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案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05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精尖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所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换句话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案例教学方法直接反映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尽管国内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已有较长的时间,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形式重于实质、案例陈旧或脱离实际等问题。本文在对案例教学实践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指出了其对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实践的若干启示。
1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追溯至19世纪在医学和法学教学中的应用。英国的贝利斯(Bayles)在1829年最早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法学教育中。他认为,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更加有利于学术观点交流,更加有利于师生互动学习。1921年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得到了大力推广,并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其主流教学方法。其后,美国各商学院也相继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进行实施。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至今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MBA培养后,案例教学法在商学教育中才获得了一定的进步(赵纯钧等,2003)。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科专业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学科领域相关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实际案例为依托,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并在此过程中把握学术动态、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顾明远、孟繁华,2003)。案例教学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以教师为核心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升华(刘刚,2005;2008)。因此,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内容,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为基础,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创新型自主学习过程,更加注重于知识的创造和学术素质的培养,而不应当是简单、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使其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发现关键问题所在并能发掘出问题的实质。案例教学法强调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知识生成的过程,通过对来自现实事件的案例的阅读、学习,实现从现实案例中主动发现问题,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其次,研究生学术素质的培养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其对新事物、新观点等具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善于吸收新观点、新方法并能将其与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实现进一步创新的目标(孙伟、陈涛,2015)。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研究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有利于培养其接纳他人不同的观点、修正自身先前已形成的观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新的观点、知识和技能。第三,案例教学对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研究生以现实案例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讨论以及教师总结等环节,研究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深化了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拓宽了自身的研究视野,有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教师的探讨、争辩、质疑这一动态学习过程,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案例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争论和质疑的过程,也可以使教师不断吸纳研究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教学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得以不断改善。因此,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教学相长”目标的实现。
2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经验
2.1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教学方式
20世纪70年代起,在管理学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逐渐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主流教学方式。由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法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美国高校的商学院中获得了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引入到美国各大高校的商学院研究生培养和教学中。如表1所示,从美国主要高校的商学院教学方式组成上看,案例教学均占比在30%以上,其中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弗吉尼亚达顿工商管理学院的案例教学方式占比达到100%;MIT斯隆管理学院和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案例教学方式占比为50%。课堂讲授和实地项目等教学方式的比重在不同高校的商学院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实地项目所占比重较低,而课堂讲授方式所占比重在50%以上;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课堂讲授方式则占到了60%;UCLA安德森管理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工商管理学院以及MIT斯隆管理学院则没有实地项目等教学方式。
2.2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实施
如前所述,美国高校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方法受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做法影响最大。但各高校在师资、学生素质以及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我们以加州州立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对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实施进行分析。2.2.1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案例教学相比于传统授课方式而言,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案例材料进行准备和预习。在组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阶段,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案例分析讨论方案的每个细节,包括如何提问、启发以及调节课堂讨论气氛等各个方面。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研究生的案例教学中,每一门课程均有一个由3~5个任课教师组成的案例教学小组(teachinggroup)。案例教学小组成员采用集中备课,共同开发案例,共同制定教学手册,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并共同进行教学研究。其中,教学手册(teachingnote)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上课流程、讨论预期和总结归纳等部分,内容详尽,是需要案例教学教师严格遵循的案例教学指导手册。在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研究生案例教学是一个集体的任务和行为。教师在案例课堂讨论前一周将案例材料发放给研究生,供其对案例进行预先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熟悉案例背景内容,找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判断,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初步的解决方案。在学生个人对案例学习后,由小组中的某一成员召集小组讨论会,就该案例的关键问题、解决方案等进行小组讨论。这一讨论过程,使得小组内成员间形成充分的思想交流,但不要求形成统一的意见和结论。2.2.2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学生成为课堂核心,教师则主要负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提出相关问题以促使课堂讨论不断深入。在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和发言,其在案例讨论中表现会直接影响其课程最终成绩。学生在课前的认真准备以及在课堂上的讨论表现成为其能否获得该课程较高评价的关键。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阶段,学生会竭力避免陷入沉默,积极与其他成员交换想法、观点,成为案例讨论的积极参与者(王少飞等,2014)。教师需要时刻把握课堂气氛,充分利用语言、手势以及表情方法来调动课堂讨论气氛。在此环节中,教师会事先设置案例讨论的规矩,以防出现讨论过程中出现学生间发生语言攻击和案例讨论为某一个学生小组“绑架”的问题。当课堂讨论陷入沉闷、乏味时,教师及时抛出与案例紧密相关的问题,并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分组讨论并指定小组进行上台汇报讨论结果等,使课堂讨论始终处于紧张、热烈的氛围当中。当课堂讨论出现跑题时,教师则及时通过提问或总结的方式将讨论拉回到案例分析的要点上来。这需要案例教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案例课堂讨论的经验和娴熟的讨论控制技巧。同时,综合运用板书、投影、录像等教学手段也有助于将学生精力集中于所要讨论的案例上,并能吸引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在课堂讨论结束前的总结阶段,教师会通过板书或投影的方式给出案例分析的框架,并让学生进行总结或给出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地对课堂所讨论的案例进行总结。教师会强调案例分析的结论是不唯一的,即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可能正确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2.2.3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后总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会就学生的表现给出公平合理的分数,并形成详细的教学总结。同时,教师还需要就本次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找出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以帮助表现欠佳学生提升案例学习、分析、讨论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会安排在案例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走进新教师的课堂进行案例教学旁听,找出新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案例教学报告,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老教师对新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水平的评估和帮助的稳定关系。学生在课堂讨论结束后,需要综合各方的观点以及自己的见解来撰写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总结出一套针对此类问题的概念框架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框架,以便日后碰到类似问题时能得以实际应用。
2.3案例教学的支撑体系
案例教学的有效展开有赖于高质量的案例库的建设,有赖于具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师资、案例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和相应的硬件支持。(1)案例库建设。美国商学院的研究生案例教学中,十分重视案例库的建设。各高校的商学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案例库,并且其案例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涉及到不同的行业、企业、管理领域等,如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案例库中有近千个案例,而哈佛大学的案例库中则有8000多个案例。同时各高校商学院对案例库中的案例进行持续不断的更新,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案例得到更新。这些案例基本上来自于案例教学教师长期跟踪、调研特定行业、企业的成果,如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教师就曾长期在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经验,并持续对行业、企业进行跟踪研究,这就保证了课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和前沿性。(2)美国各高校的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案例教学经验,并在新教师的培养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通常,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相关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随堂听课,并在课后与新教师就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以及课后总结等方面给予详细的建议和指导。教学资料实现充分的共享,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参阅其他教师的教学资料并可以就其中的问题向其他教师咨询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这一新教师培养机制确保了其在研究生案例教学中具有数量充足的教师资源,且这一资源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3)美国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具有完善的教学辅助支持体系,以波莫纳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其教学辅助人员众多,并能够提供诸如专业化的案例教学信息平台以及案例教学流程化管理的服务。这些教学辅助是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提供高质量案例教学这一目标所展开。同时,学院会为案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如建设案例讨论教室、学生小组讨论中心等,同时也为案例开发教师提供相当数量的案例开发资金等。
3研究启示及建议
美国商学院的研究生案例教学实践对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建设和提高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1)加强本土的案例开发和案例库建设。研究生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优劣,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将国外案例拿到课堂上进行教学存在着脱离中国学生生活实际的缺陷。这会导致学生在案例分析时不能联系到中国的实际,最终成为纸上谈兵。因此,加强中国本土案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案例开发需要教师真正对行业、企业进行长期的跟踪调研,与企业紧密合作,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案例。这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三方面的紧密合作,以及学校对案例开发的资金支持。学校应建立案例库,并建立相应的共享机制,实现案例在教师、学生间的充分共享,以促进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2)加强研究生案例教学师资培养。实现案例教学目标,授课教师的授课能力是关键因素,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刻不容缓。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将国外高水平案例教学的优秀教师请进来,为国内教师提供集中培训以提高国内教师案例教学授课水平。同时,将国内教师选送到国外具有高水平案例教学的相应学院进行集中培训,让国内案例教学教师切实体会国际上高水平案例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学习案例教学相应的技能,提升教师案例教学的授课水平。(3)改革研究生考核机制和教师考核机制。学院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的研究生群体,确定案例教学所占比重。通过多种渠道向研究生说明案例教学的价值,使研究生切实认识到案例教学对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使研究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来。改变以往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轻视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切实加大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以考核改革促使研究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表现,将能力培养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改变当前教师考核重、课题申报,轻教学成果的局面。将教师案例开发、案例教学纳入到教师考核中,并适当加大案例开发、案例教学等所占比重。激励教师切实将精力投入到案例开发、案例教学中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4)加大案例教学资金投入。高质量、高水平的案例教学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国内高校应在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发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往往需要对行业、企业持续数年的跟踪研究,这意味着案例开发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来实现高质量案例的开发。这需要学院对教师、项目组在案例开发以及案例库建设方面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高质量案例的开发和案例库建设。同时,在人员配备上,教学辅助人员需要为案例教学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将案例教学教师从流程性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案例开发和案例教学当中去。最后,在国内MBA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中,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经验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国内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MBA以及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间存在差异,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在教学方式中所占比重、案例开发和选择的类型以及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否可以在国内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中直接运用?如何在美国商学院研究生案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内学术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构建和完善?这是国内研究生案例教学方法实施、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接受江苏省研究生教改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贸易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与实践”(JGZZ14-070)、江苏省教改项目“基于POCIB互动网络平台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13JSJG045)资助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孙伟,陈涛.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哈佛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基于哈佛商学院PCMPCL项目的述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4]刘刚.认识真实的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J].数字商业时代,2005(9).
[5]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学习效果 影响 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31
Abstract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students education quality and innovate in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d to study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 whether lead to different leaning. The paper takes course risk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environment as a case and teach the course use two different methods that is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ase teaching in grade 2012 and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se teaching method has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and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leaning; effect;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0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后2013年,为全面贯彻规划纲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该意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该意见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要求“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也刚2014年9月也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撰文,①阐述了如何发展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中第二条建议指出,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形成用人单位评价高、毕业生就业好、考生报考愿望强这样一个相互促进的健康发展的态势,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关键是培养单位要改革培养模式,办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
合肥学院自2011年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承担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毕业综合能力鉴定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②③其中理论课教学环节加大了案例教学即是其中重要的转变之一,适时适应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民革的意见》的要求。
为探究案例教学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本文以笔者承担的“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课程为例,对比分析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历时2年,分别以2012、2013级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对“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课程进行教学,即2012级研究生以纯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也包含案例分析),而2013级研究生则以课堂教学与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之后对比分析两届学生上课率、学习兴趣、参与课堂讨论、考试成绩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学习积极性(兴趣)的变化
由于“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课程是选修课,因此,并不是全体研究生都需要参加本门课程的学习,之所以选修了该门课程,同学们主要是出自兴趣或者导师的建议;然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临时参加导师的课题实验、学习兴趣降低等),在2012级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到课率往往很难达到100%,同样在2013级学生课程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课堂教学缺课率在5%~20%之间;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把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在2013级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改变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具体案例有: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故障故障树分析、、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工艺生产故障树分析、联合利化公司污水处理站突发事故分析、吴山危险废物运行突发事故对周围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从改革教学方式后的教学效果来看,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这从同学们的到课率即可看出,在2013级4次企业现场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次计4学时),学生到课率为100%;另外,案例教学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也可从我们发放的《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反馈的信息获知;例如在2012、2013、2014等3级研究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回收的70份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对“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你更喜欢那种授课方式?”提问,选择“企业现场案例教学” 的选项在2012、2013、2014级同学分别是100%、89.7%、96%;可见绝大多数同学更加喜欢企业现场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现场案例式教学更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提高;但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同学们更加喜欢企业现场案例式教学,但绝大多数同学同时也认为,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只有两种授课方式有机结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2 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变化
为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是否有利于同学们对具体案例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变化,笔者比较分析了2012、2013 2级研究生在课堂案例分析汇报环节的成绩;2013级学生平均成绩为75.5;2012级研究生平均成绩为67,2013级研究生平均成绩提高8.5分;2012级案例分析成绩在良好以上有1名同学,占6.25%;2013级研究生案例分析成绩在良好以上有11名同学,占40.7;2013级研究生案例分析汇报成绩良好以上同学在数量和百分比都有所提高,说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从2013级研究生期末考试试卷中有关案例分析试题所得成绩来看,同学们所得成绩并不理想,20分分值得10分以上的同学只有5名,占18.5%,这说明虽然案例教学有利于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但同学们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总体能力还比较弱,在缺少教师引导下往往还难以处理较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可能与同学们对某些具体行业缺乏了解,知识面还不够宽阔,无法分析某些具体生产环节风险概率的方法和大小;由此可知,虽然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需要其他知识的支撑,比如某些具体的生产工艺。
2.3 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性的变化
为研究案例教学对同学们参与课程教学积极性的影响,我们比较分析了2012、2013研究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发言参与讨论次数的变化;从2012、2013级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在有关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2013级研究生主动发言人数及次数明显增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参与了讨论发言),而2012级研究生发言人数和次数明显不足,只有在老师点名要求发言的情况下,同学们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同学被点名要求发言后说某一案例没有任何观点;说明通过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环节,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企业现场案例教学环节结束以后,在课堂上分析案例《太原市居民吸入途径风险研究》时,结合近几年雾霾天气引起的危害,同学们学习兴趣立即得到激发,在整个课程教学分析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发言,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在同学们发言和老师总结过程中,把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完全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中,加深了同学们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分析风险事件过程的能力。另外,从我们回收的《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表》反馈的信息也可看出,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案例教学,哪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你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或学习主动性?”问卷提问时,选择“企业现场案例教学”选项的在2012、2013、2014级同学分别是100%、93.1%、100%。
3 结论
利用两种授课方式分别在2012、2013级研究生中进行“环境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课程教学,结果发现,利用企业现场案例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对研究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但我们也发现,这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也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面越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就越明显。当然,上述研究仅仅是在小范围内开展的,研究对象数量还非常有限,案例教学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
本研究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课题项目(2014-JY-096)、合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4JY04)联合资助
注释
① 孙也刚,唐继卫,朱瑞.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1-4.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研究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82-02
一、背景
项目教学法多应用在理工科大学的专业教学及职业学院的职业培训过程中;案例教学多应用于法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实践中。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是:不同于本科英语教学,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功能性以及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英语课程除了自身的语言习得任务以外,还肩负着对学生人文素质和通识知识的拓展。尤其当授课对象为军校研究生学员的时候,英语教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员的指挥及领导能力。但长久以来,研究生英语教学始终处于比较边缘的地位,不受重视,也不够吸引眼球,教学模式的改革远没有大学英语范围广、力度大、效果显著。笔者担任研究生英语教学多年,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即是一次新的探索。之前的课堂模式多是分头施行项目法和案例法,但总有不尽如人意的感觉。在对这两个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及整合后,才发现1+1>2的情形也可以出现在语言教学课上。
二、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定义及特征
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高度地契合我国现阶段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所以广受欢迎,在很多高校都有实践。该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于1918年提出,于上世纪70年代风靡德国,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逐渐形成应用浪潮,先后在奔驰、西门子和大众公司进行实践。因此此教学方法也被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和各大工科高校看作是培养关键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广为推广。维基教育技术网这样定义项目教学:项目教学使学习者参与某此能产生结果的项目中去,然而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效果而不是项目产出的结果。该教学法主要注重的因素是:学生的自主能力、有规划有目标的行动、解决问题的途径过程、相应的社会情境。显然,它是一种在专业教学中将普适功能教育目标,比如学习方法能力、同学间相互合作能力、独立完成能力、责任意识等都能表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具有具体对象的学习安排。项目教学法的特色之处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颠覆,通常的教学方式都是围绕着教师、课本、课堂讲述知识为中心,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现实中实际操作和项目为中心”。它的重点在于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通过对科研项目的具体分析,将教与学的过程演变成一个既有课堂书本的理论指导、又能做到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既有教学目标的总体性、又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一种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团队性创造活动。鉴于以上描述,项目教学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是其教学法的主要因素,在理想状态在,每个项目从一开始的创意、标记、实施和最后的项目总结都应该由学生自己亲自完成。(2)产品和行动导向。在现实环境中通过行动来获得典型的实际经验是产品和行动导向的目的所在。也包括对不良学习环境的辨认,针对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加以实施,使缺陷有所改善。(3)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学习。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要和理论反思相互结合相连接,不能仅限于动手或机器加工。所以该教学法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连接,不仅主要关注该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融入到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从而达到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
2.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及教学目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出色且成功的案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课堂的效率和气氛。成功的案例教学包括案例选取、设计,还包括精彩的讲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各种实际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要经常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有很多优点,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许多假设场景无法获取的知识和体会。在教学方面来说,案例教学不仅得到了学术界及业界的极大认可,还被迅速推广到了不同领域包括经济学、法学和语言等。这充分说明案例教学效果有多显著。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取的,还包括学习者在相关的情景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来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但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还通过科学合理的案例讨论,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其他综合能力。二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案例教学是把实际发生的各种活动加以详细的分析,把其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到一起,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三是互动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制订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资料和教学要求,不能只当理论家,还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具有相关综合素质并且能够在老师相应指导规定下积极投入其中,做好相关准备,进而得到有用结论。
三、1+1>2: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互补应用
研究生英语多以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为单元,比如:财富与健康、污染与环保、基因与性别等。一个单元视为一个项目,以30人为一个班级计算,笔者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换承担项目,从产品目标的设定、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的实现、产品包装及打包介绍,一条龙服务均有项目组组长带领项目组成员一起协作完成。而每一个项目下还有很多子项目,又可以由单个或两个学生来共同完成。以上是项目教学法的大致安排。至于案例教学法,则是在项目的某一点上选取典型案例从而更深入地分析和展示语言能力。比如在“基因与性别”单元中,基因和性别是主要话题,也是母项目,子项目可以是基因也可以是性别,也可以是双方关系的概述。去年进行到这一单元时,就有学生选取了基因和性别关系这一子项目,使用的案例是男女大脑解剖图,从医学的角度分析了男女大脑构造的迥然不同,因而解释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一热门说法,课堂效果很好。
在做综述研究时,笔者发现,之前的项目+案例教学法研究中,项目和案例的比例各有不同。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即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互补应用中,笔者秉持的原则是:前者较宏观而后者较微观;前者多是理念,后者多是实践,这一调整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食品安全;教师沙龙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51-02
研究生教育居于高等教育的顶端,旨在为社会提供各类高层次科研人才,基于现代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积极开展并努力深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相应于21世纪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不断充实完善国内研究生课程内容,是落实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新开“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通过对国内外食品安全课程相关情况的系统了解,并在教学理念、讲授内容、施教方式、效果评估等方面积极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调整优化举措,初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效,较好实现了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目的,“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课程也已成为国内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较为成功的课程案例之一。
一、了解国际态势,找准课程定位
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我国的食品安全也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实施食品安全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国内外食品安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趋势。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依托其全球有名的兽医学院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成立了数个食品安全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小组,并协同承担食品安全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与研究生培养任务;在欧洲,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在全球率先设立食品安全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并邀请相关系科知名教授为研究生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全面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受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一些重点大学也陆续开始了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实践与探索。如北京大学专门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工学院,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领域与化学院等系所合作开课,系统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的高层次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其从事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的研究生广泛分布在食品科学、动物医学、植物保护以及资源和环境等多个学院,可接受多个学院和不同方向导师的跨学科培养;香港理工大学还专门成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上述学校食品安全相关研究生的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科技论文和专利技术产出数目逐年增长,不仅增进了各自学校食品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也大幅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及时了解食品安全领域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态势,为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的精准定位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研究科技发展,更新教学理念
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是以学科交叉和科技融合为鲜明特点的。现代食品安全广泛涉及生命、化学、材料、机电、信息等诸多学科,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此外,现代食品安全科技也已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从海量的知识信息中,提取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所良好适用的资料,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此,传统的针对单一学科和有限方向开展教学的研究生教学理念,迫切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教育实践的需要。北京化工大学在开设“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时,努力坚持以食品安全前沿科技为先导的教学理念,及时引进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丰富分析测试经验和突出科研能力的师资,紧密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的最新科技成果编撰特色研究生教学课件,同时,借助具体食品安全案例的细致讲授及课堂上师生间的适时互动,阐释抽象的分析理论,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拓展学术研究视野。譬如,在不确定度与误差章节的具体讲授过程中,通过对三聚氰胺奶粉食品安全事件这一典型案例的详细介绍,以及课堂上相关主题问答,使研究生对不确定度与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较好克服了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知识单向传授例常的枯燥和不足。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对理解并实施成功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要。因此,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积极“充电”并努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料,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三、融合科技前沿,充实讲授内容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相关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讲授内容大多参考流行的分析化学专著,技术知识主要偏于经典的色谱和分子检测方法,而缺乏对生物传感、快速检测和高通量、多靶标检测等先进技术的整体介绍,一些重要的内容如食品安全采样制样、分析检测的质量控制、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以及新兴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设备的应用等,也未系统纳入,因此,所述课程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涉猎显著不足,与现代科技前沿的融合也十分不够,难以良好适应食品安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要求。为此,相应于现代食品安全与检测学科的发展需求,北京化工大学在开设“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时,不仅将生物传感分析、现场快速和高通量、多靶标检测、不确定度评估、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分析检测的质量控制以及新兴检测技术等知识及时引入课程讲授内容,并额外介绍了现代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相关检测器材及仪器设备信息,良好体现了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和创新特质。譬如,课程在讲授传统的免疫检测技术过程中,也进一步介绍了近些年来国际上时兴的核酸适配体技术,通过对抗体和适配体分别用于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优缺点的详细比较,结合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室在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课程讲授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充实和完善,也显著提高了研究生教学质量。
四、注重课程效果,改革施教方式
为落实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精神,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也创新性地定期举办“交叉学科教师沙龙”,主要邀请校内生命科学、化学、材料、机电、信息等相关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就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多学科问题,共同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通过相互切磋,不仅进一步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经教学思路的交流碰撞,也可以发现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彼此的可供借鉴之处。譬如,在生物传感一章的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交叉学科教师沙龙了解了表面等离子体谐振传感这一重要的分子识别手段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中的应用原理,以及这种技术可通过光纤波导和半导体激光器实现现场检测设备的小型化,其后邀机电学院的老师在研究生课堂上作为检测案例介绍,研究生们非常感兴趣,较好克服了传统的一人授课施教方式的局限和不足。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关于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规定,以及相关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要求,也是影响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为协调这些因素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间的关系,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在注重内容质量的同时,也努力实现专业课程与研究生的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互相结合促进。因为,课堂教学需要走出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发展,研究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及实际能力的培养无疑也需产学研一体化机会的支持。近两年来,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专业硕士都被统一安排在中食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内知名企业参与食品中目标危害物的分析检测和试纸条等快检产品的研发等实践活动,而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方法也均是基于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课程所系统介绍的各类前沿技术,相关工作良好体现了专业课程与研究生的实践活动以及课题研究的互相结合,课程质量不仅得到良好保障,专业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研究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所开“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三年来业已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及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具有较为良好的参考价值。通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可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拓宽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科技知识视野,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学科的良好影响力,带动高校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进步,深入生命科学与化学、材料、机电、信息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高校由单纯的研究型向综合型的成功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进而为高校的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1实验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实验班)与非案例教学方法(对照班)所产生的学习效果的比较,来探讨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价值,为生物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依据。
2实验对象
样本来自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二年级水平接近的两个理科实验班(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和水平接近的高二普通侧理班二个班(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的学生。
3实验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教材第一册(必修1)中的第五章,即“能量的供应和利用”。
4具体方法
本实验采用准实验法,即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水平接近的两个理科实验班(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和水平接近的高二普通侧理班二个班(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分别由同一教师执教,实验班采用已编制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即案例引入分析案例案例讨论案例拓展概括总结),对照班以常规的生物学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验证实验法等)进行教学。学习效果检验根据美国耶格在衣阿华大学设置的STS课程模式研究中,提出的五个评价指标(即科学概念、过程技能、科学知识应用、创造性和情感态度),并编制成测试题和评分标准,采用一套测试题(前四个领域各20分)来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习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情感态度领域采用一套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
4.1生物学概念领域
此部分包括传统生物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如事实、概念、信息、原理、定理、理论等。该领域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识记和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识记和理解的程度。
【例1】组成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A.氨基酸
B.核苷酸
C.葡萄糖
D.A或B
4.2生物学过程领域
教师应该强调用探究过程式教学方法寻求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些探究过程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分类,归类,量化,测量,交流,推理,预测,控制和识别变量,解释数据,形成假设,界定,实验等。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在一种更宽阔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探究科学的兴趣。此领域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例2】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从表1中得不到实验依据的一项是(
)
A.从催化反应条件看,酶有温和性
B.从催化活性看,酶变性后就失活
c.从催化底物范围看,酶有专一胜
D.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有高效性
4.3生物学知识的应用领域
此部分包括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及各种抽象概念应用于新的具体情景中;能解释新问题新现象或解释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上的生物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周围的问题;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营养摄入及生活方式作出科学的决策;融生物科学于其他学科中去解决问题;对当地、地区、国家甚至对国际事务提出建议等。
【例3】某生物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加酶洗衣粉最适温度的测定”实验。表2中记录的是不同温度条件下除去各种污渍所需时间,请依据表中数据作答。
(1)使用加酶洗衣粉洗涤衣物时最好将水温调到__________左右,因为在此温度左右__________,洗涤效果好。80℃时水温时,加酶洗衣粉酶的活性会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
(2)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这种加酶洗衣粉只对衣物上某些污渍的清除有比较好的效果,其中对
的洗涤效果最佳。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
4.4 创造性领域
创造性领域包括想象、设计模型;预测可能的结果;用新的观点考察生物体及其生命现象;改进实验方法和步骤;创新思维;鉴别;发散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个领域主要考查学生生物学知识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4.5态度领域
态度领域包括积极地看待生物科学及其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关心生态平衡,并作出一定的科学决策等。
通过科学量表测定和学科考试研究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即生物学案例教学对学生科学概念、过程技能、科学知识应用、创造性和态度领域等领域的影响。
5 实验结果和分析
(1)通过案例教学,实验班学生在生物学概念领域与对照班无明显差异(表3)。
篇6
(一)有利于推动公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高校治理是多互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等关系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及其过程,所有参与主体既是协商对象,也是制度、规则和相关治理行为的实施者。在某种意义上治理也是全部利益相关者在协调的基础上,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执行的过程。”上述论述表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网格化、管理依据的制度化与法治化、管理行为的自主化、管理过程的民主协商性等基本内涵和要求均应是高校治理理论的应有之意,也应是变革公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引和方向,更应是学生管理向治理变革的基本遵循。
(二)有利于推动公安院校“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贯彻系统育人理念,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是当前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路径。高校治理理念的深刻内涵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内在要求之间的契合性和一致性说明二者之间的相通性,可以说,以高校治理理念为指导,变革公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在学生管理中良性互动和民主协商,必将成为促进公安院校“三全育人”格局形成的重要途径D
(三)有利于推动公安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更要通过直接参与实践锻炼来提升。在大学生主体观念和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将一部分学生教育管理事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管理智慧,是高校治理理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直接側。学生参与治理就是在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高校治理视阈下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主体单一。当前,从公安院校内部来讲,学生管理主要有学生工作部门统一集中管理和教学系部分别管理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均是一种从“学校一学生工作处(教学系部或二级学院)一学生大队一区队一学生”的线性管理,在管理中极易造成教学与管理脱节、管教分离、不能形成教育管理合力的被动局面;对外部来讲,公安院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和就业渠道的单一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公安院校与各相关社会主体之间联系的必要性,无形中造成了社会参与的不足。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内部呈现线型管理,外部表现参与不足,造成管理主体单一,参与广度、深度不够,最终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公安院校学生管理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内容和形式及手段和方法上的严格管理,把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锻造成一支具有相同意志、统一步调的团队,有时过于强调整齐划一、令行禁止,过于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纵向管理关系或者是不平等的关系,往往会发生压制学生个性、忽视个人特长、不允许差异、不能因材施教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势必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当前,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主要依据为公安部《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是公安院校学生管理最直接、最基本、鋪最高法律效力的依据,但该规定于2000年制定,部分内容已明显滞后于时展对公安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不能适应当前学生教育管理发展需要,其他有关社会力量参与公安院校治理、公安院校内部治理、依法治理的制度规定更是少而又少。
三、高校治理视阈下公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重构
(一)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多元主体参与、协商一致、共同管理、和谐运行是高校治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公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构建多元主體与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从外部来讲,针对当前公安院校行业办学的特点,在规范政府(公安机关)对公安院校学生管理进行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引导鼓励毕业生就业单位(基层公安机关)、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相关企业、学生家长,校友等众多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探索建立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向治理变革;从内部来讲,要尽快变革上文所述的当前公安院校直线型、扁平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后勤保障等部门的服务育人作用,达到教学管理服务的有机融合,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实现学生管理向治理变革。
篇7
【关键词】诚信;图书馆;大学生
1图书馆诚信缺失问题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体现。①借书逾期不还。现在的大学生都普遍缺失时间观念,渐渐的时间观念问题就会延伸至诚信问题,对于既定的事情没有按时完成就是没有诚信。在图书馆借阅书籍,本来是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知识面,为学生创立的一个便捷的方式,但借阅书籍这件事竟然也侧面的看出了当今学生的品德缺失问题。借阅书籍当时,学校就会给出相应的书籍借阅时间限制,这样的时限一方面是约束学生尽快阅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同样的书籍能够被更多的学生利用,实现图书馆的成立价值,但很多大学生对其借阅时限没有正确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借书逾期不还的现象,而图书管理员对于这种逾期一两天的情况,也大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学生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得过且过的态,渐渐就使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不良习惯,认为晚几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②图书损坏知情不报。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小心损坏了图书,或者发现图书有被损坏的迹象,大多怕追究责任,而选择对其视而不见、知情不报,长期以此,会造成图书馆的图书大量损坏,学生不愿意借阅,使图书馆失去了其功能性。大学生在借阅图书时,首先应该做到就是检查图书的完好性,借阅过程中更要注意保护好书籍,因为书籍是以学生的名义借阅的,归还时发生的任何事情也应该由借阅图书的学生负责,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诚信意义。③在馆内借阅完图书后,随意丢放。除了将图书借阅拿走以外,还有一些学生就在馆内进行图书借阅,图书馆内会附有桌椅,以供学生使用,但是学校为学生制造便利的条件,学生们却不懂得回馈,借阅完图书后将其随意丢在借阅的桌椅上,而没有放在指定的图书回收处,甚至有的学生嫌借阅程序麻烦,找图书馆的管理漏洞将图书私自带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算是盗窃行为。学生首先要按照图书馆的管理规定,走正常程序借阅图书,其次在馆内借阅完图书后,为了方便管理员对图书的整理,将图书放到指定的回收地点。
2图书馆采取的相应措施
1)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针对大学生借书逾期不还以及发现图书损坏不向管理员汇报的现象,吉林工商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惩罚措施。首先借书逾期不还的学生,根据逾期时间的长短进行相对应的罚款,上至十元下至五角以示惩戒,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惩罚对于学生没有任何的意义,学生对于这样的惩罚根本无动于衷,甚至觉得反正也是罚款,干脆再晚几天。后来经过图书管理员的再三研究商讨,决定再有这类有失诚信的现象发生,对学生不进行金钱上的惩罚,而是惩罚学生到图书馆进行义务帮助,包括整理图书、打扫卫生以及图书分类等工作,根据情节不同进行不同时间的惩罚,而情节严重者在接受惩罚的同时,要在全校进行点名批评。2)实施图书管理大众化。图书馆是为了便利所有学生而开放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也应该实现大众化。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加入了“人人管理”的政策,即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是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在借阅以及还书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义务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发现身边有同学图书快到期了还没有还书,要提醒同学还书或者到图书馆办理图书续借;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过程,看到有图书存在损坏现象,及时将图书交给图书管理员,让其对图书进行修补,保证其他同学借阅时图书的完整性。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里面的图书数量众多,关靠图书管理员一人对其进行管理,工作量大且不具有实时性,借助学生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档案也是现在众多高校对于图书管理的不二选择。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都会有自己的档案,记录整个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唯独没有相应的诚信记录,通过图书馆这一媒介记录大学生的诚信情况,是现下的大学普遍的采集学生诚信度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有效地警示大学生,加强自身的诚信度,以防诚信度过低记入档案,对以后的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不便。
3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
1)学生信息资料同步化。想要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首先就要做到学生的信息资料同步化,图书馆的借阅计算机应该与学校的学生档案同步化,学生凭借自己的学生证进行借阅,通过计算机扫描,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院别以及学生号显示出来,在图书馆的计算机上显现出该名同学在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并通过联网,在学生的诚信档案上做相应的记载,学生的诚信度应该是在一次次借阅中积累出来的。并将诚信信息实时公布在校网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查阅自己的诚信分数,这样的实效性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随时随地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诚信程度的测评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不是将学生的缺点展露在大众视野下,成为诟病学生的证据,因此,要注意诚信度的保密工作,让学生自己知道就好,学生没有做出过分的行为时,尽量不将学生的相关诚信资料向全校公布。2)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大学生的诚信档案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学生的诚信意识展现在图书馆的借阅计算机上,但要注意这只是表象,学生的诚信品质不仅仅是体现在图书馆的图书借阅过程中,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很多的层面都有体现,图书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只是一种必要的警示,提醒学生注重起自身的素质培养,在生活中其他层面也要体现出诚实守信的品质。比如准时上课,及时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还有遵守考试纪律,不做违反考场纪律的事情。像这样的行为检测就需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就是建立起专业的诚信管理队伍。大学生的诚信档案想要建立的更加系统,就要首先建立起诚信监督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中应该大到校长、小到班级干部,等级依旧按照学校的分化,采取上级监督下级、最高长官接收全体成员监督的形式,将诚信管理进行的彻底并且细致,保证学生诚信档案的真实性以及全面性。
4采取相应的诚信教育
1)开展诚信教育课堂。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下的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品质,因此诚信教育在大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可以采用开展诚信教育课堂的形式。首先,课堂形式的诚信教育会更加的系统,教师在要求过程中也更加具有针对性。长春理工大学就将诚信教育设置为了大一学生的必修课,虽然有些人认为诚信品质作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存在于大学教育中,有些多此一举,但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设置这样一门课程非常必要。长春理工大学将这门课进行的生动有趣,首先它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教材,全靠教师提前准备课件,上课的形式也很多样化,有时运用课件进行具体事件分析,有时将学校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直接以话剧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的一门课让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而且一度成为学校的热门话题,让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一度成为人们的关注点,讨论度很高,也受到了更多学生的注意。2)定期出版诚信教育的板报。长春理工大学在诚信课堂的基础上又推出了诚信板报。因为诚信教育课堂是针对全校学生进行的,因此全体学生也具有表达自己对诚信看法的权利。开设诚信教育的板报就是将诚信教育的权利归还到学生手里,学生自发组件板报小组,制作关于诚信的板报,其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也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诚信教育的接受程度以及对诚信教育的理解。板报的出版应该跟紧诚信教育课堂的节奏,没进行一节诚信教育课,就有一快诚信板报绘制出来,有点像是上课的课后感,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其诚信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观察到的生活细节也不一样,只靠教师一个人的诚信教育会显得有些单薄,但加入了学生的观点,就会使整个诚信教育变得更加饱满。3)进行诚信调查问卷。进行了系统的诚信教育后,就要对其教育结果做一定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他们对学校展开诚信教育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诚信的理解,这样的调查问卷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调查,也是学生对于诚信教育的一种反馈,教师应该对学生在问卷中体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继续完善自己的诚信教育,问卷调查可以在无形中帮助教师以及学生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而问卷调查应该不仅是面向学生的,也应该面向学校的其他教师以及学校中的服务人员,比如教学楼清洁员、食堂的阿姨或者宿舍楼的管理员,请他们也参与到问卷调查中,能够更加感受到学生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且能够直观的看到学生在接收诚信教育后的改变。4)收集诚信案例进行推广。无论任何人,只要以集体形式存在,领军人物的作用就不可小觑。因此,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收集校园中的实际诚信案例,这样的案例因为就发生在身边,其真实性更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效仿心理,有一个人因为诚实守信受到了表扬,就会有更多的人争相效仿,也算是对中国人“跟风”心理的正向应用。但注意不能过分的放大诚信案例,一定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因为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也具备自我判断的能力,推广诚信案例的目的就是带动更多学生的诚信意识以及诚信行为,但如果连诚信案例都是有水分的,诚信教育之前到的所有举动都会变得失去意义,甚至在学生眼里就是滑稽可笑的。因此,进行推广案例中的主人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更加的严于律己,会有更多的眼睛在看他的一举一动,监督他的行为,对诚信案例不进行夸大推广,也是对该学生的一种保护行为。
5结语
篇8
南京师范大学的涂荣豹先生认为,数学教学的目标有三个:一是使学生爱学;二是会学;三是发展学生的认识力。发展学生的认识力,指的就是数学教学要教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也许影响不大,但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影响,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2教学内容说明
向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力、速度、位移等都是向量的实际背景,可以用向量加以刻画和描述。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来刻画位移、速度、力这样的量?这个数学模型有什么性质与应用?这就是《平面向量》的中心问题,也是本章的知识学习的固着点。
向量的数量积是在向量的线性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是封闭性运算,而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是非封闭性运算,运算的对象是二元的,而运算的结果又是一元的,这种运算的非封闭性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了很大的失衡。
3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近期听了两堂关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分为五个环节:问题情境――抽象模型――辨析模型(内涵、外延)――模型性质(运算律)――数学应用,两位老师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来推动教学过程。
本文结合其中的环节一和环节四,来探究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生“学会思考”。
3.1环节一问题情境
甲教师:
师:(问题1)向量的运算有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叫做向量的线性运算,那么向量与向量能否“相乘”呢?
生:能。
师:向量与向量“相乘”这种运算怎么定义呢?
生:应该不是线性运算。
师:为什么?
生:老师,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叫做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与向量“相乘”没有和它们放在一起学,那肯定和它们不一样了。
师:怎么个不一样法?
生:……
师:我们是怎么得到向量的线性运算的,它的结果是什么?
生:是通过将实际生活中,物理中的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在某时问段的位移抽象出来的,得到的结果还是向量。
师:你想一想,向量与向量“相乘”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应该不是向量了。
师:结果不是向量,只能是什么?
生:数……数量……(不是很肯定)
师(点头):是数量,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有这样的物理背景吗?
生:做功,力做功的结果就是标量,是一个数。
师:好,我们来分析这个物理背景。看看从求功的运算中可以抽象出什么样的向量运算?
乙教师: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向量、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数乘,向量的加法、减法、向量的数乘我们称之为向量的线性运算。它们都是对实际问题的刻画。(附表1)
师:(问题1)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刻画出所有的矢量运算吗?
生:(思考了一会)不能,不能形容矢量的做功运算。
师:为什么?
生:矢量的做功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标量,也就是数,而你列举的三种运算得到的结果都是向量。
师:那怎么办?
生:应该引入一种新的运算,用这种运算来刻画力的做功。
师:你准备如何定义这种运算?
生:现在还没想好,我想我们应该先分析矢量做功这个物理背景,找出这个物理背景中和数学有关的元素。
师:研究数学元素的目的是什么?
生:建立数学的量的关系,就像从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得出向量的加法、减法一样。
师:对,建立物理背景中数学的量的关系就是建立数学模型,下面,请大学先分析做功这个物理背景。
教学意图
甲教师:从数学知识内部发展的需要引入概念,前面学习了向量的线性运算,接下来就应该学习向量的非线性运算,并根据线性运算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新运算的结果是数,侧重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对比。
乙教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数学模型,最后再运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完整的认识。
案例分析
情境的引入要能体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新概念,也就是从数学的内部出发,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寻找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建立新的知识,甲教师正是采用这一方式引入的;二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入新概念,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的问题,需要引入新的知识来刻画,乙教师是采用这种方式引入的。
甲教师的引入虽然体现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但是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向量的数量积的必要性,只是因为前面学过了向量的线性运算,所以今天就要学非线性运算,但是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非线性运算是怎么来的?这些都是通过老师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来的,虽然学生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研究,但这是一种停留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这种学习相对被动,学生被老师牵着走,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激发。
乙教师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向量数量积的必要性,教师的提问不是直接指向数学知识本身,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元认知提示语,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再现知识的“创造”过程,这个“创造”的过程就是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不仅仅向量可以这样研究,许多别的知识也可以这样研究,如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等。这种教学不仅教了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
3.2环节四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甲教师:
师:我们学习了向量的数量积,下面我们来学习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问题3)实数的运算满足哪些运算律呢?
生: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师:请同学们类比一下,向量的数量积满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吗?
(学生计算、思考)3分钟后,
生:满换律,不满足结合律。
师:满足分配律吗?
生:应该满足吧。
师:为什么满足分配律,说说理由,你能证明吗?
生:……
师:好,大家类比一下实数的运算,应该是满足分配律的。现在大家还不会证明,是因为我们没有学向量的投影,现在我们来学习向量的投影。
(教师开始介绍向量的投影)
乙教师: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向量的数量积,学习了一种运算后,下一步我们应该研究什么?
生:研究它的性质。
师:哪些性质?
生:是否满足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师:满足吗?
(学生计算、思考)
生:满换律,不满足结合律,分配律还不确定。
师:怎么不能确定?
生:不知道怎么证明。
师:那怎么办?不会证明,就没办法知道是否满足分配律吗?
生:能不能先用特殊的向量试试看?
师:对啊,你为什么不先试试看呢?
(学生用特殊向量计算、验证)
生:满足。
师:为什么满足?
生:我用好几个特殊的向量验证后都满足了。
师:那不特殊的向量也满足吗?你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吗?
生:那得证明后才能知道。
师:好,我们下面就来证明这个结论。
教学意图
甲教师: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实数的运算律,证明向量的数量积所满足的运算律。
乙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数学对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对象之后,应该学习数学对象的性质,对于在现阶段还不能证明的结论,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猜想、归纳、验证,最后进行演绎证明。
案例分析
数的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矩阵的运算是一个发展趋势链,教学应该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向量的数量积,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向量的运算联系,也为今后引入矩阵及其运算做了铺垫。
两位教师都能通过类比实数,学习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甲教师是直接让学生去比较,乙教师则是引导学生经历“新的数学对象――对象的性质――(若可以进行运算)――运算法则”这一过程,这也是概念系统的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研究数学的通法,这种教学就能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去研究数学对象。
当学生遇到困难,不会证明向量数量积的分配律时,甲教师是直接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补充新的知识来加以证明。乙教师则是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猜想、再验证、最后证明,这个过程也是数学新知识的发现过程,数学中的许多定理、结论都是这样发现的,如费马定理、庞加莱猜想、希尔伯特问题等,数学家们通过直觉思维猜想某个定理,再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加以验证,最后以严密的方法进行逻辑证明。
当然,学生的发现与数学家的发现是不同的,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再发现”,这种“再发现”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乙教师的教学能引导学生经历这种“再发现”的过程。
4结束语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要学数学知识本身,还要学会像数学家一样思考。
篇9
关键词:生物课堂 案例 教学
1、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1.1 案例的定义
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问题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的叙述要把事情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对行动研究的陈述能反映人的复杂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
1.2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收集班级真实生活情境资料;(2)将所收集资料形成教学案例;(3)进行班级团体讨论或班级小组讨论;(4)讨论中,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者角色;(5)归纳各组或团体意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学习到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既包括特殊的教学材料,又包括应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与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从中得出对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中学恰当地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其理由如下:一是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学生内化了的知识,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学生必须将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整合”才能处理案例中众多的疑难问题。三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的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信心。四是通过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五是案例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个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完美统一的两难问题。六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有较在的自,教师实际上更多地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不仅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
3、案例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的适用范围
案例教学在什么情况下实用,对此可从这样一些方面去分析:
(1)理解并掌握中学生物学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许多人认为,案例的运用与生物理论学习是相悖的,因为案例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并且其表现形式是发生在某时某地的故事,它不能被用来传递理论知识。其实不然,案例教学在19世纪70年代应用之初,真正的目的就在于一些研究者认为案例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案例完全可以用来展示生物有关的理论,解释为什么这个事件应该这样处理而不应该那样处理。一旦案例中隐含的理论或生物的基本原理被提示出来了,就可以用来考察新的生物案例,说明哪些情形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先前案例中的基本理论就转变成了面临新情形的挑战。学生要考虑到生物理论应如何从新情形中产生不同的变式来。因此,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生物原理,然后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生物原理、理论的案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案例是一个故事,但故事并不等于案例。
(2)生物界的典型事例
在生物界中,比较典型的生命现象、事实等:这些案例交给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解决问题最终方法。学生在未来的实践中就可能加以采纳。
(3)生物学的伦理道德准则
在生物与环境中,人与自然之间有许多不和谐的案例。如森林的破坏、动物的捕杀、环境的污染等,教师可用故事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每个人可以做些什么,不可以做些什么。如此等:等。在生物案例中,教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典范、反面例证,使他们从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行为当中体会自己应该遵守的能理规范。
(4)策略、反思或思维习惯
通过生物案例教学可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思维习惯、思维策略和反思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视野开阔与想象力
通过生物案例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增加知识容量,开阔学生视野,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生物案例教学也不例外:
(1)生物案例的形式过程往往花费较大,时间消耗过多,并且需要进行现场核对。
(2)生物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生物案例教学的有时效率较低。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后果。
(4)生物案例是以较短的篇幅的材料来涵盖相当长的时间历程,很难在内容与时间历程上保持一致,而案例教学一般既要学生了解过程,更要让学生领会内容,这两者都难以兼顾。
(5)案例可能会使得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
3.3 与其它教学法有机结合
正是由于案例教学存在一些局限性,笔者认为,它应该与其它教学法结合,形成具有实效性的案例教学法,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能够适合长短不一的讨论:
(2)可以利用学校的录音和计算机设备;
(3)与现场考察结合起来使用:
(4)案例中没有决策者:
篇10
关键词:教育学;一级学科;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
作者简介:刘胜华(1987-),女,湖南娄底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险峰(1969-),男,湖北浠水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教改项目(课题编号:JG2011B036)、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课题编号:S120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12-03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特指硕士研究生,以下皆同),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根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关政策精神和发展规律,可以发现按照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国内不少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国家研究生改革的有关政策精神已进行了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尝试,教育学科也不例外。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提出始于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虽先后经历过几次大的调整,但教育学至始至终作为一级学科的地位没有动摇过。那么,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合理性何在?其又有何必然性?其出现的可能性又是什么呢?
一、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的合理性
1.符合教育学科自身发展规律
分化与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学的发展同样也遵循着这一规律。[1]从教育学科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看,学科交叉融合是发展的一大趋势,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符合教育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规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科之间不断地融合与分化,大部分学科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在更加广阔的科学技术领域内向深层次发展,这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一趋势要求科学研究的主体——高层次人才具备更加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更强的适应性和开拓创新的能力。[2]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首先是指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在更宽广的一级学科内打好基础。《学位条例》规定:授予硕士学位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3]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其门下设置若干个二级学科,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相关学科向教育学的渗透,引起了教育学的不断分化,如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都是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而各个二级学科的理论基础则是通过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来进行整合。教育学实施按一级学科培养的发展思路,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适应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更加注重硕士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培养。同时营造交叉学科发展的环境,促进交叉学科迅速成长。因此,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符合教育学科发展的规律。
2.顺应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发展以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按二级学科培养的人才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坚持一级学科的发展思路是目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学也不例外。换句话说,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顺应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首次被提出。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1990年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到此阶段为止,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观念虽已被提出,但并未落实到实际培养层面。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该目录成为此后研究生培养的最基本的学科专业依据,教育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开始了培养研究生的尝试。2000年教育部为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结构,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学位[2011]11号)。文件要求研究生招生工作2012年起按新目录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等应尽快转入按新目录进行。
纵观历次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地位始终没变。可以说,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是一种重要的趋势,顺应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的必要性
1.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我国强调一级学科发展的思路是与国际主流接轨的。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思路正是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探索,是与国际主流思潮接轨的需要。
相较于我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状况,其他发达国家要领先得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有了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先例。从发达国家的教育学科发展来看,其学科整合的内涵更丰富,归属性更加清晰,学科覆盖更加宽泛,能很好地体现当代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大趋势,这与我国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思路是殊途同归的。然而,在当前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亟待需要改革。针对我国教育学在按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提出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其培养路径一改以往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强调拓宽了培养口径,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而且,按一级学科授权的各学校可以灵活而迅速地调整学科方向,为调整和扩展研究领域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学科划分上改变原来学科面偏窄的问题,在学科内容上与国际接轨。
2.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技的日新月异加速了社会对各领域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正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来看,我国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社会建设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对于作为人才培养主基地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来看,其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到硕士生将来的就业问题和发展方向,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的发展思路就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迎合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遵循了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能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3.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国家的需求,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创新型人才。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和质量保障问题已成为高校及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4]
相较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目前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按照学位条例的要求,硕士要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但由于二级学科专业的限制以及封闭式的培养过程,难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难以达到学位条例的要求。[5]为提高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成了当前一种必然的选择。一级学科授权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一级学科的资源优势,以一级学科为平台,给研究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水平研究生。[6]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对教育学科的整体水平、学科的内涵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都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封闭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
三、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的可行性
1.按一级学科培养的观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并不是一时的改革创举,而是经过长期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根据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探寻到的一条较为合理的硕士生培养路径,按一级学科培养的观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寻求改革发展之路,尽管改革路径不一,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国内,1983年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的观念首次被提出时并没有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可。随着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并未真正落实到实际培养层面。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对高素质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突破培养人才知识面偏窄的问题,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观念开始落实到实际培养上。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结构,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学位[2011]11号),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增加了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单位授权点,加快了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进程。
到目前为止,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提出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但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而且其他学科已有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2.教育学学科发展时机已成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文件中有关一级学科的设置与调整的基本条件要求: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一般应有若干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在构成本学科的领域或方向内有一定数量的学位授予单位已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一一对照上述所提要求,笔者认为教育学已具备以上条件。
一般来说,一门学科专业的独立成熟是有一些基本标志的。就教育学而言,今日的教育学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制,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到目前为止,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了11个二级学科,在多次的学科目录调整过程中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下设的各个二级学科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科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但始终都是以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并且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中,教育学科的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术研究队伍,在长足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菲的学术成果。教育学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而且,在我国,其他学科已开创了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先河,为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提供了成功的探索经验和改革氛围。整体来说,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的时机已成熟。
3.政策(制度)的保障与政府支持
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策(制度)的保障与政府的支持。政策扶持是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保障,而政府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进程。
首先,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是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指导下进行的。自1983年教育学作为一级学科提出至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如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关于委托省学位委员会中国人民学位委员会进行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初审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审核工作的通知》、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学位[2011]11号)等,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政策保障。其次,政府不仅在政策、法规上提供了保障,还在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为使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顺利进行,政府给各高校加强了必要的经费投入,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顺利开展。自一级学科授权后,政府一改以往按二级学科直接管理的原则,转变职能,进一步放权,按一级学科授权,扩大学校办学自,给予高校应有的自和办学活力。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政府的支持为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支持。
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生的尝试虽然还有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与达到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等目标还相差一段距离。但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教育学按一级学科培养的目标总会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朱书慧.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走向——基于学科分化与综合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1,(2):6.
[2]张春元,李俭川.坚持一级学科发展思路 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42.
[3]刘颖.进一步推进“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34.
[4]季明,徐宁,韩萍芳.按一级学科设置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的探索——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94.
- 上一篇:医院防汛应急预案和措施
- 下一篇:负债融资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