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例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本文通过对09级2010-2011第二学期展示设计教学中的项目教学实践案例,分析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效果反馈,为高职类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和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学院图书馆二楼的“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的展示设计项目,并对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跟踪。通过教学实践和结果研究,发现使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不但能够达到课程标准,同时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和实操能力。
【关键词】展示设计项目教学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为了迎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推进的“三双一突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2010-2011第二学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09级展示设计教学中,实行结合实际设计项目进行教学,项目实施和课堂有机结合,运用“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1 明确项目教学理念
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和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职教类课程,是当今世界性的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项目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萌芽于欧洲教育的劳动思想课,出现于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20世纪中后期逐步得于完善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项目教学是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使得学生社会化、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此教学方法经香港传入,在国内最早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献出现于1998年,在当代各级教育和企业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项目教学理论的内涵,结合我院“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使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和锻炼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能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的可行性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做一体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学生直接接受任务,并收集相关数据和实施项目的教学法。学生可以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但一般将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内容。项目教学法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实际操作最终完成作品的形式,以便自主地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一个项目活动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的综合训练和提高。学习过程将会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设计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个项目活动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的完全符合教学要求。
3 接受设计项目任务
“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是由香港知名企业家陈晓辉先生捐助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而建立,2011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内收藏有陈晓晖先生捐赠的各式汽车模型和书籍。收藏馆将设于学院图书馆二楼,占地面积120平方米。项目实施之前,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对汽车模型的基本知识和汽车文化作全面的了解,借此引出项目任务――“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的展示设计。
4 制订展示设计项目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09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2)班共46位学生,按每组3-5人共分成10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教师根据学院分管“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项目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以及展示设计原理,强调学生要以创新、实用、美观、经济为设计标准。每个小组根据场地测量的数据和汽车模型资料,进行任务分工,写出展示设计计划书并进行本项目的初步方案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参考和指导意见,学生对各方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5 项目实施过程
学生根据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及分工进行搜集资料、开展调研、设计及编写设计说明,教师检查学生制作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5.1 资料搜集。
查阅由香港知名企业家陈晓辉先生提供的汽车文化资料和书籍,并从本院图书馆和网络搜集汽车文化资料,筛选出与本项目设计相关的信息。
5.2 开展调研。
组织学生参观会展中心、海南省博物馆、国际汽车会展,走访汽车卖场、明珠广场精品店、友谊商场精品店,对现实中的会展情景、现状和汽车文化作全面的了解,并作文字记录和拍照。
5.3 设计。
5.3.1 平立面草图:根据收集资料、收藏馆筹备组领导的意见和现场采集的场地数据,在平面中以界面处理空间的划分、分隔和组合关系,确定展示风格形式。灵活利用展台、展具、装饰展架对空间的分隔、衔接和组合,注意空间的秩序、序列、导向、渗透和流通性处理,明确空间的参观流动线向;
5.3.2 规范制图:根据草图绘制平、立面图纸,要求比例、尺寸、单位、图标的准确性,展台、展具、展架和空间节点要绘制详图,标明运用的材料,并注意成本的控制;
5.3.3 效果图绘制:根据标准平立面图绘制效果图。确定空间的色彩基调,注意材质的熏染和灯光效果处理。
5.4 编写设计说明和制作PPT设计汇报。
根据设计方案编写设计说明和制作PPT设计汇报。
6 作品检查、筛选及评估
6.1 学生自评。
每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本人在组内的贡献进行评价和总结;
6.2 他评。
通过PPT设计汇报,各小组自我讲解设计方案,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6.3 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设计要求对作品评价各小组设计方案,并重点分析优秀设计作品,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展示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进行总结。
6.4 筹备组点评并筛选出最终用于施工的设计方案。
由教师在十套设计方案中挑选出六套方案,送学院汽车模型收藏馆筹备组,由筹备组领导审核并作出点评,筛选出最终用于施工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本展示设计项目教学活动最终中标方案为廖凤娟、易红艳、蔡娜三位同学的设计作品。
由教师挑选出五位优秀同学,对筛选出最终用于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经筹备组领导审核通过并交付专业公司施工。教师督促学生对项目施工实施跟踪,并作项目跟踪记录。(注:本展示设计项目已施工验收完毕,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6.5 评估标准。
本展示设计项目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以中标设计作品为最高分,其余小组作品将以此为标准依次进行评估,占总成绩的70%,结合平时成绩和表现的30%为最后成绩总分。
7 项目教学总结
通过此次“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项目的实施、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多方面均有所体会。
7.1 符合展示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同学们经历了一个实际性的展示项目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展示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展示设计的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达到了课标中的要求。
7.2 契合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
“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这一设计项目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开始虽然是一个陌生的项目,但是通过了解了大量的汽车文化知识和调研,从陌生到熟识,逐渐进入项目设计角色,最终完成设计方案。
7.3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在“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项目教学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与跟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在教室中听讲的沉默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学生的设计总结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展示设计有了正确的理解,在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上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7.4 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这个项目的设计,学生对于展示设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设计素养。
7.5 教学反思。
“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这个项目有它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体现展示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时候,有关展示设计的视觉传达与空间设计相结合的知识和内涵明显覆盖不够,并且整个项目的设计难度不高,在承载展示设计的整个内容方面略显简单。这样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再追加一个难度稍大的项目,如模拟会展设计、商场橱窗或精品柜等项目的设计,这样使得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更加完整的展示设计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篇2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的学科性质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该学科教学中的高度适用。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是以中国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条例等法学知识与畜牧兽医学自然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和边缘性学科,是研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如今,伴随着畜牧兽医行政诉讼案件以及在养殖过程中利益所受侵害的案件日益增多,我国对畜牧兽医行业的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实施了兽医执业资格考试,以规范中国兽医的执业操守,而《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也随之被列入考试范围,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学习及应用对于将从事畜牧兽医行业的学生是至关重要。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畜牧兽医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相关法律、条例等知识解决现实所遇问题。如何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掌握畜牧兽医行政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并熟悉司法程序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有限的学时内达标地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案例教学是必要的。其次,西南大学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课程的开设在学生修完全部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基础法律课程之后,已有一定法学知识储备。综合上述,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2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代表了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注重操作技术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要求很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能灵活处理课堂上发生的突况。在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教师欠缺实际经验致使所举案例与课堂内容不相符合,就会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活跃,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对案例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一个误区,即把举例子等同于案例教学,引用案例仅仅为了以此为“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成为“演说员”,而不是像真正的案例教学那样通过案例创设一种情景,并将学生导入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思考分析案例事件中的问题,使学生得到发言机会。教师对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掌握不到位,势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仅与教师的知识能力有关,而且与学生素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在该课程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类:不参与型、踊跃参与型及选择参与型[5]。第一类学生所占有的比重与第二类学生大致相当,都比较少。而第三类是选择参与型是介于前两类之间,是所占比重较大的一部分。他们的特点是遇到感兴趣的案例学习内容,就会专心听课,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反之,遇到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他们的参与热情会大大减弱。所以,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一类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抓住他们就等于抓住了整个课堂,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3案例教学法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围绕教材基本理论知识选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准则、教材理论为基础进行案例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只为提高学生兴趣选择一些热点但又脱离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案例,从而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因此,应在教学要求的指导下,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进行教学,以免误导学生。朱兆荣老师所编写的《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实用案例解读》中所涉及的案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还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服务。目前,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课程的相关教材缺乏案例叙述,学生在自学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在教材的编写中适当引入案例的叙述,如朱兆荣老师新出版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学》案例版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3.2选取合理的案例
3.2.1时效性。根据国家畜牧业发展所需,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涉及的条例、政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生可以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渠道获得信息,因此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课程中所举案例一定要具有时效性。在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畜牧兽医行政或与养殖行业相关的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行政管理事件。一般来说,学生对身边的事关注度往往比较高,如果选取的案例是那些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的案例,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如介绍“兽药生产经营管理”时,可以将“瘦肉精”事件相结合讲授违禁兽药的分类及管理;又如介绍“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时,将“美国牛肉”事件作为例子进行讲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这些事件发生不久,尚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对学生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吸引力。
3.2.2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表现为其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学生通过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12年,媒体报道的山东部分地方养鸡户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引起农业部高度重视。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禁止人用药品用于养殖业生产、禁止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禁用药品、禁止销售含有违禁药物或者兽药残留量超过标准的食用动物产品”。这样的养殖场所生产出的肉食品将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同时也对我国相关部门再次敲响警钟,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3.3实现教师角色转变,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了一种新的三角互动关系。案例是讨论的基础,教师和学生是参与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的设计者、组织者[4]。要推进案例教学,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使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意识,促使其实现角色转换。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一名导演。要成功“导演”一堂案例教学课,首先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课前一定要熟悉案例材料,对有关背景知识要作更多的了解,设计案例问题,以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地发挥。然后为案例教学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充分地展开交流。案例教学倡导开放性、实践性。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教学中,案例教学不仅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及合作能力,还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案例教学为提高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与执法司法的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的行业精英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3.4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来自于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呆板,评价内容单调,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全面真实的反映。然而,评价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中的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对案例和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与解决办法,教师利用学生个人对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个人独立的对问题的看法。在班级讨论中,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而又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赞赏。学生不同观点的呈现,是智慧的汇集,是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生动展现[5]。如暴发一类动物疫病时,对疫点的染疫动物及同群动物实施扑杀过程中,有些养殖户会进行阻拦。
学生进行讨论时有人会说没发病的动物暂时不扑杀,杀了的确太可惜;也有学生认为应该全面扑杀,避免疫病的传播。实际上,学生说得都有道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对一类疫病在控制和扑灭上,要对疫区实行封锁,对疫点的染疫动物及同群动物实施扑杀,其垫草、排泄物等污染物要销毁。并且根据地方政策,在扑杀后政府会给予一定补偿以减轻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4结语
篇3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项目教学法;案例
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改造传统的技术教育、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类课程,又成为众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1] 。
通用技术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它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2]。
项目教学法简述
项目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使其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以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3]。
“项目教学法”理论的出现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儿童教育法,各国的引进均结合本国情况,应用在不同领域。在国内中文文献中,最早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献出现在1998年。项目教学法经香港传入后,在企业培训、中小学生、职教学生及大学本科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学习者接受任务,收集和某一问题相关的数据并综合数据。学习者可以随时寻求老师的帮助,但一般都是独立完成任务。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等理论。项目教学法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地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学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针对上述项目教学理论的内涵,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及其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使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锻炼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能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项目的实施
在通用技术的《技术与设计1》中,第三章的内容为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这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从而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恰好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因此,笔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使用了项目教学法。
一、确定项目任务
近几年,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在我校持续开展,同学们都有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但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却做得不是很好,这当中有各种原因,其中也包括垃圾桶设计的问题,于是借此引出项目任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的设计。
二、制订项目计划
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人,选出组长。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创新、实用、美观、易清理、能够垃圾分类、体现校园文化,课时设置为4节课。每个小组根据现有材料填写方案设计表,进行任务分工,如表1。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参考意见,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三、开展项目活动
学生根据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及分工进行搜集资料、开展调研、模型制作及编写报告。教师检查学生制作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四、项目检查评估
学生自评,每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本人在组内的贡献进行评价和总结;他评,将制作好的模型随机发给学生,让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制作要求对作品进行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如表2所示。
项目总结
通过此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项目的实施,从教学的实施、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多方面均有所体会。
一、达到了本单元课标中的要求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同学们经历了一个技术产品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达到了课标中的要求。
二、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熟悉的项目,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一个分类垃圾箱比较容易实现,并且这个项目制作起来使用的工具简单,省去了对学生进行工具训练的时间,降低了制作工艺上的难度。
三、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
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在教室中听讲的沉默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学生的制作总结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一章的内容有了正确的理解,收获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这个项目的制作,学生对于本章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技术素养。
五、项目反思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体现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时候,有关技术的规范原则、道德原则体现得不够明显,并且整个项目的技术难度不高,在承载第三章的整个内容方面略显简单,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再追加一个难度稍大的项目,如篮球架的设计、桥的设计或者衣柜等项目的设计,这样使得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顾建军,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项目小组 团队学习 案例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以讲解的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如果对于一个相对单一的世界,知识之间没有太多交叉,很多问题都可以找到定论,那么这种传授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维度分析。如果依旧把教师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依旧通过教师的“耳提面授”进行知识单向给予,那么这样的知识传输方式就过于陈旧,知识传输效率就过于低下,即便教师疲于奔命,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微乎甚微。最好的教学,是要学生知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道理,知识来之于实践,你掌握的知识必须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使学生养成在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之间寻找联系的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九种教学方法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后,发现案例教学在包括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人际技巧、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六个方面综合效果第一。国外的研究机构对商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了案例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高达50%的学时配置在案例教学环节。我国的MBA学生对案例教学比重期望值的均值是57.7%,有78.9%的MBA学生期望案例教学的比重在50.0%以上,其中34.2%的学生期望在70.0%以上,说明学生们对案例教学的期望值很高。
一、对案例教学的分析
案例教学主张以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解析、理论学习、个体陈述、群体讨论,调动和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论求知能力和积极创新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控制者;教师不再是知识传输的发散源,而是引导知识传输方向的控制开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工作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学生有效参与讨论,并且把握讨论的方向,使讨论的核心紧紧围绕在教材的知识范畴之内,不能过于发散,以免使讨论空泛化。现代教育理论也在一直强调教学活动中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但无论关系如何发展,塑造学生的独立学习精神和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将是理论研究的方向。
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启发式教学的实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在现有文献查询中,案例教学的过程描述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选取。教师根据章节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并分析设置与所授课程章节内容相一致的问题,以供学生讨论。二是阅读案例。把案例分发给学生(或提前布置),让学生仔细阅读案例,最好能够自己写出完整的案例综述。三是个人分析。根据设置的问题,分析案例蕴含的知识内容,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四是小组讨论。通过与周边学生的交流或者组员的交流,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补充,形成共识。五是课堂发言。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案例陈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六是全班交流。在课堂发言后或发言中,允许学生进行自由发言,给出不同的观点。七是总结评述。对所有的解决方案进行评讲,结合书本知识,明确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与课本知识的关联性,给学生讲解问题的分析方法,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学界对案例教学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如果仔细分析上述的案例教学的各个方面,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逻辑问题。但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满意。何志毅等对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研究发现:在案例教学满意度方面,只有14.4%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表示比较满意和0.6%的学生表示满意。他们认为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原因为课程的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以及对操作性技能培养不够重视。其它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第一,案例质量。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教学案例为外来案例,本土案例比例偏低,导致了案例在教学中的不适应性,使老师和学生都难以把握案例的精髓。第二,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许多教师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自身没有接受过案例教学的浸染,当面对开放的课堂氛围、交叉的知识结构时,不能画龙点睛式的精确评析案例,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第三,案例教学方式。集中在案例教学的过程组织上,案例准备时间上,学生参与度等。第四,保障。集中在机构保障、制度保障、设施保障和经费保障方面,教育机构并没有把案例教学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如果定性的分析影响案例教学质量低下的因素,保障因素是不能通过个体教师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因此这个因素本文就不再讨论。在现有研究结果中查询,大部分的学者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对单一而直接的方法,例如:加强本土案例的编写,提升案例库的质量;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交流,提升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积极准备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组织课堂活动;提升案例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加强对案例教学的政策投入和经济投入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决现有案例教学水平低下的努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联系到上层设计,个体教师并不能在短时间改变现有的教学环境。从近几年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笔者认为,学生项目小组(project team)的构建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上述的一些问题,提升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项目小组”的作用及意义
学生项目小组的构建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准备时间不足。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和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损伤,学生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剖析案例、分析原因、联系理论、组织语言、精确陈述。通过项目小组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交流得越充分,发现的问题越多,分析的问题越深入,那么小组的分数就越高。学生可以把任务进行分割,每个组员负责其中一部分,每一部分联系课本某一章节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每个成员都需要进行情况说明,无形间增加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知识的相互交流。
如果有些章节内容对应的案例过于陈旧,不能找到合适的案例进行讲述,那么教师可以规定相应的题目,使项目小组自己收集信息,编撰研究报告,这样可以解决案例陈旧或者水土不服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采集能力,并且在大量信息面前分离出有用的信息,这个活动本身的知识纳入量就远超过课堂讲述。
对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问题,项目小组的组建可以大大降低组织的难度。由于项目小组的设立,实际上就是降低了案例讨论的参与基数,由以前的个体变成了现在的团体。小组之间的竞争牵涉到了“荣誉”感,小组成员会在讨论中极力维护自己的观点,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潜力。另外,项目小组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所以在课堂讨论环节,不会存在无的放矢的情况,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补充,也会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项目小组的组建除了对案例教学的促进作用外,还有其他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为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求组织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图书馆是否提供团队学习的房间,教室的布置结构是否进行调整,教师的考核标准是否进行修改等),以适应学生团队学习的需要。第二,打破了知识传输的单向渠道,使学生能够自己构建和发现新的知识平台。第三,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明白知识的汲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的本质不仅仅是去获取知识,而是养成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项目小组”的实施
学生项目小组实质上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团队作业(team work)。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几个学生(3-5名)可以自由组成项目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指定的项目,这里的项目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个报告。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完成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教师,并且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小组的研究结果。项目小组自己选择出一个组长,由组长组织小组各项学习活动,并且在提交报告时,需要附带活动记录清单一并提交。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自愿对其他成员进行贡献度评分,按比例进行成绩分配,不合格成员不能获得平时成绩和报告成绩,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团队学习活动。
教师的任务与案例教学的角色基本一致,但需要对学生的项目进行整体的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课程开始前期,教师需要规划适合学生操作的具体项目,并且项目的设计必须要与课本的知识相一致,尽可能地能够覆盖全部章节,增加项目的执行难度,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阅读书本知识。同时,教师需要负责学生团队的组建,原则上鼓励学生自由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环境。开课的前两周,教师需要把不同的项目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规定在3周之内完成自己小组的研究报告。这样在授课环节,教师可以不断地依据书本的知识,向不同的小组进行发问,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项目进展情况,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和完善自己的研究项目。
彼德?圣吉明确了团队学习的概念,并认为团体学习的过程是协调成员能力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培养成员间的协同意识,促进团队绩效,达成同一目标,最终使组织与个体利益最大化。项目小组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中加强沟通和交流。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更多隐性的知识会在团体成员间进行转化和置换,学生之间形成了另外一种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每个学生都可以深度挖掘自己擅长的领域,通过交流,促使团队成员间的知识积累达到平衡,起到共同学习、相得益彰、集体进步的作用。综合国外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团队学习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团队学习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革新。
四、结论
传统的教学理念偏重于知识的单向传递,依据教师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点到面的方式传递到学生那里,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淡化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由于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导致了学生学习态度萎靡、分析能力降低、知识保留时间短暂。尽管借助案例教学的方法传授知识,可以打破传统的知识传递的单向渠道,转化为点对点的知识传输平台,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知识交流,提升知识传递的效率,但在案例实践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参与度不够,案例教学的实际功用不能很好地发挥。通过学生项目小组的设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发地群体性研究案例,促使案例教学的顺利展开;通过案例教学团队化克服了过去学生各自为主、分散学习的状态,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项目小组的设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强度,在相同的单元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做好课前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团队学习中;项目小组的设立降低了课堂讨论的组织强度,使课堂的案例分析能够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1:91-95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和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62
[3]宋华明,杨慧,马义中.本科生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30-33
篇5
关键词: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01752-02
1 引言
据2005年麦肯锡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1]报告中指出:跨国公司的人才标准主要包括必备技能、实践经验、英语水平。在高职而言,培养目标就是技能型的人才,着重于职业技能教育,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就业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局域网组建技术课程教学中体会到:要教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重点在于运用适合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应探索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本文就“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 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粉笔+黑板+书本”进行“教”,学生利用“书本+耳朵”进行“学”,其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书本上的记载和老师的讲解,是一个形式单一的封闭系统。在局域网组建技术的教学中,均是采用“讲概念――分析概念――例题讲解――习题”的方式,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主动性不强。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目标不明确;理论记不住;实践不知如何动手,从何处着手;课程难学难懂甚至不懂;教师也教的很累。
“填鸭式”模式基本是单向执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很少,学生“做”的很少,互动性不强[2],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学完了也忘记了。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课程教学最关心的问题。
3 “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1993年美国教育部在《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中指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所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和任务,引导学习者带着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我们在局域网组建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遵循网络技术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学习形象化、具体化行之有效的方法。
项目驱动是指专业课程以项目开发作为教学总目标,项目可划分为若干个典型案例,不同教学阶段的项目功能和难度都是不同的;案例教学是指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单元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行“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案例教学―知识归纳―案例实践―总结讲评”循环进行,是提高教学效果,训练职业技能的有效教学方式。如图2所示。
“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以教育为主,整个项目的流程,学生都要参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时要补充知识点,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贯穿整个流程,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愉快的学习,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 “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在局域网组建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局域网组建技术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网络专业课程,在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教学模式使学生比较容易和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由“办公局域网组建”的项目驱动,共有案例14个,56课时内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之后安排56课时的项目实践,模仿“办公局域网组建”项目完成“学生宿舍网的组建”。将教学过程流程化,分阶段实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具体流程如表1所示。
5 “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表1 局域网组建技术课程教学流程
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是项目的设置,主要问题如下:(1)项目内容应基本涵盖教学的知识点,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2)项目难度要适中,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在思考和尝试之后能完成,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则会丧失斗志;(3)项目完成应能看到具体的效果,学生经摸索完成后有成就感。
其次是案例的设置。案例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案例设置时应考虑如下5方面:(1)案例应具有针对性,针对某一个知识点;(2)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学生能够从该案例得到启发,进行拓展性思考;(3)前后案例应相互联系,依据项目的完成而设置,不能脱节;(4)案例应具有实践性,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5)案例难度最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采用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方式设计,一方面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便于学生对项目分解的理解,从而掌握整个项目的核心思想和构建步骤。
再次是案例的讲解与总结。案例的讲解是案例实施的指导,案例总结是案例实施的归纳,应作为重点和精华部分。并且应与单纯的例题区分开来。
6 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项目的驱动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学习“死”的理论,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学的这个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起什么作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创业周刊).
[2]王伟伟,杨秀丽. 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新思考[J]. 辽宁教学研究,2005(4):65-66.
篇6
关键词:数控实训;项目教学法;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52-03
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一个完整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自己制定项目方案、实施项目计划,进行质量检测,最后完成项目展示和评价。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老师解惑起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完成整个项目,将各科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灵活运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融合了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学、金属切削等多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的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
一、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实训》中的应用
1 选课题、制定项目任务书。项目课题的选定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桥梁,选择课题时,需将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设计出符合实际生产的选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 分小组、制定项目方案。教师布置项目工作任务,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制定工艺方案。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教师解惑完成项目工艺制定方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创新、分析、比较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实施项目计划。学生根据自己在各个小组里的分工,开始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加工。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能切身体验到从制订工艺到具体实施,最后形成产品的喜悦。在这个环节中真实的体现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联系在一起。
4 项目展示与评价。这个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升华。学生完成作品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先由各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供他人借鉴,阐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主动弥补,以点评小组成员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情况。
教师评价时,不能只注重结果,而要注重过程,每个小组的水平参差不齐,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价时要指出问题的所在与解决的方法,比较各组的方案,总结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二、典型案例分析一轴类零件的加工
以数控车实训中常用和典型的轴类零件的加工为例,如图1。阐述项目教学在数控车实训这门课程中的应用。
1 项目任务分析。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查阅资料或提出问题,教师解惑,学生填写零件图工艺信息卡片,如表1。
2 分小组、制定项目方案。教师布置项目工作任务,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制定工艺方案。教学流程如下:
(1)确定加工顺序:小组讨论,教师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学生填写加工顺序卡片,如表2。(2)选择刀具、切削用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学生填写刀具卡片,如表3。
(3)确定工件零点,绘制走刀路线图,编制程序清单,如表4。
3 实施项目计划。为了检测自己所编程序是否正确和安全性出发,各组先用仿真系统进行模拟加工,确认程序以后按照各组组员分工,在车床上团结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4 项目检测。①学生对加工完的零件进行检测:②教师与学生共同填写零件质量检测结果报告单;③各小组检查、点评;④教师填写考核结果报告单。
5 项目展示与评价。①根据做出的实际工件,学生填写加工质量分析报告;②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份个人工作过程总结;③各小组完成项目自评、互评表,如表5。
项目教学法摒弃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推动,依托具体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将有关专业课程的内涵逐次展开,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环境,并以“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数控实训的教学中,将讲授区、讨论区、加工区集于一体,促使师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将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篇7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案例教学;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据库原理”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同时,随着数据库系统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广泛使用,使该门课程具备很强的应用性。如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让学生牢固掌握数据库原理的诸多知识点,并通过实践训练将这些知识点转变为可应用的技能,是培养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我们进行本门课程教改实践的重要出发点。
在以往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在教学环节,理论和知识点讲解多,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少,学生觉得数据库理论抽象和难懂;
(2) 数据库原理课程与相关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关联少,学生即使掌握了SQL语句的语法规则和应用,却不知如何与VB、Java等计算机语言相结合,构建一个数据库应用程序;
(3) 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不够,学生不知通过什么样的分析过程建立合理的数据库表、字段信息项和数据表关联关系,学生设计的后台数据库和数据表的结构漏洞百出、不合逻辑;
(4) 实践过程中缺乏项目工程组织。即使加大案例教学,但没有一个完整的实际项目案例实践,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感到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缺乏整体认识,也无法直接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数据库原理课程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
2.1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对案例中的事实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教授创立,普遍被应用于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用来教授业务实践中的重要思想、内在原理和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手段进行示范教学,实现边讲边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情境的差距。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一是从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二是由只传授知识改变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并重,在案例讨论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2.2项目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特别是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传统的“教学”为“求学”、“索学”。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也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改革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技术,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关系模型、SQL、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和数据保护等。
3.1数据库原理案例教学介绍
在数据库原理教改实践的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以可视化开发工具PowerBuilder(以下简称PB)及其集成的数据库SQL AnyWhere组织和设计针对各知识点的案例,在课堂讲解中设定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启发、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互动,以知识点配案例和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各知识点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易于应用。表1给出了针对“数据库原理”课程的知识点所设计的相应案例。
3.2数据库原理项目实践介绍
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尤如学习中有一条主线,以一个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一个项目主线,把零散的技能知识与训练串在一起,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教的过程是分块的,做的过程却是整体的,紧紧围绕项目工程开展教、学、做,学完之后学生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有利于实时指导教学和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法拉近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基于传统的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开发方法,把项目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各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按照工作计划和分工逐步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最后达成项目目标。在课程实践中,把学生组织成5~7人的项目小组,并定义项目的目标、功能范围、项目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以及评价机制,把各知识点和需要培养锻炼的能力项分解到各阶段任务中,由各项目组自行制定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和监督计划的执行并进行阶段成果评价(见表2)。
4结束语
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法进行数据库原理教学,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热情。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以使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柯胜男,黄明和,雷刚.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4):25-27.
[2] 王红姝. 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76-77.
篇8
一、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陈述的一般方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条件,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清晰表达学生“学到什么”,明确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通常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引起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实际变化,而不是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其具体的进步怎么样,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次数、空间等数量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是对学生物理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综合各类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涉及五类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通识性目标和能力目标。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知识与技能”维度,如:“能根据电路实物图识别出对应的电路符号图”,“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
生成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因而也称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这种方式指向难以或无需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描述自己对改变光路的感受。”“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为例,体会和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意义。”
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是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方式指向结果开放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的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件。”
通识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内隐性、规范性。这种方式可适用于多个课程领域,如:“表现出科学探究意识和一定人文精神”、“形成水资源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能力指标的陈述方式,描述的是一种能力,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如:“提高分析与论证能力。”
二、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分解策略
教师进行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和科学探究(水平或学段目标)的分解,目的是界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评价内容提供依据。
学者朱伟强认为,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常见的分解策略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替代策略。通常是“一换一”的形式,将原内容标准A通过另一种清晰的目标B形式进行表述。如“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目标进行替代: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
二是拆解策略。通常是“一拆多”,就是把一个内容标准表述过于笼统的,拆分成几个目标进行描述。比如:“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一条内容标准,可以进行拆解和具体化,比如:知道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知道不同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所含有的物质也不相同;知道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还有其他常用单位吨、克、毫克;知道1千克等于100克,1克等于10毫克,1吨等于1000千克;知道生活中常见物品鸡蛋、苹果的质量大约是多大;知道质量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了解生活中还有电子称等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
三是联结与聚焦策略。采取“多对一”,就是将几个教学目标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关系,进行聚焦、整合,形成一个总目标。这种课程目标的拆解策略一般在单元复习课或阶段性复习课中用到。如“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联结、聚焦,形成“分析斜坡停车问题”这一教学目标。
三、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解方法与基本步骤
学者朱伟强认为,分解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方法,就是分析一条内容标准目标的表述结构中是否具备了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若有,则依据前述课程目标内容分解的一般策略,或替代、或拆解、或聚焦、联结,对其进一步扩展或剖析;若无,则须结合具体情境界定、补足,以形成课堂层面的教学目标。由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存在不同陈述方式,因此内容标准目标的分解思路不尽相同。比如:结果性目标一般采用教学目标四要素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性目标一般分解成: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过程)、成果。表现性目标一般分解成: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任务)、成果。通识性目标一般采用简单枚举法,列举各种用于间接推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行为表现(通常表现或最优表现)。能力指标分解成:认知、技能、情意态度、行为表现、成果。
朱伟强指出,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目标分解,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内容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判断一条课程标准的陈述方式、表述结构,找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一般关键词拓展与剖析要合乎学科逻辑,分解所得细化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应保持对应,避免过度分解和拓展。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行为动词为“说明”,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从整个内容条目看,“说明”和“其他形式的能”是这一内容标准的关键词。
第二步,分解或剖析核心概念。通常可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等方式。比如“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这条内容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是“其他形式的能”。从物理概念来讲,相对于“机械能”而言的“其他形式的能”有“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若采用概念认知展开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征,“其他形式的能”对初中八年级学生而言大致可分为“声能”、“光能”、“动能”、“弹性势能”等四类。
第三步,分解或剖析行为动词。可采用词汇意义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一般描述教学行为表现的动词要合理、具体、明确、可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提供了知识技能目标、体验性要求的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含义与解释。根据《物理课程标准》“附录”中行为动词界定,“理解”的水平含义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若采用词汇意义展开的方式,可将它拓展为“区别、说明、解释、估计、分类、计算”等。再比如:若针对“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采取教师经验展开的方式,“说明”是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喜欢采取口语表达、书面描述、绘制图表、动手制作等“说明与解释”的方式。因此“说明”可以扩展为“通过言语说明”、“画出图表说明”、“制作模型说明”、“实验演示说明”等。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与行为表现程度。结合学情、校情、资源等条件确定目标分解,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目标能够清晰地对应于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通常行为条件分解要合理、必要,没有多余,有利于指导学习活动的设计。而行为程度的分解则要合理、明确,能为课时内的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估依据。
第五步,写出教学目标。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
四、典型案例评析
案例1:
某老师将《物理课程标准》“物质”主题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其中一条的内容标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做了如下分解:可以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这一内容标准分解为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能说出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3.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模型。
4.学生能够用图形绘出原子、分子的模型。
5.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了解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点评】以上教学目标的叙述,从目标分解的角度看,没有呈现出分解的步骤,但是有了初步的分解意识,无法判断过程的合理性。从陈述的五条教学目标来看,第1、第2条目标部分内容有重复,第3、第4条教学目标指向的目标领域和学习内容相同,第5条教学目标的主体“让学生”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另外以上教学目标中没有清楚地说明目标行为的条件和行为程度,不利于对目标进行测量。
案例2: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选自:《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第20页,该条目属于课标主题一“物质”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中内容标准的条目1。
2.教材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粒子与宇宙》内容主题“第一节”看不见的粒子。
3.分析陈述方式、表述结构和关键词
该条目的陈述方式是属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它直接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表述的结构:四种表述结构中的第一种,即采取了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表述结构。
本条目中的关键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行为动词是“知道”,二是表述的目标行为条件,反映了学习程度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4.核心概念的扩展策略
核心概念的分解是采取了“拆解”的策略。
5.行为动词的扩展或剖析
行为动词是“知道”。从行为动词的类型看,属于“知识”的类别,其行为水平属于“了解”水平。具体要求是:学生能够再认或回忆原子和分子的相关经验,能辨认生活中有关分子、原子的事实,会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与分子的模型,具体说出原子、分子模型的特征。
6.行为表现程度的确定
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程度与结果是:学生要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具体指,学生要认识到物质结构是可分的。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工具可以是电子显微镜等。能够知道分子和原子是微小颗粒,尺度的大小约10~10m数量级。不同物质可以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金属是由原子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可以由更小微粒组成。人类认识微观世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了解卢瑟福的原子行星结构模型。
7.分解后的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石墨在白纸上书写文字,酒精与水试管混合实验操作,能认识到物质间是有间隙的。通过归纳和推理,能够提出分子模型。
(2)通过分子模型的建立,认识到物质是有结构的。通过文字说明,学生能认识到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能了解到金属是由原子组成。
(3)通过物质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学生能了解到认识微观世界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是渐进的。
(4)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说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5)通过分组的讨论和阅读材料,学生能够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出原子、分子的模型特点,并能识别原子、分子的模型示意图。
【点评】以上案例基本上能够按照课程目标的分解基本步骤进行初步分解,分解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等关键词的分解没有采取列表的方式。从目标的评价看,分解的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测量性,行为程度表述也比较到位,但是行为条件的分解没有独立分解,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五、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分解不仅是提高物理常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物理教师目标意识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分解训练,能够让普通教师精准地叙写课堂教学的目标,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真正地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此要做好《物理课程标准》中任何一条“内容标准”或“科学探究”内容的目标分解,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且应为大多数学生能达成的。
二是要在充分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身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标准的内涵。内容标准的分解不是简单地将目标进行拆解和细分,需要关注同一学习阶段不同领域目标间的横向联系,也要分析同一领域目标不同学习阶段间的纵向衔接。
三是要适当地兼顾全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机构的“考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项目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课时设置大幅提升,在有些高校中甚至已经超过了理论教学课时量,同时学校在科研和设备投入方面也给予了大量倾斜。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践课程的设置过分依赖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发挥。
计算机硬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分支,是软件课程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在硬件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同时硬件实践教学改革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课程与快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不佳,为此笔者探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重视硬件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1、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基于启发式教学理念,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于具体案例,结合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案例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则是依托实际项目,融教学知识点于具体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大纲中设置的知识点,由于项目完成需要小组人员的通力合作,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结合自己分担任务模块的完成,建构知识体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上述3种教学方法已在当前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以单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教学方案设计过分依赖所选案例、项目和任务,且教学内容与设计案例、项目和任务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效果。同时3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为此,笔者以计算机硬件课程系统为研究对象,融3种教学方法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引导”,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寓课程知识点于项目实施的每个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建构理论体系。
2、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实施
2.1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以及“嵌入式系统”等。由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部分,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任务,按照硬件课程体系培养能力结构的要求,优化整合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其分为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3个层次。
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以验证性和综合性试验为主,通过验证性试验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综合性试验则是以学生熟知的案例(如设计系统电源、放大电路以及信号采集调理电路等)驱动学生综合解决系统级任务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用于模拟电子电路运行机理,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搭建电子线路,从而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探究兴趣。
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采用基于EDA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EDA试验平台的实验主要用于训练学生自主设计CPU的能力,强化其计算机底层理论体系,以便使学生建立整机的概念,优化软件编程效率。创新性试验平台则是基于实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一控制系统的设计,深化学生理解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专业课程学习兴趣。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主要以自主性创新试验为主,主要是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检测。其试验平台多以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为主,项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复杂性特点,易于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的主观能动性,可作为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项目资源。学生在教师的任务分配下,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2 项目资源的优化选择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资源的选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的。所选项目应尽量涵盖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同时项目还需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时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点,并将其融于项目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掌握和深化课程知识点。
项目资源优化选择的原则有3个:①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由电子技能训练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部分组成,项目资源需融合上述3种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并充分涵盖相关教学内容;②项目资源内容需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有较强的时效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应适中,最后实验结果要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感。
我们以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为例说明项目资源优化选择原则。项目资源选择“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硬件2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了电源部分、硬件滤波部分、信号采集调理放大部分、数模转换部分、控制电路部分等电子电路部分,基本涵盖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教学知识点;软件部分涵盖了定时器控制、中断应用、键盘使用、AD转换等,基本涵盖了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且相关知识点均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难度适中。通过项目的实施,智能车可实现快速避障运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车快速避障功能是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此项目的开发经历,对于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3 实践案例的合理剖析
项目分解要注意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分解后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且各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扩展性,这样可逐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我们需要针对每一个案例模块,进行有效地评价和优化,分析每个案例模块所运用的知识点、用到或可能替代的相关算法以及相关联的案例模块等,并实现和演示。
我们以“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说明实践案例剖析过程。“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可分解成:智能车系统的电源模块、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模块、智能车系统显示模块、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模块、智能车系统循迹模块和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等典型案例。上述案例直接由实际智能车系统分解而成,功能上具有完整性,难度逐步加大,具有一定渐进性,且各案例均涉及计算机硬件课程相关知识点,譬如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包括硬件电子电路和软件设计部分,硬件电子电路设计部分还有模拟电子的信号推挽放大电路、12C总线扩展、中断硬件电路设计等,软件设计部分包括数字滤波设计信号、定时器设定控制周期、中断避障判定等。这样,一个案例就涉及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4 具体任务分配
案例剖析完毕后,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将所选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使其与案例密切相关,并通过“模仿”、利用教学资源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案例步步深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将该任务“组装”进来,最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程序。结合“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剖析完成的案例,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各试验小组,分别用相关案例给各实验小组分配相关任务,因此会有智能车电源模块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显示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循迹控制实验小组以及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实验小组。各小组人员的具体任务进一步被分解,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每位学生的责任明确,自己任务的完成都是项目完成必不可少的部分,使每位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2.5 客观评价体系的优化设置
具体任务下达以后,学生便进入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有效防止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困惑和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但必须时刻坚持“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仅需在解决途径和思路上给予指导。学生在具体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项目完成时,每位同学需对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教师做出点评。各实验小组都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评价,这不仅对目标达成的结果作出判断,还对小组成员目标达成的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教师依据各小组评价、任务完成过程、设计方案、调试过程、实验报告等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最终的考评成绩。
篇10
《网络安全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也有较高要求。然而采用“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教学效果差,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案例作为课程导入,将内容融入项目,做到课堂与实际应用无缝对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特提出“案例项目制”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被动式教学”,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程以理论知识讲解为起点,辅以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知识结果。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模仿教师的实验演示上,留给学生自我分析的空间不足,导致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
课堂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够。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很好地将知识融入实际应用。实验安排过于理论化,教师往往就某个知识点安排实验,导致学生学习后,该如何应用于实际。
实践考核方式落后。《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重点是考察和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和运用能力。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是老师绘制一个拓扑结构图,甚至规划出网络参数,提出所需实现的功能,学生按照拓扑结构图搭建环境,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实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不利于规划、设计、实施网络等能力的锻炼。
“案例项目制”教学方法
“案例项目制”教学法,可细分为“案例教学”“项目制实施”两部分。“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导入授课内容,是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启发式、贴近实战的教学方法。“项目制实施”教学法,是以典型项目为实践教学对象,将知识融入项目,以项目组的方式具体实施。学生围绕项目需求,对网络进行规划、设计,并在实验环境下进行实施。“项目实施”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实验考核,它抛弃了传统考核模式,没有具体的技术暗示与限制。这对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和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都非常有好处。如图1所示:“案例项目制”教学方法的实施流程。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在课堂开始就实施,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情景,引导学生对应用案例情境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解决办法引出当天课程内容,然后围绕内容开始理论分析与讲解。理论讲解完成,教师将所引案例通过实验模拟出来,最后让学生练习,教师辅以指导。
项目制实施。“项目制实施”是针对实践考核环节。每一次实践考核就是一次真实项目模拟,做到实践考核和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教师将学生分为项目组,每一项目组模拟一个公司,教师给出一个全新案例,教师只提需求,至于如何绘制拓扑结构图、网络参数如何规划、采用何种技术实现需求等,教师不做任何技术限制和技术暗示。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空间,锻炼学生分析、规划、设计网络的能力。
“案例项目制”教学方法举例
以《网络安全技术》中的“网络地址转换NAT”为例,分析如何在课程中使用“案例项目制”的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
给出案例。上课开始,教师给出案例:XX公司购进30台电脑,需要搭建公司内部网络,以方便公司办公和相关业务开展。具体需求为:需求1:实现公司内部通信;需求2:由于业务原因,公司员工需要经常访问internet。请在先进性、低成本的条件下为该公司网络进行规划、设计并实施。
需求分析。(1)分析1:目前企业构建内部网络,可采用私有IP地址。私有IP地址的使用无需向IANA申请,也无需付费,既能满足用户经济性的要求,又能满足用户内部通信需求。因此为公司分配私有IP网段:192.168.10.0/24。(2)分析2:由于在需求1中采用私有IP地址构建公司网络。但私有IP地址在Internet上无合法路由,无法直接在Internet上使用。为了满足用户需求2的要求,必须采用“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将内部私有地址转换为公有地址,以公有地址的身份访问外部网络。
导入知识
通过对XX公司网络需求进行分析,得出需要采用“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的结论。
知识讲解
知识导入以后,此时教师就围绕“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进行理论知识分析和讲解。
实验演示
理论讲解完毕,教师根据之前所提案例需求,规划网络,绘制出详细实验拓扑结构图,如图3所示。并在实验环境下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教师演示完实验,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老师现场辅导。
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以案例和项目制方式进行,教师给一个案例,提出具体需求,要求学生能自我规划、设计并实施网络。
考核案例:xx公司有四个部门:市场部、产品部、人事部、技术部。现需要设计网络,具体网络需求为:需求1:网络具有高可用性、安全性、可管理性,要求每个部门处于单独网段;需求2:各部门之间能实现相互通信;需求3:每个部门都能访问Internet。请认真分析XX公司网络需求,并进行规划、设计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