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媒体运营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自媒体运营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3年4月6日,国内最大的自媒体联盟WeMedia开启了WeMedia开放日的第一站杭州站,以《赢在微信实战训练营》为主题拉开了序幕。包括腾讯平台商、知名微应用开发者、资深自媒体人(青龙老贼、方雨、白鸦、郭静)、积极转型移动互联网的传统企业等都参与了本次会议,整个参与人数达到500多人,我作为主讲嘉宾亦参加了此次会议,以下是分享#自媒体——做自己#主题的精华观点:
自媒体相关数据
(1):百度指数显示,最近半年“自媒体”的平均搜索指数为795次;
(2):微博热词指数显示最近半年“自媒体”的热议度为9000次,峰值达到10万次;
(3):百度新闻搜索“自媒体”的结果为774000篇;
(4):百度百家作家列表中,互联网类人数达到119位,文化类人数达到99位;
(5):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订阅中科技类人数达到158位;
(6):360自媒体平台列表显示作者人数达到:176位;
(7):截止到2013年11月8日,微信公众平台注册量破200万;
(8):据不完全统计,今日头条的自媒体入驻量已破百人次;
(9):网易云阅读的自媒体作者人数达429人,科技类达到60人;
(10):截止到2013年11月,钛媒体活跃作者人数达到600多;
(11):腾讯大家的作者人数达到333位;
(12):国内最大的自媒体联盟人数达到170多位。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自媒体在整个市场当中还是相对火热的,但是和火热的自媒体整体市场相比,竞争也很大,仅从科技类来看,整体自媒体的数量就达到四五百位左右,而其他类目的自媒体人亦不在少数,所以要想在这么多自媒体人当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认为可以从第三个方面来做,内容、运营、定位这三个是做好自媒体的主要关键点。
自媒体内容怎么做?
内容绝对是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大心脏”、是核心。自媒体将自己的信息、价值、理念传播出去,靠的是内容,而文字、视频、音频等介质均为载体,视频、音频介质上,自媒体在2014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内容是根本。
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来源一般有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多方信息的整理、加工(类似于信息搬运工)后,融合自己的观点、想法等,将外部的信息变成自己的内容;第二,通过采访、参会的形式,对外部信息的获取后,整理成自己的内容;第三,广泛的阅读量以及自己通过实际操作经验沉淀下来的内容整理后形成自己风格的内容。
微信公众号虽然有了自己的内容,但是若没有一个好的传播渠道,那么就成了“哑巴”,用户听不到“声音”,还算是自媒体吗?
渠道和自媒体人是共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所幸我们所处在的互联网平台是相对开放的平台,只要内容足够好,微信平台都是“开放”的。微信自身是封闭的,所以想要依靠它去传播,必须依靠用户以及自身的关系网以及渠道。
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影响力如何?有哪些人在看?对看的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内容的影响力可以从多个方面去体现,粉丝量、粉丝活跃度、评论量等都可以作为参数(仅能作为参数),而哪些人在看,这个要从微信公众号内容传播的渠道去发现和观察,对看的人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还是得看内容本身,就像很多用户喜欢看“深喉”、爆料一样,你天天发“文章”,肯定是影响着热爱“文章”的一群人。
自媒体运营的三点
关于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和自媒体人是共生关系,平台需要自媒体的好内容,自媒体需要平台将内容散播出去。
当然,所有的传播都是基于平台的规则内的,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会被无缘无故封号,在平台的规则内,进行有效的传播,是比较好的方式。
关于读者:有人叫读者、有人叫粉丝、有人叫用户,其实他们是你微信公众号所能影响到的读者,并逐渐转化为深度读者。
是的,读者,你怎么对他们,他们就怎么对你,我更多的时候,是把他们当朋友,尽最大的努力将价值输出。
关于互动:和读者互动是一个技术活儿,也是一个脑力活,非常人所能胜任也,互动的好,一片欢声笑语,互动的不好,骂、喷、屌、踩样样都来。
读者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行业、年龄、性格、星座等都不尽相同,即使是一个问题,问法和答法都很难一样。不要一味的去迎合所有的读者,这样太累,也没必要把自己端起来,“砖家”和“叫兽”并不讨人喜爱。另一个问题是时间问题,和读者互动很多时候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这个需要自媒体人自己去调节,时间是有限的。
在微信公众号运营经验方面,银泰杭州西湖店的微信运营者尹粒粒提到:“银泰杭州西湖店粉丝总数是26000人,周平均净增粉丝800人,头条图文平均阅读率大概是2000人/次。
我们现在做的三件事情是,一是每天的推送文章,下拉菜单和活动的设计;第二个是标题,每个运营微信的小编都是有自己的,这是卖书的,你可以文字稍微活泼一点,这是结合网络语言;第三个就是文风,一种是分析性,评说性的,我们是商场,说白了,银泰发的文章一种是促销广告,一种是互动活动,我们的互动活动最终的服务就是让别人来看你的促销广告的,把广告用比较让人接受的语言去组织,这个很重要,你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的广告,放到新媒体这个微信上面,这是不行的。这是我的风格,比较网络化一点,不走僵化的传统形式的广告风格。
走在行业前沿,要不断的关注微信发展的趋势,银泰有一个微群,官方比较重视自媒体的发展,我们小编都在群里面,做的活动比较好的,最近有什么政策,都是互通有无,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就不知道现在微信有什么趋势,缺陷有哪些,会比较有帮助。”
自媒体的定位
自媒体发展到现在,鲜有能做到“大而全”的,都开始细化,我个人关注的重点是:视频、地图、社交、移动互联网。
能“面面俱到”的自媒体少之又少,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细化是必然的结果,所以,给自媒体自身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内容定位、传播定位、读者定位。
不少自媒体人都是由原传统媒体出身,离开媒体以后,在信息的获取上,会有一定的弱势,转型后的自媒体人,造内容会不会出现“词穷”的局面?会不会写着写着就没东西写了。
“词穷”在自媒体身上是很容易出现的现象,拥有持续“造血”能力是自媒体人能持续走自媒体道路不可缺少的,自媒体从2013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不少自媒体“阳痿”了,没有“造血”能力,只有被淘汰。
读者是自媒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的最终,你所引领的读者们会去向何方?
没有读者还能叫自媒体吗?也许吧,当读者们的数量达到一定后,读者们形成的这股力量是所有自媒体所梦寐以求的,但是这股力量最终去向何方?产品化和服务化会成为主流。
篇2
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基于移动端的各种新闻客户端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媒介,这也成为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一大主要态势。与过去典型以来编辑操作的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如今的移动新闻客户端把机器的角色放在了首要位置中。这是新科技革命为媒体发展带来的福利,技术驱动型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搭建开来,共享经济环境下全民创作势不可挡。随着更多种类丰富的内容不断诞生,有限的编辑劳动力感受到了运营的负担,及时编辑部投入很大的运营成本增加运营人员,在个性化阅读者日益差异化的阅读兴趣面前仍显得微弱。在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大智移云”成为时代背景,技术公司成为主导媒体生态的一大重要角色,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被广泛运用。
个性化新闻客户端最先由“今日头条”带动而来,如今在北京的大街上,到处可见它的商业广告,各方数据也不断说明今日头条所获得的用户群体已占客户端相当大的一部分;接着,腾讯新闻客户端、一点资讯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陆续引入个性化推荐的机器算法,实现编辑+机器二力共同作用的新闻信息制作模式。任何一个人的手机页面中,都能够出现更多符合个人兴趣点的多方面内容,突破了新闻单一枯燥的特点,正在得到更多人的好评。
二、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中的问题
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让忙碌的人们不再受困于海量信息,能够在很快的时间内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但这种机制的优势也容易带来不可忽视的缺陷。
(一)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导致内容源参差不一
以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为例,现在几乎每家客户端都搭建了自媒体平台,所有有能力参与创作的人都可以通过注册账号提供内容,而这些文章一经,便通过高度快捷的个性化推荐机制传播到各处。这种传播效率令人欣慰,但需要思考的是,这些科技媒体担负的不再是媒体的角色,新闻专业主义从来也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商业化运营的过程中,这些提供内容制作的平台把海量内容当作吸引流量的入口,大肆鼓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参与创作,既要满足大类阅读需求,更要满足小众群体的长尾阅读需求。我国网民呈现出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水平的特点,而当这些人参与到个性化推荐客户端的制作中后,就很容易暴露出更多问题。
(二) 内容娱乐化、浅薄化带来乱象
以“今日头条”为例,笔者通过长时间的使用,观察发现其并不能做到基于读者兴趣的个性化推荐,首屏推荐内容多为娱乐八卦类内容。一点资讯客户端的首页推荐基本符合用户兴趣,但也夹杂着笔者并未订阅过的娱乐八卦内容。社交媒体环境下,碎片化的浅阅读已成为常态。技术的运用、硬件的升级,使得如今的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功能,它所承担的多功能价值已经对它自身的功能提出挑战,它已成为集媒体、社交、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多功能媒体,而这同时也折射出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所面对的社交场景。事实上,人类已走进娱乐时代,任何人都深受着“娱乐至死”的影响,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的内容除了新闻信息,同时提供了视频、游戏、小说、音乐等其他娱乐方式。数据表明,视频、游戏、音乐已经成为用户最热衷的移动娱乐方式。娱乐化时代,人们忽视了严肃新闻的方向,过多了关注了娱乐性,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从内容和功能上来说,已是促使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自身文化不断娱乐性的原因所在。
(三)个性化推荐客户端限制用户视野
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的特点在于,人们基于“强关系”而产生的社会信任,使人们形成了较之以往更为密切的社会互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为了感知世界的变化,不再主动去寻找自身需要的文化信息,而是依赖于社交媒体所形成的社群氛围,社群传递什么样的文化信息,人们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文化信息,因此,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过程已经变成了对这一社会群体中文化信息所形成环境的印象。在移动社交时代,人们的生活与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注定彻头彻尾的捆绑在一起,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在一个快速变动而有丰富多元的移动化时代,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而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也将这个时代的媒介文化呈现出不同特点。
三、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的发展
以智能手机媒体为代表的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无论是对于电视环境下成长的一代,还是对于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都带来了全新的改变。作为一种肩负文化传播的平台,它也应该营造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和谐发展的场景,从而也使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形态被传递。
(一)打破媒体局限,发挥新闻力量
当前,我国在继续推进社会改革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突出了表现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社会权利不平等造成的不均衡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得弱势群体的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强势群体。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的出现于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借助媒介平台进行公共活动的讨论,这是新时期为公民赋权的一个最好机会,应该牢牢把握这个有利的形式实现社会民主的进程。所以,现在应努力打破移动社交平台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传递局限。
(二)弥补法律空白,营造媒体环境
新闻客户端的迅速到来,对我国现有关于媒体文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管提出了挑战,我国关于手机等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的法律还依然存在空白。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的快速性和网络传播模式,很容易在各个环节滋生问题,任何个体作为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环节,其不良行为都有可能诱发社会问题的产生。面对当下对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的控制越来越难的情况,政府应该观察这一新媒体的快速应用带来的危害,尽快完善监督管理立法,尽早出台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方面的立法,从媒体终端运营到媒体内容制造等方面规范各个环节,减少由于技术失误带来危害媒介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发生。
(三)提高媒体技术,丰富媒体内容
篇3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149-02
自媒体盛行时代,微博已成为全民共享的重要信息平台。传统媒体也加入到微博“发声”的队伍中,力求通过微博提高知名度,增强话语权,扩大影响力。但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微博专员――“微人才”建设问题。传统媒体“微人才”队伍还非常年轻,出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却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微博行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认识传统媒体“微人才”开始,为“微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参考。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和作用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
目前,尚未有关于“微人才”的权威定义,曾有学者提出“微人才”就是熟悉微博传播规律,擅长微博营销的人才。但这一定义将微博作用局限于营销,存在片面性。许多行业和部门利用官方微博这一平台不仅仅只开展营销活动,在公关传播和品牌宣传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微人才” 是指善于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为政府机构、媒体、企业等开展公关传播、品牌推广、营销策划等活动的专业人员。由此可知,传统媒体“微人才”就是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服务的从业人员,具体包括微博编辑人员、微博运营人员、微博BD人员等。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的作用
1.促进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
微营销是微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有别于传统的营销活动,它是通过对话,把品牌变成受众的好友,将信息有效的传递给目标受众,并促使他们产生有利于媒体品牌的态度和行为。在微博媒体营销经典案例中的《新周刊》“微革命”特刊的脱销就是一种很有力的诠释。
2.为所属媒体提供新闻源和有创意的主题
无论是四川地震还是舟曲泥石流,最早的消息都来自微博。因此,传统媒体“微人才”在发现新闻源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而微博是公众最活跃的场所之一,他们的对话与讨论是许多创意的源泉,能激发传统媒体“微人才”的灵感,发现有创意的主题。
3.提高所属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
21世纪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是许多企业正在努力的问题,而官方微博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成功的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总是在不间断地信息以保持存在感,同时还注重与粉丝关系的经营,从而构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成绩与微博专员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微博传播表现出愈来愈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不少大中城市,“微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炙手可热的新兴人才,传统媒体也开始注重“微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上:认识到“微人才”的重要性
微博的影响力增强带来对微博运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微人才”成为许多企业的座上客,薪酬十分可观。传统媒体进军微博领域后,逐渐摸索和掌握这一新兴媒介的传播规律,也开始认可“微人才”。许多传统媒体管理者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才能实现官方微博的有效运营。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注册的微博起初是由奥一网的新闻中心兼职管理的,而从2011年4月开始就成立了微博运营团队,有专人负责和管理[1]。
2.实践中:开始组建自身的“微人才”队伍
目前,许多媒体已经设立专门的部门,由专人负责官方微博。比如《扬子晚报》从2010年1月上旬起,其官方微博每天都有报社专人负责维护、定时更新。截至2012年11月29日止,《扬子晚报》新浪官方微博就有223万粉丝,微博30450条,网友评论转发十分积极。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无法形成如此大的辐射范围。
3.内容上:对“微人才”工作有具体岗位设计
一般说来,现有的微营销工作岗位主要有三种,其中核心岗位是微运营负责人,即负责官方微博工作的领导,基础岗位是微编辑人员和微BD人员。微运营负责人主要是掌握官方微博的运营方向,并充分调动微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微编辑人员是微营销活动的主角,主要负责运营日志、内容建设和客服工作;而微BD人员的工作主要是活动策划和外部推广[2]。
但是,面对巨大的市场缺口和迅速的市场变化,现有的传统媒体“微人才”,无论是人才的培养上,还是队伍的组建上,都还不能满足微博的发展需要,这种不满足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结构失衡,兼职从业者占多数
运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是一项很耗人力的工作,只有保证充足的人力才能确保媒体官方微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才能打磨出媒体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但是很多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规律。如凤凰卫视是将发送微博的任务按照不同时段分配给栏目和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而不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微博运营室,安排专人独立运营。
篇4
keep应该算是今年体育类创业项目中非常亮眼的一个,在不到20个月的时间获得6000万用户。10月29日上午,创始人王宁走上混沌研习社讲台,分享了Keep用户量迅速增长背后的产品法则。
Keep自2014年组建团队,拿到30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后,一路发展迅猛。2015年2月份,IOS第一个版本上线;5月份用户数第一次突破了100万、8月份用户1000万,今年10月,keep突破了6000万用户,明年2月份预计能突破一亿,这都是真实的注册用户,而不是激活和下载的;团队从最初的三、四个人,到现在的130人;今年,keep拿到了GGV的C轮投资,腾讯又追加了投资……
为什么会去做Keep?
Keep的诞生纯属偶然。
大学毕业时,180斤的王宁为了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漂亮的女朋友,励志减肥。没钱请专业教练的他,从网上检索了大量关于减肥和健身的资料,发现减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有氧与无氧的深度结合。经过大量的互联网学习,王宁最终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健身和减肥方法,很快瘦到了130斤。
减肥成功后的王宁,自信大增。几乎每个熟人见到他,都会问“你是如何减肥的”?
久而久之,王宁就想,为何不做一个APP,把这些健身资料和训练视频整合进来,让更多人看到呢?
这就是王宁做Keep最初的想法。
经过调研,王宁和初创团队发现,中国人每天运动的人很少,而美国每天运动的人占90%左右。中国体育产业占总GDP不到1%,而发达国家超过3%。中国体育用品占整个体育产业的70%市场份额,而发达国家占据70%市场份额的却是体育服务。
他们还发现,从2011年开始尤其是2014年之后,百度指数上,跟健身、瑜伽、跑步等体育运动相关的关键词,上升非常快。周围人的朋友圈,早年秀美食、秀奢侈品是主流,现在秀运动的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做这个事情是有机会的。
产品该怎么做?
产品到底怎么做?有两点非常重要:用户到底是谁、用户的痛点和需求到底是什么。
Keep的用户是谁?
中国处于运动的萌芽期,大部分都是一些想要运动,却从没完整运动过,或者不了解运动的人。keep决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小白用户而不是健身房的用户身上。
如果是一个小白用户,需求很简单:穿衣显瘦,脱衣有肉,需求只有0-60分左右。Keep作为一个在线教育产品,解决0-60分的事情还是很简单的。
那么,这些小白用户的具体需求和痛点是什么?传统健身最大的痛点在四方面:金钱、时间、地点、人物。
金钱。现在北京的健身卡至少3000-4000元/张,年卡使用次数上限是365次,而实际平均使用的次数只有7.5次,其中还有3次是洗澡。
时间。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人觉得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健身。
地点。找一个离家近的健身房很不容易,远一点的有时候就算免费,也不会有人愿意去,交通时间和交通成本都太高。
人物。很多人觉得健身需要小伙伴陪,一个人玩很枯燥。
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解决这四个问题?移动互联网App: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都可以运动起来;免费的产品教程,让用户摆脱了高昂的私教费用;具有社交属性,通过互联网载体,同时和几万人一起运动。
做产品的三个原则
王宁说,keep有三个原则一直贯穿产品团队:要多不要少,要重不要轻,要专不要散。
什么是“要多不要少”?
keep的用户绝大部分是小白用户,产品解决不了100%的问题,所以,当时产品策略就是集中火力,把最主要的用户群体的需求解决到位。也就是“要多不要少”。
这样可以保证产品的更新速度。
什么是“要重不要轻”?
一个好的产品在不同阶段,载体不同,产品的策略会有区别。早年PC 时代的很多互联网产品都希望解决用户很多问题,把产品做得越来越重,恨不得一个页面可以解决掉用户从生孩子到孩子再生孩子的全部需求。
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屏幕承载空间是有限的,很难再出现一站式解决所有需求的产品了。
keep认为,要把产品做得足够重,这样用户就可以很轻。不是功能多你的产品就重,而是背后的产品逻辑和内容是不是足够重。
Keep的产品做得很重,为了满足用户的课程需求,背后有大量的课程。而用户体验起来感觉就特别轻,他们带着问题进来,马上可以得到解决。想瘦肚子,打开一个训练计划,跟着相应的课程视频练就可以了,15分钟让你的腹肌疼到酸爽。
什么是“要专不要散”?
其实就是要专注,一个好的产品早期不要祈求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标签,Keep早期一直专注把自己称为“移动健身工具”,主打工具属性。
比如,keep的社区动态,在产品之初是不允许主动发任何动态的,理由很简单,Keep希望用户可以专注在训练上面,每一条动态都必须完成一次训练才可以。
久而久之,大家养成了一个很好的运动习惯,同时,由于提高了动态的门槛,也过滤掉一部分垃圾的动态信息,为后续开放社区打下基础。
千万别放弃新媒体运营
如何不花钱做冷启动?
产品和运营是分不开的,再优秀的产品如果没有好的运营,很难走入大众视野。
王宁的第一桶金是天使投资的300万人民币,产品研发花了100万,剩下200万不足以让团队活一年。怎么做冷启动?功夫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内功――新媒体运营,二是外功――埋雷计划。
内功离不开一个核心要素“新媒体”。
王宁很重视新媒体运营。微博运营了大概两年时间,粉丝270W,微信小100W,不惊人,但确实还OK。
复盘全过程的时候, 王宁和他的团队发现,反应速度是最重要的。对热点事件的反应速度,对用户的反应速度,都十分重要。要设计一个虚拟人物形象,和用户做朋友,成为好朋友才会有信任和粘性。
另外,冷启动中,不放弃力量,他们为自己上线前起了一个代号为“埋雷计划”。
首先,他们做了一次首席内测官活动,主要圈定了一批微博健身运动类的大V,都是最核心的种子用户。
他们本意是邀请400个核心用户测试Keep,希望可以通过这些用户帮助测Bug。结果,这些用户十分喜欢Keep,通过内测包二次传播,一下子来了4000多个用户。
这4000多个用户也十分喜欢Keep,当产品真正上线的时候,他们又成为最初期的种子用户传播。
同时,他们深入到各个社交群组中。在百度的贴吧、豆瓣的小组等等汇聚用户的地方,发表有价值、干货类的帖子,让这些用户在帖子中和他们疯狂互动。
在各大QQ群、微信群,王宁也安排运营小伙伴参与其中,混个脸熟,这都是为了keep上线做沉淀和准备。这些东西都做好了,上线的那一刻点燃,其实都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了。
篇5
关键词:行为文化;沉浸体验;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38-02
行为文化既是学生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1]。当前高校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是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行为规范检查、落实课堂考勤考核,而在激发大学生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认同度和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方面尚显不足。个体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一种过程,行为固化为文化需要经历感知、决策、参与三个阶段[2],行为的引导者、发起者、践行者都将在这种固化活动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者是彼此产生影响。探索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之途,就是要找到一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主流文化、创新创业思维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一言一行中的“路子”。自媒体作为当下受众最多的新媒体模式,具有传播主体的自主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模式的去中心化等特点,是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的传播手段。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应当与自媒体传播有效结合,通过自媒体应用实现大学生对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体验。
一、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实现
心理学家Csikszentmihlyi将“沉浸”描述为:沉浸是个体进入的一种共同的经验模式,在其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其他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自动过滤掉,并且丧失自我意识,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反馈有反应,通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3]。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实现可以被解释为:学生个体进入学校主导的或希望学生参与的一种文化建设模式并被这种模式吸引,学生的意识被集中在学校积极倡导的行为文化范围内,其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想法都被自动过滤掉,学生积极融入建设活动中并希望得到鼓舞的反馈,同时通过对班级集体、社团团体的能动操控而产生控制感和成就感。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实现可以让大学生群体专心致志的从事行为互动,并享受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愿意继续从事此类活动的个人自愿。沉浸体验是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中希望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求行为文化建设活动要给予大学生充分挑战的机会和技能展现的平台,自媒体平台便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利用自媒体开展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结合对浙江省内三十余所高校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及包括辅导员在内一线学生工作者的调研访谈和对千余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自媒体的应用与助力行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期望的成效相去甚远。
1.有平台无阵地,自媒体应用与行为文化建设要求脱节。指标摊派的“增粉”计划、久不更新的平台内容、仅限阅读的学生参与程度导致官方自媒体平台难以发挥阵地作用,学校关于行为文化建设的方案、举措不能得到平台对象(学生)的共鸣和呼应,教育本身依旧流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只是简单地为课堂讲授、会议部署等枯燥建设内容披上了自媒体的“外衣”,自媒体高融合、强渗透的功能却被“束之高阁”。大学生群体在关注学院官微后就对其弃之不理,沉浸体验的“挑战”和“控制”等前置要素并未体现,学生群体无法从自媒体平台接受关于行为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无法通过任务实现来提升自我行为文化建设的能力,从而无法获得必要的愉悦体验。
2.有宣传无互动,自媒体应用与学生希望关注内容脱节。调研中发现,各高校官方自媒体平台的内容中以正面宣传学校学院组织的包括社会实践、运动会、文艺技能比赛等校园活动为主,照片处理不够精细,文字描写新闻痕迹明显,时间滞后于活动本身。除此之外,占内容比例较大的还有党建类知识宣讲、省市校各级重要会议报告摘录,及“心灵鸡汤”类材料。这些主题明显与大学生希望关注的内容脱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这种宣传内容与学生期望之间的脱节,集中体现在互动体验的缺失,这些内容阅读量尚难保证,更无从苛求大学生群体对于此类文化建设内容的沉浸。
3.有公示无反馈,自媒体应用与学生工作实际运行脱节。但在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认为学校学院在自媒体平台上所公布的各类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公示、通知仅仅停留在“广而告之”的肤浅阶段,缺少后台运营和功能开发的自媒体应用无法接受来自学生的意见反馈和交流互动。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反馈的自媒体应用不能够让大学生群体获得专注体验,简单的浏览信息花费的时间极短,学校学院官方自媒体平台没能真正进入学生的日常,没有给学生提供持续的信息反馈、生活服务和行为引导,难以让学生产生投入行为文化建设的时间扭曲感,难以实现专注体验。
三、基于自媒体应用的大学生行为文化沉浸实现路径选择
1.分类教育与按需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一是重视互动,反馈及时。自媒体应用中最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是其即时交流、高效互动的功能特质,利用自媒体平台实现学生对行为文化建设的沉浸,需要学生管理者主动融入具有自媒体特性的交流互动环境,在官方的微博微信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建立沟通顺畅、反馈及时的互动交流版块,包括学院领导、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在内,都应更多的“现身”平台,与学生实现网络上的平等交流。二是信息实用,更新及时。要增加学校学院官方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关注的粘性,需要自媒体平台多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信息,要让学生习惯于把自媒体平台作为获得重要资讯的第一渠道;同时,形成固定时间节点、固定披露形式的信息公布机制,把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渗透在这些资讯信息之中,实现不间断的、强度稳定的指导和宣传。三是紧贴学科,介入及时。自媒体平台可以开设部分专业课教师的答疑专栏或学术圆桌会,吸引学习成绩优秀、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参与其中,活跃自媒体平台氛围,助力崇学尚新的学科行为文化建设;把教学内容嫁接到自媒体,需要尤其重视介入和响应的及时,要让融入其中的大学生感受到自身学科技能的提升和学术新目标的挑战,从而由此获得愉悦性和沉浸体验。
2.线上活动与线下建设相结合,加强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激励奖励。一是线上活动纳入考评。目的导向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自媒体平台的运营者应当把一些可以移植到网络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搬”到自媒体应用上来,实现线上报名、线上实践、线上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学生个人综合考评挂钩,达到“鼓舞”大学生投入自媒体平台上的行为文化建设工作的目的。二是建设活动定期开展。利用自媒体平台策划筹备活动的便捷性和针对群体的广泛性特征,定期开展身边典型挖掘、创优创建比拼、违规案例剖析、社会实践征集等活动,允许在校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参与行为文化建设,并通过活动设置合理的奖项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线上活动中获得沉浸体验。三是党建工作线上尝试。党员的发展工作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重点工作,同时学生党员又是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应当尝试在线上进行党校授课,既可缓解学生平时课业繁重与党课不能缺席之间的矛盾,又能创新党课授课形式,实现在线教育;应当尝试在线上进行党员转正、预备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的公示,尤其要把线上监督放在重要位置。
3.从众心理利用与学生个性彰显相结合,搭起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自媒体矩阵。一是利用从众心理,构建自媒体矩阵。仅仅利用学校学院官方的自媒体平台来开展行为文化建设活动是单薄的、影响力有限的,而学生个人、社团组织、创业团队自己建设的自媒体平台具有更贴近学生群体,更为实用的推送内容和互动信息,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当把这些自媒体集合到一起,构建自媒体矩阵,共同搭起促进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载体和阵地。二是彰显学生个性,用好自媒体矩阵。与矩阵中学生个人的自媒体平台充分交流、合理引导,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始终指明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与社团组织的自媒体平台充分合作、共建共赢,规范学生社团行为,由于社团组织吸引了高校较多低年级学生的加入,规范社团行为,有助于在低年级范围内倡导积极向上行为文化;与创业团队的自媒体平台充分融合、服务就业,规范学生创新创业行为,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利用自媒体鼓励创新创业,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创业团队,营造创业氛围是高校践行教育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要求的可行举措。
高校要推动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不断深入,需要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践行正确的文化观念,共同倡导积极的行为实践。要使行为文化建设活动具有吸引力,对大学生群体保持粘性,则需要建设活动给予学生互动体验、愉悦体验和专注体验。自媒体在学生中使用较广泛、受欢迎度较高,充分发掘自媒体平台价值,突出针对性,落实激励奖励,构建平台矩阵是高校践行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佩思.当前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6
一、竞品分析
二、产品定位
三、推广方案
四、推广预算
五、推广目标
六、团队构架
七、绩效考核
八、团队管理
小伙伴们,你们准备好了么,下面就让我为你分享我多年来的推广运营经验,告诉你如何制定一份完整地运营推广方案。
一、竞品分析
1、选择竞品,做好定位
1、百度搜索类似产品关键词,假设你的产品是一款旅游分享类APP,你可以输入主要关键词”旅游app”,一般排在自然排名前面,百度竞价推广前面的产品都是竞品。
2、各大移动应用市场上用关键词查找,如91应用市场,应用宝,豌豆荚等。
3、行业网站上查找最新信息,比如旅游APP,你可以到专业旅游资讯网,如欣欣旅游网,环球旅讯,劲旅网等搜索APP相关信息。
4、咨询类网站如艾瑞、DCCI、Alexa等是相对靠谱渠道。
还有其他的方法,如通过参加行业展会,同行交流等渠道获取竞争对手信息,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竞品分析选择两个产品最好,最多三个。
2、竞品分析,得出结论
一般来说,比较全面的竞品分析要从用户,市场趋势,功能设计,运营推广策略等方面来展开。这里我们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维度,
1、市场趋势、业界现状;
2、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及发展策略;
3、目标用户;
4、市场数据;
5、核心功能;
6、交互设计;
7、产品优缺点;
8、运营及推广策略;
9、总结&行动点。
对于移动互联网部门市场推广总监来讲,可以只关心市场部分,功能及设计这块可以忽略,如从1,2,3,4,7,8这几部分对竞品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市场数据及运营推广策略。
这里拿一款移动旅游APP来说,运营数据可从下载量、用户数、留存率、转化率、活跃用户数、活跃时长等来进行竞品分析。运营及推广策略可从竞品的渠道管理来分析,如应用市场投放,移动论坛,市场活动,软文投放,社交化媒体表现等。
3、根据结论,得出建议
通过对上述竞品分析,可以大致得出一个比较有市场商业价值的结论。
二、产品定位
将产品定位单独一个篇幅来讨论可见其重要性.清晰的产品定位,目标用户群定位是运营推广的基石。目标用户群分析的越透彻,越清晰,对于后期产品推广起关键性助推作用。
1、产品定位
一句话清晰描述你的产品,用什么样的产品满足用户或者用户市场。
如:陌陌: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
QQ空间:一个异步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是QQ即时通讯工具的补充。
萝卜教育网:最靠谱的互联网从业者在线学习平台
2、产品核心目标
产品目标往往表现为解决目标用户市场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分析的越透彻,产品核心目标越准确。如:
360安全卫士解决用户使用电脑的安全问题。
微信为用户提供流畅语音沟通的移动应用。
3、目标用户定位
一般按照年龄段,收入,学历,地区几个维度来定位目标用户群体。
4、目标用户特征
常用用户特征:年龄,性别,出生日期,收入,职业,居住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
用户技能:熟练电脑办公,外语能力强
与产品相关特征:
1、电子商务类:购物习惯,年度消费预算等
2、交友类:是否单身,择偶标准
3、游戏类:是否喜欢3D游戏,是否有同类型游戏经验
5、用户角色卡片
根据目标用户群体围绕目标用户特征建立用户角色卡片。这里以一款比价APP为例,建立用户角色卡片:
张三,30岁,互联网运营总监,年薪20万,已婚,居住地北京,喜欢电影,篮球,唱歌,游戏等,
性格开朗,阳光,文艺青年
电脑操作熟练,精通英文与产品相关特征:
1、喜欢网购,喜欢上的购物网站:淘宝,京东
2、网购年消费额在2万左右,使用信用卡购物。
3、在家用ipad购物,在外用手机购物
6、用户使用场景
用户使用场景是指将目标用户群投放到实际的使用场景中,
还是以上述比价APP为例,张三每天来到了万达商场某体育用品店,看到了科比二代球鞋售价1400元,顿时心动想入手,他用比价APP进行二维码扫描发现京东售价800,淘宝售价810,APP主动提示建议在京东购买,张三迅速浏览了商品的高清图片和产品说明,因为店家可以包邮,所以张三放弃了在线下购买。
三、推广方案
移动互联网行业,创业公司市场则适合多面出击,把能够想到的各种途径方式都去尝试,用最小的投入把品牌效果最大化。在想到的100种方法里,不断测试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剔除掉其中99个,集中火力把手里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可能爆发的点上,不断放大,不断分析,等待爆发。最终吸引更多的注册用户,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
1、渠道推广
线上渠道
1、基础上线——各大下载市场、应用商店、大平台、下载站的覆盖Android版本渠道:推广的第一步是要上线,这是最基础的。无需砸钱,只需最大范围的覆盖。
下载市场:安卓、机锋、安智、应用汇、91、木蚂蚁、N多、优亿、安机、飞流等;
应用商店:geogle商店、HTC商城、历趣、十字猫、开奇、爱米、我查查、魅族商店、联想开发者社区、oppo应用商店等;
大平台:MM社区、沃商店、天翼空间、华为智汇云、腾讯应用中心等;
客户端:豌豆荚手机精灵、91手机助手、360软件管家等;
wap站:泡椒、天网、乐讯、宜搜等。
web下载站:天空、华军、非凡、绿软等
iOS版本渠道:AppStore、91助手、pp助手、网易应用中心、同步推、快用苹果助手、itools、限时免费大全。
2、运营商渠道推广: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用户基数较大,可以将产品预装到运营商商店,借力于第三方没有的能力,如果是好的产品,还可以得到其补助和扶植。
市场部门要有专门的渠道专员负责与运营商沟通合作,出方案进行项目跟踪。
3、三方商店:上述A类都属于第三方商店
由于进入早,用户积累多,第三方商店成为了很多APP流量入口,全国有近百家第三方应用商店。渠道专员要准备大量素材,测试等与应用市场对接。各应用市场规则不一,如何与应用市场负责人沟通,积累经验与技巧至关重要。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投放一些广告位及推荐等。
4、手机厂商商店
大厂家都在自己品牌的手机里预装商店,如联想乐商店,HTC市场,oppo nearme,魅族市场,moto智件园等。渠道部门需要较多运营专员来跟手机厂商商店接触。
5、积分墙推广
“积分墙”是在一个应用内展示各种积分任务(下载安装推荐的优质应用、注册、填表等),以供用户完成任务获得积分的页面。用户在嵌入积分墙的应用内完成任务,该应用的开发者就能得到相应的收入。
积分墙起量快,效果显而易见。大部分是采用CPA形式,价格1-3元不等。但以活跃用户等综合成本考量,成本偏高,用户留存率低。
业内公司有tapjoy,微云,有米,万普等。
积分墙适合大型有资金,需要尽快发展用户的团队。
6、刷榜推广:
这种推广乃非正规手段,但是在国内非常的受欢迎,毕竟绝大部分苹果手机用户都会实用APP Store去下载APP。如果你的APP直接都在前几名的位置,当然可以快速获得用户的关注,同时获得较高的真实下载量。
不过,刷榜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国内榜top25名的价格在每天1万元左右,top5的价格每天需要两万多。由于这种推广成本比较高,所以一般会配合新闻炒作一起搞,这样容易快速的出名。
7、社交平台推广:
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社交平台,潜在用户明确,能很快的推广产品。这类推广基本采用合作分成方式,合作方法多样。业内公司有微云,九城,腾讯,新浪等。
如2010年6月非诚勿扰的交友软件,在微云社交平台上自传播自推广,上线第一个月用户达到32万。
8、广告平台:
起量快,效果显而易见。成本较高,以目前主流平台为例,CPC价格在0.3-0.8元,CPA在1.5元-3元之间。
不利于创业融资前的团队推广使用。
业内公司有admob,多盟,微云,有米,亿动等。
9、换量
换量主要有两种方式:
1.应用内互相推荐。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流量,增加曝光度和下载量,量级不大,但曝光度不错,有内置推荐位的应用可以相互进行换量,但这需要以一定的用户量作为基础。
2.买量换量。如果自身无法给某一应用带量或者量很小,可以找网盟跑量,以换取应用商店优质的资源位或者折算成钱进行推广。这种方式也是比较实用的方式,包括应用宝、小米等在内的商店都可以换量,通过某些,还能跟360等进行换量,可能会比直接在360做CPT有更好的效果,商店:CP一般以2:1的方式进行换量。
线下渠道
1、手机厂商预装
出厂就存在,用户转化率高,最直接发展用户的一种方式。
用户起量周期长,从提交测试包测试-过测试-试产-量产-销售到用户手中需要3-5个月时间。
推广成本:应用类产品预装量付费价格在0.5-1元不等,CPA方式价格在1.5-4元不等。游戏类产品,采取免费预装,后续分成模式,CPA价格在2-3元之间。
业内公司:华为,中兴,酷派,TCL,波导,OPPO,魅族,海信等。
操作难点:品牌众多,人员层级多,产品项目多,需要有专业的团队进行针对性的推荐与维护关系。
2、水货刷机
起量快,基本上2-4天就可以看到刷机用户,数量大,基本上一天可以刷几万台。
重刷现象严重,基本上一部手机从总批到渠道到店面会被刷3-5次,推广成本剧增,用户质量差,不好监控。
基本上刷机单一软件CPA在1-2元,包机一部机器价格在5-10元之间。
业内公司:XDA,酷乐,乐酷,刷机精灵。
3、行货店面
用户质量高,粘度高,用户付费转化率高,见用户速度快。
店面多,店员培训复杂,需要完善的考核及奖励机制。
基本上CPA价格在1.5-3元之间,预装价格在0.5-1元之间。
业内公司:乐语,中复,天音,中邮,苏宁等。
案例:2010底微云与国内知名连锁手机卖场进行合作试点,将合作的光盘放到店面进行打包销售给用户,8万套光盘激活用户达到了一半。
2、新媒体推广
1、内容策划
内容策划前需做好受众定位,分析得出核心用户特征。
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在内容更新上保持一天三条左右有趣的内容。
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
创意,还是创意,让你的产品讲故事,拟人化。
2、品牌基础推广
百科类推广:在百度百科,360百科建立品牌词条
问答类推广:在百度知道,搜搜问答,新浪爱问,知乎等网站建立问答。
3、论坛,贴吧推广
机锋、安卓、安智。。。在手机相关网站的底端都可以看到很多的行业内论坛。
建议推广者以官方贴、用户贴两种方式发帖推广,同时可联系论坛管理员做一些活动推广。发完贴后,应当定期维护好自己的帖子,及时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搜集用户反馈的信息,以便下个版本更新改进。
第一阵容:机锋论坛、安卓论坛、安智论坛!
第二阵容:魔趣网、安卓论坛、魅族论坛!
第三阵容:风暴论坛、木蚂蚁论坛、DOSPY论坛!
4、微博推广
内容:将产品拟人化,讲故事,定位微博特性,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在微博上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保持一定的持续创新力。这里可以参考同行业运营比较成功的微博大号,借鉴他们的经验。
互动:关注业内相关微博账号,保持互动,提高品牌曝光率。
活动:必要时候可以策划活动,微博转发等。
5、微信推广: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推广需要一定时间沉淀,这里可以参考几步曲:
内容定位:结合产品做内容聚合推荐,内容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并且符合微信号的定位。
种子用户积累:初期可以给定个KPI指标,500个粉丝一个门槛,种子用户可以通过同事好友,合作伙伴推荐,微博引流,官网引流等。
小号积累:开通微信小号,每天导入目标客户群。
小号导大号:通过小号的粉丝积累推荐微信公众号,将粉丝导入到微信公众号。
微信互推:当粉丝量达到一定预期后,可以加入一些微信互推群。关于微信推广经验分享,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了,可以加入我的微信公众号yunying-91交流。
6、PR传播:
PR不是硬广告,学会在对的途径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非常重要。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源,无论微博Kol、微信公众号、媒体网站的专栏或各大社交网站,我得去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平台来讲述一个好的品牌的故事,反之,这些平台也会是用户对品牌产生UGC的最好渠道。在初创公司,作为PR需要把公司每一个阶段的方向都了解透彻,然后学会向市场、投资人、用户传递一个有力的声音,这个声音并不是生硬的广而告之,而是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对你的故事所感兴趣,并带动大家如何把兴趣引到你的产品上来,最好形成行业的热议话题。
以下有几个策略:
A、用日常稿件保持稳定的曝光。我们会定期做一张传播规划表,每个月要根据公司和产品的变化来决定该向外界传递什么声音,恰当的表达和持续的内容产出会让公司的曝光度及行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维护好已有的媒体资源,积极扩展新资源。对于自己原来熟识的记者和媒体,我仍会保持续的沟通和交流,告诉他们,我们的团队在做怎么样的一件事。深信只有反复的沟通,才会把故事的闪光点打磨得抓住人心。而作为PR也更能及时嗅到媒体关注的兴趣点,为下一次的报道梳理做好充分准备。在创业公司对PR的经费并不是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仔细去分析,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和进度,需要利用的什么样的途径和资源去支撑公司的发声和观点。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周都有计划的去拓展一些新的媒体资源,这样能为之后做事件输出时能有合适的渠道的进行支撑。
B、选择的渠道决定了传播的效果。说什么故事,用哪种方式呈现传播效果会最佳,这对于渠道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于公司创始人的一些采访,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行业及财经相关的权重高的纸媒,有利于大面积的带动传播;对于产品的发声,我们更倾向于科技类的新媒体,在行业内能引起更快速的关注力;而对于事件话题性的新闻,我们更青睐于选择大型门户类网站。对于自媒体这领域,实力参差不齐,选择有中立观点和实力派的自媒体发声,不失为好的选择。但是成本对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而对于电视媒体,选择对和你潜在用户相吻合的节目,是一个能快速让产品呈爆发式增长的途径.
C、最后,要记得做好对营销传播效果的评估,这些可能包括人群的覆盖率、点击量、阅读量,点赞量等。每一次的数据,都会告诉你下一次的内容应该怎样做得更赞。而PR作为连接内外的桥梁,最好也要藏身于用户中间,在深度沟通中突出品牌的个性。
7、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绝对是个体力活和脑力活,这需要整个团队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此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配合一定的媒体资源,事件才得以在最快的速度推出去。事件营销的前提必须是团队成员需要每天接触大量新鲜的资讯,把这些信息整合,也需要养成随时记录下一些闪现的灵感创意并和成员们及时分享碰撞。对于能贴上产品的创意点结合点,我们会马上进行头脑风暴,对事件的始终进行推理,若确定方案可行,那么马上做出与之匹配的传播计划,开始做项目预算并一边准备好渠道资源。
8、数据分析:
每周花一些时间去认真分析每一条微博、微信、每一个渠道背后的数据,你一定会发现传播度高的内容背后的契合点和关联性。这样非常有利于自己官方微博、微信内容质量的提升,运营起来也更接地气。
3、线下推广
利用宣传经费印制纸质宣传单和各种海报,做宣传。
1、介绍海报
在人流量多且可免费宣传的地方张贴海报宣传
2、宣传单
与合作商家商议,将宣传单曝光于商家跟用户接触的地方。
3、地推卡传单
制作精美传单,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的地方、商场传单。
四、推广预算
根据以上推广方案对各渠道做预算配比,与老板敲定最后的第一期投放预算。
五、制定目标
一款APP,应该关注的两方面的指标
1、产品运营阶段
A、种子期:主要目的在于收集用户行为数据,与产品设计时的用户模型做对比,有目的性调优。主要关注数据有:页面路径转化,按钮点击,启动次数,启动时间段,停留时长等。这个阶段数据量不求大,但求真实。用户来源的话,可以先做免费渠道,如果能有一些首发资源更好了。
B、推广期: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影响,吸收用户。主要关注数据有:新增,活跃,留存以及渠道数据。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配合各种资源多管齐下,用户量能有爆发是最好的了。
C、营收期: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活动运营、增值服务创造营收。主要关注的找数据有:付费用户数、付费金额、付费路径转化、ARPU等。
2产品类型
如工具类,启动次数很重要;社区类,活跃用户和UGC很重要;游戏,在线人数和arpu值是关键;移动电商主要关注成交转化率,包括订单转化率和金额转化率。根据APP产品类型及所处运营阶段,制定APP数据指标考核表,如下图显示:
这里有一张整理过的图来说明一下吧,很早以前在网上收集的一些数据指标,感觉比较实用,制作方案的时候可以参考。
关于数据指标分析:
1、留存用户和留存率:
留存用户和留存率通常反映了不同时期获得的用户流失的情况,分析这个结果往往是为了找到用户流失的具体原因。
APP获得一定用户以后,刚开始用户会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有用户流失,留存率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一般在3~5个月后达到稳定。其中阅读资讯、社交沟通、系统工具是留存率最高的三类应用,在4个月以后的留存率稳定在10%左右。留存率提高了,才会有更多的用户留下来,真正使用APP的用户才会越来越多。
次日留存:因为都是新用户,所以结合产品的新手引导设计和新用户转化路径来分析用户的流失原因,通过不断的修改和调整来降低用户流失,提升次日留存率,通常这个数字如果达到了40%就表示产品非常优秀了。
周留存:在这个时间段里,用户通常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使用和体验周期,如果在这个阶段用户能够留下来,就有可能成为忠诚度较高的用户。
月留存:通常移动APP的迭代周期为2-4周一个版本,所以月留存是能够反映出一个版本的用户留存情况,一个版本的更新,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用户的体验,所以通过比较月留存率能够判断出每个版本更新是否对用户有影响。
渠道留存:因为渠道来源不一,用户质量也会有差别,所以有必要针对渠道用户进行留存率分析。而且排除用户差别的因素以后,再去比较次日,周留存,可以更准确的判断产品上的问题。
2、活跃用户
用户每天既会不断新增,也会不断流失,如果单独只看每日活跃用户数,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本质的,所以通常会结合活跃率和整个APP的生命周期来看。活跃率是指活跃用户/总用户,通过这个比值可以了解你的用户的整体活跃度,但随着时间周期的加长,用户活跃率总是在逐渐下降的,所以经过一个长生命周期(3个月或半年)的沉淀,用户的活跃率还能稳定保持到5%-10%,则是一个非常好的用户活跃的表现,当然也不能完全套用,得视产品特点来看。
六、团队构架
这个篇幅简单介绍移动互联网运营推广团队的组织架构及成员工作职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总体概括来说,这个市场运营部门架构大概是:一个带头的,一个做渠道和流量,一个玩社交媒体的,一个天马星空写文案的,再辅助一些打杂的。
1、市场运营总监
工作职责
1、负责公司开发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内容整体规划和运营策略的制定及执行。
2、负责制定每季度、月运营计划。
3、整理各产品运营渠道数据报表,并定期收集分析同类竞品情报。完成活动的策划执行,并做好跟踪记录。
4、构建和完善App推广和分销渠道,促进App的下载和使用。
5、网络媒体、网站联盟、博客、论坛、社区营销、SNS等各种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拓展和维护;
6、负责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各传播媒体有效沟通,调动各种资源,促进公司互联网产品和相关渠道及媒体的联合推广,以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7、负责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推广方式,开展公司自有产品的运营和推广活动,收集相关营销成功案例并进行分析。
8、负责制作内容及话题,能够结合热点事件开展推广活动,及时监控和处理产品运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类正负面事件。
9、跟踪运营推广效果,分析数据并反馈,分享推广经验;挖掘和分析目标用户使用习惯、情感及体验感受,即时掌握新闻热点。
10、策划、组织、评估和优化推广计划。
11、分析App运营数据,根据分析结果不断优化运营方案。
岗位点评:从工作职责要点来说,市场总监应该是负责内容规划,运营策略及计划制定,渠道构建和监督,新媒体推广实施跟踪,app运营数据分析,团队建设和管理.
2、文案策划
工作职责
1、清晰项目目标,快速了解客户需求,并密切与相关协同部门合作,提供快速、精准、精彩的案头支持;
2、负责宣传推广文案及宣传资料文案的撰写;
3、负责创意内容撰写,为线上活动、广告传播、线上公关稿件撰写相关文案内容;
4、沉淀创意产出和内容撰写的经验,形成知识管理,供其他项目借鉴。
岗位点评:文案策划岗位是文字输出岗位,需要文字功底好,有创意,对热点有嗅觉,最好在事件营销传播方面有成功案例。
3、渠道经理(BD拓展)
工作职责
1、深入研究公司产品与所属行业,制定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拓展计划;
2、根据公司业务发展需求,寻找、挖掘有利于公司的合作资源;
3、负责商务拓展及合作,与其他客户端及推广渠道(各大市场)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4、对推广数据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调整推广策略,提高下载量、安装量及活跃度等
5、辅助APP产品的运营和推广,整体规划和专题策划
岗位点评:渠道经理(BD拓展)顾名思义就是拓展各互联网流量渠道,一切有助于APP流量提升的渠道合作都属于工作范畴,渠道经理的工作职责就是制定渠道拓展计划,带领BD专员拓展各市场,分析数据,完成运营总监制定的流量指标。
4、新媒体推广经理
工作职责
1、有互联网信仰,最好是重度使用者,制定新媒体推广计划,执行力强。
2、熟悉新媒体,对微博、微信如数家珍,熟悉大号,运营过微博草根号、微信公众号更好!
3、有判断力,对热点事件能分析,知道如何借势,有自嘲精神,可以黑人兼适度自黑;
4、有战斗经验,没混过论坛没耍过微博刷过微信的就算了。不管明骚闷骚,永不放弃!
岗位点评:这个岗位要求”离了手机就不能活并且认为它比性更重要”那种,能配合文案玩转各社交媒体渠道。在事件营销及热点引爆有嗅觉和实操经验.
七、绩效考核
每个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不同,对于移动互联网公司市场部门来说,各个岗位指标也不尽相同,这里只罗列出有共性的一些考核点。
1、市场运营总监
这个岗位背负团队整体KPI指标,如APP运营数据指标,销售指标等,如何将团队指标有效分解到每周,每天,每个人,这是市场运营总监每天都要思考问题。
2、文案策划
1、文案撰写能力:写作功底深厚,表达能力强、思维逻辑清晰、具有独特敏捷的创意思维。
2、创意能力:能根据公司品牌定位,完成有创意的文案策划,为产品销售及运营推广带来很大飞跃。
3、对接能力:与渠道部门,设计部门,推广部门,客户等沟通协调及分配工作能力。
4、工作态度:纪律性,团队协作意识,工作责任感
根据这几个考核指标做分数配比,适当提高AB两项指标分数。
3.渠道经理
渠道考核指标直接跟APP运营数据挂钩,这个数据指标可参考上篇中app运营目标中数据。
下载量每日新增用户数留存率活跃用户数平均用户收益(ARPU)使用时间
4、新媒体推广经理
新媒体推广由于渠道不同考核指标也不同,微博,微信,豆瓣,知乎,其他软文推广渠道等,运营总监可以根据渠道设立不同考核指标.这里以微博和微信为案例:
1、微博考核指标:微博营销涉及的数据大致有微博信息数、粉丝数、关注数、转发数、回复数、平均转发数、平均评论数.
A、微博信息数:每日的微博数量,条/天。
B、平均转发数:每条信息的转发数之和/信息总数量,一般计算日平均转发数或月平均转发数,次/条,平均回复数原理类似。平均转发数(评论数)与粉丝总数和微博内容质量相关,粉丝总数越高,微博内容越符合用户需求,转发数和评论数就会越高。所以这个数据可以反应粉丝总数、内容和粉丝质量的好坏。粉丝基数越大,理论上转发会提高,内容越契合用户,或者粉丝中你的目标人群越多,这个数据都会上升。
以A公司品牌微博为例,4月1日只有1.4万左右,5月结束有2.6万!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4、5月的增长情况,两个月的粉丝增量差不多,微博信息数量5月增加36%,但是转发总数增长近100%倍,评论增长了64%,搜索结果数也是增加了。应该说针对4月的微博内容分析之后,5月份作了一些调整,更加注重用户需求,所以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微博的平均转发数和回复数都上升了,可以说明该微博5月份比4月份是有进步的,而且搜索结果数直接增加曝光率,说明了营销效果。
总结:1)平均转发数和评论数可以衡量自身微博运营状态好坏2)搜索结果数可以作为品牌传播的考核,3)只有综合所有数据来看才可以指导微博营销.
1、微信考核指标:
文章考核指标:送达率,图文阅读率,原文页阅读率,转发率,收藏率
A、订阅粉丝量:有三个指标:新关注数、取消关注数以及净增关注数。
刚开微信的企业,我们可以用1个月的时间,设定目标完成500个用户的订阅,接下来的每个月,逐步增长。每天订阅粉丝超过20个,1月就是600个。
B、用户互动量:该用户在微信上和你的互动。我指的是有意义的互动,比如91运营网(微信号yunying-91),当你添加微信时,自动回复写的是:输入1获取移动互联网干货,输入2获取电子商务运营干货,输入3获取产品策划干货。这其实就是很好的一个规则。
C、用户转化量:该用户最后通过你的规则输入相关词后,我们的跟进情况,以及成交情况。
八、团队管理
这个篇幅侧重于团队运营管理,不只是针对移动互联网,同样适合互联网公司团队管理。以个人经验分享来说,互联网团队运营管理应重点关注三方面:
执行力,目标管理,团队凝聚力。
1、执行力
关于执行力的案例,腾讯是很多互联网公司学习榜样.马化腾凌晨4点发出邮件,运营团队下午就能给出实现计划。很多创业型互联网小公司发展速度快,因为执行力强,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变态的层层审批机制阻碍了项目的实施。笔者原来在一家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公司呆过,深有体会,一个很简单的推广页面,本来当天就可以决策通过,还要经过总监-副总-老板几个层级审核,一周过去了,才通过,结果好好的项目被时间给拖死了。所以再大的公司,个人还是比较推崇项目负责制,扁平化管理。
2、目标管理
运营总监从拿到KPI那天起,脑海里都是数据化管理,从年目标,季度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层层分解,一个没有数据量化目标的运营团队会跟无头苍蝇一样乱窜.运营总监团队管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目标管理流程。
3、团队凝聚力
保持一个高效,快乐,有活力的工作环境,让整个运营团队保持凝聚力,是每个运营总监职责所在。团队成员频繁跳槽,稳定性差将不利于项目的进展,所以如何保持项目核心成员稳定性至关重要。
以下分享几个运营团队管理小技巧:
1、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目标,周工作任务表
将这些目标数据表贴于显眼地方,让自己心中有数。制定团队每周工作任务表。
2、周一早会
每周一定期开早会,分配本周各团队成员工作任务,并记录项目运营过程中问题。
3、周三培训
每周组织相对于各个岗位培训课程,提高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
篇7
社群,其实还是个很新鲜的事物。说的简单点,就是如何管理一个群。之前有QQ群,现在有微信群。方法其实都是相通的。
那么,在运营社群之前,你需要做哪些准备?也就是以下3个问题。
1、社群的定位
2、定位人群在哪里
3、社群能够给群员带来什么
首先,关于定位,这个应该不用多说吧。你一个男的,肯定不会走到女厕所去的。这个就是对于定位最直白的解释。
就以王爷府为例,光听这个名字,你很难想到是做什么的。其实,我们是一个付费的微电商学习交流群。或许你会说,这样的群真的是太多了,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呀。确实,没啥特别的。但是,我敢说,我们群从来没有广告,每个人都认识彼此。为什么会这样?等会在说。
第二个问题,定位人群在哪里?
这个问题,其实和我怎么去找好友,怎么加好友一样,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今天不细讲,因为今天的分享是运营,不是推广。简单说下,首先,对于没有基础的人来说,最简单的就是QQ群,然后是论坛。能把这两个地方的人群搞定,你基本无敌了。对于高一层次的人来说,可以做个自媒体,让人主动来加你。对于更高一层的人呢,花钱,去认识大号网站主等,一起吃饭混人脉,然后积累人气。
第三个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人家进来了,总不能随他们自己瞎BB,你要给到他们一些东西,可以是经验,可以是金钱,可以是资源等等。
这三点考虑好之后,就可以开始运营了。
我就以我自己的社群来说说运营方法。
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的,就是那句歌词: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什么意思呢?就是随他们去。
于是,你就有问题了,前面你不是说不能随他们吗,要给他们东西。
是的,确实要给他们东西。随他们去,是指平时。
好吧,我还是细细的说下吧。
我的群是2014年底成立的。当时,对于微电商的咨询解答不过来,所以,决定开始收费,只给收费的会员提供帮助,包括一对一的指导,以及一些资源的对接。
所以,在我开始做社群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威望,在粉丝当中,已经有一定的信任与情感。所以,第一批30人马上就满了。
所以,这一批人进来之后,我会不定期提供一些我自己写的文章给他们分享,这些文章,大部分是干货,还有一些理论方面的,以及发展运作思路方面的。当然,还有一些平时自己遇到的小工具,小福利,都会分享给大家。
那你会说了,为什么大家都对你很认可呢?如果你有看过我的微信公众号:微电商之家,你就会明白了。这个认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经过了大半年之后的结果。我运营这个公众号,将自己的一些心得都无私的分享给大家,当大家每天都习惯看这个账号文章的时候,说明已经对你的账号,文章,及背后的运营人员产生了连接。由于,文章内容比较接地气,不管是对微商新手,还是对老手,看了都会觉得有用。然后在文章中,提供了我自己的私人微信,他们通过看了一段时间文章,基本也知道我大概是个怎么样的人了,然后加我之后,我都会与大家简单的闲聊一下,也会简单的给他解答一些问题。
这样一来,一方面,逐渐产生了情感。另外一方面,我每天分享一些微电商的文章,大家就会觉得我在这方面比较有经验,愿意与我交流,一起探讨。所以,当有机会一对一深度交流的时候,哪怕是付点小费,也是愿意的。
而且,在你加入王爷府之前,有些东西,我也会说的很明白。因为现在社会太浮躁,任何人都想快速的致富,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所以,我会直截了当的说:王爷府是一个微电商学习交流的社群。如果你问我付费之后,能够得到什么回报,我只能说,你应该能够学到一些微电商的知识。如果你想花几百块钱,马上就能够获得几万的回报,或者说,自己不愿意学习,连怎么百度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我手把手教你的,对不起,我办不到,您另请高明。
那么,在进入王爷府之后,我又做了什么呢?
其实,我啥也没做。因为,在前期的培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默契。王爷府里的人,虽然大部分都是微商,但是,没有谁打过广告。俗话说,微商何苦为难微商,既然大家都是微商,你打广告有个毛用。还不如好好的分享一些你的运营推广方法呢。
篇8
几乎所有关于媒体人创业的故事,都有一个理想主义的开头,清单也不例外。
作为清单的创始人,曾任职国内知名财经媒体《财新》的许可,在2014年1月创立过西装袜品牌Uni-form Socks,理由仅仅是因为自己“找不到一双合适的西装袜”,这份对“好用”的追求,或许是他与同在媒体任职的同事龚瀛琦离职出走,创立自媒体“清单”的原因之一。
用许可的话来说,清单要做的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决策中心”,这使它一开始就具备十足的电商特质:每篇文章都着眼于推荐几样好用的商品,从这个角度看,它起到的仍是导购工具的功能。
不过,用优质内容包裹的导购听起来要比简单粗暴的“买买买”更吸引人。清单联合创始人兼市场总监龚瀛琦对记者说,很多媒体人创业时都羞于谈钱,似乎那并非创业的初衷,而清单由其接近商品的特质,并未在寻找商业模式这个问题上纠结。
于是,在成立一年多后,清单已经依靠广告+导购+淘宝头条佣金的盈利结构实现了收支平衡,这其中有何秘诀?
制造优质内容:从一件厨具到全世界
清单成立于2014年11月,微信公众号与网站同期上线,后来又发展了知乎专栏、淘宝头条、App等多个内容输出平台。用自媒体来聚集粉丝,随后售卖商品的模式并不算新鲜,许可认为,清单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成绩,核心竞争力在于高质量生产内容的机制。
用龚瀛琦的话来说,媒体的属性就是要打破信息不对称,用更专业的眼光给想要追求品质生活的人提供一个购物清单,这也是“清单”这个名字的由来。
许可对记者说,清单推荐的商品涵盖了家居用品、厨具、生活用品、小家电、母婴、美妆等多个品类,与日本品牌无印良品所包含的品类相似。
起初,清单的内容以厨具切入,龚瀛琦说,这是因为这类产品可以避免审美等因素的干扰,转而从材质、功能性、创新技术等切实的指标去衡量,因此,每件产品的优点都是实实在在、有证可据的。此外,厨房用品的体验感很强,对其感兴趣的又是一个固定的小众人群,这让清单在起步时拥有了不错的效率,让读者能够将其切实作为一个可参考的消费指南。
清单的内容生产流程与大多数媒体类似:定下选题,查找资料,采访专家,形成稿件。不同的是,清单以生活场景来组织内容,并将生活方式融入其中,比如“新手妈妈出门必备的神器”,或是“冬天宅在家需要的法宝”,在这样的场景下,并没有所谓最好的商品,只有最适合的。
在确定了场景后,针对相关品类,清单的编辑团队会做基本的知识框架梳理,这一步主要通过查资料和对专业人士的采访完成。之后则会开始选品,这取决于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比如要推荐一个电饭煲,是一个人用还是家庭用,是单纯用来做饭还是做多种菜肴,需要的特性都各不相同。选品研究中,涉及的采访对象会包括消费者,经销商和品牌商等多个方面。经过这些前期的功课,最终,清单会用流畅易读的内容来为读者作出消费推荐。
清单@无界空间
深度运营用户:从编辑到达人
在龚瀛琦看来,清单的编辑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内容运营,读者往往看到清单推荐的产品,却不知道在背后还需要排除掉许多不靠谱的信息来源。在所有的信息来源中,经销商的看法可能更客观,他们往往手握好几个品牌的权,也就对品牌之间的差别如数家珍,更可以提供销售量和退货率等数据,这往往反映了消费者对该款产品的直接感受。
与美国权威消费指南《Consumer Reports》注重技术测量的“硬派”做法不同,清单的文章显得更加易读。不过,在商品研究的过程中,编辑们也会参考这些权威媒体,以便快速得到可靠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体验,截至目前,清单的微信公众号已经积累了25万粉丝,其中的一些达人为内容生产提供了颇为珍贵的建议。龚瀛琦告诉记者,一次,清单打算做中性笔的推荐,想到的几个维度包括书写流畅度、墨水速干度、湮开的程度等,一位翻译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某些品牌更适合书写中文,另一些更适合意大利语,这完全突破了编辑固有的知识体系,类似这样来自职业的经验为清单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现在,清单近一半的内容都由编辑来向这些达人约稿,许可对记者说,之所以不像许多导购平台那样完全放开,变成UGC社区,是因为清单做的是消费升级和品质生活,基于这个出发点,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就显得尤为关键,可靠程度远比丰富程度要重要。
曾有一些媒体来向清单取经,希望能了解其成功的原因,对此,龚瀛琦说,清单的文章从商品本身出发,不会去谈论品牌,而是去探究技术、创新、工艺等更本质的东西,在一个统一的逻辑下做消费品研究,期间往往要花费一周左右的时间,对于那些追求短期效益的媒体来说,这种“慢工出细活”且并不讨巧的方式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接受。
靠近主流客群:从边缘到宇宙中心
不过,清单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目前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仍是广告。与传统媒体寻找大金主的做法不同,清单做的是有“节操”的广告,会挑选广告主,确认其推广的产品在基本层面上符合清单的判断,这些广告会在微信二条中标明。
许可告诉记者,清单接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微鲸电视,告诉消费者智能电视不仅有小米和乐视,还有更广泛的选择,清单确实从中拿到了广告费,但总体上还是为用户推荐了好用的产品,并不背离初衷。
光是赚广告费还不够,作为提供导购性内容的自媒体,清单期望能更贴近消费者,而这次,许可选择的平台是淘宝。
2015年4月,清单正式在淘宝头条注册为达人,花了半年时间生产了近300篇文章,11月的佣金收入达到了五位数。对于生发于小众群体的清单来说,淘宝更广泛的用户群似乎并不那么契合,不过,清单希望通过内容输出来推广知名度,也增加了一部分收入。
在此前的一个月,清单将办公室从上海搬到了北京,理由是那里更有互联网氛围,节奏更快,也更容易找到技术人才。
9月,清单的测试版App上线,这款App目前仅支持iOS平台,基于阿里百川的技术,可以让用户快速购买到喜欢的商品,解决了此前在微信中跳转多次才能触达商品链接的问题,这对清单的转化率可能会起到很大帮助。
许可将人们的消费决策分为两种,一是发现,二是选择。微信公众号可以解决前者的需求,但很难解决后者的需求。尽管清单将文章内容都排列在一个页面中供读者翻阅,其体验也远不及清晰的分类和搜索框好,App就解决了这种工具化的需求,能为用户提供一致的浏览、跳转和支付体验。
清单的App中分为三个板块:文章流、结构化的搜索和个人收藏,其中,搜索板块包含了清单过往文章中提及的消费知识,这些内容类似商品领域的维基百科,可以被不断沉淀、总结、修正和更新,如此建立起来的知识库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创始之初,清单就拿到了来自经纬中国的数百万元天使投资。现在,许可正在争取A轮融资,为接下来App的推广铺平道路。
篇9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无孔不入地渗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APP已将我们包围。新媒体时代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媒体形态的变化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危机,而新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些变化也对如今地方高校的新闻学教育提出了要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曾说“几乎没有哪一个科目像新闻传播学一样紧随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无论是新闻学本身学科的内在要求,还是为了满足新媒体时代媒体的需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势在必行。新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在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应该有所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现在新媒体发展的如火如荼,如果在教学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安排学生进行关于新媒体的实践,恐怕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一、引进懂新媒体的“实战派”教师队伍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播方式瞬息万变,地方高校本身离北上广等媒介发展迅速的城市较远,缺乏必要的媒介环境。因此课堂上更需要不断更新传媒发展动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今地方高校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学院派”即理论型教师师资水平差距较大,但“学院派”教师大多缺乏实战经验,或者只了解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知之甚少。教师不熟悉媒体的运营,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只是表面功夫,不能深入新媒体的实质。或者采用“拿来主义”,将一些现成的新媒体运营的理论生搬硬套,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实践就显得毫无意义。还有一些学校会不定期的邀请新媒体业界的专业人员走进课堂为同学进行授课,出发点虽好,但往往授课内容之间衔接较差,系统性不强,学生无法很好吸收,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地方高校可以在新媒体师资力量上多做文章,引进更多懂新媒体的“实战派”教师队伍,多引进那些在新闻媒体有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尤其是在新媒体中有所作为的人才,而不应把博士学位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比如辽宁师范大学就曾邀请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董博老师来给2012级新闻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年的课程,主讲新媒体营销与文化产业方面的课程。董博老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新媒体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是SHAPE CHINA 2015创变中国全球杰出青年峰会大连社区执委;也是新领军者社区的获奖人,代表社区的5200多名的Global Shapers参加在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也曾参加在日内瓦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峰会年度执委年会。她给学生们带来的很多业界新的东西,令同学们耳目一新。
即使不去聘请那些新媒体的一线从业人员,也可以组织地方高校教师去新媒体带职实习,在一线了解到最新鲜的内容,回来与其他老师、学生分享。就比如说,香港城市大学有一次急需一位教广告实务但又做学术研究的教师,有一位应聘者本科学过广告,但硕博期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于是学校就派他先去一家4A广告公司待了一阵,回来以后开设了好几门广告实务课程。这种投资是有一点成本,一位新教师上任之后的半年、一年内不安排课,但之后回报更多。建立了与业界的关系,了解业界运行的过程,对今后课程设计、讲课都是大有益处的[1]。
二、教学内容上优化通识教育体系、增加新媒体内容
在现在媒体融合之势下,专业设置显得过于狭窄,比如新闻学专业的同学只学习关于新闻学的内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同学只学习关于广播电视的内容,对通识知识掌握不多。美国新闻教育评议会认为:“要想真正学好新闻,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应该有扎实的基础。”地方高校虽然在媒介环境上不如其他处在优越地理位置的院校,但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修改,弥补不足。新媒体时代需要的从业者应该具有广泛的知识与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提供更多百科知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并且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着重增加某方面的课程。比如财经院校可以培养偏重财经新闻的记者、编辑;体育院校可以增加体育新闻的课程,避免各个学校学生培养的同质化,特色的新闻人才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增加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包括关于社交与移动互联网、网络与多媒体报道、大数据新闻、融合新闻、视觉新闻等课程。同时,媒体的细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细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间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2]。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多选取一些最新发生的案例,和学生一起交流彼此的感悟、启示。同时,像现在许多自媒体发展的很好,就拿微信的公众账号来说,它的一步一步发展就体现了如今自媒体横行的大势。有许多优秀的公众账号都可以去借鉴与学习,比如著名财经记者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或者一些纸媒的公众账号如《南方都市报》等,同时也可以参考当地做的比较好的公众账号。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善于利用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比如一个班级可以开通一个微信公众账号或者微博账号,可以每周设置一个主题,然后班级同学轮流去运营,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学习如何运营一个公众账号,积累经验。
三、打造以“多元”为特征的实践体系
培养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其实就是为新闻事业输送优秀的新闻人才。“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往往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结合新闻学本身实践性就很强的特点,高校在教学中也应该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用起来。
多元的实践包括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在学校内部,可以鼓励学生到校园媒体去实践,比如校报、校刊、校广播台、校电视台。在实际参与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运营学校的官方微信平台与微博平台体会新媒体时代的新型媒体运作方式。近几年,也有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具备广播电视、摄影摄像、媒介管理、出版等功能。比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其特有的“密苏里”模式著称,核心是“边做边学”。通过实践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操作是其特色。该学院的未来实验室落实了许多带有实验性质的教学项目,学生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实验活动,把媒体融合思想融入到新闻制作和发表中,同时促进密苏里新闻学院和世界上很多媒体单位进行合作,从而让不断革新的新技术得以进入实验室[3]。
走出校园,学生们可以分散到各处媒体平台进行专业实习。由于学生数量大,可以将学院安排与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由专业指导老师进行统筹。地方高校由于资金匮乏,可能未必具有雄厚的资源与设备,但是地方高校可以转变思路,换种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没有丰富的财力资源,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继而推动新闻教育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都纷纷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平台,大大小小的企业也都进行试水,但往往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可见新媒体运营人才的缺失,地方高校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能力,满足社会切实需要。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增强与周边社区宣传部门的联系,安排学生对社区实地走访,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采访、撰写稿件等工作,提高实操水平。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新闻类专业比赛,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实操水平。比如高等学校大学生计算机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北京大学生微电影节、高等学校好新闻奖等,在比赛中增长见识,提升自我。
从整个媒介行业来看,我国现在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新闻人才数量远远少于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因此,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转变教育模式是当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必走之路,借助“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来开展教学,同时改良以往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多发言,课堂的主宰由老师转为学生。使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重新发出光芒。
除此之外,因为教师在新闻学教育当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必须首先更新教师对于新媒体的观念,提升教师的新媒体实践能力。同时引进更多富于实践经验的“实战型”人才,用以重塑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实践。
四、结 语
篇10
看到这本书在机场书店,被放在堆头中间,与畅销小说、企管圣经和成功学名著大言不惭地挤一起,并且真的成为2012十大畅销工具书。事后,我们在思考原因。很简单,应时因势——手机等移动终端彻底占领了这个世界——人们的注意力也许超过50%都被转移到移动终端上——所有跟企业相关的人都必须了解怎么在移动终端上做营销——但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快到市面上来不及出现任何一本有关的专业书——所以,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但是,《决战第三屏》是美国人写的书。非常好。但是不接地气。说了移动营销一大堆好,一大堆认识,还是不知道怎么干,特别是在中国怎么干。
于是,我们从2013年大约2-3月开始动手写《移动营销实务十讲》。因为本人动了个心脏介入小手术,正好我们的合作编辑慧敏也回家生宝宝了,耽搁了半年。其实挺好,这半年的形势、认知和操作,又发生深刻变化,并趋于稳定。晚了,倒还好了。生完孩子复出的慧敏,依旧专业凌厉,《实战第三屏》的名字是她起的,当真是有“画龙点睛”这回事,既强调了实务实操的特质,又与上一本《决战第三屏》完美衔接,慧敏终究还是随时为自己的出版社着想,希望带动去年的书再卖1万本。
这本《实战第三屏》,说实话,是比较枯燥的。干货,就别指望特别可口。近40个实战案例,8个深入附加专题,近150张示意图片,1个《2013中国品牌广告主移动营销指南》附录,1个《2013移动营销百问百答》附录,近30万字,300页。
我们大致觉得,移动互联网已经彻底裹胁了每一个人,包括宠物身上都被安装了用于定位寻找的可穿戴移动设备,动物都被影响到了。因此,现世每一个人,都是这本《实战第三屏》的潜在读者;说得靠谱点,所有和企业相关的经营、管理和业务人员,每一个都是这本书的读者;再务实点,至少品牌、营销和广告圈,移动互联网圈和媒体圈,这三个圈子的人,不可不读。其实,我有个想法,作为政府精英的那群人,最应该读一读,就像涂子欣的那本《大数据》一样。他们不明白,好多事情,都不顺遂。
整本书,就是告诉大家,怎样在移动终端上,在移动环境里,针对移动消费者,展开营销。特别限定,适用中国。再提醒一下,集中讲品牌广告,而不是以apps下载安装激活为主的业内广告。全书,回答了四个问题:移动营销为什么?移动营销做什么?移动营销找谁做?移动营销怎么做?没其他的了。
现在,提领整本书,也算是有些补充,总结了12点。因为内容截止日是2013年10月底。就在中间这一个月里,移动营销的情况,我们对移动营销的认识,又发生了些许调整和变化。
我们来讲讲,关于移动营销,我们最好要知道的12个事实:
一,首先的首先,就是移动营销附属在移动互联网大变局中,变化的速度和频率,超乎人们想象和耐受力,你还没明白,它就变了。我从手术出来那段时间,最大的担心就是:我落后了。这是面对移动营销,毫不夸张的所需要第一个心理准备。举个例子,msn恍如昨日,人人网已经几乎消逝,开心网似乎从来没存在过,所谓微博被人抛弃,都是转瞬的事。手机广告平台昨天还是热点,今天说出来都不好意思。对于这种变化,移动互联网人似乎还能适应,近百年来习惯30秒tvc、半版通栏一成不变的品牌人、广告人,着实不太习惯。焦虑,是中心词;
二,其次的首先,是得承认一个现实,手机是第一终端。你别管数据来源,到2013年底,12亿手机用户,6亿手机网民,5亿智能手机用户,手机已经成为第一上网终端;pc主要是工作用途,而移动终端生活+娱乐+工作,是全终端;大众人群30%以上注意力,主流人群50%以上注意力,都已经转移到移动终端上,虽然被切成一段一段的。以视频为例,优土和爱p,50%以上流量来自移动终端;
三,首先的其次,是得接受一个无奈的局面,尽管注意力已经实现大规模转移,但是针对移动终端的广告仍然是少得可怜又可怜。照理50%注意力,就是50%营销预算。但确实没有天理,综合来讲,移动广告占品牌广告主的预算,仍然是1%都不到(业内广告是另一回事)。有人甚至认为,移动终端根本不适合做广告(我们认为,这是胡扯)。这既是挑战,也正是机会;
四,其次的其次,是移动广告预算与注意力之间高度的不匹配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有100种说法,都对,核心还是,迄今全世界范围,都没有找到移动广告突破性的形式和模式。不多解释,比如搜索,如果google没有创新竞价排名等模式,还在那里练banner展示广告,像今天的门户一样,会怎么样?
五,接着的其次,在大家伙儿都没有找到移动广告突破性的形式和模式之前,怎么办?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练吧。就三条路。
一是针对有品牌的、愿意做广告的、用户超亿日活过千万的超级apps的首页全屏、焦点图、视频前贴等稀缺资源,直接做展示广告,效用比大于电视、报纸、广播、杂志和桌面互联,不用犹豫,只要考虑腰包,这样的主体也就十个八个;
二是针对垂直的、领先的、有规模的应用,做长期的、植入性质的项目合作,比如墨迹天气啦、poco相机啦,航旅类的应用啦,这是case by case;
第三,就是利用移动终端上一切应用,包括短彩、网页和客户端,一切广告形式,包括banner、文字链和内容植入,开展大规模、长期化、开放型的量化效果运营,cpa也罢,半cps也罢,只要能谈下来,不讲究应用是谁,不讲究形式,但需要持续运营,不能一投了之,需要改造自己内部后端的消化系统,比较适用于汽车和金融领域,其他行业也可以尝试;
六,然后的其次,怎么看待在移动终端上所谓量化效果运营的利弊得失?简单说来,一是大趋势所趋,营销必须逼近量化,逼近销售结果;二是移动终端的技术飞跃导致o2o和量化效果的可能性;三是新进入者的竞争和博弈,导致行业演进到量化运营阶段,没有对错,只有强弱。
因此,量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现在需要是优化量化的效率,但除了媒体端,服务端,挑战最大的瓶颈事实上在客户自身后端的打通。另外,量化运营与品牌曝光本身并没有冲突,各归各做,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规律,核心一是认识,二是博弈,需要所谓大规模曝光的品牌并不多,做得起的也是少数,具备大规模品牌曝光价值的移动稀缺媒介资源也不多。
七,最后的其次,讲到量化效果的移动营销,就回避不了所谓媒体效果监测评估的话题。所谓媒体效果监测,坦率说,概念已经过时。这是传统媒体时代,以曝光为中心,以媒体端展现数据为核心的一套体系,适用于报刊广电的传统媒体,也适用于桌面互联中的前十名强者,或者适用于美国,却不太适用于特别是中国的移动环境。为什么?首先,在技术手段上,目前整个移动互联网没有任何一家能够提供所谓全网的或者降低要求来说有意义量级的监测,这点很多人在忽悠,想一想就明白了,你想要一份监测报告,花钱买就好,什么样的都做得到;其次,针对具备曝光展示价值的,就那么十个八个媒介主体,慢慢又集中到bat三家,跟监测无关,是博弈,你爱投不投;再次,移动端都在练cpa甚至cps了,监测个头啊,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嘛;
八,首先的再次,关于社交媒体内容营销与移动营销。目前比较热的自媒体营销,主要是微信公号营销,微信公号、微信群、微信朋友圈、企业自有微信服务号订阅号,是微信可以营销的四个主要领域。可惜,微信官方并不支持直接营销。但注意力都到这里了,品牌主不可能死心放弃这里,就穿墙打洞吧。微信、微博、豆瓣和知乎,是主流中高端品牌四大主要社交内容营销阵地和手段,目前,社交内容营销的主流发生于移动终端,微信就是100%原生于移动端。因此,社交内容营销,是移动营销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相对于基于超级品牌apps的移动展示广告,基于长尾apps的移动量化运营广告,移动社交营销目前更为引人关注;
九,其次的再次,关于移动营销的可信度。一直有人拿这说事儿。移动终端上,广告不可信。呵呵,人民某报的报道就可信了,还亩产十万斤呢。广告可信不可信,和终端关系不大。报纸等具备品牌公信力,不是天然属性,是后天投入培育的。微信朋友圈,熟人强关系推荐,是移动营销的一种,也是目前可信度最高的。不多解释了;
十,接着的再次,关于移动营销或者说当代营销的模式思路。最早由品牌主、媒介和agency三方构建的模式,是基于消费者洞察——营销策略和策划——创意策划与制作——媒介策略与策划执行,到媒体投放,基本流程就走完了;这2-3年,数字和移动agency、媒体推动,电子商务和行业内广告垂范,基于量化结果的全面运营优化开始流行,基本上把cpm打到了cpa;但今年开始,出于对于量化结果到a后的转化效率问题,以及竞争和博弈导致,少数先行者开始摸索在移动端上的全面解决方案,推动从受众——用户的端到端优化系统,核心词,就是闭环,全链条。目前可以看到方向的,是基于电商的闭环,基于线下的活动和场所闭环,以及基于移动应用的系统闭环。当然,本质上,策略——内容——渠道的核心结构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及系统系优化。需要关注的是agency公司并不会死,但大型4a的服务费+媒介规模化返佣的模式行将崩溃,媒介巨头的垄断集中趋势越来越厉害,可谈判主体最终只剩下几个,基于专业服务技能的精品agency和基于行业的专业agency可能是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