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交通运输行业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运输手段和技术进行人流和物流运输的行业。交通运输网络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最主要命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部分,从经济属性方面来说属于第三产业的公共服务业,经济社会为交通运输提供发展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反过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消费者和建设者提供服务。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要和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相符合。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交通运输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区域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市场经济的个性化发展中缺乏动力,同时也缺失市场上快速化和精细化的运输服务,所以各级政府和交通相关管理部门要审时度势,结合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实际形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开展交通运输业地建设,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经济发展状况对交通领域的整体影响
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该行业是经济领域其他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联系部分。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咬合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相适应。除此之外,经济建设也将拉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建设和完善会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这就带动了其他方面的产业发展,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能够从结构上改善经济体运行的整体效率以提高全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生产和居民的消费。与此同时,交通行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诸如地区旅游产业、房地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以及投资增加了企业。从本世纪初到目前发展的十余年当中,因为道路交通行业发展所取得的经济增长非常显著。如旅游业,我国的旅游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刚刚发展,这一行业的整体外汇收入低于十亿美元,国内旅游的收入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随着近二十年来的城乡道路建设,我国旅游收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旅游的外汇收入增长了近二十二倍,旅游总收入更是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近几年我国黄金假期地调整,我国全境旅游总人数上升超过了一亿人以上,旅游市场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宏观上来讲能够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资源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根据资源稀缺性进行合理地调配,从微观上来讲,任何一个企业只有在物流上缩减成本开支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盈利。
随着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各个国家开始使用一系列相关的措施加强对实业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金融市场领域和行业的监管,通过货币和税收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除此之外我国还对产业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这些调整将会对交通运输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更多行业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将会大量进行市场采购和商品运输,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重点交通行业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影响到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主要表现在出租车领域、民航领域、铁路运输领域以及水港运输等领域。
1.出租车行业,经济发展的波动容易波及到出租车行业的发展,随着近几年来城市交通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轨道类交通的快速发展,私家车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出租车的客源量也会逐渐减少,市场上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经济发展一旦不景气就会使得人们的消费意愿降低,这对于出租车行业有一定的利好,人们对于信贷消费的兴趣转移会降低市场上私家车的购买量,随着油价的升高,原有的私家车流通量也会有所减少。这些因素就会导致人们的出行直接依赖于出租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租车领域的发展。
2.水港类交通运输行业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发展,我国的水港发展也常会出现一些发展不稳定的先洗那个。经济的联动性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运行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会给日常吞吐量较大的港口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失,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部分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会极大下降,这就导致了部分港口的正常收入无法弥补日常的开支,因此很多港口就会停运或者半停运导致了很多企业无法正常完成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一些具有特殊枢纽地位的港口更会受到直接影响,原材料和生产的成品、半成品无法及时地输入和输出会严重阻碍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步。有的国家会因此采用贸易保护等措施,虽然能够保护本国的产业但是却增加了其他国家企业的进入成本,这就从宏观上抑制了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3.航空业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经济形势会增加更多的贸易往来,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增加会产生更多的商务旅行和外出的机会,相反的如果经济不景气会导致客运量的整体下降。经济危机以来我国两航的客运量总体下降近两个百分点。局数据表示我国航运这几个月客运量的下降恰好反映了我国生产不景气的几个月发展水平,客运量的下降也会造成消费者消费和商业信心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航空公司及相关公司的利润的下降,加剧行业本身的不景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会对交通运输业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国中央和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扩大内需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通过积极稳健的财政蒸菜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视程度。为了能够适应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交通运输网络化、科技技术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中,我国各地区和城乡之间要注重经济发展水平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同时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的模式上的转变,由原有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以此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各方面的资源调节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篇2
一、公路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公路交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全国性修建公路的热潮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此后的期间,公路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全国性、地方性的公路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带动了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便利的公路运输,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为各地方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保证,让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公路交通的发展加快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交换的速度,扩大了交流空间,缩小生产、居住和流通的空间局限,方便人们的社会往来。随着大大小小公路的建成,逐渐形成了以公路为纽带的交通网络,大城市作为交通运输和物品集散中心,小城镇为辅助补充的物品运输,让公路沿线城市经济大幅度增长,小城镇也快速发展,整体上让区域经济不断增长。
2.公路交通发展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
公路交通带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就为商品的流动提供了保证。商品有销路、人民有收入,就能促进商品的生产和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就能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先导产业够有效的引导改变生产力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解决过剩的劳动力。当出现特殊情况时,便利的公路交通也是国家安全和抢险救灾的保证。
二、公路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公路的直达性高,把每一个城镇、甚至每家每户都联系起来,在方便了居民日常出行的基础上,便利的交通来能吸引更多外来的投资。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农村落后的交通情况,改变了农民的出行方式,农村公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农村的交流加快,农村客运市场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必要条件,也为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提供交通运输保证。更重要的是公路的发展还能促进农民思想的观念的改变,公路网的形成可以打开农民的眼界,让他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当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让其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模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公路给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带来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农副产品、生产物资以及信息和人力资源流动的主动脉。农村公路的修建能够有效的改善农民的生活,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2.调整沿线区域产业结构
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成三种,公路本身是一种基础设施,属于第二产业。修建公路,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调整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公路的修建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第三产业的发展必要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没有交通作为保证,以流通、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难以顺利发展。本文以旅游业为例,详细地分析公路交通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产业的发展必要的客观条件有三个:其一是旅游资源,其二是旅游设施,其三就是旅游的可进入性。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在区域客观存在,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没有直达性较强的公路交通系统,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公路交通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没有便利的交通,旅游产业就可能快速的发展,而没有旅游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比如解决就业问题、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产业等)就无法实现。公路交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3.带动相关产业不断发展
公路交通的发展还能促进汽车以及摩托车制造业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公路交通的建成为各种客车、货物的运行提供了条件,公路建设促进客运和货运的发展,提高了市场对于汽车、货车的需求量,这样可以让近年来不太景气的大型客车制造业重焕新生。除此之外,汽车、货车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直接和间接消费品的消耗,让汽车装配厂能够及时补充消耗,增大产量。另外便利的公路交通条件,为工商、电力、建筑系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方便人民生活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闲散劳动力,提高沿线居民的生活条件。
4.促进区域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利用
公路的建成意味着更强的通行能力,而通行量的增加又能够降低交通运输费用。货物在途时间的减少,交通事故的减少可以让公路使用者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地区的可进入性增强,可以带来更多的到访者,吸引外来者的投资。根据笔者的研究,交通条件欠佳的地区,通常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开发,而且交通的闭塞也使当地居民很好的保持了民风民俗,地方文化氛围浓厚,生态条件良好,可以用来进行旅游开发。公路交通能够把闭塞区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公路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会改变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各种机器设备的使用,会对植被造成破坏和噪声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使他们活动范围减小,导致数量的减少。尤其是在山区修建公路,因为地形起伏大,地面本身存在一定的自然坡度,加大了公路施工的困难,而且修建路基时,需要大挖、大填土石方,防护工程量也较多,造成的工程废料,如废弃土方的处理就是一大问题。一些规划不到位的公路修建计划,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施工过程的规范。破坏了沿线的森林、土壤和植被,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地裸露和松散,减轻土壤肥力;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施工人员生活和生产垃圾乱扔,导致土壤污染等。公路建设征用土地该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我国有效的耕地面积减小,直接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占用有价值的农田土地
公路建设会占用一部分土地,让一些有价值的农田不能使用。由于工程需要占用沿线的土地,线路经过的居民必须搬迁,然后与居民区配套的设施,如供电设备、通讯设备、水利灌溉设备等也必须迁移。在搬迁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动植物、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利于区域的发展。另外,最近几年,在征用土地农田时,在搬迁过程中出现不少的矛盾,由于工作人员的态度问题,住户的观念和赔偿问题,导致严重的冲突,甚至由此出现严重后果。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吸收;辐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着,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这三种认识也构成了大部分地区制定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一种认识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同时吸引大量投资。
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是为了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种认识是对前两种认识的综合,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
应该讲,上述三种认识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断的认识上,因此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在实践中的验证。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吸收与辐射模式图形解释
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的经济关系可以与城市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相类比,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或者以辐射为主,或者以吸收为主。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时以吸收交通运输资源为主,在区域经济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交通运输资源之所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是因为在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依托其雄厚的势力对周围形成辐射时,交通资源即使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甚至更大的收益,交通资源就不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
如图1所示,假设区域经济圈C,除了C外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这些资源随距离C的距离不同层次逐渐降低,区域经济圈C与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之间的关系最初表现为吸收过程大于辐射过程,所以区域经济圈C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C在成长进程中以超经济影响的方式对其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施加影响,使得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发生变化,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C以辐射方式的影响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两者互动发展了。(图1)
当前理论界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三种认识与笔者概括的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是应该先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对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这点恰好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先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为了促使两者互动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者关系的思考,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指的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得当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由技术决定,方式的选择、线路的安排等相对纯粹的技术因素对整体网络的构成和完善影响非常大,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的提供并没有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断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相应条件约束的,只有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区域交通运输的战略。
(二)推行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就是指要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从实质到内容上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拟合程度。这个拟合程度既包括交通运输总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包括交通运输结构与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的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仍然局限在范围相对狭小的行业规划中,这就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上的充分协调。只有做到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行组织状况,才有可能实现区域交通运输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优配置,充分吸收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权体制为基础的,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导致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过高,以致分工协作费用明显地高于组织费用,外部横向协调费用超过内部纵向协调费用,直接导致区域分工的割裂式发展、雷同化发展。
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来看,假设现有区域经济圈C1、C2,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区域经济圈C2就可以选择分工,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经济联系,重建交通基础设施,这个决策过程中的主体为地方政府。选择分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收益,表现为未来地方政府税收的增加;而不选择分工,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增加、短期内就业的增加以及官员个人效用的增加。这种关系就是上面所描述的辐射与吸收关系。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就必须要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各级政府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清晰的辨别,在充分保证区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以达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
(四)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经常出现空间冲突的重要内容,各方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导致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在既有的行业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时,就有必要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与区域内交通运输资源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有关部门和机构中建立一致的交通运输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治理框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
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可以用于支持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协调发展的框架是一种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约束的合作体,在框架内,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不是以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协调、合作,且这种合作中参加的各行政单位不应当受大小的限制,如果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某个区域经济圈的附属联系网络,那么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就很难发挥作用。
主要:
[1]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系统在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它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业是一个不创造新的可见物质的产业部门,其生产活动不提供具有实物形态的产品,只是实现旅客和货物的时空位移。区域经济发展直接涉及交通运输的建设,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相互影响的一般表现及规律是:当区域经济发展迟缓、乏力时,它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和投入能力萎缩,表现为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限制和阻碍,当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时,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迫切,投资积极性旺盛,但因交通运输发展本身的技术经济特点,不可能迅速显出效果,因而表现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内部条件,同时又是区域经济系统中一个创造产值的物质生产部门。其次,交通运输是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先行,是区域产业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先决条件。区域资源的开发包括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海陆生物资源及旅游资源等,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与技术工艺,将这些处于自然或半自然状态的潜在物产,转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现实财富,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再次,交通运输是区域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现代化发展的保证和动力。我国的四个现代化中,提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事实上,它们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支持、保证作用。在区域工业现代化方面,生产规模化、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多元化、多向化、网络化,与高技术和分工专业化及布局临空化相联系的信息化是其突出的技术经济特点。这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在区域农业现代化方面,商品性专业化的生产、外向型农业及农工贸经营公司的运作、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十分活跃的生产、商贸活动,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和地域性流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提升等等,靠传统落后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信息传输状况,绝然无法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为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各省市区自成体系、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客观上要求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交通运输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实现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对应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的保障交通运输发展形成的效益应在区域社会成员、部门及地区,按社会分配原则公平分享、把交通运输建设对环境生态的危害降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能够容许与消解的最适程度。这些也正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区域经济联系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区域联系网络的基础结构可以分为交通运输、通讯、动力设施网络等,在这些传输性基础结构中,实现人与货物流动的交通运输网是最基本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以区际贸易为主包括要素流动在内的区域经济联系的变化。公路交通运输网的完善,可以从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交易的空间成本两个方面来促进区际贸易。区域贸易不但受本地需求的影响,同时受伙伴区域进口需求的影响。作为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运输成本对贸易价格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影响伙伴区域的进口需求和区域间的贸易。运输成本随距离的扩大而增加,这会产生空间组织中的距离衰减规律,两地之间的距离越近,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贸易量越大,贸易种类越广。这使得贸易首先发生在相邻区域之间。如果运输费用大到极点,任何距离的运输行为都变得不合理,那么区域贸易就不会发生,各个区域只能靠自给。随着运输成本的逐渐下降,区域间的相互需求扩大,区际贸易也不断扩大。在现代交通的基础上,区域间的运输成本不仅取决于实际距离,更取决于覆盖它们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密度和结构,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不仅要满足当前阶段的贸易需要,更要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的区际贸易需求。
第三,政府加强制度管理。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交通运输管理当局,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制度,扩展政府资金来源与投入方式,以达到解决目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须”制约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从发达国家成熟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借鉴经验,将交通运输各种方式的发展看作一个综合、有机、相互补充而又相互制约的整体来加以规划、建设和发展,变革并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只有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固有规律,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方案,才能达到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与均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贵影.实现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
2、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6).
篇5
[关键词]物流业;交通运输经济;机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32-02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足以说明物流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在国民资本稀缺状况下,通过物流业来提升资本循环的速度,实则放大了稀缺资本的使用价值。伴随着近10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仍存在着诸多缺陷。最主要的还在于,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态势还未形成。
考察“交通运输经济”可以理解为:我国流通类型的市场经济主体,所构成的产业结构以及对国民财富创造的支撑。由此可见,物流企业作为流通类型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却在各自的市场范围内分散发展。这种分割的发展态势,不仅无法构建起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还将与交通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求相违背。这样一来,在缺少外部能量交换的背景下,物流业将维持着低水平的发展路径。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本文将就二者联动发展机制展开分析,并给出结论。
1 目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过度无序竞争
根据SCP模型可得:当物流市场缺少必要的退出机制时,其必然形成过度与无序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此结构类型下,物流企业将通过价格策略或其他方式提升市场势力;最终,在低利润的情形下展开低水平营运。由此可见,这一逻辑递进关系,不仅抑制了物流业本身的创利能力,还因业界整体颓势影响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运作功能分离
不难理解,物流支撑着商流的流通,而商流的流通方向又受到目标市场的牵引。从而,物流业在建构供应链环节时,须在成本约束下满足综合物流功能的实现。综合物流功能包括:综合运输模式、仓储、流通加工等。目前,诸多中小物流企业在资本与战略目标的约束下,难以满足综合功能的实施。并且,在市场分散环境下,各互补型物流企业也难以形成战略联盟。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在困扰着“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敲响警钟。
2 以上问题对于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2.1 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
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交通运输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方向。考察目前消费者对物流需求的偏好可知:消费者逐渐对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传统的速度、货损率要求外,更加关注物流服务的灵活性和品质。然而,受到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推动,其经营行为必然存在粗放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必然影响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
2.2 影响交通运输关联行业的经济发展
从中观层面来考察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其仍然须追求“范围经济”效应。即通过行业间的互补来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受到我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以及物流市场状况影响,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关联企业的交叉弹性仍然很低(0.6左右)。这就意味着,在该弱弹性状况下难以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或者理解为难以促使交通运输业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2.3 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
低碳经济的提出,不仅要求交通运输企业实现环境保护目标,还要求企业能满足资源节约型经营的目标。然而,上文指出的诸多问题,都抑制了后一目标的实现。
3 二者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3.1 物流业的正常发展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保障
不难知晓,物流业隶属于交通运输产业,并且物流业是交通运输产业的主体。在此关系下,物流业的正常发展便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物流行业市场。在引入严格的入市标准,以及建立低成本的退市机制,不断增进在位物流企业的服务意识与质量。同时,建立卡特尔式的企业联盟,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物流需求。唯有这样,才能推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
考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不难发现,其实则是从价值层面来理解交通运输业的运作状态。尽管物流业隶属于交通运输产业。但是,没有该产业的经济发展,物流业也难以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由此可见,各级地方政府应配合国家的流通经济产业政策。努力消除地区性贸易壁垒,来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综上所述,二者联动机制的形成,将在互动共生状态下实现大、小流通系统的发展。
4 结 论
物流企业作为流通类型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却在各自的市场范围内分散发展。这种分割的发展态势,不仅无法构建起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还将与交通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求相违背。具体表现在: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影响交通运输关联行业的经济发展;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因此,物流业的正常发展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保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则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唯有形成二者的联动机制,才能在互动共生状态下实现大、小流通系统的发展。
不可否认,理论探讨总需建立在实践之前,而实践过程中又将面临新挑战、新问题。但是,只要将“二者联动”作为出发点,将能有效增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凌.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
[2]金懋.运输经济理论研究评述[J].生产力研究,2010(9).
篇6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也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凸显。所谓交通运输业,就是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货物及旅客运输的部门,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等。
一、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完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交通运输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各种资源及信息的流动,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等会向不发达地区流动,从而带动不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摆脱了过去以资源能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实现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从微观方面来看,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总体进步。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经济主要靠能源消耗、大量人力资源投入来实现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虽然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但却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完善,有利于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体系,密切地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同时,有利于带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流动。首先,从技术方面来说,先进的生产技术等要素向不发达地区流动,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原先以农作物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开始引进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工业等生产活动。其次,交通运输的发展解决了地区出行和来往不便的问题,大量的生态及文化资源得以开发,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使得很多有条件的农民开始走出家门,经济来源得到进一步拓宽。
二、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
从根源上来说,交通运输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提升。只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道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从而为我国道路交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山东省某县为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增加,政府有更多的闲置资金去加强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从公路方面来看,全县所有地区都拥有了公路,并基本实现“村村通”为农村人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工具。从铁路运输来看,途经该县的铁路干线不断增多,方便了人们的长途出行及货物运输,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旅游创汇。尽管该县还没有建立飞机场等,但是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不断健全也为人们前往飞机场提供了便利条件。相信未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县的道路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全方位、一体化的网络,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期间,国家及地方政府已经充分注意到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制定了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政策及发展计划等。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着经济发展战略,合理规划了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布局,同时,加大了对各种交通运输业项目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各种项目的顺利落成。
三、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优化道路交通布局,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而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则有利于信息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交通运输业发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道路交通运输业会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强,王庆云,张宁.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交通运输[J].综合运输,2009(01)
篇7
1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分析
1.1交通运输和经济间的弹性关系
在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内公路交通运输往往具有双重功能,也就是从属、引导功能。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深入研究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本文以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弹性进行分析。一般,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存有相关关系的2个部门,以变量X、Y分别表示,可通过数字关系将以上两者间的弹性关系表述出来,公式如下:
其中,弹性系数由e表示。当经济增长下的运输量由x表示;经济增长水平由y表示;则经济增长的运输弹性由e表示。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间的弹性关系,也就是运输量增长量和GDP增长量间的对比关系。
经济增长时可通过货物运输防止将其过程中生产、分配活动进行充分反映,旅客运输和人活动量具有直接关联性,基于此,经济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都能对不同运输经济弹性进行充分反映。按照1998年熊永钧研究分析,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早期,在经济增长中第一、第二产业占据主要位置,此时经济增长货物运输具有较高弹性,在不断增长经济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快速,且具有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进而降低了货物运输弹性系数,则大大提升了旅客运输的经济弹性系数。
1.2公路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分析
通过分析比较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运输弹性,对我国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本文以美国总货物运输弹性系数表1与我国某市公路货物、旅客交通周转量及GDP的弹性系统估值表2进行分析。由表1可得出,美国经济货物运输弹性按照需从高46的发展原则,则由此可见公路货物运输弹性基本一致。在美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同时,具有极高的运输弹性系数,如1925—1950年,0.753为美国总货物运输弹性系数,1.5241为公路运输弹性系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某市总运输弹性系数如表2所示。
(1)由表内得出,整体上该市弹性系数主要展现为下降趋势。其公路货物运输弹性系数和旅客运输弹性系数也按照由高—低的发展原则。由此可见,本市公路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为下降趋势,这也是改变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
(2)上个世纪后期,于经济发展而言,本市公路交通还处于滞后阶段,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该市公路运输弹性系数呈现大幅度降低的现象,这表明其具有极为缓慢的公路交通运输增长速度,其主要受运输能力因素的影响,对经济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3)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市公路运输能力变化较大,运力呈现出持续上升状态。由表2得出,其经济增长的公路运输弹性系数上浮较大,除此之外,总运输经济弹性系数也会呈现提升状态。
(4)通过分析比较整个交通体系内容,发展较快的为公路运输,在不同时期内,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的经济弹性系数都必须在总运输弹性系数以上。在经济发展时,具有较大的公路交通运输贡献。
2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2.1公路交通运输推动经济规模化
每一次市场经济重大发展都会出现交通方式变化,同样交通方式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也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为地区经济体系变革提供有利条件。
产品交付价格与厂地价格+运输成本相同。如某企业产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而达到最低交付价格,则会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建设完善公路网,可有效改善区域运输条件,进而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形成企业经济规模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通过公路网能够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同时进行门到门远距离运输服务,则具备较高灵活性,进而对商品市场不断扩大。扩大市场的结果就是扩大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的影响下,可达到降低产品单位运输成本的作用,此时生产内涵将产生改变,进而增加经济效益。作为沿线大量厂商连接的纽带,公路运输可不断整合沿线企业,确保区域规模化、企业产业化的形成。
2.2公路交通和生产力布局
在古典区位论内最早出现交通运输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其主要将不同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如何起到吸引作用作为研究内容。在产品成本中主要的区位影响因素为运输费、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其中产品运输费起到重要性作用。按照相关原则,交通运输在生产力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交通运输状况直接决定着区域或区位概念,进而导致区域内生产呈现极大差异性,且对企业和消费市场进行改变,或原料市场的相对距离,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产业布局选址必须对运输距离、消费者市场等因素进行分析。
2.3公路交通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交通运输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利用土地经济区位功能提升,可得出,建设完善公路网不仅对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率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还对区位土地优势发挥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如下,第一,区域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第二,区域基础设施提升,从而对区域内投资资金起到推动作用。也可利用产品创新,对开发区域自然资源效益起到促进作用。在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时,应不断提升区域运力,进而对区域资源价值间接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的关键是交通,理论界对于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关系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引导并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于国家或区域而言,只有对自身交通运输条件加以完善,才能达到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专业化分工。同时,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交通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进行资源节约,达到交通综合化内实现交通资源配置合理及交通资源投资率提升,即可满足经济发展和资源之间的适应性需求,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研究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贡献,对充分认识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极为有利。
篇8
从全局角度分析,交通运输行业是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分,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如今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为提高行车安全性,相继颁发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比如像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这不仅可以缓解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矛盾,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创新。由于受到城乡差异、交通需求压力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呈现出诸多问题,需进行探索与分析,积极改善交通运输经济的不良现象。
一、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事故
从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现状分析,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也面临着安全问题。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第一,交通运输安全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很多交通运输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服务意识,在日常工作之中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工作。第二,没有及时的补充交通运输的运输力,很多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交通拥挤现象十分严重,引发一系列交通安全事故。第三,驾驶人员疲劳驾驶,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不到位,无法真正满足人们提出的交通运输需求。
2.资金保障问题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公路建设与交通运输需求逐渐增大,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策力度发生了倾斜状态。根据相关文件资料得知,我国交通基础设计仍然处理紧张状态,工程建设规模得到扩大,工程造价得到提高,建设成本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由于银行信贷政策与地方融资政策发生变化,导致银行投资受限,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得到受阻。
3.缺乏完善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如此,在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积极构建管理制度彰显的比较重要,但是从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现状分析,有关交通运输经济的制度不够完善,很多驾驶人员不严格按照规章要求,所以会经常出现驾驶人员疲劳驾驶的现象,导致违章违规现象严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此外,由于我国政府缺乏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关注,很多交通运输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落实,无法真正推动交通运输事业的有序开展。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交企业作为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一员,虽然政府提出了各项优惠政策,但是由于体制改革的影响,公交企业出现亏损现象,对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二、加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积极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人们购买交通运输工具的数量得到增多,这种情况下个体运输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并在交通运输经济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需要从多角度出发,积极发挥出各方的作用,筹集建设资金,将建设资金落实到实处,此外,还要加强对交通运输网络的管理,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整合运输资源,以此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创新发展。总而言之,只有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的平衡发展,才能将城乡差距问题进行改善,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稳定发展。
2.积极筹集资金
要想真正解决交通道路资金问题,则需要构建稳定的资金供给保障制度,在这一措施实施中,政府需要明确其责任,并针对交通运输设定专项资金制度,对公路建设之中所存在的资金问题进行解决与处理。另外,政府部门还需构建良好的融资投资环境,争取将社会各方力量都参与到交通运输融资体制之中,实现交通运输的社会捐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保证我国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之间能够形成均衡状态。
3.加大交通运输管理力度
正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公路交通之中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比如东西部发展与城乡发展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政府需要加强对城乡地区以及东西部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考虑,并加大交通运输管理力度,实现对公路工程、车辆的综合管理,以此用来提高交通运输市场的管理水平。此外,还要积极设置交通运输市场管理机构,采取分级管理的模式,如国家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一级市场规划建设,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一、二级市场规划与建设。这样以此类推,能够拉近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真正推动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
4.积极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意识
交通运输安全同样是交通运输经济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做好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的时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我国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对各类违法运营行为进行监管,并采取处罚的方式。对驾驶人员进行考核与监督,对运营车辆进行监管。第二,要加大对危险货物的管理,积极提高驾驶人员的交通运输安全意识,并且针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用来规范。第三是严格按照合同运输,将《合同法》之中的内容与交通运输相互连接,应用到各类交通货物运输之中,这样可以实现对交通运输市场的管理,并且也可以提高交通运输人员的责任心,能够保证我国交通运输市场的有序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得到创新变革。从实质角度分析,交通运输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并且也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所以,对当前交通运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并积极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综合管理,积极筹集资金,真正实现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可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科学发展观;全局;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7;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发挥重要作用。总之,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意义,交通运输发展对于协调区域发展意义深远。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联系
1.区域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了才有实力去发展交通运输业,经济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交通运输规模的扩大和方式的改革,交通运输业的科技创新受经济的影响很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例如在近10多年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基础设施加速改善,铁路里程从1998年的6.64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0.87万公里增加到7.41万公里,达到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能力显著上升,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运输成本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推动及保障功能日益显著。因而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要注重其和经济整体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深入研究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进步的关系和具体数量比例,遵循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的客观规律。只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给交通运输带来更大的需求和市场基础,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更好的资金支撑,两者是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2.交通运输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开拓区域经济圈,吸引大量投资。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产业布局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为追求低成本优势运费占较大比重的重型原材料工业大都集中在港口或铁路交通枢纽附近;而航空所具有的优势能满足产品特征为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临空型的新型工业区,一般来说,交通运输条件优越的区域其产业结构的层次比较高。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化与交通运输线的联系不断密切,逐步形成以交通干线或运输通道为发展轴的产业和城市高度发达的经济集聚带,它是运输通道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人员、产业、技术等要素在空间上沿交通干线集聚和扩散,并且由于运输可达性和经济可达性的提高,改善了经济地理区位,促使企业间、产业间、各极点间实现要素在以交通运输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上进行空间运动。便利的交通方便人员、要素流动,降低运输费用形成新的有利区位和优良投资环境,产业和劳动力会受到新的交通干线的吸引向交通轴线积聚,由此既吸引了外资又开拓了市场。
二、从交通运输角度思考区域经济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交通运输发展道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以提升系统协调能力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特别是满足经济社会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其次,要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建立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第三,交通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破坏及交通伤亡等要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实现资源、环境、交通的和谐统一。
2.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结合各区域交通发展的实际,对交通设施、交通道路进行科学设定,在科学论证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能相互促进,达到经济发展最优和交通设施布局最优的效果。具体就是要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强化整体发展观念,实现区域内不同要素,不同运输方式的互补,努力形成区域发展的统一大市场;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制度规范一体化进程,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标准规范,加强区域内各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健全区域发展的协调、磋商机制。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分析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不断提升交通的运输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要合理配置区域空间的交通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合理配置交通资源,改善区域经济。道路建设项目能推动与之有关的各项生产的发展,道路建设项目资金的投放必然会在社会生产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带动一系列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道路建成通车后,因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车条件改善带来客货在途时间节约,交通事故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等由道路使用者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因缓解交通瓶颈制约,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并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波及作用。为此通过实地考察,交通运输部门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条件,灵活地做出调整,制定科学的区域道路交通建设策略,确保资源分配的最优化。随着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区域经济发展必备因素向落后地区进行扩散,整合区域内原有资源,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三、结语
综合评估公路运输各种运输方式造成的土地占用、能源消耗、运输费用、环境影响、运输安全等成本效应,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应选择“优先发展铁路、促进铁路公路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既要摆脱对公路运输过于依赖的发展束缚,也不能因强调铁路发展而削弱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总之,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需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政府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投入机制,以保障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洪伟.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J].环渤海经济t望,2011,03:29-31.
篇10
1.课标要求
本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首先,分析课标可以归纳三个面的具体要求:了解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比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由于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的物质和信息要进行交流,实现互补,因此地域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交通运输和通信都是实现地域联系的主要手段。交通运输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最主要方式,它不仅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其次,注意案例的运用,在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时要结合案例来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清讲活。
2.教材内容
教材主要以交通运输为案例来探讨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未探讨其它地域联系方式(如商业贸易、通信等),可以适当补充,仅做了解。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学生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根据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是本节的重难点。先分析南昆铁路的影响因素,然后让学生完成青藏铁路的影响因素,再通过教师引导其它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并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强化分析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训练,能够举一反三,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认识构成交通网的基本要素,能举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及交通运输布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实例了解交通线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和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运输方式选择的模拟练习,进一步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收集我国铁路提速等有关资料和图片,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熟悉自己所在区域的交通运输网,了解其中一些线、点的建设情况,理解影响其建设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利弊,掌握一分为二评价事物的方法和态度;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用运动、发展的眼光分析地理事物;正确理解交通运输与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对科技促进交通和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刻苦学习的热情。
二、人教版“交通运输的布局方式及其影响”图像系统分析(表1)
三、其它版本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对比(表2)
通过对四个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可以理解课程标准最低要求是:通过各种实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四、本章图表例析
1.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表3)
2.西南地区交通平面图(图1)
大西南是我国腹地深广、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地区。过去由于交通的制约,大西南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南昆铁路将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的西南内陆同有绵长海岸、便捷通道的华南地区连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将大西南的物产输往世界市场,建设这一条现代化铁路,对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对南昆铁路区位起决定作用。加之该线路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铁路的通车为当地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修建该铁路要经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若没有高科技作保证,则难以办到。
- 上一篇:新员工培训方案及流程
- 下一篇:小学科技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