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单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

篇1

 

近年来,随着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各家公立医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但各医院在日常实施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了一些不协调之处,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财务人员对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理解角度有偏差,财务会计预算管理缺乏会计信息的支持与监督;医院资产管理缺乏可操作性,效益核算分析不健全等等。在对公立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关系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同时,发现其不协调之处,提出两者相协调的对策与建议,为各级各类公立医院规范财务核算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提供了操作方法与研究方向。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重视管理会计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医院财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高素质财务人员参与到医院财务管理活动中。实际工作过程中医院普遍注重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培养,将财务人员定位于行政后勤类,或者简单地认为财务人员就是简单的会计,从事记账、资金收付等日常工作,在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上并没有像对医疗人员那样重视;同时医院财务主管、业务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记账、报账等会计基础核算工作上,不注重医疗行业的发展和新专业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医院财务管理中深层次的问题,不利于医院竞争能力的提高。

 

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医院财务管理活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医院经营活动中的智能作用,就需要很好地引入和完善管理会计,实现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为医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以实现医院经济管理决策最优化。传统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是做记录、是“向后看”,属于一种专业技术,而不会大量涉及法律的、政策的、医院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很多功能等。而管理会计是“向前看”,以发展的眼光来规划未来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医院战略。管理会计从精细化角度设计指标,跟踪、调整直至优化组织结构。要求医院整合内部资源,做到精简高效,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目标清晰,发挥内部组织结构的协同效应,实现财务精细化和管理精细化。同时,管理会计中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差异分析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绩效考核的效果。总之,管理会计是实现医院价值持续增长科学而有效的理论体系,是整合和梳理医院的临床业务流程、财务会计、经营管理的系统工具,有助于实现医院各种资源的统一运作、共同实现医院价值最大化。

 

二、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医院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医院预算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医院资源,在维护公益性的前提下,强化日常经济活动,调动各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严格预算管理要求,实现医院总体收支平衡。要从根本上解决医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协调好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关系,财务制度解决好怎样开展预算管理,会计制度解决好如何开展预算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转变观念。医院管理者及财务工作人员应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通过预算编制掌握医院现有资源配置情况,将医院的一切医疗活动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来,有效组织医院开展经营活动,实现医院战略目标。

 

二是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制度是规范,是基础,是保障。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能保障预算工作有序开展,有效克制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将预算工作落到实处,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三是要优化基础会计数据信息。首先,对医院总预算目标进行合理分解,采用“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步汇总”的编制步骤,层层落实到有关部门、科室,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科室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科室经营管理水平。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尽快推出适合医院的预算管理细则,以单位财务会计数据信息为基础,结合本单位预算编制需要设计出行之有效、简单易懂的预算编制填报表。其次,对临床业务科室进行必要的预算编制培训,强化预算控制意识。最后,以预算的执行情况、执行业绩为标准进行绩效评价。财务部门根据月度、季度财务报表、收入支出明细表量化分析各职能科室及全院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发挥相应的会计监督职能。年终确认相关科室预算管理业绩,将预算评价结果与年终医院绩效评价相结合,奖惩到位。

 

三、加强资产管理,完善资产核算办法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图书参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实物管理,不提折旧。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理解为购买图书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同时参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图书卡片或明细辅助账,进行实物管理。

 

在建期购进无形资产的过程中,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没有明确其成本归集的途径,实际操作中应在“在建工程—设备安装”科目中进行归集、核算。加强对固定资产改扩建当中资本化支出的管理及核算,严格执行制度及各项规定中的资本化标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严格资产清查及报废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议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并根据公立医院的性质、规模按年总收入划定不同比例的坏账计提比例。借鉴企业的报表分析模式进行细化,认真编制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报告,加强对设备效益分析的宽度和深度,综合各部门医疗设备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

 

四、硬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

 

《医院会计制度》明确了成本的调整、编制、执行等工作程序,将收入和支出费用都纳入成本的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成本费用的分摊方法,各个医院的做法不同,势必造成各个医院的成本差异较大。为了配合财务制度中对医院成本管理的要求,会计实务中对各项支出、成本费用的核算入账要尽量细化,科室要准确,能用实际发生数的尽量用实际发生数,需要进行分配的成本费用要尽量选准参数、选准比例进行分配。要严格区别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的界限,只有做好这些会计制度中的基础工作,才能使财务制度中的成本管理突出效益性原则,才能通过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成本。

 

建议从制度层面根据医院类别、规模等因素对医院成本费用的分摊、计提、核算做出规定,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医院间成本核算的可比性,更能提高成本核算的精确度,从而完善医院成本核算制度。

 

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及时发现成本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成本构成及其变化规律,为医院改进成本核算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完善成本分析体系、信息反馈体系和责任考评体系,通过建立医院成本考核奖惩激励机制,使成本费用开支与部门、科室、个人利益相联系,促使各部门、各员工转变观念,强化成本管理意识,降低医疗运营成本,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同时,以财务制度为纲领,会计制度为工具,建立一套合适医院的成本管理评价体系。

 

五、改进和完善风险评估和财务报告体系

 

《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的对外投资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相应地在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及会计监督上,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外投资的成本、收益、回收等各个环节需要严格按要求,会计人员要加强责任心,提高管理素质,核算水平,发现问题及时反映,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财务报告是以日常的会计核算为基础,没有以会计制度为准绳的严密的会计核算,不可能有实用的财务报告的出炉,不可能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营信息。所以,会计人员在处理医院各项经济事项时一定要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即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按实际成本估价原则。

 

以上建议,并不全面,仅是提了一些重点,操作上也会比较复杂,但指向的是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协调机制创新,目标是提高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法律体系核算模式国际化

一、现有会计法律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及格局分析

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会计法规建设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纵向分析,我国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法律,主要是指会计法。第二个层次是会计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由《会计法》授权、财政部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规范。横向分析来看,企业会计法规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二是会计监督方面的法规;三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方面的法规;四是会计工作管理方面的法规。

二、现有企业会计法律体系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业所执行的具体会计规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这套规范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1)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风险机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经营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多元化经营必然使企业涉足于各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而执行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分别设置账户,并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多元化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影响核算效率和质量,而且难以保持口径一致,反映综合的财务会计信息。(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则、程序、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在行业、企业之间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资主体对潜在投资对象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企业各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资主体出于增加投资收益、回避投资风险的考虑,会不断的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经常性地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同时分布于若干不同行业;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又执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无疑加大了财务监督的难度,影响财务监督效率。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所谓“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全部会计实务,使每一会计行为,每一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谓“系统性”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是在会计目标统一约束下,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层次的会计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然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2)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这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账目不清、数据不真。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其进展不尽如人意。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再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报告的编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等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准则规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正如我国的涉外企业需要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会计准则编制两套口径不同的会计报表,并分别由不同国别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拓展。

(四)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性。

(五)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也即各企业会计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不顾,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或设置“两套账”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更为甚者,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为了不得罪客户,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比如一些企业虽然在审计或财务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问题,但在处理上大多是“限期纠正”“下不为例”,对负责人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这就纵容了会计上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三、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政行为,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会计制度变革则是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特征,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其变化具有间歇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其规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导和规范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二)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别于西方国家,但就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体系这一点而言,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国际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其核心在于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三)广泛推行和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应以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具备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

如果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必将引起新情况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如滥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来蓄意调节利润,从而造成不同会计期间的损益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既是具有代表性的、潜在危机的表现所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的本质是解决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因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处理好作为委托人的董事会和作为人的经理之间的关系,包括董事会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监督约束经理人员。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则必然难以依法进行会计核算。

(四)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台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时应注重其内容的前瞻性

信息化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发展与运用,尤其是网络财务或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必将对现行的一系列会计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产生深远的影响,致使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及时出台。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在修订过程中也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增加其内容的前瞻性。当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数字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一方面,能迅速适应配套需要的敏捷制造方式,即以“零库存”为特征的适时生产与管理系统———虚拟企业的出现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分散于各地的不同市场将联成一个整体,在一个超越了时间限制的、全天候的交易循环体内,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各种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公允价格信息。在信息传播速度有了新的衡量标准后,这一切都使得会计以市价为基础的计量属性的推广和应用成为可能,进而为提高会计信息同决策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提供了条件,使得现行成本的计量方法和属性受到了挑战。

(五)重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及职业道德的加强是确保会计法律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反映与计量经济活动的会计工作是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经济能否发展、经济增长的预期能否实现,会计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否只是一个方面。而确保法律体系的有效运行,并真正地发挥出自身的效能,需有两个条件:一是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二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会计监督,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在运行机制上确保结果不偏离基本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是加强外部监督,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规,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上下功夫。

(六)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税法与财务制度的相互关系

1.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相互代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会计核算制度应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应保持一致性,即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政策应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是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应继续保持原有的结合会计科目的使用和会计报表的编制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的做法,而不是将会计核算制度变成简单的会计科目汇总会计报表及其使用说明。

2.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关系。会计核算制度为税法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的会计资料,是纳税的主要依据。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应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减少调整事项,以便于企业纳税。但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目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必将会导致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不一致的情况,这也是国际惯例。

3.会计核算制度与财务制度的关系。财务制度是政府为强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而制定的,与企业所在的国家的所有制相关。随着我国企业公司化改造粒度的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也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相应的国家财务制度内容。也将作较大的调整,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所包括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内容,将由会计核算制度来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电视广播讲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企业会计准则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

[3]具体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5]汤云为等.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许永斌.我国电算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改造的理论基础,会计研究.

篇3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财务会计制度包含了财务会计工作所需要遵循的规章制度,所采取的方法,所实施的程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关于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的完善,这就需要医院从内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传统的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所存在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已经不能适合新时期下医院发展的要求。

一、新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性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改革

传统制度固定资产计提修够基金之后,医院资产负债统计表上关于固定资产项目的金额只能针对原值进行反映,不能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损耗进行反映,从而让固定资产的实际面值与资产账面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总量的虚增,无法客观的阐述医院固定资产使用实际情况与新旧程度,相关财会工作人员也无法真正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新制度针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了改革,另外,还完善了分摊制度。这样是对固定资产核算的一次重大变革,将“固定基金”账户消除,增加了“待冲基金”的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账户是当作规定资产备抵项目而存在的,这样才能让医院会计统计表能将资产、净资产等等相关结余情况真实的体现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固定资产价值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保障性、真实性。

2.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比例、方法的改革

传统制度是这样规定的:年终时期,应该根据年末应收医疗款与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来计提坏账准备。但是医院针对在院病人逐步实施预收医疗款制度,因此,关于在院病人医药费的收取,并不属于实际欠费,而且“应收医疗款”中“病人欠费数”占据了账户的重大比例,计提的坏账准备无法满足可能发生的坏账,导致很多坏账、死账长期不能实现冲销,影响医院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现金流量不够,最终使医院的流动性标准失去真实性。

对于医院坏账这部分来讲,主要是由出院病人欠费而形成的,与“应收医疗款”有着密切的联系,坏账准备提取不能包含“在院病人医药费”,应该是除开病人欠费以后所形成的应收账款,这些才能全部包含在坏账准备的计提数据之中。基于新会计准则的角度来分析,充分与医院经济管理的需求相互结合起来,新制度改革的重心是:年末,医院可以采用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等等对坏账准备进行计提,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要严格控制在年终应收医疗款与相关应收款科目余额的2%-4%以内。

3.抗风险能力的完善

传统制度针对抗风险这个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没有提出防风险的内容,只是在风险真正发生以后关于经济补偿,称之为“其他支出”项目,根本没有设计关于抗风性的保障问题,尤其是医疗事故的出现可能出现的经济赔偿,这些风险的存在必然导致财务支出与净收入违背“会计稳健性原则”。财务风险保险的缺乏,一旦出现重大的医疗事故,在高额经济赔偿的影响下,医院难以稳定正常的运作。导致财务风险深入恶化,而且也不能将当期成本支出充分反映出来。

新制度改革之处依然以医疗风险保障的原理作为出发点,在专用基金下构建了医疗风险基金科目,并且明确计提医疗风险基金的客观依据与计提比率,以实际情况为准自行选择。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遵循一贯性的原则,既然定出了相关的计提依据与提比率,就不能在一点会计年度中随意更改;设定医疗风险基金专用款项;支持医院使用对应的风险基金购买对应的险种。

二、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亮点

1.对医院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会计制度的改革成本核算依然是重点,因此,新制度为“成本管理”单独设置了一个章节,详细的规范了成本核算体系,对成本核算范围、核算原则以及科室成本分摊流程进行了明确,将不属于成本核算范围的支出列出来,这样有助于医疗价格的明确,有利于对医疗服务耗费进行合理的补偿。医院要善于抓住成本核算的结果,针对标准成本,推荐采用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趋势分析等等有效的方法来分析影响成本管理的原因,只有真正把握住医院成本运转的规律,才能进一步提升成本的效率。

2.为医院科研项目单独设置了总账科目与收支核算范围

很多大型医院承担了一些学生实习、医学科研、教学等任务,这些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促进医学创新,培育一流医学技术人才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新制度改革针对收入管理设置了“科教项目收入”这个科目,同时也针对支出管理设置了“科教项目支出费用”这个科目,关于净资产管理设置了“科教项目结转(余)”。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提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提升科教项目的管理水准,更加有利于将医疗业务的成本与收入客观、准确的反映出来。体现出医院的发展特色,不断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3.对基层医疗机构单独制定财务会计制度

新推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主要是针对乡镇卫生服务结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结构等等。这一制度的单独提出,其主要原因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相对二级(以上)医院来讲无论是结构设备上,还是业务范围都比较简单,关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也会随之较少,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因此,需要单独制定简单的财会会计制度。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预防控制宣传服务,而二级(以上)医院主要职责是负责解救疑难杂症、科研、教学等综合方面的职能;“医改意见与实施方案”针对基层医生服务结构与二级(以上)医院在要求上都不一样,并且国家财政投资上也肯定各有程度。

总之,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以后,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对比较成熟、比较全面而且比较规范。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到医院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有效地将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升起来,从而能更加真实的、准确的、客观的将医院的运营情况与资产负债情况反映出来,促进医院在财务会计方面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库区;企业;财务管理;切入点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是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提。目前三峡库区已成为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肋”。调查发现,该区域企业整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企业理财环境不佳,严重影响到企业的信用问题,在投资决策上凭经验决策造成投资失误;常常因核算问题、内部控制、筹资、成本、税收、业绩考核等问题使企业面临财务困难。要提高库区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必须找准企业财务管理的切入点,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三峡库区企业健康向前发展。

一、三峡库区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经济贫困区域,企业受宏观经济环境与体制影响,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和库区以外的企业无法公平竞争,造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企业领导财务管理知识缺乏,没有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协调运作的管理体系,弱化了企业管理。

1.财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库区不少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非“科班”出身,没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调查发现,除规模以上企业的财会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外,有不少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不具备专业水平,甚至有一部分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上岗。他们对财会新技术、新规则知之甚少,实际操作技术落后且更新速度慢。这种财会人员专业技能低,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得不到应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发挥不出来的现状,导致企业会计行为随意。另外,一些企业财会人员对《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了解甚少,财经纪律差,无视法律后果,任意编造、伪造会计凭证、账簿,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企业领导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企业的领导者痴迷于自己的经验,简单地认为财务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被完全忽视,从而导致他们对专职财会人员的轻视,轻视财会人员在企业中应发挥的管理职能,造成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受到了制约。特别是“小作坊”、“夫妻店”起家的中小企业,其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认识不清。

3.“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的甚至较为混乱。目前由个体户及小规模纳税人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些中小企业,其经营规模一般不大,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有的虽然建立了一部分制度,但形同虚设;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核算一般不准确。凭证登记、账簿设置、记录、报表上报也不太及时、规范。财务人员参差不齐,这类企业财务人员较少,有的就设置一个会计岗位,现金、出纳由自己“担任”。财务核算还存在一季度核算一次,纳税申报不太准确,存在“不实”申报现象。偷税、逃税在这类中小企业中也存在较多。其企业信誉也相对较低,外部环境较差,这些对他们的生存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三峡库区企业财务管理的切入点

加强库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应该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实际出发,从提高企业领导和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入手,不断加大对企业制度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入手来提高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促进这一区域企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1.以财务培训为切入点,完善企业领导管理知识。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企业领导者不明白什么是财务管理,他们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是一窍不通,这样的领导就无法指导本单位的财务工作,企业财务管理也就不能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有可能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而导致企业经营失败。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资金的周转,如果企业缺少资金或出现巨额亏损,不仅生产经营难以正常进行,而且职工的生活也难以保证,社会也无法稳定,只有让每个企业领导者都懂得财务知识他们才会重视财务工作。因此,应由政府提供部分资金和条件,加大对库区企业领导特别是中小企业领导财务知识的培训工作,这是完善企业领导管理知识和完善区域经济环境的一个捷径。

2.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发挥财务人员管理职能。对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调查显示:“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分析能力较差,不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越是规模大的企业,此现象越严重;越是层级高的管理人员,对此现象的认同感越强。为此,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参谋作用。

首先,从转变从业人员观念来提高他们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库区企业最突显的矛盾是伴随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核心地位的确立,财务人员管理分析能力与需求的差距。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是只会算账而不会看账的会计。这就需要从观念上入手,正确处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避免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现象。财务与会计职能在实际操作中的界线不清,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一大障碍。目前库区一些企业只注重营运资金管理为主的日常财务管理,对企业筹资和投资企业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财务分析很少。从总体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层次较低,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也无论是在规模以上企业或中小企业都有待提高。因此,应立即从财务人员的观念入手,提高他们对财务管理重要作用的认识,解决重核算、轻管理的现状,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要在这些企业中逐步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将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工作部门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摆脱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局面,才能集中一部分会计力量搞好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次,从强化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来提高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管理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为企业提供信息的参谋作用,除了各企业领导要把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纳入议事日程外,作为会计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应重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职业道德的培训,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企业会计制度》、新《税收征管法》,以及国家新出台的其他税收、财会法规。特别要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来不断提高会计工作能力,使之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如实、正确地记录经济业务,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为相关部门提供管理需要的完整资料,提高企业自身形象。

最后,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财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在库区企业中尤其重要。在有些企业中,财务人员缺乏法制意识,只要有领导签字,或本单位需要的情况下,明知是违反财务制度的事,却存有侥幸心理,而把自己的职责忘在一边。更有部分企业,出纳和会计权责划分不清,出纳保管全部印章,自制原始凭证,做记账凭证,而会计只充当记账员的角色。这些做法为经济方面的违法犯罪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市场经济、商品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3.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企业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财务的保障在制度。库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不规范,严重影响到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转变理财观念,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走出一条靠制度创新、依制度理财的财务管理新路子才能解决库区这一特殊环境下的财务管理难的困境。

篇5

【关键词】 医院财务制度; 变化; 动因分析

自2012年1月1日起,新《医院财务制度》在全国执行。基于新旧《医院财务制度》的比较,笔者认为新《医院财务制度》有五大变化,即医院财务目标的转向、强化医院预算管理、突出医院成本管理、修改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加强医院财务监督等。为便于新《医院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本文对上述重大变化进行动因分析。

一、医院财务目标的转向及其动因分析

(一)医院财务目标的转向

财务目标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决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所以,医院财务目标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指示仪、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评价医院财务活动是否合理以及财务关系是否和谐的基本标准。旧《医院财务制度》中有关财务目标的表述是:“医院是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下讲求经济效益”。新《医院财务制度》中有关财务目标的表述是:“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保持医院的公益性”。可见,虽然新旧《医院财务制度》都把医院定位于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旧《医院财务制度》还要求医院承担一定的福利职能,即旧制度下的医院服务应当不惜付出一定的代价。其次,虽然新旧《医院财务制度》都提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但是,旧《医院财务制度》以社会效益为主,强调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而新《医院财务制度》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并列起来,不再强调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的从属关系。再者,综观新旧《医院财务制度》和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的总体变化,在核算原则(由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科目设置、核算方法、财务报告体系以及管理要求等方面,越来越类同于《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医院的财务目标发生了转向,即由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转向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二)医院财务目标转向的动因分析

新《医院财务制度》关于财务目标的转向,总体上来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新医改服务。具体而言,动因包括:

1.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医院面临的外部经济、政治环境和内部管理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医院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营性也越来越强,医院的双重性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医院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对于提高整体国民体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其必须保持社会公益性;另一方面,医院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又带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可以有差别地满足个体消费的需要,不应该也不能搞大锅饭式的绝对平均主义。所以,在医院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后,医院就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将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确定医院财务目标的首要考虑问题,既讲求社会效益,又讲求经济效益,不偏废任何一方。

2.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医院是公共服务机构,但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医疗经营实体,必须合理使用医疗卫生资源,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经营管理。作为医院管理者通过财务目标的细化,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规划怎样进行组织运作,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服务项目上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医疗产品的需求;可以预测为社会服务的最大限度是多少,探讨以最低的运作成本,获取医院最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对医院的要素资源组合进行评价,在若干的可行方案中择优,以获取最大的产出和做出最大的贡献。所以,财务目标转向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样体现在医疗卫生行业中。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医院已经突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性质医院的崛起,既加快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医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明确医院财务目标中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就是要医院加强成本管理,节约费用开支,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以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信赖度和满意度的前提下,以价格比较优势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使得医院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起来。

4.减少专业人才的流失

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人才的竞争是医院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培养人才,或要引进、留住人才,仅有空洞的说教是不够的,应当以人为本,基于人的需要,从行为科学上探寻激励的最有效手段。现阶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薪酬、福利待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一些私人诊所、民营医院出高薪就能挖公立医院墙脚的事实说明,医院必须重视内部员工的合理分配问题,必须优待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必须努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很显然,要做好这些,医院就必须要有经济做后盾,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经济实力。所以,财务目标转向重视经济效益,是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是医院减少专业人才流失的需要。

二、强化医院预算管理及其动因分析

(一)强化医院预算管理

预算是指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目标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旧《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新《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可见,新《医院财务制度》不仅细化和完善了预算管理办法,而且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严格了预算管理权限,严肃了预算管理纪律,提高了预算管理的要求。

(二)强化医院预算管理的动因分析

1.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旧《医院财务制度》执行以来,医院对预算管理工作普遍重视不足,部分医院预算管理名存实亡或名不副实。具体表现:一是预算是医院的数字游戏,多为应付差事,草草了事,其编制不能配合医院的战略规划,执行的随意性很大;二是预算参与的人员少,在制定过程中甚至没有业务科室人员参加,导致基层科室收支计划与预算没有直接关联,实际工作更是无法根据预算进行安排;三是预算执行缺乏考评措施,不与奖惩挂钩,不能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所以,新制度的预算管理工作,必须从增强医院全体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入手,提高对预算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规范预算编制过程和方法

预算编制不是简单的上报和下达,而是在对医院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加工的基础上,根据业务活动需要和可能,综合考虑医院未来一定时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对医院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定量和定性预测及其安排。医院实行的是全面预算管理,而不是局部的或条块的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要覆盖到医院的各个角落,细化到每一个临床部门;预算编制的方法要强调适用性,如医疗收支、存货管理等以“滚动预算”为妥,办公经费等相对固定项目以“定额预算”为妥,基建项目、科教项目等以“零基预算”为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严格预算审核程序和审批权限

医院预算必须执行规范的审核程序,设置严格的审批权限。预算草案经医院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上报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审核,再经财政部门批复后方能生效执行。预算执行中一般不予调整,特殊情况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只有执行规范的审核程序和严格的审批权限,才能杜绝预算的随意性,提高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4.强化预算执行力度

经批复的医院预算是控制医院日常经济业务收支的依据和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医院要将预算逐级分解、层层下达,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或个人。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就是要求预算管理科学合理,收入和支出的确认与经济活动事项的发生相协调,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避免大起大落、时松时紧、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现象。医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定期将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采取必要措施,切实保证预算整体目标的顺利完成。

5.体现预算管理的功效

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将预算执行结果、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业务工作效率等一并作为医院内部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办法,与医院科室部门、个人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挂起钩来,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可以充分体现预算管理的功效,同时可以极大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三、突出医院成本管理及其动因分析

(一)突出医院成本管理

旧《医院财务制度》的成本核算徒有虚名,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对象,没有应当遵循的成本核算原则,有的只是费用的简单分类和归集分摊方法,以至成本费用的概念模糊不清,所进行的成本费用核算缺乏实际意义。新《医院财务制度》将成本管理单设为一章,界定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范围,厘清了医院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依据,明确了医院成本核算的方法,凸显了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二)突出医院成本管理的动因分析

1.成本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本管理是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的活动。成本管理的目标包含在预算管理的目标之中,是预算管理的细化和条块管理。成本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既关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又关乎预算执行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所以,没有成本管理的预算管理就好比空中楼阁,强化预算管理必须突出成本管理。

2.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效率

医院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强化员工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加强成本管理,按成本核算对象核算科室成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床日和诊次成本,就是要把医院日常的医疗活动直接与成本费用开支联系起来,并通过对照目标成本或标准成本,采取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情况及原因,把握成本变动规律,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按照预定的成本定额、成本计划和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对成本形成过程中的耗费进行控制,从而增加收入,降低消耗,提高医院的运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3.医院成本管理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基础

近年来,为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 等问题,政府部门逐渐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使医院的医疗卫生设备等硬件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医院成本管理就是沿着新医改的思路,打破“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通过成本核算,为卫生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真实的医疗成本数据,以便于在医与药分开管理以后,政府部门研究应该如何配置医疗卫生事业的资源,如何制定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政策、标准以及补贴的运作方式。所以,医院成本管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4.成本管理数据是物价部门制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依据

由于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人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以及医疗新技术、新材料的加速推广和应用,已经对原先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人为限价的部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出现了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与成本的严重背离,由此所带来的医院大面积收不抵支现象,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服务质量的提高。所以,新医改必须在医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加强成本核算,实行成本控制,以成本管理数据为物价部门制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提供合理依据。

四、修改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及其动因分析

(一)修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旧《医院财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仍然滞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只注重固定资产实物的增减变化,不注重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以至医院的固定资产信息严重失真,所以,新《医院财务制度》基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突出强调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和重要性原则,严格把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区分开来,调整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规范了固定资产的价值计量依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把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明确要求。

(二)修改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动因分析

1.重视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益的需要

讲求经济效益,必然要求医院对固定资产的家底心中有数,掌握固定资产的动态,保持仪器设备等较高的完好程度,只有减少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才能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所以,修改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是重视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益的需要。

2.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旧《医院财务制度》无法直接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时净值。为此,新《医院财务制度》根据固定资产类别,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反映固定资产因使用中的磨损而发生的价值损耗,将固定资产的成本分摊到各会计期间去,从而以其净值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固定资产磨损较少,实物使用价值比较高,在账面上反映的累计折旧金额也较少,固定资产的净值就比较大;在固定资产使用后期,固定资产磨损较多,所发挥的效能降低,在账面上反映的累计折旧金额多起来,固定资产的净值就比较小,这表现为固定资产实物价值与账面价值的一致性,体现会计核算上的账实相符要求。

3.客观反映医疗服务成本

将医院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以外的资金(主要是医疗收入)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各期医疗成本,有利于框定医疗成本核算范围,夯实医疗成本数据,体现医疗成本与医疗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同时,将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医疗成本,既可更好地体现医院的补偿机制,又有利于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对财政项目收支及结余进行核算。

4.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除固定资产折旧外,固定资产维护、出售、转让、报废清理等的处理办法也有比较大的修改,它不仅可以更好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变动状况,而且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医院的收入支出及其财务情况,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决策有用性。

五、加强医院财务监督及其动因分析

(一)加强医院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之一。财务监督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对医院的财务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旧《医院财务制度》关于财务监督的要求只言片语,新《医院财务制度》将财务监督单辟为一章,既明确了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又明确要求医院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做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内部监督与接受财政、审计、主管部门监督相结合。

(二)加强医院财务监督的动因分析

财务监督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活动,严格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预防经济犯罪,保证收支预算的实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重核算轻监督,财务监督意识亟待树立和强化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职能,本无轻重之分。但是,现实中财会人员所做的工作大多属于会计核算工作,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等无权或无法过问;有的财会人员甚至认为财务监督容易得罪人,吃力不讨好,少做或不做,工作缺乏主动性,责任心不强。所以,新制度有必要强调加强财务监督,从思想认识上解决财会人员重核算轻监督的问题。

2.内部控制薄弱,财务监督制度亟待建立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医院管理,规范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并逐步完善。然而,目前医院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如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不健全,会计岗位设置缺乏相互监督,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形同虚设,对决策层的约束和监督不力等等,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所以,新制度有必要加强财务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3.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监督有效性亟待提高

保证医院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做假账、领导出数字、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使得管理者无法掌握医院的真实情况,以至决策者脱离实际,损失很大。所以,新制度有必要通过加强财务监督,把“会计岗位职责与会计职能分工有机地结合起来”,按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办事,严格授权管理,注重财务监督的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保护医院资产安全,财务监督作用亟待充分发挥

保护医院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资产的安全完整是财务监督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财务监督,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使用等环节,不仅能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杜绝各种损失浪费现象,还能保证医院采购各类医学用品的质量,维护患者权益,实现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制度必然要加强财务监督。

5.预防经济领域犯罪,财务监督措施亟待落实到位

医院管理人员贪污、舞弊、挪用公款、医生吃回扣等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原因何在?财务监督不到位或力度不足肯定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医院财务制度》提出加强财务监督,就是要把财务监督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既要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授权,规范运作程序,堵塞漏洞;又要把内外部监督串联起来,强调接受财政、审计和主管部门(举办单位)财务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形成预防经济领域犯罪的立体交叉网络系统,才能真正减少和消除医院的经济犯罪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国栋,刘瑞文,姚桂根,束美仙.论会计职业层次与会计职能的协调[J].会计之友,2009(11):14-17.

[2] 李国栋,戴祖田.企业财务目标定位研究[J].商业时代,2006(18):62-65.

篇6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标准化;协调化;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准则的演变与会计国际化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自其提出至今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演变,本文首先从其演变与认识加深的过程来明晰会计国际化的概念。

1973年由10个国家发起建立国际会计组织委员会(简称IASC),应对20世纪七十年代后经济发展向全球化演进的趋势,适应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各大区域集团的陆续出现。当时,IASC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允许多种会计方法的选择,事实上是主要参加国会计事务的简单归纳。

至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愈来愈迅速,国际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日益频繁,使得各国或各经济体之间会计协调问题日益凸显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时,由于美国与IASC的合作加强,IASC在1992年提出制定全球通用会计准则的目标,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进入21世纪以来,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进一步加强了与各成员国会计准则指定机构的联系,取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强调制定具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重视国际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的使用,提倡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协调化。

从会计准则的演变来看,为了适应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促进各国会计协调,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益,而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也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维护我国自身的利益。

二、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难点

会计国际化取决于其支撑环境,包括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市场化程度以及与会计准则和实务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因此选择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总体策略,必须首先考虑和分析影响其发展的诸多因素。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以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看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而国际财务报告准确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不一样,这就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致。

从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中也要体现涉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应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积金等,这些法律规定必须写进我们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通过企业的会计核算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提示。

对于绝大部分美国上市的公司,每天股票交易量只有几千股到几十万股之间。如果一只这样不活跃的股票每天有上万股做空卖单出现,股价下跌10%或者更多是很容易的事情。

两年前,美国证监会对做空原则的限制做了更改,原来的做空只能在股票的卖价上做空,不能直接将做空的(借来的)股票直接卖给投资者,这一规则的改变成了做空者的利器,大大降低了做空者的成本。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国有控股企业居多,社会公众等投资者则是一些相对离散的小股东,机构投资者较少,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来看,在过去的经济体制下,会计人员仅仅是按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如果制度没有规定的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对一些会计业务按会计要素进行审核、判断、制证、记录、登记账簿、核算,财务报告自然就生成了,这种能力与市场经营条件下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逐步开展。

三、标准化与协调化

会计国际化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思路,即标准化与协调化。所谓标准化,就是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即全球采用统一的会计模式。所谓协调化,则是各国之间的会计协调,即各国间在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上尽可能消除差异,增强国际间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协调化不同于标准化,因为它并不要求以全球统一会计准则来取代各国的会计准则,而是要求各国会计准则通过不断地协调来,逐步缩小不同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标准化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是最重要的,其目的是尽量消除会计处理上的差别;但若是站在全球立场上,则协调性应当占有主导地位,是在承认不同政权之间差别不可避免的前提下,试图提高可比性。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由各国追求政治、经济上的独立性的要求和国家间会计环境的巨大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全球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是不现实的,因此,会计国际化的实现就被寄望于协调化。

刚刚发生的绿诺事件就从侧面说明了协调的重要性。纳斯达克原上市公司大连绿诺在2010年11月11日被MuddyWaters公司质疑财务造假。绿诺主动将股票停牌,其审计师FrazerFrost会计师事务所向美国证监会提供文件称,该公司CEO已经在电话里承认其中大约有20%~40%合同是有问题的,而这种无法解释其实源自于中美商业文化的差异。随后,大连绿诺被纳斯达克摘牌,退到粉单市场,股价由最高时候的30多美元跌落到2美元附近。

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在中国进行的避税措施也有可能成为做空者攻击的目标所在。比如,MuddyWaters研究公司就是调查了大连绿诺上报给中国税务部门的财务数据,并与其在美国公布的数据作比较,发现二者差距非常大――前者的收入比在美国公布的收入低94.2%。对于做空的MuddyWaters研究公司来说,显然认为前者更可信。

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从1981年起就开始了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会计科目调整、增加会计报表等会计制度的改革;1985年颁布并开始实施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明确了国际通行的会计原则――客观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制、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1989年会计制度性国际会计惯例渗透的实质性发展包括增设应收、应付票据、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等明细科目,同时,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修订,也引进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概念和会计方法。但改革开放初级阶段的会计制度改革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协调。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1992年后,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加快步伐的标志,因为这个准则的制定是以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概念为框架的,只要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不矛盾,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可行性的,就大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充分协调。

加入WTO之后,我国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包括《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等,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重要步伐。

五、经济全球化推动会计国际化

我国已经加入WTO,面向全世界开放市场。我国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到内需拉动不足的困扰,需要国际市场的需求拉动;同时需要国外资金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占主流的状况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型,其中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建设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则是重要途径。中国经济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因此,为了满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会计国际化就成为大势所趋,并显得日益重要,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透明度,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减少国际间的“语言”障碍,为经济发展做好“软件”基础。

六、我国会计国际化策略选择

1、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要求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并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学习和引进国外的情况时,最好是更全面些,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注意那些国际先进经验引进得比较成功的国家,而不是将全部的精力和眼光都放在某一国的做法上。在过去一个时期里,我们对美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介绍和引进的比较多,但似乎忽视了另外一些国家和模式的经验。但从历史文化传统上看,我们与日本、德国、法国以及许多亚洲国家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从经济发展进程上看,韩国、埃及、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达国家的许多做法可能对我们更具借鉴意义;从经济结构上看,法国等许多欧洲国家可能在许多地方与我们相近;从体制转变上看,许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2、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有条件的高校乃至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如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应该建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积极介绍和引进非英语国家的会计经验,兼收并蓄;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宏观会计方面的先进作法;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利用国际讲坛介绍中国会计,使国际会计组织的决议中包含适应中国国情的内容,实现双向协调。

3、培养高素质会计从业人员。包括培养注册会计师和其他各类从业人员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利于会计信息从制定到使用都有质量保障。这样才能使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得到有效实施;特别应当注重培养精通国际会计、符合IASB要求的人才,积极争取参与国际会计事务的协调过程,这一点应当与各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密切联系,并以资格考试等作为指引,采用在岗培训与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19971.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全书(1982-1997).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19991.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全书(1997-1999).学苑出版社.

[3]Stuart Bell Lib Hons,Donald Mcgillivray Llb Hons,Environmental Law,Blackstone Press,2000.

[4]P.W.Birnie and A.E.Boyle.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OXFORD,2002.

[5]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3.

[6]周一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3.

[7]周一虹.公司环境报告:压力、鉴定和双重性影响.生态经济,2006.10.

[8]蔡传里.会计信息披露中的管理行为[J].会计之友,2008.3上.

篇7

一、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一)现行行业会计制度已不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国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的几次变革,以1993年的改革影响为最大。这次改革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这次以会计模式转换、会计框架体系变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奠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但是,众所周知,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变迁,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现行行业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二)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会计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第五十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新《会计法》颁布后,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公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并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新确定了我国会计要素的概念,明确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的依据。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加速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步伐。

(三)实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所遵循的原则

针对这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财政部会计司已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我们认为,现阶段建立并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市场经济要求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遵循市场规则,参与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要从统一的会计标准和会计政策上促进会计信息真实,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自我发展,服务于市场经济。因此,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不仅是制定制度的原则之一,也是这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2、贯彻“稳健”会计原则。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现象。例如,在现行行业会计制度下,坏账准备提取比例较低,已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又如,存货严重积压,变现能力差,存货的账面价值已经低于市价,但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仍是成本价值,而不能反映可变现净值;再如,由于技术进步,原有设备已经被淘汰或长期闲置不用,这些设备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仍作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会计报表上,造成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等等。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应当贯彻“稳健”原则,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修改,从制度上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企业虚盈实亏、短期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促进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

3、遵循会计和税收相分离的原则。我们认为,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应当与税收制度适当分离,因为二者属于两个体系,不能混为一谈。根据会计制度计算的财务成果是会计利润(利润总额),按税收制度计算调整后的利润称为计税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制度如有与税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先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税时再作调整。比如,股份有限公司现行的提取四项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规定,可能要纳入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并要求符合条件的除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也要提取,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这就必然会出现会计制度规定与国家税收对提取坏账准备的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再进行纳税调整即可。如果不遵循会计与税收相分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会计原则将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

4、体现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规定的原则。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只是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相关账务处理,虽然1993年进行了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当时的行业会计制度没有解决会计的确认计量问题,对会计要素定义以及确认计量等方面都未加以准确的定义,会计制度仍规定会计记录和报告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统收统支,成本开支范围由国家规定,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盈利全部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企业完成国家计划是主要的,很少具有财务决策自,也就谈不上会计的确认计量,企业会计主要是记录和报告。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企业自主经营,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上市后,重大问题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会计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要求恢复其本来面目,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制度规定应当包括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全部内容。

5、补充“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指经济实质重于具体表现形式。“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会计惯例,是国际上制定会计准则所遵循的原则。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的某些规定也遵循了这一原则,例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上述四个条件中,前3个收入确认原则就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收入确认的条件不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如现金)形式上的交付,而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等实质性条件。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制度时虽遵循这一原则,但一直未将其明文列示于会计原则部分,此次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拟将这一原则补充进去。

(四)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内容结构及实施

1、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内容结构。此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1)打破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对特殊业务的核算办法进行规范。(2)兼顾小规模企业不对外直接筹资的特点,制定小规模企业会计核算制度。(3)考虑到金融性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制定金融性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在结构上由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会计科目说明、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说明、特殊业务核算办法等几个部分组成。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制度结构,是因为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形式为主体的会计制度比较符合

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实施后,现行的十几个行业会计制度将被废除,但是,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是对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加以制定。需要说明的是,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内容结构中,除一般规定和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外,还将制定若干行业的核算办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2、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据了解,财政部会计司正在抓紧制定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预计2001年年初便可颁布实施。关于实施的范围,这要考虑新旧制度的衔接问题,总的来说,要求所有企业全面实施。对于股份公司、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来讲,实行新的会计制度难度不大,其他国有企业可能会分步实行,但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执行稳健的会计政策。

篇8

    关键词 财务会计 新会计准则 医院

    一、目前《医会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完成,每一家医院都根据我国的《医会制度》为根据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对医院内部相关表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在实现对医院内部再生产的同时对相关的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医院相关的会计工作也实现了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个别大型医院还对总会计师责任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践行,使得会计工作逐渐向现代化以及规范化靠拢。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会计制度中还有很多的纰漏以及不足。

    (一)医院坏账准备相关的提取并不完善

    医院的坏账准备会随着社会统筹病人的增多而不断增多,即使医院医保制度执行得很规范,也会以“超大盘”的形式而扣减,有时扣减率高达30%。虽然医院可以按会计制度计提坏账准备,但计提的坏账准备远低于可能发生的坏账。坏账准备按国家统一的比例提取,且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须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在账上,妨碍了资金的周转,也使医院的流动指标、偿债能力失真,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二)虚假增加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在医院对《医会制度》进行执行的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方面并不依照折旧金计算。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记录表上,对于固定资产项目数额的记录只是记录为原数额,并没有进行有效地折旧处理,使得实际资产数额与财务报表上的记录之间存在较大的出入。

    (三)并不能将无形资产有效的资本化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其本身就是高风险以及高技术的行业,对于其无形资产而言,绝大多数属于精神财产以及知识财产。医院为了实现对自身发展需求最大的适应,一定会开展一部分有极大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需要的费用支出较大,如果不能将其有效的资本化,将其有效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中,那么对于后期开展的财务考核结果以及收支结余而言,将产生极大的不真实。

    二、在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下对医院财务会计相关的制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办医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会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大环境而存在,具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点。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原制度理论及相关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为日益扩大的医院经济活动提供了有用的计量和确认方法,因此,借鉴新会计准则完善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监督,实现不同类型的医院在会计核算、财务报告方面的趋同性势在必行。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通用报表体系,对医院的净资产科目、财务报告的列报等内容进行表述和修订,使各类医院发生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及事项达到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三、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对医院财务会计相关的制度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对医院内部无形资产的核算

    对于医院而言,其无形资产的涵盖范围以及涉及面非常的广阔,并且绝大多数属于精神财产以及知识财产。比如每一家医院的临床研究结果、医院本身的社会形象或者是医院医疗信誉等等,所以,笔者建议医院在统计负债表中可以增加无形资产这一个项目,实现对医院资产实际情况的完整反映,使得医院的资产信息全面化,并且可以很好的切合医疗市场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应该对医院实际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量、核算,并且合理的确认,同时可以按照每一个时间段进行平均摊销,在记录是,可以归纳到对外医疗服务的成本项目中。

    (二)做好提取坏账的准备

    对于医院而言,其坏账主要便是与应收取医疗款项有管理,正是因为这样,在进行提取坏账的准备过程中不能将病人的医药费款项包括其中,必须以:应收取医疗款项+应该收取的在院病人应付医药费-预取的医疗费款项+其他类型的应收取款项作为整个坏账准备条件下的提取技术。针对某些并不能有效回收但是数额又相对较大的坏账而言,在对当前收支平衡不造成任何的影响的情况下,直接在支出中进行相关的数额冲销。

    (三)对固定资产相关的折旧方法进行有效的完善

    在新的《中国企业会计办公准则》中,并且将以可以对固定基金账户进行取消,增设一条累积这就账户条款,在医院资产的负债表中可以作为医院实际固定资产相关的备抵科目,使得医院本身的会计报表可以对医院的净资产、收支结余以及资产进行有效、真实的反映。根据我国目前所实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而言,从实际来讲,医院对一些已经淘汰的设备或者是毫无价值的存货都必须确认为资产项目中的一项,正因为这一条使得企业财务报表与实际资产数量并不符合,而对于企业而言,使其提供的财务相关的信息也毫无可靠性与真实性可言。笔者建议此处可以参照我国《固定资产》中相关的规定,在医院财报表“固定资产”项目下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维修资金”子项目。并且对医院病房、设备维护等所需要的资金进行核算,同时对固定资产专修所造成增加的价值进行可靠的反映,实现对资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金刚.把握原则、简化流程:新旧医院会计制度衔接的另外一种操作思路.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2).

篇9

目前,以信息系统化为手段的管理会计,在一些大中型知名企业和医院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收效甚好,而在基层医院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流于形式。因此,如何使管理会计能够在基层医院规范化、制度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经营目标、提高基层医院经营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就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不当之处,请同行斧正。

一、基层医院加强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医院经营者科学管理和决策

作为基层医院,同样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因此,为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医院管理者迫切需要其会计系统不仅能在事后提供财务核算信息,更需要为医院未来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就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它的方法和手段视不同需要而设计,其模式视不同的经济性质、规模大小、经营管理方式而异,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例如,管理会计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历史成本和实际业务量数据,经过特定分析计量,根据成本总额是否随同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成本形态,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用以揭示成本同业务量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特定数据模型,为开展成本预测、制定短期经营决策、编制经营预算提供重要而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医院对医疗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竞争能力。管理会计还可借助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专门方法,对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更新、外资利用、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可行性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医院可据此确定有关投资方案、项目的最佳现金流量,以使各项目未来投资报酬达到最高或收益最大。

(二)有利于管理者准确考核下属人员业绩

基层医院,尽管规模较小,但是为了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改善经营壮况,实现医院发展目标,必须对医院整个经营环节进行跟踪监控,将反映计划执行过程与决策实施过程的实际数据,同体现医院经营目标的预算、标准、定额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与考核。这就要求借助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起完备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系统,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目标责任管理,进行全面的业绩考评。管理会计可在医院内部管理中有效行使其控制职能,充分发挥其对医院经营全过程和资金、收入、支出、成本、结余及分配各方面进行检查、分析、考核、评价的作用。例如,利用对目标、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进行计量、比较和考核等反馈手段及时发现偏差,查明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以便将目标、计划的完成过程引向正确轨道。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控制,医疗、教学、科研等投资决策方案选择,可考评各责任中心业绩,激励其搞好本职工作。

(三)有利于完善医院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可以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对任何医院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的功能不是由定期对外公布信息、为外部投资者和审计提供依据的财务会计系统所能代替的,因此,是否建立管理会计是评价医院内部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医院应用管理会计,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核算出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转率、医疗服务收益率等,为准确判断医院效益提供数据。医院还可借助本、量、利分析,及变动成本计算、盈亏平衡分析、边际贡献法开展定量分析,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实现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引进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降低成本消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疾病诊断治愈率,不断增加效益。

二、当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部分资产产权不明,造成账物不符,账账不符;二是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人为因素较大,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审批手续,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先购后批、购了也不批的现象依然存在,无法实行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三是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不完善和转让手续不健全,缺乏法定部门的监督和审核,领导者个人说了算,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流动资产管理纰漏较多

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药品采购、入账、入库等环节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把财务人员仅仅当成一个账房先生,直到付款时才通知财务人员,造成赤字经营和负债经营等,领导的意志就是部门的规章,必须照章办理,因而造成作假账、坏账等现象。

(三)缺乏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在基层医院,预算的编制是非常随意的,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医院领导可以随意更改和调整。执行情况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贴,这是基层医院最形象的比喻,资金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会计凭证和账簿管理不规范

基层医院会计凭证的填写和传递,会计账簿的格式、登记、结账核对不规范,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会计凭证依然存在非计算机填写现象,凭证摘要书写简单不够规范,签章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人员调整时交接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监督。

三、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

(一)强化基层医院领导的重视

在基层医院,领导的个人作用较大,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行都受到领导个人的影响,因此,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强化医院领导的意识,使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目的是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在基层医院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贯彻落实和推广管理会计制度的责任人要追求其领导的责任,以保证这一制度的落实。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医院各主管领导就能通过管理会计进行科学的考核和决策;可以通过管理会计完成计量记录和分类编报经济信息以及各项经济核算信息,从事未来前景预测和决策,科学调整医院经营管理的目标。所以,基层医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化的建设。

(二)规范财务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会计流程

基层医院作为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医院内部的管理会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完善科室责任制

建立以医院科室为独立单元核算的科室责任制度,以有利于提高科室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改善经营管理,合理增收节支,用最少的劳动、物资消耗,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科室独立核算责任制,对科室进行独立的量、本、利分析,从而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模式,同时,把各项奖励和处罚措施同科室核算结果挂钩,同医院的全面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起来,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系统, 实现整个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实行全面预算

建立全面预算制度,靠预算来规划医院今后的奋斗目标,实现支出、收入有序,控制日常经济活动,准确评定医院实际工作成绩,调动各科室责任人的积极性,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经营成果。

全面预算的内容包括:①财务预算。即医院根据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业务收支预算、专项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业务收支预算中的收入预算分为:医疗收入预算和药品收入预算。药品收入要按财政部门和分管部门核定的数额安排,超出核定部分的收入按规定上缴。现金流量预算是医院在计划期内实有的、可以支配的货币资金的形成、运用及结存情况的预算,以实现资金的合理使用、调度和投资,方便医院加强债权、债务管理,保证医院的医疗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②业务预算。医院业务预算是全院医疗活动的数量说明,包括:门诊就诊人次及各科室住院病人的构成分布;入院病人数及各科室构成分布;病人平均住院天数;病床使用率等。通过业务预算,掌握医院现有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便于组织医疗活动和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责任预算。即将医院的收支预算落实到各科室的一种责任制预算,以明确各责任中心在计划期内的目标任务,便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调动各责任中心责任人的积极性,这是为保证医院收支预算的实施和完成而编制的。④决策预算。即医院在进行专项投资时所编制的,供决策参考的预算,也称可行性活动方案。其目的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最需要的地方。

3.实行成本核算制

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基层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负责全院成本、医疗成本、各科室成本和医疗项目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工作。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按核算的内容可分为完全成本核算和变动成本核算;按核算的计量标准不同,可分为实际成本核算和标准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通常是为了满足医院内部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需要,按照医院会计准则及要求建立在完全核算基础之上的。同时,管理者应树立经营意识,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放到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潜力上来,把成本节约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以调动全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推动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实行责任追究制

财务制度是建立在完备的规章和法规基础上的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行为,依法办事、依法操作是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违反这个规章制度必将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须追查当事人的责任,构成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财务人员警钟长鸣,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较好的贯彻落实。

篇10

一、基层医院加强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医院经营者科学管理和决策

作为基层医院,同样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因此,为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医院管理者迫切需要其会计系统不仅能在事后提供财务核算信息,更需要为医院未来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就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它的方法和手段视不同需要而设计,其模式视不同的经济性质、规模大小、经营管理方式而异,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例如,管理会计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历史成本和实际业务量数据,经过特定分析计量,根据成本总额是否随同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成本形态,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用以揭示成本同业务量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特定数据模型,为开展成本预测、制定短期经营决策、编制经营预算提供重要而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医院对医疗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竞争能力。管理会计还可借助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专门方法,对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更新、外资利用、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可行性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医院可据此确定有关投资方案、项目的最佳现金流量,以使各项目未来投资报酬达到最高或收益最大。

(二)有利于管理者准确考核下属人员业绩

基层医院,尽管规模较小,但是为了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改善经营壮况,实现医院发展目标,必须对医院整个经营环节进行跟踪监控,将反映计划执行过程与决策实施过程的实际数据,同体现医院经营目标的预算、标准、定额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与考核。这就要求借助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起完备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系统,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目标责任管理,进行全面的业绩考评。管理会计可在医院内部管理中有效行使其控制职能,充分发挥其对医院经营全过程和资金、收入、支出、成本、结余及分配各方面进行检查、分析、考核、评价的作用。例如,利用对目标、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进行计量、比较和考核等反馈手段及时发现偏差,查明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以便将目标、计划的完成过程引向正确轨道。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控制,医疗、教学、科研等投资决策方案选择,可考评各责任中心业绩,激励其搞好本职工作。

(三)有利于完善医院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可以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对任何医院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的功能不是由定期对外公布信息、为外部投资者和审计提供依据的财务会计系统所能代替的,因此,是否建立管理会计是评价医院内部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医院应用管理会计,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核算出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转率、医疗服务收益率等,为准确判断医院效益提供数据。医院还可借助本、量、利分析,及变动成本计算、盈亏平衡分析、边际贡献法开展定量分析,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实现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引进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降低成本消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疾病诊断治愈率,不断增加效益。

二、当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部分资产产权不明,造成账物不符,账账不符;二是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人为因素较大,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审批手续,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先购后批、购了也不批的现象依然存在,无法实行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三是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不完善和转让手续不健全,缺乏法定部门的监督和审核,领导者个人说了算,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流动资产管理纰漏较多

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药品采购、入账、入库等环节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把财务人员仅仅当成一个账房先生,直到付款时才通知财务人员,造成赤字经营和负债经营等,领导的意志就是部门的规章,必须照章办理,因而造成作假账、坏账等现象。

(三)缺乏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在基层医院,预算的编制是非常随意的,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医院领导可以随意更改和调整。执行情况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贴,这是基层医院最形象的比喻,资金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会计凭证和账簿管理不规范

基层医院会计凭证的填写和传递,会计账簿的格式、登记、结账核对不规范,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会计凭证依然存在非计算机填写现象,凭证摘要书写简单不够规范,签章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人员调整时交接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监督。

三、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

(一)强化基层医院领导的重视

在基层医院,领导的个人作用较大,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行都受到领导个人的影响,因此,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强化医院领导的意识,使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目的是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在基层医院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贯彻落实和推广管理会计制度的责任人要追求其领导的责任,以保证这一制度的落实。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医院各主管领导就能通过管理会计进行科学的考核和决策;可以通过管理会计完成计量记录和分类编报经济信息以及各项经济核算信息,从事未来前景预测和决策,科学调整医院经营管理的目标。所以,基层医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化的建设。

(二)规范财务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会计流程

基层医院作为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医院内部的管理会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完善科室责任制

建立以医院科室为独立单元核算的科室责任制度,以有利于提高科室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改善经营管理,合理增收节支,用最少的劳动、物资消耗,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科室独立核算责任制,对科室进行独立的量、本、利分析,从而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模式,同时,把各项奖励和处罚措施同科室核算结果挂钩,同医院的全面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起来,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整个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实行全面预算

建立全面预算制度,靠预算来规划医院今后的奋斗目标,实现支出、收入有序,控制日常经济活动,准确评定医院实际工作成绩,调动各科室责任人的积极性,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经营成果。

全面预算的内容包括:①财务预算。即医院根据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业务收支预算、专项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业务收支预算中的收入预算分为:医疗收入预算和药品收入预算。药品收入要按财政部门和分管部门核定的数额安排,超出核定部分的收入按规定上缴。现金流量预算是医院在计划期内实有的、可以支配的货币资金的形成、运用及结存情况的预算,以实现资金的合理使用、调度和投资,方便医院加强债权、债务管理,保证医院的医疗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②业务预算。医院业务预算是全院医疗活动的数量说明,包括:门诊就诊人次及各科室住院病人的构成分布;入院病人数及各科室构成分布;病人平均住院天数;病床使用率等。通过业务预算,掌握医院现有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便于组织医疗活动和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责任预算。即将医院的收支预算落实到各科室的一种责任制预算,以明确各责任中心在计划期内的目标任务,便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调动各责任中心责任人的积极性,这是为保证医院收支预算的实施和完成而编制的。④决策预算。即医院在进行专项投资时所编制的,供决策参考的预算,也称可行性活动方案。其目的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最需要的地方。

3.实行成本核算制

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基层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负责全院成本、医疗成本、各科室成本和医疗项目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工作。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按核算的内容可分为完全成本核算和变动成本核算;按核算的计量标准不同,可分为实际成本核算和标准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通常是为了满足医院内部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需要,按照医院会计准则及要求建立在完全核算基础之上的。同时,管理者应树立经营意识,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放到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潜力上来,把成本节约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以调动全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推动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实行责任追究制

财务制度是建立在完备的规章和法规基础上的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行为,依法办事、依法操作是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违反这个规章制度必将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须追查当事人的责任,构成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财务人员警钟长鸣,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较好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