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性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性问题

篇1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一、导言

当前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内部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实现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资金规模大、财务风险高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尤其关键。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和切身感受,从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中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

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共性问题

在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管理中,其中财务管理应该是众多施工企业有共性最多的一个,主要有如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管理者缺乏财务管理意识,重视不够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绝大多数都是靠技术出家,拥有丰富的施工技术经验和技术管理,但企业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业务知识薄弱,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现实中也有一部分施工企业管理者只重视企业经营效益,严格控制财务成本,资金“只进不出”,导致工程款项不足、工程进度缓慢和质量问题等现象,这两类管理者都因缺乏财务管理意识,违背财务管理原则,既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系列问题又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和审计不到位

不少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无章可循、无规可守;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度并没有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贯彻不彻底、落实不全面;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诸多项目分散全国各地,公司总部的财务人员与派驻项目的财务人员之间距离遥远,总部对各项目财务缺乏及时有效地监督和审计,以致总账与各项目分账之间数字出入,甚至一些已经完工多年的项目,财务却没及时进行审计和结账,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风险大,财务管理漏洞多,财务监督和审计严重不到位。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信息不真实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的结果。但现实中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领导缺乏财务管理思想,一些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领导为了“乌纱帽”不惜命令财务人员修改财务数字,会计核算环节主观性较强,导致会计核算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会计信息不准确;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的项目经理制,公司总部的会计人员没有同步跟进项目部的会计活动,仅仅依据项目经理提供的工程相关票据来进行会计登记核算,涉及的工程成本费用以及其他款项需要根据初期款项与余额直接的差额来获得,直接违背了会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失去了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监督控制的效用,财务管理流于形式。

(四)资金管理不集中,资金控制不力

建筑施工企业从前期的投标保证金、中标后垫资甚至开工建设和正常运转、应付突发事件等,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储备和稳定的资金供应链,在当前大多数建筑施工期不是上市企业的情况下,资金融资渠道单一,分散在各地的项目工地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应收账款无法兑现等问题,财务支出审核不严,总公司对各项目工地资金控制不力,一些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工地出现项目人员和财务人员等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等违法行为,造成企业资金流失严重。

(五)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一般主要是公司总部和分散在各项目工地的财务人员,在财务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首先,施工项目的不确定性造成财务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大,财务人员调换频繁,新旧工作人员在交接工作时存在一定的缺失,导致财务信息的不对等。新接手财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状态,财务工作缺乏延续性;其次,项目工地的艰苦性使得公司总部的财务人员不愿意长期去工地,去工地的财务人员一般而言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年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对现代财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掌握不足,业务素质不高,这种现象导致总部财务人员缺乏对工地财务的常规性检查和有效监督,导致总部财务人员和工地财务人员都缺乏公司总部整体财务观念和经验;再次,公司总部财务人员和工地财务人员之间缺乏轮换交流,公司总部财务人员各岗位之间也缺乏轮岗交流,既不利于财务人员的整体财务观念建立和经验积累,也不利于财务人员了解和熟悉全面业务,最终独当一面;最后,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财务重视不够,导致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创新精神,不少财务人员年龄偏大,对计算机财务软件等接收慢,财务人员和骨干青黄不接,导致人才梯队建设不足,这些都导致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和队伍建设不足。

三、解决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共性问题的对策

针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上述一些共性问题,在现实中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及时采取如下针对性措施加以应对:

(一)强化建筑企业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意识,加大重视力度

在当前激烈的建筑市场上,技术一般都是共性的或公开的,达到一定的资质和技术人员都能实现,但是财务管理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有效实施。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不能再只重视技术或项目管理,“一条腿”走路,企业管理层要加大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力度,要围绕企业目标,以财务管理为企业管理的切入点,将企业的总体目标贯穿到财务管理中,从而保证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目标统一,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实现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审计力度

完善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保证客观和保证财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制度的制定需要具备全局性和整体性,保证对企业实施整体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后,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让全体员工了解制度、认同制度和自觉遵守制度,员工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只有管理层的重视、贯彻执行才能避免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建筑施工企业要突出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尤其是总公司要加大对各子公司、项目部财务工作的检查和审计力度,从而避免财务风险和漏洞。要重视企业的审计工作,制定相关的审计制度,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审计机构要客观独立地监督和评价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稳定有序;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处理,绝不放松警惕,保证财务管理健康开展。

(三)规范会计核算,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

要规范会计核算,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就要求企业的上级部门或总公司在考核领导业绩时不能片面看数字,减少领导层为保“乌纱帽”而指使财务人员修改财务数据的现象和行为;建筑施工企业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会计核算对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对会计准则、会计法及其他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建筑施工企业积极调整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行会计委派制,避免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整,完善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资金控制,重视应收账款管理

在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总部和各地的子公司、项目部距离遥远且分散,流动性大,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信息不集中,难以统一核算管理的现状下,建筑施工企业首先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企业财务部门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4页)财务软件和网络,及时跟进和集中分散在各地子公司、项目部的财务信息,加强公司总部对资金的控制;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应对资金短缺问题,严格控制多户头、资金帐外流通现象,掌握企业资金流通过程,降低融资成本与费用,保证资金的集中管理、用途透明;最后,要加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垫付大量工程款,企业自身承受较大财务压力和资金风险,为了避免客户拖欠工程款,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建筑企业应建立客户资信数据库,深入分析客户企业的历史信用状况以及偿债能力,降低企业资金安全隐患,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率。

(五)多管齐下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子公司和各项目部条件艰苦,长期与家人分居而导致高素质财务人员不愿到项目工地一线的现状,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采取轮流制、补贴制等各种渠道提高高素质财务人员深入一线的积极性,减少财务人员流动的频率,确保财务工作的延续性;其次,采取公司总部财务人员和项目工地财务人员适当轮换,公司财务部门内部各岗位人员之间相互轮岗,促进他们对公司总部财务和项目工地财务的整体了解和把握,提高业务能力,最终培养绝大多数财务人员都能了解和熟悉全面业务,独当一面;再次,招聘财务人员要有梯队建设观念,既不能多年不招聘也不能一次招聘用完后面多年的指标,这样就能拉开财务人员之间的年龄层次距离,保持老、中、青财务人员的适当距离和规模,促进财务人员梯队建设,老的有经验,年轻的接受新鲜事物和计算机网络等迅速;最后,要加大财务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和再教育,要鼓励财务人员提高职称和业务水平,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等,最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上述财务管理的一些共性问题在当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只是不同企业问题多少和严重不同而已。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取胜,解决上述甚至更多的财务管理问题是关键。只有顺应时代变迁,积极更新管理思想,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工作,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财务人员队伍素质,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斌.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1(20).

[2]谭玮.探析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J].当代经济,2011(8下).

篇2

关键词:新形势下 公安机关 财务工作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大了对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力度。此时,我国公安机关财务工作中隐含的一些问题与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扭转我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对财政资金缺乏监管力度、屡禁不止的问题的局面,必须加强对公安机关的财务工作的标准化,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有效的对策。

一、新形势下公安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财务制度仍需完善

近年来,虽然我国公安部各省公安厅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财务法规与制度,但是,各地公安机关由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未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配套的工作规则、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等财务制度。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各项制度与完善的财务法规必须经过反复论证、深思熟虑,不仅要考虑它的针对性、权威性,还必须保证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决不能任凭财务人员与领导随心所欲、朝令夕改。

(二)公安机关的经费出现比较突出的供需矛盾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抓经济建设、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的GDP。为了确保各地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了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和谐的环境,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在其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风险。由于全国各地投资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安机关肩头的责任更加艰巨、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全国各地的人、财、物等都在发生大的流动,这就要求我国公安机关必须实行全天候的、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动态化管理。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公安机关的业务量和管理范围。而对经费需求的增长也是必然的。近年来,由于我国公安机关日常业务的增加,使得办案公安经费、行政经费的缺口逐年增加。另外,公安机关为了更好地保证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必须根据情况的需要建立新的业务单位、新的警种等。例如:北京就先后成立了特警总队、女子特警队、巡查总队、地铁公安分局、西站分局等业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成立,在其开办之初就需要各种装备费用、业务费用、办公费用等方面的投资。为了尽快提高公安机关的应急反应能力、快速出击能力、各机关单位的协同合作能力,就要求必须在交通设备、通讯设备、武装设备、干警培训等方面进行投资。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加对公安机关的财政资金投入,但是,公安机关的各项实际需求也在增长,这种经费需求上的供需矛盾是公安机关必须面对的问题。公安机关的工作是一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统一性的工作,因此,公安机关的财政经费保障体制也具有较强的统一性、整体性。从公安机关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来看,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着“块块”与“条条”的管理现状。所谓“条条”主要是指纵向的负责,体现出公安机关各事业部门对分项经费的主管与领导。所谓“块块”主要是侧重于横向负责,充分体现出公安机关后勤财务部门的统筹安排与综合理财。在目前我国公安经费供需矛盾较大的情况下,一定要处理好公安经费的“条条”与“块块”的关系。例如: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城市或地区中,由于财政经费紧张,所以能够满足当地公安机关的行政经费就不多,而有的公安机关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别的途径来解决经费问题,这也就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业务发展与各项建设的顺利展开。

(三)尚未处理好财务决策与参谋的关系

公安财务管理工作真可谓千头万绪,财务部门如何才能做好财务工作如无语党委、首长的领导与决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人员未能及时请示汇报工作、没有及时对财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没有及时在公安机关内部宣传财经法律法规等政策,使得财务决策与参谋的关系处于矛盾的关系中。

二、有效提高公安机关财务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对公安财务经费的管理

公安机关财务工作中必须加强对经费的管理,有效的克服在经费管理总的分散主义,对经费实现全面规划、统筹安排。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将公安机关有限的经费用在公安工作最需要的地方,在保证公安机关战备训练、各项事务完成的基本前提下,维护我国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权威性。例如: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具体经费的性质、用途等将经费的使用权分给公安机关的行政部门,以此来调动各部门理财的积极性,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二)转变思想树立新的观念

这就要求公安机关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员工必须正确认识到改革带来的积极作用,明确“有预算才能有支出”的思想,总而实现更加规范化、程序化的对资金进行操作,有效的控制了对资金的挤占、转移、挪用等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公安机关的内部控制。在公安机关内部推行公务卡制度是进行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公务卡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的对现金管理和财报销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控制与监督,进一步加强了对公安机关的公务支出行为的监督与管控。

(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保证公安机关会计工作的安全性、高效性,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控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在公安机关财务工作中推行信息化管理将进一步确保公安机关各项业务的高效运转。设计优美而完善的系统与内部的网络建设,更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与自控型。

(四)不断完善对收入和支出的管理

这就要求公安机关财务工作中对收入与支出管理不断加强,确保一切收入与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合法性。对于取得的收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全额上缴国库,一定要对各种违法收入、乱收费现象进行坚决的抵制。各项支出必须做到拥有合法的原始凭证、具有合理的支出项目、有经办人、有审核人、有审批人。切忌白条抵库、白条报账、以拨作支、以领代报等现象的发生。对于“三公经费”的管理必须加强。对于招待费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安排来人在食堂就餐,如果存在确实不能在食堂就餐的现象一定要按照“三单合一”的标准来执行,一定要及时结账、不拖欠、不大吃大喝、不公款私请;对于公车的汽油费用,一定要统一使用加油卡加油,定期对公车的耗油量进行公示。另外,还必须加强对公安机关财务的核算工作,避免在工作中出现误差。

总之,公安机关财务工作是国家财政在公安系统中的继续与延伸,是一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政策性、专业性的管理工作。它能够有效的对公安机关的各项建设事业起到积极地促进、有效的制约、合理的调节、良好的平衡与综合的反应作用。因此,各公安机关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的理念,加强财务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许瑛.对加强实际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工作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篇3

【关键词】 预测 财务信息 披露

预测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发展环境和经营情况而对外公开披露的有关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预测和判断,是拥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披露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重要部分。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预测性信息往往比历史性信息更受青睐。预测性财务信息着眼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信息的需求,涉及企业未来价值和财富的变动,涉及企业未来生存、竞争与发展能力。它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减少不确定性,并据此作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它有利于缓解外部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费用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如果上市公司基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使得预测性财务信息出现偏差或者重大误报、错报时,就会对信息使用者形成误导,甚至可能造成资本市场的急剧动荡。因此,在借鉴各国不断成熟的模式下,逐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对证券市场建设、上市公司及利益相关者都有重要意义。

一、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1、前瞻性财务信息

前瞻性信息主要是揭示企业财务面临的风险与机会。风险预测应着眼于资金结构弹性,即公司能否调整未来资金来源以满足预期和未预期的资金需求。它包括预测公司现金流量、筹集资本类型、来源、数量和筹资成本等内容,识别公司各部分资产的流动性趋势或不确定性因素。机会预测主要对公司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净利润和综合收益进行预测,对这些内容发生的潜在影响的范围和时间进行揭示。

2、生产经营的发展计划

生产经营的发展计划是指企业管理层已经制定、形成书面文件的比较切实可行的经营发展计划与安排,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方式、销售计划、生产经营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及设备更新计划、资金筹措计划等。这类信息虽然也涉及未来的信息,但由于有较强的确定性和规划性,相对来说披露的难度不大,且有一定的依据和可行性,故实现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这类信息目前作为必须披露事项规定于招股说明书和中期报告中。

3、业绩预告

为了让投资者进行投资参考,引导投资者进行更合理地投资,上市公司一般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天根据企业内部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情况、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作出对未来短期业绩的估测。业绩预告一般比较简单,内容主要有预告类型、预计业绩变动范围及变动原因。一般业绩预告的类型有预增、预减、略增、略减、首亏、续亏、续盈、其他、不确定等。

4、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形式

目前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有: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的下一报告期业务发展计划、业绩预告信息;上市公司融资时(包括首发与再融资)在招股文件中披露的公司发展前景、赢利预测信息;上市公司于每个季度的最后一天在临时公告中进行业绩预告;上市公司发生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或出售交易、重大项目投资等事项时可能在临时报告中披露赢利预测、项目前景等。

二、影响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

1、预测假设的合理性和预测基准的可靠性

首先,预测建立在一定的预测假设基础之上。按照企业管理层对预测假设的可控能力,预测假设可以分为内部假设和外部假设。内部假设是公司管理当局能够控制的将来可能在公司内部发生的事项,如筹资假设、投资项目假设、生产计划假设、销售计划假设等。外部假设是企业管理层难以控制的在企业外部发生的事项,一般包括法律法规假设,市场环境假设,利率、税率、汇率假设、不可抗力、不可预见因素假设。预测假设,尤其是公司外部假设往往是系统性影响因素,带来的风险是系统性风险,它有时全面影响所有行业,有时只会影响某些行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公司面临的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外部假设的合理性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了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预测假设一旦发生重大偏差或者预测假设不合理,往往会严重降低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甚至导致误导性预测信息的发生,结果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遭受较大损失。

其次,预测基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预测基准可以分为内部基准和外部基准。内部基准具体包括公司历史财务报告数据、公司现有生产和销售数据、公司内部预算及执行情况等。外部基准包括产品市场供求和货币市场供求情况等。合理确定预测基准既要考虑公司历史财务数据提供的信息,又要掌握公司当前的生产销售状况,还要对公司未来经营做出合理估计。如果公司进行预测前的信息资料收集工作不力,就会严重影响财务预测信息质量。这就需要占有充分有效的信息,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慎重地分析和仔细地鉴别,深入考察各种资料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模式

第一,独立报告模式。独立报告模式是指公司以一定时期为单位编制独立的预测性财务信息报告书,单独披露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第二,补充报告模式。补充报告模式是指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增加预测性财务信息内容。增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表内披露。主要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加预测性财务信息项目,或者编制预测性信息披露报表,作为传统会计报表的附表,与传统会计报表一并报送,即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增设预测变动值栏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说明各个项目预测变动值的原因;在利润表中增设预计收入、费用和预利润项目,同时在利润表附注中说明预计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原因。二是表外披露。主要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重大事项公告、临时公告和会计报表附注中以文字描述方式披露预测性信息,这也是上市公司目前主要采用的报告模式。虽然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主要采用补充报告模式中的表外披露方式,但是这样的补充报告模式不利于提高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在这种模式下,上市公司选择性披露现象严重,出现了许多报喜不报忧的案例。这不仅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更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鉴于此,本文认为信息披露的独立报告模式应该是将来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改革方向。

3、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成本制约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成本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对于预测性财务信息而言,其披露的显性成本主要指信息收集成本、预测编制成本和审核费用等;隐性成本主要指披露的预测信息有重大偏差时,公司遭受法律诉讼而发生的或有负债或损失以及公司披露财务预测信息的负外部性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同时,预测性财务信息会随着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保证其决策相关性,上市公司需要经常更新内容,这会增加其经营成本。另外,在现今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涉及到商业秘密,如企业的重大营运计划、投资方向和获利能力等。预测越详细,可推测的信息就越多,可能泄漏的商业秘密也就越多。这些信息一旦被其竞争对手所掌握和利用,将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的巨大损失。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产生策略性的操纵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动机,结果造成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下降。

4、外部监控体系的完善程度

完善的监控体系是保证预测性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对财务预测的相关规定散见于各行政法规、规章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解释中,已有的规定也往往只适用于某一特殊的情况,显得分散而不成体系。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善意发行人在进行财务预测信息披露时感到没有规范可以遵循,另一方面也使得恶意发行人有机可乘。同时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往往缺乏应有的执业谨慎意识,审核把关不严,甚至伙同上市公司造假。总之,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对上市公司约束不力,导致企业披露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不高。

三、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息披露的制度规范与西方国家相比尚不完善,而有关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制度规范主要散见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及其相关的通知、意见和规定中,显得分散而不成体系,规范的内容也主要局限于上市公司在上市时的赢利预测信息的披露和审核,对其他预测性信息披露缺乏具体的指南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因此善意提供者在信息披露时无章可循,恶意提供者又可能利用预测性信息的不确定性虚假预测信息欺骗投资者,由此可见,立法的不完善使得预测性信息披露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减少交易费用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目前,预测性信息披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披露意愿不强、披露不充分、缺乏可信度和监管力度不够等四个方面。

1、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意愿不强

预测性信息披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机制已经相对成熟,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免责性和鼓励性条款,也没有安全港制度。但不论是善意还是恶意披露不当预测性信息的,都要受到惩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不太愿意提供及时、完整、准确的预测性信息。有的上市公司以保护商业机密为由,故意模糊财务信息和商业机密的界限,隐瞒真实的财务信息,许多信息多是先经过媒体曝光后,上市公司才开始进行披露的,形成了由社会媒体或监管机构驱使下的被动披露现象。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如发生重大资产重组、收购或出售交易、重大项目投资等事项)属于《证券法》规定的应披露的重大信息,其一般采取信息回避策略,报喜不报忧,几乎没有上市公司及时公告说明事件的实质,即使披露也是“惜墨如金”,公司内部与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2、预测性财务信息选择性披露现象严重

在自愿性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下,上市公司倾向于对预测性财务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出现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这种趋利避害的披露行为对投资者显然是不公平的,且有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承担欺诈责任,因此必须被禁止。另一种情况是公司并未对信息内容进行选择性披露,但是上市公司选择只针对大投资者进行披露或者在披露方式上不规范,只进行口头披露而不以各类规范文件披露,其目的在于获取非法利益而又逃避法律责任。再者,一些上市公司担心详细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会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其公开披露的预测性财务信息过于简单抽象,对一些重大事项不充分披露,没有将编制业绩预告的预测假设、基准以及重要经营战略详细披露出来。

3、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缺乏可信度

当前,业绩预测欺诈情况大为减少,但是上市公司的不少预测信息披露仍然流于形式,误导性陈述屡见不鲜,预测性信息披露总体来说缺乏可信度。有的信息披露以偏概全误导投资者,明明有完整信息,也是简单概括或者采取回避态度。有的公司刚刚澄清公告予以否认,很快却又被曝光确有其事。有的信息披露主体在表述上使用存在歧义的语言误导投资者,等等。这种误导性陈述目的在于诱使投资者跟风,实现上市公司或大股东的利益,损害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可信度的缺乏扭曲了信息披露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减少交易费用的功能,让投资者感觉无所适从。

4、预测性财务信息监管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在上市公司赢利预测方面推出了不少举措,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预测性财务信息监管方面仍有不少差距。一是有关部门对企业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要求太低。这体现在强制披露主体范围过窄,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时;要求披露的内容太少,仅要求披露赢利预测信息,其他重要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则没有要求;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二是没有建立赢利预测赔偿制度,当投资者因预测信息的重大误差遭受损失时,由于责任不清,制度不健全,其损失很难得以补偿。三是没有完善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外部监管机制,有关法规对预测失实且又无正当理由解释的企业、中介机构及当事人处罚不力。

四、完善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措施

1、建立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免责制度

由于预测本质上充满了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因此,对于诚信、善意并依据合理假设做出预测性陈述的上市公司,不应当受到法律诉讼的困扰。对于如何认定是否存在虚假陈述的问题,我们可借鉴美国的“安全港制度”来判断,即只要所披露的预测财务信息是基于诚信原则编制,而且编制时所采用的基本假设也是合理的,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不必承担法律责任。这样,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是合法的,安全的,如此,不仅提高了诚实信用的发行人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积极性,防止了投资者对基于善意披露的预测性财务信息事后变化而提出无理由诉讼,又可以保证投资者获取所需的相关信息,促进资本市场有效运行。

2、增强预测性财务信息强制披露要求

一般而言,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选择以自愿性为主的披露方式,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国家采取强制性披露的方式,还有一些国家采取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披露方式。从保护投资者利益角度而言,我国自愿披露制度对投资者是不利的,如果过多强调自愿披露,会导致公司出现“报喜不报忧”的选择性披露现象。从信息供求角度而言,自愿性财务信息披露的信息供给在我国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所以目前我国对预测性财务信息应采取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强制披露要求。鉴于此,应规定在何种情形下上市公司必须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披露,并详细说明预测假设和基准,解释预测变动的原因;上述情形之外是否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则由企业自行决定。

3、建立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内部保障机制

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由生成、披露预测信息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组成。为了提高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避免不必要的诉讼,必须建立预测性财务信息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目前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健全财务预测的内部基础工作,尤其是预算制度,为合理编制预测性信息提供必要依据。二是提高提供者的业务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预测性信息由经验丰富并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人员持适度谨慎的态度编制完成。三是执行科学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编制程序,合理确定预测假设和基准、科学界定预测期间、正确运用预测程序和方法。四是注意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恰当表述,应以明确的警示性文字向使用者适时揭示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性质、不确定性和风险,防止使用者盲目依赖预测性财务信息,减少和避免法律诉讼。

4、强化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为了防止信息提供者尤其是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其操纵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提高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应该强化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监管力度。首先,预测性财务信息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鉴证。对强制性预测信息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对于自愿性预测信息也应由注册会计师对其编制基准、假设和方法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审查,以提高和保证信息的可信度,明确有关各方的责任。其次,由于预测本身所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我们必须区分风险因素和人为操纵两种性质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预测偏差。对于前者,在其作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后就应当免除当事人的责任;对于后者则必须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我们应比照西方国家建立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保险制度和赔偿制度,如果信息使用者因企业恶意提供虚假预测性财务信息而遭受严重损失,相关责任人应负有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德容、周清明:对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4).

[2] 陈玲:完善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之我见[J].西部财会,2007(6).

[3] 李平: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8).

[4] 杨秀玉:环境保护要求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会计之友,2010(4)下.

[5] 高东芳: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0(4)下.

篇4

【关键词】YT保温隔热材料;特点;施工;节能

近些年,随着全球人口剧增、工业化进程加快、森林面积锐减等因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而对建筑的保温隔热是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方法。美国以及欧盟很多国家已经立法来促进建筑节能,发展中国家也紧随其后,在尝试用法律推进节能减排的实施。据统计,全球保温市场2010年的市值已经达到177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总市值将超过239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5.2%。目前建筑市场上的外墙保温材料主要有:聚苯板、挤塑板、聚苯胶粉颗粒、聚氨酯发泡等。

0.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为24178m2,基础为梁板式基础,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一层,建筑高度69.1m。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外墙保温采用的是YT无机活性墙体保温隔热材料。YT无机墙体保温隔热材料是以天然优质耐高温轻质材料为骨料,天然植物蛋白纤维、优化组合多种无机改性材料和固化材料,经过工厂化生产配制的A级不燃绿色环保墙体保温隔热节能材料,冬季可提高室内温度6-10℃,夏季可降低室内温度6-8℃。

1.施工准备

(1)施工天气必须是晴空无雨、无风、气候适宜为宜。

(2)查验“YT”产品保质期,看材料外观质量、品种规格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要求。

(3)工具准备:搅拌机、小斗车、垂直运输机械、水泵、小平铲、扫帚、长把滚刷、壁纸刀、卷尺、刮尺、细钢丝及抹灰工必备工具。

(4)基层墙体经过工程验收达到质量标准,施工前应将基层墙面的灰尘、污垢、油渍等清洗干净表面达到平整。

2.施工工艺

(1)将“YT”保温材料与水按1.5:1的比例,搅拌3-5分钟即可。

(2)基层处理(混凝土等光面墙体需使用常规界面砂浆或进行甩浆处理)套方、吊垂直、弹控制线、冲筋、做口、复验批抹银通YT无机活性保温材料 弹分格线、开分格槽、嵌贴滴水槽 复检。

3.施工要点

3.1 YT无机隔热保温材料配置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特点、不同空气湿度、不同基层墙体材料按YT无机保温隔热材料与水重量约1.5:1左右的比例,放置搅拌机搅拌3-5分钟达到适宜操作即可,初凝时间在2小时左右。

3.2 YT无机隔热保温材料的使用

先用清水将基面墙面的灰尘和油污处理干净并达到适度湿润后,将搅拌好的银通产品直接批抹于基层墙体上或已施工过的水泥砂浆面上。第一遍均匀密实将墙体覆盖,厚度在10mm左右,当第一遍材料的含水率大约在50%时,可进行第二遍批抹,批抹厚度掌握在10-20mm之间。达到粘结牢固、不空鼓、不开裂。

一般YT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材料施工厚度在20mm内可一次性批抹完成,银通材料厚度在30mm内可二次批抹完成,也可做内外复合施工。全部工序当天完成,10天后便可粘贴面砖,15天后便可做涂料饰面。

若基层墙体为混凝土剪力墙时,使用无机活性保温材料需提前一天做常规界面砂浆甩浆处理,建议剪力面接逢处挂网(玻纤网或镀锌钢丝网),以缓解基层墙体材料因澎胀收缩系数不同而出现问题。

4.施工质量控制

(1)YT无机保温隔热材料现场施工时,不需要添加也严禁添加任何其它材料物品,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2)加水搅拌后的YT保温材料应随配随用,常规在三小时左右用完,绝不允许次日或干固后再次搅拌二次使用,以免影响质量效果。

(3)基层为加气砖和粘土砖、多孔粘土砖的要用水喷冲多次并始终保持基面湿润方可使用保温材料;基层为混凝土结构必须先甩浆达到墙体毛糙后二十四小时后方可进行保温层施工。

(4)施工前应在墙面做灰饼、作口、冲筋或吊线处理,发现基面凹度大于1.5厘米误差,必须用水泥砂浆找平,拉毛后方可施工。

(5)为保证保温材料与基面的最佳粘结效果,第一遍施工必须用力压实,厚度不得超过2cm,必须在首次施工材料水份回落50%左右时再进行第二次涂抹,直至达到设计厚度。

(6)YT无机保温隔热材料在做墙体外保温工程施工期间或完工后24小时内,冬季环境空气温度不应低于5℃,夏季应避免阳光暴晒,温度超过25℃时,需应洒水养护,5级以上大风和雨天不得施工。

5.使用YT无机活性墙体保温隔热材料的优点

5.1保温隔热节能效果好

YT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绿色节能材料,导热系数小,蓄热系数大,粘结强度高,既节能环保又安全适用。

5.2安全、防火、使用寿命长

YT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绿色节能材料属A级不燃保温材料,与基层墙面粘结牢固,墙体不会因为夏季高温膨胀而产生开裂、空鼓现象;也不会因为冬季寒冷收缩受应力影响而产生开裂、脱落现象。

5.3施工简便快捷

YT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绿色节能材料是工厂化生产的单组份成品,不需添加任何物品,只需加水搅拌3-5分钟均匀后,便可直接用于各种墙体,一次性可以达到抹平、抹白、保温、隔热的效果。工人施工快,工费低,施工工期比任何其它保温系统缩短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

5.4抗水、抗裂、耐候性能佳

YT无机活性绿色节能墙体隔热保温系统,不但解决了墙体保温材料的开裂问题,而且完全解决了传统墙体材料常见的龟裂问题,使用寿命同墙体一致。

5.5环保舒适性能佳

YT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系统精选无味、无污染的天然绿色环保优质无机材料。保温层具有一定的透气性、相变性和蓄热性,房屋的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绿色健康、舒适宜人"

5.6性价比优越

YT无机活性墙体隔热保温绿色节能系统是以"高舒适度,低能耗,低成本、适用技术"为核心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综合成本可节约10-30%,是适合中国国情并代表节能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材料发展方向的主导性绿色节能产品。

此次YT无机保温隔热材料的使用大大缩减了工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外墙保温系统相关技术已越来越多的被关注,每种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技术的应用都必须认真研究,针对建筑物不同的使用环境、使用寿命、材料质地等因素,选择合理、有效地外墙保温系统,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外墙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使其符合建筑节能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 财务公司是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机构,主要为企业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产品销售提供中长期金融业务。我国的财务公司并不附属于商业银行,是隶属于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金融上的支持。文章对新形势下加强财务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财务公司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形势 财务公司 内部审计

财务公司兴起于上世纪初,主要有美国和英国两种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务公司起步较晚,又受经济体制的影响,其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文章将对我国的财务公司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作相关论述。

一、中国财务公司的情况

我国第一家财务公司是1987年成立的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至今已有一百余家,其主要分非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两类。

财务公司的金融业务主要有: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通过发行财务公司债券、进行同业拆借来实现融资业务;对成员单位进行提供担保、收付交易款项、办理票据贴现或是承兑以及业务、咨询业务、信用鉴证业务、融资顾问业务等;对金融机构股权和成员单位的买方信贷、企业债券、消费信贷、融资租赁、贷款进行投资操作。财务公司的特点: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在企业集团内部能够为成员单位提供各种银行业务和信托投资等业务;财务公司依附于、服务于集团公司;财务公司的经营原则是兼顾服务与效益、服务优先。并通过为集团公司提供金融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新形势下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财务公司内部审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财务公司的内部审计存在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独立性差,受到干涉和影响过多。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部门同属于财务公司,客观上存在利益的一致性,内部审计部门容易受到直属领导的影响,其执法程度、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虽然财务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建章立制,但由于隶属关系不清等方面的影响,执行质量和效率较低。

第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能力差。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必然面临着内部审计自身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可能受各种不可预计因素或是审计人员能力的影响而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不健全,使内部审计风险呈现出范围扩大、系数增加的趋势。

第三,审计的范围过于狭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我国财务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对公司财务方面的审计上,很少触及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缺少对公司经营管理与经济效益等重要环节的审计工作,这样就限制了财务公司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无法为公司的战略规划出谋划策。

第四,信息审计的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的财务公司存在审计可视线索自然消失、数据结构不统一、缺乏高水平审计软件、网络化水平低等问题,使内部审计面临人员操作、财务数据、管理、设备、网络等方面的风险。

三、加强财务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

第一,财务公司需要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提高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是财务公司提高自我约束水平,确保发展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手段。因此,财务公司必须深刻认识到内部审计对规范内部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其检验、鉴证以及监督等方面的职能。没有独立性,内部审计就难以及时、有效的监督、约束财务公司内部的经营行为。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财务公司必须吸取经验,使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分离,使其工作得到被审计部门的承认和支持。

第二,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有效管理内部审计风险。首先,财务公司应建立、完善审计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确保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防范风险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公司、集团公司、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从业人员必须摆正位置和思想、心态,积极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沟通,以获得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更好的维护公司利益;再次,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和交互审计机制,对企业决策方案进行风险评价,以有效回避、降低风险,通过多级内部审计推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加强公司内部的自我监督与相互监督。

第三,拓宽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面对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财务公司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内部审计领域,要开展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经营管理审计、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等,以提高财务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经营活动的多元化趋势加强,单一的事后审计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作用全面、准确的评估。因此财务公司在内部审计方法上,必须要打破固有的事后监督方式,建立一套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更好规避经营风险,为财务公司平稳,稳健地发展发挥作用。

第四,为提高财务公司信息审计的质量,必须针对信息审计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预置审计程序,以发现并保留审计线索;解决审计接口问题,以统一数据结构;优化网络,加强联网审计,重视网络系统、计算机的使用安全,以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财务公司需要针对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思想认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调整、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程序和内容,并实现内外审计的有机结合,以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财务公司对集团公司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敏.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S1).

[2]王玉明.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1).

篇6

 

一、内部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观念、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以市级工商管理部门为例,有行政、事业、社会团体多种体制并存现象,比如行政性收费、团体会费以及违规行为处罚罚款等。在多种的会计核算方法下,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不全或根本没有,有的单位制度比较健全,但没有得到严格贯彻执行,失去了制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容易造成资金管理的混乱,给资金挪用、私存私放等违规行为出现创造了机会。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法规知识不够了解,依法理财的观念淡漠。财会人员还身兼多职,既管钱又执法,工作停留在账表处理等日常会计核算业务上,管理参谋监督作用发挥很不到位。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有的还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支出分散到科室管理,形成了“室室有收费,科科有财务”的混乱局面,违反了“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出现了“账外账”“小金库”“包袱账”等违规违纪行为。

 

(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不清

 

工商管理部门摊子大,职能部门多,国家投入的资产相形较多,在资产使用效率方面体现出了使用率较低的现象,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致使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责任不清。单位负责人对国有资产处置随意性较大,有的未经批准也未办理产权变动手续,就用本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向外出租或出借,所得收入不入账或少量入账或设立账外账或用于搞职工福利。有的转让、拍卖资产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擅自定价。

 

(三)忽视部门预算编制和评价

 

有些工商部门认为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应付的态度,形成了实际工作中遇事才跑财政的局面,导致预算推行难度大。正是因为忽视预算编制,因而形成了财务决策的随意性,产生了管理上的“松、散、乱”致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大打折扣。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使一些专项资金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环节

 

(一)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货币资金是指单位所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有以下方面:一是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在整个货币资金的循环过程中,不相容的岗位至少有:出纳与稽核、出纳与会计档案的保管、出纳与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支票印章的保管与支票的签发等。二是支出审批制度的规定。必须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二)采购业务内部会计控制

 

工商部门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市场检查等行政管理,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案件进行取证调查,需要采购大批的执法装备和固定资产,所以采购业务应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主要从三方面来控制:一是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在整个采购业务的循环过程中,不相容的岗位至少包括: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计、采购与验收、采购及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原则上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

 

二是采购业务的管理控制。要建立采购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控制措施,避免以权谋私、收受回扣等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发生。在采购控制中要做到采购权、定价权、验收权相分离、做到统一验收、统一结算、统一付款,责任到人,流程公开。三是付款环节的会计控制。要做到相关凭证规范、合格、齐全,每一个相关责任人或责任部门全部审核通过,采购人、审核人、付款人、记录人相分离,付款流程严密、规范、公开。

 

(三)国有资产管理内部会计控制

 

国有资产管理是为了使单位所拥有的资产能发挥其应有的使用效率,保证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防止资产的非正常流失。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购置管理。固定资产的购置要严格执行年度预算计划,规定范围内的设备必须报财政部门实行招标采购。二是日常管理。财务管理部门要按固定资产性质分类、及时登记建账,使用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登记卡,建立健全账卡核算制度。三是资产的处置。要建立资产处置管理制度,明确处置的程序和权限,资产报废请求的提出与审批、处置相分离,对于大宗资产的变卖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要防止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利用职权牟取私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工商部门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包括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类,管理控制包括组织规划以及与单位负责人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而内部会计控制则是资产保护、保证账目和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方法、程序和组织规划。内部控制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直接责任人在制定,会计人员在执行,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作为会计人员应执行本单位相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负责人应将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贯彻执行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职责分离。一项处理处罚工作,首先由执法人员依据法规条例进行行为认定后作出处罚,处罚收取的罚金或没收的财产物资不得由本人处理,而是交由其他单位作处理,最后由财务部门直接收取罚款资金或是拍卖变价收入。这样的岗位职责相互分离,这样做可以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部分资产,并用错误的会计记录来隐匿这些活动。

 

2.适度授权。对于单位负责人,既要保证其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各项工作的效率性和廉洁性,适度授权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授权的度。一方面,是但凡出现过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单位,很多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权力授予过大,导致控制不力;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在具体执行时,应先认真研宄从而准确掌握,这样既能保证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得到落实。

 

3.岗位轮换。工商部门的工作职能要求必须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岗位轮换制度,主要是对那些关键的工作岗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轮换,就可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违规办事的打算。因为他们知道,不久会有人接替这个工作岗位,其所作的违规行为将很可能被揭穿。

 

(二)强化预算管理,加大管理约束力度

 

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原则,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全部收支编入预算。要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大胆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些单位的舞弊行为往往发生在超预算的项目支出中。经办人员随意地增加项目内容,提高支出标准,扩大支出范围,从中谋取利益。因此要加强对预算的合理性审核,要尽可能地将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相分离,还要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

 

行跟踪检查。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克服重资金使用轻实物管理的倾向。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完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调拨、转让、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逐步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分别设专人管理账目、物资,配套完善出入库手续,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坚持定期清点盘存,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单位负责人要认真学习有关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执行财政、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理财的能力。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并要求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二是要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由于工商管理部门职能划分较为细,要求对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都要过硬。

 

(五)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监督服务职责。对于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还应当加大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力度,加强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

 

综述以上观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应及时的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适用性。通过及时修订不合事宜的制度,使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到更好的执行。当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需要单位内部各方的共同努力,也迫切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变。只有通过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

 

【2】杨雄胜等《会计内部控制实务指南》

 

【3】郑映微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J]中国农业会计2006(12)

篇7

摘 要 自以来,大量的中小企业成立并快速成长,现已发展成为活力最强的经济群体之一。中小企业因其自身发展时间较短,资本积累有限信誉较低,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此,第三方信用担保机构应运而生。经过近几年发展,融资性担保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卓有疗效的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融资性担保公司高财务杠杆的经营特征就决定了其自身相比其他企业拥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同时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很可能使得融资担保财务风险转化为全国性金融风险。所以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融资担保公司 财务风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的大部分企业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举步维艰。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在上述背景下,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立法层级低。2010年由中国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主要规章,《办法》在法律层面上效力较低,只是作为一部部门规章,到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法律。

2.监管责任不明确。国务院于2009年《关于同意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同意建立由银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作用是指导地方政府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风险处置和监管。国务院2009年《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要求,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根据以上两部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是一种两级双层监管模式,对其监管缺乏统一标准,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二)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大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规模较小,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相当脆弱。例如岗位分工不清,不相容岗位未分离;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没有建立,超越审批权限的审批现象时有发生;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尚未对承担担保业务时的重大决策失误以及不执行审批流程的部门或个人的责任进行追究;保后监管制度尚未建立,未及时对担保客户进行风险控制等。

2.缺乏相应的财务风险意识和专业人才。近几年国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数量持续增加,公司规模也不断壮大,公司内非常优秀的金融专家和法律顾问也不在少数。但是具有的财务风险意识却相当缺乏,懂得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能够真正的意识到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防控财务风险的公司不多,只利用风险控制部去协助防范诸多财务风险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往往不在少数,其实并未看到在源头上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二、降低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立法层级,明确监管责任

由于《办法》在法律层面上效力较低,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承保行动约束力并不强,一些担保公司仍在进行违规担保,同时由于监管责任的不明确,对违规担保的惩罚措施不统一,并未形成应有的法威。为此必须提高融资性担保的立法等级,一部专门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法律文件,以此来规范担保公司的承保行为,降低财务风险。

(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完善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要参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并依据《关于同意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结合公司的业务范围,确定上述人员的任职资格,一般工作人员除要参照上述规定外,还要依据融资性担保公司岗位职责要求,确定具体的任职资格。

(三)做好对受保公司的保前调查及保后风险控制

企业在担保前要充分对被担保的企业或项目进行保前客户信用评级,这种方式可以直接避开为其提供担保。担保公司既然承担了对受保公司的担保业务,那么也就有可能承担被担保公司无法偿款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对受保公司的保后风险控制就非常重要。

篇8

一、对科研经费审计的重点要从查找问题向服务科技创新转变

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有关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服务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服务科技创新不是对科技资金不再审计不再监督,而是要把科技政策推进情况和资金管理情况作为重点项目予以安排,通过审计的特殊视角找出影响创新发展的因素,提出改进的建议,充分发挥审计在科技创新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对科技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要深挖细查,确保科技资金的安全和效益。同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有所担当,对科技创新中出现的特殊问题,严格按照“三个区分”的原则,要敢于提出予以认可的建议。

二、科研项目审计重点要从对经费使用情况审计向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转变

以往的科研项目审计,多是对科技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放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上,往往把发现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问题责任落到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身上,但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是由于政策措施不科学引起的共性问题。

如前几年普遍存在的科研人员找票套取科研经费问题,一部分是少数科研人员套取国家资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报销制度不切实际或奖励激励措施不明确,科研单位“纵容” 科研人员以找票报销的形式抵顶费用或变相套取奖励款。

因此,做好服务科技创新工作,科研项目审计重点要从经费使用情况向政策落实情况转变,把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审计重点是审计机关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服务内容,要重点关注在中央出台相关鼓励科技创新改革科研经费的意见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是否出台了与之配套的措施和细则,是否真正贯彻和落实了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否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是否将中央的决策部署明确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让基层科研单位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可遵循,确保中央有关政策落地落实。

三、政策落实监督的重点要从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向科技项目主管单位转变

在新形势下的科研经费审计中,要改变传统的抽查单个项目,再通过发现问题倒推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方式,避免陷入具体的或常规的财务问题审计之中,避免审计人员的思维陷入具体问题的局限性中。在政策落实审计中,要把审计重点由项目和科研人员转变到项目主管单位身上,充分调查了解主管单位在政策落实中做了哪些管理、监督和检查工作,再根据主管单位所做的工作分析政策落实中容易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审计要深入到部分具体科研项目中,调查了解相关政策是否真正接地气,是否符合项目管理中的实际情况,是否真正地服务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科研项目审计的站位和层次,才能发现科研项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四、科研项目管理的审计重点要从项目执行单位向项目审批单位转变

对科研项目管理情况的审计,审计重点要在继续关注项目承担单位是否挪用科研经费、是否足额配套资金、管理方式是否阻碍资金效益发挥的基础上,向项目审批单位的经济权力点转变,重点关注项目审批单位的资金投入方向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项目的评审和立项是否科学规范、是否存在人为干扰因素,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结项验收是否规范等,这些内容不但是项目审批单位资金分配权的重要体现,也是项目审批单位在服务科技创新中改进管理方式的落脚点。因此,科技项目管理的审计重点要从项目执行单位向项目审批单位转变,既是审计部门顺应科研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扩展审计范围和层次的需要。

五、科研经费的审计要从单项问题查处向共性问题和体制分析转变

在目前服务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在科研经费中查处单纯的财务问题意义已经不是很大,而通过分析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发现和指出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最终促使政府和主管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不仅是审计部门在科技资金审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计部门做好“后半篇”文章、提升审计成果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近两年,为贯彻中央有关科研经费改革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比较多,相关部门也都在积极调研并出台相应配套措施,这些配套措施是不是真正适应科研项目管理,目前是否还存在一些没有发现或没有关注到的影响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问题,这些都需要审计部门在共性问题查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挖掘。

六、个性问题查处要从普通财务问题向深挖典型问题和重大问题转变

篇9

一、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一)内容不完善

按照报表时间可以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分为三种,分别是年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和月度会计报表,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将三中报表结合到一起才能够保证报表内容的完整性。但当前许多事业单位在使用会计报表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注重年度报表,年度会计报表反应的单位收支情况显然不够完整,对于一些重大的事件也没有说明,这不仅不会发挥会计报表对于决策制定的指导作用,还会对事业单位领导产生一定的误导。

(二)管理不到位

受限于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思维,许多事业单位领导对于会计报表并不重视,缺乏对会计报表的有效管理,例如在没有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核的情况下就进行签字盖章等,有的事业单位领导甚至将会计报表的审核权力下放,这都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的一些会计报表管理人员也缺乏管理意识和专业的管理素质,会计报表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落实,出现了许多会计报表信息出现错误、不完善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会计报表对事业单位领导制定相关决策的指导作用。

(三)现金流量指标缺失

对于市场上的企业来说,资金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市场化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资金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现金流量值得说就是现金的具体流动,对于企业来说,现金流量表是会计报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支付能力等,从而帮助领导全面的掌握单位资金状况。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并没有现金流量指标,更别提编制现金流量表了,这就使得事业单位领导难以掌握单位具体的资金流动情况,从而影响了相关决策的合理化制定。

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改进措施探讨

上文中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会计报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以此为基础,现提出以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改进措施:

(一)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工作相对复杂,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专业化素质和工作水平对会计报表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组织讲座:许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入职之后安于现状,并没有对相关会计知识进行更新和积累,事业单位应当积极组织会计报表相关讲座,促进会计人员的再学习,了解先进的会计报表知识,做好会计报表工作的知识储备;二是加强考核:事业单位应当制定规范的会计报表知识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让会计人员保持良好的会计报表能力;三是加强培训: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避免出现会计报表的虚账假账。

(二)加强管理力度

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会计报表的管理力度,建立会计报表责任制度,规范管理制度,让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工作有章可循,以此来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第二,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会计报表工作的审计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降低会计报表出现问题的概率;第三,应当完善会计报表的内容,保证报表的全面性,将年度会计报表、月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进行统一整合,以此来为事业单位领导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全面的财务数据保障。

(三)增加现金流量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改制进行的如火如荼,事业单位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资金在事业单位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市场的考验下,单靠政府财政拨款的资金来源方式已经不可行,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进行自给自足,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来创造收益,以此来促进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可持续发展[3]。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应当增加现金流量表,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细致的记录,对事业单位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的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事业单位领导制定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施工企业管理

1内审过程中发现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风险

1.1企业外部因素带来的问题及风险

(1)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方面。

施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组成的一分部,与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家在施工企业招投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施工企业营改增等政策方面的变动都会对施工企业生存现状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其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施工行业作为一个污染重能耗高的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同时建筑业的绿色革命也将倒逼企业转型改革,加大绿色建筑所占的比重。又如“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变化,也会使施工企业税负发生改变,目前建筑业营业税税率为3%,如对建筑企业“营改增”采用11%的税率后部分企业可能面临税负增加问题。普华永道曾举例测算一家特级建筑总承包企业“营改增”后税负。该企业2012年已缴营业税约为4亿元。“营改增”后,则实际上缴纳的增值税可能将达到7.6亿元,比起之前的营业税几近翻倍[1]。

(2)业主方面。

业主是工程项目的投资方,其整体情况对企业的工程实施和创效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有的业主滥用权力,造成工程款拨付不及时;有的业主干扰工程施工秩序,却不给以补偿;有的业主信誉较差,虚假信息。这些都会对施工企业产生不利,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承受巨大风险。

1.2企业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

(1)制度制定。

制度建立不健全,修改不及时,管理流程不合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战略决策不科学等;

(2)经营承揽。

企业为了能够中标,采取以中标价格低于实际成本的方式进行低价中标。通常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企业自身预算的基础上大幅降低项目的投标报价;二是降低企业的计划利润率;三是降低企业的间接费用率等。同时标书中减少的大小临工程量或者降低的大小临工程单价在实际施工当中根本无法减少或者降低,这样也会造成企业实际效益下降甚至亏损[2];

(3)合同管理。

一是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于合同条款缺少全面考虑,遗漏重要条款,盲目签约。或者急于揽到任务而签订不平等条款,使自身处于非常不利地位。二是对合同履行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责任不清、工程款拖欠、工程验收和决算滞后等。三是为了应对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而签订垫资合同,导致企业出现必须通过想金融机构贷款或者向内部单位借款的融资状况,一旦资金周转不好,就会面临巨大偿债压力,使得企业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3];

(4)分包管理。

企业不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分包或者选择分包商不恰当造成中途退场,偷工减料致使工程质量不合格从而影响工程进度或者拖欠民工工资、材料款等引起法律诉讼等,不按合同计价或者无合同计价、不签合同上场,超计价超计量等都会使得企业产生效益流失;

(5)物资设备管理。

缺少备料单,不做物资节超分析,材料设备未履行招标制度,价格不合理,废旧料处理不合理或者丢失,不按合同约定采购或者付款,机械设备长期闲置等;

(6)施工管理。

施工组织不力,造成工期延误,被业主方处罚,企业信誉评价受到不良影响。亦或者前期施工进度滞后,后期为了在合同期内完成任务而进行赶工付出超额代价。另外未对项目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和经济比选,或者对项目大小临工程缺少合理规划,造成项目成本增加,效益流失;

(7)财务管理。

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资金支付比例不均衡、流向不合理,管理费开支超出预算、无合同或者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资金、超计价付款等;

(8)其它方面。

施工项目领导班子配备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等,致使项目管理氛围不协调,最终导致项目管理产生问题,效益不佳。

2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2.1对新开工项目进行审计交底,让管理层树立规范管理行为意识

在项目进点或者开工后,以公司内控制度及相关的管理性文件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审计交底,对项目进行指导和帮助,监督并指导其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为新开工项目创收增效做好铺垫工作。

2.2加强对项目的中期审计,通过中期审计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项目施工的中前期及时介入,从合同管理、分包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加大中期审计力度,下大力查找效益流失的原因,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并给与审计建议,督促项目第一时间进行整改补救。后续督促项目进行整改回复,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闭合。同时,通过中期审计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在企业内实施专项审计打好前战。

2.3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努力实现问题的逐个破解和消化

专项审计工作的展开,主要以中期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项目效益流失要点为核心,如:同一地区同期项目大宗物资采购比较、大临工程与施组方案的吻合性、分包结算合同外计价的控制、资金支付管理等。通过专项审计,力求将问题逐个破解逐项消化。

2.4加强对子分公司的经济效益审计,为公司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保驾护航

在施工企业存在钢结构、路面、路桥等从事专门业务的子分公司的情况下,还应对子分公司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把重点放在揭示子分公司管理层在管理中的短期行为、决策失误、潜亏现象和违规违纪等问题上,严格依据企业内控制度中的有关规定切实纠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子分公司的真实经济效益状况给公司相关决策部门建议,改进和完善考核办法,对子分公进行奖惩考核,使公司多元化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5提高项目竣工审计质量,更加准确地把握完工项目经济效益

对已完工项目督促其尽快完成工程收尾并帐工作,在项目竣工结算完成后,结合公司与项目签订的责任成本完成指标,对项目最终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将项目的经济指标与过程中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判断和管理依据,也使公司能够正确把握自身的盈利点和亏损点,认识到自身所存在优势,据此来进行经营承揽业务,改善目前的困难局面,同时也为公司领导提供项目考核兑现的依据。

2.6结合专项审计组织机关职能部门联合检查,强化对在建项目的审计监控

以全面预算管理和方案预控、成本预控为重点,对国家审计关注的项目工程数量、主要耗材、工程分包、资金流向、物资管理等问题进行全面审计,同时从风险控制着眼,结合项目专项审计对项目部的0#台账、合同管理、分包结算等相关控制要点进行检查,提早谋划,及时清理,制定方案,督促整改。

3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岗位独立性不强,行使职责过程中困难重重。审计工作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层对被审项目的态度,有的规章制度被变通执行,被审项目也对审计组有抵触情绪,各方面原因导致审计工作难以独立进行,内审作用大打折扣;

(2)内审人员大部分是从基层项目工作人员中选择的,专业能力相对比较欠缺,认知面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审计需求,审计部门发挥作用有限。

3.2有效解决内部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办法

(1)企业领导层重视内审部门,让其实质性地参与到企业规章制度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同时高度关注审计结果,得到审计报告后,对于当中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及时召开审计联席会议,最短时间内进行批示,责令被审单位进行整改回复,切切实实地改正问题,规避或者挽回损失;

(2)组织工程、核算、物资、财务、法律等多部门专业人员建立专业人员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调人员组成联合审计检查组进行检查审计,全面了解和把握项目管理状况,切切实实地让内部审计发挥监督和管理的功能,起到为企业规避风险、挽回损失、增加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香玉.2015年中国建筑企业济鱼、挑战与对策.中国工程建设网,2015.

[2]张学文.对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承揽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