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资学科知识与能力

篇1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新课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篇2

(一)不同学科背景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及归因分析

1.英语学科背景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分析

在统计学意义上,英语学科背景和非英语学科背景的小学初任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的总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维度上,英语学科背景和非英语学科背景的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具有英语学科背景教师的得分高于非英语学科背景教师。对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英语既是他们的工作语言又是他们的教学内容。因此,如果英语基本功欠佳,就会直接牵制到他们的教学能力。拥有英语背景或曾以英语为专业的教师,通过大学四年及硕士两三年系统学习,他们在英语基本功如语音、语速和语调,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语言学知识,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训练,他们的英语综合水平和能力较强。因此,当他们入职从事英语教学时,就会表现出较强的英语基本功和学科知识与技能。

2.教育学学科背景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及归因分析

在统计学意义上,教育学学科背景和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小学初任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总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研究三个维度上,教育学学科背景和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教师的得分高于非教育学学科背景教师。1996年以后,全国各师范院校改由国家组织师资格考试,吸引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教育学学科背景教师的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研究能力均明显强于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即便在职初几年,他们也同样表现出较其他条件同等的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另外,在奠定了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师范院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教育、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思想都会有大致了解,较非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上述情况有着更灵敏的嗅觉和洞察力。

(二)不同英语学科水平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及归因分析

本文仅以英语证书的不同等级来体现英语学科的不同水平。,不同英语证书等级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的总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英语证书等级的升高,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水平亦逐渐升高;持有专业英语八级证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明显强于持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属于全国英语大规模统一考试,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是对大学生英语能力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鉴定手段。而专业英语八级考试是专门为英语专业学生设计的大规模标准语言测试。在备战专业英语八级考试过程中,考生不仅要牢固掌握专业四级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更要熟练运用专业八级的必备词汇、语法、文化等知识以及阅读、翻译等能力。这使得通过专业英语八级考试的学生的英文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他们在英语知识与技能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二、进一步提升初任教师教学能力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一)国家从法制层面对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给予关注和重视

1.规范中小学教师招聘程序

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招聘程序,实行更为严谨的公开招聘和回避制度。目前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基本完善,但教师招聘及录用尚无法律方面的具体规定,健全我国的教师录用体系实属当务之急。具体来讲:第一,可以通过各项措施确保招聘依法公开进行,完善中小学教师聘用委员会决策制,规范具体招聘程序并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第二,可以采用多元化录用评价制度,如笔试与结构化面试相结合等。

2.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满意度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满意度,为他们的专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小学初任英语教师的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低于城市教师。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小学可以招聘到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教师更多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与城市小学教师的生活经济负担不重有关,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发展。而农村教师由于工资待遇较低,生活压力较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

(二)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部支持

1.师范院校要着力调整课程设置

师范院校要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内部结构。以小学教育英语专业为例,可以增加必修课中有关英语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减少或更改刻板传统而实际效用不大的课程;同时,丰富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例如开设一些国内外课改动态、英语教师课堂口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此外,还可增加实践课、社团课等实践类课程。

2.学校要改进校本培训

学校一方面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络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动向;另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和校本特色,深入挖掘教师的培训需求,引进新的培训课程,利用本土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三)初任教师要树立积极的专业发展意识

篇3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56-01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管理学的管理理论、计算机科学的数据库、网络以及系统项目分析开发设计的部分内容,一般安排在本科的后两年学习。此时学生已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也完成了部分管理学和计算机的课程,并且大部分同学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甚至有些同学通过了六级,这为开展双语教学准备了良好的语言条件。

大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中都包含有管理学和计算机内容的交叉。例如Kenneth C. Laudon,Jane P. Laudon的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的第1章讲述了管理、第3章讲述了组织,这些都是管理学的内容,第7~8章讲述了计算机软、硬件,这些是计算机原理的学科内容,第9~10章讲述了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内容。这些章节的深度远不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

2双语教学实践

2.1语言环境

我国高等教育外语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都采用英语教学,但是英语教学也仅限于公共英语。语言类课程所学所用课程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对于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分析设计等信息领域的英语专业词汇仍然陌生。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学科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它既不同于外语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更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对于想了解学科前沿、参阅原版科技文献或书报杂志的学生而言,双语教学有助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熟悉学科的中英文核心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查阅英语文献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用英语阅读和思考。

2.2教材选用

应使用原版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如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Kenneth C. Laudon与Jane P. Laudon编著的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相应的中文参考书目,如薛华成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

2.3师资队伍

管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的教师应由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科老师任教,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为佳。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语言规范,表达清晰,在确保教学内容完整清晰的基础上,能够自如地在两种语言中切换。

任课教师本人应通过阅览相关原版书籍、专业期刊、报纸、杂志来更新知识储备并提高专业素养。

2.4教学方式

教学文件的准备应以英语为主,在教案和演示的PowerPoint中应确保英文内容完整充实,并可在此基础上对难点进行中文注释。学期开始时,授课可以以英语课本为主,进行中文解释和扩充,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可以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交叉授课,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双语教学的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反馈,在课堂上可以用双语实施教学互动。

收稿日期:2007-12-15

参考文献

[1] 褚燕华. 高校双语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8).

[2] 高丽婷,关于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7,(7).

篇4

【关键词】 高校 专业素养 绩效工资

高校教师作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背负着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其重要。

一、高教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整和处理与同事、与学生、与领导、与社会、与工作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包含普通常识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即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素养;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素养;具有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能力的素养。

二、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1、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升,实现荣誉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教育环境的变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果高校教师一成不变、不思进取,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很难化被动为主动,无法理清教学和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难以明确教学和科研的目标,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优化个人的职业生涯,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荣誉感。

2、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资源,其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在经济、政治、思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展,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发生变化,从从前的“春蚕”、“蜡烛”、“园丁”到现在的“简单执教”、随意的“拿来主义”、“现世俗化”,已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分析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和缺失。所以,教师只有也唯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事业更快发展。

三、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首先,学习和思考是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素养。其次,完善的培训制度是手段,各高校应制定必要的培训制度和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

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以后,他就会关心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并且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无论是何种方式和动因促进高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最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升专业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集到提高教师收入多少的问题上来。教师收入的多少又在于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其中分配方案的基础性、核心性问题在于工资结构的设计。

四、绩效工资改革的现实背景及现状

2006年7月1日,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开始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指明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并决定2010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中执行绩效工资。江苏省人社厅和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省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社发〔2012〕142号)、《关于省直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社发〔2012〕154号)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的相关精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的绩效工资部分作为此次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正在事业单位逐步分步进行,高等院校是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单位之一。

五、绩效工资的基本内涵及框架

绩效工资,是以人为中心,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根据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量以及其他各种业绩作为分配要素来进行分配的工资制度。我们可以运用绩效工资结构比例的调整对教职工个人努力道路的导向作用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创新能力。根据文件规定,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国家或者省市以文件的形式直接给予的标准,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方案进行实施。

基本上,各高校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框架为基本津贴、目标津贴、业绩津贴等部分。基本津贴:依据本人聘任的岗位确定,体现个人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担负的责任;目标津贴:依据各学院、各部门完成目标的情况和目标考核的结果进行分配,体现各学院、各部门的综合实力;业绩津贴:依据个人教学科研工作的成果、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确定。基本津贴及业绩津贴的影响因素及权重如表1所示。

六、设计促进教职工专业素养发展的绩效工资结构

二级学院对教职工的具体情况更为了解,更清楚用何种方法、手段更为有效地激励教职工素养的提升,能做到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因此决定了我们在做奖励性绩效工资设计时,应实施打包二次分配,根据各种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及各二级学院业绩在全校业绩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如何打包。然后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的指导原则及各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科学、合理、公平、体现绩效的二次分配方案,报学校审核并批准后按二次分配方案实施分配。

根据各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学校发展的侧重点、大学科研程度和研究生的拥有量等,我们可以将各高校划分为教学型高校、科研型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教学型高校比较侧重于教学,是以基础学科的教育为主,且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需要应用型技能人才,着重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教学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4、X5。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努力的方向与学校发展相一致,致力于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型学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研究型大学较侧重于学术研究,同时兼顾教学,需要学术型研究人才,看重科研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科研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6,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致力于科研能力的发展;综合型学校实施多学科均衡发展策略,专业覆盖面广,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致力于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有开拓精神和研究潜力,以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并重,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合理并重地分配教学工作X4、X5和科研工作所占的比重X6,来引导教职工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发展齐驾并驱。

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光包含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教育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显性知识、显性素养,还包含很难被清楚地识别和分享的隐形知识、隐形素养。隐形素养不易表达、结果分散、逻辑混乱、稍纵即逝。如想隐形知识、隐形素养转化显性知识、显性素养,化分散为聚集,化混乱为秩序,抓住机遇,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到最显著面,这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如何激励教师愿意花费这个时间和精力来化隐性为显性是个重点和难点。从绩效工资结果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挪出一块来专门用于此项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朱美妍等:浅议高校教师教育哲学素养[J].科教文汇,2013(6).

篇5

首先,要深刻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今的信息技术就是物理学中电磁知识的应用,卫星上天发射传输电磁波供我们打电话,战场上传输指挥员的命令,传输导弹发射路径!我们盖的楼房都要经过结构分析,分析力学稳定性!街上跑的汽车每一个零件的制作都要经过受力分析试验!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相信学生就会喜欢上物理的,因为学好它将给我们自己带来无穷的力量!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所做的事情充满兴趣才愿意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得更好。学生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克服困难想要把它学好。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呢?第一,课堂上要听懂,这一点需要教师讲解时深入浅出,课堂内容紧凑,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听讲并且能够听得懂。第二,学生做题练习,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上课听懂后要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很容易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时的表扬并不是一味的表扬,还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第三,掌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学习学科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结构,形成知识体系。一个人对自己熟悉掌握的事情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只有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后才会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才会愿意去研究和学习。

其次,还要重视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物理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都不要包办代替。

我们所说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对教学方向、内容、进程、结果、方法和质量的责任感问题,它既不是要片面地夸大教师对教学的作用,也不是要贬低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不是只局限于讨论让教师多讲一点或少讲一点的具体时间问题。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的弊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改变师生只让书本和环境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激励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学,主动地去建构、驾驭知识;要改变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只会依靠教师的讲授来获得知识的单一途径,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求得发展的多种途径;要改变只以模仿、继承、积累和重复前人的固定知识为主的守旧模式,创立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有应变能力的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改变学生盲目接受一切,不善于抓住各类知识的内在联系,不善于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倡导刻苦精神与科学方法相一致,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知行相资、互相促进。

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有关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教师无疑要对知识做一定的简单化处理,包括突出事物重要的关键特征,反映事物的典型情况,排除无关的或不重要的信息等,以便于学生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其实,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与其自称握有“真理”,倒不如说真理是在教师和学生以外的某个地方,而且探索真理是他们的共同的任务。换言之,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探求真理的方法上,而不是放在某一特定真理的内容上。因此,教学不单是个内容问题,不单是预先安排好的、单向的知识传递和积累问题,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就是说,要把教学活动看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交往和沟通的过程,强调教与学的统一,强调两者的共振,而不是把它们简单相加,更不是扩大学与教两者的矛盾。有了师生间和谐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人与群体的合作就成了重要的变量,那么平时的课堂活动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篇6

1 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主要指自然科学素养,如物理学科素养、化学学科素养、生物学科素养、天文学科素养等等,是指在先天遗传素养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科学素养由于受到人的先天条件的影响,所以培养科学素养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化学科学素养则是人们以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和应用科学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价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前者是指对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记忆、了解、理解和掌握,后者指应用化学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化学新规律的能力。人的化学科学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两种途径加以发展,通过教育可以传授化学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品德与能力;通过实践也可以巩固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品德。

2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篇7

一、ESP理论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指针对某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且结合学习者的特定目标和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Strevens根据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具体需求,归纳出ESP具有四个区别特性:(1)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3)教学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4)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相对照的特征。由此可见,ESP的知识是不属于英语语言共核部分知识,它的本质是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主要驱动的英语学习,学习内容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需要经过专业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并且这种理论指导下培养出的是职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能起到缓解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供不应求的矛盾,比如公务英语、警察英语、法官英语、药剂师英语等。

二、基于ESP理论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教师的队伍呈现壮大趋势,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在逐步加深。然而,关于ESP教师专业素质构成,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有的研究者认为,ESP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有的研究者认为,ESP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还有的研究者则把合格的ESP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概括起来包括:英语学科知识、专业学科知识、ESP理论和教学方法。结合以往研究者的成果,本文对ESP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整合成四个模块,包括教师专业情意模块、英语学科知识和技能模块、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模块以及专业能力模块,并据此构建了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较高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情感倾向,它包括教师对待教育的意识、态度和专业精神。它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情意与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参与和表现之间成正比例关系。幼儿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主要由其教学对象决定的。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处于人生可塑性最强阶段,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幼儿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他们既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也是学习的引导者,还是幼儿与社会的沟通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繁琐性以及挑战性。此外,当前幼儿教师普遍面临工作压力大而工资待遇低、付出多而获得社会关爱少的双重矛盾与尴尬。根据马斯诺尊重需求可知,这些矛盾与尴尬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指数。因此,幼儿英语教师面临来自教学内部和外部的困境,就决定了对于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情意,才能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动力。

(二)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学前英语教育要求师资既应具有较好的英语能力,又应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学、英美国家文化等领域的共识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准确的语音、语调以及流利的口语。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的语言文化鉴赏能力,也能培养幼儿的文化好奇心和敏感性。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研究表明,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英语教师准确的语音、语调是幼儿英语教学高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学前教育方面,需要掌握幼儿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幼儿教学法知识、幼儿技能。首先,幼儿教师英语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主动了解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前沿,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其次,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正确地使用幼儿英语的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儿歌教学、故事教学等方法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幼儿技能是教师组织幼儿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英语儿歌、英语故事、英语歌曲、英语游戏等教学技能,这既能满足调动幼儿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的教学目的,同时,也符合幼儿爱动的生理发育特征。

(三)一定的教学、科研、反思能力

教师需要做一名研究者,这是21世纪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反思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特征。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研究,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由于我国的幼儿英语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故需要幼儿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实际问题,把问题转变成相关研究课题,在研究中转变教学思维,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理论水平,积极构建符合中国现状的幼儿英语教学模式,并在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三、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路径

基于上述对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结合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于学前英语教育师资培养提出以下路径:

(一)培养幼儿英语教师健全专业情意

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而外因则起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良好专业情意的形成,既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外部学校环境给予支持。首先就幼儿英语教师个人角度而言,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反思的意识、自控能力。幼儿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就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个体,因此应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与此同时,还要有不断反思的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曾说过,“坚持写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成为教学名师”。这说明,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良好教师专业情意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不断反思自己价值观、师德观、教学观、学生观,形成良好专业伦理、素质的过程。在专业生活中,教师则需反思自己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等以帮助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最后,幼儿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面对棘手的教学事件时,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到让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愉快轻松的。从学校环境角度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给予支持:首先,强化幼儿英语教师职业情感,塑造幼儿英语教师的专业灵魂。学生在选择幼儿英语教师这个职业之前,对这个职业的认识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这份职业的信念,形成初步的幼儿英语教师专业情意。入职后,对新任幼儿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实践,让他们对这份职业拥有持久稳定的情感。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创建幼儿英语教师成长的环境。具体来说,学校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体现出“以师为本”的理念,让幼儿英语教师在工作中找到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愿意奉献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到幼儿教学中。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竞争既能唤醒幼儿英语教师的内在动机与热情,又能让他们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最后,提供多种多样的幼儿英语培训、专题讲座、外出进修等学习形式,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多样性。

(二)培养“英语+学前教育”的复合型学前英语教育师资

20世纪90年代,《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共识和模式探索逐渐成熟。多数外语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自身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六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1)外语+专业知识;(2)外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5)非通用语种+英语;(6)双学位。对于学前教育英语师资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外语+专业”的模式,即“英语+学前教育”的模式。这个模式下,英语教学质量是前提,强化学前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由英语课程、学前教育课程和艺术教育课程组成。英语课程中,重点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以及良好的听、说能力;学前教育课程板块,以幼儿技能为重点,并持续开设幼儿教育活动和幼儿英语活动设计两门课;而艺术课程板块,则以弹、唱能力为重点,也持续开设钢琴、声乐、舞蹈等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要注重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

(三)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篇8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课程改革加速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各学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知识的综合化,美术教师也不例外,要了解相关的艺术,不仅要装载学科专业知识,还要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以提升自身素质。它要求教师从更广泛的意义综合和整体地理解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育,全面分析美术教育所蕴涵的价值,在突出美术教育学科特点的同时,打破学科知识的条块分割,完美地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这样,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引发学生的思维层层升华,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小小浪花,推波助澜,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造型语言的含义,真实地体验到美术之美,从中体验到成功感和幸福感!

二、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1.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教师应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绘画过程,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或可试)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2.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先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应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然后,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使其产生挑战心,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美术课是一门个体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欣赏课而言,同样的作品有不同感受;对于写生课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从而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存在着授课的集体性与实际操作中个体性的矛盾。同时,因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征和美术修养,他们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领悟和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讲授的集体特征和操作中的个性化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目标要求,二是不同对象的不同教学方法。如对优等生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使他们“吃得饱”;针对中等生设定“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目标;而对学困生则要放低教学目标,以避免他们“吃不了”。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在美术教学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从而体会到生活与美术的联系,感受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五、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太过单调刻板,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对美术提不起兴趣。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美术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要求,其不仅要求我们以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更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学生。通常情况下,评价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师生在评价作业时有对比、有参考。2.用几分钟时间请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做自我评价。3.请全班学生一起来评论。4.教师评论。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尽量采用激励性语言,以挖掘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即使作业表现不太理想,教师也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激励能力较弱的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评价作业的效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并给予合理评价。

篇9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6-02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CHEN Shao-yan, KONG Xiang-hua, YAN Zhi-la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points of master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foreign languages, computer as well as network skills and related discipline knowledge, training one's managed capac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tively, consummating ability structure,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capability and predominating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to discuss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后设立的,是经济类专业中最具国际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之一。国贸专业是一门专门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有关政策法规,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1]。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贸易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医药公司、三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部门以及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等。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与其竞争岗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海归人员[2]。本人根据几年来对国贸专业的学习心得,在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上,谈些看法,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多筹码提些建议。

1 应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学好从事经济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例如宏观、微观经济学,定量化分析方法,管理知识等,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且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国贸专业的学生还应掌握其他例如外语、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学科知识。从专业特点来看,国际贸易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经济活动;对一个从事贸易的人来说,外语是支撑整个事业的支柱。不掌握外语知识,便失去了交流;而失去了交流,就像一个剑手抛却了利剑。这就决定了国贸专业对外语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把外语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国贸专业开设贸易专业英语,要求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等,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建议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笔试、口语水平,争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还要尽量考取更加实用的BEC、GRE、托福或雅思等证书,积极创造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杜绝“哑巴英语”现象。

一名优秀的贸易人员要求具备很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尤为重要。网络信息传递由于信息量大、适时、成本低而成为贸易人员获取市场行情、市场需求、建立客户联系、洽谈、成交以及履行合同的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迅速普及,电子报关、报验等甚至成为某些职能部门接受的唯一办公方式。因此,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积极考取省级、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网上贸易的专业技能,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愈显重要。

2 积极锻炼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与理工技术类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略显不同,经济类业务人员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这是由其专业性质决定的。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除对外洽谈、签约之外,在合同的执行阶段和内部的日常工作中,大量涉及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一些非常规性决策等管理性工作,而且通常要求业务人员独立完成此类工作。另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贸易人员,看你的电话本上有多少个电话号码,看你一个月内与多少人交往,便知道你能挣多少钱,此话虽显偏颇,但还是不无道理地表述了人际交往对贸易人员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里,国贸专业的学生们除了应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管理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在就业招聘中,在同等条件下,很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选择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其原因就在于此。

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锻炼。

3 完善自身能力结构,积极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

国贸专业的专业性质,还决定国贸专业的学生应懂得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例如应多参与文体活动,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因为文体活动不但可提高人体运动功能,改善体质,陶冶性情,锻炼毅力和耐力,还可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具备文体特长者还应积极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争取获得好成绩。又例如应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听经济、法律类的讲座,拓宽知识面。再例如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多做兼职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增添生活费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促使我们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且还可利用实际工作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使我们日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最后,尽量争取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科研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以培养自身科研思维和锻炼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多才多艺,对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只要全面做好迎接社会需要的准备,掌握多方面知识,具备多种能力,竞争力就能提高,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2):105-107.

篇10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意见》强调,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 应我国加入WTO后急需办好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在3年内,使使用外语 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或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施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的办法,然后分步到位。2005年,教育部在《关 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课程的数量。

面对教育部的上述要求,实践中人们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仍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一种解释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1]。另一种解释认为,“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主要是用英语。它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并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对英语理解上的难度(不绝对地排除汉语)。但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去听老师讲英语,而且是更加强调师生间用英语的沟通和互动”[2]。还有学者提出,“双语教学是中国新近提出的教学理论,人们对其误解很多。从字面出发,认为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人大有人在,而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却是用外语进行的专业教学”[3]。

概括以上三种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其差异主要有:一是认为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实现语言教学,二是认为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是认为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科知识的教学。我们认为,首先,双语教学的定义不应该定位在教学模式上,尽管双语教学中采用了不同于用本族语言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作为一种方法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双语教学应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通过先进的教学模式而达到获取专业知识与掌握和应用第二语言以及提高综合能力的目标上。其次,双语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掌握另一种语言或某一专业知识,我们认为,高校的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以外的语言(通常指英语)直接应用于专业知识教学的教学。

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双语教学目标定位狭窄

双语教学涵盖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其中掌握与应用外语以及专业知识是双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经常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即在有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为了顺利进行双语教学,往往把双语教学课上成了专业外语课,课堂上耗 费了大量的课时用在对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解释上,而忽视了本课程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双语教学中虽能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但在讲授与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中文,忽视了第二语言及其思维方式差异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外 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此外,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认识与定位狭窄还表现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培养。与国外双语教学的目的相比较,我们虽然并不是源于种族同化或社会稳定的需要,我们的出发点是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培养双语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利用两种语言以掌握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两种社会文化及其语言、思维习惯差异的熟悉与了解。忽视了对非 本土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导致双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一切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所由产生的文化与社会的背景。因而,培养多元文化与对非本土文化 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对语言与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

2.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的整体性不够 。双语教学的课程多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承前启后的关系。 但许多高校只是在某一具备条件的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而忽视了课课之间的联系及专 业 学习的连续性。其次,有些课程并不适合双语教学,或者目前尚不具备双语教学的条件。在 这种情况下,如果在这些学科盲目地开设双语课程,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教学资 源的浪费。

3.双语教学的适任教师缺乏

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适任教师缺乏。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 外语能力以及学科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但目前我国从事双语教学的师 资的综合素质不高。从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的知识构成来看,一部分教师是专业课教师,其 外语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还有一部分具有外语专业背景的教师,其专业素养却不够 。此外,还有很多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4.双语教学方法落后

双语教学将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它一反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主要讲解语言 学内部规律的语言学理论,强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 力,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沉浸法”、“整体教学法”和“基于内容之教学法”等。 它强调教学 的重心不是语言的功能而是语言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它认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 体 到部分的过程,只有在学生认识到语言的整体性时,他们才能认识到语言的本质,所以应该 注 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中的许多人在教学实践中仍以讲授语法为主,以教师 为 中心,大量地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 。 这阻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及交际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和语言应用能 力的提高。此外,双语教学中仍有教师大量采用传统的翻译法,为学生翻译句子或解释 专业词汇。长期使用该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哑巴英语的弊病。

三、解决双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合理制定双语教学目标

要达到双语教学的理想效果,首先要合理制定双语教学目标,其次是处理好各目标之间的关 系。 双语教学应该涵盖综合教学目标,但这种目标不宜过于宽泛。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权重,可 以 将双语教学目标依次归纳为以下几种:1)专业目标;2)语言目标;3)多元社会文化理解能力 ;4)学术目标。其中,专业目标要求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及其知识;语言目标要根据学生入学 时的水平来确定,一般来讲,应该达到英语四级的水平,重点高校达到六级的水平;多元社 会文 化理解能力包括了解与掌握母国与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风俗习惯;学 术目标要求要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进行调研、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方面的能力。

此外,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教学目标的权重做出权衡。根据我们的双语教学的实践 , 我们认为,教师权衡不同目标应依次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教学目标、语言教学目标以 及学术目标。其中,多元社会文化理解能力是实现几种目标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 把该目 标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课外阅读或其他方式让学生掌握与了解,或者鼓励学生选 修中外文化概况等课程。

2.科学设置双语教学课程

首先,双语教学课程设置要体现学科的整体性。只考虑某一具体条件开设双语课程违背了学 科 的整体性原则,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我们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与非合作办学 的双语教学课程进行比较,发现以专业方向作为出发点进行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科学 习的完整性。例如,市场营销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可本着由易到难的顺序逐一开设市场营销 导论、市场调研、整合营销传播、国际市场营销等双语课程。由于专业方向一致,专业基本 理论与专业术语重复率高,易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掌握与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外语专 业词汇的记忆。

其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注意其连贯性。例如,在双语课程设置时,可 以 考虑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以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奠定语言与知识基础。对于某些 专 业性强、理解难度大的课程,要确保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比如在开设 商业与经济统计双语课程时,就要确保学生已经修完了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等相关公 共基础课。

3.丰富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手段

适任双语教学的师资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保障。解决双语教学教师不适任的对策主要有:首先 ,开展双语教学 的高校应建立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制度,定期向教师提供培训。培训的内容应该丰富些, 应该给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以选择培训内容的机会。培训内容可以分为几大类:1)专业知识 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2)语言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特别是 教 师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3)教育技能培训,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给教师补充 教 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4)科研能力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以及思维和写作能力;5)管理制度培训,目的是使教师了解学校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师与学 校管理人员的沟通。其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可以建立双语教学网站,定期向双语教师提供双语教学 的最 新研究成果。教师通过该网站可以随时获得需要的信息,以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另外,还 可以举办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研讨会,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相关学校参观、访问、调研等,以便 开阔教师的视野。还可以资助教师到国外进修,或通过给外教进行助课等方式以提高双语教 师的双语教学能力。

4.灵活运用双语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程度、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初始阶段可以适当使用“翻译法”,同时结合“交际法"创设真实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师生、生生之间展开有意义的对话、讨论,促使学生自主加工与转化所学的知识。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后,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或“任务教学法",即围绕解决某一问题进行教学。此时,教师也可以适当提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条件,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浸没式”教学法适合在课程难易度适中、学生已具备相关基础知识及良好的语言基础的条件下使用。完全沉浸在全英语的教学环境中,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及语言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而对于某些课程的实务性环节,则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期货交易的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分别扮演买卖双方、期货经纪公司、场内代表、清算所等期货交易中的不同角色,完成某一既定交易后再交换角色。恰当地采用情境法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果。还有,对有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国际商法的教学中使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就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他们理解相关法律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爱好、学习方式以及品格、个性等非智力因素,适时地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曾燕冰,李洪琴.高校双语教学:定义与模式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 5(1).

[2]史玉娟.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