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数学;基础工具性;能力本位;教学实践
当今社会,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岗位变动日益频繁,知识技术周期逐渐缩短,对人的终身学习要求明显增强,终身学习成为人们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过去只学一个专业、拿到一张文凭,就可决定一辈子的生存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中,职业人才的规格内涵、职业教育的目标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目标,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立足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实现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笔者就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进行教学实践,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要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整合,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以能力训练养成为核心内涵的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即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起点和轴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类型是应用性,人才专业是职业技术性,人才去向是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技术或管理的“一线性”,人才层次目前以专科为主。高职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一线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并全面考虑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在具体制定的过程中,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以“目标分解”为主要手段,以建立“教学模块”为关键环节,以确立课程体系为最终归结。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培养一线岗位的实际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不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以培养能力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及构建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因此,“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模型
对于能力通常人们认为是智能、技能和体能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在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80年代初,英国政府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逐渐形成完善的培训认证体系。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在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过程中,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政府和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国在吸收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职业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将人的能力分为三层: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见图1的能力模型。其定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作上的能力;通用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具有共性的相近工作领域内的能力;核心能力是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适用性最强、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有适用性和可迁移性,核心能力和其它能力不同,是其它能力的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核心能力应处在最底层、最宽厚,是承载其它能力的基础。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制定的核心能力试行标准,将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从能力模型可以看出,相对于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所占比例和份额较大,尽管处在最底层,并不显山露水,但对人的影响和意义更加深远。
三、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示范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高职数学教学如何在示范建设中发挥作用,如何围绕学院提出基础课程职业化的改革,高职数学教学应树立怎样的质量观,高职数学是否需要利用技术,高职数学应该树立怎样的改革观,如何正确理解高职数学课程的“基础工具性”等等,诸如此类,围绕上述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开展研究。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已有学校在开展,如开展数学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分层次教学、数学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等。这些在教学内容上着力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内容往往重技巧、轻思想的倾向,渗透现代数学的基本思想,加强基本数学方法的训练,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但往往都是课外时间在进行的,是小作坊式的,效果好只是少数学生受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一面,而忽视作为“工具课”的一面的指导思想。
基于上述存在的现状,转变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就必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为后继课程准备足够的数学知识,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工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性之特点,这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把数学课程定义为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确实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把数学课程定义为“基础课”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数学“工具性”的内涵,这恰恰是制约数学课程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瓶颈。
四、创新数学“基础工具性”课程教学,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教学不像专业课程那样显山露水,但数学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需要正确把握数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围绕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如对数学的单元预设能力进行分解,运用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形成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教学内容,见表1任务-项目表。其中任务栏根据单元预设能力设定n个任务,项目栏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初级到高级一组递进的项目。本文以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课程中矩阵代数的一个单元教学为例,说明利用数学的“基础工具性”特点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加强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课程单元教学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单元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坚持贴近学生专业实际、贴近职业活动实际、贴近教师个人实际的基本原则,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服务地方发展的价值取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围绕单元预设能力和知识点精心设计任务-项目表。笔者在矩阵代数单元教学中,结合专业选择了实现密码体系的关键环节(加密、解密、破译)作为本单元教学任务:任务1是加密、任务2是解密、任务3是破译;项目栏采用加密矩阵:项目1是二阶矩阵、项目2是三阶矩阵、项目3是四阶矩阵。
3.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如本案例中熟悉矩阵知识(矩阵、矩阵运算、逆矩阵等)。
4.合理分配小组。如本案例中每组四人,其中一名数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一名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
5.按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任务-项目表中的内容。按每个任务的要求,项目递进式进行。如本案例中,三个任务(加密、解密、破译)恰好是矩阵代数单元教学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按照每个任务,项目1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2由每小组独立完成,项目3由每小组借助于数学工具独立完成。
6.单元教学效果评价。本案例在熟悉矩阵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项目1所有的内容,再利用项目2加以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完成项目3教给学生会用数学工具解决复杂问题。按每个任务采用项目递进式的方式既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教会学生利用数学工具提高数学的运用能力,这就突出了数学的“基础工具性”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多个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五、数学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
围绕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创新和高等数学作为“基础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二是培养了学生做学并用的能力。数学课程的教学过去都习惯于老师授课为主,有时根据教学内容配备一些习题,学生可做可不做,做对做错无从考量,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将数学中知识点与设计好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做学结合;三是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学生往往获得不只一个的能力点,本例中的单元教学的设计覆盖职业核心能力的八个大项,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提升;四是增强了师生间的深度互动。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发挥了师生“双主体”的作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地交流与合作,探讨问题的答案,创新思维方式;五是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通常是数学专业毕业,对专业知识不甚了解,通过创新数学课程教学,在与专业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知识面的拓展甚至科研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开隆.数字应用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 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中职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对此,我们作了以下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我认为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线描画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临摹教学法,但是这里的临摹并不是简单的把物体画“像”,而是学习原作品中的构图方法、物体画法以及背景处理。以想象画《堆雪人》为例,笔者先跟学生一块分析这幅画应该怎么表现、从哪些方面去表现。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示范画出一个“堆雪人”的动作,让学生学习这种动态的画法,并把它画在作业上;二是学生画出自己画面中的第二个人物,要求以临摹的原型进行基础加工,添加头饰、雪橇工具等,服装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改画;三是运用改画的方法添加画面中不同的人物,注意人物之间要有穿插、遮挡等关系,而且每个人物的动态服饰都要尽量地画得不一样;四是添画环境、背景及其它观众;五是上色调整完成。学习过程从人物动态临摹开始到自行想象设计添加,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地完成得很好。教学法经过这样设计,避免了传统临摹法的单调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绘画兴趣,这群个性张扬的“90后”学生们,尽情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塑造着与众不同的画面。一堂课下来,既动了手又动了脑,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情感,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提问,质疑问难。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代替。在我的美术课上,学生采用4至6人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比如笔者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专业是形象设计,大多数是女生,很爱美,对化妆尤为感兴趣。桌子上抽屉里镜子梳子少不了,在五官速写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学习“面部特征”为例,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小组同学的面部特征,小组成员一块讨论,试着总结一共有哪几种脸型,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争先恐后的回答:瓜子脸、方形脸、国字脸、长脸……有些同学更是对号入座,说某某同学就是方脸、瓜子脸……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然后我再点评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补充,人物的面部特征以字型归纳为:“申、甲、由、田、目、用、国、风”,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总结的脸型特点在速写本上快速画出来,再观察讨论,给不同的脸型设计上适合的发型。这时候老师进行总结:不同的脸型特征带给人感觉是不同的,脸型是天生的,不能改变,那么后天形象的提升也是我们形象设计这个专业的人士应该考虑的问题了,我们以后帮别人做形象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身份应该体现不同的风采。就这样课堂内容与所学专业联系在了一起。一节课就这样轻松愉悦的过去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以欣赏者的角色,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启发性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进而转化为对学生的支持,促其自主、积极地去学。这样做,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强,挫折感少,就会逐步形成大家争想争画,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职生好奇心强,富于联想,能够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敏捷性、变通性、创造性,不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3
1国外研究
1.1学科知识水平及发展研究
教师学科知识的总体水平比较低,知识是零散、不连续的。如:美国学者 Ball的研究发现准教师有许多错误概念,80%的准教师错认为面积会随着周长而改变,即周长愈长面积愈大。Graeber、Tirosh 和 Glove的研究发现有25%的职前教师错用除法代替乘法,有22位认为除数应比被除数小。Stein、Baxter和Leinhardt分析了由于学科知识有限而产生的结果。
1.2学科知识对教学的影响研究
国外的研究得出教师所学课程对学生的成绩有着消极影响,而且还提出学科知识知道的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也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学习之间不存在较明显的关系,NLSMA调查者和艾森伯格重复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
美国的研究者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对教师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度进行研究。最有名的要数Edward Begley在1960-1976年关于探究教师变量对学生成绩有何效率而产生的元分析研究,Begley分析了教师所学高等数学和学生成绩之间的联系,产生了令人迷惑和惊奇的结论。他发现教师所学课程对学生成绩产生的积极主效应仅为10%,更令人震惊的是,所学课程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8%的消极主效应。Begley认为那些关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知道得越多他的教学就越有效率”的信念应修正。然而Monk认为有关教学法的课程对学生的成绩影响要比学科数学大得多,高等数学仅和学生成绩有0.04%的关系主张教育课程与内容知识有更多关联,特别是预测教师的行为的知识,学生成绩变量的16.5%可以说明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作用。
2国内研究
2.1学科知识水平及发展研究
高珊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对传统数学知识掌握较好,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组织层次维度欠佳,学历水平质量有待提高。教师在概率统计、图形变换、几何证明、数论证明、数论初步等知识上严重缺失,而且教师本体性知识方面的缺失早己存在,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与新课程改革不适应。曹培英从课堂观察与现象分析入手,研究发现教师在概率统计、图形变换、几何证明、数论证明、数论初步等知识上严重缺失,而且教师本体性知识方面的缺失早己存在,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与新课程改革不适应。香港学者对香港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进行调查。调查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统计出不同变量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数学知识,但研究却显示出香港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中的实质性知识较好,但文法性知识较差。在大学时期数学成绩较差的教师的学科知识比其他教师的学科知识更为缺乏。
目前我国还没有衡量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估标准,仅仅规定了基本的文化素质要求,即学历达标要求。他们的调查显示20%的教师在较高观点下理解教材内容有困难;29%的教师认为掌握新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设计提问、讲概念、揭示规律上有困难;5%的教师基本上不了解有关的数学史知识;39%的教师感觉到最需要拓宽和加深学科知识。教师个人知识的理性分析,总结出教师个人知识是指为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经验、体验和信念的整合体。
2.2学科知识对教学的影响研究
国内学者对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研究,也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也有研究得出教师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学习之间不存在较明显的关系。如:林崇德等人的研究称:“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
虽然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指出,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一项对田纳西州900个学区教学情况的研究显示,数学教学和阅读教学中,教师专业知识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单个因素的影响都大,教师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与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是正相关的。一些研究也已表明,教师学科知识的缺陷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障碍。如Mullens(马伦斯)、Murnane(穆兰恩)和Willett(威利特)运用一个统计模型将1043个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的72位教师的特征联系起来,发现教师的数学知识和学历与学生的学习显著相关。教师学科知识对学生成绩有很大影响,是因为教师只有对课程内容高度融会贯通后,才能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清晰的了解,从而游刃有余地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
3国内外研究评述
3.1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研究的局限
国外研究存在的不足:用教师所学课程的多少来衡量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用教师大学所学课程的数量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测量的范围比较局限,测量的内容不全面,没有测量教师在实践与综合运用方面的知识。
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部分研究(曹培英)只从课堂观察来分析教师学科知识的缺失;没有对教师学科知识的缺失提出完善的对策;测量的范围比较局限,测量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测量教师在实践与综合运用方面的知识。
3.2研究问题的提出
篇4
具体的考试内容又主要如下: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知识。
2、课程知识
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同时掌握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2)教学实施
篇5
一、‘多元化’在教学的作用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教学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元化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篇6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学好中学数、理、化的基础,也是今后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课堂语言的科学性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应体现在语言的叙述要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分析和综合要合理。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随意性很大,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中,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时,学生说:“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比较异同点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不清楚,学生也不清楚。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学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就是正方形包含长方形。接下来学习平行四边形,比较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相同点的对边相等,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而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没有问。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认识,而不是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放在一起认识?教师没有问,也没有讲。
2.注意阅读训练
2.1进行学法指导,教给阅读方法。
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科学传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学会粗读、细读、精读与研读,读书指导要有步骤地进行。比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提供自己编写的提纲向学生进行阅读示范。如阅读应用题,怎么抓重点词,怎样停顿,读文字题时怎样读准数字和处理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都要一一准确示范,让学生从中悟出读的方法,提高读的质量。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归纳整理阅读要点,并根据阅读内容进行评价,交流与对话,可以写阅读心得。
2.2重视课本阅读,把握阅读重点。
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编写教材的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征、知识基础与接受水平、在教育的原理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课本的阅读一般有课前、课中课后阅读。课前阅读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疑点,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课中阅读要把读、思、练结合起来。对于定义、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的阅读,要有耐心,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其产生过程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反复读,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体会出数学的思想、观念、方法。读书还要与讨论、质疑结合,使读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行为;课后阅读要进行整理归纳,起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作用。要让学生逐步养成不读懂学习内容就不动笔计算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单化
3.1教学设计过程简单化。
如何把数学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及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如果老师讲得很深奥,学生就难听懂、难理解,也就很难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本来数学问题是严谨的、科学的,必须按照它本生的定义去理解、去证明。这些正规的很科学的数学理论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我认为只要能够按照自己的语言理解,能熟练运用和掌握,那就已经达到要求了。
3.2教师教学讲解设计简单化。
教学中要重难点突出,讲课时不唆,做到学生会了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每一节新课,都要想想,怎样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如果老师说话唆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了,则不利于学生接受。用自己熟悉的、精简的语言阐述数学概念和定义,这样有利于加强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记忆数学公式。用汉语把数学公式翻译过来记忆,避免了对数学符号的记忆错误。比如,连续减法的简便运算:a-b-c=a-(b+c)=a-c-b,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为:连续减、减去和、找相同。教学中要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我们要厘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同时,结合小学生实际,列举一定数量的事例,便于更准确地把握这些数学内容的深广度及相应的数学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这是提高教师学科素养的关键,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就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个体系而言,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及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而相对于不同的课程领域,其侧重点有所差异。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运算、模型观念,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点在于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建立几何直观,发展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进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观、推理能力。
5.注意建构自我学科知识发展计划
教师可以按照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特别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盲点和薄弱点,然后设计弥补盲点和薄弱点的计划,包括需要提高的内容、提高的方式、时间的安排等。做到了解自我、有的放矢,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及时见到成效,从而树立自信心。
篇7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教师是基础学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小学数学学习奠定了学生今后数W学习的基础。因此,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盛行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师如何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小学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提出了"大众数学"这样一个数学教育的理念。数学新课程放弃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
1.2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就是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现实性的知识。"有价值"的数学应该是能够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数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
1.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首先,教科书应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和素材,使他们在对内容的处理过程中获得发现。其次,数学课程应提供给学生广泛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个学生在每堂数学课上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次,数学教育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用小学数学教师是基础学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小学数学学习奠定了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
2.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
因此,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盛行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师如何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优化数学教学。
2.1.1以教学工作为依托,提升自身素质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数学素质,就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依托,立足于实际教学需要,充分体现数学内容的现实性,同时精读教材,深入解读、合理设计、有效欣赏,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对教材设计的规律与教学内容设计的原理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最后将完美的教学过程展现于学生面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2.1.2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自身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与教育能力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水平。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手段,同时将自身的能力通过学习、交往、教学与创新等途径进行拓展,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应用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接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双向的互动沟通,有效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升。
2.1.3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师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等,以发挥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怀着对本职工作的强烈激情与热情,将全部智慧与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之中。同时,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2.2不断提升教学技能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其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思考课标要求,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技能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有效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3拓展全方位的学科知识体系。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教师就必须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掌握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获取知识技能的心理过程、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等,因此,教师必须积累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一般教育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知识、数学学习心理的知识、小学生身心发展知识等,并通过进一步的理解、内化、实践和反思,将其发挥最大的效果。此外,由于各门学科知识的彼此关联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当前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中,还要兼具与数学学科相关的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比如,教师要拥有数学专业特长的同时,还应涉猎物理、生物、化学等相邻学科知识,懂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再懂点艺术就更好,进而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教学的魅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2.4积极幽默,保持耐心与责任心。小学阶段,教师肩负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责任,而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是比较难学的学科之一,数学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引领学生建桥铺路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具备耐心和责任心,深入浅
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对每个学生的质疑都要不厌其烦地讲解,以发挥"春风化雨"般的作用。同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赋予知识以生命力,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规律,有利于学生积极、乐观、开朗、风趣性格的形成,培养小学生广泛的兴趣、动手能力与探究精神,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从而与时俱进,随着时展而发展,掌握新思想和新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 高中学生 化学思想方法 教育
一、对中学生进行化学思想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1.应把思想方法教学放在首位
任一独立学科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思想方法,区别于其他学科,表现在分析问题的着眼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处理手段上。所以研究和学习任一学科只有在彻底掌握本学科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探求本学科的真谛,使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达到“一览众山小”、学以致用的境界。所以,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思想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
对于高中化学来讲,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的理论是高中化学中的最重要理论。这两部分理论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概念多、方法多,学习起来很不得要领,往往只学到一些零碎的片段,而形不成知识的锁链,很难把握住整体结构,所以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或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体现,这是由化学的自身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所决定的。
2.化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中学化学中的思想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对化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限制,我们只能将部分重要的化学思想和方法落实到化学教学过程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知识,又要将隐藏于知识中的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揭示给学生。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衔接,需要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思想方法;相似知识需要运用归纳与总结的思想方法;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要运用归纳,又要用到演绎的方法,等等。
3.化学思想方法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新知识日新月异,学习的任务应该由学习前人得出的现成结论转向学习获得的知识。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即在重视传授现成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教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化学思想方法教育的价值
任何一门学科都包含着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在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匈牙利哲学家贝拉・弗格拉希说:“科学一方面是方法,另一方面是理论;它是二者的统一而不是同一。”纵观科学发展史,学科思想方法的新突破,总会带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以力学为例,牛顿的时空、质量绝对化及物体运动的“因果律”的思想方法,建立了经典力学;拉格朗日用位形空间描述力学系统的思想方法,产生了优于牛顿力学的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的“最优化”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继往开来的哈密顿力学;爱因斯坦的时空、质量非绝对化及“引力几何化”的思想方法,创立了划时代的相对论力学(几何力学)。
凡是在科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革新家,都十分重视学科的思想方法。
可以看出,加强学科思想方法教学,对培养智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学科本身全面教学的需要。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知识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又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了解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它是发展学生智能的一条重要途径。人的智慧和能力不仅在于拥有知识,而且在于拥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知识的教学是传递信息的教学,而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是形成观点和培养技能的教学,因此,为发展学生的智能,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差的教师给人们传授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教会人们发现真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好的化学教学成果不是课堂上直接教给学生的化学内容本身,而是使学生领会和掌握隐含在课本内容中的化学思想方法。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知识的精髓,是化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领悟化学的真谛,学会用化学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把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创造的源泉。因此,化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化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三、实施化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知识和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等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即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地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化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表层知识。化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它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
基于上述认识,我给出化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操作―掌握―领悟,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1)化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化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3)“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的一定量的化学表层知识,是学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4)“领悟”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掌握的有关表层知识的认识深化,即对蕴涵于其中的化学思想方法领悟、体会。(5)化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化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化学思想方法,效果可能会更好。
为了加强学科思想方法教学,我们也可以实行单元教学法。具体做法是:(1)把单元的学科思想方法教学作为单元教学的第一个教学层次,突出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知识是一条宏观线索,容易认识和把握,而学科思想方法是隐含在学科知识中的一条微观线索,不易发现和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把教学单元的学科思想方法教学,作为单元教学的第一个教学层次。教师可通过引导、诱发向学生挑明本单元的学科思想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本单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样,第二个层次(学科知识)和第三个层次(学科技能)的教学就能顺理成章,层层深入。(2)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体,把学科思想方法教学渗透单元教学的全过程,始终把握住学科的思想方法。
四、实施化学思想方法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加强化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提高化学教师化学思想方法的素养至关重要。一个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应有丰厚的化学思想方法素养。不少数学家对教师提出过严格要求。克莱因就创造了“双重遗忘”的术语,剖析中学教师的状况,提出:进了大学忘初等数学,作为一个教师,回到中学,又忘了高等数学,这是一种消化道很短的现象。他指出,中学数学教师要居于更高的优越地位去教授初等数学。波利亚也指出,好的数学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做题胃口”,除专业知识以外,应保持广泛的读书习惯。对于中学化学教师,这样的要求同样适用。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化学思想方法素养。
提高化学思想方法素养的方法主要有:第一,认真学习化学思想方法,广泛阅读这方面的著作与文章,从中汲取丰富营养。第二,研究现代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当前概貌与发展趋势,努力把中学的基础化学和大学化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有机联系起来。第三,在教学中边钻研边实践边提高。教师可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研讨有关思想方法问题,努力从思想方法角度研究教材内容,认识教学规律,开拓学生思路等。
五、化学思想方法的分类
谈到化学方法的分类,由于分类所依据的原则不同,分类也就不同。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中学化学中比较重要而又能有效地指导教学的有十大基本的学科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思想方法、类比迁移的思想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思想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思想方法、等效思想、守恒的思想方法、假设法、推理法、数学工具解题法等。
总之,我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紧抓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对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大有益处。这样做既可提高学生看待和分析化学问题的角度,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点和知识片断形成知识的锁链,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知识的传授、化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芄.利用爱国主义题材提高学生的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S2).
[2]何雪莹,周宛屏.从化学机遇看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J].台州学院学报,2002,(06).
[3]彭宏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引入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06).
篇9
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建模竞赛既能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职数学教改,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院最近几年将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教学融入高职数学课程中,形成案例引入―知识讲授―案例应用的模式,课堂效果不错。
1 案例教学在高职数学教改中的体现
纯数学建模与高职数学教学直接融合有些困难,将其改成大大小小的案例教学,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1.1 明确高职数学的培养目标
曾经多数高职院校把基础课单纯的定位为为专业课服务,以至于专业课需要什么数学教师就要单独讲什么,割裂了这部分知识与前续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记忆公式方法代替理解,甚至认为数学只要背过公式就好了。这在思想上使学生走进了误区,根本达不到高等数学的教育目的,应该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前提下进行数学教学改革。
1.2 训练学生从直观、案例中获取启发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一个从案例中去发现、去猜测、去寻求启发的习惯,适当避免数学的抽象和枯燥。如在讲导数的概念时,给出两个模型。模型Ⅰ: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模型Ⅱ: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由两者结果的共同点即函数在某点的变化率,由此引入导数的概念。在定积分应用部分,引入定积分的元素法时。模型Ⅰ:曲边梯形的面积,模型Ⅱ:变力沿直线做功,由此引导学生解决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问题,引出元素法的方法。
1.3 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定理、性质、方法应用到实践当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方法、思想、步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介绍分段函数时,加入实际的出租车案例和个人所得税案例等,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 数学建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从实际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其内在的规律,用数学的语言,即数字、公式、图表、符号等刻画和描述出来,然后经过数学与计算机的处理供人们进行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这种把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假设归结为数学问题并求解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简称建模。
2.1 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数学建模所需要的知识,除了与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诸如差分方程、数学规划、计算方法、计算机语言、应用软件及其它学科知识等,它是多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度综合。所以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查阅文献的能力
建模涉及到的学生未知领域很多,对于题目所论述的问题以及相关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补充,这就要求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图书馆、??店、网上收集大量相关的信息,查阅有关的文献,才能对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各领域的信息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网上都是种类繁多,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在有限且短暂的时间里搜集、浏览、去伪存真,迅速捕捉真正有用信息。这就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查阅文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科研中所永远需要的,他们可以靠这两种能力不断地扩充和提高自己。
2.3 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程所涉及的问题,一般有精确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CUMCM中的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也不拘于一种方法来解决。
3 数学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尽管把数学模型融入到基础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盲目的把二者进行结合,需要以下注意事项。
3.1 职业方向的针对性与终生发展需求性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职业方(下转第2页)(上接第31页)向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性强,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和熟练的实践能力与较强的创新能力,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生学习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为此,教学内容需采用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内容宽泛、增加选择弹性方法,以达到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整体体现,绝不能一味的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融合。
3.2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高职数学课为专业方向所规定的专业课程与实践能力提供必备工具,这是其作用之一。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工具”作用,把教学内容削减的支离破碎,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高职数学课程中必须处理好其实用性与学科知识自身系统性的关系,做到既适当地降低理论严谨性,又不放弃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既强调内容的应用性又不放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3.3 学科知识的重点与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重点选择上不能拘泥与普通高等教育中传统数学学科的教学重点,既要考虑学科的自身系统性的需要,更要有机的把基础理论教学和数学模型结合起来,不能忽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篇10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计量经济学》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课程内容涉及到许多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学生在第一眼接触到教材的时候,往往容易被众多的数学公式所吓倒,在还未学习之前就容易形成一种对该学科的畏惧心理。
(二)部分学生认为学科的实用性不强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观念更多地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也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校学习期间更注重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计量经济学》相对于某些学科来说,由于其较强的数学性而被一部分同学认为空洞、深奥而无实用价值。
(三)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统计学知识欠缺
由于本校学生是二本生,在进入大学时,大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都较差,再加上大二时的《统计学》知识也掌握得不牢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四)部分学生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很多同学比较注重学习的结果――期末考试成绩。因此,他们往往不太注重学习的过程,只是寄希望于任课老师的期末考前复习,以突击的方式去应付考试,期望能够过关就可以了。
(五)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欠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计量经济学》本身的数学性较强,在与学生的谈心中,我了解到有部分老师本身的经济学知识不强,再加上教学艺术欠妥,在授课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学激情,因而造成了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产生
了对该课程的厌倦情绪。
二、强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助过程,对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几年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在分析教师和学生双方原因的基础上,我认为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率,必须实践教学改革。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手:
(一)教师做好教学前的引导工作,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教育的工作既是教书,更是育人的工作。针对部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畏惧心理,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可以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在引导的时候主要强调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方法技巧以及《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等内容。从而在正式学习之前就消除部分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教学中多使用案例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外因起辅助作用,而内因才是起主要作用的。《计量经济学》的很多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材对概念的解释也比较专业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以具体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来讲解相关概念,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地接受相对枯燥的概念。
(三)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串联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是在大三时开课。它与《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经济数学》、《概率论》等学科都具有较高的关联度,而这些课程往往是在大一、大二开设,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连贯性把握不够强,容易出现在学习中脱节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要进行串联,让学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这样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化的知识。
(四)改革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艺术化
大学里的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往往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容易让学生疲倦、甚至厌倦。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推销员的角色,既注重对推销品的宣传介绍、演示,也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比如,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把握程度、了解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感性认识程度;每一次课给学生留下5―10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向我提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个性化教育
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是文理科兼收的,学生的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视同仁,往往会产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状况。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的难易程度上,我取其中,基本做到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听懂。在课堂之上,我是教师;在课堂之下,我跟学生做朋友,让“吃不了”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向我提问,给“吃不够“的学生我另外布置学习任务――有一定难度的参考资料。
(六)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紧密结合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等教育者职责所在。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学生直接理解和接受相对较困难,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上机操作相关软件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一学期,我都要安排一定的课外调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去感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也实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知的紧密结合。
(七)改革课程考评机制,实行全方位考评
传统的教学考评机制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期末笔试成绩,这将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建议在对学生期末考评时,运用综合考评体系,志在建立一套能够对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进行综合测评的考评机制。初步的设想是在期末总分确定时,增加出勤率、回答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比率,适当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率。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实践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