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实践要求

篇1

日前,河南建业俱乐部官方一线队教练组任命6年前曾执教河南建业的贾秀全接替唐尧东,成为球队的新任主教练。在本赛季中超第13轮后,河南建业不敌上海申鑫,建业主帅唐尧东在赛后会上便提出了辞职。

而这次贾秀全在河南建业处于低谷时再次担任主教练,也并非巧合。此前,贾秀全和李章洙均是河南建业主教练的热门人选,俱乐部高层杨楠此前先是会晤李章洙,又约谈贾秀全,但最终选择贾秀全,据业内人士分析选定贾秀全可能因为6年前他曾担任过建业的主教练,曾执教过的球员现今大部分仍在队中,对于这支球队更为熟悉和了解。

此外,贾秀全本身也是一名球员,他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队的核心球员、中国足坛的风云人物,并担任过队长,在球员中具有一定的声望。在他上任的第一天,他就表示,要把河南建业带出低谷,不是引进内外援的问题,关键是把球员的斗志和自信找回来。

据悉,中超前14轮战罢进入间歇期,河南建业2胜5平7负积11分,排名倒数第二,是降级的大热门。这次贾秀全时隔6年再次执教河南建业,保级是球队首要目标。“要改变建业的现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要的就是加强球员的意志品质和体能。”贾秀全说,除此之外,在整体的攻防、细节、整体性和连续性等方面都需要调整和加强。

面对排名倒数第二,建业十分担心,在本赛季中超第13轮后,不敌上海申鑫,这也深深地挫伤了建业大部分球员的自信心。对于这次间歇期,建业十分重视。“在间歇期间,建业很有可能引进内援,对于外援方面还得和俱乐部具体商议后决定。”贾秀全表示,这段期间,每位球员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思想,团结统一,尽全力保级。

库尔皮今夏率队访华

将与广州恒大过招

据悉,巴西名帅莱维尔・库尔皮将率领米内罗竞技队,参加今年夏天6月22日至28日的虎扑豪门中国赛,这也是他第四次入主米内罗执教。

库皮尔执教近30年,他曾在巴西、日本等国有过执教经历,还曾培养出了香川真司、清武弘嗣、乾贵士、金浦炅等大批日韩国脚。他最大的特点是敢于启用新人,并且善于改造球员。其中,将香川真司后腰改造成前腰,山口萤前腰改打后腰都是其经典之作,如果不出意外,日本国家队在本届世界杯的首发11人中,将有3人是经库尔皮一手栽培起来的。

此次重回米内罗竞技队是库尔皮第四次执教该队。“重回米内罗执教,希望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本赛季成绩不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内部挖潜改造球队。”库尔皮表示,能与中国乃至亚洲的冠军球队交手,这将会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实习生 杨欣华 整理

“熊猫杯”中国不“熊”

中国1:0小胜新西兰

“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近日在成都举行,在揭幕战中,东道主中国国青迎战新西兰国青。经过90分钟的激战,凭借着刘海东点球破门,中国队1:0小胜新西兰,喜获开门红。之后,中国队将接连迎来克罗地亚和巴西两支传统强队的挑战。

据悉,在本届“熊猫杯”邀请赛中,中国国青将先后与新西兰、克罗地亚以及巴西队交手。而对于这支国青队来说,既是备战亚青赛的关键热身,也是郑雄带队后的国内正式首秀。令人遗憾的是,韦世豪、高准翼以及唐诗等11名海归球员无法出战,郑雄只得临时从国内征调了八名球员。而新西兰国青方面则是为了备战U20世青赛以全主力出战。

实习生 任倩 整理

中超球员世界波

入选法媒上周五佳球

近日,法国专业足球媒体《》评选的上周世界五佳进球中,2014中超联赛第14轮天津泰达主场对战上海申花的比赛中李本舰打入的世界波成功入围。

在上月25日进行的这场比赛中,李本舰在外左脚射门,成功打进球门死角,最终帮助天津泰达1:0战胜上海申花取得四连胜。而这一进球也是此次亚洲联赛唯一一个入围的进球。

篇2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新课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28-01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阶段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一定的体系化标准,可是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自我、对自然、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它的课程目标对具体的活动主题以及开展的活动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文章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一、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因而,要科学制定劳动与技术的总目标以及开展各种活动项目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和动机,以及孩子的年龄特征,制定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比如,教学“快乐的纸贴画”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完成一幅有生活情境的剪贴画,但学生对此类教学设计没有接触过,所以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你们准备这幅画以什么为主题?先命名。(2)画中会有什么?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里?(3)在小组内,每个同学怎么分工?三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快进入了合作学习的状态。各人发挥所长,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了分工,贴、画、剪,忙得不亦乐乎。但总有几个学生没有听从安排,以自我为中心,拖慢小组进程,甚至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就要教会小组长起好协调、指导的作用。教导学生向同伴学习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身,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制定劳动与技术课程各类目标的基本依据。现在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具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要有利于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与环保意识、创新思维意识等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我们孩子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育目标要具体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三、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学科不断产生,学科门类日益趋向精细化,同时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综合性不断加强,需要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1)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创新性、反思性、研究性、发展性的实践。学生通过一定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亲自参与与思考,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与社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2)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学生走出书本,走向自然与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实践研究、综合探究、合作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发现,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可把学生再次捆绑在书本中进行教学,否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不一致的。(3)劳动与技术课程真实地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积极主动地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视野得以开阔,知识得以丰富,个性得以发展。(4)劳动与技术课程根本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让他们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课堂教学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所以,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的发展史或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方面组织学习,归纳原理或概念,使学生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要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响应,从而让学生适应社会及科技的发展。

五、结束语

劳动创造财富,也使人精神振奋。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新课标体现了课程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志敏.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03).

[2]王贵春,沈月飞.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合作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3).

[3]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门人才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随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截止2015年12月,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57所。从培养院校来看,不仅有综合类院校,还有财经类、理工类、农学类、师范类、医药及政法类院校,其中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药类院校为15所。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学者们日益关注本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以某校为例或基于院校的优势学科背景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但关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比较我国15所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异同点,总结医学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合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方面

我国开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学院校大多以培养从事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背景突出与医学相关的特色。总结人才培养特色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医疗保险特色、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以及健康管理特色。也有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综合类院校相近,没有明显的特色。

(二)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方面

与上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医学院校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均以公共管理学为核心,又分别设置与人才培养特色对应的主干学科,如医疗保险学、金融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管理类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群、经济类课程以及与特色学科对应的课程。其中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在医学院校发展的一大特色。大多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通过开设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完成该专业学生医学背景知识的培养。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详细的医学课程,如生理、生化、内外妇儿等医学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方面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其中少数医学院校在学生学完医学相关课程后安排学生到医院临床科室实习。大多数院校的学生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主要分布在医院医保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

(四)讨论

通过比较分析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均依托医学背景突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为主。同时各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又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知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特色不突出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力求突出医学背景特色,但是从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工作的毕业生凤毛麟角。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人才培养特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医院医保部门招聘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数量较少,而且医疗保险岗位对医学的要求又较高,用人单位一般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从事该岗位,对非医学专业的社保人才拒之门外。二是学生医学知识不足。由于学制有限决定了该专业不能开设全面的医学课程,大多数院校以医学概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医学背景知识。而本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在学习医学相关课程时普遍存在较大困难,往往丧失信心,只是应付考试,这就直接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严重不足。

(二)课程设置缺乏标准

比较各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同类院校之间差异大。各医学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但各院校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设置数量和课程内容差异非常大。二是课程设置思路不清晰。很多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管理类、社会保障类、医学类、保险学类、经济学类等等课程构成,但课程设置缺乏明显的主线逻辑,主要课程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之间融合性较低。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环节少。很多医学院校仅以毕业论文和毕业见习实习作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但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实践教学设备少。该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往往以课程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大部分学校没有该专业的独立式实验室,更没有实验设备和软件。三是实践教师缺乏。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起步较晚,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大部分教师仅仅完成理论授课,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少。同时专业教师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推进,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这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创造了契机。医学院校在确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调研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医疗保险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科学确定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基于统一规范基础上坚持特色发展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依据,首先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此基础上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医学背景优势,围绕国家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以服务健康中国的建设为目标,突出医疗保险特色。

(三)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为了进一步增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和融合性,通识教育课根据学校实际进行系统安排。专业课应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提炼社会保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依此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四)基于行业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

由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存在与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不同行业中,因此针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多元化设计。多元化设计可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中体现。根据专业特色可自主设置社会医疗保险方向、商业健康保险方向、健康管理方向、老年社会保障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既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由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鉴于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医学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是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强化校内实验。通过开设《社会保险经办实务》、《综合管理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社会保障专业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强校外实践。通关系统指导和培训,要求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到基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保险公司或医院医疗保险部门开展实践与调查活动,计入必修学分。三是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要求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等。四是进一步强化综合实践环节。综合实践除包括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外,还应强化低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实习的形式安排学生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等部门进行见习实习,强化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

作者:李华业 单位: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长远.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基于对六所高校的调研,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2):59-63.

[2]王玉枚,李晨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基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1):84-86.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以财经类院校为例,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4):30-33.

[4]林建鸿.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高教论坛,2014(10):57-60.

篇4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

林杉杉指出社保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实践性教学被忽视、教学方法欠灵活等主要问题[4]。实际上,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来看,上述问题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有三类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解决的,包括:讲授教学方式、实验实践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三种教学方式相脱离;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考试模式同教学内容适应性低。

(一)三种教学方式相脱离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处理多变的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传统讲授教学方式、实验实践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三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5]。传统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所有课程都以讲授为主,但有些专业课程具有相当程度的实务性,这些实务性知识的应用具有实践性与灵活性,知识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境,因此,讲授主导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性。虽然各个学校都高度重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并且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建设,购置相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软件,与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实训,但是却没有针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适应性的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同教学目标与要求容易出现错配现象,往往实践内容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此外,一般情况下,除了课堂以及实践课之外,老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关注较少,学生也难以自己主动阅读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专著,校园内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活动更少,这也使学生难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学生参与度较低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在课外,学生几乎不会自主认真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实践课上表现也不积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部分原因是整个学校教学及学生培养模式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师生对话、讨论为中心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在短期内作出改变,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听记,老师习惯于讲授,学生自然就没有兴趣参与教学;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对未来就业低预期的影响,学生往往只关注有助于提高自己就业能力的课程、知识、技能而学习其他非本专业的课程而对本专业缺乏认知,缺少兴趣,因而在课堂内较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就更少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在实践实验课上,学生的参与度也不理想,大部分学生通常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地对待本门课,特别是到企事业单位现场观察或者进行社会保障的相关调查时,态度并不认真,敷衍了事。这部分与教师的要求及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有关,还有部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此外还与实践实验课的考核方式有关。

(三)考试模式的适应性低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是以考试的结果为标准。目前为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考试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闭卷考试,而且考试内容偏重于记忆型的知识,对实务型与实践型知识的考查较少。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听课积极性差,只在考试前两三周内死记硬背,即使有些学生考试的分数可观,但也不能说明他的实际动手能力就强,或者能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不能充分代表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好。实际上,考试的作用不仅在于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而且还可以通过考试来拉动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5]。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设计与考试内容的选择应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不应只有闭卷考试这一类模式,考试内容也不应只重点考查课程内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考查分析能力与研究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与教师教学情况,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一)分类教学,实践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1.课程知识分类首先,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知识分为理论性与实务性知识两大类。理论性强的课程中原理、理论占主导,强调知识熟记、理论推演。实务性强的课程中实务技能占主导,强调职业应用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但理论性课程的内容并不全是理论介绍,也含有理论应用、案例分析、实际工作制度等实务型内容。实务性课程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实务性知识,也含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本质等理论性知识。因此,要具体把每一门专业课程不同的教学知识按照理论性与实务性知识进行分类。其次,按每门课程中教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行分类。重要性一方面指理论的经典性、应用广泛性,另一方面指实务性知识在工作中的价值性、必要性。每门课程知识性质与重要性的差异将导致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有所差异。2.不同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分类实践实验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一种可按照教学目标将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践、技能实践、研究实践三大类。认知实践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对本知识点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本知识点的理解,但并不需要深入的学习,也不需要严格的考核;技能实践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以及一些专业软件的使用,这种实践要求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但并不需要牢记书本知识,只是专业业务技能一定要达到基本熟练程度,需要较严格的考核;研究实践则要求学生以写调查报告及论文为主,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书写能力,还要具有独立研究能力,能够自己组织、调查、探索新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3.课堂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知识性质与重要性的不同以及不同实践形式的差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模式不仅应具有差异化特征,而且是讲授与不同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某种组合,如图1所示。I区对应实务性低且重要性也低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为主,认知实践为辅。而II区对应实务性高但重要性低的课程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为辅,认知实践为主。认知实践包括案例讨论、参观实践、社区活动、视频观摩、专家讲座、社会调查。一般情况下,这类实践时间短,主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者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III区对应实务性高且重要性也高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技能实践为主导,讲授与认知实践为辅。技能实践主要包括视频观摩、专家讲座、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实训实践、顶岗实践。这类技能实践时间相对较长,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践。比如,针对金融保险、社保业务经办,可以采取企事业单位实训实践,也可以观摩金融财务、社保业务处理等影像资料而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V区对应实务性低且重要性高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与研究实践为主导,认知实践为辅。研究实践主要包括学科竞赛、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这类实践必须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会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与教学效果,实践时间也相对较长,既可安排学生集中实践,也可安排学有余力的学生单独参与。比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老人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问题可由学生进行调查,撰写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在这些实践形式中,有些实践活动既可用于认知实践、技能实践也可用于知识实践,而属于何种类型的实践则关键是要看实践的具体内容,内容较浅,属于认知实践,反之属于技能或研究实践。比如,在这些实践实验形式中,如果视频观摩的内容只是一种介绍性的图片或影片,则是认知性实践,如果其内容是较详细介绍专业技能或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与社会调查写作的,也可以是技能实践与研究实践。还有专家讲座主要是借用校内外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企事业专业人员来给学生作报告或讲授知识,如果偏于一般性的专业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介绍,那么则是认知实践,如果是详细介绍较深的专业技能或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则可以是技能或研究实践。社会调查如果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要求学生撰写一般性的调查报告或总结,则是认知实践,如果要求学生对调查进行提炼研究,写出有一定深度的、逻辑性的、有较强说服力又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的论文或调查报告,则是研究实践。因此,针对同一形式的实践实验活动,教师可据教学内容、时间资源来决定具体的实践实验内容。

(二)考试模式创新在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完善的同时,也需要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考核作出创新来引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参与度,做到与完善的课堂教学内容及整体教学模式相适应。这种考核创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实践实验教学的考核对于认知实践并不需要过多的考核,关键是技能与研究实践的考核。技能实践中,重要的技能需要严格按照正常考试制度进行,比如,学生进行劳动与社会保障精算软件测试,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进行上机测试,甚至可采用专业证书来代替或通过第三方进行考核,而对于无法进行精确考核的,比如角色模拟,可以写实习报告,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对实际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对实习报告进行评分。对于研究实践的考核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写出十分出色的论文,但是可要求学生能完成一份书写规范、思路清楚、数据真实的实习报告与调查报告,根据报告的质量评分。这些实践课要算作单独一门课,单独计分,不应与讲授成绩进行综合计分,不合格者要重修。2.理论教学的考核传统理论教学的考核所采用的题型以记忆型为主,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对于实务型的课程而言并不适合,而且不同的课程知识又是技能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组合。因此,无论是何种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考核,都要有灵活性强的实务类题目,而对于实务类知识主导的课程,开放类、灵活性的题目应占主导。这样,可根据每门课程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题型,但总体上尽量以案例分析、论述题、辨析题等开放性题型为主,而不是以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等封闭性题型为主。由于开放性题型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答案并不标准,获得高分只凭记忆知识是无法达到的,关键是要靠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外要自学积累。这样通过开放性题型的设计迫使学生能主动地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广泛涉猎。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为了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以及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一个方向是应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特点与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组合,加强实践教学,灵活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实验教学,使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同时也要相应地对考试模式进行完善,便于考试模式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相适应。

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意识分层教育

缘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安心读书,所有劳动应由父辈、祖辈包办,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于是出现了种种怪异现象。现撷取如下几个镜头:

镜头之一:上学书包家长背。每天早晨,不少家长肩背各式各样的书包上学来了,书包的小主人则亦步亦趋跟在大人身后,空着双手。家长说现在的书包太沉重了,孩子稚嫩的肩膀压不得,所以把书包直送到校门口,甚至送到教室里。

镜头之二:卫生值日家长做。每天下午放学后,很多的教室里活跃着男女家长的身影,他们有的搬桌椅、有的提水,有的扫地,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却晃来荡去,悠闲自在。

镜头之三:学习文具家长买。书包、文具、学习资料是孩子们经常使用的个人物品,这本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购买。可是好多家长为了不耽搁孩子的学习时间,只要孩子有要求,家长一切代劳,跑书店、上商场,把文具送到孩子眼前。孩子稍不中意,家长多跑几趟也不在乎。

镜头之四:家中杂务家长包。回到家中,孩子们更是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六年级的孩子还得妈妈姥姥喂饭,说这样是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其他家务活更是不让孩子插手干,孩子的小房间、小书桌都是细心的妈妈早早整理好了,甚至连铅笔都给削好。

反思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让孩子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从心底里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父辈祖辈这些包办劳动虽充满了爱心,殊不知包办了劳动后,带来了诸多的弊端一包办行为,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利,让孩子失去了劳动过程的体验,带走了孩子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劳动技能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扼杀了孩子们的劳动创造能力。学校该如何对各个年龄段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呢?

对策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会发生持续不断地变化,呈现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针对这个特点,我们提出了劳动分层教育。

所谓劳动分层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不同认知和行为能力不同,采用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劳动分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分层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目标的逐步落实,直至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1.年龄阶段:低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自理项目,如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书包、床铺

主要活动内容: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

对于一二年段的学生来说,劳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做好身边的小事,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这就是劳动。辅导员对队员提出明确要求,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能完成简单的生活自理项目,并组织开展这些项目的竞赛,要收集爱劳动的典型事例,给队员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开展各种活动激发队员的劳动兴趣。

2.年龄阶段:中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家务活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学着千

儿童一两岁年龄差距产生的心理和能力表现截然不同,按照年龄和年段进行劳动分层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选择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以适应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生理接受力,让他们感受到“步步攀升”的教育过程。辅导员要积极引导队员在家完成简单家务活,在校完成卫生值日等各项劳动任务,还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队员到社区去参加劳动。在劳动实践中,队员们亲身体验到劳动能创造美,劳动能服务别人、快乐自己,深刻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

3.年龄阶段:高年段。

劳动要求:能独立完成家务劳动,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劳动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抢着干、田(车)间学着干

篇6

关键词:二倍工资 补偿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了将近四年,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加大了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但是,该部法律事实的这段时间,特别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争议,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诸多争议中的“二倍工资”问题。《劳动合同法》第82条是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条款。立法目的在于提高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率的两倍工资,但是,在仲裁和审判实践中出现了诸多争议,如两倍工资最多可以获得几个月,即两倍工资的上限是多少?合同自然终止后继续用工未签订劳动合同时是否还可以适用两倍工资的规定?两倍工资的支付范围?两倍的工资主张是否适用1年仲裁时效?今天我们对二倍工资的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对实践操作有所帮助。

案例:张某是一家公司的经理,2008年入职于该公司,但公司未与张某签订劳动合同。2011年10月张某因工作问题与单位领导发生争执,公司通知张某要与张某解除劳动关系。张某心中甚是不平,认为自己在公司工作兢兢业业,在工作的几年当中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只不过因为工作方法问题与领导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就要被辞退,所以,将公司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其仲裁请求是:

①要求公司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四个月的工资)。

②要求公司为其缴纳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的社会保险金。

③要求公司向其支付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的二倍工资差额部分。

结果,仲裁委仅支持了张某的经济补偿金和社会保险金的仲裁请求,驳回了其二倍工资的请求。驳回请求的理由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张某要求公司支付2008年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的未订立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诉请,因已超出仲裁时效,依法不予采纳。同时其要求公司支付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二倍工资的诉请,于法无据,也不予支持。张某受到裁决书后不服,向人民法院,但是法院以基本相同的理由驳回了张某关于二倍工资的请求。

上述案例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的观点是:劳动者2008年1月到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主张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的二倍工资,也就是说本案中的张某只能主张2008年2月至2008年12月共十一个月的二倍工资。但就是主张该二倍工资也有实效的限制,该实效出自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所以,仲裁委和法院就认为,张某主张二倍工资的实效时间自2009年1月1日始至2009年12月31日终,超过该时间段主张二倍就不予支持。并且认为,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已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既然双方已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二倍工资,所以,在本案中亦未支持张某要求公司支付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的二倍工资。

笔者不同意仲裁委和法院的理由,如果依照仲裁委和法院的理由我们可以发现:①“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等于“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②只要被告用工两年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无需承担任何的经济责任;③用工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是不符合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其中,“视为已经订立”就是“应当订立而没有订立”,而不是“已经订立”,也就是说“视为订立”不等于就不需要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否则该条规定不会接着要求“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作为下位法,在这里没有也不会作出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因此,2009年1月~2011年10月,用人单位依法仍然应当向原告支付双倍工资。

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主体用工,劳动合同法是要求用人单位自用工时起一个月内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不允许其超过1个月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

在实践当中如何主张?笔者认为,在劳动争议案件当中只要当事人离职的时间至仲裁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就应当可以主张二倍工资,主张的范围应为从劳动关系成立时起至劳动关系解除时止。

参考文献:

[1]张沛儒.论二倍工资的若干法律问题[J].中国劳动,2011年04期.

[2]黄昆,刘永明,李坤刚.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包括“佣金”吗[J].中国劳动,2009年10期.

[3]聂辉.用人单位应否支付双倍工资[J].中国劳动,2009,(4).

作者简介:

篇7

现象的研析与思考

现象之一:有些家长怕苦了孩子,经常主动代替孩子参加学校劳动,有的甚至就连最简单的值日也甘愿亲手代劳。

现象之二:一群孩子在学校食堂里随意糟蹋饭菜,班主任发现制止后,立即以“一粒粮食是怎么来的”为题,对全班2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答卷中,只有2名同学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从地里种出来的,仅占全班学生总数的10%。其余学生有的回答是从粮店或超市买来的,有的甚至荒唐地说是汽车送来的。

现象之三:一名学生在父母的“特别”呵护下,顺利地完成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升入大学后,由于父母不能陪读,经常因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学习,最后被迫退学。

上面列举的现象,有的虽说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特例”或“个案”,但它也从不同侧面暴露了当前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还应该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客观环境与特殊地位中去分析思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在校学生已不是单纯的独生子女,有的已经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是几代人围着一个“太阳”转。他们不仅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甚至对家长的服务感到“不及时”“不到位”都:要发脾气。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劳动的概念,更谈不上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多孩子好逸恶劳,讲究吃穿,经不起挫折。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孩子幼稚无知,但在实际上,劳动教育的缺失已影响到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们全面、科学和终生发展。

实施以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操作。

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现状,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对社会和家庭不利影响的抑制作用,紧紧抓住当前小学部分学科综合改革的有利契机,认真按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学科资源,把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准确地融入《品德与社会》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去,编制出适合本校并具有当地特点的校本课程。同时,坚持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和方法实施好以下的操作。

对学生进行劳动意义认识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就没有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在小学中、低年级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每天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以《父母为我的每一天》为题,要求学生口述父母每天为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以一件普通学习用品或生活必需品是怎么来的为题,和同学一起走访当地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在走访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具体地记录出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等过程。教师把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后,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供全体学生学习、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进步中的作用。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下列问题为内容,组织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资料。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是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对于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召开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班级墙报办一期《劳动教育》专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学习和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者光荣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开展这方面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当地劳动模范、对当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调查走访上,特别是对本地、本校先进模范教师的调查专访上,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使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性、鲜活化的特征。

在使学生对劳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锻炼活动。古人说:“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由此看来,实践锻炼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实践锻炼。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详细具体地列出自我服务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标准,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单项考核和验收,还可以组织这方面的有激励性的竞赛等,进一步提高教育活动的水平与效果。

篇8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习阶段;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教育也随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我国的教育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广大高校中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很多高校虽然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根据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项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带领在校生进入社会,深入工作岗位,依靠社会的力量完成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近几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实习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形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经验、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一、实习劳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实习劳动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对接的平台。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能力对病患的日常生活护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做出反应,为病人的康复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医生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实际需要,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一)实习劳动是理论知识教育与工作岗位结合的重要环节。教育理论所提出的中心问题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深刻地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本质规律。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有担当的技能型人才,尤其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人的康复质量,对于社会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是向新一代人才传授理论知识和经验能力的过程,若仅有理论依据而轻视实践,则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学生虽然有着满腹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将其与工作实际进行结合,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劳动是实现学生理论与知识结合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从学校迈进社会的重要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临床护理经验,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护理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或认识的误区进行改进,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合格护理工作人员。(二)实习劳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以实践为主,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中受到丰厚的待遇,往往养成了怕苦怕累的习惯,劳动观念不强,而护理行业又是劳动强度相当大的一个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强化劳动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面对社会的挑战。(三)实习劳动可以进一步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渐提高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积极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要求,而通过实习劳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劳动中感受到奉献社会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心,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新时代青年。(四)实习劳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医院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往往对学生的实际工作经历和临床护理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积累工作经验的主要机会和来源也就在实习劳动这一环节。因此,在劳动实际中积累经验,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更加快速的适应护理工作的岗位,提高就业率。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价值弱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现阶段,大学生大多数出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孩子优厚的待遇和功利主义心理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不愿意吃苦,从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不强。(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模式单一。大多数职业学院将专业技能的教育列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劳动本身的教育,缺乏利用劳动对学生人格进行培养和刻画的意识,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仅仅采用传统的说教教育,不能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劳动过程中,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更有甚者采用粗暴强制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对劳动产生厌恶的情绪,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式。

三、在实习劳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实习劳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和就业素质,就需要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学生不怕吃苦,谨守初心的作风,并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临床护理行业。通过实习劳动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护理工作对于病患康复的重要性,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解,从思想上做到热爱自己的专业,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珍惜学习的时光,为正式迈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许多学校已经将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纳入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但对学生毕业所需要的实践学分要求并不是很高,许多学生在第一个学年就可以轻松完成毕业所需要的社会实践劳动学分,无法满足新课标背景对学生实践劳动时间的要求。学校应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劳动的平台,组织学生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并利用好志愿汇等网络APP对学生的实践劳动进行管理和登记。例如,在当地的图书馆做志愿图书管理员、为当地敬老院老人表演节目、给当地福利机构捐献物品等等。在实习劳动过程中,要精选适合的单位开展合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获取最新的学生实践情况和数据,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并设计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对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并督促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二)开展职业道德专题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岗位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大,对毕业生的劳动能力、职业道德、诚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重点就放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要加大力度开展劳动道德专题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对于护理工作而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医护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并且承担有一定的风险。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护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疏漏,极易引起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上述几点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自我表达等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其所从事的岗位。学校可以组织实习生定期下基层、进社区开展劳动或者义务活动,也可以邀请医院中优秀护士实行劳动交流并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三)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社会劳动期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工作,能为内心带来极强的震撼,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晚上可以在学生总结工作经验之余,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帮助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工作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正式进入企业后可以尽快融入集体中,建立感情,更好的在工作中相互配合,为病患提供更加细致的护理服务。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劳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校要提高对学生实习劳动环节的重视,在实践中完善实习劳动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出实习劳动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担当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徐嘉玲.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护理学生实习阶段劳动教育的途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19:62~63

[2]刘素芹.江苏省卫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南大学,2014

[3]储珍珍.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9:287~288

[4]张娜.民办高职“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以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23:121~122

[5]高洪贵,张永杰.服务型乡镇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规范研究[J].三晋基层治理,2020,7

[6]梁佩佩,沈宝国.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分析和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2

[7]胡莹瑾,吕丽,胡月阳,狄娜,李艳,李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

[8]张丽肖,李丽娟.云课堂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

篇9

一、试用期如何约定

1.三类合同不得约定试用期

并非所有的劳动合同均可约定试用期,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短期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及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得设置试用期。《劳动合同法》第19条第三款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第70条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2.试用期不能单独设定

实践中某些单位与劳动者只签订试用期合同,也有人称之为“空城计”,针对这类现象,《劳动合同法》也做了明确规定,明确该试用期并非试用期而是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法》第19条第四款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3.只能试用一次

实践中某些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反复约定试用期,反复试用,有人称之为“连环计”,重庆市曾经发生过一女工被同一家单位连续试用四次而每次又都难逃被解雇的命运的案例。针对这类现象,《劳动合同法》确立了一次试用期制度,第19条第二款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一次试用制度在实践中引发的争论比较多。

首先,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就是对于二次雇佣的(即某个员工从公司离职一段时间后再次加盟),能否与该劳动者再次约定试用期?对此,各界看法不一,笔者认为,这种情形也不允许约定试用期,从《劳动合同法》的文意来看,并未留下任何活口,应当理解为不允许例外情形的出现。

其次,实践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案例:一家公司与新进员工均是签订三年的劳动合同,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这种情形最长可以约定六个月试用期。然而,如果与每位员工均约定六个月试用期的话,在招工时会遇到困难,员工的抵触情绪也比较大。在新员工中,大部分人通过三个月的试用便可以达到公司的要求,只有极少部分员工可能无法达到。因此,为了吸引人才及不让大多数人产生不满情绪,公司统一与新员工约定试用期为三个月而非六个月。不过,对于这极少部分员工,公司也愿意再给予一次机会,如果三个月考核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则公司可以不立即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而希望与员工协商将试用期延长至六个月,如果六个月满前能够达到公司的要求,也可顺利转正。那么公司能否与新员工协商一致将试用期延长至六个月呢?笔者认为,能否协商延长至六个月,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在三个月的试用期内,则可以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将试用期从三个月变更为六个月,这是一种试用期的变更,还是只约定了一次试用期。而如果是已经过了三个月试用期,则不能再将试用期延长至六个月,因为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已经结束,此时如果再延长试用期至六个月的话,相当于再约定一次试用期,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再次,在实践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新进员工刚入职不久便不幸生病住院,而等其出院后重新进入工作时,可能还有几天试用期便将届满甚至早已过了试用期。实际上,员工根本没有进行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当然也没有能够考核,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公司能否延长试用期呢?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公司不能单方延长试用期,只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延长,而且在本案中如果双方协商一致延长试用期,需要满足以下两大要件:(1)双方原本约定的试用期不满其劳动合同期限所允许的最长的试用期长度;(2)在试用期内能够协商一致。

最后,在实践中,升职后能否再次约定试用期也经常会成为一个疑问,比如,张某原本为某公司的销售主管,由于销售业绩出色,公司决定将其破格提拔为销售经理,这时公司能否与其再次约定试用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能再与其约定试用期。在本案中,张某做销售主管固然出色,但是谁能够保证其在销售经理的位置上同样出色呢?如果他不能胜任销售经理的岗位,如何处理?用人单位如何应对这种风险呢?笔者认为,对于这种升职的情形,劳资双方可以约定一个转岗考核期或者称为转岗考察期,在考核期或者考察期内,如果经过考核或者考察,其能够胜任新的岗位的话,则予以转正。如果其经过考核评估不能胜任新的岗位的话,则可让其回到原先的岗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张某只能够回到原岗位,而不可以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4.试用期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挂钩

针对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滥设试用期期限的现象,《劳动合同法》采取了试用期期限的设定需与劳动合同期限挂钩的模式,《劳动合同法》第19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这里的“以上”包括本数,“不满”不包括本数。

5.试用期期限严格限定

针对实践中有些单位与劳动合同对于试用期工资随意进行约定的现象,《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对此也做了特别限制,试用期内工资不得低于一定的标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0条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5条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关于试用期工资的标准,实质上是做了两大限定:一是选择性限定,即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者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满足二者之一便可以;二是强制性限制,即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6.试用期约定违法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于试用期的约定违法,那么用人单位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劳动合同法》第83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举例而言,小张与公司签订了两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试用期为六个月,试用期工资为3000元,试用期满后,工资为3500元。本案中,小张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为两年,按照法律规定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因此,小张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改正。假如该试用期已经履行了五个月,则公司应当从第三个月开始每月按照3500元的标准支付小张赔偿金10500元(3500元×3个月),该赔偿金不包含用人单位已经支付的工资15000元(3000元×5个月)。

二、在试用期内,哪些情形下可以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据此,有人认为,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只能是《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六种情形以及第40条规定的两种情形,而不允许在其他任何情形下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包括也不能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对于试用期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以及经济性裁员为由单方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或者与劳动者协商解除,而对于试用期员工这三种情形均不适用。

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第21条所规定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不得单方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而不包括与劳动者协商解除的情形。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解除劳动合同。

三、如何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八种情形中,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在一次HR论坛上,笔者惊闻沪上某律师曰:企业在试用期内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是非常容易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至少企业以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做好事前的实体设定和事后的程序控制工作,具体说来,关于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应当从以下三点加以把握:试用期解除的实体条件、试用期解除程序控制以及试用期解除的时间控制。

1.试用期解除的实体条件

顾名思义,试用期解除的实体条件是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什么是录用条件、为什么要设定录用条件、录用条件如何设定等一系列问题。

(1)什么是录用条件。录用条件是用人单位确定所要聘用的劳动者的最终条件,符合录用条件的,在试用期满时予以转正。

录用条件不同于招工条件,招工条件仅仅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选择候选人的最基本资格要求。另外,招工条件的撰写应当相对简单,以吸引更多的求职者来应聘,而录用条件则应尽量严密、完善,并主要注重对劳动者能力的考核,要更具可操作性。

(2)为什么要设定录用条件。不符合录用条件是试用期解除的实体条件,因此,录用条件设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对劳动者而言,录用条件是其开始工作的行为准则,设定了录用条件就相当于为劳动者设定了一个目标指向,其一切行为表现均将围绕这一目标指向而展开;其次,对用人单位而言,对员工进行试用期考核评估也要围绕事先设定好的录用条件进行,通过试用期评估确定新进员工是否符合录用条件,对于符合录用条件的予以转正,对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可以立即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最后,对裁审机关即一裁两院而言,录用条件则是他们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合法的主要依据。在实践中,用人单位由于没有事先设定明确的录用条件而败诉的案例屡见不鲜。

(3)录用条件如何设定。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录用条件的设定是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关键,如果用人单位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那么必先事先有明确的录用条件,而且要让劳动者知晓。那么录用条件具体如何设定呢?笔者认为,录用条件的设定可以从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来进行。

所谓“共性”, 即所有的员工都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比如诚实守信,比如不负竞业限制义务等等,共性的录用条件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进行明确。

所谓“个性”,即每个岗位自身所需的特殊要求,比如学历要求、技能要求等。笔者认为,个性的录用条件可以双方单独签订录用条件协议的方式加以明确。

2.试用期解除的程序控制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需要遵循严格的程序,一是向劳动者说明理由,二是要经过工会程序。

(1)向劳动者说明理由。《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2)经过工会程序。《劳动合同法》第43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工会程序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雇员工的必经程序,在这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是为了保障工会对企业“解雇员工的知情权”;“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是赋予工会对单位“不当解雇的建议修改权”。关于工会的监督程序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虽然法律赋予了工会“解雇员工的知情权”和“不当解雇的建议修改权”,但是解雇员工的最终决定还是由企业一方单方决定的,企业只是“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二是如果是企业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则不需要经过工会程序。

3.试用期解除的时间限制

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可以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而不需要提前通知。这一点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有很大不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

篇10

关键词:开心农场; 快乐种植; 育人育心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46-001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情趣,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我们学校在马路对面的一块地里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开心农场”,引入更生动、更贴近自然的教育课程。学校开辟了种植园,让孩子们自己当起了“农场主”,在这里,孩子们亲手种植物、亲自管理,让不少城里的孩子羡慕不已。近日,开心农场里生机勃勃:饱满的豆荚、嫩绿的青菜、火红的朝天椒……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同时还品尝到了劳动的成功与喜悦。

我的农场我做主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在开心农场开辟出大大小小二十多块种植区域,“开心农场”场长(总务处张主任)向师生介绍了种植规划要求,要求二十多个班级认领种植区域,供师生种植实践。“开心农场”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活动基地正式启用之后,二十多个班都分到了一小块地,按照张主任的最初想法,针对气候和土壤情况种植花生和玉米,但意想不到的是,各班级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又开辟了自己的“自留地”,在科学老师孙辉的指导下,各班通过讨论分别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种植作物,有西红柿、黄瓜、丝瓜、花生、玉米等多个品种,他们成立了劳动小组,利用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课余时间翻地、播种、栽苗、浇水、锄草、下肥,还专门成立了蔬菜跟踪观察记录研究小组,有效培养其责任心和劳动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我的乐园我开心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抡着锄头,耕作在种植园里,干得有滋有味!在这里,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小手弄脏了,小脸弄花了,却掩饰不住同学们满脸开心的笑容,他们期待着,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了,那一定会又香又甜。这里是他们的天地,是他们的“乐园”。

学生们一边要认真学习有关种植方面的知识,一边在花生发芽后,勤浇水、施肥,常除害虫、去杂草,让其茁壮成长。通过参与播种、管理,实地观察,增长见识,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劳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也能加深对自然生命的感悟。

“开心农场”的设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种植技能,还开辟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学到祖祖辈辈传下的农时常识,更体会到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好习惯。学生们从中学习知识,学会观察,学会成长,其意义非同凡响。

我的体验我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