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技术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传媒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所借助的途径和工具,它主要是为了信息传递而服务的。影视传媒则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向他们传递信息,影视传媒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有声电影就属于最初的影视传媒,而近些年来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电影院遍地开花,各种屏幕投放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伴随着电脑和手机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影视传媒已经成为传媒领域的中坚力量和绝对核心。新媒体技术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媒体技术,在媒体资源的制作和信息传播方面都有很多应用,例如数字电视、3D电影、互联网广告都是新媒体技术的体现。
2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2.1传播范围广,受众参与度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在随时随地无死角的接受信息。新媒体可以通过手机和无线网络随时向人们传播信息,人们也可以随时接收查看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公共场所的一些大屏幕和电视也在随时向人们传播信息。在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范围上非常广泛,我们只要点击鼠标或者敲击键盘就可以获取来自全世界的实时消息,这是传统传媒技术所无法做到的。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使得受众有了更强的参与性,例如人们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时可以通过微博或者微信与对方进行实时交流,还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评论,现在很多网络直播都可以开启弹幕,直接把所有人的评论都投射在屏幕上,这些都使得受众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都大大提高。2.2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传统媒体在播放某一新闻时需要进行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还要制作完成后才能向观众展示,但是新媒体技术却把这些变得更加迅速。我们能够看到现场直播这种新媒体技术已经被越来越越多地应用于突发新闻的报道中,曾经的现场直播需要非常多复杂的仪器,还需要很多转播人员现场调试与支持,而在新媒体技术应用后,只要一名记者拿着手机就可以完成新闻报道。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效率,使得很多曾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完成传播的消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让传媒的时效性大大增强。2.3融合性与深入性。新媒体技术可以与各种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传媒环境,新媒体技术融合传统传媒后对传统传媒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传统媒体的各种内容可以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而且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将信息的分析与传播完成得更加深入,有利于传媒行业的长远发展。
3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
3.1数字传媒技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习惯于用手机和电脑获取影视信息,但是电视仍然是中国影视传媒最主要的途径,特别是很多中老年人非常喜欢收看电视,中国平均每一个家庭都至少拥有一台电视,电视的利用率和收看时间也非常高。数字传媒技术主要是将影视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后通过有线电缆传播到千家万户,然后再通过家庭中的数字机顶盒进行处理后展示在电视屏幕上。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影视传媒可以做到无损传播,即观众收看到的节目的清晰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观众们可以收看到非常清晰的画面,这极大的提高了影视传媒的竞争力,延续了有线数字电视的生命。而且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很多高清资源和蓝光资源都可以通过数字传媒技术进行传播,极大地提高了观众们的观看体验。3.2移动多媒体传播技术。移动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来进行媒体传播,移动终端也很多种形式,目前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地铁和公交上所投放的移动屏幕,还有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移动多媒体传播技术主要通过卫星向这些重点传播信息,最终展现在受众面前,这种传播技术的使用费用相对较低,传播效果很好,传播的范围也很长广泛。移动传媒终端因为便携性强、可持续工作时间长非常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而且移动多媒体传播技术的传播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彩,不但可以传播影视娱乐节目、新闻热点话题,还能够进行广告宣传,甚至可以寻人寻物启示,这就使得移动多媒体技术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应有的场所也越来越多。3.3交互式网络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新媒体技术,它主要通过用户家中的电视或者显示器将用户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接在互联晚上选取各种自己所想获得影视资源。在传统电视上,观众只能选择收看电视台所播放的节目,而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电脑和手机上人们虽然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想看到影视资源,但是由于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往往比较小,而且清晰度也不是很高,严重影响了观众们的收看体验。但是利用交互式网络技术,观众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接选取和收看自己所喜欢的节目,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而一旦错过了自己喜欢的节目也完全不必担心,观众还可以通过回看功能获取自己所想看到的节目。而且观众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加丰富的影视资源,随时收看自己想看的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观众选择的空间和收看的体验。同时交互式网络技术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只能收看电视节目而无法做出主动回应的弊端,人们可以利用交互式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反馈,还可以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玩游戏,甚至可以和朋友进行实时的视频聊天,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技术所无法实现的。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影视传媒的深度与广度,中国近年来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数量在不断攀升,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这些节目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天在影视传媒上所消耗的时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它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为影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4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为媒体制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动力和支撑,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影视传媒中非常有利于影视传媒的快速发展传播,也可以使观众通过更多途径及时地收看到自己所想看到的节目。新媒体技术既能够帮助观众获得更好地收看体验,又能够帮助影视传媒获得全新地发展契机,因此将新媒体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影视传媒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皛.新媒体对影视宣传的影响及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72-73.
[2]刘扬.论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40.
[3]李刚,王悦,陆大军.影视传媒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研究与分析[J].科教文汇,2014(4):89-90.
篇2
1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学生的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唱唱、跳跳,说说儿歌,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这种教学方式他们已渐渐失去了兴趣。在教学中使用能使学生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有声有色”,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bike,train,plane这三个不同的关于交通工具的单词时,我就在多媒体中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对象,我们三人因去不同远近的景点旅游,从而要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的情景。一开始我用自己五一节去北京旅游,从而谈论交通工具的方式,亲切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plane,学生不感到突兀,学起来轻松,又便于记忆。接着,电脑画面上出现了学生体育老师的身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自然也牢牢记住了他所使用的交通工具:train。最后出现我班的一位学生,因她要去中岩寺,因而只需骑;bike。随后,利用情景让学生说说我去北京还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此时又及时引入诸如taxi,high way等新单词,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自然被调动了。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性问题,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多媒体提供的情景与内容中有许多超越了学生的经验,生成了他们的问题,拓展了他们的学习。如在教学”Weather”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level操练,其中第三个level是要求学生在查阅internet网之后再完成的,查阅世界上有最热、最冷、最干、最湿的城市,然后提出问题,第二天供小组讨论交流。网络环境下,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3运用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英语不同于母语学习。学生学习英语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由于缺乏真正的语言交际情境,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往往出现脱节的情况。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练习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栩栩如生,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情景,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教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图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感觉“有滋有味”,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例如,我在教授“Cross the road”这一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 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每个小组所创造的路线可以在媒体上以箭头呈现,最后再与教材中学生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媒体呈现本校、本地区的地理情况,让学生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Go to the classroom”,有的“Go to the bookshop”,还有的“Go to the toilet”,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图可循,有景可入,并且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媒体上也可以及时、充分地得以体现,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创设了丰富了教学情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并突破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篇3
【关键词】全媒体;媒体运营;策略分析
随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纷纷向全媒体转型,全媒体渐渐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全媒体不仅是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叠加式整合,而且是打破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边界和壁垒的互入式融合;不仅是传播形态的创新,而且是运营模式的创新。面对全媒体带来的新一轮变革浪潮,有的媒体如鱼得水、乘势而上,有的媒体冒险下海、溺水而亡,而后果迥异的背后常常是截然不同的运营策略。因此,要成为激荡澎湃的全媒体大潮的弄潮儿,不但要有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的勇气,更要有乘风破浪、得当运营的策略。
策略一:围绕优势资源,打造优势平台
平台本来是一个工程学的概念,指的是为了便于生产或施工而设置的工作台,带有“某种活动和工作得以运行的支撑”的含义,后来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并构建平台经济学。对媒体而言,所谓平台,是指通过一定的通用介质如数字技术、互联网络和传输协议,在用户与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搭建一个扁平的、通用的交互场域,双方或者多方主体只要通过接口接入这个交互场域,就可以实现与另一方中任何主体的互融互通。
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融合发展带来内容形式、传输渠道、传播方式的丰富多样和信息生产、信息消费的爆炸式增长,曾经制约传播活动的资源瓶颈被一一打破,同时,技术的进步突破了各种媒介间的界限,媒介融合已成发展大势,内容、渠道、终端各方的关联度加深,并使相互之间产生了更高的耦合性要求,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者和受者的地位逆转,生产和消费不分彼此,甚至角色互换,在这种情况下,靠控制或者垄断某个环节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不再适用,“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终端为王”让位于“平台为王”,谁占有平台,谁就将拥有用户,谁就将掌控未来。
同时,由于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的增加和丰富,也由于媒介消费碎片化和随机化特性的固化和凸显,平均每个用户增长对业务增长和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钝化,一味地通过细分来满足用户偏好或者瞄准现有市场中不同用户群落提供不同营销组合的市场策略效用锐减,媒体要想保持业务和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面向代表潜在需求的受众整体,通过合并细分市场,整合用户需求和内部资源,打通内部流程,再造组织架构,实施融合业务,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这就要求媒体打破以媒介或者部门为区隔、相互独立、各自为战、资源利用率低的运营惯例,建设以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绩效最大化为目标,以业务流程为中轴,以用户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体化运营平台,并在同一平台上设置多种出口,提供多种业务。
可见,全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是内容之争、渠道之争,而是平台之争。而平台之争是一场胜者通吃的游戏,谁抢占了平台高地,谁就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和产业运营的制高点,可谓“成王败寇”,除了胜利者,其他角色将转变为服务于这个平台的内容或者服务的提供商。对于媒体来说,如果不能利用好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尽快完成向平台运营商的角色转换,很有可能在未来会沦为单纯的内容或者服务提供商。面对全媒体时代的竞争新态势和新规则,媒体再也不能继续以拥有内容或者控制渠道自满自得,而应该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全媒体运营平台。
从现有情况看,全媒体运营平台的结构可以归纳为“两网”“三库”和“五平台”。“两网”即内网和外网,“三库”即媒体内容库、业务运营库和管理库,“五平台”即内容生产平台、业务运行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对全媒体运营来说,物质化的或者硬件化的平台建设固然是极端重要、不可或缺的,但更为重要、更不可或缺的是全媒体运营商打造平台经济的战略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利用全媒体运营平台提供的支撑环境和市场机制,构筑一个多接口的数字化的开放型系统,把社会上的内容生产组织、机构、企业吸附到这个系统上来,形成紧密型的产业运营联盟。
由于全媒体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产物,全媒体平台必然天然地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促使平台内部各个部分、各种要件、各种元素以及它们各自所承载的内容、渠道、终端在横向、纵向、交叉、系统层面实现互联互通,直至发生融合,因此全媒体平台的模型不会是平面的网状,而应是立体的网状。网络化意味着去中心化,但在建构全媒体平台的实践中,运营商应找到并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内核。一般而言,全媒体运营商通常是全媒体产业链上的某种核心资源的相对垄断者,而这一资源通常就是运营商独具的竞争优势。平台建设要围绕这一核心资源做文章,把它打造成为全媒体平台最重要的支撑点和产业链最主要的驱动力。如南方都市报在建构全媒体平台时采取的策略就是以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为内核打造内容平台,通过做大做强内容平台来吸聚上中下各层级平台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平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和全方位运营能力,最终建构起南都全媒体集群式平台。[1]
策略二:坚持量力而行,做到有进有退
对于全媒体运营,现在业界有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认为全媒体运营就是要运营全部的媒体,只有最广泛地建立、占有各种媒体资源和通道,才有可能实现全媒体。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传媒集团拼命跑马圈地,以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介种类为运营目标,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或媒体业态,都要不遗余力地去“抢滩登陆”。另一种认为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具备运营全部媒体的资源和能力,所以全媒体运营是个伪命题。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人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宣称“全媒体热,是中国传媒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压力与机遇诱惑陷入的一个集体迷思”,“如果不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中国媒体就有可能在传媒格局大变革中走入歧途,付出不必要乃至惨痛的代价”。[2]
从字面来看,全媒体就是全部媒体,全媒体战略意在“全”,也就是要全方位涉足各种传播介质,媒体类型要“应有尽有”。[3]但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全媒体却不能做到如此之“全”。因为任何一家媒体,不论多么强大,它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包打天下”“通吃市场”。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全媒体已是活生生的现实,在全媒体时代,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在用户总量不会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只有打通媒体之间的边界,开展全媒体运营,传媒才能获得更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基础上更好的效益。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从实践层面考察,全媒体运营实际上是一种传媒产业运营的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这种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就是把传媒产业运作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转为多个媒体、多个品种,从而使媒体具有更全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更全的媒介传播能力以及更全的业务经营能力,因此,全媒体运营企求的应该是“更全”而不是“最全”,一个传媒机构只要运营两种以上的媒体,就可以称之为全媒体运营。
在开展全媒体运营时,一定要根据所处的传媒市场的实际,找到与自身条件、实力及资源相适应的发展之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更忌贪大求全。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产品构成更加复杂,产业流程更加细化,技术难度不断增加,传统媒体面对这些往往力不从心。全媒体运营商应当采取战略联盟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合资参股模式、业务外包模式、共同研发模式等多种方式,将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或竞争力较弱的业务剥离出去,将大量的增值业务和功能化业务交给更专业的机构去做;要充分利用一体化运营平台的资源聚集能力和业务吸附效应,把价值链的其他参与者整合进全媒体运营之中,以获取竞争优势并弥补自身的不足。
策略三:注重产业协同,优化产业生态
任何产业都有一个内在的产业价值创生、传送的链条,任何产业的运营都离不开产业价值链的有效支撑。只有通过对多种技术、多种媒介、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平台以及在内容,服务、市场、技术等方面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及其组织进行融合、整合或者集合,打造出一条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全媒体才能作为一个产业形态进行运营,并在市场上实现其服务和价值。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光有分工,没有合作,缺乏协同,产业价值链就无从产生,因此,各个产业增值环节之间的协同性是产业价值链得以存在的基础条件。全媒体运营商要深入思考产业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协调性和互联性,深入思考怎样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深入思考如何减少链上非增值环节的时间占用和资金耗费,深入思考链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发挥主导权、话语权优势,增进协同配合、互动联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不断变化、日益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在全媒体驱动下,传媒的产业链条迅速延伸和发展。伴随新业务和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传媒产业链已经由传统的“内容供应商—内容消费者”单向的垂直的线性的封闭型链条演变成了以全媒体运营商为核心,由网络平台供应商、内容供应商、终端供应商、应用开发商、用户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立体的网状的开放型的链条。处于核心位置的全媒体运营商连接各方需求,沟通多方市场,不仅要做好自身环节的建设,还要积极介入网络、内容、终端、应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培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比如,全媒体运营商可以与网络平台提供商开展合作,以助于网络与服务的开发和升级;可以与内容供应商开展合作,以助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和适销对路;可以与终端厂商开展合作,以助于提升消费体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策略四:优化输出通路,提升服务质量
在全媒体的运营模式下,前端生产链条融合,后端传播链条分化,海量媒体产品汇流成一个大市场,再分流给多种终端,由用户自己进行个性化配置。[4]“内容为王”的一家独大,变成了内容、渠道和服务的三足鼎立,全媒体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而不是取决于生产者,谁掌握了用户这个稀缺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全媒体运营的核心是争取用户,全媒体运营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千方百计黏住用户。
全媒体运营商要通过整合业务与服务,从远离用户的高高在上的社会守护者变为以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拥有用户的社会服务者;要通过增值业务的发展带动品牌延伸和衍生产品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超值的增值服务和消费回报,增强媒体黏着度;要通过用户资源、服务资源的共享共用、互联互通,来连接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更多的用户群落。比如,运营商在提供内容产品的同时,可以将不同的资源如金融、理财、房车、电商、餐饮、休闲、玩乐等整合集成在一起,为用户提供特定生活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努力成为他们生活的伙伴和助手,使用户对媒介产品的单一依赖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全媒体的核心价值,让全媒体的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用户”而不是“受众”。同时,全媒体运营商要像一名真正的服务业者那样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质量保证和后期维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曾经指出:“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在全媒体运营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体之合、媒介之合、平台之合、服务之合,更要关注与“合”伴生的“分”。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对于全媒体运营商来说,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和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探索研究如何以创新和创造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传播媒介形式上,如何针对单一的用户统筹运用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的载体;在传播内容形式上,如何借助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介符号系统调动用户视、听、触等全部感官;在技术平台上,如何综合利用基于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的无所不在的终端,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等等。总之,全媒体运营商要充分利用现有媒体资源,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个性化聚合服务,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使用户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报刊网、无线广播网、无线电视网等将风光不再,对内容产品售卖的支撑作用将大幅下滑,基于微信、微博、社交网站、门户网站的新媒体渠道会不断地扩展,其在内容传输总量的占比将大幅提升。在渠道布局方面,全媒体运营商将不再强调某种单独的传输渠道,而是通盘考虑各种渠道,在巩固并不断强化固有的传统渠道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利用微信、微博等公共网络平台上的新兴渠道。
参考文献:
[1]刘长乐.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与战略实施[J].中国记者,2011(5).
[2]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南方传媒研究,2010(4).
[3]同心,吕强龙.全媒体战略:媒介改良的动因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10).
[4]唐润华.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EB/OL],2011-09-16.
[5]郑艳华.全媒体背景下的印刷媒体[J].新闻爱好者,2011(15).
篇4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新媒体运营的涵义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可谓是高频率词汇,但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是众说纷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媒体”自然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的统称。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手机媒体的不断更新,以及其他媒体的发展则为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是新媒体的核心。因此,新媒体的定义具有时间性和技术性。而新媒体运营,则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物,新媒体运营通过以微信、微博、手机终端为主要自媒体平台,为大众推送丰富的文学阅读、创意广告、视频,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惊人的更新速度、全面的文化素材、创意的广告文案等,抓住大众的视线,成为大众获取资讯、日常阅读、消费导向的重要手段。
二、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才需求
新媒体运营人才主要指能够完成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大众或“粉丝”提供优质、有高度吸引力的传播性内容的人才。余红教授的调研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前三名是:后台研发(26.25%)、文本编辑(11.57%)、产品经理(11.36%)。笔者从智联招聘搜索有关“新媒体运营”等相关招聘信息,综合2017年7月招聘信息,发现福建省厦门市各大岗位需求达525人,而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则达13798人。通过整理相关招聘信息,本文将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位类别和职位类型进行分类。职位类别:文本制作与编辑;视频制作与编辑;客户维护;数据分析;技术维护;活动推广。职位类型:专员;编辑;助理;主管;总监;经理;策划。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整理,见表1。根据以上表格显示,“文本制作型”新媒体人才需求最多,占到33.9%。新媒体的内容制作,虽在部分内容中具有“新闻”属性,但目前大多数内容制作以转变为信息或资讯为主。新媒体运营人才从过去面向新闻受众的“新闻采编”岗位走向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内容制作”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制作的内容被关注、阅读乃至转发,就需要深谙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去制作内容。大致来讲,内容制作型人才主要为各种组织或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提供内容。由此可见,具备较好文字撰写功底,同时拥有较强的文案策划能力的人才是市场的最大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一)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实用性低
秉承着传播文学文化的优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依然保持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化概论、基础写作”等传统教程。学习内容比较单一。而现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多元化人才,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应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文理渗透、宏观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以及限制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弹性化。传统教材使课堂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再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对目前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课题研究创新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当下,颇有经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都出生于新媒体发展不够完善的时代,自身对新媒体不具有敏感度。并且,以往传承的理论思想,依旧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起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感受能力、融合能力,阻碍了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毫无创新特色。故而,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教师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或照本宣科,或将课本知识通过PPT或视频放映出来,虽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改变和发展。这不仅与学生心理需求形成冲突,而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思维逻辑的拓展。
(三)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根据近年来汉语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专业人数的二分之一,事业单位汉语言专业岗位需求同样呈下降趋势。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出路较广,文秘、广告策划、编辑、记者、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均有大量就业选择,但课程设计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出现脱轨等问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低,兴趣低。同时,该类岗位的替代性强,譬如,编辑、记者、广告策划均存在极大的竞争。本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纷纷转向其他岗位发展,导致该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级社会岗位对理工科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无形中也给文科专业造成压力。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面向新媒体运营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随着新媒体运营的发展,编辑、策划等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通过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各类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探究,对文章内容的编辑能力、策划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该类岗位存在先天的专业优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入新媒体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出路。
(二)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相关课程有高度兴趣
对福建省几所普通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样学生达5000人,在回答我们提出的“是否对新媒体运营相关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时,92%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学习。新媒体运营已成为当今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个企业的文化传播、产品的宣传、企业客户的维护等,都离不开专业的文案编辑与策划。学生们认为若是能够在校期间有该方面知识的积累,在未来的就业中,将树立更高的信心,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媒体运营的编辑与策划重视创意,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
(三)国家教育研究的支持与推广
2014年1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为全国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协作平台。“新盟”将广泛吸纳全国各高等院校新媒体相关系所、专业、方向的管理者、学科带头人、教师、科研人员加入,共同推进中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85所高等院校、95个院系的230位教师加入“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
五、面向新媒体运营扩展专业科目建议
(一)立足专业,探求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更为人所重视,作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但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应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在新的时代下,树立新的目标,应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确保汉语言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二)设立新媒体专业课程,实现产业对接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功底及语言文字功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延续传统的写作教学基础之上,增设“新媒体概论、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等新媒体专业课程,将二者融合,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的写作文化,而且对新媒体有一定的专业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性,而是多向性。自媒体运营和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对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运营平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大众需求,从而作出相应的革新。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偏向于文学理论方面,教学方式也偏向于文本解读、照本宣科的原始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必要途径,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基础,则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大范围地了解当今市场的发展及变化,从而掌握社会需求发展方向、发展动态。通过运营公众平台,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大众及“粉丝”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数据化分析,从而能够使其明确发展方向,促进该专业的学生开拓创新。
(四)重视网络,发挥创新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数据、信息对大众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形成,使大众都有抒发自我、满足自我的途径,新媒体“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传播性”等特点使信息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大众通过搜索引擎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精确式搜索,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思维无疑是一个挑战。为了满足大众需求,提供优质的信息来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2]赵子忠.行胜于言———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J].中国传媒科技,2014(3):14-15.
[3]石慧.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14-315.
[4]王文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型的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4):98-101.
[5]王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探析———以《新媒体可视化》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14(17):50.
篇5
一、手机媒体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我国手机媒体无论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模式,尚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首先,手机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所办的多采取合作的运营模式。目前,手机媒体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运作。一是传统媒体+SP+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所兴办的手机媒体,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是采取的这种方式。在这种运营模式中,传统媒体提供内容、SP提供应用服务、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相应的收入一般按照内容、SP、电信运营商25%:25%:50%的比例分成,当然,相对强势的内容提供商获得的分成比例会高一点。
目前,很多报业集团旗下报纸的手机报总订户在几十万的数量级上,一年的收入在几百万元级别上。二是传统媒体直接和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手机媒体,如新华社、CMMB等。这种运营模式直接跳过SP运营商,或者传统媒体收购SP运营商,或者电信运营商直接跳过自己的平台进行运作,如中国移动旗下有卓望科技、中国联通旗下有新时刻公司。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传统媒体的分成比例略高,但是一般不超过40%。三是3G门户网、空中网等专门化的手机媒体网站,他们致力于打造专门的手机媒体平台,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收入,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业务。目前,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门户网站自身提供SP业务,通过和电信运营商进行分成,这些业务主要包括铃声、图片、文字传情、新闻、游戏、短信等;另一方面是门户网站设立专门的频道专门提供相关的手机媒体业务。
其次,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手机媒体的定位都是附属业务,而没有把其定位为独立的业务。当然,由于作为从属业务,尤其是传统媒体重点扶持的业务,手机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既有的内容资源,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采编费用就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目前传统媒体的手机媒体业务多为盈利项目,但是一方面收入规模小,远远不足以成为新的业务增值点,另一方面如果和现有的业务采取交易的方式来获取内容资源,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状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新的业务尤其是发展前景巨大的新业务必须作为独立的业务来发展,采取相对分权的组织模式,否则就会受限太多,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导致或者业务得不到发展,或者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的局面。
第三,目前,手机媒体在表现形态上,主要采取的是手机报、WAP网站、手机电视和手机视频等表现形态。如CMMB(中广移动)采取的是手机电视形态,传统媒体多采用手机报形态,3G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和手机视频网站形态。
最后,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二、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有着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且手机具有的自身特性,手机媒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首先,手机媒体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手机媒体已经有巨大的用户,而且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全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因此,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其次,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当前,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的媒介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更为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所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这些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在信息需求方面,这部分人群多为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这部分读者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这部分读者也更为广告主所看重。由于手机媒体具有易携带、及时、迅速、展示性好的特点,这些都完全符合读者阅读趋势变化的要求。
第三,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还是CMMB提供的信息依然具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要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以巨型的娱乐信息平台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为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分层娱乐信息收费。
第四,手机媒体将采取“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由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具有前期投入巨大,而后期成本投入较小的特点,其就可以在基础业务平台方面利用免费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吸引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由于其平台的空间是海量的甚至是无限量的,成本低廉,手机媒体就有能力和意愿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而且由于其存储空间海量,它就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说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巨型平台发挥长尾效应,把各种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用户吸引到巨型平台上来。
手机媒体“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可以具体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手机媒体将多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以google为例,google对使用其一般手机搜索业务的用户免费,而通过广告主等第三方收费来补贴免费,或者把读者的流量转移到第三方的网站上,采取和第三方分成广告收入的方式来补贴免费。具体来说,手机媒体的收入来源一般是广告、深层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和售卖用户数据等。
第五,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将大力进入手机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和巨大的用户群,又亟需寻找新的业务增值点来实现转型。毫无疑问,三大电信运营商垄断了手机媒体的终端,又手握将近7.5用户,在手机媒体的发展中占据极为有利的地位;此外,我国电信业虽然在过去的30多年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也出现了增长变缓的趋势,2009年电信主营业务收入8424.3亿元,同比增长3.9%;电信增加值5012.2亿元,同比增长7.0%,都低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9.1%)。从电信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将从通话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流量消费为主,据国外媒体报道,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Padmasree Warrior)日前表示,到201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将达到560亿GB。而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信息服务业新兴形式,以带动自身流量的大幅度提升,才能保证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电信运营商必将大力发展手机媒体业务,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下一步将是人力、物力的大规模投放。
另一方面,google、苹果、微软、腾讯、新浪等以技术起家的新媒体公司正在虎视眈眈手机媒体业务,由于手机媒体业务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这些新技术公司将在未来的手机媒体业务领域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
三、传统媒体发展手机媒体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当前,传统媒体意识到手机媒体的良好前景和潜在的市场规模,纷纷采取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方式进入手机媒体领域,但是囿于观念、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成效不大。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新媒体,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包括手机媒体的发展思路观念、利益观念以及合作挂念。
首先,要加深对新媒体本质的认识,变“先内容后网络”的观念为“先网络后内容”的观念。从目前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现有观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还抱着“内容为王”的观念,认为原创的内容依然有无穷的生命力,而互联网泥沙俱下、虚假信息泛滥等等,并采取“报网互动”等理念来发展新媒体。这种思维依然停留在“先内容后网络”阶段,即内容思维在前而网络思维在后,本质上还只是把网络当成一个既有内容分发的工具和渠道。这种思维的缺点在于:首先,没有认识到传媒业巨型信息终端的趋势,未来任何媒体的内容只能是巨型信息终端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个信息终端必须符合互联网理念并以互联网为平台;
其次,没有认识到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阅读趋势的变化,原创的内容无论其渠道怎么变化都依然是统一、标准化的信息提供,和读者的要求相差悬殊;第三,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媒体业的改变:一是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平台使自媒体成为可能,这就大大拓展了信息源,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专利转变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权利;二是可以利用技术提供及时、深度的信息分析,例如,和讯、东方财富网等可以通过相关分析软件为你及时提供各支股票的各种技术分析;三是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分析读者的信息阅读偏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四是网络技术也可以解决信息的筛选,解决现实存在的互联网泥沙俱下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利用众包理论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对信息的求证中;另一方面可以设计评价机制,一旦信息者假新闻就把他的等级大大降低,这就能保证信息者为了自身的声誉而自身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思路决定出路,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手机媒体,就必须变“先内容后网络”的思维为“先网络后内容”的思维,即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这就要求首先意识到网络媒体平台化的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巨型信息平台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优化和分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找到需要自身内容的个性化读者,并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因此,在未来,信息服务和内容服务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更快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自身对内容的认识,从“传统媒体的内容认知”快速转变为“互联网基础上的内容认知”。
篇6
2013年以来,顺应全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人民网积极运用社会化媒体,构建新型传播格局,继续发力移动终端,促进传播渠道融合,以期形成全媒体、全方位的服务格局。目前,移动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新闻”客户端)覆盖苹果、安卓、Windows Phone、Win8等多个主流平台,用户数突破3000万。
转型绝非一蹴而就,难免遭遇现实的残酷与尴尬,模式也因人而异,不是直接复制成功者的经验那么简单。本文旨在从一个经历者的角度,结合人民网移动客户端运营实践中的几点经验或体会,分析传统媒体需要的几个转变,与同仁共勉之。
传统媒体的“内容基因”要适应新媒体的“技术基因”
旧传播时代的规则是“内容为王”,具有良好“内容基因”的传统媒体摘取了传媒业的皇冠。而在新传播时代,移动互联网的规则是“用户为导向、技术为驱动、平台为基础”,一切都是建立在“技术基因”和“技术基础”之上的,唯有真正培养起“技术基因”,才有可能实现转型。
人民网早在2010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备,欲试水推出自己的移动客户端产品。当时,和大多数传统媒体一样,面临专业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匮乏的尴尬。然而推出移动客户端,跑马圈地,时不我待,于是乎采取技术外包合作的方式,推出第一款移动客户端产品“人民日报iPad版”,实现了从无到有。然而,技术外包合作的方式很快就带来了各种弊端,如安全风险,产品追求更大空间发展产生的升级需求与技术开发进度受到各方限制之间的矛盾等。这个现状迫使人民网相关负责人下定决心,通过“外部人才引入+内部培养”的方式,打造一支自己的新媒体研发技术队伍,提高自我造血能力。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以后,按照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化规则,又逐步完善了客户端产品、UI(用户界面)设计、运营、渠道等角色,组建了一支相对健全的、市场化的移动客户端队伍,承担人民网移动客户端的各种使命及日常运营。
传统媒体的编辑应该转变成产品经理,而读者将被称为用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在拥抱移动媒体时,不少媒体人普遍认为最难的还是思路上的转换。传统媒体有内容优势,却缺少产品策划的思路。传统媒体更像是制造业,生产过程是线性的,与读者联系不紧密;而移动媒体更像是服务业,需要更多的运营管理,同时也是一个闭环。传统媒体的编辑应该转变成产品经理,在不久的将来,读者不会再被称为读者,而会被称为用户或使用者。
正因为这样的不同,人民网相关负责人一直在推动员工将做新闻变成做产品,更多地思考自己的应用会针对怎样的人群,用户所需求的内容以及呈现的形式。
以“人民新闻”客户端为例,1.0版本上线之初也经历了一段懵懂期:没有专门针对客户端阅读模式去生产内容的编辑人员,内容直接复制电脑互联网上的内容;界面布局仍然无法跳脱电脑互联网门户模式,大而全,信息堆积,很难吸引注意力,不符合移动终端碎片化的阅读模式;优势资源不突出,产品面目模糊。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当前“人民新闻”版本在界面布局上已推出双首页,用户通过点击“人民新闻”客户端右上角的扳手按钮进入工具栏,点击“订阅我的头条”就可以在订阅中心订阅自己感兴趣和关注的频道,系统会根据用户订阅的栏目生成“我的头条”页面,成为用户个人的“剪报夹”。而“新闻”则集时政、国际、军事、经济、社会、观点、体育、娱乐、生活、历史栏目为一体,涵纳海量新闻资讯。由编辑筛选当天重磅、高热度的新闻,每条新闻都经过精编之后汇集呈现给用户。
在内容策划上,打造新闻产品,如留言墙、名家言论、行业观察等;力推品牌栏目,如《人物》、《一周军情》、《七日谈》、《声音》等。其中针对留言墙产品,设专职编辑运营新闻留言以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用户活跃度,保持客户端的生命力。如重点新闻组织原创评论;丰富评论形式如问答、辩论;评论日报,盘点用户反馈。
在展现形式及体验上,力求符合移动终端碎片化、移动化、及时化传播的特点及用户在移动终端“浅”阅读代替深阅读的使用习惯,主动做减法:弱化传统内容生产板块化的概念,如导航、首页、频道首页、文本页等依次分层级观念,主推“信息流”,即将精华内容集中通过“信息流”按时间展现。用户进入客户端首页,只需简单上下滑屏即可通过信息流直击当天的精华内容。信息流可以是单篇资讯,可以是专题,可以是组图,也可以是视频。
后“内容为王”时代,除了内容,你还得无处不在
大量可随需查找内容的移动终端应用、终端设备层出不穷,在此推动下的媒体世界瞬息万变。在多平台的世界里,还是内容为王吗?现在,要想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除了要有好内容以外,分发渠道也一样重要。“内容为王”依旧是人民网骄傲的王牌,但现在要出这张牌时可能还需要在前面加句“渠道为先”。如果渠道上没有人民网的客户端,用户就会马上选择其他家的客户端或是其他应用。渠道和运营都是后“内容为王”时代人民网需要特别注重和思考的。
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运营,就采取了与“人民新闻”客户端不同的策略。人民网除了自主研发推出“人民日报”客户端,自主运营推广以外,还入驻了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的搜狐新闻客户端订阅平台、网易云阅读订阅平台和扎克、鲜果等订阅平台,其中仅搜狐新闻订阅平台一家的用户数已经超过千万。目前,市场上移动客户端的分发渠道资源较为垄断,掌握在运营商、手机厂商、搜索引擎等巨头手上,而这些现有渠道资源也几乎全部被商业公司的移动客户端或其他应用占领。传统媒体在移动客户端推广成本上的投入往往受到资金、政策等限制,无力踏上“烧钱不止”的漫漫征途,从而在市场上形成集体失声的局面。因此,人民网尝试跟市场上已经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应用合作,通过人民日报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快速获取用户,提高主流声音传播影响力。
除此之外,“内容为王”中“内容”的意涵也正发生改变,单向内容已不能满足用户,而应该重视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这也是人民网移动客户端下一步探讨的方向。
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未来,传统媒体客户端面临的绝不只是同行间的竞争。就目前而言,商业门户网站、新诞生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等所推出的客户端,更具有2.0功能、社会化媒体属性,在关注热度和下载排名上都比传统媒体客户端更具优势。因而传统媒体的移动客户端面临很大挑战。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核心,是形成以用户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建立以自身平台为核心的盈利生态体系。目前多数传统媒体的技术能力与运营能力不足(产品不具备用户黏性),这使其只能作为内容供应商附着于平台商。要避免这样的结局,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许是与现有的新媒体平台商深度合作,使自身拥有作为平台商和服务商的能力。比如说微信公众平台、商业门户网站的自媒体平台等。
篇7
(一)连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在以前,广播电视都是单向的,在节目播出之前、之中和之后都很少有观众的参与互动,节目的群众参与性远远不够,社交媒体的出现受到广大人群的追捧,大大增加了观众的参与率,实现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互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与观众互动的重要手段。目前最为流行的社交媒体应属微信和微博,广播电视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平台,增加与观众的交流。微博在频道运营的过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作用。
①开通栏目、主持人的微博,并且在微博上对节目进行提前宣传和预热。
②通过微博来查看电视节目的舆情,并且通过微博来获取重要的新闻线索,进行深入的跟踪报道。随着微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频道运营的过程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微信账号,可以每天进行精品节目的推送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微信公共账号,进行话题的讨论,从而获得观众最直接的评论意见反馈。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平台,还可以实现精准营销,实现重要节目及内容的索引服务。随着社交媒体的愈发发达,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可以实现节目与观众的全方位互动。既能起到提前的宣传作用,又能收集观众对于节目第一手的消息反馈。另外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微信和微博可以实现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推荐,使得微博用户和微信用户都能够及时的收到媒体服务信息。作为移动互联时代最重要的渠道,微信和微博在电视媒体的运营过程当中,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及应用。
(二)演播室全媒体互动
1、连接互联网。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演播室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多媒体互动场所,并且成为电视媒体全方位发展的中枢。连接互联网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获取任何需要的咨询。包括网页、论坛、微信、微博等各类信息,并且通过筛选之后,可以将其作为播报的主要信息源。再辅以在线显示系统,可以实现演播室屏幕之间的相互切换。
2、打通行业资讯。在广播电视中,演播室是所有信息的最终汇集地。在实际的播放过程中,需要各种类型的行业资讯的汇总。例如实施的天气气象、实施的股票财经、实施的物价信息等等,可以在演播室当中打造统一的资讯中心,接入各个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资讯,并且根据节目的需要,随时调取各种最新行业资讯。3、多个屏幕互动。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根据演播室的不同,采取真实屏幕、虚拟屏幕的相互结合。辅助以平板电脑、手持设备等多种仪器,实现主持人手中仪器与大屏幕之间的相互协调匹配。实现实景大屏以及虚拟大屏所播报内容的读取及控制,这样会让播报的过程更加顺畅和自然。
4、微信、微博互动。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在节目互动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实现与观众的实施互动,并且互动的内容可以直接体现在电视屏幕当中,让观众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互动的结果,从而更加愿意参与互动,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增强电视观看过程当中的趣味性。
(三)多终端的及时及应用
当前的高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机会越来越少,并且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电视已经不是广播电视展现的唯一终端,多终端是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广播电视在运营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基于互联网技术。
二、未来网络技术发展展望
篇8
【关键词】媒体企业,互联网,信息化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由于技术的促进作用得到空前的解放,这使得信息技术正飞快的替代传统行业,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着生产生活活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密集型国家和资本密集型国家的区分也就不再明显,各个国家的垂直专业化进程由于网络的发达而变得快捷方便。现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都在享受着由互联网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截止到2011年,我国宽带上网人数已经达到7000多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上网人数增加了30%左右,增长人数为2014万人。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缩短,空间上的拉近,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中由比特组成的虚拟空间和信息世界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全新的生存领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数字化生活空间。我们至此可以预见,我们未来的发展会为网络和计算机所改变,未来的网络对我们的生存来说,会像水一样重要,我们可以找到任何信息,地理距离成为了无关紧要的东西。但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之间将无法传递信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得以开展。
我们经历了4次技术革命,每一次革命带给我们的都是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生活质量的飞速增加。当我们进入21世纪以后,第4次革命———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已经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所以,如果想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快速的掌握信息技术,运用已有的资源对原有产业进行整合,使其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生产效率。互联网的推广首先需要有网络资源做保证。一般认为媒体是最重要的网络资源输送渠道,我们在网上看电影,看新闻,评论,报纸等,均离不开媒体行业的努力,但是本文在研究媒体产业的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媒体产业虽然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但是其本身的运营管理并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反而大多数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技术进行运营管理,这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可行了。所以本文对媒体行业的运营管理进行研究,将互联网的管理信息技术引入媒体行业当中来,以期给媒体行业以参考,提高媒体的运营管理水平,促进运营管理质量。
二、互联网对媒体企业的促进方法
媒体企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单一,业务模式单一等弊病,所以本节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传统的网络提升为综合信息的网络,需要多方面协调进行。
首先从效率角度来说,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报告,如果能够提升上网速度,就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20%,创收增加15%,如何提升联网速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使互联网传统的接入业务,如www,FTP,E-mail等业务通过PC+与Cable Modem来提供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上网速度,或者采用专线接入网络的方式,根据不同的优先级来合理分配网络资源,保证数据充分交换,达到网络共享的目的。
其次,从业务角度来说,媒体需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全方位的网络资源服务系统。比如媒体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制作相应的媒体资源来满足各种需求。这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上实现,通过媒体挂到网上的各种视频,测试用户的点击率,然后总结归纳出点击率高的视频在制作上,特点上,标题选择上的优势之处,从而达到提高媒体收视率的作用效果。举个例子来说,某视频网站推出一个视频,取名为:“某人的一天”,其点击率就非常低,但是他们在几天后换了个题目,叫:“最不能忍受的时刻”,其点击率在几天内上升了几万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在视频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名字的变更带给企业更多的点击率。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参与,进行技术统计,综合智能分析等,可以引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如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模型库MB,知识库KB等。
第三,从信息共享角度来说,媒体企业之间尤其需要信息的互相提供。正如几天前土豆和优酷合并的案例可以看出,媒体企业想要在中国这个市场做大做强,信息的共享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信息包括第二点所说的点击率的信息,还包括分区域,分行业对各类媒体信息的需求程度。如知识分子比较关注国家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信息,就会点击此类的新闻,学生喜欢看电影或体育,就会多选择电影类或体育类,比如上海的网民绝对不会关注北京某胡同买的炸糕多好吃,他们只会关心上海有什么好吃的地方,这就是地域特点。基于此,网络的作用又凸显出来了。
第四,从时效性角度来说,网络对媒体企业也是极有帮助的。比如某段时间人们普遍关注某件事情,而过段时间往往关注其他的事情。这在媒体的运营过程中非常常见,所以媒体需要通过网络,及时抓住观众的需求,也就及时的抓住了市场的动向,有时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从而推断出未来观众需求口味的变化。这对于媒体企业未来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三、研究互联网对媒体运营管理的实际意义
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使得信息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此,谁能够率先掌握先机,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企业面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大量繁杂的信息,以及瞬息万变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能够及时应对,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媒体企业的运营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如何使各级管理者以及下属员工从容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突况,使媒体企业的掌舵人如何利用现存的历史数据建立决策模型以定量辅助决策,同时如何利用大量管理专家的经验总结来建立专家系统以定性辅助决策和从海量的数据,从信息中提炼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利润,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推动商业智能技术的发展,本文的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松.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姜奇平.数字财富[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9.
篇9
关键词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33-02
1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以多媒体信息通信为核心功能的免费移动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是目前拥有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是一种面向企业、政府、媒体、名人利用公众账号进行的一对多的自媒体活动,其主要功能定位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交流,它区别于传统媒体,成为快速传递宣传信息的又一新方式。
目前,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数量已经到了百万之巨,其中较有特色的当属各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它们由于面对的受众十分独特(大部分受众为学生),传播内容较为特殊(主要是与校园生活相关)等特点而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本文选取了目前在北京市高校学生中具有较高关注度的六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清新时报》《青春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会》《青年人大》《北大青年》),通过运营者谈话、用户问卷调查、公众号个案研究等方式,针对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探索高校媒体如何发展微信公众平台。
2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
2.1 运营团队多由学生组成,账号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
现今大部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都由特定学生组织运营,而不同学生组织之间的性质差别也影响了相应账号的不同定位。如《清新时报》和《青春报》都由传统纸媒发展而来,由学校新闻学院主办,运营团队大多具有新闻专业背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会》有校内的学生会运营,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推送内容也以宣传校园活动为基点。而《青年人大》和《北大青年》较为特殊,由相应校团委主办,部分内容的教育导向性较强。
通过一定时间内对以上各公众号的观察,多数公众号的推送频率均不固定。与企业或社会组织设有专人负责相应工作不同,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相对简单。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常会影响到推送内容的编辑速度及审核时间,从而导致信息推送的不及时、不定时。其次,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校园公众号往往在每个学期前期火爆,期末冷却。毕业生和新生的交替也使得其关注者较难以固定,导致公众号的人气难以积攒。
2.2 推送内容各有特色,与用户的交互性仍需加强
作为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其的内容总体来说都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校园新闻、活动均占有较大比重。但由于各公众平台的性质定位不同,推送的内容各有侧重。如《清新时报》的定位是“做属于学生自己的新闻”,内容以新闻评论及访谈为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页面下方设有失物招领、自习室查询等服务型菜单选项。《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会》的推送内容则侧重于对学生组织自身举办的校园活动的宣传与推广。
由于目前运营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生大多受上级教师的指导,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致使的信息内容较为官方。许多公众平台虽然在内容的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准,但用户的阅读量却远远低于期待值,这便是由于缺乏与用户的思想交互而无法激发其阅读兴趣。此外,多数公众平台的服务功能也较为单一,忽略了对于开放平台功能的探索,并不能真正迎合广大学生用户的需求。
2.3 推送形式多为图文,新颖形式较少
微信公众平台在推送信息时有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等几种形式可供选择。相比数量限制较大的纯文字和表现能力单薄的纯图片形式,各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均在多数情况下选择使用图文的形式,因为图文并茂的信息可以传递更多的内容,简洁明快且便于排版。而目前较为普遍的图文推送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户的审美疲劳,独特的排版、语音版块、flash链接等全新的推送形式亟待运营者的探索。然而目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多数学生运营者并不能掌握相应的后台开发技术,技术人才和技术培训的缺乏成为了部分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瓶颈。
3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方向
3.1 创新内容,增强互动性和亲近性
对于一个成功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来说,时刻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和互动是提高用户友好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方式。除了及时查看微信后台用户留言、善于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等基本工作之外,推出互动话题、将微信与校园活动结合、设置奖品福利都是吸引学生用户参与互动的方法。《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会》微信公众号向来以接地气闻名,运营者善于使用时下的流行词汇,设有“广院横幅墙”等活动,让用户广泛参与其中,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此外,针对校园微信的特定环境,这就要求部分学校的指导老师为学生运营者提供更宽松的创新空间,从而推出更本土化、更接地气的微信内容。
3.2 创新形式,注重技术性和功能性
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中,单纯的图文推送形式对于学生用户的吸引力日益降低。作为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者,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推送形式,积极开发平台功能,充分运用“阅读原文”功能添加网页链接,加入小游戏、漂流瓶等新颖形式。或是导入更多学生基本信息以实现诸如查询成绩、选课等实用的功能,如武汉大学用户最多的微信公众平台之一《武大助手》,通过将用户的微信账号和教务账号进行绑定,用户不仅可以查询成绩、课表、各科目的挂科率,还能查看校花校草排名、搜索同学照片、吐槽各类八卦。而对于后台操作相对复杂的微信公众平台来说,强大的技术支持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针对目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技术性薄弱的现实情况,管理者应着重加强团队技术培训,积极引进美术、计算机等专业的技术人才,从而实现其账号信息传播水平的新突破。
3.3 找准定位,确立成熟的推广模式
确立一个风格独特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是自媒体平台建设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校园微信平台运营者做好自身内容及模块的准确规划、打造精品栏目,从而形成固定且持续增长的用户群。在目前国内的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中,不同类型的公众平台显现出风格各异的建设推广模式。除了上述研究中的校园服务类、宣传类、新闻类公众平台之外,还出现了立足校园电商、针对学生群体需求以提供一系列产品服务的校园自媒体平台,相比其他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显得更加前沿化、成熟化。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兴的移动多媒体平台,在未来将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全新的校园媒体形式,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正沿着精品化、实用化、开放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成熟,必将在高校内开启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时代。
参考文献
[1]王艺j.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4(5).
篇10
全媒体战略的实施要克服哪些障碍?有哪些技术创新?转型的关键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日前采访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社长杨兴锋。
记者:全媒体战略的实施,在各方面的融合中存在什么壁垒,需要克服哪些障碍?转型的策略是什么?
杨兴锋:存在的壁垒和障碍是,全媒体建设在集团层面仍缺乏系统、完善的机制保障,相关的内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未能得以最充分有效的利用,不同程度存在分散运营、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集团全媒体战略的推进实施。南方报业转型的策略是实施聚合战略。聚合战略是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聚变式发展,走出一条与裂变式发展模式相关但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以获得更好更优的发展动能和效益。
聚合战略就是通过集团旗下不同媒体形态的聚合、不同媒体品牌的聚合以及不同业务单元的聚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南方报业打造成为数字化时代国内实力最强、成长性最好、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界的传媒集团,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
记者:全媒体实施中都有哪些技术创新?全媒体将给读者带来哪些全新的体验或智能化服务,比如阅读习惯、资讯价值取向及综合智能服务?
杨兴锋:技术创新与智能化服务是同行的。具体实践与体验方面包括南方都市报电子报及精华版形态的数字报、邮件版的南都新闻、南都手机报、iPhone+iPad客户端、“南都视点・LED联播网”、“南都视点・直播广东”电台节目等。
在尚待重点开发的资讯产品方面,南方都市报与中国移动《12580生活播报》合作,在广东区域推出南都生活资讯产品:“南都视点・12580生活播报”。
南方周末新媒体公司主导制定了自己的移动阅读平台建设方案,在Apple Iphone和iPad、Google Android、Nokia Symbian三大智能移动平台上推出了9款应用,覆盖新闻资讯、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等领域。
Google Android平台上的新闻阅读应用“南周阅读器Android版”,是国内传统媒体的第一个智能手机新闻阅读应用。Apple IPhone平台上的新闻阅读应用“南周阅读器iPhone版”,是国内第一个传统媒体的iPhone中文新闻应用,集团还推出苹果iPad平台上的新闻阅读应用“南周阅读器iPad版”,是第一个跻身iPad全球新闻资讯应用前10名的中文媒体,解决了在ipad上播放视频的问题,上线当日即位列App Store中国商店下载量榜首。
记者:在南方报业集团全媒体转型进程中,如何运用独特的技术、内容、运营渠道等创新模式与经验来抢占新兴媒体市场空间,并对整个传媒界带来示范效应?
杨兴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寻找新兴项目,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由户外LED、电子阅报栏组成的“南方报业户外新媒体联播系统”去年获得了很大突破,不仅被列入2011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还成功吸引战略投资7812万元,获省、佛山市扶持资金达1100多万元。户外LED项目投入运营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好,电子阅报栏项目试点也不断扩大,今年将全力推进。移动媒体近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新兴媒体。集团各媒体抢占先机,积极介入这一领域。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均不同程度在苹果、安卓、塞班和黑莓等智能移动平台上推出了多款应用,覆盖新闻资讯、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等方面。
记者:在全媒体集团转型的聚合战略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哪些风险或关系?
杨兴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处理好如下关系:一是处理好“裂变”与“聚变”的关系。“裂变”是“聚变”的基础,“聚变”不是为了“聚变”而“聚变”,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聚合。聚合战略应基于效率、效益原则进行聚合,发挥好集团与旗下各系列报刊网社的两重积极性。二是处理好集团战略和各子报刊网社战略之间、集团各业务单元子战略间的关系,以实现集团战略和各子报刊网社战略的有机协调。三是集中资源于优势媒体,继续支持优势媒体做强做大做优。四是注意差异化定位和发展,避免内部同质竞争。
- 上一篇:科研人员培养计划
- 下一篇:电子商务和新媒体运营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