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和电商运营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和电商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运营和电商运营

篇1

在运营商的引领下,一场竞争激烈的多媒体市场的争夺战正在设备商之间悄然上演。

挑起战火的是运营商。随着全业务运营时代的来临,运营商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将固网和移动网络串联起来的业务,在3G时代赢得消费者的欢心。现在,运营商找到了这把开启3G宝藏的钥匙――多媒体业务。

2009年9月10日,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F DoCoMo携手富士通、阿尔卡特朗讯、NEC、NSN、爱立信5家企业,共同制定了基于IMS(IP多媒体子系统)通信方式的网络上实现增值服务的通用技术规格,并取得了联合验证试验的成功。

事实上,青睐这一技术的并不仅仅有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目前,越来越多的3G运营商开始以IMS为基础开展多媒体增值业务。国内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也都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已开始部署IMS这一架构。

运营商的青睐,使得沉寂已久的设备商进发出少有的激情,纷纷开始发力多媒体市场。据知名市场研究公司InfoneticsResearch日前报告的显示,从2009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全球IMS设备销售收入大涨了108%,至1.64亿美元。

然而,在这场由运营商引发的产业争夺战中,设备商谁能拔得头筹呢?

运营商试水

虽然直到现在,IMS才被运营商认可并狂热追求。但事实上,IMS并不是最新的一种技术,早在2006年就已经登台亮相。

IMS被业界认可是在2006年的3GSM大会。当时,也许是看到这一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TeliaSonera、爱立信、沃达丰和诺基亚等厂商都宣布重点发展该技术。据统计,IMS系统已在全球部署超过数十个项目。其中包括西班牙Telefonica、丹麦TDC、澳大利亚cOMMANDER等固网的IMS商用部署,以及美国Sprint核心网与系统集成项目、北欧TeliaSonera、意大利TIM融合网络等项目,其中意大利电信的IMS系统提供的业务已经商业化。

运营商为何青睐IMS?“IMS是继3G成功部署后的下一步。”爱立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思文凯说,“2006年,大多数3G网络升级到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人)。3G已经成为一个稳步增长的大众市场。IMS和全IP代表着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移动宽带所带来的机遇。IMS在多媒体服务的创建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且,由于IMS可以组合固定和移动业务,通过网络的集成,用户能够利用双模手机、Wi-Fi手机等通信工具,通过Wi-Fi连接到家庭宽带或企业局域网,节省通信资费。

虽然IMS在国外已经商用,但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IMS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虽然有过尝试,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2008年奥运期间,原北京网通开了运营国内首个IMS网络的先河后,这一局面才在2009年得以打破。现在,浙江移动已经在全省试水IMS全业务运营,5月份中国电信在上海的EV-DO商用网络上也打通了国内首个基于IMS的视频电话。

在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对IMS最有兴趣的是中国移动。因为,电国移动固网市场非常薄弱,有着极大的发展固网市场的需求,所以目前建设IMS网络的需求主要来自中国移动。

据了解,中国移动对IMS的态度一直比较积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主办的“2009全球下一代网络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所所长魏冰表示,中国移动新建了CM-IMS的体系架构,基本上已经具备部署的条件。在整个IMS网络里,中国移动具备了固定、移动融合的能力,也具备了固定、移动多媒体同时增值的能力。

据悉,面对启动在即的全业务运营环境,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部结合公司全业务运营战略,正在落实集团公司CM-IMS试点工作要求,牵头部署业务支撑相关试点测试工作。根据工作计划,IMS业务支撑专项研究小组将从IMS业务的计费、业务开通、客户资料管理等相关研究出发,探索全业务运营的支撑模式。目前,IMS试点工作计费规范已经下发到试点省公司。

运营商对多媒体业务的喜爱,会给设备商带来什么机遇?

设备商的战斗

运营商对多媒体业务的看好,直接刺激了设备提供商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并加剧了设备厂商之间的竞争。

据了解,目前除了爱立信在IMS市场上获得青睐外,诺基亚西门子、华为、中兴也在市场上获得不少运营商的认可。据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尽管网络电视、音乐、游戏、视频、广播和打印等多媒体市场规模目前还不到265亿美元,却有望在今后5年增长至1325亿美元。

针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无论是爱立信,还是华为,或是诺基亚西门子,都不会无动于衷。

据了解,为了布局抢滩多媒体市场,爱立信早在2006年就开始筹划。爱立信CEO思文凯就将多媒体业务独立成一个特别事业部,与系统和服务部门并列为三大事业部。

作出这样的改革,显然是爱立信希望通过此举来促进多媒体业务的开发。为推进这一业务,爱立信还进行了接二连三的收购。据了解,在3年时间内,爱立信居然进行了13次收购。仔细观察被收购的企业,发现无一例外都与爱立信追捧的多媒体业务相关。

2007年1月,爱立信收购美国路由器制造商Redback。该公司主要提供有线网络多媒体数据业务,在此领域一直处于领导者地位。在该公司加入爱立信短短的一年多后,爱立信赢得了巴西、中国、匈牙利、黎巴嫩、罗马尼亚、西班牙、土耳其及英国等多家移动运营商的合同。而收购这家公司,爱立信仅花费21亿美元。此后,爱立信又将Mobeon、Drutt、HyC等公司陆续收入旗下。

数年的布局,爱立信在多媒体市场上拥有的优势已经明显。据了解,在2008年,爱立信在全球就获得了超过180个多媒体业务合同,其提供的多媒体业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爱立信在多媒体业务上的布局,国内设备提供商华为、中兴也加快步伐,赢得了运营商的赞许。而另一个设备商巨头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不但拥有全球第一的IMS商用案例数,还有30多个成功的与主流运营商合作的商用案例和50多个试验网络。2009年初,北美最大的运营商之一Verizon就宣布采用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的IMS解决方案,为其集团客户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而且为其正在建设的、计划于2010年投入运营的LTE网络提供统一的业务控制。

设备商对多媒体业务的看好,主要是在电信设备上,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利润也越来越低。百年老店――北电网络就在这样的竞争中败落,成为被收购对象。设备提供商急需寻找另一片蓝海来支撑其发展。其次是对多媒体业务的未来前景看好。据Info-neticsResearch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IMS服务供应商受访者计划在未来12-18个月内部署视频技术和整合移动固网服务。此外,80%的服务供应商受访者正在或将于2011年在IMS上运营固定语音业务,使固话VoIP业务成为当前部署IMS的支柱。

显然,在多媒体市场上,设备商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剧。

难题待解

虽然运营商对多媒体业务的看好已经不是秘密,但设备商如何让运营商看中自己的技术却是个难题。

在国内三大运营商中,移动、联通、电信都在进行多媒体业务的布局。在诸多设备商的竞争中,爱立信似乎领先一步。早在2007年,爱立信就帮助中国网通(现在的中国联通)建立了国内第一个IMS商用网络。

据了解,运营商通过这一解决方案,能够将数据、话音和网络技术融合在一个基于IP的基础架构中,并快速、高效地管理语音、文本、图像和视频等各项增值业务,从而为最终用户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个性化通信体验。

当时,爱立信大中华区总裁马志鸿表示:“此项协议再次证明,IMS已经成熟,能够在运营商的网络上进行大规模部署并为多媒体服务提供支持。”

但其他设备商也并不落后。在中国移动即将启动IMS全业务网络的部署与商用计划中,华为、中兴、诺基亚西门子通信、阿尔卡特朗讯等前期参与测试的厂商也提前预订了一张“入场券”。

显然,要成为运营商的座上宾,设备商之间还需更多时间进行比拼。而且,在多媒体业务落地开花的时刻,还存在不少问题。

篇2

【关键词】全媒体;媒体运营;策略分析

随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纷纷向全媒体转型,全媒体渐渐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全媒体不仅是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叠加式整合,而且是打破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边界和壁垒的互入式融合;不仅是传播形态的创新,而且是运营模式的创新。面对全媒体带来的新一轮变革浪潮,有的媒体如鱼得水、乘势而上,有的媒体冒险下海、溺水而亡,而后果迥异的背后常常是截然不同的运营策略。因此,要成为激荡澎湃的全媒体大潮的弄潮儿,不但要有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的勇气,更要有乘风破浪、得当运营的策略。

策略一:围绕优势资源,打造优势平台

平台本来是一个工程学的概念,指的是为了便于生产或施工而设置的工作台,带有“某种活动和工作得以运行的支撑”的含义,后来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并构建平台经济学。对媒体而言,所谓平台,是指通过一定的通用介质如数字技术、互联网络和传输协议,在用户与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搭建一个扁平的、通用的交互场域,双方或者多方主体只要通过接口接入这个交互场域,就可以实现与另一方中任何主体的互融互通。

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融合发展带来内容形式、传输渠道、传播方式的丰富多样和信息生产、信息消费的爆炸式增长,曾经制约传播活动的资源瓶颈被一一打破,同时,技术的进步突破了各种媒介间的界限,媒介融合已成发展大势,内容、渠道、终端各方的关联度加深,并使相互之间产生了更高的耦合性要求,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者和受者的地位逆转,生产和消费不分彼此,甚至角色互换,在这种情况下,靠控制或者垄断某个环节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不再适用,“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终端为王”让位于“平台为王”,谁占有平台,谁就将拥有用户,谁就将掌控未来。

同时,由于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的增加和丰富,也由于媒介消费碎片化和随机化特性的固化和凸显,平均每个用户增长对业务增长和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钝化,一味地通过细分来满足用户偏好或者瞄准现有市场中不同用户群落提供不同营销组合的市场策略效用锐减,媒体要想保持业务和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面向代表潜在需求的受众整体,通过合并细分市场,整合用户需求和内部资源,打通内部流程,再造组织架构,实施融合业务,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这就要求媒体打破以媒介或者部门为区隔、相互独立、各自为战、资源利用率低的运营惯例,建设以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绩效最大化为目标,以业务流程为中轴,以用户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体化运营平台,并在同一平台上设置多种出口,提供多种业务。

可见,全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是内容之争、渠道之争,而是平台之争。而平台之争是一场胜者通吃的游戏,谁抢占了平台高地,谁就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和产业运营的制高点,可谓“成王败寇”,除了胜利者,其他角色将转变为服务于这个平台的内容或者服务的提供商。对于媒体来说,如果不能利用好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尽快完成向平台运营商的角色转换,很有可能在未来会沦为单纯的内容或者服务提供商。面对全媒体时代的竞争新态势和新规则,媒体再也不能继续以拥有内容或者控制渠道自满自得,而应该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全媒体运营平台。

从现有情况看,全媒体运营平台的结构可以归纳为“两网”“三库”和“五平台”。“两网”即内网和外网,“三库”即媒体内容库、业务运营库和管理库,“五平台”即内容生产平台、业务运行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对全媒体运营来说,物质化的或者硬件化的平台建设固然是极端重要、不可或缺的,但更为重要、更不可或缺的是全媒体运营商打造平台经济的战略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利用全媒体运营平台提供的支撑环境和市场机制,构筑一个多接口的数字化的开放型系统,把社会上的内容生产组织、机构、企业吸附到这个系统上来,形成紧密型的产业运营联盟。

由于全媒体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产物,全媒体平台必然天然地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促使平台内部各个部分、各种要件、各种元素以及它们各自所承载的内容、渠道、终端在横向、纵向、交叉、系统层面实现互联互通,直至发生融合,因此全媒体平台的模型不会是平面的网状,而应是立体的网状。网络化意味着去中心化,但在建构全媒体平台的实践中,运营商应找到并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内核。一般而言,全媒体运营商通常是全媒体产业链上的某种核心资源的相对垄断者,而这一资源通常就是运营商独具的竞争优势。平台建设要围绕这一核心资源做文章,把它打造成为全媒体平台最重要的支撑点和产业链最主要的驱动力。如南方都市报在建构全媒体平台时采取的策略就是以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为内核打造内容平台,通过做大做强内容平台来吸聚上中下各层级平台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平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和全方位运营能力,最终建构起南都全媒体集群式平台。[1]

策略二:坚持量力而行,做到有进有退

对于全媒体运营,现在业界有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认为全媒体运营就是要运营全部的媒体,只有最广泛地建立、占有各种媒体资源和通道,才有可能实现全媒体。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传媒集团拼命跑马圈地,以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介种类为运营目标,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或媒体业态,都要不遗余力地去“抢滩登陆”。另一种认为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具备运营全部媒体的资源和能力,所以全媒体运营是个伪命题。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人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宣称“全媒体热,是中国传媒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压力与机遇诱惑陷入的一个集体迷思”,“如果不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中国媒体就有可能在传媒格局大变革中走入歧途,付出不必要乃至惨痛的代价”。[2]

从字面来看,全媒体就是全部媒体,全媒体战略意在“全”,也就是要全方位涉足各种传播介质,媒体类型要“应有尽有”。[3]但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全媒体却不能做到如此之“全”。因为任何一家媒体,不论多么强大,它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包打天下”“通吃市场”。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全媒体已是活生生的现实,在全媒体时代,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在用户总量不会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只有打通媒体之间的边界,开展全媒体运营,传媒才能获得更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基础上更好的效益。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从实践层面考察,全媒体运营实际上是一种传媒产业运营的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这种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就是把传媒产业运作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转为多个媒体、多个品种,从而使媒体具有更全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更全的媒介传播能力以及更全的业务经营能力,因此,全媒体运营企求的应该是“更全”而不是“最全”,一个传媒机构只要运营两种以上的媒体,就可以称之为全媒体运营。

在开展全媒体运营时,一定要根据所处的传媒市场的实际,找到与自身条件、实力及资源相适应的发展之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更忌贪大求全。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产品构成更加复杂,产业流程更加细化,技术难度不断增加,传统媒体面对这些往往力不从心。全媒体运营商应当采取战略联盟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合资参股模式、业务外包模式、共同研发模式等多种方式,将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或竞争力较弱的业务剥离出去,将大量的增值业务和功能化业务交给更专业的机构去做;要充分利用一体化运营平台的资源聚集能力和业务吸附效应,把价值链的其他参与者整合进全媒体运营之中,以获取竞争优势并弥补自身的不足。

策略三:注重产业协同,优化产业生态

任何产业都有一个内在的产业价值创生、传送的链条,任何产业的运营都离不开产业价值链的有效支撑。只有通过对多种技术、多种媒介、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平台以及在内容,服务、市场、技术等方面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及其组织进行融合、整合或者集合,打造出一条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全媒体才能作为一个产业形态进行运营,并在市场上实现其服务和价值。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光有分工,没有合作,缺乏协同,产业价值链就无从产生,因此,各个产业增值环节之间的协同性是产业价值链得以存在的基础条件。全媒体运营商要深入思考产业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协调性和互联性,深入思考怎样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深入思考如何减少链上非增值环节的时间占用和资金耗费,深入思考链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发挥主导权、话语权优势,增进协同配合、互动联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不断变化、日益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在全媒体驱动下,传媒的产业链条迅速延伸和发展。伴随新业务和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传媒产业链已经由传统的“内容供应商—内容消费者”单向的垂直的线性的封闭型链条演变成了以全媒体运营商为核心,由网络平台供应商、内容供应商、终端供应商、应用开发商、用户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立体的网状的开放型的链条。处于核心位置的全媒体运营商连接各方需求,沟通多方市场,不仅要做好自身环节的建设,还要积极介入网络、内容、终端、应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培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比如,全媒体运营商可以与网络平台提供商开展合作,以助于网络与服务的开发和升级;可以与内容供应商开展合作,以助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和适销对路;可以与终端厂商开展合作,以助于提升消费体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策略四:优化输出通路,提升服务质量

在全媒体的运营模式下,前端生产链条融合,后端传播链条分化,海量媒体产品汇流成一个大市场,再分流给多种终端,由用户自己进行个性化配置。[4]“内容为王”的一家独大,变成了内容、渠道和服务的三足鼎立,全媒体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而不是取决于生产者,谁掌握了用户这个稀缺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全媒体运营的核心是争取用户,全媒体运营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千方百计黏住用户。

全媒体运营商要通过整合业务与服务,从远离用户的高高在上的社会守护者变为以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拥有用户的社会服务者;要通过增值业务的发展带动品牌延伸和衍生产品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超值的增值服务和消费回报,增强媒体黏着度;要通过用户资源、服务资源的共享共用、互联互通,来连接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更多的用户群落。比如,运营商在提供内容产品的同时,可以将不同的资源如金融、理财、房车、电商、餐饮、休闲、玩乐等整合集成在一起,为用户提供特定生活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努力成为他们生活的伙伴和助手,使用户对媒介产品的单一依赖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全媒体的核心价值,让全媒体的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用户”而不是“受众”。同时,全媒体运营商要像一名真正的服务业者那样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质量保证和后期维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曾经指出:“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在全媒体运营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体之合、媒介之合、平台之合、服务之合,更要关注与“合”伴生的“分”。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对于全媒体运营商来说,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和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探索研究如何以创新和创造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传播媒介形式上,如何针对单一的用户统筹运用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的载体;在传播内容形式上,如何借助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介符号系统调动用户视、听、触等全部感官;在技术平台上,如何综合利用基于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的无所不在的终端,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等等。总之,全媒体运营商要充分利用现有媒体资源,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个性化聚合服务,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使用户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报刊网、无线广播网、无线电视网等将风光不再,对内容产品售卖的支撑作用将大幅下滑,基于微信、微博、社交网站、门户网站的新媒体渠道会不断地扩展,其在内容传输总量的占比将大幅提升。在渠道布局方面,全媒体运营商将不再强调某种单独的传输渠道,而是通盘考虑各种渠道,在巩固并不断强化固有的传统渠道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利用微信、微博等公共网络平台上的新兴渠道。

参考文献:

[1]刘长乐.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与战略实施[J].中国记者,2011(5).

[2]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南方传媒研究,2010(4).

[3]同心,吕强龙.全媒体战略:媒介改良的动因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10).

[4]唐润华.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EB/OL],2011-09-16.

[5]郑艳华.全媒体背景下的印刷媒体[J].新闻爱好者,2011(15).

篇3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篇4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篇5

手机的电脑化与移动通讯的数据化,加速了移动通讯的互联网化和手机的媒体化。随着手机媒体受众越来越广泛,媒体越来越精确,表现力越来越丰富,未来几年手机媒体将成为主流媒体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移动数据业务收入超过1200亿美元,收入占比超过17%。欧美运营商由于3G网络的部署,2007年数据业务的增长速度同比上一年增长十分迅猛,如Vodafone Italy增长76%,Verizon Wireless增长68%,AT&T增长63%,O2UK增长49%,移动数据业务已经成为3G运营商业务收入的主要增长来源,中国的无线互联网将是一个数千亿元甚至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目前移动GSM用户为4.43亿,联通GSM用户超过1.31亿,电信CDMA用户约为3000万,随着电信重组逐渐收官,3G牌照也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发放,我们估计电信运营商的格局在09年中期开始将出现重大变化,在2011年格局趋于稳定,市场份额比例将会变成5:3:2或者4:4:3(移动:电信:联通)。

伴随运营商格局的变化,电信流量资费将大幅下降,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得到加强,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式登上主流舞台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未来无线互联网的运营主体

从媒体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未来无线互联网的运营主体会来自四个方面: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终端设备提供商(如NOKIA)、互联网公司(如Google)以及一直在无线领域耕耘的SP及无线媒体公司。

从全球的经验看,移动通讯如同固网一样不断数据化,数据业务越来越成为移动运营商收入的重要构成,鼓励数据业务的开放和创新成为必然,开放才可以使数据业务总量放大,但运营商又不愿意在开放的过程中放弃主导地位。开放与控制是一对矛盾,运营商的无线互联网战略需要在把握平衡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和战略最优化。

NOKIA等终端设备提供商变身互联网企业已经不是新闻,随着iPhone的流行以及Google Android的开放,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将变成Windows、Symbians、Linux(Android)、Mac OSX竞争共存的局面。

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的合二为一让传统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可以无缝地将它们的优势直接搬过来。比如手机QQ在没有特意推广的情况下用户已经接近1亿,而目前用户最多的无线应用下载量也不到5000万。同时,未来的竞争将首先在传统互联网公司和无线互联网创业公司之间展开。

当然,这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无线互联网创业公司将有足够的空间在这个舞台上立足,中国无线互联网领域必将诞生新的行业巨头。

收入模式的增长点

我们认为,未来5-10年,无线互联网的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广告和个人收费;二者基本可以平分秋色。

广告方面,仍然是短信营销的市场份额最大,据统计,目前短信广告的比例接近80%。未来3-5年,推送类广告市场份额下降,但在五年内仍然可以占到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剩下的50%基本由门户、搜索、网盟均分。

因此,可能的领先者会在短信广告运营商和无线媒体运营商之间产生,我们比较看好具有独特资源和优势的广告运营商和具有庞大客户及媒体资源的媒体运营商。同时,在媒体自有化和广告自有化的过程中,未来无线自媒体、客户端应用和网络联盟之间必须进行整合,在媒体和网络联盟方面具有整合能力的公司将被持续关注。

据统计,日本无线互联网广告价格是互联网广告的5倍,而目前国内无线互联网广告价格还比不上互联网,因此增长空间巨大。

个人收费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吸引巨大用户群体的手机应用将会从中受益,比如交友、游戏等高黏性和细分市场业务。

篇6

3G多云转晴

在技术、业务等方面,国内运营商对待3G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毫无疑问,3G依然是2005年当之无愧的热点。从运营商的问卷调查 反馈来看,3G以及3G应用成为所有行业热点当中人气最旺的话题。虽然围绕3G的多个重大悬疑仍旧还在,比如3G牌照在中国的发放时间和发放方式都还未见踪影,但是,这项曾经引来无数争议的重大革命性技术身上的束缚已经逐渐散去。

2005年1月12日,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一改在中国3G问题上的暧昧态度。他正面表态,信息产业部将会适时提出中国发展3G的决策建议。王旭东的这一积极表态也极大地刺激了运营商对3G的热情。

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说,在经过过去几年的炒作之后,3G正在从过去的炒作阶段进入到现实的布局阶段。而在国外,连印度的运营商都已经拿到3G牌照开始做3G的运营,但没有3G运营经验,却始终是一直吵嚷着要走出国门的中国运营商的一个致命伤。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刺激下,包括中国电信在内,中国运营商的老板都开始纷纷拿出自己早已经准备好的3G方略。

中国联通在CDMA 1X网络建成之后,现在正在全力利用自己在网络带宽方面的优势集中发展面向3G的增值业务,2005年初中国联通正式推出了面向3G的增值业务门户“UNI”,随后又推出了针对青年的客户品牌“UP”新势力。而在上海、深圳等城市,中国联通的移动流媒体、定位服务等业务也在积极运作。

作为目前运营商当中的绝对老大,中国移动在3G技术方面的态度非常值得玩味。在王建宙主政中国移动之后,2005年3月,他明确对外表达了中国移动的3G策略。虽然因为3G牌照没有发放,中国移动并没有公布其具体的资本开支计划,但是,中国移动希望采用WCDMA标准上马3G,而且直接投入最先进的3G技术的态度已经相当明确。

王晓初来到中国电信之后,最让人们激动的事情,就是明确了中国电信在3G方面的努力方向。不久前,王晓初对外表示希望能与中国网通一起购买中国联通两张移动网络当中的一张。在其他运营商当中,中国网通、铁通等运营商也在积极地做3G业务和技术方面的试验。

另外一个受人关注的热点是,中国本地的3G标准―TD-SCDMA技术在吸引了几大跨国公司的参与之后,在芯片、终端以及网络设备方面正在逐渐成熟,也已经开始了相关的业务运营试验,市场预测其在2005年6月将会实现商业化量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年的3G带来积极影响。

因为信息产业部高层以及运营商的积极态度,整个中国3G产业正在由炒作的热潮转变为实际的前期市场运作。在上海、广东、北京,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3G实验网络都已经开始运营。而一些瞄准3G技术的内容提供商和SP则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在3G业务方面的尝试。

对于设备商来说,来自行业决策层以及运营商方面对3G态度的积极好转,都意味着设备网络大采购有可能马上就要到来,对于那些苦熬了几年的设备公司来说,心情似乎可以稍微的放松一下了。

小灵通不那么灵了

在3G终于显现出持久的竞争力的时候,小灵通设备公司的脸上却是一股子说不出的苦涩

从对运营商的问卷调查当中,《互联网周刊》清楚地看到了运营商对小灵通的冷落,虽然现在小灵通业务依然在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创造现金流,但是这并没有换来运营商在小灵通网络上的大规模投入,关键是对于这项技术的前景,运营商们普遍地表现出悲观的态度。

坦白地说,为消费者和固网运营商带来极大利益的小灵通似乎一直都没有被人完全认可过,“过渡性技术”、“政策监管产生的怪物”等帽子,一直都沉重地戴在小灵通的头上。即使在小灵通的身份由非法而变为合法,被监管部门完全认可,小灵通在很多人眼里依然是一项行将就木的技术。

从2004年以来,小灵通的问题并没有随着其身份的完全被认可以及用户群体的迅速增长而变得简单化,而是越来越模糊。一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小灵通用户群体一直飞速增长,中国电信一家2004年新增用户1660万户,增长了64.8%,总数达到了4220万户。而中国网通的小灵通客户也在2004年上升了103%,增长到1507.3万户。

接近六千万客户群的小灵通因为与移动运营商移动网络的短信互发以及其他增值业务的实现而价值大增。因此,运营商对小灵通依旧相当看重,特别是当下。今年世界电信日期间,中国电信以及中国网通都围绕着小灵通的增值以及机卡分离业务做足了功夫。

但是,现实的运营商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准备3G时代的事情了。2005年3月,中国电信(0728.HK)董事长王晓初就已经明确表示,在2005年预算的558亿元人民币资本开支当中,小灵通投资所占比重会由去年的27%降至15%。节省的资金会用于投资宽带、数据及第二个IP骨干网络。而虽然去年一年在小灵通业务的推动下,中国网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但是中国网通为今后小灵通业务的预算资本并不太多,2005年及2006年的预算资本开支则分别为35~40亿元和20~25亿元。

这样的市场状况直接影响到了以小灵通为重要利润来源的UT斯达康公司的业绩表现,自2004年年末以来,这家以小灵通起家创造了增长神话的公司成为了负面新闻的多发地带,诉讼、裁员以及业绩的大幅度下滑等阴影遮盖了昔日的光环。

虽然之前UT斯达康也已经通过海外市场进入手机行业,在CDMA、3G、宽带业务方面,UT斯达康也已经早有准备,但是,运营商订单的减少还是让UT斯达康很受伤。在惨重的利润下滑面前,UT斯达康总裁吴鹰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初也“没有想到小灵通业务会掉的这么快”。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来说,小灵通已经没有价值了。在3G牌照到手之前,甚至在3G业务开始运营产生利润之前,小灵通仍旧具有相当大的价值,特别是时下基于小灵通网络的电信增值业务也还只是刚刚开始,这两家运营商还要从这项业务当中收入大量的真金白银,还要从小灵通业务上积累3G业务运营的经验。只不过重现小灵通大规模网络建设时代的辉煌似乎已经不太可能了。

宽带应用将大行其道

运营商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从两千多万的宽带用户手中收取接入费用,宽带应用有可能为固网运营商带来梦寐以求的高增长

2005年的热点依然还是宽带。从运营商的问卷反馈当中,我们也能很清楚地看到,对比单纯的宽带接入,运营商开始更加在意挖掘宽带应用的富矿。当初运营商发展内容业务是为了吸引用户更多地使用自己的宽带接入服务,而现在发展宽带内容业务对于两家固网运营商来说都意义非常。

中国电信(0728.HK)和中国网通(0906.HK)两家上市公司的宽带用户分别达到了1380万户和621.8万户,均有较大的增长。但是,如何提高宽带用户的ARPU值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挑战,2004年,中国电信宽带业务的ARPU值为106元,中国网通宽带业务ARPU值为76元,其中贡献最大的还是接入业务,在内容应用方面则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

2004年,中国网通已经将自己的宽带业务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来发展,而事实上也正是在宽带业务和小灵通业务的支撑下,中国网通在2004年才有了较大的利润增长。2004年,中国网通通过成立宽带联盟的方式聚合了一批内容提供商,共同推进宽带内容应用,其高层非常明确地指出,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宽带互联网的时代了。除了各通信公司的内容热线平台外,中国网通还在2004年成立天天在线发展宽带内容应用业务。

2005年初,中国网通重新整合了自己旗下的宽带资源,统一到CNC MAX的品牌下面。而根据中国网通市场经营部总经理左风介绍,中国网通还将会逐渐推出一个规模庞大的宽带城市计划,以进一步开发利用自己手中的宽带资源。

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在其换岗之初便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在他看来,对于现在的中国电信来说,除了申请移动牌照、争取全业务运营之外,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关系依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而中国电信需要做的就是使信息产业为文化产业服务,延伸宽带产业价值链。而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电信已经推出了互联星空的宽带内容平台,尝试介入宽带内容产品的运营、分发领域。

作为固网运营商来说,纯粹的固网业务在移动和VoIP等新技术的冲击下不断遭受蚕食之苦,不要说是业务增长,即使是要保持现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前景广阔的内容运营则让它们和它们的投资人看到与高增长结缘的希望,在此以前,移动平台与内容文化产业的结合已经让它们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视频内容一直被认为是内容应用的一个重点,而现在电信网与数字电视的结合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大的发展潮流。当手机的平台逐渐被人们所利用的时候,宽带平台的价值也正在被运营商和内容产品提供商所充分认识。

从2004年以来IPTV就持续高温,这也吸引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注意。王晓初就明确地告诉各地电信公司要密切地注意IPTV技术、产业进展。在2004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以及各地的分公司都在尝试做IPTV业务方面的尝试。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运营商也已经推出了类似的服务,而由于广电部门的牌照限制,现在的运营商做IPTV项目多数是通过与上海文广以及央视网络等公司开展合作的方式进行的。但是不管怎样,只要能通过自己的收费平台控制内容产品的消费过程,运营商就有可能从这一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利益。

流媒体,3G急先锋

能够充分展示3G优势的流媒体业务,被认为是“3G时代最热门的应用”

在《互联网周刊》此次“中国电信供应商100佳”活动的问卷调查中,流媒体在“3G时代最热门应用”和“运营商重点投入项目”两项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多数电信人士的选择,这也说明流媒体的热点效应已经为业内人士所接受。3G网络最吸引用户的一点是提供高速无线数据服务,而能够充分展示3G带宽优势,表现形式丰富,应用广泛的增值应用―流媒体业务,俨然充当了开启3G大门的急先锋。

移动运营商首先在流媒体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05年伊始,中国移动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结缘流媒体―双方协定共同推出“手机电视”流媒体业务。此前,上海文广刚刚夺得国内首张经营“手机电视”的牌照。双方已经准备好在移动梦网平台上合作推出“手机电视”业务频道,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收看和下载两种方式,在手机上直接收看SMG旗下东方龙移动信息公司集成的电视节目。双方还根据手机电视业务特点和受众特性联合推出“手机短剧”,内容包括只在手机上播放的手机短剧以及电视播出与手机播出深度结合的系列手机情景剧。

在此之前中国移动与MTV在3G上的合作也是以流媒体业务为突破口。基于现有技术所达到的速率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如手机电视、手机电影等全新的无线多媒体娱乐业务的需要。

中国联通在流媒体上的表现也颇为抢眼,其基于CDMA 1X网络的流媒体技术平台已经涵盖了移动电视电话会议、远程医疗、在线游戏等服务内容。半年前中国联通联手西伯尔科技共同推出的流媒体手机及随后开拍的国内首部“手机电视剧”,更是为联通挣足了眼球。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流媒体上的投入也毫不含糊。中国电信已计划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网络电视业务。负责此项业务的“互联星空”事业部总监刘志勇表示,流媒体视频业务将是2005年重点推广的内容,中国电信计划2005年在大部分城市开通网络电视。 据介绍,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在上海等地开通了网络电视业务,更多地区则在积极测试当中,用户主要通过互联星空的平台使用该业务,主要的合作伙伴包括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络电视、中视北方以及上海文广集团(SMG)旗下的东方宽频,这些合作者为该项业务提供数十万小时的电视资料和每天新增的电视节目。

中国网通启动网络电视的步伐更是早于中国电信,早在2004年5月底,网通旗下的天天在线就拿到了国内的第一个经营网络视频播放的业务许可证。目前,网通与IDG(国际数据集团)、中视网络和北京电台合作,拿下了多个网络电视台的生意,并把2005年定为进入网络电视年。“中国网通集团正在构建基于北方十省的网络电视技术支撑平台,并计划成熟一省,开通一省。”中国网通天天在线的一位内部人士说。

技术的发展也为流媒体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美国Real Networks公司和微软公司作为全球流媒体的两大门派代表,过去几年来一直在流媒体技术标准上打得焦头烂额,同时也迅速推动了流媒体技术的完善,而随着MPEG-4等挑战者的进入,这一市场的竞争将逐步升级。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在接受这一时代召唤,IPTV、数字化广播等新媒体之战已经提前打响。宽带网络和流媒体技术的互动性以及未来可见的发展,让网络运营商看到了发展视频服务的机会与美好前景,并趁机表达了从广电行业市场分一杯羹的期望,而广电企业则希望通过流媒体市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市场的价值,启动收费电视、互动电视市场。

增值业务持续升温

在运营商即将投入的重点业务中,增值业务位居首位

在运营商的心目当中,增值业务地位已经不容撼动,在小灵通增值平台价值显现、3G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增值业务未来的发展给市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互联网周刊》围绕2005年中国电信市场热点所做的调查显示,在2005年最热门的应用中,增值业务仅次于处在爆炸期的宽带业务,与势头正猛的流媒体持平,而在运营商即将投入的重点业务中,对增值业务的选择更是高居首位。

业内普遍认为,3G时代电信运营的一个最重要的亮点会体现在增值业务的发展上。而视频内容等其他的增值业务内容也一直吊足了整个业界的胃口。2005年,随着3G牌照的即将到来,运营商纷纷在增值业务方面开展3G练兵。

中国联通迫切希望能够借助自己在网络带宽方面的优势一举树立自己在增值业务方面的地位,从而为未来的3G业务奠定基础。2005年1月,中国联通推出了自己新的增值平台“UNI”,并将其明确定位为面向3G的门户媒体。5月,中国联通同腾讯、TOM等20家SP成立UNI战略合作伙伴联盟,希望通过这些SP的参与共同培育市场。

篇7

Abstract: The Three Nets Fus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service which can provide voice, data, images and integrate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by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computer networks and cable television networks.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Three Nets Fusion in relevant foreign country from developing stage of Three Nets Fusion, and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radio, televis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perators.

关键词:网络;融合;运营商

Key words: network;fusion;operators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023-01

1三网融合的发展阶段

1.1 第一阶段:业务融合+技术融合该阶段即当前所处的阶段,重点是实现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提供多媒体业务能力,技术上趋向一致。

1.2 第二阶段:行业融合+网络融合这也是未来三融合发展的方向。在产业格局上形成通信、互联网、广电三大产业的互相竞争和合作,向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通信信息服务。

2国外三网融合对我国的借鉴

国外进行三网融合业务都历经了相当长的时间,以美国和英国最具代表,而其发展又各具特点。在国外的三网融合发展经验中,可以借鉴到一些适合我国现阶段三网融合的有益参考。①政策是发展之本。高效有序的政府监管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②开放才能造就竞争。从国外三网融合的发展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完备的开放体系,是造就创新的灵魂。③技术标准应该先行。只有技术体制、标准、规范先行,网络建设和业务融合才能规范化。④合作可以寻找热点。通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势态必然存在,但合作可从双方都能双赢的项目开始。

3广电及通信运营商发展策略浅析

3.1 广电运营商

3.1.1 坚定实施差异化竞争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国内的通信业已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改革和重组,整个行业已进入成熟期,竞争已非常充分。在国内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10亿的市场环境下,整个行业的收入增长更是呈现逐年下滑,2009年全行业增长率仅为3.9%,远低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因此,广电运营商要在如此的行业环境下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业务选择和网络建设等众多方面体现差异化。

3.1.2 着力打造传送网络广电运营商的传统业务主要包括有线电视广播业务、大客户专线业务等,基本以小颗粒业务承载为主。加之网络建设较早,因此较多采用了以SDH技术为核心的骨干传输网络。但在三网融合政策出台后,基于有线电视数字化和双向化的基础,广电运营商的传统视频类业务将向高清数字电视业务、付费电视业务、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等新业务演变。同时,为了争夺客户,广电运营商必将在宽带接入等通信类业务上全力拓展。这些都会带来传输需求的急剧膨胀,特别是对骨干网大颗粒业务的传送。

3.1.3 全面拓展视频内容产业链广电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掌握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因此如何围绕“内容”这一源头打造具有开放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价值链,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的广电运营商已开始尝试向互联网的延伸。建议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手机制造商应用软件商店的模式,打造更具开放性和创意性的服务平台。

3.2 通信运营商

3.2.1 无线接入网问题重组后,国内运营商的3G网络建设如火如荼。虽然完成了对全国主要城市的覆盖目标,但网络总体质量仍不尽如人意,深度覆盖,2G网络与3G网络的切换、干扰等问题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感知。受限于频率资源和技术成熟度等问题,现有3G网络对高速数据业务的支持仍然有限,尤其在基站覆盖的边缘区域、高话务区域。

3.2.2 有线接入网问题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而言,有线接入网主要面临改造和提速的压力。由于存在光进铜退与宽带接入尚未完全普及的现状,许多小区宽带接入的速率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在重组前各自的非主营区域。

3.3 运营商的发展建议

3.3.1 继续扩大网络优势加速有线接入网的宽带化进程,积极实施光进铜退;推进WLAN与家庭基站的试验与部署,探索WLAN网络+3G网络的融合建网,优化无线接入网的质量和容量,提升室内覆盖的信号与速率;完善核心网的IP化、扁平化,提升对新业务快速部署支持能力;扎实做好网络的升级、建设和管理,保障业务传输的安全可靠,为业务的实现打好基础。

3.3.2 充分借力互联网可以预见,互联网是未来信息交互、承载的主要平台,媒体的来源和种类绝不逊于传统的广电平台。而凭借其最为突出的接入开放性特点,互联网能以更低的准入门槛、更简单的商业模式吸引广大的内容制作商和业务提供商。

3.3.3 深度挖掘终端潜力借助3G终端上已建立的产业优势,开发成本合理、用户易接受的三网融合业务终端;创新流媒体技术,提供无缝的融合体验,推送三网融合的业务内容;进行终端管理平台等后台系统的同步建设,构建针对新业务的开通、咨询等便捷服务体系。

3.3.4 主动加强与广电合作发展业务电信运营商要加强与广电的合作,借机发展和壮大自己。在移动业务方面可以加强手机电视的合作,借机推动3G用户的发展;在数固业务方面可以借助电视行业浓厚的家庭群落特性,加强与广电合作,将家庭娱乐、IPTV、互动广告等业务作为捆绑业务,在推进家庭信息化建设中发展家庭客户。

3.3.5 实施品牌运营战略,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电信运营商在三网融合中创新产品,一定要结合品牌运营战略,确保业务产品质量,业务产品一定要是成体系的成熟新产品;一定要注重品牌化运作;计费要合理和准确,服务支撑的响应速度要快,投诉处理要及时耐心;集成终端使用和维修等方面要配套运营,并确保做好售后服务。

篇8

手机实名制无疑是个好东西,它对于减少短信诈骗、减少垃圾短信非常有价值。从长期而言,它对于建立一个有信心的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提升用户对于移动小额支付的认同,对于3G时代开展基于手机平台的电子商务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一方案从提出开始,到方案推行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各种反对的声音,进展也并不太顺利。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在反对手机实名制呢?这里不妨做一个粗浅的分析。

一是犯罪分子和潜在的犯罪分子。犯罪分子就是利用手机这个工具,进行信息传输,通过手机短信进行诈骗。如果实行实名制,其犯罪成本就大大增加了,很多信息传输就不那么容易了,其实实名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他们来的,他们当然要反对实名制了。

据说,我国台湾地区绑架现象曾经比较严重,抢劫后罪犯们一般都是用预付费的手机打电话,通知被绑架者家属支付赎金。警方对于这样的电话,要追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罪犯是在移动中使用,锁定地区较难,就是锁定了地区,他一直是移动的,找到人也难,而这个电话是谁打来的,那是根本找不到了。但是实行了手机实名制后,绑架案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为通过电话号码,犯罪分子容易留下蛛丝马迹,破案率上升,犯罪分子受到了震慑。

当然这些犯罪分子影响社会舆论的能力很差,他们虽反对,但他们不太能影响社会舆论。

二是不法SP及提供手机群发服务的企业。一些不法SP,尤其是提供群发服务的公司,它们就是依靠发送垃圾短信生存,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手机用户的生活。它们也是要通过手机实名制治理的对象。如果采用了手机实名制,而且执行得又较好的话,这些发送垃圾短信的服务商就容易被找到,被惩处。他们当然不想自己的饭碗被端掉,当然也是手机实名制的坚决反对者。

相对于犯罪分子,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地跟媒体讲述他们的苦衷,用一些手段让记者同情他们,帮助他们。他们更容易把自己的不满与建议,通过媒体和一些渠道发泄出来,社会影响力较大,一些媒体就在传达他们的声音。

三是没有很好理解自由和管制关系的媒体。要指责我们的同行,有点犯忌,不过确实我们一些同行,对于自由有本能的敏感,却不太理解管制的必要。一看政府出台管制政策,并不实际了解情况,就马上站出来进行指责。他们并不全面分析实名制的利弊,也不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和做法,不比较用户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利益,一味强调自由。甚至一些媒体人写文章的方式并不是找出真实的理据,唱反调就是本身的生存方式。对于这样的政策当然要站出来反对。

因为媒体有话语权,有影响力,他们在影响舆论上作用非常巨大。可是,没有深刻了解一个行业,没有认真理解一个法规,就开始评论甚至抨击,这本来就不是专业的做法。这样的媒体也是不负责的,会被读者唾弃的。

四是运营商。运营商骨子里是反对实名制的,实名制长远对运营商并不是坏事,但是眼前如果实行实名制,需要对数亿用户重新登记,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这部分钱,以现在的情况肯定要运营商自己消化,而且运营商还重新购买自己的管理系统,出台商政策,对于商进行规范,需要对商进行管理。此后眼前的营业厅会出现大量的排队现象,服务质量压力会大大增加,增加人手又是成本开支。实行实名制,运营商不是花一个亿的事,我看少说得数十亿,这包括进行管理平台的调整,购买软硬件,扩充营业厅,加强商的管理,同时也会因为购买卡号困难,减少部分收入。

当然运营商不会站出来明确反对,他们在政策出台时,即便是有微词也都只会在背后说几句。另外他们在政府的说服下也会逐渐认同,不过运营商是手机实名制实行中最关键的一环,运营商做得好,手机实名制才有价值;运营商不好好管理,不积极推进,可能使手机实名制名存实亡。谁也不会愿意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运营商在这种时候显得十分尴尬,不做不行,做了又没什么好处。所以他们也是一种私下的反对声支援者。

不过,从长远角度看,实行手机实名制对运营商来讲是利大于弊:一是能减少用户欠费风险,二是运营商可以对客户进行精确管理。从目前来说,客户资料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实名制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其实对于消费者而言,用全球通的已经是实名制,用预付费卡的谁不要去交费?做一次登记不是没有成本,但是成本并不特别高,对于大家的生活影响并不特别大。个人资料泄露的问题大家也会担心,实行手机实名制后,如果制度设计不完善,商和运营商能否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也令人怀疑。但是大运营商的管理一般都比较严格,从运营商处泄露资料的情况并不多,其实大家买房等其他方式泄露的更多,消费者的抵触很大程度上是媒体的放大和引导。

篇9

7月初,飞聊的用户收到来自中移动的短信通知:自2013年7月10日起,飞聊将无法发送和接收飞信信息。这条通知意味着中移动准备放弃飞聊。飞聊是中国移动于2011年9月推出的一款手机通信软件,同时支持移动、联通、电信三家的手机号注册,功能与微信十分类似。但飞聊两年间发展用户不足300万,而微信用户数已接近4亿。

Jego是中移动于2013年6月推出的另一款功能类似Skype和微信的软件。谁知不及一个月,6月22日凌晨,Jego官网发声明——自即日起暂停Jego新用户注册,并关闭中国大陆客户在中国境内使用音视频电话功能。又是变相的业务终止。

中移动最老的IM产品“飞信”,虽然用户数远胜飞聊和Jego,但仍然被QQ和微信全面压制,目前尚难见出头之日。不光中移动,其他移动通讯运营商也各有自己的IM产品,如电信的翼聊和联通的沃友,但没有一个成功的。运营商手握移动通讯网络之便,IM产品为何屡战屡败?

因为既得利益者天生就有抑制创新的基因。试想,假如飞信、飞聊这些产品成功了,会有什么结果?短信、彩信、视频通话、甚至语音通话服务统统没人用了,都被功能强大且免费的IM产品取代了,中移动还哪来的收入?(IM产品也会产生流量费,但非常少)在中移动内部,也有很多人认为推广IM产品等于自杀。

可惜,中移动自己不做飞聊,却不能阻止腾讯做微信;你不让用户注册Jego,并不能阻止用户注册Skype。你怕自杀,却不能阻止别人杀你。活路呢?

在大数据时代,有三个行业掌握了最多的消费者隐私——移动通讯、银行、网络公司。其中,又以移动通讯业数据最详尽。

据工信部数据,截至今年3月,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用户,占全国人口85%。其中又有8.17亿接入移动互联网,占全部用户的71%。

手机只要开机,就能被运营商定位,他的行踪对运营商来说完全透明。略举几例:

某手机号每个周五下午和周日晚上,会出现在一所私立贵族学校——可知机主有孩子,可知孩子的年龄,可知此家庭经济富裕;某手机号平日常漫游,漫游前常关机1~2个小时。不过节假日倒很少漫游——机主经常出差,而且多是乘飞机;某手机号通常全天大部分时间在住宅区内不动,只是短暂前往超市和菜市场——机主大约是家庭主妇;某手机号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八点准时到达区政府大楼,下午五点半准时离开——机主大约是初级公务员;某手机号平均一周有5天出现在商业娱乐区,其间几小时停留不动——机主酷爱夜生活;某手机号周末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在建、在售楼盘附近——可知此人最近要买房。

电视台诞生大半个世纪以来,不向用户收费,只靠广告费盈利。但电视广告其实效率是很低的。如果由手机运营商来做,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目标客户的精确投入。

不过,运营商若裸地向顾客发送广告,又惹人反感了。好比报纸不刊新闻,只刊广告;电视不播娱乐节目,光播广告。但若运营商同时也是媒体公司,而运营商只是在媒体节目中夹带一些广告,那就浑然天成了。

有人说,隔行如隔山,运营商毫无媒体经验,想做媒体,十年八载未必能见成效。

先看看截至2013年7月11日,几个媒体类上市公司的市值:中视传媒:47亿元;电广传媒:137亿元;新浪网:折人民币227亿元;优酷网:折人民币184亿元。

篇10

短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运营商在开展3G业务时,短消息业务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论述短消息系统的互通网络结构,并对互通时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短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短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短消息业务提供终端发起、终端接收的信息服务,必须由MSC或SGSN及HLR配合完成。

不同平台及运营商间短消息的互通原则上都是由短消息网关完成的。短消息网关负责消息转发、协议转换、路由管理、话单输出等,具体包括互联网关和汇接网关的功能,前者用于SMSC和SP之间的交互,后者用于路由信息的管理即与其它平台及运营商的短信系统互通。

与固定网短消息的互通

所谓固定网短消息,就是利用现有的固定电话网,向固定电话用户提供多种信息的服务。

为实现固定网用户和移动网用户之间相互成功发送和接收短消息,可以直接在短消息中心之间互通,也可以经过短消息网关互通,一般情况下为了使网路结构简化,网间结算以及组网方便,大都是经过短消息的互联网关互通。运营商通过网间互联网关的连接以及互联网关与短消息中心之间的连接达到互通的目的,也就是一方的短消息中心在向对方用户发送短消息时,该短消息经双方的互联网关提交给对方短消息中心,由对方短消息中心向自己全网内用户发送。

网络结构

和固定网短消息互通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此方案中,运营商可新建3G移动短信网关,并与其他运营商的固网短信网关相连实现3G移动网短消息和其他运营商固网短消息的互通。

此方案互联点位于3G短信网关和固网短信网关之间(即虚线处),互联点清晰且便于3G短信及固网短信系统各自的计费结算及维护管理。

编号问题

目前,移动用户给移动用户发送点对点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接受短消息用户的号码)就是移动用户的号码。但是,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除点对点的短消息以外,还包括了与各个ICP发送的短消息,为此必须给每个ICP分配相应的号码,而这些号码的分配是由移动运营商自行分配的。号码的分配当时并没有考虑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还会与固定网的短消息业务互通,因此给ICP所分配的号码是与固定网电话用户的号码类似的号码。据初步统计,已经被占用的长途区号达几百个,包括已经使用的和空余的,同样也占用了一部分本地电话号码。当移动用户向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与现有的ICP的号码是重复的,而且这种重复没有规律。因此,在固定网和移动网的短信互通时就需要解决号码的冲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产业部决定在固定号码前面加上一个标识码,即起用一个未使用过的号码“106”。当移动用户给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时在被叫用户号码前面加上标识码“106”,号码长度最长可达15位。

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

在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由于从固定网用户编号上无法区分其归属于哪一个运营商,故需经过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来完成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的路由选择工作。

当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经过移动网的短消息中心到移动网的互联网关,移动网的互联网关不需要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的运营商,把短消息发送给第三方的互联网关,由第三方的互联网关去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运营商的用户,随后就可以把短信发送给此固定网运营商的短信互联网关,再经其短消息中心将短消息发送给用户。

在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上需要有相应的各本地网的不同运营商的号码分配纪录,且要保持实时更新。

与移动网短消息的互通

可采用3G互联短信网关与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网短信网关互联的方案,互联短信网关可按照目的地进行接续和计费。互联短信网关之间可采用专线或者INTERNET相连。

由于移动网短信互联互通已经相当成熟,故本文不再赘述。 转贴于

多媒体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多媒体消息业务 (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 提供了一种非实时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它可使多媒体消息在手机、PC/PDA 以及email客户端等多种通信终端之间实现互发互收。收发的信息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email及视频。多媒体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内容丰富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多媒体消息作为一种位于IP网络层的增值应用业务,它可连接各种载体 (例如: GPRS、CSD及HSCSD等),因此,也是面向3G网络的。多媒体消息业务的实现必须由MMSC、WAP GW和HLR等网元配合完成。此外,多媒体消息业务要使用短消息中心(SMSC)来发送多媒体消息的通知给用户终端。

多媒体消息业务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是整个多媒体消息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负责存储并处理进出MMSC的消息,完成在网络上发送由文本、声音、图片及其他媒体格式组成的多媒体消息。多媒体消息中心内部主要分为MMS Relay 和 MMS Server,互通的功能主要由MMS Relay 完成。MMS Relay负责在不同的消息系统之间进行消息传送,它在服务器和用户之间提供一个综合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网络综合不同的服务器类型。根据需要,MMS Relay 和 MMS Server可以合设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多媒体消息业务系统中,MM4接口是多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的保证。3GPP 多媒体消息规范本身对于互联互通就已经定义了MM4接口(在各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中实现),因此,只要各运营商在3G 多媒体消息业务网中遵循3GPP规范设置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则不必设置多媒体消息网关就能实现多媒体消息的互通。但由于现有移动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均未采用3GPP的规范设置,中国移动的“彩信”是采用基于3GPP规范并进行修改的非标准形式,而中国联通的“彩e”则是基于电子邮件的形式,故在与这些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互通时,视其采用的多媒体消息系统结构的不同,可通过多媒体消息网关实现运营商之间的多媒体消息的互通。具体的多媒体消息互通网络结构图如下:

在此方案中,当运营商A与其他运营商的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可以将运营商A的MMSC和运营商B的标准MMS系统直接连接,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C和其他运营商标准MMS系统之间。当与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则需要通过设置MMS网关来进行协议转换,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网关和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之间。

即时通信(IMPS)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3G系统支持的新业务非常多,本文将以即时通信消息(IMPS)的互通为例,简要论述一下3G新业务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