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小学“学讲计划”的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讲计划”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旨,主要通过“以学定教”的基本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即贯彻“学讲计划”的重要教学理念,组织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往年的教育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小学科学品质课程,提升科学课堂的魅力。
一、组织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内涵深刻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组织游戏教学法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带动课堂氛围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科学三年级(教科版)“我们知道的磁铁”时,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基本的学习,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磁铁,理解分析磁铁的一些特殊性质,并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磁铁,给其取名,在此基础上分析磁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拿来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各自选取自己喜欢的形状,在同伴之间进行观察并组织“磁铁游戏”,通过互相吸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通过游戏,学生总结出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吸引铁制品,有正负两极”等。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在游戏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教学知识点的补充,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引进“翻转课堂”,提升自主能力
在“学讲计划”的推动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被引进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所谓“翻转课堂”,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多媒体技术的激发下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组织小组合作,鼓励质疑精神
例如,在讲小学科学五年级(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从冷水加热的实验中认知冷水加热后的体积变化特点、质量变化特点等,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本课教学前,教师先在PPT上给学生引出一些基本问题,如“如何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呢?哪些因素影响着物体在水里面的浮沉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并通过讨论分析这些问题。同学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并通过教师的冷水加热实验,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为什么会增大?为什么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教师结合实验给学生做出具w的解释,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是班级授课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把班里面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小组内部的成员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发挥群体效应,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意识,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小学科学四年级(教科版)“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灯泡点亮的实验,感知实验中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灯泡发亮的过程,并学会在此基础上画出电流在小灯泡内部的流动路线,并及时对实验设施进行检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指导每个小组分别带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模式灯泡发光的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演练,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总结出灯泡发光的规律,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具体的知识结构,并给学生展示出六幅图,看看这些图里面的连接装置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练习中提出质疑,并及时解决,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在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严格贯彻“学讲计划”的精神内核,通过组织相应的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堂讨论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2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演示实验计划表》、《分组实验计划表》;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演示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记录》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5、其他相关工作
篇3
一、思想政治
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个人业务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英语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三、教学工作
(一)主要任务——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井然有序、包容性大,信息量多、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谜语导入新课、故事贯穿课堂始终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后及时反馈。记下教学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本学期我还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井然有序的课堂常规;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积极地学习
(二)具体措施
1、钻研教法,认真备课,抓好常规教学。
(1)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法。
(2)多阅读课外辅导材料,充实自己,要做学习型教师。因为作为教师想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内容自己就要有一缸水。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应该是一名杂家”,这是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
(3)了解学生的情况,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为设计适合他们的教案打下基础。要做到每一堂课的内容能保证学困生学会,而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做做到上不封顶
(4)了解后进生情况,课堂的设计应该以让中下等的学生学会为目的,因为新课标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2、全面关心学生,促进和谐发展
(1)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尊重和信任他们,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尊自爱,要求上进。另外,认真分析这些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合他们发展的方法,耐心帮助和辅导他们,促使他们进步。
(2)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上课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预复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复习方法。根据不同的话题,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英语情景交际能力。
(3)采用 “学生成长档案”评价方式。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四、教研工作
1、贯彻学校教学工作总目标,以常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为抓手,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扎实开展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2、本学期,将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目标,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提高教育效率为重点,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理念,抓好课堂教育关。认真学习新课标下小语的创新理念,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突出常规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定期进行教学检查,经常进行不定期抽查。提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扎扎实实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的低年级教师队伍。
五、培训工作
要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信息,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养,充分体现现代教师转型。
(1)多参加集体备课这样的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并多和各学校的同年级的教师进行交流,取人长处。
篇4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 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三 、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一班的学生不如二班发言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 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木才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 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 热和燃烧 本单元结合热和燃烧之间的特征让学生探索热和燃烧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问题,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单元 能量 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六、主要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专题研究
情景模拟 科学设计和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科学欣赏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家庭科技活动 科学幻想
七、教改实验课题
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课题提出原因: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往往活动的实效性较差,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不系统,良好的探究习惯需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培养。
研究方法:
1、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2、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和小专题研究。
3、开展资料搜集活动。
4、科技小制作比赛。
八、教学进度
第一周 第一单元 第1、2课
第二周 第3、4课
第三周 第5、6课
第四周 第7、8课
第五周 第二单元 第1、2课
第六周 第3、4课
第七周 第5、6课
第八周 第7、8课
第九周 第三单元 第1、2课
第十周 第3、4课
第十一周 第5、6课
第十二周 第7、8课
第十三周 第四单元第1、2课
第十四周 第3、4课
第十五周 第5、6课
第十六周 第7课
第十七周
篇5
(XX年-2008学年上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教科工作将在市、区教育局科研部、学校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坚持“七种意识”,突出“五个重点”,达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本学期我们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鼓励教师注重发现自己工作的问题,应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让反思成为改进教学实践的平台。使学校教师的工作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推动我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以课堂观察研究为重点,加强有效教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2、加强“十一五”各类课题的管理,强化学校主课题研究。
3、深化特色教育研究,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新突破。
4、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科研阵地建设。
三、主要措施
(一)以课堂观察研究为重点,加强有效教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开展课堂观察研究。学校要借鉴课堂观察经验,全面推进课堂观察活动,通过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善我们的研究方式,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学校的各个教研组要在教导处的领导下选定课堂观察切入点,全面启动“课堂观察”的研究。在平时听课活动中也要渗透课堂观察的意识,个人自行确立观察主题,并记录在行动研究手册中。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及各教研组要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主题,设计行之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方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教学反思,形成典型个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本学期我们继续倡导教师以研究学生、教材、课堂、作业为中心,在加强以课题研究形式为载体进行教育科研的同时,致力于营造多种形式并存的科研态势,每个教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寻找自己教学中的课题,牢固树立四种意识:科研文化意识、协作(团队)意识、课题意识、精致意识。做到读书、实践和写作三者结合,选择教育日记(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和教育论文(论著)五种作为教育反思的载体,完成教科室编印的《行动研究》手册。
(二)加强“十一五”各类课题的管理,强化学校主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抓好“十一五”哈尔滨市级规划课题课题实施工作。各个课题组要制定好本学期的课题实施计划和课题研讨活动的安排,并要吸引更多的教师加盟,在课题研究中广泛运用行动研究法,体现教育科研的“草根性”特征。在骨干教师层面要做好主课题研究的一些理论知识学习,开展好主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沙龙活动,期末要写好与主课题相关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师层面要广泛宣传,积极发发动,主动吸纳有志于主课题研究的人员,扩大研究队伍。
(三)深化特色教育研究,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新突破。
(四)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科研阵地建设。
1、积极组织和发动教师向各级各类公开刊物投稿及各类论文评比,争取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传播。
篇6
一、优化教学设计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已被提出全新的要求,要具有鲜明的规范化、学科化特征,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科学教学具体要求,有效指导小学科学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层次优化教学设计方法,不能再采用传统单一化教学设计方法,确保科学课程设计更加规范、合理。以教科版《电》单元中《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为例,教师要根据前面已学过的《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内容,客观分析《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具体内容,明确重点与难点内容,根据素质教育中电章节被提出的具体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年龄特征等,采用适宜的教学设计方法,科学设计《不一样的电路连接》各教学环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有效展开课堂教学,确保《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学设计规范化、学科化,促使学生全面、准确掌握电单元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知识框架体系,将零散的电知识串联起来,为更好地学习《电》单元一系列知识提供有力的保障,有效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电路小问题。
二、准确把握科学课程知识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学科学教学优化设计建立在对科学课程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上。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对科学章节内容理解不正确,教学设计也存在隐患问题,不具有学科性特征,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能只依靠已有的经验和直觉。以教科版《溶解》单元中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深入理解《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概念、知识点等,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进行合理化设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便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索问题的基础上,大胆猜想,验证相关实验结论,在实践操作中准确理解相关溶解知识点,进行合理化记忆,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科学实践能力,借助所掌握的“溶解”知识点,有效解决生活中相关科学问题,将科学知识学“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怎样才算溶解、食盐溶解具体特征等进行合理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溶解”的实验操作,在亲身实践中全方位准确理解“溶解”“微粒”,掌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系列知识点。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围绕教学设计,巧设问题情景,比如,在“食盐溶解”这一实验操作中,水杯中并没有发现有沉淀,是否杯中的食盐已全部溶解,水杯中食盐微粒是否有重量?在提出该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要多层次引导班级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讨中进一步认识“微粒”概念,有效课堂教学重点以及难点,促使学生将之前所学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得快与慢》知识串联起来,为学习后面的《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等知识提供有力的保障,构建全新的《溶解》板块框架体系。
三、优化教学环境与方法
篇7
(XX年-2008学年上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教科工作将在市、区教育局科研部、学校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坚持“七种意识”,突出“五个重点”,达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本学期我们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鼓励教师注重发现自己工作的问题,应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让反思成为改进教学实践的平台。使学校教师的工作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推动我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以课堂观察研究为重点,加强有效教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2、加强“十一五”各类课题的管理,强化学校主课题研究。
3、深化特色教育研究,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新突破。
4、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科研阵地建设。
三、主要措施
(一)以课堂观察研究为重点,加强有效教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1.开展课堂观察研究。学校要借鉴课堂观察经验,全面推进课堂观察活动,通过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善我们的研究方式,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学校的各个教研组要在教导处的领导下选定课堂观察切入点,全面启动“课堂观察”的研究。在平时听课活动中也要渗透课堂观察的意识,个人自行确立观察主题,并记录在行动研究手册中。
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及各教研组要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主题,设计行之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方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教学反思,形成典型个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本学期我们继续倡导教师以研究学生、教材、课堂、作业为中心,在加强以课题研究形式为载体进行教育科研的同时,致力于营造多种形式并存的科研态势,每个教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寻找自己教学中的课题,牢固树立四种意识:科研文化意识、协作(团队)意识、课题意识、精致意识。做到读书、实践和写作三者结合,选择教育日记(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和教育论文(论著)五种作为教育反思的载体,完成教科室编印的《行动研究》手册。
(二)加强“十一五”各类课题的管理,强化学校主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抓好“十一五”哈尔滨市级规划课题课题实施工作。各个课题组要制定好本学期的课题实施计划和课题研讨活动的安排,并要吸引更多的教师加盟,在课题研究中广泛运用行动研究法,体现教育科研的“草根性”特征。在骨干教师层面要做好主课题研究的一些理论知识学习,开展好主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沙龙活动,期末要写好与主课题相关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师层面要广泛宣传,积极发发动,主动吸纳有志于主课题研究的人员,扩大研究队伍。
(三)深化特色教育研究,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新突破。
(四)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科研阵地建设。
1、积极组织和发动教师向各级各类公开刊物投稿及各类论文评比,争取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传播。
篇8
关键词:课程规划;课程理解;课程统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0-0016-04
当前,课程改革的最大问题是缺失对学校多层次课程的整体规划。当各类课程和教育内容交汇于学校时,如果只是简单地以做加法的方式叠加课程,就会打破学校原有的正常的课程秩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统整。
一、课程规划需要进行基于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的顶层设计
学校课程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的课程计划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课程框架,而学校实施的课程则是一种现实的课程。学校课程规划要能实现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学校课程规划要对本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实施、管理、评价等进行整体思考和安排,以达到学校课程规划制定的最终目的――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切性,从而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
笔者以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建设“三乐”教育课程为例,来阐述如何进行基于学校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的顶层设计。学校通过编写《“三乐”教育发展纲要》,将自身对课程的独特的、校本的理解融化在具体的、实在的课程纲要之中,以促进学校高瞻远瞩且脚踏实地地实施课程改革。其提供的课程规划经验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整体性的课程规划是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内在需要
课程建设要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作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点,把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行为改进与学习方式转变作为规划重点,把精力聚集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重建上。《“三乐”教育发展纲要》写道:学科课程要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对各学科学习的需求,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适当增、删、换、改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教学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提高教师开发、执行学科课程的能力,鼓励教师整合各学科课程的资源,开发综合课程。以儿童为本位,将儿童的经验、需要、动机、心理发展等作为整合课程内容的依据,组织综合学习或实践活动。以社会为本位,围绕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特点,丰富形式,统整课程内容,开展参与性活动或研究性学习。这样写,体现了学校课程规划的首要是高效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诉求。
2.系统设计的课程规划应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规定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准则。现在的课程设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脱节。课程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掌握知识的路径与方式,这是进行课程规划的基础。
例如,《“三乐”教育发展纲要》在第一章厘清“三乐”教育基本概念的句段中就明确写道:寓学于乐,是实施“三乐”教育的方法。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肯学习,二是会学习。从学习主体角度说,儿童要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自身的行为与对事物的看法,使原本天性使然的个性能够逐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获得终身学习的动力。从教师教的角度说,要用“成功”激励儿童,让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激活自己的学习内需。总揽整个纲要,明确回答了学校进行课程规划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等重大问题。
3.要在学校层面研制课程总体开发方案
课程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设计课程结构与实施课程,研究教学行为的变革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大课程的结构是基本不变的,在此宏观组织指导下,“学校要有自己的课程”,“只有将课程体系的研制建立在科学分析本校优势、传统特色、面临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课程体系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1]要在学校层面研制课程总体开发方案,课程内容基于学校发展需求,基于教师的课程规划能力,更基于学生的能力提高。
对照这样的思路,“三乐”教育课程规划是走对了路子。在《“三乐”教育发展纲要》中,系统进行了课程门类的设定、课程实施方式的选择、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例如,在第五章第六条“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通过改革课程、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等手段,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特色课程四个维度,整体设置“三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第五章第七条“课程实施建议”中,则提出要探索课程创新模式、课程整合模式、课程调适模式、课程选择模式等多种课程模式,尽最大可能提供儿童学习的范式。而“三乐”教育本身产生于学校历史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其文化意蕴和精神力量是必然要注入课程内容中去的。
二、课程规划需要拥有独特的、校本的课程理解
注重生命关怀,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发展规律,是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也是课程规划的主旋律。学校课程最终要留给学生弥足珍贵的东西,这种东西一定是深藏在课程核心的赖以影响学生后继发展的精神财富。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通过螺旋上升的方法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理解,将对课程理念的泛化认同逐步上升到具有精气神的深刻认识,从而促进教师以理解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方式推进课程改革。
很多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已经高屋建瓴地对课程拥有了独特的、校本的理解。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学校办学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的“三乐”课程,则在对学校教育历史的追本溯源和对学校文化主张的坐而论道中,产生了自己的课程隐喻:其一,课程是五彩的世界。课程,是客观真实的外部世界、课程本身所体现的世界和儿童的心灵世界的联结与统一。这三个世界的融合,三个世界的对话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殷切关照。通过学习课程,儿童由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最终成为物象世界的主人,成为情感世界的主人。其二,课程是珍贵的机会。给儿童快乐体验的机会,给儿童积累的机会,给儿童追求成功的机会。创造课程的特色,就是创造丰富多彩的机会。课程机会,提供了师生对话、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机会。其三,课程是幸福的礼物。这是对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认识。这种重新认识让教育发生一种超越,一种对学习负担的超越。学习课程不可能没有负担,但对负担的认识将更深刻,境界更高。
这些先知先觉先行的学校,在寻求自己的课程理解的过程中,至少坚定了三种立场:
1.坚定了“儿童立场”
学校建立自己的课程,必须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成长需求,了解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和需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来选择适合儿童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开展的各类课程活动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经历,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成人和获得分数。
2.坚定了“教师立场”
课程规划的过程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师发展的高位平台。课程与教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学校在整体规划课程时,要了解教师的心理和需求,设身处地地替教师着想,为教师创设适合他发展的课程环境。课程的自和选择权应最大限度地放还给教师,少一些硬性规定,多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发现课程,创造课程。
3.坚定了“课程立场”
将学校原有的固定的、单一的、封闭的国家课程计划,灵活地走向多元的三级课程管理,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渗透、主题单元、社团活动等有价值的途径,让课程意识无所不在。课堂上,教师用课程观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巧引导,重实践,唤真情;课堂外,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主题教育等,让学生在课程中张扬生命的力量。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
三、课程规划需要规范的、可行的课程结构与统整
学校课程是在学校具体情境中展开的课程,教师与学生以课程所赋予的时间和空间为主渠道实施课程行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统一在同一个命题下,教师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教学情景,而学生则拥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师生面临的课程复杂性成倍加剧。由此,学校课程规划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以课程组织的方式来有效指导师生的课程行为,提升师生转变思考角度与方式后的课程经验。也就是说,课程的组织变革应是革命性的。
1.结构设计:从学校原有课程项目走向课程架构
从目前学校开发课程的基本实践轨迹来看,课程内容多半从兴趣活动、传统项目、特色项目、编写校本教材这四个途径走向校本开发。这样的做法,有其优势也有明显不足,那就是容易缺乏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不一定完全符合课程建构的内在规律。
钱丽欣在《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一文中指出:“目前,有关课程的概念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课程’家族。从管理体制来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从课程形态来看,先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再有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从学科内容来看,有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有的学校还把课程分成若干领域。从课程功能来看,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从学习方式来看,不仅有必修课程,还有必选课程、学生自选课程。从表现形式来看,有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之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3]学校要厘清自己的所有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是一件艰苦但必须完成的工程。
例如,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搭建的“三乐”教育课程结构如下:
这一结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修改过程。最初,学校将“三乐”课程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特色课程,并组织骨干教师初步撰写了相关课程的实施标准。这样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时间。
之后,邀请专家多次对全部课程文字材料进行指导。专家指出,学校对于“三乐”课程的整体设计,方向是对的,勇气是可嘉的。但是,从课程的整体框架来看,分类存在混淆。
最终,在学习了相关课程理论后,学校将“三乐”课程按课程形态确定为:学科课程的二次开发和有效补充、活动课程(德育与社会实践)、社团课程、环境课程这四大课程。这样建构的“三乐”教育课程,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底气。教师所经历的修订过程,恰是对课程经验进行学习、思考、提升的过程。
2.统整设计:从学校原有单个主题走向主题单元综合
“统整是综合课程的组织手段。它作为课程设计的三个向度分别为经验统整、社会统整和知识统整。”[4]这三个向度与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一致。因此,当学校课程规划最终落实到师生的行为方式时,统整的思想就应作为主导贯彻始终。
其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应体现为活用教材,走进生活,多元活动,自主探究。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5]教师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带入生活与自然环境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其二,主题性综合学习课程开发要探究主题来源、设计思路、框架、流程等话题。设计许多个便于学生充分自由活动的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社会中的热门话题、时令节日等。围绕主题概念展开内容,也可以跨学科综合,组成教学单元逐步学习。课程学习方法也根据单元学习展开,观察、思考、表达,体现以活动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组织手段,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三乐”教育课程设计的实施流程为:发展纲要――课程标准――年级、学期课程计划――主题单元课程计划――课堂教学设计。
这一实施流程从大到小,从粗到细,规定了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材架构、课程评价等诸多要素。也让教师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自主开发学习主题、教学对象、教学节数等。其中要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关注教学准备,不以教学内容来表达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活动流程,以内容为线索,设计各种适应学生学习规律的教与学活动,以活动串联40分钟,强化在课堂上的活动场面,以强有力的冲击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学校课程管理的观念和管理范式,才能有效实施学校课程规划,促进师生共同产生自觉的课程行为,逐步达到现代教育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篇9
目前初三的英语教学中,因种种因素,造就了相当一部分英语学习比较困难,并伴有心理障碍的差生。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心理指导,培养培养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惑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各种人格品质也在学科的学习中得到发展。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在教学中加强德育及心理方面渗透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内涵发展,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加强细节教育。
二、工作要点
对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德育工作如下:
(一)有敬业精神,热爱学生。
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二)创新教育让学困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使自终是被动者,即使是一些很有天赋的好学生。久而久之,也缺乏了创造力。不少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差,不愿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更不主动解决问题。依赖于教师现成的说教答案,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心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我认为,新的学生观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在教学中真正能够树立“合作教学的观念”新的学生观念作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尊重学生,在英语教学汇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渗透情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具有迁移作用。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倾向性。只要师生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感情,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要求就容易接受。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就比较顺利地开展。学困生并非自然固有。学困生渴求得到尊重与关心,信任与理解。教师只有用真诚的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消除自卑,树立信心,才能使他们自尊、自爱、奋发进取。我认为,对于学困生,只要我们真诚地给予关心和帮助,他们也会以爱和敬意来回报我们。他们是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篇10
一、课时教学目标异化的表现形式
在课改背景下,科学教师已越来越认同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能够自觉按照三维目标的理念和要求设立课时目标,在具体表述课时目标时大都能关注到目标的行为主体及目标描述所用的行为动词等问题。但是,仅做到这些并不能保证所制订出来的课时目标就是真实、有效的。异化并非是说这些教学目标是错误的,只是就目标形式本身而言是正确的,制订课时目标的意图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在不知不觉中让目标偏离了特定的范围,或者制订的课时目标成了部分学生的目标,不能很好地指导每一个学生科学学习。如果有许多科学教师在课时目标的制订上存在不当,答卷中异化了的课时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课时目标缺位
要想教学有效,首先必须是教学目标有效,这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关键。不难想象,没有目标的“游牧式”教学肯定会造成“上到哪里就算哪里”的被动局面,双基落实、目标达成、方法渗透就成了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这往往就是有的科学教师抱怨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增加科学课课时的一个重要原因。
2.课时目标虚位
课时目标的虚位给人以“画饼充饥”的感觉,而且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无序、随意,常会造成低效甚至无效;很难明白教师究竟想让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和做到什么程度,所确定的目标是不着边际的,如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合作,激发兴趣,自主探究等,往往是些中看不中用的课时目标。目标虚位还表现在课时目标的设计只有结果性目标(科学知识),缺乏过程性目标,表明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更多的还是“知识技能”目标。
3.课时目标越位
课时目标不能越位,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以及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也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在教学之后可以实际检测的。
4.课时目标错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师教使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必须牢记本堂课的“主攻方向”,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一旦目标错位,就容易带来整堂课的标准错位,由此调控的教学的结果也往往是偏离正确方向的。
5.课时目标超位
有些教师认为,如果一节课中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教学目标不齐全或个数太少就不是好教案、不是一节好课。可是,这么丰盛的课时目标,教师上课都能参照吗?了解学生的达成情况了吗?事实上,学生不可能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全掌握这么多且乱、主次又不太明确的目标,这就会导致部分目标掌握不了或在课堂上根本涉及不到,从而致使这部分目标只能停留在文本层面。同时,这么多的课时目标也可能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对听课和学习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事实上也会大大降低课时目标的达成度。
二、增强课时教学目标实效的对策
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十年了,科学课改实验已进入第三阶段。检测的样本为全市参加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大赛的选手,相对一般科学教师而言,他们在理解与践行课改理念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代表性。应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在这个教师群体中,对课时目标的设定也还存在着明显差异,更何况是兼职的科学教师,特别是各方面条件相对滞后的农村兼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案上的课时目标虽然也是按照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来设定的,但不可忽视其有应付检查和作秀之嫌,导致教案上的课时目标与实际上的操作两张皮的现象。基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实效,仍需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基于教师最需要的、最有实际意义的校本教研活动还需进一步强化、深化和细化,提高教师对课时目标的设计水平。
1.深刻理解三维目标的层次定位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三维目标”是内在的统一,是有机的整体,是交融互进的。科学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科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科学课程标准按三维的要求设计科学课程目标,学科专家又将三维目标这个思路具体为科学课程的阶段目标,形成目标体系。教材编写者根据科学课程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合于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教材等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则是落实三维目标的终端环节,教师以教材等课程资源为媒介,将目标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看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这是教育者为了使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发展而之逐步具体化的分解过程。那种试图在每一节课里将三维目标都实现得尽善尽美的做法,在科学教学中是不切实际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要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堂课,可能是一个单元,可能是一个学期,可能是一个学年,也可能是一个学段,甚至可能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2.科学地把握课程的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
学科课程的共性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等。共性目标着眼于宏观,比较抽象,但它是学科的统领,指引着学科教学的方向,奠定学科教学之底,具有基础性、常态性、渗透性的特点。教师只有心怀共性目标,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着眼于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使自己的教学有宏大的境界和开阔的气象。教师在厘定了共性目标以后,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准确地把握个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学科目标有效分解,并一一加以落实。明确课时目标至少要到以下几点:明确课标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思考为什么要制订这样的教学目标;探索教学目标是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的;明确教学目标所包含的方法论要求;区分课时目标的层次性;理解课时目标的系统性;考虑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些目标及其学习的价值;分析课标中给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不足或需要完善的地方等。可见,每一节课,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相关的问题,特别是目标怎样定位,个性目标是什么,共性目标是什么,思考得越多、越深、越新、越精,就越有可能抵达教学的高峰。
3.系统分析课标的规定和教材的编排体系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要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出发,可以把科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类。不同的学习类型反映了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求达到的认识水平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科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体验、意识”等内化性动词刻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度,用“知道、认识、理解”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科学知识的学习层次,用“会、能够”等过程性动词刻画科学探究的水平。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单元)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第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科学知识,怎样把这些内容组织成教学活动,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4.基于学生实际,合理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科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因此,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为此,必须了解、研究学生的科学学习的前概念,包括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困难;了解学生科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认知风格,这样才能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从而制订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需要指出的是设置的目标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达到教学目标。这既是确定课时目标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最不容易做到的。过去教学与备课,往往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确定课时目标,现在有的教师仍然如此,甚至直接从“教参”上抄“课时目标”。这显然是不恰当的,这也是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统筹兼顾教学目标的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