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常识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学科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如下:
一、出示自学目标
开始上课时教师用文字的形式出示当堂课的自学目标,自学目标的语言力求简洁凝练,让学生读完即能清晰明白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美读课文
根据所学课文的内容,运用默读、朗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学生动手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生词。把不懂的句子,或者有疑难的问题,用笔在书中标明,为后面自学做好准备。
三、出示自学题, 教师学前指导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内容和要求,用多长时间来完成,达到什么程度,加上激励性的语言等,都要用文字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竞赛似的紧迫感。教师在学生自学之前,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给予思路的引导,哪个问题从哪方面或哪个角度去思考,都要给学生讲明白,另外以何种形式去学,也要明确要求,如围绕思考题是独立看书完成,还是小组讨论完成等。
四、学生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1)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防止假学,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2)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提问、让学生板演、与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的问题还是个别性的问题,是旧知识的回生还是新知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教师后教
1.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学生自学结束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2.教会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自学之后,既进入“后教”的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学生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教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3)教的方式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但是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合作研讨。
六、当堂训练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教师就引导学生严格地完成当堂训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
1.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造性地思维,不搞死记硬背;
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字 词
一、初中语文课中字、词学习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可见,语文课程是研究语言文字的专业课程,文字在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而言,字、词学习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的有效方式,是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领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载体。字、词学习应该是扎扎实实地进行,来不得半点马虎。殊不知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学生学写汉字,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灵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而言,字、词、句是组成语文材料的基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字、词是组成句的基本要素,而句子则是组成文章的元素和细胞。字、词学习是基础和前提;没有了对新字、词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显得空洞和苍白。因此,“识字与写字”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字、词教学,绝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和附属,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硕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语言学家洪堡特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一种凝聚力。汉字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感情。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字、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扎实的字、词教学有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字、词教学生根发芽、坚如磐石,让“学习语文”这棵参天大树茁壮成长。
二、指导学生学好字、词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做好导演和策划,对字、词教学而言,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好字、词。
1.用好学习字、词的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言文字作为一门工具性、基础性手段。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其中3000个左右会。在语文教学中要逐步教会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而且要学会使用手机、电脑、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和手段学习字、词知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各种学习工具,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2.多读、多写、多练,使生字、生词不在陌生。
学生对新字、新词的最初认知往往是从说写开始。适当的读写是识记的最直接方法,这是掌握字形最直接的途径。字、词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大部分字、词的获取都要靠平时积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把认知和应用有机结合,多读、多写、多练。为此要加强作文评改中的字、词纠正,重视学生对字、词的认、辨、用。学生在练习中要认真书写,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训练要有度,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3.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字、词学习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省时高效等优点,这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提笔、按笔、顿笔等运笔方法一直是写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突破难点,通常采用范临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要使学生看得清楚很不容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屏幕投影机或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可以进行充分的模拟演示或动画演示,取得直观的教学效果,这样写字教学中的难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特有的交互式学习方式,可以较好地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使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进度和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应用多媒体,可以将字、词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4.回归语境,把握字、词的内在意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讲解字、词,而要把字、词放到文章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应把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联系起来,可以做到一举两得。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可以将文中的关键字、词挑选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字、词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字、形,是否真正掌握了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从而,使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与课文的理解融会贯通。
5.了解造字法和用字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个是用字法。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中,字、词的学习尤其是生字的学习,如果能在知其意的前提下,了解其造字方法,必然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记住一些常用字也就更容易辨认字、词了,学习起来就更简单了。这样的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在字、词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和把握字、词的构成,读准字音,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有机统一。
6.增加阅读量,熟能生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字、词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4]对此,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鉴赏文学作品,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7.寓教于乐、在生活中体验字、词的价值,学以致用。
新课标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获得写字的有关知识与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5]学生用词混乱,往往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对此,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学习,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字、词,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学习字、词。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说话写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较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字、词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学海无涯,教海更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还要不断探索、研究、总结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3][4]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文学素养;策略
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注重开发学生语文潜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帮助学生在和谐、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对语文知识内涵进行深入探索,有效彰显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价值与内涵,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渗透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培养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全面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成效,助力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要点与重点,强化语文实践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学科探究过程中掌握文学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
1.有利于理解作品背景。初中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多点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课程学习兴趣与动力,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引导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增强实践探究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字阅读、内容感知、语言推敲等过程,获取文本创作的背景素材,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感知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成效,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产生共鸣,提升初中生对文本创作时代性的感知能力,更好地诠释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对于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成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2.有利于深入角色欣赏。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剖析,帮助学生从角色欣赏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与主线,充分开展文字推敲与应用活动,让学生在作者对主人公的阐述过程中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与主题,帮助学生充分培养学科思维,强化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与应用成效,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分散着多种题材的文本内容,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内容。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增强学生阅读文本以及对人物角色的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凸显语文阅读文学性价值。3.有利于实现创新目标。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有效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桎梏,积极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为学生多元化,高效性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模式下,逐步提升对文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流程与方式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彰显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1.学生对文学素养培养重视不足。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观察,分析出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对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性不足,不能认识到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难以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滞后性,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另外,学生受到信息时代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受到信息化终端设备的影响,不能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浮皮潦草,难以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探索学习活动,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中学生处在情感、性格、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思想意识较为活跃,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坚定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信念,就会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导致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文学素养培养以外的学习活动中,不利于学生增强文学素养,培养专注力,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降低。2.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多元性、多样性,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使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科学开展文学素养培养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学习动力,彰显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不足,难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使得学生整体学习技能降低。与此同时,文学素养培养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认知过渡的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要点与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竞争力,为学生高质量、多元化发展提供助力。初中生长期处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全面拓展文学思维、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学内涵,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成效,导致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降低的问题。3.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学生思想。教师在开展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中,要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有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方法和方案,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逐步拓展文学思想培养成效,使得学生的实践学习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科学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制约,导致教师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束手束脚,不能以全面性、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思维受到禁锢,不能彰显语文教学中公开化、创新性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中过于形式化,难以激发学生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动力,从而大大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建立文学素养意识。语文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有效制定出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案,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中强化认知提升能力,积极开展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活动,为学生扎实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作好铺垫,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学习综合能力,为学生深入掌握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与路径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拓展意识,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借助情境的烘托,提升自身质疑能力,强化学生探索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五柳先生传》这篇古文学习时,教师要借助问题情境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对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兴趣,让学生对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这一主题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帮助学生解答作为一名有才华、有能力的古代著名诗人,对当时社会有哪些不满情绪;如何应用诗人的身份来替世人找寻公道。并且通过归隐田居的生活态度表露出作者不为功名利禄所折腰的高尚态度,以独特的视角与思想感受作者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的内涵,全面提升初中生对课文内容的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在深入解读阅读文本中,有效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人的崇高敬意,增强初中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促使语文教学活动得到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文学素养认知。语文学科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精神培养过程带动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从人文精神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的文学精神给养得到有效供给,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知识内涵,全面培养学科思维,更全面、更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素材文本,值得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推敲与挖掘,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文本作品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认知,找寻文本主旨思想,以精致、系统、全面的认知意识拓展学生实践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中培养人文精神,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兴趣,让学生在感受浓浓的父爱亲情的背景下,提升自身学习技能,有效培养文学素养,使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技能。在《背影》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领会父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学习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感恩与理解父母,增强自身对亲情的重视程度,在《背影》中通过对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作者四次流下泪水语句的分析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意,表现出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牵挂。在这样的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作者创作思路的理解,促使学生跟随作者的写作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意识,积极开展文学知识积累活动,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认知能力,拓展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增强初中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3.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培养良好创新精神。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素养培养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文本写作、口语交际、语文测试等学习环节产生浓厚兴趣,以文学的角度感受语文知识的形态,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总结与推敲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竞争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实践学习特点,高质量、全面性展开语文系统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内容展开探索讨论,逐步更新语文学习架构与内涵,更全面、更权威地进行阅读文本角色赏析活动,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进行探索学习,逐步增强对文本创作的作者熟悉程度,进而跟随作者情感创作脉络,加深自身文学素养培养成效,掌握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竞争力。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开启文学探索之旅。在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文学世界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能力,进而全面、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作好铺垫工作。教师运用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有尾巴作为导入内容,衍生出人类没有尾巴这一客观事实,让学生对尾巴作用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以换位的角度想象人类拥有尾巴后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优势与劣势,在深入探究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主题后,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在丰富且多元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架构与主线,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辨别是非、明理识体的能力,全面增强学生语文学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任务发生了改变,教师要结合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拓展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文学艺术水平,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语文学科的本质与内涵,增强学生文学理解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文学素养为目标,运用新颖、奇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综合能力,为学生逐步开展创新性学习过程作好铺垫,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彰显语文文学素养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碧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吴冬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20(10):65-66.
[3]朱雪莉.激活名著阅读品味经典魅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初探[J].家长,2021(08):123-124.
[4]张丽芬.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其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3):125-126.
[5]符陈换.课本剧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运用———演名著引领学生读名著[J].课外语文,2021(31):119-121.
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特殊性 优质高效
语文学科具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为一体,它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过去人们只重视它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致使语文教学走入尴尬境地。为了走出这种尴尬境地,语文教师要创造一个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感受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培养的知识和能力比较广泛,学科性质比较复杂,教学内容各有不同的难度,有些需要从易入难逐步深入和提高,有些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程度,但都需要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阶段学习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
一、在初中基础上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初中阅读能力要求读懂字句和全篇,领略文章思想意义,高中则要求对一般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析,并形成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初中作文能力要求初步写通顺的文章,简短的议论文、说明文和日记、书信等比较简单的应用文,高中则要在通顺的基础上力求写好,立意新颖、语言生动,并能写比较复杂的应用文。高中应将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研究性学习,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有效提高语文素质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二、融入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语文教学具有带动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教育一方面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语言文字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感染。另一方面是指思维训练,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加强逻辑思维锻炼,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高中语文带有知识教育功能,在语言教学中吸取广泛的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带有文学教育的特殊任务,要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和评析能力,并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文采和生动性。高中课本中选用的多是中外古今的代表作,能够带领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学习优美生动的文学艺术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讲究修饰表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语言艺术性。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大汲取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语言教学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学习文学常识、科技常识、生活常识,了解古今中外文化常识,以达到通过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高中语文教学既有统一性的教育要求,又有差异性的教学要求;既要为每个人的继续教育或者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又要为做好一个健全的公民做好准备。
高中语文教学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着眼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选修课程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实现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性教育要求。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差异也渐渐明显,选修课程的设立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运用语言文字,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个性,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心是基础性和均衡性,所涉知识一般只是随文讲解,不做系统传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往往不能作进一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选修课的设立,恰恰能弥补学生这方面的遗憾,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实现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愿望,除了选修课外,还应当允许学生适当侧重自己所爱好和特长的课业。例如课外选读自己爱读的书,允许写自己命题的作文,参加有兴趣的各种语文竞赛,向报纸杂志投稿,鼓励学生从学习语言出发,大胆创新,培养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五、注重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诵读和诵读指导。因为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必须依赖于足够数量的诵读或背诵,而文化品位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养成,是在多读的情感体验中逐渐形成和升华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诵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指导,引导学生划分节奏,把握轻重缓急、调控抑扬顿挫。在此基础上,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体的把握,通过诵读,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表达出自己对文本阅读体验的感受,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达到一举数得的积累效果。
六、为适应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要认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5
1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十多年,纵观如今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不能正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维度关系
教学过程中,时常能见到教师在教学中将语文作为科学的工具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知识与能力不能相容。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的性质,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一些教师没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而是看做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中考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1.2 教学方法单一,变相的“填鸭式教学”充斥常规课堂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听讲,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而今很多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时担心教学的容量不够,就压缩了很多学生思考的时间,自问自答,或者选择优生回答,成了变相的“填鸭式”教学,导致的结果依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事倍功半。
1.3 教学以中考为中心,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素养偏低
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虽然中考试卷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主观题,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依旧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颖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
1.4 阅读教学处置不当,不敢放手给学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2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了。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这个问题比较宽泛。在这里笔者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浅略谈谈个人的见解:
2.1 先学后教
此处的“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主要分为两块:
2.1.1 注重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自我学习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应该进一步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自行解决预习,以达到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相关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1.2 自学古文及现代文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也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想合理利用好新教材,教师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万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学生自学古文及现代文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初中语文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自学文章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课文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大胆放手给学生,从课前预习,重难点把握,到主旨提炼,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学生在质疑中解答,整节课中,教者只做了几处必要的点拨,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
2.2 在读中思
这里的读指的是诵读古文及现代文能力。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的大作家大文学家,无不受益于诵读。但是教师经常把课本规定的要熟读背诵的篇目段落作为课外作业轻描淡写地加以处理。这种做法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把诵读不自觉地看成一种负担,不到临考不背书,实际上等于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养成了惰性。因此,诵读成绩往往很不理想,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诵读能力的养成。语文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还有什么比在读中思,读中悟更好的方法技巧呢?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这是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在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目的性必须要足够明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论是现代文或是文言文均是如此。笔者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就在课堂中穿插了几次读中思考:渔人实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入的桃花源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述了眼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吗,作者为什么要把桃花源描述的如此美好。几遍读下来,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特别清晰。
2.3 在辨中悟
让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将来走上了社会,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才。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重点还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做纵深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并自主创造的一个过程,这正是还学生以“权利”的过程。笔者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曾尝试过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课前预习之外,课堂前十五分钟学生自学,在自学中提出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十五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质疑并解答,后十五分钟分成两个阶段,前十分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互相质疑解答,后五分钟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整节课中,教师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其他的全部交给学生自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自学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篇6
一、明确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学习什么?
(一)明确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内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解读。
1、识记文言文中的字音字形。
2、借助课内掌握的文言词句的知识,解决课外文言短文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如词义、句意等。
3、在初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把握文段的主旨,创造性地回答相关问题。
(二)明确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解读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4、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5、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对文章某一方面提出看法或疑问。
二、具体怎样学呢?
(一)我认为积累重在文化常识的了解和名句名段名篇的记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先生针对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千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两种:(1)识记填空题;(2)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答。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学习中,除了准确地背诵之外,还要在能准确无误地默写上多下功夫,即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二)我认为认读重在对重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文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初中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层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学习文言文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中学生认读文言文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三)我认为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文言文古诗词等需要多读、多记,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在不断地学习、整理、归纳和反思中,我们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文言文词的认读中,更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积累。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的差别,绝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篇7
关键词:初中阶段;进行;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学科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语文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功能,它意味着学习语文,应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能力。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应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以下是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改革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语文应该具有人文性
肯定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单纯地展示“工具”。只讲工具性或把工具性强调过了头都与课程实际不符。更重要的是,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功能,它意味着学习语文,应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能力。一般说来,工具性是就语文的形式而言,人文性则就语文的内容而言;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到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望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过去片面强调工具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最大流弊是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的机械训练,学习行为也具有“工具”的某些特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长日久,确实产生了铸造“平面人”的趋势。
二、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极为重要,它可以涵盖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诸方面,是严格意义上的“工具”的准确内涵,也是长期以来语文学界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是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但在应试教育风气中,这些内容因为只盯着考试题上的显性目标被片面化、简单化,从而导致严重失落。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尤为严重。过去语文教学讲究两点,一是知识点,一是能力点。知识点即语、修、逻、文知识,字、词、句、篇常识,听、说、读、写常识,能力点指听、说、读、写中的各项能力。1992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将此“两点”分解为68条,执行起来简便易操作。但是,多年的课堂教学状况告诉我们,知识点有“知”无“识”,只需要接受,不需要思考;能力部分该思考问题了吧,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只能屈从现成的、唯一的结论,写作则让学生写模式化的应考作文,不能也不准独立思考。语文教学缺少人文关怀,不留余地,不给机会,不讲方法,事实上呈现一种“零思考”状态,没有思维的积极性,没有知新求异的,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怎么能指望多数学生喜欢语文课,怎么能让我们感到教语文不痛苦。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三、教师要能够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界说,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人文性(文化性)是语文性质的一元,而相对自然而言的“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学生接触到的语文都是文化,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和广阔性,必然导致文化接受的多向和多元特点。因此,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不被允许。不管什么问题,都求明确而唯一答案。这样的教学思维,即使答案是正确的,也不利于培养求真、求实和创新精神,的确没有“正确掌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应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进行有效的写作实践,仍然是语文实践的重要内容。但作为母语课程,语文实践不能限于书本,应该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四、引导学生改变语文的学习方式
篇8
【关键词】人文教育;策略思考;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感悟力、鉴赏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崇高的传统美德,体悟博大的文化底蕴,继承凝聚的民族精神,形成深邃的思维体验,为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如何做人,这种观念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改变过。但是当前初中的语文教育却发生了偏差。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学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技术,轻人文,以分数取人,忽视或无视学习者人文精神的成长。在这种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文内涵被忽视和淡化。
1.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设置远离生活,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然而,目前,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高考的升学率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在初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高考所必须掌握的 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2.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初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思考
1.调整语文课程安排,充分发挥人文教育作用
首先,首先要善于挖掘课内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教师就是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把人文教育、人格塑造与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
其次,开放课堂内部系统。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学习媒介的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大胆想象。
2.更新语文教育理念,凸显人文精神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而且语文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善于结合与学生实际有联系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将学生之心紧紧系住。丰富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欢笑,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仅给学生带去快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倡导人文化评价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体教学;分析研究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将教学活动向课前课后进行延伸与拓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并弥补课堂教学受制于时间与空间等因素制约产生的不足,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成效提升。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立体教学体系方面的探究与尝试,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教学环节有效前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课前的有效预习,将教学活动局限于单纯的课堂45分钟,导致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学习重难点不够突出,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充分发挥课前预习这一环节的效用,提高学生预习方面的意识与能力,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前延,对于教学成效提高具有积极帮助。
1.提高学生预习意识
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初中生在刚进入初中时并未养成充分的预习意识和习惯,预习活动没有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首先向学生进行了预习重要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白预习活动首先是对新授内容中基础知识的一次清除,凡是能够自己解决和在课前解决的内容,决不应该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习活动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另外,笔者还让学生认识到,预习活动能够帮助自己筛选出语文学习的难点方面,便于自己在课堂学习中提高针对性,做到重点突出。
2.给予预习技巧指导
许多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并没有掌握过硬的预习技巧,这就导致学生想预习而无法预习好。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并汲取先进做法、精华,帮助学生总结和推广了四字预习法,即读、查、思、做四步预习法。首先通过反复诵读熟悉教材内容,其次运用工具书、网络等手段,查询自己所需了解的文学常识、背景资料以及解决生字词等方面问题,接下来针对预习提纲中相应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自己努力尝试寻求问题的答案,最后结合课后习题等方面内容,做一做检测一下预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预习技巧。
3.发挥预习环节作用
预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因此预习活动成果应当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解决相应的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等方面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这些方面只是给予简单的回顾式提问,不作为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预习活动中无法自行解决的难点方面,则将其作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鼓励学生将其作为本组探究的内容之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预习活动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铺垫与导向,从而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作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精髓与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紧扣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环节,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优化其中的不足,使其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有效体现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1.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习惯以单向讲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输,这样的方式看似能够将全部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被动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对象,成为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笔者在教学中将原本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多给予学生发言思考的机会,不再直接地将答案给予学生,而是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深入地分析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则在关键环节、难点部分给予思维方式的点拨引导,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2.变“单独思考”为“通力协作”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依靠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一个人的思维受制于自身知识能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向角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集中更多人的力量则可以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让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优势。基于这一点考虑,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从单个的学习主体转变为学习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按照6到8人一组的规模,合理安排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组成一个个独立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一个难点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小组里面进行独立思考与相互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智慧集中起来,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3.变“直接裁判”为“引导深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笔者不再简单地让学生进行放羊式讨论学习,而是注重有放有收,收放结合,该放手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在他们遇到难处的时候给予思维方式点拨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基本能够按照自己的合作努力去逐步攻克目标。在这一模式学习的最后环节,笔者还为各小组安排了分析与交流活动,各小组依据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与汇报,小组之间出现认识上面的差异是较为正常的,许多教师采取直接点评和补充的方式进行答案的纠正,这虽然是一种方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只有让学生在内心思想深处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才算真实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笔者更多的是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代表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由其他同学进行完善与补充,辩论与完善的过程也是在逐步纠正偏颇走向正确答案的过程。久而久之,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出学生在辩论中明晰事例的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三、延伸语文课堂教学,充分拓展初中语文教学空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是狭隘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当向前后延伸,其中充分发挥课后活动的作用,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种种不足,对其发挥巩固作用。
1.有效发挥竞赛活动作用
以赛促学是许多教师乐此不疲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每进行一阶段内容的教学之后,可以结合语文基础知识与相关知识点进行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如古诗文翻译竞赛、文学常识抢答赛、阅读分析竞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等,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将相关知识点要求与能力要求蕴含其中,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实现巩固旧知的目的。有了竞赛这样的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在竞争性氛围中你追我赶,促进了教学成效的提高。
2.有效发挥专题研究作用
专题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难点内容的一次巩固与突破,教师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语文检测反馈情况,适度确定一些难点,组织学生对其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对其集中智慧与精力,实现突破与巩固的学习目标。例如针对阅读分析、新材料作文,以及语法知识等方面难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容易混淆与出现错误之处,进行专题研究、逐个突破,以此巩固学生在这些难点方面的掌握效果。实践证明,这样的专题研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起到重点突出的效果。
3.有效发挥兴趣组织作用
各种各样的课外兴趣小组不仅活跃了初中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对各门学科学习的有效巩固与促进,对于语文学科而言,与其相关的兴趣组织种类繁多,如文学社团、古诗词研究、朗诵、口头作文、书法等等,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尤其是教学薄弱环节内容,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巩固,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相应的语文类兴趣小组,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并给予相应的指点,提高他们的活动与技巧,提高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课堂与课前、课后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有助于整合资源、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锋锋.也谈初中语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6)
[2]郭文军.初中语文教学对策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8)
篇10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积极采取情智语文教学模式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语文答题技巧。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叙述不同方面的情智语文教学策略来突显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价值,以期为后续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一、丰富教学课堂
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注意力,又要时刻把握上课节奏,从而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整体课程学习流程中。在这一教学要求下,教师可以适当采取情智教学模式,以便于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将学生带入到教学内容中。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散步》这篇表达深厚母子之情的文章时,教师的课程导入就可以采用情境设置这一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生活联想,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互动,当一家人在一起时候的生活细节等,当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教师再继续展开文章故事内容的讲解,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文本,真实地体会到文章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浓浓依恋与感恩。
在文章结尾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综合全文赏析这样结尾的好处,同时,鼓励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班级讨论,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感受交流,在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环节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加深对于生活中真善美的理解。
二、内化学生情感素养
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与语段大多是精x的典范之作,作品中无一不包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教材为重,帮助学生将教材语篇文段中作者的表达形式与观点内容等达到基本掌握。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也正是在于利用渲染、传递、抒情等多种方式表达,尽管是平静的水面下也总是涌动着暗流,只有深入地投身于文章的理解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发现文章表面文字以下所暗藏的激荡力量。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文段内容时,应善于内化学生情感素养,从而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文中作者4次流泪的片段进行仔细研读,引导学生发现朴素自然的语言中的父子深情。同时,教师还可以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鼓励学生通过这些细节想想作者父亲的形象、父亲对于儿子的牵挂与深情。当讲解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这篇文章的朗读音频,指导学生注意作者叙述中没有直接描写的心理活动,加深对于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启迪学生智慧情怀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进行课文赏析,更应该帮助学生在赏析他人文章的同时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在进行语文答题时能够独立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等。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记叙文六要素时就可以先通过文章赏析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体会语篇情感时,准确把握住文章的表达方式与文章书写脉络。而在语文试题中,遇到记叙文写作或者是修辞、描法赏析时能够真正地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题目解答与作文书写中。
又比如在词语、诗句的赏析中,教师也可以侧重于采用情智语文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句中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句中,作者要将自身对于友人的一片真情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作者的思念,陪伴友人同到那偏远之地,以此聊慰孤寂。此时,教师则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此一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答题写作中,更是丰富了学生自身的人文智慧情怀。
- 上一篇:学校班级总结
- 下一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