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内容概述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内容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实践内容概述

篇1

摘 要: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发展与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对此,教师在一日活动的开展中,要加强对童谣系列活动的重视,通过对其系统、灵活地应用,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与效能。

关键词:园本活动;童谣系列;开发研究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园本活动,通过对其系统地开发利用,对其具体的构成种类进行探究,进而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与效能。本文基于园本童谣系列活动的相关开发研究,对其主要种类进行了分类探究。

一、基于园本的童谣系列活动概述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各种童谣艺术种类相对较为繁多,在幼儿活动的开展中融入童谣系列活动,并将其作为园本活动,在实践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幼儿在童谣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其传统文化以及区域风情等进行了解与感知,通过传统的文化熏陶,在无形中不断激发幼儿的内在情怀。童谣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与其表演风格,有效地增强幼儿的民俗审美兴趣,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以及审美艺术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种园本活动,通过对其系统的探究分析和灵活的应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二、童谣活动的主要模式

基于幼儿一日生活模式下的童谣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其具体题材与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游戏童谣、教育童谣、劳动童谣、生活童谣等相关类别。

1.游戏童谣

此种类别的童谣就是在幼儿游戏活动开展中的相关童谣模式,其可以为游戏活动的开展伴奏,也可以作为游戏开展的主要内容,如绕口令、丢手绢等游戏。

游戏性的童谣是其本质的彰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童谣的影响。在母亲的吟唱中入睡、在童谣中玩耍等都是童谣的主要表现。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幼儿具有爱动的天性,生活给予其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自己的模式探究世界,锻炼自己,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技巧进行学习,而在童谣中进行各种知识的探究与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模式。

实践中,教师可以针对童谣的不同内容开展不同的一日游戏活动。例如,在丢手绢的童谣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一边唱丢手绢的童谣、一边玩游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游戏参与性。

2.教育童谣

此种童谣类别就是对幼儿的相关道德行为、人际交往以及礼仪活动等进行有效的规范。在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此种童谣对幼儿的行为模式进行规范,使幼儿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关心同学的好习惯。例如,“过马路、左右瞧,大家要走人行道。公路若无斑马线,直行通过勿打闹。远离汽车不猛跑,迅速安全通行好。”此种类别的童谣就是对幼儿的交通行为进行了规范。

3.生活童谣

此种童谣就是基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性格兴趣进行创作的一种童谣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以及探究美的能力,此种类别的童谣可以有效地拓展儿童的整体知识面,对于幼儿的智力也有一定的开发作用。在实践中,此种模式的童谣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可以通过强烈的生活气息,提升其内在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童谣《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条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这种取之于幼儿生活的生活童谣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生活感知能力,将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效地融合起来,可以提升幼儿整体的生活能力,对于幼儿的生活审美情趣以及想象能力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4.劳动童谣

此种童谣主要就是基于劳动内容为主的童谣模式,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整体审美情趣与音乐感知能力,对于提升幼儿的韵律感也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在一日生活的相P劳动教育中应用此种类别的童谣,可以提升幼儿的劳动热情。例如,《吃饭歌》:“我的小手真能干,自己来喂自己饭。吃青菜,剥鸡蛋,身体健康多可爱。”《喝水歌》:“我的小手真能干,杯杯清水保平安。你一杯,我一杯,多喝水身体棒。”《穿衣歌》:“一件衣服四个洞,宝宝套进大洞洞。脑袋钻出中洞洞,小手伸出小洞洞。小纽扣,钻洞洞,一二三,钻出来。我的小手真能干,自己事情自己办。穿衣服,脱鞋袜,勤劳聪明人人爱。”这些相关童谣内容就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劳动的美好,具有浓重的天真童趣。此种类别的劳动童谣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自身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在实践中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与内涵,充分地彰显了其内在的审美能力。

在幼儿一日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各种童谣系列活动,根据其具体的特征与内容,制订不同的活动内容,进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品格素质,提升其一日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篇2

【关键词】朝鲜族;民间音乐;分类

研究朝鲜族民间音乐是为了解现在朝鲜族民间音乐状况并分析其特性,因而研究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演变过程的历史和新音乐文化中的朝鲜族民间音乐,朝鲜族民间音乐是离不开朝鲜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所以研究朝鲜族民间音乐,必须了解朝鲜族民间音乐形成的社会条件,即朝鲜族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情形。

在民间音乐研究中,有人主张拿西洋现代音乐科学的规律或者条文作为衡量中国民间音乐的唯一标准,这是不完全合适的,因为近代西洋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不仅是地域上有东西之分,更重要她们是俩个不同时代的产物,俩个不同民族甚至包括俩个发展不同社会阶层的俩种艺术形式。也有拿音乐的体裁形式作为一个划分民间音乐,但这也是片面的而且过于笼统,因为分类法不仅有民间分类也有学界分类法,也不能只从音乐的角度去做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技能和音乐素养的提升,学科叉研究越来越多,我们应该从民间分类和学界分类i中得出最佳的分类方法和衡量标准。

一、朝鲜族民间音乐的类别概述

在目前一共有俩种分类法个是音乐体裁分类法,另一个是学界分类法,但是分类法不是固定的,是随着音乐的发展和音乐素养技能的提高而改变的,所以我在文中将按照我所理解的把民间分类法和学界分类法相结合的文化分类法得出第三种分类方法。

(一)音乐体裁形式可分为民谣,歌舞音乐,器乐三大类。ii

1、民谣指朝鲜族的传统民间歌曲,各类民谣的传统成为有乡歌、打铃、杂歌、索里、俗乐。

(1)劳动歌谣

(2)抒情歌谣

(3)其他民间歌谣

a.启蒙歌谣又称唱谣。b.流行歌。c.抗日歌谣。

2、歌舞音乐

(1)90娱乐性歌谣(2)轮舞性歌谣

3、民间器乐

目前流传下来的边棱音乐鸣器乐,簧管气鸣乐器;擦奏弦鸣乐器;拨弦鸣乐器;击奏弦鸣乐器;膜鸣乐器鼓;体鸣乐器等等。

朝鲜族纯铜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

(1)农乐。(2)新阿乌。iii (3)民间灵山。

(二)学界分类法

学界分类法,即中国音乐学界普遍奉行的、以汉族音乐文化分类为前提或说为“借鉴”的分类方法。iv

1、民间歌曲

民谣指的就是朝鲜族传统的民间歌曲

(1)劳动歌谣。(2)抒情歌曲。(3)其他民间歌谣。

2、民间器乐

朝鲜族乐器种类很多,唢呐、筚篥、大琴、大琴、短萧、筒萧、奚琴、牙筝等。

(1)农乐(2)风流(3)新阿乌v

3、说唱音乐

朝鲜族民间传统的,一种带戏剧性情节的唱片叙事性说唱艺术。

4、戏剧音乐

朝鲜族传统音乐遗产中最早期民族歌剧形式。

5、舞蹈音乐

(1)娱乐性歌谣伴唱舞蹈

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且歌舞活动一般均带有较强的群众性,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

①长鼓舞②农乐舞③扁鼓舞

(2)轮舞性歌谣伴唱的舞蹈

轮舞性歌谣是常用于野外进行的民间舞蹈音乐的一种。

(三)文化音乐分类法

按照民间分类法和学界分类法相结合的文化内涵把民间音乐分为劳动音乐,歌曲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俗音乐,舞蹈音乐,宗教音乐,职业音乐,乐器音乐,九个范围。

1、劳动音乐:这类是劳动人民劳动时唱的各种歌曲。

2、风俗音乐:歌曲包括婚嫁,丧镔等各种节日音乐。

3、歌曲音乐:反映的是朝鲜族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

4、说唱音乐:音乐很多都发展成为特殊的叙事音乐,。

5、戏剧音乐:朝鲜族的戏剧有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6、舞蹈音乐:特征是与舞蹈相结合。

7、宗教音乐:目前佛教音乐仅仅保留于韩国,在中国朝鲜族地区及朝鲜半岛北部。这也是我把佛教音乐从新归类到民间音乐的一个原因。

8、职业音乐:社会上专门以音乐为职业的音乐家们,所创造并集成发展下来的音乐。

9、器乐音乐:民间器乐可分为散调、农乐、风流、三弦六角等。

二、音乐特点分析

(一)调式、曲式结构特点

朝鲜族纯铜音乐大部分旋律是用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音阶和加进变宫音的六声音阶,一些民间歌谣和一些长篇叙事歌曲中,作六度、七度、八度、九度等音程的大跳行进

(二)节拍节奏

节拍形式是3/4、6/8、等三拍子机器他复拍子,2/4、4/4、等而牌子系统的节拍较少见

(三)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长短”

“长短”是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元素,它集中体现了朝鲜族传统音乐的典型特征。

常用的长短类型

1、古格里vi :节奏带有强烈的律动感

2、打铃:刚健有力,很有气魄。

3、中莫里:具有深情含蓄特性。

4、快莫里:演奏速度很快。

5、澄得空vii:具有紧迫的音乐特点。

6、萨普里viii:属于12/8、6/4的节拍形式。

7、阳山道:属于9/8、3/4的节拍形式。

8、道道里:常用于民族器乐曲或者一些舞蹈音乐中。

结论:

第三种分类方法是个人在前人研究的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而出,其中三个新的研究范围是新提出来应该含在民间音乐的范围里,民俗音乐、职业音乐。宗教音乐。提出民间民俗音乐是音乐前人研究把这一类的歌曲都包含在了民间歌曲里的第三类其他音乐里或者是在歌舞音乐的娱乐性歌谣里提及,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大量曲目都是通过风俗活动而创作和为其演奏的,无论是从创作理念上,还是从实践演奏中都是为风俗活动服务的。风俗音乐不应该被包含在民间歌曲音乐的其他音乐里,应该单独拿出来研究,这样不仅促进民间音乐分类的完善,还促进风俗音乐的发展。宗教音乐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起,寺院以及佛教活动逐步消失,大部分宗教音乐也已经失传,只有少部分作为风俗性民间歌谣,至今流传于民间。所以这也是我把佛教音乐从新归类到民间音乐的一个原因。所以应该在民间音乐里包含民俗音乐、职业音乐、宗教音乐这三个研究范围。

在当前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化对各种音乐影响的大背景下,音乐的研究不应该只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我个人认为只要是流行于民间,又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感情、朝鲜族民族传统的、就都值得我们去整理和研究,除了上述列出的三种民间音乐分类外,也许还有其他的民间音乐,或者民间音乐分类法,大家可以继续补充研究,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使得原来笼统单一的研究内容更加多样化,细致化,也应该重视学科交叉研究,不仅要音乐学科的人理解,也方便其他学科研究者的切入研究。

注释:

i 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第14-15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9月。

ii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iii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第111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iv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第15页,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9月

v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9月。

vi张翼善:《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常用“长短”概述》,2012年。

篇3

从高等教育的性质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与其它普通院校大学生一样,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高职教育职业性要求其必须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因此就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情况要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对未来职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认识和规划,从而更好地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要创新,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校企间的合作,提高产学结合水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最终能主动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某一方面的单项能力,而且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岗位中能适应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要教给学生某一专业领域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职业转化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毕业后能适应社会,直接上岗。

从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及形式上看,在高职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新形式的不断出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要所采用的、比较稳定认可的形式有:军事 训练、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技能实训、生产劳动、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挂职锻炼等等。

此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分成教学计划内的教学计划外两种。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由教务处组织的,始终是配合一定教学过程来进行和开展的。一般包括教学实验、毕业设计、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生产见习及部分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一般由团委、学生会自发组织起来的,有时学生个人也会自发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类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考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勤工助学、社团活动及一些志愿活动等。

实践基地的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工业企业实践基地;二是老少边穷地区实践基地;三是行政社区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基地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开展生产劳动锻炼,又可以进行思想政教育,在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充分地体验了社会角色,达到了实现全方位教育的目的。

总之,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促使高职学生真正实现了对社会力量的综合与充分利用,达到了综合教育的效果。

三、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教育不断探索及实践,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相继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过程。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和理解,走上了与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这其中展现出了大学生蓬勃的生命力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但是,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健全。由于大部分社会实践基地都是通过团组织找寻的,这就难以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需求,导致了一大部分学生认为参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都无所谓,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应有的检验,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目标根本没能达到。

其次,社会实践游离于教学体系之外。尽管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仍有很多院校社会实践当做是团组织开展的一项可有可无的学生活动。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开展的都是与专业不挂钩的小分队活动,学校并不是太重视,也就谈不上将其划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了。

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引导和教育,形成正确的择业心态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经常会出现很多不良的择业心理,例如:期望期过高、定位不够合理等。高职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地域、企业规模、薪酬预期等方面都会出现高估的情况。基于这些问题,就明显脱离了正确的择业观,并与社会需求失调。因此,高职学生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念。

篇4

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活动的发展,管理学理论应运而生,并作为了人类文明最有力的代表,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管理的发展有利于人们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并在这上升的过程中形成了管理学理论。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由于在19世纪20年代这两个因素的巨大进步,推动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方式出现。知识经济在两个世纪的洗礼下成功的成为了现在的主流,所以管理学理论不仅要通过创新来解决自己发展初期遇到的困难,还要主动去适应管理学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在社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现状。

3、分析管理学理论的历程:从管理学理论建立直到现在,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就是对这四个阶段的分析与理解。

4、对科学管理理论的概述:泰罗之所以有科学管理之父的称誉,是因为他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并且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还对当时社会的改变起了尤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提高劳动效率这一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成为了当时生产改革的导火线,让当时的生产者纷纷进行了改革。但是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法国的管理学之父亨利·法约尔创建的古典组织理论顺其自然的代替了泰罗,并进一步将提高劳动效率这一核心理论当作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要求。当然只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一些能够代表科学管理理论的存在,例如:韦伯的行政模型、巴纳德的权利接受理论等。针对以上内容来说,这一阶段主要为管理学在提高劳动和组织效率的方面做出贡献,让管理学具有独立性,但是还是存在着忽略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等弊端。

5、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概述:科学管理理论提高了资本家对劳动和组织效率的关注,所以就忽略了对工人的管理,因此工人与资本家矛盾上升、劳动力罢工这类事件不断发酵,因此本着重视人际关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探索主导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为目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注重点不同,它将劳动者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将组织中动态和人际关系研究作为了重点,在管理时秉承激励和需求这两种手段,但是最后因为损害了资本管理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他们的支持,而沦为了空的理论,没有得到实践。

6、对管理丛林理论的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需求和管理组织也渐渐增多,一些科学家和研究者对管理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因为他们在知识、地位等各方面存在差距,所以为了对管理理论有一个好的梳理,管理丛林理论应运而生。管理学研究学派也从1961年美国管理学罗德·孔茨分成的6个学派变成了1980年11个学派,可见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是长久的。

7、现代管理学理论:现代管理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动态化、全体化、信息化、柔性化这四个特点。动态化是针对管理学理论在发展时会根据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管理学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存在着。全体化是要求管理者要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策制度下去思考管理行为,要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发展活动。信息化要求管理手段要在电子等方面进行一些创新和发展,柔性化则是现代管理学理论较为重要的标志,主要是对人、团队、文化等方面进行改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8、新时期管理学理论的再思考。管理学理论发展的特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动态性,体现在管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在组织管理时呈现的各种不同的管理形态。对管理学理论这一门科学来说,要遵循典型和一般这种反复的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逐渐扩大管理学理论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管理学理论的动态性受时展、经济形式变革、人类思想文化进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管理学理论的发展。把人、组织和社会作为主体的管理实践是管理学理论的主要因素。所以,管理学理论无论是发展的推动力还是服务对象都是人、组织和社会。可想而知,如果想创新管理学理论就需要将人、组织和社会结合起来并进行创新。

9、分工与协作对管理学理论的作用:建立理论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分工理论,而亚当斯密是以机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分工理论的建立者。虽然分工理论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效率,但是在面对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时分工理论所带来的弊端也在慢慢的显现出来,并对组织的整体协调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损害了组织整体效率发展的步伐。面对这一情况,采取了用对整体的管理来提升效率的办法,整体是组织,管理是用系统观为基础的管理理论。虽然这一想法是好的,但是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整体效率提高了,局部效率却下降了的弊端,还是不能完全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尝试以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为基础,通过把管理学理论引入辩证的观点这一方法,能够得到分工与协作是相互联系,不是独立存在的结果。在管理学理论中适当运用分工与协作,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管理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特点。

10、创新管理理论的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组织的发展氛围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不能预测的变化会给组织带来很多的挑战,如何更加有效的去应对这个挑战,这成为了组织发展的新问题。其中,创业的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发展,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时代的变化总是从确定到相对稳定,再发展到动荡最后达到一个完全稳定的状态。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之中,创业管理模式能够不断的随机应变应对各种挑战。创业管理理论是围绕着机会、资源、企业家与团队、组织方式、时间和环境构建的组织管理模型,其中有很多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这些决定性因素进行管理,可以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可以让创业管理模式更快的发展,这就要求组织的人员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因此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发展动力。

11、管理学理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并与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进步。管理学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并在每一个阶段对管理学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升华,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新的进步,但在新时期的管理学理论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面临创新这一巨大的挑战。而在知识时代和经济时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动态管理,所以再利用管理学理论时不仅要抓住这一核心,还要对管理的方法进行创新,以便组织和企业更好的发展。三种需要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

12、 当然,在现实的管理中,孤立的看待和应用以上的各种理论是不妥的,实践中激励和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要使激励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到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公平考核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并注重个人满意程度在努力中的反馈。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激励理论都是一般而言的,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的需求、个性、期望、目标等个体变量各不相同。从而领导者运用激励理论时,应该针对员工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法。

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能够发掘自我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但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经费不足、资源不够、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相当突出。所以,如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学习并展开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一)客观问题

在有关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调研中发现:

1.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改存在难度。

2.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存在不足。

3.教师能力不足,课程内容需要调整。

(二)主观问题

1.农村学校多数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性质和内容理解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和定位。其次不少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文件还没能完全贯彻落实,使得当前的综合实践课程难以真正普及,“主课占用课时”“课时少”现象十分的普遍。

2.不能灵活按照当地的情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调整课程。在北方农村,课程资源成了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开发者的课程资源一时缺乏。其实,农村有很所多课程资源,只是教师不能从广阔的视野上洞察、识别、发现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生缺乏思考创造能力,课堂气氛生硬死板。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搬出来,也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动手。而是要将综合实践课深化到更高的层次,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思考相结合,这需要巧妙的设计和构思,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将综合实践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始已经有十几年,但是相关的课程规定却十分模糊,具体的指导纲要也没有出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具体明确的指导文件及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以避免认识上的模糊,为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准确导航。

(二)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规定,开齐开足课时。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教师和各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培训学习使教师尽快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以课堂为主场,活动为主体,老师为主角的工作体系,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调研活动。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现有的条件下,要遵循针对性、调整性、经济性原则,从当地文化和乡土情方面出发,开发各种资源。

(四)要发挥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

综合实践课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范畴,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发挥社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如展开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诈骗等法制教育。要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社区的作用,请相关人员利用假期带领学生站来社会实践活动。

三.具体实践方法

(一)主题活动的选择

1.引导学生从“劳动教育”、“环保教育”、“人与自然”的方面提炼主题。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学习劳动技巧,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保实践。

2.社会生活就是一本活教材,它能为学生的活动贡献出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多关注社会、体验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健康愉悦的成长,智慧而创意的生活。

(二)活动展开方法的尝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活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多样的探究方式和活动手段,刺激学生调度多种感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学生在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活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身经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的自我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

以北方农村的小学综合实践为例,北方的气候总体来说春秋季并不明显,几乎是冬天过了就是夏天,农村条件有限,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大程度上是要围绕本校资源,地方资源进行的。所以立足学生兴趣,围绕地方资源设计开发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校本综合活动实施案例。

在校本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特点,开展具有校本资源的三贴近主题系列活动,要求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地域,探究发现生活美,家乡美和人文美。这些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手机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活动包括:民间故事传说、古今地理发现、自然风景、交通状况、特a和开发建设等。这一系列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小结:可以说综合活动实践课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一门极为理想的学校教学课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而有效的实施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有困难也有挑战,任重而道远。由于个人认识有限,难以概述全面,希望学者们可以继续交易研究,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网络编辑;案例教学法教学法;举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整合成为众多网站面临的问题,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相关技术人员的缺乏。自从2005年网络编辑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新的岗位以来,网络编辑的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成为十大热门网络职位之一。

面对市场需求,近年来很多高校设置了网络编辑专业或者开设了《网络编辑》课程。由于《网络编辑》开设时间比较短,而且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它需要大量的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案例也要有所区别。因此案例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成为授课教师们迫切考虑的问题。

1.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概述

《网络编辑》中运用案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者都是通过案例来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举例教学法是目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们为了解释某个专业术语或者介绍某个理论,通过实际例子进行举例,从而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举例教学法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通常选择的案例通常比较小、通俗易懂而且针对性很强。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这些案例都是精心设计的案例,案例的信息量大而且和实践联系紧密。案例的类型多样包括:①陈述式案例――叙述一个事件的情境;②决策式案例――体现更多地解决问题;③条例式案例――把案例涉及的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排列起来写出的案例;④实录式案例――把实际发生的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最后提出一系列供参考、讨论的问题。在案例教学方法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2.两种教学方法在《网络编辑》中的应用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网络编辑的职业要求已及我国各大互联网招聘网站上对网络编辑的职位要求,《网络编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新闻或商品信息的编写、内容编辑、专题策划、SEO等。这里面高级网络编辑中还包括对频道策划和网站的运营管理。

根据各个章节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不同,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也有所侧重,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案例教学法 通过举例了解SEO推广的方法。通过决策式案例让学生具体实践掌握SEO推广的方法

图1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网络编辑》的应用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网络编辑》中需要大量的案例作为支撑。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相关案例选择的依据做了以下总结。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案例,这是案例选择的首要依据。比如网络内容主体的写作范式,就可以根据新闻报道、商品描述信息、生活方式类、文化评论、商业类别的任务动态及特殊事件等分别举例;同时可以根据同一个新闻事件,选择不同网站的新闻稿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掌握网络内容的基本写作方法。再者在SEO内容优化推广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决策式案例,以某个商务网站、论坛为例,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优化方法,如页面标题、H标签、描述标签、正文中的关键词、外部链接等,检验各种优化组合的优劣,从而加强学生对SEO内容优化方面的认识。

其次,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选择案例。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虽然同样以案例教学为基础,但也有区别。举例教学法以教师的教授为基础,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时间控制上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授课对象可以几十人甚至百人以上,因此案例的选择比较小而多,教师可以直接引用案例。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小组讨论、评估,每个案例教学至少占用两个课时,授课对象比较少,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汇集多个案例进行编写,设计情景和问题,既要反应共性规律,又要有个性案例作为补充,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再者,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案例。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越来越突出,特别是90后的学生。这些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而是希望更多地课外知识作为补充,希望更多的参与学习中来。但是同时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规规矩矩的授课,他们通过认真听讲、记笔记来掌握知识,如果参与到案例讨论中的话,则会放不开,效果也不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受到一部分学生的影响,不同的班级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我们无法判别那种学生更优秀,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对于积极性高的班级,我们应该多采用案例教学,对于中规中矩的学生,我们应该多准备广泛而有意思的小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对于《网络编辑》这门新的课程,教师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采集和编写不同的案例,提高教学效果,完成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申益春.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之辨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98-100

篇7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参与式教学; 天空教室; 基金管理教学软件。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一般设置在学生学习完《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等概述性课程之后再进行讲授,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需要学生以前期所学的知识为铺垫,进而更深入地学习。课程主要涉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法律依据、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体制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等内容。关于本课程的建设,搜索“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可以看到只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俊霞教授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校级精品课程。再搜索一些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发现可供借鉴的本课程的建设比较少。因此,对于本课程,在建设中主要靠课程组自身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科技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 2005 年招生开始,一直就对本专业进行不断地建设,努力探索与实践。在课程建设方面,教研室成员着重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专业主干课进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力求扎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作为课程建设成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课程建设的探索经验和思考体会。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特点。

( 一) 理论性。

课程中围绕着社会保障基金这一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特点、内容、管理的原理和主要技术方法等都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课程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注重深入浅出、用能吸引学生的讲课方式来进行教授。

( 二) 交叉性、综合性。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从名称上来看,就涉及了社会保障学、金融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的内容,在实际的教材和教学中,更是要密切联系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政府预算等学科,因此,它具有了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不仅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自身知识体系的高要求,也使得我们在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广泛地吸取和利用其他相关学科各种现有的研究成果,使这门课程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有自身特色的学科。

( 三) 实践性。

目前苏州市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都是由“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来实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课程事实上是与社会实践相关度最强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社保基金的筹集、发放、运营、财务管理等环节都是实际部门操作中的业务流程,学生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了业务是如何操作的,这些业务往往还涉及到了很多政策性的文件,所以在课程中穿插讲解最新的社保政策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恰恰也体现了本课程的应用实践性特征。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

探索之一,以专业理论的讲授为基础,注重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有理论的支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同样如此。鉴于课程理论性的特点,在课程中,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就是把课程涉及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听,课程在设计时也分配了较多的学时进行理论的讲解,诸如社保基金管理的基本框架、基本原理、主要技术与方法等。在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具有竞赛性质的“ 小讲课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参与,排除他们对枯燥理论的厌倦情绪,学生自身的研究经历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探索之二,以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为辅助教学。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由于目前本校的学生在校内能够方便地接触到网络,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专门建设了一个“天空教室”的平台,供各位专任老师进行课程的网络化辅助教学。为此,《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内容搬进了网络系统。本课程的天空教室内容板块设置有: 课程资源(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课件、授课录像、参考文献、名家观点及热点、补充资料) ,师生互动答疑,学生作业和测试。这样,作为教师就可以通过网上课堂的途径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专业信息,而学生也可以预习、复习、自学所需要的课程内容,能与老师在课后进行较好的交流和互动。

探索之三,聘请实务部门业务骨干进行业务操作及政策讲解。基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课程建设中创新性地安排了一部分课时交给社会保障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介绍。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建设之初就积极主动地拓展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和相关区社保机构的合作关系,凭着以往良好的互动,在实务操作性最强的基金管理课程别邀请了他们的业务骨干来课堂进行讲课。这些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对社保政策清晰的认识,讲起课来内容生动、贴近现实,有鲜活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并且与高校较为传统的名家专业讲座所不同,这些操作型的业务工作人员在讲授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在聘请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的这一探索实践中,我们编制了具体的讲课时间、章节和内容入教学大纲,并事先与讲课人员联系沟通,就讲课课件进行讨论完善,这样最大程度上达成了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匹配,促进讲课效果的提升。我们还特意报教务处审批,聘请了这些校外讲师成立讲师团,发放聘书,保证了讲课师资的稳定性。同时,为了使得这项实践持续有效,我们建立了反馈渠道,即学生如有疑问可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向讲课人员咨询,讲课人员也通过相应的方式长期性地解答疑问。

探索之四,开发社保基金管理教学软件,建立模拟政务大厅。从目前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少的,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套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确实需要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实地考察了实验室建设起步早、建设较好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保障实训系统后,我院进行资源整合,专门开辟了一间教室,购买近 50 台电脑,并与相关软件公司合力开发出一套“社保基金管理操作教学软件”,模拟了社保机构的操作环境和操作界面,在教学中仿真地进行讲解和操作训练。结合课程内容,通过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业务操作,比较生动地模拟了现实社保政务大厅内的一系列业务办理流程,使学生们学到的理论在学校内就得到了一定的深化和运用,也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软件的辅助教学和模拟政务的实施,不仅抛弃了理论性课程的枯燥,更是为学生在后期进行的校外专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总结与思考。

通过课程建设,《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日趋成熟和完善。除了上文主要的四点探索实践之外,在常规性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在教材的甄选上,先后启用了两部教材的备课和试用,最终选定了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同时另外一本教材中比较好的部分也作为补充材料纳入到授课中,此外课程组还编写了基金管理教学软件的学生操作手册;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也紧紧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 在课件的制作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让课件生动起来。

尽管在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课程的建设将会不断推进,思考其建设和改进的方向,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突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差异和特色,有一些知识点与前修课程难免重复,但可以找寻另外一种角度进行阐述,在授课中注重本课程的特定角度和研究方法; 其次,要继续提高本课程的实践应用性,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很关键的目标,在课程中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多利用好基金软件,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最后,要与地方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社会的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毕业后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

参考文献

[1]安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2011,( 02) : 21 -23.

[2]刘玉娟。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

经济师,2011,( 04) : 132 -133.

篇8

项目名称

共筑文明社区

温情送到家

一、项目主题

重点围绕“往社区走”战略,助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共青团又是和团属力量特长,关注“老、小、旧、远”以及关注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民生“痛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公益劳动。

二、项目特色

本次项目将通过深入基层社区,了解基层的治理建设工作内容,关怀独居老人,美化改善社区环境,营造温馨家园而展开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项目主要内容

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决定于“”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进行一系列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为该社区和该社区居民们提供一个更加和谐舒心、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

关怀独居老人。随着上海等一、二线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家中年轻一辈都在外打拼,留下家中长辈们独自在家。由于无力支付家政费用,对“养老院”的固有偏见,对“家”的观念根深蒂固等等原因,不少老人都是独身或是老夫妻相依,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生活,从而对生活上造成了许多不便,更有甚者酿成悲剧。对此我们团队将对该社区进行的其中一项志愿服务活动便是关怀独居老人,为他们送上一份“温暖”,包括为他们整理家务、故障反映、聊天舒心等等。

美化改善社区环境,营造温馨家园。居住环境间接影响着人们幸福生活的指数,美好和谐的社区环境能使每一个居民生活锦上添花,通过对社区环境的美化,和卫生知识的普及,从而为居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精彩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我们将采访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社区治理建设工作,帮助工作人员清理社区中隐蔽角落里的垃圾,装饰美化社区公示栏、宣传板,清理小广告和传单,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等等。

四、项目活动日程安排

(一)策划组织阶段

根据学院关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拟定实践项目主题,针对目标对象进行志愿服务活动。

(二)材料准备阶段

对项目人员进行任务分工,明确工作要求和职责,着手准备项目相关材料,为调查和后期项目总结做准备。

(三)调查实施阶段

根据项目内容进行实地活动,完成项目设定目标。

(四)总结提炼阶段

将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文字材料、影像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撰写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结题书。

五、预期成果概述

通过本次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基层社区建设的不易,也感悟到了亲情的珍贵。

在基层社区中,治理生活环境、维护社区治安、反映和处理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问题等等平时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仿佛隐形的工作,其实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区工作提供创新管理观念或方法,提高治理效率和效益。

隐藏在基层社区中的“独居老人”不在少数,使我们感到了生命的坚韧与亲情的宝贵。他们虽然已是垂暮之年,身体都不太好,但为了子女的幸福,依然勤俭节约地生活,只为给予子女更多。有许多老人甚至还为工作忙碌的子女分担家务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但大多数的他们一年之中都鲜少见到子女儿孙的面,只能日复一日地思念与等待,令人心酸,令人深思。

六、团队分工

七、经费预算

交通费:

以实际车票价为准

住宿费:

其他项目(如市内交通、文档打印复印、文具等):

文档打印复印:以实际文档打印复印为准

共计:

以实际车票价为准

八、团队安全应急预案

(注:此部分主要针对实践过程中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准备的应急措施,如当地的民俗情况、当地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可能对于实践活动带来不便的情况,如何预防、如何解决等等)

1、自然灾害问题。如地震、暴风雨、台风等自然灾害问题。应对措施:

(1)事前了解天气预报,上网了解当地当天的地理情况。

(2)加强安全保卫教育,当地震发生时,学会一些应急的应对措施。

2、人身安全问题。如交通事故、当地人民歧视、遇到抢劫等。应对措施:

(1)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2)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地方人员可能会带有歧视眼光。对此,我们应该主动并善于与当地地方人民交流和沟通,不得粗言滥语甚至出口骂人。

(3)人身安全第一。在遭遇强盗时,不可盲目与其争斗,而应视实际情况,尽可能报警呼叫救援。

3、财产问题。由于人生地不熟,对交通和各地方的地理分布不清楚,可能会遭到路人的欺骗;再有,在公交车上或者在街道上可能会遭遇到盗贼或者强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对措施:

(1)熟悉活动地点的地理分布。活动之前,务必事先了解调研活动地方的交通和地理环境。

(2)公交车上、街道上小心保管自己的财产和重要资料,发现偷窃或可疑人物及时联系调研小组。

(3)出去调查时,尽量不要随带贵重物品出去。

指导老师意见

名:

学院意见

签名盖章:

校团委意见

盖章

篇9

关键词: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误区;对策

自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就一直备受关注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很多学者质疑《劳动合同法》中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认为其为劳动者提供了“铁饭碗”,甚至质疑这是劳动立法上的一个倒退。特别是2007年9月起,大量的裁员现象和“辞职门”事件的出现,加深了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质疑。这不仅给劳动者和企业造成了麻烦,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一、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概述

《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另外两种劳动合同相比较,有以下法律特征:

第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终止时间。不像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都有明确的终止时间,即以终止时间的到来和一定工作的完成而终止。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为没有约定确定的终止时间,因此,该类劳动合同的存续期限不能确定。

第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具有稳定性。既然没有规定终止时间,则劳动关系可以在劳动者的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和企业的存在期限持续存在,只有在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的情况下,劳动关系才可终止。可见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具有稳定性。

第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一定条件下依法强制订立。虽然《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2款就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是,和其他两类劳动合同相比,其他两类劳动合同只能协商一致订立,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一定条件下,依照法律规定强制订立。如《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10年的;连续订立2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认识的三大误区

(一)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方面存在的误区

实践中,不少人误解认为只要劳动者工作满10年,用人单位就必须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是对《劳动合同法》的片面理解。其实,要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必须同时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合同不终止,则谈不上续订。二是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这里“连续工作”,是指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工作从未间断。“满10年”,包括10年。如果劳动者工作时间不足10年的,单位有权拒绝签订这类合同。这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大前提。三是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一经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要求,用人单位必须同意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否则,劳动者有权提起劳动仲裁,要求其履行义务。

综合以上3点,在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必须同时符合以上条件。那些认为只要劳动者一方意愿就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不同意就可以拒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应当予以纠正。

(二)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变更方面存在的误解

在实践中,由于没有正确认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少人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终身制”,是不能变更的。其实这种观点也不全面。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5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是不同种类的劳动合同之一,跟其他劳动合同类型一样,也适用《劳动合同法》的协商变更原则。即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变更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反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可以变更为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了合同期限以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当事人还可以就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等方面协商,进行变更。所以那种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不能变更的观点是片面的。

(三)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方面存在的误区

同样,在实践中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不能解除,这种观点也是不全面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解除也做了细致的规定:

1、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劳动合同法》第36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当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时,也可以单方依法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劳动合同法》第39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还有《劳动合同法》第38条、第40条等都对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法定解除权做了规定。所以只要符合《劳动合同法》相应条款或者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情形,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可依法行使解除权,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9条规定了14种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这是以解除用人单位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疑虑,也证明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非“铁饭碗”。

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价值与意义

(一)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价值

《劳动合同法》设计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新规则,可以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较稳定长期的劳动关系,保证劳动者职业稳定,保证用人单位的用人规划预期和连续性,是一项双赢的法律制度。这一规范的核心制度价值在于为迅速变换的经济发展社会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权,促进社会稳定。从全社会角度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具有保障社会政治经济秩序良好运行的价值;从用人单位来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往往促使劳动者更有归宿感和安定感,从而更愿意提高专业技能,更愿意为同一单位连续工作,这对用人单位也是有利的。因此,无固定期限制度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权、进而言之对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制度价值和功能,是其他任何制度不可替代的。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意义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体现了《劳动合同法》向弱者倾斜的本质的,更多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平衡了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由于当今资本雇佣劳动的现状以及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困境,劳动者实际上始终处在弱势一方,而维护公平正义是法律的应有之以,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应有权利的稳定而永恒的意志”。所以,作为《劳动合同法》重要内容之一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旨在维持劳动合同的长期稳定,避免出现用人单位只使用劳动力最优质的时期,而劳动者到了一定年龄就将其解聘的现象。所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于促进劳资双方良性、健康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会使得劳资双方矛盾减少,从而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劳动合同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是以强制力来推进我国由传统的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模式为主,向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模式扩大的方向转变,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其工作的稳定。如果用人单位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去做,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就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需解除劳动合同时再依法定的条件解除,这样不仅能缓和劳资双方的矛盾冲突,减少劳资纠纷的发生,也能够促进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更好地为所在单位服务,使得整个工作氛围趋于和谐,共同生产,共同发展。可见我国劳动立法进一步向劳动者倾斜,以法律规定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来填补其事实地位的不平等,意在效仿国外先进立法,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也起着促进作用。整体上说,劳资双方实力悬殊,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资关系难免对立紧张,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劳动合同法》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更有力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促进了劳资双方向实质平等和利益均衡转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3、有利于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近年来,职业稳定是劳动者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实践中,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比较突出,引起了劳资关系的不断变化,和谐劳动关系失去了构建的基础。建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促进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和劳动合同实践中是以固定期限合同为常态无固定期限合同为例外,导致实践中合同的短期化现象相当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劳资关系处理不好,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危及社会安定,破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环境。发达国家近200年来的经验表明良好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手段更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劳动合同法》实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促进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避免合同的短期化。

4、核心理念倡导企业承担杜会责任。《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企业不仅仅是赚钱工具企业还是道德行为者是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资本与社会道德、财富与社会责任的结合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底蕴,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提高道德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加大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投入,从短期或表观来看意味着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但从长期和深层来看则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有力的法律保障。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外部环境的和谐也需要内部关系的稳定,只有平等合作,企业才能与劳动者、社会实现共赢。所以,企业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利于形成企业文化,组成一支忠诚于企业的员工队伍长期支撑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岳红.浅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J].法制与社会,2009.

2、陈晓云.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7(6).

篇10

在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就了另世人瞩目的很好的成绩,研究新世纪劳动关系问题十分迫切,也是十分必要。经济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较早,劳动经济学从经济角度、生产角度以及劳动角度分析全部经济行为的内容。从本质上讲,劳动经济学是从人类为了解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产生劳动行为的过程。就目前来看,系统研究劳动经济学方面内容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就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从经济社会方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社会意义方面展开讨论,系统探究劳动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劳动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发展关系概述

劳动经济学以及成为我国当前阶段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劳动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研究内容,还是我国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参考和重要研究内容。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遭遇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不断推进,所有国家和个人都将投身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去;另外一方面,世界范围所有的发展契机将惠及所有国家和个人。在这个大背景下,只有培养起自己本国的效率极高、技术过硬、研发能力强的劳动人才大军在能赢得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竞争。所以,研究当前劳动经济学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必要、十分重要。

三、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系

1.劳动力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劳动经济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劳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是动态地研究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劳动行为之间的关系,系统研究具体个人的一身的劳动行为和经济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只有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也就是说劳动关系充分合理,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才能助推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

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生产劳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部原因,生产劳动活动衍生出人类社会其他所有活动,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决定因素。只有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劳动者劳动,实现产品的产出和效益的实现。正确劳动关系的建立,能够促成合理分配制度的制定,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

3.劳动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充分研究劳动关系,研究并解决好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

4.我国政府重视劳动经济的研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发展最终服务于人民,研究劳动关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切实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意义。只有研究好劳动经济学和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处理好我国当前出现的难度较高的劳动问题。劳动问题设计到具体劳动者的切实利益,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社会角度、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全面分析和研究,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逐步地解决好劳动关系问题。

5.经济发展促使经济体制的改革。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而当前处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下一步怎么走,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要什么样的劳动关系,都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劳动关系,促使经济大跨步发展,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抱着我国在各项事业上的建设,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好成绩,在很多行业和很多领域内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令世人瞩目。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多样,较为复杂,系统研究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浅析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首先分析了劳动经济学相关内容,进而剖析了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系,得出相关结论,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不妥之处之处必然众多,希望广大同行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时指正,不甚感激。

参考文献:

[1]周翔.对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