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实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6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教师实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教师实习总结

篇1

2019年12月参加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专题网络培训学习,聆听了专家、学者和领导的专题讲座,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使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贫乏。此次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通过几天的网络培训学习思想上得到了提升,知识水平得到了充实拓宽,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对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学院教学的要求;促使我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较大副度提升,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我掌握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与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积极主持课题,发表成果,参与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下面将我的培训学习心得与培训后回到岗位后的实践相结全,总结以下几方面: 

一、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高校教师应在传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强调结果本身;在适度掌握知识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确立了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保证,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善于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好的课程准备还需要好的课堂发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即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以启发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对比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自学、讨论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师生交往渠道,做到与学生及时沟通。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建立起友好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从教学中受益,而教师也可以从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做到教学相长,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四、善于使用语言技巧。教师要讲好一门课,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巧。平时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以此来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还可通过作业、答疑、小测验,甚至可以跟同学聊天等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引入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的进度,总结如何用最贴切的语言讲述问题。教师讲课的语言应清楚流畅、精练朴实、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对重点内容、应加重语气,力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则语言平淡呆板,只能成为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讲课的语速要适中,要始终与学生的思维协调合拍。 

篇2

关键词:临床护理教学 教学管理 模式

要想使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护理人员,不但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训,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适应工作的需求,更加有目标的为患者服务。临床护理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论知识的实践验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要做好临床护理教学就要做好临床教学的管理工作,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与代教安排,装配高素质的学科教师,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工作,力求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近年来,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与工作总结,本人总结出了一些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给出了一些基本的建议,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管理改革来改变临床教学的陈旧方法,完善临床教学管理工作。要更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就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教学前我们要制定适当的周密的教学计划,根据临床护理教学内容来安排教学进度。安排教学计划的前提是要遵守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根据护理知识由简入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此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具有实践性,能够体现理论知识的相关内容,既不脱离实际,也不纸上谈兵,要根据护理的特点,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护理的步骤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另外,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心理变化来安排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学生整体护理观念、病患交流技巧、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方法技巧、护理管理能力等的学习与提高。

二、提高带教课程教师素质,严抓实习带教教师的入职选拔与技能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与知识的桥梁,要从根本上抓牢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要做好临床护理带教课程教师的选拔工作,并且定期对这些教师进行先关知识的学习与更新。在选拔临床护理带教课程教师时要严格审核教师任教资格,如:大专院校毕业或五年以上护士工作经验,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带教能力与实践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对教学大纲和实习目标与计划比较了解,制定的学习计划与方法比较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热爱护理教学,工作认真,具有较高的职业追求;能够不断的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来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与护理观念,能够充分将现代护理观运用到临床护理教学中等等,这都是选拔临床护理带教课程教师的硬性条件。综合来说,带教教师最好选择护理思想和职业素质都较理想的护理人员来任教,他们既有较丰富的护理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护理理论水平和护理操作技巧,在病患沟通方面也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他们比较理解病人的痛苦,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心,这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对他们的学习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不断向护理人员的形象靠拢。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对带教教师进行职能评估与技能培训,使教师队伍的知识能量不断更新,紧跟医学发展和医院临床护理的要求。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带教实习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总结发现,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实施带教学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来调整我们的带教计划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例如在临床实习的前期,由于学生们面临的是怎样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技术,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在实习中难免会遇到不同打击,如知识运用生疏,在转换自己角色对病人护理时出现不适应的心理变化,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等等,都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理论与实际的反差,也是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就会使他们对工作产生不满,进而向放弃。此时,我们应该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要在对学生示范的同时进行理论知识的温习与讲解,在进行每一项的护理操作时都要追问学生们相关的病例知识,尽量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实习期间要鼓励学生多多与病人沟通交流,争取患者意见。带教教师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来教学,关心学生,认真讲解,不能仓促了事。实习中期时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开始呈现平稳,不再像前期那样无措,普遍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巧,这个时期是护理知识与技巧充实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带教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要求学生不断练习,戒骄戒躁,重复操作技巧来熟练掌握。此外,对于那些护理优秀迫切需要独立操作的学生,要给与鼓励,适当放手,当他们自己进行护理的整个过程,当然教师要在一帮观摩,出现错误是及时指导,以防造成护理事故,要注意学生护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加强护理责任心。在实习的终期由于面临毕业去向问题,学生会普遍呈现心理焦虑的状态,工作起来也容易分心,甚至出现实习迟到、无理由请假等,此时,我们要加强实习管理,对他们严格要求,施加适当的压力来要求他们工作技能的提高,让他们适应护理人员的职责,还要教她们从心理学、伦理学的角度去观察、护理、体谅、理解病人,以适应当今“社会—心理—生物”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俊莲.郭志萍.护理临床教学管理浅谈 J].中华医药杂志,2005,11(5).

[2]张培翠.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的相关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

[3] 左素香.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

篇3

关键词:教育心理 儿科护理教学 记忆相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67-01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知识,就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掌握知识的途径就是记忆,记忆是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儿童方面的知识具有变动性,所以,儿科护理教学中需要记忆的东西颇多,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记忆方面觉得枯燥乏味,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着重探索如何才能让学生增强自己的记忆兴趣。

1 增强自己的记忆首先学会理解内容

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知识。要深度剖析知识的涵义,让学生做到全面的理解知识,而不是逼迫学生直接死板的记忆。例如,儿科护理教学中,关于儿科系统疾病一课,学生要对疾病的所有临床表现进行记忆和掌握,然而,不少同学对于这些内容没有感性的认识,只靠死记硬背,其结果是遗忘的速度越来越快,还将所有的临床表现混为一谈。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具体详细的将疾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讲清楚,保证学生清楚透彻的知道该病的并发原因,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加强学生的连贯记忆;在讲授先天性心脏病时,讲授的重点放在血流动力学的方面,让学生通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思考发生的心脏改变和临床表现。另外,在教师提问学生相关知识时,不应该让他们机械性的复述,要根据详细的依据分析,然后得到答案。所以说,强化记忆效果的基础就是具体详细的理解所学内容。

2 大纲框架的架构促进知识的记忆

记忆知识,要在宏观上把握知识的大纲结构、整体框架。知识的内容是相当多的,而且具有分散性,这就使得学生记忆全部学习内容的难度加大。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的重点。教师根据大纲中的要求,将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提炼,用简明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达到“记住一点就能引出一片”的效果。例如,在肺炎护理的学习中,用支架的形式将肺炎护理方面的知识总结概括,保证学生有效记忆得到最大化。

3 记忆知识离不开联想、归纳和赋予意义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总结出合理的框架,有些不能理解的重要内容就需要我们联想、寻找规律或者编造口诀进行记忆。例如,小儿每天对水、热卡的需求是根据年龄的变化而改变的,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小儿对水、热卡的需求量就越大,但是相对固定的量是一定的,所以记住婴儿期的量,以后根据年龄的递增,减少相对固定的量即可。对于无规律可循的重要知识可以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进行记忆。例如,对于1周岁以下的小儿,其言语、运动发育过程非常繁琐而且毫无规律可循,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如果将这些知识精简然后编成容易记忆的口诀,就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精简的归纳,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4 参照遗忘规律制定措施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众所周知,艾宾浩斯曲线遗忘规律阐述,学习过程中记住知识后,遗忘的过程就开始发生,而且,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相对最快。所以,我们要想增强记忆效果就应该根据遗忘规律进行及时地复习。没等知识的遗忘就复习一次,这是对知识的巩固,同时花费的时间也短;如果等所学的内容遗忘后再去学习,那么,重新学习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而且对知识的好奇心低,学习效率低。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做周密合理的安全计划:课堂学习结束后布置当堂的课后作业;每到上课前把上堂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利用单元总结、课堂测验等措施实践巩固;注意知识间的贯通和复习。根据遗忘规律,将复习知识的时间进行先密后疏的安排。

5 知识的记忆离不开兴趣、爱好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本质潜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含义和意义: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岗位。例如,“PLB”教学法,教师根据典型的案例设置疑问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进行精讲、学生见习岗位实习。在完成的一系列任务中,学生明确了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实习中体验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让学生在了解自身知识匮乏的同时,努力的继续学习深造,加强知识的记忆。

学习记忆的过程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儿童护理教学离不开校内学习、校内模拟实训、强化训练、典型案例实习、考核等方面的教学方法,这些方面构成了有目标、有系列的立体化教学。例如,在小儿腹泻一章中,头皮静脉穿刺滴液治疗中,教学的模式计划为临床,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在实验室模型上进行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6 结语

只有真正的记住了知识才能更好的应用。文章结合记忆规律的现象,总结出应对的措施,在儿科护理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复习巩固相关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措施重在培养学生的强化记忆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保证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所以说,科学的运用教育心理进行儿童护理方面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换句话说,教育心理与儿科护理教学的记忆相长。

参考文献

[1] 李美珍.教育心理与儿科护理教学的记忆相长[J].中国当代医药,2011(13):123-124.

[2] 罗玉琳.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调查与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27):52-53.

[3] 史良俊,刘伟.以行动为导向的儿科护理教学改革实践[J].新课程(教师),2010(11):133-134.

篇4

关键词:临床护理教学 质量管理 护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22-01

1 加强岗前培训是临床护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岗前培训作为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的重要内容,对刚进入医院和科室的实习学生做好岗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由医院领导,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内容为医德医风教育、医院概况、医疗法律法规、如何做一名合格护士、护理工作制度、医院及护理实习管理制度、职业防护和安全教育、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等,培训时间10-14天。其中医德医风教育尤为重要,是传播医德原则与规范,提高护生和医务工作者的医德素养,自觉履行医德义务,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手段。高尚的医德是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护理技术的内动力,作为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组成部分的医德,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是医护人员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培养而自觉形成有关善、恶、荣、辱等道德观念。严格规范的岗前培训,使护生能尽快进入岗位角色,消除陌生感和惧怕心理,明确实习目标,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和心理调适,积极主动完成临床实习。

2 提高带教教师素质,选好带教教师是做好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前提

2.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者,同时也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作为临床带教教师必须具备品行端正,业务精干,创造力强的基本素质。选择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精湛,具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带教。带教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及培训。针对目前临床实习带教中教师队伍现状,明确带教教师资格,既传授知识,带技术,又传授医德,带作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2.2 举办和参加临床护理教学培训班,是提高带教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使临床带教教师掌握最新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带教方法,确保临床教学质量,我们每年举办护理临床师资骨干培训班,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外、省内外培训学习;请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授课;规范教学查房等形式;医院临床护理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3 严格管理是保证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没有合理、科学、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就会空泛无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难以形成。因此完善和健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至关重要。一年的临床实习时间虽说不短,但各科室轮转就显得匆匆而过。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先后要面临“研究生考试关、找单位应聘就业关、恋爱人生关”的挑战和冲击。报考研究生本身是一种学习的推动力,然而时间紧,任务重,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最主要任务,利用实习时间学外语;有的学生交班后不知去向,错过了不少学习良机;春节过后应聘考试找工作频繁不断,许多学生为此花费了宝贵时间;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谈恋爱同样分散了实习精力。面对当前种种现状,我们的做法是学生入院岗前培训时明确组织纪律;严格管理学生实习中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严格请假制度。带教科室和教师以予高度重视,既严格按教学任务带教,又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经常听取和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顺利渡过“三关”而未影响实习效果。

4 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是临床护理教学的中心任务

临床实习是学生把理论用于实践,巩固所学理论,增强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以临床实践为主要形式。带教教师对学生放手不放眼;要求和引导学生勤练、多学、博采、善思。各项护理技术严格按操作规程,认真练好基本功。此外,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参加各种专题讲座和专科小讲课,每周1-2次;参加教学查房和护理查房,每月1次;书写医疗和护理病历;组织单语和双语教学查房[3];进行小讲课等,使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和锻炼讲课的实践机会。

我们初步体会到,重视和规范实习护生岗前培训;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严格实习管理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带教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习惯,适应新时期护理人才要求,使学生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护理理念,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冬梅,杨沁玲.护生在实习中的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51-453

篇5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实践性很强,其教学过程是由课堂教学、临床实习等环节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向护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基本过程。临床实习是使护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以理论指导操作,掌握多项护理技术,培养和提高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工作的能力的途径,是护生开拓思维和积累经验的必经之路,是护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

护理临床带教教师在护生完成临床实习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有一支优秀的护理师资队伍,是保证临床实习带教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生实习阶段的效果。带教教师的职责是以准确、正规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精心指导护生进行多种护理操作,使护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强化与升华,实践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通过自身牢固的专业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护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 护生具有高尚的理想道德和情操。因此提高带教教师的素质,增加教师的意识观念,是培养合格护士的根本保证。笔者在吕梁市卫生学校从事临床带教工作12年,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带教教师,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对护生的重要影响,因此,总结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临床带教教师应增强以下6方面的意识观念。

1. 要有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以病人为中心”这一理念已经在医务工作者中形成共识。在临床实习期间,带教老师要指导护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主动关心病人,耐心细致为病人服务,尽可能使病人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精心的照料。带教老师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对待病人时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并运用有效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如使用礼貌用语、语调温和、语速适中,尊重患者人格,表情亲切自然,微笑服务等。并对行动不便者主动搀扶,对咳嗽痰多者轻拍背部助其排痰,给无人照料者送水、送饭等。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护生学会换位思考,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并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对不同病人开展个性化护理?

2. 要有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

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护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反映在护士群体中出现政治思想弱化,经济意识强化,集体意识淡化等不良影响。护生进入临床实习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护生的人文精神培养,那么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带教势必把护生培养成“三冷”护士。

现代整体护理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护士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以人为本”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整体护理内涵之所在,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应有目的地向护生讲解人文精神的知识,让护生充分理解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教会护生在诊疗活动中,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对病人使用得体的称谓,注重沟通与交流,关心病人疾苦,操作时保护病人隐私;适时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帮助病人克服自卑,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高尚的人文精神。

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常会遭遇到一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带教老师应主动关心护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她们释放或缓解压力。例如护生因静脉穿刺不成功而遭到病人的责怪甚至谩骂时,带教老师应教会护生应对的方法,指导护生立即诚恳地向病人表示歉意,老师在旁也向病人作出解释和安抚,随后加强观察和沟通,这样会取得病人的谅解和信任。同时,老师要劝导护生:病人因为身体有病,故而脾气变坏,要求较高,可以理解,护生会因此而原谅病人。护生一方面会学会应对事件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加深对病人的同情心,学会理解和体谅病人,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氛围。同时,还因为老师及时的心理疏导,会消除护生心理上的不良压力和阴影,从而保护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护理职业的热爱之情。

3.要有超越传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护理教师超越传统方法去考察对象,从而得出新的结果,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适应教育教学中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变通地运用创造性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在护理教育教学中研究护生创造性的发展与培养,是时代赋予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4.要有科学发展的竞争意识

竞争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加速竞争,竞争是现代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社会活动。根据目前中专卫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必须提高护生综合素质,鼓励,引导护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教师必须具有竞争意识。护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做人。在掌握护理“三基”知识以能适应医疗机构人才的需求的同时,还需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获得“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充分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人才竞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敢于尝试,敢于竞争才能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从而找到理想岗位,获得就业成功。

5.要有适应变化的信息意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知识更新快,刚学习新设备的使用,又有更新的技术设备投产,为了提高临床带教的质量,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带教教师不仅要掌握医学和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更新知识的敏感性和能力,广泛汲取来自各种渠道的新信息、新知识和新见解,及时地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武装自己,提高业务素质,结合带教内容和护生的实际情况,将适宜的内容介绍给护生,以开阔护生眼界,激发护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护生不仅掌握新知识,更看到护理工作的发展前景,激发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培养护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关键词:内科护理;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进步和护理教学理念发展,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病患对医护工作的人文要求也越来越提高。在这个条件下,内科护理教学也需要提高对人文教学的认识,让护理专业学生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宽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以使得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优化护理质量,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将人文品质内化到学生的心中。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培养内科护理学生的几项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课前准备活动创设人文情景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中,将人文情景渗透到全课程的教学中去,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将关爱、同情等理念渗透到护理的细微措施中去,通过细节向学生展示如何在护理活动中注重患者的感受和家属的心理,使得他们经历学习到感悟、最终内化人文素养的全过程,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学生人文关怀缺乏的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说,经过课前准备的人文素养是潜移默化、不刻意的,显得不做作、不矫情,随意为之、合情合理,因此能够起到以情意促认知的良好效果。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把握他们的认知特点,既不可以拔高人文素养的难度,也不降低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努力通过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内化人文素养的平台。

二、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人文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等新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医患、家属等角色,让他们临床揣度各方的行为和态度,体会到各方尤其是患者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和对病患者心理反应的敏感度。比如,可以在情景模拟临床教学法中,创设病人遭受重病折磨的情景,让他们体会到病患害怕无助、渴望救助的负面情绪,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产生移情,自发地对病患和家属表现出人文关怀,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态度柔和、动作麻利。

三、成立关怀小组打造人文教育常设机构

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可以考虑成立关怀小组,以建立常设性的人文教育机构。这个小组是一种非正式的团体组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长期受到小组活动的熏陶,进行实验室合作练习等活动,采取书面交流、现场交流等形式,感悟病患心理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可以说,关怀小组是实践和反思人文教育的平台,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多形式、多内容地表达关怀。

四、通过记关怀日记进行个性化培养

关怀日记是护理专业学生反思、见证自己人文素养培养过程的载体和平台,通过记关怀日记,可以发展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个体性人文关怀模式、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笔者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全程、不落细节地记录自己对病患情感的认知、感觉、反思和情感变化过程,以及时记录自己的情感体会和变化过程。通过实验,笔者发现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通过落到书面,学生能够发展出不同于关怀小组、角色扮演等大众、公开的人文素养,而是培养出更为细腻、适合学生本体情感基础的人文素养,并且真实性大为提高、效果也就更为突出,是一个实现情感共鸣、行为趋同的隐蔽课堂。

五、临床实习实践加深人文素养

临床实习实践是检验学生所学所知的最根本手段,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如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教师教授得到底如何、学生内化到什么程度,而且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文素养的专业性、重要性和细节缺失,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是以关怀小组为依托,通过课程老师的带领,到医院病房实习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感受患者的感情需求并通过多种措施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形成良好的医患互动关系。通过这种实践,笔者感到,学生确实能够感受到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真实关怀感知、体验,并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素养的专业护理工作人员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因此,实践临床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萍萍.提高护生对人文素质培养认知度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1(03).

[2]周菊琼.中专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分析及对策[J].家庭护士,2008(24).

[3]付菊,王红梅.护理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作用思考[J].重庆医学,2011(11).

篇7

1.目前护理临床伦理教学现状分析

护理伦理学是用伦理学的原则、理论和规范来指导护理实践,是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临床上具有普遍适用性,其目标是对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可以用于临床实践的伦理知识目前,护理伦理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护理伦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差距,由课堂教学到临床实践的转化较少。护生虽然在护理理论教学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护理伦理知识教育,但由于内容空洞,书本上通常出现典型案例分析,而日常护理实践中细微的护理伦理问题很少被提及,从而造成了课堂理论缺乏系统性,让护生进行知识迁移的可能性降低,造成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不对称,不敢真正将护理伦理知识和伦理道德原则应用在实践中。

二是临床实习未将伦理道德素质培养纳人临床教学过程,在如何处理临床护理中遇到的伦理问题以及处理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差强人意。目前,很多学校在设置临床实习教学计划中,未将护理伦理进行系统的安排,没有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实习中,各医院也没有相应的具体措施,系统安排护理伦理带教指标,临床带教者没有详尽的指导纲要可循,只能按照大致原则进行带教,所以对临床实习护生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尽如人意。

三是护生伦理知识掌握有限,道德意识薄弱。尽管大部分护生对医学伦理范畴有着较为清晰的判断,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很茫然。同时,在操作实践中,大多是按章操作,较少意识到其中存在的护理伦理学要求。

四是在日常护理带教中,一部分带教老师未将护理伦理教育渗透于带教工作中,未考虑患者知情同意,是否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的情况下,就让护生进行操作。只注重了教学任务,却未考虑患者个人感受,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损伤,这种做法不符合伦理学原则。

2.我科特色护理教学实施细则及成果

2.1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2014年5月轮转护生共204人,其中男8人,女196人。年龄18岁~24岁,平均年龄21.6岁,包括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教学项目包括:心电监护、动脉采血、吸痰、心肺复苏、气管切开护理、呼吸机辅助呼吸、参与抢救、除颤、各种引流管护理、导尿、胃肠减压、输液栗或微量泵使用、书写特护记录等实习内容。

2.2实施细则

2.2.1制定切实可行、周密的带教计划在学生到岗前,根据ICU护理特点,在护理部带教大纲原则下制定出科室详尽的教学计划,具体到每一个重点仪器的操作,常见病情的处理,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原则和礼貌规范等。制定的教学计划遵循详细、操作性强的原则,让带教老师有章可循,并不断进行合理化建议和完善。

2.2.2严格筛选合格带教教师我科长期以来对带教教师资质进行严格筛选:通过ICU专科资质培训的护士、工作时间大于两年、护师以上职称、热爱护理事业、心理素质过硬、具有良好沟通及操作能力。在取得带教资格之前,由科室负责人对其考核,要求能以身作则,树立科室良好的品牌带教形象。负责护生带教的人员按照学历、工作时间等标准分组,由总教学组长负责、科室护士长监督、带教小组实施,从计划到实施实行三级责任制原则。

2.2.3严格执行科室护生带教计划及标准ICU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患者病情危重,工作节奏快,各种仪器繁多复杂。护生进入科室后,带教老师对其进行整体工作流程说明,对重点仪器操作事项进行操作示范,对护生心理进行耐心引导,使其消除对环境的陌生及恐惧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再严格按照实习带教计划指导护生学习,护生出科前完成科室考核与评比。

2.2.4重视护理伦理教育在平时带教中,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重点剖析等方法对护生进行伦理学教育,使其形成尊重患者、关爱病患的人道主义精神。让护生掌握良好的病患沟通技巧,培育积极乐观的护理服务态度。定期组织讨论会,学习和交流护理伦理实践心得,让大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提升。

2.2.5适时让护生动手操作进入ICU这个特殊的科室后,让护生遵循:看_听一问一明_测一做的顺序。首先让护生熟悉相关理论知识,看带教老师是如何操作的,听听老师是怎么和患者沟通的,其次不懂的知识点多请教老师,明白前因后果,最后经过带教老师的综合测评,适时的让护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2.2.6注重实习生信息反馈和总结在护生实践过程中,带教小组组长每周征询护生反馈意见,将护理伦理运用经验在每月的科室护理交流中展开讨论,积极推广和学习,对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形成信息反馈总结周报和月报,以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护生出科时,进行带教意见征求,希望在以后的带教工作中以不同的形式将伦理知识贯穿于整个带教过程,让带教和护生形成于教于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真正体现出特色的伦理带教。

2.3实习带教取得良好成绩(表1)

3.讨论

护理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操作技能由生疏逐渐娴熟的过程,是护生向合格临床护士转变的重要阶段。而在护理带教过程中临床护士既要保证患者身心不受伤害、尊重患者,又要让护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如何较好的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加之ICU患者病情复杂,这对护理带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实习带教环节质量管理,保证实习带教效果满意,确保护理质量安全有序。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学习是通过观察来实现的%护生最直接的观察对象就是教师,教师对专业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护生的专业选择这就要求所有护理人员能以身作则,重视模范作用,加强自身技能提升和素质修养。临床带教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评价行为和评价水平,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临床带教护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带教护士要适应时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充实自身知识库广大护理管理者要重视带教人员培养,构建带教队伍梯队建设,并设定完善可行的评价指标,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后起之秀。

篇8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课程改革;地理学科知识;教学能力

一、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

教师资格制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起步较晚。1986年《义务教育法》首次规定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应由国家建立,强调教师为专业技术人员。1993年《教师法》以法定的形式强调实行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确立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的身份[1] 。1995年,国家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细化。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教师资格制定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补充[2]。由此,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基本形成。本阶段的教师资格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考试对象是非师范类学生和其他人员,师范类毕业生在毕业时修满学分后发给教师资格证书;第二,虽然考试大纲由教育部审定,但是命题、组织和考试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各地方在试题编制、考试组织、考试时间安排等方面各自为政;第三,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以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为主,很少涉及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四,虽然建立了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认定门槛较低,除了学历要求外,其它的培养要求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教师资格终身制,没有年限和任期的限制,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对于教师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不强,缺乏针对性。

为加强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建设,使之更为科学、规范,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由国家统一制定考试标准,提高入门条件,加强教师道德建设[3] 。2011 年,国家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对中小学国家教师资格制度进行改革,教师资格实行全国统考,并颁布各等级考试科目的大纲[4] 。2011年首先在浙江、湖北两省进行试点,2012年试点省份增加了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区,2013年又增加了山东、安徽、贵州、山西四个省区,按照规划争取在2015全面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此次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特征:第一,笔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方式进行。本次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更强,更强调概念和理论记忆基础上的理解应用,特别是面试,侧重实践操作。第二,以往师范生修习完相关课程后,在大学毕业时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在新的制度下,师范类学生也要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第三,对已经取得的教师资格进行定期审核,每5年一次,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和师德建设。

二、《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内容结构与特征

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在“国家标准、省级考试”制度下应运而生,大纲规定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地理教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基本地理教育教学能力。

1.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结构

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由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与题型示例三个部分构成。

考试目标规定了中学地理教师资格考试要达成的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维度,知识维度包括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教学知识,能力维度包括地理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地理教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地理教学设计的能力。大纲中采用“了解”、“运用”、“掌握”、“会初步运用”等动词进行表述,清晰地说明申请者对地理科学知识与地理教学能力的把握程度。

考试内容模块部分从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设计三个部分对每个模块的内容与要求进行具体、明确的说明。大纲中规定中学地理教师申请者首先应具备较好的地理专业知识,包括掌握与中学地理课程相关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运用地图和其它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掌握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如人地关系等。教学知识一方面涉及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涉及中学地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技能、教学评价等一般地理教学知识与技能,从地理课程、地理教材、地理教学三个方面对地理教学知识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说明。教学设计从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形成完整的教案五个方面加以具体说明(见表1)。

试卷结构分配,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所占比例为44%,教学知识与运用占21%,教学设计占35%,考试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客观题占33%,主观题占67%,说明此次考试大纲更加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见表2)。

2.中学教师《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特点

关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

考试大纲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对于地理新课程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的考查,增强考生适应地理新课程与新型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了解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主要内容要求;熟悉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明确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能够运用地理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

重视地理教学基本技能考查

考试大纲对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提出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大纲中要求考生具备准确、恰当的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运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评价、编写教案等教学设计能力;具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正确处理地理教学中各种问题等教学实施能力;能够采用不同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等教学评价能力。从多个视角全面考查,给予考生充分展示其对于地理课堂教学把握与理解的机会,从中也可有效地考查考生地理教学素养的状况与潜能。

凸显地理科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思想方法日显重要。本次教学大纲在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方面,加大了对考生地理科学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考查力度。大纲要求考生熟悉地理实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6]。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和方法观察、分析、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方向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渠道,针对教师资格制度的变化,为使师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确保师范生优势特色,应密切结合国家教师培养“专业标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实习等方面对师范生培养模式做出相应调整,突出“实、新、用”,积极与“国考”对接,进一步突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

1.完善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

切实增加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

在以往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技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基础上,应增加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地理典型课例剖析课程,增强地理教育类课程必修的比例,将地理教育类课程分为理论、技能和实践三层面课程(见表3)。

科学配置各学段地理教育类课程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类课程多数均从大三开始设置,集中高年级学段开设,这种安排格局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进行学习,应从大一开始,系统规划、统筹布局,逐步提高。大一开设地理教材分析研究与地理教学技能课等基本地理教学素养课程,大二开设地理典型课例剖析、地理课程标准理念解读、地理教学评价;大三开设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大四开设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教育实习等。这样设置可以使多数学年既能学习地理教育理论,同时配有地理教学技能或地理教学实践课,形成地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时序序列(见表4)。

2.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法

倡导“咨询―探索”教学模式

“咨询―探索”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先提出总教学课题作为任务,学生在围绕课题活动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开展尝试性乃至探究性学习研究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议。该模式教学程序为: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课题―总结评议[7]。该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加深理解,发挥创造性。

探索“问题―任务”教学模式

“问题―任务”教学模式即先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中,课程、教材与资料等内容都围绕问题进行组织,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处理问题,其责任是决定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并进行探究,教师对学生活动侧重观察组织和积极引导。该模式教学程序为:问题阶段―初期分析―研究阶段―报告成果。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提高综合思维、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尝试“案例―研讨”教学模式

“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即选取真实教育问题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讨论,并根据案例进行演练,学习运用地理教育理论全面分析地理教育教学问题。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展示案例―合作讨论―讲解分析―演练展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联系教学内容和教育实际,列举针对性、实践性等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研讨,深化学习。

试行“模拟―演练”教学模式

“模拟―演练”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播放优质地理教学录像,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在师生深入讨论评价基础上,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演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程序为:观看录像―分析讨论―模拟演练―反思总结。该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熟悉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并根据各种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授课,以提高师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

3.强化各学段教育实习

师范院校常规的实习一般为7周,试教课为12节。但由于实习时间过短,学生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此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改革重视学生教学综合素养,加大对考生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及地理教学设计能力考查,与之相适应应加强考生实践环节,从师范生进校起,就应整体设计四年实践教学计划,加强组织师范生观摩中小学课堂、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开展教育专题调研[8]。根据不同学段可以将实习制度分为初始实习、基础实习和强化实习(见表5)。

综上所述,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地理教育类课程从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实习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确保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竞争优势与创新特色。

参考文献:

[1]蔡国英.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J].宁夏教育,2002.

[2]高交运、李淑贞.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及相关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刘志红,胡兴昌.教育生态化与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体制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

[4] 魏永刚.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

[5,6]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S].2013.

篇9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我院2003-2006年在临床实习的72名护理本科生,年龄22~24岁,均为女性。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学生临床实习的第25周发放问卷。本研究的问卷主要是压力源量表,是根据Pagana的CSQ(clinicalstressquestionnaire)、Admi的NSSS(nursingstudent''''sstressscale)、Beck-Srivasta的BSSI(Beck-Srivastavastressinventory)及CohenandZick的SSCI(studentstressandcopinginventory)等量表及文献设计而成。压力源量表共有6个方面,44个项目,本研究中问卷可信度Cronbach′sα为0.86,BSSI在以前的研究中,有很高的信度,Cronbach′sα为0.82~0.90,证实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问卷内容包括:就业压力、工作的性质与内容、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专业心理矛盾、临床评价、实习环境6个方面。问卷从没有压力感到重度压力感以0~3分表示,每项分4个水平,参考以前的研究,将压力水平根据压力高低描述,将结果分为3个水平,均数在1.00以下为低水平压力,均数1.01~2.00为中等水平压力,均数2.01~3.00为高水平压力[4]。

结果

72名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6个方面压力得分情况见表1,压力水平分布见表2,前10位压力源得分及排序见表3。

讨论

1.护理本科生的压力程度。护理本科生在学校学习及临床实习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压力。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刺激学生学习。而高水平的压力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则可使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5]。本研究显示,68.1%的护生有中等水平压力,20.8%的护生有高水平压力,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4]类似。

2.护理本科生常见的压力源。压力源来源于躯体、心理、社会、文化和生活各方面的改变。调查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就业”,其次为工作性质与内容、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专业心理矛盾、临床评价及实习环境。其中“就业前景”是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最大压力源,排在前10位的还有“学校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同学之间的竞争、处理患者紧急情况的能力、出现差错的可能性”等。本研究结果显示,排在第1位的压力源已不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是人人都关注的就业问题。可见本科毕业生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用人单位的提早招聘,给尚未完成实习任务的护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表现为低估自己能力,缺乏自信,胆怯忧伤。此外,学生常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学校到医院,从理论到实践,护生因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性质的改变,常感到紧张、焦虑而不能主动学习,加之患者病情变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临床,造成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第3位压力源是“同学之间的竞争”,而以前的研究[3,4]中,分别位于第8位和第6位,可见本研究中的护理本科生在同学之间的竞争方面有较大压力,这是因为我国的青少年从一进小学起就为了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被迫与周围的孩子竞争[6]。此外,带教老师的评价、专业的发展前景都是学生重要的压力源。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每个护生来说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更是直接影响了护生的情绪故也成为学生的常见压力源,这与以前的报告结果一致:教师的监督与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4]。

对策

1.我国护理教育在不断改变中发展方向与世界趋于同步[7],但仍存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偏颇[8,9],在培养目标中没有充分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道德情操、主体性和创造精神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10],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用的应对方式。因此,培养护生具有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是护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11]。心理素质是人素质结构的核心,一个人的各项素质只有最终转化为心理素质才具有稳固性和坚定性[12]。

2.精选带教老师,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增强对专业的认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研究[13]表明,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希望通过学习榜样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此,各科室要选择一名热爱护理专业,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且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主管护师作为本病区的带教老师。其职责是了解和评估学生的表现,落实各项教学内容,及时总结实习情况。各病区每周进行一次临床业务讲座,根据实习生的需求,带教老师要结合专科疾病的特点,从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都进行讲解,最后给出病例,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准确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能有针对性的给予健康教育,使课堂教学得到延续和补充,学生亦能够获得真实的护理体验,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介绍国际、国内护理专业的发展现状,逐渐稳固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3.培养人际沟通的技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评价、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均排在护理专业学生常见压力源的前10位。可见有效的交流技巧是处理好与带教老师、患者、家属及其他护理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关键。因此,学生应该尊重带教老师,谦虚好问,也应多与患者交流,以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同时,带教老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应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护生积极向上和求知欲强的心理,帮助其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指导学生有效的应对各种压力。

4.加强职业防护意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安全对护生来说较为敏感。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系统讲授职业危害及防护知识、防护措施、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无菌观念、规范化操作等,培养护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身职业防护的观念。同时,加强临床防护的培训,带教老师应严格要求护生熟练操作规程,执行查对制度,培养其自律性。进行损伤性操作前后要严格无菌操作,六步洗手法,接触传染性分泌物,血液,体液时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带教老师要给护生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及时提醒学生注意防护,一旦发生伤害,在给予及时处理的基础上,带教老师还应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护理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35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21

[4]曹颖,向虹,于艳秋.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1-494[6]何贵蓉,向红.护理本科生的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5,19(3):487

[7]黄金月,王慧莲,李洁明,等.中国护理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33-336

[8]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29(9):549-551

[9]史瑞芳,张风平,刘静蔚.适应整体护理需要,系统改革护理教育.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48-549

[10]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NewYork:Springer,1984:189

[11]张海平.高等护理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现代化的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46

篇10

关键词 儿科护理 临床带教 难点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9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随着患儿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护生因素:①专科理论知识缺乏。儿科护理学在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中是考查课程,护生在学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地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②主动性差。进入21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比较差。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工作责任心强,劳动强度大,且锁碎,需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因素:①独生子女患儿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小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②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见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③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 策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室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每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护生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要求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注重科室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热爱教学工作的、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和保障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常见疾病-主要疾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②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个月1次针对护生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患者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③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是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并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带教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④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在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1天踏入病房就对护生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儿科特点强化易引起失误的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或行为习惯。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疾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仅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