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范文

时间:2023-04-10 19:0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蜀道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

1、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2、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

3、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

篇2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3、赏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3次?反复吟咏。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诗歌突出了难和危。“噫吁嚱,危乎高哉!”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

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红润的脸色。“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读 “凋朱颜”用颤音读出来,“凋—朱—颜”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

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解有“咨 嗟”,“咨嗟”怎么解释?叹息。“长咨嗟”呢?深沉的叹息。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 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既然是“长叹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拖 长一些,低沉一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唱三叹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篇3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感受风格是怎样的。(学生交流展示)

明:写了蜀地艰难,不可久居。

风格:雄浑豪放

三、下面学生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1.一生读。

2.找出重点句子,再精读。

3.找一生再读。

四、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即主旨句。

1、学生交流。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课件展示)

2、讨论该如何读。

3、找生读,并说出理解。

明确: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叹:高(惊)

叹:险(惧)

叹:凶(忧)

4、学生齐读该三句,体会一唱三叹所表达的情感。

五、品读课文

李白开篇即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精彩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对比三秦民谣,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

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明:手法角度: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总结:手法变换,大气磅礴,音韵回环,同时又不失细致、精准。这种动人的描绘,源于他贯穿其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共同营造出了雄奇险峻的意境之奇。

六、生再齐读,体味意境之奇。

七、所谓“诗言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这首诗除了劝友人勿入蜀地之外,有何言外之意呢?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呢?

补充写作背景,学生找句子,谈意蕴。

明: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忧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篇4

一、 状蜀道之来历,叹蜀道之开辟难

“蚕丛及鱼凫”至“可以横绝峨眉颠”句,讲述了蜀国、蜀道的历史。李白列举两位蜀王的名字,说蜀国的开国史是多么久远。由于长期闭塞,四万八千年以来蜀地一直没和三秦人行旅往来,从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条高俊险仄、唯有飞鸟能过的山道,衬托出此时无人行走,蜀道闭塞、荒芜,与世隔绝的形势。地理的阻隔割断了蜀国与外界的交往,似乎也割断了历史。“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由历史讲到今日蜀道的来历,将民间传说中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生动凄美的神话传说使我们仿佛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无畏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中,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通人烟的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此句写出蜀道开路之艰难和不可逾越,强调其来之不易,也为其蒙上一层神秘梦幻般的色彩,开篇就引人入胜。

二、 状蜀道之高危,叹蜀道之行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句,极写山势之高俊。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仰观那高耸入云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你俯视那奔流嚎叫的激浪,冲刷着曲折回旋的河川。不同的诗歌在写景时,角度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从空间角度,一般有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点面等,此种安排使景物参差错落、层次分明,此处就是从上到下的空间角度着笔,正面写山之高,侧面衬以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俊。你看那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渡;你看那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此处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猿猴面对蜀道时的畏难情绪。诗歌当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借代、双关等,不仅能准确再现事物的特征,更便于作者情感的抒发。此处用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之高峻难于攀援,山高水险,擅长飞翔与攀爬的黄鹤与猿猱都无能为力,更不用说是人了。以上是虚法层层映衬。接下来,诗人具体描写了青泥岭难行之状,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步履维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行旅、惶悚的神情、畏惧的心理,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惊险之境如在眼前。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致。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由空间转入时间的变换,从白天写到晚上,想象夜晚的蜀道场景,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画面是凄清的,色调是幽暗的,气氛是逼人的,看而生畏,听而胆寒,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充分调动人的主观感受使人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表现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想落天外,出人意表,有力地渲染了蜀道难行之状。

“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嗟而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极写山川之惊险。山险写得愈可畏,愈可见路之难行。由远及近,变换视角,由静到动,动静结合,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连绵的山峰直冲云霄,枯老的苍松倒挂绝壁,飞泻的瀑流争相吼叫,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令人目不暇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内心受到强烈的震荡。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毛骨悚然,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望而却步。作者出于想象的精彩描写,夸张而不失真,将景物活化在读者眼前,典型地衬托了山路之险和山行之难。

三、 状蜀道之凶险,叹蜀道之居留难

“剑阁峥嵘而崔嵬”。文章末尾,作者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表现居留之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极写剑阁雄关的险要。蜀中要塞剑阁,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上,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作者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句话说,人们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袭击,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扰。这些“野兽”都在磨牙吮血,杀人太多了。这里写“猛虎”“长蛇”,用的是双关的手法,即用“猛虎”“长蛇”代“所守”,并把所守的凶残比之如野兽,活化了割据一方的军阀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面目,从而强化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进一步突出环境之险恶。最后一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更是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蜀道在李白如椽大笔之下,高位险峻似真似幻。这篇文章写于何时,为什么而写,是写实还是写虚,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是简单的送别友人之作,还是别有所指,历来众说纷纭。孟在《本世诗・高义篇》中说,李白刚从外地来到京师,住在宾馆里。当时很有名的大诗人贺知章去拜访他,李白把《蜀道难》拿出来给贺看,贺还没读完就不断称赞,把李白称为“谪仙”(“读未尽称叹数次,号为谪仙”),说李白才华卓绝、超群,似人间神仙,并与李白把酒言欢。这一来李白的声名就在京城传开了。我们知道李白出蜀,被召进京是在天宝元年(742),而贺知章告老还乡是在天宝三载(745)。这样看来,《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大致在天宝初年。

有人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理由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曾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有人认为“该诗是为房、杜甫担忧。因此时房、杜均在剑南节度使严武手下办事,严武为人粗暴,是为劝说他们小心从事的”。两种说法时间不合,史实不符,故不能成立。也有人认为李白在长安期间,曾写过《剑阁赋》,在题下自注说“送友人王炎入蜀”,内容与《蜀道难》相似,故可推断《蜀道难》为王炎入蜀而作,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综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且文中这些语句“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体现了对友人的关心担忧之情,但友人毕竟又向前走了,历经险境而抵达剑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更是一种忧虑,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命运的关心:这是豺狼出没、蛇虎横行的地方,千万不能久留啊!于是诗人又发出深情的呼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再三叮咛和规劝中,饱含着一片深挚的友好情谊。明人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是纯粹的咏蜀。

当然今人也有种种寓意之说,联系诗人实际,知人论世,推断本诗绝非一首描写山川景物的诗,而是以山川艰险为比兴手段挥斥幽愤的诗作,是借“蜀道”叹“仕道”的寓意婉曲的诗作,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命途多舛的愤懑,表达了对社会政治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和关切。言微而旨远,也不无道理。

其实千百年来人们读《蜀道难》,更多地是关注诗歌中的摹景状物,并被诗歌中雄伟的形象、炽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所深深折服。与其说这是一首诗,还不如说是一幅古朴凄凉、离奇迷幻、生动斑斓的画卷,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蜀道的峥嵘崔嵬和阴森可怖的气氛,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诗中的景物描写角度灵活,特点鲜活,意境雄浑,手法多样,情感充沛,多方面突出蜀道之高危、惊险,难行。“笔阵纵横,如虬飞蠖,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全诗色泽光怪陆离,动人心魄,其结构回旋往复,又层次井然,主旨句三次出现,一唱三叹,带给人强烈的精神震撼。虽然诗歌竭力描绘蜀道的艰难险恶,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披文以入里,赏景以入情,感受到一种崇高雄伟的豪放美,这也正是豪放飘逸的太白诗的特点。

篇5

1、剑阁峥嵘而崔嵬的峥嵘的意思是山势高而险。

2、出自唐·李白《蜀道难》,《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3、《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外婆看上去是个普通的老太太,很固执,不喜欢别人同她顶嘴,好像她到了哪儿,就是哪儿的一家之主。反正她一来我们家,妈妈的权威就少了许多,比如妈妈说好早上煎荷包蛋,可是外婆却说,小孩吃蒸蛋最消化,于是,大家都得一早上就稀里哗啦地喝蛋羹。

我一向很爱妈妈,所以就常同外婆争论,说:“我只听妈妈的。”外婆的话只在妈妈那儿管用,所以她很生气,说我像狗,只忠于妈妈,而不忠于更有道理的人。

其实,我并不想同外婆闹翻,外婆是很厉害的,能通晓过去,预测将来,因为这些例子太多了,使人相信她有巫术。

最先发觉外婆有巫术的是我。

一天,我正利用床架练平衡木,床架顶上的那半席之地窄窄的,生来就像是给人练技巧的,小燕说,要是能在两指宽的地方疾走如飞,下一步就可以练走钢丝做空中飞人了。那时,外婆正坐在一边,用布盘一种复杂的琵琶纽,她瞥了我一眼,说:“一会儿你会摔破嘴巴的。”

不出三分钟,我就从那“平衡木”上栽下来,嘴巴在床角那儿磕出了血;嘴唇肿得像猪嘴,成为世上唯一的一个夏天出门也戴口罩的人。

第二天,嘴刚消肿,我就忙着当债主。小鸽上门来借钱,让我把零花钱拿出来交给他,我没同意。小鸽就说保证还,还双倍,借一块钱第二天可以还我两块。我当然动心了。他走后,我正盘算着那高额利息可以奢侈一番。不料,外婆说:“他是存心不还你钱。”

后来那小鸽果然当了赖账的,让我破了点小财。可我却在那事之后,开始留意外婆,比方看她预测将来时有没有念一句咒语。

最神的是,外婆从从容容地在家中坐着,却能知晓我白天去过沙坑,还知道我是用吃早点的钱买了个新发夹,总之,她像是能一眼把我从头到脚看个透。

篇7

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恍惚一下子被抛入遮天蔽日的连绵不断的绿云之中。成百上千年的犹如龙蛇般的柏树树干蜿蜒曲折,好像随时都可能腾空而起。阳光被沉甸甸的树叶挡在外面,偶尔有一两滴鸟鸣洒在野草丛中,古道只留下无尽的寂静和阴凉。

走在这被称之为蜀道灵魂的翠云廊中,我们如同走在一个狭长的演出结束后的舞台上面。清代词人乔钵赞美道:“……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但是,几千年风生水起的一个又一个主角们伴随着马蹄下动乱和丰盛的时代,全都被这古道上残破而冷清的石板静悄悄地掩埋。伴随他们的只有这接天连日的森森古柏,代替着他们的沉默或者述说。

一提到剑门关,首先就会想到李白的那首扎根于心的气势磅礴的《蜀道难》中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凶险的程度足以让闻者色变。他的这两句诗,无疑是画龙点睛的推广语。

第二天,我们终于领略到了剑门关惊心动魄的雄姿。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如一柄柄出鞘之剑,直插云霄,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这门,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冷兵器时代,它的战略位置可想而知。站在关楼上眺望时,我突然想,如果有那么一丝丝飘摇的细雨,我们也许就会看见由远而近的一个来自宋代枯瘦的身影,在尚未散尽酒气之时,骑着那匹比本人更为枯瘦的毛驴进入剑门并咏出了《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然后,我们将目睹这位宋代诗人的背影和它的驴子合二为一,变成诗中的一个感叹符号,把剑门关留在身后,消失在蜀道深处。当他们重新出现时,哦,那已经是在被芙蓉花的红湿重重包围的成都了。

从剑门关的后门出发,攀登崖壁小径,顺环山天梯我们抵达山巅的梁山寺和翠屏峰。在山巅俯览大地,一片苍翠,大剑山和它率领的一系列群峰拔地而起,如同一排排永远不会被沧桑抹去锋芒的宝剑,在晴空中傲然肃立。幽深的沟壑在交错,险峻的山峦起伏不断,余脉像渐渐远去的绿色浪花,挟带着历史的惊涛骇浪,消失在时间的深处。而一条古老的道路却在层层落叶和岁月的风雨下面,在云端,从三千年前就开始了它响彻每个中国人血液的歌唱。

这就是蜀道——来自云端的千古绝唱。

(摘自《四川文学》)

[思考吧]

篇8

一、教材插图具有重要意义

1.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所以说,插图是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形式,它将文学形象直接表现于视觉感受,用插图引入文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可以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课文打开方便之门,这充分说明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增进学生教学内容的理解。

2.作为文章的补充和注解,插图将文字所介绍的事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尤其是说明文中的插图更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时,插图更好地展示了自然美与社会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祖国情怀,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河流,增加对生命的热爱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材中的插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 欣赏插图的过程,就是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面对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学生会主动地思考画面背后的故事,如《蜀道难》中的插图,学生看后便会很自然地去感受那种山路的崎岖,去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境,从而与作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二、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面对精彩的教材插图,教师应该像对待课文文本一样重视并加以运用,克服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1.用插图提高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

课文中出现的插图大部分是对关键内容的再现,教师可让学生先欣赏插图来预习课文。如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学生们没有经历过那个的年代,更别说去体会在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混乱以及那些爱国人士的感情,如在预习时结合课本前面彩色插图,就能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背景,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和请愿群众发生冲突的照片,似乎又带我们走进了那个硝烟弥漫、国破家亡的年代。

2.用插图增强学生美的享受

插图是直接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将文字直接诉诸于视觉,营造鲜明的视觉感受。由插图引入课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更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了方便之门。李白的名篇《蜀道难》,其中的插图便是巍峨陡峭的蜀境山川,可以让学生们先看插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川给人的直观感受,然后分析诗人的描绘,去比较其与学生们所描绘的有何不同,这样就能顺利地导入了该课,并加深学生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真正理解,而不是简单单纯的依文讲文。

3.用插图进行阅读教学

作为和课文紧密相关的课本插图,它也同样包含着图片作者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精辟理解,既有对课文某一片断的精心描绘,也有对课文重难点的直接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意旨的理解。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两幅插图,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赛通过强烈的明暗色彩的对比,将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那种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把自己包裹起来与世隔绝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展示出来。外界清纯、亮丽、简洁的白,与表达着阴暗、冷漠、难以理解的黑形成了鲜明的比对。

4.通过插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篇9

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作词《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被后世奉为洒脱之楷模。

李渔走得更远,既然做不成官了,那么就应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志。然而恰恰相反,他没有遵从圣人的教诲去做一个清教徒一样的隐士,而是做了一个在商言利的商人,一个从事“末技”的作家。且其作品的内容不再“载道”,而是强调娱乐功能,甚至为此不惜媚俗,如《肉蒲团》。李渔的身上,很难看到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李渔是一个极端,到了李叔同,又是一个极端。李叔同将入世和出世模糊化,入世即出世,出世也就是入世。他出家为僧的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不论如何,他换了一种身份,继续修炼身心。

夏尊回忆李叔同的一段话,那是在1925年的宁波,夏尊意外见到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无限珍爱地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用破席子包裹的铺盖,用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从容地洗脸,津津有味地吃别人送来的萝卜咸菜。

夏尊非常感慨地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说他在享乐。我常见他吃萝卜白菜时那种喜悦的光景,我想,萝卜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到了。”

李叔同秉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评语),看破红尘,却绝不是悲观厌世。他的言行影响了后世一大批追随者,成为出世与入世携而共生的典范。

从黄炎培到梁漱溟:

傲骨与素人心得

黄炎培与李叔同不同,他是“逮谁咬谁”的著名的斗士,20初叶的中国革命史,他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同时,他又是一个一生好佛,坚持素食数十年的所谓“隐者”。

如今,黄炎培当年所藏的近千册佛教书籍依然藏于广西柳州市图书馆,其中一些书上就有他购、读以及心得体会方面的题记。

关于黄炎培的素食情况,他本人在自传体《八十年来》一书《素食的由来》一节记叙说:1917年6月游新加坡海滨,亲眼看到捕鱼人出海归来,船上满载活鱼,渔夫一一将鱼破腹,挖掉心脏,投入另一空船,鱼儿跳跃几次才死去。人类为了果腹,这样地残杀生物,使我感触很深,立下了素食的志愿。

和他的遗世独立的性格一脉相承,他还先后作《不忍歌》、《素食答客问》。作《不忍歌》时,他已素食16载,感到“吾心滋安体滋适”。食素21年时,作《素食答客问二首》,诗曰:“廿年菜甲香无比,忘却烹鲜更逐膻。江海无端辟战场,将于成败决兴亡。”

和李叔同一脉相承,黄炎培并不逃避现实,相反的,他热心投身于当时的社会活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好佛素食,还使他获得了87 岁的高龄。

激进素食主义并不只有黄炎培一人,民国奇女子吕碧城曾大力宣传动物保护。1929年,她接受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邀请,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大力提倡素食,“护生戒杀”。

铮铮傲骨的一代大师,却又平和中修养身心,以素食为根基,典型的还有梁漱溟,他19岁开始食素,除鸡蛋和牛奶外,不吃任何鱼虾之类的荤腥,一直坚持70余年。平和之外,他“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睥睨群小,成为一个时代的异见者。

最后的“帝师”南怀瑾:

武人的温和与谦恭

从不避斧钺、犯颜廷争的梁漱溟,到经史合参、追本溯源的南怀瑾,时代留给我们的,是与传统息息相关的传承。

美国驻中国的一名官员曾说,按照传统,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这位官员说:“南怀瑾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了。”

武人出身的南怀瑾,被称为儒释道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秉承先人遗风,范仲淹曾言:“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南怀瑾效法孔子创办太湖大学堂,但他并非恢复旧制教育,而是试图传承和创新一种教育模式,致力于传承国学,讲学授徒,一以贯之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他希望对中国教育做一个探索,回归教育本色。

篇10

2、上学真辛苦,不如在家打电脑。

3、你写不完作业的两大原因,旁边坐了个逗比,手里拿了个手机。

4、聪明人都是未婚的,结婚的人很难再聪明起来。

5、小明吃了麻婆豆腐,被麻婆一刀捅死。

6、我承认我脾气不好,可是我很好哄啊。

7、不开心是最可怕的催老剂,你要做一个爱笑的小仙女。

8、远看一座庙,近看咱母校。三百多尼姑,一万多老道。

9、我太难了,上辈子可能是条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