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计划体系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计划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计划体系

篇1

经过3年的改革过渡期,我国科技体制顶层设计获得决定性进展。目前,由“一个制度、三根支柱、一套系统”构成的新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基本成型。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管理平台顺利搭建。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重心将从全面深化改革转移到实现引领性发展上来。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一揽子改革举措的推进有望根治科技资源碎片化的顽疾,但政策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现状 顶层设计获决定性进展

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在2月23日召开的新闻会上透露,自2014年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各任务均有序推进,现已基本完成预期改革目标,并在改革中实现了“五新”,即“新的计划体系”、“新的项目形成机制”、“新的管理流程”、“新的制度环境”和“新的创新氛围”,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4年12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文)(以下简称“64号文”),明确要求在3年时间内完成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任务:一是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解决条块分割、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二是将近百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优化整合为新五类科技计划,解决分散重复、封闭低效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钱袋子”交给专业机构打理,资源配置不再“天女散花”,国家科技计划全面整合成五大类……这些64号文开出的“良方”,从源头上根治了“科技资源碎片化”“项目多头申报”“九龙治水”等顽疾。

“这次整合主要从两个角度做的,一是管理层面要打破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二是支持渠道层面整合原有的各类科技计划,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各个部门全部参与进来,已经取得新的进展。在管理层次上联席会议已经建立起来,并常态化运行,一系列关于科技发展重大的任务安排决策都是通过联席会议,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共同研究,共同论证,形成共识,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报批以后开始组织实施。”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表示。

优化 过渡期“瘦身”不减效

按照64号文的总体要求,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已整合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新五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人才专项。

“这其中变化较大的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此前有科技部相关人士表示。他透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了原有的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及13个部门的公益性科技研究专项,发改委、工信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他坦言,“改革是啃硬骨头,破也难,立也难。为顺利按时推进,科技部频繁召开的调度会旨在‘磨刀’与‘砍柴’同步推进,‘磨刀’就是启动建设管理平台,‘砍柴’就是整合先前启动的5至10个重点专项试点计划。”

“我们在改革同时完成十三五重点任务的布局。”黄卫透露。他解释,按照新五类科技计划体系谋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研究形成了15个项目的立项建议和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经中央审议通过。民口10个重大专项2016年度重点任务已完成部署。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专门设立了面向重大专项成果转化的子基金,规模达到100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计划“瘦身”不减效。与改革前相比,国家目标导向的科技计划更加有效地瞄准重点领域、聚焦重大任务,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立项门槛明显提高,立项数量大幅减少,资助力度显著增强。

张晓原称,“以前我们经常通过科技计划渠道经费来稳定科研队伍,现在用于稳定支持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增加以后,这笔经费根据科研单位人员数量一次性核定,拨到科研单位,具体资助什么项目主要是由科研单位自己决定。在这种情况下稳定队伍,主要通过稳定经费的渠道给予支持。” 关于项目数量的减少,张晓原指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主要是资助国家目标导向的重大项目,包括对整个科技未来发展能有巨大的牵引作用的重大项目。“改革以后,就科技计划来看项目数量大大减少,主要是小项目少了,这也是这次改革的目的之一。”张晓原说。

落实 新体系仍需丰富和完善

在黄卫看来,目前新时期科技改革的主体架构和主要政策已基本建立,新科技计划体系已初步成型,改革成果得到了科技界基本认可。“以组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为例,通过竞争择优方式遴选,科技部、工信部、卫计委和农业部所属7家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造组建了7家科研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并已全面承接具体项目管理工作,这为政府部门从具体项目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创造了条件。”黄卫解释。

对此,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表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进步,体现在科研项目的分类更为科学、完善,基础研究、重点研发和技术创新产业项目形成了科技创新的完整链条,有效引导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重点,在自身所擅长的领域作出深入的成果。

“不过,改革对政府的宏观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涉及具体项目的管理到宏观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和规划,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重大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方面作出更科学的部署,这对实现科技创新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陈劲表示。另外,在业内人士普遍看来,一揽子改革举措有望根治我国科技资源碎片化等顽疾,但要想把改革的“规定动作”做到位,政策重在细化、贵在落实。

篇2

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1ZR0092,2013ZR0110)

作者简介:张世慧(1954-),女,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宋 艳 (196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王 俊 (1983-),男,审计师,研究方向为政府预算、财政管理。

摘要:以四川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目标为出发点,依据财政投入的绩效特点和绩效主要表现形式,确定了优化设计原则及思路,围绕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类别特征构建了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和创新活动资助两大类别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实施评价流程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136-05

一、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理论界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些著名观点并指导着政府实践。国外Kerssens和Cook指出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早期应该更多地关注对战略方面的绩效评价,中后期则应该更多地关注运营方面的绩效评价[1];Brown和Avension提出了用来评价R&D实验室的科研活动的分析框架和方法[2];在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价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较为深入[3~5]。在这一系列研究基础上,发达国家建立了系统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管理制度,将科技投入绩效分析和评估作为科技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追求投入-产出的最大效率。如:美国国会在1993年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6];欧盟则于2001年9月颁布了14项国家科技评价基准指标[7];日本主要是由一些归政府直接管理的事业评估机构和专业性评估机构来进行财政R&D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的[8],基本建立了开放型的科技资金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9]。

国内对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包括国家和地区),研究主要分析财政科技投入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赵红光[10]、师萍等[11]、李石柱等[12]、张玉赋等[13]、罗卫平等[14]、张青等[15]、谢虹等[16]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主要探讨如何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并用典型地区的实践数据进行了实证。二是针对具体的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研究财政科技投入的评估思路、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谢福泉等从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三个方面,将财政科技投入评估指标分为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三层[17];邓向荣、刘乃辉和周密以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例,在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的同时针对影响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成因进行了对策研究[18];余振乾和余小方构建了创新性研究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科技产业化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三类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系统的构成和流程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19];胡兴旺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对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目标、指标体系、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20];赵丽娟从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产生与发展、评估方法、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估结果的利用方面评述了目前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估方法,并提出了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改进思路[21]。

以上研究对本文的探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基于项目层面的评价思想、方法及部分评价指标体系将会被引用,但由于区域和科技投入项目的特点不一样,目前没有一套指标体系是被公认的、直接可用于操作,因此有必要选准具体区域和特定项目做深入研究。

二、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问题与优化目标

(一) 指标体系通用化,体现不出科技项目绩效特点

目前,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考评指标并未真正建立,而是建立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的通用指标体系上,该通用指标体系主要将项目归集为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行政运行四大支出类,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定性指标计分等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方法,没有体现出科技项目的侧重点和特性,仍处于粗放状态,导致考评结果在后期一定程度上难以利用,横向也欠缺可比性,这是由科技支出多样性、专业性与财政部门作为考评组织实施行为主体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因此,下一步的优化工作应重在“细化”,按照突出重点与全面系统相结合、相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出不同支出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科技财政投入绩效指标。

(二)科技主管部门对目前绩效评价工作参与度不高

由于目前的财政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是财政部门组织开展,科技主管部门在其中主要是扮演协助和配合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并未真正融入到绩效评价工作和运用绩效评价成果的工作中。若能够由科技部门牵头,从自身管理需要出发形成一套有序、规范、完整的考评制度,将对科技主管部门的工作开展和监管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系统内部对资金效益和项目运行的关注,及时调整偏差,对科学申报项目、项目流程控制和科技资金管理都大有裨益。

(三)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资金核算管理制度不衔接

由于科技主管部门在整个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与财政考评方建立一种完善的对接机制来共同管理科技资金,使财政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不用说主动运用财政绩效考评的结果对于以后年度的部门预算安排具体指导和调整,由此时常会造成资金效益统计口径不一致、资金核算管理制度不衔接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科技系统内部形成一套参照财政绩效考评制度,在实质上能与该制度相匹配的更细化、更有针对性的科技资金绩效考评体系。

(四)评价结果的运用缺乏制度约束和保障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考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利益,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和保障将很难开展下去,即便得到考评结果,也无法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运用成果。当前的制度规范主要由财政部门制定,无法切实落实在对科技项目的考评过程中。同时,由于科技项目本身就可细分为多类具有不同特点的项目,当前由财政部门作为考评主体,难以在考评范围、内容、指标体系、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平衡、规范,导致随意性很大,模糊评价内容多,影响考评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必须在科技行业内建立体现项目特色的评价体系,将考评工作制度化,并明确其在整个财政资金使用、监督过程中的作用,增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考评工作的权威性。

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现状,很有可能导致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绩效考评工作流于形式,无法为科技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提供切实有力的决策依据,影响科技工作大局。为进一步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就需要从科技主管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类别,不同类别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标准,并对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效率和使用效益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三、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是指财政科技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与其目标相比的实现程度、产出成果、经济效益[22]以及对科技发展产生的主导性和带动性等社会效益及影响效果。因此,科技投入的产出不完全体现在投入带来的直接经济产出上,而是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显示在不同的时间、方面和领域。具体来说,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不仅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利税总额、出口创汇等;还包括在科技成果方面的产出,如专利申请及授权、科研成果及获奖、人才培养等;也包括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带来的间接影响,如带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金额、派生的新项目数量、签订的技术合同收入、新增就业人数、节能减排指标、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等等。因此,财政科技投入绩效呈现出如下基本特点:①公共性;②间接性;③时滞性;④差异性和多样性;⑤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⑥难以准确度量性。

由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具有上述诸多特点,为科学有效地评估带来了较大困难。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四川省财政科技投入现状拟定优化原则,并对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类别进行划分,再按照财政科技投入绩效产出的递进关系,从①科技成果方面的产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水平;②资金的间接影响:财政科技投入的带动效应;③资金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④资金带来的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加上项目的执行完成情况(管理绩效),共计5个方面来考量其绩效,对每一个方面选取一些公认的统计数据或专家评测来获取数据。

四、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和构建

(一)财政科技投入指标体系优化的主要原则

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除了遵循指标选取科学性、指标之间避免相关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等通用原则外,还应重点突出以下原则:①系统性原则;②层次性原则;③针对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⑤导向性原则;⑥体现间接绩效原则。

(二)财政科技投入类别划分及指标体系优化思路

1 财政科技投入的类别划分

财政科技投入的类别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典型的归类方法包括:①根据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可划分为创新性研究类、科技产业化类和创新能力建设类;②根据科技活动的属性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5大类[23];③根据财政科技投入支出功能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研条件建设等4大类。

对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类别的划分应该既能体现财政科技投入的投向特点又要包含功能特征,更要使操作具有可行性。本文以四川省情况为例,依据近年来专项资金支出情况,并结合其他省市的项目归类划分情况,将四川省科技项目划分为两大类:

(1)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项目。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这类财政科技投入的目标是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引导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四川省整体创新能力,具体包括:①科技培训计划;②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③国际合作计划;④技术市场及成果交易计划;⑤成果转化平台;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此类项目财政资金起到的引导性、带动性作用较强。

(2)创新活动资助项目。创新活动资助类财政科技投入,包括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包括:①科技支撑计划;②软科学计划;③青年基金;④重点新产品计划;⑤应用基础计划;⑥战略性新兴产品计划。此类项目的特点是政府将资金拨付(包含补贴)给企事业单位专款专用,财政资金主要起到支持、奖励、补贴的作用。

2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对财政科技项目分类的划分,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体系按层次进行构建,可分为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其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1)目标层(一级指标):是针对不同类别的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绩效的总体评价目标。

(2)要素层(二级指标):是财政科技投入绩效的主要体现。选择项目计划执行(完成)情况、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带动效应、直接经济效益、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5个方面构成二级指标。

(3)指标层(三级指标):由可以具体反映评价目标特点及要素层含义的定量或定性指标组成。三级指标中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且权重不尽相同,主要以准确反映不同评价目标和不同项目类别的绩效为准,具体指标选取和权重赋值是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的关键所在。

(三)财政科技投入指标体系的设计

1.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

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类项目是由政府主导的,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提供科技服务、引导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的。它是整合、利用及共享社会、经济、科研条件资源,使得地方、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支撑地方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科技实力、改善科技环境等,但这种项目的直接效益难以立即体现并得到合理测量,因此其测量指标要侧重间接效益,更要体现其服务特性、引导性、带动和影响力,以及在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环境改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其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创新活动资助的评估指标体系

创新活动资助类项目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科技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涉及到技术创新链上的各个环节。客观地说,要对这样一大类项目建立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的数量必然要多,体系势必会变得庞大,但对具体项目评价的操作性就有所降低。因此,本文考虑一个相对繁简适中的指标体系来提高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如表2。在实际评价时,还可根据项目的创新属性和特点进行取舍。

五、绩效评价的实施流程设计

鉴于全国各地(包括四川省在内)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估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绩效评估的原始数据均相对匮乏,绩效的实现过程、作用机理尚未完全被揭示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项目层面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方法选取上,推荐选用专家评价综合计算法。该方法适用于历史资料不足或不可测因素较多的情形,对目前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的绩效评估较为适用。本文的评估程序设计如下:

1.确定评估对象。并非每一项财政科技投入都必须评估,可根据投入额度、关注重点、战略规划等有选择地进行评估。

注:由于这一类别的科技项目种类较多,具体针对某一评价对象,可能22个三级指标会出现不适合项目特点的情况,届时评价组织可决定不做考核,将该指标的权重按比例分配给其他指标 2.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评估要求。为了让项目承担单位明确绩效评估的意义和要求,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文件,对此项工作的目的、意义、程序、评价依据、目标分解及数据填报内容等给予明确规定和要求,以引导和规范项目承担单位顺利开展绩效评估的前期准备工作。

3.项目承担单位自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相关文件和合同要求,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在项目完成三个月内完成自评报告(含项目评价指标表)。

4.数据核实。科技管理部门在收到项目单位自评报告后,需组织核实填报数据,对照绩效评估要求检查数据是否完备、合理,需要时可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补充和完善。

5.绩效评分。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进行评分,由管理部门进行综合计算得出评估分值。

6.得出评估结论。在综合有关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得出初步评估结论,初步评估结论反馈给项目承担单位征求意见,无异议或无充分理由要求修改评估结论,则评估结论成立。若项目承担单位有新的补充材料(限于自评后直接与项目相关的材料),科技管理部门可酌情根据评价标准对相应指标的分值进行修改,并重新计算出绩效分值,得出评估结论。

7.评估总结。每年完成评估工作后,建议都对评估工作进行总结,对评估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对重点项目可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对评估工作开展及完成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今后开展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估工作积累经验。评估总结材料发至相关接受评估的单位,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8.结果应用。绩效评估的结果应用将对以下科技管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一是提高科技统计数据管理水平,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二是作为对相关项目主管部门、承担单位和项目相关人员信誉与能力评价的重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四川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目标为出发点,依据财政投入的绩效特点和绩效主要表现形式相关研究,确定了优化设计原则及思路,围绕财政科技投入项目类别特征构建了创新环境与能力建设和创新活动资助两大类别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实施评价流程进行了设计。该设计相对目前四川省通用型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有一定程度的优化,针对科技类项目特点有具体体现。而且,本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财政科技投入评价的不同对象、内容和要求具有开放性,可针对绩效评价实际合理增减三级指标,以构成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准确性的项目评价指标。

但本文的评价体系并未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具体的确定,这需要结合具体评价项目,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判断法等予以确定,按其重要性程度直接给出权重分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本文尚未对一个具体项目做出具体实际评价,这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实践,使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目标更具体,指标更量化,体系更完善且具操作性。

参考文献:

[1]Kerssens CookDesign Principles for the Developing of Measurement Systems for R&D Proeesses[J]R&D Management,1997(4):345-357

[2]Brown Avension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88(6):30-35

[3]Ben Martin , Ammon Salter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ly Funded Basic Research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R]Report to HM Treasury , Brighton:SPRU,1996

[4]Martin B, Irvine JAssessing Basic Research: Some Partial Indicator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in Radio Astronomy[J] Research Policy,1983,12

[5]Salter A J, Martin B R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Publicly Funded Basic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J]Research Policy,2001(30):3

[6]曹展,田大山美国科技评估立法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6):57-61

[7]林涛欧盟的14项科技评价指标[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2(12):7-9

[8]张 平日本科技评估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5(2):142-144

[9]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e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 Printer Publishers,1998(8):50-55

[10]赵红光建立我国政府有组织科技活动绩效评价制度初探[J]中国软科学,2003(5):110-112

[11]师 萍,许 治,张炳南我国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6):125-129.

[12]李石柱,李冬梅,唐五湘影响我国区域科技产出单指标效率要素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3):14-18

[13]张玉赋,张 华江苏省科技投入的绩效模型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5):135-138

[14]罗卫平,陈志坚基于DEA的广东省21地市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7(03):38-41

[15]张 青,王桂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以上海市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04):62-69

[16]谢 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12-16

[17]谢福泉,任浩,张军果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科技项目后评价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06(6):25-28

[18]邓向荣,刘乃辉,周 密转型期我国政府科技投入绩效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10):38-42

[19]余振乾,余小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中国软科学,2005(4):63-69

[20]胡兴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管理研究[J]财政研究,2007(7):63-65

[21]赵丽娟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46-50

篇3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创新;阶段性需求

一、 问题提出

1988年,“火炬计划”的实施正式启动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渐完成专业化、市场化的转变。1995年全国共有7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2012年,这一指标增长到1 034家。期间,被孵企业数量从1995年的1 854家增加到2012年的60 936家(中国火炬计划年鉴,2012)。

近年来,基于硬件条件、物业服务等常规服务所产生的竞争优势逐渐趋同,全国各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速度全面放缓。孵化对象日益增长的孵化服务需要与落后的孵化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孵化器发展创新的主要问题(赵黎明、付春满,2007)。研究指出,创新服务体系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张玉琦,2009;林德昌,2010)。

从提供服务的角度出发,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科技中介组织,主要为被孵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资源配置、人才、管理咨询等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以支撑和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许进强,2011)。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是指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提供通讯、网络与办公等共享设施,提供培训与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服务的综合系统(段志英、王江,2002)。

2002年,Tae Kyung Sung、David V. Gibson和Byung-Su Kang以韩国大田市被孵企业为调研对象,形成了从企业角度出发的创业成功影响因素列表。研究指出,被孵企业清楚了解自身所需的服务内容,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扶持被孵企业发展时,应从“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的观念转变。

ALEDA V.ROTH和LARRY J.MENOR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服务战略策应三元素模型”。该模型指出,在制定服务战略时应同时考虑目标客户需求、服务形式及服务内容,进一步强调了需求导向在服务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ALEDA V.ROTH 和LARRY J.MENOR的研究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了方向。

许进强在对广州市被孵企业进行调查后指出,一些被孵企业认为孵化器目前提供的部分服务并不重要,而被孵企业真正需要的服务又没有提供。

此外,2011中国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峰会暨投融资洽谈会也提出观点,孵化器或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差异化服务;赵黎明、朱禾申、付春满(2009)指出,孵化服务是孵化团队依托孵化资源的供给,针对孵化对象的个性需求而提供的各类服务的综合;林德昌、陆 强、王红卫的一系列研究均表明企业服务需求是进行孵化器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创新服务体系是增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被孵企业需求是创新的主要依据。

文章首先归纳总结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主要需求,在此基础上对长春市三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进行调研,分析被孵科技企业成长需求与现行服务体系之间的缺口,最后针对被孵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创新性地提出一套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希望为长春市科技、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二、 科技企业成长需求

科技企业成长由若干特点各异的阶段衔接而成。随着科技企业所处成长阶段的不同,企业需求也将发生变化,体现了需求的阶段性特征。

1. 科技企业成长的阶段性。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Dupont Chandler Jr.,1992)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组织能力的增强与市场范围的扩大。

格瑞纳(Greiner,1972)提出企业成长五阶段模型,将企业成长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或蜕变期)。当企业创办人将创业计划付诸实践后,企业便进入创业期。企业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便进入了成长期。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处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科技企业,当企业成长状况良好、达到孵化器设定的毕业标准时,即可退出孵化器。因此,本文认为科技企业仅在孵化器内度过企业创业期和成长期,文章将集中研究科技企业在这两阶段的服务需求。

2. 科技企业阶段需求。罗博特·D·西斯瑞克在其著作《创业学》中指出,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管理复杂程度是呈几何级数递增的,往往超出许多创业者的想象。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人力资源缺乏、组织管理不善、企业资本短缺、市场开拓乏力等问题,某些问题在企业成长的特定阶段尤为突出。

科技企业将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度过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创业期,人员招聘与培养、资金需求是其主要需求。当企业顺利度过创业期进入成长期后,资金需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此时人员需求逐渐减弱,组织管理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如图1所示。

(1)科技企业创业期的主要需求。科技企业在创业期将面临诸多机遇,企业得以不断成长。然而,由于经营经验不足,资源积累不足,企业发展也将遇到各种困难。创业期,人员招聘与培养和资金投入是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困难(张玉明、段升森,2009)。

对深圳市南山区150余名科技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91%的企业需要孵化器为其提供人才招聘与培训服务(林德昌、陆强、王红卫,2011)。科技企业具有技术密集性特征,企业成长对人员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然而,由于创业期的科技企业知名度低、经营风险高,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很难招揽到期望的人才。

除技术密集性外,科技企业还具有资金密集性特征,企业成长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受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收益不足及金融体系高“门槛”限制的影响,处于创业期的科技企业很难从市场和银行获得维持资金。

(1)科技企业成长期的主要需求成长期是科技企业发展最快的阶段,随着市场份额扩张,产品和企业知名度逐渐提升,企业开始有较多的利润,“高投入、高产出”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此时,组织管理和后续资金支持成为困扰企业的主要问题。

步入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产品和技术市场将更广阔,内部组织结构也将更复杂。此时,企业管理涉及知识产权、法律、组织机构设计与管理、产品设计与营销等问题,科技企业领导者需要掌握更丰富的管理技能。然而,科技企业管理者往往专于技术而轻于管理,组织管理问题对管理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虽然,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已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来自市场的资金流仍然不稳定。此时,企业需要进行市场开拓、技术改进、人员扩充,各项工作都需要资金支持,产品市场收益远不能满足企业成长期的资金需求。

三、 长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现状及分析

1. 长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现状。本文选取长春市三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关注孵化器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优秀孵化器,孵化器在以往运营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六大技术平台,期望以六大平台为中心为被孵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创业服务及中介资源。

(2)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隶属于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力图在提供通用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关专业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

(3)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是长春市唯一一家由民营资本全资建立的国家级孵化器,于2013年得到国家级认证,它的建立标志着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走向市场化运营,是孵化器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对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三家国家级孵化器服务体系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如图2所示。本为认为,长春创业服务中心作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优秀孵化器代表,其服务体系建设构想健全,逐渐形成由服务平台支撑的统一服务体系,体系基本涵盖科技企业发展过程所需的各项服务。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具有浓厚的专业色彩,专注于孵化光电子科技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特色孵化项目。虽然,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孵化服务项目繁多,但统一性较弱,尚未形成整体服务体系。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也具有较浓的专业特色,着力孵化动画产业科技企业。由于该孵化器具有市场化特征,其服务项目建设构想较另两家孵化器有所区别,服务体系在实践中摸索建立。

2. 长春市国家级孵化器服务体系现状分析。为分析长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与被孵科技企业服务需求之间的缺口,本文在上节研究的基础上,摘取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需求强烈的相关服务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涉及人员招聘与培养、资金供给与组织管理。

通过研究发现,针对科技企业以上三方面的需求,孵化器在提供通用服务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些特色服务,如表1所示。

(1)人才招聘与培训。长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致提出建立人力服务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实施力度较弱,不能切实解决被孵企业人才需求,企业仍然很难招聘到高级、专业型技术人才。同时,在人员培训方面,各孵化器多专注于提供普适性员工业务培训及名家讲座,培训及讲座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面对面交流,不能满足被孵企业专业领域运营需求。

(2)组织管理服务。目前,长春市三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都能够为被孵企业提供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法律、会计、项目、销售等问题的咨询服务,在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孵化器主要发挥中介作用,搭建起被孵企业与相关事务所的桥梁。其中,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新性的采取了“一对多”辅导员制度,由孵化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同时监督多家企业成长,这一制度的实施便于孵化器及时掌握将被孵企业成长情况。

本文认为,在被孵企业组织管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果孵化器仅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将无法发挥充分发挥其辅助孵化作用,长春创业服务中心的辅导员制度值得借鉴。

(3)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被孵企业,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政策性基金扶持、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基于长春市资本市场现状,政府政策性基金往往是被孵企业最易得到也是主要的扶持资金来源。实践操作中,出于政府资源有限的原因,专项基金扶持力度相对较弱,远不能满足被孵企业的成长需求。同时,由于银行采取“保守经营”原则,被孵企业在创业期和成长早期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

认识到风险投资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长春创业服务中心和吉林省文化创意科技园尝试性地向园内被孵企业引入风险资金。然而,由于长春市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风险投资者在长春市的投资较为慎重,被孵企业很难得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

除以上问题外,本文发现长春市三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均没有根据被孵企业成长需求的阶段性特征提供孵化服务,而是采取统一管理的方式,将能够提供的服务以同一力度、均匀地提供给园区内所有企业,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够切实、及时地解决被孵企业需求。文章将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现行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总结,结果如图3所示。

四、 创新长春市孵化器服务体系构思

本文认为,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服务体系创新应采取两步走的方法。首先,长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认识到园区内科技企业成长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其次,科技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有其主要服务需求,科技企业孵化器应集中资源服务于主要需求,为被孵企业解决阶段性突出矛盾。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提出一套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服务体系,如图4所示。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在该服务体系的指导下,为创业期被孵企业重点提供人才招聘与培养、资金供给服务,为成长期的科技企业重点提供组织管理、资金供给服务,具体创新路径将在本节以下部分进行详述。

1. 被孵企业创业期服务体系创新。孵化器应集中人力、物力资源着重为创业期被孵企业提供人员招聘与培养、资金供给两方面服务。

(1)人员招聘与培养。本文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人才招聘与培养服务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强人才服务平台的实施力度,切实搭建起高校、研究所与被孵企业之间的桥梁。科技企业孵化器应与高校、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高校、研究所将高技术人才就业取向、研究方向共享到平台上,同时鼓励被孵企业将用人需求到平台中,促进人才与企业的双向选择。

②定期组织园区内被孵企业进入校园,与高校学生进行直接接触,增加被孵企业在高校学生中的知名度,激励高校毕业生就业。

③科技企业孵化器对被孵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提供讲座,而且要针对不同领域被孵企业需求,提供专业指导。

(2)资金供给。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认识到,处于创业期的被孵企业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此时政府政策基金和风险投资是其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协助被孵企业与风险资金对接应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被孵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途径。为此,长春市国家级孵化器应建立健全投融资服务中介作用,雇佣高素质的复合型投融资服务人才。

2. 被孵企业成长期服务体系创新。顺利度过创业期后,被孵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此时人员招聘与培养需求转向次要位置,组织管理与资金需求成为被孵企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需求。

(1)组织管理。被孵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遇到的管理问题不同,同一阶段不同领域的被孵企业遇到的管理问题也不尽相同,孵化器不能通过提供统一的管理培训解决园区内被孵企业遇到的所有管理问题。本文认为,长春科技创业有限公司的“一对多”辅导员政策值得推荐。

王红卫、尹红(2009)的研究指出,只有客户化的指导项目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人员配备充足时,应积极推行“一对一”或“一对多”辅导员制度,针对不同孵化企业的需求特点,配备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同时,孵化器领导应视被孵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为其更换辅导员。

(2)资金需求。被孵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其产品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有一定的现金流入,但现金流仍不稳定,被孵企业发展仍需外部资金支持。此时,孵化器可在为被孵企业引进风险资金的基础上,为其搭建银行融资对接服务,发挥好被孵企业贷款申请的后盾作用。

五、 小结

文章首先对以往研究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改革的文献进行整理,提出创新服务体系是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接着,文章将科技企业服务需求与长春市三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进行对比,指出现行孵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本文针对科技企业创业期与成长期不同服务需求,提出创新服务体系的途径建议。

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创新任重而道远,创新工作应建立在长春市整体经济、技术产业基础上,要切实改变孵化器落后的服务体系,就要深入改革长春市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健全科技产权交易平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长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改革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火炬计划年鉴,2012.

2.赵黎明,付春满.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服务开发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12):79-83.

3.张玉琦,刘爱军,万琦.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初探——以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9,(11):79-82.

4.林德昌,廖蓓,陆强,王红卫.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28(6):921-925.

5.许进强.基于在孵企业需求的孵化器创业服务体系绩效评价研究.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6.段志英,王江.北京市企业孵化器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4(2):34-37.

7.Tae Kyung Sung,David V. Gibson,Byung-Su Kang.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business ventures:the case of Daejeon,Korea.Technological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3(40):449-446.

8.ALEDA V. ROTH,LARRY J. MENOR. INSIGHTS INTO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A RESEARCH AGENDA.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12(3):145-164.

9.赵黎明,朱禾申,付春满.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探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4.

10.张玉明,段升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21-225.

11.林德昌,陆强,王红卫.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因素分析及服务创新对策——基于对全国百余名孵化器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查.企业管理,2010,(7):146-153.

12.王红卫,尹红.孵化器服务评价:来自深圳市高科技孵化企业的观点.软科学,2009,23(3):28-36.

13.解佳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助推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06-18.

14.邓淑华.马凤岭:孵化器应深化孵化服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10-2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计划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动态与评价监测研究”(项目号:20110666)。

篇4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地区、国家之间已经开始逐渐转变关系和合作方式,从最开始的资本竞争转变为科技力量的竞争,科学技术和创新研究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而这也就看出科技工作对全局、现代化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科技管理的体制同时也能影响到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学管理体制是否合理,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再科技政策实施方面是否可以获得正确的贯彻、科研机构也是否可以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而科技规划和计划是否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内容,并且能否顺利实现等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确定好基本经济制度之后,也需要确立与之相匹配的科技管理体系。我国在近20年里一直致力于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对科技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主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最后以提升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也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还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还包括了对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法律条款和社会约束力,同时还有政府同市场的关系、科技管理的基本结构、社会所发挥的力量等等,这些原因共同约束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科技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从细致的方面分析,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正常运营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科学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相符,所以,这导致所有的科技资源投资并没有在市场机制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第二,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而市场调节会出现非常多的弊端所在,这样就会导致科技的官僚化严重。在科技管理中,高层的监督不够完善,使科技总体设计、战略重点的意见和建议不够完善,对市场发展没有指导作用;第三,在科技创新主体选择上,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而科研院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多样化的支持,存在内部管理僵化,没有办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这样也会导致科技创新的发展。只有分析出我国现在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和解决管理中的情况和问题,才能找到最适合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也能为我国科技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稳定的环境发展。

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做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需要根据社会要求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这主要涉及的整合体系包括企业、科研机关以及与科技相关的机构,然后根据自己体系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和结构,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同其它体系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发挥自己在其它体系中的优势,保证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科技价值的创新。第二,就是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市场调节还是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市场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市场的调节,一定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然后,满足宏观调控政策。所以,一定要明确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引科技正常发展,然后在法律、经济的管理之下健全宏观管理制度。第三,要完善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我国已经存在的关于科技研究学院和机构应该承担起科技发展的重任,首先要在自己内部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科学项目的激励过程中,一定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思维。同时,还需要健全对科研学院的内部评估制度,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监督,有效促进科技的长久和谐发展。这时候社会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投资力度,然后促进我国在科技项目上的不断创新。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思考

1.明确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目标。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目标的创新,必须要把科学技术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然后保证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科技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同时,制度的创新技术还需要市场经济的检验,尤其是在对科技管理上,必须要符合市场对科技的要求,还要满足我国国情发展。在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时,还需要把商业的运行和管理模式投入到科研活动之中,进行发展和创新,让科研活动创新更有动力,推动着制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科技院校以及需要企业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整合整个市场的资源,才能把每个层次所需要的结合起来,然后充分调动起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起创新科学管理方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对创新信息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对人才的管理才是科学管理的根本保障。2.创新过程中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进行科学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我国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政府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然后制定出创新的职能。同时,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政策以对创新进行法律保障,通过进行科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然后把科学资源运用到经济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科学制度领域的技术创新。而科学管理的政府领域还需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的建设,然后通过制度的规范约束,并且还要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这样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管理和评估机制,规范整个科学市场。而最后,还需要加强对科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使科学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3.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的时代模式还需要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在发展处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就需要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科学管理体系,使科学技术有效管理;第二,就是要用创新体制的管理,保证创新管理体制可以在市场中不断发展;第三,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安全。科技管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社会的需求,这一趋势还需要管理的效率,这需要加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信息的管理更加高效。在进行信息管理中,还需要掌握全面的信息技术,在这个时候要掌握信息量还需要掌握信息的有效性,最后,就是科技竞争力的发展,以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只有掌握科学技术,才是掌握到以后市场的发展方向,这样也就是能够提高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总之,本文主要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中必须要做到的几点是:遵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创新,再就是进行人才的培养,最后就是企业的有效管理,这些方面相互协调找到各自的地位,这样才能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找到最佳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然后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提升,这样才能获得科技的创新,让我国在科技管理上有更大的进步,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同时,为我国科技管理在世界上的地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淼.关于面向联合的科技管理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1(4).

篇5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高科技企业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缓慢,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严重。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了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从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研究融资比较少。笔者希望能从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阶段的划分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新技术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因此可以按照它的特点把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验室阶段,是指按照新的构思进行实验研究,或者进行新配方、新工艺探索,目的是研制出样机、样品,或新配方、新工艺;二是产品化阶段,是指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将其放大,进行工艺完善、产品定型、设备整合、流程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等,并将中试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或有关部门的检验,以便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三是商业化阶段,是指完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控制、监测、保障体系,从而形成能够顺利进入市场的节能、低耗、高效的新生产线,为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打下基础;四是产业化阶段,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创新理念为基础,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成就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获得与传统经济相比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难原因分析

从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来看,资金需求可以分为:研究开发阶段的资金需求、产品化阶段的资金需求、商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和产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为这四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总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每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基本保持在3万项左右,但能转化为商品、形成规模效益的技术成果只有10~15%,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每个行业及每一项成果的资金需求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随着技术成果的不断转化而成十倍地增加,我国这三者的资金比例约为1∶1∶100,有许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由于不能得到资金的支持而不能有效地转化。另外,科研机构认为中间试验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自己不直接从事产业活动,缺乏应有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要承担中间试验风险,但是企业认为科研机构应当向企业提供成熟的科技成果,即经过中间试验的科技成果,科研机构要承担中间试验风险。造成在中间试验阶段,科研机构和企业都不愿投入资金,资金投入明显偏少,许多创新项目在完成技术开发后因经费不足而被搁置一旁,许多技术成果的中间试验阶段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造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的中断,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

技术成果和资金也不能有机结合。一方面国家科研单位目前主要仍以项目形式从国家拿钱,试图形成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各上市公司从股市筹钱和一些投资公司手上拿着钱到处找项目,项目又成为稀缺资源。这在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了一个“怪圈”。形成这个 “怪圈”的一个原因是资金和技术成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造成了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

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业务模式的成熟度及管理的规范性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高科技企业的风险较高,存在着融资困难,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融资尤为困难。据调查,我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资金靠自筹的占56.8%,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高科技产业投资仅占2.3%。这说明,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过于依赖内源融资,内源融资是高科技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重要反映。

三、扩大融资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如果能很好地解决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难问题,那么就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证,在其他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技术成果就可由实验室阶段顺利地进入产业化阶段,就会促进高科技企业很好地发展,因此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解决高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首先,高科技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与融资模式有着高度的联系,融资模式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和运作。投资者坚信拥有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往往在长期表现较好,建立良好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促进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高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世界上高科技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其资本市场都比较发达,具备功能完备、层次多等特点。例如,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条块结合、功能完备、层次多样,既有统一、集中的全国性市场,又有区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场,同时市场还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不同需求的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获得发展。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融资经验,应运用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发展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有利于促进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还应发挥民间金融和非正式金融的有益补充。民间金融和非正式金融的产权明晰、链短、成本低、机制灵活,具有极强的风险控制力,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信用能力、违约的成本。因此,在一些地区,将有助于解决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

篇6

关键词:CDIO 一体化课程体系 古建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08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工程教育应当从科学向工程回归。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

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源于科研、企业中的设计项目、生产项目、研究项目或问题为载体,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找到如何完善自身知识框架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有机、系统地将项目设计结合起来,通过有计划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活动,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有精心规划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项目,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体化课程体系基于学院能力指标体系,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构建专业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高度融合、高度关联的课程与项目,建设从三级到一级项目逐级递进的一体化课程。

2.2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深厚的技术基础工作认知,CDIO的基础教育,不是简单削弱基础课程,而是根据工程的需要,为某个工作流程或整个过程重要的、持久需要的基础;为今后发展、进取需要的基础;建立一个长期为学生提供认知和发展的框架,学生能够从基础来分析、思考和设计问题。因此,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融入实践项目中。创建新产品、工艺和系统,CDIO为学生创造现代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以团队为基础创新工程产品、流程和系统,通过以项目为基础和动手学习,培养工作经验而整合课程,工作环境考虑先进性。

了解研究科技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不仅是了解技术,还要了解它如何影响社会,以及相应的责任;他们必须保持高度的道德标准,同时在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过程中,制约商业化环境因素。

3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3.1 开设古建筑工程导论课程

开设工程导论课程,有利于让学生理清专业学习的结构和基本思路、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并加强学习工程的动机。建议开设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学生还没有基本的工程教育理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学生工程概念的建立。通过聘请古建筑设计或施工方面的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到本学校进行职业的介绍和主题讲座;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古建筑设计或施工现场参观,给学生最直观的职业环境体验和职业过程了解。使学生明确将来的任务和责任,更有利于在学校的项目教学中开发CDIO技能。

3.2 课程按照项目分级

依据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迁移的基本原理和学习层级理论,按照项目的规模、涉及的能力范围及程度划分为三个层级,通过三级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进行项目设置时,要求包括两个或更多个设计制作实践项目,让学生能通过构思、设计、制作、实现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一级项目,综合项目,包含古建筑主要的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综合项目。通过引入行业与岗位实际项目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化项目的能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一级项目有:仿古建筑设计项目、古建筑修缮设计方案项目、古建筑施工方案编制项目等。

二级项目,课程群项目,基于多门课程、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主要训练应用多项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二级项目有:古建筑工程经济标编制项目、古建筑施工组织方案编制项目。

三级项目,课程项目,基于单门课程,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设,主要训练专项技能及应用能力。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的三级项目有:木作工程修缮设计施工项目,瓦作工程修缮设计施工项目,油漆彩画工程设计施工项目等。

3.3 集成化课程体系

以项目为主,把学科穿插其中做关联。这需要教师的团队合作,无论教技术课、专业技术课或者专业课的老师都要共同合作,研究怎么把课程关联起来。进行课程的整合,例如可以将古建筑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应整合成一门课程。化整为零可将原有的知识点分散到各专业技能课程中,例如将中国建筑史一课中的木作、瓦石、油漆彩画知识分别放到专业技能课程讲解。前置体验课,例如在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设计和施工课前,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项目的难易程度,将一级项目在前面1-3学期实施,然后在第4学期里设置二级项目的综合训练项目。5,6学期通过一级项目综合项目设计和在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在实际生产实践中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项目课程体系框架进行了一体化的整合,更好地解决了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好地进行同行业岗位对接。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三大战略[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多会议纪要,等结算资料,工程,竣工审核,依据,落实完善,支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47-01

体育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练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对体育课练习设计的优化。

一、要紧扣《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注意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原则

课堂练习的设计,首先要胸有大纲,熟悉教材,练习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体质为原则,不能超过大纲所要求的深度。同时要符合健身性和文化性原则,练习的内容应简单易行,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文化,学会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在教学时要做到渗透自然,循序渐进,练习内容既不要过多、过深,又要适当地引申、拓宽,要因材施教。选择的练习内容方法应面向全体学生,在统一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身体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

二、练习时突出重点,有针对性

练习要突出重点,要在各个练习动作的主要环节上进行强化练习,要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内容,掌握运动的方法、技能、技巧。体育课中许多的教学内容都强调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例如:在“上三步投掷垒球”的教学中,动作的先后顺序和用力顺序是掌握动作技术的关键,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各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动作的连贯性。因而在练习时必须把练习的重点放在“上步、引球、挥臂、转体”等技术环节上,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又如在“50米全程跑”教学中,“起跑反应快、途中跑动作规范、跑直道、最后冲刺”几个环节为教学的重点,因此在练习中要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分步以某个环节为重点进行训练。

三、循序渐进,注意练习的阶段性

学生接受和巩固动作技术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水平分为五个阶段,即:模仿 对模仿动作的理解 动作组合协调 动作评价 新动作的创造。这五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其划分是相对的,并没有严格的、明显的分界线。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动作方法、技能的教学各有特点,都有它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练习时,只有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练习方法和评价标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授课比重等,可以将以上五个阶段简化为三个练习阶段。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对练习进行设计:

第一阶段:进行简单的模仿性练习,主要是消除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了解动作的过程。

第二阶段: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基本完成“蹲撑、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向前滚动”这一系列动作,培养学生对这项活动的兴趣。

第三阶段:脱离教师的帮助,自己独立、顺利地完成蹲撑前滚翻这一项动作,然后自然过渡到“俯撑前滚翻”和“分腿前滚翻”。

这样的练习设计既遵循了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规律,又使练习有层次,循序渐进,从而顺利完成“前滚翻”的教学过程。

四、因材施教、注意练习的适应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肯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老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考虑周全,可以配备不同难度或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训练。尽可能地做到一个集体所有同学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四年级跳远的练习上,对于已经掌握动作方法并且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给他们制定以跳跃的远度为目的的练习内容、方法,而对于学困生则不要以成绩为练习的目的,而要以掌握动作方法为主要练习目的。

这样不但能让全体学生得到锻炼,还有利于保持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自主性。

五、变换形式,注意练习的灵活性

教学方法方式多样、练习灵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运用。例如,在“投准”的教学中可以用沙包打吊着的纸飞机等,而不打靶。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此外,在“小足球”、“小篮球”等其它的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就是组织游戏活动进行练习,以达到掌握动作技能的目的。

六、劳逸结合,注意整理活动的科学性

所谓整理活动,就是在体育比赛或锻炼后进行的一些放松活动,目的是促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的状态,做好调整活动。体育课的整理活动往往不受人们的重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殊不知学生通过一节体育课的锻炼,接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科学的整理活动,一定会导致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身体的各个部分疲劳,不仅影响了文化课的正常进行,还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篇8

关键词:新形势;林业科技;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54

林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的支柱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林业科技的推广可以推游夜林业的发展,并科学、有效地保护生态平衡。在新形势下,我国林业科技推广面临极大挑战。本文详细探讨了我国林业科技推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科技推广的战略性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林业科技推广的飞速发展。

1 我国林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

新形势下,我国林业科技推广面临很多困难,从内部发展机制到与外界接轨而言,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我国林业科技发展历程短,造成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制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推广体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林业发展中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进而影响了我国林业发展的速度。此外,机制缺失,使得林业管理工作人员忽视林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大打消了工作积极性,林业科技推广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二是新形势局面下,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大量缺乏,且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而林业科技推广人才是发展林业科技推广的核心内容,更是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大量缺乏限制了科技推广的进一步深入,无法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关注林业科技,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三是林业科技成果是林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见证,只有不断推广,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增进对我国林业的关注程度,而新形势下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还有所欠缺,需要加大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以更好地推动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2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推广发展对策

针对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2.1构建科学、有效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为了更好的推进林业科技推广,应构建科学、有效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增大林业科技推广管理部门对林业科技推广的重视程度,让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在充满肯定、认可的工作氛围下,不断满足自我内心期望,更好的进行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投入资金和投入力度,为林业科技推广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断推动林业科技推广发展,展示我国对林业科技推广发展的投入力度,增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决心,从而促进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新效开展。

2.2加大林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力度

林业科技推广部门应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提升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更好的提升工作人员的拼搏意识,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林业科技推广事业中。林业科技推广部门要进行统一培训,有针对性的提升林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实践基础。林业科技推广部门应定期对培训结果进行检查,更好的保障人才培训质量和效率。

2.3提升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

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推广发展需要同信息化时代特点紧密结合,在林业科技收获可喜的实践成果时,可以通过聘请林业科技领域资深的研究人员,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检验,并通过信息化媒体,加大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掌握林业科技的相关知识和实时动态,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我国林业科技发展事业中,增加外界对林业科技推广的关注力度,同时提升我国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以促进林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3 结语

林业科技推广作为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增加管理部门对林业科技推广的重视程度与政府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投入资金和投入力度,提升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升林业科技推广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口语表达技巧,将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同信息化媒体相结合,加大我国林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我国林业科技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先松.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30.

[2]高华.新形势下林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06):87-88.

篇9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建设正迅猛发展。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国际化建设案例,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应探索国际化建设中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定位和应对策略、措施,提出一套有关英语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和教学改革方案,为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高职学生做好准备。

关键词 :高职教育;英语课程;国际化;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99-03

教育国际化背景分析和概述

随着教育国际化在欧盟国家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同时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因此,“国际化”应该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定高校投入与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提出,要通过一些工程,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外语授课的国际化课程和特色专业,提高双语教学课比例”。“实施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计划,在我省高校建成20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品牌专业和60门用外语授课的特色课程”。

纵观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实践,他们特别重视和体现“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师资”和“国际化的学生”。并把“国际化的课程”作为教育国际化建设的核心。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国际化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可见,国际化课程主要是通过英语这种世界通用语传授专业知识,使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因此,浙江省的高职院校要完成向国际方向的转变,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重新定位,高职院校负责英语教学的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促进所在院校的国际化建设,为培养国际化的高职人才做准备。

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定位和应对策略

虽然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建设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与欧美国家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国际化建设方面还非常滞后。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对德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进行的研究,对当代日本的教育国际化进行的研究,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大学英语和大学教师进行的研究,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育进行的研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行的研究,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双语教学进行的研究等等。

基于以上研究和课题组成员对杭州地区、西安地区、天津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在“国际化的课程改革”和“双语”教学方面进行的摸底调查,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和英语教学需重新定位,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在定位上,高职教育与本科院校为国内外学生提供服务不同,还是以为国内学生服务为主,培养其具备国际化的技能(外语技能+职业技能),为其今后进一步深造或到国外学习(即终身学习)做准备。高职英语教学应从原来以英语等级考试为导向的通识类英语教学(EGP)转到以国际化课程为主的特殊用途英语教学(ESP)的定位上,为高职学生接受以英语和汉语为共同语言载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即国际化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应对策略上,高职院校应秉承“教学体系双语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教学对象区别化,评估体系立体化”的理念进行教育国际化的建设。

教学体系双语化,是指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时应通盘考虑,确立整个学校的教学思路,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英语师资和专业课师资资源,做到优势资源互享、互补,切忌只改革英语教学或专业课教学。要整合现有的各自独立的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部分专业课教学师资力量,构建一个新的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学科技能的双语教学体系。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汉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授课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指承担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国际化的技能,即在精通一门外语的同时,又深谙另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情况和近几年的人员录用情况来看,不同于本科院校以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为主的途径,高职院校在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时,更多地依靠以下几个途径:对现有的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课知识和技能培训;对现有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英语语言技能培训;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机会,由外方提供师资对本国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对象区别化,是指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科类别和年级有区别地进行双语教学,可采取分级教学、先试点再推行的方法。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可以是某一门课程,也可以是某一门课程中的某一个章节,还可以是某一次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环节。在众多的学科当中,应优先选择涉外学科,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酒店管理、旅游英语、电子商务等。

评估体系立体化,是指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评估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升评估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评估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评估内容应包括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方面的内容。过程性评估应包括每次授课结束时以教学(学生)日志形式进行的评估;每周一次以研讨会形式进行的小组评估;课程前期、中期和后期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估和不定期的以个人访谈形式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估。

国际化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案

基于国内外院校在国际化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要完成向国际化课程的转变,应将英语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将为期三个学期的英语教学拓展到四个学期的双语教学(具体方案如表1所示)。第一个学期的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第二个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场素质和知识,具备基本的英语职场交际技能。第三个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通晓相关专业学科的基础词汇、句型,能理解简短的专业学科方面的篇章,能用英语就学科方面问题进行讨论。第四个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技能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以下将以笔者所在院校目前开设的英语课程为例,对照改革后的英语课程详细说明教改方案。

目前,笔者所在院校开设在第一个学期的“高职高专英语1”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技能,与学生所学的学科和今后的职业不相关,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生源(普高/三校)的区别,选取全英文或英汉双语教材,教师的授课语言为英语和汉语。根据国际化建设方案,改革后的课程1(简称“新课程1”)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场素质和知识,提高英语交际技能为目标,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全英文的,教师在授课时应以英语为主,必要时用汉语辅助。

开设在第二学期的“高职高专英语2”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高职高专英语1”类似,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技能,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改革后的课程2(简称“新课程2”)与学生所学学科的内容相关,针对不同专业、行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材。各专业、行业学生通过学习此课程,具备基本的职场素质和知识,英语职场交际技能得到提高。

开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的是“专业英语”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专业英语教材。“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通常由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担任。教学方法以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能读懂简单的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能撰写简单的英语产品说明书。教师的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改革后的课程3(简称“新课程3”)的教学将由接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具备“双师”素质的英语教师担任。提供全英文的教材给学生,旨在培养学生通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根据改革方案,开设在第四学期的“新课程4”课程由接受过英语语言技能培训的专业课教师或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课教师担任。提供给学生的教材是全英文的,内容涉及本学科较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留学做好准备,成为具备国际化技能的高职人才。

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举措。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要顺应此潮流。但是,与本科院校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相比,高职院校在完成国际化建设任务时面对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高职院校的领导一定要在摸清本校师资力量和专业美誉度的基础上理性地进行国际化建设,且不可急躁地搞“一刀切”,盲目追求国际化建设的速度,不追求实际效果,从而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特别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协调好本校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关系,不能因为国际化建设进程中英语课程比例的提高而导致其他专业课课程大幅减少,从而挫伤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要制定一套既能调动英语教师的积极性,又能调动其他专业课教师积极性的方案,从而实现双赢,最终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69-77.

[2]杜小平.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24):96-97.

[3]段玮玮.德、澳职业教育国际化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71-172.

[4]冯时珍.论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J].学术问题研究,2011(1):81-87.

[5]洪云.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36-138.

[6]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5):51-52.

[7]刘东风.稳妥推进双语教学实践 切实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2-45.

[8]刘焰余,邓春梅.对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冷”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101-102.

[9]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37-146.

篇10

Zhou(2008)指出,为了鼓励自主创新,中国政府要求研究型大学提高国家工业科技的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鼓励此类大学在区域创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越来越被认为是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实现需要以下三点保证:(1)大学中来自政府和产业的社会投资占很大比重;(2)具有高度发达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能利用新的知识创造出原来并不存在的需求的学术能力和首创精神。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是实现此战略的一个体现。《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国科发高字[2001]84号)将“大学科技园”的概念和功能定位明确表述为:“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它是高校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由于大学科技园具有投资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风险密集等特点,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构建是关系到大学科技园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大学科技园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构建的瓶颈分析

1998年,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至2010年底,科技部、教育部已经认定了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大学科技园可以利用的投融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扶持资金、政府优惠政策、高校资源利用和社会资源支持。尽管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发展中采用了诸多投融资方式,但真正“落地”的并不多,大学科技园在利用上述方式筹集资金实现其职能的过程中,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截至2008年,我国高校达2263所,研发机构有5159家,发表科技论文964877篇,专利申请授权19248项。高校科研成果能得到转化应用的只有20%左右。另外,高校的科研人才、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并没有得到整合利用,大学科技园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能共享本地区高校科技资源。

(二)政府的支持作用待扩展 目前,我国政府在高校研发活动中起着提供资金的主体作用,2004年至2008年高校研发资金构成如表1所示。尽管从表1中来看,政府对于高校研发资金支出起主体作用,但在全部研发经费支出中,高校经费支出只占很小的比例。从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33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811.3亿元,增长17.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390.2亿元,增长24%。企业、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3%、17.6%和8.5%。2009年度受理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2941项,立项1877项,支持金额57863万元,支持强度30.83万元。上述支持金额对于企业发展仅仅起到了激励和引导作用。另外,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但刘扬等(2010)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科技园企业在申请享受政策是难度大,政策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三)社会资源潜力有待挖掘(1)民间资本自发性和高获利预期导致难以被吸引到大学建设中。民间资本来源有大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个人及其他一些基金组织,尽管我国民间资本数量庞大,但由于其运用具有很大的自发性,且缺乏民间资本和科技研发转化之间的对接渠道,更缺乏权威的、双方都认可的评估机构,同时民间资本的高获利预期和大学科技园项目与企业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民间资本很难被吸引到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中。(2)风险资本高回报预期与大学科技园高风险存在冲突导致风险投资利用不足。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很高,而风险资本投资要求高回报,目前,这种高风险与高回报并没有找到有效结合的路径。根据一项关于美国13个风险投资基金的分析研究表明,风险投资总收益的50%来自于6.8%的投资,总收益的75%来自于15.7%的投资。真正能为风险投资者带来收益的投资项目还不到1/4(张春英等,2001)。这种高风险与高收益的冲突导致大学科技园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风险资本支持。

(四)专业化协作融资方式利用不足所谓专业协作融资方式,是一种隐性融资或变相融资(吴瑕,2009)。采用这种融资方式,并不直接取得资金,而是利用相关各方的优势资源,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发展动力。专业化协作融资方式目前在企业之间应用较多,在大学科技园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应通过加强与政府、研发机构、企业等各方的官产学研合作,扩大专业协作融资方式的利用。

三、大学科技园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扶持资金和政府优惠政策对于满足大学科技园资金需求的作用虽然有限,但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Gower和Harris(1996)认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至少部分地取决于公共部门的意愿,如地方政府和部门将大学科技园当成让地方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一种有效方法。Zhou(2008)以三螺旋理论解释了创业型大学中政府、产业和大学的关系,指出我国目前处于三螺旋的初级阶段,由政府拉动产业和大学的合作。因此,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应该充分重视政府的作用。200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加大了对以创业促就业的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尤其是毕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海外留学生)在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等创业服务机构内创新项目的支持。由政府为大学科技园设置天使基金,依靠风险投资为大学科技园的研发和中试提供自己支持;政府也应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向,如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并于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对创业企业的投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20100513)提出了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对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对待。此外,200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始探索阶段参股方式,发挥其对大学科技园创新孵化的杠杆作用。200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用情况如表2所示。除了国家的支持外,2009年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都设立了地方创新基金,基金总额36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6亿元),项目组织单位87家。国家和政府除了对大学科技园建设资金的直接支持外,其间接支持作用更不容忽视。付晔等(2009)提出,地方政府应当将自己定位为“负责任的积极的舞台搭建者”,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中,着力做好三项工作:制定、落实规划与政策;优化园区创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付晔等,2009)。

(二)积极开展各种投融资服务大学科技园建设资金需求和资金来源要实现有效的对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大学科技园应积极开展各种投融资服务,如北大科技园通过为优秀入孵企业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建立风险投资(VC)通道,为孵化项目提供融资担保和服务等提供专业的投资、融资服务;实力股东具有丰富的企业上市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境内外上市联合推荐机会。同时,协助申请国家科技产业资金,提供更多留学人员创业贷款等宝贵机会。组织和帮助入驻企业申报留学人员专项资助资金、国家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各类产业发展计划和基金,取得政府资助;协助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各类项目的申报和专利申请;组织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复核;协调落实企业所享受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三)依据企业发展阶段确定投融资方式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对资金的需求不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正确把握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制定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科技园来说,可以以生命周期理论制为依据,结合大学科技园的功能确定合适的投融资策略。大学科技园有三项功能:研发、中试和产业,这三项功能基本决定了大学科技园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实现不同功能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方式。大学科技园不同发展阶段的状态和风险不同,导致其投融资方式存在差别,如表3所示。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初期,需要资金量大。同时,这一时期的大学科技园企业一般处于研发阶段,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奠定技术等资源的支持。这一阶段处在创意或开发研究阶段,无正式的产品,无销售收入,无销售渠道。企业面临着三方面的风险:一是高新技术不成熟的技术风险;二是能否开发出新产品以及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的风险;三是管理风险。此阶段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高校自有的资源和政府对科研的投入,比如各种科研经费。而靠政府支持和高校自有资金很难满足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需求,社会资本和风险资本介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可以尝试构建小额信用担保贷款,为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中试阶段,大学科技园企业开始孵化,此时应充分利用研发主体自有资金,或通过风险投资机构引进风险投资,推动企业孵化。已经产业化的中小企业可以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或者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或者申请银行贷款,也可以利用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等方式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

(四)把握各种融资机会Foundry Group公司的联合创始人Brad Feld认为,如果资金需求低于100万美元,或者企业在实现正现金流前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低于300万美元,应该使用天使投资,找VC多半是浪费时间,但有两种情况除外:你找那些会进行种子期项目投资的基金;你和某家VC企业已经建立一定关系,希望能找到一笔种子资金来迅速启动。风险投资人喜欢投资那些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天使投资人也喜欢,但他们更愿意资助未来资金需求量预计较少的中小型企业。此外,大多数风险投资人会选择规模越大,平均成本随之越低的企业类型(如软件公司),不是很喜欢那些某方面成本会随着企业规模一起增长的行业(如服务型公司)。

(五)平衡风险与收益吸引资本进入任何一项投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收益。大学科技园的高风险决定投资者对其投入大学科技园的资金期待高收益。要想获得资金支持,大学科技园必须在资金的易取得性、资金取得成本(即投资者要求的收益)和项目风险三者之间进行平衡。大学科技园必须有充足的财务收益才能吸收私人/公共资本的进入,从而推动大学科技园的繁荣。

要吸引资本进入大学科技园,应该提高高科技项目的附加值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掌握项目推介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加强管理提高民间资本运用效益;研究民间资本退出渠道,解决民间资本投资的后顾之忧。

(六)构建多样化的资源对接平台Gower, et al(1996)指出,大学科技园要构建一种“社区”经济氛围,即要满足三个条件:大学科技园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科技转化和转移的机会;入驻的公司和科研机构之间能够有业务往来。而由于信息不集中以及大学科技园与投资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实现投资与融资的对接存在困难。为了实现投资和融资的对接,应构建多样化的资源对接平台:(1)开展各种项目洽谈会和推介会,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的项目及时推介出去;(2)建立项目和融资信息平台。通过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积极吸引咨询公司、策划公司、产品设计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资产评估中心、测试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服务机构入园,为园内企业提供各种创业服务;吸引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入园,在园内集聚众多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达到数百家以上的规模,加快园区聚集效应和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强与社会金融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吸引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到大学科技园选项目、投资金;与企业合作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结合生产实际联合组织科技攻关等;(3)利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的核心竞争力是提供自主创新的技术,而技术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大学科技园的循环发展提供动力。技术转移是推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技术转移的过程也是实现资金循环利用的过程。在实现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发挥重要作用;(4)建立中试和推广基地。与企业联合,共建研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和推广应用基地。以最低的成本、最迅速的建设、最有效的应用,为大学科技成果提供转化平台,为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成果支撑、产业化支撑。

大学科技园在推动区域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针对目前投融资体系构建中的瓶颈,紧密结合大学科技园的特点,政府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大学科技园提供优质的投融资服务,大学科技园企业按照所处的发展阶段抓住各种融资机会平衡风险和收益吸引资本进入,多元化资源对接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科技园投融资的实现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吴瑕:《融资有道: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经典案例解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付晔、马强:《地方政府在大学科技园发展中的角色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第1期。

[3]Chunyan Zhou. Emergenc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n Evolution of the Triple Helix: The Case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n China.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