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25 14:3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格列佛游记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篇1

5月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篇2

关于《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最新范文   寒假是个放松身心的好时间,在这个闲暇的寒假中,拿起《格列佛游记》,仔细阅读着其中趣味、惊险的故事,真的能够把人带入斯威夫特的游历的世界……

  书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个爱好出游的人,他渴望着周游世界,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也许正是他那无畏的探索精神,才让我们也领略到了这奇特的四个国家吧。

  我想,利立浦特与布罗卜丁奈格,也就是小人国和大人国,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利立浦特的居民们虽然都可是是一般人手掌那么大的人,但他们却十分的勤奋与聪明。格列佛为这个国家出了不少力,最终却遭到了朝廷中人的弹劾,被迫离开这个国家。这也从某个角度折射了当时英国政府的昏暗、各党派之间的争斗以及与法国的战争等等,充分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大人国,格列佛又从小矮人的角度仰视人类,讽刺了人类的一些不好的习性。

  第三部中的飞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飞岛上的人们只重视音乐与数学,一点没有想到要全方面发展,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并且那些致力研究一些奇怪实验的人,譬如用蜘蛛网作防线,用嗅觉、触觉辨别颜色,还有把粪便还原为原先的食物等等。这些实验都是很愚蠢,有的实验甚至根本没有意义,但他们却依然热衷于做这些实验,而不去造更好的房子或是种植出更优良的粮食,让土地都变的荒废后还不以为然,真的令人不解。作者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科学研究者,并讽刺了人类的疯狂和邪恶的本性,人性随着历史的前进一步步地堕落,走向深渊。

  在慧嘶马国中,格列佛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嘶马。在慧嘶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在那里,你不需要研究别人说话的真假,因为他们不明白说谎是什么。

  可是,格列佛却因过于崇拜慧嘶马,而成了愤世嫉俗的偏执狂,根本看不到人的优点,把人看作与野胡一样,最终格列佛也成为了作者嘲讽的对象。

  这部小说真实地描绘出了一幅格列佛出游的图画,让读者看到了社会上完美的一面与黑暗的一面,由此也想到了很多。

  关于《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最新范文

  这几天,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这本书夸张、离奇、幽默地描述了格列佛航海的经历,讽刺了人们的腐bai现象。

  在一次航海中,格列佛意外来到了小人国。这里的人身材比他小11倍。格列佛在小人国立下了许多战功,因而获得了小人国最尊贵的爵位。后因在皇宫内撒尿救火而需受刑,因此回到了英国。后来,格列佛又乘坐“冒险号”出游,无意间来到了巨人国。在巨人国中,格列佛遭遇了许多离奇的事情,最终因为一场意外回到了英国。之后,格列佛受到“好望号”船长的邀请,到船上做了一年的外科医生。后来,船长买了一艘单桅帆船,让格列佛当船长。在航行过程中,格列佛遭遇了海贼,来到了飞岛。在飞岛时,格列佛感觉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留念的,就回到了英国。最后,格列佛在担任“冒险号”船长时不小心在招募新水手时招募到了海盗,以至于被海盗押到了岸上,而那边正好是慧马国。再慧马国,格列佛生活得很好,便想在那里一直生活下去,却因为某种原因而回到了英国。

  格列佛在慧马国时被那边给感化了,以至于回国后因为反差太大,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而在现实中,有着太多太多不好的事情在发生:有些人为了钱拐mai儿童;有些人不务正业,去随便偷盗别人的财物;有些人犯了罪还拒不承认……我十分厌恶这些人和那些发起战争的人。要是没有这些人,世界就会显得宁静、和谐,人们也会生活得十分幸福、快乐。

  希望这些现象能够从此消失,不再出现。

  关于《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最新范文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搞笑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是怀疑,什麽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篇3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看完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涉险了一些神奇的国家,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的事情。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有趣极了。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可以到慧?国这个令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用拐卖儿童的方式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人朋友。难怪我们的老师与父母们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但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要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地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觉得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初一:唐瞄

篇4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 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篇5

一打开《格列佛游记》的目录,详尽有趣的内容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小人国、大人国……一看就知道一定十分的有趣。我便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 和许多国外着作一样,《格列佛游记》也带着浓郁的异国风情,每一卷都反映着作者生活的时期中英国各方面的状况。幸好书中有一段译前序,介绍了一些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对理解书中内容是有所裨益的。而书中应用的反语修辞,更是处处可见。熟练又适当的讽刺,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英国议会和宗教政治的不满。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都紧密联系,支持着作者的主要思想。

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船航行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又死里逃生,漂到海岸上。当他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被细细的绳子捆住了,而周围都是比他小十二倍的“小人”。原来,他来到了小人国。后来,他又先后见识了有二十米高的“大人”、能招唤鬼魂的“巫人”、丑陋自私的 “野胡”、聪明而高贵的“慧?”……

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到各个虚拟国度的离奇旅行和种种遭遇,书中讽刺了、批判了英国的内政与外交政策。

主人格列佛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待遇,耳闻目睹,无奇不有。作者对每一种情景,都作了十分细致的描写,使人如闻其声,仿佛身临其境。这本18世纪伟大的讽刺小说,想像丰富,构思奇特,尤其在第三部所描述的飞岛国,以及飞岛国设计师们的许多在现实世界里没有的发明创造,如语言组合机、永动机、无毛绵羊等,都很大程度地显示出了作者对今后科学发展的期许和梦想。

《格列佛游记》这部不朽的著作已经问世两个多世纪了,但仍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并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播映。

篇6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着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篇7

从我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思绪万千,文章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一种与作者共鸣的感受不油而生。两种不同的方式,却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两种不同爱的方式,一种是父爱的力量:警告、提醒,是严厉的,不让小孩误入歧途;另一种是母爱的力量:赞扬、鼓励,是温柔的,使小孩增强自信心。这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正确引导了孩子的成长。父爱的力量让孩子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母爱的力量给孩子以自信,是灵感和成就感的源泉。小孩就象一棵幼苗,母爱就是太阳,把自己的光芒洒在幼苗上,使幼苗破缝而出;父爱就象细雨,把淅淅沥沥的雨点洒在苗上,让它吸收雨露,使小苗茁壮成长,小苗吸收日月精华后,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在父爱和母爱这两股风的吹拂下,小孩只有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只有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这样才可以平稳的到达终点,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人。

我的父母也是一样,妈妈十分体贴我,处处照我的意思办,帮我买好吃的东西,帮我买漂亮的衣服,在生活中十分关心我,只要我咳嗽一声,妈妈就吓的大惊小怪,生怕我得了重病。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对我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如果我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父亲就会严厉的批评我,他每天不顾白天的疲劳,每晚督促我温习功课,我的父母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我能够健康的成长,长大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如今我在班上的成绩也还可以,全靠我的父母对我精心的呵护和老师的教育,所以我也要和作者一样,在父母爱的鼓舞下,努力的划着生活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中勇敢的前进,成为一个勇敢的船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篇8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着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篇9

然而,笔者在教育一线多年,亲身感觉到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现实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调查发现经过课本推荐进而阅读名著的学生不多,完整阅读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必读的10部名著则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笔者经过在学生中走访调查以及深层次的思考,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代快餐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外来文化逐渐侵入我国,加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阅读也越来越变得务实。闲暇之余供人们消遣的读物开始走俏,置身于这种环境下中学生难免不受影响。于是,流行歌曲、电视剧、电脑游戏、动漫、时尚杂志等逐渐占据了初中学生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就此,视听代替了阅读,娱乐、感官刺激代替了深层次的思考,学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名著。稍好一点的是有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作品,如影视剧、漫画书、改写本(青少年版)等熟悉情节,但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这都不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事实上也代替不了文学作品的阅读。(况且有些作品编导进行了“戏说”,有些编导自己对作品理解本身就有误)

二、所选名著本身的因素

初中课本所选以及新标准规定的名著,无论是中国的作品,还是外国的作品,作品所反映的年代都是远离当今学生的生活,学生大都不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且文化、习俗、语言存在差异,故事节奏较慢等,学生普遍提不起阅读的兴趣。再加上每部作品都有一定的“厚度”,必定要有很长的阅读时间作保证。

三、急功近利思想作怪

尽管我们今天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升学仍然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头等大事。为此,一有空余时间,家长常常让孩子补课、做题,即使学生想看书,也必定要看学习类书籍。在他们看来,文学名著是闲书,完全可以不看,看了则完全是浪费时间。事实上各门功课繁重的作业压力,使得学生确实也没有时间作保证来阅读文学名著。

四、考查方式的不完备

对初中学生来说,尽管中考中设置了名著考试题,仍引不起学生对阅读名著的重视。就分值来说,往往只有4~5分。对中考总分一百几十分试卷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就考查内容来说,往往来自课文节选部分,无助于对全书的了解。由于考查量小,在老师特急猛补情况下,学生一般可轻松应对。可是由于没有阅读过整部作品,记得快,忘得也快,过不了多久,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就都不清楚了。

五、教材设置的不可操作性

课本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大多安排在二三个单元之后,此时的一学期的教学正处于中段,学生的学习较为紧张,学生往往抽不出大把时间进行阅读。尽管课本中设置了一些精彩片断,可片断的阅读无助于学生对全书的整体把握,所以一些思考交流题学生无法进行。一些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可能对名著产生了兴趣,可等到假期,时间也会冲淡了阅读的欲望。

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进行名著的阅读,笔者也尝试过一些方式,如把名著的推荐与阅读放在学期的结束,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时间,同时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在新学期刚开始时进行一些问题抽查等。初步来看,效果尚可。

篇10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效果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一个个文学大师对话,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增加思维的深度,提升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提高名著阅读效果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标准,新教材在每册书的编排中安排了名著阅读专题,各地区的语文中考卷中也都对名著阅读进行了考查。但是,现实不容乐观,名著阅读的考分能全拿到的学生可以说寥寥无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好名著,确非易事。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谈谈我的浅见。

一、帮助学生认清阅读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相比于阅读,电视、游戏的诱惑力要大得多,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一定要给他们明确读书的目标,找到阅读的动力。因此,我在课堂上时不时地给学生露几手,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学。讲到《使至塞上》时,我联系到《红楼梦》中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的点评;讲到《往事依依》时,我极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烟波浩渺的水泊梁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梁山好汉们的忠肝义胆等,长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对名著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读名著的好处:每一部名著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既可以明史,又可以明志。另外,我还搜集了近几年中考中的名著考题,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名著阅读的实效性。

如,2012年镇江市中考的名著题考查了《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父亲的病》《骆驼祥子》《汤姆・索亚历险记》《水浒传》等多部作品,考查面广,并且题目出得都很细,如果学生不仔细读名著,这些题将很难拿到分数。学生看到这些真题后,切实感受到名著阅读与升学的关系,明白了阅读的实际效用,自然阅读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事实胜于雄辩,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是最有效的。

二、协助学生制订具体实用的读书计划

人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帮助学生制订好具体实用的读书计划,那便是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初中三年要求阅读的名著有十部,每册书都有具体的安排。但是考虑到初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要挤出时间来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给学生制订了这样的计划:初一两学期各读三部;初二两学期各读两部;初三时以交流练习为主。

每学期要求读的名著,学生必须人手一本。以八年级上册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我先要求学生看看全书共有多少章,每章大概多少页,自己每天大概能读多长时间,读多少页,综合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规定每天必须花的时间,必须读完的页数,要求学生最好以一章为一个单位,2至4天完成一章的阅读。读的时候必须在书上进行圈点,写旁注,每读完一章在摘抄本上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并写读后感。再在班内贴出一张统计表,选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每人每天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对于阅读进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与其交流读后的感受,如果效果不好,就及时提醒他要提高阅读的质量,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只求数量,不讲成效,不求甚解。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读”要与“写”相结合,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以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提高阅读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做阅读卡片。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就要摘录书名、作者、国籍、朝代及主要人物形象。

2.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简单介绍每一部名著的内容。

3.摘录文中的精彩情节。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删选信息,把握书中的重点,每星期至少摘抄一次。

4.对精彩情节(或精彩句子)写点评。可以从语言、内容、人物形象分析、思想内涵等多个角度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这项活动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如果不仔细阅读感悟,是很难完成任务的,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常常指定文中重要的情节,让所有学生围绕其进行赏析点评,并且在批改后选出“最佳评委”五名,让他们到讲台前朗读自己的点评,并在班级明星榜上予以表扬。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许多学生都写出了有见地的点评,既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5.写读后感。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社会现实,体会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各种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比较高。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样,既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还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1.每周利用阅读课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学生作阅读展示。如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并作赏析;选择里面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点评;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形象分析等。我还尝试了一项有效的方法:把全书分解成若干部分,让每个学生在阅读完整部作品的前提下,精读其中一部分内容,并在全班作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不甘示弱,认真阅读,深入分析,对名著的阅读比原来细致了很多。

2.举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先在班级范围内进行选拔竞赛,然后在年级范围内举行竞赛。在竞赛完后,还根据成绩发放了相应的证书。这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营造了名著阅读的热闹氛围。另外,我还组织名著阅读读后感竞赛、讲故事比赛、记者招待会、片段剧表演等。由于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