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范文
时间:2023-03-16 16:0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看到这个节目,我很震惊。至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就有各种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输出到国外,为什么经历了20年的时间,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仅仅是武打、大辫子和穷困落后呢?这是不是说明,我们自己只向外国人展示了某些方面,而没有向人家介绍当代的真实的中国呢?与这个节目所反映的现象相类似的是,有人曾经写文章介绍说,在国外,有些外国人看到记录当代中国的生活照片竟会不相信,以为这些照片是虚构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似乎没有照片中所展示的那些当代元素。把电影中的虚构画面当成真实的中国,把照片中的真实的中国当成虚构的中国。这个巨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文化产品输出是不成功的。我们只是输出了产品,没有输出文化。所以,我们无法从精神上与外国人沟通,我们没有从精神人格上与他们站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是存在于历史中的形而上的人,不是现实中的人。当外国人拿19世纪甚至更早期的影像来定义中国和中国人时,我们在现实中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文化产品的基础是文化。产品只是外在形式,本质是文化的精神与形象,是文化中的人性与人格。所以,文化产品要提供文化的内涵、形象、精神、价值观。比如许多人都埋怨好莱坞电影是文化侵略,说它以强势文化的姿态把美国的价值观输入到了全世界。为什么好莱坞可以做到呢?我认为,很根本的一点是:好莱坞的产品制作过程中有自觉的文化意识,他们从始至终、一以贯之地在宣传美国的价值观,既没有不好意思也没有遮遮掩掩。好莱坞形式上输出的是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实质上却是在输出美国精神暨美国文化。而我们20年的失误就在于,我们输出的只是产品,是符号化了的面向西方的姿态,却没有活的中国文化,没有当代中国的代表性形象。
作为自觉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姿态,我们应当向世界提供什么样的中国形象?
那应当是代表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信仰的,体现中国人的人性特点与人格特点的,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鲜明的当代色彩的,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承认和接受的形象。
中国形象可以体现在不同形式和不同主题的作品中,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和当代故事都可以,关键不在于故事的时间背景,而在于作品中必然包含着创作者自觉的文化身份意识。只有在自觉的文化意识主导下,作品才会洋溢出文化自信和文化感召力。比如说孔子的故事、玄奘的故事、文天祥的故事、岳飞的故事,不是都可以拍成很好的、震撼人心的影片吗?杨靖宇的故事、柳传志的故事、深圳特区和新上海的商界传奇,不都可以拍成时代感极强的中国故事吗?尤其是当代的中国故事和人物,更能够体现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更容易与其他地区的人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我以为,我们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美术、戏剧作品,最核心的是要能够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要能够代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譬如,仁义礼智信,侠肝义胆,济困扶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武不能屈,尽忠报国,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凡是能够代表这些价值观的形象,就是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形象,就是我们文化产品输出的重心。
文化产品输出,是一种平等的文化交流,但是在平等的前提下也确实存在着不平衡的价值传播现象,一个地区的文化产品大量流向另一地区,而那个接受地区的文化产品却无法流向输出的地区。与这种产品的单向输出相伴的,是价值观的单向传播,即,那个接受了外来文化产品的地区,在接受产品的同时,往往也接受了那种产品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体系。所以,归根到底,文化产品的输出输入过程,其实是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产品的输出与输入的竞争,在本质上其实是文化生存与传播权力的竞争。
篇2
1、中国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中国力量是指:一是道路的力量.那就是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精神的力量.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庞大的数字来源于费立鹏小组对中国四省(山东、浙江、青海、甘肃)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由熟悉当地方言的精神科医生及护士,随机抽取63004位成年人样本,通过标准化问卷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有17.5%的精神障碍高患病率,也就是说,每10人中有将近两人需要寻求心理援助或治疗。
人数为何如此之多?费立鹏表示,一方面,随着我国对于各类精神障碍疾病识别率的提高,很多过去被人们忽略的病症现在都被确诊,患者人数直线上升;另一方面,之前一直被忽略的“抑郁症”这次也被正式纳入了“精神障碍”的评价体系。如此庞大的“精神障碍”人群,该怎样应对呢?根据中华医学会公布的数字,我国注册的精神科医师仅有16383人,也就是平均每10万人中仅有1.26名医师,我国现有的精神卫生医疗条件,注定不可能让所有患者都走进医院接受治疗。
国内精神科医生人数稀少,与他们的从业地位有很大关联。一般来说,国内的精神病院都隶属公益性质,精神科医生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薪资水平,都远远不如普通医院的外科医生,因此有择业意向的人本就不多。
此外,在学历上,美国的精神科医师除了要攻读5年的本科医学文凭以外,还必须要攻读5年的医学博士,累计下来大概有300多个学时,系统的课程设置储备了大量专业人才。可在国内,精神科医生只需要攻读本科,约为30~40个学时,且我国的医学院校很少有专门的精神卫生系,更多的从业者是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自动入行的,人才培养并不稳定,数目极缺。因此,各类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家庭、单位等社会支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众对于心理咨询行业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总觉得如果心里有“过不去的坎”或“解不开的结”,咨询师就应当指出一条明确的出路,比如“你该马上离婚”“你的工作没上升空间了,跳槽吧”等。但事实上,心理咨询的最大意义在于“陪伴”与“分担”,正规的咨询师不会给你明确的行动指令,他们会在你的倾诉中帮你化解消极情绪或压力,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心急的咨询者往往耐不住性子,半途而废。
除此之外,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无论从法律上还是职业规范上,国家都没有出台明确标准。当下我们常常听闻的“一级”“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其实是当事人通过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考试,获得从业资格证。但与此同时,我国并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从业者必须“持证”,这就造成业内人员资质参差不齐,且缺乏后续权威的督导人员。在很多发达国家,关于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都有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包括入行前的资格审查、技能培训;入行后的继续教育、见习、实习、督导等,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时要求。
“心理咨询”难解“精神障碍”之急,还在于医疗体制的接口断裂。美国人看心理医生,是可以遵循医疗体制报销的,就像我国的医保一样,所以他们对费用并不会过分担忧。然而在中国,按照一般的市场标准,看一次心理医生需要花费300元左右,一个疗程至少10次,也就是3000元钱。这样一笔“医保”以外的支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轻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走进心理咨询机构的脚步。
而对于家庭、单位等社会支持系统而言,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应的体制不健全,你很可能会忽略身边亲人的“异常动向”,也可能在自身出现情绪问题后无处倾诉。
篇4
【故宫・人物】
“男神”王津
随着这部记录片的播出,55岁的钟表组王津师傅已成为新一代网红。1977年,16岁的王津被故宫钟表室的马玉良看中,此后近四十年,他每天都在与钟表打交道。
片中,王津师徒修好一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令人印象深刻。这座钟表是乾隆皇帝的珍藏,钟顶有个“农场”,房屋、农户、家禽、流水活灵活现。刚出库房时,这座钟非常残破,他为自制一个齿轮,耗时一周用小细锉在齿上“找”点,与原件严丝合缝。修复8个多月之后,这座钟的每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2010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耗时一年才恢复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
讲到修表的耐心,王津说:“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老师傅说,如果真干不下去了,那就去外面溜达一圈,回来再干。”有网友问:“我不知道这些师傅能赚多少钱。”王津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他月薪六七千元,在北京算不上高收入,但他很满足,“主要还是喜欢、有兴趣。看到一座破旧的钟,能在我面前恢复活灵活现,心里特舒坦”。有观众称赞:“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着而内敛。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
【微评论】对于一个“匠人”来说,最主要的或许不是高超的手艺,而是他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从16岁到退休,从少年到老者,这其中的所有精力与岁月都要付诸于一件事情上,仅仅是这份坚持与执着,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与物质的淡泊,这种“坐得住、磨得起”的精神就已经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与学习。
【故宫・故事】
相 知
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木雕佛像的修复师屈峰说:“文物跟人是一样的,古人说玉有六德,玉就是一块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所以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很多人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
十年间,屈峰改变着文物,也被文物所改变。从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毕业生,变成了到现在锁门的时候都会反复拽几下的木器修复师傅。曾经为中规中矩的日常工作中无法安放的艺术创新梦想而苦闷,到后来,传统和现代在他的生命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融合。屈峰说:“一开始的时候,我看文物就是文物,我就是我自己。后来,你会逐渐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去看。你也是一个生命,两个生命在碰撞的过程中,就会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文物,反观你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思考你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微评论】古人的智慧总是那么深奥而实用。哲学讲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文物与人也一样。难得的是,修复师傅们会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来看待,在虔诚的交流中获取技艺的灵感与提升,以及自我的顿悟与改变。如果每个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学习乃至周围的其他人与物,都能本着这一种敬重,一种愿意倾听的心态,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比现在精彩得多。
严 苛
修文物门道讲究,也有严苛的准则,一件东西如果找不到相同样式的另一件参考物,就不能动,必须要严格按照原样来修。就算东西本身做得很丑,也得照着丑的样子来修复,不能有一点个性发挥。
在流水线的机器生产时代,已经很少有人翻山越岭只为得到最纯正的材料,而这些都是故宫文物修复师每天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工作。木器组的修复师为了制作出上等的鱼鳔胶,要出差到千里之外的厦门去亲自采购挑选最合适的黄鱼鱼肚。买回来以后,要用温水泡发、加热,然后放到铁锅里捶打,直到打成糊状,过滤晾干以后裁成条状,用时加水熬成胶。这期间的火候、力度绝对不能差丝毫。
砸胶的过程是痛苦的,木器室里年轻的小伙子轮流着一刻不停地砸,一天下来,顶多能砸半斤的鱼鳔胶就不错了。相比于市场上卖的乳胶,只有费如此心思砸制的鱼鳔胶,在文物修复时才不会对文物产生腐蚀。
青铜器组的王有亮坦言,工作时师傅连话都不让说,“想要聊个天都不行”,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如今,“安全癖”也成了王有亮的职业病,“就是你永远怕文物倒。”例如,放置文物的时候得反复检查一下,防止发生意外。
【微评论】如果说严苛的法则让我们震撼,那么修复师的自觉遵守则让我们感动与钦佩。在这个机器快速飞转的今天,还有这样一群人遵守着上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规矩,还有人固守着一个个又“笨”又慢又费事的方法,还有人对一个简简单单的事物反反复复地检查核对,这样的用心与担当,这样的自觉与遵循,除了在故宫,我们还能看到多少呢?
传 承
篇5
2、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
3、中国人过着一种情感或者人性友爱的生活,一种灵魂的生活,以至于可能优势过分地忽视了这个由身体和灵魂构成的世界上的人维持其感观灵敏性。
4、中国人是有着孩童般的精神和成熟头脑的人。
5、中国人没有宗教,不是中国人不想要宗教,或者更为正确,因为他们没有感到对宗教的需求,中国的道教和佛教,其寺庙、仪式和典礼的消遣娱乐意味超过了教诲和启迪,它们触动了中国人审美的感觉,胜于触动他们的道德感和宗教事实,它们诉诸于想象力多于人们的精神或灵魂。
6、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它不像头脑或智力是一件坚硬、呆板、严格的仪器,用精神去思考,不可能做到像头脑或者智力的思考一样稳定而严格,中国人缺少精确。
7、中国人有礼貌,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这使他们很容易对他人的感受表示体谅,中国式的彬彬有礼,不像日本人的礼仪那样经过精心的准备,却令人愉悦。
篇6
李金发是最早回国从事雕塑教育的雕塑家,曾出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兼雕塑系主任等职,刘开渠也曾在杭州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后)任教,他们走上了公办教育的大道,为中国雕塑发展直接培养了大批人才。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等人在建国后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受到了中央政府的极大重视,自此,刘开渠等确立了他们在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地位,也获得了全国人民和艺术同行们的认可。而与刘开渠等几乎同时期回国的张充仁,他既婉言拒绝了冯玉祥的热情邀请未去公办大学授课,又没有像其他著名雕塑家一样去北京参与重大艺术工程,而是开自己的画室、做自己的创作,游离于上海和法国间。因此,我们翻阅当现代雕塑史时,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位名震欧洲的大艺术家被本土艺术同行关注得真是少之又少。可也正是因为他的“不群”、“超然”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神思考,这是具有中国精神的罗丹风格。
罗丹是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家,他十分注重超越雕塑本体的内在精神,也可以称之为“人文关怀”,而此前的雕塑家多在雕塑本身的形体空间上作研究。更重要的是,罗丹的雕塑精神不是生硬的表达,而是通过他独特的泥塑语言——那种畅快淋漓、变幻万千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用独特的塑造语言来表现独特的艺术思考,这就是罗丹超越其他雕塑家的伟大之处。
但是纵观西方现代雕塑史,罗丹风格在西方并没有被传承下来,包括罗丹的最著名的弟子马约尔、布德尔等人。他们不仅未继承老师的风格,反而大反其道创造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事实也证明,马约尔等人对于此后西方雕塑的风格发展的影响甚至比罗丹还大。这个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正是由西方文化本身所造成的。西方人强调物质本身超过了精神,自古埃及、古希腊一直到印象派、立体派莫不如此。长久以来艺术家们在艺术探索中虽然也会关注作品的精神层面,但很少以精神作为主要表现要素,而是更重视形式的变化,即我们现在所讲的“雕塑的形式感”。留欧的刘开渠等人将这种思路带到了中国,并足足影响到当代,成为今日中国各大美院雕塑系教学的主导思想。
然而张充仁并没有这样做。他在欧洲学习雕塑,师从隆波、马栋等著名雕塑家,如刘开渠等一样受到了严格的西方写实雕塑训练,但他更显然受到了罗丹的精神感染。罗丹的雕塑风格不适合在西方发展,却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暗合。张充仁在回国后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很多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看到他罗丹式的泥塑技巧,传神地塑造了一位又一位人物形象。
从早期张充仁留欧的作品《渔夫之妻》(1932年)来看,这件作品与罗丹风格极为相似,《玛特兰纳》(1934年)也体现出接近的风格。《德彪西》(1992年)是一件能体现张充仁的罗丹情结的优秀作品,该作创作时已是张老晚年,但他的罗丹式泥塑技巧不但没有淡忘,反而更加纯熟。
但张充仁多数作品,特别是表现中国人物时使用的罗丹风格还不是原搬照抄,他在罗丹风格的基础之上大写意中国画的手法,使作品更显东方神韵。这其中最优秀者应该首推《马相伯像》(1936年)。
《马相伯像》之精妙处在于其既形似又传神,既符合西方美学中的最重要点——严谨的造型,又符合东方美学中的最重要点——气韵生动。雕塑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就要求作者具有娴熟的罗丹式泥塑技巧,又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二者结合,不可或缺。张充仁雕塑技法纯熟,屡获欧洲大奖,且他出身书香世家,正是少有的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此外,也可能影响一件作品艺术成就的是被塑者的文化涵养。马相伯身为震旦、复旦两大学的创始人,与、梅兰芳等文化名流为友,是中国文化界泰斗。一位学贯中西的雕塑大家,以最能体现中国精神的罗丹风格来塑中国文化巨人,成就了一件令人叫绝的雕塑杰作。
与《马相伯像》类似的还有《于又任像》(1936年)、《齐白石像》(1946年)等。这三件作品风格类似,又各有侧重表现。其中《于又任像》较《马相伯像》略显严谨,每一处细节都可看出作者塑造时一丝不苟,手法不似《马相伯像》轻松畅快,这是所塑对象的人物特性对雕塑的影响。《齐白石像》的塑造则更显熟练老成,似乎可以看出泥土在跳跃,整个作品生动而富于情趣。全身人物雕塑《恋爱与责任》(1945年)和《丰年》(1950年)的塑造风格也显示出罗丹式的泥塑技巧,动感的泥土气息塑造出了鲜活的中国青年农民形象淡,且中国本土韵味十分浓重。
《冯玉祥像》(1936年)的总体风格较上述作品有所区别,甚至远离他一向追求的罗丹风格。这件作品的塑造对象是爱国将领,罗丹风格的浪漫情调在此并不适用,于是张充仁使用了严谨的造型方法,略加中国画大手笔的技巧,使塑造的人物刚毅威武,而不似文人墨客般阴柔婉转。可见,张充仁塑像手法灵活,因人而异,不拘一格。
篇7
如果一家企业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还会担心竞争对手么?
靠商业本能行走近20年的蔡明,如今自称"还真有了那么点理想"。承载他梦想的,不是科宝橱柜,不是博洛尼沙发,更不是精装修的一份份订单,而是"表达中国时代精神"的九朝会。在蔡明心中,九朝会不仅是京城一家雅集之所,而是一个能蒸腾起内心力量的地方。通过提炼、超越中国文化最优雅的精髓,传递"中国灵魂"给世界和时代。
无疑,蔡明选择了挑战设计的最高境界。
蔡明有难得的清醒。苦心孤诣十几年的科宝、博洛尼、钛马赫三个家居品牌,虽然被市场证明了成功,但就像中国人唱意大利歌剧唱得再好也让人觉得别扭一样,因为没有本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它们注定与世界级品牌无缘。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言:"在不能输出价值观之前,中国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大国。"对一个品牌来说,如果不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也注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忍受价格战的煎熬。蔡明悟出来,要树立起中国企业的先天竞争优势,就必须"绕大弯子",先给品牌创造出一个强大的气场:"如果中式风格的家具进入世界主流,老外们纷纷研究风水易经、八卦太极,我还费这么大劲干嘛?"
九朝会选取了魏晋南北朝至明朝九个朝代的士大夫精神。尤其是农民都服用五石散,扔下锄头谈玄学的魏晋,蔡明感叹那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的自由,言行的脱俗,气质的超逸,高古、空寂、归隐、天人合一……难道不是这个时代的渴望?
进入九朝会,告别拘谨,放开自己吧。这里上楼梯如爬泰山,穿行于宋徽宗山水画铺就的墙壁,好似"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和着昆曲《牡丹亭》百转千折的唱词,脱鞋上床吧,听到内心奔涌的声音了吗?
这里的每一把椅子,每一幅山水画,每一个设计空间,与一般商品的最大不同就是没有导购员,心灵会帮你做出自然的选择。
蔡明是一个需要鼓励的人。从他锐利而又有所保留的眼神里就可以看出,九朝会的面目还没有真正清晰,缠绕在他过去二十年的商业本能,与今天承载他梦想的价值动力之间,正进行一场艰苦的搏斗。
试营业三个月里蔡明发现,九朝会的主体消费者不是他原先想象的追求时尚的中产阶层,尤其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军队、甚至煤老板才是真正的大客户。他们更偏向中式传统的富贵繁华,与九朝会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产生不了共鸣。
蔡明做出了妥协。他发现中国人喜包间,不喜散座,就把二层以苏州园林为主题,错落有致的一个开放空间的餐厅重新装修;代表目前九朝会精神高度的昆曲被批评为"曲高和寡",也可能暂时调整为京昆合一。
论及此,蔡明喜欢举出昆曲戏台上的那副对联:"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横批是"大俗大雅"。"我不能只做大雅,没那个必要,其实我也不是一个纯粹大雅的人,就做我自己好了,该大雅就大雅,该大俗就大俗。"
篇8
每个人都有梦想,可梦想又是什么呢?是穷人眼里用不完的金钱吗?是盲人眼里无边无际的蓝天大地吗?还是残疾人眼里健全的四肢?……我不知道别人的梦想,我只知道自己的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突然又在我耳边响起,雷锋精神也再次激起了我心中的浪花。雷锋,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看见这情景,我又忍不住拿起了那本看了无数遍的《雷锋日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珠,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每次翻开书我总会看到这句话,每次我软弱的时候我也会想起这句话,也只有这句话才能在我软弱的时候使我坚强。所以,我的中国梦,就是当一名乐于助人的“活雷锋”!在我的眼里,雷锋是随处可见,不管在哪里都有他乐于助人的身影。“雷锋”在公园里:公园的大树旁有一对母女正在打羽毛球,看她们打的多专业,公园那有点淡黄的地上,只能看到她们急促的脚步而看不到落地的羽毛球。小女孩用力一打“啪”的一声球就被打到了旁边的大树上。她们尝试着跳跃,尝试着用羽毛球拍把球打下来,可是球还是呆在树上不动摇。一位高大的男子在无意中看到了这一幕,他助跑、跳跃,他的手轻轻地一勾球就下来了。那位母亲连忙说了声谢谢,那位男子也笑了笑说:“举手之劳嘛!”“雷锋“在公交车上:一位老婆婆上了公交车。却没有人让位,老婆婆在汽车车厢内走来走去,也没人让位。车上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干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一位让位的。老婆婆从一位小男孩的身边走过,小男孩抬头看了看老婆婆,想都没想就站了起来把老婆婆扶到了座位上,老婆婆还来不及说谢谢,小男孩就微笑地下了车。我想,一位小男孩都懂得助人为乐的道理,他可以做,难道我就不可以吗?于是,我鼓起勇气向花园走去,寻找需要帮助的人。一个大概只有三四岁的小男孩正在召唤着“雷锋”,我快步朝那里走去,噢!原来是他的气球掉到了草丛里了,我一脚踏进去,幸好没踩到花草,够不到呀,我另一只脚也踏了进去。“啊呀!”我一不小心脚被刮破皮了,不要紧,继续,我的手往草丛里一勾,球就被我给勾出来了。我把球递给他,他模模糊糊地说了声“姐姐”,便飞也似的跑了。虽然我的脚被刮到了,但我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不知有多香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想起助人为乐,就想起了雷锋的这段话,雷锋在我们心中不仅仅是高大的、神圣的,更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并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帮助他人的欣慰。我又听到了那首歌,我又想到了那段话;我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仿佛看见了雷锋,他依然在帮助他人;我低下了头看着花园里,仿佛人人都是活雷锋。于是,我的嘴角不得不浮起一丝甜蜜的微笑,我静静地问自己,我的梦想实现了吗?嗯,今天实现了。但会永久吗?如果你坚持这么做,是会的……嗯,我的心更加坚定了,我一定会把我的梦想延续下去,也是把这种雷锋精神延续下去,再传递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雷锋,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当你在完成你的梦想时,当你在帮助他人时,自己收获的,就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身轻轻的谢谢了。燃雷锋精神,圆我中国梦;雷锋精神,永不磨灭。
六年级:陈艺萱
篇9
丹麦+中式=时尚&经典
在国际设计界,丹麦是很有影响的国家之一,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手工艺品,无论是巨大的跨海桥工程还是风力发电系统,从小小的一盏蜡烛灯台,到一款精致的家具,以简洁著称的丹麦家具设计向来以尊重人体学为主,从不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正当中国元素这种全球化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的时候,丹麦家具也开始使用其上。因为,他们相信,中国古典家具与丹麦简约的设计完美融合之后,将更增添经典与时尚的魅力。
返璞归真的韩文化
韩国文化之魂便是中国的唐朝文化,时至今日韩国仍设有专门的汉学机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立机构,而民间机构也甚是繁多。在韩国人的居室中,更是以中国文化作为典范。早在古代,中国人便有在墙壁、木头、石材、陶器等日常生活物品上雕刻文字的经验,当然,那时的主要目的是记录和传达信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今天的韩国人又开始在家具上“挥毫泼墨”了,但这次却显然更加诗意一为的是取得良好的装饰效果。它们的出现赋予家具以某种民族化的高贵精神和典雅韵味。作为一种新尝试,它们的外在特征更多是以笔画优美的汉字为装饰元素,运用浮雕、镂刻、印染或人工描绘等多种工艺手段让其现身于家具的表面。
风水学远渡重洋
风水是一项使生活与环境、美学相和谐的艺术。上千年来中国人利用风水规划城市布局,修盖房屋庭院,设置房门走向。就是在今天,风水在中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区与人们的生活依旧息息相关,甚至是在德国,风水设计也逐渐开始走俏。如今的“德国制造”家具设计不仅讲究质量,同时更强调功能、造型与人体工学等各方面统一的完整设计理念,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节奏、和声共同组成一首曲子,各组成部分是否和谐、融洽决定了这支曲子是否悦耳动听。德国设计师罗斯伯格说:“风来自于天,是为能量,水来自于地,是为力量。流动的气就是流动的能量和力量。举例说,风水的作用在于观察空间中的能量是不是在和谐地流动。而有时,为了使能量不受阻挡地流动,就需要借用‘八卦’。”因此在2006年度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中,经过国际业界资深评审团激烈、缜密的评比之后,将最受瞩目的红点设计概念至尊奖授予了源自德国制造而又蕴涵着“八卦”理念的“阴阳”椅。
篇10
关键词 :中医思维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中医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庞大的中医系统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息息相通。中国古朴的哲学思想滋养了神奇的中医,也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在作为中华文化两大思想源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认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与人体生命的无常一样都统一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当这个整体内部出现不和谐或者外界出现异常时,微生物之间的生克规律就会混乱,最终会导致瘟疫的暴发和流行。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难经》中写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中医有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人体内在的疾病会反映到外表,通过外表即能认识到内在的问题。“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以至于扁鹊只用“望”就能准确获悉蔡桓公的病情。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哲学思维。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采取辩证施治的整体原则,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功能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注重的是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医一样,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人学”为核心,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美善统一为基点。“所谓‘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为‘五行之秀气’,为‘天地之心,无行之端’《礼记·礼运》都在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孔子以人文精神解释祭祀缘由。这些都表明审美观念上的天人合一的自觉意识背景已经形成。阴阳五行和谐原则,便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成果。”①“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体现着和谐的原则。“儒道互补,方为主体和谐心灵的完整体现。中国艺术正反应了宇宙和谐精神与主体和谐的合一,从而心有所感,艺有所达。”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是万物生命生存的本质,万物生命的诞生与生长都归结于“气”。“春气发而百草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这些都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生命的诞生。人也和万物一样,生活在由气支配的时节变化中。“春生夏长,是气之长也。人也应之。”(《黄帝内经》)在中医学里,人也和自然万物一样,是气聚的产物,“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所谓的生死、有无都归结于气,气主宰了一切。“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体之充也。”在中医中就有“气虚”“气滞”“生气伤肝”“火急攻心”之说,中医推崇静心、守神而养生、休生养性,以此恢复元气。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中医从“气”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着眼于对“气”的调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也不无道理。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中医学理论后,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源,“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气韵”之说。“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谢赫的“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气”不仅蕴含了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包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学识修养。“气”是通过整体的内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物体之上。艺术作品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元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气”,艺术家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与今天的画家相比可谓是全才,他们不仅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精通书法、画论,有很高的学识修养,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到今天还被人们顶礼膜拜,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要达到“和”,其重要法则是要掌握好“度”,过或不及都不为美。“中和”是一种模糊而崇高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和”的这种辩证的观点渗透在中国艺术当中,并被广泛的运用。用笔的“浓淡”“干湿”“轻重”“快慢”“方圆”;经营位置的“疏密”“主次”“聚散”“向背”;处理手法中的“以白计黑”“以小见大”“虚中实”“实中虚”“密中密”等都体现了“和”的辩证思维。“中国画艺术处理讲究火候,对于修养高的作品,常誉为‘炉火纯青’。艺术处理要求恰到好处,过头了则物极必反。”③中医中的“中和”体现为它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它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只能用精密仪器才能认识的所谓的“病毒”上,而是宏观地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在中医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这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医术之道:西医讲求对抗,中医谋求共处。
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生、发展、成熟,故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思维方式。中医并不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学术的主要思维方法,使得它与同样以注重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为思维方法的中国艺术有本质的相似。古老的中医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它与中国传统艺术一样,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注释:
①朱志荣.中西美学之间.上海三联书店,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