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科学知识 物理科学方法
大学物理科学知识背后隐藏着许多物理科学方法,从培养人才来看,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要求大学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只有实现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物理科学知识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科学知识是物理科学方法的载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培养。教育学指出,要将知识结构转变为认知结构,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如果说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提供的是“鱼”的话,那么方法的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渔”的过程。通过应用科学方法,学生不但“学会”了,而且“会学”了。物理科学知识中的概念、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物理科学方法。这些物理科学方法对学习物理、学好物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学习物理更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传统教育方式必须改变,需要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综合课题,主要包括弘扬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其中科学方法是主体。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极具生命力的课题,只要物理教育存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必然存在[1]。
二、制约大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物理科学方法常常隐藏在物理科学知识背后,很难像知识那样形成框架与体系,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往往隐含在理论知识灌输里,使得科学方法教育成了知识传授过程的副产品。
2.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大学物理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绕理论知识进行的,加上受教学内容分量与课时矛盾的影响,大学物理教学基本就是单纯讲授概念、定律、原理。
3.学生重理论、轻方法。在大学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看不到培养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平时学习很被动,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方法学习。
三、大学物理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育有机结合的举措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显化教学内容。定位物理科学方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方法的传授离不开以知识为载体,若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安排,方法教育恐怕难以落到实处;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教育的教学计划作指导,方法教育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2]。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科学方法向学生进行公开式宣讲,既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和体验。
2.通过物理科学知识教学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概念一般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入,通过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建立和发展;物理规律一般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演绎、类比、想象、假说等方法建立和发展;物理实验的设计、操作离不开分析、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和数学方法;在应用概念、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想象、理想化方法等。通过物理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是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培养的首要途径。
3.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物理科学方法。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重要的教学方式,实验开始时提出问题就运用到了假说方法,然后根据假说收集资料和数据并进行演绎推理,得到相应的结论。每个实验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4.通过复习物理科学知识体验物理科学方法。习题是复习物理科学知识的首要方法,通过习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认真了解习题类型,通过分析归类,然后精选典型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教师在分析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应充分展示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习题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科学方法的魅力。
此外,高等院校物理教育专业还应该开设“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选修课;教师培训应该开设“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讨课;教材编写应该更系统地体现科学方法,体现教材不可替代的引领导向作用。
总之,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地训练。科学方法教育应该渗透在科学知识教育中,绝不能只讲授科学知识而忽略科学方法,也不能空谈科学方法而忽略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两者应该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科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科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科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科学计量系统、科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和最根本的科学原理。④科学与社会、科学新进展、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科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二、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 观察与实验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有关科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后,可让学生演绎推理出一些没有学习过的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可对比已学习过的酸,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科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做出正确的推断。
4.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篇3
1.“社会即学校”的启示
陶行知反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而提倡社会即学校。主张把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延伸到社会上,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留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空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视野。这就告诉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能拘泥于幼儿园的固有环境和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应当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多通过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开展科学教育,让幼儿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学做合一”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教,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标不是教人学,而是要教会人学做事,实现“教学做”的合一。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师在“教”与“做”上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科学教育的活动中,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实现动手、动脑的有机统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策略
1.将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相对较弱,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或强制幼儿进行机械性的记忆,不利于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热情。将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可以让幼儿更加直接地体验到所学科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提高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热情。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开发和利用幼儿身边的科学事物、科学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让幼儿发现周围生活中科技力量的神奇,体验到科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这无疑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教育素材。
2.将科学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当中
幼儿的知识理解能力虽然相对较弱,但是求知欲和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可以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幼儿园教师要敏锐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科学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
3.让学生边学边做
篇4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 T S )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1)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 好奇心、诚实、合作、创造力
(2)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
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3)爱国主义教育
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2)科学思维的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生享用。
3.科学、技术与社会(S T S )
对学生进行STS 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在人们的实践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人们如何去对待这
些知识和方法。
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
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物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具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二、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87年Ewing 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学素养这一概念。
1989年,June 在《美国生物教师》发表了题为“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讨论了美国公民缺乏科学素养,及生物学课程等问题。
1992年,Gibbs 等人研究了公众科学素养与高中、高校生物学教科书的关系,指出,这些教科书作者本人科学素养不够,会直接影响到教科书的质量,并影响了学生。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讨论生物学素养,但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 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
BSCS 是“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的缩写, BSCS最初是由美国生物科学协会的教育委员会于1958年提出的国家级项目,目的是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静态课程,在各个方面促进生物教育,使学生通过中学生物课程的学习,在离开高中进入社会时具有生物科学领域所需的基本技能。
BSCS 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
BSCS 描述的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表现特点:
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
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现实与反思:
刘海洋伤熊事件
2002年2月23日,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为“考证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向黑熊,涉嫌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一个月。他于3月26日被取保候审。
2002年1月29日,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刘海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
2月23日中午,刘海洋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动物的罪恶行径。
刘海洋认为他最喜欢的是生物。比之数理化,比之电机,这是一个与有机的生命最为密切的学科,那么,为什么他反而去伤害生命呢?中学生物课讲授的内容,从植物、动物到人,再到DNA 、细胞、遗传变异等,注重的是知识层面的介绍,缺少的是那种把地球看作所有生命的家园的平等意识,也很少谈人类对自然和其他生物的责任这回事。虽然最新编订的生物课本,已经想到要“加强动物与人的关系的内容”,并且重视“渗透思想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是,它的具体内容仍然不断显露出狭隘的生物观和对动物的歧视。动物被分成有益和有害的,对人的价值则主要是“有用”。
甚至在初中生物课本里就开始写上“野鸭肉味佳美,羽毛可以作被褥的填充材料,也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蟒和其他大型蛇的皮可用来制作皮革和乐器,很多毒蛇的毒液能够用来制作药酒,蛇胆„„可以做成中药材”;而“哈士蟆的输卵管风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著名的滋补强壮剂”!在这样的介绍里,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也不顾了。这的确是一种压抑不住的潜意识在起作用:生物如果不是为人所用的又有什么价值呢?
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社会对待自然、对待生命有什么样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氛围,都会显现到教育中来。如果说要“分析刘海洋”的话,其实也应该同时分析一下我们的社会对待动物的态度。
一位记者在报道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表述:现行中学生物课本上很轻易地写道:“取一只活青蛙,剖开它的体腔,看看它的内部构造„„”于是,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在试验课上,拿着刀子把一只活青蛙或者小兔子生生地开膛剖肚,看看它的心脏是怎么跳动、怎么通过神经反射而颤抖,直至如何死亡„„这种凌迟杀戮般的“实验”有必要吗?!
国际动物福利的五个标准
1、免受饥饿的自由;
2、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
3、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
4、免受身体热度不适的自由;
5、表达所有自然行为的自由。
二)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调查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2003年对迷信的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情况
1、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2003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即1千人有19.6人达标。比2001年1.4%增长了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出现了局部增长的趋势。(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借鉴国外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经验,逐步开展了有关调查工作。 )
2、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二是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3、外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情况: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进行集科学性、社会性和基础性为一体的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美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比例为17%,1992年,欧洲共同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
小结:通过上述的调查和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较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又由于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课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有效期途径
四、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大学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讲,物理并不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从初中开始接触物理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好物理课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学习效果差强人意。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大学物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已有知识,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基础
大学物理的内容不是中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扩展,而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学物理主要解决恒力作用下物体系统的各种运动状态,把很多物理现象都进行了理想化,假设一切是在恒力的作用下进行的。而大学物理是研究物体在实际作用的变力作用下的各种状态,这就在要求上提升了一个层次。因此,从一开始学生就要对大学物理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大学物理学习中,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用高等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和基本要求。由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是在分析具体物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掌握的,因此在求解问题之前,学生必须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建立一个清晰的图像,从而明确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解完题之后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体会到物理问题所蕴含的奥妙和涵义,真正掌握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自身修养
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知识是基础,大学生应该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是核心,科学能力包括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掌握应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科学审美能力等。科学方法有两种认识:广义的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的方法论和具体的科学方法;狭义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思维或研究中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一般而言,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工具。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高效地应用知识,培养科学能力。科学意识指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理解和应用的科学意识等。这些科学素养不仅对学生学习技术有所帮助,而且对学生参与其它活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一生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而这些隐性的知识全部贯穿在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之中,只要学生全面地学习物理知识,就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这些隐性知识的熏陶,从而形成自身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物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发现物质的本质规律,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物理学定律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使人们在技术上运用这些定律成为可能;物理学有许多预言和结论,为人们开发新技术指明了方向。可见,新技术的发明、改进和传统技术的根本改造,都直接与物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热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当时蒸汽机能源利用效率低这一难题而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电磁学理论是随着人们对电现象和磁现象的逐步认识而总结出来的,这些理论为人类进入电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学好物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的意义,揭示物质的本质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学好大学物理的几点策略
(一)课前认真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独立阅读教材,进而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必须要分类预习,选择好预习时间,最好在新课上课的前一天,边阅读边记笔记。一方面,学生要通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看看哪些是懂得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不懂的,是要通过教师讲解才能理解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对教材后面的习题初做一遍,把不会做的题做上记号,一起带到课堂去解决。这样做,就会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听课的效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做好笔记
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尤其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更加重要。因为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捕捉重要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要想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必须与教师的思想进程保持一致,同时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的记录,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各个概念、定义、公式中的符号和公式本身含义、应用条件的解释。此外,学生自己在预习时未领悟到的东西,也应该成为笔记中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听课才会有收获。
(三)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复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复习时,学生要再次阅读教材,理解和记忆其中基本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当天及时复习,能够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易于巩固和记忆;经常复习能使知识系统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系统化了的知识,才有利于学生的再次运用,才有利于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使学生掌握更新的知识。
(四)及时完成作业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物理作业能检查学生物理学习的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途径。因此,学生必须及时完成作业,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另外,在做完作业后,学生绝不能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为总复习积累资料。这样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三、结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愿广大学生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努力学习与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方法,开阔自己的眼界,为自己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1.夏兆阳. 大学物理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科学实验;多媒体技术;生活化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科学科目并不受到重视,我们常常会看到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一个人讲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是呆板地听课,对于讲授的知识未表现出丝毫兴趣,学习上也是十分被动,只是跟随着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地进行学习,只是为了保障考试成绩能够合格。作为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小学科学课堂焕然一新,打破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变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知识是神秘的、未知的,同时也是抽象、枯燥的,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单一、乏味的授课形式,课堂上气氛低沉,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小学生会渐渐对科学知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开展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以及对知识接受和掌握的程度,从
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开展教学。科学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磁铁的相互作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在上课前就可以先给学生做实验展示。首先,教师一只手拿着一块小磁铁,当两只手慢慢靠近的时候,磁铁相互吸引在一起。之后,教师将一块磁铁翻转了一下,两只手慢慢靠近时,磁铁却产生排斥。学生在观察了这个实验后,都对这一现象十分好奇,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在讲解“磁铁相互作用”这一知识,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积极主动地想知道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变具体
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见到多媒体的身影,教师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声、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容易,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升。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搜集静电现象的图片、视频。例如,秋天和冬天晚上脱掉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看到小闪光点。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这一现象的慢镜头时,让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到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科学知识与生活是有紧密联系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科学的身影。我们在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动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把课堂转移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看一看大自然中的树、花、草,观察植物的特征,同时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如,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勤奋的小蜜蜂,一直背着屋子旅行的小蜗牛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观察、研究以及分析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神奇,让学生能够爱护自然,保护动物。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经验基础上融合新的教学策略,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高效课堂,让学生自由遨游于科学知识的海洋,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之情,
同时,还要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主动对知识进行索取和探求,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自然科学;有效策略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国家对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只拥有高超专业技术的职业人才,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是既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又掌握高超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提高中职文化课教学,成为改革中职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中职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中职自然科学所讲述的多是理科方面的知识,而中职学生的理科基础本来就差,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中职自然科学教学都缺乏兴趣,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教师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
中职院校大部分专业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在将来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更加注重的都是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忽视了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以中职学前幼师专业为例,这个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自然科学课程所讲述的内容,看起来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发展的联系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并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
二、提高中职自然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正视自然科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他们对于文化课的学习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学不好自然科学知识,对学习文化知识存在一种厌倦的心理,这种错误认识,极大地阻碍了中职自然科学的教学。因此,要想提高自然科学的课程教学质量,首先就必须让中职学生正视自然科学学习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了电路的简单连接这一课时后,学生可以掌握电路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渗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学习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此外,针对学生的厌学心理,教师还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只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才有可能认真地学习中职自然科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新课改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日益凸显,这种教学的转变不论是在普通中学还是在中职院校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课堂上提升教学质量,不应只从教师方面下手,还应当从学生方面入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而不是时时刻刻都等着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一点点分解,传递给学生。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始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有趣的教学情景或者是让学生自主在课下尝试一些小的实验,让学生可以自主地探究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在教材上有一个教学活动是《自制平衡玩具》,这个活动富有趣味性,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前幼师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也不大,学生经过了一次尝试之后,感觉物理学习的难度不大,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之后,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
(三)教师要学会提升自身素质,与时俱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教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如果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高。在课堂上教学观念传统,不能正确地认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学生必然也不能很好地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学会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教师虽然承担着传递知识的责任,但是他们一样也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才不至于落伍,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给他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对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总之,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虽然比较差,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学不好自然科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正视中职文化课教学,积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中职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苏莉君.现状与对策:提高职业中专物理教学质量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
[2]姜桂荣.让物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
篇8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质量 存在问题 重要性 提高方法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科学成果如雨后春笋般被研究出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无论是认识事物还是解决困惑,科学无疑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门学科,能够帮助小学生建立初级的科学思维,并利用科学思维解释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一、当前小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阶段,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中,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习科学,则是促进能力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实际上,我国的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学前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学前学习科学的,无论是家教还是其他的教育方式,我们却鲜有听闻。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简单地说,科学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进而形成创新思维。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科学课又是一门需要小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课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的这种行为,让他们的积极性、好奇心和注意力转移到科学实践操作中。教师应通过在课堂上多设提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
第二,增强学生的自主操控能力。对于一些动手的实验,教师可以略作提示,由学生开动大脑探索如何进行实验。我们看到,在得出成功的实验结果后,他们每个人的实验过程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可能没有获得实验的成功,但是他们在实验失败后吸取经验,并发现了一些现象。在科学课上,通过这样反复不断地实验与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小学科学课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质疑”精神。小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他们往往是“敢做敢言”,从而更加容易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所谓质疑,就是不轻信,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地附和。一个科学成果的产生,就是经历过多方人士的数不尽的质疑。在科学课上,引导小学生多问“为什么”,质疑精神就是意味着要让学生不断思考,“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快速成长过程,这比解决问题更加可贵。在科学课堂上,小学生应该是相对轻松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教师易于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帮助小学生树立理性科学的处世态度。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理”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前,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我们看到一些小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便“求神拜佛”。迷信的思想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严重阻碍。小学科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摒弃陈旧落后的迷信思想,凡事要用科学的思维解决。我们看到,一些以迷信为代表的思想在农村等不发达的区域比较“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农村学生的发展。加上一些农村学校缺乏科学教育。因此,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加大重视。
三、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1.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可将科学实验的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小学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科学题材的影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通过感官刺激,将科学知识印在脑海中。此外,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互动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
2.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的实验
一些教师在讲科学课时,只是单纯地讲理论,而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在课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阳台,怎样照镜子才能更加清楚?
A.人面对着窗户照镜子?摇?摇 B.人背对着窗户照镜子
当然我们很明白,人应该是面对着窗户照镜子更加明亮。但是一些学生怎么也弄不明白。即使是老师讲了之后,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于是,我便让学生模拟场景,直接在现场感受这两个不同的动作,当学生亲自尝试完之后,就很容易理解为何选择答案“B”。学生对于能够实践得出的答案要比教师教给他的答案记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
3.“多元评价”造就思想自由的课堂
对于某一个科学问题,学生会产生各种想法。笔者听过一些教师的科学课,发现,一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一定偏差,而教师给这些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的评价却是直接评判对错。科学课堂上,本应该是“意见的自由市场”,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运用“多元的评价”体系,对认识存在较大偏差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太过直接的“对与错”评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更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科学教师也应不断实践探索,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让科学课和其他科目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策略
前言
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而言,应积极培养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但是,基于传统方式的科学教育条件下,教师过于关注教育结果而忽视过程,从长远视角看,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如将教学游戏化,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的同时,可以引导幼儿更好更快接受科学知识,增强教育效果。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重要性
现阶段,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只是单纯的将科学知识内容灌输给幼儿,长时间下去,容易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时,重结果轻过程,不能增强学生的认知。结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要求看,应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激发求知欲望,但传统教育方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可见,教育创新是必要的。爱玩是幼儿的天性,经实践证明,如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的游戏化,则可以使幼儿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乐此不疲,也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加快游戏化进程十分重要,对增强教育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策略
1.创造有利的游戏化环境。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所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实现教育游戏化,必须积极为幼儿创造有利的游戏化环境,以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幼儿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在创设良好的游戏化环境中,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如智力发育水平等,确保能够结合幼儿的实际而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游戏化。在创造游戏化环境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幼儿园方面应积极了解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方面根据游戏化教学的实际内容而合理划分各个功能区,为满足幼儿各项游戏活动的需求奠定良好的条件。其次,注重文化环境建设。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打造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善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2.创设游戏化情境。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化情境,引导幼儿置身于情境中,在游戏中发散思维和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对于幼儿而言,其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其具有活泼好动的显著特征,因而只有引导幼儿置身于游戏,才能更好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将科学家成长故事及其伟大发明等内容融入课堂,在结合科学教材的基础上,为幼儿塑造十分形象的故事,这样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确保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可收获知识。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幼儿设置明确的游戏化情节,鼓励幼儿表演,将情景再现,既能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又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学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知识时,可以为幼儿创设“苹果落在头上”的情境。基于此,幼儿在模仿中,可以更为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教育活动中。3.增设多样的游戏活动。要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教师应增设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实践中增强科学感知。首先,在幼儿园内设置特定的科学教育游戏区域,而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幼儿根据自我兴趣、认知能力而选择不同的科学游戏。在此过程中,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对激发幼儿兴趣和开发智力奠定良好条件。其次,定期举办“科技节”的游戏活动,如在植树节时,组织幼儿植树,并针对树种而开设“植物知识小讲堂”,有助于在增强幼儿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教育效率。最后,幼儿园方面可组织幼儿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具有浓厚科技氛围的场所,并对幼儿加强科学知识方面教育,给予学生多重感官刺激。
三、结论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积极开展科学教育是重要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等条件而设计教学方案,有力的推动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幼儿园科学教育实现游戏化的实践,作者认为,教师应采取三点策略:一是创造有利的游戏化环境;二是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三是增强多样的游戏活动,基于此,幼儿园科学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明显提升,而幼儿的科学素养也得以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邱凤.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6,(01):214-215.
[2]吴婷婷.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2):175-177.
篇10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必要性;策略
初中生终于思想活跃、行为叛逆的青春期,对于外界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够接受一些新的事物和思想,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初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建合适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提高W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在初中教育阶段开设科学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开设科学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科学观念是对科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内在倾向,然而人们经常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把科学当成一种抽象、难以捉摸的概念,所以,在初中教育阶段开设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科学知识具有严谨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熏陶学生的性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另外,在科学教学中,初中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以实现最佳化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利用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设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一些事物发生、发展以及结果的原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现象,拉近科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初中学生已经拥有了较多的生活经验,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适当利用生活经验,讲解科学知识,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列举树在水中的倒影是斜向下弯曲、水杯中的筷子是弯曲的等例子,讲解折射问题,以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许多学生认为科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从而丧失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课时,初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石墨与金刚石的区别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块金刚石,然后让学生从2B铅笔中磨出一点铅笔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石墨和金刚石的差别。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搬运物体时,可以戴上手套,减少摩擦或者利用滑轮节省体力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
4.拓宽知识范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会涉及到物理、生物以及地理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合理讲解科学知识,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光线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光束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原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的乐趣,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物理、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生物链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生物,演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有效将科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解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玲.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6,(07):39.
[2]郑利庆.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效率的方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0):142.
[3]范行焰.刍议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科学情境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04):144-146.
- 上一篇:天文学相关知识
- 下一篇:班级总结的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