在完善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作为国际化的企业,还应建立完善与企业相匹配的社会伦理道德,这不单是为满足文化上整合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现代管理的策略,一种进步理念,也是市场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诉求。企业伦理从基本面上主要包含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领导者的个人道德,即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它的行为必须对社会负责;企业领导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社会人,个人要有正确的权力观和功利观,对社会要有正义感,其行为需接受严格的约束,如道德和社会伦理等,这样才能让市场认同企业,也让社会认同企业。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儒家和谐思想标榜自己于世界,是个负责任的大国。这就要求微观的企业在海外也能树立一种正确的企业道德观,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企业不但要做好自己,还要致力于营造自身之外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