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商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与商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主管单位:浙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杭州商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154
国内刊号:33-1336/F
邮发代号:32-4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配置经济资本到银行特定事业单位和业务中,提供了价值最大化管理决策制定的基准。资本配置的难题是没有单一方法可以完成它。事实上,Mertont和Pcrold(1993)认为:“将经济资本完全配置到公司各个事业单位中…通常不是可行的。这样一种完全配置可能严重干扰各个事业的真正收益性。”但是,这不应该被简单认为,配置是不可能的,相反应该从中获得配置资本到单个事业活动中的三方面重要信息:①一种特定业务所消耗的资本存在不同的度量方法;②这些不同度量具有不同的用途;③既然没有一种通用的经济资本配置方法,使用者应该了解每种方法的局限性。配置资本的问题在于,是否将一种分散化利益(即组合利益)分配到组合各成分中,如果分配,那么应该如何分配。从业者所采用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1.单独经济资本(Stand—alone economic capital)。单独经济资本指事业单位独立时,它们所要求的资本数量,它由每个事业单位的收益所单独确定,不包括任何分散化效应。由于分散化效应不在经理人控制之中,分散化效应不应该归功于事业单位经理人,单独经济资本最常用于评估事业单位经理人的绩效考核和报酬计划。但是,这种主张的不足是,事业单位是集团事业的一部分,且银行不应该鼓励其经理人忽视相互关系。正如下文所述,在一家多元化公司中可能存在一种事业在单独基础上不获利却能增加股东价值的“悖论”情形。
2.边际经济资本(marginal economic capital)。边际经济资本指事业单位给整个公司资本所增加的资本数量(或者反过来,出售事业单位所缓释的资本数量)。通过计算包括和排除该事业单位的总银行资本,两种总银行资本数值之差就是边际经济资本。Merton和Perold(1993)和其他学者普遍认为,边际资本最适合用于并购决策评估。边际资本将不适用于绩效评估,因为它总是少配置了总银行资本。即使边际资本数量按比例增加,有关收益性所发出的信号也是可能令人误解的。
3.分散化经济资本(diversified economic capital)。从业者一般倾向于采用分散化经济资本,因而分散化经济资本通常也被称为配置资本,它可以使用事业单位的单独资本乘以事业单位和整个银行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出。这说明了分散化经济资本由整个银行资产的标准差以及事业单位的资产与总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所决定。具有低相关性的单位显然获得较大的单独资本减少,比较那些高相关性的事业单位。
分散化测度有时也称为“组合贝塔”测度,因为风险分配是基于每个事业单位与整个组织的协方差,类似于从单只股票与资本市场的协方差中计算出股票贝塔。这样分配事业单位资本具有直觉上的吸引力且也相当普遍。但是,获得所要求的相关性是一个重大挑战。可以在机构和管理层的判断中,基于历史绩效数据估计;概念上,可以通过建模其他银行股票价格的数据,获得针对广泛类别活动的估计,如零售贷款与商业贷款。
分散化经济资本目的是度量应该被配置到特定事业线中的公司总资本数量。也就是说,分散化经济资本的目的是在组成公司的事业单位和业务中分配分散化利益。因为分散化利益以减少的经济资本形式被配置到不同事业单位和业务中,针对所有公司事业单位和业务的分散化经济资本之和将等于公司的总经济资本。但是,分散化经济资本方法的反对者指出,既然“经济资本不是跨事业单位完全可加的,跨所有事业单位完全配置泛公司经济资本的规则可能是次优的(Perold,2001)”。
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优化
因为资本市场是竞争性的,银行必须提供股票投资者高于其他投资选择的足够收益。从而,资本配置优化指配置资本以最大化股东价值的过程,商业银行价值管理也是通过这种优化过程而得以实现。
1.比较事业单位的方法。在资本优化配置之前,必须度量基于配置资本的收益。有两种基于共同理念的比较事业单位的常用方法:RAROC和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EP)。图3说明了计算RAROC的一种常用方法。
如果RAROC超过资本成本,那么事业单位能够创造价值。首先,RAROC的分母一般是分散化经济资本。它是一种风险调整资本测度,与事业单位中所投资的权益资本不同。将市场和操作风险包括在资本中十分重要,因为一种信贷事业肯定具有操作风险且它可能同时具有市场风险。新事业资本的包括可以被争论。新事业资本的基本理念是,一种事业单位不能在其限额处运作,配置资本应该有些宽松节余地可用于资助新业务的资本方面,且由于它不是在别处使用,这种附加资本在“配置”在事业中应该被适度地考虑。事实上,比较具有新事业资本和不含新事业资本的收益是一种度量分配资本如何在事业单位中有效配置的方法。其次,RAROC的分子表示事业单位的经济收益。信用风险在分子中作为针对期望损失的一种准备金,加入风险调整收益计算。期望损失视为信贷事业中的一种成本而不是风险。对配置成本和税收作进一步调整。从业者在对待资本的方法方面不同。更一般的方法是给予每种事业单位配置经济资本的权力,也就是说,为了反映经济资本的收益,就像资本投资于无风险资产。但是,一些从业者保持资本收益作为一种集中“财政”功能。
经济利润是银行(或银行中的一个事业单位或某项业务)能否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一种更直接度量。它简单表示为收入减去配置资本的成本:
经济利润=经济运营利润-(经济资本×要求资本收益)
这里隐含提到了股东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也就是资本成本,从业者通常运用在银行层次估计的针对所有事业单位的单一资本成本。使用经济利润比较RAROC的优势是经济利润和价值创造之间存在一种更直接的关系。尽管,任何具有一种RAROC高出资本成本的部门也将具有一种正经济利润,这两种测度传递的信号可能与激励计划相冲突。如构成一家银行的三个事业单位都具有正的RA— ROC和经济利润,但是要求管理层最大化RAROC,他们必然减少资源给较低RAROC的事业单位,即使这可能减少公司的全部价值。这是因为RAROC采用比例方式,强调比例结果胜过整体结果;另一方面,最大化经济利润提供了审视事业组合的激励。根据Rutter Associates(2004)的调查,98%的大型银行运用经济资本方法精确地评估信贷组合的绩效,且主要绩效评估:工具分别为:ROA/ROE占比16%;RORC(监管资本收益率)占比14%;RAROC占比68%;SVA或EVA占比52%;夏普比率占比5%。
2.优化经济资本配置。在优化过程中如何对待监管资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种优化过程理论上应该只考虑经济资本。如果经济资本总是超过监管资本,我们可以忽视监管资本,监管资本的“约束”没有意义的。当不是这种情形时,银行可以使用多种专门方法。一种是在计算经济利润时施加一种监管资本明确要求。这明确地惩罚要求高监管资本数量的事业,在它们的经济利润创造中,分配到监管资本中的“成本”越高,惩罚越大。但是这也可能掩饰了真实经济价值创造。如果一种事业单位与其他事业线比较是监管资本密集的,但是按照一种经济基础却是高获利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错误信号,因为银行可能想解决如何减少监管资本要求,或者获得额外资本以发展另外高利润事业。
在一种最优组合中,银行中各个单位风险的边际收益将处处相等,即将一个事业单位的资本重新配置到另一个事业单位不会为股东增加额外的价值,因为损失的收益等于获得的收益。
三、荷兰银行经济资本体系介绍
荷兰银行是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参与的一家纯粹银行,在2001年几乎剥离了全部投行业务,截至2005年3月31日,荷兰银行按照一级资本在欧洲排名第11名,而在全球排名第20名,在60多个国家中拥有超过3000家分行,雇员人数多达97000多人,总资产7429亿美元。
荷兰银行通过许多战略事业单位(SBUs)实施其全球战略。每个单位负责管理一个独特的客户单元或产品单元,同时也跨集团分享专业技能和运作经验。这些SBUs包括(图4):
消费者和商业客户(C&CC)。服务于全球范围内约2千万消费者客户和中小企业部门客户。荷兰银行在三个母国市场中(美国中西部、巴西和荷兰)是这些客户单元的领先竞争者,同时通过其新兴市场事业单位瞄准其他高成长地区。
·批发客户。为约50多个国家的超过10000家的公司、机构和公共部门提供整合的公司和投资银行解决方案。
·私人客户。为富有个人和家庭提供私人银行服务,且截至2004年末具有1150亿欧元管理资产。
·资产管理。它是全球领先资产管理人之一,来自全球超过20个场所运作且截至2004年末为私人投资者和机构客户管理1610亿欧元价值的资产。
·交易银行集团。它是荷兰银行的产品组织,覆盖在针对零售、私人客户、商业和批发市场的银行中的所有支付和交易。
·集团共享服务(GSS)。是为了通过合并和标准化实现成本节约而设立。GSS集中于进一步开发针对支持服务的新市场解决方案,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集团职能,其基本职能是治理,这是指推动管理董事会政策在整个银行范围内实施;规则和政策制定,这是指制定BUs运作所遵循的参数,以及与所有的SBUs分享其技能。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JIT采购;精益化
采购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运营,而且与企业的利润和成本有直接关联。目前,我国已进入电子商务2.0时代,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和移动互联网终端正快速地改变人们的采购习惯,也改变了各类商品的销售模式。因此,企业采购思想观念也要随之改变,采购要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环境向精益化管理转变。
一、JIT采购与电子商务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精益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到合适的地点。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JIT采购模式
1.降低了采购成本
降低采购成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采购价格;二是降低采购费用。首先,通过网络采购,企业对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力显著放大,可以低成本的实现从区域采购向全国乃至全球采购的扩张,优选更加价廉物美的供应商。通过网络采购,信息的横向流通和共享被加速,更加容易形成模采购,通过采购规模的增长,进一步增强采购的谈判能力,获得更加优惠的采购价格。通过网络采购,使许多采购技术的实现变得容易或者更加有效。比如,通过网络招标、网络拍购、网络团购等采购技术的应用,能够形成比传统采购更加有效的竞争,降低采购价格。实践表明,电商采购能够降低采购成本7%~15%。其次,降低采购费用的关键是提高了采购作业效率。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沟通工具,通过网络采购首先能够降低采购的交易成本,包括招投标和人工费用。
2.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效率
网络采购是一种信息化和电子化的采购,大量文档制作、传递、交换、保管等重复性的管理工作可以由软件系统来完成,采购询盘、复盘等商务过程可以显著提速,从而显著提高采购效率,缩短采购周期,整体上降低人工成本。比如,传统采购从招标书到收到投标文件直至完成授标通常至少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通过网络采购,这个过程可以被压缩到2-3天就能完成。最后,网络采购显著提高了采购效率,缩短作业周期,增加了采购柔性,这样可以增强紧急采购的主动权和谈判能力,降低紧急采购成本。
3.降低采购监管成本
企业采购不同于个人消费采购,由于采购物资所有权、使用权、采购权的分离,存在采购的委托关系,容易滋养采购中的腐败现象。网络采购一方面使采购流程更加规范和透明,使采购权力的行使更加透明,使采购过程信息和决策信息更加透明和可追溯,真正低成本的实现阳光采购,降低采购监管成本;另一方面,电商采购商品在网上都是明码标价。采购人员也不需要去市场进行市场价格调查,这样简化了监督程序,节省了人力成本。电子商务使物资采购置身于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和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监督之下,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作,有效地规范和约束采购行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良性市场机制。
4. 操作方便更好地满足了采购需求
电子商务JIT采购模式有利于实现了“集中决策,分散操作”,从需求申请,预算计划,再到项目审批,该模式让这一决策生成过程相对集中,采购决策完成后,可以让采购部门分时分批按需采购。电商JIT采购模式解决了集中采购与弹性需求之间的矛盾,既能获得集中采购模式专业化、一站式、透明化等好处,又能对各部门或单位的个性化、本地化的需求进行快速响应。
三、结束语
JIT采购和电子商务实质上是实现精益管理的目标和手段,在当前各种条件越来越成熟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要想实现JIT采购变得越来越容易,整体上不仅对企业资源进行了整合,还降低了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成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隆,王永刚.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采购管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z1):669-672.
[2]王立楠.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采购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177-178.
[3]刘绍君.基于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采购供应链全流程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9):62.
[4]郭勇,刘传山,张伟红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8):135-136.
篇4
【关键词】 管理熵; 财务环境; 风险评价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资本化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风险相继产生,但最终都表现在财务上。同时,近十几年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其中重要的财务环境风险将会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李小彦,2012)。COSO于2003年7月完成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并于2004年9月正式,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颁布及实施充分证明了财务环境风险的控制管理已经成为了举足轻重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深入研究企业财务环境风险,加强财务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
一、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概述
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力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是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各种条件的统称。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可以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宏观环境主要是指在某个具体时期的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一个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发展状况受当时国家发展水平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微观环境包括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及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对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吴守富,2006)。
企业集团财务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总是依存于一定的财务管理环境,不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受到各种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影响,这就促使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随时观察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对财务环境风险的评价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通过强化财务环境风险控制以减小风险水平,通过企业积极主动的行为来促使企业微观和宏观财务环境的优化。事实证明,善于分析和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风险,是做好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管理熵和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系统
管理熵指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和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宋华岭,1999),从而决定了管理效率将不断降低,管理熵揭示了企业组织管理效率递减的规律,如果能够及时地从环境中摄取足够多的信息,及时进行预测并采取控制措施,打破这种僵化的状态,企业将会重燃生机。
当企业财务环境系统正常运营的时候,企业的相关财务活动将会按照计划轨迹开展;而当企业财务环境系统的某项环境因素出现变动、与计划出现偏差的时候,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活动将会出现混乱无序状态,但是这种无序的状态是可以控制的,取决于企业财务环境系统发挥效力的高低。从管理熵的角度来说,度量企业财务环境风险偏差的程度,就是度量财务环境风险的无序度的大小,这就需要引入管理熵理论来评价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同时由于企业集团财务环境系统作为企业集团这个复杂社会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要求相关研究需要借助于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管理熵理论(敖世友,2010)。可见,管理熵理论是评价企业集团财务环境系统风险的理想工具。
三、基于管理熵的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模型
风险评价是企业及时识别、分析整个风险控制体系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从而可以合理地制定企业风险应对策略。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基于管理熵的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模型。
(一)企业风险评价的管理熵计算公式
其中,公式中Si表示企业风险评价系统中某元素的第i个评价要素的管理熵值;Kb表示该评价元素所包含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整体平均风险系数。i表示该风险评价元素所表示的第i个评价因素,j表示该风险评价元素所表示的第j个评价指标,Pij表示当第i个评价因素出现风险时,此风险由该评价元素的第j个指标出现的评价风险所导致的概率。
由理论可知,Pij应满足:
当该评价指标处在比较理想的状态时,该指标不会引起相关因素的控制风险,则Pij=0;当相关因素的控制风险完全是由该指标引起时,Pij=1。2011年某S投资集团风险评价人员对控股子公司缺陷评价做调查测试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将表1中的相关数据带入公式,得出该投资集团在开展缺陷控制工作中所引起的缺陷评价中各缺陷要素的管理熵数值为:
以上缺陷评价结果表明,该项控制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不完善的地方,导致公司缺陷控制,出现了0.043个单位的管理熵值。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要考察该缺陷因素对整个评价系统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其在整个评价系统中所占的权重。
(二)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各子系统相关系数矩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各个子系统不仅与该企业有密切的关系,各个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在评价企业整体风险控制系统时,必须研究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确定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表明各企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数值由0(无影响力)到1(影响力极大),其数值的大小代表其对整个评价系统影响力的大小。在充分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与整体之间的相关性后,可以用德尔菲法建立企业风险评价系统各因素的相关系数矩阵:
其中,μmn表示第m个因素对第n个因素的相关系数,μnm表示第n个因素对第m个因素的相关系数,μnn表示第n个因素对自身的相关系数,即最大影响系数1。实施中必须注意:1.各影响子系统对自身的相互作用力为1;2.影响子系统A与B的影响力是相互的(姚慧丽、于云霞,2008)。
(三)企业财务环境风险评价系统各因素权重矩阵
各子系统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各自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用权重来表示各个子系统的重要程度,其数值由0(不重要)到1(非常重要)。各个因素的权重大小代表其对整个风险控制系统的影响程度,确定权重可以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考虑各因素之间相关系数的前提下,分别确定各个子系统的权重:
其中,所有子系统的权重总和是1。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作为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应主要涵盖以下要素:企业的组织管理体制及方式、资金运营情况、企业文化、法律与监督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环境等五个要素,每个要素内容又可以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这样可以进一步更具体地了解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
表2确定了项目财务环境风险评价目标树,确定了上下层级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以αij表示C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影响大小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在企业财务环境系统中,各个影响要素对对企业财务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根据以上指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不同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采访,先用德尔菲法征求专家意见,让各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此过程一直重复进行,直至每一位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结合层次分析法,由组合权重是由B层权重和C层权重的成绩得出,B层权重有5项指标,由此得出组合判断矩阵:
(四)构建基于管理熵的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模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企业风险评价系统的管理熵值计算模型,用企业各子系统的熵值矩阵乘以企业风险评价各子系统相关系数矩阵,再乘以权重矩阵,得出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价系统的管理熵值S。
根据以上模式所计算出的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值,可以帮助我们对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控制体系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定量的分析。由于企业财务环境系统本身的固有限制,所以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的管理熵值的计量结果为正值,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计量结果与企业可容忍的管理熵值来评价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通过这种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比较,来提升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控制的价值,可见此模型的构建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系统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五)基于管理熵的企业财务环境系统评价
比如将某企业财务环境系统的管理熵值代入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管理熵控制图,可以得到企业财务环境系统的即时控制图如图1。
符号UCL表示企业可容忍的财务环境风险范围所对应的管理熵值。下边一条线叫中心线,用符号CL表示,其意义为企业财务环境风险满意状态下对应的管理熵值。该企业财务环境风险系统的6个要素中,法律与监督环境的管理熵值达到了满意水平,组织管理体制和方式、资金运营状况、金融市场环境以及经济政策环境虽未达到满意水平,但是仍在可容忍的风险范围内,企业文化所产生的管理熵值已经超过了可容忍的风险水平。加强对企业文化这个要素的控制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组织管理体制和方式,资金运营状况、金融市场环境以及经济政策环境也都需要改进。
四、总结
通过分析企业集团财务环境系统与管理熵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企业集团财务环境风险评估管理熵的模型,该模型的运用,将单纯的定性评价转变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可以为相关管理者提供比较宽松的评价环境,有利于相关项目的事后控制,同时也为下一步工作的事前控制做好准备。该模型仍然有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如对企业财务环境系统中各项要素的评价分值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保证其合理性,如何更为科学地界定企业财务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因子矩阵等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小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2(8):10-12.
[2] 吴守富.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问题[J].会计之友,2006(7):41-42.
[3] 宋华岭.广义与狭义管理熵理论—高熵工程系统熵理论与应用[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出版社,1999.
[4] 敖世友.基于管理熵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系统定量评价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145-148.
篇5
关键词:中小上市公司;营销环境;企业绩效;结构方程模型
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2-0063-09;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营销环境不同于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劳动力市场、并购和控制权市场等外部治理机制,是相对于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外部治理机制更为基础性的层面,是公司治理机制赖以发挥作用的“土壤”。如果将公司治理体系比作为一栋房子,那么治理结构和机制就是房子的框架和构造,而营销环境则是房子的根基,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公司治理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失去了基础,即使是设计再好的治理机制也难以发挥作用。一般来讲,任何影响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都可以成为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
系统理论认为企业与外部环境组成了一个时刻发生着信息和能量交换的系统,企业外部生态环境作为企业资源输入的来源严重制约着企业的产出。契约理论认为,外部环境作为公司治理机制所根植的“土壤”,会影响到契约的顺利签订和履行,进而影响到公司治理效率。从公司治理机制的运作机理来看,营销环境不仅影响着委托链条上任何层级的控制与监督机制,同时也影响着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并最终影响企业绩效的实现。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
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考察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必须从政府的角色及其影响入手,必须关注企业背后的政府行为这一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Shleife和Vishney (1998)归纳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三种理论,即无形之手(invisible hand)、援助之手(helping hand)、掠夺之手(grabbing hand),这三种理论反映了政府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或政府干预对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国内在营销环境的研究上,有较多的学者关注了政府干预这一因素。[1]罗党论(2009)认为Allen等在2005年提出的“中国之谜”的合理解释就是,中国存在着能对经济主体在各种法律不完善、产权保护不周的环境下起到良好替代作用的政府治理机制。[2]政府会借助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等积极的方式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而政府干预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余耀东、冉光圭,2010),即政府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双“帮助之手”。 [3]
然而,国内大部分学者通过理论或实证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多数是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经改制后上市的,仍然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负担,导致国有上市公司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目标。政府控制尤其是县级和市级政府控制对公司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夏立军、方轶强,2005)[4];在国家控股的公司中董事会常常代表政府的意志,而不是全体股东的意志,从而失去独立性,政府干预显著增加了成本(高雷、宋顺林,2007)[5];各级政府还存在借用资产评估(周勤业,夏立军等,2003)[6]、资金占用(李增泉,孙铮等,2004)[7]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这些学者的观点为政府干预的“掠夺之手”观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无论是国外的跨国界比较研究,还是国内的基于各省市的营销环境比较研究,都认为国家的法律制度环境或地方的法治水平是营销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并对公司治理效率和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一国法律制度完善可以带来更好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更低的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程度以及更为成熟和富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等(La Porta etal, 2000)[8];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水平有利于减少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成本(高雷,宋顺林,2007)[5];林勇,连洪泉等(2009) [9]的实证分析结果甚至认为,在外部环境当中只有法治化水平对上市公司价值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最后,来自产品市场的竞争是企业行业竞争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也要最终经由产品市场来检验,所以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是度量公司营销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资本、劳动力、原材料和技术等在内的要素市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源的来源地,从根本上制约着公司价值的实现,治理状况良好的企业能够以更加低廉便捷的方式从生产要素市场上获取资源,因此,公司营销环境不得不考虑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银行、证券交易所、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市场中介机构的存在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监督更加便利,也促进了公司经营更加透明化,所以,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也构成了公司营销环境的一个方面。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活跃和开放的程度,结合中小上市公司大多为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营销环境问题更有必要考虑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显然,以上这些要素发育的越好,公司营销环境就越好,企业绩效也就越好或公司价值也就越大。
通过上述对营销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政府干预、法制环境、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育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构成公司营销环境的要素,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同时,管理理论的权变观点认为,管理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是外部环境的函数,为确保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管理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公司营销环境的动态演化会显著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由此,本文提出另一个假设:
假设二:公司营销环境的发展演化将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实现。
三、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公司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公司规模满足对中小上市公司界定的要求:截止2010年12月31日仍满足总资产在4亿元以下、主营业务收入小于3亿元和员工人数小于3000人这三个条件任意一个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剔除业绩过差的ST和*ST公司;(3)剔除2010年年报不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4)剔除财务信息披露不足和数据异常的公司。
依据以上条件,经过对沪深两市2010年所有上市公司仔细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公司200家,其中沪市70家,深市130家。按照样本公司在中国内地的注册地划分,各地区的样本公司数如下:
(二)变量的选取
(1)公司营销环境变量
公司营销环境及其演化是本研究的两个治理环境变量。与国内学者的惯常做法类似,本文公司营销环境各测量指标以2010年中国各地区市场化指数作为替代变量。另一个治理环境变量公司营销环境变化的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取2008年至2010年各地区市场化指数的三年加权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
公司营销环境变化各观察变量的三年加权增长率=(2008年增长率×0.2)+(2009年增长率×0.3)+(2010年增长率×0.5)。
公司营销环境变量及其解释具体见表2。
(2)企业绩效变量
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有两种,即单维测量和多维测量。单维指标测量时,国内学者常采用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ROS)和托宾Q(Tobin’s Q)等单一财务指标,但这些单一指标受会计数据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受到人为操控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绩效。为客观、全面、综合测量中小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本文采用多维指标的测量方法。这里共选择17个企业绩效的原始测量指标(一级指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取现金流能力(获现能力)五个角度来全面度量样本企业绩效,如表3:
(三)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本质是协方差结构分析,是一种验证性(confirmatory)的模型分析,就是比较研究者所提出的假设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实际输入的样本数据所导出的协方差矩阵之间的差异,如果两个协方差矩阵之间的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就认为预设的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吻合,研究者就可以接受所假设的模型。一个完整的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包含两个次模型: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与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测量模型描述的是潜在变量如何被相对应的显性指标所测量或概念化;结构模型描述的是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或路径关系,以及模型中其他变量无法解释的变异部分。
对于测量模型中测量指标(显性变量或观察变量)与潜在变量间的关系,通常写为以下两个测量方程:
x=Λxξ+δ
y=Λyη+ε
其中:x ——外生测量指标组成的向量;
y——内生测量指标组成的向量;
ξ ——外生潜在变量组成的向量;
η——内生潜在变量组成的向量;
Λx——外生测量指标与外生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外生测量指标在外生潜在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Λy——内生测量指标与内生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测量指标在内生潜在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对于结构模型中的潜在变量间的关系,通常写成如下结构方程:
η=Bη+Γξ+ζ
其中:B ——内生潜在变量间的关系;
Γ ——外生潜在变量对内生潜在变量的影响;
ζ——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了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绩效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所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即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17个财务指标的测量效度,同时,也为了给下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打好企业绩效变量测量模型的基础,这里就有必要对企业绩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图1是运用AMOS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标准化解:CMIN=77.677(p=0.393), DF=75, GFI=0.965, AGFI=0.929, RMSEA=0.012
图1 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对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7个财务指标的测量效果较优。模型基本适配指数,如卡方统计量(CMIN)、适配度指数(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AGFI)和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等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除获现能力在营业收入现金含量上的因子负荷不显著外,其余所有因子载荷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通过了t检验。
17个一级财务指标测量5个二级指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33、0.928、0.534、0.656和0.88,均达到了大于0.60标准。除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3外,其余因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3,且统计检验不显著,可以认为5个因子间相关性不显著,从而表明5个因子不具有多重共线性,它们作为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次级财务测量指标效果较好。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作为测量企业绩效的二阶变量,它们的因素载荷分别为0.94、0.68、0.81、074和0.79,组合信度为0.90﹥0.6,充分说明用这5个因子变量测量企业绩效的有效性,能够综合反映中小上市公司的绩效实现情况。其中,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的因子载荷要高于其他3个因子,且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1%,这表明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最能反映中小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或治理绩效。图1显示,偿债能力与成长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之间呈现较弱的负相关,这表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稳健运营和发展壮大是以牺牲其对债务的偿还能力为代价的
(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原理以及理论假设,本文假定营销环境及其发展变化与企业绩效存在图2所示的结构关系。预计营销环境的变化到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正,而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符号无法预判,并假定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助于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即在营销环境到企业绩效的路径图中起到了中介和传导作用。
经分析,样本数据基本符合多变量正态分布,这里采用Amos7.0结构方程专用分析软件的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ML)进行图2假设模型的适配检验。借助软件经过一系列的数据输入、模型评鉴和修正等技术性操作,得到了模型的各参数标准化估计解(如图3所示)。
标准化解:CMIN=406.864(p=0.081), DF=256, GFI=0.903, AGFI=0.857, RMSEA=0.050
图3 营销环境及其变化与企业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分析的最终输出结果显示,模型整体适配情况良好。卡方值CMIN的p值等于0.081>0.0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统计量不显著,从而接受虚无假设——理论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实际样本数据导出的协方差矩阵之间没有差异。检验模型与数据整体匹配情况的两个主要统计量即整体适配度指数GFI和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分别为0.903和0.050,分别大于0.90和小于0.80的适配标准,显示了模型有较良好的适配度。另外,鉴别模型契合度的衍生性指标即增值适配度指数NFI、RFI、IFI、TLI和CFI等均超过了0.90标准,衡量模型精简程度的简约适配指数PGFI、PCFI、AIC和卡方自由度比CMIN/DF等也都达到了相应的标准。企业绩效的5个二级测量指标因子负荷的共同组合信度为0.674,大于0.60标准,说明企业绩效的二阶测量模型内在质量较好。详细的模型检验统计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各参数估计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参见表4和表5。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市场化进程可以很好地反映营销环境的综合情况,采用中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指数作为中小上市公司营销环境测量指标的替代变量是可行的。治理环境变量营销环境的测量模型显示,在5个显性测量指标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以及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6、0.89和085,这表明以上3个变量是测量公司营销环境最有效的指标,亦即表明这3个因素构成了我国中小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5个营销环境的显性度量指标的组合信度为0.847,说明营销环境的测量模型内在质量很好,政府干预、法制环境、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育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构成公司营销环境的重要因素。
2.从静态角度来看,中小上市公司的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假设假设一成立。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目前我国的公司营销环境总体比较良好,至少对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往人们普遍存在政府对公司干预过多、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水平低下、市场环境恶劣等成见,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状况多有诟病,对公司经营、成长和治理的外部环境也往往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3.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公司营销环境在2008年至2010年度三年间的变化情况与2010年的营销环境状况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对中小上市公司的发展没有帮助,反而对企业绩效的实现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显著),在营销环境到企业绩效影响路径的中介或传导作用不明显,假设假设二未通过检验。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可能的解释:其一,市场化指数各年变化不是很大,用各指标的增长率作为营销环境的改善程度的替代变量可能不是很精确,模型中潜在变量营销环境变化的组合信度为0.545,没有满足0.60的理想标准。其二,营销环境的发展水平可能还取决于其他方面的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情况,比如,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持续繁荣等。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软环境外,营销环境的优化也会与我国硬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比如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完善等。其三,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和壮大速度更是迅猛,但与此同时,经济、市场和法律等软环境的建立和完善速度却跟不上中小上市公司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从而严重制约着公司价值的实现,在实证结果中就表现出了营销环境的演进与企业绩效的微弱负相关。
4.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为正,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数越高,表明政府对公司的行政干预程度越低,企业绩效水平也越高,这就证实了减少政府对公司行政干预的必要性。另外,潜变量营销环境变化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上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0,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环境的竞争加剧,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提升水平是衡量我国公司营销环境改善程度的两个主要指标。
(二)启示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的能力,企业周围生态环境的好坏也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小上市公司营销环境的情况,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以及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是构成我国公司营销环境的主要因素。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认为营销环境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中小上市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总体状况良好,对公司价值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
应加快完善公司营销环境的步伐,使治理环境的提升水平尽可能满足中小上市公司快速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公司营销环境构成了公司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隐藏在公司治理表象背后的最深层次和最基础的外部因素,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刻面临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的挑战,公司要做到基业长青,必须使自身的治理结构和机制与营销环境做到最贴切的拟合。同时,公司治理和营销环境的关系是互动的,为满足中小上市公司因快速成长而对周围生态环境适应性的需要,营销环境的发展和完善不能滞后于公司的发展步伐。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营销环境发展十分不平衡,虽然当前的治理环境总体上呈现好转的态势,并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发展和完善步伐远未满足中小上市公司快速成长壮大的客观需要。因此,当前我国应加速推进治理环境诸领域的改革进程,使其更好更快地推动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和公司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Shleifer and Vishny. Large Shareholder and Corporate Control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3):461-468.
[2] 罗党论,刘晓龙. 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09(5):97-105.
[3] 余耀东,冉光圭.企业外部环境对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1):30-38.
[4] 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40-51.
[5] 高雷,宋顺林.治理环境、治理结构与成本——来自国有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07(3):35-40.
[6] 周勤业,夏立军,李莫愁.大股东侵害与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偏差[J]. 统计研究,2003(10):39-44.
[7] 李增泉,孙铮,王志伟. “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4(11):33-13.
[8] La Porta , F. Shleifer , Vishny. Agency Problems and Dividend Policies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 2000(55):1-33.
[9] 林勇,连洪泉,谢军.外部治理环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效应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30-138.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ing Environment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Listed Companies
WU Wei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guiyang branch,Guiyang,Guizhou,550001)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别风险;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6-0086-05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来”战略得到了成功的实施,在现今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走出去”战略又得到了大力的推广。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都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对商业银行而言。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其投资规模巨大,因此,国别风险成为我国本土商业银行“走出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国别风险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可以通过对国外国别风险管理经验进行借鉴,针对我国面临的国别风险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国外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基本做法
虽然我国银监会于2010年6月23日才下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但实际上一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很早就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
(一)美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
国别风险管理在美国商业银行管理中是受到极大重视的,针对不同级别的银行,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分别适用于跨国性、区域性和小型商业银行。
1. 跨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在跨国商业银行中,国别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由一位高级执行官或者高级管理层负责。商业银行全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会专门针对国别风险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流程。大多数跨国商业银行都有一套正规的国别风险监管流程和报告机制。此类银行在监控国别风险时会关注一国的风险暴露情况、产品替换限额等。同时,跨国银行每年会派遣一位高级经理人员去合作方的总部进行考察以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各跨国银行都需要定期地向董事会报告国别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各种风险暴露,包括当地的通货,此外还要定期向最高级别的管理层进行国别风险报告。根据国别风险的影响程度,跨国银行会对国别风险进行评级,例如,可以将国别风险分为AAA级到B级。当然,跨国银行每年都会制定风险暴露限额,首先由高级区域经理或者信用官员审核风险限额,然后再由总行的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批,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2. 区域性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区域性商业银行采用的是集中制的管理方式。所有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都由一支具有专业背景和管理技能的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负责国别风险管理。大多数区域性商业银行还会委派一位高级管理委员成员直接或间接地负责国别风险管理。由于这类区域性银行都归外国银行所持有,因此,各区域性商业银行会采取母行的国别风险管理流程作为自己的国别风险管理流程。然而,这些银行需要同时向所在地区的总行和母行的董事会报告自己的风险暴露。大多数国别风险由银行自己的经济部门在结合评级机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进行国别风险分析时,银行主要是依靠该国内外部的环境分析、公布的经济数据以及媒体的报告等信息来源。区域性商业银行会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该国的经济指标、信用等级及政治经济发展来对国别风险进行评级。
3. 小型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大多数小型商业银行都是由正规的国际业务部负责的,经由董事会委派的委员会负责监管。国别风险管理则是由国际业务部的高级执行官负责管理。该负责人需要提供常规报告给其他高级官员、监管委员会及董事会。通常,小型商业银行会委派一位委员会成员监管国别风险。此外,大多数银行会采取内部跟踪和报告机制。这些制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国际业务,同时确保银行业务与制定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有效契合。对于国别风险的分析,小型商业银行主要使用内部现有的数据库作为依据来判读是否与该国有业务往来或者该外国市场的流动性是否良好。为了弥补现有数据库的不足,银行也会进行实地考察以搜集更多的信息。小型商业银行对国别风险的评级则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内部的评级机制,同时也可参考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小型商业银行一般不会特别针对国别风险这一单一风险计提风险限额,特别是对于一些低风险的国家例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但是,一旦有其他银行均认为某一国有可能出现国别风险,则会特别针对该国计提风险准备金。
根据上述对美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模式的论述,我们发现美国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相对是比较完善和健全的。
(二)瑞士银行的国别风险管理模式
瑞士银行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国际性银行,拥有丰富的国别风险管理经验。20世纪80年代,调研部就专门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和严格的国别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贯穿瑞士银行整个国别风险管理过程,同时还要求以报告的形式向调研部进行报告。国别风险报告要求首先对该国本身的经济状况作出简要明了的报告,同时对该国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和未来展望;其次,报告还要反映对国别风险的监测情况;最后,调研部根据该国别风险报告提出对该国风险类别的建议。瑞士银行通过对举债过多是否能够偿债及是否愿意偿债作出评价来判断一国的信誉度,从而对国别风险有一个清楚的分析。国别风险监测是瑞士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上述指标体系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还有细分的下级指标,同时,瑞士银行还引入警戒水准和参考水准作为参考依据。整个国别风险报告会依据国别风险的变化有所不同,例如,为了显示重大变化,数字和箭头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提示管理者提高警惕。由于国别风险的规模、严重性及成分是不同的,其风险因素可能有债务清偿能力、经济继续增长能力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核,瑞士银行能够区分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国别风险。
除了上述介绍的不同类型、不同国家的国别风险管理模式外,各国商业银行在管理国别风险时会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方案,并且管理重心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德国的商业银行则更注重国别风险监管以提高安全系数。无论何种国别风险管理流程,其目的都是提高国别风险管理效率,加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国别风险影响因素
2010年末我国所有金融机构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5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万亿元;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8 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①由此可见,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正不断上升。从表1可以发现,我国对外投资的领域也非常广泛,除了发展比较成熟的欧美等国,还包括新兴市场等。因此,中国面临的国别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根据国别风险的定义,引起风险的因素包括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等,这些因素大多与各地区的自身环境相关。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导地位必须从当地经济政治环境出发,综合考虑可能存在的国别风险的诱因。
1. 拉美地区的国家因素仍然不稳定。稳定的国家投资环境能够为金融投资环境提供稳定的保障;反之,则会加大本国和国外投资者的风险。根据犯罪率的统计结果显示,拉美和非洲是世界上犯罪率上升最快的两个地区,同时,根据国际透明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拉美等国家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这就意味着拉美地区不能为国外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市场,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此外,拉美地区的工会组织战斗性强,参加工会组织的工人的比重极高,工人经常会为各类问题向投资方提出各类条件,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拉美地区的稳健运行。
2. 欧洲地区的经济、法律因素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要想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与欧洲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建立并得到有效的维护。但自金融危机之后,欧盟许多国家都因债务问题面临破产。欧洲作为整个世纪金融发展最成熟的市场,微小的市场波动都极可能导致巨大的蝴蝶效应。除此之外,欧洲的运营成本高于国内和其他次发达和新兴市场。一般而言,欧洲各国的雇员工资要相对较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成功的在欧洲开设分支机构,必须要克服这一重要因素。此外,欧洲金融市场由于发展成熟,其监管体系、各类法律制度都较国内严格。因此,一旦国内商业银行触犯了国外的法律法规,则会直接传递到国内形成国别风险。
3. 非洲的政治因素是国别风险的高发诱因。非洲的部族、种族、宗教及地区矛盾依然存在。部族矛盾和纠纷、边界争端经常成为非洲地区冲突的导因,宗教冲突也是引起非洲政局动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在北非和西非异常活跃,常导致社会动荡。军队干预政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政治因素引起的国别风险,其影响力要大于其他因素,影响范围不仅局限在企业之间,而是在两个国家和两个地域之间,一旦失去控制,将会直接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4. 亚洲地区的市场因素不容忽视。虽然我国地处亚洲,相较其他地区而言,投资环境更加熟悉。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热钱的不断流入,泰国、香港等地都曾出现过金融危机。2010版《国家风险报告》显示,个别政府加强了对资源性行业的管制力度,对外国投资限制有所增多,越南市场就曾因行政效率、汇率变化等因素出现过若干起几百万美元的大额拖欠案,孟加拉银行也曾出现500多万美元的拖欠。报告认为,在亚洲地区,蒙古、日本、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风险值得关注。
国别风险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其他风险,不可将其诱因简单的归为一类,其成因有多重性和覆盖性。任何一类商业银行风险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国别风险的产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投资和境内利用外资时,都应对合作对象进行充分的考量,从而降低国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中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思考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对外往来业务的日益频繁,传统的全面风险管理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虽然银监会已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别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商业银行还没有针对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建立国别风险管理条例,同时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缺乏经验。通过对国际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总结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可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国别风险:
1. 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全面风险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及声誉风险等风险,国别风险管理则成为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盲点。事实上,国别风险并不是一类新型风险,只是在过去被划分到信用风险一类。面对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别风险管理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因此,可以将国别风险从信用风险管理中剥离开来,将其与其他几类风险视为同一级别的风险,作为第九大风险进行管理。将国别风险纳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提升我国金融体系防范风险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 国别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过去,作为信用风险的一类,国别风险的处理总是按照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当下,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应该重新建立。首先,总行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根据银监会的指引针对自身的对外业务往来情况制定规范的国别风险管理条例;同时,总行可以要求各直属分行,特别是所在地是一些对外开放程度较大的城市的分行更应该注重详细、全面的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国别风险管理制度所要包含的内容需要尽可能的全面和详细。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应该对国别风险的分析、评估、测试、监管、内部审计和控制等方面制定出规范和统一的标准,对于不同级别的国别风险所需要的风险限额计提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该制度还需要明确风险管理团队的责任,明确管理团队成员的分工和义务,确保国别风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国别风险管理制度通常由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经由董事会的批准、由其他各部门共同执行。董事会也可以定期对国别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和补充,以弥补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 建立国别风险管理流程。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合理的国别风险管理流程能很好地协调各管理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国别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有组织构架、管理过程及管理信息系统三大模块构成。
(1)组织构架。采用董事会、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国别风险管理部门三层式的组织结构,明确责任,便于管理。董事会承担国别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并成立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专门制定国别风险管理条例;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包括制定、审查和监督执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同时,委员会还应具备适当资源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国别风险;国别风险管理部门承担国别风险管理职责,制定适用于本机构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
(2)管理过程。整个流程管理中的活动分为五个部分,国别风险的识别、评估、风险限额管理、监测与报告及压力测试。
国别风险的识别:国别风险存在于授信、国际资本市场业务、设立境外机构、行往来和由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外包服务等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在充分了解国别风险的类型、成因的基础上,识别潜在的国别风险。
国别风险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国别风险评估机制应采取内外评级相结合的原则,即以内审机制为主、外部评级机构为辅的方式对国别风险进行评估。商业银行应聘用专门的人才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适用于本行的内部评级机制。另外,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信誉良好及权威的评级机构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参考评级机构的评估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别风险的等级作出判断,为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做好准备。
风险限额管理:根据银监会的指引,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至少要在0.5%,高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不低于50%。因此,商业银行在计提国别风险准备金时应同时结合评级结果和指引的规定。另外,风险限额管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商业银行在对国别风险进行监测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一旦发现国别风险的评级结果上升,那么相对应的准备金也应该作出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监测与报告:国别风险监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监管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国别风险进行监测。同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合作伙伴进行监测。商业银行可以定期派遣高管人员到国外分支机构与当地政府机构做直接的联系和沟通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在对国别风险监测的过程中还要定期的对一国的信用作回顾及监测其海外风险暴露以及时发现一些不正常的因素。
化解策略:该环节是消化国别风险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环节。化解策略要根据国别风险的成因、评级结果、监测情况等,制定出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及不同国别的解决方案。当国别风险转化为危机时,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董事会应第一时间制定应急预案和退出策略,尽可能将国别风险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降低商业银行的损失及对客户造成的损失,及时弥补造成的恶劣影响。
压力测试: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与经济发展周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在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可能较差;在经济平稳发展阶段,其抗风险能力可能较强。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景、国别风险暴露规模等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识别早期潜在的风险,保证业务发展与战略目标相一致。
(3)管理信息系统。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国别风险管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包含各类国别风险计量方法,国别风险管理流程评估、风险限额、监测报告等,建立符合短期和长期改造需求的转型战略。信息交流模块是保证整个国别风险管理流程协调运转的重要模块。
4. 建立国别风险管理团队。所谓的国别风险管理团队是由董事会、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国别风险经理人组成的。根据国际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经验,大部分银行实行中央集权制,即董事会是国别风险管理董事会承担监控国别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承担者。董事会需要定期审核和批准国别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程序和限额;监督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国别风险管理的履职情况,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对国别风险管理情况的监督职责。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董事会推举成立,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国别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管理流程,及时了解国别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确保国别风险被及时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别风险经理人主要负责董事会及国别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各项政策,当国别风险发生扩大时,国别风险经理人可以对国别风险委员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管理委员会制定化解措施和退出机制。
国别风险团队的成立的重要目的是方便商业银行对于国别风险进行管理。当然,要想确保国别风险管理的成功,还必须依靠商业银行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合作努力。
5. 对员工进行国别风险管理培训。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石,因此应加强员工对国别管理的意识,普及国别风险管理理念,使国别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香港金管局就要求银行员工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以不断更新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使得员工更具备处理国别风险管理的素质。对员工进行国别风险管理培训也是让员工尽快熟悉金融和货币体系以及别国法律制度的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经过培训后的员工对于国别风险处理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能够负起相应的责任,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效率。
国别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更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国别风险管理能够保障我国商业银行的境外往来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和种类,对于商业银行持续和健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格奥尔格・容格,陈抗风.瑞士银行对国别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J].国际金融研究,1990,(6).
[2]Common Practices for Country Risk Management in U.S. Banks[EB/OL]..
[4]黄海敏,侯坚.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家风险及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mercial Bank Nationality Risk Management
Lu Minfeng, Pan Xiaohui
(Finance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urther enhancement of Chinese finance dependency 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China Commercial bank's nationality risk enlarged. The nationality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new domain of commercial bank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in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experiences of commercial bank nationality risk management in mature nations or areas, we discover that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ity risk management for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an raise the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efficiency, and maintain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篇7
【关键词】经济学 商业银行 经济资本管理
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迅速,出现了更加严峻的竞争与挑战,银行业亟须清晰明朗的了解当前的风险情况与盈利状况。经济资本系统是国外银行在近十年来探索发现的一种新型管理手段,借助该项管理,银行可以清晰判断所面对的风险,并且计算抵御风险的资本和银行的盈利情况。由此可见,经济资本管理已经上升成为商业银行的管理核心,成为金融经济市场新情况下的管理理念。
一、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
在研究银行资本时,不同的主体所关注的银行资本角度不同,从而引出了银行资本的三种类型,他们分别是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过去,银行资本多指账面资本与监管资本,近年来经济资本则逐渐流行起来。资本的稀缺导致了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资本管理,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将引发风险的可能因素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一场损失,而经济资本主要为抵御非预期损失所引起的经营风险而持有的资本。20世纪80年代,国际众多银行出现了巨额贷款坏账的情况,银行管理人员迫切的寻找一种防范风险的量化系统,所以逐渐形成了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整体运作中的最主要作用是防范风险及创造价值,一方面避免经营中产生的风险,保证风险的管理与监控的有效施行并且确保资本获取最优的收益。总的来说,是对判断风险、指定战略、配置资本及业绩衡量等多方面进行管理的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一)目前现状。
目前,基于对风险资本越来越高的重视,中国银行业正在通过改革手段,强化措施,逐步形成了从银行到监管的自身监管体系。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是经济资本管理系统逐步在一些银行中得到有效运用,其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建立了把经济资本作为经验核心的资本管理系统,逐渐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银行的管理系统接轨。但目前国内银行的资本管理情况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整体水平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已建开展的经济资本管理系统也仅仅是初级阶段。面对全球化的金融大环境,我国的商业银行亟须增强自己的实力,建立先进的经营管理系统。
(二)主要存在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经济资本管理系统已经逐步在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普及开来,但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如没有在基层中落实,上级主管银行没有重视等情况,影响经济资本管理的全面实施。(2)在银行经济资本系统的实际操作中,部分商业银行惯用内部系数进行风险的计量,容易产生风险资本的偏差,无法有效的实现资本管理的作用。(3)信息数据资源的风险情况是由于经济资本剂量过程不够准确所导致,数据在参考过程中的可靠性与贡献性出现了很大的削弱。(4)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但是,考核工作的不科学情况值得关注。
三、加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处于内外金融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唯有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投入更多关注并且加强措施,才能迎接其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树立经济资本管理意识。
对银行内部员工开展经济资本管理的宣传和教育,牢固树立员工经济资本管理意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商业银行管理层应该把经济资本管理作为银行发展的整体策略,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实施。在内部建立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促使从高级管理人员到每个职员都能够深刻的认同,使得经济资本管理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齐心协力的推动银行的经济资本运作。
(二)建立完善的经济资本计量。
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套统一完善的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应用。银行因此无法进行内部评定,现在的计量方法主要是依据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法和银监会有关规定而确立的。在经济资本系统经过进一步发展后,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开展经济资本计量的成熟技术体系。
(三)有效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主要依赖于对历史数据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计量,这就需要有科学精确的信息系统。因此,提高速度建立数据与信息系统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新问题。在建立信息系统的阶段应该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握现存业务系统的整合与拓展外部数据来源;第二,在建立的同时配备相关的甄选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筛选与整合,保证数据的真实与准确。第三,及时关注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增加市场中有效信息的建立,辅助管理人员的决策和规划。
(四)合理制定经济资本中的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的内容有:上级主管银行对下级银行的纵向考核;横向的部门、人员、产品、客户考核,银行设立绩效考核需要首先考虑考核的合理与公平。有效的考核目标应该与银行的策略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对银行实现价值最大化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为银行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准确的方向,保证行业的合理优化。
四、结论
在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已经成为银行管理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了几点关于提高经济资本管理的措施,建议银行管理人员加强对管理系统的完善工作,确保商业银行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趋利避害、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波.经济资本管理我国银行的应用研究——以泰安市某商业银行为例[D].山东大学,2011.DOI:10.7666/d.y2045350.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的商业化发展途径应立足学校,向其周边发展。开展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根据现代化的运营管理理念,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实现其产业化,提高高校体育的附加作用。
一、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首先,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了全民体育具有必然性。这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发生变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发展。商业化经营能够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商业比赛等方式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商业化体育模式事实上在我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使我国由体育不发达逐渐发展为体育强国。但高校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营始终受到限制,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商业化经营的必然性。
其次,商业化的模式满足现代体育教师团队的需求,使高校体育改革进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首先应进行更新,注重效益的获得。对高校体育工作重新布置,对体育发展中的商业因素进行提取。现代教师的先进理念为体育商业化提供了基础。不可否认,这种创新存在一定的困难,包括如何提高教师团队的商业化能力,如何正确设置商业化时代体育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如何将高校体育推向课外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商业化的作用在于与经济大方向发展保持了一致。
二、高校体育商业化管理作用
(一)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了体育产业形成的必然性。体育产业的形成是其商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商业化的管理促进了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这是体育商业化管理最主要的作用。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正确进入市场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处于世界经济浪潮中,如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将减少体育发展的投入,并使其具有实用性。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终身培养的特点使得其与经济背景发展之间相吻合,这也是商业化体育管理的作用之所在。
(二)解决了学校的办学资金问题
体育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为其赢得了大量的资金,这有助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体育商业化模式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使体育的附加功能得以实现。而体育经费的这种补偿机制对于体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当然,体育商业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得到高校的关注。正确选择商业化的途径,从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的发展基础出发,以免出现相反的作用。
(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全球经济时代是目前经济的主要特点,体育的发展因此而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体育项目众多,高校在自主经营过程中需要获得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国家扶持容易造成资金缺乏,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而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依靠体育自身所获得的既得利益来促进体育的发展,实现了资金来源的丰富,也提高了我国体育的世界影响力,因此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体育商业化过程中,应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素。
三、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探讨
(一)挖掘资源,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
终身体育观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在这一教育目的的推动下,人们不仅关注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更愿意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体育市场需求增加。因此,对于高校体育商业化过程来说,应抓住机会,充分挖掘能够被全民接受的资源,从而使其创造出经济价值,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体育教师在商业化的实现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技术培训、比赛组织等可以实现高效的体育市场化建立,为其商业化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开发“体育俱乐部制”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来说,应建立体育俱乐部,以符合现今体育市场的规律。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自发特征,其娱乐性和竞技性容易被更多的人认可,因此是持续体育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高校体育要实现商业化发展,并维持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这一需求,高校应对自身体育发展实施改革,将原本的无偿服务根据服务水平改为有偿服务,并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实现其商业化评价,以确保这一模式的形成。
总结
高校体育工作能够促进体育文化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商业化是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策略,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民体育观念的形成都具有直接影响。为确保体育商业化的实现,首先问题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我国体育工作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时期,因此短期内实现其商业化并不现实,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加之学校的努力,这一模式具有可能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业绩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2400440072)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概况
2006年2月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主要内容有: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以沪市A股849家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净利润为依据,笔者比较了2008年净利润与2007年净利润,结果发现:净利润负增长的有546家,占64.3%,其中负增长率高于100%有150家,低于100%的有396家,净利润正增长的有302家,连续两年亏损的有15家,增长率超过100%(含100%)的有77家,低于100%的有224家,未增长且净利润大于零的有1家。2008年与2007年相比,经营业绩下降的占64.3%,经营业绩上升的占35.6%,其中增长率低于100%的占74.5%,这个结果恰好与许多学者得出的2007年大多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急剧上升的结论相反。笔者又以沪市河南省20家上市公司2006~2009年的净利润为依据,对20家公司净利润总额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07年和2008年的净利润与2006年相比,净利润急剧下跌,到了2009年公司利润又急剧上升;并且2008年与2007年净利润相比也有所下滑,这与前面研究的整个沪市A股的净利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截至2008年末,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正式实施两年,笔者认为从原准则到新准则的过渡并非平稳,各家上市公司会借这个机会实现更多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笔者综合国内的参考文献对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做了归纳,如表1所示。(表1)对部分准则简要分析如下:
(一)存货。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发出的存货按最高价格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减少当期利润;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发出的存货按最低价格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增加当期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正好相反。新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避免了企业在这两种存货发出计价法之间的变更,也就避免了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存货发出计价法达到隐亏增盈的目的。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二)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规定,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投资成本。这样,当出现长期股权投资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相应份额时,原规定是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逐年计入公司利润,新准则下可将其一次计入当期损益,以此调高当期利润。
(三)投资性房地产。原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及存货的计量属性一般均为历史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新准则规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应以成本模式为基准计量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以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条规定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繁荣景象时对公司业绩较为有利。
(四)固定资产。新准则下,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将考虑弃置费用因素,这将对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可能承当较大矿区废弃处置义务的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即加大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弃置费用将资本化在固定资产当中并以折旧方式在资产使用期进行摊销,这将加大正常年度的折旧金额,减少会计利润。
(五)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的支出,具备一定条件时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该规定减轻了科技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此外,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原准则规定,如果合同及相关法律均未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超过10年;新准则不再具体规定摊销年限,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原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并在没有补价的情况下,不产生损益。而新准则指出:在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下,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会计弹性。此外,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是一个难题,从而为企业利润调高留下一定空间。
(七)债务重组。原准则规定,支付的对价与重组债务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如此一来,可以通过评估等方式,人为调高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转让收益”,这样,业绩差的公司或债务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调高利润。
(八)借款费用。新准则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为一般借款。此外,新准则还扩大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范围,由固定资产扩展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这对房地产公司、生产周期长的制造业公司等的业绩会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新准则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这就使原准则可以进行资本化资产的范围从固定资产扩展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等。同时,准则也将专门借款扩大到一般借款,即企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也应予以资本化,这对房地产企业、生产周期长的现金制造企业等的业绩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
上述影响在2007年首次执行新准则时表现突出,投资者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要认真分析数据,尤其是对利润指标要考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应结合经营业务对其利润的升降做出准确判断。
三、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减少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大大压缩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长期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新规定主要从两个方面遏制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力度:一是对减值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方可计提减值准备,证据要求真实,这样企业计提准备时就不会太随意;二是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除非处置资产,否则不得转回,这就使得企业在计提各项减值准备时会更加谨慎。
第二,关于公允价值的使用。新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时限制比较多。目前,仅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这也是基于我国国情,减少公允价值被滥用的现实选择。
第三,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颁布,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另外,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使得那些利用合并重组进行投机的企业不再有机可乘。该规定有利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和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第四,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
第五,新的存货计价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新的规定使上市公司不能利用存货的计价方法在存货价格上涨或下跌时任意改变计价方法,从而大大缩小了滥用盈余管理的空间。
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由于新准则增加了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纵空间:一是更多地使用公允价值。如新会计准则允许将债务重组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实物抵债的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企业通过与其关联方以显示公平的价格进行重组达到盈余管理目的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二是会计选择方法过多,更具灵活性。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不再仅局限于直线法,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给企业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但企业也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调节;三是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另外,开发费用资本化、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革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四、新会计准则下应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措施
首先,要严格地将新准则执行到位。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外部监督。同时,采用加大违法成本的办法来阻止企业的违法行为。证监会和中国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的质量;还应借鉴海外经验,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的惩戒制度;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及职业道德,促使其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最新准则和其他执业标准;其次,要制定详细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增强其可靠性;第三,转变审计思路,加强人员培训。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需要改变审计思路,由传统的账项审查拓展至资产评估、风险分析领域。同时,企业会计人员也面临一样的挑战。为此,必须对广大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实际技术操作水平;第四,作为投资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应该从财务报表内容信息、财务报表附注信息以及财务报告其他信息来分析识别盈余管理手段,获取真实的会计信息。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7.
[2]许华荣.浅析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业绩报告的影响及改进[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
[3]王巧云.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分析[J].财会研究,2007.7.
[4]郑丙金.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06.5.
篇10
关键词:上下级“关系”;工作投入;职业成长;中层经理人
工作投入作为个体的一种积极工作态度,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工作投入的员工看起来在他们的个人资源方面不同于其他员工,这些资源能帮助员工成功地控制和影响其工作环境。工作投入有利于提升雇员角色内和角色外的工作绩效及工作满意度,与之相伴随的是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基于我国特殊情境的员工工作投入前因变量的实证研究还很有限。中层经理人是那些处在组织的战略最高点和操作核心层之间位置的人员,其承上启下的角色地位一定程度地影响着组织目标实现的效率。从实践层面看,探究我国特殊情境下的中层经理人工作投入的前因变量很有现实意义。
“关系”导向和“权威”导向是我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上下级“关系”是影响员工职业发展机会获取、职业能力锻炼、职位晋升可能性,乃至职业目标实现等的重要因素。在企业中,那些与上级关系好的中层经理人会借助这种“关系”而隐性地工作倦怠呢?还是会因这种“关系”而更加地投入工作呢?实证探究我国情境下的上下级“关系”与中层经理工作投入间的作用机理有利于为实施中层经理人激励提供理论支持。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上下级“关系”是上、下级间双向、特别和具有情感成分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帮助处于其中的不同个体进行利益交换。工作投入是一种积极的、令人满足的、与工作相关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以活力、奉献和专注为特征。(1)上下级“关系”与中层经理人工作投入。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存在于人类一切的互动交往活动中。调动下级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下属提高工作投入度,努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绩效目标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为了交换下级对工作的投入,上级可能会主动修好和维护与下级的“关系”。 因为上下级“关系”的建立就意味着存在于上下级间的“人情”的产生,根据Chen和
Chen(2004)的研究,人情在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早晚要回报的责任。黄光国(2006)也指出,人情在中国是一种可以回馈的资源。从下级的角度而言,认真工作,努力完成上级交予的工作任务便是回报上级人情的一种方式。为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上下级“关系”与中层经理人工作投入正相关。(2) 上下级“关系”与中层经理人职业成长。职业成长是个人沿着对自己更有价值的工作系列流动的速度,它是一个速度和增量的概念。职位提升与所达到的管理层级、薪酬的增长都标志着管理者的职业成长。据社会资本理论,个体会借助已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信息,从而为自身提供便利。那些与上级“关系”好的中层经理人在与上级的互动中,会利用与上级间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谋取更多的机会、领导与组织支持、更有利的信息等,这些对其职业成长是有帮助的。Law等(2000)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上下级“关系”对下级的奖金分配和晋升有正向影响。Yongmei Liu等(2010)研究发现,下属的政治技能和行为与其潜在的职业成长度正相关。为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上下级“关系”与中层经理人职业成长正相关。(3)职业成长的中介作用。根据Hobfoll(2001)的资源守恒理论,个体努力获得、保留、保护和维持所珍惜的资源。为了形成“获取螺旋”效应,个体在首先获取了某一资源后,会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以便能具有继续获取其他资源的能力,从而让自身的资源不断获得增长。对于中层经理人而言,职业成长就意味着其职业目标取得进展,或职业能力得到发展等,就意味着资源的不断获取。根据资源守恒理论,资源的获取会促使中层经理人加大工作投入。而那些与上级“关系”好的中层经理人的职业成长可能更快,职业成长越快的中层经理人的工作投入也可能越大。那么,职业成长在上下级“关系”与工作投入间应该发挥着桥梁作用。为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3:职业成长在上下级“关系”与中层经理人工作投入间起中介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方法。(1)研究工具。为了保证量表能尽量有效地测量所涉及的构念,本研究主要参考了国际、国内权威期刊上的成熟量表。其中,上下级“关系”的测量参考Law等(2000)的量表,包括1因子,6个项目;职业成长的测量参考本土学者翁清雄,席酉民(2010)的量表,包含职业目标进展、职业能力发展、晋升速度和薪酬增长4因子,共15个项目。工作投入的测量参考Schaufeli等(2002)开发的量表,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
3因子,共17个项目。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工龄等个人背景变量将作为控制变量。(2)预调查与大样本收集。在正式的大样本收集前,有必要先将设计的调查问卷发给一部分中层经理人来进行小样本预调查。利用预调查收集的数据,本研究对各变量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结果发现上下级“关系”与工作投入的因子结构与预期的相符,但职业成长却呈现3因子结构,且原量表中的第4、11两题的因子载荷存在横跨两个因子的现象。分别将这两个题项净化后,原“晋升速度”和“薪酬增长”这2因子合二为一了,本研究将这一新因子命名为“职位薪资增长”。
正式的大样本收集主要是利用外地调研的机会或委托他人,在北京、上海、台州、武汉、长沙等11个城市的多个企业进行问卷现场发放和回收来完成的。问卷所有的题项均采用
Likert 5级量表的形式,“1”代表很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由填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切身感受作答。调查最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2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0.83%。其中,调查对象中男性占66.98%,女性占33.02%;被调查者中31-45岁的居多,占49.22%,其次是46-55岁的,占36.45%,工作年限在
5年以上的占76.33%。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效度分析。信度是指测量的可信程度,目前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是Cronbachα系数法。本研究中的上下级“关系”、职业成长与工作投入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8,0.92和0.92,远超过了0.7的要求,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是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准确测出所需测量事物的程度。借助Amos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概念的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得出的统计结果显示,上下级“关系”、职业成长和工作投入的因子结构均能较好地拟合样本数据。这说明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假设检验。
(二)假设检验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分别建立起初始模型(M1)和全模型(M2)。利用Amos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运算,发现全模型M2的拟合优度指标值为X2/df=
2.18,GFI=0.906,RMSEA=0.061,NFI=0.903,IFI=0.926,CFI=0.9
25。相比初始模型M1,全模型的数据拟合更好。全模型变量间的路径图如图2所示。
从全模型(M2)数据拟合结果看,上下级“关系”与中层经理人的工作活力显著正相关(r=0.284,p
0.05),假设H1得到支持。上下级“关系”与职业目标进展显著正相关(r=0.748,p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上下级“关系”与中层经理人工作投入正相关,上下级“关系”与中层经理人职业成长正相关,职业目标进展、职业能力发展、职位薪资增长分别在上下级“关系”与工作投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二)建议。那些与上级“关系”好的中层经理人能获得更快的职业成长,因此要努力培养良好的上下级“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交换中,下级往往处于交换的不利位置,所以日常生活中见得更多的是下级积极主动地修好与上级的“关系”,而上级往往倚靠自身的职位在上下级“关系”营造过程中表现被动或不作为。但激励下属努力工作,提高其工作绩效是上级的工作职责,本研究的结论说明,为了促进下级加大工作投入,上级也应积极主动地建立起与下级的良好、融洽“关系”。
要科学认识职业成长的重要性,重视发挥职业成长对中层经理人工作投入的激励作用。根据成就需要理论,在经历了学校教育和工作单位的多年工作历练后,已处在职业发展一定高度上的中层经理人的生存需要已基本得到了满足,他们那种争取成功、追求优越感、希望做得最好的成就需要经过较充分的培养,到此时易变得更加凸现。这种内在的需要会让中层经理人对自身的职业成长格外重视和渴求,因而也会使得他们对那些有利于促进其职业成长的激励格外敏感。根据激励理论的原理,合适的激励标的物能对激励对象产生激励作用,进而影响其工作行为。因此,为了促进中层经理人加大工作投入,提高工作绩效,企业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职业成长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新型工业化工作情况汇报
- 下一篇:新媒体运营工作成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