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及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及国内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和措施,意在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
目前,为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教学。MIS是一门集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管理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极大地促进了MIS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从而给MIS的教学[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下面结合MIS的课程结构特点及国内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改革。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一)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二)实践性。MIS课程一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三)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四)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已经成为一个有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我国高校MIS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需引入MIS学科前沿知识。主要表现为,MIS学科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落后,那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二)教学内容没有区分专业。目前,MIS课程教学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大纲定位不当等问题。如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强,经管类专业则要求学生整体把握[3]和应用MIS的综合能力强。(三)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与软件的结合。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虚拟题课题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四)缺乏开发工具和案例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好的开发工具,如Visual C++,Visual Basic,ASP.NET,Java等。而教学中由于实验环节没有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
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MIS教学改革
(一)注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案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精心挑选或适当编写教学案例,从中引入基本概念方法和模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这里,尤其要注重将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纳入教学之中。(二)将案例分析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在每章的主要内容讲授完以后,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有争议的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大课或小组讨论,并进行引导、提示和点评,这样实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三)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些模拟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结合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案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请上来的方法。即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讲,教师听,然后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是课堂辩论的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正反两方面的选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发散性思维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确定选题,然后请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讨。(五)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角色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六)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环节设计。为了促使学生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在学期末修完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拿出一个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MIS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发能力。而目前国内管理系统案例教学,尚未建立起门类齐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库。我们需要进一步促进学术沟通和经验交流,提高案例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创新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从而为MIS的案例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智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4:119-121
篇2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库分支,为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奠定了坚实而有效的基础。现在,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利用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英文缩写为DBMS)来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更加普遍和大众处理方式:在DBMS的支持下,针对一定环境的用户对所涉及信息的操作处理的要求,普通的计算机用户则使用这种信息管理体系来进行信息处理和各种工作。于是,能否设计出一个高效,完整以及具有修复功能的应用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重要考察指标。本文就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问题做了一些分类、分析,并对相应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法。
就目前的绝大多数具体应用来看,对于一个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不论单机使用条件的,还是SC模式的),我们从组成信息管理系统的所有成分出发,可以大框架的划分出如下关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体系结构:一个应用系统在使用中,要在机器环境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正确的安排与调度,去应答不同的使用者通过合理的人机交互手段所提出的信息处理要求,以实现计算机的对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目的。如果把上图看成一个整体,则可以看到这个广义的信息管理系统本身,将会由于各个组成部分各自的特点带来的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信息管理系统中各类使用者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图1中标记为A处的使用者,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包括所有可能与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接触的人群,于是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访问系统的人中有恶意的,也有无意的;对系统的访问方式则会有正确的,也会有错误的,为了明确的分析一下各种使用者对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影响,按照使用者的不同类别,提出以下可能性并做一些分析。
第一种不同使用重点的合法用户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使用者的安全是信息管理系统中较为普通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现代的信息管理系统,总是需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人类社会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多种任务。而人类社会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分级管理制度,即不同的人在同一信息处理过程中,所能看到的操作内容中是有差异、有限制的,这既是信息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也是社会分工、集体协作的合理体现,因而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也自然的继承了这一模式,这就需要应用系统通过一种方式来区分不同的合法用户对系统不同功能部分的使用。;
事实上,计算机在许多应用中已有解决这种用户功能区分问题的方法,如Win-dous2000,WindowNT,Linux,Unix等操作系统在多用户环境中的管理;中、大型信息处理系统中的多用户权限设置等。这些广泛应用实现都是计算机用户在使用中十分常见的模式,涉及到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实现,我们可以考虑下面几个环节的设置,并且可以合理的把各个部分配合起协同处理,
一个传统途径是,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一定的使用规则来设置不同用户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权限,使具有不同使用权限的用户只能去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中不同的功能,换个角度说,就是把一个处理系统中的用户从纵向的角度区分开来,使系统在使用层次上有一个合理、安全的控制。
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中,设计者可以考虑设置一个“系统用户使用权限”的管理环境,由系统管理员对使用该系统的合法用户进行权限设置。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从横向的角度来划分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用户,使具有相似操作环境的用户在具体的使用细节上更为明确的应用划分。
要实现以上管理目标,可以在系统实现时,结合权限设置及信息处理等各种有效的管理规则,对提供给用户功能的“开闭”进行控制。这样就能在正常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对所有合法用户进行操作上的有效控制,也就很好的保证了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第二种,非法用户对系统的冲击及其解决方法。
信息对现代社会的任何来说,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资源,尤其是要送入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和管理的内容。因此自然的存在着一种被有意识非法获取的可能性。当然就目前的软件体系来看,“非法访问”是一个影响因素较多的安全问题,它可从人文、地理、规章制度、操作系统及信息管理系统本身等各个环节来逐个层次考虑并解决。而在此,只把它假设为除信息管理系统外其他环节全部安全时的一个系统,既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装有该信息管理系统的计算机。
有以下几种可以访问到信息的方法,一种是利用DBMS本身来直接访问存放信息的文件;再有就是利用其他工具绕开DBMS去读取数据。也就是说在这种假设条件下,访问者可以不经过信息处理系统的诸多安全控制就可以访问一个系统中的主体数据了。
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信息的访问,最终作的是文件形式的内容。所以,这时的安全弱点在于文件而不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鉴于此,增强信息安全程度的做法是对系统用到的文件加密,尤其是在DBMS环境下的数据库(表)文件。
在实际中,可以依据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信息的重要程度而采取多种方法,易于考虑到的有下面几种方法:
一种是对DBMS环境下的文件做结构上的处理。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基于在许多的DBMS系统中,(都有属于自身的文件格式,改变(有意识且可控制并可恢复)了文件格式,则常规的继续利用DBMS本身的规则将无法直接读取到正确的信息,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安全。当然,这样只是为了防止非法利用DBMS直接访问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的行为。更为安全的做法是对文件内容做部分或全部内容的加密处理。处理的方法取决于许多因素,设计者有必要依据不同的处理要求、信息容量等条件,进行综合的评估后做出一个合理并且有效的方案实现。
在采取文件加密处理的环节中,尤其是对于相对较为费时的处理过程,还要考虑到操作本身的安全性。当然这个问题虽然是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定条件下的安全问题,但它应该更多的属于程序的健壮性问题。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具体实现中,如何安排时机,如何控制文件的合法性,如何使用安全规划等问题,设计者可以借鉴一些好的系统实现(OS或DBMS)来提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当把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所要使用的数据存放的文件,进行有效的安全处理后,可以认为在信息管理系统级上就能够把纯属于“使用者”这个角度上的安全问题解决好了。
二、信息管理系统人员交互过程中可以发生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建立在一个使用者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本身来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条件下的,既不论是合法用户还是非法用户,都以一种合法使用者的身份进入到系统,并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提供的用户接口与之进行相应的交互,那么此时会发现信息管理系统存在以下几种安全问题。为便于说明画出如下的交互接口示意图。(见图2)
可以粗略的把用户与系统通过界面进行交互的过程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是用户方流向系统用户方的。一般地说,由用户方流向系统方的过程中在着诸多影响安全的隐患,而这些不安全因素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状况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因此,在构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时,要多考虑并且要完善的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信息录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软件,目前在数据形成的层次上,都需要设计者规划好系统使用的、符合规划及类型的多种有区分的数据类型。因而,在通过界面接收进来的数据在进行内部处理时,应该符合各自的类型规定,不然就会产生程序错误。而产生此种安全的机率在现实的各种应用中是不低的。在此如果在要求输入数字信息值的时候,不小心输入了非数字的符号,或输入的量值不符合当前内容的合理取值范围,当把这样的数据传入系统内进行处理时,就会产生数据类型或数据量不匹配等错误,并很可能引起信息管理系统本身的不稳定。
对于此种安全问题,事实上在众多的系统实现中,设计者们已经做了很充分的工作。
还有一类十分普遍的安全隐患是,用户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资料进行异动操作(修改,删除及增加)时,会因为用户误操作及系统控制不善等原因而导致异动操作特别容易进行,更有甚者,会因某种原因发生非法操作而毁掉大量的本应是属于熟练的合法用户有才能操作的数据,而无任何可恢复的机制使系统重建有效。那么有效的解决这种安全问题,对于信息管理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且是十分基本的要求。
在应用系统处理完数据后并向用户进行输出时,也会发后一些输出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多数是与硬件设备的不正常工作而引起应用系统的“软处理故障”。
比较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对这些有特点要求的操作,在系统交互方式的环节上不让操作简单易行,而应该专门设置有一定障碍性进程,以减缓操作进行的进度,便于在误操作的情况下能及时提醒用户并可以用户中止错误行为。
另一种是多人确认机制的应用。即在进行信息异动时,要求至少两人同时同意才可以进行。在现实或将来应用户中,“用户识别”的签名机制会越来越自动化和客观化,并会关注一定的硬件环境。
还有一种相对很安全的做法是信息冗余存储――备份除带一磁盘破空间问题及增加了操作的时延以外,它所带来的好处还是十分明显的。那如何备份,以什么形式存放及存放在何处自然也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系统时要依据实际情况而综合考虑,并且同样要考虑如下的问题――因参加备份的数据量巨大而使操作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系统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系统(计算机)意外崩溃所产生的数据的数据(文件)完整性问题。
在一些特殊的应用专用场合下,信息管理系统甚至可以考虑“黑盒备份”依据一定的安全策略分别形成一些关键阶段上的数据备份,以便于管理员或系统维护工作者在特殊情况下恢复系统时使用。
三、信息管理系统内部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当用户通过一定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交互方式,把需要处理的信息送入系统中以后中,余下的工作则主要是在用户的必要干预下,由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面而协调的综合处理了,由引可见,如何组织出合理的信息处理系统操作关系,无疑是设计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中的重点内容。
可以想到的一方面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结构关系安全。既当用户在前台通过交互向信息系统发出操作命令以后,程序操作的底端所涉及的文件是否完整且有效。不能排除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会通过别的途径在操作系统能上对信息管理系统所要求的文件(目录)施行误操作(如删除、改名等)而破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若信息管理系统内部没有通过一些机制加以控制和保护,就会引起运行时的崩溃而导致信息管理系统的失败。
避免此类安全隐患,可以在底端实施系统结构完整性检测机制,甚至可以包括数据文件完整性的安全检测工作,在用户实施操作以前及时的对错误做一个合理、有效的处理。更具友好性的,是可以根据系统安全有效备份来实现自动修复或人工修复的操作。
对于建立在DBMS环境下的应用系统,由于DBMS都会向用户提供有效的文件、目录操作的命令集合,因此上述方案在具体的设计环境是不难实现的。需要认真考虑的是随着系统规模的不同、应用层次的不同等等应用中的差异,如何去合理的安排各个安全检测,以保证系统响应速度方面的性能。
另一方面是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数据关系安全,即是逻辑上的关系安全问题。这类问题在实用的系统中是广泛存在的。
从数据库理论中可以知道,用DBMS实现信息管理系统时,需要依据一些关系 形成对信息总体的逻辑划分,来保证DBMS级上的支持和系统实现的合理性。这样反映到用户的使用角度讲,就是在不同时期,用户可以操作的对象是有逻辑先后关系的。当信息进入系统后,会造成用户及系统内处理信息多样性及其他一些问题,从而使处理复杂化,并在数据存储时也有可能出现数据不完整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信息进行采集的过程中,会发生在基本信息还没有进入系统时,一些建立在基本信息之上的其它信息会通过其它的途径(信息管理系统所提供的)进入系统,还有,当对系统的某个子数据集合施加异动操作后,没有合理的机制去完成与之相关的其它数据处理。这样的操作若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不做处理,将会加剧系统处理的难度,有时会使一些信息管理的操作失败,甚至会引起信息管理系统失败。
四、操作系统(OS)与数据管理系统(DBMS)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实际上,从信息管理系统本身的角度讲,这里涉及的安全问题不属于管理安全问题,但OS与DBMS在安全方面存的问题也将对信息管理系统(IMS)本身的安全产生不可忽视的冲击。因而主考察因与两者关联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DBMS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
DBMS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开发过程中,担当了十分基础的角色,通过许多的功能支持着其中的各种庞杂的应用实现。虽然在常规的情况下,设计者替利用DBMS的开发功能构建一个可脱开DBMS的系统,但在一些应用中的软件中,还是有可能被有意无意的反向构建的,从而形成数据和系统的不安全问题。由此可见,对重要的信息初稿专用且较为安全的信息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
(2)非DBMS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利用DBMS开发系统可以节省许多工作,使设计者一致性致力于高端的数据的逻辑流向,却在一定程度上付出了速度性的代价,并在一些底层操作上受到局限,而利用一些优秀的非DBMS工具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就能提高这方面的性能。因此在实际中有一些设计者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开发。
在软件行业中,现在比较让人重视的就是软件中的漏洞与后门(陷门)问题(包括OS)。也就是说。不排除在日常使用的基础软件中,一些软件设计者有意的留有可控的路径,以方便实施一引动不合法的目的,因而构建在其上的各种信息(软件程序,数据等)自然无安全可言。尤其在网络时代,每一上Internet或Intraner的计算机都有被非法途径访问的可能性。抛开人文管理的环节,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使用,在那些可能没有被发现而成为事实前,有意识的防患于未然。
以上分析了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安全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但是在解决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的方法是要从各个环节(如环境因素等)协调的共同配合,才会更好的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与综合效能。
参考文献:
[1]刘荫铭,李金海,刘国丽.计算机安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91-118.
[2]朱良根,雷震甲,张玉清.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9):127-129.
[3]Liu B,俞勇,薛贵荣.web数据库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徐婷,杨欣荣.数据安全技术的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4):222-223.
篇3
[关键词] 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分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133―02
医院信息系统是维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它在保障医院日常工作正常运行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是医院信息网络,它是为医疗机构提供高效、规范运作的重要基础,信息网络是否正常运作直接关系到医院信息系统是否有效运行。然而,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或人为或自然方面引发的故障。因此,为避免医院信息系统因故障而引起的对医院正常工作的影响,应该结合医院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医院自身实际的医院信息系统故障分级应急管理预案。
1、制定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1.1 制定应急预案的目的
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医院各个工作岗位的信息系统网络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的按照工作指引手册,在最短的时间内化解信息网络故障带给医院的影响,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和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故障,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在制定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时,一定要结合医院自身的运作情况,以保障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应急能力。
1.2 制定应急预案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医疗领域,数字化医院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医院发展的趋势,同时,医院的各项业务刘信息化系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可见,数字化医院对信息化系统的医疗性越强,则对医院信息系统的要求越高,一旦在医院业务的高峰期其信息系统发生故障,就会严重影响医院业务的正常办理,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医院业务系统的瘫痪状态。
因此,医院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方面和在短时间内对自身信息系统的修复方面制定一整套预案,以避免医院大量尚未就诊的病人发生就医秩序的混乱,从而引发医院出现医疗隐患或对医院不好的社会负面影响。因此,医院制定一套简要、科学、操作性强的信息网络故障分级预案对医院自身的运行和良性发展具有举足轻承的意义。
1.3 制定应急预案的原则
医院在制定信息系统分级应急管理预案时,为了保障管理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就要做到从医院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医院的发展水平和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医院各个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并能够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协助。同时,制定应急预案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要明确界定出医院及其信息系统网络故障的范围及程度,并对各种信息网络故障进行分级,分别对各个级别的网络故障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解决措施。制定应急预案时要遵循第二个原则就是,要求医院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员,不但能够熟练掌握高度信息化、无纸化办公的工作方式,而且能够在医院信息网络出现故障时,具备迅速恢复传统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的应急能力,即医院要通过常态化应急演习,保障医院工作人员在预防故障和实际解决故障能力的培养。
2、医院信息系统故障的分级应急管理预案的建立
2.1 分级应急管理对各个岗位的要求
医院信息系统故障分级应急管理按照岗位划分,可以分为应急领导小组、医疗业务部门操作岗位及信息中心技术保障小组。
其中,应急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为医院领导、信息部门以及医院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任务是医院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并统筹规划医院应急预案的制定,同时应急领导小组还要检查监督全院安全上作及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而医疗业务部门的操作人员则负责医院各项手工操作时所需的纸张、收费价目表、印刷体等办公用品。
信息中心技术保障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信息网络故障应急预案的主体,并组分应急预案的演练,同时还要及时总结和汇报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和修改意见等工作。
2.2 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分级:
一级预案:由人为或自然灾害引起的设备故障。此时必须逐级上报,在主管领导的督促和协调下进行抢修。
二级预案:由于财务软件故障、交换机故障、数据处理错误等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瘫痪。应该及时上报信息部,对故障进行排除。
三级预案:单个部门出现网络故障或硬件故障而工作瘫痪。要立刻报告负责人进行故障排除。
四级预案:单个工作站点出现的软件或硬件故障。此时应该由值班人员及时排除故障。
在分级应急预案的执行过程中,应急领导小组应该根据具体故障情况下达应急预案的启动命令,并由信息部通知各个岗位的应急职责范围及工作方式,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排除故障,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2.3 信息系统灾难性故障应急处理流程
3、结语
综上,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但要信息技术支撑,而且要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因此,维护好医院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医院必须要进行定期检查,时刻监督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并加强应急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同时,医院所有人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但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高度重视,而且要在每个人的心理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更好的服务于病人,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德文,医院信息安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院统计,2006(3)
篇4
关键词:医院 合同档案管理工作 问题 创新思路
很多医院仍旧是采用传统的合同档案管理办法,使得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让医院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落后、效率和质量都不高,档案的管理是医院工作的基础,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对其的管理办法进行创新,不断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
1、合同档案的含义
其是指从合同的签订到终止,在这个时间段内形成的体现了签订合同各方意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以及和其相关的具有保存的价值的其它文件材料。
2、医院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合同档案保管机制不完善,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
医院中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需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合同档案管理上虽然有相关的管理体系,但是却仍然有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也不完善,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划分标准,这些都让医院的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管理上也没有统一,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和分类的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这让信息搜查变得难度很大[1]。整理、分类的工作都无法做好,信息资源就更加无法实现共享,这些都为科学化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也无法满足医院发展对于档案管理的需求。
2.2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医院合同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信息化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在医院的合同档案管理中也不例外,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是还有一些人对于合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也不够,他们的思想过于陈旧,还在使用传统的卷宗档案的管理方法,而且管理人员中缺乏专业的人员,档案管理人员通常也都是别的科室来兼职的,他们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方法,对于档案的管理也没有足够的意识,让医院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了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让医院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停步不前,与时代的发展脱节,阻碍了医院的发展[2]。
2.3合同档案利用率较低
信息资源在当今的社会中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也关系着行业的发展。医院内建立合同档案,就是要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的资料,但是还是有很多医院并没有重视到档案的重要性,知识将档案收集整理后就结束了,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其价值,档案存在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没有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比如一些对医疗、教学、科研有重大意义的病历档案却放在那不加以使用,过了档案保管的期限就急于清理和销毁档案资料,让一些很有价值的合同档案信息资料浪费了[3]。合同档案如果没有充分的利用,就会让其失去它应有的价值,让医院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止步不前,合同档案信息无法物尽其用,长期如此会让医院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进步,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
3、有效提高医院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性的策略
3.1完善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创新是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基础上,因此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完善医院合同档案管理的管理系统,只有完善好管理系统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否则只会根基不稳。虽然我国的医疗技术一直都在发展,对于合同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水平也都在不断增强,但是因为管理方法陈旧,使得在其管理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且管理工作比较落后,因此需要先完善管理体系, 让其能够满足实际的档案管理的需求。在完善时,应该要先明确合同档案部门的职责,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以及评价标准,对医院内的不同类别的载体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评价,让档案管理和医疗服务共同发展。另外还需要扩大档案管理的范围,对于医疗市场改革时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资料等也要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让采购和招标工作能够孙经理的进行,总之要把医疗有关的信息都要记录在档案中,再教给专门的合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3.2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合同档案管理是医院各项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体现了医院的经济活动,记录了医院的发展历史,在医院的档案管理中非常重要。对于其的管理效率有效这医院的整体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也对医院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其的应用越来越多,医院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必须加入信息技术,让管理工作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在档案信息检索中就必须要加入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合同档案资源的开发效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让医院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医院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对硬件设备以及医疗管理软件的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4]。足够的资金也是对其进行创新的基础,另外,还需要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保障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3.3提高合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信息化的合同档案管理也对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的管理人员也不例外,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专业的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信息化技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因此医院需要为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让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只能,用认真、严谨的态度面对合同档案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3.4探索合同档案管理新领域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因此医院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也要进行创新,树立创新的意识和理念,拓展合同档案管理的新领域,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时代的变化,对工作的原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创新和信息技术促进医院的发展。医院个合同档案管理工作也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办法,主动的去改变,不断的优化管理模式,让医院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发展。
结束语:
当今社会,信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信息的保存其中一种就是建立档案,且合同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医院必须要重视对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医院档案的价值,充分利用这一种资源,促进医院的发展,也对整个医疗科研事业具有积极的影响,医院要为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加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让他们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完善合同档案管理的机制,不断的创新管理理念、方法等,满足社会对医疗事业的需求,让医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梁初蝉.信息化时代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分析[J].科技展望.2015(15)
[2]张娟.关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创新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5 (9)
篇5
关键词 复用段保护;双节点;桥接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225-02
0引言
随着SDH传输设备运用到传输网络中,SDH传输网络的环倒换保护优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目前的SDH传输网络主要采用通道保护和SDH复用段共享保护来实现自愈。虽然SDH自愈环保护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原有传输网络的脆弱性,但同时也偶尔会出现SDH传输环路不能够成功进行环倒换保护的问题。笔者对曾经经历的一次SDH自愈环保护倒换失效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求在今后的传输网络维护工作中能够加强设备的维护,预防此类故障的发生。
1案例发生情况
某日,中国电信秦皇岛分公司传输网络郊县GF2488-01B型传输骨干环出现一起较为复杂的传输故障。具体故障现象为:E节点交叉盘有MS-bridge桥接告警,E向2.5G光盘出现R-LOS告警,光分支槽位L1出现SPI-LOS、DP-AIS告警;D节点出现脱管;C节点同时出现振荡型MS_SD告警(前期没有此告警);其他网元没有异常告警。相应的D、E、F、a、b节点的业务全部中断;1、2、3、4、5、6、7节点的C网业务中断,其他业务正常。具体传输组网结构如图1:其中STM-1通道保护环2为双节点保护方式。
2 故障处理初步定位
由于E节点至D节点、E节点至a节点的光路存在同缆现象,虽然网管不能监控D节点的情况,但根据传输网管上E节点告警信息,则可以分析出该段光缆出现故障。由于正常情况下,这两处断缆,不应该存在业务中断的问题,传输环路中一定还存在其他的隐性故障。
带着这一疑问,对中断业务的电路时隙进行了查询,发现正常情况下,D、E、F节点的电路从按顺时针方向在中心局1、2落地;a、b节点的G网电路时隙通过E节点,再按逆时针方向到达A节点,在中心局1落地;a、b节点的C网电路时隙通过D节点,再按顺时针方向到达B节点,在中心局2落地;F节点所带的155M通道保护环内7个节点的C网电路同过F节点按顺时针方向到达B节点,在中心局2落地;c、d、e、f、g、i、j节点的所有电路均通过E节点,按逆时针方向到达中心局1、2落地。
结合C节点西向光盘出现振荡型MS_SD告警,分析、对比中断业务的电路时隙,查找中断业务时隙的共同点,发现所有故障的电路时隙均同过D节点,进一步将故障定位到D节点或者C节点的西向光盘,光缆故障后存在的隐性故障,致使骨干环倒换不正常,引起业务中断。
3 故障处理过程
1)根据网管告警现象,初步判断在D和E之间光路中断的情况下,D节点传输设备故障或者C节点W向光盘存在隐性故障从而导致该骨干环环保护倒换失效。通过传输网管关闭C节点西向光盘激光器以及利用网管强制复用段倒换操作,试图通过人工进行强制倒换恢复D、E、F节点及STM-1通道保护环的业务,均未成功;
2)维护抢修人员到达最近的C节点机房,将C节点的W向光盘的光纤拔掉,传输设备没有产生复用段倒换告警,拔插该2.5G光盘后,C节点高阶交叉盘产生MS-BRIDGE桥接告警,但业务仍未恢复。定位出隐性故障点不在C节点,而在D节点;
3)另外一组维护抢修人员到达E节点,将E节点的东向光盘进行拔插,E节点的MS-BRIDGE告警重新刷新,F节点所带的STM-1接入环中断的C网业务和E、F本站业务恢复正常;
4)维护抢修人员到达D节点,拔插本站E向光盘,本站及a、b节点的业务未能恢复,更换D节点的东向光盘后,本站及a、b节点的业务恢复正常,环路处于正常的倒收状态;
5)线路代维人员对挖断的光缆进行重新熔接,传输系统全部恢复正常。
4 故障事后分析
由于D和E节点之间的光路中断,D节点的东向光盘存在隐性故障,C节点的西向光盘随之产生振荡型MS_SD告警,造成D节点脱管。这种情况导致触发APS桥接的K1、K2字节状态异常,进而C节点没有触发复用段保护倒换,同时C节点向其他节点发送的K1、K2字节信号也出现异常,造成整个APS系统的倒换状态不正常。网管上进行强制复用段倒换同样是基于K1、K2字节来触发桥接,因而也不能够强制触发桥接。
拔掉C节点西向光盘后,W向群路接收的信号完全失效,C节点高阶交叉盘被动进行桥接。由于E节点此前从告警上看已经桥接,但是从盘内部查询工作状态不正常,导致E节点光盘的K1、K2命令出现软故障,发送错误的K1、K2字节指令,导致桥接失效。业务仍然中断。
对E节点的东向光盘插拔后,等效于对E节点的东向光盘K1、K2字节指令重新复位,卢龙的交叉盘收到正确的指令字节,又重新进行桥接,此时F节点带的STM-1接入环业务恢复正常。但由于D节点的E向光盘故障,且西向光路仍旧中断及a、b节点仍处于开环,所以D和E节点共同下挂的a、b节点业务仍不能恢复。
更换D节点的东向光盘后,D节点和C节点之间的通路恢复正常,之后两个节点之间的桥接恢复,D节点以及D节点和F节点共同下挂的a、b节点业务恢复正常,环路处于正常的倒收状态。
5结论
此次传输网络故障的原因在于D节点存在隐性故障,在D节点和F节点光路中断的情况下,由于D节点的隐性原因造成复用段倒换指令字节K1、K2传送的信息不正常,从而引起保护倒换失效,造成大量业务的中断。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故障,建议在传输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中,尽量增加SDH环倒换测试,及时的发现,并排出故障隐患。
另外,在传输故障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留心每一个告警信息,从中断业务的共同性着手进行分析、定位故障;故障处理一定要沉着、冷静,每一步操作必需心理有数,不要扩大故障范围。故障处理本着“先抢通,后详细分析”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肖萍萍,吴建学,等.SDH原理与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 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对提高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既懂技术又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符合这种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正是以培养这一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综合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运筹学、管理科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陈旧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许多理论都是早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著作和教科书中移植过来的,其中很多内容早已过时,一些新的信息技术没有被融合进来。比如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论严重滞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论的研究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流,而我国大多数教科书仍以传统的生命周期法作为主线,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介绍较少。这就导致教材内容与现实中丰富的信息系统实践相脱节,使学生觉得学习用处不大。
1.2教学侧重点不突出
笔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当有所侧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而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差,尽管也有不少学者或教师认识到这一点,但纵观我国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并没有体现出各专业特色。不管是经管类专业还是工科、计算机专业所用的教科书内容相差无几,基本都围绕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实施与维护等几个方面来安排。不少教师并不清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侧重点,而是把它作为一门计算机课程来讲。这就导致两种后果:一是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普遍较浅,感觉该课程难度太大。二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只是讲授软件开发,与自己的专业以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1.3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缺乏
采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一方面国内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附带案例的较少,有的教材尽管附了案例,但所附案例的背景介绍不够详细,学生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更谈不上深入分析;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还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再加上我国企业的开放性不足教师很难从社会实践中收集到内容祥实、生动的案例,或者案例缺乏针对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注重实践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并不是十分重视,具体体现在:其一,很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根本就没有安排上机实践和业务流程调查等环节;其二,有些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时间安排太短,内容不合理。
2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2.1明确教学目标
经管类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而非技术工作,因而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既不应该培养他们成为程序设计员也不是培养他们成为信息系统分析师或计算机专家。笔者认为,培养懂信息技术、懂管理、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应该成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具备一定的系统操作使用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较强的信息意识,能从信息管理的视角去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具备从战略角度进行信息技术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意识,具备从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参与和组织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的能力。
2.2明确教学内容
尽管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应该因专业而异在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教学实践当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不同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结合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笔者认为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了解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2)了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掌握ERP、SCM、CRM等常用的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3)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掌握管理者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技能要求;(4)理解信息的传输、处理过程,掌握用简单的软件技术及管理模型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5)理解信息系统实施与运行的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系统选型基本知识。
2.3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
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环节中要突出信息系统的社会系统的一面,而淡化或降低技术系统的要求。内容安排上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实地调研,带领学生到企业当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企业的战略规划,研究信息系统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2)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企业现有流程的不足之处并结合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流程重组,提出新流程所带来的效益;(3)上机实验,可以通过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如ERP,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分工合作完成相应业务的处理,从而掌握怎样将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于实际工作中。(4)信息处理,搜集一些现有的数据如企业销售记录,指导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数据挖掘工具进行挖掘,找出一些对企业管理改进有益的规律;(5)课程设计,通过选择一个企业为背景,让学生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上机动手实际开发出一个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27.
[2]侯炳辉.试论工科院校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J].管理工程学报,1989,3(3):86-89.
[3]李卫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09.
篇7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任务重任课老师需讲授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方法,数据整合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管理技术,辅助决策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对象持久化技术,软件测试方法,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内容(见图1)。因此,课程内容繁多,考虑课时所限,单独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很难熟悉、掌握课程的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更新快1.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已逐渐从早期的主机集中式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C/S模式)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的方向发展。B/S模式是从传统的C/S模式发展起来的计算模式。C/S是松耦合系统,是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进行对话的,由客户端发出请求给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经传递机制送回到客户端来,而B/S模式是把C/S模式的服务器端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分解成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同时也简化了C/S模式的客户端,仅保留其表示功能,从而成为了一种典型的三级结构模式:表示层、处理层和数据层。2.程序设计的语言。已由最初面向过程的程序语言(如C语言)发展到如今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VB、Java、.net);Java编程语言的风格十分接近C、C++语言。Java是一个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继承了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Java舍弃了C++语言中容易引起错误的指针(以引用取代)、运算符重载(operatoroverloading)、多重继承(以接口取代)等特性,增加了垃圾回收器功能用于回收不再被引用的对象所占据的内存空间,使得程序员不用再为内存管理而担忧。在JavaSE1.5版本中,Java又引入了泛型编程(GenericProgramming)、类型安全的枚举、不定长参数和自动装/拆箱等语言特性。3.数据的采集方式。由原来的人工录入发展到如今的条形码、RFID、GPS等物流网设备的采集。条形码识别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由一组排列规则的、黑白相间的、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这些条状符号对应着不同的数字,能够很方便地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并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方法表示不同的含义。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与其他自动识别系统一样,RFID系统也是由信息载体和信息获取装置组成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的简称。提供车辆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要实现以上所有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4.互联网核心技术。逐渐从Web1.0(以数据为核心)发展到Web2.0(以人为出发点)。Web1.0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而Web2.0技术以Wiki等自服务模式为主,强调自服务和内容由使用都自动生成。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5.系统整体观念。由原来的独立系统开发逐渐延展到现在集成系统的开发。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正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各部门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的自行开发了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有的购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在建设时期、开发技术、使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了其相互之间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为了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满足各级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需要,系统集成为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金的开发多数针对信息系统集成的框架体系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的相关技术两方面进行阐述,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仓库技术、中间件技术、SOA架构、决策技术、WSH架构、异构数据整合技术、WebService技术等。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多样各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高校几乎都出版了相关的教材,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偏重点不相同,教材和授课内容上的差异也较大,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授课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教学。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缺乏案例教学。部分老师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强调理论的介绍,忽略了案例的作用,不仅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致使教学与生活脱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真理形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案例教学是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目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学案例的改革过程中,编制的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况且是凌乱的几个点,不能贯穿成一条线,很难在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期待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同仁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探索,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过分强调案例教学,讲授知识少。一味地强调案例教学,案例充分,所讲内容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但是讲授的内容相应会有所限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点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授。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边互动,一般耗时较多。如果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受限,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建议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精选案例,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案例法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科的特点过分强调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无异于一般举例,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3.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由于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程,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也应该有所偏差,根据专业特色。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知识的载体,它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其中,能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有用性”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难点,探讨多种方法。1.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其主干课程,授课时要从真实软件项目中总结、归纳软件开发全过程作为案例,包括: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等。针对如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选定物流管理系统、水路运证系统等学生熟悉的领域中的开发过程作为案例,将会加快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综合考虑课程约束,制定恰当案例辅助学生多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专业不同,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课时安排有时也存在差异,如课时为72学时、54学时和36学时。对72学时,可以选用一些涉及面广、业务逻辑复杂的信息系统;而对36学时,最好选用一些结构简单、功能少的小系统。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案例产生疑问,循序渐进掌握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选定之后,每次课程结束时,提出下一节课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充足的课后时间来分析探讨、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课堂上,直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来尝试解决,除非难点问题,直接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决绝办法,并举一反三。
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经济与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因为它无可置疑地融入了信息技术这一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再集成人和信息的威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发挥出强大的“1+1>>2”协同效应,从而变成当代企业决战全球化市场的通行证。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MIS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立为专业基础课程或者专业核心课。然而,当今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近二十年来,MIS在面临环境、概念、内容、技术路线以及管理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这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不注重实践环节等问题,提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更新和优化的思路,以适应外界环境及应用的变化,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MIS人才。
1问题的提出
1.1教材资料陈旧,缺乏针对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材、案例、实践系统等资料陈旧,针对性不强,是目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国内许多教材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开篇简单介绍MIS与管理、信息、信息技术等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就按照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为主线安排章节。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软件工程方面的内容,管理和经济方面的知识体现得少之又少。再者,国外发达国家MIS方法论的研究主要以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和面向对象方法(Oriented Object Method)为主流,而我国大多数教材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只作一般性的介绍,致使MIS教学内容陈旧[1]。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学科内容。在授课中,文科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普遍反映较难理解和掌握;而理工科学生却对系统规划与需求分析中所需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很少。同时,教师在讲授时,面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却没有适当地、有针对性地整理出教学框架和教学案例,大多采取“一锅烩”的方式教学。
此外,已有的很多案例也是若干年一直讲述的,体现不了当今时代变革对于MIS强大的冲击,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有学生大发感慨:“老师只讲他们知道的,根本不讲我们想知道的。”
1.2学生认知理念有偏差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有很多是错误的认识,觉得这门课属于计算机课程,认为学习这门课就是要学习如何编程。所以计算机类的学生觉得学习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这些理论纯属多余,还不如多学几门语言来得实用;管理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本身不是很强,所以看到这门课程心里就产生一种排斥感,认为学习管理的不需要学习编程,从而不愿意去学习。其实,编程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最后环节,在这之前还需要有需求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而系统开发的成败取决于前期的规划和设计,而不是编程。正是存在着理念上的错误认识,学生才无法从深层次去理解“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的真正意义,不能认识到这门课是在教怎样开发一个满足用户需要的成功的信息系统。
1.3教学方法欠缺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为主。虽然有很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内容没有改变,只是把写黑板改成了一张张的幻灯片,且内容多以书本为主,教学互动性差。
1.4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充分地理解和领会,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以往的教学过程不注重实践环节,实践课时得不到保证,实践内容的安排不合理、不充分、针对性不强,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甚至是走形式。
2改进课程教学的思路探讨
2.1改善师资水平
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复合型的知识背景。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知识掌握不多,因而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属性;部分教师又对这门课程中的管理内容不够熟悉,从而将该课程变成了一门纯粹的计算机课。另外,很多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书,他们一直做理论研究而缺乏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背后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具体运作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学校靠单纯引进教师来解决这些问题效果并不是很好,实际可以将一部分青年教师送到企业去培养,或者参加各种实战培训。同时,也可以请一些具有很好技能的工程师到学校来,为学生进行辅导。此外,可以要求我们老师加强与计算机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改善师资水平。
2.2充实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且现在国内很多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企业管理模式一直在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充电。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只有教师及时掌握了MIS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管理领域、信息领域、经济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才能在讲授过程中真正实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承诺。
比如,讲授信息系统在组织应用中产生的效果或影响时,要使学生从时代呼唤、组织需求、个人发展三个层面了解为什么要学习MIS。再比如,介绍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和MIS开发方面的最新动向,让学生接触到MIS领域的一些前沿知识,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促使或引导其深层次思考技术应用背后的社会和道德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从课堂上获取了紧扣时代的专业知识,也明白了在网络时代如何做人的准则,从而保证课程与社会脱节不至于很严重,甚至做到环环相扣。此外,充实、新鲜的内容也会促进学生课外自觉地学习,在了解和共享新思想、新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案例也需要不断更新。目前虽然案例不少,但针对不同专业的、优秀的案例却不多。因此,授课教师不但需要搜集和组织教学案例,还需要挖掘和编写与各专业对应的教学案例。
2.3区别对待不同的教学对象
侯炳辉教授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习MIS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对于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的目标是造就MIS开发人才,所以他们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还必须要熟知MIS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运用不同的开发方法。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组织开发的管理者、使用者。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比较薄弱,更多的是从管理者、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组织的效率,来帮助决策,所以他们只要了解一般MIS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以及基本概念就可以了[2-3]。
2.4丰富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理论,设计或选择一些典型疑难有争议的案例,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在这门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帮助。教师组织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教研室或课题组要组织编制案例集或多媒体课件,入选案例必须精心选择,让其具有典型代表性,案例要不断更新,能反映现实中的新理论、新动向。同时,在授课时,案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也需要进行改进。案例教学不能只由教师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主动理解理论知识。但也要注意,讲授案例不能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不能只讲案例本身,要挖掘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迪、失败案例给我们的警示,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否则,再好的案例也体现不了它的真实价值[4]。
另外,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专题报告也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采用专题报告的方式可极大地调动学生求知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我们学院的MIS教学侧重于管理,在四届学生中采取了这一授课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深受学生欢迎。专题报告针对教学中的前沿理论知识,比如信息技术方面,因为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必要求技术的掌握与细节,我们就从应用及其影响方面组织学生自行检索、收集、整理、构思资料,形成成熟美观的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像老师一样讲述自己的报告成果,既锻炼了学生综合的专业素质,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因此深刻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只是在小组专题报告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经过精心的设计,可以尽量避免其负面效应。此外,教师有水平的点评也是使这一方式提高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2.5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我院现在基本上都是多媒体教学,应该说教学手段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比如所做的幻灯片只是将书本上大段的文字复制上去,然后就是照本宣科地念,致使教学手段的改进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使图、文、声并茂。比如,在讲业务流程图的绘制时,可以使用动画将分析画图的详细步骤加以显示,以生动的表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程内容。
2.6利用网络优势
Internet的日益普及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对教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绝大部分学校的宿舍都通了宽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上课件、作业、探讨问题等信息,使学生在课前就了解教师所要讲授的章节以及重要内容,而不必在课堂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记笔记,集中精力参与到课程的听讲和讨论中去。还可以通过发E-mail、飞信或QQ聊天的方式答疑和提交作业,既避免了有些学生不敢当面向教师提问的现象,又因为以平等的平台进行交流而消除学生与老师间基于讲台和教室教学的距离感,使得课后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7加强实践环节
MIS的实践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参观企业已建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M1S的结构和功能。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如实验室模拟教学,通过操作模拟系统,让学生体会MIS的实际结构和系统运行的特点。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要要求学生尽量获取所关联公司相关人员的评定和反馈意见,明白自己的所长所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学有所长。
此外,我院有很好的信息系统实验室,购置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上机环境。每个学生可以直接联系实验教师,专业教师负责实验上机指导,具体形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实践证明,这种模拟与实战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效果非常好。
3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没有终点,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和愿望。希望通过我们这一阶段的探索,能够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培养和输送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国清,李成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61-262.
[2] 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9):69-72.
[3] 王要武. 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 韩钰玲.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的探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6-237.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WANG Rui-mei, ZHANG Jian-lin, WANG Suo-zhu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adem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48, China)
篇9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84-02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决策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是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好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需要开发各种各样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来提高管理效率。面对这种管理信息化的大趋势,我国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开始强化MIS的教学,其中经管类、工程类专业把MIS当作一门必修课程,而各专业由于专业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就高校MIS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MIS课程
教学改革。
一、MIS课程特点
1.理论性。MIS课程涉及管理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其中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多,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性。MIS课程的学习不仅在于理论的学习,而且实践性的应用也很重要。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中小型实用的MIS。
3.综合性。从广义上说,MIS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MIS时,可根据需要逐步应用个别领域的子系统,然后进行综合,最终达到应用MIS进行综合管理的目标。MIS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4.交叉性。MIS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构成MIS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边缘学科。
二、我国高校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需引入MIS学科前沿知识。
MIS学科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于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政府办公中的广泛应用,给MIS学科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MIS学科基础理论中涉及的技术方法落后,那些已经随着科技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篇幅,而那些MIS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却没有被纳入教学之中。例如,目前,MIS系统开发方法的研究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流,而我们的大多数教材则以传统的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作为核心,而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只作简要介绍。高校的MIS教学内容中,在安排讲授MIS开发过程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与管理时,也多数是以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来贯穿整个过程,则对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CASE开发工具、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内容介绍得非常少。
2.教学内容没有区分专业
目前,MIS课程教学存在不同专业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时间,教学大纲定位不当等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性质不同、背景不同,因此对信息系统的认识角度、掌握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强,经管类专业则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和应用MIS的综合能力强。再如,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教学案例的理解程度各异,对于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信息系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但对其它专业和行业背景比较陌生,因此,难于开展相关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开发。另一方面,本科和大中专层次对课程广度、深度和信息量的需求应有较大差异,不能同一视之。
3.缺乏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与软件的结合
首先,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上看都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在简单假设下所开发的非常简单的系统模型。
其次,缺乏开发工具和案例式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很多好的开发工具,针对不同的应用和开发环境,可采用相应的开发工具,如Visual C++,Visual Basic,,Eclipse等。而教学中由于实验环节没有跟上,使得理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和实践机会,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社会环境应用不贴近,因此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感到内容较抽象、空洞,提不起兴趣。
三、对于MIS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软件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而MIS方面的教科书内容却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MIS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效地将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平时多向学生推荐有关MIS方面好的参考书和杂志,让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首先,在讲解MIS开发方法时,除重点强调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外,应加大对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CASE方法的讲授力度,使学生深人了解各种开发方法的原理和适用场合,并能结合实际应用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其次,MIS教学内容应引入当前计算机软硬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多媒体技术、DBMS技术、电子商务、市场上主流的开发工具等,分析不同的MIS应选择怎样的系统体系结构、软硬件环境、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另外,MIS的管理、战略规划方面的内容要深入,在讲授这方面知识时,可设计一些案例与日常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同时适当加大对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DSS)、办公自动化系统(OA)、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讲授的篇幅。
2.教学对象的专业针对性应进一步提高
MIS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传统的区分方法是将学生分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和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两类,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要求信管专业的学生以一个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者角度来学习,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付诸应用;而对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则是以一个信息系统用户的角度来学习,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针对这两类学生,教师应准备两套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案例进行教学。但是经过近几年的课程讲授,感觉到这样的区分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同样是非信管专业的学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加以区分,分析讲解同样的案例,则不仅学生学习起来存在困难,而且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我曾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由于和他们专业相结合,所以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不感兴趣。所以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性质,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选取针对性的案例。
3.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始终与企业管理的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案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实际系统的开发需求,让学生参与系统的开发设计,学生在实现案例的过程中可亲身体验、理解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不是一个对学生进行信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
四、结 语
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相信通过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加上我们不断地进取,能不断克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改善教学效果,为信息化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梯云.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沟通教学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开发过程以及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等,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开发与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力求通过实际操作管理信息系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功能、操作方法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方法。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的需求具有信息系统项目经验的人才,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竞争力①。近年来,高校已经向社会培养了很多计算机方面人才,但能够从事专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高层次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本身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何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广泛探讨的话题。
1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抽象、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了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运筹学和软件工程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②,具有知识较多、课程理论性较强等特点。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抽象地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照本宣科书中理论,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觉得这门课教起来很困难,学生听课也觉得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课程内容陈旧,缺少案例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早已过时,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多而杂,案例分析不是太少就是跟不上时代;二是其中的系统开发方法严重滞后,现在国外发达国家信息系统方法论的研究大都是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流,而我国的管理信息系统教科书仍然以传统的结构化开发方法为主线,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介绍较少。这就导致教材内容与现实中丰富的信息系统实践相脱节,使学生觉得学习用处不大。
1.3 课时分配不合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课时分配一般是理论课时多于实验课时,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理论内容的讲解,教学方式大多数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材中全是理论,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记忆大量的文字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反感③。教师一味讲授而较少给学生提供实验尤其是项目环境,学生也会觉得该课程难于理解、用处不大,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软件开发的思想和方法,遇到实际问题时依然不会用学到的方法来解决。
1.4 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和项目经验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缺乏项目经验,缺乏企业经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游刃有余。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殊性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企业前沿开发经验,把最新的开发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激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 改革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式
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同时认真研究、讨论和对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认为适合本课程、最能提高学生软件水平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战+实践”三级强化教学模式,这是一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
2.1 理论教学过程
理论教学过程是教学基础,可以采用专家教授、英语教学、问题导向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手段。
专家教授:主要由专家(教员)进行技术内容的详细讲授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示范和举例,进行小班课堂教学。
英语教学:软件开发工作需要一定职业英语基础。重视职业英语教学,在项目实习过程中轻松掌握职业英语。
问题导向学习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提出学习的问题和要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帮助和指引学生进行探究并给出评价。其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主动地、有目的地探索并回答问题。
2.2 实战教学过程
实战教学过程仍然是在校内进行,是在学习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的实验课程,可采用案例教学、影子项目等方法。
案例教学:这是软件工程教育在长期的培训业务中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高效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等活动,项目教师边讲边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完成实际案例中的任务,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这一新的学习方法将为学生提供观看专家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之后学生还将系统地进行解决特定问题的实践,以确保他们今后能顺利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
影子项目:将全真案例引入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成立多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有一个项目导师和多名学生,共同完成全真案例的开发工作。这样的开发过程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去接触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跟着这些有实际IT经验的教师,学生就能够在学习的同时,有效地积累企业经验,实现学生与IT职员两个角色的有机融合。
2.3 实践教学过程
这个阶段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的阶段,更具现实意义。其中核心教学形式是沟通教学。
沟通教学:重视学生对IT企业文化的认同,对于有一定实际技能的学生,鼓励自学,提供模拟创业或项目辅导,帮助学生积极探索新领域,了解IT企业文化,通过到IT企业学习,我们希望缩短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相互了解、沟通的时间,以使他们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3 总结
“理论+实战+实践”三级强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避免了“满堂灌”,理论、实战与实践交叉进行,在实战和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理论,真正形成了技术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高,是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核心岗位能力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黎孟雄.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
- 上一篇: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 下一篇:班组建设推进情况汇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管理者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