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兼职科学教师;课外探究活动;有效性
兼职教师是目前科学教师的主力军,大多数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探究活动参与率低,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兼职教师开展科学课外活动有独特的优势,并总结出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几点有效的方法。
一、兼职教师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优势
兼职教师在开展活动方面有专职教师所不及的优势。(1)有利于课外探究活动的有序开展。兼职教师大都是大学科教师,有些甚至就是班主任,他们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威信,能很好地调控课外探究的节奏,并使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务。(2)有利于课外探究活动的顺利完成。兼职教师跟学生相处的时间比专职教师多,因此对探究进度、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了解并解决,使活动能顺利完成。(3)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兼职教师能站在其他专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更全面,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兼职教师开展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有效方法
通过在活动中不断探索,目前,大家得出几点较为有效的开展课外探究活动的方法。
1.学习与合作是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源泉
兼职教师首先要做的一点是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利用网络、专业书籍和学科杂志,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再向专职教师学习开展探究活动的方法。必要时可以与专职教师结成合作小组,这样的活动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兼职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利用教主课建立的家校联系优势,做好家长的工作。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建群和家长交谈,邀请家长参与成果展示会、制作科技小报、参加各类科普展等。
2.师生共同参与是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
教师只有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并帮他们解决困难。如,学习《大家来养蚕》一课,布置学生回家养蚕,布置任务之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成小组,请家里养鱼的同学带小鱼,有瓶子的带瓶子;有桑叶的可以资源共享。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材料。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开辟生物角,大家轮流照顾蚕宝宝,把它变为整个班级的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语文教师可以把探究活动中的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与语文学科的日记、小练笔结合起来。既指导学生怎样观察,又指导学生如何去写。这样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达到了观察的目的,真正实现了学科的融合。
3.督促和检查是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有力保证
小学生意志力比较差,常常会有无疾而终的现象发生。作为兼职教师要督促他们坚持完成观察记录。如,看月亮,这是一个持续一个月的探究过程。教师每天的晨会课抽时间,检查学生的记录情况,并督促他们努力完成一个月的观察任务。同时,教师要在课上给出一定时间来交流大家的探究活动,并提出探究中遇到的问题,使这项活动更具有组织性。
另外,课外探究活动要形成固定的小组,设立小组长,负责组员责任的分工和任务检查,负责协调小组活动中出现的矛盾。保管员:负责小组活动材料的保管和发放。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活动的相关数据和结论。汇报员:负责班级交流时为小组做总结汇报。分工明确更便于教师检查。只有在活动中加强监督,定期检查,才能保证课外探究活动真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4.评价与成果是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
(1)作为班主任的兼职教师,可以利用板报这个宣传阵地展示班级优秀的探究成果。开辟“天气专栏”,学生每天更新天气信息;设计“养蚕专窗”专门刊登学生的优秀观察日记。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展示出来,更有兴趣开展接下来的探究活动。
(2)为每个学生设计“探究成长袋”,将每次探究活动的观察日记,照片,研究报告及教师、家长、同学寄语等放入袋中。利用班级活动的时间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从中感受胜利的喜悦。我们还可以把学生的日记、报告等成果编成成果集,摆放在实验室中的探究成果角。评价和成果展示运用得好,将成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篇2
课外时间(Extracurricular Time)是指在校学生按相应的教学大纲规定执行以外的时间,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在课堂以外所拥有的自由时间,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时间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随意、掌控主动等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1]。“高教性”和“职教性”二者的有机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性[2]。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他们好不容易步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与高中相比,高职学生有了更充裕的课外时间,如何有效使用课外时间成为当前一个迫切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数据来自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之“高职院校数据库”,共有14所高职院校、17435名学生参与调查[3]。量表主要包括个人情况和一道排序题,测量不同类别的学生课外时间的使用情况。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恋爱、专业、成绩等信息。排序题包括7个选项,按所花时间多少从1-7排序,分别记7-1分。
二、研究分析
(一)高职学生的课外时间使用总体情况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高职学生课外时间主要用在跟同学或朋友聊天、上网等方面,体育运动时间最少,对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身体健康及体质问题需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二)从性别、家庭所在地、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恋爱及专业角度考察
对这五个类别学生的课外时间使用情况进行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男女学生在上网、准备各种考试、跟同学或朋友聊天、逛街、睡觉、体育运动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P
(三)从年级、成绩角度考察
对这两个类别学生的课外时间使用进行平均数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上网、睡觉、准备各种考试、跟同学或朋友聊天、逛街在年级这个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高职学生在课外未将学习放于首位。随着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高职学生的课外时间花在跟同学或朋友的交流、上网、逛街、睡觉等较多。而对本身发展有益的事情,如准备各种考试、体育运动则相对较少,表明很多学生尚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课外时间。
第二,不同群体高职生在课外时间的使用上存在差异。前面关于量表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群体学生对课外时间的使用差异显著,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二)研究建议
1.实施“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外实施的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校内、校外相结合,将校外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作为实施教学的实景场所,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二是学期内、学期外相结合,利用近3个月的寒暑假,可以让学生将学期内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职场、工厂,提高实践与动手能力。三是课堂内、课堂外相结合,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和一定的学习自由度,创设积极的课堂内外教学环境,进行项目式、情景式的体验教学[4]。
2.高职院校要为学生的课外时间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加强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可通过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形成自己的文化,吸引更多学生在课外走进图书馆。第二,加强体育场馆和锻炼器材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体育场馆和锻炼器材的投入。同时,学校体艺中心或体育部,应多组织球赛、体育赛事、健身俱乐部等,将学生的课外吸引到体育活动上来。第三,加强社团软硬件建设。社团具有类型多样性、内容丰富性、活动形式灵活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5]。高职院校应制定学校社团的建设规划,为社团提供必须的硬件,如活动场地的保证、活动资金的保障、指导教师的配备等,使社团成为校园中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有重要的作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所营造或参与,如讲座、知识竞赛、讨论会、文娱活动及科学文化活动等,以院(系)、班级或寝室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自主性强,从而使得高职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促进友谊的发展。
3.高职学生应主动地合理安排课外时间
研究显示,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其成长的速度成正比,即愈是踊跃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愈有更多全面成长的机会[6]。因此,第一,要合理地安排课外时间,提高课外时间利用率。对自己进行理智的分析,确定自己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分清主次,结合自己的实际,优先做那些对提升自己有帮助、有意义的事。第二,要合理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适度接触社会。高职生须走出象牙塔,“零距离”接触社会,如可选择兼职及“志愿服务”、“学雷锋”、“义工”等爱心活动,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参加如唱歌、跳舞、健身、下棋等有益的文娱活动,丰富课外生活。第三,要确立主体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课外参与专业、技术、竞赛等活动,提升职业素养,顺利实现与“准职业人”的接轨。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职业[7]。第四,要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大学生,一方面需要作为弄潮人,熟悉数字化社会,另一方面应注重自己的学业,合理调整上网与学习时间比例,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开拓眼界,更要培养自控能力,学习与娱乐兼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73.
[3] 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119.
[4] 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5] 于昆.高校闲暇教育的缺失及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9(3):105.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室外课;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课堂教学资源,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全力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让师生共同走出教室这一传统而又相对狭小的学习场所,使学生放眼高墙之外,亲自用手触摸世界,用心感受、体验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上好小学语文“室外课”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创造条件,将小学语文课堂移至教室之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孩子置身于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完全解禁,思路才能尽情放飞,学习的期望才能被激起,生命的活力才得以体现,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生活的真正主人;只有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才能有利于活跃思维,释放情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探索者。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老师就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步入广阔的原野,投向大自然的怀抱。通过野外体验,即使不到“黄鹤楼”,不到“扬州”,也可让孩子们亲自感受别具一格的“烟花三月”的气息,体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绝妙意境。教师再导以恰当的启发,我们相信,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会有自己独到的感悟,独特的想象,并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诗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最终有效地激活他们思维与情感的灵性。
二、有效利用课外资源,上好小学语文室外课策略举隅
(一)有效开发校园资源,上好“实践性室外课”
在语文教学中,学校图书馆及校园环境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师要切实将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定期组织阅读知识竞赛、开展经典诵读等阅读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例如,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有目的地欣赏校园美景,并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考察校园的发展后,再以“校园伴我成长”为题作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合理利用校园资源,对上好室外语文课是大有帮助的。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上好“欣赏性室外课”
语文课程中的自然资源包括江河湖海、高山平原、四季风景等生态环境。在教学中,应抓住自然资源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根据季节、时间变化合理安排。通过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上好“欣赏性的室外课”。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课《梅花魂》,就可带领学生在白雪皑皑的野外,欣赏那朵朵冷艳、缕缕幽香的梅花,通过认识、理解梅花那经霜傲雪、不惧严寒的特性和品格,使学生深切感受“外祖父”那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梅花精神,油然而生对“外祖父”拳拳赤子之心的崇敬之情。
(三)合理开发社会与文化生态资源,上好“探索体验性室外课”
社会与文化生态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工厂、农村,以及人文景点、旅游胜地、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乃至学校与社区建立的家长学校、德育基地、学生实践基地等,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上好“探索体验性室外课”。例如,以《小镇的变迁》为题作文,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访社区,融入生活,调查实践,既要了解小镇的昨天,也要认识小镇的今天,并想象小镇的明天。如六年级学生在文中写道:“小镇上变化最大的要数王二龙,以前成天游手好闲,打架扯皮……去年,王二龙从外地打工回来,新娶了媳妇不说,还在镇上盖起了小洋楼,挂起‘渝东第一楼’的牌子,楼上开设旅馆,楼下经营餐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面对客人,二龙以前的那些痞子形象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笑容可掬的面容……”这就是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典型利用!
三、上好小学语文“室外课”,应树立三种观念
(一)系统优化观
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室内课”应占据主导地位,“室外课”应在各种条件相对完备的情况下进行。既要发挥“室内课”与“室外课”各自的优势,更要尽可能地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功能的有效整合与提升。在实际教学中,一要注重“室外课”明确的目标性、趣味性与直观性;二要注意各个环节设计的精密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三要注意课外资源的系统组合、配置优化,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涵。
(二)安全活动观
学生的活动场所由教室延伸到了校外,由此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就成了教育活动最敏感的一条警戒线。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合理制订安全预案,大力强化安全意识,着重培养野外生存能力,努力锻炼其坚强意志,确保教育活动安全高效。
(三)统筹协调观
篇4
笔者分别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学分设置、开设层次5个方面对美国高校信息伦理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1课程名称10所院校的信息伦理课程的名称可以概括为:“信息伦理学”、“计算机与信息伦理”、“信息伦理与技术”、“信息伦理与政策”、“信息职业领域伦理问题”,其中,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的课程名称较为多样,一般根据伦理议题制定课程名称。计算机伦理学和网络伦理学是信息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伦理问题直接导致信息伦理学的诞生,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所开设的课程的名称是“计算机和信息伦理”,凸显了计算机领域的信息伦理问题。北卡罗来纳大学、马里兰大学、匹兹堡大学和长岛大学开设的课程名称均为“信息伦理学”。调查发现这4所学校的课程内容大体相同,都是从宏观方面研究信息伦理议题,华盛顿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课程名称为“信息伦理与政策”,强调了为解决信息伦理问题,进行约束信息行为的伦理规范政策建设和实施的重要性;雪城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都是专门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信息伦理学议题,肯特州立大学是以专题形式授课,课程名称随着伦理专题而定,雪城大学图情专业课程偏重信息管理及信息技术,因此伦理课程名称为“职业问题/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2课程形式10所高校信息课程设置主要有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3种形式。调查发现,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和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两所大学将信息伦理课程设为核心课程,所以是必修课;雪城大学、华盛顿大学、匹兹堡大学、马里兰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和长岛大学6所大学将信息伦理课程列为选修课程。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肯特州立大学是以专题讲座开设的。其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设置SpecialTopicCourses,按照学科动向每年更新专题,具有前沿性;肯特州立大学设置Lectures,内容涉及的也都是最前沿的伦理动态。调查发现,雪城大学、马里兰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都加入了iSchool联盟中设立的WISE(Web-basedInformationScienceEducation)认证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WISE网络学习平台在联机教育、课程共享和教师发展方面进行合作。这4个学校将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包括信息伦理课程放在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程共享。WISE组织中的院校可以通过官方链接进入网络学习平台,查看感兴趣的课程。信息伦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概述道德推理,深入探讨信息专业领域的伦理问题,如知识产权、隐私权、获取、审查制度、计算机化的影响以及道德行为准则。这样的网络学习平台有助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拓宽知识面。3课程内容从调查来看,各学校对信息伦理课程内容的定位大致相同,但是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会随着信息环境和信息活动产生伦理问题的不同而变化。总而言之,信息伦理课程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六大主题。1)信息伦理学基本理论。阐述信息伦理学的兴起背景、概念与框架;挖掘传统伦理学的道德理论和原则,信息技术发展导致对信息伦理的重新界定和解释。2)计算机伦理。信息伦理学与计算机伦理学或网络伦理学的内容密切相关,因此信息伦理课程相当部分内容会涉及计算机和网络使用和运行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诸如计算机安全与犯罪、搜索引擎使用信息伦理及网络行为规范等。3)信息活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信息活动按主体分为公共信息活动和社会信息活动两类,信息活动过程分为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消费和信息使用等,信息活动要健康发展,就不能回避来自道德方面的审视和评价。信息活动体现着价值冲突或规范冲突的伦理问题,比如信息自由与社会责任、信息效率与信息平等等原则之间存在着冲突。4)信息行业中的伦理问题。信息行业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通信等行业,涉及厂商和消费者、政府和公民之间的隐私权冲突,如何平衡不同的利益成为伦理道德研究的困境。例如收集、应用个人数据是厂商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但个人数据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使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同时消费者要参与电子商务也需提供相关个人信息。这些问题就是课程讨论的重点问题。5)信息职业人员伦理守则。信息职业人员主要指从事与信息服务相关职业的人,伦理守则主要是规范信息职业人员的行为,比如保护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的隐私权与保密权,教导社会了解且珍惜信息的重要性,并增加信息利用的公平机会。6)图书馆职业伦理。不少学校的信息伦理课程强调图书馆职业伦理,介绍信息时代图书馆职业和图书馆员角色的变化,让学生们提前对图书馆职业有感性的认识。分别探讨不同国家的图书馆伦理准则,寻求图书馆职业的一些共同的价值和职业理念,诸如公共存取原则、尊重隐私权与知识产权原则、精益服务原则等。4教学方法通过对每所学校信息伦理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查发现,任课教师会根据不同的伦理议题选定适用的方法,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导向和对伦理问题的深层次理解。10所学校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价值澄清法和角色扮演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些伦理内容虽然不太容易理解,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及讨论的方式达成,所以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4.1讨论法讨论法是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应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伦理议题,教师阐述事件中包含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进行公开讨论,诸如产生道德冲突的困境、辩证自己的观点等方式,以提升学生对伦理道德的理解。讨论法的教学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价值观,借助讨论假设或已发生的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困境,如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自由权、信息获取权和信息安全等,以及与图书情报职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伦理问题,如信息获取中的伦理问题、技术服务中的问题、参考咨询中的伦理问题等。4.2案例分析法在信息伦理课程教学中,该方法一般与讨论法结合使用。例如雪城大学大量采用了案例教学,然后学生再对案例的伦理规范进行讨论。具体的案例分析有信息利用案例、信息技术使用引发伦理问题的案例、信息相关职业伦理守则案例等。案例研究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从案例分析导入问题、讲授中穿插案例分析等。4.3价值澄清法价值澄清方法是通过“珍视、选择、行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情感、信念和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及反省,以确定行动。在课题教授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就其所讨论的伦理问题进行价值的厘清,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价值体系。例如,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伦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教学步骤就是先从历史的、跨文化的角度介绍了各种伦理模式,为社会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通过以个人与小组的互动实验为基础,评估各种可行的方案,接着每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部分学校由于课程介绍的不明确,所以具体教学方法也比较模糊。4.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融入到信息伦理案例的角色中,设身处地体验各种问题,讨论及扮演的内容必须取决于学生,通过扮演讨论再扮演再讨论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对所探讨的伦理问题留下深刻印象。“角色扮演法”是美国图书情报科学专业信息伦理课程教学的核心方法,美国学校的课程比较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思辨能力,一般较多与讨论法结合使用。
二、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信息伦理课程的特点
从调查来看,各学校对图书情报专业的自我定位直接影响信息伦理课程体系的建设,如雪城大学信息学院的使命定位是“用信息扩展人类能力”,核心竞争力是提供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基于用户及用户信息需求整合信息及信息技术。受此影响,该学校的信息伦理课程形成了偏重信息管理及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体系。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满足了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细化深入等特点。1选课前提是必须修完指定的基础课程,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在调查的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院的信息伦理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院校在学生选修课程之前均有明确说明,要求学生在选修信息伦理课之前应该具有哪些基础知识或已经修完某门课程。例如,马里兰大学选修信息伦理课程附有说明,选修信息伦理课程之前必须修完《信息研究专题》和《信息管理专题》中的任何一门课;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要求选修的前提是修完一定的学分关于信息服务或管理之类的专业。这种形式有效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2选修课比重大,强调学生的兴趣性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信息科学学院课程设置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即除去很少的几门核心课程为必修课以外,其余全为选修课。调查的10所院校中,有8所学校都把信息伦理课程作为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内容比较细化,且涉及面广,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大,有助于构建满足学生意愿与需求的知识结构。信息伦理课程一般与核心课程相关度比较大,例如,雪城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把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居于核心课程之列,且占课程总量的比例较高,而统观这两所学校的信息伦理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伦理问题。3重视独立研究和专题讨论,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多数学校的信息伦理课程内容设置一般以伦理专题讲授,紧跟国际热点伦理议题,开设的专题会及时更新,切合当前信息伦理学发展动态。通过专题讨论和交流观点,有助于学生获取对于专题知识更深的体会与理解,从而激发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个学校的课程都会开设基本的伦理议题,如信息产权、信息公平获取权、信息隐私权、职业道德准则等;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肯特州立大学信息伦理课程是以专题讲座开设的,这样的形式更注重专题讨论,重视学生的参与。4强调学科知识的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查的10所开设有图书馆信息学专业的学校,信息伦理课程涉及的内容也会在其他课程简略的介绍,比如“馆藏管理”、“信息政策”和“信息安全”课程中。信息伦理课程的内容与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信息科学及网络管理等学科交叉联系、互相渗透,有助于拓宽信息伦理学领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学校信息伦理课程交叉面都比较广,比如华盛顿大学的信息伦理议题涉及信息政策、信息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5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伦理今天的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信息的全球化。在越来越多频繁的全球性信息交往活动中,信息伦理应当成为基本的伦理共识,但各国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本土伦理资源,各国建立的信息伦理制度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伦理规范。例如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就针对这种趋势,课程内容涉及基于文化差异的信息伦理比较,促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信息伦理的特殊性,通过对各个不同的信息伦理体系的整合,可以为全球性的信息活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基础。
三、结束语
篇5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就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提升,阅读内容的选择与拓展,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强化。
【关键词】
阅读指导 兴趣 内容 方法 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多数学生阅读无计划,阅读目的不明确,既没有预期目标,也没有努力方向,还有许多学生阅读不深入,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懒惰,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只求接受,不求内化。要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率,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激情。
一、兴趣的激发与提升
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如果能引导学生迷上读书,激发与提升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那么我们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整个下一代学生的未来。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系统,因此,我们要把调动学生的这一心理内驱力放在阅读指导的首位。
1.营造书香浓郁的阅读环境
从物质到精神,从舆论到活动,从教师到家长,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我们都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适于发展的阅读环境。就学校而言,课堂是学生课内外生活的基本组织,班级则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高频活动区。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书香气息,时时处处有书可读的阅读环境。开学初,我与学生一起在教室一角精心装扮了一个小小图书角,积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一本课外读物放在书架上,实现好书共赏,资源共享。
2.激发拓展延伸的阅读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各种激趣手段,来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如以听促读 ,以说带读,以读导读,以写促读,以讲激读,设疑引读,激趣诱读……我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特地从学校图书室借来古文版的《三国志》,又从新华书店买来儿童版配图的《三国演义》。上课伊始,我花了大段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后,我将书本放在了班级图书角。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课外捧起了《三国演义》,讲起了三国逸事,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几个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甚至捧起了巴金的《家》《春》《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二、内容的选择与拓展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书本的选择有其主观性与盲目性。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分辨哪些是好书,哪些书可以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好书不仅需要从思想内容上去筛选,还应该注意适于其阅读的可能性,有助于知识拓展的延伸性等。
1.从学生的爱好出发
我们总习惯于以成人的眼光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所认为的“好书”强加给学生,而学生却不领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兴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爱读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小故事等;中年级主要是革命故事、科幻童话(或小说)、科普知识;而高年级则主要是历史故事、寓言、文字优美的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等。推荐读物时要遵循这一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2.从教材内容拓展
将课内所学内容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全集》;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可以推荐他们读《人与自然》丛书。有时为解决课本学习中的疑难的问题,也可让学生到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如学习《鲸》一文时,学生提出“为什么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矮又粗”这一问题时,教师鼓励他们从《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年百科全书》等科普读物中寻找答案。
三、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高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1.在教学情境中渗透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阅读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能学生自己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情境,渗透阅读方法,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2.在迁移中巩固运用
阅读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
篇6
一、改革阅读评价的形式,让学生快乐地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因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了活动式评价。
1.资料促读评价
每周我们请同桌同学互查一次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读书心得、读书记分卡等书面材料。教师每学期抽查4次,普查2次。成绩在四颗星以上的作品,可以复印放进成长记录袋。如教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张设计精美的“踏上阅读快车”评比台。评比台的底部写有全班同学的名字,名字上一辆漂亮的小车正整装待发。车上依次画着20个小格,老师告诉同学们,读一本好书,小车就向上行驶一格,大家可随时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可以是教师推荐的书目,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交给小组长查阅,然后由老师复查,在小方格中登记书名,记录字数。期末累计阅读量,评选小书迷。
2.展示激励评价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一些好词好句,独特感受以随笔形式记录在本子上,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为了鼓励学生深入地阅读,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写随笔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3.活动展示评价
学生在广泛的闲暇课外阅读中搜集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我们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阅读经验交流。班级内根据所读书目的内容,定期举行与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我们先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互评,把评价结果用星级显示在墙上的统计表上,看谁读的书多,谁背的诗多,谁的手抄报最漂亮。从四人中推荐一名选手参加班级比赛活动,评出优胜者,然后授予“演讲小明星”、“最佳创意奖”、“阅读之星”等称号,并发给家长一张喜报,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情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愿意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课外阅读评价中,我们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以外,还采用了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学会独立评价自己的言行。学生自我表现评价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表现完善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我们采用学生课外阅读自我评价表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互评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以及自由配对互评等。学生进行互评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生生评价,我们采取每周五的课外阅读时间评,以四人一个学习小组互评方式展开,用小卡片的记录方式将自己小组里的伙伴这一周闲暇时间的阅读行为如实记录下来,提出建议或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3.家长评价
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在课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那么整个评价活动必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使评价活动成为真正的“亲子阅读”,让家长能有效地监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了“家校课外阅读联系卡”来监督学生的闲暇阅读。
三、举行评价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尽情地读。
1.日常展示阅读
日常展示由学生自己或同伴、老师推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设立展示台,学生将自己的“采蜜本”展示给大家看。每天展示两三本,一周下来评出“每周之星”,一学期下来,累计获得的“每周之星”,评出“学期最佳”,颁发“阅读之星”。
2.家长会展示树榜样
在期中、期末的家长会上展示每个学生的阅读记录本或记录卡以及相关的材料。家长们通过这样的展示清楚地看到自己孩子闲暇时间课外阅读成长的足迹,并根据自己的标准给孩子的阅读记录作评定,和孩子一起交流协商。学生也和家长一起观看自己、同学的课外阅读记录,找到榜样,明确了目标,进一步提高了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活动展示促阅读
篇7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喜欢追问到底,但对那些枯燥单调的练习,他们总是应付了事,如果我们布置这样的作业,那就起不到作业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情,多采用活泼有趣的材料、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业布置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往英语教学中,年级越高越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多采用 “一抄”“二背”“三练习”的作业方式,忽视了孩子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农村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布置时,教师也可以大胆而有意识地设计有一定深度和综合性的作业,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在不同环境下英语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主动思维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英语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间。他们可以去了解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去探索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背景。老师应重视小学生的个体差别,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愿意做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另外一种语言的成就感和优越感。
3.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与方法。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音和正确运用英语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接受英语和学习英语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作业设置形式着眼于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如使学生认识到媒体的作用,借助媒体如网络、碟片、电视、画报等增强学生的视、听、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视培养作业过程中的成员合作意识等。
二、创造型课外作业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并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因此,英语作业布置时,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来锻炼培养学生。
1.办英语小报。农村孩子肯动手,小学生也喜欢写写画画,表现欲极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结合学校主题活动来布置设计小报。如学完译林小学英语3A《My friends》后,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朋友的卡片,展示出自己朋友最好的一面;我们还可以搞一些作业设计比赛,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能力。
2.改编课文内容。译林小学英语教材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歌曲、诗歌、韵律诗等。教师除了布置模仿、背诵、表演类作业外,还可以设计如 “歌词新作”“小诗新创”“故事新编”等创新的作业。在每次学完儿歌以后,我都会鼓励孩子们重新给曲子设计歌词,再唱一唱。当听到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的自创的歌曲时,我都会由衷地笑,孩子们也会更加乐此不疲地创作他们的新作。还可以根据事物的特点,自编灯谜,让其他孩子猜。这类作业在布置时,要做好示范,让同学们写有所见,写有所感,不要让改编作业变成机械无意义的替换练习。
3.设计制作类作业。动手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合作意识,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根据学校频繁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可以让学生争做学校的小主人,为校园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这是在学完译林3B《In the library》后,利用学到的句型:Don’t…来设计完成的。另外,到了节日,我们可以让学生制作生日、圣诞、新年贺卡,写上真诚祝福。以上这些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让农村的学生体会到英语的实践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篇8
一、师范学校课堂教学现状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都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常规的问题,但这在今天的五年制师范学校似乎有了特别的意义。曾几何时,培育师资的师范学校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教学质量在悄悄地下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堪忧。
笔者身在师范任一线教师多年,常听众多老师上完课都在抱怨同一个问题,教师在上面讲得兴致勃勃,而学生总是没什么反应,睡觉、聊天、做小动作的大有人在,他们不关注教师讲什么,讲得好不好,甚至被提问时会毫不犹豫并毫无愧色地回答“我不知道”,脸上表情分明写着“别烦我,忙着呢”。就连考试这样的头等大事,如今有些学生也并不在意,考试时交空白卷的、看半小时就走人的大有人在。这些情况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降低。这样的学习状态不用说和中小学比,就是和十年前师范学生比也有巨大的差异,这是一个值得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出现问题,如下这些原因一定存在:一是没有升学压力,考试得过且过,直接导致没有学习的动力。简单考察便可发现师范学校里认真学习的学生都是立志参加专转本考试的学生。二是学生进校后情绪低落、思想消极,对未来毫无信心,充满自卑感,这当然跟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息息相关,这种社会现状和心理是导致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的重要原因,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到时都就不了业。三是近年来,由于取消了师范生分配制度,师范招生日趋困难,师范生生源素质一直呈普遍下滑趋势,淡薄的学风一届更比一届盛,这些因素导致校园里人心浮动、学风淡薄。在这种情况下何谈教学质量呢,教师再认真,学生无向学之心也是很无奈的事情,教学质量绝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就能提高的。所以笔者认为师范学校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应首先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二、对策
(一)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寻找“出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学校要切实为学生寻找“出路”,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里的“出路”包括帮助各专业学生考级考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多数学生参加专转本考试和本科函授学习,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需要,制订合适招生计划,侧重和定向培养社会急需专业人才,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等。学生对未来有了方向,便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要考虑的就不是学生不愿学,而是要考虑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教师的努力。
教师的努力当然是解决此问题关键的一环。外国文学课是师范学校的大系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作为教授此课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就以此为例谈谈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相信对师范学校其他课程都有借鉴的意义。外国文学是一门比较前沿的学科,它向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但由于它的异源异质文化性质,学生在理解上往往会产生陌生感、距离感,造成理解接受上的困难,教学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首先,教学内容多,教师往往在内容处理上面面俱到,缺乏对教学内容详略主次的科学把握和合理取舍。其次,教学模式传统,由于这门课较为陌生难懂,也少有学生通读外国文学作品,教师课上只好“满堂灌”,学生听得昏昏入睡,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后,考核方式单一,期末考试一张卷子,内容死板,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考完试全都还给老师,这样的考试忽略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如何搞好外国文学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外国文学教师都面临的严峻课题。既然师范教育已经发生如此变化,面临如此困境,我们必须以变应变,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做全方位的思考和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外国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外国文学史教材也内容庞大,教师首先应该融会贯通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切实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外国文学史分为东、西方文学两大块内容,由于教学时间、师资等原因,师范学校一般只教授西方文学部分,即欧美文学部分。欧美文学又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部分,一般认为,其中近代史是重点,现代史是难点。然而,重点中又有重中之重,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千年噩梦一朝梦醒的时代,成就巨大、大师辈出,应重点把握,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性更无需赘言。但古代史就能忽略吗,古代史是学生的入门课,是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摇篮,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讲好了,学生就能对外国文学这门课产生极大的兴趣。纷繁复杂的内容到底该如何把握呢,笔者认为,外国文学就是一棵大树,教师应首先把这棵大树成长的脉络展示给学生,理清整本教材的结构和脉络,总结出几千年以来文人思想发展的轨迹和文学发展变化的轨迹,然后展示大树上的绿叶和繁花,学生追踪理解起来会容易许多。即使由于时间关系,教师讲不完教材上所有内容,学生只要掌握了大树的脉络,也可以找到花实现自我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2.提供新观点,营造课堂讨论氛围,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往往是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并乐于思考的。教师仅仅照本宣科,肯定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外国文学是一种异质异源文化,作品中充满了新鲜的人物、语言、风俗民情、伦理道观、哲学观等,都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及时抛出一些甚至不同于教材的新观点供给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有所得。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对教学及科研有更高的追求。比如在教授《包法利夫人》一节时,多种教材都认为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完全是由社会造成的,这种观点显然陈旧落后,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细读文本后提出新的解释。尽管学生观点不同,但他们兴致勃勃,深入思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了文学的感悟。类似的机会其实很多,比如在教授《哈姆雷特》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研究讨论,哈姆雷特这么一个视荣誉为第一生命的中世纪的王子,为什么面对着弑父仇人却一次又一次坐失复仇时机,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中世纪的核心价值观“人文主义”及那个特殊的时代。在教授《威尼斯商人》和法国作家拉辛的《费德尔》时,可以对比着阅读,引领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个他们极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3.改革考核方法。
一直以来,外国文学考试方式都是一张卷子,内容死板,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完全扔给老师,这样的考试对教学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考核考核方式必须改变。在设置考卷的题目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相联系的题目,比如“请你复述一下维特与绿蒂初次见面的场景”,这样就促使学生不得不读原著,品滋味,润泽心灵,这样才是触摸了文学的精髓,这也是开设文学课的初衷之一。
4.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手段似乎特别适用于外国文学这门学科。多媒体课件、影视片断等音像资料可以在瞬间让抽象变得具体,让朦胧难解变得一目了然。比如在讲述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大题目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一望无际的蔚蓝的爱琴海和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两相对比,学生就可以领悟为什么中西方有如此大的不同,因为大海是希腊人的老师,一望无际的令人绝望的大海恰恰培育了西方人科学、严谨、富于开拓性和侵略性的民族性格,而相对安静富饶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让中国人不必远离家乡只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可以维持生活,从而培育了中国人保守、圆融、不具侵略性的民族性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恰恰是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处。
5.灵活使用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吸引学生最为重要的一点,语言表达不好,一切努力都白搭,教师的语言,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准确、流畅、通俗易懂、抑扬顿挫、适当的幽默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年制师范进行教改的呼声很高,其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核心之核心。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发现才能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要能认真探究,必能摸索出一套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篇9
关键字:中外合作;旅游专业课;双语教学
一、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状况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在得到全面推广的趋势下,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得到了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过程中,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全新的管理方式对我国的高职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职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作了很大程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引进国外高校的教材和教学计划,优化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教材体例,深化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
二、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及前提
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都有别于其他培养层次的双语教学。大多数人认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总体比较低,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不适宜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但实践证明,学生选择这样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持续的接受适度的双语教学,在专业素养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是可以达到专业设置的培养要求的。另一方面,随着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估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引进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高职院校也积极利用“西部人才资助计划”等项目为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这些举措都是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有力支撑。
三、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
1.开展双语教学的背景。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项目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实施双语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须手段。改革旧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走向国际化,培养学生符合国际惯例的观念和能力,这不仅要求体现在语言能力上,还要求体现在符合高职特色的实践能力上。《旅游经济学》是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旅游经济运行规律和模式以及旅游经济统计指标的解释和应用等内容。通过实施双语教学,让学生更深程度地理解国际通用的经济术语、经济内容诠释等。另外,通过实施双语教学能使教师提升本学科的教学及科研水平,缩短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更好地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最终目标服务。
2.双语教学的定位。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英语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国际化的专业思维方式。因此,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能力。就教师而言,双语教学对课程的结构内容等方面比原来有更深层次创新,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发展动态,能经常用不断反思的状态与学生交流,实时更新国际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双语教学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交流中迸发的思维火花,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关键问题。
3.《旅游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首先是英文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调整。近年国内引进了多本旅游经济学英文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各有特点,从与中文教材版式体例类似的角度出发,亚德里恩·布尔(英)著作的《旅游经济学》与国内较为相似的。有了原版教材,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搬套用原版教材的大纲,还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因此对教学大纲需要作出调整。教学需要遵循深入浅出的规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在每章学习前复习已熟悉的专业词汇,对新增的词汇进行详解,再进入下一步进行专业知识讲授。从与中文教学的差异性出发,需根据原版教材的大纲,整理汇编浅显易懂的英文讲义,以便学生预习、复习。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应用。用英文授课和与学生互动,并不是简单地英语会话。高职学生在接受全英文口语式教学还是比较困难的,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有极大地帮助,全英文课件配以中英文互换的讲授是较好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特别是案例教学时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学会用英文思考,用英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是对授课效果的评价。授课效果按时效性有短期和长期的区分,具体来说,包括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测、随堂提问、学生作业的完成程度以及闭卷测试。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做到掌握每章专业术语、用英语提出疑问、查阅英文参考资料。随堂提问要求学生在章节讲解完毕后,能用英文概括要点,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学习心得。作业的完成程度要求学生达到理解课堂知识,教师批改作业后要找出学生易犯的共同错误,特别是翻译错误要进行个别辅导。闭卷测试采用中英文结合的试题,名词解释、翻译、简答等题型以英文提问用英文作答,论述题型作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以中文列举答案要点、以英文详细论述相结合的作答方式。
四、经过实践需改进的教学环节
1.教学方法使用中英文互换式教学法。实行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完全接受全英文教学,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绝不是简单地外语教学,始终专业知识的教授是第一位的。在目标实现的过渡过程中,经过教学实践,我们提出教师采用中英文互换式教学法,授课语言比例弹性化,这不仅是针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有限的现实,而且是避免生搬硬套、简单翻译灌输知识给学生的方法。利用此种方法,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语言使用中英文交替,课件使用全英文,课后作业多布置前沿理论翻译练习等,让学生通过作业既提高英文水平,又学习理论知识。
2.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进。专业课双语教学是在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外语,而不是简单地学生学习外语。在《旅游经济学》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中,有关章节的实践活动可要求使用全英文。如在“旅游消费”、“旅游产品价格”等章节中,安排对外籍游客在消费及旅游产品价格方面的调查,让学生外出实地调查并用英文撰写调查报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英文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加强双语教学教材的适应性。作为教学基本依据的教材,表现着一门课程的具体形式。国内高职院校使用的旅游经济学的教材一般强调基础理论,应用技能一般是在案例教学的环节凸现。在对此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情况下,不可能单使用国内教材,沿用国外大学原版教材显然与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存在不一致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二者的切合点,英文授课也要注重深入浅出,不直译教材。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时,注意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利用学生较为熟悉背景案例材料,并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加深对原版教材的理解。
4.多方面考量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学效果一般以考试为主要形式,一般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自所占比例来综合计算,平时成绩通常以课后作业和出勤率为依据。在双语教学效果评价中,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或许更能体现教学效果的差异性。平时除注重传统的考核方式外,还应偏重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利用相关英文案例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相应增加查询阅读相关英文资料或案例,以此提高学生英文读写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文介绍自己预习的内容,总结归纳自己得出的结论,以此提高学生英文综合应用能力;在课后可布置紧扣知识点的小调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英文调查,行成英文调查报告,以此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团队精神。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实施双语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因材施教,多管齐下,始终围绕学生学习接受程度而展开,以多形式、多内容的语言互换式教学模式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10.
[2]周江林,李莉.旅游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旅游论坛,2009,(10).
[3]范二波.高职院校对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11,(6).
篇10
双语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渐强,和外贸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的背景,行业中需要更多的贸易类人才。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必须将人才的应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兼顾。因此,对于外向型人才的培养来讲,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既精通专业知识,有掌握足够水平的外语能力。而课程组进行的双语教学改革正是为这个目标进行的。
一、本次研究对“双语”的界定
“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它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由此可见,获取学科知识是双语教学的核心与重点,而“外语水平”的提高只能作为其副产品,不能把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变成外语教学的辅助课,更不能是外语课。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目标应以国际惯例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着力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利用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环境,以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英语。特别是,我校在开设《外贸基础》课程时,都是针对大一刚进校的新生,所以,更不能以为得强调语言,而应是以英文教学为手段,但真正的目的是在专业英语提高的同时,更应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双语教学对《外贸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在外贸基础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由该课程的自身特点与社会需要决定的。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强,并兼顾英文性强的课程。它系统的向初学者展示了如果从事外贸工作的各环节,以及各环节中的要项和操作方法。而在这些展示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的英文,甚至是专业英语。例如,合同的磋商,这个函电过程都是用英文完成;外销合同的条款,也都是用英文来书写,因此,学生要想掌握这些外贸知识,就必须具有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教师完全用汉语授课,该课程的特点就无从体现,教学目标也很难达到。
此外,我们在走出校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更是从商务谈判到合同的签订再到合同的履约,一刻都离不开外语,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外贸能力,让他们今后能真正的胜任自己的外贸岗位,从这门专业基础课开始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改革十分必要。我们通过这样改革,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为未来就业提供了更强的竞争优势。
三、《外贸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对象并不是我校开设该门课程的全体同学,而是针对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该专业的同学由于在录取进校时就对英语成绩有所要求,所以与其他专业同学相比,在英语水平和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效果上还是能够得到保证。但不排除每个班会有个别英语基础较差,很难跟上双语教学的同学,针对这些同学,我们在课程都用电子形式将课堂课件和自编教育下发给他们,以便他们在课后学习,因此,在我们多种教学手段配合下,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还是具有可行性的,也是值得探索与尝试的。
四、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所需的双语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材的选用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物质载体,选用什么教材至关重要,也是一个难点。课程组在开课前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和比较。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教学选择上的几个问题。(1)全英文教材。这样教材最纯粹,就是要逼着学生去看英文,因为他完全没有中文注释,包括后面的练习也都是英文形式。但是这种教材对于英文水平不高的高职学生来讲难度实在有点大,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数全英文教材都是面向本科生的;(2)中英文对照教材。这种教材似乎解决的学生的难度问题,利于学生自学和掌握专业知识,但是我们高职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一个特点就是惰性很强,因此这样教材到最后往往就变成了中文教材,也就完全失去了我们双语教学的目的;(3)第三种是双语版(英文+中文注释),书页左边是原文,右边留出一部分空间对难懂的文句和背景知识用中出注释。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地方可以寻求对语言的帮助,但这种教材都存在内容比较浅显的弊端,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经过我们的再三选择,我们还是选用了全英文的教材,这样对于我们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同学来讲,就避免了他们走捷径的道路,强迫他们都必须走到英语的路径上来,真正达到英文教学的目的。当然为了弥补这类教材的缺陷,我们在选用全英文教材的同时,还推荐了同学中文的参阅书目,还配发了英文自编讲义,该讲义相比书本来讲,更加言简意赅,容易读懂,以便确实有困难的同学课后学习。
2.教学组织形式
(1)重视课前的预习
作为大学生,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对于这门双语课程,课程组十分重视,并严格要求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样在课前有了准备,到了课堂上就至于十分困难,特别是在遇到语言问题时,就相对容易一些。当然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会顺畅一些,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 上一篇:防洪防汛工作应急预案
- 下一篇:新媒体销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